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爱玲《流言》之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张爱玲《流言》之后

闲来无事,到书店闲逛,无意间瞥到了张爱玲的文集《流言》,一时兴起,随手打开,读了几篇,甚是爱慕她的绝世才华。实不愧为才女。其文读来,锦心绣口,甚是美妙,令人心旷神怡,不觉有飘飘然神往之念。

然而,不知不觉间,我突感芒刺在背,坐卧不宁。究其原因,我总感觉有一双眼睛在远方注视着我:他身材不高,横须浓密,神情是那样的冷峻,目光是那样的犀利,像是要直刺进我的心里,刺得我毛骨悚然。他缓缓抬手,指向前方……

我恍然间明白,先生是让我不要耽于享乐,而要保持清醒,要注视前方。

而我,也终于明白,文人的才情大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媚世者:他们或有才华,或无才华,笔下或洋洋洒洒,或寥寥数语,其文所述,多为闲情,读来可以陶冶情操,让人飘然欲仙,纵有对现实的指摘,但却以教化为主,让其读者在不知不觉间陷入堕落的境地。这类文人,读其作品,如吸食鸦片,在精神愉悦的同时,也就忘乎所以了。这种才情,不足道哉!然而此类文人,数不胜数。大概也是应时所需,所以,读者云集,备受青睐、追捧。

一类是愤世者:他们或有才华,或无才华,笔下或洋洋

洒洒,或寥寥数语,其文所述,指斥现实,直透灵魂,读来令人生畏。让人在其当头棒喝中醍醐灌顶!这类文人,化小我为大我,以社会苍生为念,以天下为己任。但这类文章,只有在特定的情形下才能为世人接受。所以,在很多时候——比如当下,其文几乎无人问津!在很多书店里都很难占据一席之地。

细想来,道理也甚是明晰——在现时现世,人们忙于追求中国梦,谁还有闲工夫去叩问那颗早已沉睡的灵魂?即使有闲工夫,又有谁愿意冒着惊醒灵魂换来苦痛的危险?于是,人们小心翼翼地呵护着那脆弱的灵魂,将它层层包裹,唯恐被外界的嘈杂唤醒。

在读书方面,更多的人乐于品读小品文,读那些所谓的心灵鸡汤。因为在那里,他们很容易找到共鸣,甚至还时有恍然大悟之感:啊!原来如此!生活原来是可以随着心境的转化而转化的,何必纠结?于是,也就豁然开朗了,忘掉了很多的不愉快。这不,又可以重新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了。

殊不知,这样的调节虽有必要,但终究属于精神麻痹。它让人们甘于接受生活中的不如意,而不去思考不如意的根源。长此以往,必将导致严重后果——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奴性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心灵鸡汤式的自我调节中逐步形成的。他们时刻牢记着“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的祖训,丝毫不敢僭越。然后,用这样的祖训去教化后人,让后人也同我

们一样的驯服。后人若不驯服,便会被冠以“叛逆”“不肖”等骂名。这实在是非常之恐怖的。

忽然想起来了:中国的历史上,似乎有几个时期是允许质疑、允许辩论的,其中时间最长的一次,大约是五百多年。那真是一个幸福的年代——人们尊重思想,敬重士子,虽然物质匮乏,但精神充实;今天,从物质上来说,确是充裕了,但竟然争鸣之态不现于世,争鸣之声不闻于耳。却又是什么道理?

然而,我也知道,那一个幸福的时代终于成为了历史,很快,中华大地上,思想就大一统了。这大概是好事!因为,自从思想统一之后,我们的办事效率就高了。要办个什么事,只要一个通知就可以了。倘若僚属之间再没有什么分歧,那就更好了。然而即使有分歧,圣旨一下,人们也就不敢再多言了。纵有意见,也必须执行。我还曾听说,有几个开明的领导曾提倡广开言路,让其下属知无不言,以期形成合力,共建和谐。然而,在天真者受到贬斥和压制之后,意见也终于“全体一致,全票通过”了——数千年的传统终于达到了极致。

这实在是可喜可贺之事啊!我也只有顶礼膜拜的份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