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球成像的演示实验说课稿

合集下载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眼与视觉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眼与视觉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眼与视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在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里,一改过去老教材先介绍神经系统结构,再介绍感觉器官的排序,而是先从人们对外界的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这样做的目的是强调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展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地学习。

2.本节主要内容《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材内容包括“眼与视觉”、“近视及其预防”和“耳和听觉”三部分。

现将“眼与视觉”作为第一课时内容讲授,分情境导入、自主先学、合作探究、答疑解惑、达标检测五个板块。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概述人体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的结构以及各主要部分的功能。

(3)描述视觉形成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1)尝试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

(2)练习观察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意识到眼球的重要性,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眼睛。

三、重点难点重点: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难点: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以及视觉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方法指导法、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

五、学法指导通过明确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重点阅读眼球结构;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和交流,理解眼球主要部分的功能和视觉形成的过程。

六、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对眼这感觉器官较为熟悉,但对视觉是怎样形成的还知之甚少。

所以需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学生喜欢的游戏、知识抢答和分析资料等方式引导他们汲取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应设置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也使得记忆不再枯燥。

七、教学理念本节课以阳光课堂的教学理念为基础,努力打造优质高效、轻松愉悦的生物课堂。

对于一节论性比较强的课程,需借助一些具体的活动,让教学丰满和生动起来。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的教学设计
江西省于都县汾坑初中欧阳国英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第一节。

先从人们对外界的信息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

是为了强调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的环境变化。

重点是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过程,通过学习近视的形成来提醒学生如何做到预防近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概述视觉的形成过程。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仔细观察眼球的模型,认识眼球的结构。

掌握视觉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保护视力的重要性,知道如何保护视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眼球的结构以及功能,近视的形成及预防。

教学难点:视觉的形成过程,晶状体的变化是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

四,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比较法,观察法,体验式教学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用具:眼球的模型,多媒体课件。

时间:第一课时
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课标要求概述人体通过眼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

【活动建议】调查班级学生的近视率||,分析其原因||。

课标解读本节主要内容是人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视觉的形成过程||,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眼球的结构||,理解眼球的功能||,突出了眼球对人的重要性||。

介绍近视眼的成因及其纠正方法||,体现了知识服务于生活的态度||。

教学目标[来源学科网]知识目标[来源:Z_xx_][来源:1ZXXK]课前学生预习眼球的结构||,调查全班的近视眼的情况||,教师对比照相机成像原理和眼球的结构||,观看录像讲解视觉的成像过程||。

和同学一起讨论近视的成因及其预防||。

[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能力目标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视觉卫生;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群||。

重点难点重点描述眼球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形成的过程||。

难点眼球的结构、视觉的形成过程及近视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眼球的结构模型||。

教学策略眼球的剖面图是很难的||,同学只要识记就可以了||,然后通过观看视频去把握||,视觉的形成是重点||,让学生通过整理眼的结构图去突破难点||。

通过调查全班同学得近视眼的几率讲解近视的成因、危害及预防||,这是这节课的重点||。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情景导入设想你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这时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你感觉到天气骤变以及做出的相应反应是通过身体的哪些器官和系统完成的?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只有灵敏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

那么||,人体是如何感知外界环境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节第1课时眼和视觉||。

跑回家、找地方躲起来等||。

眼睛、耳朵、大脑、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

思考||,明确学习内容||。

人体对外界环境感知的器官我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还有哪些感觉和器官参与?请举例说明||。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说课稿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说课稿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说课稿安定区御风初级中学王巧艳一、说教材《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是七年级人教版生物学教材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内容。

本章内容是在学生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认《人识人的生命活动是靠神经系统和激素调节的,与每一个人都联系密切。

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一节是本章其它几节内容的基础。

主要对五种感官进行了介绍,特别是眼、耳的结构,视觉、听觉的形成过程及视觉、听觉保护知识。

本节内容较多,经过分析,教学分三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眼的结构及视觉形成过程。

第二课时:近视及预防。

第三课时:耳的结构及听觉形成过程、耳的卫生、其它感官的简单介绍。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第一课时。

经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掌握眼球的基本结构及视觉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眼睛的重要性,培养保护眼睛的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掌握眼球的基本结构及视觉形成过程。

其中视觉形成过程也是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本节课的教学以联系生活实际为原则,以掌握知识为前提,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多媒体教学、问题导学法等。

在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主要以体验式学习法、归纳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进行。

三、说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因为本节课是这一章内容,这一节内容的开始,所以导入包括章内容、节内容的导入。

在章内容的导入上我创设了一个天气变化避雨的情境,同时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你是靠什么器官发现天气突然变化的?你又是怎样做出天要下雨的判断的?你的一系列反映是通过身体的哪些器官和系统做出的?这些问题学生能答出一些,但并不十分明确,此时向学生介绍第六章“人体对生命活动的调节”能解决大家的疑问,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是以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为前提的,顺其自然引入第一节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和视觉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和视觉课程教学设计
板书
设计
第一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眼和视觉
一眼球结构
(一)眼球壁
1外膜:角膜、巩膜
2中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3内膜:视网膜
(二)内容物:晶状体、房水、玻璃体等
二视觉形成
大脑(形成视觉)

视神经

物体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形成物像)
三近视及其预防
(2)探究实验:近视成因及矫正
2预防பைடு நூலகம்视及卫生保健
探究近视成因及矫正
明白近视原因及矫正措施,知道如何预防。
五、课堂小结
(5分钟)
1眼球的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2视觉的形成
3近视成因及预防
自己总结、归纳
梳理本节的知识点,加深印象。
六、情感升华,结束语
(2分钟)
全国爱眼日大家知道是什么时间吗?近几年主题都和近视青少年儿童有关。今天我们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学生自由回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概述视觉形成的过程
3.理解近视的成因及预防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动手实验和分析视觉形成的过程,提高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懂得爱护眼睛,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做到“三要”、“四不要”。
重难点
重点
1.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概述视觉形成的过程
难点
视觉的形成及其近视的成因
教学策略设计说明
利用教具、多媒体技术等辅助手段,以学生自主学习和体验科学方法为主,注重启发性、突出主体性、注重思维品质。

新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说课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说课精品课件
本课是学生在已掌握了眼球的结构、视 觉的形成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近视 的成因、危害和预防,是对前一节知识的 迁移运用。本课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强 化了眼的卫生保健知识,对于爱眼和护眼 具有良好的导向意义。
预防近视 珍爱光明
教材分析
知识与技能:说出近视的危害、近视的成
因、近视的预防措施和矫正方法;掌握问卷调
义务教育课程标爱光明
说课环节
























预防近视 珍爱光明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 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 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六章《人体生命活 动的调节》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 知》第二课时的内容。
预防近视 珍爱光明
教学法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 直观教学法 谈话法
教法分析
实验教学法 网络平台辅教法
讨论法
预防近视 珍爱光明
学法分析
通过协作完成课题研究
通过体验发现问题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实验等方式 探究新知识
通过分享、评价、讨论等方式建构知 识体系
预防近视 珍爱光明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1.学生分组在全校各班展开问卷调查, 通过分工协作完成数据统计。
查与统计的一般方法;能够运用生物科学探究
的一般方法,探究“近视的成因”; 能够使

用课内外资源和网络工具查找相关知识;并在

探究过程中学会分享和协作。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网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说课设计 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说课稿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说课设计 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说课稿

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眼与视觉》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眼和视觉》。

由于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先从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继而才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旨在强调了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本节的教学是全章教学的基础,完成好本节教学任务,可为后面的教学做一良好的铺垫。

二、学情分析有关人体对外界感知的方式、器官,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并不陌生。

但涉及到这些器官的结构名称、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感觉外界环境变化,学生又不十分清楚。

那么如何从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现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地学习是本节的关键所在。

三、本课对教材的处理1.从学生的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出发章、节、引言中的设问2.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地学习了解眼球的结构、功能。

3.给每个学生以同样的探究学习和表现的机会,通过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分组探究来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4.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自然迸发,形成爱眼意识。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概述人体通过眼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2.描述眼球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3.提高学生的探究、实践、创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眼的重要性,培养保护眼睛的意识;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群。

五、说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掌握眼球的基本结构及视觉形成过程。

其中视觉形成过程也是节课的难点六、说教法和学法本节课的教学以联系生活实际为原则,以掌握知识为前提,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多媒体教学、问题导学法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教学设计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神经调节》的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涉及眼球结构和视觉的形成,也涉及其他的感觉器官,其中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是重点。

由于眼是人体从外界接收信息的主要器官,在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有着突出的贡献,所以本节也是本章的重点。

完成好本节教学任务,可为后面教学做一良好的铺垫。

本节内容虽然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视觉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往往并不了解眼球的结构及视觉的形成,而且相关的内容较为抽象,因此需要着力于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学情分析】鉴于初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结合教材,并通过自己动手拆装眼球模型,可完成对眼球结构的学习。

学生观察“视觉的形成”的动画过程,可在教师引导下完成视觉的形成等相关内容的学习。

此外,将本节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可让学生增强保护视觉、关爱有视觉障碍人群的意识。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眼球的结构及视觉形成的过程。

(2)解释近视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结合已有材料和模型,学习眼球的结构,从而提高获取信息和模型解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眼睛的重要性,并增强学生保护视力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概述眼球的结构及视觉形成的过程。

(2)说出近视的原因及近视的预防。

2.教学难点视觉形成的过程和近视的原因。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并结合眼球模型自主学习眼球的结构及各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2.谈论法: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中心问题讨论,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直观演示法:展示眼球模型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直观感性认识。

【教学手段】教学课件、教学动画、眼球模型。

【课时安排】本节内容分为2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

人教七下生物第6章第1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耳和听觉)(说课稿)

人教七下生物第6章第1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耳和听觉)(说课稿)
• 4.找准能力培养点,牵动能力共提升 • 本节课每个环节都围绕培养学习能力而开展,包括观察思考、表达交
流、综合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协作互助能力培养以及学习 方法的培养,并进一步构建了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 不足之处表现在: • 教师水平有限,教师架子放不下,与学生沟通能力欠佳,教学技能还
有待提高。
• 2.知识建构体现学生主体,师生合作。 等始终联系生活。可以说,整节课知识就是从生活基础上建构的新知。 2.知识建构体现学生主体,师生合作。

本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都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 本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都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建 构起来的。通过学生观察与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亲身体验等,形
情境。1)利用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有效地引发学生思考,牢牢地抓住学 生的注意力。2)创设直观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情境有效地丰富学生 的感性认识。3)注重生活情境,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把学生的生活经 验在课堂上有效激活,将教学内容创设在学生亲身经历的或见过的生活原 型中,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动力。4)还注重了师生的交流、生生的交 流,激发学生真挚的情感。

a.收集声波,产生振动、传导振动和感受声波的结
构分别是什么? 耳郭 鼓膜 听小骨 耳蜗

• b. 听觉神经的作用是什么? 传递声波信息
• c .将收集到的信号进行处理,产生听觉的位置在 • 哪里? 耳蜗
2.耳的哪些结构受损会导致耳聋? 如何保护耳朵和听力?
2、耳的哪些结构受损会引起听觉障碍?日常生活中应 如何保护耳朵和听力?
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 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
就产生了听觉。

3.当遇到巨大声音响时,应迅速 ,其原因是可以使 张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第一课时《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第一课时《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人教版

课题:第六章·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1课时 主备: 审核: 日期:教学目标 1.描述眼球的结构、主要功能和视觉产生的过程。

2.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方法。

3.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眼球的结构及视觉产生的过程。

难点预测:近视的成因及预防方法。

合作学习策略 1.坐庄法 2.专家指导法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挂图以及多媒体课件。

导 学 流 程教学行为提示 一、情境导入设想你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这时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你是怎样做出天要下雨的判断的?你感觉到天气骤变以及做出的相应反应是通过身体的哪些器官和系统完成的?我们身体内有各个感受器,如:眼、耳、鼻、舌、皮肤等等。

能够感受到外界事物瞬息万变。

特别是我们的眼睛,它是人的心灵的窗口。

我们通过它来觉察世界万物,也可以通过它进行心灵的沟通。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眼球的结构。

二、自学自研知识模块一 眼球的结构与功能阅读课本P79的图文资料,完成第1小题1.请在下图中标出眼球各部分结构名称及功能。

提示1:认真观察眼球模型及图4—47,仔细辨别眼球各部分结构的位置和名称,并概括各结构的功能。

巩膜 虹膜 角膜 视网膜 瞳孔脉络膜 玻璃体晶状体知识模块二视觉的形成阅读课本P79—80的图文资料,完成第2-3小题2.光线从外界进入眼球到达视网膜的途径是怎样的?光线从外界进入眼球到达视网膜的途径如下: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3.视网膜上成像后就形成视觉了吗?有一个人眼睛失明了,你能帮他分析可能有哪些原因吗?视网膜上成像后并没有形成视觉。

当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获得图像信息时,会通过视觉神经将信息传给大脑的特定区域,大脑立即处理有关信息,形成视觉。

有一个人眼睛失明了,有可能是眼球的结构受损了,也有可能是视觉神经或者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受到损伤。

知识模块三观察瞳孔大小的变化,近视及预防阅读课本P80的图文资料,完成第4-5小题4.猫在明亮和黑暗环境中瞳孔是如何变化的?请做出解释。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说课稿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说课稿
1.以生活中的实例作为切入点,如播放一段关于错觉艺术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我们的眼睛会“欺骗”我们?
2.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是如何感知外部世界的吗?
3.通过实物展示,如眼球模型、耳朵模型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感官器官的形态结构。
4.创设情境,如“假如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光线、声音、气味和触感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引发学生对感官系统重要性的思考。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完成与感官系统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撰写一篇关于感官系统的科普文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一项关于感官系统的实验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1.提供个性化辅导,针对学生的理解水平进行讲解。
2.加强实验前的操作指导,确保实验过程顺利。
3.设计多样化的互动活动,鼓励全体学生参与。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收集和分析学生的练习和作业,了解知识掌握情况。
2.与学生交流,获取对教学方法的反馈。
3.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为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如实验演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同时,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生物学知识。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七年级下册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能够理解简单的生物学概念和实验操作。然而,对于较为复杂的生物学知识,如感官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他们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人教七下生物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原稿)-word文档

人教七下生物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原稿)-word文档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说出眼的结构及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说明视觉形成的过程。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1.眼球的结构2.视觉产生的过程。

教学难点: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课前准备:眼球模型教学用PPT课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假如你在用餐,你会看到饭菜的形状和颜色,闻到饭菜的气味,尝到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馒头的温热,当然,你还会听到家里人的说话声。

你能说出上述五种感觉分别来自身体的哪个部位吗?学生回答:嗅觉、味觉、热觉、触觉、痛觉等,鼻子、舌、皮肤等器官。

老师小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器获取的。

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比如皮肤里的感觉神经末梢。

有些感受器带有附属结构,通常称它们为感觉器官,如眼是视觉器官,而是听觉器官。

据科学家统计,在我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70%左右来自于视觉。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心灵的窗户——眼睛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展示学习目标,依托导学案,自主学习大屏幕展示自主学习提纲:1.结合课本79页插图,人眼球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是怎样的?2.视觉是怎样形成的?当我们由黑暗进入明亮区域或由明亮进入黑暗区域,瞳孔是怎样变化的?3.近视的原因是什么?应配什么镜加以矫正?互动一:请同学们利用一分钟的时间熟悉眼球的结构,然后通过眼球模型,分析眼球的结构,并说出每一部分结构的功能。

学生熟悉眼球结构,教师出示眼球模型,学生解说。

教师强调:我们俗话说的白眼珠(白眼球)和黑眼珠(黑眼球)指的是哪两部分?(师生共同分析)白眼球——巩膜;黑眼球——虹膜。

虹膜内所含色素不同就出现了蓝眼、褐眼等。

互动二:小组讨论分析人眼球结构和照相机结构示意图,那么,眼球的晶状体、瞳孔、脉络膜和视网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学生回答:晶状体——镜头;瞳孔——光圈;视网膜——胶卷(底片)互动三:视觉的形成过程1.请大家根据眼球的结构分析:光线从外界进入眼球到达视网膜的途径是怎样的?学生分组讨论整理,各组呈现分析结果,进行展示解说,其他组进行补充。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1课时眼和视觉【学习目标】1、描述眼球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概述视觉形成过程;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方法;2、通过小组探究||,观察眼球模型;3、养成健康的用眼习惯||。

知识点1 眼球的结构(重点)【问题导学】眼睛是我们心灵的窗户||,眼球是眼睛的主要结构||。

眼球由哪些结构组成?如果将眼球壁分为外、中、内三层膜||,每一层包括哪些结构?眼球的各部分结构有什么功能?【小组探究】小组长们用了整整2节课为我们制作了眼球模型||,制作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我们将眼球模型打开||,分前、后两部分从外向内观察||。

模型的每部分代表眼球的哪一结构?①模型后半部分有层膜结构||,从外向内依次为:足球外壳代表眼球的;黑色塑料袋代表;白色塑料袋代表||。

②模型的前半部分中||,透明塑料壳代表;向里的黑色圆片代表||,圆片中间的圆孔代表||。

③模型内的白色硅胶球代表;前端的VE颗粒(淡黄色透明颗粒)代表||。

④该模型没有表现出眼球结构中的||。

【归纳总结】眼球的结构与功能外膜______:眼球的前部||,无色透明||,可透光______:白色||,保护眼球内部结构______:有色素||,中央的小孔是||,可调节通光量眼球壁中膜______:有血管(营养眼球)||,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睫状体:内含平滑肌||,可调节曲度内膜_________:上有大量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内容物________ :像凸透镜||,曲度可以调节||,使眼睛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玻璃体:透明胶状物质【实战演练】人眼的“黑眼珠”和“白眼仁”分别指()A.虹膜和角膜B.角膜和巩膜C.角膜和虹膜D.虹膜和巩膜知识点2 视觉的形成过程(重点)【问题导学】我们能够看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了眼睛||。

那么光线进入睛后的传播路径是怎样的?视觉最终在哪里形成的?【归纳总结】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光线→→→→玻璃体→→视神经→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实战演练】视觉形成过程中||,感受光的刺激和形成视觉的部位分别是()A.视网膜、视网膜 B.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来源:学§科§网]C.视网膜、大脑皮层D.大脑皮层、视网膜知识点3 近视的形成及预防(难点)【问题导学】每年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课题目:眼球成像的演示实验
一、教材分析
此说课稿是根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的内容设计而来。

本节课程中眼球结构和成像过程是重点,眼球作为神经系统接受外界刺激的重要器官,在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此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因其缺乏足够的空间思维能力而不易理解眼球结构,这里我们将采用模型教学法教学。

同时在学习此课程时,七年级的学生还未学习透镜成像的知识(透镜成像为八年级物理学的内容),因此,学生对于理解晶状体成像及近视的成因有较大的困难。

为了要让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我们将通过演示实验展开教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眼球结构及眼球成像原理的知识,懂得近视成因及矫正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爱眼、护眼、健康用眼。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眼球的结构及视觉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
视觉形成过程及近视的成因。

五、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节内容,我采用了问题引入、模型演示、观察推理、探究总结等方法。

六、创新实验
1.眼球成像演示仪
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节内容,我制作了自制教具——眼球成像仪。

此装置包括T型LED灯源、近视镜和远视镜、眼球结构等。

其中晶状体是由具有弹性的透明硅胶膜制作而成,中间利用橡皮管与注射器相连,通过推拉注射器就可以改变晶状体的球面曲度,从而可以模拟眼球清晰成像过程。

2.红外光路显示仪
同时我还制作了红外光路显示仪,通过它可以清晰呈现凹透镜对
光线的折射作用,因而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近视眼的矫正原理。

七、教学过程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使用自制教具眼球成像仪和红外光路显示仪开展了一系列的演示实验,学生更好的掌握了眼球结构和眼球的成像原理。

课堂上通过演示、交流,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热情和对未知事物兴趣。

同时,通过学习也引起了学生对近视问题的重视,让学生懂得了如何爱眼、护眼、健康用眼。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
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