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语文之魂

合集下载

文,德之基 德,文之魂——浅谈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文,德之基 德,文之魂——浅谈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文,德之基德,文之魂——浅谈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高尚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是当代教育艰涩而紧迫的,也是当今社会贫乏而亟需的。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空洞乏味的德育宣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机地渗透,润“德”细无声。

1巧借教材,开启德育之门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材料丰富而生动,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的意义等等。

其优势决定了它成为德育渗透的主阵地。

1.1通过文眼透视德育。

文眼是文章情感的窗口。

抓住课题的文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文道结合的目的。

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就抓住“怀念”一词,问:什么是怀念?为什么会对秋天产生怀念?经过学习,学生知道作者通过写在秋天时节,母亲对残废的“我”细心的照顾,给我生存下去的信心,我才没有感到绝望,而母亲却是临死之前做的这些,让我感动不已,怀念母亲,怀念有母亲照顾我的那个秋天。

学生感悟到了母爱的伟大,埋下了感恩意识。

执教《春夜喜雨》一文时,要学生思考捶打:课题中的“喜”字。

通过学生的品味,感悟到:全诗无一“喜”字,却处处露“喜”。

字里行间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喜爱,赞美了春夜细雨无私奉献的品格。

从而,学生获得了对杜诗另一种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

1.2剖析词句感悟德育。

有些词语句子看似平淡,字里行间却渗透着作者浓郁的思想情感。

执教《詹天佑》一课,学生对詹天佑修筑铁路的爱国壮举难以理解。

让学生抓住“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这句话,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感悟。

学生在讨论中品悟出“还没有出世”隐含着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蔑视,他们认为中国人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这段铁路的工程。

通过对词语的剖析,学生不但知道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且懂得了詹天佑克服各种困难,提前使铁路全线竣工,是为了给帝国主义一个有力的回击,长中国人民的志气,灭帝国主义的威风。

抓住意象,抓住诗词的灵魂--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研究

抓住意象,抓住诗词的灵魂--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研究

1 . 上课之前 , 找准意象
就高中语文的诗词教学 目标而言 ,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 会诗词的意境 , 从而感受诗词所蕴含的情感 。
素养 , 也是让学生在感悟诗词意象的同时体验作者 的情感 , 而深 : 从
刻 了解诗词的主题 。 意象是指熔铸 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形象 , 也就是 - 过程 中, 试着进行角色扮演 , 真切感受作者离别 时的不舍之情 : 在
意象 , 把握 诗词 的深层 内涵 。 通过教师的指导 , 让学生明确 , 意象 已 : 主人的离情别绪 , 嘶鸣不 已。 目送着朋友渐行渐远 , 惜别之情仍弥
经不单单是某个事物 的客 观形象 了,而是深刻蕴含着作者思想情 : 漫心间。 如此 , 学生置身其 中, 更能感同身受 , 从而对诗词 的离别之
生对意象 的认识越多 , 在诗词意象的分析 中就越得心应手。 解 上来 帮助学生体会诗人 的情感。 中“ 诗 此地一为别 , 孤蓬万里征”: 而各种意象所代表的含义通常有其普遍 意义 ,对 于学习诗词 句, 通过“ 孤蓬 ” 这一意象 , 充分表 达了诗人李 白对朋友今后漂泊
1 内拓 展 . 课
会诗词 中的相关意象 , 为有效 的手段之一便是让学生 置身于相 最
要 想较好 地学好诗 词 ,还需 要对诗词 中 的意 象有丰 富的认
应 的意境 中, 于潜移默化 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 因而在高 中诗词教学 : 。因而 , 识 在高 中语文 诗词教 学 中, 教师应 利用多种 方式来 丰富
感 的形象。因而教师 在上课之前务必引导学生明确诗词中所包含 ’ 情感受 自是 深切 。通过这样的方式 ,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必
的意象 。
趣, 也能有效地提高诗词教学效率 。

语文“魂”兮归来——对语文教学与语文教学评价的思考

语文“魂”兮归来——对语文教学与语文教学评价的思考

◎电子 邮箱 :X i a n d a i j i a o x u e @ l 6 3 . c o m
语和句 子, 作品 的艺术形象 、 表 现手法和语 言风格 , 以
及作 品的思想 意 义和 艺术 价值 ; 要 考查 学生 对 记叙
直着 身子却 为我送 来 香油和鸡 蛋 , 我 用钱侮 辱他 , 老 王 失落地僵 直地承 受着 心灵 的打击 。二是这样 的心 灵震 撼 引发 作 为知 识分 子 的杨 绛 先生 的愧 怍之 情 。 而这样震撼人心 的 内容在考题 中, 并没有体现 。特别 是 前三 个题 目的设 置 , 分 别是正确 注音 的选择 、 标点
上, 这是有相对客观 的标准的 。
给出“ 标准 答案 ” 。上海 高考给 出的答案表述 为: “ 答 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 ” 这样 的表述对答案只是提供 “ 要 点” , 没 有 穷尽答 案 , 没有确 定 唯一 的 不可更 改 的答 案, 只是评 分 的参考 , 这样 的评判不 是要框死 学生 的 思维 。这 也启发 了我们对 语文教 学教什 么, 考什 么,
句式 , 以及综合运用这 些文 言知识所 进行的文言句子 的翻译 ; 要考 查学 生阅读 文本 过程 中筛选 并整 合文 中信息 的能力 , 分析 词句段在 文 中的含义和 作用 , 分 析文 章 的思路、 结 构和 写作特 点, 概括段 落大 意和全 文 的主 旨, 并揭示写 作的意 图, 还能够根 据文 章的 内 容 进行推 断和 想象 ; 要考 查作 品 中富于表 现力 的词
言进而领会作者 的思想情感 , 领会语言文字所承载 的
和 考什 么的 问题 。在 2 5年 的教 学 中, 我 对此有 自己
的思考 。曾经看 过一则 《 文 汇报》上 的报 道 , 说 的是 2 0 0 9年福建 省语文 高考命题 组采用 了周 劫人 的 《 寂 静钱 钟书》一文。对于这篇文章 的阅读题 , 作者本 人 答题后 仅得 1 分。对此 , 周劫人揶揄 道: “ 出题教师 比 我更好地理解 了我 的文章 的意思, 把 我写作 时根本没 有想到 的 内涵都表达 出来 了。 ” 如 何看 待原作者完成 自己文章 的阅读题得 分低 ?接受美 学认 为:作家 的 作 品, 融汇 了读者 的经验 与情感 。作 品一旦发表被 读 者 阅读 , 就 已经不 再是 作者 本人 的认 知 了, “ 仁 者 见 仁, 智者 见智 ” 会衍 生 出丰 富的意蕴。作品呈现 的世 界和读者眼 中的世界会不 同, 命题者 的欣赏体验与作

重视情感教育塑造语文教学之魂

重视情感教育塑造语文教学之魂

重视情感教育塑造语文教学之魂新课改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

这一阐述,把情感教育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面,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相互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听、说、读、写,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

失去情感的语文教学就像失去灵魂,在教学过程中迷失方向。

为此我们更应该重视情感教育,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创设情境,以境育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在具体实施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各种感官,唤起情感,并让学生体验情感。

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内容,根据不同特点,创设不同情境,做到“以境育情”。

例如在教学古诗时,我们可以把复杂多变的感情与悦耳动听的韵律联系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转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韵律”,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我就选用了与古诗诗意相似的古筝乐曲《送别》,用它那舒缓、清悠的旋律,拨动学生的心弦,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使他们感受到朋友之间的离别之情。

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我利用影像资料将学生带入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军号声、机枪声、喊杀声……敌人垂死挣扎,穷凶极恶,机枪口喷出火舌,战士们一个个倒在血泊中。

接着抓住课文重点词句引导分析情境,紧扣“纹丝不动”“像千斤巨石一样”并想象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的情景。

火光中,邱少云忍受剧痛的情景被投射于画面,学生们为英雄的壮举而感动。

紧接着我又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交流,使学生们进一步体会到邱少云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不惜牺牲自我的高大形象。

2解读文本,体验情感文本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深深地渗透在文章中的每一词、每一句之中。

让汉语言文字之魂永生

让汉语言文字之魂永生

让汉语言文字之魂永生今年红五月,在县教育局的组织领导下,有幸参加了泸州市建市以来教育最高规格的培训。

新课程改革自2001年以来,已经走过了10年,辛勤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很多宝贵的经验。

教育部组织对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实践情况进行了调研,集智汇力,修订了《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已于2011年施行。

国家修订《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专家组核心成员曹志祥教授一行莅临泸州,开展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八个学科课程标准的培训,这是泸州教育的一件大事,规格之高,史无前例,给泸州教育带来了福祉和春天。

我参加了语文学科培训,聆听了曹志祥、方智范、石鸥、巢宗祺、陆志平、雷实六位专家的讲座,受益匪浅,进一步体会了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明确了语文学科教育的方向,语文之魂越发凸显。

一、十年语文教学还未走出的误区误区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一些地区教师角色仍未转变。

教师的角色仍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其主体作用不言而喻。

长期以来,教育评价机制决定了教师始终围绕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转,缺乏创新意识,纯粹把学生当作盛装知识的容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令课堂机械而缺乏活力,其目标是教育学生“懂得”。

学生被动学习,死读书,读死书,死记硬背框框套套,创造性思维受制,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特别是条件落后的农村教育尤为突出。

误区二:字、词、句、段、篇、写作等知识教学被人为地割裂,孤立教学各知识点。

教语文传统的只教教材,把本来具有整体性、不可分割的课文内容,人为地拆散、独立开来,独立理解字、词、句、段、篇、中心思想、写作方法、写作特色等。

教师分板、分块、系统地教给学生,既耗时又耗精力,而教学内容和课文内容的整体性成了“两张皮”。

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加班加点,机械背诵抄下来的词义、句意、段意、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其结果:苦不堪言,学不致用,知识无法迁移。

人文素养——语文教学研究之魂

人文素养——语文教学研究之魂
俱到 . 何 况是语言高度凝炼的诗歌?“ 一 千 个 读 者 就 有

人 文 课 堂
人 文 环 境 是 浸 透 着 人 性 和 人 情 的文 化 环 境 .创 设
良好 的人 文 环 境 是 培 养 学 生 人 文 精 神 的 基础 。 教 9 币 要 从 神 圣 的三 尺 讲 台上 走 下 来 , 到学 生 中 去 , 做 学 生 的 朋
就 有 希 望 了
有一半 的时 间让学生参与到学 习中来 .或讨 论 .或发
言, 师生互动 、 生生互动 , 对学生 多鼓励 , 多肯定 , 让 学 生 在 轻 松 愉 快 的环 境 中掌 握 知 识 . 获得 能 力 , 这样 的课 堂 ,就 是 人 文 的 课 堂 。我 们 应 站 在 学 生 健 康 发 展 的 高
度, 努力搭建 民主 、 平 等 的平 台 , 让 学 生 在 平 等 的氛 围 中感受尊重 . 获得人文素养。
二、 研究语文教 材 。 感悟 文本 。 充 分 挖 掘 教 材 中 的 人 文 因 素
在实施“ 先 学 后教 . 以学定教 ” 模 式 的教 学 过 程 中 . 我也 遇 到 很 多疑 难和 困惑 。如 怎样 才能 准确 了 解 学生 的 “ 已知 ” . 使 课 堂 预 设 符 合 学 生思 维 的 实 际 . 从 而 在 课 堂 上真 正 做 到 因材 施 教 ? 在 学 生 交流 展 示 时 , 如 何 保 证 其 他学 生 专 心 倾 听汇 报 员的 发 言 . 避 免 学 生身 在 教 室 心 在 外 ?学 生 习惯 被 动接 受 , 课 后 基本 上 不 自主 学 习语 文 . 课 堂 上 的合 作 交流 显得 十分 仓促 。教师 也 常常 不 自觉地 回 到以讲为主的老路上 . 面对 学 生超 出 预 设 的说 法 . 习惯 把 学 生 的 答 案 引 导到 自己 的 思路 上 来 . 打 击 学 生 的创 造 性 。但 见 难 即 止 是不 可 取 的 , 我 们 应 争 取 早 日达 成 教 学 相 长 的 生命 课 堂 , 不 辜负 9 币 生 宝贵 的成 长 时 光 。

教师读叶圣陶《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教师读叶圣陶《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教师读叶圣陶《我怎样教语文》有感我怎样教语文?第一次,我捧起叶圣陶先生的这本书,我不禁把书名读出声来,是啊,作为语文老师已经五年了,每天都和语文打交道,语文究竟怎么教,怎么才能上出高质量的语文课,怎样才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对于这些问题,我一直懵懵懂懂,似是而非,翻开这本书,好像一些旧日萦绕在脑海里的思索开始慢慢地有了些答案。

在书的封底,有叶圣陶先生的这样一段话: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

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我深表赞同,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充满美的,诗意的学科,带领学生打开语文的大门,需要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研究语文这门学科,最重要的是,我们教师本身就要有一颗向真、向善、向美的心去对待生活,用温柔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书中一共有四个章节,分别是我怎样教语文,关于阅读,关于写作,语言之艺术。

可见作者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有着自己清晰的理解,就是阅读和写作是语文之魂,试想,抓住阅读和写作,我们教学语文也就有了方向,至少不会出错,正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学习语文要练基本功,认真不认真,是语文学得好不好的关键。

试想一下,与语文相遇,与语文直接对话,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一、我的学生我的语文梦阅读这本书,我总会想到我这群带了五年的学生,五年来,从识字认字,写字朗读,再到现在高年级的深度阅读,一步一步,我们一直在共同学习,学生学习语文,我在学习教语文。

这个过程中,有喜有怒有哀有乐,我们迷茫过,也曾互相看不顺眼过,我们也无比珍惜,珍惜彼此剩余相处的时光,也许,这就是学生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吧,很多时候,我们会去责怪孩子,责怪孩子的慢,责怪孩子的分数,而忘了自己的课到底有没有吸引到孩子。

很唏嘘的是,每到一个阶段,总有个别孩子的掉队,在语文课上不再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愿做个看客。

语文教学中的魂——感悟

语文教学中的魂——感悟
维普资讯
科 之 学 友
Fnfiemes rd e a r i S nA t e occ u
28 0 ( 国 0 ̄ 6 1 0-  ̄ 7 )
语 文教 学 中的魂
剥、 英
( 同 城 区 四十 六校 ,山 西 大 大同感 悟 070 ) 3 0 6 摘
要:文章从 阅读 中、 交流 中和引导中感悟 3个方面论述 了感悟的重要性及如何 完成语
文课 中的 感悟 。
关 键 词 :语 文 ; 学 ; 悟 教 感 中 图分 类 号 :G44 文 献 标 识 码 : 3 A
文章 编 号 :0 0 8 3  ̄0 81 — 17 0 1 0~ 1 6 0 )7 0 3 — 2
精 神 的扎 实 举 措 。
整体把握 ,让学 生整体 把握课 文是为了培养 学生对语言材料提 纲 挈领 获 墩 主要 信 息 的 能 力 。 可 以 让 学 生 深 人 阅 读 需 要 探 究 的 问 题 , 是 帮 助 学 生 学 会 学 习 的 重 要 途 径 , 学 生 自主 学 习 的一 这 是 个 重要 方 面 。 因 为 , 教 学 之 前 布 置 预 习 , 习 的 内容 以 反 复 的 在 预 朗读和质疑 为主 , 让学生在 初读的 基础 上 , 整体感 知课 文 内容 , 并且不要有过高 的要求 ,只要是学生经 过思考后想 不明 白的都 可以提 。对 于提 出的问题 比较 好的给予表 扬 , 这样 , 学生提 问的 积 极 性 都很 高 。 1 精 读 感 悟 , 住 精 髓 . 2 抓 对 课 文 的感 悟 , 首先 要 细 细 地 读 , 通 顺 、 流 利 , 出课 文 读 读 读 的 情 味 , 而 绢 细地 思 , 它 在 全 文 中的 地 位 、 用 , 整 体 的 有 继 思 作 与 机联系 , 体会 字里行 间丰 富 的内涵 , 指 导反复 精读 、 再 读深 、 读 透 , 后 展 开 讨 论 , 挥 合 作 学 习 的作 用 , 到 渠 成 , 学 生 说 说 而 发 水 让 感 悟 , 说 出 对 课 文 主 旨 的见 解 , 人 物 精 神 风 貌 的感 受 , 事 如 对 对 件价值 的评价 , 对语 言表达 的赏析 、 味等 , 关键 的文 眼要细 品 对 细 品位 , 抓住精髓 。如《 黄河 的主人》 有这么一句 :他 ( “ 艄公 ) 专心 致志地撑着篙 , 小心地注视着 水势 , 大胆地破浪前行 。” 我们可 以 这样启 发学生 , 水势 ” 把“ 换成 “ 水面” 吗?学生经过思辨发现语 好 句很 通顺 , “ 但 水势” 是动态的 , 而水 面是静态 的。“ 水势 ” 时是 有 漩涡, 时是 E 浪 , 有 i 有时是激流 , 时是险滩 , = 有 有时是礁石 ……这

阅读,小学语文教学之灵魂

阅读,小学语文教学之灵魂

阅读,小学语文教学之灵魂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之灵魂。

一堂阅读指导课,教师要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以学生是否理解为标尺,合作探讨,做好评价,强化阅读感受,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不能局限于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应重在从阅读中学习方法,以便运用于生活实际。

关键词:阅读;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之灵魂,让学生学会从课堂中的精读走向生活中的广泛涉猎,这是学生写作的基础,不能局限于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应重在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从阅读中学习方法,运用于生活实际。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分段指导好预习指导学生预习,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的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二年级要求学生会借助工具书识字,理解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三四年级除了完成一二年级的要求外,还要做到边读边想,读后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五六年级在完成上述训练的基础上,要根据预习提纲独立思考,写下自己的阅读体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供课堂上讨论。

随着年级的升高,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

“扶”,采用引导和指点的方式,如提示重点、提供范例、提出问题、点明规律、指导方法、帮助总结等,“放”是指增强独立性,放手让学生阅读实践,读懂课文,体会主旨,阅读感悟。

二、激情导入,一进课堂就要抓住学生的心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必须以兴趣作为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要激情导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不失时机地创设语文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师要使学生在课堂上自觉、主动地参与到阅读当中去,教师除了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外,要以朗读、表演、讲解多种方式去刺激和感染学生,使其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教师的感情是把学生引入情景最好的催化剂,一段声情并茂、充满激情的讲解,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如在教学《谁说没有规则》一课时,教师先给大家充满真情地讲述:2002年2月23日,在北京动物园,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刘海洋,恶作剧地把硫酸当做饮料喂给了黑熊,一瞬间,可怜的黑熊倒在了地上,一边翻滚着,一边发出了悲惨的叫声,等管理人员赶到时,五只黑熊被烧得面目全非,其中一只双目失明,生命危在旦夕。

恪守语文的魂

恪守语文的魂

百科知识 2019.02 C恪守语文的魂李翠艳前日,我们来到蒲县高中,聆听来自湖广两地三位专家的教诲。

会议的主题是:相约名师,聚焦课堂。

三位名师是来自湖北的桂贤娣、来自深圳的赵志祥和胡红梅。

桂贤娣的睿智、幽默、平和让人对她一见倾心,胡红梅的乐学、博识、敬业几乎令人叹为观止。

而赵志祥,独树一帜,言辞犀利,用他的话来说,大放厥词。

他的课堂肆意张扬,他的讲座振聋发聩。

我们习惯了先礼后兵,说话拐个弯儿,曲意表达,赵志祥老师则不然。

自称赵老头的他,对语文当下的弊病忧心忡忡,大有嫉恶如仇之势。

我看到了一个坚强的语文教师,一个另类的语文教育工作者。

不能否认,他的话像一枚长钉,长驱直入,隐隐刺痛了我。

先谈一谈讲座,讲座题为《阅读教学的本质》。

看到此题,我暗赞一声:够胆量!敢于在大场合直逼本质,不多见。

赵老师对阅读教学的一些见解颇有独到之处,发人深省。

其中几个细节在我心中盘桓不去:其一,对现行教材的反思,赵志祥说,教材的两个作用:一是识字;二是正确、流利地朗读。

让80%的孩子能正确、流利地朗读80%的课文,你的语文教学就能达到好的效果。

无独有偶,吴中豪教授也认为:现行的语文教材没有提供“教什么”,除了少量的古诗词等流传千古的经典篇目,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基本不属于课程内容。

对此,我没有高深的理论基础,也没有广博的研究,不敢对现行教材加以诟病。

但我深深赞同“仅凭一本语文书无法学好语文”的观点。

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乏这样的现象:眼睛紧紧盯在一本语文书上,反反复复,深钻细究;口中喊着“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却无度侵占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机械练习……语文学习的外延无限大,倘若把语文比作海洋,那么,让学生学会游泳的唯一方法就是将他们投入到海中去。

语文课程要培养“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就要给学生一个语文的天地,读起来,说起来,练起来。

特级教师薛瑞萍曾经调侃似的说过这样的话:“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一本小破书,一坐一上午。

”会心一笑之余,语文教师不能不深思。

精准把握语文要素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精准把握语文要素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精准把握语文要素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语文要素是指语文学科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阅读、写作、听说、词汇、语法等方面。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在学习和应用语文知识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语文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

下面将具体介绍如何精准把握语文要素,以及如何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一、精准把握语文要素1. 阅读要素:阅读是语文学科的基本能力之一,包括识字、理解、鉴赏等方面。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不同题材和不同难度的文本,培养对文字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阅读速度和正确率。

2. 写作要素:写作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包括作文、写作技巧等方面。

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写作练习,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的逻辑性、条理性和准确性。

3. 听说要素:听说是语文学科的基本能力之一,包括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等方面。

学生需要通过听取和模仿标准的语音、语调和语速,提高自己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 词汇要素:词汇是语文学科中的基本单位,学生需要通过词语的记忆和运用,扩大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词汇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5. 语法要素:语法是语文学科的基本规律和组织方式,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和掌握语法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法运用能力,避免语法错误。

二、落实语文核心素养1. 培养语文思维能力:语文思维是指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包括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创新思维等方面。

学生需要通过解决问题、综合分析、评价鉴赏等活动,培养自己的语文思维能力。

2.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是指运用语文知识进行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包括口语表达、写作表达等方面。

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口语和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能够准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3. 发展审美鉴赏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是指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的能力,包括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理解和评价。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名著、欣赏音乐、观看艺术作品等活动,培养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魂》

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魂》

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魂”语文教学近年来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尤其自“新课标”颁布以来,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呈现出不少新的气象、新的景观,那种统得过死的、教得沉闷、学得刻板的格局正在改变;但正如列宁所说的:“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只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

目前的情况正是如此,以致语文教学出现了一系列“失魂落魄”的症状,很有必要为它招一招“魂”。

何以见得?首先,什么是“语文”变得有些糊涂起来了。

本来是清楚的:“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

叶圣陶先生当年在解释语文科命名的原由时就是这样说的。

但如今却有些不清楚了。

就我所见到的对于“语文”概念的阐释,至少有三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章”“语言和文学”,甚至还有主张“语言和文化”的。

说法、主张很多,遗憾的是迄今尚无共识。

语文教师们教了几十年语文,到头来却连自己教的究竟是一门什么学科都说不清楚,真不知道是可悲还是可笑!其次,语文课程的性质,本来也是清楚的:工具性。

但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反对意见,于是一下子涌出了许多“性”,诸如“实践性”“社会性”“时代性”“言语性”“语言性”“文学性”“审美性”“人文性”,等等等等,时至今日,似乎再谈“工具性”,便是落伍了。

当然,所有各种“性”主张,大多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乃至谁也不买谁的账。

这个“定性难题”,最后由教育部制订的语文“新课标”作出的权威性规定“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而得到了解决。

但似乎还没有完全定于一尊,从各种媒体还时常可以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

至于究竟何为“工具性”?何为“人文性”?语文教学究竟怎样体现二者的统一?老师们(尤其是一线的广大语文教师)还是糊涂得很。

一个是课程的“定名”问题,一个是课程的“定性”问题,二者似乎都是事关语文教学方向性的大问题。

但近年来恰恰在这两个大问题上歧见最多,加以“应试”的沉重压力,弄得语文教师们无所适从,不少语文老师发出了“语文越教越不会教”的感慨。

正确认识语文教学之“魂”——对语文教学中几组关系的浅思考

正确认识语文教学之“魂”——对语文教学中几组关系的浅思考
主体
教 学 包 括 着教 育 与 学 习两 个 方 面 。因 此 , “ ” 就 教 来
说 , 师 是 主 体 , 生 是 客 体 。 就 “ ” 言 , 生 则 是 主 教 学 但 学 而 学 体 . 师 只 是 学 生 求 知 的 不 可 缺 少 的 条 件 。 这 样 , 教 与 教 在 学 的 统 一 活 动 中 教 师 便 成 为 “ 导 ” 学 生 则 是 “ 导 条 件 主 , 主
体” ,主 要 表 现 在 明 确 认 识 对 象 的 内 容 和 认 识 的 指 向 , 在
教 师 界 定 的 训 练 中 , 极 主 动 地 开 动 思 维 机 器 , 力 做 到 积 尽 触 类 旁通 , 固和发 展 自己 的能 力 , 尽 可 能地 有 所 突破 巩 并 和创 造 。这 样 , 们 在 “ 导 ” 面 , 客体 , “ 知 ” , 他 受 方 是 在 求 中 则 是 “ 体 ” 这 种 “ 导 ” “ 体 ” 关 系 , 及 这 种 关 系 主 。 主 和 主 的 以
对 语 文 教 育 进 行 了反 思 . 希 望 与 关 心 语 文 教 育 的 工 作 者 们 一起探 讨 、 究 , 同提 高语 文教 学水 平 。 研 共
关 键 词 : 文教 学主 体 语
主导
教材
学 材
几 年 来 , 随 着 语 文 教 学 改 革 , 续 出 现 了 一 批 具 有 伴 陆 新 风 貌 的 教 材 系 列 .这 些 教 材 的 编 撰 者 虽 然 走 的 路 子 不 尽 相 同 , 都在 努 力 寻找 语 文 教材 的“ 线 ” 但 主 。但 是 , 材 教 的 “ 线 ” 底 是 什 么 .主 体 ” 含 义 是 什 么 . 主线 ” 主 到 “ 的 “ 和 “ 体 ” 怎 样 统 一 起 来 ? 些 问 题 没 有 真 正 弄 清 楚 , 们 主 又 这 我 就 不 能 说 真 正 认 识 了语 文 教 学 之 魂 。 这 就 需 要 我 们 对 语

回归真实,聚作文之魂

回归真实,聚作文之魂

回归真实,聚作文之魂关键词:作文回归真实;真实的内涵;途径;防止中图分类号:h319作文教学出了问题,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事实。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更责无旁贷。

作文的问题,深究起来,有其历史原因,更有其现实原因。

长期以来,我们推崇文以载道,表现在作文上,就是过分强调”主题先行”“立意积极”“思想正确”等条条框框,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自主表达。

久而久之,积重难返。

同时,语文教学仍无法绕开考试这个指挥”大棒”,作文教学也无法置身急功近利的窠臼之外。

通常的情况下,为了”稳妥地”取得作文的高分,不少语文老师奉行的是”怎么考就怎么教;什么样的作文受青睐,就教什么样的作文”的潜规则。

写作不是性灵的抒发,不是交际的需要,而是谋取利益(高分)的工具。

假大空作文泛滥成灾,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于是乎,任何一件小事都要上升到宏大主题,任何一个细节都要彰显崇高。

此外,陈旧的作文教学观,导致一些教师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写作知识、技巧方面的辅导,注重材料、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情感、意志品质和审美情趣等素质的培养。

久而久之,写作教学变成了一套套”行之有效”的八股文。

学生习惯了拾人牙慧,而失却了美好的理想,自由的想象和炙热的憧憬以及自我的思考。

故而,越来越多的学生作文,言辞相似,主旨相同,千人一面,万人一腔,如”克隆”一般,面目可憎。

学生写作变成了”为作文而作文”,教师的教学则变成了”为高分而教文”。

这类功利性的文章看起来思想正确,立意高远,但实际上,这些思想与立意只是贴上去的”标签”,在”正确”的背后,则是表达的虚情假意。

这种把作文当成升学工具的做法,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学生作文能力的退化,更导致学生人文情结缺失,他们很难在平凡的事物中找到应有的意义,或在简单的生活中品味发现人生的智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的”第四学段(7-9年级)”对写作提出了8点要求,明确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语文是百科之母,阅读是语文的灵魂

语文是百科之母,阅读是语文的灵魂

语文是百科之母,阅读是语文的灵魂
这句话非常有道理,语文是百科之母,它涵盖了阅读、写作、理解、表达等各个方面。

阅读是语文的灵魂,阅读可以帮助我们获取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阅读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丰富情感体验,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生活。

在现代社会,阅读更是我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重要手段。

阅读可以让我们了解世界,拓宽视野,提高思维能力,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赏汉字之美,寻文化之魂——谈小学语文汉字教学

赏汉字之美,寻文化之魂——谈小学语文汉字教学

赏汉字之美,寻文化之魂——谈小学语文汉字教学【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知字识词的关键时期,字词量的积累几乎决定了学生对于汉语的理解与表达。

本文主要就小学语文汉字教学展开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汉字教学;传统文化;德育汉字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特质的代表与载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精神发展脉络正是得益于汉字实现了跨越时空的传承。

但正是这样一个对于学生终身成长与发展都具有奠基性意义的教学重点,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并未对其付诸必要的探索与改革,教师的汉字教学或缺乏深度、或方法单一,大大削弱了学生学习汉字、书写汉字、了解汉字内涵的动机。

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育的立德树人属性被不断提及,因此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务必要更新对于汉字教学的认识,充分发挥汉字中的美育价值、德育价值以及人文价值,使学生在欣赏汉字之美的同时,探寻中华民族文化之魂,做民族未来的合格接班人。

一、当前小学语文汉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小学语文汉字教学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在于教师对于汉字教学的重视程度并不高。

首先,流畅的笔画和富于变化的笔画组合方式构成了汉字的独特之美。

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关注学生对汉字的最终书写是否正确,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笔顺、间架结构意识,也未从书写角度、力度等技巧方面对学生展开训练。

真实的大多数小学生所书写的汉字不具美感,书写中也常常存在着倒下笔等问题。

其次,为了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许多教师常把描红作为汉字教学后的常规任务,但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有限、自律性不强,像描红这样需要集中注意、认真严谨的任务于他们而言具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这也不符合他们身心成长的规律。

最后,虽然近年来学校也对汉字教学有所强调,但无论在对教师的考核机制还是对学生评价方式里都并未将学生汉字书写情况纳入其中,教师教学缺乏约束和方向指引,汉字教学开展具有随意性。

二、当前小学语文汉字教学优化策略(一)借助拼音,开汉字之门小学生在学习汉字之前,通过日常生活积累了大量的口语词汇,为书面汉字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精准把握语文要素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精准把握语文要素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精准把握语文要素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是我们学习的一门重要科目,它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

精准把握语文要素,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对我们提高语文水平、提升人文素养至关重要。

首先要明确语文要素,它包括阅读、写作、听说、翻译等几个方面。

阅读是语文的基础,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取各种知识,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阅读能力。

写作是语文能力综合的体现,它要求我们具备清晰的思维,准确的表达能力。

听说是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通过听说的训练,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的流利程度和准确性。

翻译是语言能力的一种体现,通过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外语。

其次要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它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语文价值观几个方面。

语文知识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它包括词汇、语法、修辞、文化常识等方面的知识。

语文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它包括阅读理解、写作能力、听说能力、翻译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语文价值观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方面,它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体验到人文关怀、审美情怀和道德触动。

要精准把握语文要素,我们首先要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

通过广泛阅读,可以增加我们的词汇量,提高语感和语音感。

还要注重培养对不同文体和文化的理解能力,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要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写作,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语言文字的组织能力。

要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多听多说的训练,提高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能力。

最后要注重翻译能力的培养,通过翻译的训练,可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精准把握语文要素,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关键所在。

只有通过精准的学习、训练和培养,我们才能提高语文水平,提升人文素养。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重视语文学习,做到精准把握语文要素,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这样才能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悟道:“新课标”基本理念
1.目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 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 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 作文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语文逻 辑思维能力——在生活中善于运用语文的能力。 2.内容理念: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 字、汉语自身规律。 3.学习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4.教师理念:正确把握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语 文学习的促进者、语文课程的开发者、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 者、学生人生发展的引导者。
我们以理性为桨、以情感为舟,行驶在 一条语文的“大运河”中 。
不要过分强调整体情感
忽略文本的品味
案例:《将相和》一 课,其中,有一 个环节是“负荆请
罪”的活动表演。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充分发挥想像力, 然后上台表演。有一 组学生这样表演: 生甲(廉颇):(面带忧愁,踱着方步上,脱下“战 袍”,背上荆条,使劲叩响大门,大声喊道)蔺丞相在不 在?(众学生笑) 生乙(蔺相如):(开门,疑惑转微笑)噢!是廉将军 啊,幸会、幸会……

价值引导要基于文本。 (1)基于文本基本的价值取向理解文本。 (2)基于文本的历史规定性。 (3)基于文丰富的内涵。 价值引导要讲究方法。

案例:江苏一位老师执教《荷塘月色》的教学片段:

教师: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细腻淡雅,浑然一体,每个读过的人都有 很真切的美的感受,而且这种美的感受都有细微的差别,请大家把这自己对 文章的感受写下来交流一下。

新课标下的新教材,充分凸现了语文的人文特点。 诗歌、寓言、童话、小说等大量的文学作品,是培 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现成材料。这些文质兼美的文学 作品观照了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内容 构成,是其它学科无法企及的人文教本。因此,我 们语文老师,一定要用足用活我们的语文教材。 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弘扬自由精神,坚持非强 制性的方法观,致力于创建一种积极的充满人性味 的师生关系和校园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 展露个性,完善人性。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同硬币的两面,缺一 不可。但在现阶段,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认为达到 了新课改模式和技术上的要求,就是真正意义上的 改革。实际上,透过热闹和喧嚣的背后,我们发现 的却是人文的沦丧。 语文教师的使命是什么?他们应该担当起启蒙 者的角色,面对历史,他们应该反省;面对未来, 他们具有责任感。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对 一切生命的热爱,对真理和正义的讴歌,最终培养 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民。没有这种意识,语文教 师充当的不过是戴着技术面具的文本结构者。
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安排一 些 表演活动,固然能活跃课堂气氛,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表演活动, 应在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与人物 品质的基础上进行,而不能盲目地 追求浮华的活动表演,弱化或变相 了文本。
不要片面强调课堂气氛
弱化文本的感悟
不要脱离文本 损害了学生对语文 基础的巩固和掌握
定性三:多元解读



北大才子范美忠老师对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界学养浅陋, 思想惨白的现壮进行过猛烈的抨击。他认为,只有多读书, 多思考,提升学术和思想素养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据 笔者的了解,很多语文教师对史铁生,余华,北岛,尼 采……一无所知。请问,一个自身功力浅薄,思想贫瘠的语 文教师能上出什么样的好课?不过是套着技术的光环,按照 教参人云亦云罢了。钱理群先生倡导给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 可一个教师本身就精神缺钙,打下精神的底子又从何说起? 教师的学养和思想才是课堂的灵魂所在,一个学养深厚, 思想敏锐的教师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抓好语文基础训练,领 略文学之美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思想的启蒙和人文的熏陶, 最终育出立起的“人”。
多元解读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引导。 (1)是对学生的尊重。新课程强调“解读是学生 个性化行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 理解”。 (2)是对文本的尊重。文本的内涵往往不是唯一 的,而是多义的,阅读文本应该有作者与读者共同 构建。 (3)多元解读也是对教师自我的尊重。课堂上异 彩纷呈的阅读对话,往往是以教师作为阅读的人文意识

打铁先得自身硬。鉴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的关键地位,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人文意识,前瞻 性的意识到人文精神的孕育培养对学生健康个性与 健全人格发展的关键作用。学校应鼓励教师做学者 型、研究型、实践型的老师,通过对古今中外文学 作品的悟读、鉴赏与吸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 神,进而高瞻远瞩,指引学生人文精神跋涉的前进 方向。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激发教师队伍的 总体活力。作为教师本身不应满足于只做教书匠, 应努力使自己成为高素质高品位的学生的领路人, 用自己丰富的人文底蕴和创造性的教学言行将学生 带入崇高的人文殿堂。

注重情感,关注心灵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 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渐染作用,注重教学内 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 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的特点是丰富的人文性而不是科学性,它 作用的对象是学生的精神和心灵而不是智力和技能, 作用方式则是熏陶渐染而不是规模锻铸;学生对语 文材料的反应则是个性化的和多元的而不是普遍性 的和单一化的。这就把语文学科同数理化等自然科 学严格区分开来。



启示:
教师没有先入为主,而是在调动学 生自己进行欣赏的前提下,尊重对学生 的初始反应,珍视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让学生们互相 启发互相补充,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 维和情感活动中,活动获得独特的感受 和体验。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思 维活跃,情绪热烈,课堂充满生机,实 现了“生态课堂”。

5.评价理念: (1) 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 标的程度,更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改善课程设计,完善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 语文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三个维度:知识和技能、过 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五个领域:识学和写字、阅读、写 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3) 语文课程新的评价观念:注重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评 价指标的多元、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注个体处境和需 要、激发积极主动的情感,突出学生发展的过程,贯穿日常 的整个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教材理念: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和“不用教材 教”。

定性二:语文性质
在基础教育中,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 别就在于,学习其他学科,语言只是一种媒 介,只有语文学科的学习才需要探讨语言本 身,即不仅要理解它表达了什么,还要研究 它是怎样表达的,以及为什么这样表达。
案例: 如在教学《再别康桥》这一 课时,有位教师他开
展以下教学活动: 1、学生自读这首诗,思考: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生自由读后,交流) 2、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依据上述问题倾听,体会诗 歌所蕴含的情感。 3、指几名学生说一说作者通过选取的这些景所要表达的 情感。(学生纷纷举手答题,教师概括) 4、师:你能不能根据刚才这一 情感来试读一 下这首诗? 生:可以!(学生朗读) 师:你读得不错!哪一 位同学再来读一 读? 生:(学生又多名举手朗读) 师:最后,我们全班来有感情地朗读一 遍,好吗? 生:(全班朗读)
中学语文面临的尴尬
★学生最不怕耽误的课是 ——语文 ★上甲课做乙事情况最多的是 ——语文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考试成绩相关性最小的是 ——语文 ★学生课堂学习的认真程度与考试成绩相关性最小的 是 ——语文

★突击补课收效最不明显的学科是 —语文 ★ 学生对考试成绩预测出入较大的学科是 —语文 ★学生在课业辅导上最不需要教师的学科是 —语文
抓住语文之魂 ——新课程语文教学反思
长春市十一高中 张金洪
灵魂是一种精神的所在

人如果没有了灵魂就成了稻草人,文章如果 没有了灵魂就只是文字的堆砌,生命如果没 有了灵魂就只能称为躯壳。古老的文化底蕴 追赶不上现代生活的奔跑,古人的智慧与精 神已经淡出了语文课堂,传统文化的精粹已 渐行渐远,汉语的地位岌岌可危,国学的深 度在一点点失去曾经的气势恢弘。汉语将往 何处去?中学语文将向何处去?如何挽留渐 行渐远的灵魂?我们不得不思考!
以人为本,语言立人

在一切形式的教育中,人的精神自由、情感自 由、思想自由、言语自由,人的个性独立、生命抒 展、灵魂生长,是最最重要的。学语言,就是形成 人的独立的精神本体,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人的 自我精神与人格,就是陶冶人的情感和情操,就是 建立一个绝对不同他人,而又与他人、与社会、与 时代文化相互融洽的真正自我。一句话,语言即人, 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学着运用语言就是学着成 人,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以语言立人!这正是语文 教育的灵魂所在,魅力所在、价值所在。
语文教学与改革的关键

定性
了解语文才能教好语文 悟道


更新理念才能羽翼丰满
讲法

掌握方法才能驾驭课堂
定性一:语文学科任务
语文课的育人功能(基本任务):一是提高 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感受形象进而创造形象的 能力(语文运用能力);一是提高学生的思 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人文素养)。 1、使学生切实学好母语。 2、学习和积累语言、文学、文化、阅读、 写作等语文知识。 3、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口头交际等语 文能力。

不知道教什么 不知道教了什么
——是语文教师备课的最 大困扰;

——是语文教师课后的普 遍感受。
教师很容易矮化成一个 仅仅从事非创造性劳动的雇 工;僵化成一个只有灌输既 定的意识形态的传声筒;愚 化成一个贬损自身灵魂的思 想附庸;堕化成一个维护错 误观念的文化保安。
语文课堂的灵魂 ——教师的学养和思想

教师:同样的内容大家的感觉却不同,你们认为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