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 自考教材 第一章剖析

合集下载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要点详解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要点详解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要点详解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要点详解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要点详解,欢迎阅览。

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运动时期,但以鸦片战争后的近代文学为其先导。

现代文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现实土壤上的新的产物,同时又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的一个发展。

恩格斯说法按照恩格斯的说法,意识形态领域内发生的种种新变革、新学说,“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却又往往以“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

绪论要点:现代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新的文学形式形成的三条途径,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

一.思想革命的产生鸦片战争后,人们认识到了中国科技的落后,于是产生了科学(特别是军事科学)救国的思想;而甲午海战的失败,又使人们认识到,若不改变政治体制,先进的科学也难以救国,于是开始了政体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很快又出现了袁世凯的篡权和复辟,这再一次使人们认识到,不彻底扫除封建思想,即使政体改变了,也是不巩固的。

于是,他们发动了一场猛烈的批判封建思想的“思想革命”。

二.新的文学形式形成的途径其途径主要有三条:1.外来形式的民族化2.传统形式的现代化3.中西结合的崭新形式的创造三.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1. 发生期(1917—1920)。

文学革命标志着现代文学的诞生。

这时主要是在批判旧文学的同时开始新文学的创造。

2. 发展第一期(1921—1927)。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成立、《沉沦》、《女神》、《阿Q正传》的出版和发表,是新文学进入发展期的标志。

特点为百花齐放。

3. 发展第二期(1928—1937)。

“四一二”事变后百花齐放的局面结束,新一个时期也就开始了。

特点为左右分裂,大型作品走向成熟。

4. 发展第三期(1937—1949)。

“七七事变”后,分裂局面结束,代之以统一的抗战文艺运动。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资料

[备注]完全根据考试大纲整理归纳的自考资料[07120802]含:《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等科目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资料(样本)一、基础知识(含填空、单选和多选)(344)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中国现文史发展的三个十年:⑴第一个十年(1917-1927);⑵第二个十年(1928-1937);⑶第三个十年(1938-1949)。

2.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性、全局性的本质特征:⑴新与旧的冲突与承接;⑵中与外的沟通和融会;⑶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⑴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⑵三种文化思想:①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②维新派与革命派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③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

4.晚清的又一次文化繁荣表现在:文化观念的变化,翻译文学的繁荣,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

5.晚清时期在文学界掀起了以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白话文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改良运动。

第十二章1937~1949年的文学创作(二)333.柯仲平的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

334.长篇小说欧阳山《高干大》、柳青的《种谷记》、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草明的《原动力》,中篇小说邵子南的《地雷阵》,短篇小说康濯《我的两家房东》、刘白羽的《无敌三勇士》。

341.周立波的反映土改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

1951年曾获斯大林文学奖金三等奖。

342.由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的新歌剧《白毛女》。

1951年获得斯大林文艺奖金二等奖。

343.李季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诗歌领域出现的一颗耀眼明珠。

344.阮章竞的长篇叙事诗《漳河水》二、名词解释(57)1.“小说界革命”1、基本性质:是晚清维新时期提出的一种文学主张,2、代表人物:梁启超。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 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2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3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

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4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5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6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

[精选]中国现代文学史 自考教材 第一章--资料

[精选]中国现代文学史 自考教材 第一章--资料
2.文学观念的颠覆性 文以载道——人的文学、文人生的文学、为艺术的文学、平民的文学 3.形式手法的多样性、创新性 文学语言: 文体形式:全面革新 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 4.视野的开放性 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面向世界,又不脱离传统
六、台湾的文学革命
1.阵地、倡导者: 《台湾青年》1920.7创刊,1922年更名《台湾》 杂志,1923《台湾》杂志增刊《台湾民报》半月刊
第二节 鲁迅
一、概述 少年:从小康堕入困顿 求学:弃医从文 1909年归国,对辛亥革命:从热情呐喊到失望彷徨 1918-1927,倡导新文学,以实绩奠定地位。
语丝社、未名社、莽原社,《雨丝》《莽原》《未名》 1927.10,上海,最后十年最为辉煌的战斗生活,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
二、文学团体涌现
7.湖畔诗社:湖畔诗社是现代文学社团。1922年3月在杭州成立。成员为 冯雪峰、应修人、潘谟华、汪静之4人。他们的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表 现了新文学运动初期刚刚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天真烂漫的青少年对美好自 然的向往和对幸福爱情的憧憬,独具一种单纯、清新、质朴的美。鲁迅曾 评价汪静之的爱情诗为“情感自然流露,天真而清新,是天籁,不是硬做 出来的”,评价湖畔诗社是“血的蒸气,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朱自清 说:“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是‘湖畔’的四个年轻人。 8.新月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社团,它于1923年 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 团,前期以《晨报副刊》作为阵地。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创 办《新月》月刊,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 实秋等。闻一多、徐志摩倡导新格律诗。 莽原社:1925.4-1927.12,北京,鲁迅,高长虹,杂文 未名社:1925.8-1930.4,北京,鲁迅发起,台静农,以译介外国文学 为主,兼及文学创作

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

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
• 考纲要求:领会和简单应用4、关于“文艺自由” 的论争。课本P.89
• 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和左翼作家之间。自称 “自由人”的胡秋原谈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 由的,民主的,在左翼文学与国民党民族主义文 学之间左右开弓。瞿秋白、冯雪峰著文批判。苏 汶自称代表作家之群的“第三种人”为胡秋原辩 解,展开论战。争论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苏汶等反对政治干涉文学强调文学真实性的独 立地位。左翼的反批评对于文艺与政治关系有所 阐发,却又片面的趋向另一极端。
2
第一节 概述
• 考纲要求:识记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 导运动的发起和发展情况 。课本P.87
•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首先由后期创造社 和太阳社成员发起。
3
第一节 概述
• 考纲要求:识记3、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课本P.88
• 革命文学的倡导者明确以农工大众为我们的对象、使我 们的媒质接近农工大众的用语,但倡导者把文学的功能、 作用归结为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实践作用。把批判矛 头对准了鲁迅、茅盾、叶绍钧、郁达夫等。鲁迅在与创 造社的论争中肯定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他对倡导 无产阶级文学的意见是,当先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 达,不必忙于挂招牌,针对创造社忽视艺术特性的错误, 他指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 艺”。茅盾批评了创造社有革命热情却忽视艺术性,形 成标语口号化,既不能正确表现无产阶级意识,又不为 工农大众所接受。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章 三十年代文学
(1928-1937)
1
第一节 概述
• 考纲要求:识记1、以“五四”文学革命为 开端的中国新文学,到1928年发生的重要 转折。课本P.87
• 其转折点就是1928年新文学队伍发生的新 的组合以及随之开始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 学的倡导和论争。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Ⅰ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门研究“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史的学科,是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课程内容、考核目标和命题,应充分体现史的性质,注意与专科阶段开设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联系和区别。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内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有代表性的部分作品,因此,必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但《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内容比《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课程内容要丰富广泛,对作品的学习要求也有其不同点,是把作品放在史和作家的创作道路中,分析评价其特点、成就和意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是:一、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过程;二、历史地、科学地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三、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本课程内容为1917年文学革命开始至1949年9月30日止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学史。

现将本课程内容的章节安排以及各个章节的考核目标具体规定如下。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 1917~1920 )“五四”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了解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黄遵宪等的诗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裘廷梁等的白话文运动。

“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识记《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的创刊时间(年)、主编姓名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了解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的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及其与文学革命的关系。

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

识记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2月发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考纲重点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考纲重点

语丝社【名词解释】(1)“语丝社”创办于 1924 年,因办《语丝》周刊而得其名。

(2)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孙伏园等;《语丝》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学衡派【名词解释】(1)1922 年,梅光迪、吴宓等创办《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

(2)“学衡派”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

(3)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阵营对“学衡派”进行了全面有力的批驳。

创造社【名词解释】(1)1921 年 7 月成立手日本东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2)创办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

(3)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作品带有浓厚的主观个人抒情色彩。

文学研究会【名词解释】(1)1921 年 1 月 4 日文学研究会成立于北京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2)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十二人发起。

(3)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语丝社对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简答】(1)语丝社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它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这是因为:(2)《语丝》是以刊登散文为主的刊物,发表了各种文体的散文作品: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通信、日记、序跋、短评、小杂感等等,特别是小品、随笔和杂文刊登最多;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各篇,也是陆续在《语丝》上发表的。

(3)《语丝》的撰稿人虽多,但固定的投稿者只五六人,又以鲁迅、周作人为最多,鲁迅的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中的许多文章是发表于《语丝》的。

林语堂也在《语丝》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都是现代散文大家,他们拓展了散文的文体,既各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又以“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基本特色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繁荣了新文学的散文创作,对现代散文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1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曾支持过资产阶级革命。1925年《甲寅》 (周刊)复刊,封面上印有黄斑老虎标志, 这个杂志成了章士钊的“半官报”,是专 门用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的, 污蔑学生的爱国运动是被阴谋家所利用, 鼓吹读经救国,主张科举制度。
第二节
同封建复古派的斗争
鲁迅的《十四年读经》就是针对章士钊的
读经救国而发,鲁迅指出读经和救国是毫 不相干的,只不过是学而优则仕的人,想 把它当作把戏罢了,在《再来一次》用子 之矛攻子之盾的办法,讽刺章士钊号称古 文大家,结果连“二桃杀三士”的典故也 不懂,最后大家齐上阵,终于把这只新文 学运动中的拦路虎批得体无完肤。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其二,在内容上彻底批判和否定了整个封
建制度极其陈腐的文化思想体系,建设反 映现实生活,探索各种社会问题,宣传个 性解放,民主与科学、民主主义与爱国主 义为主要内容,从农民,平民劳动者,知 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中的帝王 将相、才子佳人 。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节
文学社团及文学流派
浅草社成立于1922年,主要成员陈炜漠、陈翔
鹤、冯至。 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地点北京,其主要成员 有闻一多,徐志摩、梁实秋、陈源、胡适等人。 多系英美留学生,并以《新月》杂志得名,在 艺术上他们倡导新诗的格律,闻一多的“音乐 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理论对中国新诗的发 展曾发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批深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先进知识分
子,为唤起民众,挽救民族危难,发起了一场 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揭开了新文化和新文学 的序幕。 《新青年》是最早应启蒙运动需要而诞生的 综合性的文化批评刊物,同时也是五四新文化 运动期间新文化阵营向旧文化进攻的主要阵地。 《新青年》于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第一流派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考纲重点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考纲重点

语丝社【名词解释】(1)“语丝社”创办于 1924 年,因办《语丝》周刊而得其名。

(2)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孙伏园等;《语丝》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学衡派【名词解释】(1)1922 年,梅光迪、吴宓等创办《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

(2)“学衡派”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

(3)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阵营对“学衡派”进行了全面有力的批驳。

创造社【名词解释】(1)1921 年 7 月成立手日本东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2)创办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

(3)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作品带有浓厚的主观个人抒情色彩。

文学研究会【名词解释】(1)1921 年 1 月 4 日文学研究会成立于北京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2)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十二人发起。

(3)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语丝社对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简答】(1)语丝社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它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这是因为:(2)《语丝》是以刊登散文为主的刊物,发表了各种文体的散文作品: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通信、日记、序跋、短评、小杂感等等,特别是小品、随笔和杂文刊登最多;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各篇,也是陆续在《语丝》上发表的。

(3)《语丝》的撰稿人虽多,但固定的投稿者只五六人,又以鲁迅、周作人为最多,鲁迅的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中的许多文章是发表于《语丝》的。

林语堂也在《语丝》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都是现代散文大家,他们拓展了散文的文体,既各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又以“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基本特色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繁荣了新文学的散文创作,对现代散文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大纲自考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大纲自考
社作家翻译了许多外国浪漫主义文学名著,和文学研究会成为我国新文学第一 个十年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使浪漫主义形成新文学的一股强大文学思潮。创造 社是我国最早介绍和尝试现代主义创作的新文学社团。后期创造社,还积极提倡无产阶 级革命文学。
(识记)“五卅”以后为创造社后期,倡导革命文学。 (识记)新月社: 成立时间:1923 年 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胡适、陈西滢、梁实秋等 主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月刊 新月诗派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陈梦家等 新月派小说家:沈从文、凌叔华等 简评新月派关于新格律诗的提倡对新诗发展的作用: 对提高新诗艺术性和新诗形式的探索,有积极意义。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对纠 正新诗发展的这种偏向和提高新诗艺术性是有积极作用的,是对新诗形式的一种有意义 的探索。 语丝社: 成立时间:1924 年 主要成员: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冯文炳(废名)、孙伏园等 主要刊物:《语丝》周刊 简评语丝社对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 1、《语丝》是以刊登散文为主的刊物,发表了各种文体的散文作品 2、《语丝》撰稿人虽多,但固定的投稿者只五六人,又以鲁迅、周作人为最多。鲁 迅、周作人、林语堂都是现代散文大家,他们拓展了散文的文体,既各有自己的风格特 色,又以“任意而谈,无所顾及”的基本特色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繁荣 了新文学的散文创作,对现代散文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以下社团的主要特点: 1、 未名社: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成员:鲁迅、韦素园、台静农) 2、 莽原社:与《语丝》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向旧势力、旧文明发起攻击(成员: 鲁迅、高长虹) 3、 浅草社:致力于创作(陈翔鹤、冯至) 4、 沉钟社:致力于创作(陈翔鹤、冯至) 5、 弥洒社:强调艺术无目的论和灵感作用(胡山源) 6、 狂飚社:“虚无的反抗”(高长虹) 7、 湖畔诗社:“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 (识记)辛亥革命前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留日学生组成)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自考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自考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案“现代文学”部分绪论一、中国历史的分期与中国文学的分期(一)中国的历史分期古代:1840年鸦片战争前,分远古、中古、近古近代:1840年—1919年现代:1919年-1949年当代:1949年后(二)中国文学分期的几个概念中国文学:包含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学。

古代(古典)文学:先秦——清朝末期的文学(1840年前)。

近代文学:1840年-1917年的文学,是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时期。

是文学现代性的累积时期。

现代文学:1917年——1949年创作的文学(40年代前称“新文学”)。

也有的将1917年后的文学统称为现代文学,如朱栋霖编教材。

当代文学:1949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以后创作的文学(5O年代后期提出这一概念,70年代前与新中国文学、“建国以来的文学”、“建国后文学”等名称可互指)。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观(一)内容思想:第一个十年(1917-1927):民主意识、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思想。

第二个十年(1927-1937):阶级解放意识,左翼革命文学的社会主义意识,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义文学意识并存。

第三个十年(1937-1949):民族解放意识和人民解放意识,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文学。

(二)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为主潮。

(三)代表作家:鲁迅、沈从文、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张爱玲、徐志摩、闻一多、丁玲、赵树理、艾青、戴望舒、萧红、艾芜、钱钟书、艾青、路翎、穆旦等。

(四)主要作品: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野草》;郭沫若的《女神》、《屈原》;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徐志摩、闻一多的诗歌;沈从文的《边城》、《柏子》;巴金的《家、春、秋》、《寒夜》;老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曹禺的《原野》、《雷雨》;赵树理的小说;艾青、穆旦的诗歌;张爱玲的小说等。

五、学习和研究方法:历史的美学的研究和学习方法为此,要加强:(一)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树立历史观念和分析方法。

自考《中国现代学史》资料(全)

自考《中国现代学史》资料(全)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号:00537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文学革命的背景:(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1、诗界革命:黄遵宪“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小说的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5、白话谴责小说(二)新文化运动:1、口号:科学与民主(赛先生和德先生)2、阵地:《新青年》二、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一)胡适:1、《文学改良刍议》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2、《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3、《易卜生主义》介绍了易卜生的现实主义思想和个性主义。

4、《谈新诗》主张“诗体的大解放”(二)陈独秀:1、《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三大主义”,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2、《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提出要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三)周作人:1、《人的文学》“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2、《平民文学》“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人生艺术派的主张。

(四)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是一个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

(五)其他倡导者1、钱玄同在文学革命中提出小说、戏剧为文学正宗的主张,斥桐城派、文选派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

2、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增多诗体,重造新韵,分段,使用标点符号等。

3、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六)易卜生:1918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译载了易卜生的《娜拉》、《国民公敌》等剧本,刊登了胡适的长篇文章《易卜生主义》。

(七)五四时期新文学的文学思潮特点:现实主义是文学主潮、浪漫主义也是这时期一股强大的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还只有部分的引进和介绍三、文学革命与封建复古派的论争1、林纾(琴南):《致蔡鹤卿书》《荆生》《妖梦》、蔡元培《答林君琴南函》“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

高教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国现代文学史讲义

高教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国现代文学史讲义

现代文学史讲义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文学革命1917年晚清文学改良思想革命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能够成功的条件是:(历史背景)(1)晚清“诗界革命”提倡“我手写我口”。

(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我手写我口”“小说界革命”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新文体”平易畅达(2)清末民初经济的发展。

(3)科举制的废除和新学堂的兴起。

1915年9月《新青年》《敬告青年》《吾人之最后觉悟》《再论孔教问题》李大钊《青春》《孔子与宪法》(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思想革命文学革命1919年《文学改良刍议》2月《文学革命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史称“八不主义”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1)提出“八不主义”。

(2)采用进化论的文学观念,提倡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的正宗。

(3)提倡“国语的文学和文学的国语”,(《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倡白话文,“活的文学”。

(1、工具2、方法3、创造)(4)《谈新诗》,主张“诗体的大解放”,对文学革命初期摆脱旧诗格律起来重要作用。

(5)提倡“易卜生主义”,提倡现实主义和个性主义。

(6)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作《尝试集》,是中国新诗的开端。

同时,戏剧《终身大事》影响也很大。

陈独秀的三大主义:(1)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钱玄同:“桐城谬种”“选学妖孽”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标点符号周作人“人的文学”对新文学的理论贡献:(1)提倡灵肉一致的生活的文学,(2)“人道主义”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3)反对“非人的文学”。

“活的文学”“人的文学”形式、内容《新文学的理论建设》胡适文学革命:理论引入西方文学1918年5月“易卜生专号”1919年5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旧思潮的斗争:林纾1919年《纸蔡鹤卿书》“覆孔孟、铲伦常”《荆生》《妖梦》伟丈夫田其美金心异狄莫(陈独秀钱玄同胡适)文学革命的缺失和贡献:(1)对传统文学否定过多,对外国文学缺少批判分析。

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

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

将文学作品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 分析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社会问题和 历史背景。
心理分析批评法
形式主义批评法
运用心理学原理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角色、 情节和情感,揭示作者和角色的内心世界 。
关注文学作品的形式要素,如语言、结构 、节奏等,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和形式创 新。
文学作品鉴赏技巧
意象与象征
对历年考题进行深入分析,总结 常考知识点和命题规律,指导考 生备考。
考试题型分析
选择题
分析选择题的命题特点和解题技巧,提供典型例题解 析。
简答题
简述简答题的命题特点和解题思路,提供典型例题解 析。
论述题
分析论述题的命题特点和解题思路,提供典型例题解 析。
应试技巧与策略
时间管理
指导考生合理分配时间,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 成所有题目。
关注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理解它们在作 品中的意义和作用,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

情感共鸣
通过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与作者和角色产生情感共鸣,感受
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力量。
A
B
C
D
结构分析
分析作品的结构布局,理解作品情节的发 展和组织方式,把握作品的整体框架。
语言品味
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运用语言 的技巧和艺术,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
茅盾及其作品
总结词
关注社会变革,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 特征。
详细描述
茅盾的作品以关注社会变革和鲜明的 时代特征而著名。他的代表作品有《 子夜》、《春蚕》等,这些作品通过 对社会变革的深入剖析,展现了时代 的变迁和人性的挣扎。
钱钟书及其作品
总结词
博学多才,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幽默感。

中国现代文学史”辅导资料便条 2剖析

中国现代文学史”辅导资料便条 2剖析

2012年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辅导资料(1)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大会,1949年7月召开于北平,正值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这是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大会,继往开来、总结和动员的大会。

大会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5月2日至5月23日由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集了一次文艺工作者座谈会。

毛泽东主持会议并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讲话》系统地阐述了党的文艺工作方针等问题,中心内容是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

《讲话》使解放区、国统区的问题面貌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广大文艺工作者走向社会,向工农兵方向迈进,产生了一系列崭新的作品(如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季《王贵与李香香》)和有创见的论文(如巴人《论人情》)。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了著名的《讲话》。

《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强调指出要真正为人民大众服务,作家必须把立足点移到无产阶级方面来。

《讲话》阐明人民生活是文艺的无尽的唯一的源泉,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生活,履行思想,获取无限丰富的艺术源泉,并继承和借鉴中外优秀文学遗产,这样才能创造真正为人民大众的文学。

《讲话》还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文学为政治服务在当时尖锐的斗争形势和正确的革命政策下,与文艺真实反映时代历史风貌和社会心理基本上是统一的,从主要方面说是起了积极作用。

总之,《讲话》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造成了继五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文学革命。

《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

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本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本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自考本科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学习文学和语言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在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学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和特点的现代文学体系。

一、现代文学的发展背景中国现代文学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尤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倡导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的精神,反对封建专制和文化保守主义。

这一运动对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文学观念的变革和创新。

二、现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和作家现代文学的流派众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包括新文化运动、左翼文学、京派文学、海派文学等。

这些流派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文学风格和特点,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郭沫若等作家成为了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和反封建色彩,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的精神。

左翼文学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要风格,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苦难和斗争。

京派文学则以北京为中心,注重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强调艺术品质和审美价值。

海派文学则以上海为中心,注重商业化和市场化,形成了独特的都市文学风格。

三、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品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品繁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鲁迅的《狂人日记》、《呐喊》、《阿Q正传》等,郭沫若的《女神》、《星空》等,茅盾的《子夜》、《春蚕》等,巴金的《家》、《春》、《秋》等。

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平等、民主的追求和向往。

四、现代文学的影响和意义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和限制,推动了文学观念的变革和创新。

同时,现代文学也为中国文化和思想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对于学习文学和语言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关》:老子
《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
《起死》:庄子
1.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古今交融
2.将古人写活,侧重于对古人性格、精神和心理状态的开掘 3.运用“油滑”手段
三、《野草》《朝花夕拾》
《野草》
1.写作背景:1924-1926年,24篇 2.主要思想内容: (1)勇敢面对黑暗,韧性的战斗精神 (2)内心斗争和自我剖析 (3)对病态社会和黑暗现实进行无情的真边和批判 3.艺术上的探索和主要艺术成就: (1)诗与散文的结合
(2)哲理性、象征性、形象性相结合
(3)旨远而词约,言尽而意永 (4)象征、隐喻
《朝花夕拾》
1.写作背景:写于1926年,10篇,带有回忆性质的散文。
“想在纷扰中寻找一点闲静来”
2.基本内容: 3.写作特点:
(1)饱含强烈的爱憎,回忆往事与批判现实相融合
(2)叙事、议论、抒情有机结合 4.艺术风格:
3.知识分子题材:分三类 (1)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白光》 (2)封建卫道士:《高老夫子》《肥皂》 (3)彷徨、苦闷与求索的知识分子:《在酒楼上》吕纬甫; 《孤独者》魏连殳;《伤逝》涓生、子君
《呐喊》《彷徨》的艺术探索:
1.在创作方法上: 2.在艺术风格上:或重白描,或重抒情,或重讽刺,或重乡土
二、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狂人日记》:
1.时间、地位:1918.5《新青年》,“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 2.《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 (1)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 本质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 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 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小环境→大环境; 现实、历史的具体“吃人”→封建礼教吃人 个别→所有中国人 (2)强烈的反抗和变革的精神 “从来如此,便对么?”“救救孩子” 3.《狂人日记》的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
《呐喊》《彷徨》的题材分类:
1.农民题材:《阿Q正传》《药》《风波》《故乡》 2.妇女题材:《明天》单四嫂子:揭示了人情的冷漠,她本身是一个被 封建思想毒害的人 《祝福》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离婚》爱姑,泼辣;其父庄木三,慰老爷,七大人。
爱姑并不反封建。七大人:公婆说 “走”就得走,不 管你是否“一礼不缺”
文体形式:全面革新
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 4.视野的开放性
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面向世界,又不脱离传统
六、台湾的文学革命
1.阵地、倡导者: 《台湾青年》1920.7创刊,1922年更名《台湾》 杂志,1923《台湾》杂志增刊《台湾民报》半月刊 最早三篇:陈炘《文学与职务》:旧文学是“死文学”,提倡白话文 甘文芳《现实社会の文学》:已不需要“有闲文学” 陈瑞明《日用文鼓吹论》“日用文宜以简便为宜” 《台湾民报》:“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摇篮” 2.推进:黄呈聪《论普及白话文的新使命》 黄朝琴《汉文改革论》
二、文学团体涌现
5.弥洒社:是一个中国现代文学社团。1922年成立于上海,由胡山源等 创办。1923年3月开始出版《弥洒》月刊(共出六期),后又出《弥洒 创作集》,1927年春停止活动。弥洒社推崇创作灵感,提倡“无目的 无艺术观”,不规定统一的文学观,强调文学作品只是作家情绪之流、 灵感的表现,创作上从自我心灵世界出发,偏重于内心世界的剖白, 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6.浅草-沉钟社:一般都认为浅草社是沉钟社的前身。两个团体的旨趣和 追求,也是一致的。浅草社成立于1922年,沉钟社成立于1924年, 主要成员是冯至、陈鹤翔。刊物《浅草》季刊、《沉钟》周刊,致力 于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特点朴实而带点悲凉,有浪漫主义色彩。鲁迅 曾誉之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四、杂文
1.概况:650多篇,130多万,16部杂文集,数量最多,贯穿始终。深 邃犀利,内容丰富。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2.前期杂文:5集。 创作的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 主要内容: 3.后期杂文:11部集子----《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创作的指导思想:匕首与投枪。 主要内容: 4.鲁迅杂文的主要艺术成就: (1)善于抓取类型,画出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使议论和形象相结合 (2)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展开逻辑严密的论点;--------
二、文学团体涌现
7.湖畔诗社:湖畔诗社是现代文学社团。1922年3月在杭州成立。成员为 冯雪峰、应修人、潘谟华、汪静之4人。他们的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表 现了新文学运动初期刚刚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天真烂漫的青少年对美好自 然的向往和对幸福爱情的憧憬,独具一种单纯、清新、质朴的美。鲁迅曾 评价汪静之的爱情诗为“情感自然流露,天真而清新,是天籁,不是硬做 出来的”,评价湖畔诗社是“血的蒸气,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朱自清 说:“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是‘湖畔’的四个年轻人。 8.新月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社团,它于1923年 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 团,前期以《晨报副刊》作为阵地。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创 办《新月》月刊,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 实秋等。闻一多、徐志摩倡导新格律诗。 莽原社:1925.4-1927.12,北京,鲁迅,高长虹,杂文 未名社:1925.8-1930.4,北京,鲁迅发起,台静农,以译介外国文学 为主,兼及文学创作
四、“五四”文学的发展阶段
1.萌芽期:1917-1920年 2.创作活跃期:1921-1926年 3.沉寂期:1926春-1927年冬
五、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1.内容的批判性、主题的启蒙性、人物的平凡性
内容:彻底批判、否定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
主题: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 人物: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农民、平民、新型知识分子 2.文学观念的颠覆性 文以载道——人的文学、文人生的文学、为艺术的文学、平民的文学 3.形式手法的多样性、创新性 文学语言:
二、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呐喊》:1923年,14篇:《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 《 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 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 题意: 《彷徨》:1926年,11篇:《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 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 》《离婚》 题意:
第一章 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 (1917-1927)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鲁迅 第三节 小说创作 第四节 诗歌创作 第五节 散文创作 第六节 戏剧创作
第一节 概述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五四”文学革命 二、文学社团涌现 三、新旧文学之争 四、“五四”文学的发展阶段 五、“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六、台湾的文学革命
3.在表现手法上:注重情节的提炼和设置,注意情节的深刻蕴涵,而不 追求情节的离奇与曲折
4.在塑造人物方面: (1)“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2)“画眼睛” (3)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4)将人物置于特定环境
《故事新编》:8篇历史小说
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的总集 写法:“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 《补天》:女娲 《铸剑》:眉间尺、宴之敖 《理水》:大禹 《奔月》:嫦娥、羿、逢蒙 《非攻》:墨子 《采薇》:伯夷、叔齐
三、新旧文学之争
1.林纾:《论古文之不当废》《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致蔡鹤卿太史 书》,反对胡适的白话文主张。发表文言小说《荆生》《妖梦》,咒骂 文学革命人物。 -----“吾辈已老,不能为正其非,悠悠百年,自有能 辩之者”。 2.学衡派:东南大学梅光迪、吴宓、胡先骕,创办《学衡》杂志,自称 “寝馈西洋文学”,又满脑子“国粹”,复古思潮。鲁迅《估“学衡” 》,揭破他们所谓“学贯中西”的伪装。 3.甲寅派:1925年之后,章士钊时任段祺瑞政府的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 ,创办《甲寅》杂志。胡适《老章又反叛了!》
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吃人:反封建 1.封建科举制度“吃人”:《孔乙己》《白光》(陈士成,屡次落榜精神 异常失足落水) 2.封建礼教“吃人”:《祝福》《明天》(单四嫂子,死守妇道,迷信, 宝儿死去) 3.封建思想意识、愚民政策“吃人”:《药》(华老栓)《阿Q正传》 4.“看客”的“吃人”:《示众》(群像描写,穷极无聊,国民劣根性) 5.封建伦理道德的陈腐虚伪“吃人”: 《高老夫子》:原名高干亭,改字“尔础”,从里到外全都被一层虚假 包围着,打牌、看戏、喝酒 《肥皂》:四铭,对街上的女乞丐起邪念
2.《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1)深刻总结了辛亥革命之所以归于失败的教训 (2)暗示了辛亥革命更深层次的悲剧:没有真正唤醒民众 (3)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 3.《阿Q正传》的艺术风格: (1)外冷内热 (2)以讽抒情 (3)形喜实悲
《呐喊》《彷徨》的总主题:
第一节 概述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五四”文学革命
1.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
2.主要内容: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3.倡导者: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八事”(1917.1《新青年》)正式揭 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帷幕,提出白话文学为正宗。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1917.2《新青年》) 刘半农、钱玄同:“双簧信”,通过“辩论” 扩大影响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增多诗体”“重造”,分段,使 用标点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
二、文学团体涌现
1.文学研究会:1921.1,北京 2.创造社:1921.7,东京 3.语丝社:鲁迅曾领导和支持过的文学社团。成立于1924年 11月,办 有《语丝》 (多载杂文、散文)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主 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他们没有独立的政治主张,主要 从事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以散文为主,形成了一种泼辣幽默的语丝文 体,又称“语丝文体”。 4.南国社:中国现代早期综合性文艺团体。前身为南国电影剧社,领导 人田汉。设有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五部,以戏剧活动为 主。主要成员有田汉、欧阳予倩、徐志摩、徐悲鸿、周信芳等。1924 年,田汉与其妻易漱瑜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创办文艺刊物《南国半月 刊》,“南国”的名称从此流传下来。1927年冬,南国电影剧社改组 为南国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