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案)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案)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一:固体的溶解度难溶电解质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很小,但不会等于0 ,习惯上把溶解度小于0.01 g 的电解质称为难溶电解质 。

一般情况下, 我们把相当量的离子互相反应生成难溶电解质的反应, 认为是反应完全了。

100g m )(⨯=(溶剂)溶质m s 溶解性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溶解度>10g 1-10g <1g <0.01g 示例 AgNO 3 NaClNaHCO 3 CaSO 4Ca(OH)2 CaCO 3 AgCl (1)绝大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 3,CuSO 4等;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化不明显,如:NaCl 等;个别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反而减少,如:Ca (OH )2。

二: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AgCl Ag +(aq )+Cl -(aq )固体进入溶液的速率与溶液中离子的沉积速率相等的状态。

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状态的特征逆——溶质溶解的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等——v(沉淀)=v(溶解)动——动态平衡 v(沉淀) v(溶解)≠0。

定——达到平衡后 溶液中离子浓度保持不变。

变——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 使v(沉淀)≠v(溶解) 平衡发生移动 达到新的平衡三:溶度积(1)溶度积常数: 一定温度下难溶强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各组分离子浓度幂的乘积为一常数。

对于溶解平衡A mB n(s) mA n+(aq) + nB m-(aq)Ksp [c(A n+ )]m·[c(B m- )]n(与其他平衡常数一样, Ksp的大小只受温度的影响)(2)溶度积规则: 某难溶电解质的溶液中任一情况下有关离子浓度幂的乘积Qc(离子积)。

当Qc<Ksp时 溶液不饱和,无沉淀析出。

需加入该难溶电解质直至饱和。

当Qc=Ksp时 溶液达到饱和 沉淀与溶解处于平衡状态当Qc>Ksp时 溶液过饱和 有沉淀析出 直至溶液饱和 达到新的平衡。

例题1:下列对沉淀溶解平衡的描述正确的是()A.反应开始时,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相等B.沉淀溶解达到平衡时,沉淀的速率和溶解速率相等C.沉淀溶解达到平衡时,溶液中溶质的离子浓度相等D.沉淀溶解达到平很时,如果再加入难溶性的该沉淀物,将促进溶解。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案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案

溶解 沉淀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溶解平衡的建立及其特征。

2.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影响溶解平衡的因素 3.了解溶度积及其有关计算 【教学重点】难容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沉淀的转换 【教学难点】运用溶度积常数简单计算溶液中相关离子的浓度;运用浓度积和平衡常数来分析沉淀的溶解、生成和沉淀的转化 【教学过程】1.对Ag +与Cl -反应不能进行到底的理解 ⑴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能够发生的原因: ⑵溶解平衡的建立沉淀溶解平衡的定义:以AgCl 溶解为例:尽管AgCl 溶解度很小,并非绝对不溶,会有少量AgCl 溶解。

从固体溶解平衡的角度来看,AgCl 在溶液中存在下述两个过程:一方面,在水分子作用下,少量Ag +和Cl -脱离AgCl 的表面溶入水中;另一方面,溶液中的Ag +和Cl -受AgCl 表面正、负离子的吸引,回到AgCl 的表面析出沉淀。

在一定温度下,当沉淀溶解和生成的速率相等时,便得到AgCl 的饱和溶液,即建立下列动态平衡:AgCl (s ) Ag +(aq)+Cl -(aq)⑶溶解平衡的特征 ① “逆” ② “等”: ③ “动”: ④ “定” ⑤ “变” ⑷生成难溶电解质的离子反应的限度不同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差别很大,例如AgCl 和AgNO 3。

但难溶电解质与易溶电解质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习惯上将溶解度小于 g 的电解质称为难溶电解质。

化学上通常认为残留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小于 mol ·L -1时,沉淀就达完全。

2.溶度积 ⑴概念⑵表达式对于下列沉淀溶解平衡:M m A n (S ) mM n+(aq)+nA m -(aq),有:K sp =[c(M n+)]m ·[c(A m -)]n 例如,AgCl (S ) Cl -(aq)+ Ag +(aq),m=1,n=1,则: K sp =⑶溶度积规则通过比较溶度积(K sp )与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幂的乘积(离子积Qc )的相互大小,可以判断难溶电解质在给定条件下沉淀能否生成或溶解。

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教学设计(共8篇)

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教学设计(共8篇)

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教学设计(共8篇)第1篇:《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设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溶解平衡的应用,并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沉淀的生成、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问题。

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分析实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根据实验现象,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沉淀的生成、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三、教学难点:沉淀的转化四、教学方法:实验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教学过程[引入] 我们在第二章学习化学平衡时知道电解质的溶解与结晶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将一块缺角的硫酸铜晶体放入硫酸铜饱和溶液中,有什么实验现象?[提问]实验现象是什么?[学生回答]晶体重新变规则,质量不变。

[过渡]这个实验说明了电解质的溶解与结晶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

硫酸铜是一种可溶性的强电解质,那么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1 是否也存在溶解平衡呢?[板书]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一、溶解平衡[思考与交流]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完成思考与交流的问题。

1、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的界限是什么?难溶物的溶解度是否为0?2、生成沉淀的反应能否真正进行到底?当AgNO3与NaCl反应生成AgCl沉淀时,溶液中是否含有Ag+和Cl-?到什么状态认为沉淀完全?[总结]绝对不溶的物质是没有的,难溶与易溶并无严格的界限,习惯上将溶解度大于10g的叫易溶、1g~10g的叫可溶、0.01g~1g的叫微溶、小于0.01g的叫难溶。

生成沉淀的反应并不能完全进行,在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通常当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小于1×10-5mol/L时,认为沉淀完全。

[过渡]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在生成、科研、环保等领域有很重要的应用,大家知道有些牙膏为什么含氟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有关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的内容。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一、 教学与评价目标1、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电解质的溶解度这一概念来认识溶解平衡的研究对象(2) 通过宏微结合建立对沉淀溶解平衡的认识模型(3) 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掌握迁移到对溶解平衡的影响因素的探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4) 通过沉淀的溶解和生成认识溶解平衡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2、 评价目标(1) 通过对饱和NaCl 溶液中是否存在溶解平衡的讨论和交流来诊断学生对溶解平衡研究对象的认识(2) 通过对溶解平衡的特征理解来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溶解平衡模型的认识进阶和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认识视角 (3) 通过对AgCl 的溶解平衡影响因素的判断和分析,诊断和发展平衡思想的进阶水平(4) 通过对情景问题“肾结石病人为什么要多喝水?”的解答情况诊断并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及其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二、 教学与评价思路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三、 教学流程1、 溶解平衡研究对象的建立【学习任务1】探究AgNO 3溶液中加入过量NaCl 溶液,Ag +完全沉淀后溶液中是否还有Ag +【评价任务1】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溶解平衡研究对象的认知水平2学习任务1教学流程图2、 溶解平衡移动的概念及特征【学习任务2】建立对溶解平衡的认识模型【评价任务2】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溶解平衡模型的认识进阶过渡和引导:结石能溶于水吗?如果不溶为什么要大量喝水?喝水有什么用? 用大家熟悉的AgCl 代替结石,AgCl 沉淀完溶液中还有Ag +吗?提供资料:Ag 2S 是难溶于水的黑色沉淀探究实验:向AgNO 3和过量NaCl 沉淀完的溶液中滴加Na 2S 溶液实验现象:生成了黑色沉淀得出实验结论:AgCl 沉淀完溶液中依然存在Ag +,说明沉淀完全的AgCl 又有部分溶解在溶液中,说明绝对不溶的固体是不存在的!引发探究问题实验探究建立研究对象:AgCl 的饱和溶液根据投影,分别分析上层溶液与整个体系,包括溶液与沉淀中微粒,区分出电离与溶解 黑板书写: 溶液中:AgCl= Ag ++Cl - 整个体系:AgCl(s) Ag +(aq)+Cl -(aq) 讲解:整个体系AgCl 没有全部溶解,所以用可逆符号,溶于水以离子形式存在,既能溶解又能生成沉淀,所以是个可逆过程,当溶解速率与沉淀速率相等时,也就是溶解达根据现象和结论建立研究对象:此时试管底部还有AgCl 固体,说明此时能不能溶解更多的AgCl ?学生:不能教师:不能溶解更多我们就称此时AgCl 达到了?学生:饱和教师:这也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饱和溶液证据推理局部与整体宏观与微观学习任务2教学流程图3、 溶解平衡的移动因素【学习任务3】由已知知识迁移到对溶解平衡的影响因素的认识 【评价任务3】诊断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4学习任务3教学流程图4、 溶解平衡的应用【学习任务4】培养学生理论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评价任务4】诊断并发展原理联系生活实际、社会生产的能力学习任务4教学流程图。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案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案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案教案标题: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概念;2. 掌握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表达式和计算方法;3. 了解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与溶解度积的关系;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2. 教学材料:教科书、相关练习题、实验器材、实验报告。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入本课主题,引发学生对溶解平衡的兴趣;- 回顾已学的溶解平衡基础知识。

2. 理论讲解(20分钟):- 讲解难溶电解质的概念及其特点;- 介绍溶解平衡表达式的推导过程;- 解释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与溶解度积的关系。

3. 实验演示(15分钟):- 展示一个与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相关的实验,如银氯化物的溶解实验; -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与理论知识进行对比。

4. 计算实践(15分钟):- 给予学生一些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 指导学生分析计算结果,并与实验观察结果进行比较。

5. 拓展应用(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提供一些相关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6. 总结归纳(5分钟):- 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强调学生需要牢固掌握的知识点。

四、课堂练习: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2. 收集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分和反馈。

五、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概念和计算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实践,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案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案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1沉淀溶解平衡1、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当难溶强电解质溶于水形成饱和溶液时,溶解速率和生成沉淀速率相等的状态。

2、溶解平衡的建立固体溶质溶解沉淀溶液中的溶质①v溶解>v沉淀,固体溶解②v溶解=v沉淀,溶解平衡③v溶解<v沉淀,析出晶体3、溶解平衡的特点4、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①内因难溶电解质本身的性质,这是决定因素。

②外因以AgCl(s)?Ag+(aq)+Cl-(aq) ΔH>0为例外界条件移动方向平衡后c(Ag+)平衡后c(Cl-)K sp升高温度正向增大增大增大加水稀释正向减小减小不变加入少量AgNO3逆向增大减小不变通入HCl逆向减小增大不变通入H2S 正向减小增大不变(5)20℃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溶解性存在如下关系:2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比较1.从物质类别方面看,难溶电解质可以是强电解质也可以是弱电解质[如BaSO4是强电解质,而Al(OH)3是弱电解质],而难电离物质只能是弱电解质。

2.从变化的过程来看溶解平衡是指已溶解的溶质与未溶解的溶质之间形成的沉淀与溶解的平衡状态;而电离平衡则是指已经溶解在溶液中的弱电解质分子与离子之间的转化从而达到平衡状态。

3.表示方法不同:以Al(OH)3为例,Al(OH)3(s)Al3+(aq)+3OH -(aq)表示溶解平衡,Al(OH)3Al3++3OH-表示电离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BaSO4(s)Ba2+(aq)+SO2-4(aq)表示BaSO4的溶解平衡,而BaSO4溶于水的部分完全电离,因此电离方程式为:BaSO4===Ba2++SO2-4。

4.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都属于化学平衡,符合勒夏特列原理,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将会发生移动。

3溶度积问题1.溶度积和溶解度的值都可用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2.用溶度积直接比较时,物质的类型必须相同:AB型物质:K sp=c(A+)·c(B-);AB2(或A2B)型物质:K sp=c(A2+)·c2(B-)[或K sp=c2(A+)·c(B2-)];A2B3型物质:K sp=c2(A3+)·c3(B2-)对于同类型物质,K sp越小,其溶解度越小。

3.4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优质课教案(人教版选修4)

3.4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优质课教案(人教版选修4)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均衡积淀的转变『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术1加深掌握积淀溶解,并理解积淀转变的实质是难溶电解质溶解均衡挪动的结果。

2掌握积淀转变的一般规律。

3会书写积淀转变的离子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实验培育学生的着手能力,及经过现象剖析,推论问题的能力2.经过化学均衡常数及溶度积常数的综合运用,增强不一样知识之间的类比联系的方法的运用及数据办理能力。

3.经过对积淀转变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运用化学均衡常数进行简单计算,关于积淀转变的程度进行定量说明。

加深关于积淀转变难易的认识。

4.经过实验现象总结,溶解性对照,以及理论剖析,常数计算,培育学生从发现现象到探索规律到思虑实质的思想方法。

5.经过积淀逆向能否转变的实例,增强学生辩证的思想方法。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实验以及生产生活中实例的运用,加深学生关于化学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经过实验考证和理论剖析,培育学生脚踏实地,辩证思虑的思想。

『要点』:1积淀转变的实质2积淀转变的一般规律。

『难点』:积淀转变的剖析运用『实验准备』如课本 P64 实验 3-4 实验 3-5『主要教课方法』实验剖析概括类比『教课过程』环节一:复习回首发问检查【复习回首】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难溶电解质如何成立溶解均衡及其特色。

2认识溶解均衡常数及其含义。

3从溶解均衡挪动的角度认识积淀如何生成和溶解。

【发问查验】经过两个实例,观察学生运用溶解均衡挪动的原理来剖析积淀的生成和积淀的溶解的能力。

1.做实验时,生成积淀的反响中,积淀剂一般要加入稍过度。

答:略。

2.水垢用醋浸泡后会更易冲洗掉。

答:略。

【评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

环节二引入新课激发兴趣【新课引入】【指引语】俗语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为了拥有一口健康洁白的牙齿,大家每日都要刷牙。

牙膏是每日都要用到的,面对花式众多的品种,怎么选择呢?作为化学老师的职业习惯,我买东西老是先看产品的成分说明书,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没有,市场上有好多著名牙膏品牌在牙膏中增添了氟化钠等含 F 化合物,并且价钱较高一些。

高中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案

高中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案

3.4.1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案教学目的:1.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

2.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了解沉淀转化的应用。

教学重点:描述沉淀溶解平衡。

教学难点: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了解沉淀转化的应用。

探讨建议:①实验:沉淀的转化。

②查阅资料并交流:含氟牙膏预防龋齿的化学原理,提出预防龋齿加氟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时划分:两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温习]溶解平衡及特征:开始时v(溶解)>v(结晶)平衡时v(溶解)=v(结晶)结论: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思考]难溶物质AgCl、CaCO3、BaSO4等是不是也存在以上溶解平衡?[板书]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一、A g+和Cl-反映真能进行到底吗?[思考与交流]一、网上查找有关电解质溶解的数据,在溶解度大小、易溶、难溶界限等方面,你取得那些信息?谈谈对讲义后溶解度表中溶于不溶的理解。

二、按照你对溶解度、反映限度、化学平衡原理的熟悉,说明生成沉淀的离子反映是不是真的能进行到底。

[汇报]物质溶解性的强弱和溶解度的大小,主要与溶质和溶剂的组成有关。

物质易溶于与它的结构相似的溶剂中,还与温度和压强有关。

物质的溶解性通常分:易溶:指20℃时溶解度大于10g的物质;可溶:指20℃时溶解度大于1g而小于10g的物质;微溶:指20℃时溶解度大于0.01g而小于1g的物质;难溶:指20℃时溶解度在0.01g以下的物质。

物质的溶解度只有大小之分,没有在水中绝对不溶解的物质。

所谓难溶解电解质是指溶解度小于0.01克/100克水的物质。

它可以是强电解质如BaSO4、AgCl等,也可以是弱电解质如Fe(OH)3、Mg(OH)2等。

但由于它们的溶解度都很小,溶解的极少可以以为是100%地电离,所以咱们不区分其强弱,统称为难溶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Ag+和Cl-作用产生白色的AgCl沉淀,但固态的AgCl并非绝对不溶于水,AgCl 在20℃在水中溶解度为×10-4g,它仍能微量地溶解成为Ag+和C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通过以氯化钠、氯化银溶液溶解平衡的建立,氯化银沉淀转化为碘化银沉淀,碘化银再转化为硫化银沉淀,以及除水垢的实验探究教学,让学生掌握溶解平衡建立的条件,沉淀转化和沉淀溶解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验探究,应用化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能力。

教学思路(见下表一)
知识主线教学目标达成主线
表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溶解平衡的应用,并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问题。

培养了学生的
知识迁移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实验探究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分析实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根据实验现象,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沉淀的转化
四、教学难点:沉淀的转化和溶解
五、教学方法:实验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媒体动画展示
六、教学过程
[引入] 多媒体动画展示NaCl溶解平衡,并用初中学习的溶解度知识和高中学习的化学平衡理论。

来分析NaCl溶解于水的几种情况,引入新课。

[学生] 回忆、思考、观察
[设问] 在NaCl饱和溶液中,再加入固体溶质,固体有没有溶解过程?
当v(结晶)=v(溶解)时,体系处于什么状态?
[学生] 思考、回答
[板书] 一、溶解平衡
NaCl(s) Na+(aq)+Cl-(aq)
[讲解] 溶解平衡具有等、动、定、变的平衡特征。

任何平衡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和有条件的。

当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就会发生移动。

[学生] 回忆化学平衡理论,并与溶解平衡建立联系
[设问] NaCl能不能和盐酸反应?
[学生] 思考回答
[演示实验] 向饱和NaCl溶液中加浓盐酸
[学生] 观察实验现象,并运用平衡移动原理,讨论产生现象的原因
[过渡] 可溶电解质既然存在溶解平衡,那么难溶电解质是否也存在溶解平衡?[板书]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思考与交流] 指导学生阅读P61-62,思考:
1.难溶电解质的定义是什么?难溶物的溶解度是否为0?
与NaCl反应生成难溶AgCl时,溶液中是否含有Ag+和Cl-?
2.当AgNO
3
3.难溶电解质(如AgCl)是否存在溶解平衡?
[学生] 仔细阅读、思考理解,并写出AgCl的溶解平衡表达式
[板书] 有固体存在的悬浊液,都存在溶解平衡
AgCl(s ) Ag+(aq)+Cl-(aq)
[练习]书写氢氧化镁、碳酸钙溶解平衡的表达式
[设问] 当向AgNO
3
和NaCl恰好完全反应的平衡体系中加入I-,若再加入S2-,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 思考,
[学生] 分组实验3-4
步骤向AgNO
3
溶液中滴入过量
的NaCl溶液向所得固液混合物中
加入KI溶液
向新得固液混合物
中加入Na
2
S溶液
现象
[设问] 通过实验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 根据实验结果,据实回答
[讲解] 引导学生从实验事实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学生] 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实验现象。

尝试总结其规律。

[难点突破]当学生无法独立分析问题时,引导:
1.溶液中的Ag+有没有变化?
2.体系中的溶解平衡有没有发生移动?
3.沉淀的转化和溶解度的大小有什么联系?
[思考与交流] 1.在生活中,水资源是很宝贵的,如果工业废水中含有Ag+,理论上,你会选择加入什么试剂?
2.粗盐提纯时,NaCl溶液中含有SO
4
2-离子,选择含Ca2+还是Ba2+离子的试剂除去?
[学生] 运用沉淀反应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评价] 对学生回答做出评价。

[板书]二、沉淀反应的应用
1.沉淀的转化
规律:趋向于生成溶解度更小的物质
[过渡] 我们可以利用沉淀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有些时候却要除去沉淀。

[讨论] 家里的暖水瓶中用久了会产生水垢,水垢的主要成份是Mg(OH)
2和CaCO
3

如何除去其中的Mg(OH)
2

[学生] 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小组交流汇总实验方案。

[学生] 分组实验课本P63实验3-3 并做好记录。

步骤蒸馏水盐酸氯化铵
现象
[设问] 1.为什么加入1ml盐酸沉淀溶解了?
2.为什么加入过量的氯化铵溶液,沉淀也可以溶解?
引导学生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学生] 思考、根据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实验现象。

[板书]2.沉淀的溶解——条件的改变破坏了原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思考与交流] 请同学们运用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移动原理,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解决下面的问题。

1.如何除去暖水瓶中的水垢(CaCO
3
)。

2.如何验证Mg(OH)
2的溶解度大于Fe(OH)
3
的溶解度
[学生] 学生运用平衡移动原理,设计实验方案,讨论、交流[学生]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完成
[学生] 讨论并整理本节的主要内容。

[作业] P67:5、6
七、板书设计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一、溶解平衡
NaCl(s) Na+(aq)+Cl-(aq)
AgCl(s) Ag+(aq)+Cl-(aq)
只要有固体存在的悬浊液中都存在溶解平衡
二、沉淀反应的应用
1.沉淀的转化
趋向于生成溶解度更小的物质。

2.沉淀的溶解
条件的改变破坏了原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八、教学反思
在设计本课时教学方案时,本人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改变了原教材的编排体系,首先用多媒体动画展示氯化钠溶液中的微观运动,引发学生思考分析饱和溶液中的溶解结晶平衡,进而再以熟悉的离子反应Ag++Cl-=AgCl↓是否真得进行到底为话题,鼓励学生去质疑分析探究,启发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去思考,进而再分组实验通过氯化银沉淀转化为碘化银沉淀,碘化银沉淀转化为硫化银沉淀和沉淀溶解实验的探究,让学生获得难溶电解质的水溶液中确实存在着沉淀溶解平衡的事实和结论。

并在实验探究中体会改变条件可以使其发生移动并为我所用的思想方法。

在达成共识后,以两道实际运用的问题作为探究的课题留给学生,以期深化对本节重难点的理解与突破,并能培养学以致用的思想,增强用化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是一节江宁区好课评比的公开课,课后在和老师的交流和学生的反馈中一致认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思考、动手、表达、交流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展示,师生互动效果较好;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的培养;培养了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