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政治与技术文化_凯尔纳资本主义技术批判理论评析

合集下载

对技术封建主义理性的批判

对技术封建主义理性的批判

2024年3月第40卷㊀第2期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bimonthly)Mar.,2024Vol.40㊀No.2 技术封建主义与文化霸权研究 专栏导语㊀㊀源起于科技革命的数字技术正在重构着世界各国的经济架构,其影响快速蔓延到政治领域,并广泛地渗透到当代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㊂借助技术封建主义㊁数字殖民主义㊁信息帝国主义等新的理论架构,当下一些西方学者力图对资本主义新样态进行理解和阐释㊂数字革命语境中的世界,强者恒强㊁弱者愈弱㊂数字霸权既是一种经济霸权,也是一种政治霸权,同时还是一种规范㊁扭曲和构建了主体心理和行为的文化霸权㊂从知识社会到知识垄断,再到知识霸权,一种新型的经济㊁政治㊁文化关系已经悄然形成㊂技术割据㊁网络逻辑㊁数字操控等在文化场域中对大众心理施加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和规约㊂在此情势下,西方学界主要以美国的并辅之以中国的一系列科技巨头(谷歌㊁苹果㊁脸书㊁微软和百度㊁阿里巴巴㊁腾讯㊁华为)作为研究对象,预设了当下数字领域的技术革命主要发生在美国和中国这么一个基本前提㊂这样的认知架构和阐释策略,实际上已经在相应的研究中,暗中介入了科技巨头们与中国社会文化之间的愈来愈深入和广泛的互动㊂学术中国化的旨归是从根本上摆脱对西化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的依赖,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㊁学术体系㊁话语体系,昭示社会科学的中国特性㊁中国格调㊁中国气质㊂在此意义上,本专栏中的两篇国外学者的文章和两篇国内学者的论文从不同维度切入对数字技术这一题旨的研究,各有千秋,既彰显了国际视野,也体现了本土特质㊂其中莫罗佐夫‘对技术封建主义理性的批判“批判了西方学界试图以封建主义经济架构为坐标来理解当代数字革命和科技发展的理论尝试,认为没必要用定义尚不清晰的 技术封建主义 来界定当下的资本主义新样态㊂瑞卡普‘资本主义一如往昔?“则指出,要以具体的科技巨头公司为例,在技术封建主义这个题域中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达成更为合理的理解㊁阐释与预测㊂赵淳㊁曾丽瑾‘技术封建主义:文化霸权的新向度“认为,技术封建主义的文化逻辑主要在知识垄断和大数据操控两个层面展开,文化霸权以一种全新的样态给主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规约㊂卢凌宇㊁宋博文‘ 数字殖民主义 的构成㊁影响及应对“通过研究数字寡头与西方发达国家对世界人民和发展中国家的各种掠夺,提出我国应更重视研究数字技术的发展,以便应对可能的风险㊂四川外国语大学外国语文研究中心㊀赵淳收稿日期:2023-12-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三十个关键词的文化史 (22WZSB013)的阶段性成果作/译者简介:叶夫根尼㊃莫罗佐夫(Evgeny Morozov ),‘新共和“杂志社编辑,博士,科技互联网批评家,‘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特邀专栏作家,主要从事数字人文㊁技术史㊁媒体研究㊁技术与社会研究㊂蒋林,四川外国语大学外国语文研究中心教授,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翻译文化史㊁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㊂①本文原载‘新左翼评论“,因篇幅等原因,译文有删减㊂Morozov ,E.2022.Critique of Techno-Feudal Reason [J ].New Left Review :133-134+89-126.引用格式:叶夫根尼㊃莫罗佐夫/文㊀蒋林/译.对技术封建主义理性的批判[J].外国语文,2024(2):98-120.对技术封建主义理性的批判①叶夫根尼㊃莫罗佐夫1/文㊀蒋林2/译(1.‘新共和“杂志社,美国华盛顿特区;2.四川外国语大学外国语文研究中心,重庆㊀400031)㊃89㊃㊀叶夫根尼·莫罗佐夫/文㊀蒋林/译㊀对技术封建主义理性的批判㊀摘㊀要:随着硅谷和华尔街的食利者大亨从用户和债务人那里榨取非生产性财富,人们认为数字资本主义正在催生一个 新封建主义 时代的到来㊂本文反驳了这种观点,通过分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布伦纳论战,从封建主义逻辑和哈贝马斯的 再封建化 概念入手,剖析了原始积累中剥削㊁征用㊁掠夺的资本主义本质,指出与施加在资本家身上的系统性压力所导致的 创新式积累 不同,哈维的 剥夺式积累 已成为新时代积累的主导形式;文章认为现代金融被剥夺逻辑和寄生逻辑所取代,资本家通过对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 包括数据持有的控制,成为完全寄生于大众创造力而无需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食利者;数据的兴起催生了庞大的数字经济,谷歌㊁脸书等数字巨头通过用户㊁数据和广告之间的关联掠夺了全球大量的剩余价值㊂文章对祖博夫的 监视资本主义 提出了质疑,认为它缺乏激进的政治议程,无法把握非资本主义数字经济在未来的运作方式;文章同时批判了技术封建主义的分析框架将国家排除在外的做法,指出其忽略了美国在硅谷崛起为全球技术经济霸主的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㊂关键词:数字资本主义;新封建主义;数字经济;科技公司中图分类号:G0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6414(2024)02-0098-23首先是好消息,弗雷德里克㊃詹姆逊(Frederic Jameson)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暂停想象资本主义的终结终于结束了㊂晚期资本主义当然已经够糟糕的了,气候变化㊁不平等㊁警察暴行和致命的大流行病等问题层出不穷㊂但是,在使反乌托邦再次变得伟大之后,一些左翼人士已经开始悄悄修改詹姆逊式的箴言:今天,想象世界末日比想象我们所知道的资本主义的延续更容易㊂不太好的消息是,在进行这种世界末日般情景规划的投机活动时,左翼很难将自己与右翼区分开来㊂事实上,这两种意识形态的两极在对新现实的共同描述上几乎趋于一致㊂对两个阵营中的许多人来说,无论是民主社会主义㊁无政府工团主义还是 纯粹的 古典自由主义,实际存在的资本主义的终结不再意味着一个更美好时代的到来㊂相反,正在形成的共识是,新制度无异于封建主义㊂新封建主义理论的许多拥护者认为,它的兴起与硅谷的兴起是同步的㊂因此,像 技术封建主义 数字封建主义 和 信息封建主义 等术语经常被人提及㊂ 智能封建主义 虽然还没有流行起来,但它可能并不遥远㊂在右翼, 回归封建主义 理论最直言不讳的支持者是保守派城市理论家乔尔㊃科特金(Joel Kotkin),他在‘新封建主义的到来“(The Coming of Neo-Feudalism,2020)一书中瞄准了 已觉醒 的技术寡头的权力㊂科特金选择使用 新的 (neo),而更倾向于新自由主义的年轻思想家格伦㊃韦尔(Glen Weyl)和埃里克㊃波斯纳(Eric Posner)在其备受讨论的‘激进市场“(Radical Markets,2018)一书中选择使用 技术的(techno) 这一前缀㊂他们写道: 技术封建主义会阻碍个人发展,就像封建主义阻碍了获得教育或投资改良土地一样㊂ (Posner et al.,2018:232)当然,对古典自由主义者来说,资本主义被政治腐蚀,总是处于倒退到封建主义的边缘㊂然而,一些激进右翼人士将新封建主义视为一个值得接受的㊃99㊃㊀外国语文2024年第2期㊀项目㊂在左翼,那些玩弄 封建主义 概念的人的名单很长,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亚尼斯㊃瓦鲁法基斯(Yanis Varoufakis)㊁玛丽安娜㊃马祖卡托(Mariana Mazzucato)㊁乔迪㊃迪恩(Jodi Dean)㊁罗伯特㊃库特纳(Robert Kuttner)㊁沃尔夫冈㊃施特雷克(Wolfgang Streeck)㊁迈克尔㊃哈德森(Michael Hudson)和罗伯特㊃布伦纳(Robert Brenner)等,他们都参加了关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布伦纳论战(Brenner Debate)㊂值得称赞的是,他们中没有一个人声称资本主义已经彻底灭绝或者我们又回到了中世纪㊂他们中更谨慎的人,比如布伦纳,认为当前资本主义制度的特征,即长期停滞不前㊁政治驱动的财富向上再分配㊁精英阶层炫耀性消费以及群众日益贫困,让人想起了其封建前身的某些方面,即使资本主义仍然在很大程度上统治着这个时代㊂然而,对于所有这些免责声明,许多左翼人士发现,称硅谷或华尔街为 封建 是不可抗拒的,就像许多专家无法抗拒称特朗普或欧尔班为 法西斯分子 一样㊂尽管与历史上的法西斯主义或封建主义的实际联系若即若离,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份声明足以令人震惊,让昏昏欲睡的公众从自满中清醒过来㊂另外,这是一个很好的网络迷因①(meme)㊂瓦鲁法基斯和斯拉沃热㊃齐泽克(Slavoj Žižek)在油管(YouTube)上讨论技术封建主义的视频在短短三周内就获得了超过30万的浏览量②㊂对瓦鲁法基斯和马祖卡托这样的知名人物来说,用封建魅力的召唤来吸引他们的受众,可以提供一种媒体友好的方式重复他们以前提出的论点㊂在瓦鲁法基斯看来,技术封建主义似乎主要是关于量化宽松的反常的宏观经济影响㊂对马祖卡托来说, 数字封建主义 指的是科技平台产生的不劳而获的收入㊂谷歌和亚马逊是资本家吗?它们是否像布雷特㊃克里斯托弗斯的‘食利者资本主义“(Rentier Capitalism )所认为的那样是食利者(Christophers,2020)?优步呢?它只是一个中介㊁一个介于司机和乘客之间的出租平台还是生产和销售运输服务?这些问题对我们如何看待主要由科技公司主导的当代资本主义本身不无影响㊂封建主义正在卷土重来的观点也与左翼指责资本主义为榨取主义的批评相一致㊂如果今天的资本家只是懒惰的食利者,对生产过程毫无贡献,难道他们不应该被降级到封建地主的地位吗?左翼知识界中媒体友好和网络迷因友好的人士对封建主义意象的拥抱没有停止的迹象㊂然而归根结底,封建主义言论的流行证明了知识的软弱,而非媒体的精明㊂这好似如果不调用腐败和堕落的道德语言,左翼的理论框架也就无法再理解资本主义㊂在㊃001㊃①②译者注:网络迷因指某个理念或信息迅速在互联网用户间传播的现象㊂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数字文化就已经淹没在 圈占 公地 强盗大亨 技术霸主 数字佃农 ,甚至 数字猎巫 等中世纪意象之中,更不用说翁贝托㊃艾柯(Umberto Eco)将Dos 和Mac 用户比作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了㊂因此,技术封建主义的诊断是在肥沃的土壤上进行的㊂㊀叶夫根尼·莫罗佐夫/文㊀蒋林/译㊀对技术封建主义理性的批判㊀下文中,我将深入分析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争论,探讨资本主义与早期经济形式区分开来的显著特征以及那些定义了新数字经济中政治经济运作的特征,希望对技术封建理性的批判能够给我们所处的世界带来新的启示㊂1㊀封建主义逻辑除了新反动派之外,几乎所有使用这个词的人都认为新封建主义回到了暴虐的过去,应该受到强烈谴责㊂但它到底有什么问题呢?就像托尔斯泰笔下不幸的家庭一样,那些对新封建主义不满的人各有自己不满的方式㊂这些差异部分源于 封建主义 一词本身的争议性㊂它是一种根据其生产力和创新的开放性来评估的经济体系吗?或者是一种根据谁在其中行使权力㊁如何行使权力以及对谁行使权力来评估的社会政治制度?这并不是一场新的论战,中世纪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都很清楚这一点,但这些定义上的模糊性已经渗透到了关于新封建主义和技术封建主义的初步讨论中㊂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 封建主义 一词首先指一种生产方式㊂因此,这个概念定义了一种经济逻辑,通过这种逻辑,作为封建经济的关键,农民生产的剩余被地主占有①㊂当然,将封建主义视为一种生产方式并不意味着政治和文化因素无关紧要㊂并非所有的农民㊁土地和地主都是相似的;各种多层次的等级制度和错综复杂的区别根植于起源㊁传统㊁地位㊁力量,不仅塑造了阶级之间的互动,也塑造了阶级内部的互动㊂封建主义自身的可能性条件与继承它的资产阶级政权一样复杂㊂例如,封建主义制度下主权的特殊性留下了重要的印记,正如佩里㊃安德森(Perry Anderson)所强调的那样,它被 分割 给了土地所有者,而不是集中在最高阶层㊂然而,对于所有这些细微差别,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重要分支都专注于破译封建主义的经济逻辑,作为阐明其继承者资本主义政权的关键㊂从最简单的角度来说,封建主义的经济逻辑是按以下方式进行的㊂农民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 工具和牲畜,获得公共土地,因此他们在生产物质方面从地主那里享有一定的自主权㊂封建地主没有动力去提高农民的生产率,所以不会过多干预生产过程㊂农民生产的剩余产品被地主公开征用,最常见的是诉诸传统或法律,由地主通过暴力威胁,而且往往使用暴力来强制执行㊂对于这种榨取剩余产品的本质不存在任何混淆:农民对他们的自由没有任何幻想㊂他们在生产物质方面可能有相当大的自主权;然而,他们的自主权总体上受到严格限制㊂因此,许多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封建主义制度下,榨取剩余的手段是超经济的,本质上主要是政治的;货物在暴力威胁下被征用㊂相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榨取剩余的手段完①马克思主义把封建主义解读为一种经济逻辑,可参阅克里斯㊃威克姆(Wickham,2021)㊂㊃101㊃㊀外国语文2024年第2期㊀全是经济的:名义上的自由代理人不得不出售他们的劳动力,以便在现金经济中生存,在这种经济中,他们不再拥有维持生计的手段,然而,这种 自愿 劳动合同的高度剥削性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隐形的㊂因此,当我们从封建主义转向资本主义时,政治上的征用让位于经济上的剥削㊂超经济和经济之间的区别表明,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一个范畴,只有通过资本主义的视角来审视时才能理解 封建主义 ,资本主义通常被认为是比封建主义更进步㊁更理性㊁更有利于创新的继承者㊂其创新之处在于:在只依靠经济手段榨取剩余方面,除非绝对必要,它无需弄脏自己的双手;资本主义制度中 看不见的利维坦 会完成剩下的工作㊂相比之下,对于大多数非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来说,封建主义不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而是一种落后的社会政治制度,其特点是暴力肆虐㊁人身依附和效忠关系泛滥,通常以最脆弱的宗教和文化理由为其辩护(Block,1939/2014)㊂这是一个不受约束的私人权力统治至高无上的制度㊂因此,在这种相当多样化的知识传统中,习惯性地将封建主义与尊重法律和执法的资产阶级国家而非资本主义进行对比㊂做一个封建臣民,就是在专横的私人权力的恐惧下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对自己没有参与制定的规则战战兢兢,也不可能对自己的有罪判决提起上诉㊂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作为封建主体的对立面,农民是资本主义企业中完全无产阶级化的工人;对非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农民是现代资产阶级国家的公民,享有大量有保障的民主权利㊂无论范式如何,理论上都有可能找出封建制度的主要特征,并研究它们是否可能在今天卷土重来㊂例如,如果我们将封建主义视为一种经济制度,其中一个特征可能是统治阶级的寄生性存在,他们以其统治的阶级(或多个阶级)的痛苦为代价享受奢华的生活方式㊂如果我们把封建主义视为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它可能将以前属于国家的权力私有化,并通过不透明和不负责任的机构将其分权㊂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将封建主义与某种动态联系起来,如果我们能观察到这种动态在我们后封建社会的今天再次出现,即使完全成熟的 新封建主义 还没有出现在地平线上,但我们至少可以谈论社会的 再封建化 ㊂先驱大约60年前,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转型“(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1962)一书中对这一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㊂根据他的并非毫无争议的观点,早期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可以在伦敦的咖啡馆里看见,这些咖啡馆是解放话语发展的重要场所㊂在资本家的规训下,其迫切性与文化产业及其广告综合体的迫切性联系在一起㊂因此,前现代的私人权力结构和等级制度在哈贝马斯称之为 公共领域的再封建化 中死灰复燃,表明了现代性的曲折动态过程㊂虽然哈贝马斯最终远离了 再封建化 的概念,更喜欢 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但德国的一些人最近又恢复了这一概念㊂㊃201㊃㊀叶夫根尼·莫罗佐夫/文㊀蒋林/译㊀对技术封建主义理性的批判㊀在过去的十年里,汉堡社会学家西格哈德㊃内克尔(Sighard Neckel)产出了大量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成果,记录了新自由主义的推出如何导致前现代社会形式的重新出现,例如工作贫困化㊁财富分配不均和新寡头的出现㊂内克尔创造性地融合了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我们可能正在见证 没有资产阶级结构的现代资本主义 的出现,而它们的缺席可能是 21世纪资本主义胜利前进的文化先决条件 ㊂因此,新自由主义现代化既不是进步的,也不是倒退的,而是自相矛盾的㊂对内克尔来说,再封建化并不是回到过去,而是指 当下的一种社会动态,其中现代化采取拒绝资产阶级社会秩序准则的形式 ㊂在这一点上,内克尔与其他著名的德国社会学家沃尔夫冈㊃克诺布尔(Wolfgang Knöbl)和汉斯㊃乔亚斯(Hans Joas)对受目的论启发的现代化描述提出了质疑㊂在法国法学家阿兰㊃苏皮奥特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 再封建化 一词的有趣用法㊂在他的‘法律人“(Homo Juridicus ,2005)和‘数字治理“(Governance by Numbers ,2015)中,苏皮奥特将新自由主义化和数字化视为 再封建化 的两个主要驱动力(Supiot,2013:129-145)㊂苏皮奥特写道: 封建主义的法律概念为分析在 全球化 这一非批判性概念下发生的巨大制度动荡提供了极好的工具㊂ (Supiot,2015:225)①苏皮奥特法律哲学的关键在于区分人治(封建时期的典型,具有个人效忠和依赖关系)和法治(资产阶级国家的成就,它将自己确立为客观的第三方权利保障者和规则的执行者)㊂因为国家宣布某些领域禁止私人承包,所有公民在工作场所内外能够享有一点尊严,无论他们的权力和财富差距如何㊂新自由主义使国家服从于效用和效率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再次向私人承包敞开了大门㊂对苏皮奥特来说,数字化还通过将人们连接到网络来加速 再封建化 过程,在这个网络中,人们的权利和自主权取决于他们相对于其他节点的位置㊂资产阶级国家的公民原则上有权享有国家的所有权利,无论他们属于哪个群体㊂但对于网络社会的公民来说,情况是否依然如此呢?他们的网络声誉和数字积分会以他们可能根本意识不到的方式影响着他们与机构的互动㊂在对新封建主义的大肆炒作中,内克尔和苏皮奥特早期经过仔细论证的批评脱颖而出,尽管这些批评对于今天那些加入新封建主义潮流的人来说仍然知之甚少㊂当前的争论普遍忽视了他们就新自由主义现代化的矛盾动态所提出的更精细的理论观点㊂2㊀布伦纳还是沃勒斯坦?但是,在今天丰富的左翼思想中,是什么样的背景知识假设使 新封建主义 这样的概念变得可以思考的呢?毕竟,要提出资本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正在倒退的奇谈怪论,不仅需㊃301㊃①这里与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中 新中世纪主义 概念的扩散有着密切的关系㊂在这一领域, 新中世纪主义 也很早就应用于全球数字经济,参阅斯蒂芬㊃科布琳(Kobrin,1998)㊂㊀外国语文2024年第2期㊀要对其动态有非常具体的理解,而且也需要理解真正的 资本主义 的活动和过程,以及那些不是资本主义的活动和过程㊂那么这些假设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回到上述关于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性质的争论㊂人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完全是由其内部竞争和剥削的动力驱动的,而政治剥夺则牢牢地置于其边界之外㊂根据这种解读,资本积累完全是由榨取剩余的 干净的 经济手段驱动的㊂外部的㊁使征用成为可能的过程,即暴力㊁种族主义㊁剥夺㊁碳化的存在并没有被否认,但它们应该被归类为非资本主义的额外因素;这些因素可能怂恿特定的资本家通过个人努力去占有剩余价值,但它们置身于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本身之外㊂那里不存在可以从中推导出来的资本的 运动规律 ㊂这种观点认为,即使 政治 领域的强制力最终需要维护私有财产和占有权力, 经济 需求提供了强迫工人将剩余劳动转移给资本家的直接动力 (Wood,1981:80)㊂这里有分析上更混乱㊁但直觉上更令人信服的另一种选择,即承认如果没有所有这些外部过程,资本主义是不可想象的㊂这至少是我们知道的历史资本主义,而不是抽象模型的纯粹资本主义㊂为了理解种族主义或父权制是如何帮助创造其可能性的条件,人们不必否认剥削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中心地位㊂如果没有从全球南方有条不紊地掠夺廉价资源,全球北方的资本主义制度会像现在这样发展吗?与劳动剥削的情况不同,这些历史动态以及其中存在的权衡不能简化为一个简单的公式㊂在关于资本主义起源和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性质的具有里程碑意义和范式意义的两次论战中,这些方法之间的差异浮出水面㊂先是20世纪50年代的多布 斯威齐论战(Dobb-Sweezy Debate),然后是1974年至1982年的布伦纳论战,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非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以不同的组合彼此对抗,他们就迅速扩张的世界贸易体系与阶级和财产关系变化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了辩论,认为这是导致资本主义(最初在英国)出现的主要因素㊂这些讨论中出现了许多引人入胜的切入点,其中一个切入点对破译更严谨地表述技术封建主义观点的理论基础至关重要,即 原始积累 对于资本主义起源及其后续发展的核心作用㊂在包括伊曼纽尔㊃沃勒斯坦在内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者的论述中, 原始积累 指的是在 不平等交换 的标签下,利用超经济的政治手段获取和转移剩余,从较贫穷的地区转移到较富裕的地区,或者如沃勒斯坦所说,从边缘地区转移到核心地区(Wallerstein,1974:16-20)㊂如果不考虑核心地区对占有整个全球经济剩余的这种能力,我们就无法理解资本主义的起源㊂这解释了为什么资本主义会在那里出现并繁荣起来㊂对(从未完全无产阶级化的)雇佣劳动的剥削固然增加了核心地区资本家的财富,但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㊂因此,只关注剥削,忽视今天仍然存在的 不平等交换 和 原始积累 的核心 边缘动态这一事实,㊃401㊃。

马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浅析

马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浅析

马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浅析马尔库塞认为技术理性具有双重性质,当技术理性扩展到社会生活中去时,逐渐形成新的统治,使人异化,造成人、社会政治及思想文化的单向度性。

对此,马尔库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但马尔库塞没有认识到技术理性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把技术理性等同于工具理性,使之与价值理性对立起来。

只有认识到技术理性的价值属性,把它放在动态的历史中去考察,不断完善技术理性,才能使技术理性朝向人类期望的目标转变。

标签:马尔库塞;技术理性;超越技术理性在现代工业文明条件下,现代科学技术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技术理性主义信仰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然而,技术理性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变成了奴役人的统治力量,其本身正在走向异化。

对此,哲学界在二十世纪兴起了声势浩大的技术理性批判思潮。

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就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

马尔库塞认为。

在发达工业社会中,工具理性已经成为社会统治的工具,进入到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支配着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形成一种“新的控制形式”。

因此,马尔库塞如此断言:“社会控制的现行形式在新的意义上是技术的形式”。

技术的新控制就是技术的异化,技术的异化造就了单向度的人、单向度的社会和单向度的思想文化。

从而,科学技术成了统治者操控社会的新形式和工业社会异化的罪魁祸首。

一、马尔库塞对技术理性的批判马尔库塞指出,在工业发达国家。

科学技术已经不再是价值中性的,而是具有两面性质。

一方面,它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头等生产力,创造的生产生活资料改善了人们的生存条件:另一方面,技术渗透到燕个社会控制和协调系统中去,技术统治代替政治统治成为主导统治方式。

科学和技术成为统治者利用的工具,变成了使社会统治合法化的意识形态的新形式。

科学技术的这种两重性被马尔库塞概括为一个著名的公式:技术进步=社会财富的增长(上升的国民生产总值)=扩大的奴役。

这一公式是马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理论最凝练的表述。

从科学技术的两重性可以看到,当技术理性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时,科学技术改变了原来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机制。

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20...

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20...
The third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mainly analyzing Steinbeck's works after 1930s of ecological holism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thoughts. The first part takes Cannery Row (1945) and The Pearl(1945)as a analytic target, to explore the theme of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ecology and morality and the ecological and moral binding motif. The second part mainly analyzes the East of Eden (1952) and The Winter of Our Discontent (1961), in order to explore their spiritual ecology and construction. The third part, by analyzing his two non-fiction works Travel with Charley and in Search of America(1962)"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Americans (1966), discusses how to embody the environmental justice thoughts.
The bo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origi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criticism, and the origin between Steinbeck and ecological criticism. First of all,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riticism from ecological holism to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analyzes ecological holism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implications. Secondly, through Steinbeck’s childhood experiences, and friendship between he and the marine biologist Edward Ricketts,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Transcendentalism, it illust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einbeck and the ecological criticism, and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the ecological thought.

新闻传播学推荐阅读书目

新闻传播学推荐阅读书目

新闻传播学推荐阅读书目一、新闻学和传播学基础类:1.传媒的四种理论,弗雷德里克·S·西伯特等2.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新闻自由委员会3.美国新闻史,迈克尔·埃默里等4.西方新闻理论评析,徐耀魁5.当代西方新闻媒体,李良荣6.全球新闻传播史,李彬7.传播学史,E·M·罗杰斯8.大众传播模式论,丹尼斯·麦奎尔9.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塞弗林10.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希伦·A·洛厄里等11.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丹尼尔·麦奎尔提高类:1.新闻专业主义,吴飞2.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黄旦3.受众分析,丹尼斯·麦奎尔4.受众研究读本,罗杰·迪金森等5.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张咏华6.作为话语的新闻,托伊恩·A.梵·迪克7.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约翰·费斯克8.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李彬9.媒介分析技巧,阿瑟·阿萨·伯杰10.大众传播研究方法,安德斯·汉森等11.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12.大众媒介与社会,詹姆斯·库兰等13.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等14.媒介事件,丹尼尔·戴扬15.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哈罗德·D·拉斯韦尔16.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约书亚·梅罗维茨17.公众舆论,沃尔特·李普曼18.作为文化的传播,詹姆斯·凯瑞19.交流的无奈彼得斯20.电话的社会影响,伊锡尔·德·索拉·普尔批判理论与文化理论1.传播批判理论,张锦华著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本书是较好的传播批判理论入门读本,系资料室有复印本2.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于尔根·哈贝马斯3.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马克斯·霍克海默等4.单向度的人,赫伯特·马尔库塞5.传播政治经济学,文森特·莫斯可6.富媒体,穷民主,罗伯特·麦克切斯尼7.解放·传媒·现代性,尼古拉斯·加汉姆8.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约翰·费斯克等9.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 雷蒙·威廉斯10.文化研究导论,陆扬、王毅同时参阅同一作者的另一本书大众文化与传媒11.文化研究读本罗岗等12.解读大众文化,约翰·费斯克13.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戴安娜·克兰14.认同的空间,戴维·莫利15.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道格拉斯·凯尔纳16.文化帝国主义,汤林森17.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泰玛·利贝斯等18.商业文化礼赞,泰勒·考恩19.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丹尼尔·贝尔20.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詹明信21.关于电视,皮埃尔·布尔迪厄二、其它政治学政治科学,迈克尔·罗斯金等,华夏出版社西方政治思想史,约翰·麦克里兰,海南出版社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莱斯利·里普森,华夏出版社、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贡斯当,上海人民出版社论自由,密尔,商务印书馆自由与传统:柏克政论选,柏克,商务印书馆论美国的民主,托克维尔,商务印书馆联邦党人文集,汉密尔顿,商务印书馆学术与政治,韦伯,三联书店自由秩序原理,哈耶克,三联书店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波普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极权主义的起源,汉娜·阿伦特,三联书店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汉娜·阿伦特,江苏人民出版社正义论,罗尔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桑德尔,译林出版社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顿,三联书店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亨廷顿,上海三联书店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戴维·伊斯顿,华夏出版社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福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自由、市场与国家,布坎南,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朱学勤,上海三联书店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张灏,新星出版社自由主义,格雷,吉林人民出版社论民主,罗伯特·达尔,商务印书馆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丹尼尔·贝尔,三联书店共和、社群与公民,许纪霖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民主的模式,赫尔德,中央编译出版社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邓正来,四川人民出版社政府过程,胡伟,浙江人民出版社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王亚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民主的细节,刘瑜,上海三联书店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历史深处的忧虑等林达系列社会学社会学,戴维·波普诺,华夏出版社社会理论指南,布莱恩·特纳,上海人民出版社有争议的知识:后现代时代的社会理论,史蒂文·塞德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会研究方法基础,艾尔·巴比著,华夏出版社经济与社会,韦伯,商务印书馆清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社会分工论,涂尔干,三联书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涂尔干,上海人民出版社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广西师范大学出。

管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凯尔纳的后现代批判理论

管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凯尔纳的后现代批判理论

代 化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努力致力 于对现 代化的反思与重
构。 而坚持认 为时代 已转 向一个全新的后现代的思想认识尤
其是极端的后现代 言论坚决要求与现代化作彻底决裂 , 并从
根本上建立适合后现代社会发展的全新理论 。 也有人将后现
代仅仅 等同于一种时 尚, 预示着后现代将是昙花一现 , 对此 不 屑一顾 。凯尔纳反对这些立场 , 从客观立场出发分析这一
说就缘起 于此 。另一方面 , 这一“ 后” 字不管愿意与否也 表明
了与现代 的一种相继与连续关系 , 这种关系使得二者相 互依 赖不可分离。 凯尔纳也不同意仅仅将后现代主义等 同于一种 “ 时尚” 而探源后现代主义产生与风行 的现实依据 , 后现代 主 义在政治上是对西方 6 0年代激进政治运动失败的反应 。从 后现代兴起到成为一种潮 流是 随着 世界 历史 的复杂化与 时
现象 , 尤其是对后 现代主义批判理论进行 了系统深刻且独到
义 这一 2 0世 纪末 具 有 广 泛 影 响 的世 界 性 文 化 思 潮 时 ,能 以
的研究 。凯尔纳 以后现代理论专家的姿态 , 在对 待后 现代 主 终 , 倡导进步公正平 等的社会秩序。 不过 , 现代性 的建构也给 冷静客观 的态度面对无 序混乱的后现代漩涡 中各种新兴话 种族带来无尽的灾难与不幸 。 后现代性用于描述紧随现代性
语 的萌发与激荡 , 批判性的评价后现代批判理论 的贡献与局 之后的一个时期 。 这一时期因高科技的发展而出现 的新变化 需要新的概念 与理论 。现代理论钟爱普遍化和总体化 , 理性 统一 的主体 , 宣称能够提供绝 对真理 , 对 于后 现代 理论 的相 被社会与语言非 中心化 了的破碎 的主体 , 拒斥现代理论关于 社会和历史 的总体化 的宏 观观点 ,赞成微观理论和微 观政

专家治国论(技术统治主义)

专家治国论(技术统治主义)

“后工业社会”论:又被称为“温和技术统 治论”,与极端技术统治论不同,贝尔强调后 工业社会中掌权的技术专家必须有政治眼光。 “政治家和一般从事政治活动的人,都必须越 来越通晓政策的技术特质,必须更深刻地了解 决策影响的多重性。”
批判的声音: 批判的声音:
• 技术本质的价值取向及负面影响 • 专家治国与民主制度的内在矛盾 • 专家的权威性、指导性与人的自由、自主性的矛盾 • 理论本质上的意识形态功能 • 专家的专业知识与治国综合素质的矛盾
• 理论知识代替一般的知识或技能 “对于组织决策和指导变革具有决定 性意义的是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 性意义的是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
知识方面
统治阶层
•统治阶层是掌握理论知识的科学家, 统治阶层是掌握理论知识的科学家, 统治阶层是掌握理论知识的科学家 而不是一般的工程师和专业人员
20世纪后期代表人物思想——丹尼尔·贝尔 20世纪后期代表人物思想——丹尼尔· 世纪后期代表人物思想——丹尼尔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 唯一动力,具有科技知识的人 应该统治国家”。 他所有相关的思想都体现 在著作《新大西岛》之中。
近代代表人物思想——培根(空想阶段) 近代代表人物思想——培根(空想阶段) ——培根
“新大西岛”这个理想的乌托邦国家里,政府 的成员都是些地质学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化 学家、建筑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 医学家、哲学家等。管理机构“所罗门宫”实际上 是一个“教团”,是一所极大规模的科学学校。它 的基础是科学研究,主要的工作是实验,基本的研 究方法是归纳法。
索尔斯坦·凡勃伦 索尔斯坦 凡勃伦 1857-1929 《有闲阶级论》 有闲阶级论》 《工程师与价值体系》 工程师与价值体系》 《关于现实技术工作者协会的备忘录》 关于现实技术工作者协会的备忘录》

西方政治思潮资料整理

西方政治思潮资料整理

十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重点1.三大领域对立学说:(1)三大领域:西方社会由技术——经济、政治、文化三个领域构成,每个领域分别遵循不同的轴心原则,具有不同的轴心构造。

它们互相独立,分别围绕自己的轴心原则,以不同的节律运行,用不同的行为方式,运行的方向相互逆向,有时甚至相互摩擦。

资本主义社会中这三大领域之间是分立和冲突的。

(2)技术——经济领域:遵循效率原则,人们的活动目的是获取利润,轴心原则是功能理性,调节方式是节俭。

以严密等级制、精细分工制为特征的体系,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

个人被当作“物”,成为最大限度谋求利润的工具。

变革方式只有一个方向——向上,即不断出现新产品,这一种直线型的变革方式结果之一是导致了人们的享乐倾向。

(3)政治领域:奉行平等原则,政治活动的目的是维护个人的权利,政治领域的轴心原则是合法性;轴心结构是代表选举制和参与制,其调节方式不可避免的带有技术官僚倾向。

政治领域与经济领域分离独立。

权力集中的趋势与政治参与的要求并存。

官僚体制与平等之间的紧张关系构成社会冲突的格局。

(4)文化领域:轴心原则是自我表达和自我满足,文化活动的目的是自我满足,其特性是标榜个性化,反对制度化,以个人兴趣为衡量尺度。

轴心结构是任意组合,不受时空的限制,变革方式是“回跃”(不断回转到人类生存痛苦的老问题上去)(5)三大领域的矛盾:早期资本主义时代三大领域是一致的。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则出现矛盾:以平等为原则的政治越来越多的干预社会经济,与经济、技术和文化构成矛盾。

以效率为原则的经济活动抵消了政治的平等势力,使文化失去浪漫情调。

文化的自我实现受到机器化和国家机器日益沉重的压力,转而追求颓废和发泄不满。

(6)经济与文化领域的矛盾:资本主义内含两种相互制约的思想——禁欲苦行主义和贪婪攫取性,即为“宗教冲动力”和“经济冲动力”。

资本主义早期,二者相互掣肘,力量不分高下,“被锁合在一起”——经济领域中,企业家大力进行经济开发,自由贸易是个人主义的发扬;文化领域中,艺术家摆脱了教会和王室,充分进行个性解放和自我表现。

马克思主义者凯尔纳的后现代观

马克思主义者凯尔纳的后现代观
历史 与 文化
Hi s t or y & cul t ur e
马克思主义者凯尔纳的后现代观
口 任 鹏
【 摘要 】 当 代西方, 后现代思潮极具普遍性, 既是一种开放性的社会思潮, 也是一种未完成的社会思潮。 在后学风靡
的背景下, 文章主要从后现代 的关键词、 后现代的态度、 后现代 的范式、 后现代 的路 径及后现代的结论 等个方面,
后与后现代 : 凯尔纳 的关键词
代世 界终结点上的西方 文明构想了一种危机” , 这种天 启式 ( a p o c a l y p t i c ) 的悲观话语为后来的鲍德里亚等后现代理论家
与现代是一个历史断代的术语 一致 , 凯尔纳认为 “ 后” 术 所承接。 通过对肯定性观点的进一步考 证, 凯 尔纳又将之分为 语首先应具有历史分期的功能, 它代指 “ 一种历史 顺序 ” , 在这 “ 社会话 语和文化话 语” @ 两翼 。 肯定性的社会话语 一翼 以德
始, 详细考察后现代术语在不 同理论 领域 的非平衡发展史, 剥 形成今天各种 “ 时髦 ” 的后现代理论。 离“ 后现代 ” 真相。 这种尝试首先揭示出一个有 意思 的现象: 那些通行 的借 以说 明现代性 过时的观点和术语或许 已是 “ 过 时” 的! 凯尔纳表示, 早在1 8 7 0 年前后, 英国画家查普曼就 曾用 “ 后现代绘画”指称某种不凡风格, 即“ 比法 国印象主义绘画
个序列中,“ 先前事件被替代 ” , 与后相关的话语往往带有一 鲁克、 埃茨奥尼 、 费雷 以及 后工 业社会理论家为代 表, 他们乐
份“ 启示 色 彩 ” , 蕴含 一 种 “ 推 陈 出新 的 断 裂 感 ” 。 诚 如凯 尔纳 观地认为技术的进步将会实现与陈旧的过去决裂。 与此 同时, 所指认 , 很 多人认 为处 于 “ 尽 头”的不 仅 是 现代 理 论 、 福 特 主义 以桑 塔 格 、 费德 勒及 哈桑 为 代 表 的肯 定 性 的文 化话 语 这 一翼 影

技术理性批判

技术理性批判

技术理性批判技术理性批一、技术理性批判的地位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整体构架里,技术理性批判是极为重要的批判视角和不可或缺的主题维度。

在某种意义上,文化大众、意识形态、性格结构、现代性、现代国家统治形式等等问题的出现,都直接与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技术理性的进展的后果密切相关。

因此,技术理性问题甚至是现代性的核心问题,也是现代文化批判的聚焦点。

技术理性批判也相应地构成了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

意识形态批判、大众文化批判、心理机制和性格结构批判、现代性批判等主题,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以技术理性批判为基础和核心。

二、理性主义传统20世纪许多思想家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技术理性批判的主题。

韦伯关于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分析、齐美尔关于合理化与物化的批判、胡塞尔对实证主义的科学世界的批判、存在主义关于技术世界中人的文化困境的分析,等等,都构成技术理性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比之下,法兰克福学派关于技术理性的剖析和批判更为系统,更具代表性。

从文化的视野来看,西方文化植根于古希腊理性主义和希伯来精神,这是西方文化的两种基本精神,理性与上帝构成西方人的两大精神支柱,成为西方文化的象征。

在其中,理性主义文化精神尤为重要,不但哺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也支撑着整个现代工业文明。

作为工业文明的主导性文化精神之一的技术理性批判,直接导源于希腊的古典理性主义,是传统理性主义同文艺复兴的人本精神及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体,构成理性主义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希腊哲学史古典理性主义的典范,在人类思想史上最先以自觉的方式确立了理性主义的基调。

“人是理性的存在物”,这一信念无疑贯穿于古希腊哲学之中。

但是,希腊的先哲们对理性的把握并未局限于其认识论和人本学含义,而是致力于在本体论或宇宙论的层面上,确立起作为万物内在结构和根据的“宇宙理性”。

赫拉克利特为生生不息、变化不居的现象世界找到了“永恒地存在着的”根据,即万物由之产生的“逻各斯”;巴门尼德抛开不确定的表象世界和人类意见,设定了不生不灭、不变不动的“唯一的存在”;斯多葛学派把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发展为“世界灵魂”和“宇宙理性”。

媒介奇观

媒介奇观

这是一个媒体无处不在的世界,在无数亦真亦幻、亦虚亦实的现象面前,我们失去了分辨的能力。

道格拉斯·凯尔纳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媒体文化的“奇观”世界的门。

凯尔纳是一位敏锐的观察者,他看到了美国社会中已经形成和正在变化发展的“文化工业”,并具有一种难以控制的游戏规则,操纵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场域。

他从法国理论家盖·德堡那里获得灵感,将“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定义为“媒体奇观”。

他认为,这些奇观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和政治事件,正如我们所见,这种被称为“奇观”的现象正渗透在电影、音乐、建筑、时装、商业等各种领域。

道格拉斯在这本名为《媒体奇观》的书中对“媒体奇观”作了详细的阐释和分析。

“在当今社会的具体现实面前,应该用多元的和异质的概念来解析看似矛盾的奇观,将奇观本身看作是一个各种话语冲突的场域。

”在书中,凯尔纳正是从这些具体的现实出发,分析了美国社会不同类型的文化奇观。

全书分六个章节,分别选取麦当劳、乔丹和耐克、辛普森杀人案、X档案、美国总统政治以及9·11事件作为案例,分析了消费、体育、电视等场域中广泛存在的文化奇观现象。

随着信息娱乐社会的到来和技术资本主义的发展,我们正掉进一个“信息”和“娱乐”的快速漩涡中。

“信息/娱乐(infotainment)一词意味着在当代社会的组织机构中,信息和娱乐领域已经融为一体。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第四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在人们生活中也越来越重要,并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新闻也正在向“信息”和“娱乐”转化。

法国先锋派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一书提出“媒体场”的概念,并指出媒体场正在和文化场、政治场等各种场相结合,形成一种无所不能的力量。

凯尔纳在书中也反复提及“内爆(implode)”的概念,并认为这种“内爆”是广泛存在的。

浅析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

浅析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

浅析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马尔库塞认为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通过对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结构的把握,逐渐成为一种统治社会的力量。

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具有革命性划时代的意义,但是马尔库塞把技术和人性对立起来,并对技术采取片面的否定的态度,我们应该对他的理性、感性采取批判的态度进行思考和理解,从而寻找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思路。

标签:马尔库塞;技术理性;异化一、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的思想渊源经过我们深入的研究我们发现马尔库塞是在前人的异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异化的理解,形成了自己思维的独特性。

首先,马尔库塞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黑格尔认为人类的理性是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能动力的,这种能动性最后会异化自然界异化社会,进而社会及自然界又反过来异化我们人类自身,这种循环往复的异化过程其实都是精神异化的结果,马尔库塞在黑格尔的思想基础之上又形成了自己的异化思想;其次马尔库塞又继承了海德格尔的思想,海德格尔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之所以感到不安、恐惧,归根结底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是人性的泯灭,所以人们才会感到空虚、不安。

所以海德格尔最后主张还原人内心本真追求,揭示了人最终存在的内在意义。

马尔库塞深受影响,在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上形成了他的异化学说。

第三个影响的马尔库塞的人物,就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由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构成。

其中,承认无意识的存在在人类内心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意味着把人当成了一种非理性的存在物。

弗洛伊德还单纯把人的本能归为生与死的本能。

马尔库塞继承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形成了他的社会批判理论,最后不得不说的就是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在马克思的《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里,它他指出劳动异化其实是人与劳动之间的异化,人的劳动成果出自人自身,人类自己却不能控制自己的劳动产品。

马克思继而又提出了人与人的异化,人与人类本质相异化。

马尔库塞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异化理论,尤其是他的科学技术批判理论。

技术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形态

技术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形态

技术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形态罗甜田王琴摘要:技术资本主义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演化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生产形式、商品类型、劳动形式,消费形态都由于与新技术的深层次互动而发生巨大变化。

围绕技术创新,技术资本主义得以建立了与传统工业资本主义完全不同的经济范式,构建了独特的“资本-技术”生态,并借此使资本的扩张力量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技术资本主义理论试图揭示新兴技术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重塑和改造作用,以及科技创新主导的全球化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经济样式、文化意识形态所产生的总体性影响,图绘当代资本主义作为“资本-技术”综合体的基本面貌。

技术资本主义理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虽然仍存在一定不足,但它为我们理解当代变化莫测的资本主义提供了一种既不同于“文化-意识”形态分析,又有别于传统技术批判理论的分析框架。

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认识技术资本主义概念下科技创新和资本主义的内在联系,既是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把握,也是对资本主义未来的一种展望。

关键词:技术资本主义;技术创新;全球化;跨国公司;积累机制作者简介:罗甜田,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琴,成都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B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21)07-0019-12资本主义在二十一世纪正经历着快速的演变,这种转变既缘于金融资本、信息技术驱动全球化纵深发展,又可归因于技术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生产关系的重塑,其结果表现为全球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生产要素、积累体制的嬗变,并最终对现代世界造成各种冲突性的影响。

如何理解和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这一变化?相较于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生产之上的传统工业资本主义,建立在信息技术、虚拟金融、专利控制之上,表现为“技术-资本”复合体的当代资本主义又有何种新的特征与运行机制?在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权力-经济”秩序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ZYGX2014J115)。

技术中性论与技术价值论的反思-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

技术中性论与技术价值论的反思-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

技术中性论与技术价值论的反思-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技术是中性的还是具有价值倾向的?这是技术哲学早已在解决的问题,因此关于技术中性论与技术价值论的争论也似乎早已应该划上句号。

但是我们一方面看到,大多数技术哲学家认定技术是负荷价值的,因而技术中性论是错误的,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大多数技术专家、技术人员和普通民众依然抱着技术中性论的观点,甚至还有部分技术哲学家也持技术中性论的主张,或者在中性论与价值论之间徘徊。

这种情况不免使人困惑,如果说前者确实是正确的话,那么似乎不应该有后一种情况的持续存在(至少是应该以逐步弱化的方式存在)。

如果说在科技理性至上的时代,大多数专业技术人员与普通民众仍处于一种未启蒙的非反思状态的话,那么对于具有专业素养与深入研究的技术哲学家仍持中性论的主张就显得难以理解了。

这种情形促使我们进一步反思技术中性论与技术价值论,是不是已有的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相关的分析是否还不够细致?相关的论证是否还不够充分?相关的表述是否还不够贴切?基于这种认识,笔者就以下三个具体问题展开讨论。

一、技术中性论应该完全放弃吗?在持技术中性论的思想家中,以雅斯贝尔斯的表述最为典型,他说:技术在本质上既非善也非恶,而是既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技术本身不包含观念,既无完善的观念也无恶魔似的毁灭观念,完善观念和恶魔观念有其它的起源,这就是人,只有人才赋予技术以意义。

在雅斯贝尔斯之后,L.怀特、G.梅塞纳、卡西尔、H.萨克塞等人也持相似的看法。

当代著名技术哲学家A.芬伯格在《技术批判理论》一书中曾列举了技术中性论的四种观点:1)技术仅仅是一种工具手段,它与所服务的目的之间没有关系,也就是说技术本身是价值中立的;2)技术与之间似乎也没有关系,至少与社会制度之间没有关系,一把锤子就是一把锤子,一台汽轮机就是一台汽轮机,这样的工具在任何社会情境中都是有用的。

;3)技术所依赖的可证实的因果命题像科学观一样,在任何社会情境中都能保持其真理的普遍性;4)技术的效率标准是普遍的,技术标准可以应用到不同的背景中,技术通常被认为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和不同文明中都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凯尔纳“技术资本主义”的生成背景、主要内涵和理论究底

凯尔纳“技术资本主义”的生成背景、主要内涵和理论究底
的思 想理 论 已经 影 响 了我们 的认 知和评 判视 野 。更 为 难得 是 , 虽 然 凯尔 纳 在多 个不 同领 域都 有 其不 同的见 解 和理论 著述 , 但是 他始终 声称 自己是忠实 的马 克思 主义信徒 , 这 就不能 不 引起 我们 这些 马克思 主 义研究者 的注意 和重视 。本 文选取 凯尔 纳 的“ 技 术资 本 主义 ” 为研 究 主题 , 从 其生 成 背 景 、 主要 内涵 和理 论究 底 等层 面进 行探 讨分 析 。虽 然 , 其“ 技术 资本 主 义 ” 并非 凯 尔 纳本 人 的著 名 理论 著 述 , 但 是 他 关 于对 新 时期 新 变化 的资本 主义 的独到 见解 和术语 表达 , 对于我 们更好 地 面对 当今世 界 的多 极化 、 全球 化和更 好地探 索 马克思 主 义 时代化 、 大 众化具 有一定 的借 鉴意 义 。
时代 化 、 大 众 化 具 有借 鉴 意 义 。
关键词 : 凯尔纳; 技术资本主义; 生成背景 ; 主要 内涵; 理论究底
中图 分 类 号 : B 0 1 6 . 9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5 3 8 1 ( 2 0 1 3 ) 0 2— 0 0 3 0— 0 5
2 0 1 3年 第 2期 ( 总第 1 4 4期)
中共贵州省委 党校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t h e P a r t y S c h o o l o f Gu i z h o u P r o v i n c i a l Co mmi t t e e o f t h e C . P. C
1 . 马克 思与马 尔库 塞的 思想影 响
任何一种理论都不能凭空产生 , 或多或少的会受到前人或者是同时代人 的思想理论的影响。从含义范

论哈贝马斯对技术理性的批判及意义

论哈贝马斯对技术理性的批判及意义

论哈贝马斯对技术理性的批判及意义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对技术理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来探讨其意义。

他认为技术理性在现代社会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不仅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还对社会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哈贝马斯对技术理性的批判以及其意义:哈贝马斯认为技术理性是指一种单纯追求效率和实用性的理性,它将一切问题都归结为技术问题,并试图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一切问题。

在技术理性的指导下,人们对于事物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结果和方法上,而忽视了过程和价值。

这导致人们只关注生产力和经济增长,而忽视了人的自身价值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哈贝马斯指出技术理性使人们变得越来越工具化,也就是说人们逐渐变成了技术的工具,而不是技术为人类服务。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人们变得越来越依赖于技术,而忘记了自己作为自主行动主体的存在。

人们变得被动接受技术带来的影响,而无法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哈贝马斯认为技术理性使人与自然和社会隔离开来。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趋向于将自然界和社会结构视为可以被掌控和实现的对象,而忽视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自然的侵害日益加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技术的应用也加剧了社会的分化和冲突,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疏离。

技术理性的批判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哈贝马斯的批判提醒人们不要过分迷信技术,要对技术的发展保持警惕和审慎。

他强调人的自主性和价值性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技术发展中保持人文精神,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的批判也为探索技术的发展与人的自由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思考的路径,促进了对技术伦理的研究和讨论。

技术封建主义:文化霸权的新向度

技术封建主义:文化霸权的新向度

2024年3月第40卷㊀第2期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bimonthly)Mar.,2024Vol.40㊀No.2收稿日期:2023-12-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精神分析学之马克思主义维度研究 (19BWW006)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赵淳,男,四川外国语大学外国语文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当代西方文论和文化批评理论研究㊂曾丽瑾,女,四川美术学院通识学院助教,博士,主要从事当代西方文论和文化批评理论研究㊂引用格式:赵淳,曾丽瑾.技术封建主义:文化霸权的新向度[J].外国语文,2024(2):133-145.技术封建主义与文化霸权研究 专栏技术封建主义:文化霸权的新向度赵淳1㊀曾丽瑾2(1.四川外国语大学外国语文研究中心,重庆㊀400031;2.四川美术学院通识学院,重庆㊀401331)摘㊀要:技术封建主义是西方学界最近提出的一种理论话语,它力图对当下以互联网㊁大数据㊁云计算㊁人工智能等为表征的资本主义新状况进行阐释㊂学界对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和政治层面,而对于其文化影响则未有阐述㊂在新技术条件下,技术封建主义题旨已然溢出单纯的经济疆域和政治边界,广泛地渗透到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㊂在此语境中,技术封建主义的文化逻辑主要在知识垄断和大数据操控两个层面展开:一方面,通过窃取或掠夺而来的知识,文化霸权得到极大的巩固和加强;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下的信息推送,根据大他者的欲望而结构起来的主体欲望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和放大㊂由此,文化霸权以一种全新的样态给主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规约㊂关键词:技术封建主义;文化霸权;知识垄断;大数据;欲望中图分类号:G0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6414(2024)02-0133-130㊀引言技术封建主义是西方学界在最近几年提出的一种用以理解㊁描述和阐释以数字技术和信息网络为表征的资本主义状况的一种理论话语,它主要在经济和政治层面展开㊂数字经济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经济形态之一,它的勃兴驱动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深刻地影响了传统模式㊂包括美国的谷歌㊁苹果㊁脸书和中国的百度㊁阿里巴巴㊁腾讯在内的数字科技巨头,在数字革命的条件下,对当下社会㊁经济㊁政治㊁文化诸方面施加了持续㊁全面㊁越来越强的制约和操控㊂这样的影响必将传导到人们的内在心理空间,从而重新规约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进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重塑社会的宏观政治层级与微观文化权力的生态圈㊂因此,在勘测和绘制其政治经济学向度上的版图之外,我们有必要对其施加给社会㊁历史㊁文化的主要影响做一些先期研究,并由此为进一步辩证㊁全面㊁综合地理解与把㊃331㊃㊀外国语文2024年第2期㊀握技术封建主义的文化逻辑做出必要的理论铺垫㊂1㊀问题的提出以及学界的讨论1.1技术封建主义的提出2020年,塞德里克㊃杜兰德(Cédric Durand)出版了‘技术封建主义:数字经济批判“(Techno-féodalisme:Critique de L économie Numérique,Paris:Zones)㊂在此书中,杜兰德参照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模式,对当下的数字经济做出了比较系统的阐释㊂他认为,由于专利壁垒的闭锁,科技巨头形成了某种靠技术垄断来获取利益的模式,这与曾经封建时代的地主靠地租获利的架构在若干层面上颇有相似之处㊂由于 数字经济的社会关系 网络用户像农奴一样被束缚在科技巨头无法逃避的领域 与封建时代的社会关系类似 (Durand,2022:29),当下的投资开始变为以掠夺为导向㊂在他看来,这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资本主义围绕技术创新和自由竞争来推动经济发展的初衷㊂这个题旨立即就引发了西方学界的强烈关注㊂欧洲经济学家㊁前希腊财政部长雅尼斯㊃瓦鲁法基斯(Yanis Varoufakis)和齐泽克(SlavojŽižek)两人一起讨论技术封建主义的视频,从2021年11月1日上传到YouTube以来,迄今已有了54万多次的观看量(Varoufakis,2021)㊂在2022年的另一文中,瓦鲁法基斯(Varoufakis,2022)明确指出: 今天的资本主义正在被一个以技术封建主义为特色的新制度所取代㊂ 这个制度正在形成一个新的统治阶级㊂那么,这一现象背后的动因是什么呢? 答案是:这是一个由市场内提取的私人利润(注意:并非租金)驱动的系统㊂(相比之下,封建主义是由市场外的租金驱动的㊂) 我们知道,根据马克思(2009:822)的观点, 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㊂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 ,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更替,是一种经济结构对另一种经济结构的取代㊂如此,就生产方式和经济体制而言,就像曾经的资本主义逐渐取代了封建主义一样,瓦鲁法基斯(Varoufakis,2022)断言: 今天的资本主义正被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所推翻:技术封建主义㊂在此,我们注意到,瓦鲁法基斯对技术封建主义的理解和界定,与他之前的杜兰德有所不同㊂对于封建地主来说,其主要的利益来于以地租为核心的各种租金,至于租地的农民怎么经营土地,封建主并不关心㊂而在当下语境中,包括谷歌㊁苹果㊁特斯拉在内的科技巨头大量投资于科技研发,这与躺着吃地租的封建地主显然不同㊂对此,瓦鲁法基斯( Varoufakis,2022)提出了 控制资本 (command capital)概念来加以解释: 标准资本包括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㊂相反,控制资本包括组织工业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㊂ 即是说,资本的拥有者不再需要拥有工业生产资料,而是仅仅通过拥有体现为控制资本的私有化信息网络便可榨取巨大的新价值㊂他认为,在此意义上的技术封建主义是一种比资本主义先进得㊃431㊃㊀赵淳㊀曾丽瑾㊀技术封建主义:文化霸权的新向度㊀多但同时又让人忍不住联想起封建主义的新经济体制㊂1.2‘新左派评论“上的论争从2022年以来,杜兰德的‘技术封建主义“在‘新左派评论“(New Left Review)上掀起了一场学术论争㊂该期刊在2022年上半年刊发的叶夫根尼㊃莫罗佐夫(Evgeny Morozov)‘技术封建理性批判“(Critique of Techno-Feudal Reason)一文对当今以杜兰德‘技术封建主义“为代表的相关理论话语的滥觞和推进作了系统性回顾㊂文章对左派和右派的理论家们试图以封建主义经济架构为坐标来理解当代数字革命和科技发展的理论尝试进行了尖锐的批判㊂他认为,在新技术条件下,无论外在世界看起来如何风云变幻,其内在逻辑其实并无实质变化, 资本主义正在朝着一如既往的方向发展,利用它可以调动的一切资源 越便宜越好 (Morozov,2022:126)㊂而数字科技正好有可能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技术上的支撑,仅此而已㊂没必要用定义尚不清晰的 技术封建主义 来界定当下的资本主义新样态㊂2022年夏天,杜兰德在‘新左派评论“上撰文回应莫罗佐夫的质疑与批判㊂他认为, 无论技术封建假说是否被证明是正确的,这都是事实 (Durand,2022:31-32),因为它较好地反映和揭示了当下经济样态的某些特质㊂资本主义的数字前沿正在发生一种质的突变,即通过掠夺性手段 政治上允许的租金和垄断 以类似于封建征用关系的方式积累利润,而不是驱动资本剥削的 通过创新积累 的经济冲动㊂但他也承认, 我们仍然生活在一种糟糕的旧资本主义制度中还是一种新的邪恶制度中?答案在经验上仍不确定 (Durand,2022:39),因此有必要在这个领域继续深入探索下去㊂2023年上半年,塞西莉亚㊃瑞卡普(Cecilia Rikap)的‘资本主义如常?:数字知识垄断的含义“(Capitalism as Usual?:Implications of Digital Intellectual Monopolies)继续了这场论争㊂作者认为,引发杜兰德和莫罗佐夫分歧的关键点在于他们对源于数字行业的新生产关系的那种新的经济文化现象的理解大为不同㊂文章指出,虽然当下的资本积累很大程度上是由前所未有地对他人行使知识垄断权的公司来施行的,然而不容忽视的是, 对劳动力的剥削仍然存在 (Rikap,2023:160)㊂由此,瑞卡普建议,我们既不能如杜兰德那样激进,也不能认同莫罗佐夫所坚称的这只是像往常一样的最新一轮资本主义,而是要以具体的科技巨头公司为例,在这个题域中进行深入㊁细腻㊁全面的研究,如此方有可能达成合理的理解㊁阐释与预测㊂1.3国内的研究虽然有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科技巨头和网络电商的发展也具有某些技术封建主义的特征(Rikap,2023:146),但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㊂截至本文完稿,在中国知网上仅有两篇直接研究这一题旨的文章㊂其中,‘马克思主义视域下 技术封建主义 思潮㊃531㊃㊀外国语文2024年第2期㊀批判“认为, 资本主义仍朝着它一贯的方向发展,它利用一切资源㊁一切手段来追求尽可能多的利润,无论这一手段是投资㊁创新与经济剥削,还是带有封建因素的租金㊁征用与掠夺 (吴鑫,2023:148)㊂这实际上是对莫罗佐夫的观点的支持㊂而‘技术封建主义:科技进步的政治退步“则认为,技术封建主义是 在科技进步中的政治退步 (涂良川等,2023: 225),这一论点延续了莫罗佐夫梳理的西方左派理论家的立场: 大多数关于新封建主义和技术封建主义的左翼严肃文献 都将其视为一种社会政治体系,而不是一种经济体系㊂ (Morozov,2022:112)从资本主义倒回封建主义,当然是一种政治退步㊂除此之外,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国内学界对于构成了技术封建主义论争的学理铺垫的知识垄断和数字化也有过一些研究㊂涂良川㊁潘依林‘ 知识垄断资本主义 重塑资本逻辑的政治叙事“(‘南京社会科学“,2023年5期)和李妍‘知识垄断是当代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6期)着重研究了知识垄断的某些侧面㊂‘马克思主义总体性视域中的日常生活数字化批判“(‘哲学动态“,2022年9期)一文则将研究重心主要框定在对数字化生活的社会性的考察上㊂实际上,在杜兰德之前两年,技术封建主义这一概念便已进入学界视野㊂2018年出版的‘激进市场“(Radical Markets)一书指出,网络服务以通常是免费的方式从网络收集数据,并获取数据交换中产生的市场价值 我们将这种当代体系称为 技术封建主义 (Posner et al.,2018:232)㊂而在2016年‘卫报“上的另一篇文章中,莫罗佐夫(Morozov, 2016)设想: 未来的政治任务是利用数据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而不是让硅谷迎来一种新形式的封建主义㊂ 即一种始于经济的新样态必将影响政治生态,并反过来促进经济分配的改革㊂在某种程度上,莫罗佐夫预判了那之后的相关研究的理论切入角度:经济学㊁政治学㊁政治经济学㊂就技术封建主义这个主题而言,虽然学界一时还难以达成共识,但此类研究无疑开辟了一个问题场域,提出了一个问题意识㊂这为当今的学术前沿探索给出了一个思考和研究的方向㊂在高度重视问题的伽达默尔(Gadamer,2006:356)看来, 问题的出现好像开启了被问东西的存在 ,问题的本质就在于它给出了意义的方向性㊂这也是海德格尔(2003: 190)所说的 若没有终有一死的人的留神关注,物之为物也不会来 ,一个富含学理价值的问题的提出,是学术推进和理论提升的基本前提㊂2㊀总体性原则下的研究视角在技术封建主义问题域中,当下的研究主要从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视角出发,众说纷纭,难成共识㊂在此情势下,方法论意义便凸显出来㊂在康德那里,事物的特性总是与观察者所取的观察角度有关,这便是后来的尼采(Nietzsche,1968:267)提出的 视角主义 ㊃631㊃㊀赵淳㊀曾丽瑾㊀技术封建主义:文化霸权的新向度㊀(perspectivism)原则 ㊂巴赫金(2009:283)进而认为,视角的选择实际上意味着一种方法论的革新,因为 新的描绘方法使我们看到可见现实的新的方面 ㊂而哈贝马斯(2001:34)则指出,在这个理性萎缩的时代,内容合理性将变成结果有效性,而这种有效性又取决于人们解决问题所遵守的 程序合理性 ㊂这意味着,只有首先在认知架构和路径策略上厘清了研究视角,才有可能在学理层面上有所成就㊂2.1溢出经济与政治疆域的封建化视角30年前,哈贝马斯(Habermas,1991:231)就敏锐地意识到了西方社会的某种再封建化倾向: 面对干预主义政府的 新重商主义 ,这种有组织的私人利益与具有政治影响力的文化和宗教力量的代表一起,导致了社会的 再封建化 ㊂ 更有甚者, 公众的理性批判辩论也成为这种 再封建化 的受害者 (Habermas,1991:158)㊂而晚近资本主义的当下发展也确实向我们呈现了一些也许是意想不到的画面 在21世纪,世界上的强迫劳动者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多 (Bales et al.,2009:7)㊂这种明显的政治和经济结构的退步,喻示着当今资本主义发展呈现出了一个新的样态㊂西格哈德㊃内克尔(Neckel,2020: 474)从社会学角度对再封建化进行考证,认为 在经济和社会的新自由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前现代的社会形式㊁等级制度和权力结构正在复兴 ㊂由此,内克尔通过将自己的触角拓展进社会学领域,形成了某种跨界研究的突破态势㊂20年前,大卫㊃哈维(Harvey,2003:147)提出了 剥夺性积累 的观点,他指出,依靠知识产权,资本开始了自己的割据运动,这意味着 剥夺性积累的全部的新机制已经开启 ㊂这一洞见在理论上为后来的西方学界对技术封建主义的研究给出了学理准备㊂哈维指出,哪怕在马克思揭示的原始积累中,对于那些与资本主义劳动关系不相协调的前资本主义技能㊁社会关系㊁知识㊁思维习惯和信仰,要么以文化的名义进行压制和挪用,要么直接用暴力加以镇压㊂ 原始积累既需要挪用和选用早前存在的文化和社会成就,又需要对抗和取代这些文化和社会成就 (Harvey,2003:146),这表明,资本积累 无论早期的原始积累,还是当下的剥夺性积累 并不仅仅发生在经济领域中,它更是一个深刻的文化问题㊂10年前,国内的研究人士开始关注作为新科技爆发的标志性成果之一的大数据,指出 人类使用数据的巅峰形式,是通过数据训练机器,让机器获得智能 (涂子沛,2014:336),因此未来人们有必要 把数据这个科技符号变成个文化符号 (涂子沛,2014:338) 这个颇有气魄的呼吁,当然是建构在科技的快速演进必然会对社会㊁历史㊁文化的方方面面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样一个认知前提之上的㊂虽然在对大数据时代的文化体认方面仍颇有不足,但它至少提供了一个超越单纯的政治经济空间的文化思路㊂综上,源起于经济空间并蔓延到政治领域的技术封建主义题旨,已然溢出单纯的经济㊃731㊃㊀外国语文2024年第2期㊀空间和政治边界,广泛地渗透到当代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㊂这对我们的研究拓展了新的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㊂2.2封地属性及其文化指向为了阐明当下的新技术条件,诸如 技术封建 数字封建 信息封建 智能封建 等新概念在西方学界不断涌现㊂通常理解中,封建主义是一种以土地占有权和人身依附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制度㊂在马克㊃布洛赫(Marc Bloch)的考证中,源起于拉丁语feodalis的 封建的(féodal) 一词早在中世纪就开始出现㊂在17世纪以前的法国, 封地(feodum) 指的是不动产的一种形式,而 封建的 则被理解为与封地有关的事物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封地 和 封建的 这两个词更多的是某种 律师的术语 ,而非历史学家的术语 (Bloch, 2004:xxiii)㊂这一系列词汇从法律领域被借用过来指称一种在今天的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社会状态,始于布兰维利耶(Boulainvilliers)伯爵在1727年出版的‘关于议会的历史信件“(Lettres Historiques sur les Parlemens)一书㊂随后,孟德斯鸠开始将这一系列术语与特定的社会形态关联起来,并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将这个概念从法语推向了欧洲其他语言㊂如此一来, 在当今的使用中, 封建主义 和 封建社会 涵盖了一系列复杂的观念,其中所谓的封地不再占据重要地位 (Bloch,2004:xxiv)㊂今天,信息和数字网络通过知识产权建构起了强大的新型权力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数字经济从以利润剥削为主的资本主义逻辑转向了租金剥夺的封建逻辑㊂在资本主义新样态下,人们 甚至不需要成为资本家就可以争夺剩余价值的份额 (Foley,2013:260),譬如,工程机械㊁公寓和商铺的拥有者可以以此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㊂这就像某些拥有热播歌曲版权的流行歌手,只需躺着收费(收租),而不必继续保持创作激情㊂哈维(Harvey, 2014:xii)在2014年就注意到了这一过程,他说: 如果每个人都试图靠租金生活,而没有人投资制造任何东西,那么显然资本主义正在走向一场危机㊂ 如是观之,当今资本主义新状态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以知识垄断和数字革命为体征的 封地 属性,这也是为什么学界会认为它是一种倒退的重要原因㊂在国产电影‘我不是药神“中,医药公司借助以专利为手段的技术封地牟取巨额利润,以至于神油店老板程勇(徐峥饰)铤而走险,成为印度仿制药的独家代理商㊂这个故事的背后悄然矗立着的专利霸权既是一种经济霸权,也是一种政治霸权,同时还是一种规范㊁扭曲和构建了主体心理和行为的文化霸权㊂这意味着,如果要在这个题域中有所作为,那就必须要对关联其中的种种要素进行全面的审视和考察㊂2.3总体性多维度视域下的文化因素在政治经济学的层面上,区分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键在于, 当我们从封建主义转向资本主义时,政治上的征用让位于经济上的剥削 (Morozov,2022:94)㊂在资本主义制㊃831㊃㊀赵淳㊀曾丽瑾㊀技术封建主义:文化霸权的新向度㊀度下,榨取剩余价值的手段主要是经济性的㊂通过这种方式,资本家不需要像封建地主那样把自己的手弄得太脏就能剥削到劳动者㊂齐泽克(Žižek,1989:33)认为,人们之所以有时会觉得资本似乎看起来还温情脉脉,那是因为 意识形态不是掩饰事物真实状态的幻觉,而是建构我们社会现实的(无意识)幻象 ,而支撑幻象的是物化的信仰 譬如臣民在对国王的匍匐膜拜中确立了国王的威权㊂齐泽克(Žižek,1989:36)相信, 信仰支撑着幻象,而幻象调节着社会现实 在本文看来,这正是为什么瓦鲁法基斯要与齐泽克在一起座谈技术封建主义这个题旨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齐泽克对种种明显不合理的社会幻象是如何在文化层面上被人接受的大量先期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地深刻地理解㊁把握和阐释资本主义经济㊁政治㊁文化层面的新变化㊂如此,我们显然不应简单地将技术封建主义看成一个经济和政治议题,而是要从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视域对它进行审视和观照㊂这样的多维度视野,也是恩格斯所倡导的: 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㊁抽象的㊁荒诞无稽的空话㊂ (马克思,1995b:695)而马克思(1995a:40)也明确地提出了总体性原则: 我们得到的结论并不是说,生产㊁分配㊁交换㊁消费是同一的东西,而是说,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㊂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主要就是以生产关系 而非单一的经济本身 为研究对象㊂卢卡奇(1996:15)对此点评,认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 不是经济动机在历史解释中的统治地位,而是总体的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科学有决定性的区别㊂ 然而,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从总体出发看待问题,但在20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看来,这个总体性视域其实并未涵盖文化要素㊂因此,在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基础上,他们宣示和操演了一种从他们所谓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还原论转向文化研究的雄心和立场㊂由此,在晚近的文化转向思潮中,文化批判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论题㊂他们以文化为切入口,将政治㊁经济㊁文化㊁社会㊁历史等诸多要素集合在一起,对具体问题进行综合的考量和研究,不仅讨论了意识形态是如何通过文化产品作用于大众,而且深入探讨了文化在日常消费和商业炒作中的建构性作用㊂就此而言,西方马克思主义显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原有的理论逻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为我们对技术封建主义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总体性原则下的多维度视域和行之有效的理论思路㊂3㊀技术封建主义与文化霸权3.1关于文化当谈论文化时,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先在于主体的文化体系是如何让它说话的㊂同理,当从文化视角探究技术封建主义之时,我们希望追问的是:主体的认知模式㊁生活习惯㊁消㊃931㊃㊀外国语文2024年第2期㊀费偏好㊁政治立场㊁思维惯性㊁方法策略㊁无意识欲望等是如何被新情势下的符号象征体系所影响㊁制约和结构的?雷蒙㊃威廉斯(Williams,1958:256)承认, 给 文化 下定义的困难之处在于,我们总是迫于延伸文化的含义,直到文化几乎等同于我们全部的日常生活才肯罢休 ,但他还是从 理想的 文献式的 社会的 三个方面给文化下了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威廉斯:125)㊂而伊格尔顿(Eagleton,2018:vi)就将文化的范围大大缩小了: 文化可以被视为一种社会无意识㊂ 在弗洛姆(Fromm,1962:70)看来,社会无意识不过就是人们认识世界过程中那些 被压抑的领域 这些共同被压抑的因素正是该社会所不允许其成员意识到的内容 ㊂另一个关联的概念是荣格(2011:5)提出的集体无意识: 个人无意识有赖于更深的一个层次;这个层次既非源自个人经验,也非个人后天习得,而是与生俱来的㊂我把这个更深的层次称为集体无意识㊂ 当主体降生在一个文化架构之中,他就与这个文化网络中的其他所有人一样,被这个文化赋予了某种他虽然无法意识到㊁但却暗中起作用的思维规范和行为模式,亦即齐泽克(Žižek,2006:52)所说的 未知的已知(the unknown-knowns) ㊂这与拉康的相关立场不谋而合㊂拉康认为,先在于单个主体的象征秩序借助某种结构性的力量控制和支配着主体,主体深陷象征之中无法逃离㊂齐泽克(Žižek,2006:8)总结道:以社会㊁历史㊁文化㊁政治㊁经济㊁宗教等等为表征的象征秩序构成了 每一个言说的存在者的第二本性 ㊂由此可见,厘清并把握住象征结构对主体的构成性影响,是从文化视角切入研究的关键㊂3.2知识垄断与文化权力在这个被意大利经济学家乌戈㊃帕加诺(Pagano,2014:1413)称之为 基于知识所有权(the ownership of knowledge) 的 知识垄断(intellectual monopoly)资本主义 时代,人们的消费习惯㊁文化品位㊁政治立场等等越来越被大数据的阴影所笼罩㊂米歇尔㊃吕克㊃贝勒马尔(Bellemare,2020:12)甚至认为,可以在技术资本主义封建主义(techno-capitalist-feudalism)和极权资本主义(totalitarian-capitalism)之间画上等号: 事实上,这个支离破碎的时代是后工业㊁后现代极权资本主义,即技术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时代㊂ 可是,这两者之间到底是如何被关联起来的呢?以谷歌地图APP为例㊂它之所以能让用户免费使用,是因为地图公司与很多离不开地图的企业 如车企㊁各种外卖平台㊁快递物流公司等 合作,并从他们那里收取费用,而这些费用最终又会转嫁给 免费 使用地图APP的消费者㊂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攫取用户的数据知识(驾驶员在使用导航地图的同时,也将路况相关的信息上传给地图公司),大公司形成了新的垄断㊂那么,知识是如何在作为用户的大众和科技公司之间转手的呢?在此,拉康(Lacan,2007:13)的主人话语公式(见下图)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这个题旨㊂㊃041㊃。

数字时代的劳动、技术与资本——基于“机器论片段”在当代左翼的两种解读路径

数字时代的劳动、技术与资本——基于“机器论片段”在当代左翼的两种解读路径
国外马克思主义
数 字 时 代 的 劳 动 、技 术与资本 — 基 于 “机器论片段”在当代左翼的两种解读路径
数 字 时 代 的 劳 动 、技术与资本
基 于 “机 器 论 片 段 ” 在 当 代 左 翼 的 两 种 解 读 路 径
姜淑娟/ 文
提 要 :数 字 资 本 主 义 的 界 限 就 是 资 本 自 身 ,找 寻 现 实 的 革 命 主 体 和 解 放 路 径 必 须
可见,这一时期的马克思将其解放哲学和对资本主义历史性命运的论证置于对现实生产 方式的解剖式批判,从死劳动排挤活劳动的现实指认出发层层深入到抽象劳动再回到现实的 商品经济体系,运用根本异质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对劳动与技术的矛盾关系和辩证 运动进行历史性展开,最终得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将被扬弃的结论。在这个论证过程中, 一般智力与固定资本的过程性关系及其历史走向是马克思思想推演的关键支点,也正是基于 此 ,面对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及其催生的数字资本主义样态,“机器论片段” 中对一般智力 的阐发成为当代左翼寻求解放路径的重要线索性文本。
6
数字 时 代 的 劳 动 、技 术与资本 — 基 于 “机器论片段”在当代左翼的两种解读路径
转而消费煤炭、机 油 等 等 (辅助材料),就象工人消费食物一样。只限于一种单纯的抽象活 动的工人活动,从一切方面来说都是由机器的运转来决定和调节的,而不是相反。”® 在马 克思看来,机器本身就是分工发展的结果,劳动本身日益同质化、简单化,仅仅作为巨大机 器体系运动的一个环节发挥作用。最终物化劳动成为独立于活劳动的异化力量,一般社会知 识通过机器体系表现为资本的属性与工人相对立。可见,人对自然力的掌控发展到科学水平 并体现为社会直接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物质生产方式和劳动形态的变革,“固定资本的发 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 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 。在此基础上, 马克思进一步论述到,一般智力和大机器体系的发展使得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取决于劳动时 间和直接劳动量,而更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机器的力量,并进而做出这样的论 断 ,“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财 富的尺度,因而交换价值也不再是使用价值的尺度”® 。

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

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
2023-11-25
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
汇报人:
目 录
• 技术批判理论概述 • 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 • 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的影响 • 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的争议与批判 • 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的意义与启示
01
技术批判理论概述
技术与现代社会
技术决定论
费恩伯格认为现代社会的特点是技术决定论,即技术成为推 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技术不再是简单的工具或手段,而 是融入到社会各个方面,决定着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
详细描述
费恩伯格认为,现代社会中技术的快速发展 和广泛应用使人们逐渐失去了自主性和创造 性,成为“机器人”。他指出,这种技术异 化现象是由于现代社会中的分工和专业化导 致的,人们被限制在狭窄的工作领域中,失 去了对整体社会的认识和参与能力。
技术理性的批判
总结词
费恩伯格认为技术理性是一种工具理性,追 求效率和实用性,忽视了人的情感、价值和 伦理等因素。
思想
费恩伯格在学术上深受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影响,致力于将精神分析、社会批判 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探讨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自由与权力等问题。他主张通 过建立人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来克服现代社会的问题。
技术决定论的批判
总结词
费恩伯格认为技术决定论是一种片面的 观点,过分强调技术对社会的决定作用 ,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技术发展的 影响。
技术异化的再思考
总结词
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对技术异化进行了再思考,认为技术异化是现代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
详细描述
费恩伯格认为技术异化是现代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人的自由和自主性的丧失,使人成为技术 的奴隶。这种观点被一些人批评为过于悲观和消极,而忽视了技术的积极作用和价值。

浅析现象学的社会空间:海德格尔、马尔库塞和技术批判

浅析现象学的社会空间:海德格尔、马尔库塞和技术批判

浅析现象学的社会空间:海德格尔、马尔库塞和技术批判1947 年,马尔库塞与海德格尔之间的三封通信7 成了20 世纪两位伟大思想家最后也最直接的思想碰撞。

在某种意义上,这次碰撞隐含着更深层次的争锋和对话,也就是说,在马尔库塞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主义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

这种张力在两位思想家的后期体现得更为真切。

1949 年12 月,海德格尔在不莱梅(Breme) 俱乐部作了四次演讲,其中有一篇题为《技术的追问》,1953 年5月作了《科学与沉思》的演讲,1954 年标志其技术转向的《演讲与论文集》出版,1962 年《技术与转向》出版;同样,马尔库塞1941 发表了《现代技术的社会意蕴》,1967 年《单向度的人》面世,期间他还相继撰写了《技术社会中的社会改革问题》和《工业社会对社会改革的遏制》等文章。

通过简要的历史性回顾,目的是阐明两者之间的共同性,即他们在40 年代到60年代转向对技术主题的关注,而只有在两者交界面处才有可能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张力,从而在更深的理论层面上解读三封通信。

一、从此在之基本结构转向技术集置海德格尔的转向是由1947 年《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的发表公开的。

但海德格尔对这种转向的答复是,“只有从在海德格尔I(前期对此在之基本结构的考察)名下所思的东西出发,才能通达在海德格尔II(后期对技术的追问)名下要思的东西。

”因此,对技术的追问必须建基于对此在之基本结构的考察之上,而海德格尔对此在的考察又是密切关涉其对西方现代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的。

针对传统形而上学,海德格尔采取的是现象学进路,但他的现象学不同于胡塞尔。

我们知道,就还原方法而言,胡塞尔现象学是一种笛卡尔主义的进路,其中之关键就在于对一种把对象视成物自身的素朴意识的怀疑,进而走向一种康德哲学所拥有的超越论的进路,由是留给他的余地就在于对一种建立在实在论上的表象思维进行批判,但他的批判却比康德更彻底,如果现象学要进行本真地建构,那么其还原就必须达至纯粹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国外哲学研究思潮・技术政治与技术文化———凯尔纳资本主义技术批判理论评析颜 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系 湖北武汉 430074)[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08)08-0072-05凯尔纳(Douglas Kellner)是当代美国著名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媒体理论家和左派学者,近年在学界颇具影响力,尤其是他提出的“技术资本主义”理论日益受到西方学界的普遍关注。

[1]凯尔纳理论的独特性在于,将技术作为一个变量引入社会,综合考察其对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

他坚信,技术的影响力早已溢出马克思所探讨的经济领域,而逐渐渗入政治、文化领域,这就是技术政治(techno-politics)和技术文化(techno-culture)。

以此为出发点,他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资本主义技术批判理论。

一 技术文化及其特征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所有的人类文化必然含有对技术的思考。

然而,直到20世纪人们才真正开始反思文化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技术文化”概念的提出更是近年学界的事件。

在《后现代历险》一书中,凯尔纳对技术文化现象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在他看来,技术文化现象是技术变革和资本主义重组的产物,它的产生至少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文化不再由宗教、社会习俗、伦理原则等因素决定,而是由科学和技术决定;(2)面对面式的、具体的家庭和邻里关系被数字化或电子化的虚拟交流方式所取代;(3)由各种不同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技术日益成为社会变化的驱动力,一切固定的社会关系被技术所推翻。

[2]可以看出,凯尔纳主要是从技术变革的角度阐释技术文化现象的,我们可以把上面的三点概括为一点:即技术日益“摆脱”经济,成为影响文化的主要因素。

应该说凯尔纳的这一说法有一定道理,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抓住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无论怎样,我们都无法想象马克思那个时代会有技术文化现象,因为技术文化作为一种现象本身就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的产物。

凯尔纳在这里并没有放弃马克思的经济分析视角,只不过把语境置于“技术资本主义”中罢了。

更进一步,他对技术文化的特征做了四点概括:第一,技术日益通过机器渗入日常生活,干预并改变人们与自然、社会及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

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人们日益沉浸在一片商品的海洋中,今天,发达国家的每一个家庭比其他任何时刻都更加依赖于技术,人们的每一项活动都被技术深深地影响着,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技术社会”之中。

[3]与后现代主义者不同,凯尔纳并不认为技术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普遍现象,至少目前在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出现。

尽管对技术文化的适用范围做了这样一种限定,他还是相信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不断扩展,相同的技术、观念、媒体和影像将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起来,也就是说,世界将沿着趋同化的方向发展。

凯尔纳的这一论断已经被部分证实,当前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大城市难道不是都拥有相近的高层建筑群、拥挤的交通状况、商品文化样式和贫富两极分化现象吗?第二,随着社会自动化趋势的不断升级,原来由人类去做的工作现在完全由机器来执行。

目前,机器替代人力的现象在发达国家较为普遍,但这里面也存在很多问题,当这些自动化技术系统运转正常时自然会给我们带来方便和利益,然而,一旦它们失控,后果则不堪设想,这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计算机领域的Y2K 事件。

记得当时有专家称,Y2K 问题将会对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其影响面将涉及交通、通讯、电力、能源、医药卫生、治安、供水、供气等诸多方面。

尽管最后证明Y2K 问题的实际影响很小,但它却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科技的过分依赖。

凯尔纳指出,技术的自动化具有双面效应,“当劳动自动化过程给工人带来更多休闲时间并创造更多自由时,它也使个体日益依赖于机器,从而导致异化的加剧”,[4]因此,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地相信自动化将像马克思所设想的那样成为一种解放劳动时间的力量,弄不好,它反而会增加工人的负担,扩大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攫取,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必须承认,凯尔纳的这些担忧有一定道理,但他还是误解了马克思,其实,马克思并没有忽略自动化的消极面,只不过他强调的重点是其积极面罢了。

第三,技术文化以技术意识(techno -consci ousness )的领导权为特征。

领导权(hege mony )有时也译作霸权,是葛兰西创立的一个重要术语,通过一定的分析,葛兰西认为现代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两个方面,它们分别对应着两种领导权,一个是政治领导权,另一个是文化领导权。

按照这一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目标就不再是通过暴力革命获得政治上的领导权,而是在市民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逐步破坏资产阶级的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系统,夺取文化领导权。

凯尔纳这里借用领导权一词主要是为了强调技术文化的技术意识层面,即某种意识形态功能,其基木涵义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工具理性”相当。

他指出,在技术意识的统治下,一切对智慧和知识的追求都被职业成功的强烈渴望取代了,学生们选择专业的标准主要是看它能否给自已带来经济上的收益,于是,哲学、文学等人文学科受到鄙视,商业、会计、计算机、工程学等学科成为人们追捧的热门。

与葛兰西一样,凯尔纳主张人们当前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从技术精英和技术政客手中夺回技术意识的领导权。

第四,技术文化及经商业和技术中介了的虚拟社区代替了人们真实的社会生活。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虚拟社区和赛伯文化(cyberculture )。

虚拟社区也称Club,是一种与现实社区对应的网络社区,它包含的功能主要有公告栏、群组讨论、社区内通讯、社区成员列表、在线聊天、找工作等。

在虚拟社区中,人们可以民主、平等的交流,这就打破了现实社区文化交流的一切障碍,地理和种族意义上的物理近性,不再是文化同一性形成的充分条件。

在此基础上,一种计算机网络文化———赛伯文化悄然兴起了,该文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它不受时空、身份等条件限制,可以促成人们毫无拘束的交流。

凯尔纳在肯定赛伯文化积极意义的同时也瞥见了其负面影响,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赛伯文化可能导致人与人真实交往的消失,“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社区被互联网上的虚拟社区取代了……大学的‘学生生活’消失在邮件和聊天室里”。

[5]可见,如果引导不当,赛伯文化将会导致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异化和新的主体认同危机。

作为左派批判理论家,凯尔纳的政治目标是实现一种激进的民主政治。

这就决定了他对技术文化的分析不可能脱离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批判。

从马克思的辩证方法出发,凯尔纳主张重塑技术文化,抵抗、剔除里面隐藏的意识形态消极因素,发掘乌托邦解放因素,有效抵抗资本、政府、技术、媒体奇观对人们的统治。

我们认为,在当前革命形势处于低潮的情况下,凯尔纳的这种文化策略不失为一种“权宜之策”。

二 技术政治:赛伯空间与媒介政治技术除了渗入文化领域形成技术文化外,还渗入政治领域形成技术政治。

关于技术政治,凯尔纳有如下论述,“‘技术政治’意指政治被诸如通信媒体和互联网等技术所中介,这种互联网政治和为数众37技术政治与技术文化 47 《哲学动态》2008年第8期多的其他媒体政治包涵在一个广义的‘技术政治’概念下,它泛指一切与政治斗争有关的技术扩散”。

[6]尽管凯尔纳区分了“技术政治”的广义用法和狭义用法,但在具体论述时却侧重于它的狭义层面,即计算机、信息和媒体技术对政治的影响,“正如几十年前广播媒介对政治的影响一样,当前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正成为影响政治的重要因素”,[7]具体说来,计算机和媒体技术对政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1赛伯空间作为新公共领域的出现公共领域(public s phere)是哈贝马斯1962年出版他的教授资格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时提出的一个概念,书中有一个模糊的定义:“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它和私人领域是相对立的”。

[8]哈贝马斯当时并不打算把这一概念作为贯穿自己整个学术生涯的核心范畴,由于论文遭到霍克海默的否定,他甚至在后来近30年的时间里对此概念只字不提,直到20世纪90年代出版《在事实与规范之间》时才重新启用。

具有反讽意味的是,这一概念却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风靡起来,凯尔纳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引入该概念的。

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哈贝马斯考察了资本主义现代性从早期形式向晚期形式的转变,全书围绕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兴衰展开论述,“我们的研究将呈现一幅典型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自由画面及其在福利国家中的逆转”。

[9]首先,哈贝马斯为我们描绘了18世纪文学俱乐部、沙龙、报纸与政治刊物、政治辩论与政治参与制度的兴起。

这是一幅早期现代性的正面画像:理性与合理性辩论在自由民主的公共领域中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运用,个人可以对他们的共同利益和公共关怀进行批判性的讨论。

哈贝马斯十分强调政治参与对民主社会和个人实现的影响,在他看来,早期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人们影响社会和政治秩序的有效途径。

接着他笔锋一转,开始描绘公共领域的衰落,19世纪末,随着国家和私人企业的介入,私人利益逐渐占据上风,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日益模糊起来,最终,公共领域蜕变为统治领域。

与此对应,人们也逐渐蜕变为纯粹的消费者,对民主政治的热情也逐渐转为对个人利益的关注。

按照哈贝马斯的分析,在当前的福利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中,公共意见是被政治、经济和媒体界的“精英”们控制的,他们的私人意见左右了公共意见,也就是说,传统的公共领域已经消失了。

凯尔纳高度评价了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认为它包含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同时又认为里面存在三点缺陷:首先,哈贝马斯将早期资产阶级社会的公共领域理想化了,这就有美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嫌疑。

在凯尔纳看来,早期资产阶级社会的公共领域并不像哈贝马斯所设想的那样公平和自由,它是以排斥特定人群的参与为前提的,如妇女和有色人种就不能参与公共领域的讨论。

显然,哈贝马斯这里犯了一个德国浪漫主义者常犯的错误,马克思曾这样评价浪漫主义:“留恋那原始的丰富,是可笑的,相信必须停留在那种完全空虚之中,也是可笑的。

资产阶级的观点从来没有超出同这种浪漫主义观点的对立,因此这种浪漫主义观点将作为合理的对立面伴随资产阶级观点一同升如天堂”,[10]这一评价也适用于哈贝马斯。

其次,哈贝马斯只注意了白人男性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忽视了非资产阶级的、女性的、有色人种的公共领域。

这就对当前的激进政治产生了不利影响,因为它低估了其他反抗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忽视了公共领域的多元性,不利于各社会阶级、阶层和群体的联合斗争,最终必将导致悲观主义。

最后,哈贝马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随着新技术(媒体、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等)的扩展,赛伯空间也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公共领域发挥巨大作用。

总之,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概念的最大缺陷即没能为当前左派指出一条可靠的出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