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流动性冲击_宏观经济波动与我国货币政策协调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宏观经济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宏观经济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摘要】针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和协调模式做了简单介绍,对众多学者的相关实证分析及模型模拟做了综述。

根据我国目前宏观经济状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个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模式,以期为宏观经济调控的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经济调控0.前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大都以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作为自己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国家赖以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对于我国而言,由于采取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的目标只要是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

从长远角度来考虑,为了国家的宏观经济能够稳定地发展,仅仅运用单一的调控政策显然是不能够应对复杂的经济形势。

因此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必须相互协调配合来完成宏观调控目标。

1.实证分析及模拟分析成果综述李佳和吴平勇(2006)利用圣路易斯模型构建了新的经验性检验方程,对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对有效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搭配仍不协调,市场机制尚不完善[1]。

因此他们认为,现阶段应努力提高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同步性。

王智强(2010)用随机前沿模型分析了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率水平以及对整体目标的影响[2]。

结论显示财政政策的效率边界水平更高,采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目标更有效,而货币政策的效率边界水平较小,对其使用要更为谨慎。

由此可以看出,两种政策之间确实并不能够完美地相容,因此要达到经济增长的目标,不仅要正确地选择两种政策的协调模式,分清两个政策的主次关系和侧重点,同时关注政策实施可能产生的公共风险以及这些公共风险向财政风险转化的可能性。

2.两种政策的异同与协调配合模式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两大经济政策,从理论上看具有差异性。

浅析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浅析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知识文库 第24期248浅析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冯伟娜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财政、货币政策在实现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在具体调控过程中,政府如何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密切配合,如何为了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对两大政策相机抉择,具有现实意义。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国家用于调控社会总供求的两个最有力的经济手段,它们在协调社会供求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有一定的作用范围和各自的比较优势,单纯运用某个政策,很难完全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这就要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机抉择、注重协调、密切配合,充分发挥两大政策的综合调控能力,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1 近年来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套运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采取了多种不同的配合模式,经历了多次模式转换,尤其是1998年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解决了有效需求不足造成可能带来的经济衰退,而且拉动经济走出低谷。

2014年,在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

坚持稳中求进,主动有为,统筹推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协同配合,做好政策储备,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调动千千万万人的积极性。

总的来看,这一年的宏观经济政策还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为了应对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动和推动国内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把握主动性,坚持稳中求进,增强紧迫性,坚持创新驱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序转变而稍作调整,根据本年的具体经济状况改变侧重点。

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平稳增长,缩小人们收入差距,社会的和谐发展。

2015年,我国经济保持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15年,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作用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作用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作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中最重要的两个工具。

在一定的利率、财政开支、借款条件等前提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运用不同的方式,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维持物价稳定、调整流动性和资本流向等方面的目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作用,以及在特殊情况下的应对之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在讨论宏观经济调控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许多人会问,什么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财政政策是涉及国家财政开支和税收政策的宏观经济调控工具。

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其目的在于调节国家总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和增长。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利率、货币供应量、汇率等一系列手段,控制货币流通和其价值,以维持通货稳定和经济增长。

在实际运用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依存,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

财政政策定下国家开支和税收计划,而货币政策则决定货币供应和利率的变化。

两者配合发挥作用且相互制约,通常称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作用。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价格稳定价格稳定是宏观经济的基础。

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应、利率、汇率等因素,控制市场流动性,避免通货膨胀。

而财政政策通过税收政策和财政开支计划,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同时避免国家财政风险。

2. 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基础。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合理调控,可刺激经济发展,促进创新和消费需求。

此外,通过鼓励私人投资,扩大公共财政支出等方式,还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

3. 调整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通过及时调整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以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

在景气期,货币政策要严格控制通胀,防止资产泡沫,从而保证经济适度增长;而在萧条期,货币政策应该向市场提供足够的流动性保障市场稳定。

财政政策则需要根据不同的周期调整财政政策,如促进消费、增大投资,以补充需求。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

货币政策定义与目标
货币政策定义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 供应量、利率、信贷等手段,影响宏 观经济运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包括经济增长、 物价稳定、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 旨在实现经济整体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
宏观审慎政策的定义与目标
宏观审慎政策定义
宏观审慎政策是指针对金融体系整体风险状况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
金融稳定与经济稳定的关联
金融稳定
指金融体系能够有效地发挥其经济功能,包括支付清算、 融资和财富管理等,而不会发生系统性的危机。
经济稳定
指总体经济活动的平稳运行,通常表现为低通胀、低失业 率、经济增长稳定等。
金融稳定与经济稳定的关联
金融稳定是经济稳定的重要基础,金融体系的不稳定会导 致信贷紧缩、融资成本上升等问题,从而影响实体经济的 稳定发展。
日本央行在长期实施货币宽松政策的 同时,也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 审慎监管,以防止泡沫的产生和破裂 。
欧洲央行
欧洲央行在应对欧债危机时,采取了 降息、购买国债等货币政策,同时加 强了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 以确保金融稳定。
中国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实践
利率调控
中国央行通过利率调控来实施货 币政策,同时通过差别化利率政 策来实施宏观审慎监管,以控制
更加重视金融稳定
01
随着金融体系复杂性的增加,未来政策协调将更加注重维护金
融稳定,防止系统性风险的积累。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结合
02
在某些情况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需要相互配合,共同促进
经济增长和稳定。
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挑战
03

论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论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坝 代 商
挥效 用 的基 础 。 并且 , 会主 义 市场 经 济体 社 制改革还伴 随着金融体系、 财政体制、 国有 企业 制 度 等一 些列 的改革 。 体 来讲 , 具 财政 体制的改革要 以完善现行分税制体制为基 础 , 一 步规 范 居 民收 入分 配 制 度 , 全 国 进 一 健 家税收征管机制 ,不断提高 中央财政收入 占国 家 财政 收 入 的 比重 、 财政 收 入 占 国民 收 入 的 比 重 ,切 实 强 化 财政 政 策 的宏 观调 控能力; 至于金融体系的改革 , 则继续将精 力放在非银行金融机构调整 、国有商业银 行 体 制 改 革方 面 ,不 断 开创 国 有商 业 银 行
三 、当前形势 下促进财政 、货 币政策 协 调 的对 策建议
1 、继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市 场 经济 体 制 的发 展 、完 善 和成 熟 是
财政 政 策 、 币政 策 充分 协 调配 合 、 分 发 货 充
货币政策协调的最佳效果。 圃
【 考 文 献】 参 1 王 银 枝 .财 政政 策与 货 币政 策协 , J. 0 8
苏杨 . “ .2 5 1”地 震 后 我 国财政 政 策 与货 币政 策 协 调 配合 研 究【] 经 济 J. 前 沿 ,2 0 , 7:8 . 0 8( ){—1 0 9 5 贾康 , 艳 . 关 于财 政 政 策 与 货 币 、 孟 政 策 协调 配合 的 简要 认识 [ .财政 研 J ]
没施建设资金 ;稳健的货 币政策 则主要通 节 ,但是在政策实践过程 中,财政政策并 过连续多 次降低存贷款 利率 以及存款准备 未充分地 实现其结构调整功能 ,从而致使 金率 , 以增加货 币供应量来实现的。 在这一 我 国 目前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的 现 状 不 尽 如 人

宏观经济波动的原因与调控措施分析

宏观经济波动的原因与调控措施分析

宏观经济波动的原因与调控措施分析宏观经济波动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现象。

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一旦波动过于剧烈,就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宏观经济波动的原因以及政府如何通过调控措施对其加以管理。

1.产业结构变革宏观经济波动中,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随着产业结构的变革,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和资源分配也会随之发生调整。

例如,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兴起,原本处于领先地位的传统制造业受到冲击,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变革。

这种结构变革不仅直接影响到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到就业、GDP等多个方面。

因此,政府需要通过调控措施,使宏观经济波动得以平稳过渡。

2.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差异也是导致宏观经济波动的一个主要原因。

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存在着不同的生产力和资源分配等不平衡现象。

这些区域性问题可能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并最终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因此,政府需要通过对各个地区之间的资源分配、税收政策等方面进行调控,以促进整个国家的经济平稳发展。

3.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影响宏观经济波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货币政策有可能直接影响到通货膨胀率、利率和汇率等方面,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发展。

例如,如果政府过度推行紧缩货币政策,可能对经济增长造成阻碍。

相反,如果政府推出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则可能导致通胀率上升,进而导致金融风险。

4.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可以作为宏观经济波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

贸易和投资的流动性也增强了,国际间经济波动可能会相互传导。

例如,一国货币失去信任会导致资本外流,影响整个国际市场,从而产生连锁反应。

政府如何通过调控措施管理宏观经济波动政府要想有效地应对宏观经济波动,需要采取一系列调控措施。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经济调控措施:1. 实施财政政策通过采取财政政策,政府可以对国内经济进行投资和支持。

例如,增加政府投资、加大公共支出等等。

基于“三元悖论”的中国抉择

基于“三元悖论”的中国抉择

基于“三元悖论”的中国抉择作者:夏晗来源:《时代金融》2016年第27期【摘要】本文通过简要阐述克鲁格曼的“开放经济三难选择”原理,总结资本流动性、货币政策有效性和汇率稳定性三大金融目标的政策选择空间,结合中国经济现状,基于“三元悖论”理论分析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抉择问题。

【关键词】三元悖论米德冲突中国经济全球化浪潮使当今各国都处于开放经济形态中,而各国经济也都面临着来自内外严峻的均衡考验。

一方面,内部要实现经济增长稳、通货膨胀低、就业率大这三大目标;另一方面,外部又要寻求国际收支平衡。

米尔顿·弗里德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次就固定汇率制提出了异议。

在《浮动汇率论》一书中,他指出了固定汇率制的局限性,并认为只有实行浮动汇率制,国际收支平衡才能更好调节。

后来在1951年,詹姆斯·米德又在著作《国际政策理论》的《国际收支》章节中提到资本自由流动与固定汇率制之间的矛盾性。

詹姆斯认为在开放经济环境下,意图同时达到内、外均衡两种目标,实行支出转化政策和支出调整政策是相互冲突的,这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米德冲突”。

基于此观点,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则认为:一个国家是不可能同时达到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及汇率稳定性这三大金融目标的,最多只能同时达成其中两个目标,这便是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理论。

在这三大金融目标中,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一国通过实行稳定宏观政策达到货币反周期的调节机制,本文中这主要是在货币政策影响产出和就业的效力;汇率的稳定性实现一国汇率免受货币危机、投机性等冲击,能够保持汇率稳定;资本的自由流动则是指短期资本不受限制自由流动。

从“三元悖论”理论可得出,要实现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就必须以牺牲汇率稳定性为代价,实行浮动汇率制。

因为在资本完全流动前提下,资金在国内外的流动将影响国际收支平衡,若一国货币当局不进行货币干预,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随着资金供求的变化必然会导致本币汇率频繁波动。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因素有哪些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将介绍一些主要的影响因素。

首先,经济增长和通胀水平是影响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增长率对货币政策有直接的影响。

当经济增长过快,物价上涨压力增大时,央行可能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胀。

相反,当经济增长放缓,物价下跌,央行可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

其次,国际市场和外汇市场的波动也会对我国货币政策产生影响。

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国际汇率的变动等因素,都会对我国外汇市场产生影响。

央行需要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情况来决定是否调整货币政策,以保持外汇储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

第三,金融市场的稳定也是影响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

金融市场的稳定与货币政策密切相关,金融市场出现风险或者危机往往会对货币政策产生冲击。

央行需要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以保证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

另外,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也是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之一。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相互配合,任何一方的失衡都可能导致经济风险。

央行需要根据财政政策的变化来相应调整货币政策,以实现宏观经济的平衡。

此外,金融机构的需求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也会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

银行对货币的需求是货币市场的基础,央行需要根据银行的需求来决定是否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

同时,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也会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央行通常会根据金融市场的需求来进行相应的货币政策调整。

最后,社会和政治因素也会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

社会舆论和政府政策的导向也会对货币政策制定产生影响。

例如,社会对于通胀问题的关注程度、政府对于就业的重视程度等都会对货币政策的调整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因素有经济增长和通胀水平、国际市场和外汇市场的波动、金融市场的稳定、政府财政政策的变化、金融机构的需求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以及社会和政治因素等。

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

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

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于维持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以及保障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货币政策。

简单来说,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货币政策的目标通常包括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稳定物价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因为过高的通货膨胀会削弱货币的购买力,扰乱经济秩序,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

促进经济增长则是为了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实现充分就业能够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稳定。

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有助于维持国家在国际经济中的稳定地位,避免出现严重的国际收支失衡。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中央银行主要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控制利率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来实施货币政策。

调整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

当经济面临衰退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向市场注入更多的资金,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推动经济复苏。

反之,当经济过热,存在通货膨胀压力时,中央银行则会减少货币供应量,收紧市场资金,抑制过度投资和消费,以稳定物价。

利率的控制也是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

降低利率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鼓励企业增加投资,同时也会刺激消费者增加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提高利率则会抑制投资和消费,有助于控制通货膨胀。

公开市场操作则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如国债等。

当中央银行买入有价证券时,会向市场投放货币,增加货币供应量;当卖出有价证券时,会从市场回笼货币,减少货币供应量。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是多方面的。

在经济衰退时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刺激总需求,促进经济复苏。

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机会。

消费者也更愿意消费,因为借款成本降低,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活跃。

论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

论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

论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

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

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国家对社会资金供求的调节应尽可能避免行政干预,而应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加以引导,当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时,财政政策就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带动作用。

我国目前货币投放最具有调节余地的渠道,一是银行贷款,这也是货币投放最主要的一条渠道;二是各类银行购买国债并通过财政开支向社会投放货币。

其它渠道投放货币的伸缩余地都是有限的。

这里,财政增加向银行发放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增加货币投放(因而也会形成财政投放的乘数效应);财政兑付向银行发放的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减少货币投放(增加货币回笼)。

也就是说,财政收支不仅也体现为社会货币的收付,体现为社会货币的再分配,而且财政向银行发放国债规模的大小就是调整货币供应总量的重要渠道。

这也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紧密相关的重要表现。

从货币政策调控的基本对象----银行贷款投放货币的情况看,贷款投放形成的资金属于债务资金,一般有规定的贷款期限,到期要还本付息,贷款利息就是贷款资金的价格或成本。

因此,贷款投放更像是资金的买卖行为,能否投放出去,以及实际投放多少,取决于买卖双方的意愿和银行信贷资金的规模,而并非是无条件的。

其中,银行可以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和贷款条件来增加贷款需求,但降低利率对贷款需求的刺激作用是有限的,特别是在一个缺乏充分成本效益意识和约束的社会更是如此;而不计成本、不顾风险地滥放贷款也是不符合银行经营原则和监管要求的,是要严格控制的。

银行贷款的增长从根本上讲,决定于借款人对未来收入或投资回报的预期和信心。

在面临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存在通货紧缩压力的情况下,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货币需求的作用往往是非常有限的。

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与货币政策调控关系

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与货币政策调控关系
表 1 宏观 经济 变 量 周 期 波 动 成 分 的统 计 描 述 : 9 8 2 1 17 — 0 1
数据 来源 :历年 中 国统计 年鉴 ,中经 网数据库 表 2 宏 观经 济变 量 波 动 成 分 的 统 计 描 述 :9 8 1 9 。9 2 2 1 1 7 — 9 11 9 — 0 1
( ) 二 宏观 经 济波动 的典 型特征
HP滤 波分解 前 , 首先 对各 变量 时 间序 列数 据取 对数 , 用 H 再 P滤波法 进行 周期 分解 , 分离 出 的波 动成 分
可近似看作各变量对其长期趋势 的百分 比偏差。计算各变量周期成分 的波动标准差和相对标准差 , 比较各 变量的波动幅度 , 并测算各变量与实际产 出之间的时差相关系数 以刻画各变量与产出波动的协动性。各宏 观经济变量波动成分的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
1我 国经济波动幅度相对发达 国家较高 。17 年至今我 国 G P 、 98 D 波动标准差为 3 5 表 1 , . %( )而美 国自 1
二 战结 束到 上世 纪 9 代 , 际 G P波 动标 准差 为 1 6 Sok Wasn 19 )实 际 G P波 动标 准 差也 0年 实 D . %(tc, t , 9 9 , 6 o N
放 以来我 国宏 观经 济运行 的两 个重要 特征 。
宏观经济的大幅波动影响了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加 . 形成部
分低 水平 重 复性投 资项 目, 成投资 过剩 过热 。经济 增速放 缓 时一 些过 剩投 资被 闲置甚 至淘汰 , 造 又造 成经 济 资 源 的无 谓 浪费 。 同时 , 国直接融 资 市场 不发 达 , 行贷 款是 企业 投 资资金 的重 要来 源 . 我 银 经济 波动 造成 的 投 资浪 费也 直接威 胁 到银 行 系统 的稳定 , 加 了整个 金融 体 系的系 统性 风险 。 因此 , 强货 币政 策调 控 , 增 加 促 进宏 观经 济稳 定增 长具有 重要 意义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当前我国已步入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为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既要根据经济形势的需求致力于各自目标的实现,又要注重协同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

首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选择和组合必须适应经济形势发展需要,根据宏观调控目标、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和经济管理体制的特征来选择恰当的政策、措施和合理的搭配方式。

其次,两大政策的配合与实施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进行反周期调节。

从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轨迹来看,我国两大政策的调节趋向于周期性使用(见下表),对宏观调控的效果向好,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减小。

第三,两大政策相机抉择的时机已经成熟。

在经历了5年双紧周期和5年双松周期后,目前我国正过渡到一个新的经济周期。

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已实施了近6年,我国过去历史上双松政策最长就是这次宏观调控,但在新形势下不可能继续保持和沿用下去,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确实到了该调整的时期。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的难题之一,新时期需要有新的政策选择。

这里可以设想三种思路:一是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稳健货币政策,但其政策内涵应根据经济形势变化进行适当调整;二是中性偏紧的财政政策与中性偏松的货币政策配合;三是中性偏紧的财政政策与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配合。

这三种思路各有道理,我们倾向于采取中性偏紧的财政政策和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搭配。

不赞成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原因是:这种政策搭配是在特定历史阶段、特定宏观经济背景下采取的具有特定内涵的经济政策,现在我国经济形势已发生实质性变化,不宜延续下去。

不赞成选择中性偏松的货币政策的理由是: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和需要关注的主要倾向趋势是通货膨胀而非通货紧缩,促使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需要致力于提升资金运用效率,因此货币政策宜中性偏紧,不宜中性偏松。

现阶段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几个问题

现阶段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几个问题

现阶段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几个问题引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两个重要手段。

财政政策通过调节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而货币政策则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的流动性和信用状况。

在现阶段,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由于市场环境、经济结构和资金流动等方面的复杂因素,现阶段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问题一:目标一致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否一致?财政政策的目标通常是实现经济增长、就业稳定和社会公平等。

货币政策的目标则是维持物价稳定、保持金融体系稳定和实现经济增长。

然而,在实践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目标并不总是完全一致。

财政政策可能追求就业和社会公平,而货币政策则可能更加关注物价稳定和金融体系的健康。

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两者之间的协调配合出现问题。

问题二:工具适应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用的工具是否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财政政策通常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

然而,随着经济结构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财政政策的工具可能变得不够灵活。

一些政府支出和税收调整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实施和产生效果,从而限制了财政政策的及时性和精准性。

货币政策通常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的流动性和信用状况。

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创新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货币政策的工具也可能受到限制。

例如,资本流动的自由化可能使货币政策的影响范围变得更加有限,利率调整的效果也可能受到市场预期和外部变化的影响。

问题三:政策协调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否得到有效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实现宏观经济稳定的关键。

然而,在现阶段,由于多个部门和机构参与决策以及信息沟通不畅等原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决策过程通常由不同部门和机构独立进行,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决策不一致的情况。

这可能导致政策的执行效果不理想,甚至出现冲突和错位的情况。

开放式经济下的货币政策

开放式经济下的货币政策

开放式经济下的货币政策一、引言在全球化、开放式经济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开放式经济中,货币政策不仅需要考虑国内的经济状况,还需要考虑国际经济的变化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开放式经济下的货币政策,包括其定义、特点、构成要素、实施方式、制约因素和应对策略等方面。

二、开放式经济下的货币政策定义开放式经济下的货币政策,是指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达到促进本国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三、开放式经济下的货币政策特点(一)外部冲击的影响较大开放式经济中,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加剧了国际经济的联系和互动,同时也增加了外部冲击的可能性。

因此,开放式经济下的货币政策需要考虑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国际货币体系、国际市场期货和外汇市场等因素。

(二)通货膨胀压力较大开放式经济中,资本、货物、服务、劳务的跨境自由流动,使得物价的波动与货币政策的变化经常弱化,而且汇率变化对输入价格的影响要素很多。

尤其是外汇价格的变动对贸易企业的成本以及不同国家居民的生活费用等方面的影响较大,因此通货膨胀压力也随之加大。

(三)汇率波动较大开放式经济下的货币政策,需要同时考虑本国货币的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及国际汇率的变化。

由于汇率波动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宏观经济基本面、外资流入和国际地缘政治形势等,因此开放式经济下的货币政策难以控制汇率变化,也需要在政策调整中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

四、开放式经济下的货币政策构成要素开放式经济下的货币政策通常由三个构成要素组成: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和汇率水平。

(一)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是指货币当局在一定时间内向市场发行的货币总量,包括金属货币、纸币和电子货币等。

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和供给方式都是影响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关乎到市场流动性和货币价值的变化。

(二)利率水平利率水平是指在银行业和金融机构中,向借款人提供资金时所要收取的一种名义费用。

全球经济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

全球经济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

全球经济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

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着越来越深远的影响。

对此,国内外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结论。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全球经济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货币政策是影响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

全球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我国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美国经济表现良好,美联储加息预期增大会对全球市场货币流动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带来我国货币资金压力。

此时,我国央行应加强货币政策的协调和配合,调整人民币汇率,并防范货币政策外溢引发的金融风险。

此外,全球性货币政策的宽松也会对我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全球主要央行相继开启了货币宽松政策,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资源,推动了跨境资本流动。

这为我国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国外资金环境,但也给我国经济政策带来了压力。

因为人民币升值和出口市场的结构性调整要求我国进一步加强行业结构调整,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

二、财政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财政政策也是全球各国互相影响的重要方面。

全球经济因素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国际市场上的商品价格出现波动。

例如,美国财政政策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到国际市场上的商品价格。

而这个价格的波动对我国财政收入和出口行业的影响非常大。

中国的高汇率政策,必然增加中国国内企业的出口成本,减少出口收入,对我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财政政策的变化还可能对我国经济政策带来相应调整。

例如,美国国内财政赤字突破2万亿美元,或者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使得全球利率下降,投资者转而将资金投向本国、本地区或全球其他经济体。

我国应以上述情况为要点调整企业的投资策略,坚持扶持实体经济,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

三、贸易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贸易政策通常是交易双方共同协商的结果。

但是,贸易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也通常受到全球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例如,全球经济政策对我国出口和进口的稳定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的关系

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的关系

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的关系货币政策是指国家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及管理银行业务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调整经济运行的一种经济政策。

它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对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的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分析。

首先,货币政策是调控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它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市场的流动性和信贷环境,从而对宏观经济产生直接影响。

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可以通过央行的利率政策来体现。

如果央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例如降低利率或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将会刺激市场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宏观经济的增长。

相反,如果央行实施收紧的货币政策,例如提高利率或通过缩减货币供应量来控制通胀,将会抑制市场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对宏观经济的增长产生抑制作用。

其次,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还体现在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控制上。

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就是保持价格的稳定。

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央行可以控制通胀的水平,避免通货膨胀对经济活动和社会稳定造成的不利影响。

此外,央行还可以通过适当的货币政策措施来抑制通货紧缩的风险,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

此外,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还表现在对国际经济关系和汇率的影响上。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的货币政策对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通过调整汇率政策和外汇市场干预,央行可以影响国内经济的竞争力和国际收支的平衡。

同时,国际经济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央行需要根据国际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来调整货币政策,以保持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

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的关系还可以从长期与短期的角度进行分析。

在短期内,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上。

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央行可以对短期的经济波动进行调控,缓解经济的过热或过冷状态,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但在长期内,货币政策的效应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例如结构性问题、产业发展等。

宏观审慎政策对货币政策的强化效应及挑战——兼论“双支柱”框架协调

宏观审慎政策对货币政策的强化效应及挑战——兼论“双支柱”框架协调

宏观审慎政策对货币政策的强化效应及挑战兼论“双支柱”框架协调◎杨源源高洁超内容提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近年来备受学术界和政策界关注。

在此背景下,深刻把握“双支柱”政策交互关系至关重要,本文通过辩证剖析以对宏观审慎政策影响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治理有效性的作用机理进行探究。

研究发现,宏观审慎政策对货币政策调控具有明显强化效应,有利于缓解货币政策调控的“结构性缺失”及“脱实向虚”问题,并助力货币政策更有效引导宏观经济行稳致远;宏观审慎政策亦给货币政策调控造成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抑制宽松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在长期引发“低利率”和“通货紧缩”恶性循环以及弱化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等。

鉴此,本文认为央行应充分发挥宏观审慎政策对货币政策调控的支撑效应,并科学预判宏观审慎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挑战,据此促进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良性协调以有效提升央行的宏观经济治理能力。

关键词双支柱政策协调配合金融稳定宏观经济治理〔中图分类号〕F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2-0043-10一、弓I言金融稳定分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传统的金融稳定讨论及政策实践多着眼于微观层面,而对宏观金融稳定关注甚少。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如何科学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政策界和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金融稳定由此逐渐跃升为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

从中国实践来看,长期以来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在于管理通货膨胀、促进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金融稳定在货币政策操作中的重要性及定位并不明确。

伴随危机后学术界和实务界对宏观金融稳定日益重视,各国纷纷建立起宏观审慎框架。

我国亦不例外,自2211年起央行宏观审慎实践先后历经由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向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转变,并在2210年设立专门的宏观审慎管理局。

与此同时,各国通过对危机展开系统审视和反思发现,常态性货币操作对信贷过度扩张、资产价格波动等存在重要影响,认为央行宏观审慎调控时需要货币政策发挥补充作用。

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波动的调控作用

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波动的调控作用

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波动的调控作用一、引言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中无法回避的现象。

为了稳定经济环境,各国采取了宏观经济政策来调控经济波动。

本文将探讨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波动的调控作用。

二、货币政策与经济波动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中央银行可以影响经济波动。

在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来刺激经济增长。

相反,在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可以采取相反的政策,收紧货币供应和提高利率,以遏制通货膨胀。

然而,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的调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货币政策实施的滞后性使得政策效果不一定能够及时传导到实体经济。

其次,需要对市场预期进行有效引导,否则货币政策可能会产生逆向效果。

因此,在实践中,货币政策通常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相互配合,以更好地调控经济波动。

三、财政政策与经济波动财政政策是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实现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

在经济衰退时,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负担,刺激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与货币政策不同,财政政策的实施及时性较好,能够迅速给予经济刺激,更容易对经济波动产生实质性影响。

然而,财政政策调控经济波动也存在着一定的挑战。

首先,财政政策的实施需要足够的财政空间,如果财政赤字过大,将导致长期债务累积,对经济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财政政策的效果受到政府行为的决策和实施能力的影响,如果政府的决策能力不足或者实施效果不佳,财政政策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四、结构性政策与经济波动除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还有结构性政策可以对经济波动进行调控。

结构性政策主要通过改善经济结构、提高生产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式来调整经济波动。

例如,通过改善教育、技术创新、市场开放等措施,可以提高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降低经济波动的幅度。

然而,结构性政策的实施难度较大。

结构性政策往往需要长期的时间才能见效,并且往往会面临来自利益集团的阻力。

试论货币政策调控、流动性管理与宏观经济稳定

试论货币政策调控、流动性管理与宏观经济稳定

2018年7期总第868期一、货币政策及流动性管理的概述1.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指的是中央银行通过对信贷、货币总量的控制,对汇率水平、利率水平等进行调节,从而对社会总的供给、需求水平产生影响,实现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方式和策略。

国家在宏观经济调控当中,货币政策是一个最常用的手段,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货币政策的实行,是在中央银行操作下实现的。

货币政策的改变,将会对价格水平变化产生影响,进而改变资本的流量、流向,以及经济增长速度,甚至会对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结构产生影响。

所以,在宏观经济政策中,货币政策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

货币政策一般具有一定的特点,它是一种宏观经济、总量经济政策,是一种对社会总需求进行调节的政策,货币政策调节机制,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在货币政策目标上,也具有长期性的特征。

2.货币流动性管理中央银行在经济调控当中,利用各类政策工具,管理异常货币流动性,以保证经济稳定增长。

和实际经济体所需量相比,如果货币供应过多,则超额货币将产生。

中央银行通过流动性管理,期望在社会世纪经济需求货币量、社会提供货币量之间,寻找到动态的平衡。

在货币流动性管理目标当中,包括了操作、中间、最终等不同阶段的目标,而货币政策的作用,是操作、中间、最终目标的顺序。

一般来说,操作目标指的是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能产生直接影响的变量,中间目标指的是操作目标作用的对象,最终目标具有一定的迟滞效应,主要是保证经济稳定增长。

中央银行通过对货币流动性的管理,实现对全社会流动性的调控,运用货币工具调节经济体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流动性、经济发展目标的一致。

二、货币政策调控和流动性管理1.货币政策工具及作用中央银行在宏观经济调控的过程中,运用相应的调节货币信用措施,一般称之为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以货币政策需求、经济发展状况为依据,结合各类政策工具的特点,合理使用货币政策工具,从而达到更好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

存款准备金制度,可利用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调整,实现对货币、信贷供应量的控制。

银行业《2021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点评:从“四个视角”窥探下一阶段货币政策

银行业《2021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点评:从“四个视角”窥探下一阶段货币政策

2021年11月21日行业研究从“四个视角”窥探下一阶段货币政策——《2021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点评银行业问题1:经济增长“阶段性”压力VS 货币政策“跨周期”调节 一是货币信贷增长的稳定性增强,不太可能出现“信贷脉冲”。

基于“跨周期”视角看,未来信贷脉冲将大大减弱,政策更加着眼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中长期增长动能培育。

预计11~12月合计信贷增长约2.95万亿,略高于去年同期,2021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20.5万亿左右,2022年新增贷款规模维持在21万亿左右,同比增速维持在10.8%。

二是统筹做好今明两年政策衔接,政策发力点可能放在明年年初。

2022年GDP 增速可能呈现“前低后高”态势,在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下,政策发力时点可能落在明年年初,进而更好的平滑宏观经济波动,避免年初经济下行压力过大。

因此,准备金下调窗口可能出现在明年一季度,但价格型工具使用依然审慎。

问题2: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VS 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总量要稳:MPA 激励性举措促进贷款同比多增。

央行通过优化MPA 考核框架,激励银行力争四季度信贷投放实现“同比多增”,并加大窗口指导力度,国有大行要在其中发挥“头雁效应”。

结构要进: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落实产业支持举措。

一方面,普惠小微企业、绿色金融领域和高端制造业信贷投放,将继续是“宽信用”的重要抓手。

另一方面,房地产领域合理融资需求满足度提升也是“宽信用”的内容之一,在“保交房、保民生、保稳定”政策安排下,房地产市场宏观审慎调控将更加强调“底线思维”,未来房地产融资条件将持续向好。

问题3:贷款定价上行VS 有效需求不足2021年9月份新发放一般贷款利率为5.30%,较6月份上行10bp 。

这是否与经济偏弱、有效需求不足相矛盾?我们认为: 一方面,若按均值算,三季度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低于二季度,银行业继续向实体经济让利,这也与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相互印证。

另一方面,9月份一般贷款利率较6月份出现上行,也与9月份银行对优质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有所减弱,以及对公中长期贷款和居民短贷占比有所提升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银行制定货币政策不仅要考虑国内经济更需要关注国际经济 , 并关注各国实施的货币政策。
二、开放经济下资本流动性与宏观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
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必须依赖资本形成 , 货币进入市场之后形成资本需要资本形成机制 , 储 蓄本身并不能确保转变为资本 , 只有当储蓄有效转变为投资时, 才能给经济增长提供资本支持, 资 本可能在一国之内进行, 也可能跨越国界。资本形成机制至少应该包括宏观、 中观、 和微观三个层 次。宏观层次形成机制指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如外贸政策、 产业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如何 与投资需求、 储蓄供给和储蓄 ∃ 投资转化三者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最终决定着资本形成。中 观层次形成机制指这种机制在不同区域, 各级政府、 不同市场间运行。微观层次形成机制指以利益 最大化的微观经济主体在资本形成上的行为。在资本形成机制的三个层次中, 广而高的维度是低 而窄的维度的外部环境, 低而窄的维度是广而高的维度的基础。 当代资本形成最主要的动力是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这两种发展趋势。经济一体化实质是 通过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使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最佳配置, 从而促进产品和资本 在全球的流动, 提高了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效率, 但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 , 增加了 经济风险。金融资本全球化过程表现为货币资本的国际转移和实物形态的生产资本的国际转移两 种形式 , 金融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国际资本流动在规模、 速度和形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 资本形成格局的历史演进取决于发达国家自身经济金融化发展程度 , 以及由发达国家推进的经济 一体化发展进程。发达国家输出资本并主导国际资本形成, 这主要受资本趋利避险的动机所致 ; 而 发展中国家需要支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 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更需要依赖国际资本形成。在 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 , 发达国家资本形成方式由资本积聚为主转变为资本集中为主, 国际 金融资本逐渐从实体经济中分化出来并控制着国际资本形成过程 , 它不仅支配着全球真实的产出, 还控制着实物资本的分配。因此, 资本实现全球范围重新配置的过程是由发达国家操纵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 , 资本形成虽然能以实物形式进行, 但在现代经济中越来越多的是运 用货币金融机制 , 以提高资本形成的效率。牙买加体系后的国际货币制度更加灵活, 国际经济活动的 主体从以实际资产为主的跨国公司转向以虚拟资产为主体的跨国金融机构。原从事传统行业的企业 也逐渐从实体经济转向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业, 金融活动直接为经营者带来高额利润, 不必一定要通 过制造业、 贸易等实际投资。跨国经济的金融交易开始追求价值增值, 跨国虚拟资产的交易量的增长 大大超过实际经济的增长, 不用依赖于实际经济的增长 , 虚拟资产的利润越来越多地从货币流通中创 造出来, 逐渐显现出大规模的全球资本流动。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改变了国际资本流动渠道和 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图 1( 见第 29页 )描述了国际资本形成与资本流动性波动的关系。
收稿日期 : 2008 - 10- 25
* 本文系上海市 哲 学社 会科 学规 划课 题 资本 流动 性、 金融 危机 与中 国宏 观经 济波 动实 证研 究 ( 批准 号 : 2009B JB016) 的阶 段性成果。 ! 在经济学家凯 恩斯的名著 ∀就业、 利 息和货币通论 #中 , 流动性的 本意是指 某种资产 转换为 支付清偿 手段的 难易程度 , 由于现金不用转换为别的资产就可直接用于购买 , 因此被认为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三、资本流动性冲击对货币政策制定的影响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 的方针、 措施的总称。 20 世纪 70年代以来的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等变化趋势共同改变了货 币政策实施所依赖的整个金融环境。尽管市场的开放、 资本的国际流动可以在微观层面上改善资 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但是在宏观层面上却给政府当局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带来了困惑, 各国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独立性受到冲击 , 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已不能适应新的金融环境, 货币政策在 传导的过程中也时时受到资本流动性的波动的影响。 (一 )全球资本流动性波动对各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 国际资本流动逐步开始跨越国界 , 既为避险更为攫取高额利润, 因此呈现出资本形成国际化发展趋势。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资本的快速流动借助于两大因素: 一 是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加速了虚拟资产的流动 , 可以不受传统的时间和空 间的制约, 同时使虚拟资产流动与实体经济分离, 这种分离使世界经济在全球体系内的经济联系不 断深化。二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迅猛发展。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来 , 金融衍生工具无论从交 易量还是增长速度看都快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衍生工具是在原生工具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 完全的虚拟价值增殖工具 , 本意是一种避险的工具 , 但却把风险带到整个金融活动中来, 并使它在

28 ∃
2009 年第 12 期
% 上海经济研究 %
图 1 国际资本形成与资本流动性波动的相关性 国际资本形成决定了全球资本流动性状况。国际资本的形成就像一个陀螺 ! , 各个层次的国 际资本规模不等、 流速不同 , 由下至上。国际资本规模越大, 层次越高, 流动的速度也越快。在实际 运行中不同层次上的国际资本高速流动, 所产生的离心力推动着国际资本不断地上升到高层次 , 导 致全球资本流动性过剩, 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泡沫 ; 国际资本流动缓慢时又导致全球资本流动 性短缺。国际资本形成的高层次是虚拟经济, 它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 一旦上层金融资本或虚拟资 本过度扩张 , 就会使处于底部的生产资本无法承受 , 陀螺便开始摇摆甚至倾斜, 最终导致严重依赖 国际资本形成的国家经济崩溃。从全球经济格局看 ,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由于其金融化发展程 度不同 , 在国际资本形成中所处的层次也不同 , 就决定了国际资本形成的利益与风险分配格局, 同 时资本流动状态也对各个国家的宏观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09 年第 12 期
% 上海经济研究 %
资本流动性冲击 、 宏观经济波动 * 与我国货币政策协调
徐 琤
200237) (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内容摘要: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国际资本频繁流动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 征 , 资本的跨国流动对国际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特别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提 高了各国福利, 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负面影响。 因为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等变化趋 势共同改变了货币政策实施所依赖的整个金融环境 , 在宏观层面上却给政府当局制定宏 观经济政策带来了困惑, 各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独立性受到冲击 。当今资本流动性已成 为对宏观经济影响较大的因素,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也把资本流动性 作为主要变量来考虑 , 以保证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关键词 : 资本流动性
! 参见美国发展 经济学家拉鲁奇 ( L yndon. La - R ouche) 的观点。
∃29 ∃% 上海来自济研究 %2009年 第 12 期
世界范围内扩张、 渗透。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迅猛发展 , 在源源不断 地制造货币和资本的流动性, 为全球货币体系释放出了大量的资本流动性。 资本流动性波动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步调是一致的 , 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必然带来资本流动性的 规模的扩大。在虚拟经济发展过快, 远远超越实体经济可以承受的规模时就会出资本流动性过剩。 全球资本流动性过剩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和房地产市场次贷激增, 而资产泡沫破灭又引发金融危机 和全球资本流动性短缺。资本流动性失控是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急剧波动的重要原 因。因此,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 国际资本流动趋势已成为一个国家在制定货币政策时的决定因素, 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 , 货币政策在控制货币供应方面的有效性下 降。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作为非独立的内生变量 , 被动受制于客观经济过程, 而货币当 局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其变动。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供应越来越内生于国民经济运行, 中央银行能 够在较大程度上控制再贷款、 政策性贷款 , 但是不能完全控制对外经济活动相关的货币供应及其变 动 , 这部份货币供应取决于经济增长状况、 进出口状况和资本流动状况。对外开放的程度越高, 对 外经济活动相关的货币供应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 货币供应的内生性越强 , 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 的主动性就越低。因此, 货币政策在控制货币供应方面的有效性也就越弱。 二是国际资本流入的渠道增多, 各国政府对资本流出流入的限制将更加困难 , 加大了货币政策 的实施难度。中央银行在进行利率政策决策时 , 越来越关注国际货币, 特别是美元的利率走向。由 于现代通讯技术和金融创新工具的作用, 金融资本更具有扩张性, 这使中央银行对资本国际间的流 动监管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由资本流动源头的增加、 速度的加快, 使资本流动更加难以准确统计和 有效监控, 使货币政策的目标和政策实施效果都难以确定。同时, 由于国外大型金融机构对全球市 场极为敏感 , 又拥有在全球金融市场内迅速调拨资本的能力, 擅长套取利润, 一旦国际市场出现汇 差、 利差以及对未来调整的预期都将诱发短期套利资本流出入。 三是国际资本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内货币政策所试图达到的政策目标 , 降低了国内货 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资本市场的逐渐开放使得货币政策操作难度增加 , 从国际范围来看, 国际资本 的流动结构经历了 国际债券投资 & 国际银行贷款 & 国际直接投资 & 国际证券投资 的发展过程, 现国际证券投资已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形式。随着大量国际资本流入证券市场, 虚拟资本的 增值或贬值实际改变了一国的资金总量和结构 , 货币政策传递到资本市场的乘数放大倍数和资本 虚拟膨胀程度都是难以估算的 , 货币政策产生的结果也无法准确预测, 增加了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 判断。 四是国际资本流动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日趋复杂, 增加了货币政策操作的不确定性。货币 政策的传导途径有信贷配给途径、 利率途径和国际经济途径。这三种途径在整个政策传导中的作 用大小取决于开放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经济开放程度的变迁。在开放经济条件下 , 中央银行调节国 内利率水平后, 一方面 , 利率波动引发的国内供求状况变化会导致国际收支状况的变化, 国际收支 的变化会影响到宏观经济活动水平。另一方面 , 国外资本的套利活动能够影响国内货币总量; 在资 本流动日趋迅速和自由的条件下, 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变动影响投资、 进而影响产出水平的传递机 制 , 会被趋利性的资本流动效应所削弱甚至抵消。当中央银行试图通过调整利率这一中介目标来 影响货币供应量和长期利率的目标有可能出现无法实现。国际资本流动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产生 不确定甚至消极的影响, 同时还会对国际收支平衡 , 特别是资本账户的平衡带来冲击。 当今货币政策的制定更强调国际协调 , 以尽量做到内外均衡。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现实要求 经济的相互依存性, 一国货币政策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依存于其他国家的政策、 行动和做出的反 应 , 由于自主权的减少 , 其政策的作用与效力便难以预测。因此, 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既要考虑 国际资本流动性的影响又要考虑货币政策对资本流动性的未来发展趋势的影响。 ∃ 3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