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短文二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0 短文二篇-优质课件
• 11、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2021/7/252021/7/252021/7/25Jul-2125-Jul-21
•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7/252021/7/252021/7/25Sunday, July 25, 2021
答谢中书书
答复
谢征,作者的朋友信。 中书,是谢征的官
职。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 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 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 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美文欣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7/252021/7/252021/7/252021/7/25
• 2、Our destiny offers not only the cup of despair,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 (Richard Nixon, American President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二〇二一年六月十七日2021年6月17日星期四 • 3、Patience is bitter, but its fruit is sweet. (Jean Jacques Rousseau , French thinker)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10:516.17.202110:516.17.202110:5110:51:196.17.202110:516.17.2021 • 4、All that you do, do with your might; things done by halves are never done right. ----R.H. Stoddard, American poet做一切事都应尽力而为,半途而废永远不行6.17.20216.17.202110:5110:5110:51:1910:51:19 • 5、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Charles Chaplin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Thursday, June 17, 2021June 21Thursday, June 17, 20216/17/2021
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上册拓展阅读:第10课《短文二篇》
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上册拓展阅读:第10课《短文二篇》是岁①十月之望②,步自雪堂③,将归于临皋④。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⑤。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⑥?”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⑦之鲈。
顾⑧安所⑨得酒乎?”归而谋诸妇⑩。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注释】①是岁: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②望:阴历每月的十五日。
③雪堂:指苏轼在黄州时建筑的自住厅堂。
④临皋:亭名。
⑤黄泥之坂:即“黄泥坂”,山坡名。
⑥如此良夜何:如何度过那个良夜。
⑦松江:指吴淞江。
⑧顾:然而。
⑨安所:从什么地点。
⑩谋诸妇:和妻子商量这件事。
诸,“之于”的合音词。
【且读且思】本文和《记承天寺夜游》都写了什么内容?奇异的大峡谷小心翼翼,走过一段山石搭建的窄窄小路,突然眼前一亮,一道闪光的瀑布,银练似的,挂在眼前!不敢相信,在这僻远的北方大山里,在这名不见经传的乡郊野外,难道有如此一道曲曲折折的流水,夹岸是如此一带幽幽险峻的峡谷,沿路有这么多大大小小的飞瀑流苏!山路盘桓,窄到仅容一人通过。
敛声屏息,尽力踏稳每一块石头。
好在,险峻处有铁索,可供攀缘。
山石和铁索,是人类目前留在这峡谷中的不多的印记。
重重山岩,或如刀锋切割一样,陡立崖畔,或是经了妙手点化,层层叠叠,千奇百怪。
这大山的肌肤,经了流水千年的浸润,留下了一条条、一缕缕漂亮的花纹。
那些流线型的图案,是造化的力量,鬼斧神工,却不留一丝斧凿的痕迹。
深褐,橘红,赭(zhě)黄,深浅不一,却又浑然一体,像一本厚厚的天书,无字,无语,却在默默地述说着光阴的故事。
听到雷鸣般的水声,抬眼望去,几帘瀑布,挂满川前,依势奔泻,经了山石的重重阻隔,分道扬花,更加激越澎湃。
飞流倒挂,激起冲天的雪浪。
几只小鸟,惊疑地飞过头顶,躲进崖石的丛林中。
一位披着长发的女伴,小孩般张开双臂,一副奋不顾身、拥抱瀑布的模样!一袭孔雀蓝的长裙,被白色的流瀑衬托得格外鲜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答谢中书书南朝·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注重整体感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和难点】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领悟作者发现美、欣赏美的情怀。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0短文二篇练习课件
10 短文二篇
课内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内文言文阅读
答谢中书书
一、词语理解、句子翻译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字词,并翻译全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 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 都 )备。 晓雾将歇(消散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坠落 ),沉 鳞竞( 争相 )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 参与,这里)其奇者。
课内文言文阅读
(2)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本文通过描写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 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勾画出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 山水画卷。 B.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 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慨结束。 C.文中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 用意在于表明自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山水的妙 处,而作者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 D.本文描画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 醉山水的思想感情;并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仕途不得 意之情。
月色入户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 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内文言文阅读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奥 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流露羁縻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 又随缘自适、自我排解的特殊心境。
(5)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主要表现在 哪些方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课内文言文阅读
(4)本文第一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是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5)文中的议论句是哪一句?有何作用? 是最后一句。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上 第10课《短文两篇》(课件)PPT课件
21世纪教育网
展示自学成果
文体简介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小品文是一 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 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种样式, 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情色彩、语言优 美生动的序、跋、记传、书信等等, 都可以算作小品文。
21世纪教育网
展示自学成果
了解写作背景
原文: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
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 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 存。
21世纪教育网
读懂文中之景
原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 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 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 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 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 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 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 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 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21世纪教育网
品味诗意美景
3 文中描写的景物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山峰:高耸入云。 溪流:清澈见底。 石壁:色彩斑斓。 树林:青葱。 竹子:翠绿,四季常存。 晓雾:将要消散。 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 夕阳:快要落山。 鱼儿:潜游在水中,争相跳出水面。
21世纪教育网
品味诗意美景
4 结合语句,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在文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短文两篇》,与文人雅士一起欣 赏山水之美,体悟人生况味。板书课题《短文两篇》。
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拓展阅读
第10课《短文二篇》拓展阅读后赤壁赋(节选)是岁①十月之望②,步自雪堂③,将归于临皋④。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⑤。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⑥?”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⑦之鲈。
顾⑧安所⑨得酒乎?”归而谋诸妇⑩。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注释】①是岁: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②望:阴历每月的十五日。
③雪堂:指苏轼在黄州时建造的自住厅堂。
④临皋:亭名。
⑤黄泥之坂:即“黄泥坂”,山坡名。
⑥如此良夜何:如何度过这个良夜。
⑦松江:指吴淞江。
⑧顾:但是。
⑨安所:从什么地方。
⑩谋诸妇:和妻子商量这件事。
诸,“之于”的合音词。
【且读且思】本文和《记承天寺夜游》都写了什么内容?神秘的大峡谷小心翼翼,走过一段山石搭建的窄窄小路,突然眼前一亮,一道闪光的瀑布,银练似的,挂在眼前!不敢相信,在这僻远的北方大山里,在这名不见经传的乡郊野外,居然有这样一道曲曲折折的流水,夹岸是这样一带幽幽险峻的峡谷,沿路有这么多大大小小的飞瀑流苏!山路盘桓,窄到仅容一人通过。
敛声屏息,尽力踏稳每一块石头。
好在,险峻处有铁索,可供攀缘。
山石和铁索,是人类目前留在这峡谷中的不多的印记。
重重山岩,或如刀锋切割一般,陡立崖畔,或是经了妙手点化,层层叠叠,千奇百怪。
这大山的肌肤,经了流水千年的浸润,留下了一条条、一缕缕美丽的花纹。
那些流线型的图案,是造化的力量,鬼斧神工,却不留一丝斧凿的痕迹。
深褐,橘红,赭(h ě)黄,深浅不一,却又浑然一体,像一本厚厚的天书,无字,无语,却在默默地述说着光阴的故事。
听到雷鸣般的水声,抬眼望去,几帘瀑布,挂满川前,依势奔泻,经了山石的重重阻隔,分道扬花,越发激越澎湃。
飞流倒挂,激起冲天的雪浪。
几只小鸟,惊疑地飞过头顶,躲进崖石的丛林中。
一位披着长发的女伴,孩子般张开双臂,一副奋不顾身、拥抱瀑布的模样!一袭孔雀蓝的长裙,被白色的流瀑映衬得格外鲜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0短文二篇课件PPT
课文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高兴的样子
考虑, 行乐,
想到
寻乐
副词,就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和,跟 ……的人
睡
院子里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共同,一起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相应课时练习。
教师说课模板
【教师试讲】【课堂演讲】【教学课件】【说课比
赛
】
CONTENTS
01 教学背景 02 教学分析 03 学法分析 04 教学过程 05 版式设计 06 教学效果
di
yi zhang jie
第一章 节
教学背景
1.1 地位与作用
在此输入附标题
0 7
di
er zhang jie
第二章 节
教学分析
2.1 教法分析 三段式教学法=尝试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
形
因
循
分
势
材
序
层
新
施
渐
兼
颖
教
进
顾
0 9
di sa zhang jie
第 三n 章 节
学法分析
从读书中来学到探索发现 从动手中来学到更多能力
3.1 学法指导
从问题中来学到思考质疑
从读中学、问中学、动中学、练中学 来达到 乐学、 会学、 善学、 志学的 目的, 以便更 好的提 高和巩 固自身 的能力
结构梳理
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答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第2课时)
课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 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
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
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
雪》。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
《记承天寺夜游》。
文
题
解
说
记承天寺夜游
抒情,托物言志。
随笔式小品文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
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
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俗称
“西塔”,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 始建于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 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承 天 寺 塔
走
进
作
者
【苏 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 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 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 称为“三苏”,为“唐宋 八大 家”之一。
课
堂
练
习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 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精
研
细
读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部编版
) )
) )
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
②省略句
念无与为乐者(省略主语和介宾短语中的宾
语,应该为“<吾>念无与<吾>为乐者”
)
③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 中庭步” )
重点词语解释。 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形子容里水。的澄澈。 空明大:概是。 盖:只是。
写法探究
1.叙事简洁,写景独具匠心。
文章虽然简短,但从交代时间,到记叙作者的 行 为,到写景,到抒情点题,脉络清楚可见。“庭下 如积水 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无 一字写月, 却又字字写月。作者紧扣“月”字,从竹 柏之影入手,可 谓独具匠心。
2.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本文主要是写景,但景中有情。作者见“月色 入
知识链接
小品文,散文的一种,主要是通过事实和艺术形象 来表现思想内容,议论较少,叙述、描写或抒情成分较多, 以幽默的方式、戏剧性的情节、活泼轻松的语言,给人一 种揭露性的笑,并使人在笑过之后,看到问题的实质,发 人寻思。小品文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具有议论、抒情、 叙事的多重功能,偏重于即兴抒写零碎的感想、片段的见 闻和点滴的体会,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情势。因内容不 同,一般有讽刺小品、时事小品、闲适小品、历史小品和 科学小品之分。体裁多种多样,有游记、速记、随笔、杂 感(或称杂文)、语言、序、尺牍等。
一词多义。
与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
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副词
)
寻 寻张怀民寻(找,随动即词,不久,)副词
未果,寻病终(
)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漫步
相与步于中庭(
八年级语文上册10短文二篇课件
欲清颓晨,的沉薄鳞雾竞将跃要。消实散是的欲时界候之,仙传都来。猿自、 鸟坠落此起潜彼游伏在的水中鸣的叫鱼声; 人间天堂
这里康实乐在以是来人间,的未仙复境有啊能。与自其从奇南朝者的。谢灵运以来,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不欣再赏这种欣奇赏丽风景了。
❖ 1.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景物 进行描写?(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他的一生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理解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 想要 )睡, ❖月色入户( 门 ), ❖欣然( 高兴 )起行。 ❖念( 想到)无[人]与(和 ) [吾]
为( 作 )乐者, ❖遂(于是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
清澈怀透民明亦;未用寝“(藻睡荇觉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 竹柏相倒与影(。一起 )步于中庭( 院中 )。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
逆境中善于发现生 活美的豪放乐观!
作 业:
❖完成学案——《短文两篇》 ❖推举课后阅读: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表达了作者 沉醉山水的 愉悦之情和 与古今知音 共赏美景的 得意之感。
言简意赅,字字玑珠 四字为主,句式整齐 句句含景,画面优美
总分总的结构。开篇一句总领全文, 以“美”点明文章中心;中间部分具 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全 文。这样首尾呼应,叙议结合,浑然 天成。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背文章!
•山
两层意思:
• ①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表面上是自嘲,实际上 却为自己的行为自豪:月色处处有,唯有乐趣高 雅之人才能欣赏.(讽刺那些追名逐利的人,趋 炎附势,奔走钻营,无法自拔,也无暇领略这清 虚冷月的仙境。)
八年级语文上册10短文二篇课件
•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领会其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心态。
助读资料
• 1.题目解说
•
“记”即游记;“承天寺”在今湖北
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夜”点明时间。
题目点明文章的写作内容,简洁、概括性
强。
• 2.作者名片
字词全解
• 5. 交横:交错纵横。 • 6. 盖:大概是。 • 7. 但:只是。 • 8. 闲人:清闲的人。
• 2.作者名片
•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 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有 “山中宰相”之誉,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医学家。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 《二牛图》等。
• 3.背景资料
•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
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
版)。文章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政局
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
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看透了混浊
的人世而隐居山林的。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
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
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 归纳探究拓展 • 1. 字词句式 • (1)古今异义 • 晓雾将歇(古意:消散。今义:休息) • (2)词类活用 •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10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目标导航
•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及写 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文。(重点)
• 把握文意,领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 感情;品味文章精练的语言。(难点)
• 感知山川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助读资料
• 1.题目解说 •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0 短文二篇 (共41张PPT)
行业PPT模板:www.1p pt.co m/ hang ye /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www.1p pt.co m/ 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www.1ppt.c om/excel/ PPT课件下载:www.1p pt.co m/ kejian/ 试卷下载:www.1ppt.c om/shiti /
拓展延伸
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 市南,南唐初年建寺, 初名“南禅寺”。北 宋景德四年(1007年) 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 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 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 闪烁的“月台”两字, 故又名月台寺。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课文翻译(一)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河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赞叹的。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里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在阳光下)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树木,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课文翻译(二)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了解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3、探究,体会作者沉迷山水之怡然自得。 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 1、所有高尚教育的课程表里都不能没有各种形式的跳舞:用脚跳舞,用思想跳舞,用言语跳舞,不用说,还需用笔跳舞。 •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 3、教育始于母亲膝下,孩童耳听一言一语,均影响其性格的形成。 •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疏通文意
遂至承天寺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于是
考虑,想到 共同,一起
睡觉 大概是 只是
怀民亦未寝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 门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念无与为乐者。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 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
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
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
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
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 游鱼跃水。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 奇者。 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 有能欣赏这奇异景色的人了。
一、总写。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四季之景 二、分写 晨昏之景 三、总写 抒怀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
疏通文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 赞叹的啊。
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美文欣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 峰 入 云
高 峰 入 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答谢中书书
信
答复
谢征,作者的朋 友。中书,是 谢征的官职。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
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
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
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
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
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
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 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 为动(声响)。
思想感情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 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
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
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
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
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
“南禅寺”。北宋景德四
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
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
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 彼伏的鸣叫声;
10 短文二篇
R·八年级上册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
思。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炼,布
局的匠心所在。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
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走近作者
陶弘景 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 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南京) 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 山(茅山)。武帝礼聘不出,但朝迁大事辄 就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作者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
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
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也体现了作者旷达
乐观的情怀。
思想感情
苏轼虽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
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 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 了他的坦荡,旷达面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随堂练习
请你联系课文内容及背景展开想象,苏
轼与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会说些
什么?
示例:
苏轼:今晚月色如此美好,唯有你我两个
闲人欣赏,实在令人感慨啊! 张怀民:世人都在追名逐利,是没有这个 闲情雅致的。
写法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 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 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
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
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而愈见其静。
3.文中多处语句体现出了苏轼与张怀民的 友谊深厚,试找出一句做简要赏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面对美景,只
有张怀民可以共乐,而张怀民也没有睡觉,表 现了两个人心有灵犀,友情深厚。
疑难探究
1.领悟“闲”之意
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闲
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欣赏月下美景
2.领悟“闲”之情
背景资料: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 见,被网罗罪名,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 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 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是 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研读赏析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 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 “这里有__之美,你看__”的句式给大 家描绘一番。
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 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 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新课导入
调动你的语 文积累,说出两 句吟咏月亮的诗 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
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
承天寺
光闪烁的“月台”两字,
故又名月台寺。
课文诵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