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相差数教学案例
《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掌握求两数相差多少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比较两个物体的长度、高度、数量等。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具体内容包括:
1.通过直观的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理解“相差”的概念。
2.学习使用减法计算两数相差的结果。
3.结合实际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让学生举例说明求两数相差的意义,并展示解题过程。
4.设计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求两数相差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5.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实践活动环节,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并进行了实验操作。这个环节很受学生们的欢迎,他们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对“求两数相差”的理解更加深刻了。不过,我也发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个话题还不够感兴趣或者对知识点的掌握还不够熟练。我考虑在下次活动中,针对这些学生多给予一些关注和指导。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相差”概念:通过直观的实例,让学生明白“相差”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差值,这是解决本节课问题的关键。
-掌握求两数相差的计算方法:学会使用减法求解两数相差的结果,并能正确列出算式。
-应用求两数相差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增强数学的实用性。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求两数相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但也有部分学生表现得比较内向,不太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作为老师,我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中多鼓励这些学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求两数相差多少-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求两数相差多少-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相差”的概念,并能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2.能够使用减法算法求两个数之间的差值。
3.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听讲理解“相差”的概念。
2.学生能够使用减法算法求两个数之间的差值。
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合理运用减法算法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相差”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达“相差”的大小。
讲授(15分钟)1.教师通过加减法口算的形式,让学生掌握减法算法的基本过程。
2.让学生通过书写减法算式,理解“被减数”、“减数”、“差”的概念,并能够自如地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实践(20分钟)1.准备一百张卡片,在每张卡片上分别写上两个不同的两位数。
2.让学生每两个人一组,随机选取两张卡片,并使用减法算法求出差值。
3.鼓励学生在求差过程中互帮互助,共同解决问题。
总结(10分钟)1.综合回顾本课所学的内容。
2.总结减法算法的基本特征和应用方法。
3.鼓励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不断探索数学的奥秘。
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减法算法求两数相差的大小。
2.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相差”的概念。
3.学生能够参与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了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扩展练习1.在完成本课任务的基础上,可以将难度升级到三位数减法。
2.学生可以自行编制两个数进行计算,并向其他同学出题求差。
解决问题(相差问题)(教案)
解决问题(相差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相差问题的概念及相关术语。
2. 知道用加减法解决相差问题的方法。
3. 能够熟练地运用加减法解决相差问题。
教学重点:明确相差问题的概念及相关术语。
教学难点:能够熟练地运用加减法解决相差问题。
教学材料:1. 学生练习册。
2. 相差问题的例题及熟练程度的评价。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识1. 老师将两个数字告诉学生,让学生举手表示比较大小。
2. 引导学生思考,问他们两个数字相差多少?3. 引导学生将相差的数字用口算的方式得出。
4. 引导学生讨论相差问题的概念。
第二步:讲解相差问题的公式1. 给学生出示一个相差问题的例题。
2. 用白板和彩笔展示出两个数字,然后用箭头连接它们,让学生看出两个数字之间的差值。
3. 引导学生发现差值是用减法来计算的。
4. 大声读出公式:被减数 - 减数 = 差值。
5. 强调公式中的关键术语及基本概念。
第三步:解题实操1. 再给学生出示一些例题,然后让他们试着解决(使用公式)。
2. 提醒学生在自己做题时注意差值的符号。
3. 鼓励学生用口算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并让他们试着像老师一样展示出计算过程。
第四步:让学生自主探索1. 让学生自己思考一个相差问题的解决方案。
2.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为什么要用减法。
3. 用实例让学生证明减法的有效性。
4. 让学生总结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第五步:练习测试1. 给学生几个与相差问题有关的练习题,让他们在练习册上完成。
2. 观察学生的反应,看看他们是否能够熟练地解决相差问题。
3. 用一份测试卷来测试学生熟练程度。
教学总结:1. 通过此次课程,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相差问题的概念及相关术语。
2. 学生应该知道用加减法解决相差问题的方法。
3. 学生应该熟练地运用加减法解决相差问题。
4. 学生应该掌握解决相差问题的公式。
教学反思:通过完整的学习流程,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差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地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让他们更有信心地去解决各种关于相差问题的难题。
《解决求两个数相差几的实际问题》教案
《解决求两个数相差几的实际问题》教案一、相差问题的不同问法(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快来看,小云和小丽带来了两罐糖果,请你仔细观察图,数一数两个罐子里面分别有多少颗糖果?(二)自主探索总结经验1.小云比小丽少几颗?小丽比小云多几颗?预设1:小云比小丽少几颗?预设2:小丽比小云多几颗?问:这两个问题你们会解答吗?请你试着写一写,画一画吧。
(1)交流想法。
①这两道题目都是用12-7=5来解决。
②结合图分析。
学生作品:从图中我们知道了小云有7颗糖果,小丽有12颗糖果。
解决小云比小丽少几颗,和小丽比小云多几颗,这两个问题,都是从小丽的整体里去掉和小云同样多的部分,求剩下的部分。
所以都是用12-7=5来解决。
2.变换问法:(1)问:小云再添几颗就和小丽同样多了?①交流想法,并结合图分析。
学生作品:②我们可以结合图来思考。
大家看,小云再添上5颗就和小丽同样多了,这5颗其实就是小云比小丽少的数量。
只要求出小云比小丽少几颗,就是要再添几颗,算式还是用12-7=5(颗)来解决。
(2)问:小丽拿走几颗就和小云同样多了?①可以再看着图想一想。
②结合图分析。
学生作品:预设:小丽拿走几颗这个问题,和小丽比小云多几颗的问题是一样的意思。
小丽比小云多几颗?就是再拿走几颗,所以这道题还是12-7=5(颗)3.对比总结。
这4个问题虽然问法不同,但都是在求小云和小丽相差多少颗,都用12-7=5这个算式来解决。
二、生活中的相差问题(一)在草莓中的相差问题1.从图中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呢?预设:我发现了叔叔上午摘了13箱,下午摘了8箱,我的问题是,叔叔上午比下午多摘了几箱?2.这个问题你会解答吗?预设:想要解决叔叔上午比下午多摘了几箱,就用上午摘的13箱,去掉上午和下午摘的同样多的8箱,剩下的就是上午比下午多摘了几箱。
3.做对了吗?自己检查一下吧。
(二)年龄问题中的相差问题1.都知道了什么?预设:哥哥13岁,小妹妹6岁。
2.能提出什么问题呢?预设:哥哥比妹妹大几岁?3.请你试着画图并列式解答吧。
七年级数学上册《探寻神奇的幻方》优秀教学案例
1.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类比、归纳、演绎等方法,探索幻方的性质和构造技巧,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3.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总结规律,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4.通过课堂讨论、交流分享,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沟通和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优美和简洁,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价值。
3.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增强他们在面对问题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的信心。
4.增进学生对我国古代数学家的了解,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幻方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让学生在直观的视觉体验中感受幻方的魅力。
2.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如魔术表演、智力游戏等,引发学生对幻方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3.结合古代数学家杨辉三角等经典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幻方在我国数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七年级数学上册《探寻神奇的幻方》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初中数学教育中,幻方作为一种富有智慧与趣味性的数学问题,一直备受学生们的喜爱。本教学案例以七年级数学上册《探寻神奇的幻方》为主题,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数学的奥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以幻方的起源、性质和构造为主线,通过引入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三角等经典实例,让学生了解幻方的历史背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发现幻方中的规律,掌握构造幻方的方法,并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案范文(精选6篇)
《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案《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案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能正确解决类似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同伴进行交流,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1、口答。
△△△△△△△△○○○○○(1)△有()个,○有()个。
(2)()比()多()个,()比()少()个。
小结:△和○这样一个对着一个排,就能让我们一眼看出△比○多3个,○比△少3个。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运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说明: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学会了比较的方法。
这节课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多少的实际问题,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比较策略。
组织必要的复习,可以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为新课学习做必要的准备。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1、出示情境,呈现问题。
谈话:小朋友喜欢玩游戏吗?我们先去看看红红和明明在做什么游戏。
(多媒体出示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再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提出:他们一共抓了多少个花片?谁抓的花片多,多多少个?)指出:一共抓了多少个花片,我们已经会解答了。
那么,怎样解决谁抓的花片多,多多少个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问题。
(揭示课题)2、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提问:从画面上你能一眼看出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个吗?再问:你有什么办法,能一眼就看出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个呢?请小朋友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想怎样做,再用花片摆一摆,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分组讨论,并在小组内活动。
求两数相差多少-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求两数相差多少-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求出两个数的差;
3.学生能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求两个数的差的计算方法;
2.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差的概念。
教学难点
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差的概念;
2.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运用差的概念进行数学运算。
教学过程
导入新知
1.教师可通过实物或图片引入比较概念,让学生能够通过视觉感知差的概念;
2.进行口算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定义差的概念
1.引导学生认识差的概念;
2.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差的含义。
计算差
1.范例演示,让学生掌握计算差的具体方法;
2.通过口算、填空等方式进行练习,提高计算差的能力。
巩固练习
1.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测试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
2.完成本节课的练习题,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总结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强调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
3.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作业
1.完成本节课练习题;
2.完成家庭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能够认真听讲,并能够理解所讲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了多种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在巩固练习中,学生能够正确完成练习题,说明教学效果明显。
但仍需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差的概念时的难度,要不断通过实际案例演示,让学生深入理解差的概念。
希望下一节课能够更好地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初中数学差异的规律教案
初中数学差异的规律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差异的规律,能够运用差异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差异的定义和性质2. 差异的规律3. 差异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差异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已学的平均数、中位数等统计量。
2. 提问:你们认为差异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二、讲解差异的定义和性质(15分钟)1. 讲解差异的定义:差异是指一组数据中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间的差的绝对值。
2. 解释差异的性质:差异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稳定性越差;差异越小,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小,稳定性越好。
三、探究差异的规律(2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一组数据的变化规律。
2. 引导学生发现:当数据的范围一定时,数据的差异与数据的个数成反比;当数据的个数一定时,数据的差异与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成正比。
四、应用差异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让学生尝试用差异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一组数据的稳定性、比较两组数据的差异等。
2. 引导学生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明确问题、收集数据、计算差异、分析差异、得出结论。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差异的定义、性质和规律。
2. 提问:你们认为差异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运用差异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差异的定义、性质和规律是否讲解清晰明了?2. 学生参与: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探究和解决问题?3. 问题解决:学生是否能运用差异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差异的定义、性质和规律,让学生掌握了差异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受到差异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加强对差异的理解和应用,让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差异的规律。
相差关系应用题练习数学教案设计
相差关系应用题练习數學教案設計
教案设计:相差关系应用题练习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相差关系”的概念,并能熟练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相差关系的概念
2. 相差关系的应用题练习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5分钟)
教师可以先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者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相差关系的概念。
例如,小明比小红多5个苹果,那么小明有多少个苹果呢?
2. 讲解新课(20分钟)
(1)定义相差关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通常用“比”、“多”、“少”等词来表示。
(2)讲解相差关系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处理各种相差关系的问题。
比如购物时的找零问题,计算身高体重等等。
(3)进行实例解析: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相差关系的应用。
3. 练习巩固(20分钟)
(1)课堂练习: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相差关系应用题让学生做,如:“小明有10个苹果,小红比小明多3个苹果,小红有几个苹果?”等。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相差关系的应用题进行讨论,然后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4. 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相差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解决相差关系的问题。
四、作业布置:
布置一些相差关系的应用题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差关系的基本概念,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解决问题《计算两个数之间的差异》优质课教案
解决问题《计算两个数之间的差异》优质
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掌握计算两个数之间的差异的方法,并能够灵活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准备
- PowerPoint幻灯片或黑板
- 教学素材:计算器、练题
三、教学过程
步骤一:引入问题
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计算两个数之间的差异的重要性。
步骤二:概念讲解
- 讲解差异的概念:差异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差值。
比如,7和4之间的差异为3。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两个数之间的差异,并提供一种简便
的方法。
步骤三:示范计算方法
给出几个具体的计算示例,详细展示计算两个数之间的差异的
步骤和方法。
步骤四:练与巩固
让学生进行一些练题,巩固所学的计算方法,并帮助他们理解
如何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中。
步骤五:拓展应用
给学生一些更有挑战性的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
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我们学会了计算两个数之间的差异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问题,比如计算两个
时间点之间的时间差等。
五、课后作业
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继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
六、教学反思
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出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认识数字之间的差值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认识数字之间的差值第一部分: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差值这一数学概念,以正确的方式计算两个数之间的差值。
(2)学生能迅速识别两个数字之间的差值。
2.教学重点:(1)认识差值的概念。
(2)能够使用简单的计算方法求出两个数字的差值。
3.教学难点:(1)将差值的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能够在没有计算器的情况下,快速计算两个数字之间的差值。
4.教学方法:通过结合示范、练习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同时,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所学知识,加深记忆与理解。
第二部分:具体内容1.引入:教师可通过说一段简单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告诉学生你昨天买了一些苹果,但是在回家的路上有一些被掉了,你想问问学生你丢了几个苹果?2.复习:向学生复习一些算术概念。
例如,加减运算与数字序列概念,这对于后面的学习将非常有帮助。
3.直观示范:让学生体验两者之间的差距,从食物、颜色、重量、大小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例如,放一枚金币和一张银行卡在学生面前,并让学生在两者之间进行简单的比较。
4.差值的概念:教师向学生详细地解释差值的概念。
告诉学生差值是指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它是从数字中减去一个数字得到的结果。
5.学生练习: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数字,使他们能够从纸上实际操作,计算数字之间的差值。
教师可以随时给予帮助和指导,以确保他们正确地掌握了这个概念。
6.交流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他们所计算出来的答案,并询问他们的计算方法。
每组的学生随后可以在班上分享他们的答案和技巧,以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7.活动操作:在课堂上进行一些可视化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差值的概念。
例如,在学校的操场上设置一个巨大的量度标尺,并让学生标尺上进行测量。
8.作业:布置差值相关的小作业,以便学生在家里练习。
这些作业内容应该侧重于实际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_2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_2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两数相差多少”的含义,会简单的用加法进行计算。
2.会运用两数相减、加法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孩子们能够理解“两数相差多少”的含义,会简单的用加法进行计算,学生能够掌握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通过图示:梅花鹿和小狗相差多少?2.引导孩子们,利用手中的算珠将它们两个的差计算出来。
3.将计算的结果统计在黑板上,然后给孩子们介绍这种计算方法叫做:两数相差多少。
Step 2: 的讲解和讲解1.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两数相差多少”的定义进行简单易懂的解释。
2.讲解将两个数字相减的方法并用具体的例子进行教学。
例如:7-2=?,等等。
3.对于加法的方法同样进行教学,例如,7+2=?,等等。
Step 3: 练习1.通过全班猜测,静下心来计算,比较结果的方式,让孩子们掌握两数相差多少的方法。
2.老师每个人举起手来管理的数量,让孩子们利用两数相减或者两数相加计算人数。
3.运用类似的习题,加深孩子们对两数相差多少计算方法的理解。
Step 4:板书设计1.将两数相差多少的定义统一在板书上码。
当然,其中需要设置一些具体的运算例子,让对学生们有着很强的示范意义。
2.通过课堂讲解和练习,老师可以在板书上将两数相加或者相减的方法写出来。
Step 5:作业1.将一些涉及到两数相加或者两数相减的实际问题写在作业本上,让孩子们在课后回家通过计算获取答案。
2.鼓励家长能够认真关注孩子们的作业,并在发现问题时及时提醒孩子。
材料准备:黑板、彩色粉笔、算盘等。
板书设计:两数相差多少7-2=?7+2=?课后反思:1.这节课主要将两数相差多少这个概念讲解并通过例题和贴切的实际问题进行练习。
一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求相差数-苏教版
一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求相差数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差数”的概念,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出两个数之间的相差数。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教学内容1. 相差数的概念2. 找出两个数之间的相差数3. 相差数的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相差数的概念,能够找出两个数之间的相差数。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并理解相差数的概念。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PPT、图片、教棒等。
2. 学具:学生自带的数学学具(如计数棒、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相差数。
2. 新课导入:讲解相差数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通过学具找出两个数之间的相差数。
5. 应用练习:让学生做一些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相差数的概念2. 找出两个数之间的相差数3. 相差数的应用作业设计1. 让学生找出家里的物品中的相差数,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情况,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个部分涵盖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步骤,包括学生的参与、互动、实践操作和知识的应用,是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重要步骤。
在这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图片,如水果的数量、家庭成员的年龄差异等,让学生在观察中自然地引入“相差数”的概念。
例如,教师可以展示一张有5个苹果和3个橙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苹果和橙子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可能会回答“苹果比橙子多”或者“橙子比苹果少”,教师进一步引导:“对,苹果比橙子多2个,这里的2就是苹果和橙子的相差数。
数学计算掌握——“求解两数之差教案”
【引言】数学一直是孩子们比较头痛的科目之一。
对于一些小学生来说,数学题目和公式看起来都像迷迷糊糊的。
教师们在进行数学教育时,也常常面临许多挑战。
这就需要我们设计更好的教学方法,使孩子们能够轻松掌握数学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学方法——求解两数之差教案,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基本的数学计算方法。
【二、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主要针对小学生的数学课程进行设计。
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教学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求解两个数之差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孩子们的数学计算能力。
【2】教学原理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课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课堂中注重培养积极性,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知识点,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确保学生的学习质量。
【3】教学内容本教案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两数之差的定义:教师应解释两数之差的定义是什么,让学生明白概念;-两数之差的计算方法:通过数学公式和示例讲解,让学生学会两数之差的基本计算方法;-练习题: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4】教学流程本教案的教学流程应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教师应该通过概念讲解,让学生明确了解两数之差的基本概念;-教师应该通过具体的计算方法讲解,向学生展示如何进行两数之差的计算;-教师应该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巩固知识点的训练。
【5】教学评估在教学内容结束后,老师可以通过小测试来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
测试内容应该包括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基础上,互相讨论,继续探讨新的知识点,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数学计算能力。
【三、教学案例】以小学三年级数学为例,我们可以编写如下的求解两个数之差的教案,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技巧。
【1】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小学三年级数学中求解两个数之差的技巧和方法。
【2】教学内容本教案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概念讲解:教师向学生讲解两数之差的概念和定义;-计算方法:教师通过示例和公式讲解如何求解两个数之差;-练习题:通过多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 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版)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版)教学课题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课型新授本课题教时数:1 本教时为第1 教时备课日期3月12日教学目标: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修改】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能用此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培养积极思考、动手实践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理解“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要用减法计算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道理,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充分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不是枯燥的无味的,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它是实实在在的。
教具学具:主题图、光盘、小棒及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小朋友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上一节游戏课。
请注意观察,老师的左手和右手拿一把花片,你们猜一猜哪个手上的花片多吗?多几个呢?老师的左手是6个,右手是11个。
想一想我们以前都是用什么方法呢?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
同学们真聪明,想到用对齐摆一摆的方法,观察多多少个。
那么今天就继续研究两个数相差多少的问题。
二、引出问题,探索策略(1)比一比,谁的小手大。
小朋友看到老师拿花片也跃跃欲试了吧!那现在我们就让每个小组选两名代表上来拿不同色的花片,回去在小组里研究讨论哪位小朋友拿的多,多几个?组长记录。
教师指导,让每个小组里都能准确摆一摆并记录下来。
大家先摆一摆,再观察多几个,那么你们再仔细想一想,能不能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刚才的问题呢?这样是不是就更快了呢?看着刚才在小组里摆的花片,说一说怎样计算呢?(2)出示:小明和小华也在拿花片,可是他们不会比较,请小朋友们用你们刚才的方法帮一帮他们吧。
相差数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相差数)
贾营小学张先平
教学内容:相差数的数量关系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解相差数的含义,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习自己总结相差数的数量关系。
2、能独自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概括、推理能力,为学生的自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
4、在概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体会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数学思想。
重点:理解相差数数量关系的含义。
难点:学习总结概括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三角尺、彩色铅笔等。
教学过程:。
神奇的相差数教学案例
神奇的相差数——《同样多》教学案例学会思维是当今学生必备的学习能力,各学科齐头并进,让学生拥有超强的思维能力,从而具备超强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人才,科技强国战略。
从小学数学学科来讲,钻研教材,依托每堂课的重难点和课后习题,充份挖掘教材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素材,以此实现,思维的逐步提升。
一、目标设定《同样多》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例3内容,虽说是新授,但是学生却已具备以下能力:知识能力基础:学生在一年级时做过练习“再增加几个同样多?”或“再去掉多少同样多”的单一问题。
思维基础:学生会用摆一摆,画一画的方法解决上述单一问题。
因为我为学生设定如下教学目标,并为孩子准备学习工具1.基础性目标(1)让学生经历从现实问题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要使两行同样多,先解决相差数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比较等过程,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同桌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
2. 思维发展目标(1)通过寻求不同方法,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2)通过探究方法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孩子的推理能力。
3. 材料准备作业纸每人一张,小方块每人一套。
二、逻辑推进本课遵循了《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用书》上的逻辑顺序,即先从例题获得体验,再将所学运用到练习,并能很好地体验练习的侧重点。
这逻辑顺序符合学生思维提升的规律,使得课堂教学顺利推进。
三、教学设计我设计了四个环节用以推进本堂课教学。
(一)导入并出示例题1、我指着黑板上的板书“神奇”二次,提问:神奇的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开起今天的探索之旅(设计说明,用刺激性名词勾起孩子学习兴趣)2、出示例题,师: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好办法?【情境场】不同的学生选取不同的材料摆一摆,画一画(工具撬动:为孩子思维训练,提供各种学具和画图策略)(二)探究活动:你有什么好办法?师:你是怎么想的?能上来一边操作一边说给大家听吗?【挑战性】根据学生回答,我伺机给出相关概念和方法。
一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苏教版秋
一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苏教版秋教学背景本次教学针对的是一年级下学期的数学教育,目标是让学生在学习有关相差的实际问题。
教材来自苏教版秋。
教学目标1.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够理解并运用相差的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相差的概念及相关运用。
2.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及方法我们需要的工具本课主要需要用到以下教学工具:•彩色小球•减法棒•线段•直尺•作业本知识点本次教学内容主要是相差的概念及相应应用。
相差的概念•理解相差的含义。
•掌握求相差的方法。
相差的相关应用•通过实例分析学习如何计算相差。
教学方法本次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教师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达成目标。
教师可以使用下列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的关键点。
•演示式教学:教师可以示范如何使用减法棒等工具来计算相差,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计算过程。
•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分成小组,相互之间进行讨论,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
教学流程教学准备在教学前,教师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包括:•准备好课件PPT。
•收集好教材中与课程相关的实例。
•准备教学工具。
以下是本次教学的详细过程:1.教师引入本节课程的主题,讲解相差的概念,并给学生提供几个实际问题。
2.教师通过演示,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减法棒来计算相差,并让学生模仿计算。
3.要求学生自己完成练习题,让学生练习计算相差。
4.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计算情况,进行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
教学后总结与评价使用互动式教学、演示式教学和合作式学习等方式,对于学生来说都十分有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并且能够主动提出问题。
经过本次课程,学生对于相差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并且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总结本次教学针对的是一年级下数学教育中相差的概念及相关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奇的相差数
——《同样多》教学案例
学会思维是当今学生必备的学习能力,各学科齐头并进,让学生拥有超强的思维能力,从而具备超强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人才,科技强国战略。
从小学数学学科来讲,钻研教材,依托每堂课的重难点和课后习题,充份挖掘教材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素材,以此实现,思维的逐步提升。
一、目标设定
《同样多》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例3内容,虽说是新授,但是学生却已具备以下能力:知识能力基础:学生在一年级时做过练习“再增加几个同样多?”或“再去掉多少同样多”的单一问题。
思维基础:学生会用摆一摆,画一画的方法解决上述单一问题。
因为我为学生设定如下教学目标,并为孩子准备学习工具
1.基础性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现实问题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要使两行同样多,先解决相差数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比较等过程,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同桌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
2. 思维发展目标
(1)通过寻求不同方法,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2)通过探究方法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孩子的推理能力。
3. 材料准备
作业纸每人一张,小方块每人一套。
二、逻辑推进
本课遵循了《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用书》上的逻辑顺序,即先从例题获得体验,再将所学运用到练习,并能很好地体验练习的侧重点。
这逻辑顺序符合学生思维提升的规律,使得课堂教学顺利推进。
三、教学设计
我设计了四个环节用以推进本堂课教学。
(一)导入并出示例题
1、我指着黑板上的板书“神奇”二次,提问:神奇的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开起今天的探索之旅
(设计说明,用刺激性名词勾起孩子学习兴趣)
2、出示例题,
师: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好办法?【情境场】不同的学生选取不同的材料摆一摆,画一画
(工具撬动:为孩子思维训练,提供各种学具和画图策略)
(二)探究活动:你有什么好办法?
师:你是怎么想的?能上来一边操作一边说给大家听吗?【挑战性】根据学生回答,我伺机给出相关概念和方法。
生1:军添4个,两行同样多,学生上来将4个磁铁摆在黑板上。
师:看懂了吗?第一种方法叫(板书:添)
生2:芳拿走4个就和军同样多。
师:拿不掉,我们也可以作什么标记?第二种方法叫(板书:去)
生3:军拿出2个给芳芳,两人同样多。
学生一边说一边画弯弯和箭头,要把相差数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2个给小军。
或者可以说,拿出相差数的一半,给小军。
3 第三种方法叫作(板书:移)
(工具撬动, 老师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给予思维表达的范示)
师小结:解决同样一个问题,我们想到了三种办法,太厉害了!
(三)探究方法间的联系与区别
师: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三种方法,它们都与什么数有关?不同之处又在哪里?【引爆点】(学生想不到时,温馨提示)
1、相同之处:再添4个,或拿掉4个,或是把4平均分成2份,这里的4是什么数?
老师带领学生指明:小数添上相差数与大数同样多。
大数去掉相差数与小数同样多。
从大数中拿出相差数的一半给小数,两行同样多。
因此,解决同样多的问题,我们就得先想一想相差数。
2、不同之处:第一种方法,添上4个后,总数怎么样?
拿走4个后,总数变少了。
小军给2个芳芳,总数是?
生:第一种方法,添上4个后,总数怎么样?变多了。
拿走4个后,总数变少了。
小军给2个芳芳,总数是不变的。
指出:这两种方法叫作总数改变,最后一种方法叫作总数不变。
数学真是太奇妙了。
(至此学生基本领悟课题为什么叫神奇的相差数了。
)
(问题驱动,通过比较,培养孩子的推理能力。
)
师小结:回顾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生:动手操作可以解决问题,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不同的方法中也有相同的东西。
(问题引动,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发散思维,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核心内容。
)
(三)想想做做
师:第1题,先来读一读题目。
我们不摆了,先画一画,再填空。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生:先想相差6个,所以第一行的大数拿走6,和第二行同样多。
第二行的小数添上6就和第一行同样多。
把6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是3,给第二行,两行同样多。
指出:指出先想相差数是6,添上6,去掉6,取出相差数的一半3个。
2、想想做做第2题和之前的操作都不太一样了。
根据今天学的,你会填空吗?
生:第2题的第(1)先想相差数是7,添上7,去掉7。
你是怎样想的?这道题怎么没有第三种方法呀?你知道原因吗?
【引爆点】
生:因为相差数是单数,不能平均分成两份。
师:第(2)小题,你是怎么想的?
生:把相差数20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是10个给大力,两人同样多。
师:小结想想做做这两题,大家在填空时,一定要看清楚题目要求,是把小数添上,还是把大数去掉,还是大数给小数几个后,同样多。
(问题引动,课后想想做做每道题的练习,与关键问题的引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解决问样多的不同策略,以及本质问题的思考。
)
师:第3题和第4题,没有图了。
你会在头脑中画出直条图,来帮助自己思考吗?
学生独立完成,直到下课前。
下课前我再次提醒大家: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解决问题有新的认识。
【跃迁位】
通过提点,希望学生能主动运用所学,灵活解决问题。
学生思维发展情况反思:
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有了多角度思考的意识。
对于不同的方法,也有了探寻异同的愿想,确实能使学生的比较思维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