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

合集下载

把根留住:语文教学应然的三个“指向”

把根留住:语文教学应然的三个“指向”

把根留住:语文教学应然的三个“指向”听沈玉芬老师执教《晏子劝齐王》,感到沈老师的教学既简单又丰满。

教学板块简单明了,教学内容却丰满充实;教学没有乱眼的“繁花”,学生的身心却时刻“在场”,充分经历着学的过程。

沈老师的课堂高明又高效,她引示我再回首,去审视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一、指向“生本”:咬定青山不放松罗曼・罗兰说:“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

”语文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语文教学“以生为本”成为执着而不懈的追求。

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教学就成功了大半。

当下的小语课堂“生本”缺位现象仍旧严重,披着伪生本外衣惊艳出场的课堂也屡见不鲜。

我以为语文教学中真正的生本至少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去窥见:身心俱动与思维在场。

顾名思义,身心俱动就是学生在学习中身体与心理同期、协同参与,最显著的表征就是情感愉悦。

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学习的路径很多,但最持久、最有效的方法,是学生能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收获,促生学习的成就动机,而这恰恰也是最不容易做到的,通过情境创设、游戏表演、语言激励等方式就容易得多。

其实,情感愉悦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否在场密切相关,换言之,学生一直有思维深度参与到学习中来,就一定会有丰硕的收获,如此学习自然是愉悦的。

所以语文教学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成为“在场”的人,让学生的思维高速运转起来。

沈老师的课堂教学,无论是朗读短语,发现短语之间的关联,运用短语练习说话,还是读懂劝说的理由,特别是找出第三次劝说隐藏着的理由,抑或让学生角色置换来练习劝说……都需要学生全部身心的积极投入,需要思维的即时参与,学习由此而变得美妙起来。

以生为本,课堂教学从“教过”向“教会”自然滑行。

二、指向“文本”:千淘万漉见真金语文教学从“教课文”走向“教阅读”“教语文”已成为全民共识,一旦认识到,真正做到也就近在咫尺了,或者,即使没有认识到,也可能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做到了。

以此观照当下小语课堂,我们却遗憾地发现这里没有“常规”,围绕着课文内容进行的教学随处可见。

语文教学应把“根”留住

语文教学应把“根”留住

龙源期刊网 语文教学应把“根”留住作者:薛娟娟来源:《教育·教学科研》2018年第07期2011版课标指出,语文课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课堂,就在于帮助学生提升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众所周知,教师们都非常重视语言的理解能力,而对于表达形式的关注,要落实到“写”上吗?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误区。

何谓表达?表达是指把脑子里固有的印记,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外界展示或向他人流露。

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表情,也可以是肢体,但更多的是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教师完全可以针对不同的文本,选用不同的语言实践方式。

表达依赖积累依据“取法乎上”的精神,我国的教材都是选取“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以供学生讽咏、研习、模仿。

可以说每篇课文都是很好的范文。

学生通过范文的学习,了解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形成语言或知识上的积累,为今后的独立写作奠定基础。

语言的积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可以说语言的积累是表达之父。

如何积累语言呢?叶圣陶先生指出:“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诵读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表達近于完美。

”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句段要反复地朗读,熟读成诵。

但是积累的语言如果不用,将是一潭死水。

只有通过运用,才能把书本中优美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让美好的语言在自己的心里生根发芽。

笔者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之后,布置学生写一段有关宋庆龄故居的解说词,要求把关于樟树的生动描写巧妙地引用到自己的解说词中,降低了写作难度,让学生体会到积累语言的乐趣,同时也提升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能力。

知识的积累这里所说的“知识”指的是“写作技巧”。

方法在认知领域内属于知识的范畴。

既然是“知识”就适合积累。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为例,让学生从书本范文的案例中探讨言语形式,学习如何开头、过渡、结尾。

首先,开头。

以交代事件的时间、地点等开头的《暖流》;以神话故事引起读者兴趣开头的《神奇的克隆》;利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开头的《二泉映月》;以描写地理位置作为开头的《埃及的金字塔》和《音乐之都维也纳》……其次,过渡。

语文教学的一定要攥住“根”

语文教学的一定要攥住“根”

语文教学的一定要攥住“根”近来听了很多堂课,有专家的课、有老师们的课。

同时又在打磨老师们的课,指导老师们参加各种送课或赛课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引发了一些思考。

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至今,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的认识逐渐走向深入和清晰,但仍存在着许多的困惑——语文教学的“根”在哪里?我们如何抓住语文教学的“根”?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必须通过语言的训练和熏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一、语文教学的“根”语文的“根”在哪里?顾名思义,语文课就是要抓“语”抓“文”。

语文教育的根本就是语言文字的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过去的启蒙教育就是识字,当然语文教育的识字离不开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从古至今都是如此,但是基点是学习语言文字,要识字、要会读书、要会写作。

二、如何抓住语文教学的“根”(一)备好课,找准每堂语文课的“根”教师要备好课,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也是抓住语文教学“根”的关键所在。

1.备教材我们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思考的是——教学目标,“识字、读书、写作”具体落实到本课时,应当怎么呈现?纵观近一年来自己听的百余节课,有些老师的课堂花样丰富,看似琳琅满目,但经不起推敲与追问!老师们把语文课堂被搞复杂了,其原因就是老师们没吃透教材,没有明确的目标,更搞不清楚重难点。

换句话说,就是没找准本堂课的“根”——要训练什么,要达到什么效果?老师在走进课堂前,要把所有教材中涉及到的问题都弄通,就像一个责任心很强的司机,绝不带着一丁点儿隐患上路。

当然,而老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不应满足于仅仅了解编写意图,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二度加工和创造,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富有个性,更富有创造性和实效性。

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课件 语文教学把根留住 课件(共59张PPT).ppt

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课件 语文教学把根留住   课件(共59张PPT).ppt


德 ¯¯¯¯¯
彳+心+直=德
荆— 艹形,刑声 颖— 禾形,顷声 腾— 马形,朕声
危—危险 色—怒形于色
育— 从倒子,从肉月。 流— 肖—
一幅油画 一副球拍 一篇文章
立早章? 音十章!
• 拳、捡、取、受、牧、弄、寻、
• 夺、秉、尊、对、封 、有、史、 承、盥、举、殴、芟、祭、敲、 鼓
• 趾、 跨、步、武、企、进、 往、 各、夏、舛、桀、登、
• 罚——
• 分解——会意字,可分解为 (网)言、 刀三个部件。
• 组合——触犯法网,情节轻者受言斥责, 情节重的将被用刀(刂)处以极刑。故网、 言、刀组合成罚。
田加力,组成男, 田间出力好儿男; 男字读音又通难, 男子汉就不怕难 。
识字教学
• 识字学词,学习之始; • 分解组合,析形索义; • 字理为本,多元识记; • 教学高效,根基厚实。

3. 谜语识字
上小下大, 你猜念啥?(尖) 大的大,小的小, 小的还比大的高。 (尖) 下面大,上头小, 手碰它,像被咬。(尖)
一个日本人, 拿着一把刀, 杀了一口人, 留下四滴血。

猜字谜 仙
一人身材不一般, 站立起来与山高。
• 一人住在山间, • 从不与人见面; • 可以不吃不喝,
• 传说活到千年。
袁晓园1986年8月19日《光明日报》 ——《汉语具有简短明确的特点》
• “汉字是有‘理性’的文字。所谓‘理 性’,即是合乎‘六书’”
著名的文字学家殷焕先先生1990年给杨洪清、朱新兰 编著的《多功能解形说义字典》一书之序言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关于当
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
的指导意见(摘识字教学部分)
! 住 留 语文教学要把根

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郑州)

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郑州)

(体)
依据字理猜谜(2)
小兔子,真可爱, 秃宝盖,把它盖; 不能跑来不能动, 无缘无故遭迫害。
(冤)
依据字理猜谜(3) 左右有犬守, 言语不自由 认错改造好, 才能出外头
(狱)
猜字谜(3)
为何吃了大亏, 只因到处乱吹; 只有扎实工作, 才会受到赞美。
(夸 )
猜字谜(4)
一人欠着身,俯看皿中物; 此物真是美,两滴口水出; 于是起坏心,把它偷回屋。
上成了内容分析课,思想教育课。
语文课堂的“乱象”
• 虚——语言训练不落实, • 非语文现象泛滥。 闹——花招繁杂,课件泛滥; “超越”文本,天马行空。 偏——语文目标偏离, 教师作用弱化。
无序、混乱,处于战国时代。
2006年教师节期间,温家宝总理在北 京市黄城根小学听了五年级语文课《新型 玻璃》进行评课时说道:‚我觉得陈老师 整堂课讲得很好。她让孩子们讨论,让孩 子们自己找资料、找答案。这就是启发式 教学。她尊重每一个孩子,对孩子充满爱 心,和学生交流,这就是教学相长。‛ • ‚这堂课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比 如……”


析形索义, 因义记形。

“人之不识字也,病在不能 分。苟能将一字分为数字,则易 记难忘矣。”
(王筠《教童子法》)

独体字
• 运用“溯源——对照”法,教好构字率强的 基本字
• 实物图→抽象图→古体汉字→楷体汉字 • 楷体汉字→古体汉字→抽象图→实物图 • 川 • 鸟 • 山
分解: 鲜 组合: 鲜
•一、字理识字
(一)识字教学的现状
• 曾一度地热衷于拼音化,对汉字科学序化的研 究和实施有所忽略和淡化
• • • • •
机械教学, 死记硬背, 忽略形义, 错别字多, 高耗低效。

小学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

小学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

小学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作者:芮永康来源:《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1年第09期好的语文课之所以姓“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紧紧抓住了文本语言这条主根。

依托这条主根,再联合其他提供养料和水分的侧根、须根,才构成了枝繁叶茂的植株在地下的有力支撑。

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是语文教学的根!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偏离了轨道。

因此,我们要凭借教材这个“例子”,把握语言实践的层次,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情怀。

如此,语文教学才是最本色、最富魅力的。

一、案例回放及反思【案例一】一位教师执教《找秋天》(北师大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各种关于秋天的资料,接着逐个映示关于秋天的多媒体课件。

忽而金黄的稻浪,学生大呼:“哇!秋天真美啊!”忽而火红的苹果,学生大呼:“哇瞅天好美啊!”忽而黄澄澄的甜梨,学生大呼:“哇!秋天真美啊!”最后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秋天的赞美。

于是,有学生以舞蹈表演,有的学生以唱歌展示,有的学生以绘画汇报。

整堂课气氛热烈,风风火火,学生情趣盎然。

【探因】错位:非语文的东西“越俎代庖”。

【反思】究其原因,一是应新课标之新,敢于创新,加强综合。

“语文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既然是文化,当然是越丰富越好。

于是音乐、美术、舞蹈一股脑儿地涌入课堂,把这么多文化堆砌在一起,语文的个性非但没有凸显,反而被淹没了。

二是对“人文性”的认识过于肤浅,认为只要课堂上教师不去肢解课文,气氛热烈,情趣盎然,这就是“人文”。

诚然,“人文”有时候是表现为一种情趣,一种精神,外显为一种氛围,但真正的人文内涵是植根于人的精神力量之中的,是以人的生命为根基,以文本语言承载的,这种丢掉文本,刻意营造外在的、空泛的“人文”的做法,只会是无病呻吟,浮萍一般,是永远无法站立的。

【案例二】一位教师执教《东方之珠》(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文,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段落阅读,接着逐个出示关于浅水湾、海洋公园、铜锣湾的多媒体课件。

把“根”留住!

把“根”留住!

把“根”留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然而教学中,老师们不是过分张扬“人文性”就是落入了机械训练的俗套,在两个极端之间左右摇摆,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阅读教学的“根”到底是什么?我坚持阅读的本真目标要指向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就是必须坚持以理解内容、感悟情感为经,以语言训练为纬,内化与外化兼收,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得。

一、不放过文本语言的“闪光点”文本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气势磅礴的排比,栩栩如生的比拟,工整而有韵律的对仗……这些优美规范的语言往往也是课文的情理意趣所在。

抓住这些闪光点反复诵读乃至背诵,不但能快速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陶冶学生的思想素养和审美情趣,而且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

同时,突出了文本价值重点,节约了有限的教学时间,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二泉映月》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先找到描写惠山二泉优美景色的语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放声朗读,再找到描写月亮的四字词语,在读中感受文本提供的优美意境;孩子们都流连其间的时候,我提问“这么美丽的景色,阿炳能看到吗?”唤醒了孩子们对阿炳的关注,开始了对阿炳精神世界的探究之旅,孩子们既得到了扎实的语言训练,情感也饱受润泽,可谓“两全齐美”。

二、紧抓住文本语言的“留白点”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含着许多“不确定”与“留白”,即文本语言的“留白点”。

这些“留白”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完结或无奈,恰恰是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布局谋篇的匠心独运。

入乎其内,徜徉其中,必有“柳暗花明”之豁然开朗。

作为教者,我们就应引领学生遵其路,识其真,应该激昂处还它个激情“直上重霄九”,行到委婉处还给它“委婉连绵似水流”。

三年级上册《卧薪尝胆》中有一段关于越王勾践夫妇来到吴国以后,“穿上了粗布衣,住进了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一干就是整整三年”。

作者并没有作具体的描写,为了让孩子感受越王勾践的忍辱负重,我设计了以下师生对话:师:孩子们,读课文的第三段,一国之君的越王勾践,在吴国是怎样的待遇?生:(齐读)师:他们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屈辱?生:因为会稽一战,越国打了败仗,越王勾践也是万般无奈。

语文教育要把“根”留住

语文教育要把“根”留住

语文教育要把“根”留住随着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语文课堂教学犹如久经冬眠的池水,终于焕发出春的勃勃生机,荡漾出春的粼粼波光。

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往老师“一言堂”的弊病开始得到了控制,学生“群言堂”的现象逐渐得以推广。

通过表演、讨论、多媒体等种种形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教师也逐渐实现了由“主讲”到“主导”的角色转变,科学、合理的师生关系开始逐步建立。

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某些老师对新《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出现了一些偏差,表现在教学上的问题主要有:一、表面花样翻新,本质鲜有问津纵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包括某些公开课,优质课的评比,课堂上学生观录象,看演示,做游戏,画图画,甚至师生同台表演,又唱又跳,看起来热闹非凡,兴趣盎然,但是,透过浮华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失落,语言文字本身的寂寞。

这种失落与寂寞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合作学习误区种种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

科学、合理的合作、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树立主人翁精神,确立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这种方式并没有得到合理地利用,而是存在着种种误区:首先,合作程序不合理。

有的老师提出问题马上让学生讨论,殊不知新课标提出的合作是建立在自主的基础上的,即合作是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文,在对文章已有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这样一种“悱”的基础之上,通过与同学讨论而“启”之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一种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注重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

若讨论之前毫无基础,许多学生将无从下手,合作、探究的“意见交流会”将变成个别好生的“记者招待会”,我们竭力在避免的老师“越俎代庖”将转变为好生的“越俎代庖”。

这样一来,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还是得不到锻炼,能力还是得不到提高,“一言堂”的现象并未彻底得到改变。

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

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

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由一堂语文课引起的反思盘县四中李兴占记得一次培训,专家讲过这样一个案例,说的是一个乡村小学代课教师,只有高中文化水平,刚开始没有什么教学经验,因此每堂课除了教学生认字,便找不到多少内容给学生讲,剩下的时间就只有反反复复的让学生朗读课文,结果到了期末考试,那些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教出来的成绩反不如这位代课老师。

这个案例的真实性姑且不去追究,但却不得不承认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古代的私塾,教师也并不怎么讲解,只是让学生整天摇头晃脑的去读,同样从私塾也能走出许多大家。

看来,在语文教学中“读”确实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语文学科,不能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

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讲的是教学中要重视吟诵。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强调了阅读对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同样在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阐述到:“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同时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更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那么,语文实践是什么呢?阅读当然是其中之一,而且是最根本的语文实践。

在任何时候语文教学都不可丢掉阅读这一基本的教学途径。

不可否认,一直以来语文教学的缺陷很多,即使在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语文教师都还在孜孜不倦地摸索着,语文课堂已不像从前那么呆板了,并且更具创新性,内容上更是丰富多彩。

教师对多媒体的运用,对师生互动、探究性学习的重视,更促进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留住语文的根 上出语文的味

留住语文的根   上出语文的味

留住语文的根上出语文的味
语文,天生生动、浪漫,是有人情味儿,有韵味的。

我认为,好的语文课,就是老师带领学生去品味语文独特的语言魅力,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让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语言应用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的心灵也能得到人文和美的滋润。

好课要真实,要让学生经历过程,经历由知到不知的过程,经历由会到不会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情感经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体验“豁然开朗”的快乐。

好课要朴实
课堂就是给学生提供的一个探索、质疑、讨论、创造的平台。

语文课堂教学如果一直处在“热闹、表演和浮华”之中,势必导致语文教学的虚浮,语文也不再称之为语文了!要突出学生,淡化自己。

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选择,去探索。

好课要简约
简约不是简单,它是一种课堂感受。

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就是以“一条主线”、“两个板块”整体规划的。

一条主线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
起”;两个板块就是“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

再借助探讨深究、细读推论、听中感悟、感情朗读、想象写话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父子的伟大之爱。

把“根”留住

把“根”留住

把“根”留住——记“歇台子”听课有感前些日子,当听说自己要到歇台子听课,心中倍感欣喜,一拿到门票,看到有“孙双金”、“薛法根”等熟悉的名字,内心中更是充满了期待。

要知道,这些名字,我只是在杂志上看到过,而从未真正聆听过他们的上课。

带着满腔的热情,带着久有的期盼,3月26日,我终于见识了大师的风采。

这次学习,让我的心中不断地涌动一个字眼“根”,语言教学怎样才能守住语文的根呢?两天的学习,让我收获了如下体会:一、教材钻研有深度这次一共聆听了8位老师的8节课,无论是名师经典课堂,还是课外文阅读;无论是古诗文教学,还是现代文教学,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名师们对教材的钻研是那样深。

(一)生字教学体现文化内涵曾获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竞赛特等奖的许嫣娜老师执教的《乌鸦喝水》一课,对生字的教学,她融入了汉字文化。

“看”字是一个会意字,教师一边做着遮眼张望的动作,一边描述乌鸦左边看看,右边看看,尔后写出“看”在甲骨文中的字形,向学生讲述“看”字的形成与演变的文化,学生非常感兴趣,也正是不同形式的多次强化,学生对“看”字就铭记在心了。

(二)挖掘能力培养点有深度薛法根老师在交流时说: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特别重要。

他在教学《哪吒闹海》一课也真有出奇制胜的效果。

或许,我们普通的老师执教《哪吒闹海》会将目标定位为感悟哪吒声张正义、勇敢无畏的性格特征,而这一目标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是不难实现的,只是用词上需要老师的引导罢了。

薛老师不是这样做的,他将这堂课划分为四个板块:练习朗读,概述课文,练习讲述,练习转述。

他没有引导学生概括人物的特征,而是在梳理完故事后,将重点放在后两个板块。

“练习讲述”中,薛老师就抓住“夜叉从水底钻出来,只见一个娃娃在洗澡,举起斧头便砍”一句,引导学生将一句话讲成几句话,使故事的情节更加具体生动。

其间,教师设计了一组填空,抽了十多名学生来补充叙述,力求说法不一,这一环节,让我看到班级大部分学生都有追求新奇的欲望和能力。

[语文课]语文课“把根留住”

[语文课]语文课“把根留住”

语文课“把根留住”摘要:语文课,它的特定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应该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引领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得到人文的关怀,受到语言的熏陶,努力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而缺少了语言的课堂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关键词:语言;文字;品味语文课,它的特定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

不过,随着课程改革的日新月异,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与手段走进了课堂,霎时间,语文课变得形式多样起来。

但是,细细回味,总觉得如今的语文课缺少了些什么?众所周知,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缺少了语言的课堂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所以,语文课就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像中,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享受语言的魅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朴归真,充满浓浓书香。

一、抓住文眼,品味语言的特色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本色的品味”。

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二、比较字词,品味语言的准确比较,是语言品味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比较,可以培养学生辨析语言的能力,让学生领会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精妙之处,从而体验到文本所蕴含的情感。

如分析《北京的春节》一课中的一段“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语文课留住语文的"根"

语文课留住语文的"根"

语文课留住语文的"根"回望当前的课堂,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教师教学的理念变了,内容的领域宽了,知识的结构综合了,学习的形式丰富了……这些变化,弥足珍贵。

但是,我们也冷静地看到由于教学的内容“胖”了、教学环节的“碎”了、能力训练“浮”了、教学的形式“花”了、导致教学效果也有“虚化”了的结果。

因此,我们的心情在兴奋之余又有些许沉重,语文教学到底如何是好?“万变不离其宗”,应通过万变转其宗,删繁就简,把“根”抓住,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一、把根抓住,就是要落实语文的本体。

众所周知,语文课是学习者感受文字的魅力,学习文字整合的诀窍,并较为成功地外化为各种(书面的、口头的)“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的。

说“白”一点,语文课是学习怎样把“话”说“美”,把文章写“美”的一门课。

因此,可以这样思考:1、“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为特定的教学对象。

在生活中,我们读一篇文章着眼点往往在于获取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内容,是“得意忘言”的;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目的不仅在语文负载、传达的内容,更在语文本身。

也即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

如学习朱自清写的散文《春》,绝不是为了记住春天具有“春风美”、“春景美”、“春雨美”等知识,而是学习朱自清先生如何抓住句来描绘春色的,如何将情感用切当的言语表现出来的等,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的着力点。

2、“言语能力”——“言语行动”优化组合(人品、文品综合表现)的必然结果成了语文教学的目的。

这里的优化组合是“言语”与“精神”同构共生,即要丰富和优化学生的语言系统,使之拥有适合年龄阶段的言语能力,又要完善和丰富学生的精神境界,使之情趣情思越来越丰妙。

但后者绝不是游离在外,必须是融入前者之中。

这样说来,我们可以这样考虑:语文的本体是——识(识字)、写(写字)、读(阅读)、背(背诵积累)、说(说话和口语交际)、作(习作)、习(良好习惯)。

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

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

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江西省赣州市滨江一小艾琳主题词:语文教学学语习文语文味内容摘要:语文课应该有浓浓的“学语习文”的“语文味”。

语文味就是在言语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给人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是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语感”,一种“整体直觉”,一种美好的精神世界。

课文不同,语文味也不同。

不管什么课文,只有用语文方式,才能教出语文味。

语文课要抓住“学语习文”这个根基,上出浓浓的“语文味”,是一种境界。

“把根留住”的语文教学意味着我们要抛弃那些表面的热闹,抛弃教者的自我表现欲望,全身心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着想,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

语文《新课标》的实施,给语文课堂带来了一道道新的风景:美美的人文情怀,浓浓的自主探究,靓靓的多元感悟,深深的资源开发……语文教学更为关注人的生命发展和精神建设,与传统语文课堂相比,这无疑是重大进步。

然而,语文总归是语文,语文课应该有浓浓的“学语习文”的“语文味”,这个根基不能丢。

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在言语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给人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是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语感”,一种“整体直觉”,一种美好的精神世界。

这种“味”儿,或表现在对文本的静思默想中;或表现在学生摇头晃脑的吟诵中;或体现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中;或体现在学生语言交锋的对话中;或体现在物我两忘的体验中;或体现在文思泉涌的表达中……课文不同,语文味也不同。

不管什么课文,只有用语文方式,才能教出语文味。

一、语文教学应“读”占螯头语文教学中的读是一个载体,在课堂中,它承载着学习语言、培养语感、促进理解、引导感悟、熏陶情感的使命。

正如新课标中所诠释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情感。

“以读为本”的观点早已在第三次全国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提出。

当然,“读”不是一遍遍地傻读、呆读。

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

读的形式要多样,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

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

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

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目前,出现了一种追求华丽新颖而忽视语文内核的现象,让语文课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深。

因此,有必要冷静地对语文教改作一分析。

一、“根”的失落——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1.性质不明,外延膨胀“语文是什么?”这是多年来争论不休的一个难题。

有人认为语文是语言和文字,也有人则提出语文是语言和文章,还有人说是语言和文化。

走进新课程,语言和文化说似乎更热门,于是种种文化范畴的东西便不断往语文这个大口袋里装。

我们首先要求学生有一颗圣人的“心”:生活哲理、民族灵魂、崇高精神,凡是人类应该具有的美德都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去。

其次,我们要求学生有一张哲学家的“嘴”:言必珠玑,语必华美,每一篇课文都得感悟良多,每一堂课都得“激情燃烧”。

再次,我们还要求学生有一个芯片式的“脑”:秦砖汉瓦、唐诗宋词、天文地理……必须由学生传承。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压得语文直不起腰,步履蹒跚,踟蹰而行。

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闹到毕业,还是不通。

这颇似果树生长,枝条萌生过多,影响了露水阳光,分散了养分,果子反而结得少。

2.眼睛向上,根浅底薄课堂上,句句谈体会,段段说感悟,重心在微言大义的挖掘,却忽视了最基本的读书训练;练习时,布置了诸多创新题、拓展题、积累题,却忽视了最基本的字词句训练;教作文,要求立意要新、构思要巧、语有文采,却忽视了把句子写通顺、写连贯,忽视了“我手写我口”,准确表达自己心中的意思。

眼睛向上,把目标定高一些,用心固然是好,然而课堂教学时间是一个常数,重此必然轻彼,追求高目标,势必影响基本功的训练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3.追赶潮流,思路紊乱语文教改走过了一段又一段的路程,从“文道”之争到“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再到“多提问”与“少提问”之争,现在新课程中又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每一阶段都是语文教改的一次飞跃。

然而,每个阶段强调的也只是必须重视的一个层面,而非语文的全部。

而我们的教师却在追求中渐渐模糊,丢失了语文的“根”,于是,课堂上要么“满堂感悟”,要么借“媒体煽情”。

大数据下语文教学须把“根”留住

大数据下语文教学须把“根”留住

大数据下语文教学须把“根”留住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大数据逐渐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在语文教学领域中,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来获取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数据,从而更加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参考。

尽管大数据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必须注意保持“根”的重要性。

所谓“根”指的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和传统文化底蕴。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始终坚持教授语文的“根”,保持语文学科的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培养。

为了保持教学的“根”,一方面,我们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文化传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语文教育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语文的传承要从阅读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发现语文的美妙之处。

比如,在阅读《红楼梦》中,可以让学生理解中国文化精神,了解封建时期文化的特点和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这样,学生就能够深刻理解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

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语言文字的品位和文化内涵。

从小学到高中,语文教育都应该关注语言文字的品位和内涵。

通过对古诗文、现代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内涵,锻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文化认同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同时,我们在使用大数据技术时也要注意在教学实践中优化学习体验,从而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虽然我们不能完全依赖计算机和网络来代替教师的教学,但它们的出现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借助大数据技术,我们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个性化差异进行综合分析,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调整语文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语言文字的掌握和应用。

总之,大数据不仅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而且也对传统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注重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更要在教学中保持“根”,注重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培养,以此来实现语文教育的双赢。

把语文的根留住

把语文的根留住

把语文的“根”留住——《鲸》评课稿油坊街小学陈胜普尽管关于什么是语文的说法很多,但是构成语文的要素是语言文字,这恐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因此,抓住语言文字就等于抓住了语文的根。

但是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基本语文能力的培养,分析内容、开掘人文,而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的问题却非常突出。

小学阅读教学,重在培养阅读能力,要注重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

因此,无论教学哪篇文章,都要确定语言训练的内容,找准语言训练的“点”。

比如哪些词语需要学生重点理解和掌握,哪些句段需要当堂积累和背诵,哪些基本的写作方法需要学生体会、揣摩等等,教师心中必须清清楚楚。

教学的时候,紧紧围绕着字、词、句、段、篇等语言训练内容,引导学生虚心涵泳,潜心会文,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字字未宣忽,语语悟其神”,扎扎实实在语言文字中走个来回,把学习语言与理解内容、体验情感、揣摩写法等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水乳交融。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合发展,学生才能练就过硬的语文基本功,才能较好地迁移与运用语言。

前几天,听了孙家春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说明文——《鲸》让我在这方面既有几点收获,又有几点思考。

下面我就《鲸》这节课进行简单的点评。

一、清清楚楚领悟说明方法。

《鲸》这篇常识性说明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作者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孙老师都能这个抓住这个重点。

我们看到孙老师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之后就直接进入了说明方法非常集中的第一自然段,围绕“你从哪些句子体会鲸体形的大”“你从哪些词眼体会到鲸体形的大”的问题展开,引导学生抓关键句、重点词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在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共同交流的同时,体会到作者通过列举数字、作比较、假设的说明方法,通俗、准确地描写出鲸的形体特点——大,不但落实了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孙老师在进行第一课时教学时,认识生字之后,马上引导学生读单元导读,明确学习本单元课文的重点是——领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然后马上出示自学要求“反复诵读课文要点;了解运用的说明方法;读读体会说明方法的好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
中图分类号:h319
2012年9月,我赴西安听课学习,其中,一节识字教学课让我感悟颇深。

在这节课上,授课老师始终以简笔画、故事来引领学生去发现,去探索,没有生硬的传授和死记硬背的痕迹。

主要引导归类整理了“草字头”“木字旁”“折人头”“利刀旁”“左耳包”“页字部”“欠字部”“双人旁”等汉字。

他认为草字头的字都与草有关,还具体举例比较特殊的“朝阳”的“朝”字。

老师边说边画:一轮红日还没有完全升起,还躲在草丛里,月亮还挂在天边,这就是早晨。

说着,他画了两棵草,草中间夹着圆圆的太阳,旁边挂着月亮。

再比如说“文章”的“章”字,我们习惯说(立、早)章,是没有根据的,实际上应该是(音、十)章。

因为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音乐大约唱十个小节为一章。

草字头就是由两个十字组成,十字也与草有关系。

在讲到木字旁的汉字时,他主要讲了“检查””“检举”“检讨”与木头的关系。

古代写信写在竹简上,为了防止送信人偷看书信的内容,就把信装在木匣子里,涂上蜡封好,邮递员送来信之后,收信人要检查木匣子有没有被打开过,如果没有的话就行,如果开启过木匣,收信人就要检举,去报官。

官员就会让送信人写出深刻的检讨。

所以“检查””“检举”“检讨”都与木匣子有关,都是木字旁。

如果是我把你的东西碰翻了,给你捡起来,就用手捡了,所以
是“提手旁”,而不是“木字旁”。

讲解“左耳包”汉字时,他问学生“左耳包”与什么有关,同学们窃窃私语,但没有一个人知道。

老师说:“没关系,我画一幅图,你们就明白了。

”他寥寥几笔就在黑板上划出了两座山峰,山峰后面一轮圆圆的太阳,学生一看,这不是太阳的“阳”字吗。

孩子们果然明白了,“左耳包”的字与山峰有关。

又举例让学生去探索“险峻”的险,“布阵”的阵,“防止”的防,“除数”的除,除不好理解,老师说:在《增广贤文》里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早上起来,打扫庭除”其中庭就是庭院,而除就是指依山而建的石阶。

要打扫石阶上的树叶。

就这样学生恍然大悟,我们听课的老师也如梦初醒。

在他的引领下,学生没有枯燥的记忆,没有正襟危坐的严肃,有的只是对汉字的探索兴趣,和对祖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慨。

在他的步步诱导下,学生明白了:原来“利刀旁”的字为什么与刀有关,在古时候,贫苦百姓要问地主,资产阶级借粮时,需要立个字据,也就是开个字据,写好后由于没有公章,就盖手印,并把字据用刀裁开,两方各拿半边,还东西的时候,便拿出半张条子,对在一起,如果完全能对上,就说名这张条子没有改动,否则就不行。

后来人们便把两个一模一样的东西能形成一对的称为一副,比如:一副眼镜,一副球拍。

这次学习让我受益匪浅,而最大的受益者莫过于我的学生。

今天,在教学第6课变色龙时,我就学以致用。

在处理名副其实这个
词时,我先给他们写出副这个字,然后讲了这个字的来历,他们顿时明白了,名副其实是指名声或名称与他的实际相符合,就是能完全对上。

这样学生就不会再写错了。

我也尝试到了高效的识字教学的甜头,孩子们也不用死记硬背汉字了。

老师在这节识字活动课上还为学生阐释了“页字部”与头有关,“欠字部”与呼吸有关,“双人旁”与道路有关等,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

最后在结课时,他编了一首小诗:
中华汉字真奇妙,
字理识字效率高。

基本偏旁百十个,
以一带十快又好。

孩子们铿锵有力的朗读将字理识字教学定格,不仅为孩子有效识字打开了一扇门,也为我们每一位听课者推开了一扇窗。

纵观老师的这节课都没有丝毫的花架子,没有花枝招展的课件充斥课堂。

有的只是厚实的功底,朴实的设计,平时的语言。

用他的话说就是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应该是:用思想教学(语文意识),用功底教学(语文素养),用智慧教学(语文艺术),用教材教学(语文例子)从而改变语文课高耗低能,米不够,水来凑的现状。

听过之后,我就想,我们很多语文老师现在迫在眉睫该做的是:加强师德修养,提升理论水平,厚实文化底蕴。

咱们语文老师做我们语文课该做的事,不能种了别人的园,荒了自己的田。

让我们在学习、思考中形成自己的特色。

抓住语文的本色,让悠悠汉字,本
色语文,星火相传,也就是,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