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探究

合集下载

理论的终结与重生——特里·伊格尔顿对文化理论的思考

理论的终结与重生——特里·伊格尔顿对文化理论的思考

Ab t a t:A tt u n oft e ur sr c he t r he c nt y, t e de f t nd h i a o he e oft o y e a e r he r b c m ampa n we t r t e e ia nti s e n h or tc lword l.
回应 。他 通 过 对 当前 文化 理 论 兴 衰的 全 面诊 断 和 清 醒 审 视 , 明 “ 治 失 忆 ” “ 治 失 败 ” 其 陷 入 困境 的 主要 原 指 政 与 政 是 因 。为此 , 伊格 尔顿 对 后现 代 主 义 的 盛行 做 出 了独特 的 政 治 。理 诊 断 。他 试 图证 明 , 新 的 历 史 语 境 下 , 正 走 向 终 心 在 真
第 1 卷 第 5期 1 20 0 9年 1 0月
VO .1 5 I 1No Oc 2 0 t 0 9
J u n l fSh n o g U i e st fS i n e a d Te h o o o r a a d n n v r i o c e c n c n lgy o y
The y. H em ait i ha oltc la ne i d p iiald f a r he p i a y c us soft e e ifc l iu or n a nst tp iia m sa an ol c e e ta e t rm r a e he pr s ntdf iu tst a t ton Es ca l t s m o r s he y h s c n d t oltc l r blm tma e on e n i t rva ii sof i . pe ily, he po l de nitt or a ha ge he p iia p o e ofuli t c c r n o t iilte

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的研究

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的研究

前 工人 的生 活条 件 得 到 改 善 , 资关 系缓 和 。 消 费 行 为 促 进 资 劳 本 主 义 经 济 发展 . 是 我 们 无 可 否认 工 人 和 资 本 家 之 间 的经 济 但 差 距 加 大 了 . 人 仍 然 是被 剥 削 的地 位 。 工
2 0世 纪 6 O年代 政 治 和 文 化 相 互 融 合 . 进 文 化 理 念 的 发 促 展 后 现 代 主 义 时期 . 治 以 文 化 的形 态 出现 , 化 和政 治 间 的 政 文
差 别 的 泯 灭 。 化成 为政 治 发 展 的手 段 , 者 相 互 促 进 , 同发 文 二 共
18 9 5年 . ・. 米切 尔 编 了 《 抗 理 论 》 主 要 对 2 W JT. 反 。 0世 纪 6 0年 代 以来 的 理 论 热 潮 进 行 了 初 步 的 检 讨 . 时 “ 抗 理 论 ” 同 反
论 话 语 的 一种 内在 构 成 , 不 是对 理论 的纯 然 弃 绝 。 谓 的 “ 并 所 反
德 性 和 客 观 性 的 重 建 来 弥 补理 论 的缺 陷
【 责编 周春晓 】
对 ” “ 制” 论 . 或 抑 理 只是 文 学 理 论 发展 的 一 种 策 略 . 的 出 现是 它
理论 发展 新 阶段 的 一种 预示 . 是 文 学 理 论 发 展 过 程 中 的 一种 它
3“ 理论 ” 主 要 观 点 .后 的
文 化 理 论 存 在 的 问 题 与 道 德 重 建 后 现 代 解 构 理 论 击 碎 原 有 的道 德 规 范 . 们 的 生 活 也 陷 入 到 怀 疑 主义 、 对 主 义 中 。 我 相 当 前 文 化 理 论 对 人 们 的生 活 虽产 生重 大影 响 . 难 以 匹敌 宗 教 和 但

伊格尔顿的文化批判理论述评

伊格尔顿的文化批判理论述评

伊格尔顿的文化批判理论述评
伊格尔顿作为当代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其独具特色的文化批判在当今文化研究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

他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对后现代西方文化现象作出深刻地剖析,他的批判是发人深省的,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本文正是以伊格尔顿的文化批判理论作为研究对象,在阅读、思考和总结伊格尔顿相关理论著述的基础上,系统地揭示其文化批判理论的基本内涵和价值,为我们今后研究和创新文化批判范式提供某些有益的理论资源。

与以往研究者不同的是,本文从不同学科视角出发,运用分析与综合、共时性考察与历时性考察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对伊格尔顿文化批判理论的产生背景、理论渊源及其理论的基本格局作出了简单介绍。

通过探讨伊格尔顿对文化批判的看法以及其对文化的批判性理解,我们系统的总结出了他的文化批判理论的基本内容。

毋庸置疑,伊格尔顿在当今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已经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尤其是他的文化批判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文化研究结合起来,批判地探索当代西方社会问题之经验,对于我们推进当代中国文化之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研究

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研究

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研究
伊格尔顿认为文化理论的黄金时代早已经过去,但《理论之后》并不是要宣称理论的终结。

本文从“理论”概念本身入手,在理论的兴亡与伊格尔顿对后现代主义的批判中,分析《理论之后》的写作背景。

并从文化理论的现状出发,寻找伊格尔顿文化理论的基本特征和自身意义。

在对文化理论缺陷的思考中,以伊格尔顿所强调的真理和客观性作为重建“理论之后”时代的哲学基础。

从文化理论与道德的关系出发,伊格尔顿通过亚里士多德古典德性、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和宗教基础来探讨“理论之后”的道德与政治关系的重建,并让人们投身到实践中去提升自己的德行。

伊格尔顿预示了“理论之后”时代发展的两种可能性,但他希望通过改革或革命,而不是通过邪恶的手段或是基要主义,来改变这个世界,以达成社会主义。

本文试图将《理论之后》的研究放到西方文化的背景、伊格尔顿自身思想历程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去加以解读,从而深入把握伊格尔顿所谓的“理论之后”的文艺理论走向和历史意蕴。

本文认为我们可以从反思西方文化理论与道德的关系中减少自己前行的坎坷。

伊格尔顿文学理论研究

伊格尔顿文学理论研究

伊格尔顿文学理论研究特里·伊格尔顿作为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世界更对中国的理论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工人阶级出身的伊格尔顿对现实政治斗争充满了热情,对受压迫、受剥削的男男女女们充满了关注。

他的各种理论都始终围绕着政治、意识形态等概念展开论述,并最终指向人类的解放这一伟大目标。

本文主要通过解析伊格尔顿理论中的一些主要概念和观点,如:“意识形态”、“政治”、“文学是意识形态的生产”、“文学批评的政治性”来探讨他的文学理论,以及这种理论对现实生活的关切。

希望对我国当代文学理论界的建设带来一些启示。

全文共分三章。

序言部分简要介绍了伊格尔顿的出身、思想基础和思想发展的轨迹,体现了伊格尔顿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对现实政治斗争关注的执著。

第一章重点探讨了“意识形态”概念的流变,前人意识形态理论对伊格尔顿的影响,以及伊格尔顿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意识形态观。

对伊格尔顿独特的意识形态理论的阐述可以看出他丰富了意识形态的概念、发展了意识形态的理论,重要的是为进一步了解他的文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因此,在第二章中详细地论述了他的“文学是意识形态的生产”这一观点。

分别从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文学与生产的关系,来阐述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与作为商品生产的文学是如何纠结在一起的。

在伊格尔顿看来,文学既是一种社会生产,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这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纠缠融为一体的。

这样就避免了或摆脱、绕开丰富的“审美形式”、或走向空洞的纯形式主义的极端,也解构了传统上“反映论”和“表现论”之间的辨正。

在第三章中重点论述了伊格尔顿的文学批评理论。

伊格尔顿不仅承认文学是意识形态,而且认为文学批评也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具有自觉或不自觉的政治性。

本章主要从文学批评是一种价值判断,最终指向意识形态;文学批评的对象是意识形态的生产;文学批评的目的具有政治性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最终应指向人类的解放等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阐明了:伊格尔顿对“政治”概念的理解不同于一般人所理解的路线和政策,而是社会生活组织方式及涉及到的种种权力关系;伊格尔顿对文学批评政治性的强调,是要警醒人们认识到文学批评与政治的这种天然的联系,不要让它悄然成为资产阶级隐秘的意识形态工具。

后理论时代的理论批判——基于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引发的思考

后理论时代的理论批判——基于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引发的思考

天仍 一如 既往地 不 可 或 缺 , 它 促 使人 们 反 思 在 后 理 论 时代 “ 理论” 何 以成 为 问题 。 理论 何 为?理 论就是 对 世俗 的质 疑 、 批判、 追 问
手 资料 以及符 合 规 范 的法 则 总是 会 被 发 现 , 而 且
观念着手对后现代主义进行的阐释 , 那么《 理论之后》
则在 反思后现 代主义所 造成 的文 化理 论 削弱 , 并 超越 后现代 主义 的幻 象为理 论寻求 出路 , 某 种程 度上 彰显 出当代 理论 的兴 衰 历程 。对 后现 代思 想 的持续 关 注
成 为伊 格尔顿 一贯 的理 论态度 。
姿态对理论 的性质和使命进行反 思 , 探 究理论 难堪 大任的原 因, 对道德 、 革命 、 真理等话语做 出新的 阐发 , 恢复理 论 的担 当性。但伊格 尔顿将 改造 社会的重任寄希望 于理 论 自身 的能动性 , 将 文学置 于拯救理 论 的策略之 外, 反 映 出伊格尔顿对文 学功 能的独特 理解。后理论 学者 为理论 向文学 的回归开 出各种 良方, 但理论 的回归不是简单 地 走 向文学 , 而是 在反思 自身 的基础上 , 面对消费文化对 文学经验 的疏 离和精神价值 的稀释 , 在更高层 次上 向文
的实践 性 品格 的形成 , 显 示 理论 在 “ 理论之后” 的今
元, 从 而预设 了哲 学 领域 的反理 论之 路 。费希 认 为 , 理 论用 普遍 性 ( 一般性 ) 取代 局 部 性 ( 地方性 ) 以指 导 实践 是一 件永 远 不 可 能企 及 的事 , 因为 理 论 的第

第4 0卷第 3期
后 理 论 时代 的理 论 批 判
基 于伊 格 尔顿 《 理 论 之后 》 引发 的 思考

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反思

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反思

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反思导读:本文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反思,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内容提要:本文在细读理论原著的基础上,对当代英国最杰出的文学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的批评理论做了一番“鸟瞰式”的梳理,在重点介绍他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文化批评观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反思。

作者认为,伊格尔顿从文学批评开始了自己的学术批评生涯,逐步过渡到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的理论建构。

他也和他的前辈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威廉斯,在自己的批评道路上逐步扩大批评的范围,最后发展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评。

他的批评理论特色体现在从理论思辨到政治实践,从文学批评到文化理论,这一历程充分证明了他对文学批评的社会功能的强调,对既定的学科界限的超越,以及他的唯物主义实践观。

他的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文化批评观将从四个方面去展示:文化概念的历史演变,文化危机,文化之战以及共同文化的探寻。

伊格尔顿对当代世界文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鉴于伊格尔顿研究在中国尚属开始阶段,因此本文将在这方面弥补一个空缺。

关键词: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意识形态,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文化观提纲:一.伊格尔顿的理论思想历程介绍二.伊格尔顿研究的状况评述1.国外伊格尔顿研究状况2.国内伊格尔顿研究状况3.研究伊格尔顿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三.伊格尔顿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文化批评观1.文化概念的演变历史2.文化危机3.文化之战4.共同文化的探讨四.结论一.伊格尔顿理论思想历程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是当代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批评家,他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附近的萨尔福一个工人阶级家庭,1961年进入剑桥大学,在这所充满贵族气息的大学,出身工人阶级的伊格尔顿倍感孤独,于是投身于学校文化圈外的政治运动中。

在校学习期间,伊格尔顿深受老师威廉斯的影响,阅读和钻研了马克思本人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著作,并逐渐成长为一位马克思主义批评家。

伊格尔顿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以及启示

伊格尔顿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以及启示

伊格尔顿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以及启示人类进入20世纪,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也获得了极大丰富,然而另一方面,人类的生存状况却令人深思、发人深省,人类被一种深深的文化焦虑困扰着,是的,现时代已经不是马克思撰写《资本论》的时代,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然而,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我们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的最有影响力的批判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当下的。

不管是“走进马克思”、“走近马克思”还是“回到马克思”,我们所追求的不是造就伟大的纯粹的能将马恩全集倒背如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我们渴望的是时代的救护战士,我们需要做的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出发来分析、批判现时代的重大的问题。

无疑,现时代的逻辑是文化的逻辑。

马克思所处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今天的后现代主义阶段,时代在发展,理论在进步,“政治经济学批判”转向了“文化政治学批判”,文化已经上升到社会本体论的高度。

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出发,我们发现,马克思的理论在总体上也从政治经济批判走向文化批判,文化批判是西方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视野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在此背景下,伊格尔顿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守护人,在维护马克思主义当代有效性的前提之上,将马克思主义以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视域出场,从文化的文化、政治、经济三个维度,文化的低俗化、单向度、物质化三个价值维度对后现代主义作了批判。

文章正是以此展开:第一章从文化经济属性、政治属性、文化属性三个方面阐述了伊格尔顿的后现代文化观。

认为后现代文化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化的全面投降、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犬儒主义的全面投降、是文明生活右书页的无意识的左书页。

第二章从文化走向低俗、单向度、物质化三个角度分析了伊格尔顿后现代文化观的价值,认为伊格尔顿在突破传统的批判,突出了文化在功能上的妥协性和边缘性特征。

第三章通过阐释伊格尔顿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与经典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詹明信的理论的关系,揭示了其理论的深度。

理论之后的反思——评特里·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

理论之后的反思——评特里·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

[ 工 ]
理 论 之 后 的 反 思
评特里 ・ 伊 格 尔顿的 《 理论 之 后 》
魏 先 华
摘 要: 特里 ・ 伊 格 尔顿 的 《 理论之后》 对 于 文化 理 论 的 反 恩深 刻 独 到 . 他 直 面 当 下 文 化 理 论 止 于 性 与 大 众 文化 话 题 而 一 直 不 敢碰 触敏 感而 深 刻 问题 这一 现 状 .
艺术 品 的创 作 ” 。 《 文 化 理 论 的 这 两大 功 绩 毫无 疑 问拓 展 了文 学 批 评 空 间 , 但 是 回归 到 日常 生 活 的文 化 理 论 很 有 可 能 使 我 们 迷 失 在 各 种 欲 望 里 从 而 失 去 批 评 生 活 的 能力 。 “ 在 道 德 和 形 而上 学 问 题 上 它 面带 羞 愧 , 在 爱、 生物学 、 宗 教 和 革命 的问 题 上 它感 到 尴 尬 窘 迫 , 在 邪 恶 的 问题 上 它 更 多 的是 沉 默 寡 言 , 在 死 亡 和 难 上 它 则 是 讳 莫 如 深 ,对 本 质 和普 遍 性 与 原 则 它 固执 己 见, 在真理 、 客 观 性 以及 公 正 方 面 它 则 是肤 浅 的 。 ” ④ 文 化 理 论 不 曾面 对 人 生 存 在 的这 些 严 肃 性 问题 却 停 留 在 肤 浅 轻 松 的事 物 上 面 . 这 就 引 起 了具 有 强 烈 问 题 意 识 的 马 克思 主义 理 论批 评 家 伊 格 尔 顿 的深 刻 反 思 。 正 是 由于 他 对文 化 理 论 期 望过 高 . 才会 如此 痛 彻 地 批 评 文 化 理 论 的不 足 . 希 望 文 化 理 论 能够 承担 起 直 面 人 生 严 肃 问 题 的重 任 二、 理 论之 后 的 出 路 文 化 理 论 对 关 乎 人 类 生存 的 重 大 问题 做 出 的 贡 献微乎其微 , 就 难 怪 会遭 到这 位 马 克 思 主 义批 评 家 的 严 厉 批 判 了 。 在对 文 化 理 论 的成 败 分 析 之 后 . 他 在 某 种 亚 里 士 多 德 或 者 自 由主 义的 道 德 论 中 为 文 化 理 论 寻求 出路 . 探 索 文 化 理论 在 “ 黄 金 时代 ” 过后 的发 展 策 略 伊 格 尔 顿 作 为 一个 马克 思 主 义理 论 批 评 家 , 他 的 文 学理 论 有 很 强 的 政治 参 与 意 识 , 他 认 为 文 学 理论 不 应该 “ 假 定 自己为 ‘ 技术的’ 、 ‘ 自明的 ’ 、 ‘ 科学 的’ 或 ‘ 普遍的 ’ 真 理 原 则 ”, ⑧ 而 应 该 在 承 认 自身 政 治 性 的

伊格尔顿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析论

伊格尔顿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析论

伊格尔顿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析论段吉方一 在20世纪思想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后现代主义代表了一种激进的断裂情绪。

美国学者贝斯特和凯尔纳说得好,后现代的“后”既带有某种启示色彩,又与一种推陈出新的断裂感相联系①。

这种断裂和颠覆很大程度上与西方20世纪60年代的激进政治有深刻的话语关联,大多数主要的后现代理论家,如福柯、利奥塔、鲍德里亚、德勒兹、加塔利等都曾参与乃至被20世纪60年代的激进政治深深影响,他们的经验“有助于对历史断裂和失序的话语采取开放和接受的态度”②。

这也恰恰是后现代主义最矛盾的地方。

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带来的断裂和颠覆感往往预示着某种新范式的天启式的开端,另一方面,它的已经破碎的和去中心的主体理论又是虚幻的。

美国学者弗里德里克・费雷认为,在我们使用“后现代”这个概念之时,我们希望“赋予它一定的内容,赋予它一系列的道德和认识论的特性,仿佛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现在之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可事实上,我们对此知之甚少”③。

这正代表了一种普遍性的质疑。

伊格尔顿早就注意到了后现代主义问题上的种种分歧,所以,在以往的文化政治的批判实践中,伊格尔顿从不放弃对后现代主义的批判。

伊格尔顿坦言,他的注意力不在后现代哲学的颠覆与断裂本身的力量,而是在于探索作为整体的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背景以及它的思想风格的矛盾性问题,他更关心作为一种思想风格的后现代主义。

伊格尔顿指出,后现代主义在当代思想文化界暴得大名是有着政治上的直接诱因的:“无论后现代主义出自其他什么地方——‘后工业社会’、对现代性的最终怀疑、先锋派的重新发现、文化的商品化、生气勃勃的新政治力量的出现、关于社会的某些经典思想体系和主体的崩溃——它也是,并且主要是一场政治失败的后果”④。

,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伴随着1968年法国“五月革命”的落潮,西方社会中的政治左派所遭受的深刻的政治失败打击。

这次政治失败是对西方思想界声势浩大的激进主义思想的打击。

伊格尔顿指出,这正是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根源。

浅析伊格尔顿《理论之后》中的理论言说

浅析伊格尔顿《理论之后》中的理论言说
的将要 退 出历 史舞 台?这一 答 案 显 然 是否 定 的 。伊 格 尔顿 在 书 中多 次 指 出文化 理论 在 当今 社会 的处 境 十 分 艰难 , “ 结 构主 义 、 马克 思 主义 、 后 结 构 主 义 以及 类 似种 种 主义 已经 风 光不 再 。相反 , 吸引 人 的是性 。在一 批 略显 狂野 的学 者 身上 ,对 法 哲学 的 兴趣 已经 让位 于 对法 式接 吻 的迷 恋” 。 但 即便如 此 , 伊 格 尔顿 仍然 不 准备放弃理论 , 原因在于 : 其一 , 文 化 理论 并 非一 无 是处 ; 其二, 虽 然 文
于这 些理 论 赖 以产生 的历 史 条件 已
说 明 艺 术作 品时 才 能 实 现 其 觉得 理论 比理
论 所 阐述 的艺 术作 品更 令 人 兴奋 ” 。 在这里 , 伊格 尔顿举 例 说 明 弗洛 伊 德 的著作 比c . D . 刘 易 斯 的 作 品更 引 人 人胜 , 福 柯 的《 词 与物 》 比查 尔 斯 ・ 金 斯 利 的小说 更让 人爱 不释 手 。理 论 的确 可以 也应 该用 来 阐释 文 学艺 术 作 品 ,但就 理论 自身 而言 也 足够 让 人 大 开眼 界 了 ,文化 理论 以其深 刻 的思 想 内涵不 仅 指导 人们 从 事 文 学批 评 的具 体 实践 ,也 帮助 人 们更 加清 晰 地认 识 整个 世界 。谁 也 无法 将 将结 构 主义 、 女性 主义 、 精 神分 析
学教 育
墅墼璺
浅析伊格尔顿《 理论之后》 中的理论言说
圃 张世 奇
内容摘要 : 英国著名 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 里・ 伊格尔顿在其专著《 理论 之后》 中对 当今 文化理论 进行 了反 思和 批 判 , 并 明 确 指 出 了“ 理论终结论” 观 点 的错 误 。 本 文 将 详 细 分 析 理 论 之 后 仍 需理 论 的 两 点 原 因 : 1 、 文 化 理 论 有 其 成就 ; 2 、 理 论 并 不 是 走 向终 结 而 是 急 需 新 的元 素 加 入 。 最 后 , 本 文 论 述 了伊 格 尔 顿 对 新 理 论 的建 构 和 笔

浅析伊格尔顿《理论之后》中的理论言说

浅析伊格尔顿《理论之后》中的理论言说

浅析伊格尔顿《理论之后》中的理论言说作者:张世奇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04期内容摘要: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其专著《理论之后》中对当今文化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并明确指出了“理论终结论”观点的错误。

本文将详细分析理论之后仍需理论的两点原因:1、文化理论有其成就;2、理论并不是走向终结而是急需新的元素加入。

最后,本文论述了伊格尔顿对新理论的建构和笔者的反思。

关键词:伊格尔顿《理论之后》文化理论一.理论之后仍需理论2003年,伊格尔顿在其专著《理论之后》中宣告了“理论的死亡”,他在书的开篇写道:“文化理论的黄金时代早己消失。

”i既然文化理论的黄金时代早已过去,那么理论是否真的将要退出历史舞台?这一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伊格尔顿在书中多次指出文化理论在当今社会的处境十分艰难,“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以及类似种种主义已经风光不再。

相反,吸引人的是性。

在一批略显狂野的学者身上,对法哲学的兴趣已经让位于对法式接吻的迷恋”。

ii但即便如此,伊格尔顿仍然不准备放弃理论,原因在于:其一,文化理论并非一无是处;其二,虽然文化理论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但是必将有新的理论出现以适用于新的社会历史环境。

因而伊格尔顿也向读者直接表明了心迹:“如果这本书的书名表明‘理论’已经终结,我们可以坦然回到前理论的天真时代,本书的读者将感到失望。

”iii可见,在伊格尔顿看来,理论之后仍然需要理论,正如他在一次访谈中所说的那样,“我的那本书(指《理论之后》)主要是探讨我们将何去何从。

我们不能简单地回到那些理论中去,由于这些理论赖以产生的历史条件已经不复存在,因此我们必须重新思考”。

iv显然,重新思考并非完全否认理论,而是表明新的客观环境和现实条件需要人们提出新的理论来解决当前甚至未来的问题。

关于伊格尔顿《理论之后》一书的主旨是对理论的反思而非“理论终结说”的看法已有大量学者进行了阐释和论证,如张玉勤在其论文《伊格尔顿的理论言说》中谈到:“伊格尔顿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走向了理论建构,就‘理论之后的理论’问题提出了独特思考”。

伊格尔顿文化理论研究的开题报告

伊格尔顿文化理论研究的开题报告

伊格尔顿文化理论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伊格尔顿文化理论是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充分考虑了社会结构、文化意识和文化行为的相互作用关系,解释了文化变迁、文化冲突等问题,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艺术学等领域的研究中。

然而,目前国内对于伊格尔顿文化理论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其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伊格尔顿文化理论的内在逻辑与实践应用,分析其发展历程、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探究其在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艺术学等领域的研究应用,为文化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三、研究内容1. 伊格尔顿文化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思想体系。

2. 伊格尔顿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包括“文化忠诚度”、“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文化制度和文化场域”、“文化间接贺物”等。

3. 伊格尔顿文化理论在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艺术学等领域的研究应用,包括文化变迁、文化冲突、文化消费、文化资本等。

4. 伊格尔顿文化理论的实践应用,包括文化政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传播策略等。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通过对伊格尔顿文化理论相关著作、研究文献及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提取其核心概念和思想,探讨其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

五、预期成果本研究旨在对伊格尔顿文化理论的内在逻辑、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为文化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预计将形成一篇完整的开题报告,包括概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预期成果等部分。

同时,还可以基于该研究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对文化研究领域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伊格尔顿的文化现代性理论研究

伊格尔顿的文化现代性理论研究

伊格尔顿的文化现代性理论研究
现代性的基本矛盾是“文化现代性”与“社会现代化”构成的,文化现代性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许多理论家都针对文化现代性提出一些宝贵的看法,伊格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

伊格尔顿的文化现代性理论是由两个看似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的,其中一方面伊格尔顿认为面对当今世界由于文化的观念无限制的扩张出现的文化危机,必须把文化拉回原有的位置,建立一种共同文化才能解决这样的危机;而另一方面伊格尔顿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的批判确立了对现代性的坚持,伊格尔顿认为后现代主义主观的把未来提到现在,犯了“早熟”的错误,面对当今世界的许多重大政治问题,依旧需要现代性给予理论上的指导,所以我们必须信任现代性、坚持现代性。

伊格尔顿正是从这样一个特殊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文化与现代性,他认为目前对于我们病态的社会,必须通过文化现代性才能寻找到合理的出路。

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文化政治批判理论研究

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文化政治批判理论研究

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文化政治批判理论研究后现代主义不仅向现代主义提出挑战,也向马克思主义提出挑战,作为一名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伊格尔顿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激烈批判,将后现代主义起因归结为西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激进政治运动的失败,进而从政治角度对后现代主义展开激烈批判,从后现代主义激进姿态中看到其本质上的保守性。

作为个案,伊格尔顿鲜明的政治立场、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娴熟的论证策略值得我们借鉴,虽然目前国内对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批判理论研究比较多,但是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因此需要继续对其进行系统研究。

本文分为三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探讨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批判的视角。

这章主要研究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伊格尔顿为什么介入后现代主义论争,为什么否定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具有激进锋芒,反叛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伊格尔顿应该赞扬后现代主义,为什么去否定后现代主义?这主要是因为后现代主义挑战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后现代主义大谈反本质主义、反总体性、反等级主义等等,然而这种做法不仅瓦解了对手的基础,也瓦解了自己的基础,最终使自己丧失了反抗现实的力量。

第二个问题:伊格尔顿心目中的对手是哪些人?国内研究主要关注伊格尔顿视角中的“后现代主义”概念,本文认为只有弄清伊格尔顿心目中的对手是哪些人,才能真正把握伊格尔顿的主旨。

伊格尔顿文本暗仅指各种后现代主义者,更指向一些左派阵营里的人士。

第三个问题:伊格尔顿为什么武断地将后现代主义起因归结为六十年代激进政治运动的失败?伊格尔顿是一个明确反对简化论的人,但是却直接将后现代主义起因简化成一场激进政治运动的失败,陷入典型的述行矛盾之中,这是为什么?对后现代主义起因进行简化处理,伊格尔顿是有策略性考虑的,通过将后现代主义的起因归结为左派政治运动的失利,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将政治批判视角楔入问题当中,为他政治批判提供策略性方便。

第二章探讨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批判的内容。

这章主要包含两方面,即研究伊格尔顿对后现代主义思想风格和文化观念的批判。

伊格尔顿文化理论研究

伊格尔顿文化理论研究

伊格尔顿文化理论研究
伊格尔顿是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

其广博的知识、充满智慧的思想以及独具一格的论战风格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以及伊格尔顿的著作,本论文对伊格尔顿的文化理论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伊格尔顿的文化理论是建立在文化理论家威廉斯的文化思想、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文学评论家本雅明的生产理论之上的,使自己的文化理论独具特色。

伊格尔顿在研究文化理论之前是先研究的文学理论的,又从文学理论转向文化理论,对后现代主义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后,提出自己的文化理论,认为我们应该走向一种和谐,共享大众文化。

伴随着文化理论的终结论,伊格尔顿给予回应,认为宏大的理论没有结束,即使至今没有学者提出过类似于伟大先哲们的理论,但是不代表文化理论已经结束,而是我们应该努力让文化回归那个纯理论时代。

伊格尔顿的文化理论也许不是最精彩的,但是他的理论在与别的理论家进行比对时可以看出其文化理论的创新性与超越性。

当然每个哲学家的理论都不是完全正确的,伊格尔顿也不例外,他的文化理论有优点但是也有一定的限度,在对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方面可以看出其理论观点的局限性。

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解析

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解析

作者: 崔剑峰
作者机构: 黑龙江大学社会科学处,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出版物刊名: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页码: 8-10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性 主体 本质主义 文化
摘要:在伊格尔顿眼中,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形式,主要反映时代变幻莫测的风格,主张消解中心、离散主体、虚拟时空、审美游戏、多元文化、自我反思、追求不确定性等方式去解读时代。

我们在欣赏后现代主义独特文化视域的同时,伊格尔顿忍不住思考:究竟后现代能走多远,仍然是个疑问的。

论特里·伊格尔顿的审美文化理论

论特里·伊格尔顿的审美文化理论

论特里·伊格尔顿的审美文化理论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是一位具有国际声誉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其美学深受马克思美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影响,主要内容有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等。

全球化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资本主义似乎失去了势均力敌的对手,沉浸在“意识形态终结”与“历史终结”之中,这两个“终结”其实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极其典型的意识形态,与此同时,世界左翼也在行动,反全球化运动实际上是西方左翼反对资本主义的传统的延续,西方左翼反对资本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是西方左翼美学,在晚期资本主义阶段,西方左翼美学代表人物伊格尔顿、詹姆逊(F.R.Jameson)、安德森等人的声音强烈,本文详尽分析伊格尔顿的美学理论、美学实践及其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一、审美作为意识形态的内化伊格尔顿回溯美学产生的历史发现:美学从一开始就是个矛盾的、意义双关的统一体。

一方面,美学扮演着真正的解放力量的角色,美学的产生是与启蒙运动相联系的,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鲍姆嘉通(A.G.Baumgarten)最初提出美学一词时,首先指的是人类的全部知觉和感觉领域。

从学术层面上看,美学的产生是朴素唯物主义以感官、肉体等去对抗长期理论专制的结果。

从更深层的政治层面上看,美学的产生实际上是一个新兴的阶级对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提出的强有力的挑战。

伊格尔顿描绘了大致的情景:18世纪的资产阶级围坐在桌子边,一边啜饮红葡萄酒,一边虚构用来解决他们的政治困境的美学概念。

另一方面,美学还有意识形态内化的作用,即通过审美,把社会统治更深地置放于被征服者的身体之中,并作为一种最有效的政治模式而发挥作用。

内化,其实就是人们把外在的社会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心理需要。

伊格尔顿在美学史上首先提出了“审美意识形态”的概念,伊格尔顿认为,“随着早期资产阶级社会的成长发展,强制和赞同之间的比率渐渐地发生了变化,惟有向后者倾斜的统治才能有效地控制经济活动所需要的高度自律的个体,正是在此意义上,审美才在这些条件下获得了显要的地位”。

理论如何反思_由伊格尔顿_理论之后_引出的思考_汤拥华

理论如何反思_由伊格尔顿_理论之后_引出的思考_汤拥华

理论如何反思?———由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引出的思考汤拥华(浙江工商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摘 要:伊格尔顿《理论之后》一书对当代种种“文化理论”提出了批评,号召跳出文化层面的相对主义游戏,以一种更为直接、更为严肃的道德承担推动理论的反思。

伊格尔顿的主张中包含有扬弃文学的倾向,而本文认为,当代理论反思的关键,恰恰是使在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的争论中被简单处理掉的“文学性”问题,重新焕发生机。

我们愿意看到一种生气勃勃的道德批评,只要此类批评同时深化了对道德的理解和对文学的理解,而不是扬弃文学以实现理论在道德上的自我救赎。

关键词:伊格尔顿 理论 反思 文学性一、作为反思的理论2003年,大名鼎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出版了《理论之后———文化理论的当下与未来》一书①,宣告“文化理论的黄金时代已成过去”,极大地刺激了当代人文学者的神经。

我们知道,伊格尔顿首先是一个文学研究者,但是他所说的理论或者文化理论并不囿于文学,而是指示着一种从有界的文学向无边的文化的推进。

伊格尔顿1983年推出的《文学理论导论》(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 n)一书,已强烈地表露出以文化研究代替传统的文学研究的意图②。

这种代替有着明确的政治考量,此书结论部分的标题是“政治批评”(以马克思主义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为代表),但这不是另一种批评方法或文学理论,而是指出文学理论本身就是政治性的。

文学理论不应该假定自己为“技术的”、“自明的”、“科学的”或“普遍的”真理原则,而应该在承认自身政治性的前提下寻求变革的可能性③。

变革的动力是理论的反思,伊格尔顿明确指出,人文学科批判性的自我反省,便是我们所知的理论④。

对此批判性的反思,霍克海姆曾用“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的区分予以强调:传统理论倾向于把事物看作是理所当然的,而批判理论则将所谓社会的合理状态视为现存的苦难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探究作者:程佳佳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0期摘要:伊格尔顿将后现代主义限定在文化范畴内,并反应不同时代的变化发展风格,将研究重点集中在消散中心、离散主体和虚拟时空等各类不确定的文化解读方式中。

因而在逐步欣赏后现代主义独特文化视域过程时,伊格尔顿也要不断的思考,探究后现代的发展要历经的过程。

关键词:伊格尔顿;后现代;文化理论;探究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039-0320世纪以来,伴随着智能信息时代到来,电子计算机成为信息技术的智能发展工具,电子信息技术在延伸人脑功能的前提下,让人类步入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模式,信息网络技术也成为思想主导的源泉。

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交织,让后现代文明企图消解各类主体中心,释放压抑人的个性,独立人的思想,超越自觉性。

一、解读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理论实质伊格尔顿将后现代主义看成是文化形式,也将其看成是一种文化风格,主要体现时代变化要求,集中要点是无深度、无中心、无根据,这种意识行为,没有明确的高雅和大众的文化区分,界限的经验是艺术和日常两方面。

后现代主义作为关键的文化形式,将时代的变化风格表现出来,解读后现代的方法主要集中在消除中心、自我反思、追求不确定性等方面,由于后现代主义有着独特的文化性视域,这方面的解读是经过各方认证的,所以伊格尔顿代表后现代历史的真实性质疑要求。

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汇的来源地是西方,描述要点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特点,所以面对这一新形势的文化,人们有着不一样的观点:(一)走向生活的世界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是走向生活,其实任何高深的思想都起源于生活,也就是在生活的基础上开展的文化模式,所以文化形式和文化心态更趋向于平面化和游戏化的方式,大众的不同消费浪潮会消除终极和无限这两个对立面,让两者需求同一个寻求主体。

但是这里要注意一点新功能不仅要体现在审美范畴内,融合各类不同的文化形式,不仅要在整个过程中澄明生活的本质含义,也要让个体价值获得新的寻求。

(二)晚期资本主义官僚制的反抗伊格尔顿后现代主要基础是在文化的形势下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通过揭示价值世界的缺失状况,宣告整个资本主义的无价值性,诞生要点是否定传统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这样能诊断出不同时代的发展弊端,也就是发展毒瘤,但是开“诊断书”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开错诊断。

(三)融合先现代的新儒学儒学的发展与现代思潮有着密切联系,主要的入手点是现代化建设,要求在探讨后期建设现代化的问题上,提出规避西方建设现代化的整体发展弊端。

儒学的发展中指出以人为本,西方的建设发展主要是法制立国,“法”和“人”两者的统一,是否能带动中国现代化建设要求,是目前值得探究的问题,现在新儒学思想认为中国文化的内涵属性可以规避西方现代化发展的弊端,让“人”的治理理念贯穿在整个治理过程中,对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有深远意义。

虽然思想很美好,但是在实现时,要借助于实际的支持,后现代主义可以清晰的解读晚清资本主义状况,但从具体实践考虑问题,缺乏实践支持,但是在认识到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资本主义潜在危机方面还值得肯定,为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依据。

部分学生认为当前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能融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因而也将不能有民主和科学的精神实质存在。

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以思想的本身状况就不能推进中国现代化建筑的步伐,并有别于西方的理性主义,也与中国的传统农耕文明格格不入。

探讨虽然能了解到一种文化有优点就一定有对应的缺点。

但发展中还没有找到吸取一种文化的优点,规避另外一种文化缺点的方式。

如果真的存在这种文化,就如同存在一个集合各类优点的完美人,显然这是一个伪命题,如果真要有这样的人存在,那么只能存在在想象中。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古代的一位公主,父亲为她选择驸马,有两个最终入选的人,公主很中意其中一个人,喜欢他英俊的外形和横溢的才华,但是事与愿违,皇帝为她选择的驸马是另一个人选,公主很失望,但是皇命难违,和另外一个人成亲,在以后的日子里,公主总在想自己中意的驸马人选是如何优秀,如何有才华,对比中感觉自己现在的驸马一无是处。

多年以后,公主无意中在御花园看见了当年的驸马人选,让公主大失所望,浑圆的肚子,略秃的头顶,与现在的丈夫相比天壤之别,公主此刻释然,原来他的好一直是想象中的。

所以任何的完美的都存在虚幻世界,即使是至高无上的上帝,也不是完美无瑕。

伊格尔顿承认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颠覆功绩,但是这里却需要构建虚幻的理论,在缺失现实主义根基的情况下,为资本主义开错了时代的诊断书,将后现代主义看成是“毫无廉耻的自我剽窃”。

二、伊格尔顿视域下的回现代主义矛盾后现代主义在伊格尔顿眼中是一个消解中心或者是离散中心,要在多元文化中,做好自我反思,然后追求不确定要求。

后现代主义主要是工业时代的精神反映要求,发展过程比较合理,但是却不能否认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嫌疑,因而这理论本身就是一个谬误。

后现代主义不同意传统理论主张中的主体意识论,特别是启蒙时代确立的主体崇高地位,理论中心代表是笛卡尔,将理性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主体,在精神主张中消除中心和离散主体。

但是这里要注意一点就是主体的松散性和模糊性,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存在,模糊性和虚拟性色彩更多,人要隔着迷雾观察事物,想要看的清楚,但是却不能真正的看清楚,反而变得更模糊,在后现代主要主张消除以后,为了让中心更具边缘化,就要结合权利以及对话。

后现代主张是要在虚拟中学会审美游戏,其实应该这样考虑这种不清醒的意识是鬼鬼祟祟的游戏,这种幻想模式具有乌托邦无法想象的状态。

后现代主要在批判现代主义的前提下,主要是运用现代主义模式允许人思想自由、民主以及平等,但是现代主义在发展中不能较好的兑现自己的诺言,让人陷入到异化状况中,因而也就不能排除人对人或者人对物的控制。

从后现代主义返回到现代主义后,如果想让后现代主义对自己有所超越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能够超越的现代主义只是集中在语言方面。

后现代主义眼中呈现出的世界主要构成要素是话语和思想,换句话就是一件事物对另外一件事物的诠释方法,但是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自己的特性,就如同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人也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中,因而诠释只能是一种“映射”不能成为真正的解释,最后留下的事物依旧是尘封不动的,后现代理论中去中心化有目的性或者说就事物本身有计划性,并且事物要与其他事物相结合,变成次中心化的状态。

与“非典”时期流行的蔓延状态不同,后现代主义将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在去中心化方面,这是带动中心稳固的前提。

形成“自我同一”、“自我授权”的主体形式。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政治立场是要解除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状态,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人道主义和反人道主义,后现代主义主要是预设一种怀疑主义,也就是在强权政治的前提下控制人,然后寻找生活中的某个领域,并且在这个领域内寻找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构成方式。

从另外角度考虑,将其看成是心理诊疗的话语方式,对人的处境没有太大的影响,这必然会导致政治上的方向失衡,不知何去何从。

后现代注意的离散性主体非常脆弱,因而要在黯然神伤中去悼念,不是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自由。

构筑理想主义乌托邦模式,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与霍克海默和阿多尔那样批判大众文化,并将大众文化看成异化统治的社会宣传工具,对大众的文化充满赞美的词汇,将大众看成至高无上的民众,但是没有将其看成是对大众的控制以及渗透要点。

在很大程度上,将伊格尔顿的后现代主义看成是矛盾的结合体,由于后现代主义自身存在着矛盾,所以不能脱离现代性轨道独立存在。

三、后现代主义是不能结果的花朵伊格尔顿将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缺陷方面,其实这里不能否认的就是后现代理论的具体功绩,伊格尔顿分析或者批判后现代主义为我们研究后现代主义提供不可或缺的维度,但是在分析时,对不同的领域缺乏详细的解析过程,换句话说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遗憾。

后现代主义自身有着不可言说性,或者传统语言的无法表达性,是其自身的特点,但是在分析时,需要解读的语言要依靠传统语言来表达或者演说,可以这样理解,生活在银河系的居民不能从银河系以外的地方观察银河系。

后现代主义更多的宣扬现代主义中的独特性以及模糊性,后现代主义之间发挥出的话语,要在网络虚拟的空间内尽兴自身事物的认识要求,很多事物这里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主张用机敏的机制模式解读文本,让读者对文本有一定的认知,这样可以保持两者的距离,解读的不可表达性以及不可通约性是其存在的内涵,任何事物如果能够通透的了解,那么很多内容就比较模糊,不能真正的让人感兴趣。

可以这样理解,在少年包青天这部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叫牡丹亭少女,是一副画被命名为牡丹亭少女,但是整个画面只有一个亭子,没有少女,很多人都猜测为什么要这样命名,有的人猜测是作家将这个亭子看成少女,或者为了纪念某一个人开始的画作。

一直以来众说纷纭,各种说法都充斥其中,该画的价值也越来越高,后来谜底揭晓,是作者用一种特殊的燃料,这种燃料遇水则呈现出内容,画中的少女就在遇水后显现出来,后来这个悬案尘埃落定。

其实任何事物本身都会设定一个模糊的界限,距离真实事物只有一道屏障,让我们无法真正的感知事物本身,所以对接近事物的必要性认识不到位,通过表达事物晦涩和难懂的表达方式标志着自己的独特性以及反传统性。

后现代主义也将工业的弊端展示出来,在人类自我主体不断膨胀的过程中,人类开始想尽一切办法征服和占有自然,人类的欲望在很多时候是无法满足,甚至是很可怕的,所以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人类逐步陷入到泥潭中无法自拔,但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摧残必然遭受反击,资源的大量浪费。

今天,中国想尽一切办法追求经济的速度增长,资源消费总量在世界排名第四,占全球中资源的三分之一,长此以往,中国的能源消耗是否能继续坚持下去是让我们不断思考的一个大问题,人类的居住环境在遭受破坏后,生态和生存平衡受到威胁,现在欧洲的莱茵河已经出现四处臭水,污水遍布的状况,在十多个国家的共同治理下,莱茵河目前的环境状况才得以改善,所以在污染方面要考虑是走先污染再治理或者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是人类发展中值得深究的问题。

后现代主义提倡人类的本元生存状况,应切实关怀人类生存环境是关键发展要素。

结语:总之,伊格尔顿在承认后现代主义历史发展的前提下,更多的入手点是后现代主义的内在矛盾,将其看成是主要的批判形式。

后现代主义在发展中一方面要求破除传统的意识形式,反对权威,主张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此期间,想要寻找人的自由和解放,但在不具备强烈现实发展要求的前提下,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形成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状态。

参考文献:〔1〕王晓华,于明明,王朝辉.抵抗后现代主义与保卫马克思——伊格尔顿的资本主义文化批判[J].山东社会科学,2013,(01):88-90.〔2〕胡青泥.戴恒震.高菲.崔长德.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当代解读[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1,(01):137-142.〔3〕杨英书,彭尽晖,粟德琼,周红灿.“理论之后”马克思主义宏大叙事的探索——伊格尔顿对“生命意义”的思考[J].兰州学刊,2015,(12):164-165.〔4〕粟德琼,周红灿.从“理论之后”到“文学事件”——新世纪伊格尔顿的文学伦理学立场[J].贵州社会科学,2014,(02):71-72.〔5〕李红星,于洪娜.后现代主义:从杰姆逊到伊格尔顿.[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4,(02):31-32.(责任编辑赛汉其其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