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三国演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明之士,以佐将军,江东自定也。”鲁肃、吕蒙、陆
逊。
战略: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高举匡扶汉室、统一天下的旗帜,取得了政 治主动权。他始终坚持这个战略,孙权上书劝他即帝位,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揭穿了孙
权名为劝进,实则想陷曹操于不利境地的用心。
诸葛亮:“联吴抗曹”。
赤壁之战
3、道德伦理倾向
4、罗贯中的两个标准 5、道德悲剧
1、汉末大动乱的原因
皇帝昏庸、奸臣作乱
第一部分里,深刻揭示了汉末皇帝的昏庸
和宦官外戚专权作乱,造成了东汉的衰亡
和人民的灾难。
2、“有志图王者”成功的决定因素
董卓:凭借武力而篡夺了大权,暴戾凶残,丧尽 人心,建郿坞,盖宫殿,屯积足够吃二十年的粮
食——“谁知天意无私曲,郿坞方成已灭亡”。
初吴郡绿荫堂覆明本等,120回,不分卷,中有眉批、
总批。评语系明万历、天启年间无锡人叶昼(字文通, 自号叶阳开、,叶仲子)所为,假李卓吾之名以行。故 此本又称“伪李评本”。
4、《笠翁评阅绘像三国志第一才子书》(简称《李渔
评本三国志》)
以“伪李评本”为底本,加上了李渔(号笠翁)
的大量眉批,同时还修订文辞,削除论、赞、评,删改
武力不能成功
争夺传国玺闹剧:孙坚得传国玺就——死于刀箭之下; 袁术夺得传国玺,不顾一切地做起皇帝来——“强暴 枉夸传国玺”,“骄奢妄说应天祥”,结果都身败名 裂。 皇帝印章无用 吕布:武艺非凡,打遍天下无敌手。武艺虽好,却没 有政治头脑,只是自恃勇力,一味杀伐;且见利忘义, 反复无常——最终命丧白门楼。 武功不能决定政权
袁绍:出身高贵、实力雄厚的军阀,因缺乏远见,优柔 寡断,不善用人——终遭惨败。 虚有其表的贵族世家成不了气候 无用的“好人”:老实厚道的陶谦,心无大志的刘表, 懦弱无能的刘璋,在大动乱中逐步被击败,被吞并, 被消灭。
人心、人才、战略、策略: 对这四个方面有杰出表现的人物,不管是“仁义之 君”还是“乱世奸雄”,作者都充分运用史料和传说加以 开掘和渲染。即使是“奸雄”式的霸主,作者也指出他们 虽然居心不正,但是其雄才大略仍可借鉴;相反,谁违背了 争取人心、珍惜人才的原则,又缺乏正确的战略和策略, 作者都加以批评,即使是“仁义之君”,也在肯定他们的 同时,批评其客观上给事业造成的损失。这就是史家以历 史为鉴而“秉笔直书”的态度。罗贯中正是以这样严肃的 态度来展示三国的历史,为“有志图王者”提供借鉴。
“按鉴”:按朱熹的《通鉴纲目》而非司马光的《资治
通鉴》。《资治通鉴》叙三国史事,据曹魏年号编年,
客观上承认了曹魏的正统地位。南宋朱熹的《通鉴纲目》 改用蜀汉编年,承认蜀汉为正统。书中“尊刘贬曹”的
倾向对《三国演义》创作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③六朝小说 《搜神记》:管恪教赵颜献酒脯于南斗、北斗以求 延年等神话 《语林》、《世说新语》:《曹操诈称梦中杀人》、 《曹娥碑辞》、《邓艾“凤兮凤兮”之对》、《望 梅止渴》、《曹植七步作诗》,大大丰富了《三国
典韦、许褚、张辽、庞德等人,或是自来投奔,或是被
俘的降将,曹操都十分信任,委以重任,后来均成为曹
操手下冲锋陷阵的猛将。
孙权: 举贤任能,重用人才。 孙策:“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
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周瑜说:“今方英雄并起,得人者昌,失人者亡。须得
徐图四川——直到成都百姓“香花灯烛,迎门而接”时,
他才顺利地进城,从而取得了稳固的根据地,成为与曹
魏、孙吴鼎立的蜀汉英主。 孙策、孙权兄弟——孙策“聚数万之众,游于江东,安 民恤众,投者无数”。
特色——主要是利用封建宗族的血缘关系,使自己的部
下和百姓因受孙氏三代之恩,从而死心塌地地为之效劳。
曹操:
诗文,是《三国演义》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本子。
5、《第一才子书—三国演义》
60卷120回,这就是俗称的“毛本”。即毛纶、毛宗岗父子 评改本。毛本序文即托名金圣叹,其评点亦仿效金圣叹对《水浒传》
的评点法。评点的底本大约是伪托李卓吾批评本。
辨证史实,增删文字,更换论赞,改回目为对偶,并把书名 定为《三国演义》。修改后,小说的艺术水平有较大提高, 封建正统思想大为加强,尤其是对曹操,删削赞赏性评价,
关羽守荆州,诸葛亮:“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但关羽 违背了这个战略,两个拳头打人,结果在与曹操大战之时, 被东吴吕蒙袭取了荆州。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不听孔明、 赵云的劝告,感情用事,大举伐吴,结果一败涂地,以致 蜀汉政权逐渐走上覆亡之路。
增加诋毁文字,使全书贬曹倾向加重。从此毛氏父子的评点
本成为最流行的本子。其卷首有“读三国志法”,书中每回 有回评、夹批等。这些评语,对《三国演义》结构、情节、
人物等作了分析,有助于读者对小说的理解。
四、道德悲剧 :有志图王与拥刘反曹倾向
(一)、故事梗概: 《三国演义》描写了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 帝太康元年(280)共九十七年的历史。全书一百二十回, 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回至33回):写汉末的动乱和群雄并峙, 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回至85回):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三国鼎立,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86回到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 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二、成书情况 (一)史册
①[晋]陈寿《三国志》 。
早期《三国志通俗演义》题:“晋平阳侯陈寿史 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董卓传》、《刘表 传》、《吕布传》的史料比《三国志》丰富, 《孔融传》、《祢衡传》、《左慈传》为《三国 志》所无,为罗贯中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②《资治通鉴》
2、有志图王与小说故事安排
罗贯中是个“有志图王者”——无法在乱世中去图 王霸业——“传神稗史”——着重写出三国时代的盛
衰变化,探讨当时为什么出现大动乱、大分裂,什
么人才能图王称霸统一天下,如何才能巩固政权, 长治久安。
1、汉末大动乱的原因
2、“有志图王者”成功的决定因素
①人心 ②人才 ③战略 ④谋略
第9位:向寿(1310年生) 第10位:乌斯通(1314年生) 第11位:罗本 第12位:王桓(1319年以前生)
罗本生年约在 1315至1318年间
与《续录鬼簿》记载 大致相符
3、作品 ①小说:署名罗贯中,《三国演义》、《水 浒传》、《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 演义》、《平妖传》、《小秦王词话》。 ②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三平章 死哭蜚虎子》、《忠正孝子连环谏》
演义》的内容。
(二)民间文学 ①[唐]李商隐《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 吃” 。 ②[宋]苏轼《志林》:“王彭尝云:‘深巷中小儿薄
劣,其家厌苦,辄与钱,合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
事,闻刘玄德败,擎整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 喜唱快。”
来自百度文库
说“三分”的“讲史”话本(两种): A、日本天理图书馆藏《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元世 祖前至元三十一年(1294)建安(今福建建甄)刻本; B、元英宗至治年间(1321-1323)的建安虞氏刻本《三国 志平话》。 两本书内容基本相同,《三分事略》 更为简略。
得人心者得天下 作者全力歌颂的仁君——刘备 桃园结义——“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 当安喜县尉——“与民秋毫无犯” 理政新野——“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新野战败——带着十万百姓一起向江陵转移,日行 十余里,眼看曹操追兵就要赶上,诸葛亮劝他“不 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但他说:“举大事者必以 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
三、版本 1、《三国志通俗演义》 (最早刊本) 明嘉靖壬午(1522)刊刻,全书24卷,240则,尚未分 回,保留了平话痕迹,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 罗本贯中编次”。有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蒋大器序, 嘉靖壬午关中修髯子(张尚德)引。 学术界多认为此本最接近罗贯中原作,对 确定罗贯中的时代和《三国演义》的成书 时间,对准确地把握罗贯中的思想和创作 倾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于“半神半人”。
4、在艺术结构上,以《三国志平话》为框架,充分利用
史料和民间传说,以蜀汉为中心,并以蜀汉与曹魏的斗争 为主线,写出了一个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幻。 5、在语言上,既继承了史书的简洁明快,隽永传神, 又吸收了民间文学的粗犷泼辣,通俗生动,形成了以文 言文为主,文言与语体相结合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罗贯中生卒年: 1315至1385年之间
王忻《稗史汇编》: “如宗秀罗贯中,国初葛可久,皆有志图王者, 乃遇真主,而葛寄神医工,罗传神稗史。”
清顾等《塔影园集》卷四《跋水浒图》、 徐渭仁《徐钠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 跋》——罗贯中与张士诚有交往。
2、罗本 《赵宝峰先生文集· 附录》(四明丛书刊本)载有 《门人祭赵宝峰先生文》第11位:罗本——罗本即 罗贯中 。
主 讲 ︓ 陶 春 林
三 国 演 义
一、作者是谁? 二、如何成书? 三、版本情况 四、道德悲剧:有志图王与拥刘反曹 五、艺术成就 六、文学史地位
一、作者是谁?
1、罗贯中
2、罗本
3、作品名称
1、罗贯中 贾仲明(元末明初,1342-1423?)《续录鬼簿》: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 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 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 所终。”
2、《三国志传》
现存明万历年间刘龙田乔山堂刊本,万历壬
辰(万历二十年,1592)余氏双峰堂刊本,万历年间汤宾 尹校本,朱鼎臣辑本等。内容与嘉靖本有所不同,特别 是有关羽之子关索一生的故事。《三国志传》与嘉靖本 不是同一底本,其底本可能早于嘉靖本。
3、《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一般称“李评本”) 现存明建阳吴观明刊本、吴郡宝翰楼刊本、清
2、在取材上,一方面取材于史书,使小说所叙历史事
件、人物行状大体与史书相符,但又吸收了不少民间传
说,形成全书“七实三虚”的格局。 3、在人物塑造上,一方面忠于史书,特别在次要人物 的描写上,采取史书提供的材料,有的则是历史的剪
影,体现着理性的文学精神;而对主要人物的塑造,则
在史实基础上采用了很多民间传说,加以夸大渲染, 使小说充满着浪漫激情和夸张虚构,不少人物形象近
(三)成书特点 高儒《百川书志》:
“据正史,采小说,征文辞,通好尚,非俗
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 气,陈叙百年,该括万事。”
史书与讲史的结合,即文人的史书与民 间创作的结合
1、《三国演义》接受正史的影响,又与民间讲史
相结合,深层地反映了儒家传统文化和市民阶层的
江湖文化的碰撞和融汇,既大力提倡儒家所倡导的 忠孝节义,又渗透着向往平等的君臣关系,追求发 迹,强调江湖义气的市井细民的思想情感。
③、戏曲 A、金院本:[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赤 壁鏖兵》、《刺董卓》、《襄阳会》等剧目。 B、南戏戏文:《周小郎月夜戏小乔》、《貂蝉女》 等剧目。 C、元杂剧:《录鬼簿》、《太和正音谱》等载约 60种三国戏,现存有《关大王单刀会》《刘玄德 独赴襄阳会》等21种。 大多以蜀汉人物为中心,体现了鲜明 的歌颂蜀汉的倾向
得人才者得天下 刘备:
与关羽、张飞结为兄弟,视如手足,重用赵
云。 “贤亮”——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尽亮”——政治和军事上完全依靠诸葛亮,“待 之以师礼,委之以事政”,使诸葛亮的才能得到充 分发挥。
曹操:知人善察,唯才是举。
领兖州牧——急忙“招纳贤才”。
荀彧来投——“吾之子房”;
郭嘉应聘——“使吾成大事者,必此人也”。
曹操入冀州后,有须发皆白的父老数人拜于
地,说袁绍“重敛于民,民皆生怨”,歌颂曹操“官渡
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使百姓“可望太平矣”。曹
操听了很高兴,号令三军:“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 杀人罪。”
不杀胸怀大志的刘备——“方今用英雄之时,杀一人而失天下 之心”, 关羽挂印封金——“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作者引用裴松之 的话赞扬曹操:“曹公知公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义,自 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此?斯实曹氏之休美。”又引一诗赞 日:“不追关将令归主,便有中原霸主心。”嘉靖本小字注还 说:“此言曹公平生好处,为不杀玄德,不追关公也,因此,可 见曹操宽大仁德之心,可作中原霸主。”(这些文字,在《三 国演义》里都被毛宗岗删掉了) 官渡之战——荀枚建议:“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 曹 操统统焚毁不予追究。作者引用史官的诗歌颂曹操:“尽把私书 大内焚,宽洪大度播恩深。曹公原有高光志,赢得山河付子 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