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尽其用的为器之道

合集下载

2023年高考作文预测----用之得法,物尽其用 - 副本

2023年高考作文预测----用之得法,物尽其用 - 副本

2023年高考作文预测----用之得法,物尽其用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齐景公让弓匠为他做一张弓,弓匠做了三年才完成。

齐景公拉弓射箭,连一层牛皮的箭靶也穿不透。

齐景公大怒,要处死弓匠。

弓匠的妻子前来求见齐景公,说:“我是蔡国人,嫁给这个弓匠为妻。

这张弓,是我丈夫用泰山之南坚韧的柘木、燕国的牛角、楚国麋鹿的筋和黄河里的鱼胶制作而成的。

这四样东西,都是天下最精良的做弓材料,做成的弓射箭不应该只穿透仅有一层牛皮的箭靶。

并且我曾听说,奚仲发明的车子不能独自行走,莫邪剑尽管非常锋利,也不能独自斩断东西,必须有人正确使用才行。

射箭的方法,应左手稳稳地像靠着石头,手好像拉着树枝,手掌好似握着鸡蛋,四根手指像折断的木棍;右手发箭,手根本不受影响,这才是射箭的正确方法啊。

”齐景公按弓匠妻子所说的方法射箭,果然一下子穿透了七层牛皮做的箭靶。

弓匠立刻被释放了。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三段文字构成,讲述的是弓人之妻的故事。

齐景公等了三年才做成的一张弓,居然连一层牛皮的箭靶都穿不透。

盛怒之下,齐景公要处死那个弓匠。

弓匠的妻子为丈夫求情说,弓匠选的是最精良的材质,制出来的弓箭不会太差。

但是再好的车子再好的宝剑,都不能独自发挥作用,必须要正确使用才行,并告诉给齐景公正确的射箭方法。

齐景公按照她的方法来做,果然穿透了七层牛皮的箭靶,于是就释放了弓匠。

材料是则寓言,审题的关键是把握它的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任何好的、精良的东西,要使它发挥显著的效力,必须按正确的方法来使用,否则就不能体现它的价值。

同一张弓,若使用的方法不恰当,就连普通的弓箭都不如;若使用方法恰当,就发挥出其惊人的效力。

可见正确方法的重要性,这里体现出了一定的思辨性。

现实生活中的类似情况,亦是如此。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这是千百年来无数的仁人志士都在追求的理想社会模式。

老子对此更有其独到的见解,他在《道德经》的第二十七章提出了“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的伟大论断。

其实这也正是说明了只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最充分地发挥人和物的潜在作用,就不会有被遗弃的人和物了,说到底也就是要综合利用各种资源,不要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在文中老子还列举了成功者的五种善举,指出了贵师爱资之道,他是这样说的:“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擅长行走的人不留下痕迹,擅长言谈的人没有瑕疵,擅长计数的人不用筹策,擅长关门的人不用门闩别人却打不开,擅长捆绑的人不用绳索别人却解不开。

所以圣人总是擅长救助别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总是利用外物,所有没有被遗弃的东西。

这就叫做内藏聪明。

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资助者。

假如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爱惜他的资助对象,虽然自以为智慧却是大糊涂,这就叫做精要玄妙。

下面我们分三个层次加以表达。

一、“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老子在这里所说的五种“善举”就像是五种超世脱俗的武功在各自显示着自己的神通。

他们有的不留下任何痕迹而飘然行走在世上;有的妙语连珠、滔滔不绝而滴水不漏,无懈可击;有的不用筹算就能快捷地解开任何一道难题;有的不用门锁,但只要他一关门,你就是想尽一切办法也无法打开门;有的不用绳索就能把你捆紧,你却怎么也无法将其解开。

其实这些神奇的“善举”之举都是得道者依道而行的结果。

老子在这里恰似在讲述无相神功,他所说的"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五种善举,其关键都是表达在"无"字上,这都是“无”的妙用,也就是"自然、无为"之道的具体表现。

道者器之道的哲学原理

道者器之道的哲学原理

道者器之道的哲学原理
道者器之道的哲学原理
一、简介
道者器之道是一种源自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哲学原理,注重细微的器
物使用技巧和使用的器協调及协调技术,专注于中国古典文化灵性,
非理性和理性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旨在追求“和谐,美好与和谐”。

二、七十二论
在道者器之道的哲学原理中,有七十二论,提出了十六个基本原则,
如“合得谓之和”、“合法者以礼轻待”、“道者自谓以正”等,这些原则倡
导着道家的修身、习惯、道德和其他处事要求。

同时,它强调了一个
主要的哲学理念——“实践是求真理的唯一方法”。

三、口诀
道者器之道的口诀是:“和乐七十二篇,而行用道而不穷。

”,象征着
人们应当把道者器之道的原则落实到实际中,以追求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谐的家庭关系以及和睦的社会关系。

四、道家思想
道者器之道的哲学原理,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它注重“自然”“重视变化”等道家思想要求,以及“以和为本,以美为道,以善为处世之方”的
思想观念,去落实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理念,并对当今的修身养
性有着深刻的影响。

五、结论
道者器之道的哲学原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思想。

它注
重把道家思想与具体我们实践中应用,将器物及其用途之间的协调及
协调技术,及主观、客观、非理性、理性之间的和谐统一,追求那“和谐,美好与和谐”。

它对于今天人们修身、习惯、道德和其他处事要求,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欲尽其能,必先得其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欲尽其能,必先得其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欲尽其能,必先得其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欲尽其能,必先得其法出处:《论语》故事来源:孔子有一个学生端木赐,字子贡,是孔门七十二门人之一.他善于设辞巧辩,孔子把他列为“言语”科的高才生.有一年,齐国的执政大夫田常,因为国内不服他的人很多,决定攻伐鲁国以树立威信.孔子听到后,对学生们说:"鲁国是我们的父母之邦,祖先的坟墓都在那里,你们为什么不去解除它的危难?”勇敢的子路首先要求去抵抗齐国的军队,孔子不许;子张也提出要去,孔子不同意;子贡请行,孔子同意了.子贡请教此行该注意什么,孔子说:“仁!” "请问,在异国他乡,怎样达到仁的要求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先打了比方,说工人要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锐利的工具.接着又说,“住在那个国家,恭敬地对待贤德当权者,和有道德的人交友.人的关系和谐了,等于工人有了好的工具,就能够按你的心意办事了.”子贡按老师的教导,先到齐国去说服田常,告诉他攻鲁无利可图而攻吴则对齐国,对他本人大有好处,田常同意了.接着子贡又到吴国去劝说吴王,请他联合越国去对抗齐国.最后,子贡再到越国,叫越王只以兵器粮食支援吴国抗齐而不出军队---几个大国都卷入了一场混战,而鲁国却避免了被入侵的危险.子贡凭着他的口才和对列国形势的了如指掌,顺利完成任务,而齐,吴,越国实际上都成了他完成任务的棋子.后人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含义缩小了,限制在实际的工人、工作、工具三方面的关系上,说服力就更强了.译述:孔子教导学生,循循善诱,方法之一是"设喻",使利用各种形象的生动易懂的比喻来说明深奥的理论性问题,使受教育者透彻理解,心服口服.孔子的学生子贡向老师请教,如何在一个国家里施行仁政;孔子先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人要想把工作做好,必须先把工具打磨得十分锐利)这个比喻开头,然后告诉子贡,在那个国家里,首先要大量结交他们国内的人,恭恭敬敬地与他们的掌权者接触,跟他们的"士"交朋友,当然也要选择那些有道德的,对仁政有兴趣的人来结交.孔子的意思,并不是把那些国家的贤德者作为工具来使用,而是通过这些结交,可以充分了解他们的情况,使自己的认识更加敏锐,策略更加明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在也作比喻来使用.如:"你既然爱好文学就一定要把华语法学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所必需的工具.善其事---把那工作做好.利其器---使那工具锋利.举例理解会意故事一齐国有一个喜欢打猎的人,花费许多时间去打猎,结果却是一无所获,回家之后觉得愧对家人,出门又觉得对不起邻里好友,他仔细琢磨为何自己老是猎不到猎物,最后才明白是因为猎狗不好,可是因为家穷没办法得到好的猎狗,于是他想回到自己田里努力耕种,有收获之后便可买一只好的猎犬,等到有一只好猎犬时,便容易捕获野兽,达成自己成为一个好猎人的心愿。

“道器合一”造物思想下书籍形制的变化

“道器合一”造物思想下书籍形制的变化

品位·经典文化纵横“道器合一”造物思想下书籍形制的变化○罗 嵋(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摘 要】 “道”与“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传统造物思想的基础。

中国传统造书活动把“道器合一”作为造物行为的至高境界。

“道器合一”的造物思想在书籍形制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中表现为“天人合一”“道技合一”“物尽其用”等哲学思想,影响并规范着书籍装订、版式、材料、技术、工艺等具体行为。

同时,传统书籍形制演变的过程,通过产生、变化、发展等各个环节传达出传统文化中和谐共生的造物精神。

【关键词】 道器合一;……造物;……书籍形制;……天人合一;……道技合一【基金项目】 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东西方书籍装订术的传播与 适应”(16YJA760024)阶段性成果;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带头人高端研修 资助项目(2019GRFX096)。

【作者简介】 罗嵋,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硕士,研究方向:平 面设计及理论。

“道”与“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道”指自然规律,“器”指具体有形的器物。

在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下,道与器的关系是辩证存在的。

既有重道而轻器的观点,认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主张“器以载道”;也有“器亦道,道亦器”…的观点,认为“无其器则无其道”,主张“道器合一”的至高境界。

我国的书籍制造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杉浦康平说:“书籍,不仅仅是容纳文字、承载信息的工具,更是一件极具吸引力的‘物品’。

”[1]它本身就具有“道”和“器”两种属性,作为一件有形的器物,中国书籍的形态经历过竹木形成的简策制度、丝帛形成的卷轴制度、纸张形成的册页制度三个不同的阶段,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特殊的装帧形式。

书籍形制即书籍装帧的形式和制度,从道与器关系来说,“道”是“制”,“器”是“形”,“道器合一”也即“形制合一”。

事实上,中国书籍形制演变的过程,也是“道器合一”造物思想物化的过程,它在产生、变化、发展的各个环节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精髓。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之一,由老子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被认为是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

全书共分为八十一章,以简练的语言阐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道德经》的全文及解释: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第一章开篇即阐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强调了道的超越性和无名无形的特性。

道虽无名,称之为“常道”,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本,是“众之所从生也”。

世间的名目则是有形之物的象征,不能完全描绘道的本质。

而且,只有没有欲望,跳出俗世的纷扰,才能够真正了解道。

这种摆脱欲望的状态被称为“玄”,玄之又玄,是众妙之门,指的是对于道的真正理解。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这一章强调了相对性和统一性的观念。

对于世俗的善恶、美丑、难易等二元对立的概念,老子并不认同,认为这些概念是相对的,呈现出了一种统一的规律。

圣人懂得顺应这种规律,不过分强调善美之为善美,也不苛求恶丑之为恶丑,做到了处事不为的境界。

圣人的行为,看似没有动静,没有迹可寻,实则无往而不年,无为而不成,不以功成而居功自傲。

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即“弗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不离道。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老子认为,不过分追求贤人,不过分珍爱难得之物,不过分放纵可欲之物,才能够使人心不乱。

所以圣人执政时,要能够让民众保持简朴的心态,不虚浮应酬,而实际上又能得到应有的补充,避免民众的争执。

_道者器之道_由_道_器_之辨论张道一的造物艺术观_韩超

_道者器之道_由_道_器_之辨论张道一的造物艺术观_韩超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美术与设计版FINE ARTS & DESIGN 2011/01091理论与批评“道者器之道”——由“道”“器”之辨论张道一的造物艺术观韩 超(苏州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摘 要]“道”、“器”之辩由来已久,张道一的造物艺术观始终基于“道者器之道”的论断,并由此引发对“造物之主”、造物目的、造物艺术民族化的思考。

本文以此为据,总结其造物艺术之“道”。

[关键词]“道”;“器”;张道一;造物艺术[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11)01-0091-05收稿日期:2011-12-08作者简介:韩 超(1980- ),男,吉林长春人,设计艺术学博士,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原理。

“道”“器”之辨素来为中国易学和哲学所重视,《周易・系辞上》云:“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1]160此后,“道”与“器”渐演化为古典哲学讨论的一对基本范畴。

孔颖达、崔憬、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都曾对其有着各自的看法。

而明末思想家王夫之继承和发扬了张载的道器观,认为无其器则无其道,并进一步提出了‘天下惟器’的著名命题。

当然,王船山所言之“器”泛指一切事物,其涵盖面远大于我们所说的造物之器。

但同时也不可否认,造物艺术也包含在他所指“器”的范围之列。

就造物艺术中“道”“器”关系,张道一先生有过相关论述,他指出,“道”与“器”“实际就是抽象理论与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在人们的认识上,历来成为唯物论者与唯心论者争论的中心[2]。

张先生分析,唯物论者主张“器”为“道”之基础,“道”不能离开“器”而存在;然唯心论者则将“道”超越于“器”之上,因而也就切断“道”“器”的辩证关系,似乎“道”为天生的,先验的,专门用来管“器”。

道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用与无用的智慧,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道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用与无用的智慧,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道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用与无用的智慧,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东西,道家在文化体系当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囊括宇宙万事万物。

道家的哲学体系更是深邃的代名词,以浅显的文字表述描绘了万事万物的本质和规律。

一直以来道家的哲学都受到许多人的认同,虽然时代在不停的变化,但是在不同的时代道家的哲学依旧在不同领域起到重要的指导性,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性人物,对于万物有用与无用层做过这样的阐述:'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有用和无用:以有用和无用去衡量人或事的话,在道家哲学体系当中,根据事物都具备两面性的辩证思维,万事万物皆有用也皆无用,也就是说人或者事不会绝对的有用也不会绝对的无用。

庄子所说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的意思是在强调人看待事物的角度。

对于一般人来说,看待事物的时候,通常会看事物有用的一面,比如一辆车如果坏掉了无法正常驾驶了,那么很多人就会觉得它是没有用的,但是如果正巧天上下起了大暴雨,同样的一辆车可以用来避雨,那它就又会被认为是有用的,可是在不能正常驾驶的时候,却很少有人能够看到它能够避雨的一面。

这也就是庄子所说的知有用之用不知无用之用。

实际上,这就是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和惯性思维所导致,一辆车要能够驾驶能够在路上飞驰才能够给人提供便利才有用处,这是人的惯性思维,所以当车不能正常驾驶之后就会认为是无用的,如果换个角度将车看成是避雨休息的工具,那么它是否能够正常驾驶对于它的有用之处其实是没有影响的。

价值的全面性:庄子的有用与无用之论,其本质是在阐述事物的全面价值,也是在提醒人们要看到事物的全面价值。

尤其是在看到一个事物无用一面的时候就将事物完全否定,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而且在看待事物的时候人还往往会带着一点私心和功利心,这就更加影响一个人去判断事物的全面价值。

比如生活中会有很多烦恼的事情但这又何尝不是对我们的一种磨练,有句谚语叫山坡上开满了鲜花,在牛羊的眼中它只是饲料,这就是在强调不同的眼光将会看到一个事物完全不同的方面,你有什么样的生活,很大程度取决与你有什么样的眼睛。

物尽其用的演讲稿

物尽其用的演讲稿

物尽其用的演讲稿亲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物尽其用”。

物尽其用,意味着充分利用事物的价值,使之发挥最大的作用,以此来拓宽我们的视野和提高效用。

在这个资源有限的世界里,物尽其用不仅是一种节约的态度,更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首先,让我们从个人角度来看待物尽其用的重要性。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而且都经历过不同的人生阶段和经历。

物尽其用意味着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比如,我有一个同学,特别擅长音乐,他在学校里组织了一支乐队,并且经常在校内举办音乐演出活动,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才艺,还给校园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乐趣和活力。

这就是物尽其用的典型例子。

其次,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我们也应该学会物尽其用。

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网络,每个人在这个网络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

物尽其用意味着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势和特长,并加以利用和发展。

只有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才能使整个社会更加繁荣和进步。

比如,我们的学校里有一个学风优良的社团,他们在社区里面组织了一次关于环保的义务劳动活动。

通过发动广大市民参与,他们不仅帮助了环保事业,也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

这是一个典型的物尽其用的例子。

最后,让我们思考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物尽其用。

首先,我们要有节约的心态,尽量减少浪费和损耗。

比如,我们在学校餐厅里用餐时,不要拿更多食物,我们应该量力而行,只拿自己能够吃完的份量。

其次,我们要善于创新,尝试不同的方法来充分利用资源。

比如,在农村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利,电力不稳定,很多农民在种植过程中会遇到问题。

但是有一些科技人员通过创新,发明了一种太阳能灌溉系统,帮助农民解决了用水问题,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最后,我们要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潜力,以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

比如,我们在学校里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老师会组织我们成为一个团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责任,相互合作,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孔子论器文言文翻译

孔子论器文言文翻译

孔子曰:“器者,器也。

道者,道也。

器之用,道之行。

道之用,器之行。

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夫器者,乃世间万物之具象,如刀剑、琴瑟、车马、宫室等,皆器也。

道者,乃宇宙万物之规律,如仁、义、礼、智、信等,皆道也。

器之道,道之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孔子又曰:“器者,君子之用也。

道者,君子之行也。

器之不备,道之不存;道之不存,器之不备。

故君子必先修身,而后齐家,再治国,终平天下。

”夫君子者,必有器,方能行道。

器者,如刀剑之利,琴瑟之和,车马之便,宫室之美,皆君子所器。

道者,如仁、义、礼、智、信之德,君子所行。

君子必先修身,方能齐家;齐家,方能治国;治国,方能平天下。

此三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孔子又曰:“器者,国之利器也。

道者,国之利道也。

器之不备,道之不存;道之不存,器之不备。

故君子必先治器,而后治道,终治天下。

”夫国家者,必有器,方能兴;必有道,方能盛。

器者,如法制、兵戈、农桑、工商等,国之利器也。

道者,如仁政、礼治、德化、法治等,国之利道也。

君子必先治器,而后治道,终治天下。

此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孔子还曰:“器者,民之器也。

道者,民之道也。

器之不备,道之不存;道之不存,器之不备。

故君子必先教民器,而后教民道,终教民治天下。

”夫民者,国之根本。

民之器者,如耕织、渔猎、工艺、技艺等,民之所需也。

民之道者,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民之德行也。

君子必先教民器,而后教民道,终教民治天下。

此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孔子论器,其意深远。

夫器者,道之用也。

君子必先修身,而后齐家,再治国,终平天下。

治国之道,在于器与道,二者相辅相成。

治国之器,在于法制、兵戈、农桑、工商等;治国之道,在于仁政、礼治、德化、法治等。

君子必先治器,而后治道,终治天下。

此孔子论器之精髓,为后世君子所传颂。

因物利用文言文翻译

因物利用文言文翻译

夫天地之大德,生而无息。

万物之生成,莫不因物而用。

是以圣人制器尚象,取法自然,因物利用,各得其所。

今吾欲论因物利用之道,以明万物之理,俾学者有所遵循。

夫因物利用,首在识物。

物者,天地之精华,万物之根本。

识物者,能察其性,辨其用,因之而用之。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此言识物之要也。

夫物之性,各有不同,或刚或柔,或轻或重,或热或冷。

识物者,必先察其性,而后可利用之。

次在取材。

取材者,因物之性,取其所长,去其所短,使之适于所用。

古人云:“材者,物之用也。

”是以取材之道,必求其实用。

如木之坚,可制器;石之硬,可作础;金之韧,可铸币;土之温,可作陶。

取材之时,宜审其宜,勿以贵贱论其材。

又次在制器。

制器者,因材而制,使器物各得其所。

古人云:“器者,物之用也。

”是以制器之道,必求其宜。

如制舟以渡水,制车以载物,制炉以炼金,制炉以烹食。

制器之时,宜审其宜,勿以美观论其器。

然则因物利用,非止于器物而已。

凡人事之用,皆可因物而用。

如耕田之用牛,捕鱼之用网,织布之用梭,皆因物而用也。

古人云:“人事之用,莫不因物。

”此言人事之要也。

夫因物利用,有五者焉:一曰天时,二曰地利,三曰人和,四曰物力,五曰智力。

此五者,皆因物而用之。

天时者,如春耕秋收,夏雨冬雪,皆因天时之变而利用之。

地利者,如山川之利,土地之宜,皆因地利之便而利用之。

人和者,如君臣之合,朋友之信,皆因人和之力而利用之。

物力者,如金木水火土,皆因物力之用而利用之。

智力者,如发明之巧,制造之精,皆因智力之用而利用之。

夫因物利用,非一日之功,非一人之力。

必积众智,汇众力,而后能成。

故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夫自强不息,乃因物利用之至道也。

夫物之利用,无穷也。

人之所以能利用物者,以其有智也。

智者,物之用也。

故智者能因物利用,而愚者不能。

智者之用物,如鱼得水,如鹰击长空。

愚者之用物,如盲人摸象,如瞎子骑马。

智者之用物,无往而不利。

愚者之用物,无往而不害。

文言文翻译白话文器

文言文翻译白话文器

器之用,莫善于成器。

成器者,必先立其本。

本立而道生,道生而德行。

德行而仁义兴,仁义兴而万物育。

是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道生而德行,德行而仁义兴,仁义兴而万物育。

是以居则曰:“器之用,莫善于成器。

”出则曰:“器之用,莫善于成器。

”凡物莫不资于器,而器莫不始于成器。

白话文翻译:器物的用途,没有比成为完善的器物更好的了。

要成为完善的器物,必须首先确立它的根本。

根本确立了,道路就会产生,道路产生了,德行就会随之出现。

德行出现,仁义就会兴起,仁义兴起,万物就会得到滋养。

因此,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路就会产生,道路产生了,德行就会随之出现,德行出现,仁义就会兴起,仁义兴起,万物就会得到滋养。

因此,君子在家中时会说:“器物的用途,没有比成为完善的器物更好的了。

”外出时也会说:“器物的用途,没有比成为完善的器物更好的了。

”所有的事物无不依赖于器物,而器物的形成无不始于成为完善的器物。

这段文言文强调了器物的重要性和成为完善器物的必要性。

在古代,器物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是文化传承和道德教化的载体。

文章指出,要使器物发挥最大的作用,必须先确立其根本,即其本质和基础。

只有根本稳固,才能产生正确的道路和德行,进而引发仁义之风的兴起,使万物得以滋养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这段文言文的思想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社会建设,都需要注重根本,即基础和核心价值的培养。

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基础,才能在道路上不断前进,实现道德的升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此外,文章还强调了器物的重要性,指出所有事物都依赖于器物。

这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科技和工具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珍惜和利用好器物,同时也要不断追求器物的完善,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老子》原文与译文

《老子》原文与译文

《老子》原文与译文《老子》原文与译文1第一章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2。

2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3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4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5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1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2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3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4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5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3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4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5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4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5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1不尚贤,使民不争。

2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3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4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5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6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1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2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3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4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5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6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1道冲而用之,久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关于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名言

关于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名言

关于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名言
1.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下两句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下两句是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本章老子认为,善于做各种事情的人,都是因为掌握了规律,所以能事半功倍。

圣人根据这个道理,善于待人接物,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2.大道之行也希望能物尽所用,人尽其才的句子是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译文: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总的意思就是你说的,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原文如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老子道德经白话文解释

老子道德经白话文解释

老子道德经白话文解释老子道德经白话文解释《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

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老子》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法术器指的是什么

道法术器指的是什么

道法术器指的是什么
“道、法、术、器”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从道家传承来讲,它强
调四个字,叫“道、法、术、器”。

“道”是天道,“法”是人定的,就
是说你该怎么跟着“天道”去做。

“法”也有善恶之分。

顺应天道的“法”就是善法,相反,违背天道的“法”就是恶法。

“术”是指技术层面上的
操作方法。

“器”是指有型的物质或是有形的工具。

有句话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四者关系:做事做人要以“道”为根本,讲究方“法”和利用规律,
通过采用最好的工具(器),采用最好的技“术”,来完成你要达到的目的。

“道”:规律、理念、信念。

“法”:公开颂布的成文法律以及刑罚制度。

“术”:是君主驾驭臣民、使之服从于统治的政治权术。

“器”:就是所使用的工具和手段。

道以明向,法以立本,术以立策,器以成事。

关于器的文言文翻译

关于器的文言文翻译

器者,万物之具也。

天地之大德,造化之妙用,莫不赖器而成。

器之所用,无所不至,无所不宜。

故古圣先贤,皆重视器之用,以之教化天下,使民安居乐业。

器之始也,始于天地之生。

天地混沌,阴阳未分,有形无形,无形者,器之始也。

阴阳相成,五行相生,天地万物,皆由此器而生。

是故,器者,天地之精华,万物之本源也。

器之用也,始于人类之创。

人,天地之灵,万物之长,得器以生,得器以用。

器之用,始于人类之食,衣,住,行。

食者,养生之本,衣者,御寒之具,住者,安身之所,行者,致远之器。

此四者,人生之必需,器之所用也。

器之用,不独限于食,衣,住,行。

器之用,更在于教化,在于治国,在于修身。

教化者,器之用也。

以器教化,使民明理,知义,行善,敬德。

治国者,器之用也。

以器治国,使国家安定,人民安居,天下太平。

修身者,器之用也。

以器修身,使身心和谐,道德完善,智慧增长。

器之用,无所不至,无所不宜。

器之用,大者可以治国平天下,小者可以养家糊口。

器之用,犹如天地之大德,造化之妙用,无所不在,无所不能。

然而,器之用,亦有其弊。

器之用,使人过于依赖,以至于失其本心。

器之用,使人过于追求,以至于失其道。

器之用,使人过于依赖,以至于失其自然。

故圣人云:“器者,用之则行,舍之则止。

”器之用,在于适度,在于适时,在于得道。

器者,万物之具也。

器之用,无所不至,无所不宜。

然而,器之用,亦有其弊。

故圣人教人,既要善于用器,又要善于舍器。

善于用器,则能成大事;善于舍器,则能成圣贤。

器之用,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无所不在,无所不至。

器之用,如山岳立地,草木生发,无所不宜,无所不宜。

器之用,如风行云动,水波荡漾,无所不生,无所不养。

器之用,如星辰布列,日月照耀,无所不照,无所不照。

器之用,大矣哉!器之用,微矣哉!器之用,莫不赖圣人教化,莫不赖天地造化。

器之用,莫不赖人类智慧,莫不赖人类勤劳。

器之用,莫不赖天下之心,莫不赖天下之力。

器之用,千古不易,万世传之。

器之用,犹如天地之大德,造化之妙用,莫不赖器而成。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

道生之而德畜之。

物形之而器成之,...道生之而德畜之。

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万事万物产生和发展的途径、方式和法则。

德是大道赋予万物的行为规范。

道的作用是创生,规定途径和法则;德的使命是按照大道规定的途径,方式和法则进行畜养,保障万物得以生,得以长,得以成。

是谓道生之而德畜之。

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万物得以成形,成器,各具特色和功用,是因为万物皆尊道而贵德。

•尊道贵德,如同驾车旅行:尊道,沿着正确的路径行驶;贵德,遵守交规开车。

只有尊道贵德才能顺利抵达目的地。

•物:本意是花牛,引申为外观,容貌,表现,特色,形态。

•物形之:形态形成,即成形。

先成形,进而能够成器。

•器:具备机能、公用的器具,人才。

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爵:爵位,贵族身份等级,这里指身份地位。

•莫之爵:即莫爵之,没人授予爵位,没有爵位。

莫,表示否定,没有,不是。

万物之所以尊道而贵德,道与德之所以尊贵,不是因为身份地位,而是因为永恒不变的任万物以自然,在万物的生息过程中,不加干涉。

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道,生养万物,在万物生息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却不自恃己能;抚育而不加主宰,这就是大道之玄德,最为玄妙的品德。

•“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说的是万物生息繁衍的过程,如同植物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叶落归根。

•长:养育,培育,抚育。

•玄德:天道无私无欲,不图私利,不图功名,不图感恩回报;天道无为,不加干涉,不加主宰,自然而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尽其用的为器之道
物尽其用的为器之道,是指要充分利用资源,一点不浪费的一种状态。

目前生态环境逐渐变差,资源在不断地减少,因此我们才需要充分的利用资源,保证能够物尽其用,让有限的资源能够发挥到它价值的极限。

物尽其用可以分成几种部分,绿色设计、永续设计、延长产品寿命、回收利用。

目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水资源。

据有关资料报道,排水系统的铺设和清洁剂的使用有增无减,消耗水中的氧,使鱼类死亡,生态系统恶化。

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污染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

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的污水排入河中,污染了5.5万亿的淡水。

所谓的“一条牛仔裤耗水3480升”并不是空穴来风或者夸大其词。

虽然牛仔裤不过是种普通商品,将其定性为“罪恶”,将所有消费者、零售商、设计师都称为“帮凶”并不公平。

我们需要关心的是一种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而没必要激发公众对它的仇恨情绪,毕竟,消费者不可能对每件商品生产过程全程监督,一味宣传这样的概念是很难达到对这类问题的有效治理。

但是仍要引起我们的关注,毕竟环境日益变差,无论是水资源还是空气污染甚至是森林的砍伐都是和产品的生产息息相关的,我们作为消费者可能没办法完全断绝对产品的需求,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更加环保的绿色设计,我们要通过自己的购买行为去唤醒市场的环保意识,推动市场生产出需要的产品,并且呼吁相关监管机构在前端尽职尽责。

永续设计是一种以符合经济、社会及生态学三者永续经营为方针的设计方法。

服装产业随着快速时尚的消费习惯越来越快时尚,人们更新换代也越来越快,我们往往看不见其实衣服才是最大污染环境的工业。

“染”字中包含水、木,意谓着需要九次的定色上印,消耗的水及能源超过我们可以想象;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产生很大的污染。

随着全球经济不景气,平价时尚被视为新经典潮牌,快速购入也快速淘汰,然而生产在线隐藏着许多看不见的环境污染。

棉花的栽种,每年占用全世界农药使用量的一成;制造一件聚酯纤维上衣,从石油矿场到成衣工厂,会释放出衣服四分之一重量的空气污染物质,这些污染物会危害呼吸功能,加重肺和心脏疾病,并且抑制免疫系统,造成其他健康问题。

而制造聚酯纤维时会释出本身十倍重的二氧化碳,是干扰全球气候的帮凶。

而名牌衣物需要干洗呵护,曾有研究指出,衣物清洁所造成的碳足迹约为生产时的两倍。

如果仅仅只是依靠通过绿色设计这一项工作来维持环境的稳定是不足够的,绿色设计是从源头
和技术开始,而永续设计是一种通过设计去完成延续。

当然更重要的是需要从设计师开始,历久弥新的设计是可以穿越年代,也能够承载情感。

我们实在不需要重复地再发明,去重新认识那些一直陪伴在我们左右的物件,或许他们才是真正长寿的好设计。

能够传承的设计是富有价值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完成永续设计。

时尚易逝,风格永存,好的服装设计是要有一个好的风格才能成为经典,才能延长自己的使用寿命,达到环保的用途。

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和永续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当一个产品拥有了传承的价值,它还是需要一个能够帮助它长久存在的载体,因此如何延长服装的使用寿命是我们考虑的重要问题。

延长服装的使用寿命可以从设计者和消费者两方面出发。

作为消费者的我们,需要在生活中加强对产品的保养意识。

学会缓解面料的疲劳性,服装长期穿着会产生形变,时间过久形变无法恢复,所以要经常勤换勤洗,还可以熨烫。

光照强对特殊面料都影响,要注意不同服装的光照程度。

在洗涤的时候也要注重面料的特殊性。

而作为设计者,我们要注重服装产品的纺织材料,通过选择和后加工都能够延长服装的使用寿命。

现在科技发展高速,可以和纺织技术相结合,生产出耐用持久的纤维材料,从而提高服装的寿命。

后加工工序也可以延长。

我们现在技术发展迅速,要充分利用技术带来的好处,提高产品的技术性和环保性。

至于回收利用,其实现在在市场上我们已经能够看到很多的旧衣回收箱,人们也不再需要担心自己不穿的旧衣服扔掉是不是会浪费,但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那些我们放到旧衣回收箱的服装最后去了哪里?回收的衣服可以捐献给贫困地区,同时也可以回收再利用,制成新型纺织材料。

当前节能减排任务相当艰巨。

面对全球和国家大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纺织行业应积极行动起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加快调整产业结构,鼓励纺织新兴产业的发展,扶持高科技纺织产品研发应用,为全球环保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如果旧衣回收过来并没有利用好,导致大量的旧衣服最后进入填埋场、焚烧厂,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大大加重了环境的负担。

给旧衣服找个“好归宿”,看上去,这不算是个大问题,但是延伸下来,却牵扯到旧衣的安全隐患、环保、爱心捐助等诸多的方面。

目前在银川市,通过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始,可以说已经有了相关的法规和处理机构,但是如何细化处理流程,找好接收渠道,管理好旧衣回收这个市场,仍然是应该思
考的问题。

旧衣回收需要规范制度,形成完整和通畅的回收体系。

在人人争相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物质过剩时代,我们要提出一种新的概念——「不生产」、「不再继续设计」。

好的设计是可以循环使用的,人们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也能将前人的好东西好好保存,妥善利用,并尝试发掘它们背后的有趣之处。

当然这并不代表真的不再设计和生产,而是需要有有限的价值创造出产品的极致价值,提高利用率,才是真正意义的环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