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震学科的基本知识 (2)

合集下载

地震知识总结

地震知识总结

地震知识总结地震知识总结篇1地震知识总结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于人类来说,地震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然而,通过了解和学习地震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地震,减少其带来的损失。

*将总结地震知识,包括地震的成因、预防、应对和恢复等方面。

地震成因地震是由于地壳内部的应力累积达到一定程度后,突然释放出来的一种现象。

常见的地震成因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等。

了解地震成因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地震。

地震预防地震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家庭防震计划:制定家庭防震计划,包括制定应急预案、储备应急物资、设置应急通道等。

2.了解地震危险区域:了解所在地区的地震危险性,以便更好地预防地震。

3.定期检查房屋结构:定期检查房屋结构,确保其安全。

4.学习地震安全知识:学习地震安全知识,以便在地震发生时更好地保护自己。

地震应对地震应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立即关闭火源:在地震发生时,立即关闭火源,以免发生火灾。

2.保护自己: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避免可能的危险。

3.前往安全区域:在地震发生时,前往安全区域,以便更好地应对地震。

4.联系救援人员:在地震发生时,联系救援人员,以便更好地应对地震。

地震恢复地震恢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清理废墟:在地震发生后,清理废墟,以便更好地恢复生产和生活。

2.修复损坏的建筑:在地震发生后,修复损坏的建筑,以便更好地恢复生产和生活。

3.重建基础设施:在地震发生后,重建基础设施,以便更好地恢复生产和生活。

4.恢复生产和生活:在地震发生后,恢复生产和生活,以便更好地应对地震。

总结*总结了地震知识,包括地震的成因、预防、应对和恢复等方面。

了解地震知识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地震,减少其带来的损失。

同时,在地震发生后,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有助于减少地震带来的破坏和损失。

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地震知识,提高应对地震的能力。

地震知识总结篇2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前兆1.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

地震概论整理

地震概论整理

Chapter 1.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1.序言:1.1填空题:二十世纪全球有200w人死于地震,二十一世纪全球预估1500w人死于地震,每年约有500w次,20世纪以来我国发生了800多次6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史次;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旻次,其中中国就有生次1.2思考题:地震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自然现象吗?答:地震有两面性,虽然是一种自然灾害,但人们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来自地震给我们带来的信息。

地球具有不可入性,到目前为止,地震光是唯一能够穿透地球内部的波动,地震相当于一盏照亮地球内部结构的明灯。

2.什么是地震学?1.1填空题:地震概论是一门物理类课程而不是地质类课程3.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主要的研究方面:1.1填空题:地震学的研究比较广泛,主要有宏观地震学、地震波的传播理论、测震学三个大方面,后两者共称为微观地震学。

4.地震学的基本名词和概念:1.1填空题:1)某一个地震的震中距是1500公里,那么这个地震属于远震(按震中距分:地方震-100公里-近震-1000公里-远震)2)一个地震震源深度为400公里,那么这个地震称为幽地震(按深度划分:浅源-60公里-中源-300公里-深源)5.古代人类对地震的认识:1.1填空题:1)在古代,日本人认为地震是由缝鱼引起的(中国:占代鳌鱼翻身、日本:绘鱼尾巴甩、占希腊:气动说)2)古代地震史料最丰富的国家是史国3)中国古代建筑抗震智慧的精髓是以柔克刚1.2思考题:讨论题:在古代,为什么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对地震成因的看法不同?(环境不同)答:在科学不发达的过去,人们对地震的成因,往往用神话来解释。

“酷”与“年”都是为了震灾而产生。

6.地震学发展简史:1.1填空题:1)地震学一门独立的学科登上现代科学的舞台的标志是地震仪出现并且广泛使用2)1966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了灾害性的大地震,损失巨大,为了统一地震工作的部署和加强领导,1971年成立了国家地震局(现改名为中国地震局)3)地震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科学,其定量研究只有100年左右的时Chapter 1.章测试1.全球每年约发生大小不等的地震500w次2.二十一世纪全球预估1500w人死于地震3.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旻次,其中中国就有生次4.某一个地震的震中距是600公里,那么这个地震属于近震(按震中距分:地方震・100公里■近震・1000公里■远震)5.一个地震震源深度为15公里,那么这个地震称为壁地震(按深度划分:浅源-60公里-中源・300公里-深源)6.在古希腊,人们认为地震是山气引起的(中国:古代鳌鱼翻身、日本:酷鱼尾巴甩、古希腊:气动说)7.古代地震史料最丰富的国家是史国8.中国古代建筑抗震智慧的精髓是以莱克刚9.地震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科学,其定量研究只有100年左右的时间10.1966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了灾害性的大地震,损失巨大,为了统一地震工作的部署和加强领导,1971年成立了国家地震局(现改名为中国地震局)1.波的性质简述:1.1填空题:1)频率为3000Hz的声波,以1560m/s的传播速度沿一波线传播, 经过波线上的A点后,再经13cm而传至B点。

地震科普知识 ppt课件

地震科普知识 ppt课件

19
5. 地震的类型
引起地球表面振动的原因很多,根
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它是由地下深处岩层错动、 破裂所造成。据统计,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 震总数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它是由火山作用,如岩浆活 动、气体爆炸等引起。
3.塌陷地震:它是由地下岩洞、矿井塌陷 而引起。
4.诱发地震:它是由水库蓄水、油田注水 等引发产生。
2020/10/28
21
地震的类型
根据震源深度的不同,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称为浅源地震。全世 界85%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70至300千米的称为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千米以上的称为深源地震。 目前记录到的最深的地震大约为720千米。深源地震一般不 会造成破坏和灾害。
极震区——是指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比也最严重 的地区。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1震5 中 距。
地震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震源和震源深度
震源是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震源深度 是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面的距离。
2.震中、震中距和极震区
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震
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及其
要认识地震就得先了解地球的 内部结构和它的活动规律。
2020/10/28
10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由表 及里可分为:
地壳、地幔、 地核三个圈层。
2020/10/28
11
活动规律
由于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分布是不均
匀的,因而造成了地球内部物质不停地做缓
慢运动,在这些巨大力量的长期作用下,有些岩 石会发生倾斜、变形,当地球内部的能量积 累到足够大时,一些本身比较脆弱或有些轻微 裂隙的岩层就会在这种力量下产生剧烈的震 动,这样地震就发生了。

监测地震的方法.doc

监测地震的方法.doc

监测地震的方法【-,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将出现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大地测量学、地球化学及至生物学、气象学等多学科领域中的各种异常现象。

经过系统的清理和研究,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已在70多次中强以上地震前记录到1000多条前兆异常。

这些前兆异常可归为十大类,即地震学、地壳形变、重力地磁、地电、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流体(水、汽、气、油)动态、应力应变、气象异常以及宏观前兆现象。

每一类前兆又包含多种监测手段和异常分析项目。

如地壳形变包含有大面积水准测量、断层位移测量、海平面观测、湖面观测、地面倾斜观测等手段。

地震学前兆分析项目是各大类前兆中最丰富的,包括地震活动分布的条带、空区集中、地震频度、能量、应变、b 值、震群、前震、地震波速、波形、应力降等三十多种异常分析项目。

宏观异常项目亦是丰富多彩,如地声、地光、火球、喷水、喷油、喷气、地气味、地气雾,井水翻花、冒泡、突升、突降、变色、变味、井孔变形、各种动物行为的反常现象等等。

总之,由于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地震前兆具有丰富,多样和综合的特点。

归纳起来,前兆现象可分为十大类,其中包含的异常分析项目和观测手段可达近百项。

目前应用于地震监测的主要手段及方法有以下几种:1)测震:记录一个区域内大小地震的时空分布和特征,从而预报大地震。

人们常说的“小震闹,大震到”,就是以震报震的一种特例。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小震闹”并不一定导致“大震到”。

2)地壳形变观测:许多地震在临震前,震区的地壳形变增大,可以是平时的几倍到几十倍。

如测量断层两侧的相对垂直升降或水平位移的参数,是地震预报重要的依据。

3)地磁测量:地球基本磁场可以直接反映地球各种深度乃至地核的物理过程,地磁场及其变化是地球深部物理过程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

震磁效益的研究有其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更有震例的事实。

4)地电观测:地震孕育过程中,将伴随有地下介质(主要是岩石)电阻率的变化及大地电流和自然电场的变化,由於这些变化与岩石受力变形及破裂过程有关,因此提取这一信息可以预测地震。

地震概论地概知识点整理

地震概论地概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全球每年发生500万次地震,人们可以感觉的仅占1%,造成严重破坏的7级以上的大地震约有18次,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1~2次。

全世界有6亿多人生活在强震带上,上个世纪约有200万人死于地震,预计二十一世纪将有约1500万人死于地震。

我国是个多地震国家,20世纪以来,我国发生了800多次6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约8次;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6次,其中在中国就有4次。

第一节什么是地震学?地震学包括:一、地震的科学以及地球内部物理学,后者主要研究地震波的传播,从而得出地球内部结构的结论;二、弹性波(地震波)的科学,主要研究地震、爆炸等激发的弹性波的产生、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记录以及记录的解释;三、应用:地震勘探、工程地震学、识别核爆。

固体地球物理学则是通过观测地球表面上的物理效应来研究地球内部的物质的性质第二节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主要的研究方面研究范围的三个方面一、宏观地震学:主要是指地震宵害的调查和研究、地区基本烈度的划分,以达到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提供合理的资料和指标,并为地震预报提供宏观数据。

二、地震波的传播理论:根据地震台风网观测得到的地震资料,研究地震波的发生及传播特征,并利用来研究地壳和地球内部的结构、组成和状态。

三、测震学:内容包括地震仪器的研制、地震观测台网的布局以及记录图的分析、处理和解释工作。

第三节地震学的基本名词和概念2)按震源深度划分:✧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km的天然地震;✧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300km之间的地震称为中源地震;✧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km的地震已记录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约700公里。

有时也将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统称为深震。

(3)按震中距划分:✧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km的地震;✧近震:震中距小雨1000km的地震;✧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km的地震;(4)按震级划分:✧弱震:M<3的地震;✧有感地震:3<M<4.5的地震;✧中强震:4.5<M<6的地震;✧强震:M 6的地震;地震波波长:数百米至数千米第三节古代人类对地震的认识一、地震学前史在科学不发达的过去,人们对地震发生的原因,常常借助于神灵的力量来解释。

地震工程学

地震工程学
地震动观测仪器 强震观测台网 强震观测的现状 强震观测记录的作用
back
地震动观测仪器
两种仪器——地震仪与强震仪
• 二者不同点 • 二者共同点
拾震器
–运动方程——用拾震器的位移表示地面运动
放大器
记录器
mx’’+cx’+kx=-mxg’’
x’’+2EWx’+W2x=-xg’’
仪器
地震类型
按成因(构造EQ、火山EQ、陷落EQ、诱发EQ) 按发震位置(板边EQ、板内EQ) 按震源深度(浅源EQ、中源EQ、深源EQ) 按地震序列(主震余震型、震群型、单发型)
back
2.4 几个有关名词
震源 • 震中 • 震源深度 • 震源距 • 震中距
back
2.5 地震分布
20
25
30
35
40
t (s)
back
频谱特性
三种谱表述方法 简要评价
back
三种谱表述方法
傅立叶谱 功率谱 反应谱
back
a(t) (m/s2)
傅立叶谱
2.5 1.5 0.5 -0.5 -1.5 -2.5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t (s)
y(t)=sigma{Aisin(Wit+Qi)}
傅立叶变换
Ai
Qi
Wi
Wi back
反应谱
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反应 反应谱的定义 反应谱的性质 反应谱的种类 反应谱的影响因素及规律
back
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反应
单自由度弹性体系

地震知识

地震知识

地震云(Earthquake Cloud)是非气象学中云体分类的一种预示地震的云体,在国际上的研究还较为表面,至今没有一个共同观点。

现在西方和日本学术界对地震云抱有不可信与伪科学的态度。

毕竟地壳运动与短时间的气象毫无关联。

只有中国与少部分日本。

印尼的民间还有较多爱好它的研究者对它进行探索。

地震云形态单条震云为横条状的云,一般都是单条出现,条带深浅分明,现有观点认为浅的一端为震中。

这种云很像飞机飞过之后留下的痕迹,所以又有人叫做飞机云。

一般预示着2周以后有地震。

多条震云成平行或者放射状的云,对于平行的多条云,又称“排骨云”(whiteyp加注),现观测多为本地地震;而现有观点认为放射状云的震中是其成弧指向的圆心。

这两种云一般预示着2~6天以后的地震。

卷震云垂直的向龙卷风一样,或者像无风时垂直向上的烟柱一样的云。

现在没有关于其震中判断的说法,预示着三天以后地震;鱼鳞震云由大块云团在几小时内形成的松散成鱼鳞状的云团,多与“多条震云”同时出现,云团深浅分明,现有观点认为浅的一端为震中,预示着2~6天以后的地震。

团块震云是地震时震中出现的固体形状的大块的或者团状的云。

现有观察记录很少且认为定义为地震云较为牵强。

天裂云一天裂云特征:一条长长的裂缝把整片云分割成两大块。

其裂缝的形成:有一股突然出现的能量作用于云,把整片云一分为二,这股突然出现的能量直接或间接来自天裂云所对应的未来震中。

力度强的天裂云对应较大或大级别地震,它是一种可信度高的地震云。

二“天裂”在古籍中早有记载:现存的古代抄本《天元玉历祥异赋》及《天元玉历祥异赋图解》两书中,也记载了“天裂”与“土裂”的相关性。

——摘自吕大炯《震兆云霞》13页。

“天裂”有可能指好像把天空分裂成两半似长条带状地震云,“土裂”(一书为“土地分裂”)可能指地震时产生的地裂缝。

如果这样,那么古人早就把天裂与土裂联系在一起了。

——摘自吕大炯《震兆云霞》14页。

三天裂云力度强弱的识别1力度最强的天裂云特征:裂缝明显,裂缝两旁的云结构厚实。

地震学概论总复习

地震学概论总复习

地震波
• 体波:包括P波和S波
• 面波:包括瑞利面波和勒夫面波
地震P波和S波运行时弹性岩石运动的形态
下图为 Rayleigh波传播时,质点在沿着波传播方向的垂直的 平面做逆时针的椭圆运动,波到来时,地面的运动和水面上 的波浪运动一样
下图为Love 波(L波)传播时,质点水平运动,而且运动方 向与波传播方向的垂直,地面上质点运动最大,越往地下深 处运动的幅度越小。
什么是地震次生灾害?

因地震的直接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其它 灾害,包括:建筑物工程设施破坏而引起 的火灾、水灾和煤气、有毒气体泄漏;细 菌、放射物扩散等对生命财产造成的灾害; 社会功能瓦解、社会经济瘫痪等社会性灾 害。
有关海啸参数与知识
• • • • 海啸能量,约40%仍回到海中,60%消耗于岸上. 海啸波传播速度 海啸透出海面后,约为800公里/小时速度向外传播, 海啸进入大陆架,由于深度急剧变浅,波高骤增, 可达20—30米 • 破坏性较大的地震海啸平均六七年发生一次,其 中约80%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 智利、秘鲁、日本、夏威夷群岛等是全球海啸多 发区
地震过程
• 四个活动阶段:
• 孕震 • • •
临震 发震 余震
地壳中的应力
• 应力是一种作用于岩石并使岩石的形状或 体积发生改变的力. • 地壳中存在三种应力: • 剪应力、张力、压力
• 剪应力:同时作用于一块岩石上的方向相反的应力。 • 张力:是将岩石拉伸的一种应力,使板块相互分离。 • 压力:挤压岩石使之发生褶皱或破裂
为什么说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
• 第一,地球的不可入性。大家知道上天容易入地难,我们 对地下发生的变化,只能通过地表的观测来推测; • 第二,地震孕育规律的复杂性。通过专家多年的研究,现 在逐渐认识到地震孕育、发生、发展的过程十分复杂,在 不同的地理构造环境、不同的时间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 都显示出相当复杂的孕律过程; • 第三,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大家可能都感觉到,全球每 年都有地震发生,有些还是比较大的地震。但是对于一个 地区来说,地震发生的重复性时间是很长的,几十年、几 百年、上千年,而进行科学研究的话,都有统计样本。而 这个样本的获取,在有生之年都非常困难。

监测地震的方法.doc

监测地震的方法.doc

监测地震的方法【-,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将出现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大地测量学、地球化学及至生物学、气象学等多学科领域中的各种异常现象。

经过系统的清理和研究,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已在70多次中强以上地震前记录到1000多条前兆异常。

这些前兆异常可归为十大类,即地震学、地壳形变、重力地磁、地电、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流体(水、汽、气、油)动态、应力应变、气象异常以及宏观前兆现象。

每一类前兆又包含多种监测手段和异常分析项目。

如地壳形变包含有大面积水准测量、断层位移测量、海平面观测、湖面观测、地面倾斜观测等手段。

地震学前兆分析项目是各大类前兆中最丰富的,包括地震活动分布的条带、空区集中、地震频度、能量、应变、b 值、震群、前震、地震波速、波形、应力降等三十多种异常分析项目。

宏观异常项目亦是丰富多彩,如地声、地光、火球、喷水、喷油、喷气、地气味、地气雾,井水翻花、冒泡、突升、突降、变色、变味、井孔变形、各种动物行为的反常现象等等。

总之,由于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地震前兆具有丰富,多样和综合的特点。

归纳起来,前兆现象可分为十大类,其中包含的异常分析项目和观测手段可达近百项。

目前应用于地震监测的主要手段及方法有以下几种:1)测震:记录一个区域内大小地震的时空分布和特征,从而预报大地震。

人们常说的“小震闹,大震到”,就是以震报震的一种特例。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小震闹”并不一定导致“大震到”。

2)地壳形变观测:许多地震在临震前,震区的地壳形变增大,可以是平时的几倍到几十倍。

如测量断层两侧的相对垂直升降或水平位移的参数,是地震预报重要的依据。

3)地磁测量:地球基本磁场可以直接反映地球各种深度乃至地核的物理过程,地磁场及其变化是地球深部物理过程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

震磁效益的研究有其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更有震例的事实。

4)地电观测:地震孕育过程中,将伴随有地下介质(主要是岩石)电阻率的变化及大地电流和自然电场的变化,由於这些变化与岩石受力变形及破裂过程有关,因此提取这一信息可以预测地震。

地震工程学复习资料

地震工程学复习资料

地震工程学:地震工程学是研究地震动、工程结构地震反应和抗震减灾理论的科学。

从学科上看,地震工程学跨越地震学、工程学与社会学三个学科,且以前两者为主,它具体包括工程地震与结构抗震两个分支。

地震学与地震工程学前者需要从后者去实现其最终目的;后者需要以前者的研究结果为基础;相互衔接的地方,两者都要去研究,很难区分应该属于哪一个学科;两者各有自己的目的,重点各不相同。

二、地震工程学的基本内容地震工程学科的任务:根据地震预报现有的结果,在国家经济政策的指导下,经济、安全而又合理地制定新建工程的抗震设防技术措施、对已有工程制定鉴定标准和加固措施。

根据专业性质和工作阶段,地震工程学的研究可分为几个部分:(1)地震危险性分析与地震区划根据地震长期预报的结果(未来地震的时间、地点、强度、概率)对选用的地震动设计参数,估计其大小与发生概率,即地震危险性;再根据危险性大小,作出以这些参数为指标的地震动区划。

如我国现有的地震烈度区划图。

这一工作把地震工作者的预报结果,转化为工程抗震所需参数的预报地震烈度区划是根据国家抗震设防需要和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按照长时期内各地可能遭受的地震危险程度对国土进行划分,以图件的形式展示地区间潜在地震危险性的差异。

(2)抗震规范与抗震设计对新建工程,规定法定抗震原则和具体措施,在抗震设计中必须遵守。

这些原则和措施是根据宏观震害总结出来的抗震经验,从强震观测、结构试验与动力分析所了解的结构抗震原理,以及工程设计者的工程经验这三方面综合起来的技术成果,在国家经济政策指导下,制定的综合准则。

(3)抗震鉴定加固对已有工程,针对当地未来可能遭遇的地震危险,估计已有工程的危害性,提出加固的原则和可行的技术措施。

(4)抗震救灾一项是在已发生强地震的现场,为了减轻可能的进一步的危害而应采取的措施;另一项是对短临强地震预报区进行的防灾准备。

工程地震:研究的问题是中、长期地震预报中的潜在震源区划分、潜在震源区地震活动性规律、地震动工程参数的选择,以及这些参数的估计等。

地球物理学中的地震测量技术

地球物理学中的地震测量技术

地球物理学中的地震测量技术地球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内部及其周围物理现象的学科,而地震测量技术则是其中最为重要、一直备受关注的部分之一。

随着人们对地球深处的探索不断深入,地震测量技术在地球物理学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对地震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常见测量手段以及应用领域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地震测量技术概述地震是一种由地壳内部的能量释放引起的波动现象。

当有些地震波通过地球的不同介质界面时,它们会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等现象,形成不同的波形。

通过对这些波形的分析和对比,人们可以推断出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物理性质。

而地震测量技术就是基于这种原理而存在的。

地震测量技术通常包括地震仪、地震记录分析、地震反演等环节。

其中地震仪是进行地震测量的核心工具,主要用于记录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过程。

而地震记录分析和地震反演则是通过对地震仪测量数据的分析和计算,推测出地下介质的物理性质的方法。

二、地震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地震波是地震爆发时由震源传播出去的波动现象。

它们可以在地球中不同的介质边界上反射、折射、透射等,形成各种不同的波形。

根据波形的不同特征,人们可以判断地下介质的物理性质。

主要有以下几种波形类型:1、P波P波是一种能通过固体、液体,甚至气体等一切介质的纵波。

它的传播速度比S波快,成为一级波。

P波能通过不同介质边界并发生反射、折射等现象,反映出地下介质的物理性质。

2、S波S波是一种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的横波。

它的传播速度比P波慢,成为二级波。

因为S波不能通过液体或气体等介质,所以在地震测量中常用来探测地下的固体结构和岩石类型等物质属性。

3、表面波表面波是指沿着地球表面传播的波,可分为Rayleigh波和Love 波。

表面波的波速较慢,能够反映出地下介质的结构特征,尤其对于浅层地下结构的探测很有用。

三、地震测量技术的常见手段1、地震仪地震仪是地震测量中最为重要的仪器之一,它主要用于记录地震波的传播过程。

常见的地震仪种类有分量震仪、宽频带仪、多分量波测量仪等。

地震的安全教育教案3篇

地震的安全教育教案3篇

地震的安全教育教案地震的安全教育教案第一篇:地震的基本知识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概念、地震的原因、地震的分类和震级等。

2. 掌握识别地震预兆的方法,例如动物惊恐、地面裂缝等。

3. 学习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了解防震减灾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内容1. 地震的概念和原因2. 地震的分类和震级3. 识别地震预兆4. 地震时的应急措施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震的基本知识。

2. 演示法:演示识别地震预兆的方法。

3. 实践教学法:模拟地震场景,让学生体验地震时的应急措施。

四、教学过程1. 引入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地震吗?地震是怎么回事呢?”2. 讲授(1)地震的概念和原因地震是指地球内部能量在短时间内释放,引起地球表面震动的现象。

地震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地球内部能量的积累和释放,另一种是外部因素的作用,例如人类活动、天气变化等。

(2)地震的分类和震级地震按照地震波传播的方式可以分为地表地震、浅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按照震级可以分为微震、轻震、中震、强震和特大震等级。

(3)识别地震预兆地震前会出现一些预兆,例如动物惊恐、地面裂缝等。

学习和掌握这些预兆,可以提前预知地震的到来。

(4)地震时的应急措施地震时,应立即采取避震措施,例如躲到桌子下、躲到防震墙后等。

3. 实践模拟地震场景,让学生体验地震时应采取的应急措施。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震的基本知识、掌握了识别地震预兆的方法,以及了解了地震时的应急措施。

第二篇:地震灾害的影响与防范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震可能带来的各种灾害,包括建筑物倒塌、道路中断、水电断裂等。

2. 掌握地震防范的基本方法,例如规划建筑设计、参与防震演习等。

3. 学习地震灾害中的紧急救援措施,了解地震应急救援的基本步骤。

二、教学内容1. 地震灾害的影响2. 地震防范的基本方法3. 地震灾害中的紧急救援措施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震可能带来的各种灾害和防范的基本方法。

测震学科的基本知识

测震学科的基本知识
测震学科的基本知识
主要内容
一、测震概述 二、测震台网建设(下关台网、台阵项目)。 三、地震观测系统。 四、数字地震学处理实例。
一、测震概述
地震观测的五大学科
测震观测
形变观测
地下流体观测
地磁、地电观测
重力观测
共计:800余测项
1、测震项目在监测预报工作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资源方面—地震波是照亮地球内部的一盏明灯(大量天然地震) 技术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测震仪器已经有较大
下关小孔径台网台站台基情况
名称
静态地脉 台址类 名 称
动噪声有 效值(RMS,

m/s)
静态地脉 台址类
动噪声有 效值(RMS,

m/s)
祥云象 2.52E-8 Ⅰ类 鼻
巍山自 4.74E-8 Ⅱ类 由
宾川彩 1.05E-8 Ⅰ类 凤
巍山叉 5.36E-8 Ⅱ类 河
蝴蝶泉 5.54E-8 Ⅱ类
下关团 5.64E-8 Ⅱ类 山
防震减灾—监测预报
云南省地震速报能力
地震速报时间: 10-30分钟 正采取各种措施,力争控制在 10 分钟以内。
防震减灾—监测预报
云南省强震监测台网
二、测震台网建设(组网方式、建设 要点和步骤)
测震台网的分类
1、全球台网 监测全球范围大震甚至固 体潮
2、国家台网 地震监测、地壳结构研究 3、区域台网 地震监测、区域地震学研
; SnsUnits D-Meteres,VMeters/Second,AMeteres/Second^2,G-Acceleration in g's Ch1SnsUnits=V Ch2SnsUnits=V Ch3SnsUnits=V ;Ch1Sens=BitWeight Volts Ch1Sens=1.589E-006 Ch2Sens=1.589E-006 Ch3Sens=1.589E-006 ;Ch1SnsVPU=Volts Per Unit Ch1SnsVPU=2000 Ch2SnsVPU=2000 Ch3SnsVPU=2000 Ch1Freq=0.01667 Ch2Freq=0.01667 Ch3Freq=0.01667 Ch1NZNP=2 5 Ch2NZNP=2 5 Ch3NZNP=2 5

防震减灾基础知识

防震减灾基础知识

防震减灾基础知识1.为什么会发生地震?我国古代对地震这一特殊灾害,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地下有一大鳖鱼,驮着大地,时间久了就要翻一翻身,于是大地就抖动起来,鳖鱼翻身就是地震了。

此外,也有把地震的发生归因于抽象的“阴阳失调”。

东汉时期的张衡可谓地震事业的鼻祖,他发明制造了候风地动仪,在《全后汉文》中收录有他写的《阳嘉二年京师地震对策》一文,文中说京师闹地震时雷电怒作,是“贡举”的诸多弊端造成人间变化无常,从而有“奔雷、土裂之异”,并提出只要秉公无私就可消灾免祸于萌芽状态的地震对策。

这可算得上是地震对策第一说,但是基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和哲学观点,无论对地震成因还是地震对策的看法,均为唯心之论,作者也仅仅是借地震针砭时弊并抒发政见而已。

大约在十二世纪,日本古历书上也有所谓“地震虫”的描述。

1710年,日本有书谈及鲶鱼与地震的关系时,认为大鲶鱼卧伏在地底下,背覆着日本的国土,当鲶鱼发怒时,就将尾巴和鳍动一动,于是造成了地震。

古代印度人认为是地下的大象发怒引发了地震。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震认识从神话中走出。

古希腊的伊壁鸠鲁认为地震是由于风被封闭在地壳内,结果使地壳分成小块不停地运动,即风使大地震动而引起地震。

随之出现了卢克莱修的风成说,即来自外界或大地本身的风和空气的某种巨大力量,突然进入大地的空虚处,在这巨大的空洞中,先是呻吟骚动并掀起旋风,继而将由此产生的力量喷出外界,与此同时,大地出现深的裂缝,形成巨大的龟裂,这便是地震。

再有就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他认为地震是由突然出现的地下风和地下灼热的易燃物体造成的。

二十世纪伊始,科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地震波,从而为地震科学及至整个地球科学掀开了新的一页。

相继提出比较有影响的假说有三:一是1911年理德提出地球内部不断积累的应变能超过岩石强度时产生断层,断层形成后,岩石弹性回跳,恢复原来状态,于是把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出来,引起地震,这是所谓“弹性回跳说”;二是1955年日本的松泽武雄提出地下岩石导热不均,部分溶融体积膨胀,挤压围岩,导致围岩破例产生地震,这是所谓“岩浆冲击说”;三是美国学者布里奇曼提出地下物质在一定临界温度和压力下,从一种结晶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结晶状态,体积突然变化而发生地震的“相变说”。

地震学专业介绍

地震学专业介绍

地震学专业介绍一、学科概述地震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地震活动的科学。

它利用物理、数学、地质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研究地震的成因、地震活动的规律、地震预测的方法以及地震灾害的防范。

地震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地震监测、预测、研究和应对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二、学科历史地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科学家开始对地震进行系统和科学的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吸引了众多科学家和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如今,地震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人类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地震知识和技术。

三、研究内容地震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震活动的规律、地震成因的理论、地震预测的方法、地震灾害的防范等方面。

地震学研究者通过观测地震活动、分析地震数据、建立数学模型等方式,探究地震的成因和发生机制,以期预测地震并减少地震灾害的影响。

四、学习科目地震学专业的学习科目主要包括地球物理学、地质学、数学、物理学等学科。

此外,还要学习地震监测技术、地震数据处理与分析、地震预测方法等方面的专业课程。

五、实践应用地震学的实践应用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震监测和预测,为灾害防范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地质工程和资源勘探,为矿产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三是地球科学研究,为全球气候变化和地球演化等研究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

六、学术组织地震学领域的学术组织主要包括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美国地震学会(ASE)、欧洲地球科学联盟(EGU)等。

这些学术组织定期举办学术会议和研讨活动,促进地震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七、就业前景随着社会对地震灾害防范意识的提高,地震学专业的就业前景逐渐广阔。

毕业生可以在政府机构、科研机构、高校、地质勘查和工程设计等领域就业。

他们可以在相关机构从事地震监测、预测、研究、灾害评估等方面的工作,为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做出贡献。

八、学科挑战尽管地震学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地震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震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震地理知识点总结地震的发生是一种破坏性的地质灾害,它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很大的损失。

在地震发生时,可能会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毁坏、水电通讯等设施的中断与瘫痪,甚至给人员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因此,地震研究对人类社会的安全与发展至关重要。

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地质知识点,下面将从地震的定义、地震的成因、地震的分类、地震的影响及地震的防护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地震的定义地震是指地球内部因地壳运动而产生的震动现象,它是由地壳内部岩石断裂、岩层位移所引起的,它的发生一般会伴随着较大的振幅。

地震是地球内部岩石运动能量的释放,其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它的产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二、地震的成因地震的发生是由地球构造活动引起的。

地球是由地幔、地壳、外地核和内地核组成的,它们之间的相互运动会导致地震的发生。

地震的主要成因有地壳运动、岩石断裂、地壳塑性变形等。

1. 地壳运动地壳是地球固体的最外层,其厚度约为5-70千米。

地壳由岩石构成,当地壳内部的岩石产生运动时,就会引起地震的发生。

地壳运动主要是由地球的内部构造活动所引起的,地球表面的板块运动、构造变形等会导致地壳内部的岩石运动,进而使地震产生。

2. 岩石断裂在地震发生时,地壳内部的岩石会发生断裂现象。

地震的震源是由地壳内部岩石的断裂所引起的,它主要是由地质构造运动、地壳内部应力积累等因素所导致的。

当地震震源处岩石断裂时,就会释放大量的能量,引起地震的发生。

3. 地壳塑性变形地壳的塑性变形是地震发生的重要成因之一。

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会导致地壳的塑性变形,使地壳内部的岩石产生位移,从而引起地壳内部的能量积聚,当能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地震的爆发。

三、地震的分类地震可根据地震震源的深浅、地震的震级、地震的破坏程度等不同因素进行分类。

1. 深度分类根据地震震源的深浅,地震可分为浅震、中震和深震。

浅震是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地震,大多发生在地壳的薄弱带,破坏力较大;中震是指震源深度在70-300千米的地震,它的破坏力一般介于浅震和深震之间;深震是指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地震,破坏力较小。

现代地震学教程

现代地震学教程

现代地震学教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现代地震学教程一、地震的基本概念1.1、地震的定义地震是由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导致的地表振动现象,是地质体系受到应力作用而发生破裂和滑动,引起地面振动的结果。

根据地震的产生机制和震源位置,地震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工地震等不同类型。

根据地震波传播方式和地震波频率,地震可以分为体波和面波,还可以根据震源深度、震级大小等进行细分。

1.3、地震监测与预测地震监测是通过建立地震台网、地震观测站等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和记录地震发生的情况。

地震预测是通过观测和分析地震前兆现象,预测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范围。

二、地震学基础知识2.1、地震波传播地震波是地震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载体,主要包括P波、S波、表面波等类型。

P波传播速度快,传播路径直线,S波传播速度慢,传播路径曲线,表面波主要在地表传播。

2.2、震源机制地震震源是地震发生的位置和方式,主要包括正断层、逆断层、横滑断层等类型。

通过研究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震相到时,可以确定地震震源的位置、深度和发震机制。

2.3、地壳动力学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质岩石壳层,受到地球内部的构造作用和地表力学作用而发生变形和运动。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地壳运动还包括地盾运动、火山活动等。

三、现代地震学研究领域3.1、地震地质学地震地质学是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过程中对地质体系的影响和变化的学科。

通过分析地震波的速度、衰减等特征,可以推断地球内部不同结构的存在和性质。

3.2、地震勘探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特性,获取地下构造和岩层信息的技术方法。

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地质灾害监测、地下水资源勘查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3.3、地震灾害防治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灾害、滑坡、泥石流等,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城市建设造成严重影响。

通过加强地震监测预警、加固建筑结构、制定地震应急预案等措施,可以降低地震灾害的危害程度。

地动仪研究中的五个地震学基本概念

地动仪研究中的五个地震学基本概念

地动仪研究中的五个地震学基本概念冯锐【摘要】There should be a unity of thinking between history and science in research on the Zhang Heng's seismoscope.The major part in relevant historical literatures was written in a form of describable words for seismic phenomena.In spite of different conclusions made of the studies,the basic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seismology should be observed,which make up research basis and significance for correctly interpretion and analysis of historical documents.Because there are a number of discipline misunderstandings in seismology,clarification and correction are presented briefly based on seismological basic knowledge and history of science development.The discussed topics include:response direction of the instrument,distinction between seismoscope and alarm,quantitative range of parameters of the Longxi earthquake,seismological test and functions in seismology history.The paper also analyzes certain principal mistakes of some experiments which have been highly reported by media.It is worthwhile to point out that the purpose of reconstruction study is not confined on restoring a model;more valuable rewarding comes from searching on how ancients discover and used laws of nature,knowing well and analyzing their experience from the view point of modern science,so that we can have more inspiration and seismology knowledge.%地动仪的研究涉及历史和科学的统一.古籍文字的主要部分是对测震现象的描述,研究的学术观点和模型尽可不同,但地震学基本概念和原则是需要遵循和坚持的,方能正确把握和解读史料.针对一些专业认识上的误解,本文以地震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发展史实为依据作了必要的澄清和纠正,诸如地动仪的反应方向、对地震和非地震的不同反应、陇西地震的量化分析、地震学的实验检验、在地震科学史上的作用等.还对个别的脱离实际却被媒体高调宣传的模型实验,指出了其原则性失误.地动仪研究的重点并不局限于重建一个模型,更要探寻古人如何发现和利用了自然规律,学习和掌握地震学的基本知识.【期刊名称】《中国地震》【年(卷),期】2016(032)004【总页数】13页(P571-583)【关键词】地动仪;地震学;科学研究史【作者】冯锐【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横街5号 10004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0 引言地动仪不同于一般的古代青铜礼器,是具有地震学属性的专业仪器,反映了古人对真理的探求及对科学观念的突破。

地震震级定义

地震震级定义

地震震级定义
地震的震级是用于度量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标度。

震级通常通过地震波的振幅、波的周期和地震震源距离等参数来确定。

有两个常用的地震震级标度,分别是里氏震级(Richter scale)和体波震级(Moment Magnitude scale,简称Mw)。

1. 里氏震级(Richter scale):
•由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弗朗西斯·里希特(Charles F. Richter)在1935年提出。

•该震级是基于地震波的振幅测量,用一个对数尺度表示。

•通常在地震事件发生后很快就能计算出,适用于小至微弱的地震。

•由于其对小型地震的灵敏性,现在较少使用,因为它对于较大地震的准确度相对较低。

2. 体波震级(Moment Magnitude scale,Mw):
•体波震级是一种基于地震破裂的总磁矩(破裂面积、滑动量和岩石的弹性模量的乘积)的度量方法。

•由于体波震级更为准确,对于各种地质条件下的地震都适用,因此在科学研究和国际地震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体波震级通常对较大的地震事件提供更为准确的估计,并且不受测定地点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震级通常是相关的,但并不完全相同。

在科学研究和地震监测中,体波震级更为常用,因为它对地震能量的估计更为全面和准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实力及科研方面—测震行业不仅是观测仪器的飞跃,而且在观 测软件上、基础理论的研究方面都有较大突破。
物理意义及基础理论—测震学科可以说是目前所有地震观测学科 中技术最成熟、物理意义最明确,基础理论相对成熟的学科。
测震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的主要作用
地震速报:地震发生后向上级领导报供地震三 要素,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强震后提供地震序 列为余震分析预报提供依据。
防震减灾—监测预报
云南省地震速报能力
地震速报时间: 10-30分钟 正采取各种措施,力争控制在 10 分钟以内。
防震减灾—监测预报
云南省强震监测台网
二、测震台网建设(组网方式、建设 要点和步骤)
测震台网的分类
1、全球台网 监测全球范围大震甚至固 体潮
2、国家台网 地震监测、地壳结构研究 3、区域台网 地震监1、调查研究区域内的通信、交通、电力、治安等 条件
2、根据观测要求确定布网方式(环状、条带、几 何图形)
3、根据对监测能力的要求确定网径和台网数目
4、根据情况确定传输方式。
台址的选择
1、确定要研究的区域 2、确定台网监测目标须要图件: 断裂分布图、历史地震活动图、地震危险区图、监
显) 3、交通方便 4、满足观测条件(安全、通电、通信) 5、布局合理 6、现场观测测试..\下关测震台网\台网工
作\台网工作图片\选点照片\叉河
测目标图 3、地震地质背景调查 地质调查部分需要的图件:基岩质量分布图、台网
布局及监测能力草图,
4、室内准备工作是在办公室内完成的,我们可以 从地图上收集到目标区域的交通、通讯、地质条件 等诸多信息,采用电话询问的方式从当地有关部门 获得相关资料(交通、基岩是否出露等)。
确定观测台站
1、基岩出露(最好) 2、地势平缓 (风扰,长周期地震计较为明
为基础理论研究提供大量的地震波形数据。
地震编目 月报
地震活动性
地震观测目录、观测报告、上网
地震预报 地球物理的基础研究
Figure 10.3
Epicenter Focus
c: reflection at the coremantle boundary K: P wave in the outer core I: P wave in the inner core i: P wave reflection at the inner-outer core boundary
表述2:(摘自:K.Aki)地震学是以地震图的资料为基 础的一门科学。地震图是地球的机械振动的记录。这 些振动可以用爆破人为地产生,也可以由地震和火山 喷发等天然原因产生。
表述3: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的发生、地震波的接收及传 播、地球介质的构造及特征的一门科学。它是地球物 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具体说来,它主要是根据天然 地震或人工地震的资料,运用物理学、数学及地质学 的知识,来研究地震发生的状况,地震波的传播规律 ,地壳和地球内部的分层构造及介质特征;以求一方 面达到预测、预防乃至控制地震,另一方面达到透视 地球内部的目的。(摘自:傅淑芳、刘宝诚)
表述4:地震学是研究激发地球中弹性波的源 以及这种弹性波的生成、传播及弹性波记录图 的学科。(摘自:T .Lay.et)
表述5:地震学是研究由天然地震或人工地震 激发的弹性波在固体地球内部传播的学科。它 是地球内部结构研究的基本工具,也是地震及 相关现象研究的方法基础。(摘自:S .Stein.et)
1.1 测震概述 地震观测的五大学科
测震观测
形变观测
地下流体观测
地磁、地电观测
重力观测
共计:800余测项
1、测震项目在监测预报工作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资源方面—地震波是照亮地球内部的一盏明灯(大量天然地震) 技术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测震仪器已经有较大
的飞跃,从我国科学家张衡发明的第一台测震仪,以及近代的熏 烟记录、纸记录,到现在的数字化记录(传统的模拟地震仪由于 频带窄、动态范围小,常常是小震记录不清晰、大震记录出格, 同时资料的保存与利用均十分困难,使地震科学研究受到了极大 的限制。随着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及通讯技术的发展,具有稳 定性好、动态范围大、频带范围宽、数值精度高、分析处理方便、 资料保存占用空间小、易于计算机处理、能快速实现异地资料共 享等优点的数字地震仪也就成为必然的发展方向。。
究 4、地方台网 监测地方小震,水库诱发地
震 5 、小孔径台网 矿震及现场流动监测 6、火山台网 监测火山及岩浆活动
按功能划分
微震台网 强震台网 流动台网
小孔径测震台网的组网方式
明确观测目的、台网的定位(观测台站 的分布、通信方式的选择)
观测台站的分布:台阵式、几何式
通信方式:CDMA、有线(DDN、I P)、无线电等
h=AB/2
Intersect Method
o
Station 3
D3
防震减灾—监测预报
全国地震监测主干台网
图例
国家基准台 国家基本台 省级地震台
防震减灾—监测预报
云南数字地震台网分布图
防震减灾—监测预报
云南省地震监控能力
2000年:重点区2.0级 2005年:重点区1.5级 理想的台站数量应为 150-200个。
测震学科的基本知识
主要内容
一、测震概述 二、测震台网建设(下关台网、台阵项目)。 三、地震观测系统。 四、数字地震学处理实例。
一、测震
测震概述 关于地震波 关于测震台网 地震定位
表述1:地震学是研究固体地球的震动和有关现象的一 门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不仅研 究天然地震,也研究某些人为的或自然因素(地下爆 炸、岩浆冲击、岩洞塌陷等)造成的地的震动。(摘 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Figure 10.6
Figure 10.8
To determine Location of an earthquake
Using relation (3),
obtained:
D K Ts Tp
K
V pVS Vp Vs
D2 Station 2
B
E
Station 1
D1 A
3 station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