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9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精品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精品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是本套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介绍溶液的概念、特点以及溶液的形成原理。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溶液的本质,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题前,已经掌握了溶解、混合等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溶液的形成原理和溶液的特点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已有知识的激活和迁移,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道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理解溶液的形成原理。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溶液的形成原理。

2.溶液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通过讲授系统地传授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滴管、酒精灯等。

2.实验药品:食盐、蔗糖、水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溶液的概念,如:“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将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如食盐、蔗糖等,这种混合物就称为溶液。

”2. 呈现(10分钟)呈现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如:“将食盐放入水中,经过搅拌,食盐能够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形成一个均一的混合物。

”3.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溶液的形成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巩固(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溶液的特点,如:“溶液是一种均一的混合物,其中溶质能够均匀地分散在溶剂中。

”5. 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形成原理,如:“溶液的形成是由于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6.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溶液的概念和特点,以及溶液的形成原理。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新)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新)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案

第九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内容课题一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3.知道溶液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重点和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1.海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2.为什么将少量蔗糖固体放入一杯水中,搅拌后固体消失?二自主学习一溶液1 【实验9-1】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混合物的特点2 阅读课本P27——28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质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液体互溶,一般把____________叫做溶剂,溶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常用的溶剂是________;碘酒中_________是溶剂,______是溶质。

三合作探究1、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2.联想生活中的实例,谈谈溶液的用途。

3实验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实验9-3】【交流讨论】四自主学习二阅读课本第29页最后一段至第30页第一段,了解乳浊液定义及其特点;及生活中的乳化现象五自主测试1、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直至过量的全过程中,下列转变关系正确的是()A. 溶液乳浊液溶液B. 溶液悬溶液乳浊液C. 悬溶液乳浊液溶液D. 溶液悬浊液溶液2、关于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一种溶剂中只能溶解一种溶质B. 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C. 食盐溶液与蔗糖溶液混合后仍为溶液D. 同一种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和浓度不一定相同3、下列可作为溶质的是()A、气体B、液体C、固体D、都可以4、下列四个家庭实验不能配制成溶液的是()5 病人在医院接受静脉注射或滴注时,常用到生理盐水即氯化钠注射液,回答:(1)该注射液里的溶质是;(2)常温下一瓶合格的氯化钠注射液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是否会出现混浊现象?为什么?6 50 g稀硫酸中投入5 g铁(全部溶解),反应停止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溶液质量是()A、55 gB、大于55 gC、小于55 gD、无法确定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第九课时教学内容课题一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2.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案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理解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2课时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仅仅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实行教学活动。

学生1:现象:碘不溶于水中,高锰酸钾能溶于水中;但碘能溶于汽油中,高锰 酸钾不能溶于汽油中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 样。

学生2 :不对,我认为碘是很难溶于水,不应是“不溶”。

教师点评:同学们做实验很认真,观察得也很仔细,总结结论:不同溶质在同一 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请同学们做活动与探究(三)药品:酒精、水、高锰酸钾溶液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溶剂 溶质振荡前现象振荡后现象静置后现象结论水 乙醇学生3:医生给我打针时的药是溶质,蒸馏水是溶剂。

学生4: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教师设疑: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对溶液有了一定的理解。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学生1:这很简单:用水和洗衣粉洗。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对,但我们要知道其中的道理。

下面让我们来做活动与探究(二):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溶剂 溶质 现象水 碘水 高锰酸钾汽油 碘汽油高锰酸钾结论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比较明显地得岀结 论。

语言的准确表达离不 开实验的仔细观察,要 充分肯定学生的准确表达。

设疑: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案(共1课时)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案(共1课时)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案(共1课时)一. 教材分析溶液的形成是化学中的重要概念,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主要介绍了溶液的定义、特征以及溶液的形成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溶液的本质,掌握溶液的形成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液现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物质的基本概念,对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溶液的形成过程和溶液的特征,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深入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定义和特征,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液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溶液的形成过程。

2.溶液的特征。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2.讲授法:讲解溶液的定义、特征和形成过程。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溶液现象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溶质、溶剂等。

2.课件:溶液的形成过程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溶液现象,如盐水、糖水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液?溶液是如何形成的?2.呈现(1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溶液的定义和特征,讲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并解释实验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溶液现象的理解。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溶液现象。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如何判断一个物质是否溶于水?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溶液的定义、特征和形成过程。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溶液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3.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验。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互相学习、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小组合作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4.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本节课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发展。通过自评、互评和他评等方式,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鼓励学生持续发展。
2.强化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热爱,增强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
3.教育学生将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为人类发展贡献的意识。
4.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化学知识在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及性质。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态度。
5.教师引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本节课注重教师引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起到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主体作用,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的案例亮点体现了教学的人性化和科学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多元化评价和教师引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等教学策略,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溶液的本质,掌握溶液的相关知识,并能够将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生活情境: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溶液为例,如盐水、糖水等,引导学生了解溶液的普遍存在。

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下册教案:第9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下册教案:第9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下册教案:第9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学习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海水是纯洁物还是混合物?为什么将少量蔗糖固体放入一杯水中,搅拌后固体消失?2.出示学习目标,由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解读。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溶液1.阅读教科书P26,观察实验9-1,思考:实验现象:蔗糖逐渐溶解,固体消失了。

混合物的特点:各局部组成相同。

解释(用微粒的观点解释):蔗糖分子均一地扩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混合物。

2.溶剂溶质振荡前的现象振荡后的现象静置后现象结论水乙醇液体分层液体不分层,融为一体液体仍不分层,融为一体溶质可以为液体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特点是均一性、稳定性;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两种液体互溶,一般把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溶剂是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最常用的溶剂是水;碘酒中酒精是溶剂,碘是溶质。

3.溶质溶剂现象碘水碘在水中没有变化碘汽油碘溶解在汽油中,溶液变为紫黑色高锰酸钾水高锰酸钾全部溶解,溶液变为紫红色高锰酸钾汽油高锰酸钾不溶于汽油实验说明: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

知识模块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活动与探究】根据教科书P29的实验药品和仪器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水中参加的溶质NaCl NH4NO3NaOH参加溶质前水的温度/℃\ \ \溶解现象溶解溶解溶解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无变化温度下降温度上升结论溶解时温度不变溶解时温度下降溶解时温度上升归纳整理:阅读P29最后一段内容:吸热>放热:温度下降;吸热<放热:温度升高;吸热=放热:温度不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教案设计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溶液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质量关系:m(溶液)=m(溶质)+m(溶剂)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溶质和溶剂的辩证关系(1)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3)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教学反思溶液是最常见的一大类物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本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

教学中,我引领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同时也帮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对溶液的形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第2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温度的变化。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反应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实验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重点溶解过程的吸热和放热。

难点对溶液形成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等,植物油、洗涤剂、试管、胶头滴管。

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什么是溶液?溶质、溶剂和溶液三者有什么关系?二、新课导入师: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溶液的一些相关知识,知道了溶液的组成,了解了常见的溶质与溶剂的判断。

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而形成的,那么在这一溶解过程中有什么现象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内容。

三、新课教学[板书]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教师演示趣味实验:向烧杯(底部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

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 9.1 溶液的形成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

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 9.1 溶液的形成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液、溶质以及溶剂的概念,会通过溶液的性质简单区分常见的溶液。

(2)了解物质溶于水的温度变化,知道常见的几种物质溶于水后的温度变化。

(3)通过实验了解常见的乳化现象。

(4)了解和区分溶解和乳化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和实验明确物质的溶解和常见的乳化现象,让学生建立物质在水溶液中简单的行为变化。

(2)通过多媒体演示溶解和乳化作用的过程,让学生在头脑里形象地形成溶液和乳化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溶液的形成和形成过程的微观展示,让学生形成溶液微观的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掌握通过比较认识事物的能力。

(3) 通过了解溶解和乳化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溶液的形成。

2.溶剂、溶质、溶液的区分和联系。

难点:1.通过溶液的形成,在头脑里建立溶液的微观概念。

2.会区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溶解还是乳化。

【教学方法】实验导学、组织讨论、小组合作、多媒体微观展示【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学媒体】多媒体实验仪器【教具准备】蔗糖,碘,高锰酸钾,汽油,蒸馏水,红墨水,乙醇,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硝酸铵固体,植物油,洗涤剂,烧杯,试管,胶头滴管【授课教案】续表续表乳浊液:液体里分散着不溶于水的、由许多分子集合而成的小液滴。

这种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乳浊液不稳定,静置后续表。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9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9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评价实验方案。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实验准备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 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或自制动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活动与探究(一):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学生:我们的活动目标是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学生:实验用品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3、NaOH。

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我组的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

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反之是吸热。

教师: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是正确的。

下面我提供一个设计方案,请同学们参考。

阅读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 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9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9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1)溶液的形成过程及其微观机制的深入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和模型来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认识。
(2)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涉及到比例和百分比的转换,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数学与化学知识结合的挑战。
(3)溶解度曲线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图表阅读和数据分析能力,这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存在难度。
2.教学目的: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回顾物质的状态,为新课溶液的形成做好铺垫。
3.教学方法:采用提问法,激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营造积极氛围。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点: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剂是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溶质是溶解度较小的物质。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可逆性等特点。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自主发现溶液的形成规律。
-利用问题驱动法,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帮助学生逐步攻克重难点。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2.教学策略: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直观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抽象思维的困难。
4.教学支持:
-提供丰富的实验材料,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准备充足的教学辅助工具,如溶解度曲线图表、计算模板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难点。
-创建学习平台,提供课后复习资料和在线答疑,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出示一瓶汽水,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汽水是什么状态的物质吗?它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思考作业要体现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创新观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学反应、混合物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内容。溶液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质状态,对于溶液的概念、特征和形成原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3.讲解溶液的形成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溶解过程,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等。
4.通过实例分析,讲解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引导学生掌握溶解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配任务给各小组,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溶液的形成原理和特征。
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如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治学的态度,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问。
3.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环保意识,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了解到化学实验中的药品和溶剂都是宝贵的资源。
4.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的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溶液的概念,如饮料、药剂等,让学生感受到溶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溶液的形成过程,如将固体物质溶解于溶剂中,观察溶液的变化。
3.利用多媒体展示溶液的形成原理和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溶液的本质特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问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溶液是什么?溶液是如何形成的?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如何?
4.问题导向与思考: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液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溶液的定义,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分类。
2.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观察和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掌握溶液的浓度概念。
3.熟悉溶液的物理性质,如颜色、透明度、密度、粘度等,并了解这些性质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4.学会运用溶液的化学性质进行实验操作,如溶解、沉淀、电解等。
3.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和讲解,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确保学生对溶液的形成、性质和浓度等知识点的掌握,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完成课本第9单元课后习题1、2、3题,重点巩固溶液的定义、分类、溶解度及溶液浓度的计算。
2.引导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讲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并通过实验验证。
3.讲解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如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4.分析溶液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颜色、密度、电解质等,并通过实验现象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2.通过展示一些神奇的溶液实验现象,如酸碱指示剂的变色、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习溶液的形成和性质做好铺垫。
3.提问学生关于溶液的已知知识,如溶解、溶质、溶剂等概念,为新课的学习搭建知识框架。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详细讲解溶液的定义、组成和分类,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溶液的概念。
3.教学评价:
-结合课堂表现、实验操作、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等多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9.1溶液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9.1溶液的形成-教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及关系;(2)知道溶液的特征及溶液的组成;(3)了解溶液的重要用途;(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5)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体验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是:在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溶液,对于溶液有一定的认识。

学生学习的障碍点是不能全面认识溶液的特征,不能准确判断什么是溶液。

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分类归纳,由个别到一般,逐步建立溶液的概念。

学生学习的发展点是溶解的微观过程。

学生将通过推理判断的方法,去伪存真,从微观角度对溶液的应用进行解释。

授课班级学生成绩较好,学习纪律较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入手,通过连续性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活动,让学生有深入思考、深入理解、完整表达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体,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记忆、理解得更深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一、新课导入由海的图片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活动】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演示实验: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蔗糖和植物油,再加入少量的水,震荡,观察现象。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板书:1、定义)(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蔗糖“消失”的原因。

(3)引导学生对比实验现象,总结溶液特征。

(4)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5)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 师生活动2(总结:溶液特征)(板书:2、特征)4. 师生活动3(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板书:3、组成)(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9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9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鼓励他们设定学习目标,提高自我驱动力。
3.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
4.通过课堂讨论、实验报告、作业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它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巧妙运用上述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9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9单元“溶液的形成”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涉及溶液的概念、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一单元的知识点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本节课开始前,我了解到学生们对于溶液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丰富的接触,如饮料、药剂等,但对其本质特征却理解不深。基于此,我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旨在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掌握溶液的性质,并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课堂上,我首先通过展示各种日常生活中的溶液实例,如海水、糖水、盐水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接着,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溶液的制备和性质。在实验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溶液的颜色、透明度等特征,并思考溶液形成的原因。
随后,我引入溶液的浓度、饱和度等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的实际意义。在此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去理解和解释新的知识点,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2.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实验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人教版化学初三下第九单元9.1溶液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化学初三下第九单元9.1溶液的形成教案

第九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参考课时:2课时)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4)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

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2.1 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2.2 教学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3 专家建议溶液是常见的一大类物质,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入手,通过对熟悉的物质的分析归纳,将学生对溶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

溶解过程的微观理解比较抽象,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更加直观。

在生活中的溶液的讨论环节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化学学科的社会意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乳浊液及乳化现象教材介绍的比较简单,所以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完成的,这样便可以鼓励学生参与,鼓励学生交流,培养了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但是学生对溶剂的判断上有时候还会出错,所以还要加强练习,直至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4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联系实际→知识升华→联系实际→激起兴趣。

5 教学用具教师用具:投影仪、烧杯、玻璃片、玻璃棒、五试管溶液(品红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钾溶液)、硝酸铵固体。

学生用具:仪器:小烧杯、玻璃棒、小试管、药匙、滴管、酒精灯、火柴、温度计;药品:食盐、蔗糖、碘、高锰酸钾、汽油、水、乙醇、植物油、洗涤剂、洗衣粉、纯碱、硝酸铵、氢氧化钠6 教学过程6.1 第一课时[学习情境]展示五种液体:红色(晶红溶液),蓝色(硫酸铜溶液),黄色(氯化铁溶液),紫色(高锰酸钾溶液),无色(氯化钾溶液)。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第9章《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1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第9章《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1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课题2 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4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地方法,记录、分析实验现象;○2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课时分配】二课时【教学过程】问题:喝过雪碧、可乐吗,啥味道?喝过纯净水吗,啥味道?结论:生活中的液体多数是混合物、不是纯净物。

下面我们重复两个生活中的实验。

【实验探究1】食盐、蔗糖溶于水的情况。

【思考】我们得到的液体都是混合物。

每种液体各部分的性质都一样;只要条件不变,无论放置多长时间,每种液体都没有沉淀析出。

如此,你能给溶液一个定义?一、溶液: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特征: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如食盐、蔗糖等。

3、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如水(水是较好的溶剂,许多物质能溶解在其中)。

【质量关系】 m(溶质)+ m(溶剂)= m(溶液)【讨论】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以下三种:可以用肥皂水洗;可以用洗衣粉洗;可以用汽油洗。

用谁洗效果更好呢?【实验探究2】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种溶质在同种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思考:看来衣服上的油滴用汽油洗效果更好;因为油在水中溶解能力弱、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

前边我们谈到的溶质大部分是固体,那么溶质还能否是别的状态呢?二、溶质与溶剂的辩证关系:【实验探究3】乙醇溶于水。

【实验步骤】取少量高锰酸钾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少量乙醇,观察现象。

2、通常:有水时,水无论多少都是溶剂,3、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气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概念及形成条件;2.理解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3.掌握溶解度的定义、计量单位及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1.溶液的概念及形成条件;2.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

三、教学内容1.溶液的概念及形成条件;2.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3.溶解度的定义、计量单位及影响因素。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当你在水中加入一些盐后,你发现盐会迅速消失,表面的水变得咸咸的,请问这是怎么回事呢?”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

4.2 知识讲解(20分钟)4.2.1 溶液的概念及形成条件先向学生解释什么是溶液,溶液的特点以及溶液与悬浮液、乳液、凝胶的区别。

然后介绍溶解的条件,包括物质的颗粒结构、温度和压力的影响等。

4.2.2 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分别介绍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并通过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4.2.3 溶解度的定义、计量单位及影响因素解释溶解度的含义,介绍常用的计量单位,例如克溶解质/升溶剂、摩尔溶解质/升溶剂等。

然后讲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溶质粒子大小等。

4.3 实验演示(15分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比如将不同温度的水分别加入相同量的糖中,观察并记录糖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

再通过实验结果讨论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4.4 小组讨论与总结(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总结以下内容: 1. 溶液和其他三种混合物的区别; 2. 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 3. 溶解度的计量单位及影响因素。

然后由每个小组代表发言,共同总结与讨论。

五、教学延伸1.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了解溶解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并写一篇小论文报告。

2.进一步探讨溶解度的实际应用,例如药物的溶解度对于医疗治疗的重要性。

六、作业1.完成课堂笔记,复习课堂内容;2.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七、板书设计溶液的概念及形成条件:- 溶液的特点- 溶液与悬浮液、乳液、凝胶的区别- 溶解的条件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 溶质的概念- 溶剂的概念- 溶液的概念溶解度的定义、计量单位及影响因素:- 溶解度的含义- 计量单位- 影响因素八、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对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了解了溶解度的定义、计量单位及影响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
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评价实验方案。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实验准备
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 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或自制动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