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
七年级语文上册12《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课件
孔子的弟子
自己
谋划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诚信
多次进行自我 检查
竭尽自己的心力
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交往
传授,动词用作名词,这里 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谋划事情,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吗? 同朋友交往做到诚信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按时温习了吗?”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部辉煌的巨 著——《论语》,体味一下孔子的思想, 看看你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导入形式2(视频导入):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走进孔子的课堂,聆听至圣先师的教诲。
导入形式3(谈话导入):
同学们,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教育,离不开杰出的教育家,历 史上杰出的教育家有哪些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大教育家孔子,看看他教授给学生的最重 要的内容是什么。
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
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一词多义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懂得
连词,表示顺承关系,文中是“ 然后”“之后”的意思
而 人不知而不愠
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为人谋而不忠乎 wèi,介词,替 为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 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啊
也有用芦苇等制成的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能忍受
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 都不能忍受这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1《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共31张PPT)
同学们,当你们从教学楼前走过, 是否仔细看过教学楼前的那一尊人像? 又是否知道他是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 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 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 的文化巨人,并且为我们留下了非常宝 贵的文化遗产。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这 位文化巨人——孔子,一起研读《论语》 十二章,感受在巨人肩膀上学习的乐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
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否诚信呢?
达标检测
二、文学常识填空。
(1)孔子,名____丘____,字___仲__尼___,春
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
_儒___家____学派的创始人。
顺承 按时 (名词作状语)
复习
子曰:“学 而
时
习之,不
也是 同“悦”
亦 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了解 转折 生气
人不知 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
精讲点拨
分析文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 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 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 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 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精讲点拨
课文探究
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 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精讲点拨
第四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 以/为师矣。”
精讲点拨
分析文义
复习
子曰:“温
旧的知识 形容词作名词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课件
文本探究
【思考1】研读第一章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好学”的标准出发,讲的是君子日常行为的准则。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 和真理上。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 精神。通过不断地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释义: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 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 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 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文本探究
【思考5】研读第五章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学习的方法和心态的角度,点明人要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 补短。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通过辩证的分析对待“贤”与“不贤”的态度与做法,点明了人不 断前进的方法。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②一日:一旦 ③归:称赞,赞许 ④目:条目,细则 ⑤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⑥事:实践,从事
文本探究
【思考10】研读第十章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 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七年级语文上册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评价【导入】: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
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皓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
大家知道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名字吗?——孔子和《论语》。
【设计意图】1.引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豪感2.唤醒学生在小学学习过的古代文化典籍【听读】:首先,我们来听一段课文的范读,要求,大家边听边标注拼音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亦说乎传不习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设计意图】1.聆听规范的普通话朗读2.纠正不正确的方言音,对于畏惧朗读的孩子起到一个帮扶的作用【听读指导】【设计意图】1.强调通假字的读音,引起学生对于这些通假字在文中意义的重视2. 读音、断句准确是读文言经典的必备技能。
【自由诵读,录音上传】在自由练习后,朗诵录音上传【设计意图】1.由于我们是课改网络班,所以具备利用现代化工具的可能性,让每一个学生开口,把声音上传,让每个学生都开口诵读【回顾本课知识点,背诵前三章】【设计意图】当堂课的知识点及时消化,趁热打铁教学评价与反思【优点与特色】教学过程推进比较顺利,七年级学生对于短小的文言文学习还没有畏惧感,【问题与建议】1.在讲解了字、词的意思和用法后应该多让他们动嘴,虽然跃跃欲试,但是还是畏惧公众场合的发言,所以集体发言人多而敢于举手发言人少,应该把问题缩小化,简单化,多鼓励,多针对性的肯定,让学生张开嘴,让他们爱上诵读,爱上文言文课。
.【改进的方向与措施】课堂上还可以增加朗读时间,“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老师不要急于解释文意。
【课例研究的主要结论】探究性学习主要依靠学生的读、学生的思、学生的译,教师不能急于求得结果。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
学生自学--知人论世
孔子(前551—前479)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学生自学
朗读原文,扫除字 音障碍。
八佾 yì、自省 xĭng 如乐何 yuè 、文质彬彬 bīn 譬pì如、 未成一篑 kuì
文言文翻译技巧 1、原则: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省略现象 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 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
单元目标
1、语言构建和运用:积累文中的实词和虚词以及文言特 殊句式,培养文言语感,探索文言文学习规律; 2、思维发展与提升: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 或质朴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结合现实,学 习古人智慧,培养离心思辨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先贤对社会和人生的不同看法 ,思考其思想的深层意蕴; 4、文化传承与理解: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热爱和增 强文化自信,思考先贤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 现实意义并能转化成为为人处世的准则。
义。
学生自学
自学1-5章重点字词和句 式
1、敏、于、就、正 2、而、如……何 3、道 4、喻、于 5、贤、齐、内、自省
思考与讨论
1、结合注释,合 作翻译1-5章。 2、概括分析每一 章内容大意及论证 方法。
学生展示\教师讲解
比赛激趣:请 小组代表翻译1-5 章,比一比谁说 得好后,教师进 行点评讲解。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季氏:季孙氏,鲁国大夫。
课堂小结
只有理解君子谨慎小心、执着 追求真理、重视仁德、礼义、义 利的具体内涵,才能从中汲取营 养,涵养心灵,养育人格。
课堂练习
(1)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 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 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见: 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统编教材《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课件
★你认为“学而篇”第一章居于《论语》开篇的意义是什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此篇“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 ——朱熹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高中语文
学习任务二
★《论语》中“好学”一词出现了16次。在理解上述《论语》中
关于“好学”的章句之意后,再联系下面的章句,谈谈你对“好 学”的理解。 ☆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 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 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 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阳货》)
学,觉悟也。
——《说文解字》
习,数飞也。
——《说文解字》
朋,比也;朋,类也。——《广雅》
君,尊也。
——《说文解字》
君子是一个贯穿《论语》始终的概念。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 学习让人快乐。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十二章
(第一课时)
本课学习目标
1.理解《论语》中关于“学”的论述,进而理解儒家“下学上达” 的思想内涵。 2.探究《论语》中有关“好学”的章句,总结孔门学习方法,以 助益于自己的学习。
高中语文
温故知新,理解“学”的内涵。
下列《论语》中的成语都与“学习”相关: 温故知新 闻一知十 举一反三 不耻下问 发愤忘食 学而不厌 好古敏求 择善而从 升堂入室 学优则仕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含课后习题答案
3.结合对孔子的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体 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为学之道。(难点)
4.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 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素养)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 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尊称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 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 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 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1. 根据语意断句读 2. 根据语录体的特点断句读。 3. 通过分析句式特点(如固定句式、句式短小、句
式工整)断句读 4. 通过“之乎者也矣”等语气词断句读。
整体感知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第一章叙述了什么内容? 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时习”是
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是学习乐趣;“人不知而不 愠”是为人态度。
2.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 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 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的事。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环境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12《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
曾子( zēnɡ) 吾( wú )
三省吾身( xǐnɡ)
传不习乎(chuán)逾矩(yú jǔ) 罔(wǎnɡ)
殆( dài )
箪( dān ) 堪( kān )
好之者( hào ) 曲肱(ɡōnɡ) 焉( yān )
如斯夫( fú ) 笃志( dǔ ) 论语( lún )
不亦说乎(yuè) 愠(yùn)
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论语》是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是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四书”之一,是中国古代读 书人的必读书目。 ※《论语》还是出成语最多的书。 ※《论语》是仅次于《圣经》的世界 第二大畅销出版物。 ※《论语》在影响世界历史的100部 名著排行榜中排第11名。
第十二章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志向坚定 恳切
考虑
仁在其中矣。”
翻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 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文言文九字翻译法
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第四章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 可
旧的(知识) 领悟
可以
以 (之)
为师
凭 (这一点) 做
矣。”
了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 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第五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迷惑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第一课时)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
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迷惑、疑惑 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从心所欲,不逾
越过、超过
矩。”
规范
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 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 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 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 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 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 和行为都达到了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 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 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 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 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 人所称道。
有关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 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 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 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课文探究
•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课文探究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 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 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 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二 十篇。 《论语》与》《孟子》 《大学》《中庸并称为 “四书”。
二、朗读 感知经典
自主学习
【学习流程】 1、朗读全文十二章,划出生难字词和值 得积累的词;10’
友情提示:重点关注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
2、对照注释,解决疑难。10’
重点字词读记
说(yuè ):同“悦”,高兴,愉快。 愠(yù n):生气,发怒。 三 :多次 省(xǐnɡ):自我检查,反省。 (十)有(五):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逾 :超越 矩(jǔ):礼法。 可以:可以 凭借(这一点)。 罔(wǎnɡ):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 i):疑惑不解。
《论语》十二章 文
化 精 粹
一、沉淀 文学常识
【我说你记】 我为你强调有关《论语》的这些知识。 认真记→再复述5’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 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 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 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 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 为“圣人”,战国时期儒 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 称“孔孟”。
重点字词读记
箪(dān):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乐(之):以(它)为乐 肱(ɡōnɡ):三军:军队的通称。
笃(dǔ):忠实,一心一意。
通假字:
说: 有:
“说”通“悦”,愉快。 “有”通“又”。
三、诵读 感受经典
合作学习
【学习流程】 组内: 个人疑难,组员互助5’ 对学互读,纠正误读5’ 组间: 接龙展示,消除误读5’ 朗读PK, 读准字音,读清节奏5’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_课件1
分析文义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
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
六 章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
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分析文义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
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 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课文探究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第
七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章 如乐之者。”
分析文义 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
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课文探究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 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
《论语》其书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 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 式归纳起来主要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其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 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 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 “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 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 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 不是勉强去做。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整理过《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不改其乐”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作业布置
重点字词解析
板书设计
第一章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章是个人修养,治学的人的品德修养。
第三章是学习与个人修养的过程,强调循序渐进。
第四章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五章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是个人修养,强调“贫贱不能移”的精神。
教学反思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课时:
26
课题:
《论语》十二章
任课教师
欧阳洁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
七年级(上)语文:11.论语十二章
第二则: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 (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 不习乎?” (《学而》)
重点字词解释:
(1)三省(xǐng):多次反省。 三,泛指多次。 多次
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2)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理解:学习方法,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六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字词解释: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堪:能忍受。
理解:赞美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
• 学习目标 • 第二课时 • 1、翻译重点字词 • 2、疏通句意 • 3、理解每一则的主要内容
“子曰”是什么意思?
子: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 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
《论语》中指孔子。
曰(yuē ) : 说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重点字词解释: (1) 时习:按时复习。 (2) 说:同悦,愉快. (3) 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4) 愠:生气,发怒。
字词解释: 饭:吃,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曲肱:肱,音gōng,胳膊,曲肱,即弯着胳膊。 于:对,对于。
理解:讲究人的道德修养,正 确对待富贵。
第九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字词解释: 焉:在其中 善:优点,长处。 从:跟从,这里是学习的意思。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1、翻译重点字词 2、疏通句意 3、了解孔子及其生平 4、理解每一则的主要内容
《论语》十二章
北宋宰相赵普赞曰:“半部论语治天下”。
知识链接
诸子百家的主要派别简介
学派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荀子
老子、庄子 墨子
*贵族出身: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早年经历: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十九岁,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
便迎娶了宋国人丌(qí)官氏之女为妻。
*步入仕途:鲁昭公十年至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532--公元前497)先后在鲁国任乘田,小司空,大
孔子学院
关于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成书于 战国前期,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全书共20篇492章。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 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ht t p://www.LS PJ Y.c om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ht t p://www.LS PJ Y.c om
*返回鲁国: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 *卒葬泗上: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
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
孔子思想主张
孔子曾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十四年,去宣扬自己的思想, 但处处碰壁。因为他的政治主张在当时那个礼崩乐坏的大变 革时代里是行不通的。 政治: 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核心是“仁”) “仁”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 剥削人民。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孔门十哲之一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弄清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教具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以PPT为依据)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点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二章》。
五、帮学
1、分析理解第一章文义,总结概括第一章内容
主要谈论学习方法、学习乐趣、和为人态度。
2、分析理解第二章文义,总结概括第二章内容
强调治学的人必须重视品德修养。
3、分析理解第三章文义,总结概括第三章内容
本章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A、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休养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学生回答
学生听写字词
找学生读
学生圈点勾画,回答问题
学生答
根据讲解理解课文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回答问题
教学内容(以PPT为依据)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点
教学内容(以PPT为依据)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点
堂
清
内
容
1、积累前四章格言警句,达到背诵。
2、理解前四章词语解释及翻译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五十岁到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B、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C、我们从这一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4、分析理解第四章文义,总结概括第四章内容
本章讲学习方法,强调温故知新。
二、检学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课题
《论语》十二章
课时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修改点
课堂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学情分析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字词;
1、字词注音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不逾矩
三、导学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找学生读,齐读。(教师纠正读音)
四、示学
试翻译前四章,理解并解释前四章字词。
思考;第三章中,学习和修养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六、练学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七、课堂小结
这几章强调了学习态度要谦虚,学习方法上要独立思考和复习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补充
Ppt展示
教师纠正
教师范读
教师纠正读音及断句
教师引导追问
教师引导
补充完善
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