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生活经验与空间观念的构建

合集下载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及其培养策略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及其培养策略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及其培养策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几何教学中培养的空间观念与能力,对其他领域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空间观念是几何形体在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是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空间观念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几何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发展水平。

发展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及其特点,并结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的教学,谈谈如何落实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一)空间观念的定义。

所谓空间观念是指在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对物体的方向、距离、大小和形状的知觉,是客观世界空间形式在人脑中的表象。

[1]它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知觉过程,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和方位知觉。

(二)空间观念的结构。

1、形状知觉。

由于幼儿的形状知觉发展很快,一般在小班时就能辨别圆形、方形和三角形,中班时能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把两个半圆拼成一个圆形;到大班时还能认识椭圆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和圆柱体等,并能把长方形纸片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折成三角形。

但很难说出图形的特征。

低年级学生在知觉不熟悉的几何图形时往往把几何图形与具体事物相联系,如把正方形说成是“窗格子”,把三角形说成“红领巾”,把圆形说成“太阳”。

2、大小知觉。

对图形的大小判断的正确性,须依图形本身的形状而定。

幼儿在判断圆形、正方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大小时较容易,判断椭圆形、长方形、菱形和五角形的大小则比较困难。

儿童估计物体大小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小学生往往不能准确地判断远处的物体。

如:看到山顶上一个移动的小白点,成人会根据生活经验,将其放大一定的倍数,认为实物的大小大概有一辆公共汽车那么大,而儿童则不会按一定比例将所看到的物体放大,那是由于他们尚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所以,他们只会认为就是一个小白点。

3、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即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试述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试述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试述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德安县蒲塘小学谢荷花新课标强调“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初步的,主要是使学生获得线、角、简单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形象,建立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概念,能够对不太远的物体间的方位、距离和大小作正确的估计,以及从复杂的图形中辨别具有各种特征的图形。

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呢?我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重视生活经验,培养空间观念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学习中,联系得越紧密,越是记得牢,学得快。

”空间感的形成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密切。

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对图形的感受与空间存在的几何图形建立联系。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景,现在生活好了,私家车越来越多,停车难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如果你是设计师,在有限的场地里,你打算把停车位设计成什么样子?大多数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设计成长方形的停车位,也有部分学生想到是设计成平行四边形的停车位。

通过学习讨论后,学生发现设计平行四边形的停车位是最佳方案,即可以合理使用场地,还方便停放。

这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确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学数学不是单纯学数学,而是要会应用数学,并且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重视表象积累,培养空间观念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正确而丰富的表象积累。

数学表象以感知为基础,所以我们要拓宽渠道,强化感知。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视觉、听觉、触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强化感知、建立表象。

表象体现为两种水平:较低水平为识别再现,较高水平为意义建构。

一个是在举例内化中建立表象。

如,我们在教学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有多大时,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后发现, 1立方厘米相当于我们的食指指头那么大,1立方分米相当于我们的粉笔盒那么大,1立方米相当于两张桌子拼起来那么大。

浅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的空间观念培养——以《图形与几何》为例

浅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的空间观念培养——以《图形与几何》为例

浅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的空间观念培养——以《图形与几何》为例引言核心素养下的空间观念是数学教学十大核心概念之一。

所谓空间观念是指学生在空间想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建立关于物体、图形形状及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

新课标指出,小学阶段要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主要体现在学生获得线、角、简单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形象,建立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概念,对物体间的方位、距离和大小能进行正确估计,以及从复杂的图形中辨别具有各种特征的图形上。

空间观念在小学数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学生应具备的一项基本数学素养。

笔者以研究的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聚焦核心素养实践研究”下的“几何与图形”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浅谈教师如何在新理念课堂教学下建立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利用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丰富的表象和经验的支撑,而这些表象和经验正是学生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1]。

例如,笔者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关于当前私家车停车难的问题情境:假如你是设计师,在有限的场地里会怎样设计停车位?问题一出,班级大部分学生都表示要设计成长方形的停车位,也有部分学生根据日常观察,表示可以设计成平行四边形的停车位。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动手操作并计算比较,学生们最终确定平行四边形的停车位是最佳方案,因为这样设计既节约场地面积,又方便停放。

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就存在自己的身边,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又如,课题组内二年级教师在教学《角的认识》时,首先给学生出示了钟表、剪刀、红领巾等图片,接着让学生从中找各物体的角,并说明有几个角;在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角;最后课件出示一些生活中见到的角。

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能联系生活感触到教学内容,而且能很快深入教学内容的实质,对角的形状有了感性的认识,从而构建新的知识,形成空间观念。

基于生活经验-培养空间观念--《角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设计

基于生活经验-培养空间观念--《角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设计

基于生活经验,培养空间观念——《角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设计说明(一)寻求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图形与几何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小学阶段包括"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和"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

学段之间的内容相互关联,螺旋上升,逐段递进。

1.内容要求(1)通过实物中抽象出角,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

(2)认识角及其各部分的名称,感悟角的大小,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在图形认识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量感。

2.学业要求(1)经历从生活中的角抽象出数学中的角的过程,在找角、摸角、说角、描角、认角等活动中直观认识角,能根据描述的特征对图形进行简单分类。

(2)能根据角的特征正确判断角和用尺子画角,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悟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初步形成量感。

3.教学提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教学,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学生在幼儿园阶段积累的有关图形认识的经验,以直观感知为主。

图形的认识教学要选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素材,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感知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特点以及这两类图形的关联,引导学生经历图形抽象的过程,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结合教材、教参分析知识脉络1.纵向分析教材关于《角的初步认识》的编排结构,在一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初步认识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继续教学平面图形的知识,包括:初步认识角,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钟角,会画角,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上都有“角”。

同时,学生继续学习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如研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立体图形的特征时也离不开角。

因此,可以说,学习角的初步知识,既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是学生后面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需要。

2.横向梳理横向对比三个版本的课时安排和编排,都在二年级安排了这一知识。

在动手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动手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动手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学习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目标就是发展儿童的空间观念。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的空间观念都是在小学阶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在进行教学时,不能仅着眼于学生认识一些图形和能进行有关的计算,还应致力于如何采用合理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切实发展儿童的空间观念。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与思考。

一、激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小学生在小学开始对空间与图形方面的学习之前,对方位、距离,物体的形状、大小等已经有了自己的经验,这些经验是他们学习空间与图形的起点。

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激活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为形成和发展空间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教学《面积的含义》时,学生对于面与体的概念很模糊,为了及早让学生从这种模糊中脱离出来,在教学中教师没有采用花哨的课件,而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

如,学生找出教室中粉笔盒、书本封面、课桌、文具盒等不同物体的表面,在实际找一找、摸一摸中感受什么是面积,在比一比、说一说中体验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

恰当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既建立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操作探究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途径按照皮亚杰的观念: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设计一定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动手、动脑、动口,运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能有效地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获得全面的反映,促使空间观念的有效形成。

1.学会有序观察比较在空间与图形知识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

如《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引导学生从面、棱、点三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

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点培养学生空间观点的途径有: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观察操作入手,协助学生建立表象,通过联系和比较,概括出几何形体的本质特征,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实际中加以应用,才能更好地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点。

我在教学中的做法主要有这些: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空间观点空间感的形成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密切。

学生的生活实际是理解和发展空间观点的宝贵资源。

培养空间观点要将视野拓宽到生活空间,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

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课,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选择学生喜欢的儿童游乐项目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能有效引导学生从现有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过渡。

在理解平移和旋转现象后,再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这些现象,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是服务于生活。

在教学上尽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对图形的感受与空间存有的几何图形建立联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确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点。

二、重视表象积累,培养空间观点小学生的思维特征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

对他们实行空间观点的启蒙教育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即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为基点,但是这种感性理解又必须向理性理解升华,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

例如,对长方形周长与面积的教学,考虑到学生对长方形周长与面积的概念容易混淆,在教学中注意周长与面积意义的教学,教学效果较好。

画一周;指一指,课本封面的一周,使学生具体能看到“周”;围一围,在钉子板上围成一个平面图形;量一量,黑板面、讲台的一周的长度,再抽象出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概括出一个图形边长的和就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黑板面,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剪一剪,用剪刀剪两块大小不等的纸,感知平面图形有大有小,概括出“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面积”。

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与发展

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与发展

浅谈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与发展空间观念是指在空间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物体的形状、大小及相互位置关系在人脑中的表象和想象。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是新理念下数学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素质。

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有助于我们用一种有序的方式表达和描述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可以较好地为学习数和度量概念做准备,也可以促进以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及其对数学课程的进一步学习。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促进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

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密切相关。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概念的宝贵资源。

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才能有助于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要把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的素材,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将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二、重视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索过程。

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实践、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是学生理解抽象数学的重要手段。

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地思考和推理、交流活动,经历抽象出几何图形,探索其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从中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三、理解教材,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要经过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能力,形成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认知结构。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四边形》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对于有关概念没有给出严格意义的定义,对平行四边形只要求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也没有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教学时应恰当把握教学要求,不要任意提高要求。

如何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空间观念_

如何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空间观念_

如何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空间观念(2021-02-07 12:41:49)一、借助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借助操作进行比较、分析与综合,从而抽象出事物本质,获得对概念、法则及关系的理解,并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空间与图形”教学中,让学生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通过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或者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想象等途径,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清晰、深刻的空间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从而发展空间观念。

二、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原型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

比如在教学二年级的“角的认识”时,我先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出示:主题图、剪子、水龙头、吸管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让学生从中抽出角的图形,随着学生的回答并用红色标识出来。

为学生初步认识角建立表象。

当学生对角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的物体表面上有角,让学生经历了从生活中抽象出图形并应用于生活中的过程。

这样的教学,为学生建立起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中去感受数学,培养空间观念。

三、教材重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师在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之后,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教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新组织教学材料,重新建构教学过程,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如,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我让学生选取自己喜爱的玩具去观察,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数学活动中初步体会到不同角度观察到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辨认简单物体从正面、侧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重视表象积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小学生的思维特征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

如何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空间感

如何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空间感

课程教育研究 教学方法 ·140· 教师要营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用真诚和爱心感染每一名学生,肯定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地位。

教学中,教师要时刻面带微笑,用真诚的目光与学生交流。

学生从教师肯定的目光中读出了关心与爱护,更增添了一份学习的动力。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多倾听他们的心声与感受,对学生积极的情感与学习态度要给予热情鼓励,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与情感态度,促进他们健康的学习和成长。

四、增加情感沟通,健全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要求语文教学过程重要是要融合情感沟通,初中语文教师的情感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够引导学生沿袭教师的思想学习知识,塑造品德,锻炼修养。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尤其重视与学生的情感沟通,特别强调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情感理解。

在讲述《背影》一文的时候,我先讲自己离家上学时背井离乡,父母相送的场景,诚恳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父母的“背影”或形象,然后择取其中比较感人的瞬间描述下来,一堂课下来,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感恩的心理,以及对父母爱护之情的理解,同时深层次的体会了文章的思想。

在激发学生情感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可以采用饱含情感的朗读刺激学生情感,体会文章的语言文字和中心思想,感受作者的细腻情感;可以通过情感饱满的写作抒发自身的情感,可以组织学生写日记,作文,随笔记述自身身边的情感迸发的时刻,将充沛的情感融合到作品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加强意志教育,提升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是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强烈的自我约束的意志,才能够获得最终的成功。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随时会遇到一些难点,意志薄弱的学生会知难而退,而意志力强的学生就会迎难而上,攀登学习的高峰。

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

教师可以选取教材中的中外名人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优秀人物的意志品质,以磨练自身的意志。

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观念

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观念

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观念所谓空间观念是“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的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的几何形状,进行几何形状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

儿童时代是空间观念的重要发展阶段,在小学阶段学习一些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并在其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及其他知识、形成空间想象力有积极的、重要的影响,因此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着重要的价值。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空间概念呢?一、从感性到理性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象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需以表象为桥梁,没有这个桥梁就不可能有抽象思维和理性认识,学生在从空间知觉到空间想象力的发展过程中,是以空间观念为表象的。

因此,采取一种有效的途径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便是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关键环节。

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相当于人类早期认识几何的阶段,只是感性认识。

而空间观念的培养,也就是抽象思维的培养,应该从感性到理性。

因此,我们不应该让小学生过早接触纯学术性的几何系统知识,不妨引导小学生借助他们身边直观、可感的空间世界,主动地关注、认识周围的图形世界,在大量的操作和思考活动中丰富表象,提升数学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二、在生活实际中培养数学空间观念小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丰富的现实原型的直觉观察。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

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联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把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作为数学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反映学生身边数学,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引发学习数学的欲望。

当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后,应用于生活实际,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列举出实际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列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范本模板】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范本模板】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良好的空间观念,不仅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就非常的有必要.因此,教师在几何知识教学中要注意促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结合生活经验,建立空间观念学生很早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如玩各种积木或玩具,已经积累了较多关于形状感知方面的生活经验,只不过他们还没有足够的机会、能力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发现.这些表象和经验正是学生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心中明白了这一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就能更好地把握教学起点。

二、引导有序观察,培养空间观念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空间与图形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直觉观察。

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实际观察,从而让他们积累感性的认识,逐步获得有关表象,从视觉上去感知空间观念。

例如,在《长方体的认识》教学中,我们可以展示学生带回来的长方体物品,并让小组学生在观察、交流中逐步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建立起“长方体”的概念。

我们在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参与实际观察,从而让他们积累感性的认识,逐步获得有关于几何形体的表象.在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找出事物的本质。

这样的日积月累,使空间形式在学生头脑中具体化、形象化,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学生即使离开了实物、模型,也能进行空间形式的思考。

三、加强操作感知,深化空间观念实践操作活动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具有直观形象,易于激发学生兴趣,便于构建概念表象,有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

因此在教学中不要错过每一次可以让学生动手的机会,以采用学生喜爱的“剪一剪、画一画、量一量”等实际操作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使他们的空间观念得到培养.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熟悉的图形,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加深理解。

建立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建立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建立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与图形是学生感受图形世界的现实性和它丰富多彩性的载体,因而“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首先在于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认识、理解生活的空间,更好地生存、活动和成长。

《数学课程标准》中,把“空间与图形”作为教学课程内容的四个领域之一,强调了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性,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呢?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

一、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也就是要使学生学习现实的生活空间,学生的空间感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密切。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身边的生活数学”来拓展学习背景,促使学生主动地将数学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教学学生认位置,我们可以以学生坐的位置为例,就可以认识前后、左右等位置,说明某个同学所在的位置,就要说清楚第几组,第几排,第几个,也可以说在哪个同学的前面、后面、左面或右面等。

二、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获得直观经验学生对现实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方位的感知,对物体视图的初步认识,以及常见的平面图形的了解,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等,都需要学生进行观察。

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猜测验证以及交流与讨论,可以了解现实的生活空间和常见的立体与平面图形,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

【案例1】观察物体1.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小汽车,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哪个部位。

2.用屏幕显示小刚、小强、小芳三人在不同位置观察小汽车的情境图,并给出他们三人所看到的三幅不同形状的图形。

3.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小刚、小强、小芳三人分别应该看到的是汽车的什么部位?你是用什么方法认知的?4.交流汇报:学生合作讨论后交流汇报他们三人应该看到的汽车的部位图。

5.猜测想象:小芳想到高处去看看小汽车,于是她乘上了热气球,想一想她现在是从什么位置观察小汽车的,猜猜她看到的是什么图形。

让学生先想象再自主观察、选择判断。

怎样培养小学生数学空间概念

怎样培养小学生数学空间概念

怎样培养小学生数学空间概念“空间与图形”是新课程四个学习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在小学数学新教材中新增了许多内容,它分布在小学阶段的各个学段,在教学中特别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图形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方法,让学生获取和运用几何初步知识,并在运用几何初步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

一、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低年级学生受认识水平的影响,他们对于抽象的空间图形的理解总是很模糊,但对于现实中可接触到的客观事物他们却总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的空间认知经验,从而建立并发展空间观念。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周长”单元中,我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量一量、描一描图案的边,找一找生活中的有周长的物体,摸一摸身边物体的边线。

这样在具体的情境中丰富了学生的周长观念,发展了学生周长的空间观念。

二、利用生活实例,培养空间观念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课程标准不仅在“空间观念”的提法上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

在三个学段都大大加强了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有关内容,提出了一些新的具体目标,在展示方式上也作了相应的改革,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基础得到上升,形成有关理论基础。

例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没有给长方体下定义,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知道长方体由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所组成,展开成平面图(相对的面涂相同的颜色)演示,掌握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量一量发现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这样学生就对长方体在头脑中有了正确的表象,从而对长方体形成了深刻的理解。

有些几何体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时常难以理解。

例如“体积”“面积”“周长”等概念,在教授长方形的面积时,要联系现实原型,多举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实物,让学生观察这些实物的“表面”,如黑板面、桌子面、课本面等,为了加深对“表面”的理解,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切萝卜的纵面或横面,并亲手摸一摸,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具体事物在头脑中得到全面反映,形成表象,这样,学生对“面积”这个概念就能有比较正确和清晰的理解。

如何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是培养空间思维能力的核心。

空间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空间想象能力需要从小培养。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力,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如何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力首先运用幼儿生活经验不断引导在孩子们的生活中,他们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从幼儿的直接经验出发,激活幼儿已有的常识性、经验性的知识储备。

例如,在教授“观察物体”时可以小朋友日常生活情境为例,帮助幼儿认识从正面、从上面、从侧面观察物体。

可以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家电视机、洗衣机、饭桌、茶杯等物体并画出平视图来增强幼儿们的空间感。

其次是引导幼儿学会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持久的视觉活动,如果在观察中盲目的、无序的观察物体不仅无法达到培养空间感的作用反而不利于空间感的培养。

幼儿亲自用摆积木画一画。

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

这样,幼儿通过有顺序观察、感知,不但理解了概念,而且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

最后是要学生亲自动手培养空间感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家长在家还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具体的操作活动:积木游戏特别简单,可以帮助孩子认识三角形、圆形、方形等空间基本元素,同时还帮助他们熟悉和创造出三维空间,让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空间的存在。

在游戏中,孩子的空间感觉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如何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儿童的空间的敏感期是0到6岁持续发展的。

儿童在经历空间敏感期时,会特别钟爱一些大人看起来毫无意义,甚至是搞破坏的、让人抓狂的行为,并反复实验和实践。

其实,宝贝在通过看、听、触摸这些简单的动作来了解别的物体和空间。

爸爸妈妈需要注意的就是,要保持充分的耐心。

在保证宝贝安全的前提下,放手给宝贝自由,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和了解。

重视大运动。

在幼儿发展阶段,大运动是促进空间想象力发展的关键。

很多人可能没想到,长大后方向感差、读地图能力差,跟小时候运动少是有关系的!大运动本身对幼儿的促进是全方位的,可以说它是所有其他能力发展的基础。

联系生活实例,培养高段小学生空间观念

联系生活实例,培养高段小学生空间观念

■文/纪勇联系生活实例,培养高段小学生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课程核心概念,主要是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互相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等。

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包括“能够由几何图形联想出实物的形状,由实物的形状抽象出几何图形,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这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不断地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向前发展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的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

空间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表象,离开实物和图形,既难以建立,更难以向高层次发展。

本文将阐述“联系生活实例”帮助高段小学生分析客观事物,认识、概括、建立空间观念的一些想法。

案例一:一位教师讲授《角的初步认识》的一个片段首先,播放一年级加入少先队的情景录像,引出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少先队员的标志。

接着,引入数学问题,让学生说一说哪里是角、共有几个角。

在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存在后,再让学生回忆在哪些地方见过角。

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总结或出示课件图片中的角。

分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联系生活,引出数学问题,迅速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对角的形状有了直观的认知。

同时,学生在如此和谐的氛围中,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空间观念在此过程中慢慢形成。

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生活中具体的实物进行直观教学,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常用方法。

随着空间想象能力的提升,学生逐步做到看见实物想到抽象的图形,并能进行空间形式的思考。

案例二:《体积与容积》教学片段教学片段A:师:请找一找比粉笔盒占空间大的物体?(出示一个粉笔盒)生:课桌占的空间比粉笔盒占的空间大。

师:再找一个比粉笔盒占空间小的物体?生:橡皮占的空间比粉笔盒占的空间小。

师:看来,物体不仅占空间,还有大小之分。

(板书:大小)在数学中,我们把粉笔盒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粉笔盒的……生:体积。

教资笔试题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资笔试题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资笔试题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再现生活经验,培养空间观念
学生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在一年级时,也已经初步认识了各种立体图形、平面图形,他们已经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这些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原形就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如果在刚开课我们就出示一些与本课有关的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情境,即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从生活经验出发,再次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因此,笔者就决定用金字塔、大桥等图片来引课,抽象出学生熟悉的三角形.
二、利用图形的运动变化,发展空间观念
把三角形的顶点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融合,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三点确定一个面,三角形的位置是由它的顶点决定的.这些内容该不该在这节课中渗透、该如何渗透,我们课题组翻阅了大量的资料,磨课、观课后进行激烈讨论.最后,大家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就应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

积累经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积累经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数学2014·4空间观念的目标达成过程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的过程,它贯穿于图形与几何学习的全过程。

在图形与几何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现实素材和学生所积累的生活经验,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想象,在综合运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积累现实生活的经验学生的空间观念形成来源于丰富的现实原型,只有在头脑中具备了较为清晰的表象,学生才有可能脱离实际事物,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空间观念。

例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太阳从东方升起”,早晨到操场做操前即可布置学生做操时观察方向,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观念“面向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是东方;背后就是西方;面向东,右侧就是南方,左侧就是北方。

”然后让学生到操场后具体感知,不断积累认知方向的现实生活经验。

这样,把教学的视野拓展到学生的生活空间,让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积累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积累操作活动的经验动手操作活动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具有直观性,便于构建概念表象,有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

因此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创造条件,借助具体实物,让学生动手操作,积累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实物,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它们的每个面,数一数长方体、正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相互之间有关系,想一想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这样,通过“摸一摸、数一数、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利用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初步形成“表面积”这一抽象概念,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

再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在长方体和正方体中,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和宽与它的长、宽、高又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探索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表面积计算的过程,积累了操作活动的经验,空间观念自然得到有效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度宜秀区中小学学科教学论文评选参评论文(小学数学)
儿童生活经验与空间观念的构建
赵安国安庆市宜秀区大桥街道张四墩小学
空间与图形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它必须要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获取几何的初步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建构几何基本模型。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在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之前,学生生活中相关的经验积累主要靠无意注意。

我们的教学就是将这些无意注意调动起来,为新知的探究服务。

同时,也需将新知应用到生活中去,使学生经过学习后对相关生活经验的认识,转变为有意注意的行为。

一、从生活中获得感性经验,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认知基础。

小学生在学习空间图形知识之前,生活经验给了他们或多或少的感性认识,身边物体的表面开关是平面图形认知的基础;事物的空间特性是立体图形知识学习的基础;对景物的礼堂感受,是观察物体的生活基础。

这些认知基础,是存在于学生生活中的,时刻在为学生所耳闻目睹。

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是先感后知:先感受到物体的形状、颜色、质地、质量、大小等信息,尔后在后天的学习中,逐渐明确它们的意义、区别和内涵。

儿童先知道的,是这个世界万物的具体形象,是具
象的物体,经过学习后,逐渐丰富起抽象的概念,形成抽象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初步认识”之前,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早已有了感性认识:了解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什么样的图形是正方形。

只是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这一课内容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感性认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找出长方形正方形边之间的关系、角的特点,继而在学生脑海里建立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模型,能用语言描述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什么样的图形是正方形,并与角的相关知识、边的相关知识建立起知识内部链接。

再如,“面积的认识”教学,面积的概念中“物体的表面”“大小”“封闭图形”这些词汇的理解,也是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生活中的物体表面,如课本封面、课桌桌面、文具盒的上面、纸合的一个面、黑板的表面等等,都可以作为理解“物体表面”的感性经验。

儿童生活中已积累了“大小”的概念模型。

看到“封闭图形”这个概念时,学生的知识库中缺少相应的链接。

其实,学生已学过长方形正方形,也认识圆、三角形,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将这些已学过的图形与“封闭图形”建立起链接,并告诉学生“封闭图形”还包括一些不规则图形,只要组成图形的线是闭合的。

利用已有知识,建立知识内部的链接,学生立刻就明白新概念的涵义。

在此基础上,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些图形,让学生辨别是否为封闭图形:画上长方形、圆、不规则的曲线组成的闭合图形,也画上缺了一个口子的长方形、大半个圆
圈的弧形,将图形语言作为强化“封闭图形”概念的理解的一种必要的方法。

二、用生活中的经验,丰富我们的教学活动。

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可以作为教学活动有益的补充。

例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在学生通过对例题解法的探究,明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通过生活中“做长方体玻璃鱼缸”、“给长方体的茶叶盒贴商标”、“给房间四壁刷涂料”等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运用长方体表面积的知识,切不可生搬硬套。

为了让学生印象深刻,有时不妨幽默一下:“千万别做一个装不了鱼的封闭的鱼缸,多花冤枉钱不说,做好了还得返工,惹人笑话。

”生活是鲜活的,数学正因为与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也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时比任何光鲜的图片、精致的课件,更得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教学“从多个角度观察一组正方体”,引导学生找出三种视图图形时,我将学生生活中见至的房子做为认知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小正方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将一个个小正方体看作是一间间的房屋,将整个图形看作一栋房子。

然后,让学生说说这栋房子共有几层,每层各有几个房间;每层的房子各有几排,每排又各有几间。

这样,既有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又使他们将立体图形评议与实物影像建立起关系,课堂上能由立体图形想到房屋的模型,课后生活中又能由房屋想到立体图形模型。

生活经验使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学习血肉丰满,使知识的学生悄然无声地内化为学生的生活需要。

而课堂的学习又促使学生不断积累生活经验的感性认识。

三、在生活中运用空间与图形知识解决问题。

注重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仅体现在课堂上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更体现在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空间与图形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之后,我让学生计算给客厅铺地砖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课前测量自家客厅,并测量一块地砖;课堂上引导学生探讨如何计算,掌握计算方法,并计算需要多少块地砖;课后让学生再回家数一数,验证计算结果。

将生活中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来研究,再到生活中去验证课堂研究成果,这样既是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知识的巩固,又是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完“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内容,我让学生分组活动:测量并计算我们教室需要粉刷的面积。

然后全班交流汇报,最后让他们说说计算时注意些什么。

在交流计算过程的时候,学生相互学习,不仅知道需粉刷的面积不包括门窗面积,还了解了地面也不是粉刷面积计算的范围。

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既是对知识的复习巩固,又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了学生对空间的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逐步将学生从生活用品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内化为学生空间观念知识体系,发展学生多维度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几何感、空间感。

同时,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空间与图形知识解决问题,将数学知识带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