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教学走出一片新天地
打造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文课 都 是 无 本 之 木 、 源 之 水 , 堂 的 生 动 与 活 力也 就 无 从 谈 无 课 起 . 这种 提高 完 全 在 于 教 师 的 自觉 和 平 时 的 积 累 . 而 只有 当 阅 读 成 为 一 种 内 在 的 迫切 的愿 望 和要 求 时 ,语 文 教 师 的文 学 修 养 的提 高 才 成 为可 能 。 2博 闻 强识 、 阔 眼界 , 力汲 取 相 关 知 识 . 开 努 罗 曼 ・ 兰 说 :要 撒 播 阳 光在 别 人 心 中 , 得 自己心 中有 罗 “ 总 阳 光 。” 句话 强 调 了“ 学 ” 这 博 的重 要 性 。语 文教 师 还 要 了解 理 科 的一 些 基 本 知 识 。在 现 行 职业 中学 语 文 课 本 中 , 大 量 的有 有 关 自然 科 学 方 面 的 文 章 , 些 知 识 弄 不 懂 , 这 自然 会 从 一 定 程 度 上 影 响 自 己的 教 学 。 此 , 加 强 对 自然 科 学 史 等 一些 常 识 的 因 要 学 习, 还要 主动 了解 甚 至 学 习 专 业 课 知 识 , 能把 语 文 教 学 和 学 生 所 学 专 业 相 贯穿 , 密联 系在 一 起 。 紧 3在 积 累 中发 展 个 性 、 养 独 立 意 识 . 培 . 独立 意识 是 语 文 教 师 的生 命 . 性化 是 语 文教 学 的生 命 。 个 部 分 职业 学 校 的语 文 教 师 往 往 是 坐 井 观 天 ,缺 少 和 外 界 同行 的 交 流 , 文 学 越 来 越 远 , 期 以来 习惯 依 赖 教 参 的 帮 助 , 离 长 当 没 有 这些 帮助 时就 备 感 吃 力 。即 使 是 对 那 些 传 统 的课 文 和经 典 的 文 章 , 有许 多 教 师 自身并 没有 能真 正领 会 它 的意 义 , 也 自
关于王荣生的主要研究内容评价精编版
王荣生是我国大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第一位博士。
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在这遍地专家与砖家并行的年代,我们早已麻木于看见一个个所谓的“大师”,然而王荣生的确是一位语文的江湖上见血封喉,招招“致命”的语文高手。
其学养深厚、思辩性强,重学理,更重实践,重批评,更重构建。
他的研究拨云见日,使长久以来的一些故弄玄虚变得无地自容,给津津乐道的唯教学技巧派以当头棒喝。
他的理论是多彩的,充满活力的。
他交流亲切、激情、睿智。
他的课例研究、他的精思平和、他的实干精神、他的长久坚持、他敏锐思考、他的独特视角,将语文教学引入到了一个让人豁然开朗的新天地。
我们猛然发现,语文课堂研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让我们实在回归我们的课堂,我们的田野。
他从课程与教学论的高度研究语文。
有人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研究语文教育有三次转变。
第一次是以语言为视野。
代表人物是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三老。
第二次是以文学为视野,代表人物是钱理群、王富仁、王丽等。
第三次是以课程论为视野,代表人物王荣生和李海林。
他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版再版,被誉为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一座新高峰。
该书深入探讨了语文教育研究中的许多前沿课题,在学界产生了“绕不开去”的学术影响,一时洛阳纸贵。
江浙一带中小学语文教师人手一册,浙江师大语文教育硕士则全文誊抄王荣生该著作以深入学习。
他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系统地开启了观课评教的新方法,提出了“名课研习”“课例研讨”“课例评析”“课例兼评”“课例综述”五种观课评教的新样式。
王荣生提倡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观课评教。
他认为语文教学研究要从过多的关注教学方法转移到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重点关注教学内容和注学情。
为此他从教学内容角度开发出了评价一堂语文课的九级累进标准。
语文教学研究充斥着有过多的“我认为”,更多的是个人经验和所谓“模式”。
如元代书法家鲜于枢炫耀悬腕“胆、胆、胆!”一般,把教学的成功自认为仅是教学技巧精湛,让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成功之道,犹中医看病般神秘,他人无法学习。
走进语文学习的新天地
作 式 的教 学 样式 。 1 教 学 的导 演 者 . 做
机、 富有 实 效 , 正 带领 学 生 走进 语 文 学 习 的 崭新 天 地 。 真
一
、
课 前演 练 。 发 兴 趣 激
课前 3 钟 活 动 的 内 容 形 式 多 样 :. 课 外 古 诗 。 由语 文 分 1 学
课 代 表事 先 安 排 好 的学 生充 当 “ 老 师 ” 全班 同学 学 课 外 古 小 教
检查 预 习 是正 式 上 课 的重 要 一 环 , 往 被 老 师忽 视 。 果 往 如 教 代 学 , 以教 师 的 分 析 代 替 学 生 的 阅读 实 践 , 是 学 生 能 自 不 凡
己 掌握 的 不 越 俎代 庖 。
2做 教 学的 指 导 者 .
长 期没 有 检 查 学 生预 习 的情 况 ,学 生 就 有 可 能也 忽 视 课 前 预
我 们 语 文 教 师 的学 科 负 担 。 而要 用我 们 的 知 识 与 方 法构 建 师 生 之 间 阅读 文 本 的 互 动桥 梁 , 语 文课 上 得 灵 活 精 巧 、 满 生 把 充
五 、 作探 究 , 心 交 流 合 用
语 文 教 学 的 重 心 ,只 有在 通 过 师生 之 间 生 生 之 间 的交 流 沟 通 、 作 探 究 , 能 促 进 学 生 的 成 就 感 , 建 师 生 优 良 的合 合 才 构
走进语文大课堂,开辟习作新天地
% 辟 习作 新 天 地
■ 朱 云
作文 教学是语 文教学 的重要组成部分 。 教育 家叶 圣陶先 生 曾经说过 :小学生今 天作某 一篇文 , “ 其实就 是综合地 表达他 以前知 识 、思 想 、语 言等方 面 的积 累。” 话明确告诉我们 : 此 小学 生在作 文之前 , 需要有 知识 、 思想 、 言等 方 面 的储 蓄 , 到 习作综 合 运用 语 等 时, 才有 “ 习作源 ”才能得心应手地写 出好作文 。 , 小学 生的这种“ 累” 积 途径 主要依靠语 文教育 , 它取之 于语 文教育多方位 的综合 内容 , 无形地要求语文教育教学 必须放宽 视野 , 展时空 , 拓 走进语 文教 育大课 堂来完 成这一任务 。 语文教育大课堂” “ 是指语 文教育 教学在
的光芒。 同样在解疑 的过程 中,学生各 自的思考 角度 、 思
维方式也不 一样 , 必定会带来个性 化的答案 。 如在 “ 还
狼一个公道 ” 环节上 , 赵老 师把“ 松杉葱郁 、 生机勃 勃 、 生态平衡” 送给狼 , 学生也表达 了 自己的观点 。 有人认 为松 杉葱郁是 用来形容植 物 的 , 而狼 是动物 , 以把 所 松杉葱郁送给狼不合适 ; 人认 为这 个 词语送 给狼 有 再合适不过 了……面对这些个性 化的解疑 , t , 难 有 ll , ̄ f 说孰优孰劣 , 教师也 没有必要做这样 的“ 定” 鉴 。只要 学生 提 的问题 有价值 , 的答 案有道 理 , 说 不妨给 他们 片彰显个性的空间 。 整个 教学过程 , 没有一 点 “ ” 牵 的痕 迹 , 生 自始 学 至终在兴奋 中品读 、 体验 、 感悟 、 质疑 、 思辨 、 释疑的 良 好氛 围中展示 自我。整个教学过程 , 所有 听课 老师都 为学生那独 特的体 验而惊叹 , 为老师那 善诱 的言语而 赞叹 , 为能听到个性飞扬的示范课而感叹 。 笔者 认 为 , 只要 我们 老师 牢记 “ 阅读是 学生 的个 性化行为 ” 的准则 , 千方百计培养 、 训练学生 的阅读个 性, 我们 的语文课堂必定是个性飞扬的课堂 。 ( 者单位 : 作 深圳 市龙 岗区平湖街道 白坭坑 小学 )
远程教育为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掀开一片新天地
远程教育为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掀开一片新天地作者:姚颂国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17期姚颂国(福建省莆田市黄石江东中心小学,福建莆田351144)摘要:数字化教学资源进入农村小学,使农村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语文课堂更是如鱼得水。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适当、有效地运用网络教育资源,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到语文的神奇魅力。
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我们将课堂重点和难点轻松突破,语文教学事半功倍,把语文老师从许多“有理讲不清”的尴尬情景中解脱出来。
语文课堂优化了,教学情境丰富了,自此,语文课堂有了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语文教学;数字化教育资源;农村小学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7-0263-02作者简介:姚颂国(1976-),男,汉族,福建省莆田市人,本科,教师,研究方向:小学高级、小学语文。
数字化教育资源迅速进入农村课堂,推动了农村教育教学的改革,使我们农村教师走上了教育前沿,引用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
网络教育资源辅助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走进了新的时代,还使农村的语文课堂同样生动、形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再也不是单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本书了。
恰当地运用数字化教育资源,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将学生带进神奇的语文世界。
学生们对语文课堂自然而然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从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主动参与到语文的教学中来。
农村孩子的视野与城里的学生相比自然会窄一些,知识间的差距大一些。
在没有网络的教学年代很多语文课堂知识的教学让老师觉得力不从心,而当数字化教学资源进入农村课堂,语文课堂教学就让老师们得心应手、驾驭自如了。
一、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使语文的课文教学有声有色例如:在《美丽的大兴安岭》这一课的教学,就让人充分体会到了多媒体的运用给语文教学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往老师所能做的只能是将自己所掌握的有关大兴安岭的知识用语言向学生进行介绍,可对于大兴安岭的知识老师自己所掌握的毕竟也是有限的,所以有时老师讲得唾沫横飞、口干舌燥,可学生的表情很麻木,有的甚至已经昏昏欲睡,无奈的心情油然而生。
多媒体为语文教学添双翼
多媒体为语文教学添双翼摘要: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信息技术融幻灯片、录音带、录像带、投影片、电影片、计算机软件于一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具有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的优势。
把它引入中学语文教学,充分利用其直观、形象、生动、灵活的特点,可以在教学中展示形象,解释原理,渲染意境,增大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达到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但也不能滥用,必须将它与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量适当地应用它,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总之,只要我们按教学所需,对症下药,巧用多媒体,使多媒体教学真正做到适时、适“档”、适量、适合。
那么,它定会为语文教学开一片创新天地!关键词: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都很强的学科,其内容包罗万象,纷繁复杂,这就使得语文学科的教学更注重形象性、直观性和应用性。
单凭教师讲授,很难吸引学生,而这些正是现代教育技术之强项,如果将信息技术引入中学语文教学,充分利用其直观、形象、生动、灵活的特点,可以在教学中展示形象,解释原理,渲染意境,增大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达到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下面我就以几年来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多媒体的使用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寓教于乐,激发兴趣,自主学习“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现代认知心理表明:一幅形象的画面,一组动听的声音,一段动态的场景,往往可以诱发认知内趋力,使人对自己的认知的对象产生强烈的热情。
语文教材中,不可能每一篇课文都富有生动的情节,有的仅是介绍一种常识,有的则寓理于文。
尤其是文言文,学生学起来也许会感到苦燥乏味。
针对这种教材和学生感知的实际,恰如其分地运用电教手段,无疑将成为学生渴求知识好奇之火的助燃剂,成为探求新知的乐趣而产生愉快感。
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首先把日期定在中秋佳节这一天。
教学反思洞开一片新天地
善于拓展,洞开语文教学新天地今学期,教育局提出教师培养六项提升策略,“弘师德、重师范、勤教研、善拓展、活方法、提效率”。
作为语文老师,善拓展是引领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并提出了拓展性阅读的量化要求。
于漪老师曾说:“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培养,并不局限在第一课堂,第二渠道有更广阔的天地……”因此,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读,无疑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今学期,我以语文课本为依托,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丰富了孩子的知识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本,为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做了准备。
一、课前拓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课前五分钟积累展示是今学期的常态。
为此,我反复钻研文本,计划出每一个单元或每一篇课文课前需要学生课前积累和阅读的资料,以供有的放矢地去查阅资料,背诵积累阅读。
1.背诵名言警句。
本册的第一组课文主题是读书,我让学生搜集了读书的名言;在学习《慈母情深》一课时,我让学生搜集了赞美母爱的名言、诗篇,课前背诵展示。
2.读讲故事资料。
有些课文,又一定的历史背景,需要学生了解之后才能走进文本,更好地理解文本。
如在学习《最后一分钟》时,我让学生查阅了虎门销烟的历史故事,并讲给大家听,学生从故事中了解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欺侮以及林则徐作为民族英雄的伟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学习分《难忘的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台湾的历史,让学生了解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期间经历了葡萄牙、荷兰和日本的侵占,几百年的风雨飘摇,1949年终于光复。
学生从历史的隧道中感受到一种家国的沉重感和责任感。
二、课中拓展,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1.拓展品味语言文字运用。
在学习《秋思》一诗中时,诗中出现了“万重”一词,学生拿不准读什么音,我出示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让学生读诗句并回忆意思,学生很快便知道了“万重”的意思是很多。
新思想开拓语文教学新天地
新思想开拓语文教学新天地【摘要】新课改在不断的改革实施的今天,教师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重新审视”教”和”学”的主体角色。
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开拓出语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自由自主互动我是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孔夫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道出了”兴趣是第一老师”的教学真谛,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个个无精打采,虽然老师兢兢业业,认认真真的教,但是激不起学生内心的涟漪,老师和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互动,虽近在咫尺却尤如千里之外,教学效果不明显,如何改变这种局面,让课堂气氛活妖起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互动,就要改变这种教学方法。
有一句成语叫”欲擒故纵”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用这种方法,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旧有的教学理念,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一、”放”下架子,创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自古以来,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崇高,,教师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固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说。
师道尊严不可忤逆,便有了高高在上的老师和唯听是从的学生,压抑了学生的想象空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展示,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枯燥乏味。
教师应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戒除一言堂作风,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以后的教学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过程不应再是”知识传递”的过程,而是师生对知识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师生是平等对话的主体,是学习伙伴。
于是,很多老师就放开了,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
教师只有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互信的关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学生的共鸣,才能为授课和交流提供感情基础,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一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学生的自身成长非常重要,”发展”是学生的基本权利。
走出困惑,探寻中职语文教学新天地论文
走出困惑,探寻中职语文教学新天地摘要:本文旨在重新定位语文课在职业学校的地位,探索中职语文教学改革。
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可在寻求切合实际的语文教学目标、选择实用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改革考核评价方式三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困惑;出路;转变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129-001语文课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必修课之一,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老师,教给学生实用、新颖的知识,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天地,已经成为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迫切要求。
一、重新认识中职学校语文教育1.语文素养与人的素养一般认为,人的素养由“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构成,对于一个有完善人格的人来讲,二者是同步、均衡、可持续发展的。
语文素养与人的素养是息息相关的,一个人的语言活动同时也是他的心灵活动、精神活动。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语文教育提高他的人文素养。
2.语文能力与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指学生对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掌握得快慢、顺利、准确程度,语文学习会对专业能力起促进作用。
中职学生对纯理论性文化学习起来较为吃力,兴趣也不高,需要老师想尽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给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留有自由的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要集合教材中的相关课文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为今后的学习与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够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语文能力的提高,它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对专业知识语言的理解、准确、到位。
因为对任何知识的学习,没有对语言的正确理解,就谈不上掌握;语文教学对思维的训练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插上了翅膀,使他们在专业领域内具有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等,从而在专业上有所建树。
3.语文能力与人的发展语文能力是用语言文字进行理解和表达的双向交流的能力,学生具有较高的语文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许多中职毕业生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差的人在招聘中屡遭尴尬,甚至会影响到专业能力的发展。
语文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的享受
语文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的享受作者:福建省邵武市故县中心小学姚美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新世纪迎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也跨入了一个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憧憬着在新一轮的课改大潮中能再掀波澜,与时俱进。
然而,审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毋庸讳言,对落后文化、落后教育的留恋与厚爱还是屡见不鲜。
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忽视学生主体发展和个性差异,囚于课堂、困于教材,削弱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二是教法陈旧,缺乏创新,抑制了学生多维度的思考和个性化的体验;三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评价仍然是唯教材、唯分数的评价模式,造成了教师对语文资源利用上的荒芜和学生对生活感悟能力的低下。
如何打破这一僵局,让语文教学重新焕发生命和活力,真正成为师生创新实践的殿堂呢?《课程标准》的颁发为我们指点了迷津。
下面结合本人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拙见:一、课堂氛围少一些刻板,多一些自由——在心灵放飞中享受。
一位教师在教学口语交际课《爱吃的水果》时,上课伊始,孩子们并没有规规矩矩地坐好,而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自由组合,每组的桌子上都摆着孩子们爱吃的水果。
教师并没有作过多讲解,只是提示孩子们可以从形状、颜色、大小、味道等方面去观察。
话音刚落,孩子们便热闹开了。
有的用手摸,有的用鼻闻,有的离开座位,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还有的把水果切开,美滋滋地品尝……以上案例,教师打破了传统的整齐的座位编排方式,让学生自由组合,随意而坐,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又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实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观,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向学生,从本质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果把学生比作一盘棋,那教师则是驾驭棋子的棋手,想当一名出色的棋手,把棋下好下活。
我认为关键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转换师生角色,营造和谐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2024年语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5篇
总之,这次小学语文教材培训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平台,我一定会珍惜本次学习培训的机会,认真学习,充分利用时间给自己“充电”,为将来更好的从事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3、讲授新教材时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材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材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语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篇2
1、在本次培训中,苏老师从拼音与识字教学、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等几方面给了大家很可行教学建议,使我对新版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和把握。做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识字写字朗读阅读的教学研究,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提高语文素养的空间。
培训中,我聆听了教育部朱之文副部长的讲话,李亮博士和上海市教研员薛峰的讲座让我们豁然开朗。通过各位专家的指导和讲解,我对新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编写特色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新版的部编教材就是由国家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材,教材已上升到国家层面就必然受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和传统文化的影响。“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用温儒敏教授的话说,第一点就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教材编写实质上是国家行为,所以教材编写立意要高,要立德树人。这同时也提醒我们语文教师今后在教材的拓展与选文时要围绕思想价值去选材,不做无效拓展。另外,部编本教材不仅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材的编写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图文并茂,风格活泼,能够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她满足了一线需要,对于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某些问题,也注意“纠偏”。简言之,部编新教材具有扬正气、接地气、有生气、更大气的专属特色。
将初中语文课堂开拓一片新天地
将初中语文课堂开拓一片新天地【摘要】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师生互动也可以产生课程资源。
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有些活动的结果是无法预测的,它只会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而逐步呈现出来。
这种教学中生成的知识与体验,因其无法预设和预测而更加鲜活。
通常说的教学机智、教学灵感、思想火花、教学相长等,就是说的这种教学中生成的知识和体验、它对课堂教学的作用比其他资源显得更为重要。
【关键词】深挖教材;积极引导;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如教科书、图书、报刊、影视、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文化长廊、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课程可言,课程的开设要依赖课程资源;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
要想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举措。
一、深挖教材,充分挖掘课堂内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素材性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
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
同时,课堂是极其重要的条件性资源。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竭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际上也就是如何把课程资源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
二、放开手脚,积极引导,相信学生,给他们自由的空间和时间。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会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解放孩子的嘴,让他们会说……”。
还语文教学一片新天地
还语文教学一片新天地作者:崔美芹来源:《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2013年第25期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不应该再局限于书本和课堂,更需要一个广阔的天地、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应该开辟语文学习的新天地。
这样,既能开拓学生的人文素质,扩大学生的思维领域,又能发展学习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读写创新能力,使学生既会做人,做到思想品德高尚、情感健康丰富、审美意识较强的人;又会作文,作出思想积极新颖,构思富有创意,语言别具个性的文章。
具体说来要做到“三出”。
走出课本。
课本是教师的必教之书,是学生的必读之书。
老师只教课本,学生只读课本,课本成了学生认知的唯一天地,取得收获的唯一源泉,学生势必成为井底之蛙,只能拥有井底那么大的一块天地。
而生命需要七彩阳光,语文则是多姿多彩的精神大餐。
我们要让学生摆脱课本的束缚,必须广泛阅读,走进千姿百态的世界。
走出课本意味着不仅仅局限在某一教材,某一篇文章,而是在此基础上,所有的语文资源得到完全地开发和利用。
学生可以从课本到读本,例如在学习了《香菱学诗》《杨修之死》《故乡》等课文后进而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呐喊》等;还可以读报纸、看杂志、听广播、看电视、上网查阅资料。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开拓视野。
学生在众多的资源中学习语文,既增长了见识,又提高了能力。
走出课文,是对学生的开放,对教学的开放。
它使教学内容充实、丰满,它使学生兴趣盎然,情感投入。
走出课文,学生不再是老师死擂硬灌的对象,不再被课文死死框住,而是能够充分地驾驭课文,他们可以思绪飞扬,无拘无束。
走出课堂。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课堂为教学的主阵地,教师不离三尺讲台,学生则被尘封有形的教室之中;为了考试,为了升学他们所做的一切就是明确大纲的考试内容,吃透教材。
这实际上是局限了学生的发展。
因此,课堂不应该囿于“一间教室、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讲台、一张嘴”的尴尬局面。
拓展教学将文本引向了更广阔的资源空间。
打造语文教学新天地——从课后练习看语文新课程改革
容 , 的时 间肯定就 短暂 , 记忆 回答不 出来 , 是常有 的 哈尼 小姑 娘在 驿站 开起 了旅馆 , 也 勤劳 致富 , 不应 也
事情, 这样 做 的结果 , 能是 挫伤 学 生学 习语 文 的积 该受 到人们 的诟 病 , 要忘 记小姑 娘虽然 开起 了旅 只 不
极性 , 加 了学 习语文 的难度 , 的没有任何好 处 。 增 别 所 馆 , 可是 , 她还是 在“ 劳致 富” 勤 的框架 内 。 以新课 本编 纂者 删去 了这 个 练 习 , 删得 好 , 体现 了 它
习《 寻觅 春天 的踪迹 》 的教学 中 , 我 心 灵深 处 , 此情 此 景 , 生们 感 围 , 活了学生 的思维 , 学 激 才会使 学 用 多媒体课 件作 为引 子 , 把春 天 的 受 到 了放 飞 思维 的全 新 的学 习 生 真正成为 学习 的主体 和知识 的
景 物展现在 学生 的面前 , 并在 教学 体验 。 因此信 息技术教学 手段所 主动构建者 ,从 而才 能真正 提升
4 第一 版 )三年制 课本 第二 册第 5 的破 折号 的 月 2页
像 这样 的试 题就没有 标准答 案 , 教学参 考书 上
用法 , 设置 这 样 的 题 目, 师 的 争议 最 大 , 度 也 最 也没 有 给 出一 个答 案 , 教 难 只是笼 统地 说 : 只要学 生 能 高 , 于一个 1 、4 的孩子 , 们讲解 这些 内容 , 够谈 出 自己的看 法 , 对 3l 岁 给他 而且能够 自圆其说就行 。 他们 肯定 是接受不 了 的, 导致 的结果 是仅仅 让他们 记
下 , 真练 习 , 认 那么在 自己的脑海里 , 就可 以形成一 个 生 的形象 一下子 就冲进 了读 者 的脑海 中 , 抹也抹 想 完 整 的故 事情节 , 而不 至于形成 支离破碎 的知识点 。
语文教学中的一片新天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影 响 着 学生 学 习 的兴 趣 , 同时 也 影 响 着 学 生 学 习 的 深 度 和效 果 。 总之 , 在语文教学 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
健康发展 为 目的的教育教学行 为。由于小学生 的性别 、 年龄 、 家庭 等各不相 同 , 现 出来 的心理 素质极具 个性 表 差异 , 因此 , 在语 文教学过 程 中教师应特 别关注学 生 的
三、 开展 语 文 活 动 。 进 自主 发 展 促
借助教材 内容 , 净化学生心灵 。现行小学语文 教材 内容 中蕴含着 十分丰富 的德育 、智育 、美 育等教育 因 素, 是进行学科渗 透的好材料 , 教师应 当充分地利用 和 挖掘, 努力使语文 学习和心理健 康教育相 互渗透 、 互 相 促进, 既提高教 学效果 , 又促 进学 生心 理健 康发 展 ; 开 展语 文活动 ,发挥学 生潜能 。语 文教学不 能仅 限于课 堂, 还应 开展适 当的语文 活动 , 以提 高语文 教学 质量 。 同时 , 通过语文 活动 , 以进 一步利用教 材 中的心理 健 可
一
康教育资源 , 使教育收到 良好 的益智 活动 占据学生 的生 活空 间 , 使小学生得到健康 的成长 , 维得到 最大 限度 思
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
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作者:王兰瑛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19期王兰瑛(陕西省三原县东郊中学,陕西三原713800)摘要:语文学科进行课程改革首要的是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语文教师自身要从思想上与时俱进,语文教师自己的理论知识要与时俱进,语文教师从行动上与时俱进。
唯有如此,语文教学才能迎来新天地,永葆鲜活性。
关键词:与时俱进;教学;鲜活性;思想;理论;行动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109-02随着新的课程理念的诞生,全国自上而下的学校教育,都在积极参与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跟上时代步伐,要具有鲜活性,能为现实服务,能培养出时代的弄潮儿;而语文教学进行课改,我认为首要的是要与时俱进,要能抓住时代脉搏,能更好的为其他学科服务,能进一步促进我国新闻文化产业的发展,能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发扬光大。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
它具有自身的特点———鲜活性。
毛泽东曾说过:“我们要向群众学习鲜活的语言。
”这就强调了语文语言的鲜活性,就是保存语言文字的新鲜活力,注意其时效性和时代性。
因而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语文教师自身要从思想上与时俱进。
语文教师要有敏锐的政治觉悟,时刻注意国内国际局势;党的方针政策;新的教育动态、先进的教育政策以及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文艺界的新动向,体坛新赛事等等。
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从方向上做到“知己知彼,百教不殆”,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冲风破浪。
记得2004年我带的那届学生当时就拿着王力宏的照片问我:“老师,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是影星、歌星还是体坛名将?”当时确实难住了我,由于当时自己忙着带孩子,很少看电视、读报纸,更谈不上关心国家大政方针了。
从此以后我认识到:一位语文教师,无论工作多么繁忙,生活多么忙碌,都要挤时间学习新理论、把握新方向、了解新事物。
这样才能跟上学生灵活的大脑,快速的思维,敏锐的观察力,从而与学生俱进,与语文教学俱进。
信息技术开辟语文课程改革新天地
方 面充分利 用网络优势资源 ,收集大量 的经 典名句 ,让学
生背 诵大量 的古今 中外诗词名句 。笔者认为大量 的背诵有助 于提 高学生文学素 养,还可 以培 养语言表达 能力 ,增强他们
2利用共 享资源 。拓展 学生知识面
语 文多媒体课 件制作 是一项很 费时的工作 ,教 师负担极 大,极大地 影响教师 使用多媒体 教学 的积 极性 。对此建 议采 用资源共 享的原则 ,对 教师编 写的多媒体课 件互相借 鉴,也
篇小 说的时代背 景,帮助 学生 理解课文 。 “ 大家 已经 了解 了 小说 的发展线索 、三要素 以及 如何去 阅读小说 的一 些方法 , 那么我们今天就用这些 方法 去学习 《 药》 这篇小说 。” 很 显然, 这样 的导入很 自然激发起 学生的学习欲望。
利用课本 材料 ,让 学生 出声 朗读 ,提高学生 的阅读能力 ;另
教师精心 设计 的多媒体 课件 ,如 果激 发不起 学生的学 习 效果 ,因为在课堂 上教师要创 设接近真 实的情境来 吸引学生
的注意 力,帮助他 们产生 阅读 的欲望 。笔者在教 学中运用现
作者 :刘 静 ,宁 夏育 才 中学孔 德 学 区 ( 7 5 0 0 2 1 )。
种 优势。但是应避 免另一个 误区,不能说有 了多媒体技术 就
多媒 体课件 教学时可 以互相参考 ,有效节省制作课件 的时 间。
如课 文 《 药》选 自鲁迅先 生的第 一个小说 集 《 呐喊 》, 小说采用 明暗两条线索 的叙事结构,讲述 了华、夏两家 的悲剧 故事 。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并不了解 ,他们会有一种年代很
畅所欲 言,尽情地交流 。当有学生感 到疲倦 的时候 ,利用多
像讲 故事一样 ,逐 步地呈现在 学生的面前 ,学生 会感觉到读 莫名的激动 。慢慢 的,许 多学生会想读 、愿 意读 ,学 习主 动
“读”出一片新天地——从《桂花雨》一课的阅读教学说起
“读”出一片新天地——从《桂花雨》一课的阅读教学说起“读”出一片新天地——从《桂花雨》一课的阅读教学说起通海县河西中心小学杨绍清2013年10月22日,我参加了通海县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观摩,聆听了通海县纳古中心心融入。
1.第一要求学生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用“心”去读;2.第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做到每读一段都要有目的,不白读;3.第三选好读的重点,一篇课文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必须选择有助于进行词句训练的、有助于挖掘文章主题的、有利于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内容作为重点来读。
吕老师注重通过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通过默读、自由读、引读、范读、配乐读、师生、生生互读等方式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二、在理解中美读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求了解,了解不了才给学生1.2.“期待的心情、希望的心情、迫切心情……”.然后,老师让学生试着练习读,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接着指名学生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的比较到位。
教师接着让学生想象自己迫切要求妈妈同意自己做某件事时的心情,然后再练读,再指名读,这时把作者当时的心情已经淋漓尽致地读出来了。
这样的教学设计,有效地落实了中年级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这一训练要求。
三、在感悟中读美1.课文的第三小节,教师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可以体现出作者摇花时快乐心情的词句: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象下雨!好香的雨呀!”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学生乐”师:现在是有着浓郁香气的桂花也在飘落,落在发梢,落在脖颈,这“雨”是怎样的“雨”?生:好香的雨、金色的雨、快乐的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带着这种感情,教师又让学生深入读文,喊出快乐,喊出桂花的香。
"空白"给语文教学一片驰骋的天地
"空白"给语文教学一片驰骋的天地
田明兰
【期刊名称】《学生之友:初中版》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巧妙运用教学中的“空白”艺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感受,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时空。
本文从课前导学中、内容设计上、语言品读上给学生留下“空白”入手,浅析了“空白”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总页数】1页(P37-37)
【作者】田明兰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第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读出语文教学的一片天地——浅谈语文教学中读的教学 [J], 吴金木
2.给学生一片自由驰骋的天地——《在大熊猫的故乡》教学设计 [J], 彭雪卿
3.语文教学中的一片新天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J], 周亚芬
4.『空白』给语文教学一片驰骋的天地 [J], 田明兰
5.读出一片精彩天地——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J], 徐丽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课教学走出一片新天地——山西大学附中举办“语文节”的实践与探索山西大学附中语文组卫晨霞“语文节”是山大附中校园文化节之一,也是山大附中的教学特色之一。
它创始于2004年5月,每年举办一次,每次为期一个月,它是在山大附中校内进行、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语文为主题集文艺表演、文学创作、名作欣赏、专题讲座等语言教学与活动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
至今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三届。
“语文节”的开展是我们在语文教学方面的一种探索、一种实践、一种创新,它的成功是我校语文同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一、“语文节”应时而生课改的需要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新课程标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而且新课标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意识以及同学之间互相合作、共同探究能力的培养有了明确的目标。
在这种形势下,根据上述的目标和要求,如何让语文和语文教学,走出课堂,步入更加注重能力和素养的新高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学校发展的要求附中发展到一定阶段,要争创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名校,全面发展势在必行。
于是语文节适应附中发展的需要诞生了,可以说语文节是我们学校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大胆尝试。
其指导思想是贯彻我校“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办学思想和“科学与人文交融,厚德与博学并举”育人理念,实现“具有国际视野、厚德博学、文理兼长的创新拔尖人才后备军”的培养目标,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体现我校语文教学的优势,展现教学成果,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展现中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举办活动的目的我们试图通过这样的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形成探究性学习的良好风气,展示并培养学生的文学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也是为了探索一种更好的语文学习方式,同时发现和培养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展示我校教师的教学风采,形成我校语文教学的独特风格。
二、“语文节”是学生的节日1、活动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形式多样化,专题讲座、文学沙龙、话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作文大赛、古诗文大赛等。
话剧表演、诗歌朗诵的活动方式分为三个阶段:以班为单位进行选拔;以年级为单位进行会演;在全校进行比赛演出。
围绕语文,设置丰富多彩的内容。
结合高二教材戏剧单元的学习,我们拓展探究,以话剧表演为龙头,充分带动语文节的活动。
剧本的选择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选择课本之外的,更提倡学生自己的创作。
三年中我们演出的名家著名作品:《茶馆》(老舍)、《雷雨》(曹禺)、《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日出》(曹禺)、《三块钱国币》(丁西林)、《悭吝人》、《立秋》(姚宝宣);学生自己改编的名著:《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梁山伯与祝英台》、《尊严》;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天堂办事处》、《戏说三国》等。
作为课本学习的延伸,高一年级则以口语表达为重点,有演讲比赛、诗歌朗诵、辩论、小品、相声、故事大赛等等。
师生文学沙龙活动,充分展示我校师生的文学风采。
先后有李国锋老师的《盛唐故事》,张煜老师的专题《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选讲》;李昊宇同学的《江南风情》,路杨同学的《话剧欣赏》,梁建同学的《诗性红楼梦》,赵翼同学的《<红楼梦>人物——薛宝钗形象分析》,吴云飞同学的《<老人与海>欣赏》。
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引来大家的阵阵喝彩。
2、活动高品位活动的开展不能仅仅流于形式,只有注重品位才能吸引学生的参与,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专家的讲座让学生了解了文学的发展动态,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树立社会责任感《山西文学》《黄河》杂志的副主编谢泳老师的《中学生与文学》的报告,著名作家、《山西文学》主编、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韩石山老师的《山西文学的传统、现状及其发展》的报告,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话剧《立秋》的作者姚宝宣老师的“晋商文化”的主题报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报告内容与语文节主题相结合,突出山西本土色彩,达到了使学生“做山西人,知山西事”,传承与发展山西文化的目的。
专家点评,引领发展语文节的发展方向。
山西省教科院文科组组长、语文学科高级教师张春莲老师,太原市教育学院院长、太原市名校长、名教师培训组主要领导者梁靖云老师,太原市教育科研中心曹俊老师等有关专家及兄弟学校的有关领导和语文老师参加了我们的活动,太原市教育局主管中学教学的马兆兴局长也参加了我们的活动,并高屋建瓴地给我们做了理论指导。
他们对语文的深刻的阐释,对我们活动的肯定,给了我们信心,同时也指明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3、全员参与性“语文节”活动的一个口号是:“语文节”是每一个人的节日,活动的宗旨是: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也就是说,注重学生的全员参与,而且每一个学生都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
话剧表演中,导演、演员、剧本的选择、剧务等,诗歌朗诵中的诗歌的选择、配乐、领诵者、队形的设置等都是学生在课代表的带动下进行的。
文学沙龙也是学生选择自己喜欢作品、角度加以总结、备课、展示的。
总之,这样的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老师只是活动的指导者、引领者。
三、“语文节”是一座桥梁,一根纽带,一个平台“语文节”搭建了沟通课堂与社会的桥梁,连接学生与名家的纽带,展示学生才艺与教学成果的平台。
1、话剧表演:戏剧单元的学习本来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是一个分量不重的部分,我们将这个内容的教学放大、拓展,体现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话剧表演给了学生一个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李昊宇同学,2005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学院。
他平时酷爱文学,在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基础,曾在我校语文节上主讲过《江南风情——金陵古都与杭城天堂》,也主导主演过《雷雨》片段,主编、主导、主演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在北大他找到了自由发展的空间,他经常听专家的报告和讲座。
他说,孔庆东先生说:你们在中学都学过戏剧,可那只是剧本,顶多是分角色朗读就算表演了。
真正学戏剧应有舞台、动作、服装。
听到这些,感谢您,老师,让我们学到了真正的戏剧。
2、诗歌朗诵:注重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读诗趣味,和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心志,丰富学生情感。
诗歌鉴赏是一个很高雅的活动,我们让它平民化、大众化。
“语文节”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我们把语文口语训练作为活动重点之一。
三年来我们在演讲、诗歌朗诵、小品、讲故事等方面作了初步的尝试,让学生受益匪浅。
尤其是今年高一年级的集体诗歌朗诵的开展,让我们收获颇丰。
175班课代表苗媛媛同学参考了一些诗加以整合,组成《海峡那边》。
诗的内容是反映思乡情感的,格调低沉、起伏,要让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读出离家思家的情感很难,于是课代表耐心指导,用音乐酝酿感情,让有朗诵基础的同学示范,反复练习,最后终于读出了诗的情感,读出了诗的艺术性,赢得了大家的称赞。
再有诗歌朗诵是一个综合素质的培养,它需要配乐,音乐的设置一定要与作品吻合。
电脑水平较高的学生细细品读原作,充分发挥其优势剪辑恰当的音乐,这个过程就是体验、品味、感受美的过程,它本身就是对能力的一种要求和提高。
在对诗歌的朗读训练和朗读体味中尝试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从而提高了修养,涵养了心灵,培养了气质,养成高雅的艺术趣味。
今年的诗歌朗诵涌现出许多小诗人,很多作品是学生自己的创作,这也是我们没能预料的。
3、文学沙龙:既展示师生的文学风采,又体现师生关系的平等与和谐。
目前的校园,甚至社会上,没有多少人在谈纯文学的东西,其实不是学生没有爱好,也不是他们不喜欢,而是高考的指挥棒让我们没有时间细细品味。
文学沙龙的开展给爱好文学的人提供了一个空间,可以自由享受文学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也是我们学校提倡的“科学与人文交融,厚德与博学并举”办学思想的体现。
2004年第一届“语文节”文学沙龙中,高二年级138班的梁建同学讲了“诗性红楼梦”,提到了《红楼梦》的版本,之后图书馆的各种版本的《红楼梦》一借而空。
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它不是任何的说教而能为的!4、专家讲座:姚宝宣老师的讲座《晋商文化》在校园里引起巨大反响,一时间校园里掀起了观看话剧《立秋》的热潮。
听了他的报告,我们深深觉得:作为山西人我们没有理由不爱山西,没有理由不宣传山西的本土文化!去年我校50年校庆,同学们自导、自演了《立秋》片断,得到了中外来宾的一致好评。
5、阅读征文:山大附中语文学科组与学校图书馆合作制定了《山大附中学生阅读书目》,并且配合“读书节”,组织了以“读书与人生”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有200余名同学获奖。
各个部门的协作是我校的一个特点,也是共同为学校构建“书香校园”营造氛围,创造和谐环境做出贡献。
四、“语文节”需要辛勤培育山大附中是一所有着优势资源的名校,各种可利用的空间和资源很多,如何进一步克服形式,使学生真正受益,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是我们今后改进和努力的方向。
回顾三年来的工作,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得以改进;1、在第一届语文节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完善并制定了《山西大学附中语文节章程》,对这项活动的主旨、组织、总结等各个环节作了相应的规定,使活动有章可循。
更重要的,是学校把语文节作为一项传统的教学活动排上了教学日程,体现了学校对语文节活动和语文教学的高度重视。
我们如何使它发扬光大,如何创新,让它以新的面貌出现。
2、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何通过活动将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活动更加有效,是我们应该改进的。
3、宣传方面,山西电视台、太原教育电视台、《山西晚报》等媒体对这一活动进行了新闻报道,但仅仅是从新闻角度的宣传,如何从过程、细节的角度进行系统的总结,充分发挥我校“语文学科基地校”的优势,在太原市起到一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也是我们深思的问题。
4、在学校领导的支持、领导下成立了学生话剧社,而且制定了《话剧社章程》,但似乎只是形式,下一步应该从“实”做起,真正引导学生做一些事情,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当然“语文节”的创设,只是我们对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探索,随着课改的进行,新的教学模式会不断涌现,我们相信有学校的大力支持,有太原市有关领导和部门的指导,我们会辛勤培育“语文节”这棵幼苗,让它茁壮成长。
(注:本文发表于太原市《并州课改》2006年7、8期)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