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4月)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2018最新试题资料-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试卷(太原市附答案)

2018最新试题资料-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试卷(太原市附答案)

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试卷(太原市附答案)5 c 西省太原市13题。

吕祖谦字伯恭,尚书右丞好问之孙也。

自其祖始居婺州。

祖谦之学本之家庭,有中原献之传。

长从林之奇、汪应辰、胡宪游,既又友张械、朱熹,讲索益精。

初,荫补入官,后举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科,调南外宗教。

丁内艰,居明招,四方之士争趋之。

除太学博士,时中都官待次者例补外,添差教授严州,寻复召为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

轮对,勉孝宗留意圣学。

且言恢复大事也,规模当定,方略当审。

陛下方广揽豪杰,共集事功,臣愿精加考察,使之确指经画之实,孰为先后,使尝试侥幸之说,不敢陈于前,然后与一二大臣定成算而次第行之,则大义可伸,大业可复矣。

”召试馆职。

先是,召试者率从学士院求问目,独祖谦不然,而其特典美。

尝读陆九渊喜之,而未识其人。

考试礼部,得一卷。

曰“此必江西小陆之也。

”揭示,果九渊,人服其精鉴。

父忧免丧,主管台州崇道观。

迁著作郎,以末疾请祠归。

诏除直阁。

时方重职名,非有功不除,中书舍人陈骙驳之,孝宗批旨云馆阁之职史为先祖谦所进采取精详有益治道故以宠之可即命词骙不得已草制寻主管冲佑观。

明年,除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

卒,年四十五。

谥曰成。

祖谦学以关、洛【注】为宗,而旁稽载籍,不见涯涘。

心平气和,不立崖异,一时英伟卓荦之士皆归心焉。

少卞急,一日,诵孔子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忽觉平时忿惶涣然冰释。

朱熹尝言“学如伯恭方是能变化气质。

”其所讲画,将以开物成务,既卧病,而任重道远之意不衰。

譬家之政,皆可为后世法。

考定《古周易》《书说》,皆行于世。

晚年会友之地曰丽泽书院,在金华城中;既殁,郡人即而祠之。

(节选自《宋书·吕祖谦传》)【注】关、洛,宋代理学的两个学派。

关学指以张载为首的学派,因张氏讲学于关中雨得名;洛学指二程为首的学派,因二程为洛阳人而得名。

山西省太原市2018届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一)(语文参考答案)

山西省太原市2018届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一)(语文参考答案)

山西省太原市2018届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一)语文参考答案1.(3分)B (A.原文是“明代以前”。

C.改变模式、标志自觉的不是前七子,而是以前七子为代表的文士的集合。

D.应该是得到王世贞的肯定)2.(3分)B (不是“文学表现”,而是不同时期、不同文学集团的结合模式)3.(3分)D (“文人们会越来越对立,纷争会越来越激烈”没有依据)4.(3分)D (原文并未说明老寿山过去是懒汉,因而这个主题的概括也没有依据)5.(5分)①热爱传统文化。

能讲古今事,崇敬传统文化。

②有民族自尊心。

因长城名扬四海而倍感自豪,为他人毁长城盖私屋气愤不已。

③负有担当精神。

匿名捐钱修长城,写对联表明心志。

(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5分)6.(6分)①“长城砖”是修造长城普通而又重要的材料,“长城砖”是老寿山的象征,他如长城砖一样平凡,但又有着勇于担当的精神。

②“长城砖”是人民群众的象征,平凡的人民群众是民族精神的深厚根基。

(每点3分,只要有道理可以酌情给分)7.(3分)B(从三方面介绍的是全市城区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的分布情况,不是涉及行人交通事故的分布情况)8.(5分)AB (C下折线显示未超过;D不能简单合并时间和年龄两方面信息得出这一结论;E材料二侧重从长沙全市城区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的数据分析得出斑马线上的安全很重要的结论,而材料三则侧重说明对不礼让斑马线行为严管重罚的效果)9.(4分)交管部门:创新管理举措,加大普法宣传力度。

司机行人:了解政策,遵守交规。

(每点2分)10.(3分)C11.(3分)D (免丧为守孝期满,除去丧服。

)12.(3分)D (没有“宽容了原来的仇人”的意思)13.(10分)(1)在此之前,被召试的人大多很早就到学士院打听题目,唯独吕祖谦不这样做,但他写的文章特别典雅优美。

(“先是”“率”“典美”各1分,大意2分)(2)祖谦学习把关洛之学作为尊崇师法的对象,能多方查考典籍,其学问广博无边(不见边际)。

太原市2018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语文试题

太原市2018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语文试题

太原市2018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语文试题太原市2018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三)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摘编自何天平《大国雄姿跃然银幕》)1.下列关于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该片要在宏大叙事和情感书写两条线索上相互观照,就必须回应“记录新时代”愿景。

B.该片首次以纪录片的形式将重大政治题材浓缩于短短90分钟作品中,并引入大银幕。

C.该片用“大国”和“小家”统领全片,让人既产生爱国情感,又有充分的个体移情。

D.尽管该片母题关切多个层次或维度的议题,但该片的创作也只是择其一二切入并展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主要从纪录片的难点和难点化解两部分,分析了《厉害了,我的国》在创作上的特点。

B.结构上,难题化解内容紧承上段,“大国”对应第一个难点,“小家”对应第二个难点。

C.文章第三段主要是从观众观影感受的角度来说明《厉害了,我的国》是如何化解难点的。

D.文章以《厉害了,我的国》为例,以小见大,论述了如何用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命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厉害了,我的国》的成功代表该纪录片在宏大叙事和情感书写的相互观照上取得突破。

B.《厉害了,我的国》展现新的创作理念和思路,表明传统电视纪录片处理原则不再适用。

C.要让观众愿意走进影院观看纪录片,就要把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作为创作的努力方向D.随着纪录片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新时代的纪录片将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更大影响。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4月阶段性练习(一模)语文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4月阶段性练习(一模)语文

太原五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高三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钱穆①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虽是我早年已屡次讲到,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

数日中,专一玩味此一观念,而有澈悟,心中快慰,难以言述。

我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即在此。

②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

中国人喜欢把?天?与?人?配合着讲。

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世界人类最初碰到的困难问题,便是有关天的问题。

我曾读过几本西方论述古人所讲有关?天?的学术性的书,真不知从何讲起。

西方人喜欢把?天?与?人?离开分别来讲。

换句话说,他们是离开了人来讲天。

这一观念的发展,在今天,科学愈发达,愈易显出它对人类生存的不良影响。

③中国人是把?天?与?人?和合起来看。

中国人认为?天命?就表露在?人生?上。

离开?人生?,也就无从来讲?天命?。

离开?天命?,也就无从来讲?人生?,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人生?与?天命?最高贵最伟大处,便在能把他们两者和合为一。

离开了人,又从何处来证明有天?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一切人文演进都顺从天道来。

违背了天命,即无人文可言。

?天命??人生?和合为一,这一观念,中国古人早有认识。

④我以为?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

西方人常把?天命?与?人生?划分为二,他们认为人生之外别有天命,显然把?天命?与?人生?分作两个层次、两次场面来讲。

如此乃是天命,如此乃是人生。

?天命?与?人生?分别各有所归。

此一观念影响所及,则天命不知其所命,人生亦不知其所生,两截分开,便各失却其本义,决不如古代中国人之?天人合一?论,能得宇宙人生会通合一之真相。

所以,西方文化显然需要另有天命的宗教信仰,来作他们讨论人生的前提。

【语文】山西省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附答案解析版)

【语文】山西省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附答案解析版)

山西省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前中国农村的贫困主要表现出了四个维度的转型,分别是:贫困程度的相对性,贫困生成的结构性,贫困内涵的消费性和贫困治理的日趋复杂性。

198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当时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为1.25亿,而到2007年时,相关数据显示,绝对贫困人口约为1479万人。

2001年中国政府发表《二000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宣布在2000年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

这标志着在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二元结构中,相对贫困人口已占据了中国贫困人口的主体地位。

2011年,中央政府设定了2300元的贫困线,这让中国的贫困人口迅速增加至1.28亿。

虽然在新标准下贫困人口大量增加了,但是相对贫困人口占主体的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

截至2014年底,中国贫困人口还有7000多万,我们的扶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

所谓的贫困生成主因的结构性是指,越来越多贫困人口的出现或者说其无法跳出贫困陷阱是因为他们面临的是结构性贫困的处境,我们也可以说,贫困人口陷入了结构性贫困的陷阱。

这里所谓的结构性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在资本、资源、技术、知识、信息、社会资本和文化等多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和场域内,对无法与那些在以上层面具有优势的精英群体和优先群体进行竞争,因为两个群体的初始条件不同,同时与以上结构及其资源分配相关的机会也并不均等。

结构性贫困的存在意味着,贫困人口仍将在很长时间内处于贫困状态,且在富者与贫困者之间形成了一种间接的或然性的剥夺关系。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因为不均衡和不平等结构的存在,贫富差距并没有像我们政策宣传和期待的那样不断缩小,而是出现了相对平衡发展基础上的差距不断加大。

由于当前贫困人口的构成主体是相对贫困人口,因此,对他们而言,生存和基本生产方面并没有让其感受到贫困,而最让其觉得贫困和窘迫的是消费层面的贫困。

2018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明代文学的一个特色是集团林立,流派纷呈,标新立异,争讼不息。

明代以前,文人的结合往往是具有较多共同特点的作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而成,且围绕着一时的文学大家或权势人物组成一个圈子。

明初,先后以文坛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和李东阳等台阁文人为核心,其他文人也以趣味相投,自相结合,或窗下切磋以攻文,或林下逍遥以娱老,各文人集团之间尚未形成相互攻讦的风气。

成化、弘治以后,统治集团日见腐败,词臣的文柄旁落,逐步由“文章之贵贱操之在上,其权在贤公卿”,转变为“操之在下,其权在自立”的局面,也改变了原来台阁创作追求雍容典雅之风。

而城市的发达,也有利于文人相对集中,并滋长着一种文酒风流、空疏不学的风气。

文人们聚集在一起,往往只是在宴谈谑浪、此唱彼和寻求情感上的沟通和文化上的满足。

由于空疏不学,则入主者偏执一端,不可一世,批评他人,抹煞一切;出奴者,便一无定见,随波逐流,容易为时风所左右,为他人所笼络。

以弘治、正德年间的前七子为代表,文士的集合改变了过去以兴趣相组合的模式,形成了以主张相结合的风气,这标志着名人流派观念的自觉。

但往往由此而造成了“各立门庭,同时并角,其议如讼”的局面。

万历以后,国事日非,文人结社多指斥朝政,党同伐异,本来文艺性、学术性的团体渐渐打上了鲜明的政治色彩,如声势浩大的全国性团体复社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因此,明代的文学团体,尽管标榜不同,或以地域分,或以社所名,或以时代称等,但究其性质,主要就是兴趣型、主张型、政治型三大类。

当然,这也只是就大致的倾向而言,因为他们大都是一种松散的结合。

明代文学史上,特别受人注目的就是“主张型”的文学团体和他们所引起的文学争论。

文学争论在分门立户、相互否定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暗暗地相互渗透,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变通和发展。

如针对前七子师法秦汉古文而积剽袭模拟之弊,“唐宋派”王慎中等在心学和文学通俗化的思潮影响下,提倡学习与明代语言差距较小的唐宋散文,自由地表达作者独立的主体精神,在作品中能见到“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阶段性练习(一模)+语文(4-10)+Word版含答案-高三语文(晨练)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阶段性练习(一模)+语文(4-10)+Word版含答案-高三语文(晨练)

密学校 班级姓名 学号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太原五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练习高 三 语 文出题校对:李舲 (2018.4.10)古代典籍、古代地理部分1.以下哪一项不属于“纪传体”中的体裁形式?( ) A 、本纪 B 、传 C 、书 D 、志2.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通史。

A 、编年体B 、断代史C 、纪传体D 、国别体 3.以下哪一部书不属于“春秋三传”?( ) A 、《左传》 B 、《公羊传》 C 、《谷梁传》 D 、《吕氏春秋》 4.( )评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A 、周恩来 B 、鲁迅 C 、毛泽东 D 、郭沫若 5.古地名“会稽”即是今天的浙江( )。

A 、绍兴市B 、上海市C 、吴兴市D 、南通市6、以下哪部书主要讲了自然阴阳变化和世事变迁?( ) A 、《论语》 B 、《孟子》 C 、《周易》 D 、《庄子》 7.以下哪部书不是孔子所编订的?( ) A 、《诗经》 B 、《尚书》 C 、《论语》D 、《春秋》8.以下哪部书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 ) A 、《史记》 B 、《诗经》 C 、《尚书》 D 、《周易》9、以下哪项不属于“四书五经”中的“五经”之一?( ) A 、《诗经》 B 、《中庸》 C 、《尚书》 D 、《礼记》 10、( )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历史著作。

A 、《史记》 B 、《春秋》 C 、《诗经》 D 、《国语》 11、《史记》一共包含多少篇?( )A 、70篇B 、100篇C 、130篇D 、150篇12.下列哪个成语体现了《孙子兵法》当中的“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句话?( ) A 、作壁上观 B 、十面埋伏 C 、破釜沉舟 D 、四面楚歌1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最初描写的是哪个地方的地形?( ) A 、剑门关B 、嘉峪关 C 、函谷关 D 、山海关14.井陉关作为天下九塞之一,位于今天的哪个省境内? ( ) A 、河南省 B 、河北省 C 、陕西省 D 、陕西省 15.以下哪部书不属于前四史之一?( )A 、《史记》B 、《汉书》C 、《后汉书》D 、《三国演义》 16.《三国志》的作者是谁?( )A 、范晔B 、陈寿C 、罗贯中D 、施耐奄 17、“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具有基础性性质的学说。

最新-太原市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测评试卷语文 精品

最新-太原市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测评试卷语文 精品

太原市2018~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测评试卷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做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舂.(chōng)米缱绻..(qiǎn quǎn)溘.然长逝(kè)稗.官野史(bài)B.趑趄.(jū)荆杞.(qǐ)嗟.(jiē)来之食天崩地坼.(chāi)C.伉.俪(kàng)崔嵬.(wěi)扪.(mén)心自问妍媸.(chī)毕露D.僭.(jiàn)称羞赧.(nǎn)宵衣旰.(gān)食疾首蹙.(cù)额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峨眉峨冠博带钟鼓馔玉口慧而实不至B.赝品义愤填膺形影相随敏于事而纳于言C.揣测惴惴不安振聋发匮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D.沽取怙恶不俊耿耿于怀名不正则言不顺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华字典》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由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魏建功主持编纂。

正因为是“大家编小书”,才使得一本小小的工具书历经数十年而不衰。

B.《诗经·斯干》那首诗里就是拿舞的姿势来赞美周宣王的宫室,说它“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斯飞。

”C.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

D.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种特殊的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里面都是贯穿着舞蹈精神(也就是音乐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据阿Q说,他是在举人老爷家里帮忙。

这一节,听的人都了。

②什么假洋鬼子,只要放在城里的十几岁的小乌龟子的手里,也就立刻是“小鬼见阎王”。

这一节,听的人都了。

③“你们可看见过杀头么?”阿Q说,“咳,好看。

杀革命党。

唉,好看好看,……”他摇摇头,将唾沫飞在正对面的赵司晨的脸上。

最新-山西省太原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调研考试 精品

最新-山西省太原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调研考试 精品

山西省太原市2018—2018学年度高三年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将第1卷必考题中的单项选择题1-6小题,第Ⅱ卷表达题中的单项选择题13-14小题的答案涂在机读卡相应的位置上。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一个画家的作品,大沐可以看出他是从心所欲还是胡来;也可以看出他创作时是心如秋月还是躁动不安。

八大山人的用笔其实是并不狂肆的,他运用中锋,沉稳而准确地推移毫颖,画面每一笔都没有逃出他理智所控制的范围。

那是一种至极的理性与至极的感悟的高度统一,在佛家称“无缘大悲”。

这时,八大山人是“从心所欲”的,也是“不逾矩”的。

徐渭固为不世之天才,然则其作画、写字恐怕心境不似八大山人宁静空寂,所以偶尔来一两下败笔。

这在八大山人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

所赖徐渭才气干霄,暇不掩瑜倒成了徐渭蓬头垢面不掩国色的特征。

现代李苦禅的用笔,我以为是在八大山人和徐渭之间的,这与苦禅先生的性格大有关系。

他一面喃喃而话,对画坛的丑陋和愚蠢奉上鞭挞、调以谐谑,大笔洋洋洒洒地在纸上跌宕运行;到紧要关头,先生不免语住,紧闭着嘴,这必是神来之笔诞生的瞬间;然后,先生又恢复怡然自得之态,在率意中把握着分寸。

苦禅先生的画面是不会有败笔的,现在坊问的赝品.一眼便可识别,但凡首先跳入眼帘的,正如<庄子>书中从炉中跳出的恶金,必不能成为莫邪之剑,画上的败笔非徒不能状物传神,而只能起着破坏的作用。

对历史上的每一位大师“审问之、明辨之”,是美术史家的本分,同时可以鞭笞画坛的劣迹以昭示后之来者。

现在大写意的画家多了起来,大概和“立竿见影”的心态有关,他们作画时神涣气散,横涂纵抹,自以为做到了“我不思则我在”,与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的理性为仇寇。

殊不知“胡来”的结果是满纸败笔、惨不忍睹,心中倾慕狂士的潇洒恣肆,而笔下却出不了他们的豪纵任侠,用力过猛,立刻恶浊;泼洒无度,必成墨猪。

太原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

太原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

山西省太原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代文学的一个特色是集团林立,流派纷呈,标新立异,争讼不息。

明代以前,文人的结合往往是具有较多共同特点的作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而成,且围绕着一时的文学大家或权势人物组成一个圈子。

明初,先后以文坛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和李东阳等台阁文人为核心,其他文人也以趣味相投,自相结合,或窗下切磋以攻文,或林下逍遥以娱老,各文人集团之间尚未形成相互攻讦的风气。

成化、弘治以后,统治集团日见腐败,词臣的文柄旁落,逐步由“文章之贵贱操之在上,其权在贤公卿”,转变为“操之在下,其权在自立”的局面,也改变了原来台阁创作追求雍容典雅之风。

而城市的发达,也有利于文人相对集中,并滋长着一种文酒风流、空疏不学的风气。

文人们聚集在一起,往往只是在宴谈谑浪、此唱彼和寻求情感上的沟通和文化上的满足。

由于空疏不学,则入主者偏执一端,不可一世,批评他人,抹煞一切;出奴者,便一无定见,随波逐流,容易为时风所左右,为他人所笼络。

以弘治、正德年间的前七子为代表,文士的集合改变了过去以兴趣相组合的模式,形成了以主张相结合的风气,这标志着名人流派观念的自觉。

但往往由此而造成了“各立门庭,同时并角,其议如讼”的局面。

万历以后,国事日非,文人结社多指斥朝政,党同伐异,本来文艺性、学术性的团体渐渐打上了鲜明的政治色彩,如声势浩大的全国性团体复社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因此,明代的文学团体,尽管标榜不同,或以地域分,或以社所名,或以时代称等,但究其性质,主要就是兴趣型、主张型、政治型三大类。

当然,这也只是就大致的倾向而言,因为他们大都是一种松散的结合。

明代文学史上,特别受人注目的就是“主张型”的文学团体和他们所引起的文学争论。

文学争论在分门立户、相互否定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暗暗地相互渗透,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变通和发展。

太原市2018届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太原市2018届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18年山西省太原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9分,每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日前,酝酿了十余年的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上映,首日票房即冲破7000万元人民币。

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创作国产影视作品,这不是第一次:此前有电视剧《远古的传说》《女娲传说之灵珠》,也有最近票房大卖的电影《捉妖记》。

上古神话是指中国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

这些先民口耳相传的故事经过先秦两汉作家的记录和再创作,主要保存在《诗经》《楚辞》《庄子》等传世典籍中,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

上古神话如何在今天的电影改编中重生?首先,主创者需找到上古神话与当代相呼应的精神内核,创造出既符合神话精神又与时代审美相契合的艺术形象。

这就需要创作者做好充足的功课,深入了解上古神话的文化内涵,借鉴当前神话研究的最新成果,为自己的二度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避免由于自身知识的缺陷而导致创作时一叶障目、捡了芝麻丢西瓜。

《大鱼海棠》的形象设计镌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纹章:鲲鹏、大椿、凤凰、祝融、貔貅、嫘祖等神话形象汇聚一堂,其姿态动作抓住了中国道家文化的气质,其法术神力抓住了东方美学中的自然灵韵。

影片的人物矛盾设置意在凸显家族伦理、敬畏生死、天道有常等传统伦理价值与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等现代价值观的碰撞,并最终在人(片中的神即人)与大自然的博弈中获得新的价值平衡。

遗憾的是,创作者想塑造的形象过多,每一个都没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模糊和弱化了角色的艺术力量。

电影《捉妖记》对上古神话的化用则较为浅层次,其人物塑造虽取法《山海经》中的异人异兽,但角色的行动则带着好莱坞电影的喜剧色彩,没有传递出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其次,上古神话往往并不具备完整的叙事结构,而讲好一个故事并对人性有深刻的挖掘与表现,则是影视改编的核心。

遗憾的是,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

比如《捉妖记》对妖与人类、妖族内部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得不够充分,《大鱼海棠》对主角椿、湫和鲲之间的情感线索铺展不足,人物动机不合理,故事主题也不够凝练,比如灵魂交易的情节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主角为理想不断反抗乃至自我牺牲的崇高感。

太原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4月)考试卷A卷

太原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4月)考试卷A卷

太原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4月)考试卷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6分) (共3题;共36分)1. (9分) (2019高一上·成都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

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②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

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③换言之,《诗经》之“风”,即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

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

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家人,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

……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往往是先考虑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

“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

山西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4月阶段性练习(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 人教版高三

山西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4月阶段性练习(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  人教版高三

山西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4月阶段性练习(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人教版高三太原五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高三语文命题、校对:赵明生、韩姝花、李舲、柯峻、陈洁、翟琳、刘勇、梁雅敏(2018.4.2)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钱穆①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虽是我早年已屡次讲到,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

数日中,专一玩味此一观念,而有澈悟,心中快慰,难以言述。

我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即在此。

②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

中国人喜欢把“天”与“人”配合着讲。

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世界人类最初碰到的困难问题,便是有关天的问题。

我曾读过几本西方论述古人所讲有关“天”的学术性的书,真不知从何讲起。

西方人喜欢把“天”与“人”离开分别来讲。

换句话说,他们是离开了人来讲天。

这一观念的发展,在今天,科学愈发达,愈易显出它对人类生存的不良影响。

③中国人是把“天”与“人”和合起来看。

中国人认为“天命”就表露在“人生”上。

离开“人生”,也就无从来讲“天命”。

离开“天命”,也就无从来讲“人生”,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人生”与“天命”最高贵最伟大处,便在能把他们两者和合为一。

离开了人,又从何处来证明有天?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一切人文演进都顺从天道来。

违背了天命,即无人文可言。

“天命”“人生”和合为一,这一观念,中国古人早有认识。

④我以为“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

西方人常把“天命”与“人生”划分为二,他们认为人生之外别有天命,显然把“天命”与“人生”分作两个层次、两次场面来讲。

如此乃是天命,如此乃是人生。

“天命”与“人生”分别各有所归。

此一观念影响所及,则天命不知其所命,人生亦不知其所生,两截分开,便各失却其本义,决不如古代中国人之“天人合一”论,能得宇宙人生会通合一之真相。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pdf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pdf

命题人、校题人: 牛俐鱼 韩姝花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陶瓷艺术与文学艺术 从艺术种类来说,陶瓷艺术与文学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

前者为空间艺术,后者为时间艺术;前者为造型艺术,后者为语言艺术。

陶瓷艺术与文学艺术的结缘,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

但有一点非常相似:两者都与劳动和生活有关。

文学起源于劳动,起源于不自觉的口头文学,具有相当浓厚的再现风格,文学的内容与劳动的内容密切相关。

陶瓷雕塑经历了写实这样一个阶段。

那些陶塑动物的造型,与活生生的动物逼真无二,是纯写实的,是先民实际生活的再现。

正如人们不能否认原始文学的审美一样,同样不能否认这些写实性的陶塑作品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

我想,它们不仅是先民生活的一种反映,也是先民审美意识的一种形象见证,是文明发展轨迹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陶瓷雕塑艺术和文学艺术,尽管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但在其审美本质上是共同的: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景德镇称不上文学之城,但却是无可争辩的陶瓷之城,是名符其实的千年瓷都。

尽管这样,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们,包括陶瓷雕塑艺术家,用智慧灵巧的双手,用泥土和火,把瓷都景德镇营造成为一个中国文学之城。

在这里《三国演义》的烽火连天,《水浒传》的义旗招展,《西游记》的漫漫征途,《红楼梦》的悲欢离合,都在陶瓷艺术家们手中得到了形象生动的再现。

文学艺术,不仅为陶瓷艺术提供了素材,而且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陶瓷艺术形象的塑造,不是如实地复制文学艺术形象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高度集中、高度凝练的艺术形象,使观赏者感觉到既像是自己感受中的文学形象,同时又感觉到这是一个新的艺术创造。

文学是时间艺术,雕塑是一种造型艺术,具有可触、可摸、可视的特性;文学长于叙事,长于展示文学形象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过程,而陶瓷表现的只是一个瞬间性的艺术形象,它不能告诉人们为什么是这样,它只能告诉人们只能是这样。

山西省太原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修订稿

山西省太原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修订稿

山西省太原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山西省太原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代文学的一个特色是集团林立,流派纷呈,标新立异,争讼不息。

明代以前,文人的结合往往是具有较多共同特点的作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而成,且围绕着一时的文学大家或权势人物组成一个圈子。

明初,先后以文坛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和李东阳等台阁文人为核心,其他文人也以趣味相投,自相结合,或窗下切磋以攻文,或林下逍遥以娱老,各文人集团之间尚未形成相互攻讦的风气。

成化、弘治以后,统治集团日见腐败,词臣的文柄旁落,逐步由“文章之贵贱操之在上,其权在贤公卿”,转变为“操之在下,其权在自立”的局面,也改变了原来台阁创作追求雍容典雅之风。

而城市的发达,也有利于文人相对集中,并滋长着一种文酒风流、空疏不学的风气。

文人们聚集在一起,往往只是在宴谈谑浪、此唱彼和寻求情感上的沟通和文化上的满足。

由于空疏不学,则入主者偏执一端,不可一世,批评他人,抹煞一切;出奴者,便一无定见,随波逐流,容易为时风所左右,为他人所笼络。

以弘治、正德年间的前七子为代表,文士的集合改变了过去以兴趣相组合的模式,形成了以主张相结合的风气,这标志着名人流派观念的自觉。

但往往由此而造成了“各立门庭,同时并角,其议如讼”的局面。

万历以后,国事日非,文人结社多指斥朝政,党同伐异,本来文艺性、学术性的团体渐渐打上了鲜明的政治色彩,如声势浩大的全国性团体复社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因此,明代的文学团体,尽管标榜不同,或以地域分,或以社所名,或以时代称等,但究其性质,主要就是兴趣型、主张型、政治型三大类。

当然,这也只是就大致的倾向而言,因为他们大都是一种松散的结合。

明代文学史上,特别受人注目的就是“主张型”的文学团体和他们所引起的文学争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原五中2016—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高三语文出题人:张宇张雯王海燕牛丽娜时间:2018.4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历史上,从西周之初到春秋之末在精神文化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是贵族阶层,他们既是政治上的统治者,又是文化的领导者。

贵族的精神旨趣是这一时期包括审美意识在内的整个贵族文化的主体心理依据。

这个阶层鲜明的身份意识、强烈的荣誉感以及对‚文‛的高度重视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一时期,‚文‛基本上就是贵族教养的别名,既包含着关于礼乐仪式的各种知识,又包含着道德观念系统及其话语形态。

贵族之为贵族而不同于庶人之处,除了经济政治上的特权之外,主要就在于这个‚文‛之系统。

这里的‚文‛虽然不同于后世‚诗文‛之‚文‛,更不同于现代以来的‚文学‛概念,但从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来看,周代贵族对‚文‛的高度重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开了古代‚文统‛之先河。

春秋之末,随着贵族等级制的瓦解,文化领导权亦逐渐从贵族阶层转移到一个新的知识阶层——士大夫手中。

于是士大夫文化渐渐取代贵族文化而成为主流。

士大夫文化也并非一个不变的整体,事实上,它也呈现为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从春秋之末到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游士文化‛阶段,其主体乃是那些或奔走游说或授徒讲学的布衣之士,其思想上的代表便是诸子百家。

到了秦汉之后,才可以说真正进入了‚士大夫文化‛阶段。

其主体是那些凭借读书而做官或可能做官的知识阶层,即‚士大夫‛。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存在一种特有的机制,可以简称为‚读书做官机制‛——除了帝王及其宗亲、开国功臣及功臣之后、宦官、外戚、地方豪强等分享国家的权力之外,还有一个可以凭借读书而跻身于官僚队伍的社会阶层,这就是所谓‚士大夫‛。

尚未做官时他们是‚耕读传家‛的庶民,做官以后他们是‚诗书传家‛的‚士族‛或‚仕族‛。

无论做官与否,读书都是这个社会阶层安身立命之本,而做官——最高追求是治国平天下——则是他们读书的目的。

因此尽管他们实际上是分为‚官‛与‚民‛两大类型,具有巨大的社会差异,但从精神旨趣与价值取向来看,他们又是一个有着同一性的社会阶层。

‚道‛是与士大夫阶层相伴而生、亦相随而亡的终极价值范畴,是这个社会阶层精神旨趣的标志。

在西周贵族阶层的话语系统中最高价值范畴是‚德‛而不是‚道‛。

原因不难理解:‚道‛这一概念暗含着士大夫阶层的权力意识,是他们抗衡君权之主体精神的象征。

士大夫文化是相对独立于政治权力体系的,因此需要一个‚终极价值范畴‛来作为标志和合法性依据,其根本功能是用来规范和引导‚势‛,即君权。

贵族阶层既掌握着政权,又掌控着文化,故而不需要创造一个与政治权力分庭抗礼的终极价值范畴出来。

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原有价值秩序被打破,以诸子百家为思想代表的士大夫阶层试图通过话语建构(授徒讲学、著书立说)来为社会‚立法‛,从而实现政治变革的宏伟目标,这就需要一个至高无上的价值范畴来为自身确立合法性。

于是对‚道‛的推崇与捍卫就构成了士大夫精神旨趣的基本维度。

从孟子开始,士大夫阶层便有了‚道统‛意识,一直到明清之时,‚道‛始终是这个古代知识阶层高扬的精神旗帜。

与此相应,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意识、文学艺术观念也主要是围绕这个‚道‛展开的,而‚文‛与‚道‛的关系也就成为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核心问题之一。

(节选自李春青《“文人”身份的历史生成及其对文论观念之影响》)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西周之初到春秋之末,“文”作为一个系统,有着丰富的内涵,包含了礼乐仪式等各种知识和道德观念系统,也决定了贵族与庶人的不同。

B.士大夫文化有着不断变化的特点,从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的“游士文化”是其早期形态,并不是真正成熟的士大夫文化。

C.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身份并不单一,然而均以读书为安身立命之本,以出仕作为读书的目的,从而在精神旨趣和价值取向上趋于一致。

D.“道”的价值观念与士大夫阶层相伴相随,是这个阶层的精神标志。

如果追寻“道统”意识的源头,则可上溯至孟子。

2.下列表述,不是“道”成为士大夫阶层终极价值范畴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A.士大夫文化相对独立,士大夫阶层需要一个“终极价值范畴”来作为标志和合法性依据。

B.士大夫阶层有属于自己的权力意识,他们需要一种价值观念抗衡君权,张扬主体精神。

C.士大夫阶层在原有价值秩序被打破的背景下,试图为社会“立法”,从而实现政治变革。

D.士大夫阶层有一种“道统”意识,“道”始终是这个古代知识阶层高扬的精神旗帜。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士大夫阶层重视读书。

著名的徽州古民居安徽宏村承志堂有楹联道“敦孝悌此乐何极,嚼诗书其味无穷”,就鲜明体现了士大夫之风。

B.由“文统”到“道统”,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和构成的巨大变迁。

孟子所谓“彼一时,此一时也”可以描述这种历史发展的常见规律。

C.“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的一种机制,也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文化的传统。

隋唐开始推行的科举制对强化和发展这种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D.在文与道的关系上,士大夫阶层的文学艺术观念也主要是围绕“道”展开,“文”由此依附于“道”,正如韩愈所言:“文者,贯道之器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隧道(苏联)康麦里汉列车早不停晚不停偏偏停在隧道里:第一节车厢已经钻出了隧道,而最后一节还没有进去。

列车意外停车,乘客们都着急,只有坐在最后一节车厢里的一位旅客不但不生气,反而感到高兴。

这倒不是因为他那节车厢比别的车厢明亮,而是因为他的父亲就住在隧道附近。

他每次休假都要经过这条隧道,可列车不在这儿停车,所以他好几年没有见到父亲了。

这位旅客从窗口探出身子,叫住顺着车厢走过来的列车员,问道:‚出什么事了?‛‚隧道口的铁轨坏了。

‛‚得停多长时间?‛‚至少得四个钟头吧!‛列车员说罢,转身走向隧道另一端。

车厢对面有个电话亭。

这位旅客下车给父亲挂了电话,接电话的人告诉说,他父亲正在上班,并把父亲工作地点的电话号码给了他。

于是他又往父亲工作的地点挂了电话。

‚是儿子吗?‛父亲不知怎的一下就听出了他的声音。

‚是我,爸!火车在这要停整整四个钟头。

‛‚真不凑巧!‛父亲难过地说,‚我正好还要干四个钟头才能下班。

‛‚你不能请个假吗?‛‚不行呀,‛父亲答道,‚任务很紧,或许我能想个法子。

‛旅客挂上听筒。

这时列车员正好从隧道里走了过来。

‚再过两个钟头就发车。

‛他说。

‚怎么,过两个钟头!‛这位旅客叫了一声,‚你刚才不是说要等四个钟头吗?‛‚修道工说要4个钟头才能修好,现在他又说,只要两个钟头就够了。

‛列车员说完,转身又向隧道另一端走去。

旅客飞快地跑向电话亭。

‚爸,你听我说,是这么回事,不是四个钟头,我只有两个钟头了!‛‚真糟糕!‛父亲伤心地说,‚好吧,我加把劲,也许一个钟头就能干完这点活儿。

‛旅客挂上电话。

这时列车员吹着口哨,从隧道里出来了。

‚这个修道工干劲真大!他说了,一个钟头就能修好。

‛旅客急忙又打电话:‚爸,我刚才说得不对!不是两个钟头,是一个钟头。

‛‚这可麻烦了!‛父亲懊丧极了,‚半个钟头我无论如何是干不完活的!‛旅客又挂上听筒。

列车员也从隧道里走了回来。

‚嘿,真是笑话!那边说半个钟头就修好了。

‛‚该死的修道工,不是在说胡话吧!‛旅客喊叫着跑向电话亭,‚爸呀,你10分钟内能过来吗?‛‚可以,孩子!拼上老命我也要干完这点活!‛‚哼,这个修道工真奇怪,先抱怨‘活太多,活太多’,可现在又说只要10分钟就可以修好了。

‛列车员又向旅客传达了最新消息。

‚混蛋,他在搞什么鬼!‛旅客嘟囔着骂了一句,又拨了电话,‚爸,听我说,我们见不了面了。

这儿一个混蛋先说停4个钟头,现在又说只停10分钟。

‛‚真是个混蛋,‛父亲赞同地说,‚甭着急,我马上就过来!‛‚乘客同志们,快上车!‛从隧道里传来列车员的声音。

‚再见了,爸爸!‛旅客喊道,‚他们不让咱们见面!‛‚等等,孩子!‛父亲上气不接下气地喊道,‚我脱开身了,别挂电话!‛这时旅客已跳上车厢。

列车驶出隧道时,他凝望着巡道工的小屋,凝望着小屋窗口里用帽子擦着满脸汗水的老人。

电话亭里,话筒里仍在响着父亲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我脱开身了,儿子,脱开身了!‛【注】本文反映的是前苏联1980年代的生活。

4.下列关于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小说第一二段交代地点,点出环境,为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B.作者设计了许多不合常理的情节,以夸张、变形、怪诞来折射现实。

C.小说刻画人物以正面描写为主,通过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塑造父子形象。

D.列车员作为次要人物,其行为表现对塑造主要人物起到反衬作用。

E.小说呈双线结构,其中“修道工的工作”这条线反映内容寓意深刻。

5.小说中的父亲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文本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4分)6.小说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林清玄访谈录 (节选)《广州日报》: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你怎么能写出那么清新淡雅的文字?林清玄:其实,这是从我个人的需求出发的。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很穷,跟一般年轻人一样,一心想要成功,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

在当时看来,所谓成功就是成为有钱、有权、有影响力的人。

后来,我在报馆工作,又做了报社主管;还在电视台主持节目;文章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书很畅销。

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我应该是蛮成功的。

但当时我并不快乐也不满足。

于是,我开始思考成功的意义何在。

慢慢地,我发现,如果成功却失去快乐,这种成功还不如不要。

在都市中努力拼搏的人们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味追求物质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

所以只能说是我个人需求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

《广州日报》:你一直处于非商业性的写作状态,但作品一直热卖,对此,你自己有什么看法?林清玄:作品能受到什么样的理解或欢迎,是没办法预期的。

我举个例子,去年下半年,深圳一所小学的校长写信邀请我前去演讲,因为小学课本里选了我三篇文章。

当时我很感动,20多年前写那三篇文章时根本不会想到它会入选小学课文,也不会想到小学生们希望我前去演讲。

在创作时,你可以掌握的,只是自己作品的方向。

《广州日报》:你的作品常常涉及茶道和佛教智慧,这跟周作人的作品似乎有相似之处。

林清玄:某些部分有相似,但实际上很不同。

我读过周作人的全集,也很喜欢他的文章,但我没有受到他的影响。

他太喜欢掉书袋,自己的意见只有一点点;另外,他的文字也没有伸缩性,一般都只有短短的几百字。

我呢,不喜欢掉书袋,自己不感动的东西不会去写。

《广州日报》:那么,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林清玄:在中国作家里,苏东坡对我影响最大,还有辛弃疾、杜牧、李白等,他们都是些潇洒自在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