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10短文二篇 配套练习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三单元10《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练习

第10课《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同步练习一、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每天晚上,妈妈总是把床铺(pū pù)铺(pūpù)好。
2、优美的歌曲(qǔ qū)飘荡在弯曲(qǔ qū)的林间小路上。
二、词语搭配。
()的叶子()的触角()的脚()的爪子()住墙()在墙上()一把往上()三、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作者把_________ 比喻成_________,写出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从词语_________和_________看出作者观察得非常细致。
2、仿照例句,先详细描写,再用上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
水仙花开花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A、这篇课文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进行描写的。
B、课文启发我们要细致、连续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C、课文重点描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
五、课内阅读。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1、爬山虎的脚像___________________,又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爬山虎的脚长在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短文,说说爬山虎是如何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外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含答案)

10短文二篇基础知识巩固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C)A.藻荇.(xìng)竞跃.(yuè)夕日欲颓.(tuí)B.清澈.(chè) 欣.然(xīn) 五色交辉.(huī)C.猿.鸟(yuán) 石壁.(bì) 与.其奇者(yǔ)D.沉鳞.(lín) 欲.界(yù) 晓雾将歇.(xiē)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沉鳞..竞跃(水中潜游的鱼)(2)遂.至承天寺(于是,就)(3)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4)如吾两人者耳.(罢了)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A.晓雾将歇.B.猿鸟乱鸣.C.但.少闲人D.夕日欲颓.4.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著有《陶隐居集》。
(2)《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朝代)著名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5.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C)A.青林/翠竹,四时/俱备B.月色/入户,欣然/起行C.庭下如/积水空明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6.根据要求默写句子。
(1)《答谢中书书》一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答谢中书书》一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地表达出作者的清高的句子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内语段重点练(一)阅读《答谢中书书》全文,回答问题。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古来共.谈(共同,一起)(2)四时.俱备(季节)(3)夕日欲颓.(坠落)(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再)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拓展阅读(含试卷)

第10课《短文二篇》拓展阅读后赤壁赋(节选)是岁①十月之望②,步自雪堂③,将归于临皋④。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⑤。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⑥?”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⑦之鲈。
顾⑧安所⑨得酒乎?”归而谋诸妇⑩。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注释】①是岁: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②望:阴历每月的十五日。
③雪堂:指苏轼在黄州时建造的自住厅堂。
④临皋:亭名。
⑤黄泥之坂:即“黄泥坂”,山坡名。
⑥如此良夜何:如何度过这个良夜。
⑦松江:指吴淞江。
⑧顾:但是。
⑨安所:从什么地方。
⑩谋诸妇:和妻子商量这件事。
诸,“之于”的合音词。
【且读且思】本文和《记承天寺夜游》都写了什么内容?神秘的大峡谷小心翼翼,走过一段山石搭建的窄窄小路,突然眼前一亮,一道闪光的瀑布,银练似的,挂在眼前!不敢相信,在这僻远的北方大山里,在这名不见经传的乡郊野外,居然有这样一道曲曲折折的流水,夹岸是这样一带幽幽险峻的峡谷,沿路有这么多大大小小的飞瀑流苏!山路盘桓,窄到仅容一人通过。
敛声屏息,尽力踏稳每一块石头。
好在,险峻处有铁索,可供攀缘。
山石和铁索,是人类目前留在这峡谷中的不多的印记。
重重山岩,或如刀锋切割一般,陡立崖畔,或是经了妙手点化,层层叠叠,千奇百怪。
这大山的肌肤,经了流水千年的浸润,留下了一条条、一缕缕美丽的花纹。
那些流线型的图案,是造化的力量,鬼斧神工,却不留一丝斧凿的痕迹。
深褐,橘红,赭(zhě)黄,深浅不一,却又浑然一体,像一本厚厚的天书,无字,无语,却在默默地述说着光阴的故事。
听到雷鸣般的水声,抬眼望去,几帘瀑布,挂满川前,依势奔泻,经了山石的重重阻隔,分道扬花,越发激越澎湃。
飞流倒挂,激起冲天的雪浪。
几只小鸟,惊疑地飞过头顶,躲进崖石的丛林中。
一位披着长发的女伴,孩子般张开双臂,一副奋不顾身、拥抱瀑布的模样!一袭孔雀蓝的长裙,被白色的流瀑映衬得格外鲜艳。
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拓展阅读

第10课《短文二篇》拓展阅读后赤壁赋(节选)是岁①十月之望②,步自雪堂③,将归于临皋④。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⑤。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⑥?”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⑦之鲈。
顾⑧安所⑨得酒乎?”归而谋诸妇⑩。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注释】①是岁: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②望:阴历每月的十五日。
③雪堂:指苏轼在黄州时建造的自住厅堂。
④临皋:亭名。
⑤黄泥之坂:即“黄泥坂”,山坡名。
⑥如此良夜何:如何度过这个良夜。
⑦松江:指吴淞江。
⑧顾:但是。
⑨安所:从什么地方。
⑩谋诸妇:和妻子商量这件事。
诸,“之于”的合音词。
【且读且思】本文和《记承天寺夜游》都写了什么内容?神秘的大峡谷小心翼翼,走过一段山石搭建的窄窄小路,突然眼前一亮,一道闪光的瀑布,银练似的,挂在眼前!不敢相信,在这僻远的北方大山里,在这名不见经传的乡郊野外,居然有这样一道曲曲折折的流水,夹岸是这样一带幽幽险峻的峡谷,沿路有这么多大大小小的飞瀑流苏!山路盘桓,窄到仅容一人通过。
敛声屏息,尽力踏稳每一块石头。
好在,险峻处有铁索,可供攀缘。
山石和铁索,是人类目前留在这峡谷中的不多的印记。
重重山岩,或如刀锋切割一般,陡立崖畔,或是经了妙手点化,层层叠叠,千奇百怪。
这大山的肌肤,经了流水千年的浸润,留下了一条条、一缕缕美丽的花纹。
那些流线型的图案,是造化的力量,鬼斧神工,却不留一丝斧凿的痕迹。
深褐,橘红,赭(h ě)黄,深浅不一,却又浑然一体,像一本厚厚的天书,无字,无语,却在默默地述说着光阴的故事。
听到雷鸣般的水声,抬眼望去,几帘瀑布,挂满川前,依势奔泻,经了山石的重重阻隔,分道扬花,越发激越澎湃。
飞流倒挂,激起冲天的雪浪。
几只小鸟,惊疑地飞过头顶,躲进崖石的丛林中。
一位披着长发的女伴,孩子般张开双臂,一副奋不顾身、拥抱瀑布的模样!一袭孔雀蓝的长裙,被白色的流瀑映衬得格外鲜艳。
淄博市桓台县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

淄博市桓台县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1. (2分) (2016七上·澄海期末)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上中学以来,他一直始终参加学校文学社活动。
B . 到了退休年龄的他,精力和身体还很健壮。
C . 为了防止比赛怯场,老师专门到现场为大家鼓劲。
D . 能否持之以恒和有的放矢,是学好书法的关键。
二、字词书写 (共1题;共4分)2. (4分) (2017八上·新城期末) 阅读下列句子,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划线字注音。
①它没有婆娑________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②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yǎo)________无消息了。
③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shè)________的行旅。
④这些石刻的狮子,千态万状,惟妙惟肖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 (共4题;共52分)3. (6分)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绝:沿溯阻绝色________ 绝巘多生怪柏________②自:自三峡七百里中________ 自非亭午夜分________③清:回清倒影________ 清荣峻茂________4. (12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练习2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 短文二篇练习2 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 短文二篇练习2 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 短文二篇练习2 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10。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步于中庭。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相与步于.中庭A.贤于.材人远矣B.于.我如浮云C.于.厅室之东北角D.积于.今六十岁矣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请结合全文,说说“闲人"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游虎丘①小记李流芳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舍侄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两篇(配套习题课件)

• •
相与步于中庭(yǔ)
点拨
A项“寝”应读qǐn,B项“遂”应读suì,D项“柏”应 读bǎi。
积累与运用·练基础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 (2)夕日欲颓 • (3)沉鳞竞跃 ••
(5)月色入户
消散。 ____________________ 坠落。 ____________________ 指水中潜游的鱼。 ____________________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累与运用·练基础
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B ) A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 .实是/欲界之仙都 C .相与步/于中庭 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点拨
A项应为“未复/有能与其奇者”;C项应为“相与/ 步于中庭”;D项应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积累与运用·练基础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阅读与鉴赏·练能力
点拨 C项中“迫不得已才去找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 的人”说法有误。
阅读与鉴赏·练能力
11 .【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抱负,但受诬遭贬,不愿做闲人却只得做闲人。
点拨
“闲人”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情感,除了自得之情,还有贬谪的 悲凉、人生的感慨等。
积累与运用·练基础
6.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____________________ 。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同步训练新人教版(含试卷)

《短文二篇》自主学习基础锤炼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晓雾将歇.()与.其奇者()遂.至承天寺()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解释下列加点词。
(1)山川之.美/但微颔之.()()(2)实是.欲界之仙都/如是.再啮()()(3)夕日欲.颓/欲.界之仙都()()(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无与.为乐者()()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中描写早晚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号________。
丹阳秣陵人,著有《_______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朝的文学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孩子无不希望得到父母的褒奖,这对其自尊心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B.今年判阅语文微写作的老师要求必须读过《红楼梦》《老人与海》等原著。
C.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开放日16日举行,来自多个省市的近千名考生和家长冒雨前来。
D.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世界级文豪对中国文坛有着深远的影响。
6.仿照例句,再写两个分句,使之构成排比。
人生如画,有的绚丽辉煌,有的暗淡失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内精读(一)阅读《答谢中书书》,回答问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10短文二篇配套专项练习

10短文二篇酬谢中书书1累积运用1.给以下加侧重号的字注音。
晓雾将歇 (xi ē)夕日欲颓(tu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2.解说以下句中加侧重号的词。
(1) 酬谢中书书.书:书信(2) 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3)四时俱备四时:四时..(4)晓雾将歇歇:消失.(5)夕日欲颓颓:坠落.(6)沉鳞竞跃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3.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斜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填空。
(1)《酬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字透明,号华阳隐居,有“山中宰相”之称。
题目的意思是答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2)《酬谢中书书》中,全力描绘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顶峰入云,清流见底。
2课内精读阅读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构造上起什么作用?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写景、谈论。
6.“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绘的表达成效。
画面:猿鸟的鸣喊声穿过清早马上消失的薄雾,传动听中;斜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玩耍。
( 意思对即可 ) 表达成效:“猿鸟乱鸣” 生动形象地描述出了猿啼鸟鸣的喧闹情形,“沉鳞竞跃” 形象地表现了清流之鱼争相跃出水面的活跃场景。
这几句描绘为画面增加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的气味。
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指谢灵运;表示能赏识山川美景的人极少,同时表达了作者陶醉山川的欢乐之情和能够与古时山川知己康乐比肩的喜悦之感。
03拓展阅读【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顶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陶弘景《酬谢中书书》) 【乙】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
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①。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0.短文二首

C . 【甲】【乙】两文分别用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庭中夜色 之美和上元之夜的繁华景象、祥和淳朴的民风。
D . 【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 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点拨 D项“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 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不正确。从【甲】文最 后一句、【乙】文“放杖而笑,孰为得失”一句可 知,两文作者的心情都是达观的。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注】①道州:治所在今湖南道县。②欹嵌(qī qiàn): 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③佳木:美好的树木。④ 阴:阴影。⑤逸民退士:指不仕的隐者和归隐的官宦。 ⑥人间:相对于前文“山野”而言,指有居民的地方。 ⑦静者:指仁者。⑧置州已来:成立州以来。“已” 同“以”。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实• 是欲界之仙都 _____确__实__。_______ (2)但少闲• 人• 如吾两人者耳 ____清__闲__的__人__。____
9.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
.山川之美
•
B .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C .怀民亦未寝•
D .寻• 张怀民
乃记之• 而去 相与• 步于中庭 寝• 食难安 未果,寻• 病终
强饮三大白而别
样子/连词,然而;B项,都是连词,表顺承;C 项,代词,他们/助词,的;D项,介词,在/介词,比。
14.下列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 【甲】文“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八个字,高度概括了 作者在寂寞夜晚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A . “可为都邑之胜境”和“为溪在州右”两句中“为”字的意义和 用法不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名校讲坛1.知识链接书“书”,即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考点链接(一)古今异义现代汉语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古汉语中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词义相同,但很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1)词义的扩大。
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代汉语则泛指一般的江河。
(2)词义的缩小。
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则只指男子的配偶。
(3)词义的转移。
如“涕”,古代指眼泪,现代汉语则指鼻涕;再如“池”,古代指护城河,现代汉语则指水池。
【习题链接】见“答谢中书书”“积累与运用”T5。
(二)划分句子朗读节奏(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
如“至于”“夫”“若夫”“盖”“且”等。
(3)句首关联词语、承前的指示代词后要停顿。
如“若”“而”“然则”“故”“是故”等。
(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5)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
如“人不知/而不愠”。
(7)有省略成分或倒装的地方要停顿。
(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9)古人的姓、名、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等的后面要停顿。
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生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
【习题链接】见“记承天寺夜游”“拓展阅读”T11。
01 积累与运用【课前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晓雾将歇.(xiē)夕日欲颓.(tu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2.文学常识填空。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有“山中宰相”之称。
题目的意思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谢中书(500-536),即谢征,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基础提升】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答谢中书书.书:书信(2)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3)四时..俱备四时:四季(4)晓雾将歇.歇:消散(5)夕日欲颓.颓:坠落(6)沉鳞..竞跃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4.填空。
《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作者以“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两句描写了夕阳西下时潜游的鱼儿争先恐后地跳出水面的情景;作者发出慨叹的句子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C)A.夕日欲颓.B.晓雾将歇.C.四时俱.备 D.或.王命急宣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山川之.美何陋之.有(《陋室铭》)B.实是.欲界之仙都斯是.陋室(《陋室铭》)C.夕日欲.颓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D.自康乐以.来以.刀劈狼首(《狼》)(解析:A.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B.判断动词,是;C.将要/欲望;D.连词,表示从过去某个时候起始到现在/用。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02课内精读8.“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9.“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的表达效果。
画面:猿鸟的鸣叫声穿过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中;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意思对即可)表达效果:“猿鸟乱鸣”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猿啼鸟鸣的热闹景象,“沉鳞竞跃”形象地表现了清流之鱼争相跃出水面的活跃场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的气息。
10.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指谢灵运;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同时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时山水知音康乐比肩的得意之感。
03拓展阅读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
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①。
殿前剔牙松②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暇日曾与黄思立③诸公游此。
予弟中郎④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
”思立亦以为然。
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⑤,作六桥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⑦乎?(袁宗道《极乐寺纪游》) 【注释】①张盖:张开的车盖。
②剔牙松:一种针叶松。
③黄思立:人名。
④中郎:袁宗道的二弟。
⑤进贤冠:文中指弃官退隐。
⑥六桥:在杭州西湖苏堤上。
⑦情障:情感郁结在心头而不能消,这里指“心愿”。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沉鳞.竞跃鳞:鱼(2)未复有能与.其者与: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3)大可七八围许.许:上下或左右(4)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暇:空闲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奇丽的景色了。
(2)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
极乐寺距离桥大约三里路,路上的风景也很好。
13.用原文中的句子填空。
【甲】文对山中美景进行评价赞美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乙】文对极乐寺进行评价赞美的句子是:此地小似钱塘苏堤。
14.【甲】【乙】两文画线句所表达的作者的共同情感是什么?都表达了作者热爱山水(大自然)、淡泊名利(对官场的鄙弃)的思想感情。
附【乙】文参考译文:极乐寺距离桥大约三里路,路上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绿荫)就像张开的车盖。
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的约有七八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作围)粗。
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人一起来这里游玩。
我的弟弟袁中郎说:“这个地方略微像钱塘、苏堤。
”黄思立也认为是这样。
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什么时候能辞去官职,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客,了却我一段山水心愿呢?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01积累与运用【课前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2.文学常识填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朝代)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们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以及宋代的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基础提升】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2)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3)盖.竹柏影也盖:大概是(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4.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D)A.欣然.起行/其人舍然.大喜(《杞人忧天》)B.盖.竹柏影也/盖.以诱敌(《狼》)C.相与步于.中庭/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D.相与.步于中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解析:A.……的样子;B.大概是;C.在;D.一起欣赏、领悟。
)5.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下承天寺庭院中的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的地面像积水那样澄澈,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织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02课内精读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景物怎样的特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光下竹子与柏树的影子,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子与柏树倒影的清丽淡雅。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如何理解文末“闲人”的含意?①闲人的闲情雅致: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赏景的自豪。
②闲官之苦闷与达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达观等。
03拓展阅读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2)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奇丽的景色了。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少了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1.下列句中停顿的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C)A.盖/竹柏影也 B.晓雾/将歇C.实是欲界之/仙都 D.相与/步于中庭(解析:C.实是/欲界之仙都。
)1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山川之美”,【乙】文描写了月色之美;【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猿鸟乱鸣”和“沉鳞竞跃”。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3.【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乙】文作者表达的感情微妙而复杂,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自我排遣的达观。
04综合性学习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对“月”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月的阴晴圆缺给了他们很多人生启迪。
毕节市第五中学团委会准备于10月28日下午三点,在学校报告厅举行以“诵月”为主题的诗词朗诵比赛。
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4.阅读下列材料,用形象化的语言为本次活动拟一个标题。
(不超过15字)“月亮”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
诗人怀乡思亲的情感,常寄托于明月。
古往今来,写月的诗篇不计其数,月亮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
【示例一】月亮,悬挂在天空的诗【示例二】诗情传千古,明月寄相思15.请写出两句以歌咏“月”为主题的古诗文名句,并写出题目、作者。
【示例】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