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经济特性1

合集下载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土地与土地经济学1、土地的定义: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水库、山峦、沙漠、森林等自然资源和人工建设的一切可利用的地貌特征。

2、土地的特性:(1)自然特性:土地是一个地理实体,具有三维空间的位置和形状。

土地的空间范围由地表、地下和上下空间组成。

土地的位置和形状决定了土地的空间特征。

(2)经济特性:土地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土地的价值包括内在价值和外部附加价值。

土地的使用价值取决于土地的用途、使用方式和利用程度。

(3)社会特性:土地具有社会属性,受到政策、法律、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

3、土地经济学:土地经济学是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资源配置和土地市场规律的学科。

它综合了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土地资源利用与配置1、土地资源利用: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将土地投入生产、生活和生态等各个领域的使用活动。

土地资源利用包括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等。

2、土地资源配置: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和社会经济需求,合理分配和布局土地资源,以达到土地资源的最佳利用效果。

3、土地资源配置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经济效率原则。

4、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法:主要包括静态和动态配置方法。

静态配置方法主要包括需求预测法、综合平衡法和社会经济评价法等;动态配置方法主要包括趋势外推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多目标决策分析法等。

三、土地市场与土地制度1、土地市场:是指以土地为交易对象的市场体系,包括土地买卖、租赁、抵押等交易活动。

2、土地制度:是指国家对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包括土地所有权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规划制度等。

3、土地市场的特点:不充分竞争性、信息不对称性、政策敏感性。

4、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

5、我国的土地市场体系:一级市场(政府垄断市场)、二级市场(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的自由市场)、三级市场(个人之间的自由市场)。

第五章--房地产评估

第五章--房地产评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土地使用权 在我国,城市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农村和 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 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 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集体土地不能进入 房地产市场流转,国有土地所有权也不能进入 房地产市场流转。
在我国实行国有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 离的制度,土地使用权可以拥有和转让, 因此地价一般是土地使用权的价格。土 地使用权价格可因土地使用年限的长短 区分为各种年期的使用权价格,其出让 的最高年限由国务院确定。
第五章 房地产评估
第一节 房地产评估概述 一、土地与土地使用权 (一)土地 土地及其定着物通称为不动产。定着物是指附 着于土地,在与土地不可分离的状态下才能使 用的物体,如建筑物、构筑物等。定着物与土 地分离要花费相当大的劳动和费用,因而会使 地价发生变更。地产和房产均属不动产。
(二)土地的经济特性 (1)供给的稀缺性。 (2) 可垄断性。在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让渡时, 要求实现其垄断利益。 (3)土地利用多方向性。客观上要求在地产估价中 需要确定土地的最佳用途。 (4)效益级差性。由于土地质量的差异性而使不 同土地的生产力不同,从而在经济效益上具有 级差性。
3.行政因素。 (1)土地使用制度与住房制度、地价政策。 (2)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发展战略。 (3)税收制度、投资倾斜、优惠政策。 (4)行政隶属关系变更。 (5)交通管制。 4.心理因素。
(二)区域因素 区域因素是指某一特定的区域内的自然 条件与社会、经济、行政、技术等因素 相结合所产生的区域特性,对该区域内 的各块土地的价格水平产生影响。
3.土地具有增值性。 4.地价与用途相关。 5· 地价具有个别性。 6.地价具有可比性。
二、房地产评估程序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总分: 100分考试时间:分钟单选题1. 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_______为基础。

(5分)(A) 历史特性(B) 地理特性(C) 自然特性(D) 使用特性参考答案:C2. 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以国土发[2001年255号文]印发了新的《土地分类(试行)》标准将原有两级分类变成_______级分类。

(5分)(A) 一(B) 三(C) 四(D) 五参考答案:C3. 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_______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5分)(A) 人与土地(B) 人与经济(C) 人与社会(D) 社会与经济参考答案:A4. 最早提出区位论是_______。

(5分)(A) 马克思(B) 杜能(C) 李嘉图(D) 韦伯参考答案:B5. 土地的_______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5分)(A) 固定性(B) 差异性(C) 可再生性(D) 稀缺性多选题6. 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_______。

(5分)(A) 位置固定性(B) 面积有限性(C) 质量差异性(D) 功能永久性参考答案:A,B,C,D7. 土地的经济特性包括_______。

(5分)(A) 供给的稀缺性(B) 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C) 报酬递减的可能性(D) 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参考答案:A,B,C,D8. 土地的功能包括_______。

(5分)(A) 承载功能(B) 生产功能(C) 资源(非生物)功能(D) 再生功能参考答案:A,B,C9. 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_______。

(5分)(A) 经济目标(B) 生态目标(C) 社会目标(D) 文化目标参考答案:A,B,C10. 在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中,产出类的指标有_______。

(5分)(A) 产品的实物量(B) 总收入(C) 净收入(D) 利润参考答案:A,B,C判断题11. 请问,在17世纪末,是否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第一次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并对级差地租、土地价格等作了初步的阐述。

土地的经济特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土地的经济特性包括: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用途的多样性、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土地增值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等。

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土地数量的有限性决定了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土地面积的供给是有限的,是无弹性的;特定地区,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积也是有限的。

2.土地用途的多样性。

土地用途的多样性也称土地用途的可转化性。

土地具有多种用途,如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军事、办公用地等。

土地用途的多样性表现在,对一块土地的利用,常常同时产生两个以上用途的竞争,并能够从一种用途转换到另一种用途。

3.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

绝大部分情况下,土地不同用途之间的变换是比较困难的。

工矿用地、建设用地一旦形成,再想改作农用就相当困难。

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告诉人们,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土地用途时,要认真调查研究,充分实行可行性论证,以便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杜绝主观随意性,否则会造成较大的损失和浪费。

4.土地增值性。

在土地上追加投资的效益具有持续性,并且随着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投资具有显著的增值性。

5.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因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存有,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土地的投入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产生报酬递减的后果。

6.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因为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对土地只能就地分别加以利用,因而土地利用方式是相对分散的。

这个特点在农用土地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即使在非农产业中,土地利用方式能够相对集中,但出于土地的固定性,不能将其重叠起来利用,也只能分别加以利用,因而相对来说也是分散的。

土地利用方式相对分散这个特性,要求人们在利用土地时要实行区位选择,并注意搞好地区间的交通运输联系,以提升土地利用的综合区位效益。

7.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利用后果的巨大社会性,要求任何国家都要以社会代表的身份,对全部土地实行宏观的管理,监督和调控。

土地经济学(自己)

土地经济学(自己)

⼟地经济学(⾃⼰)第⼀章1、⼟地的特性:1)⼟地的⾃然特性是⼟地⾃然属性的反映,是⼟地所固有的,与⼈类对⼟地利⽤与否没有必然联系2)⼟地的经济特性是⼈类在⼟地利⽤过程中产⽣的。

⼟地的⾃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2、⾯积的有限性3、质量的差异性4、功能的永久性。

⼟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2、利⽤⽅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后果的社会性。

2、⼟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产功能3、资源(⾮⽣物)功能。

3、(⼟地分类)P491(选择题):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地、⼯矿仓储⽤地、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地、特殊⽤地、交通运输⽤地、⽔域及⽔利设施⽤地、其他⽤地第⼆章⼟地资源利⽤概论(⽼师说看⼤标题)1、⼟地利⽤:是⼈类劳动与⼟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活动表现为⼈类与⼟地进⾏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2、⼟地利⽤的内容:1、⼟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2、⼟地利⽤现状分析3、⼟地利⽤规划4、⼟地开发5、⼟地保护3、⼟地利⽤的⽬标:1、取得物质产品,包括⽣产资料和⽣活资料。

2、取得服务(效⽤),⼈类利⽤⼟地的⽬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可分为:经济⽬标、⽣态⽬标和社会⽬标。

4、⼟地利⽤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地结构。

2、集约利⽤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积相结合。

3、专业化利⽤与综合利⽤相结合。

4、经济效益与⽣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

5、开发利⽤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5、⼟地开发:⼀般来讲⼟地开发是指对未利⽤或利⽤效率低下的⼟地,通过⼯程、⽣物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的或效益更⾼的⼟地的过程。

6、我国⼟地利⽤⽅⾯存在的问题:1、⼟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并存2、⼟地供不应求与浪费兼有3、⼟地利⽤率和利⽤效益还有待提⾼。

第三章⼟地利⽤分区⼟地分区利⽤(论述题)▲⽤理论解释城市的形成与现状1、区位是客观物体分布的地区和地点。

2、区位理论是关于⾃然物体和⼈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是指导⼟地分区利⽤的基本原理。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现实的土地已经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由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是土地自然属性的反应,是土地所固有的。

包括:1.位置固定性2.面积有限性3.质量差异性4.功能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 2 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3 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3.资源(非土地的分类:1.按地貌特征:山地,高原, 丘陵,盆地,平原;2.按土壤质地:黏土,沙土,壤土;3.土地(农用地)生产能力: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4.按土地权属性质:国有的,集体所有的,私人所有的;5.按土地的实际用途: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1 土地资源利用 2 土地财产制度 3 土地资产流转土地经济学究其学科性质而言,是经济科学的一个独年代,威廉配第首次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李嘉图对级差地租理论作了完整系统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的接收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人口理论和土地肥力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土地利用的三方面:1.是个技术问题;2.是个经济问题;3.内涵是动态的。

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利用程度分析,利用结构分析,利用效益分析)3.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

土地利用规划:从宏观上讲,是指一套对实现土地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得土地利用方案和行动路线的系列决策,是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称;从微观上讲,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对土地的潜力,其他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可供选择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系统评定,以选择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措施的过程。

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土地的双重属性

土地的双重属性

土地的双重属性与土地和房地产联系在一起的所有经济关系,都可以看作是止地特性的延伸。

土地的基本特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自然特性和经济特。

土地的自然特性是土地自然属性的表现,是土地所固有的,与人类对土地的占有和利用状态无关。

而土地的经济特性则是在人类利用土地过程中产生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经济关系在土地方面的反映。

(一)土地的自然特性1.土地总量的有限性所谓土地总量的有限性是指从整体上讲,相对于人类社会对土地的需本而言,土地是不会增加也不可再生的。

虽然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人类社会可能向外太空发展,寻找到新的适合人类生存的星体,但就可以预计的发展来看,在当前几乎没有这种可能性,人类社会只能在地球有限的土地范围内从事各种活动。

2.土地区位的差异性不同地区、不同区位土地的肥沃程度、地质地貌状态、气候条件以及位置优劣等是不同的,由此造成土地较大的自然差异性。

而且同一块土地又可以有多种用途,例如农业、居住商业、办公等,不同用途对土地的相关自然特点的要求又存在较大的差异,反过来不同区位土地又要求不同的土地利用状态,这样组合起来形成纷繁复杂的土地利用状态。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所谓土地位置的固定性是指从实体流动来看,土地不能从一地移动到兄一地,特定土地固着于一定的地理经纬度上。

地球的地质运动虽然能够理慢法作用于土地,但这种戮响过成千上万年才会显示出来,对当前的土地状况影响微乎其微。

另一方面,土地位盆的固定性也表现为土地一旦用于某种用途就不易改变,调整难度很大。

4.土地使用的耐久性从人类有限的生命来讲,土地寿命是无限的,是可以永续使用的,通常条件下土她是不可毁灭的。

不过,如果人类使用不当会造成土鹅无法用于某种特定用途。

例如土地沙摸化即不能用于农业耕作。

又如,如果在土地上建成住宅区,土地表尽土坡受到破坏,再转而用于农业的可能性较小。

如果对自然环境过度利用,土地利用条件会恶化,在人类现有技术条件下,可能无法恢复,丛而使土地无法有效利用。

城市土地管理重点整理

城市土地管理重点整理

1土地的基本特性(1 )自然特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利用的永久性、土地质量的差异性(2 )经济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报酬的递减性、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土地的资产特性、土地利用方式的分散性、禾U用后果的社会性2、城市土地管理:是国家(主体)通过各级政府及其土地(客体)管理部门,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协调土地关系、提高土地生产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按照依法、统一、全面、科学的原则和要求,对土地的开发、利用,进行一些列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综合性措施和活动3、土地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所有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核心内容:确定独立于土地所有权的土地使用权,以及土地资源合理有效利用4、我国土地基本制度:土地所有制度为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土地使用制度为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土地所有制度为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内容:全部土地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土地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城市建成区范围的土地全部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部分属于国家所有,部分属于农民集体所有,除由法律规定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5、城市土地供给(1)土地供给可以分为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

自然供给:土地中自然形成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即后备土地资源。

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给。

(2)城市土地供给的自然供给:处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所有土地。

城市土地的经济供给:在其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可以直接用于城市建设的有效供给。

6、增加城市土地经济供给的途径:(1)外延扩大方式:通过减少其他用地来绝对的增加城市土地面积(2)内涵扩大方式:增加土地投资或更加集约化利用现有的城市土地,在不增加城市土地面积数量的情况下,相对的扩大城市土地经济供给。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土地: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结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1)自然特性①位置固定型②面积有限性:土地的面积具有不可再生性,面积有限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③质量差异性:由于土地自身的条件(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以及光照和相应的气候条件的差异,造成了土地的较大质量差异性。

④功能永久性(2)经济特性:是人类在土地自然特性基础上长期利用土地的过程中产生的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3.土地的功能承载、生育、资源、生态、财产和资产4.土地的分类2007年:分为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2017年:分为12个一级类、73个二级类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述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同时又是个经济问题,并且内涵是动态的。

2.土地利用的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编制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利用程度分析: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改造程度,以及土地收到人为影响的变化程度(2)利用结构分析:可以了解土地利用是否与需求结构相吻合,了解现有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否与土地的自然性状相适应。

(3)利用效益分析在农业上,用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经济作物产量、水果产量等。

对城镇土地,所看重的是单位土地面积带来的收益(利润/纯收益)。

除经济效益外,还要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土地开发:广义的土地开发是指对尚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清理、整治,使之可投入使用,包括把无法利用的土地加以改造,然后投入利用的活动;也包括对农业用地进行平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后,使之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活动(也就是非农业土地开发)。

狭义的土地开发即土地开垦,是指把适宜耕作的生荒地开垦为耕地种植农作物的过程。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

大气和植被等要素以及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所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及其分类?功能: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

财产和资产功能。

分类地貌: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土壤:黏土,壤土,沙土。

土地生产能力: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

土地权属性质:国有,集体所有,私有。

农用地,未利用低,建设用地。

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论1、土地利用的内涵及其包括的内容?土地利用:就其实质来说,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变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与转换。

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3,编制土地利用规划。

4,土地开发。

5土地保护。

2、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实现手段?目标 1,土地提供的产品: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取得服务。

2,最终发挥的作用:经济目标,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生产,生活对土地的需求;生态目标,保护土地利用的良好生态系统;社会目标现代人生活需求好的生存环境。

手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改革和完善土地制度,由政府严格控制农用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税收手段,土地科技与教育手段。

2、我国土地利用存在哪些主要问题?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

2,土地浪费与土地短缺兼有。

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都有待提高。

3、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方法?基本原则: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土地的经济特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数量有限,整个地球的土地面积是相对固定的;位置固定,土地是不可进行移动的;不可替代性,人类生存和生活所需的土地是其他资源不可替代的。

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决定了土地具有以下的经济特性: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一方面,土地本身面积的有限性和位置的固定性这两个自然特性,导致了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另一方面,全球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得人均土地面积减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往往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各类用地的需求,也是土地稀缺性的一个原因。

2、土地利用的多方向性:土地的使用价值有很多种,既可以用作农业耕地、工业建设用地、住宅用地等等。

由于这一特性,对一块土地的利用,常常同时产生两个以上用途的竞争,并可以从一种用途转换到另一种用途。

这种竞争常使土地趋于最佳用途和最大经济效益。

人们在利用土地时,考虑土地的最有效利用原则,使土地的用途和规模、利用方法等均为最佳。

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一旦进入实用就很难在做调整。

例如,已经建设好的工业厂房用地,短时期内不可能再进行农业耕种。

土地利用的变更需要较长的时间,具有一定的难度。

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土地用途时,要认真调查研究,充分进行可行性论证,以便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不变、其它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人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迟早会出现下降。

虽然现代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但是土地报酬递减对土地的集约化利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的合理利用能够促进人类人会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反之,则阻碍经济的发展。

土地所承接的经济活动的合理配置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土地利用后果具有正面积极的作用。

土地的合理运用会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6、区位的效益性:土地区位利用的三个原理: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和中心地理理论。

城市土地经济

城市土地经济

•土地增值税:凡转让国有土地、 地上的建筑物及附着物并取得 收入的均需交纳的费用。
三、城市土地市场
1、我国城市土地市场
•一级市场——国家以土地所有 者的身份,通过批租将土地的 使用权投放市场运行。
•二级市场——由获得土地使用 权的经营者,直接将土地、或 通过建设商品房从而间接地将 土地投入市场流通。
(2)行政划拨制度的问题
——使国有土地的使用者变成了实际上的 所有者,国有土地的所有权不能从经济上 得到实现,造成了种种弊端:
•土地产权的模糊 •土地资源的浪费 •土地配置的不当
•土地收益的流失
3.中国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的 改革
1982年深圳特区首先进行了国 有土地有尝使用的改革
1988年土地使用权可以有 偿转让写入我国宪法
第四节 城市土地价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土地价格——即土地的资本化的 价格,也就是地租的资本化。
地价=地租/利息率
土地的市场价格——土地在地产市场上 的均衡价格,取决于土地的供求关系。
城市地价的形成是一个由地租资本化 开始,经土地投入而不断增加价值, 最后实现更大土地收入的经济流动过 程,这个过程包括了土地征收、土地 开发、城市建设配套等阶段。
3、土地边际产出递减性 边际产出递减——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不 变时,,其生产要素投入量超过特定限度后, 其边际产量会随投入量的增加而递减。
三、土地的权属关系 土地的权属,是土地制度最 根本的内容,是社会政治和 经济制度的重要体现和生产 关系的重要方面。
1、土地的所有权——土地所有关系在法律 上的体现,是土地所有者依法对土地实行 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期限保有的的产业权(属于租业权)
拥有永业权者可视为实际上的土地所有者,只 要不违法,就可以随意利用和处分土地。

土地资源有什么特性?-土地代理人考

土地资源有什么特性?-土地代理人考

土地资源有什么特性?-土地代理人考试-考试吧土地资源的特性是指作为人类的基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土地所固有、区别于其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特殊属性。

一般认为,土地资源有两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这是由土地资源的两重性而决定的:土地既是特殊的生产资料,又是构成土地关系的客体。

相应地,土地资源也存在着自然和经济的两种特性。

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是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的反映,是土地资源本身所固有的,与人类利用土地资源并没有必然联系。

土地资源的经济特性则是在人类利用土地过程中所产生的,在人类诞生以前,未对土地资源进行利用时,土地资源并无经济特性。

因此,土地资源具有显著区别于其他资源的特性。

(1)土地资源是自然的产物。

土地资源是大自然的产物,是自然恩赐于人类的,早在人类诞生前就已存在,而不像其他生产资料那样是劳动的产物。

人能创造其他财富,却不能创造土地。

应当指出的是,人虽然不能创造土地,但却能改良土地或破坏土地。

(2)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土地是不能移动的,具有位置的固定性。

尽管从严格意义上讲,地球表层也存在因各种自然原因而产生的移动变化,但对于整个地球和人类大生产活动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既没有实质意义,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土地位置的固定性的特性。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既给我们人类提供了利用各种土地的可能性和生存发展的基础,也限制了人类利用土地的区域性。

(3)土地区位的差异性。

土地存在着区位差异。

地球上任意两块不同位置的土地,无论是土壤的自然性质,还是经济性质,都存在着差异。

我们无法找到两块自然和经济性质完全相同的土地。

由于土地的这种差异性和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导致了土地价值和价格的差异、土地适用性和利用成本的差异,并时时警示人类珍惜并科学合理地利用每一块土地。

(4)土地总量的有限性。

大自然创造了土地,使人类轻而易举地享用到土地带给我们的一切,也使很多人以为土地无限。

事实上,土地总量是有限的,既不能增加也不能用其他物质所代替,人类更不能创造土地。

第二节 土地的特性与功能

第二节 土地的特性与功能

土地经济学土地的特性与功能土地的特性与功能n主要内容n土地的特性n土地的功能2/9n土地的自然特性(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n土地的经济特性(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land)n土地的人文社会特性(cultural and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3/9n土地的自然特性n土地的原始性。

n土地面积自然总量的绝对有限性。

n土地的不可搬动性。

n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n土地的耐用性和生产潜力的无限性。

n土地利用的生态整体性、多宜性、多用性。

4/9n土地的经济特性n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

n土地利用中土地用途和地价变动的滞缓性。

n合理利用一定的集约度。

n土地利用的适度规模性;n土地投资效益的积累性和扩散性;n土地和土地市场的特殊性(不动产);n土地经济区位的可选择性及土地价值的二元性等5/9n土地的人文社会特性n土地利用的社会性。

n土地社会经济位置的变动性。

n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6/9n承载功能n生育或生产功能n可耕功能n仓储功能n其他功能7/9n承载功能n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提供基地、场地、空间、道路和立足地。

n生育或生产功能n为人类社会和生命系统提供具有生育和生产能力的要素,包括原材料和能源等。

n人口承载力既涉及空间承载也涉及生产承载力。

8/9n可耕功能n指土地用于农业(种植业)的特殊功能。

土壤营养。

n矿场资源的仓储功能n土地是矿产资源的仓储场所。

n其他功能n生态功能、社会功能、财富积蓄和增值功能、景观功能。

9/9。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带有蓝色字体的一定为重点,重点没有标全,自己参照书看一下)第一章土地的特性和功能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3.土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利用的外部性)。

4.土地的基本功能:承载功能、生产功能、资产功能。

5.人地关系的实质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关系。

人—地、人—地—人6.土地问题:人地关系失调所产生的问题,是人地关系失调所出现的经济区域。

直接问题:土地利用问题或土地生产问题间接问题:土地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7.土地问题产生原因:人口增多和需求增加、人们对土地特征功能认识不足及利用不合理、不合理的土地分配和功能不良的土地制度。

第二章土地利用内容和基本原则8.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9.土地利用是技术问题也是经济问题。

10.土地利用的内容: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利用程度、结构、效益分析);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土地保护。

11.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12.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经济、生态、社会。

13.土地利用分类:指一国或一地区依据其土地的各种形状和特点,将其全部土地资源划分为若干类型区,使之成为一个分类系统。

是决定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资料依据是否科学以及能否切合实际工作需要的基本环节。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第一章导论1.概念解释:土地、土地经济学。

土地: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经济学:研究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产流转,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自然特性为基础的,主要有①供给的稀缺性。

它是引起土地所有权垄断和经营权垄断的基本前提。

由于土地供给稀缺,就可能出现地租、地价猛涨和土地投机泛滥等现象;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

因为土地利用要根据某种用途的需要,进行专项土地开发,投入很多的资金和劳动,当土地用途改变不仅会使其投资失去价值,还得为此而付出“代价”;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单位面积土地的投入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产生报酬递减;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因子,互相联结在一起,所以每一区域土地的利用都会影响临近区域土地的自然生态和经济效益。

3.土地有哪些功能?说明土地的位置、质量和数量在不同生产部门中的意义和作用。

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土地若处于交通方便地方,便利于工业生产中的如电子、机械制造等部门;对于远离人口集中区的土地便适宜集聚有毒、有害、有污染的行业;对于靠近人口集中区的土地则适宜发展食品加工业。

土地质量好的土地则应当首先考虑进行农业利用,农业生产中土地数量应该足够多。

第二章地租地价理论1.概念解释:地租、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绝对地租、垄断地租、建筑地段地租、城镇基准地价、农地基准地价、标定地价、交易地价。

(1)地租: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它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2)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城市经济学第七章 城市土地经济

城市经济学第七章 城市土地经济
地租的占有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马克思)
新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
• 兴起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新古典经济学派, 以马歇 尔、 庇古等人为代表。
• 尽管地租是因为使用了土地而给予的支付,但它还与土地 这个生产要素的一大特性相关联——即土地的供给是非 弹性的。
• 商业租金:使用土地的报酬,包含转移 收 入 和 经 济 租 金。前者是对地力消耗的补偿, 后者则是一种反映土地稀 有价值的支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 土地的经济特性
资源的稀缺性 资产的基础性:“地者,政之本也”;“有地斯有财”
区位的效益性:“城市不动产的三条最重要的特征,第 一是区位,第二是区位,第三还是区位”
边际产出的递减性:对于城市的土地来说,边际产出的 递减性表现在对土地使用强度超过一定强度后,收益开 始下降。
美国 《全国不动产》 杂志在 1922 年 9 月 11 日登载了一篇 论文 《办公大楼经济高度》 ,该文指出: 美国某城市曾做过一 项研究, 在一块 160 × 172 英尺的土地上投资盖写字楼, 当楼 高为 5 层时预期投资利润率为 4.36% ; 在 5~20 层时每增高 一层, 投资利润率上升 0.18% ; 而在 20~30 层时每增高一层, 投资利润率却下降 0.14%。由此可见, 超过 20 层后, 这块土地 的边际产出开始递减。
3/4 1/2
1/2
1/2;X为追求最大利润, 悄悄向C移动;作为对 X的反应,Y向D移动。
竞争趋往,城市中心在
A
X C MD Y
B M点处形成
第三节 城市土地使用制度与土地市场
一 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变革
城市土地国有制的建立 城市土地使用行政划拨至的弊端: • 土地产权模糊 • 土地资源浪费 • 土地配置不当 • 土地收益流失 • 城市土地行政划拨制, 使国有土地的使用者变成了实际上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要点解析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要点解析

⼟地经济学复习提纲-要点解析⼟地经济学1 ⼟地是由地球陆地⼀定⾼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壤、岩⽯、矿藏、⽔⽂、⼤⽓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然综合体。

2 ⼟地的⾃然特性:位置固定性、⾯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3 ⼟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后果的社会性4 ⼟地的功能:承载功能、⽣产功能、资源(⾮⽣物)功能5 ⼟地利⽤:⼈类劳动与⼟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活动表现为⼈类与⼟地进⾏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6⼟地利⽤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1)⼟地利⽤程度分析。

⼟地利⽤程度是指⼈类对⼟地的利⽤与改造程度以及⼟地受⼈为影响的变化程度。

在农业领域可以⽤垦殖系数、森林覆盖率和⽔⾯利⽤率来反映⼟地利⽤程度,对城镇或⾮农建设⽤地,⼀般⽤建筑密度,容积率、⼟地利⽤系数等指标来反映城市⼟地利⽤程度。

(2)⼟地利⽤结构分析。

⼟地利⽤结构⼀般是指⼀定区域内,各种⼟地利⽤类型或⼟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例关系,以各种⼟地利⽤类型或⼟地覆被占该区域⼟地总⾯积的⽐重表⽰。

(3)⼟地利⽤效益分析。

⼟地利⽤效益是指⼟地利⽤后给⼈类带来的经济效益、⽣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它反映了⼈类利⽤⼟地⽬标实现的程度,⽤单位⾯积的⼟地所提供的产品(价值)、服务来表⽰。

7 ⼟地利⽤规划:指对⼟地的潜⼒,其他⾃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可供选择的⼟地利⽤格局进⾏系统评定,以选择对实现⼟地合理利⽤综合⽬标最有利的⼟地利⽤⽅案和措施的过程。

8 ⼟地开发:指对未利⽤或利⽤效率低下的⼟地,通过⼯程、⽣物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的或效益更⾼的⼟地的过程。

9 我国⼟地利⽤⽅⾯存在的问题(1)⼟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并存。

(2)⼟地供不应求与⼟地浪费兼有。

(3)⼟地利⽤率和利⽤效益还有待提⾼。

10⼟地利⽤的⽬标(1)从⼟地所提供的“产品”来划分,分为两类:取得物质产品,包括⽣产资料和⽣活资料、取得服务(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的经济特性1. 供给的稀缺性2. 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3. 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 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的功能(一)承载功能(二)生产功能(三)资源(非生物)功能
土地的自然特性1. 位置固定性2. 面积有限性3. 质量差异性4. 功能永久性
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

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土地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有何区别与联系?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土地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2土地自然供给是针对土地能否满足人类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生长学要而言的,经济共给主要针对土地的不同用途而言的,现在人类特别重视耕地或粮食用地的经济共给.
3土地的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且不同用途土地的经济弹性也是不同的.
4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经济供给.
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1.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 2.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 3.社会需求 4.产品价格 5.土地开发利用计划 6.土地供给者的行为
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 1.扩大土地利用面积 2.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3.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 4.调整消费结构 5.利用新技术 6.保护土地资源
绘图说明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有何影响?
经济发展包括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前者将引起土地需求总量的扩大,后者导致土地需求结构的变化。

经济发展必须以一定的投入为基础,投入分为两个一是土地资源二是非土地资源。

在一定的经济水平下两部分投入通过一定的组合就形成该经济水平下应得的产出。

当一部分投入减少时必须增加另一部分的投入,才能保持产出不变。

图一
当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时,社会总产出进入高水平,尽管经济水平提高了,但相对总需求仍需非土地资源和土地资源有相应的增长。

图二
另外,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影响土地资源需求,一方面各产业及各产业内部的各行业的用地标准和用地数量不同,对土地的需求数量不同;另一方面,各产业在发展初始阶段、发展盛期和衰退时期对土地需求也不完全相同。

看书306
如何解决我国耕地紧张的供求关系?
1让农民自觉珍惜耕地,尽量提高土地生产率。

2解决好粮林争地的矛盾,今后发展生态林,经济林不允许占用好耕地。

3鼓励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有计划的开垦荒地,荒山,海涂河滩复垦工矿废弃地以增加耕地面积。

4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间接增加耕地面积。

5加强用地的行政管理。

6进步深化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有利控制耕地占用速度的土地管理体制。

试应用供求平衡理论分析非农土地供求关系。

社会经济长期处于稳定发展状态时,非农用地供求也遵循商品供求的一般规律。

1一般情况下土地交易也遵循地价上涨,供给增加,需求减少。

地价下降,供给减少,需求增加。

2特殊土地供给在一定范围内也遵循一般商品的供给规律价格上涨,土地的个就业上涨。

蛋土地的自然供给总量有限超过这个度,不管价格如何上涨,也不能增加土地的供给。

3特殊土地需求购买土地是为了以后再卖出,价格很低的土地在短时期内很难再买出好价,所以没有人买或很少人买。

相反则买的也多。

4土地供求另一关系是有价无市,只有土地供给及价格没有需求者,或只有对土地的需求及地价没有土地供给。

这事不平衡时期常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