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煤分布规律对煤与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知识考试题及答案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知识考试题单位:姓名:得分:一、填空题。
每题1分,共20分。
1、矿井必须建立测风制度,每时 10 天进行1次全面测风。
2、采掘工作面的进风流中,氧气浓度不低于百分之20 ,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0.5%。
3、未建成 2 个安全出口的水平或采区严禁生产。
4、煤矿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职能机构安全生产责任制、岗位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5、煤矿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目标管理制度、安全奖惩制度、安全技术措施审批制度、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办公会议制度。
6、煤矿企业必须建立各种设备、设施检查维修制度,定期进行检查维修,并做好记录。
7、煤矿企业必须设置安全生产机构,配置适应工作需要的安全生产人员和装备。
8、通风瓦斯日报必须送矿长、矿技术负责人审阅,一矿多井的矿必须同时送井长、井技术负责人审阅。
9、煤矿企业必须对职工进行安全培训。
未经培训的,不得上岗作业。
10、矿务局(公司)局长(经理)、矿长必须具备安全专业知识,具有领导安全生产和处理煤矿事故的能力,并经依法培训合格,取得。
11、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培训合格,取得。
12、煤矿使用的涉及安全生产的产品,必须取得。
13、不得兼作人行道。
提升量不大,保证行车不行人的,不受此限。
14、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开工前,必须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并组织每个工作人员学习。
15、罐笼提升立井的井口和井底、井筒与各水平的连接处,必须设置。
16、试验涉及安全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前,必须经过论证、安全性能检验和鉴定,并制定。
17、煤矿企业必须编制年度和处理计划,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修改。
18、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由负责组织实施。
19、入井人员必须戴安全帽、随身携带自救器和矿灯,严禁携带烟草和点火物品,严禁穿,入井前严禁喝酒。
20、煤矿企业每年必须至少组织次矿井救灾演习。
煤矿企业必须建立入井检查身制度和出入井人员清点制度。
构造对煤矿生产的影响
二、褶皱的观测与判断(一)褶皱的识别煤岩层层位的对称重复煤岩层产状的规律变化(二)观测内容1)枢纽的位置、倾伏向、倾伏角AC水平线:倾伏向;BAC:倾伏角。
2)两翼煤岩层的产状3)与断层节理及煤厚变化的关系(三)褶皱枢纽的探查三、断层的观测和判断(一)断层出现前的可能征兆1、煤岩层产状发生显著变化2、大断层附近常伴生平行小断层3、煤层厚度发生变化、顶底板发生不平行现象4、煤层出现揉皱破(煤的条带形成的小褶皱)碎现象5、煤层及顶底板中节理显著增加6、瓦斯涌出量往往有明显变化7、冲水性强的矿井,常出现滴水、淋水和涌水现象(二)断层位置的观测1、确定断层的位置2、观察断层面得特征①断层面形态:光滑平直、粗糙不平、舒缓波状②断层面上的擦痕、摩擦镜面③断层带的特征a、宽度及变化b、充填物的特征及其胶结情况(变质岩体断层角砾岩、糜棱岩、断层泥)④断层两侧的煤岩层层位及伴生、派生的地质现象⑤断层性质和力学性质⑥断层产状和断煤交线方向断煤交线:断层面与煤层底板(顶板)的交线(上盘断煤交线、下盘断煤交线)断煤点:断煤交在线的一点⑦断距h1:铅直地层断距h2:地层断距h3:水平地层断距h4:落差(断层两盘同一层面断失点的标高差)⑧断层描述(以文字描述、素描图)(三)断失翼煤层的寻找1、层位对比法巷道揭露的煤岩层层位及断层的产状、确定断层的性质和断距单煤层多煤层“串层”(熟悉地层层序和岩性特征)2、构造行迹判断法根据断层面、断层带的特征或两盘伴生、派生的地质现象来确定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的方向。
(不能确定断距)1)断层擦痕:光滑的方向指示手代表的一盘大的运动方向,擦痕由粗而深至细而浅的方向指示对盘的运动方向。
2)阶步和反阶步阶步:断层面上垂直于擦痕的小陡坎(陡坡的方向指示对盘的运动方向)反阶步:有断层面上一组节理面发育而成(陡坡的方向指示本盘的运动方向)3)牵引褶皱:弧形突出的方向指示本盘运动方向、弧形面与断层面夹的锐角方向指示对盘的运动方向。
新集一矿11_2煤层构造煤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_郑凯歌
DOI :10.13347/j.cnki.mkaq.2015.03.048新集一矿112煤层构造煤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郑凯歌1,2,魏强2,胡宝林2,程乔2,刘兵昌2(1.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54;2.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安徽淮南232001)摘要:为了掌握新集一矿112煤层构造煤分布特征及成因,根据钻孔测井曲线,结合钻孔资料揭露情况,对112煤层各钻孔构造煤厚度鉴定、统计,并绘制构造煤层厚度等值线,在此基础上对112煤构造煤层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矿井内112煤层的构造煤普遍发育,尤其是在以F 10断层为核心的断层带发育区域,以及向斜核部位置内,构造煤厚度较其他区域加大。
构造煤发育受受阜凤推覆构造前期形成影响,并受后期断裂构造与褶皱的改造影响。
关键词:构造煤;测井曲线;等值线;向斜核部;断层中图分类号:TD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496X (2015)03-0164-04Tectonic Co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and Cause Analysis of 112Coal Seam in Xinji No.1MineZHENG Kaige 1,2,WEI Qiang 2,HU Baolin 2,CHENG Qiao 2,LIU Bingchang 2(1.China Coal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Group Xi 'a n Research Institute ,Xi 'a n 710054,China ;2.School of Earthand Environment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232001,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master the distribution features and reasons of the tectonic coal in 112coal seam of Xinji No.1Mine.We apply the borehole logging curves to identify and count the tectonic coal thickness of each borehole in No.112seam and to draw the thickness isoline of the structure seam.Based on the circumstances ,we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112coal seam tectonic coal.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ucture coal within the mine field was generally developed ,especially the tectonic coal thickness increased in the fault zone development core area of F 10fault and the synclines core position.Tectonic coal development influenced by Fufeng Nappe Structural Belt early formation and the late fault and fold transformation.Key words :tectonic coal ;logging curve ;isoline ;syncline core ;fault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872103);“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07BAK28B02)0引言在煤矿重大灾害事故中,70%以上是瓦斯事故,死亡人数占煤矿事故总死亡人数的40%左右[1]。
煤炭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特点
煤炭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特点煤炭是一种重要的化石能源,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生活用能。
煤炭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特点对于能源战略规划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煤炭资源的形成过程以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特点。
一、煤炭资源的形成过程煤炭是在地质历史长期作用下形成的,主要通过植物残体的堆积和压实而形成。
煤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几亿年前的古生代时期。
当时地球上的陆地上覆盖着茂密的森林,这些森林中的植物在死亡后逐渐沉积在湖泊、河流或沼泽地带。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植物残体逐渐埋藏在地下,并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了煤炭层。
煤炭的形成过程需要一定的条件。
首先,植物残体需要在缺氧的环境中埋藏,以避免被完全分解。
其次,地壳运动需要提供足够的压力,使植物残体逐渐压实并形成煤炭。
最后,煤炭的形成还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通常在60-120摄氏度之间。
二、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煤炭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但其分布特点却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首先,煤炭资源的分布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在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区,如山脉和断裂带,煤炭资源通常较为丰富。
这是因为地壳运动会导致地层的抬升和变形,从而促进煤炭层的形成和保存。
其次,煤炭资源的分布还与地质时代有关。
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中会有不同类型的煤炭,如石炭、褐煤和无烟煤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煤炭在不同地区的分布也会有所差异。
例如,褐煤主要分布在欧洲和美洲,而无烟煤则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澳大利亚。
此外,煤炭资源的分布还受到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和地表地貌等因素的影响。
在地质构造活跃的地区,煤炭资源通常较为丰富。
气候条件也会影响煤炭的形成和保存。
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植物残体容易被分解,导致煤炭资源的质量较差。
而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煤炭资源的质量较好。
总的来说,煤炭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特点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
了解这些特点对于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能源发展中,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煤炭资源特点,制定合理的开发策略,以保障能源供应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煤矿开采的煤层赋存特征与分布规律
煤层顶底板是煤层上下的岩层,它们对煤矿开采的安全和效率有重要影响。顶板岩层的稳定性决定了开采时是否 会发生冒顶、片帮等事故,底板岩层的稳定性则决定了开采时是否会发生底鼓、突水等事故。了解煤层顶底板的 性质和分布规律,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提高开采安全性和效率。
煤层含水性
总结词
煤层含水性是指煤层中含水分的多少和分布规律,对煤矿开采的安全和经济效益有重要 影响。
水文监测
建立矿井水文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矿井涌水量、水位等 变化情况,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矿井瓦斯等级与监控系统
瓦斯等级鉴定
根据煤层瓦斯含量、压力等参数,确定矿井瓦斯等级 ,为制定瓦斯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瓦斯监控系统
建立瓦斯监控系统,实时监测矿井瓦斯浓度、温度、 一氧化碳等参数,及时发现和处置瓦斯超限等异常情 况。
开采技术发展历程
01
02
03
手工开采阶段
早期的煤矿开采主要依靠 手工挖掘,效率低下,安 全性差。
机械化开采阶段
随着技术的进步,煤矿开 采逐渐实现机械化,提高 了开采效率和安全性。
智能化开采阶段
近年来,随着智能化技术 的发展,煤矿开采逐步向 智能化转型,实现高效、 安全、绿色的开采。
矿区资源综合利用
详细描述
煤层瓦斯含量是指煤层中瓦斯气体的含量和 分布规律。瓦斯是一种易燃易爆的气体,如 果含量过高,容易引发瓦斯爆炸等安全事故 。因此,了解煤层瓦斯含量的分布规律,有 助于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和安全措施,提高 煤矿开采的安全性。同时,合理利用瓦斯资 源,可以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的
目标。
02
煤层分布规律
煤矿开采的煤层赋 存特征与分布规律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31
浅谈煤矿地质构造特征
浅谈煤矿地质构造特征煤矿地质构造是指煤矿地质中的构造特征,它对煤炭资源的形成、分布和开采具有重要的影响。
煤矿地质构造特征包括矿层的倾向、倾角、节理、构造断裂等多个方面,了解煤矿地质构造特征对于煤炭资源的勘探和开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煤矿地质构造的特征及其意义。
一、煤矿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煤矿地质构造的形成主要受到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变动的影响。
地质构造是地球表面和地壳深部各种构造作用的总和,包括地震、隆升、下沉、褶皱、断裂等。
这些构造运动对煤炭地质构造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地质构造运动的过程中,有机质和泥炭等沉积物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煤矿,同时地质构造运动也会对煤矿地质构造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煤矿地质构造特征1. 矿层的倾向和倾角煤矿地质构造中的煤层具有一定的倾向和倾角特征。
煤层的倾向是指煤层在地面投影上的走向方向,而煤层的倾角是指煤层向地下延伸的倾斜度。
煤层的倾向和倾角特征对于煤矿开采具有重要的影响,合理的选择开采方向可以提高煤矿的开采效率和安全性。
2. 构造断裂构造断裂是地质构造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它表现为地层的破裂和错动。
构造断裂对煤矿的地质构造具有重要的影响,它常常会导致煤层的错动和变形,影响煤矿的开采和资源的利用。
3. 节理节理是指地层中的裂隙或者裂纹,它对煤层的开采具有一定的影响。
煤矿地质构造中的节理特征会影响采空区的稳定性和煤层的透水性,了解节理特征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
2. 对煤矿的开采和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煤矿地质构造特征对于煤矿的开采和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了解煤矿地质构造的特征,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地选择开采方向和方法,提高煤矿的开采效率和安全生产水平。
煤矿地质构造特征对于煤炭资源的形成、分布和开采具有重要的影响,了解煤矿地质构造的特征,对于煤炭资源的勘探、评价、开采和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今后的煤炭资源勘探和开采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煤矿地质构造特征的研究和应用,科学地选择勘探和开采方案,以实现煤炭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煤炭学报》
《煤炭学报》2010-01[1] 缪协兴,张吉雄,郭广礼. 综合机械化固体充填采煤方法与技术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1): 1-6.[2] 王双明,黄庆享,范立民,杨泽元,申涛. 生态脆弱矿区含(隔)水层特征及保水开采分区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1): 7-14.[3] 鞠金峰,许家林,朱卫兵,王晓振. 近距离煤层工作面出倾向煤柱动载矿压机理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1): 15-20.[4] 高富强,康红普,林健. 深部巷道围岩分区破裂化数值模拟[J]. 煤炭学报,2010,35(1): 21-25.[5] 杨树新,李宏,白明洲,许兆义. 高地应力环境下硐室开挖围岩应力释放规律[J]. 煤炭学报,2010,35(1): 26-30.[6] 来兴平,伍永平,曹建涛,樊永宁,张燕丽,崔峰. 复杂环境下围岩变形大型三维模拟实验[J]. 煤炭学报,2010,35(1): 31-36.[7] 唐书恒,颜志丰,朱宝存,张松航,张佳赞. 饱和含水煤岩单轴压缩条件下的声发射特征[J]. 煤炭学报,2010,35(1): 37-41.[8] 唐明明,王芝银,丁国生,冉莉娜. 含夹层盐岩蠕变特性试验及其本构关系[J]. 煤炭学报,2010,35(1): 42-45.[9] 蔡海兵,姚直书,荣传新. 钢纤维混凝土弧板井壁结构的力学特性[J]. 煤炭学报,2010,35(1): 46-50.[10] 蒋建平,高广运. 抗压长支盘桩极限承载力的Sloboda模型预测[J]. 煤炭学报,2010,35(1): 51-54.[11] 于怀昌,余宏明,刘汉东,卢雪松. 基于正交试验与运动学的滚石防护计算方法[J]. 煤炭学报,2010,35(1): 55-60.[12] 蔡林沁,罗志勇,王颋,王平. 基于Multi-agent的煤矿虚拟环境体系建模[J]. 煤炭学报,2010,35(1): 61-65.[13] 董书宁. 对中国煤矿水害频发的几个关键科学问题的探讨[J]. 煤炭学报,2010,35(1): 66-71.[14] 孙继平. 屯兰煤矿“2·22”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原因及教训[J]. 煤炭学报,2010,35(1): 72-75.[15] 王兆丰,田富超,赵彬,陈向军,于宝种. 羽状千米长钻孔抽采效果考察试验[J]. 煤炭学报,2010,35(1): 76-79.[16] 段玉龙,周心权,丁晓蕾,龚武,陈琛,任艳丽. 封闭火区注惰下瓦斯气体分布规律的探讨[J]. 煤炭学报,2010,35(1): 80-84.[17] 张春华,刘泽功,徐涛,刘健,蔡峰. 石门对掘揭开急倾斜煤层突出与爆破增透消突技术[J]. 煤炭学报,2010,35(1): 85-88.[18] 张保勇,吴强. 十二烷基硫酸钠对瓦斯水合物生长速率的影响[J]. 煤炭学报,2010,35(1): 89-92.[19] 丛晓春,刘雪梅,詹水芬. 自然环境下煤尘表面水分蒸发特性的实验[J]. 煤炭学报,2010,35(1): 93-96.[20] 王树刚,徐哲,张腾飞,梁运涛. 矿井热环境人体热舒适性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1): 97-100.[21] 程卫民,周刚,王刚,吴立荣,亓玉栋. 基于灰色-模糊-改进动量BP算法的矿工安全行为评价方法[J]. 煤炭学报,2010,35(1): 101-105.[22] 何兵寿,张会星,张建军. 任意广角声波方程逆时偏移的吸收边界条件[J]. 煤炭学报,2010,35(1): 106-109.[23] 孙蓓蕾,曾凡桂,李美芬,齐福辉. 西山煤田马兰矿区8号煤及其夹矸的微量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 煤炭学报,2010,35(1): 110-116.[24] 谢宏,聂爱国. 贵州西部地区煤中砷的赋存状态及其洗选特性[J]. 煤炭学报,2010,35(1): 117-121.[25] 王万鹏,周集体,张劲松. 流化床三维电极深度处理煤焦油加工废水及其机理[J]. 煤炭学报,2010,35(1): 122-125.[26] 袁帅,代正华,梁钦锋,王辅臣. 干煤粉气流床气化炉氮污染物生成模拟[J]. 煤炭学报,2010,35(1): 126-130.[27] 熊志波,牛胜利,高攀,韩奎华,甄天雷,路春美. 煤粉混合杨木屑再燃脱硝特性的实验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1): 131-134.[28] 黄煜镔,钱觉时,张建业. 高铁粉煤灰建筑吸波材料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1): 135-139.[29] 李继炳,沈本贤,赵基钢,王基铭. 助熔剂对皖北刘桥二矿煤灰熔融特性的影响[J]. 煤炭学报,2010,35(1): 140-144.[30] 张守宝,谢生荣,何富连. 液压支架泄漏检测方法的分析与实践[J]. 煤炭学报,2010,35(1): 145-148.[31] 杨彩红,毛君,李春林. 输送带压陷阻力的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1): 149-153.[32] 瞿超,朱真才,陈国安,彭玉兴,徐蕾. 滚轮罐耳胶轮动态热物性能及瞬态温度场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1): 154-159.[33] 王清亮. 单相漏电的故障暂态特性[J]. 煤炭学报,2010,35(1): 160-164.[34] 张艳丽,张守祥. 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煤矸声波信号分析[J]. 煤炭学报,2010,35(1): 165-168.[35] 欧训民,张希良,覃一宁,齐天宇. 未来煤电驱动电动汽车的全生命周期分析[J]. 煤炭学报,2010,35(1): 169-172.[36] 张伟,安恩科. 煤基车用氨燃料生命周期分析[J]. 煤炭学报,2010,35(1): 173-176.2010-02[1] 谢广祥,王磊. 综放工作面煤层及围岩破坏特征的采厚效应[J]. 煤炭学报,2010,35(2): 177-181.[2] 伍永平,解盘石,任世广. 大倾角煤层开采围岩空间非对称结构特征分析[J]. 煤炭学报,2010,35(2): 182-184.[3] 李春睿,康立军,齐庆新,毛德兵,刘全明,李宏艳,彭永伟. 深部巷道围岩分区破裂与冲击地压关系初探[J]. 煤炭学报,2010,35(2): 185-187.[4] 朱涛,张百胜,冯国瑞,张绪言,康立勋. 极近距离煤层下层煤采场顶板结构与控制[J]. 煤炭学报,2010,35(2): 190-193.[5] 秦伟,许家林. 对“基于薄板理论的采场覆岩关键层的判别方法”的商榷[J]. 煤炭学报,2010,35(2): 194-197.[6] 梁恒昌,周国庆,赵光思,廖波. 井壁破裂过程的应变实测特征分析[J]. 煤炭学报,2010,35(2): 198-202.[7] 徐晓峰,经来旺,杨仁树,李清. 疏水沉降下井壁次生地压及附加力分布规律[J]. 煤炭学报,2010,35(2): 203-207.[8] 朱明礼,朱珍德,唐胡丹,陈卫忠,冯夏庭. 深埋隧洞围岩双向流变特性试验[J]. 煤炭学报,2010,35(2): 208-212.[9] 杨永杰,王德超,陈绍杰,王凯. 基于离散小波分析的灰岩压缩破坏声发射预测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2): 213-217.[10] 王迎超,尚岳全,孙红月,严细水. 基于熵权-理想点法的岩爆烈度预测模型及其应用[J]. 煤炭学报,2010,35(2): 218-221.[11] 熊俊,孟少平,周臻. 大直径预应力混凝土煤仓在内压荷载下的受力分析[J]. 煤炭学报,2010,35(2): 222-226.[12] 程久龙,潘冬明,李伟,刘树才,王玉和,姜国庆. 强电磁干扰区灾害性采空区探地雷达精细探测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2): 227-231.[13] 许令周,范宜仁. 概率成像在阵列声波测井中的应用[J]. 煤炭学报,2010,35(2): 232-235.[14] 王文峰,秦勇,桑树勋,王钧漪,王冉. 煤中金的地球化学研究进展[J]. 煤炭学报,2010,35(2): 236-240.[15] 李树刚,李孝斌,成连华,林海飞. 瓦斯浓度对瓦斯爆炸感应期内可见光特征影响的实验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2): 241-245.[16] 陈先锋,陈明,张庆明,张建华,易长平. 瓦斯爆炸火焰精细结构及动力学特性的实验[J]. 煤炭学报,2010,35(2): 246-249.[17] 邵强,王恩营,王红卫,殷秋朝,霍光生,李丰良. 构造煤分布规律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J]. 煤炭学报,2010,35(2): 250-254.[18] 谢雄刚,冯涛,杨军伟,刘辉. 爆破地震效应激发煤与瓦斯突出的监测分析[J]. 煤炭学报,2010,35(2): 255-259.[19] 邓明,张国枢,陈清华. 基于瓦斯涌出时间序列的煤与瓦斯突出预报[J]. 煤炭学报,2010,35(2): 260-263.[20] 阳富强,吴超,李孜军. 未确知测度模型在矿仓硫精矿自燃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J]. 煤炭学报,2010,35(2): 264-268.[21] 王信群,秦俊,谢正文,何国敏. 三维LDV/APV系统在降尘喷嘴雾特性参数测量中的应用[J]. 煤炭学报,2010,35(2): 269-272.[22] 王同涛,闫相祯,杨秀娟. 基于塑性铰模型的煤层气完井筛管抗挤强度分析[J]. 煤炭学报,2010,35(2): 273-277.[23] 周健,史秀志,王怀勇. 矿井突水水源识别的距离判别分析模型[J]. 煤炭学报,2010,35(2): 278-282.[24] 冯现大,李树忱,李术才,王静,李利平,袁超. 矿井突水模型试验中光纤传感器的研制及其应用[J]. 煤炭学报,2010,35(2): 283-287.[25] 李兵,李新举,李海龙,刘雪冉. 施用蘑菇料对煤矿区复垦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J]. 煤炭学报,2010,35(2): 288-292.[26] 刘敬尧,何畅,李璟,李秀喜,钱宇. 以合成气为核心的多联供多联产集成能源化工系统[J]. 煤炭学报,2010,35(2): 293-298.[27] 蔡昌凤,郑西强,高辉,左名景. 煤粉对焦化废水二级出水中有机物的吸附动力学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2): 299-302.[28] 刘盛余,能子礼超,赖亮,万书宇,刘沛,曲兵. 燃煤烟气中单质汞的氧化吸收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2): 303-306.[29] 赵啦啦,刘初升,闫俊霞,蒋小伟,朱艳. 颗粒筛分过程的三维离散元法模拟[J]. 煤炭学报,2010,35(2): 307-311.[30] 林喆,杨超,沈正义,亓欣. 高泥化煤泥水的性质及其沉降特性[J]. 煤炭学报,2010,35(2): 312-315.[31] 慈红英,李明,卢少瑜,刘歆荔. CH4/N2在炭分子筛上的吸附动力学[J]. 煤炭学报,2010,35(2): 316-319.[32] 李军霞,寇子明. 电液比例溢流阀特性分析与仿真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2): 320-323.[33] 鲁力群,赵静,石博强. 铰接式自卸车铰接系统结构性能分析及试验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2): 324-328.[34] 刘志高,李春文,丁青青,孔繁瑞,武丹琛. 煤矿人员定位系统拓扑优化模型[J]. 煤炭学报,2010,35(2): 329-332.[35] 周公博,朱真才,陈光柱,周丽娟. 矿井巷道无线传感器网络分层拓扑控制策略[J]. 煤炭学报,2010,35(2): 333-337.[36] 王雪丹. 矿井提升机用串联谐振有源电力滤波器PWM控制策略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2): 338-342.[37] 司纪凯,汪旭东,袁世鹰,马星河,陈昊. 永磁直线同步电机非线性模型的建立及稳态特性分析[J]. 煤炭学报,2010,35(2): 343-348.[38] 孙继平,郑召文,冯德旺,任锦彪. 浪涌对矿井水泵房电磁环境的影响[J]. 煤炭学报,2010,35(2): 349-352.2010-03[1] 王家臣,杨建立,刘颢颢,赵大鹏,郑立永. 顶煤放出散体介质流理论的现场观测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 353-356.[2] 张吉雄,李剑,安泰龙,黄艳利. 矸石充填综采覆岩关键层变形特征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 357-362.[3] 李铁,蔡美峰,纪洪广. 抚顺煤田深部开采临界深度的定量判别[J]. 煤炭学报,2010,(3): 363-367.[4] 杨彪,罗周全,廖江南,吴秀琼,刘晓明. 露天矿山开采境界动态优化圈定[J]. 煤炭学报,2010,(3): 368-372.[5] 裴江红,廖振方. 钻孔水力采矿中气举模型的建立[J]. 煤炭学报,2010,(3): 373-376.[6] 董军,刘国忠,刘朝文. 高分子泡沫材料反应放热控制技术及固化特性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 377-380.[7] 张强,王延宁,王水林,葛修润. 基于统一强度理论的破裂围岩劣化弹塑性分析[J]. 煤炭学报,2010,(3): 381-386.[8] 李栋伟,汪仁和. 基于卸荷试验路径的泥岩变形特征及数值计算[J]. 煤炭学报,2010,(3): 387-391.[9] 杨继红,董金玉,刘汉东,黄志全,姜彤. 大型堆积体原位直剪试验研究及三维稳定性分析[J]. 煤炭学报,2010,(3): 392-395.[10] 钟贵荣,周国庆,王建州,商翔宇. 深厚表土层非均质冻结壁黏弹性分析[J]. 煤炭学报,2010,(3): 397-401.[11] 上官子昌,李守巨,孙伟,栾茂田,刘博. 土压平衡盾构机密封舱土压力控制方法[J]. 煤炭学报,2010,(3): 402-405.[12] 汪有刚,李宏艳,齐庆新,彭永伟,李春睿,邓志刚. 采动煤层渗透率演化与卸压瓦斯抽放技术[J]. 煤炭学报,2010,(3): 406-410.[13] 刘海波,程远平,宋建成,尚政杰. 极薄保护层钻采上覆煤层透气性变化及分布规律[J].煤炭学报,2010,(3): 411-416.[14] 肖福坤,段立群,葛志会. 采煤工作面底板破裂规律及瓦斯抽放应用[J]. 煤炭学报,2010,(3): 417-419.[15] 杨建春,徐龙君,陈伟民. 基于敏感膜折射率变化的光纤甲烷传感器[J]. 煤炭学报,2010,(3): 420-423.[16] 刘建,姚海飞,魏传光,金龙哲,李杰男. 掘进工作面湿式离心除尘器的结构优化及数值模拟[J]. 煤炭学报,2010,(3): 424-428.[17] 司俊鸿,陈开岩. 基于无向图的角联独立不相交通路法[J]. 煤炭学报,2010,(3): 429-433.[18] 姜永东,阳兴洋,鲜学福,熊令,易俊. 应力场、温度场、声场作用下煤层气的渗流方程[J]. 煤炭学报,2010,(3): 434-438.[19] 郑力会,孟尚志,曹园,李中锋. 绒囊钻井液控制煤层气储层伤害室内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3): 439-442.[20] 王卫军,赵延林,李青锋,彭文庆. 矿井岩溶突水灾变机理[J]. 煤炭学报,2010,(3): 443-448.[21] 武强,陈红,刘守强. 基于环套原理的ANN型矿井小构造预测方法与应用[J]. 煤炭学报,2010,(3): 449-453.[22] 吴荣新,刘盛东,张平松. 双巷并行三维电法探测煤层工作面底板富水区[J]. 煤炭学报,2010,(3): 454-457.[23] 何兵寿,张会星,韩月. 双程声波方程叠前逆时深度偏移及其并行算法[J]. 煤炭学报,2010,(3): 458-462.[24] 曲国庆,苏晓庆. 时间序列小波相干分析[J]. 煤炭学报,2010,(3): 463-466.[25] 曹庆奎,阮俊虎,刘开第. 基于隶属度转换新算法的煤气站安全性模糊评价[J]. 煤炭学报,2010,(3): 467-471.[26] 周明远,关杰. 浮选精煤热压过滤干燥脱水机理与脱水动力学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3): 472-476.[27] 孙佰仲,王擎,申朋宇,刘洪鹏,秦宏,李少华. 油页岩干馏残渣与烟煤混合燃烧试验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 476-480.[28] 唐志国,马培勇,俞瑜,李永玲,邢献军,林其钊. 新型干煤粉气流床气化炉的数值模拟[J]. 煤炭学报,2010,(3): 481-485.[29] 王健,吕宪俊,胡术刚. 基于响应面法的复合碱(盐)组分激发矿渣试验[J]. 煤炭学报,2010,(3): 486-489.[30] 程有亮,李铁虎,李凤娟,陈清香,赵廷凯,林起浪. 沥青基纳米球状炭的制备与表征[J]. 煤炭学报,2010,(3): 490-493.[31] 杨眉,刘清才,黄志强,刘清友. Al2O3/WC-8Co纳米/微米复合材料显微结构与力学性能[J]. 煤炭学报,2010,(3): 494-497.[32] 李晓豁,林其岳,何洋. 基于GAAA算法的螺旋钻采煤机输送机构参数的优化[J]. 煤炭学报,2010,(3): 498-502.[33] 康晓敏,李贵轩. 随机动载荷作用下刨煤机刨链疲劳寿命预测[J]. 煤炭学报,2010,(3): 503-506.[34] 魏臻,鲍红杰,陆阳,程运安,彭震. 矿井胶轮车运输监控系统信号设计与调度规则[J]. 煤炭学报,2010,(3): 509-514.[35] 王彦文,刘文军,高彦,王念彬,邱远军. 基于零序电流群体比幅比相的选择性漏电保护新方案[J]. 煤炭学报,2010,(3): 515-519.[36] 王淑红,熊光煜. 分段式垂直运动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的设计[J]. 煤炭学报,2010,(3): 520-524.[37] 邹绍辉,张金锁. 我国煤炭价格变动模型实证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3): 525-528.2010-04[1] 钱鸣高. 煤炭的科学开采[J]. 煤炭学报,2010,35(4): 529-534.[2] 王红英,张强,张玉军,蒋开法. 深部巷道围岩分区破裂化数值模拟[J]. 煤炭学报,2010,35(4): 535-540.[3] 陈建功,朱成华,张永兴. 深部巷道围岩分区破裂化弹塑脆性分析[J]. 煤炭学报,2010,35(4): 541-545.[4] 王俊光,梁冰,鲁秀生,李凤仪. 油页岩矿松软破碎围岩巷道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J]. 煤炭学报,2010,35(4): 546-550.[5] 罗辉,杨仕教,陶干强,曾晟. 基于FEM-ANN-MCS动态模糊可靠度的矿柱稳定性分析[J]. 煤炭学报,2010,35(4): 551-554.[6] 卢占国,姚军,王殿生,李立峰. 正交裂缝网络中渗流特征实验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4): 555-558.[7] 谢强,邱鹏,余贤斌,Carlos Dinis da Gama. 利用声发射法和变形率变化法联合测定地应力[J]. 煤炭学报,2010,35(4): 559-564.[8] 杨更社,奚家米,王宗金,程磊,李慧军. 胡家河煤矿主井井筒冻结壁岩石力学特性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4): 565-570.[9] 盛天宝. 特厚黏土层冻结压力研究与应用[J]. 煤炭学报,2010,35(4): 571-574.[10] 刘宣宇,邵诚,刘任喜. 盾构掘进土压控制模型的建立及仿真[J]. 煤炭学报,2010,35(4): 575-579.[11] 卢平,袁亮,程桦,薛俊华,刘泽功,童云飞,王永,蔡如法,邓中. 低透气性煤层群高瓦斯采煤工作面强化抽采卸压瓦斯机理及试验[J]. 煤炭学报,2010,35(4): 580-585. [12] 申建,傅雪海,秦勇,刘正. 平项山八矿煤层底板构造曲率对瓦斯的控制作用[J]. 煤炭学报,2010,35(4): 586-589.[13] 王海锋,程远平,吴冬梅,刘洪永. 近距离上保护层开采工作面瓦斯涌出及瓦斯抽采参数优化[J]. 煤炭学报,2010,35(4): 590-594.[14] 曹树刚,郭平,李勇,白燕杰,刘延保,徐建. 瓦斯压力对原煤渗透特性的影响[J]. 煤炭学报,2010,35(4): 595-599.[15] 余明高,常绪华,贾海林,鲁来祥. 基于Matlab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分析[J]. 煤炭学报,2010,35(4): 600-604.[16] 景国勋,杨书召. 煤尘爆炸传播特性的实验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4): 605-608.[17] 宫广东,刘庆明,胡永利,白春华. 管道中煤尘爆炸特性实验[J]. 煤炭学报,2010,35(4): 609-612.[18] 苗素军,辛嵩,彭蓬,褚召祥. 矿井降温系统优选决策理论研究与应用[J]. 煤炭学报,2010,35(4): 613-618.[19] 建华,肖晓春,潘一山,于丽艳,尹亮亮. 滑脱效应影响的低渗储层煤层气运移解析分析[J]. 煤炭学报,2010,35(4): 619-622.[20] 许福美,黄文辉,吴传始,郭玉森,吴志杰,敖卫华. 顶峰山矿区39号煤层的煤岩学与煤相特征[J]. 煤炭学报,2010,35(4): 623-628.[21] 王赟,芦俊,于光明. 能识别煤层中垂直断距小于3 m的断层吗?[J]. 煤炭学报,2010,35(4): 629-634.[22] 韩德品,李丹,程久龙,王鹏. 超前探测灾害性含导水地质构造的直流电法[J]. 煤炭学报,2010,35(4): 635-639.[23] 陈同俊,王新,崔若飞. 基于方位A VO正演的HTI构造煤裂隙可探测性分析[J]. 煤炭学报,2010,35(4): 640-644.[24] 刘冰,黄隆基. 基于小波模极大值的测井数据多尺度融合方法[J]. 煤炭学报,2010,35(4): 645-649.[25] 宋晓焱,邵龙义,周林,张涛. 煤矿区城市可吸入颗粒物基于DNA损伤的毒理学[J]. 煤炭学报,2010,35(4): 650-654.[26] 侯鹏飞,赵瑞壮,上官炬,梁丽彤,樊惠玲,米杰. 水汽气氛下氧化铁基高温煤气脱硫剂再生行为[J]. 煤炭学报,2010,35(4): 655-660.[27] 吕洪坤,杨卫娟,周俊虎,刘建忠,张明,李凤瑞. 燃煤轻质挥发分对选择性非催化还原反应的影响[J]. 煤炭学报,2010,35(4): 661-665.[28] 丁华陈亚飞李文华. 非等温热重法对潞安煤焦-H2O气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4): 666-669.[29] 李绍锋,吴诗勇. 高温下神府煤焦/CO2气化反应动力学[J]. 煤炭学报,2010,35(4): 670-675.[30] 李凤娟,李铁虎,庄强,程有亮,赵廷凯. 添加碳纳米管对中间相炭微球制备的影响[J]. 煤炭学报,2010,35(4): 676-679.[31] 任怀伟,王国法,范迅.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支架箱型截面几何参数优化[J]. 煤炭学报,2010,35(4): 680-685.[32] 李德玉,吴海进,王春利. 煤层水力割缝喷嘴特性的数值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4): 686-690.[33] 许鸿昊,沈冰妹. 基于双圆弧节曲线的非圆行星齿轮机构[J]. 煤炭学报,2010,35(4): 691-695 .[34] 王福忠,袁世鹰,荆鹏辉. 垂直运行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的失步预防策略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4): 696-700.[35] 李磊,宋建成,田慕琴,许春雨. 基于DSP和RS485总线的液压支架电液控制通信系统的设计[J]. 煤炭学报,2010,35(4): 701-704.2010-05[1] 宋振骐,崔增娣,夏洪春,汤建泉,文志杰. 无煤柱矸石充填绿色安全高效开采模式及其工程理论基础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5): 705-710.[2] 胡国忠,许家林,黄军碗,孔翔,秦伟. 高瓦斯综放工作面的均衡开采技术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5): 711-716.[3] 郑书兵. 寺河煤矿三维地应力场分布和巷道布置优化[J]. 煤炭学报,2010,35(5): 717-722.[4] 王学滨,王玮,潘一山. 孔隙压力条件下圆形巷道围岩的应变局部化数值模拟[J]. 煤炭学报,2010,35(5): 723-728.[5] 王中文,方建勤. 岩体结构面锚固剪切特性的数值分析[J]. 煤炭学报,2010,35(5): 729-733.[6] 柴肇云,康天合,杨永康,王东,李义宝. 高岭石软岩包覆改性的试验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5): 734-738.[7] 刘湘平谢学斌黄东罗一忠. 基于动力系统自忆性原理的地下工程围岩变形预测方法[J]. 煤炭学报,2010,35(5): 739-744.[8] 江学良,杨慧,曹平. 车辆荷载作用下岩石地下硐室顶板厚度分析[J]. 煤炭学报,2010,35(5): 745-749.[9] 陶干强,杨仕教,刘振东,任青云. 基于Bergmark Roos方程的松散矿岩放矿理论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5): 750-754.[10] 刘超高井祥王坚刘燕. GPS/伪卫星技术在露天矿边坡监测中的应用[J]. 煤炭学报,2010,35(5): 755-759.[11] 姚直书,程桦,荣传新. 西部地区深基岩冻结井筒井壁结构设计与优化[J]. 煤炭学报,2010,35(5): 760-764.[12] 曹代勇王佟王丹郑志红. 煤炭地质学——涵义与发展趋势[J]. 煤炭学报,2010,35(5): 765-769.[13] 彭苏萍,马建伟,何爽. 乌达煤田地下燃烧状况雷达探测谱分析算法[J]. 煤炭学报,2010,35(5): 770-775.[14] 韩作振,高丽华,杨仁超,樊爱萍,徐学蓓,陈金勇,刘亚南. 辽河东部凹陷南段沙三上亚段沉积特征与聚煤规律[J]. 煤炭学报,2010,35(5): 776-781.[15] 宋现锋徐方舟. 地层产状及高程约束条件下煤层底板高程曲面的最佳拟合[J]. 煤炭学报,2010,35(5): 782-786.[16] 闫相祯,张衍涛,王同涛,杨秀娟. 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完井管柱许可造斜率设计[J]. 煤炭学报,2010,35(5): 787-791.[17] 杨宏民张铁岗王兆丰赵长春. 煤层注氮驱替甲烷促排瓦斯的试验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5): 792-796.[18] 刘永茜,杨军,张玉贵. 煤与瓦斯突出的非连续变形分析(DDA)模拟[J]. 煤炭学报,2010,35(5): 797-801.[19] 李林姜德义 B.B.Beamish. 基于绝热实验活化能解算煤自然发火期[J]. 煤炭学报,2010,35(5): 802-805.[20] 黄存捍,冯涛,王卫军,刘辉. 基于分形和支持向量机矿井涌水量的预测[J]. 煤炭学报,2010,35(5): 806-810.[21] 卫文学卢新明施龙青. 矿井出水点多水源判别方法[J]. 煤炭学报,2010,35(5): 811-815.[22] 马立强李永升. 煤矿井下矸石置换煤炭清洁生产技术[J]. 煤炭学报,2010,35(5): 816-819.[23] 张春晖何绪文王皓张鑫. UBAF-复极性三维电极法深度处理焦化废水[J]. 煤炭学报,2010,35(5): 820-824.[24] 张东晨,刘志勇,王涛,张明旭. 煤炭絮凝微生物黄孢原毛平革菌光谱及电镜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5): 825-829.[25] 王东飞,王永刚,曹青,吕永康,鲍卫仁. 等离子条件下煤的热解残渣特性[J]. 煤炭学报,2010,35(5): 830-834.[26] 刘洪涛牛胜利韩奎华路春美. 丙酸钙高温协同脱硫脱硝的试验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5): 835-839.[27] 杜帆杨兆建. 基于非均匀弦振动的提升机钢丝绳张力测试方法[J]. 煤炭学报,2010,35(5): 840-843.[28] 李晓红,杨晓峰,卢义玉,陆朝晖,杨博凯. 水射流辅助硬质合金钻头切割岩石过程的刀具温度分析[J]. 煤炭学报,2010,35(5): 844-849.[29] 刘福国. 基于数据挖掘的钢球磨煤机运行特性建模和优化[J]. 煤炭学报,2010,35(5): 850-854.[30] 魏臻徐自军陆阳程运安李京彬. 采用分布式控制技术的斜巷轨道运输车辆定位与跑车自动防护[J]. 煤炭学报,2010,35(5): 855-860.[31] 孙继平,任锦彪,冯德旺,郑召文. 煤矿井下变电所电气设备电磁辐射特性的测试[J]. 煤炭学报,2010,35(5): 861-864.[32] 杨维周青青. 典型频域扩频多载波CDMA调制在矿井巷道信道下的性能分析[J]. 煤炭学报,2010,35(5): 865-870.[33] 满军丁凡李勇姚健娣. 耐高压大行程高速开关电磁铁的动态特性[J]. 煤炭学报,2010,35(5): 871-875.[34] 孙爱军,刘茂. 基于社会技术系统视角的我国重大生产安全事故致因分析模型[J]. 煤炭学报,2010,35(5): 876-880.2010-06[1] 张镇,康红普,王金华. 煤巷锚杆-锚索支护的预应力协调作用分析[J]. 煤炭学报,2010,35(6): 881-886.[2] 朱杰,汪仁和,林斌. 深埋巷道围岩多次破裂现象与裂隙张开度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6): 887-890.[3] 孙玉福. 水平应力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J]. 煤炭学报,2010,35(6): 891-895.[4] 崔增娣,孙恒虎. 煤矸石凝石似膏体充填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J]. 煤炭学报,2010,35(6): 896-899.[5] 姜福兴,苗小虎,王存文,宋加宏,邓建明,孟飞. 构造控制型冲击地压的微地震监测预警研究与实践[J]. 煤炭学报,2010,35(6): 900-903.[6] 赵金昌,李义,赵阳升,冯子军,李根威,张源. 花岗岩高温高压条件下冲击凿岩规律试验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6): 904-909.[7] 李忠辉,王恩元,何学秋. 混凝土断裂表面带电异常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6): 910-914.[8] 上官子昌,李守巨,孙伟,栾茂田,刘博. 基于遗传算法的改性渣土非线性本构模型参数识别[J]. 煤炭学报,2010,35(6): 915-917.[9] 王涛,岳丰田,姜耀东,郑铁骑. 井筒冻结壁强制解冻技术的研究与实践[J]. 煤炭学报,2010,35(6): 918-922.[10] 蒋斌松,沈春儒,冯强. 外壁恒温条件下单管冻结温度场解析计算[J]. 煤炭学报,2010,35(6): 923-927.[11] 郭红玉,苏现波. 煤层注水抑制瓦斯涌出机理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6): 928-931.[12] 郭晓华,蔡卫,马尚权,蒋仲安,陈学习. 基于稳态渗流的煤巷掘进瓦斯涌出连续性预测[J]. 煤炭学报,2010,35(6): 932-936.[13] 冯涛,谢雄刚,刘辉,黄存捍. 注液冻结法在石门揭煤中防突作用的可行性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6): 937-941.[14] 张增志,陈志纯,曹蕾. 十二烷基硫酸钠复合胶束液对甲烷的吸收作用及其吸收机理[J]. 煤炭学报,2010,35(6): 942-945.[15] 刘永启,张振兴,高振强,刘瑞祥,郑斌. 乏风瓦斯蓄热氧化床阻力特性的数值模拟[J]. 煤炭学报,2010,35(6): 946-950.[16] 高建良,徐文,张学博. 围岩散热风流温度、湿度计算时水分蒸发的处理[J]. 煤炭学报,2010,35(6): 951-955.[17] 梁运涛,罗海珠. 煤低温氧化自热模拟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6): 956-959.[18] 仲晓星,王德明,徐永亮,辛海会. 煤氧化过程中的自由基变化特性[J]. 煤炭学报,2010,35(6): 960-963.[19] 蒋卫国,武建军,顾磊,刘晓晨,李晓秀. 基于遥感技术的乌达煤田火区变化监测[J]. 煤炭学报,2010,35(6): 964-968.[20] 周安朝,刘东娜,马美玲. 大青山煤田砂岩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 煤炭学报,2010,35(6): 969-974.[21] 孟召平,田永东,李国富. 沁水盆地南部地应力场特征及其研究意义[J]. 煤炭学报,2010,35(6): 975-981.[22] 雷能忠. 基于ArcGIS的容积法煤层气储量计算[J]. 煤炭学报,2010,35(6): 982-986.[23] 杨雄,刘应书,李永玲,郭广栋,刘文海,孟宇,张传钊. 基于活性炭的真空变压吸附提浓煤层气甲烷的实验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6): 987-991.[24] 晋香兰,降文萍,李小彦,张泓,田新娟. 低煤阶煤的煤岩成分液化性能及实验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6): 992-997.[25] 王章国,匡亚莉,林喆,周英.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重介质分选产品结构优化[J]. 煤炭学报,2010,35(6): 998-1001.[26] 蔡昌凤,郑西强,唐传罡,高琴. 焦化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对煤可浮性的影响及机理分析[J]. 煤炭学报,2010,35(6): 1002-1008.[27] 刘钦甫,郑丽华,张金山,丁述理. 煤矸石中氮溶出的动态淋滤实验[J]. 煤炭学报,2010,35(6): 1009-1014.[28] 王勤辉,景妮洁,骆仲泱,李小敏,揭涛. 灰成分影响煤灰烧结温度的实验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6): 1015-1020.[29] 李治刚,张晓明,菅井裕一,王继仁,佐佐木久郎. 煤在高浓度CO2环境下的燃烧、气化及吸附实验[J]. 煤炭学报,2010,35(6): 1021-1027.[30] 杨伟红,刘克铭,任兰柱,崔凤录. 反共振离心脱水机隔振橡胶弹簧的动态特性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6): 1028-1033.[31] 严宏志,杨兵,胡魁贤,谭援强. 单圆弧PCE型离合器楔合过程力学特性分析[J]. 煤炭学报,2010,35(6): 1034-1038.[32] 马壮,集兴伟,林鹏,董世知,李智超. Q235钢固相反应型Al2O3-TiB2复相陶瓷涂层制备及性能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6): 1039-1044.[33] 唐轶,胡长冬,厉宏斌,刘建华. 一种新型消弧线圈及自动调谐装置[J]. 煤炭学报,2010,35(6): 1045-1049.[34] 赖亮光,郑明贵,袁怀雨. 基于实物期权的海外矿业投资柔性决策模型[J]. 煤炭学报,2010,35(6): 1050-1054.2010-07[1] 康红普,吴拥政,李建波. 锚杆支护组合构件的力学性能与支护效果分析[J]. 煤炭学报,2010,35(7): 1057-1065.[2] 杨科,谢广祥. 深部长壁开采采动应力壳演化模型构建与分析[J]. 煤炭学报,2010,35(7): 1066-1071.[3] 王襄禹,柏建彪,陈勇,胡忠超. 深井巷道围岩应力松弛效应与控制技术[J]. 煤炭学报,2010,35(7): 1072-1077.[4] 宋卫东,杜建华,尹小鹏,唐国友. 金属矿山崩落法开采顶板围岩崩落机理与塌陷规律[J]. 煤炭学报,2010,35(7): 1078-1083.。
煤与瓦斯突出危害
煤与瓦斯突出危害1、煤与瓦斯突出分类:按动力现象的成因和性质分类:典型突出、倾出、压出。
分类目的是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按参与突出物种类:煤与瓦斯突出、岩石与瓦斯突出、煤与二氧化碳突出,岩石与二氧化碳突出。
盐与二氧化碳突出(东德)。
煤、岩、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窑街三矿)。
按突出煤量分类:特大型(煤量>1000吨)、大型(煤量500吨~1000吨)、次大型(煤量100吨~499吨)、中型(煤量50吨~99吨)、小型(煤量<50吨)。
分类目的是采取有针对性的安全防护措施。
按突出发生的地点:石门揭煤、平巷突出、上下山突出、采面突出。
煤与瓦斯突出的危害:(1)动力摧毁作用;(2)缺氧窒息作用;17%,工作时会出现喘气或呼吸困难;15%时,会失去劳动能力;12%(瓦斯为43%,空气为57%)时会丧失理智,7~8分钟会有窒息死亡危险;9%(瓦斯为57%,空气为43%)时丧失理智,2~3分钟会有窒息死亡。
6%(瓦斯为71%,空气为29%)时会丧失理智,立即窒息死亡。
国际劳动局(InternationlLabouroffice)制定的《煤矿安全与健康实用规程》(1985年5月,日内瓦)规定:“任何地点空气中的氧气成分低于19%,都不适合人员作业和通过”。
我国规定“当作业场所空气中氧气浓度低于18%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氧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
3)发生瓦斯爆炸。
其危害以可分为三个方面:A、火焰锋面:传播速度从每秒几十厘米~100m/,最大可达音速;温度2150℃~2650℃。
B、冲击波:传播速度大于音速,可达1000m/。
正向传播的峰值压力一般为0.5~0.8MPa,最高可达2MPa。
人体抵抗能力为2.0KPa。
C、巷道中大气成份的变化:生成大量的CO、CO2、水蒸气。
CO浓度一般在0.4%以上。
CO浓度0.4%,人维持8~10分钟;CO浓度1.0%,人维持1~2分钟;3、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的因素:(1)瓦斯:无色,无味,比空气轻(容重为空气的0.554倍),微溶于水(3~5L/m3),燃烧时火焰呈现兰色。
浅谈煤矿地质构造特征
浅谈煤矿地质构造特征
煤炭作为能源的重要来源,其开采涉及煤矿地质构造特征的研究。
煤矿地质构造特征
是指在煤炭地质形成过程中,岩石、煤层、构造的形态、体积、空间位置等方面的特点。
煤炭地质构造特征对煤炭资源储量、品质、矿业技术、安全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对
煤矿地质构造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煤炭地层主要由煤层和夹层构成,而夹层则主要分布在煤层上下两侧。
夹层的类型和
组合形式对煤层的质量和厚度有着很大的影响。
例如,在煤层上方夹有一定程度的泥岩,
则其厚度和物理力学性质会受到影响。
除夹层外,构造对煤层的分布也有着重要影响。
地震断层、板块构造、褶皱、滑动面
等构造对煤层的展布和变形都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煤层的倾角和走向也与构造密切相关。
在研究煤层走向时,需要分析煤层和构造走向之间的关系,以便合理布置开采的方向。
此外,在煤炭地质形成过程中,地下水和煤层孔隙水也会对煤炭地质构造特征产生影响。
在煤层深部,地下水会对煤层造成一定的压力,形成胀压和水力地压。
这些压力会改
变煤层的物理性质,例如煤层的膨胀系数、强度和韧性都会随着地下水压力变化而变化。
总之,对煤矿地质构造特征的研究对于煤矿的钻探、勘探、开采、安全等方面具有重
要意义。
在实践中,需要从煤炭地质构造特征的角度出发,加强煤矿地质勘查和开采中对
煤炭地层的研究,为煤炭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煤炭资源的地质特征及分布状况分析
煤炭资源的地质特征及分布状况分析煤炭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了解煤炭资源的地质特征及其分布状况,对于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煤炭资源的地质特征入手,探讨其分布状况,并分析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煤炭资源的地质特征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地壳中的煤层中,其形成过程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演变。
煤炭主要由有机质经过压实、变质而形成,含碳量高,是一种燃烧产生热能的重要物质。
根据煤炭的形成过程和物质组成,可以将其分为无烟煤、烟煤、褐煤和泥炭等不同类型。
二、煤炭资源的分布状况煤炭资源的分布受到地质构造、沉积环境和地质年代等因素的影响。
在全球范围内,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等地区。
其中,中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煤炭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约40%。
此外,美国、俄罗斯、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也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在中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和西南地区。
其中,华北地区是中国最主要的煤炭生产区,其煤炭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约60%。
华东地区的煤炭储量也相当可观,主要分布在山东、安徽和江苏等省份。
西南地区的煤炭储量相对较少,但仍然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煤炭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煤炭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煤炭的开采和利用是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
煤炭作为中国主要的能源来源,为国家的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其次,煤炭的开发利用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煤炭资源的丰富使得煤炭行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就业和税收增长。
然而,煤炭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对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挑战。
四、煤炭资源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增加,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正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煤炭行业的转型升级目标,加大了对清洁煤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平顶山十三矿构造煤分布特征研究及成因分析
图 3平顶 山十三矿构造煤厚度分布 图 33 _井下实际观察判识构造煤
图 1平顶 山十三矿二采 区中小断层走 向玫瑰花 图
3构 造 煤 分 布 特 征 .
根据 大量研究 证明煤与瓦斯 突出多发生在 地质构造带 附近 , 如在 断层 、 曲和火成 岩侵入 的地 区 , 褶 受挤压扭 曲严重 , 易发 生突出 。煤体 破坏 程度越严 重 , 煤的强度越 小 , 危 险性 越大 , 突 而且 煤层突 出危 险 性 随采深增加而加 大。 因此 , 分析构造煤发 育及分布成 为突出 区域预
构造煤是 原生结构煤 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 明显物理化学 变化后 的产物 。原生结 构煤在 构造应 力作用 下 , 发生 成分 、 结构和 构造等 变 化, 引起煤 层变形 、 流变 、 变质 。大量的现场调查统计资料表 明, 与瓦 煤 斯 突出都选 择性地发生在煤层 中的构造煤发育 区。不 同的矿 区还将 一 定 的构造煤厚 度作 为预测煤 与瓦斯突 出的一项重要 的直 观 的指标, 另 外构造 煤发育的煤层还是典型的煤层气低渗富集 区。因此深入研究 构 造煤 空间展布特征 、 形成机制及其构造控制机理等, 无论对 瓦斯 灾害防 治还是 煤层 气开发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平顶 山十三矿是煤 与瓦斯 突 出矿 井, 已发生的煤与瓦斯突 出点集 中分布在构造煤 异常发 育区, 为防 治煤 瓦斯突出, 对构造煤成因及分布规律进行研究 , 以弄 清煤 与瓦斯 突 出与构造煤 之间的联 系。 2矿 井构 造 . 十三矿 矿井在李 口向斜北东侧 , 矿井形状像个三角形 , 田东南边 井 界为北东南西 走向 的沟李 断层 , 北东侧边 界为紧靠襄 郏断层 的煤层 露 头, 端部为北西 向的兴 国寺断层 。井 田西北部 为单斜 构造 , 部浅部 东南 为单 斜构造 , 部发育有灵 武山向斜 、 深 白石山背斜 , 呈波状起伏 。地 而 层走 向 3 5 ~3 0 , 向 2 5 ~2 0 , 0。 4。倾 1 。 5 。 倾角 l 。 5 。 自北 往南, 次 O ~2 。 依 发育有: 国寺 断层 、 兴 紫云 寺正 断层 、 灵武 山向斜 、 白石山背斜 、 沟里 封 正 断层 和 沟 里 封伴 生 正断 层 。 通过对十 三矿的构造特征 分析 , 总体 上来讲该矿井 地质条件可 定 为 Ⅲ类 , 研究 表明 , 一般大 、 中型地质构造 附近常伴有小 地质构造产 生 发育 , 小地 质构造多数直接 引起煤层 的局 部增厚 、 薄 , 变 使煤体结构 遭 到破坏 , 成有利于突 出的地质条件 。经过对平顶 山十三矿 已经开采 造 过的二采 区揭露 的 3 1 5 个小 断层 统计结 果可知 , 采 区小 断层密度 约 该 为 10 0 条每平方公里 , 于地质构造复杂 区域 , 属 从二采 区的断层 走向玫 瑰 画图可知断层走 向以北 西向较多 , 以3 。 5 。 且 O ~ 0较多。
中国能源资源总体分布规律
中国能源资源总体分布规律1. 煤炭资源分布规律-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
从地理区域来看,总体呈现“北多南少”的格局。
北方地区煤炭储量丰富,其中山西、内蒙古、陕西是中国煤炭储量最为集中的地区,这三个省份的煤炭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比重很大。
例如,山西素有“煤海”之称,其煤炭储量大、煤种全、煤质优。
- 从东西方向看,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煤炭资源相对较少,但在山东、河北等地也有一定规模的煤炭储量。
这种分布格局与地质构造、古植物分布和沉积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地质历史时期,北方地区的沉积环境有利于煤炭的形成,如沼泽相沉积广泛发育,大量的植物遗体堆积并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形成煤炭。
2. 石油资源分布规律- 中国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
在东北,大庆油田是中国著名的大型油田,它的发现和开发对中国的石油工业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华北地区的胜利油田、中原油田等也是重要的石油产区。
西北地区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石油资源丰富。
- 总体上,石油资源分布在陆相沉积盆地中。
这些盆地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了有利于石油生成、运移和聚集的地质条件。
例如,在沉积盆地中,存在丰富的有机质源岩,经过长时间的埋藏、热演化等过程,形成了石油,并在合适的构造部位如背斜构造等聚集起来。
3. 天然气资源分布规律- 天然气资源与石油资源分布有一定的相似性,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和海域。
在中西部地区,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等是天然气储量丰富的地区。
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储量巨大,西气东输工程的气源地主要就来自这里。
四川盆地是中国最早开发利用天然气的地区之一,其天然气资源丰富且开采历史悠久。
- 在海域方面,南海海域天然气资源潜力较大。
天然气的分布与地质构造、沉积环境等因素有关。
在一些封闭或半封闭的海相沉积盆地中,有大量的有机质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和地质作用形成天然气,并在合适的地质构造圈闭中储存起来。
4. 水能资源分布规律- 中国水能资源分布与地形和降水分布密切相关。
构造煤分布规律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366 pairs of main producing mines in North China,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mainly is controlled by tectonics,the extrusion tectonic belts are the main distribution areas of tectonic coal,the edges of extensional tectonic belts are the second,the internals of extensional tectonic belts are the third. The level territory distribution mainly is controlled by the thickness of coal seam. The areas and layers that tectonic coal distribution is the best are the most serious of coal and gas outburst,the tectonic coal formed in the longitudinal buckling mainly is in the fold limbs,the tectonic coal formed in the faulting mainly is in the hanging-wall block,so the fold limbs and the hanging-wall block are more serious of coal and gas outburst,too. Key words: tectonic coal; distribution; coal and gas outburst; control
平顶山矿区构造煤分布规律及成因研究
第2 7卷 第 3期
20 0 2年 6月
煤
炭
学
报
Vo . No 3 1 27 .
J 0URNAL OF CHI NA COAL S CI Y O ET
Jn ue
2 0 02
文 章 编 号 :2 3—9 9 (0 2 0 05 9 3 2 0 )3—04 0 2 9— 5
作用.
1 研 究 区 概 况
平 顶 山矿 区是煤 与 瓦斯 突 出较 严 重 的矿 区 ,矿 区现 有 生产 矿井 1 对 ,主要 矿 井 位 于 区域 构 造 李 口 0余
向斜 的西南 翼 . 矿 区 主要 地质 构 造 线展 布 方 向 与李 口向斜 轴 部 近平 行 ,主要 有锅 底 山 断层 、九里 山断层 及 褶皱 构造 ( 1 ,矿 区 内 次 级 构 造 发 育 ,矿 区 地 质 构 图 ) 造特 征 表 现 为 东 、 中 、西 3个 区 域 , 中 区 构 造 相 对 简 单 . 矿 区 内含 煤 地层 有 晚 石 炭 纪 的太 原组 、二 叠 纪 的 山 西组 、下 石 盒子 组 、上石 盒 子 组 ,含 煤 岩 系地 层 总 厚 度 达 8 0 m,含 有 煤 层 8 0 8层 ,有 可 采 煤 层 2 3层 ,分 为 7 个组 ,其 中二叠 系 有 丁 组 、戊 组 、己 组 3个 主 采 煤 组 . 矿 区 内有 5对 煤 与 瓦斯 突 出 矿 井 ,已 发 生 煤 与 瓦 斯 突 出
维普资讯
20 5
煤
炭
学
报
22 0 年第2 卷 0 7
产 地 质 资料 得 出 ,矿 区 内构 造 煤 在不 同煤层 及 不 同 区域 的分 布 有 很 大 的差别 ,构造 煤 分 布总 体 表现 出多层 性 、分 区性 和 选层 发 育 的特 点 ,中区构 造 简单 ,构造 煤 分 布相 对 稳 定 . 2 1 丁 . 一煤层 中构 造 煤分 布 规律 丁 层 中 构 造 煤 分 布 表 现 出分 区 性 ,中 部 的 四 一煤 矿 、一矿 和 东 部 的十 矿 3对 矿 井 中构 造 煤 发 育 最 好 ,在
青海木里煤田构造分带性特点及赋煤规律
青海木里煤田构造分带性特点及赋煤规律
青海木里煤田位于青海省西部,是一个新兴的煤炭基地,主要生产烟煤和炼焦煤。
据悉,木里煤田构造分带特点表现为煤田呈南北向,且呈一定的倾斜。
根据地质调查,煤田主要分布在南北向的断裂带上,其中北部的断裂带富含烟煤,南部的断裂带富含炼焦煤。
赋煤规律方面,煤层的厚度一般在10~30米之间,厚度越大煤质越好。
煤矿储量主要集中在煤田的中部和南部,这里煤层厚度较大,煤质也较好。
北部的煤矿储量相对较少,但煤质较差。
因此,在开采木里煤田时,应重点关注煤田的中部和南部,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煤炭资源的分布与开采技术研究
煤炭资源的分布与开采技术研究煤炭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分布。
然而,不同地区的煤炭资源分布并不均匀,且开采技术也因地区差异而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以及不同地区的开采技术研究。
首先,煤炭资源的分布受到地质构造和地质历史的影响。
在地质构造方面,煤炭主要分布在沉积盆地、褶皱山地和断陷盆地等地质构造单元中。
这些地质构造单元具有适宜的沉积环境和煤炭形成条件,使得煤炭资源得以富集。
同时,地质历史也对煤炭资源的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古地质时期的构造活动和古气候变化都会导致煤炭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发生变化。
其次,不同地区的煤炭资源分布特点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和西南地区。
华北地区的煤炭资源储量较大,但煤质较差,开采难度较大。
华东地区的煤炭资源储量较少,但煤质较好,开采技术相对成熟。
西南地区的煤炭资源储量较大,但地处高海拔山区,开采条件极为恶劣。
此外,澳大利亚、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家也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分布区域和特点各不相同。
针对不同地区的煤炭资源分布特点,各国开展了相应的开采技术研究。
在华北地区,由于煤质较差且地下矿藏深埋,传统的开采方式已经难以满足需求。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探索煤矿开采的新技术,如煤矿瓦斯抽采技术和煤矿煤层注水技术,以提高煤炭开采效率和安全性。
华东地区的开采技术则主要集中在煤矿瓦斯抽采和煤矿煤层注水技术的改进上,以减少煤矿事故和环境污染。
西南地区由于地形复杂,开采条件极为恶劣,因此开展了大规模的机械化开采技术研究,如大型露天矿开采和无人驾驶采煤机的应用。
除了传统的开采技术研究外,一些国家还在探索新兴的煤炭开采技术。
例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家正在研究开发地下煤气化技术,以实现对低质煤的高效利用。
这种技术可以将煤炭转化为合成气体,用于发电和化工等领域,减少对传统煤炭开采的依赖。
此外,一些国家还在积极推广清洁煤技术,如煤炭洗选和煤炭气化等,以减少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物排放。
瓦斯地质规律的研究对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意义
瓦斯地质规律的研究对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意义摘要:在煤矿生产中,煤与瓦斯突出是一种特殊的瓦斯涌出现象,煤与瓦斯突出是井工煤矿五大自然灾害之一。
虽然它每次发生之前都会出现征兆,但由于每次征兆不管是在方式上还是时间上都会有所不同,所以矿井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常会造成井下作业人员伤亡。
因此,为了降低矿井中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发生的概率,有必要对煤层瓦斯地质规律进行探寻、分析,进而对煤与瓦斯突出加以控制。
关键词:煤层地质结构煤与瓦斯突出控制瓦斯地质规律是指揭示瓦斯与所有地质因素之间内的联系的规律。
瓦斯是生于煤层、储存于煤层或围岩中的气体地质体,只要开采煤炭就会有瓦斯涌出。
它的生成条件、运移规律以及赋存、分布规律都受着极其复杂的地质作用控制。
因此,研究瓦斯地质规律是进行煤与瓦斯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和瓦斯涌出量预测的关键,同时也是瓦斯地质图编制的基础。
矿井瓦斯含量主要受煤层变质程度、埋藏深度、上覆地层有效厚度、煤层顶底板岩性、煤厚、地质构造、水文和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一、煤与瓦斯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瓦斯地质研究的实践认为,煤层瓦斯含量高是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的基础;一定厚度的构造煤是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的必要条件;压性、压扭性构造带是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的有利地带;构造应力相对集中的地带是瓦斯突出发生的主要位置。
构造挤压、剪切作用会使煤体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脆韧性破坏,形成构造煤。
不同级别的构造活动和构造应力场控制着构造作用的范围和强度,也就控制着不同区域、不同范围煤层瓦斯的赋存和分布,同时控制着煤层赋存条件、煤体结构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也就是控制着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程度和危险区域的范围。
煤与瓦斯突出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动力地质灾害,牵涉到复杂的地质因素和开采因素。
国内外大量的观测研究表明,所有煤与瓦斯突出都发生在构造煤分层,并且在突出过程中伴随数倍于煤层的原始瓦斯含量的瓦斯喷出,说明构造煤与高能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的关系密切。
构造煤是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的物质基础,高能瓦斯是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的主要能源,一定厚度的构造煤和高能瓦斯赋存是煤与瓦斯突出两个必要条件。
平顶山矿区构造煤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9-03-31作者简介:韩习运(1956—),男,河南新乡人,高级工程师,1981年毕业于焦作矿业学院,现任中平能化集团勘探工程处处长。
平顶山矿区构造煤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韩习运(中平能化集团勘探工程处,河南平顶山 467000)摘要:通过对平顶山矿区主要煤组中构造煤的研究、分析,发现矿区内构造煤分布具有分区性、多层性和多期性的规律,阐述了构造煤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
根据构造煤的分布规律及厚度变化,可以对煤矿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进行预测,防止事故发生。
关键词:构造煤;分布规律;煤与瓦斯突出;地质构造;平顶山矿区中图分类号:T D7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0506(2009)07-0036-021 矿区概况(1)矿区构造。
平顶山矿区位于平顶山煤田东段,主体构造为一枢纽向北西倾伏的宽缓向斜构造———李口向斜。
其北东、北西、南侧分别为襄县北凹陷、临汝凹陷和舞阳凹陷,呈一四周凹陷、中间拱托的断块,构造线方向以北西向为主。
(2)矿井简介。
平顶山矿区是煤与瓦斯突出较严重的矿区,矿区现有生产矿井16对,主要矿井位于区域构造李口向斜的西南翼。
矿区主要地质构造线展布方向与李口向斜轴部近平行,主要有锅底山断层、九里山断层及褶皱构造。
矿区内次级构造发育,矿区地质构造特征表现为东、中、西3个区域,中区构造相对简单。
矿区内含煤地层有晚石炭纪的太原组和二叠纪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主采煤组为二叠纪的丁组、戊组、己组。
矿区内有8对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已发生煤与瓦斯突出100余次,突出点均有构造煤发育,所以构造煤是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的重要地质标志。
构造煤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发育程度,并且发育程度对煤与瓦斯突出有直接控制作用。
2 构造煤构造煤即煤体原生结构遭受构造作用破坏的煤。
从煤体结构成生角度看,构造煤即具有改造的煤体结构的煤,或后生结构煤。
实践经验证明,构造煤和煤与瓦斯突出事件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
我国煤炭分布规律
我国煤炭分布规律
咱先说说啊,煤炭这东西,那可是老重要了。
就说我小时候吧,有一回跟着大人去了一个煤矿附近的小镇。
那地方,到处都能看到运煤的大卡车来来往往,车身上黑乎乎的,全是煤炭的印子。
路边的小饭馆里,吃饭的司机们谈论的也都是煤炭的事儿。
我就特别好奇,这煤炭咋就这么多呢?后来才知道,咱国家的煤炭分布那可是有规律的嘞。
有些地方煤炭多得很,像山西啊,那简直就是煤炭的大宝藏地。
听说那里的地下,全是黑黝黝的煤炭,就跟个巨大的煤炭宝库似的。
好多人都靠着挖煤、运煤过日子。
那里的煤矿一个接着一个,工人们整天忙活着,把煤炭从地下挖出来,供应到全国各地。
再看看其他地方,有的地方煤炭就比较少。
这就好比老天爷在撒煤炭的时候,有点“偏心” 呢。
哈哈,开个玩笑哈。
不过这分布规律还真是挺有意思的。
煤炭多的地方,经济发展也常常和煤炭紧密相关。
那些大煤矿周围,会有各种各样的工厂,都靠着煤炭提供能量。
而煤炭少的地方呢,就得想别的办法来发展经济啦。
咱国家这么大,煤炭分布得不均匀,也有它的好处。
这样不同的地方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发展。
有煤炭的地方好好利用煤炭资源,没煤炭的地方就搞搞别的产业,大家一起努力,把国家建设得越来越好。
总之啊,咱国家的煤炭分布规律虽然有点复杂,但也挺有趣的。
就像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一样,有它自己的门道。
咱要是多去了解了解,还能发现不少好玩的地方呢。
嘿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煤分布规律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
邵 强1 ,王恩营1 ,王红卫2 ,殷秋朝2 ,霍光生2 ,李丰良2
( 1. 河南理工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2. 郑州煤炭工业(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6)
摘 要: 根据对华北 366 对主要生产矿井统计分析,得出构造煤的区域分布主要受构造控制,挤压
/7、8 / 己15 - 17 、戊9 - 10 、丁5 - 6
/ 二1
12 / 12 /3、5、7
/三 /三 / 二1 / 二1 / 二1
12 /9、9 - 1、9 - 2 /3
/3
突出矿井比例 /%
56. 9
15. 8
33. 1
16. 7
26. 6
26. 6
0 25. 0
5. 1 4. 3
7. 7
DOI:10.13225/ki.jccs.2010.02.021
第 35 卷第 2 期 2010 年 2 月
煤炭学报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Vol. 35 No. 2 Feb. 2010
文章编号: 0253 - 9993( 2010) 02 - 0250 - 05
关键词: 构造煤; 分布规律; 煤与瓦斯突出; 控制
中图分类号: TD713. 1
文献标志码: A
Control to coal and gas outburst of tectonic coal distribution
SHAO Qiang1 ,WANG En-ying1 ,WANG Hong-wei2 ,YIN Qiu-chao2 ,HUO Guang-sheng2 ,LI Feng-liang2
( 3) 伸展构造带内部主要是原生结构煤分布区, 如鄂尔多斯盆地、大同—宁武盆地、沁水盆地、渤海湾 凹陷、鲁西隆起等,盆地和隆起内部一般受到的构造 应力作用较弱,煤层变形较小,煤体结构类型主要是 Ⅰ - Ⅱ类。
从华北板块突出矿井统计来看,在 366 对主要生 产矿井中,有突出矿井 74 对,构造煤的主要分布区也 是煤与瓦斯突出比较严重的区域( 表 1) ,如挤压构造 带、伸展构造带边缘及其内部,突出矿井所占比例分 别为 33. 1% 、26. 6% 和 5. 1% 。但同是挤压构造带, 由于构造作用强度不同,煤与瓦斯突出的程度也有差 别,如南华北板块、华北板块北缘和鄂尔多斯盆地西 缘,突 出 矿 井 所 占 比 例 分 别 为 56. 9% 、15. 8% 和 16. 7% 。同一构造带内各矿区也不相同,如南华北板 块淮南矿区瓦斯突出最严重,突出矿井占 93. 8% ,永 城矿区( 永煤集团) 无突出矿井; 太行山东麓安阳矿 区、焦作矿区突出矿井占 54. 5% ,其他矿区突出较弱 ( 5. 4% ) 等。
( 1) 挤压构造带是构造煤主要分布区,如南华北 板块、华北板块北缘和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类型 主要表现为大型推覆构造和褶皱构造,在这些挤压构 造区,煤体结构类型主要为Ⅲ - Ⅳ类,是板块内煤体 结构类型分布最高的区域。
( 2) 伸展构造带边缘是构造煤次要分布区,如板
块中带太行山东麓,构造类型以正断层为特征,煤体 结构类型主要为Ⅱ - Ⅲ类,构造煤呈条带状,其展布 方向与构造线的展布方向一致。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366 pairs of main producing mines in North China,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mainly is controlled by tectonics,the extrusion tectonic belts are the main distribution areas of tectonic coal,the edges of extensional tectonic belts are the second,the internals of extensional tectonic belts are the third. The level territory distribution mainly is controlled by the thickness of coal seam. The areas and layers that tectonic coal distribution is the best are the most serious of coal and gas outburst,the tectonic coal formed in the longitudinal buckling mainly is in the fold limbs,the tectonic coal formed in the faulting mainly is in the hanging-wall block,so the fold limbs and the hanging-wall block are more serious of coal and gas outburst,too. Key words: tectonic coal; distribution; coal and gas outburst; control
表 1 煤与瓦斯突出区域分布 Table 1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coal and gas outburst
构造位置
主要矿区
挤压构造带 伸展构造带边缘
伸展构造带内
南华北板块
淮南矿区 淮北矿区 平顶山矿区 郑州矿区 永城矿区( 永煤集团)
华北板块北缘
通化 红阳和本溪 南票、兴隆、京西矿区
构造带是构造煤主要分布区,其次是伸展构造带的边缘,伸展构造带的内部主要是原生结构煤分布
区; 构造煤的层域分布主要受煤厚控制,即构造煤主要发育在厚煤层中; 构造煤最发育的区域和层
位,煤与瓦斯突出也最严重。纵弯褶皱作用下构造煤主要形成在褶皱的翼部,断层作用下构造煤主
要形成在断层的上盘,因此,褶皱的翼部和断层的上盘也是煤与瓦斯突出最严重的部位。
收稿日期: 2009 - 07 - 11 责任编辑: 毕永华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资助项目( 2005CB221501) ; 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2009B620002) 作者简介: 邵 强( 1963—) ,男,河南渑池人,副教授。Tel: 0391 - 3988771,E - mail: weyshaoqiang@ 163. com
表 2 煤与瓦斯突出与煤厚的关系 Table 2 Relation between the thickness of coal seam and coal and gas outburst
煤田、矿区或矿井
主采煤层
平均煤厚 /m 主要突出煤层 /突出频次
备注
太行 山煤 /太原组薄煤层
组 B4 、B11 - 2 、B8 / 山西组 A3
2. 6
下石盒子组 8 煤 /9 煤、10 煤
9 /3、2. 7
丁5 - 6 、戊9 - 10 和 己15 、己16 - 17 、 3. 0、4. 3、3. 5、1. 5、
己15 - 17
5. 0
9 煤 /94. 1% C13 - 1 煤 /62. 7%
上述研究说明,构造煤的发育体现了对煤与瓦斯 突出控制的综合作用。
本文根据对华北板块晚古生代煤层构造煤分布 规律和煤与瓦斯突出区域分布的研究,从构造煤的区 域分布、层域分布和局部分布等不同层面研究了对煤 与瓦斯突出的控制。
1 构造煤区域分布规律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 制
根据对华北 366 对主要生产矿井统计和区域构 造发育规律的分析,得出构造煤区域分布规律受构造 控制( 图 1) ,构造类型不同,构造煤发育的程度也不 同,主要体现在以下 3 个方面:
252
煤炭学报
2010 年第 35 卷
2 构造煤层域分布规律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 制
研究 表 明,构 造 煤 层 域 分 布 规 律 主 要 受 煤 厚 控 制,一般来说,含煤地层中厚度较大的煤层也是构造 煤比较发育的煤层,如华北板块北带太原组厚煤层, 板块中带和北带山西组二1 煤,板块南带上、下石盒子 组厚煤层等,构造煤主要形成在厚煤层中,薄煤层相
3 褶皱作用下构造煤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
根据研究,褶皱构造一般是在纵弯褶皱作用下形 成的,褶皱作用初期,褶皱开阔平缓,构造煤主要形成 在褶皱翼部,转折端构造煤发育较弱,因此,煤与瓦斯 突出主要 发 生 在 褶 皱 的 翼 部,转 折 端 突 出 危 险 性 较 小。随着褶皱作用增强,褶皱紧闭程度增加,褶皱翼 部构造煤进一步发育,但厚度减薄,转折端形成构造 煤,且厚度增大,此时,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转折端可
( 1. Institut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454000,China; 2 Zhengzhou Coal Industry ( Group) Co. ,Ltd. ,Zhengzhou 450006,China)
按照综合假说的观点,煤与瓦斯突出是地应力、 瓦斯压力和煤体结构 3 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 - 2]。 大量的突出点调查统计表明,发生突出的地点及其附 近一般都有构造煤发育[3 - 4]。根据研究,构造煤是原 生结构煤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变形煤,因此,构 造煤发育区也是应力集中区; 另一方面,构造煤孔隙 度大,渗透性差,有利于瓦斯的保存,致使煤层中瓦斯 压力一般也比较高; 第三,构造煤强度及抵抗外力破 坏的能力较原生结构煤显著地低,最容易被破坏和抛 出等[5 - 6]。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太行山东麓 鲁西隆起
海勃湾、乌达矿区 石嘴山矿区 石炭井矿区 焦作矿区 鹤壁矿区 安阳矿区 峰峰、邯郸、邢台矿区 淄博、肥城、莱芜、新汶 兖州、陶枣、临沂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