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8高考历史复习:强权冲击下的近代中国课时达标检测(五)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民国前期(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西方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试题精选

高考历史西方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试题精选

高考历史西方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试题精选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湖南长郡中学调研)19世纪初,在中国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文。

19世纪20年代,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200文。

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600文。

上述现象出现是因为( )A.实行闭关锁国,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B.农耕经济发达,对铜钱的需求量增大C.中国被迫开埠,棉纺织品大量输入D.鸦片大量走私,中国白银大量外流2.(2018·安徽芜湖模拟)鸦片战争时,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有一张出自乡绅之手的、对英国侵略者的“晓谕”:“我虽乡愚小民,乃亦天朝赤子。

惜身家亦惜土地,终怀父母之邦。

”可见当时的一些乡绅( )A.饱读儒家经典著作B.主动指挥了鸦片战争C.初具民族主义观念D.已经走在近代化前列3.(2019·河北邯郸模拟)光绪六年,中德《续修条约》规定:“德国允,中国如有与他国之益,彼此立有如何施行专章,德国既欲援他国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议专章一体遵守。

”这表明清政府( )A.外交的屈辱地位明显改变B.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C.奉行互利互惠的外交政策D.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4.(2018·湖北武汉联合调研)裴士锋在《湖南人与现代中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自满人入主中原以来,首度有满人以外的‘夷’人欲入侵中国。

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王夫之关于‘夷’的陈述,用在西方人身上,比用在满族统治者身上更为适切。

”上述变化说明( )A.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B.天朝上国观念逐渐改变C.夷夏之防思潮备受质疑D.经世致用遭到时代淘汰5.(2018·河南郸城考前预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

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

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6.(2019·天津河北区模拟)《天津条约》规定:“大清皇上特简(选择)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主持与大英钦差大臣文移、会晤各等事务,商办仪式皆照平仪相待;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强权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综合检测B卷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强权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综合检测B卷

板块二综合检测B卷(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郑州质检)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之后,现代国际体系塑造出‘中国’这一现代概念,她需要以一国的身份参与世界各国事务,而不再是以天下共主的身份领导无边无际的‘天下’。

由此,中国在外来军事挑战下,开始向近现代社会艰难转型。

”下列能够体现晚清逐渐融入近现代国际体系的是( )A.承认租界管理本国侨民B.允许西方来华传教游历C.互派公使进驻对方国都D.甲午战后放弃宗藩朝鲜解析:选C 租界是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不能体现中国融入近现代国际体系,故A项错误;允许西方来华传教游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属于中国融入近现代国际体系,故B项错误;互派公使是近现代正常的国际外交行为,故C项正确;中国放弃宗藩朝鲜是中国实力衰落的表现,不能体现出晚清政府实行了近现代外交体系,故D项错误。

2.清政府下令不许地方绅士自行救灾,救济灾荒均以国家为主导,以免引发社会治安问题。

到了光绪初年,来自江浙等东南沿海的地方绅士,开始跨越江南,进入华北地区去救灾。

这说明( )A.民间救灾开始居主导地位B.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C.政府的救灾政策发生变化D.晚清中央权威趋于衰弱解析:选D 材料不能说明民间开始成为救灾的主导,救灾依然是政府主导之下的行为,故A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属于光绪中后期,而不是“光绪初年”,故B项错误;政策的变化在材料中并未提及,故C项错误;材料“不许地方绅士自行救灾”“开始跨越江南,进入华北地区去救灾”的变化反映出清政府的权威趋于衰弱,故D项正确。

3.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近代军阀的跋扈,看似扰乱了中国好几十年,然这一班并无大略,至少是思想落伍,不失现代潮流的人,在今日的情势之下,复何能为?而在今日,国内即无问题之后,对外的难关,仍成为我们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吕思勉意在强调( )A.思想落后是军阀混战根源B.中国自存之理在于打退侵略C.当时中国内部已实现合作D.中国革命的前途在内不在外解析:选B 根据“对外的难关,仍成为我们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可知吕思勉认为外来侵略是关系国家存亡的关键,所以中国自存之理在于打退侵略,故B项正确。

2018届高考历史课时巩固过关练习11

2018届高考历史课时巩固过关练习11

课时巩固过关练八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开端——1840-1894年(35分钟85分:共12个小题,每题4分;共2个大题,37分。

)1.(2016·德州二模)“但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

”这段话中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解析】选A。

题干信息体现了中国国门被打开,清朝统治者仍然没能认清形势,符合材料所述的是鸦片战争,故A正确。

2.(2016·宜春一模)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提到:“北京同那些最富饶的省份的联系被切断时,当地士绅的头面人物就不得不就地筹款招兵来平定叛乱。

在士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新事物。

”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国民大革命【解析】选A。

材料中清政府同“那些最富饶的省份的联系被切断”表明这一事件主要发生在南方,再结合“在士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可知地方团练参与镇压该事件,故A正确。

3.(2014·全国卷Ⅰ)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解析】选D。

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当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国门后,英国商品并未能在中国大量倾销,根本原因是封建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B与史实不符,因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没有出台保护本国经济的相关政策;C与史实不符,同一时期中国与印度均是封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类似;鸦片战争的破坏应使中国消费工业品增加,但事实却相反,故A也不正确。

4.(2016·豫北联考)鸦片战争前,田赋一直是清政府支柱性的财源,但到晚清时期,它的支配性地位逐渐被关税和厘金所取代。

2018年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历史分项版汇编:专题02 近代中国反侵民主(含解析)

2018年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历史分项版汇编:专题02 近代中国反侵民主(含解析)

考点一: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01. (2018年北京卷文综历史5)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

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A. 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B. 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C. 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D. 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答案】A【点睛】选择题一般会提供较为明确的时间信息,但有的题目其时间要素不是显性的,而是包含在题目的题干、材料或材料出处甚至是题目的释文当中。

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充分利用题目的表述,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教材,正确提取题目中有效的时间信息,确定其所述历史现象的时间。

本题的解题关键之一是时间“1903年”,学生解题时可结合20世纪初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进行分析,有助于得出正确答案。

02. (2018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5)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外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A. 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 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 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 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答案】C点睛:“现实的问题历史考”一直是高考命题的思路,本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引导考生认识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国际环境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只有首先抢占舆论制高点,才能快速反应,掌握主动权,沉着应对。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

2018年高考历史通用选择题编汇题五及解析 精品

2018年高考历史通用选择题编汇题五及解析 精品

2018年高考历史(通用)选择题编汇题(五)及解析1.下表所示“柏林危机”一共有三次,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 )A.尽力避免大规模的军事冲突B.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C.柏林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D.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答案 A解析三次“柏林危机”均从危机走向妥协,体现了冷战期间美苏都力避大规模的军事冲突,故A项正确;三次危机都以苏联的妥协而告终,说明苏联处于劣势,故B项错误;“柏林是双方的前哨阵地”不是冷战的基本特征,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美国的对策,故D项错误。

2.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

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

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

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A.开放浦东,打造活力上海B.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入C.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D.加入世贸,融入全球经济答案 D解析开放浦东是对外开放的步骤,对外开放主要是引进技术和资金,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包产到户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体现的是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简政放权反映的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加入世贸组织,市场规模的扩大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奇迹,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正确。

3.20世纪初中国某地县志记载:“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A.农村地区仍固守小农经济模式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C.近代经济对传统经济影响有限D.西方经济侵略尚未深入到内地解析:选C。

题干材料反映在近代中国内地农村仍以小农经济为主,说明近代经济发展有限,故选C项。

4.在光绪帝最后的书单中,有不少财政方面的书籍,如《经济通论》《理财新义》《欧洲财政史》等,这些书籍常常开篇即论公财与私财、皇室财政与公共财政的区分。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二 强权冲击下的近代中国 课时达标检测(五)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民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二 强权冲击下的近代中国 课时达标检测(五)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民

课时达标检测(五)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民国前期(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根据民国惯例,募集社会捐赠救灾恤难的途径主要有:政府公务员薪金扣减充作赈捐,向中外各团体及个人募捐等。

1913年民国政府规定:“凡捐款逾一万圆或募捐逾五万圆以上者给特别奖章,凡捐款逾五千圆或募捐逾三万圆以上者给一等奖章……凡应给赈抚奖章者随给执照以资证明。

”这说明( )A.以工代赈举措具有时代特色B.赈灾政策长期持续实效显著C.救灾资金中社会捐赠比重大D.政府发挥调配社会资源功能解析:选D A、B两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材料仅体现了社会捐赠的奖励措施,没有体现出其在救灾资金中所占的比重,不能得出救灾资金以社会捐赠为主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中政府扣减公务员薪资赈捐,对捐款较多的给予奖章奖励,反映出政府发挥行政职能,从社会募集赈灾款项,故D项正确。

2.(2017·某某测试)1914~1925年的十余年间,中国先后制订过三部宪法。

其中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的出台最为迅速,当时的国会在曹锟的贿赂和武力逼迫下,仅用了三次会议即制定通过。

这表明当时( )A.封建复辟浪潮卷土重来B.宪法地位得到社会认同C.贪污腐败现象较为严重D.某某宪政思想影响巨大解析:选B 根据史实,这一时期仅有袁世凯、X勋倡导复辟帝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十余年间,中国先后制订过三部宪法”,表明宪法成为政治统治合法性的象征,得到了大众的认可,故B项正确;材料侧重于“十余年间……先后制订过三部宪法”,故C项错误;材料侧重宪法之于执政合法性的一面,故D项错误。

3.1914年12月,教育部提出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并规定“中小学校修身国文教科书,采取经训,以保存固有之道德;大学添设经学院,以发挥先哲之学说”。

该规定是为了( )A.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B.顺应“某某民国”的宗旨C.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D.冲击儒学传统文化教育解析:选A 材料提供的时间是1914年12月,在这个时间提出“中小学校修身国文教科书,采取经训,以保存固有之道德;大学添设经学院,以发挥先哲之学说”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通用版)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检测: 板块二 强权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综合检测A卷

(通用版)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检测: 板块二 强权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综合检测A卷

板块二综合检测A卷(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青岛检测)19世纪初,在中国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 000文。

19世纪20年代,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 200文。

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 600文。

上述现象出现是因为( )A.实行闭关锁国,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B.农耕经济发达,对铜钱的需求量增大C.中国被迫开埠,棉纺织品大量输入D.鸦片大量走私,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解析:选D 为了扭转长期以来的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殖民者转而通过向中国走私鸦片来改变自己贸易的不利地位,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并出现了银贵铜贱的现象,故D项正确。

2.(2018届高三·河南六市联考)清朝建都北京后,清廷在东北地区实施军事化管辖,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入,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

而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北三省移民章程。

这说明( )A.政策逐步调整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B.向东北移民完全由政府主导C.移民政策的变化受外来侵略的影响D.政府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解析:选C 据题干信息可知清政府的移民政策的变化:由禁止到鼓励、政府主导,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特别是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故C项正确。

3.甲午中日战争后,许多中国人出于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担忧,开始认真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语言甚至儒家文明的价值,在许多方面,1895年后的中国失去了同一性和历史性。

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 )A.打乱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B.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凝聚力C.整合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D.刺激了国人变革制度的愿望解析:选D 甲午中日战争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推动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刺激了国人变革制度的愿望。

4.“官有三畏:畏洋人、畏革命党、畏姨太太;民有三畏:畏民贼、畏蠹国虫、畏卖国奴;顽固党有三畏:畏拆城、畏剪发、畏易服;学生有三畏:畏作文、畏考试、畏读国文。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 课时作业5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 课时作业5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

课时作业5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中山模拟)马克思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代表的是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的确是一种悲剧,甚至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创造出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

”这段话的最确切最完整含义是( ) A.落后造成了挨打的悲剧B.英国是为了维护商业特权C.中国代表正义无可指责D.鸦片战争充满矛盾与悖论【解析】本段话的含义是:落后的清政府虽然反抗英国侵略是正义的,但结果却失败了;市场贸易的原则是公平原则,英国却通过发动鸦片战争获得不平等贸易的特权。

由此可知,鸦片战争充满了矛盾与悖论,故选D项。

【答案】 D2.(2016·绍兴模拟)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 100万元下降到1 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

这一现象说明( ) A.中国的自然经济尚未开始瓦解B.当时爆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C.五口通商改变了中国外贸布局D.世界市场形成后对华贸易减少【解析】鸦片战争前广州是唯一的官方允许对外贸易口岸,《南京条约》签订后对外贸易口岸达到了五个,广州对外贸易总额必然有所下降,故C项正确;此时中国的自然经济已开始瓦解,故A项错误;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在1929~1933年,故B项错误;世界市场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D项错误。

【答案】 C3.(2016·龙岩质检)1868年,清政府与英、美驻上海领事议订《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在租界设会审公廨,根据中外双方的约定,如果案件涉及洋人或洋人雇佣的华籍仆人,由外国外交官参加会审;纯粹华人案件,由中国谳员独自审断。

与此相关的是西方人在华的( )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解析】由“案件涉及洋人或洋人雇佣的华籍仆人,由外国外交官参加会审”可知,材料提及的是领事裁判权,故A项正确。

最新高考地理专题八列强的入侵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精准培优专练

最新高考地理专题八列强的入侵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精准培优专练

培优点八列强的入侵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高考知识点命题研究典例1.(2018高考卷1)甲午和平时期,日本制定言论鼓吹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蛮横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言论倒向日方。

一些东方媒体甚至声称,清政府战胜“将意味着数百外人从愚蒙、独裁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碌碌无为。

这反映了A.欧美言论鼓吹摆布了和平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东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解析】材料信息是甲午和平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言论鼓吹并得到了欧美言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中,这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言论鼓吹是近代外交的一种方式,即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C项正确;欧美言论鼓吹不可能会摆布甲午和平的进程,故 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独裁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排除。

【答案】C典例2.(2016高考卷2)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类状态表明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自动开放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解析】本题考查同学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说明中国的生活用品也被外国市场占据,日常生活也融入了本钱主义世界市场,因而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说法错误,此时的中国照旧是在被迫开放的时期,本钱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入侵逐渐深化;B选项说法与史实不符;D选项材料体现不出关税的成绩,并且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是从雅片和平开始的。

【答案】C二、知识点精准提分集训1.1864年中国与西班牙签订《和好贸易条约》,经清政府的努力,将清朝基本法典《大清律例》中禁止拐卖人口的条文写入了条约当中。

这反映了清政府A.乐观利用条约保护本身利益B.对“天朝上国”地位的保护C.未能真正熟悉条约的危害性D.试图将内政与外交融为一体【解析】根据“经清政府的努力,将清朝基本法典《大清律例》中禁止拐卖人口的条文写入了条约当中”可知清政府乐观利用条约保护国家利益,故A 正确;材料反映清政府乐观利用条约保护国家利益,没法体现“天朝上国”观念,排除B;“将清朝基本法典《大清律例》中禁止拐卖人口的条文写入了条约当中”没法体现“条约的危害性”,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外交成绩,没有涉及内政,排除D。

高考历史调研大一轮复习人民版课时作业5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高考历史调研大一轮复习人民版课时作业5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课时作业(五)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从各省调兵约25万增援东南沿海,执行情况如下表。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C.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D.清朝战和不定指挥失当解析:由表格中清政府从各省调兵增援东南沿海军队的情况可知,调兵时间间隔长,调出、调往省份距离较远,这说明清政府在战前疏于战备与防范,军事动员体制落后,A项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反映不出军备废弛,排除C项;D项缺乏材料依据,排除。

2.《新全球史》指出:“总的来说,康乾盛世并不是真正的繁荣,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底的灾难。

”“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底的灾难”主要是因为其(C)A.扩大西方对华贸易,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业压力B.直接加强了中西方科技、思想、文化交流C.推动了中国农产品出口,有利于中国近代化D.使鸦片贸易公开化,加快中西方货币交流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客观影响。

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推动了中国农产品出口,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有利于中国近代化,C项正确。

A、B、D项说法错误,均排除。

3.(2019·柳州模拟)代表清政府在《南京条约》上签字的耆英曾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官民深刻的矛盾,老百姓不支持国家以及国家军队;敌人武器过于强大,而中国的武器太弱。

这说明耆英(C)A.找到了中国战败的制度根源B.看清了资本主义扩张的态势C.看到了战败背后的基本问题D.认识到中国社会性质的剧变解析:材料信息“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官民深刻的矛盾,老百姓不支持国家以及国家军队;敌人武器过于强大,而中国的武器太弱”说明耆英认识到中国民众缺乏民族意识和中国武器的落后,这是中国战败的基本问题,C项正确。

中国战败从制度上说是因为封建制度的落后,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中国战败的制度因素,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资本主义扩张的态势,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社会性质变化的信息,D项错误。

最新-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试题 1-4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单元过关检测 人民版 精品

最新-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试题 1-4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单元过关检测 人民版  精品

单元过关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8年广东质检)这个条约的签订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

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

这个条约最可能是指(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解析:本题考查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个条约使中国打破了和外国在通商方面的习惯,特别是行商的作用遭到削弱,所以应该是《南京条约》,出现五口通商,使行商的作用削弱。

答案:A2.(台州市2018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调考,14)下列是《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入中国后,国人在某一茶馆中的言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日本要这么多赔款,中国砸锅卖铁也不够给B.日本人比英国人的胃口还大,这条约比《南京条约》厉害多了C.日本人要在中国开厂,我们这些办厂的人日子更难过了D.听说有的青年去了日本,研究日本强大的原因,还成立了同盟会解析:根据所学史实,《马关条约》是1895年签订的,而中国同盟会是1918年成立的,所以明显错误,应该选择D。

答案:D3.(山东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9月诊断,8)“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

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累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

”这是指哪一次侵华战争( )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解析:关键信息:尽为寇兵分国占据。

由材料可知日本为侵略者之一,结合所学知识,此次侵华战争应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4.(浙江省温州八校2018届高三9月联考,5)“上谕以永禁设或入与诸国(即列强)仇敌之会,违者皆宰。

”这项规定出自(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

题干引文大意是,皇帝命令永远禁止与列强对抗的行为发生,违令的都要斩杀。

此规定是《辛丑条约》中的规定。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强权冲击下的近代中国课时达标检测六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__民国后期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强权冲击下的近代中国课时达标检测六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__民国后期

课时达标检测(六)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民国后期(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大庆模拟)八七会议通过的《最近职工运动议决案》指出:“工人阶级应该时刻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

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政权,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

”材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A.确定了土地革命的方针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D.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解析:选B 结合所学知识,土地革命是指打土豪、分田地,题目中并未涉及,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得出,此时中共还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故B项正确;中共独立做出决策,摆脱共产国际的影响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故C项错误;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在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失败后,故D项错误。

2.经过长征之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与蒋介石集团的地缘矛盾明显缓解,在中日民族矛盾日渐加剧的情况下,出现了国共两党和平共处乃至联合抗战的可能性,所以说当时国内政治格局和国共政策的所有变化都与长征带来的地缘变化有关。

这说明长征( )A.消除了国共两党的分歧和矛盾B.是国共走向合作的根本保障C.有利于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D.为中国革命保存了革命主力解析:选C 国共两党的分歧和矛盾随着国内外局势的不断变化会有缓和,由于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国共两党的分歧和矛盾不会消除,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长征有利于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但不能说是国共走向合作的根本保障,故B项错误,C项正确;为中国革命保存了革命主力结论正确,但不符合国共合作抗日的主旨,故D项错误。

3.下表为1933~1936年中国轻工业平均指数增长表,这一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干预经济刺激消费B.美国扶蒋反共政策影响C.国民政府经济政策推动D.国家统一社会环境稳定解析:选C 近代列强对华实行经济侵略,掠夺中国资源和财富,刺激中国消费不是列强经济侵略的作用,故A项错误;美国扶蒋反共政策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实行的,故B项错误;国民政府实行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政策,鼓励工商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故C项正确;当时是国共两党对峙局面,东三省被日本占领,故国家统一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2018届高考历史-中国现代史-专题练习(五)-答案

2018届高考历史-中国现代史-专题练习(五)-答案

2018届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五)中国现代史答案1~3:BAA规范训练一、选择题1~5:ACDDC 6~10:BBABB 11~12:AC二、综合题(52分/26min)13.(1)美国采取了敌视中国的政策,(答孤立,封锁中国亦可给分);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方针。

(答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也可给分)(2)变化:谋求改善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变化原因: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美国霸权地位严重衰落;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3)影响:有利于对抗苏联对中国的威胁;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打破外交僵局,打开外交新局面;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往。

14.(1)1953年至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

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

原因: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

中国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

(10分)(2)1957年至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

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

原因:苏联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摆脱斯大林体制和改革脱离实际等因素影响,导致垦荒地区上交的粮食减少。

中国是主要由于决策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10分)15.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择偶标准由注重政治出身向个人能力倾斜;择偶标准越来越重视个人的能力;择偶标准对个人政治身份的关注日趋减少;等等。

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趋势:择偶标准由注重政治出身向个人能力倾斜。

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更是以阶级斗争作为工作重心,“左”倾错误思想严重,政治出身受到重视。

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个人能力更受到人们的重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2.1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课时达标训练人民版必修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2.1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课时达标训练人民版必修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2.1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课时达标训练人民版必修11.(2016·浙江4月学考真题)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将香港一岛给予英国”。

该不平等条约是( ) A.《辛丑条约》 B.《马关条约》C.《南京条约》D.《胶澳租界条约》【解析】选C。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由此判断选C。

【拓展延伸】正确认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及“片面最惠国待遇”(1)协定关税:指进出口商品的税率由中外“协商”决定,实际上是外商起决定作用,这严重侵犯了中国关税自主权,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民族经济的作用。

(2)领事裁判权:又称“治外法权”,即外国人在中国发生的法律纠纷由外国领事依照外国法律处理。

事实上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3)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给予另一国不低于第三国的任何优惠待遇。

本应对等,但近代史上的是不对等的单向最惠,使列强特权“一体均沾”。

它充分体现了条约的不平等性。

【补偿训练】(2015·广东学业水平测试)某条约缔结后,晚清重臣张之洞哀叹:“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B.《辛丑条约》C.《马关条约》D.《巴黎和约》【解析】选C。

由材料中“北无旅顺,南无台湾”,可以看出是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此条约是《马关条约》。

2.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

这里的“要求”是指(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解析】选B。

《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进行资本输出,反映了列强当时的需要,B符合题意。

【补偿训练】1.一名日本人在重庆拿到了清政府准许其办工厂的营业执照,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A.1840年B.1895年C.1860年D.1921年【解析】选B。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近代篇 高考聚焦 专题贯通 专题4 列强侵略下的中国现代化试题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近代篇 高考聚焦 专题贯通 专题4 列强侵略下的中国现代化试题

专题4 列强侵略下的中国现代化一、选择题1.(2017·河北张家口二模)郭嵩焘(1818—1891年)是清代第一位驻英法公使,他在位时不仅积极研究西方政体,而且敢于肯定其优点。

然而其主张却不容于当世,还背上了“汉奸”的骂名。

这实质上反映了( )A.列强侵华引起国人的强烈不满B.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艰难曲折C.西方政治体制不符合中国国情D.中西隔绝影响了国人的认识2.(2017·湖南衡阳三模)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洋务工业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

但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终究是一种畸形物。

以下对于洋务工业“是一种畸形物”的理解正确的是( )A.有利于西方列强的侵略B.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C.促使自然经济开始瓦解D.抑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3.(2017·河南开封三模)1906到1908年,在日本顾问冈田的帮助下,清朝更定刑名,删除凌迟、枭首等酷刑,完成了《大清新刑律》,并预定1913年实行。

它以“折衷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又“不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为基本宗旨。

《大清新刑律》( )A.反映了我国司法体系趋向近代化B.摒弃了中国封建纲常伦理C.体现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特征D.荟萃中西法律之精华4.(2017·河南洛阳联考)《剑桥中华民国史》指出,辛亥革命爆发后,“当革命势力表明他们掌握了国家的时候,他承认了民国的必然性。

在共和制的最初几年,他为避免同革命领导人完全决裂而讨好他们,面临对抗就作策略上的退却”。

这一叙述表明( )A.孙中山有效节制了革命激进潮流B.袁世凯为追求政治目标不择手段C.孙中山是政治妥协的成功运作者D.袁世凯是典型的政治实用主义者5.(2017·河南中原联考)1914年10月张謇在给大总统的呈文中提出:“棉纱土布,无论何种花色种类,所有常关、海关、厘金、落地捐等项税厘,一律免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达标检测(五)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民国前期(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根据民国惯例,募集社会捐赠救灾恤难的途径主要有:政府公务员薪金扣减充作赈捐,向中外各团体及个人募捐等。

1913年民国政府规定:“凡捐款逾一万圆或募捐逾五万圆以上者给特别奖章,凡捐款逾五千圆或募捐逾三万圆以上者给一等奖章……凡应给赈抚奖章者随给执照以资证明。

”这说明( )A.以工代赈举措具有时代特色B.赈灾政策长期持续实效显著C.救灾资金中社会捐赠比重大D.政府发挥调配社会资源功能解析:选D A、B两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材料仅体现了社会捐赠的奖励措施,没有体现出其在救灾资金中所占的比重,不能得出救灾资金以社会捐赠为主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中政府扣减公务员薪资赈捐,对捐款较多的给予奖章奖励,反映出政府发挥行政职能,从社会募集赈灾款项,故D项正确。

2.(2017·福州测试)1914~1925年的十余年间,中国先后制订过三部宪法。

其中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的出台最为迅速,当时的国会在曹锟的贿赂和武力逼迫下,仅用了三次会议即制定通过。

这表明当时( ) A.封建复辟浪潮卷土重来B.宪法地位得到社会认同C.贪污腐败现象较为严重D.民主宪政思想影响巨大解析:选B 根据史实,这一时期仅有袁世凯、张勋倡导复辟帝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十余年间,中国先后制订过三部宪法”,表明宪法成为政治统治合法性的象征,得到了大众的认可,故B项正确;材料侧重于“十余年间……先后制订过三部宪法”,故C项错误;材料侧重宪法之于执政合法性的一面,故D项错误。

3.1914年12月,教育部提出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并规定“中小学校修身国文教科书,采取经训,以保存固有之道德;大学添设经学院,以发挥先哲之学说”。

该规定是为了( )A.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B.顺应“共和民国”的宗旨C.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D.冲击儒学传统文化教育解析:选A 材料提供的时间是1914年12月,在这个时间提出“中小学校修身国文教科书,采取经训,以保存固有之道德;大学添设经学院,以发挥先哲之学说”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4.1919年,中国一些知识妇女仿照男人剪了短发,她们的短发样式被称为“拿破仑”头、“华盛顿”头。

这反映了( )A.知识妇女最先思想解放B.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普及C.知识妇女接受了新思潮D.封建礼教已被完全抛弃解析:选C 知识妇女发式的变化反映出她们思想的解放,但不能推断出是“最先”,故A项错误;知识妇女发式的变化不能体现出她们社会地位的变化,因此不能推断出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普及,故B项错误;知识妇女发式的变化反映出她们要求冲破传统思想,接受了新思潮,故C项正确;知识妇女对新思潮的接受,不能推断出封建礼教已被完全抛弃,故D项错误。

5.数据显示,1919年6月份的日本对华贸易较上年同期减少约一半,从2 769万元减至1 405万元,使中国的对日贸易出超460万元。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中国扭转了对日贸易的被动局面B.一战使日本对外贸易受挫C.军阀割据混战殃及中国对外贸易D.政治运动影响了中日贸易解析:选D 据材料“1919年6月份”可知,中日贸易中日本对华贸易减少,主要是受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中国社会掀起了抵制日货运动,故D项正确。

6.皖系军阀徐树铮访问法国期间,在巴黎宴请宾客,席间徐树铮致辞:“今晚所备菜肴皆菲薄粗鄙,不堪招待。

”酒店经理听后认为徐树铮是对酒店的侮辱,蓄意损害其名誉,于是提起诉讼。

这一事件从本质上反映了( ) A.近代中国国际地位低下B.中西方在饮食方面的区别明显C.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D.守旧势力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解析:选C 徐树铮在宾馆请客,在宴席上的谦虚之词被酒店认为是侮辱,反映了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故C项正确。

7.(2018届高三·衡阳十校联考)有学者说:“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批评孔子、反对孔教、否定儒家纲常,其实并不是指向传统,而是针对现实。

”材料中的“现实”是指( )A.宣扬科学知识的需要B.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C.国人民主意识的提高D.袁世凯执意复辟帝制解析:选D 材料意在考查新文化运动批判儒家思想的现实背景。

A项为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故A项错误;B 项不能与批判儒家思想的现实背景联系起来,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批判儒家思想的现实背景,故C项错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掀起“尊孔复古”运动意图复辟帝制,这种情况下,新文化运动批判作为封建统治基础的儒家思想,故D项正确。

8.“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就是非常激烈的。

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批判。

”材料反映新文化运动重大缺陷是( )A.具有形式主义的倾向B.对权威的蔑视与挑战C.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D.具有崇洋媚外的特征解析:选A “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批判”可得出对凡是传统的东西均要批判,说明其更注意形式,故A项正确。

9.(2017·长沙模拟)下表是1913~1920年中国国内工业品和原料价格指数表(以1913年为100),表中的数据变化反映出( )A.传统自然经济顽强抵抗着外来经济侵略B.中国被进一步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西方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此时得到了较快发展解析:选D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农产品(原料)的价格指数的上涨幅度要小于工业品的价格指数上涨幅度,说明国内民族工业得以迅速发展,从而使工业品的价格指数上涨,故D项正确。

10.(2017·武汉模拟)1924年,孙中山在新成立的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内,专门设立了工人部、农民部,负责指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并亲自核准了《农民协会章程》《工会条例》。

这一做法有利于( ) A.改组中国国民党B.唤起民众投身国民革命C.壮大中国共产党D.提高工人农民经济地位解析:选B 该措施是在改组国民党之后实行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孙中山重视工人、农民,可知这一做法有利于唤起工人和农民参与革命,故B项正确;孙中山是国民党领导人,故其做法不是为壮大共产党,故C项错误;从“负责指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可知材料中的措施不是为提高工人和农民的经济地位,故D项错误。

11.(2017·珠海质检)1924年3、4月间,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就民权主义发表了一系列演讲。

他认为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

其解释的本质目的在于( ) A.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B.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C.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D.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解析:选D 据材料可得孙中山对民权主义进行改造,A项属于旧三民主义;B项属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思想来源;C项属于民族主义;据材料可得国民党一大和国共合作建立后,孙中山增加了民权主义的内容,强调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通过“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来实现,故D项正确。

12.(2017·保定模拟)下表为1927年《学灯》编辑部对社会上婚姻观念的抽样调查情况,由表格信息可看出当时婚姻观念( )A.崇尚自主自由B.受政局变动影响较大C.保守思想占主流D.淡化了门第观念解析:选A 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27年”和赞成解散婚姻比例的增多,得出此时受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科学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影响婚姻观念的主要因素是内因,政局动荡是外因,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比例可以看出新潮思想占主要地位,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门第观念,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上半期,随着启蒙运动从英、法向整个欧洲的扩散,德国思想文化界的精英们也汇入启蒙运动的洪流之中。

但是,德国的启蒙运动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为:一方面,它高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思想大旗,从迷信和传统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它还针对德国分裂落后的现状,将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融合起来,在宣扬理性等启蒙观念的同时,伴之以浓烈的民族情感,最终形成了启蒙思想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共生。

由于这一特点,启蒙运动在德国成长的过程也成了德意志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逐渐成长的过程,它不仅构成了德意志民族的自信,而且最终催生了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

——摘编自邢来顺《德国贵族文化史》材料二陈独秀说:“吾宁思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思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

”胡适也指出:“新文化运动的根本意义是承认中国旧文化不适宜于现代的环境,而提倡充分接受世界的新文化”,中国应该“接触新世界的科学民主文明而复活起来”。

——摘编自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想(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逐渐成长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民族主义”的内涵。

(10分)(2)根据以上材料,归纳启蒙时期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与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的主要异同。

(1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启蒙运动的扩展并结合所学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及德意志的分裂状态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等方面来分析。

第二小问,根据“高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思想大旗,从迷信和传统中解放出来”“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融合起来”“启蒙思想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共生”“启蒙运动在德国成长的过程也成了德意志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逐渐成长的过程”概括其内涵。

第(2)问,结合材料从二者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倡导的新思想及其目的上概括相同点;从二者对待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产生的影响上比较概括不同点。

答案:(1)背景:启蒙运动的扩展;(2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2分)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德意志国家分裂阻碍。

(2分)内涵:宣扬科学、民主、理性、宽容、进步、文明、民族情感;(2分)民族意识与民族文化相伴共生,共同发展。

(2分)(2)相同:都反对迷信和传统,提倡科学、民主、理性、进步等启蒙思想。

(2分)都要求实现国家统一,使本民族适应世界而生存。

(3分)不同: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是在强化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新文化运动是在彻底否定中国旧文化的基础上,主张以世界新文化取代中国旧文化。

(4分)前者催生了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加强了民族自信,滋生了极端的民族主义;(3分)而后者在推动中国近代文学艺术转型的同时,削弱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3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最早的江南女校是在西方传教士传播基督教的背景下建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