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资料

合集下载

高考政治复习研讨会交流材料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高考政治复习研讨会交流材料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机制【背景材料】材料一(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报告用较大篇幅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重大任务。

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材料二(收入分配):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两提高”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两同步”,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两同步、两提高”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指明了方向。

材料三(社会管理):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并作出了全面的安排。

特别是在以往强调“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同时,又将“法治保障”纳入到社会管理体制中来,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彰显出法治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材料四(社会管理):网格化管理依托统一的城市管理数字化信息平台,将城市管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为单元网格(一般把1个社区划分为1个或若干个网格),把人、地、物、事、组织等内容全部纳入其中, 实施精细化、信息化、动态化社会服务管理,是城市管理方式的一种革命和创新。

网格化管理帮助建立和健全问题发现及时、协调有序、处置有力、监督有效、责任落实、服务到位的常态化的社会管理服务机制。

【考点链接】一、经济生活: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影响消费的因素。

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

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

PPT文档演模板
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
• 然而,应急管理的功能极为有限,只能控制事态,不能解 决问题,真正解决问题的是危机管理。正如灾害(突发事 件)并不等同于危机一样,应急管理也不等同于危机管理。 由于危机的根源是风险而非突发事件,所以危机管理要求 发现真正导致危机的风险,包括问题、矛盾、漏洞和“病 根”,从而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堵塞漏洞,拔除“病 根”,以达到同类危机不再发生的效果。现在我们经常看 到,在处置城市逢雨就淹水、渣土车闯红灯撞人、食品安 全事故以及群体上访等突发事件时,总是不见效、难除根, 其原因就在于只是停留于旨在控制事态的应急管理,并没 有实行真正解决问题的危机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
三方关系图(以劳资关系为例)
PPT文档演模板
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
(3)社会关系失调
• 社会结构的失衡导致社会关系的失调。城 乡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发展的不平 衡,直接带来城乡居民之间,东中西部居 民之间,不同产业、部门、单位人员之间 关系的失调。社会构成要素组合失序,自 然带来政府与雇主、员工之间,政府与开 发商、居民之间,政府与执法人员、老百 姓之间的关系失调。
PPT文档演模板
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
• 学界则普遍认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 主要任务是:加强社会建设,优化社会结 构,发展社会组织,理顺社会关系,重建 社会信任,最终形成与政府、市场既相协 调、又相制衡的“公民社会”
• 此乃学术性观点,操作性并不强
PPT文档演模板
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
PPT文档演模板
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
• 其次体现在要素组合失序。劳资矛盾、征 地拆迁、执法纠纷一直是社会冲突特别是 群体性事件爆发的“由头”,这实际上反 映了企业员工、老板高管与政府之间,城 乡居民、开发商与政府之间,老百姓、执 法人员与政府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结构性矛 盾。以劳资矛盾为例: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_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举措有什么.doc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_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举措有什么.doc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_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举措有什么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为了进一步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以下是我整理的资料,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

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

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

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

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

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引导它们依法开展活动。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

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

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

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

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思路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思路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思路推进治理结构创新治理结构的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

传统的以政府为单一主体的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进一步推进治理结构创新,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应注重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激发社会活力,共同参与社会管理。

强化法律法规建设法律法规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和保障。

必须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各项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管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加强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社会管理效率,建立完善的社会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与整合。

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社会动态的监测与分析,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深化社区管理改革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深化社区管理改革对于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应加强社区自治建设,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社区各类组织的管理与引导,推动社区共治共享,提升社区整体治理水平。

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均等化水平。

同时,要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强化应急管理能力突发事件和风险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现象,强化应急管理能力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应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应急预案和预警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同时,要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的专业化水平。

此外,还应加强民众的应急教育,提高全社会的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对于提升社会管理创新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应借鉴国际先进的社会管理经验和方法,引进国际优质资源,提升我国社会管理的整体水平。

同时,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协同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社会问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思路

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思路
管理 体制 创新 的关 健 。 小政 社 会 需 要而 存 在 ,为 社 会 利益 而 存在 。 动 要求 政府 提供 胛务 .最终 实现 “ 府 、大服 务 ”的理 想格 局 。 社会 管理 主要 是政 府和 社会 组织 为 因而 ,它必须 为促 进社 会的 发展 和进 步
促进 社会 系 统协调 运转 ,对社 会 系统 的 服 务 ,为社会 日益 增长 的物质 和 文化 需 组成 部分 、社 会生 活 的不 同领 域 以及 社 求服 务 。政府 行政 在理 论上 不仅 仅是 单 会发 展 的各个 环节 进行 组 织 、协 调 、监 纯 的管理 制行 政 。而应 是为社 会 和公 众 督和 控制 的过 程 。社 会 管理 说到 底是 对 提 供服 务的行 政 。服务 是政 府的 首要 职 人的 管理 和服 务 ,涉 及 广大 人民 群众 切 能 。现 代西方 各 国政府 的职 能再 设计 也
理 体 制 创 新 中 ,由 于 政 府 处 于 主 导 地
( 一 )服 务 是 政 府 职 能 的 必 然 选择 。 共利 益服 务 。其次 ,还要 求权 力主体 观
位 ,因此 政 府 的态 度 、姿态 非 常 重 要 。 政 府最 根本 的职 能仍 然是服 务职 能 。政 念 也 要 有所 转 变 ,要 认 识 自己 的权 力 , 政府 开放 的态 度 和 自信 的 姿态 ,是社 会 府 作为众 多社 会 组织 中的一 种 ,也是 为 争 取 自己的权 力 ,限制 政府 的权 力 ,主


办 公 璺 业 务 厅 室 : ¨ o f I = , c e 平r a s i ¨ i = i ; j
文/ 余 宁
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思路
社 会管 理 体制机 制创 新 ,是指运 用 结 构 转 型 、世 界 格 局 多 变 的新 历 史 时 服 务在理 论 和实践 上都 成 为政府 职能 的 现 有 的 资 源 和 经 验 ,运 用 现 代 管 理 理 期 。政 府 必须全 面履行 经济 调节 、市 场 必 然取舍 。但 我们 的政 府仍 然 习惯于 全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方案意见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方案意见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方案意见社会管理是指社会组织、政府机构和个人行为之间的管理和协调。

它涵盖了社会治理、社区管理、安全管理、文化传承等方面。

社会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提高社区治理水平,还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本文提出以下实施方案意见。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效率信息化建设是提高社会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需要加强数据统一管理、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推广电子政务等技术手段,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实现社会管理的全过程数字化、信息化,从而提高社会管理效率。

同时,可以建立公共管理信息服务平台、社会矛盾调解平台等,将社会管理与信息化紧密结合,优化社会管理流程,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二、强化社区治理实践,提高社区管理水平社区治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

通过社区治理,可以加强社区管理,解决居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推动社会发展与和谐。

因此,需要积极探索社区治理的有效模式,建立多元化的社区治理机制,提高社区自治的能力。

同时,可以加强社会组织建设,鼓励居民参与社区管理,促进社区自治。

加强社区管理能力的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加强社会服务资源整合,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社会服务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社会服务资源整合是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的关键。

因此,需要强化社会服务资源整合能力,建立社会服务资源调配机制,促进社会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构建全民参与、全方位、全覆盖的社会服务体系。

同时,需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社会投资创新等方式,拓宽社会服务领域,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市场主体服务能力,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四、推行分类管理,提高管理精细化程度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通过分类管理提高管理精细化程度。

在分类管理方面,需要依据不同管理对象进行分类,对照不同的管理需求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案,建立起一套符合管理对象特点、具有针对性的管理体系。

推行分类管理可以从源头上确保社会管理效果的良好,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精细程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专题之四:创新社会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专题之四:创新社会管

做到“三个发挥”:
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
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
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
行为的作用;
结果: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
2020/6/21
8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
2020/6/21
29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性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
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
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
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
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
弱势群体问题
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2020/6/21
7
2、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出与完善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
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
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
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2020/6/21
16
②坚持公民增权的原则
增权是一个增加公民个人或集体的政治权利和 社会资源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激发公民权能、增强 他们的自尊、效能感和控制感。创新社会管理应当 以增强公民权力和能力为目标,还权于社区,赋权 于公民,推行参与式管理,为公民提供平等的机会, 增加公民在社会政策和社会立法决策中的发言权和 影响力。
社会管理创新,而社会管理创新有助于确保外部环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观点新要求新部署。

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一、充分认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大意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项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的又一个新飞跃,实现了我国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基本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区别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积极投身社会治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等。

这些要求突出了人民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了社会治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牢固把握和高度自觉。

(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对社会建设内涵和要求的认识越来越明晰、把握越来越准确、运用越来越科学,在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的同时,经历了从加强社会管理到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逐步深化过程。

社会治理的创新和发展

社会治理的创新和发展

社会治理的创新和发展一、社会治理的概念和意义社会治理是指社会各方面在一定区域内,通过建立相应的组织、制度和规则,共同协作、协调、管理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

其目的在于实现社会治理的全面覆盖、全民参与、多元协同和多层次治理,从而达到社会安定、公正、和谐、稳定的目的。

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在于,其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涉及人民的安危、生命财产等关键问题。

随着社会环境和人类科技的发展,社会治理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并逐步演化为既包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也包括个人等广泛参与的过程和体系。

二、社会治理的创新方向(一)政府激励政策的创新政府部门是社会治理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制定和实施的政策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治理。

因此,在推动社会治理的创新和发展方面,政府激励政策的创新是非常关键的。

政府可以通过补贴奖励、减税优惠等方式,激发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创新活力,促进社会治理的创新和发展。

(二)社会组织的创新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创新能力也逐渐受到重视。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创新型社会组织基金、提供专项资金等方式,激发社会组织的创新活力,推动社会治理的创新发展。

(三)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社会治理的创新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智能信息化系统、提高信息公开度、建设数字社区等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社会治理的融合发展。

(四)多元化治理的创新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模式已成为社会治理在新时代下的倡导。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合作共治、企业社会责任等多元化治理机制,实现社会主体间的协同治理,推动社会治理的创新发展。

三、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案例(一)电子社区建设借助信息技术,政府和社区建立数字化、网络化的社区平台,方便居民获取各种服务,实现社区治理的全面升级。

(二)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建立智能化、信息化的城市运行系统,实现城市面貌管理、城市安全监管、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创新治理,从根源上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以人为本,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以人为本,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经营管理125以人为本,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潘俞彤摘 要:在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经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越来越被人们关注。

以人为本,加强创新社会治理关乎着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对我国的建设及政党体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起来。

关键词:创新社会治理 以人为本 人民利益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

面对社会需求多样化、思想观念多元化的新形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牢固树立“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的理念,彰显人文情怀,增进人民福祉。

一、创新社会治理体质的意义创新社会治理体质,对于维护最广的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额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安定有着重要意义。

二、社会管理体质面临着新问题和新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社会管理,为形成和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重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

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我国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和机遇,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情况。

一是人民内部矛盾易发多发。

一方面,矛盾主要集中在农村土地征收征用、城镇房屋拆迁、国有企业改制、涉法涉诉等领域,因劳资纠纷、医患纠纷、环境污染、非法集资、股市房市投资受损等引发的矛盾明显增多。

另一方面,矛盾涉及各行各业阶层,既有城镇居民、农民、职工、离退休人员、个体工商业者、学生等等。

二是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问题突出。

一方面,各类社会组织快速增多,截至2015年底,全国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65.2万个,备案的城乡社区社会组织近50万个。

另一方面, 政社不分现象依然存在,社会组织发展培育不足,活力不强,发挥作用不够。

三是公共安全形势严峻。

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2015年全国发生安全事故35万起,造成7.9万人死亡。

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时有出现,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引言近年来,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和多样化不断增加,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加强社会管理的必要性、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论述。

1. 加强社会管理的必要性社会管理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问题也不断增加,如犯罪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社会不公问题等。

加强社会管理可以更好地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2. 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是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保障。

社会治理体系包括社会治安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

要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2.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社会治理的基础。

需要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的权责,确保社会治理的有效进行。

2.2 建立健全的社会组织体系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注重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形成协同治理的局面。

2.3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

要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需要提高基层社会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基层社会管理体系的建设。

2.4 推动信息技术与社会管理的融合信息技术在社会管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要推动信息技术与社会管理的融合,提高社会管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更好地满足社会治理的需求。

3. 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面临着许多困境,需要通过创新来解决。

下面列举几种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途径:3.1 多元参与和协商决策加强社会管理需要摒弃单一的管理模式,促进多元参与和协商决策。

可以通过设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开展社会咨询和协商活动,使社会管理更加民主和公正。

3.2 引入市场机制和激励机制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往往是由政府主导,市场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发挥有限。

可以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治理的创新。

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精选5篇)

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精选5篇)

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精选5篇)申论热点: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关键词】社会体制改革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现代社会组织体系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治理激发社会组织和活力【热点背景】记者: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内容,同时,还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这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郑昌华:总目标揭示的是改革的根本方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引领。

《决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明确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对整个国家制度体系和制度执行能力建设提出的目标,其中,国家治理体系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

由此可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总目标与分目标、总体布局的体系与一个方面的体制的关系。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记者:以前我们更多地讲社会管理,现在提出社会治理,二者有什么区别?从讲社会管理到提出社会治理,我们经历了一个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新要求。

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的创新,并强调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一方面是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总目标相呼应,另一方面是适应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深刻变动、社会管理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需要,说明我们党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有了一个新飞跃。

记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适应新形势,以深化改革创新社会治理?郑昌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各个方面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

首先,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要基于对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科学认识,对传统社会管理方式实行重大变革,实现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

创新社会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

Theory Researc h学论理★★★★收稿日期:2012-10-10作者简介:勾学玲(1978-),女,内蒙古扎兰屯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研究。

创新社会管理研究勾学玲(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社会与文化教研部,哈尔滨150080)“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然而,当前我国社会管理的理念、体制、机制、管理的方式方法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为创新社会管理积极寻求解决的对策。

一、创新社会管理理念第一,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就要破除落后的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管理理念滞后,一直特别注重经济建设而轻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

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思想,并没有错,不可否认,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第一要务,这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

但是,仅有经济发展是完全不够的,不能解决诸如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我们必须努力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和谐发展,使改革发展成果人人共享。

温家宝同志在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说的是就这个道理。

我们还要警惕社会管理就是简单的管制和控制的思想,这种管理理念,一切以稳定为目标和目的,完全没有服务意识和服务观念,压制了社会的活力,使群众的不满情绪得不到有效疏导,不能从源头上,疏通和化解矛盾。

第二,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就要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

社会管理所规范和协调的社会关系、组织行为等都离不开人的活动,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社会管理的客体。

而对人的管理是不同于对物的管理的,因此,社会管理一定要体现人文关怀,尊重人的价值,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管理理念,这一理念具有统领的作用,它强调的是一种服务意识,而不是单纯的控制思想。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措施有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措施有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措施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措施有很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社会治理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不再满足当前的需要,因此需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具体措施。

首先,建立多元化的参与机制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传统的社会治理体制中,政府单独负责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需要引入多元化的参与机制,包括政府、市民社会组织、企业和居民等各个参与主体。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和公平性,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

其次,借助信息技术推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很重要的措施。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建立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渠道,政府可以更有效地与公民进行沟通和互动。

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政府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社会民意和问题状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和采取措施。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加强社会治理的透明度和效能,促进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

第三,加强法治建设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措施之一。

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才能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正。

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需要加强法治意识,依法治理,加强立法、执法和司法的协同合作。

同时,还需要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加强法制监督和公正审判,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第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措施。

在传统社会治理体制中,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然而,政府的职能应该从单一的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和协调者。

政府需要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的提供,为市民提供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等。

同时,政府需要积极发挥协调作用,促进各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和共赢,推动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发展。

最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措施之一。

新形势下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路径选择

新形势下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路径选择

新形势下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路径选择【摘要】在新时代下,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迫在眉睫。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展开论述。

在通过背景介绍和问题提出引出文章主题。

正文部分分析了新时代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重要性,揭示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以及推动创新的意义,并提出了创新路径选择的原则,包括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促进社会自治组织发展以及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结论部分强调了新形势下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并对文章内容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的探讨,旨在为我国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提供有效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新时代、问题、政府职能、基层社会治理、社会自治组织、机制完善、发展方向、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我国社会治理体制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

在新时代下,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关键,是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从传统的经济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社会结构和社会需求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随之而来的是社会治理体制面临着新问题和新挑战,传统的治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我们需要对社会治理体制进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只有不断探索创新,加强改革,完善制度,才能夯实社会治理的基础,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

对我国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路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将直接影响到国家长远发展和社会稳定。

1.2 问题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治理体制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和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结构不断变化,人口老龄化和城乡发展差距等问题日益突出,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也给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边界模糊性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

社会治理创新

社会治理创新

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是指国家、政府、社会组织和广大公民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方面采取的行动和措施。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

因此,社会治理创新成为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背景当前,社会问题与挑战层出不穷,如治安状况、环保问题、社会信任危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采取创新的社会治理方式来应对。

二、需求与挑战传统的社会治理方式往往集中在政府的权力机构上,容易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和决策的滞后。

同时,社会治理面临着信息不对称和社会参与度低下的问题,公众对社会治理的参与感和满意度都不高。

三、社会治理创新的原则1. 多元参与原则社会治理需要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建言献策,形成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治理的局面。

例如,政府可以建立社区治理委员会,将居民的意见纳入决策过程。

2. 治理能力提升原则社会治理创新需要加强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治理能力,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政府可以注重培养公务员的专业素养和政策执行能力,同时与社会组织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社会治理的提升。

3. 规范与创新并重原则社会治理需要既遵循规范和法律的要求,又要鼓励创新和实验。

政府可以设立社会治理创新基金,资助和推动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的项目。

4. 信息公开透明原则社会治理需要建立信息公开透明的机制,让公众了解政府的决策过程和参与渠道,提高公众对治理决策的信任度。

政府可以建立信息公开平台,发布重要决策和政策的实施情况。

四、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与案例1. 基层治理创新杭州市推行“互联网+社会管理”,通过建设在线信访平台和社区微信群等方式,实现了政府与居民的沟通互动,提高了基层治理的效率。

2. 社会组织参与上海市成立了社会组织办事厅,为社会组织提供便捷的注册和办理手续,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3. 公众参与治理北京市设立了公众参与网上平台,邀请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决策,增加了公众的参与感和满意度。

社会治理创新ppt课件

社会治理创新ppt课件
• 从合作机制看
——社区呈现原子化、碎片化格局 ——缺乏自主参与的制度化载体和纽带 ——现有合作过度依赖行政整合,进而转化为基层行政负担
• 从资源配置看
——居民权利意识觉醒,但重回应缺引导,公民教育缺位 ——呼吁居民家园意识,但社区公共性建构缺乏利益连接 ——期待共担社会责任,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37
12
中国的治理词源
含义:通过合理管治形成有条理、乃至自发的秩 序 • 《孟子》:“天下之生久矣, 一治, 一乱”; • 《墨子》:“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 经典案例:大禹治水的“疏”与“堵”
背景:权力集中、利益多样、规律自在
13
特征:
• 主体的多层性:从国家到个人分级,国家事 务优先
资源环境、商务成本、社会人口等“硬约束”越来 越多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要求着力增强城市软 实力
必须重视统筹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建设和体 制改革
社会治理创新已经是新一轮转型发展的内在构成组 成部分
34
上海:必须面对的“流动人口问题”
•眼下,中国大城市华灯璀璨、高楼林立,可是,城市化一味求 大求洋求快,“城市病”越来越严重,房价高、就业难、看病 贵以及教育、养老、生活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突出,面临 “城市化陷阱”。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告,全国城镇人口比例达49.6%,但如果 以户籍为标准,起码有1亿多生活在城里的人没有真正城市化, 而是“被城市化”了。许多进城打工者实现了职业转换、地域 转移,却未能实现身份的转变。 •一些农民多年在城里打工,举家进城却扎不下根,城市内形成 了城乡二元结构,即户籍市民与无户籍农民工。
20
“湖滨晴雨工作室 ”
推进政府服务创新,引 导公民有序参与公共事 务

(完整版)管理体制创新

(完整版)管理体制创新

现代社区:呼唤管理体制创新迁进了居民小区,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享受着舒适安逸的生活,这是民生得到很大的改善,告别贫困、步入小康、迈向现代化的中国人民现实面貌的写照。

但是,人民的幸福感并没有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同步提高,老百姓对政府、对社会管理的满意程度也未得到相应提高,甚至在有些地方某些方面反而下降了,这也是我们不能回避的现实.经济发展了,生活改善了,人们逐步富裕了,已成为新时代的居民,究竟还缺失什么?答案之一:缺乏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

小康社会向现代化行进中呼唤建立民主、法制、公正、科学的社会管理体制。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改进社会管理方式、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已成为现代化社区建设重要课题。

从理论到实践探讨社区管理体制创新十分必要。

社会管理古已有之.纵观历史,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社会管理沿着一条由统治和管理的同一性向统治和管理的两重性转变、由官僚管理体制向民主自治体制进化、由权力统治管理向公共服务管理演绎的轨迹行进着。

在阶级社会,社会形态是阶级统治的臣民社会,管理和统治合为一体,管理就是统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对封建社会管理体制作了精辟的概括。

历史证明,阶级统治旨在建立以官为本,以维护、稳定统治秩序为目的,以权力行使为中心,以专权、专政、专治为手段的臣民社会。

其社会运行与其行政管理方式同出一辙,品味其特色如下:一是社会管理主体单一,政府是社会管理的主体,权力集中、机构庞大、层级分明、权限森严。

二是政府行政管理无所不包,人为划分若干社会领域,设立若干专门机构,大到天文地理,小到鸡毛蒜皮全部纳入管理。

三是各级官员逐级对上负责,为官去人格化,行为标准化;办事机械化,循章办事,照章而行,手续繁、速度慢、成本高、效率低。

四是以相对固定的方式方法实施管理,以实现既定目标。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在国体、政体方面有大胆创新,并取得成功经验;在社会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尝试,但是,在社会管理中“统治管理”的影响根深蒂固。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的特点至少有四个方 面:
第一是多元主体; 第二是民主协商; 第三是健全法治; 第四是以人为本。
何谓“法治”?
古今中外的政治学家和法学家虽然有不同的理 解,但其限制权力、保障权利的精神则是公认 的。法治不仅仅是依靠法律治理国家,从而将 法律作为政治服务的工具,更是一种精神、一 种社会信仰、一种思维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只有在法治社会里,人们的基本权利才能得到 保障,公平正义才能得以实现,社会公众才能 过上一种有尊严的生活。与“人治”的恣意性、 政策的非稳定性相比,法治乃理性之治、长效 之治、普遍之治,因此是一种“善治”、“良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讲创新管 理体制,激发社会活力。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完善社会管理、 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2012年党的十八大在过去 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 展了社会管理的理论,提 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 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 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 体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治理这样一个 新的思想,实现从政府对社会单向度的管 控向政府与社会合作治理社会公共事务的 转变。
二、为什么加强和创新 社会治理
一、观察当前中国基层社会形势的三个着眼点
1、人口突破13亿
按照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最新统计,我国人口内地已经达 到了13.4亿人。最新统计数据,2014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 为136782万人。 13多亿的人口规模会产 生什么样的效应呢?
3、城市化率突破50%
2014年六盘水市城镇化率达到44.5% ,较2013年增加1.02个百 分点,比全省40.01%平均水平高4.5个百分点。
“城市病”
人口无序集聚 交通拥堵严重 能源资源紧张 生态环境恶化 房价居高不下 安全形势严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若干思考编辑:admin 时间:2008-4-29 14:08:00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内容具体而复杂,如果对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重点缺乏清晰和准确的把握,则会影响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目标任务的实现。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其目的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社会建设规律的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从而更好地协调社会关系,保证社会公正,提供社会保障,完善公共服务。

因此,当前我们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1.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增强社会管理合力。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社会资源和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要进一步明确各个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和责任,进一步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改善社会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构建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愿望相适应、更加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一要坚持党委领导。

二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三要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

要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城市居民自治,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协助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

要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加强各类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增强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功能。

要加快社会组织的法律制度建设,推进社会组织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大社会组织人才建设力度,明确社会组织主管和推进部门,充分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鼓励社会组织在政府力所不能及的公共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并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从而形成二者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中的合力。

要切实提高政府依法管理社会和社会的自主与自律能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的建立,形成分工合理、调控有序、对全社会进行进一步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

2.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公共服务不足,不仅有总量问题,也有结构失衡问题,其根源在于体制机制不健全。

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完善公共服务政策,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要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按照公共财政的改革方向,切实保障教育、科技、社保、卫生、文化等应当由政府承担职责领域的财政投入,加强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

按照公共资源配置应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的要求,统筹公共服务的分配与布局,着力解决公共服务分配不公的问题,促进城乡、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大体均衡。

要整合城乡社会公共服务资源,以服务群众为主题,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拓展社会服务领域,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形成社会服务网络化的新格局。

二要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

要深化社区服务内涵,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完善社区服务方式,健全社区服务队伍,发展社区服务事业。

积极开展面向特殊性群体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服务,面向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

三要增强社会组织服务社会功能。

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等社会团体的社会功能,在自己的活动领域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补充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上的不足。

3.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在促进发展的同时,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要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更加注重公平,进一步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探索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拓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渠道,大力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

要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从完善农村生活保障体系入手,有步骤地发展社会保障项目,继续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加快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高度重视解决城乡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加快建立健全城乡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救助能力。

从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入手,全面启动廉租房制度。

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在农村低保标准的基础上提高“五保户”供养水平,提高老年人、残疾人和孤残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福利服务和保障水平。

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建立慈善募捐的长效机制。

4.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有效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

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加强统一协调和相互协同,落实责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

健全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不断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围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及时排除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加快应急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健全预警预报责任制,加强应急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高度重视运用科技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形成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

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提高群众参与应急管理和自救能力。

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保障社会公共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5.加强社会评价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事业的社会氛围,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建立健全社会发展评估机制,发挥评价导向、激励约束功能,推动公共管理向绩效导向型转变,促进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维护较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发展活力的同时,高度重视和支持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弱势群体的发展愿望。

优先考虑能够帮助他们的发展项目。

要进一步推进城乡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消除农民进城务工的体制性障碍,牢固树立善待进城务工农民、关爱进城务工农民的观念。

重视解决好劳动关系、劳资关系方面的问题,要把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进一步推进劳动关系体制改革,把职工参与和集体协商制度作为协调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途径,建立健全政府、工会、企业三方协调劳动关系的机制,推动企业建立健全职工参与的工资决定机制、科学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完善解决劳动争议纠纷的法律法规和调解仲裁办法,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劳资关系的和谐,形成劳资两利、合作共赢的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

6.完善社会管理运行机制,提高社会建设和管理效率。

社会管理体制与社会管理运行机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构建社会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效率。

社会管理“机制”是指社会系统的组成要素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主要指系统运行的方式和方法。

当前要着力建立健全以下几个机制:一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

和谐社会应是各方面利益关系能够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

新形势下我国出现的不和谐因素大都与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有关。

因此,需要从利益机制上加以整合。

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把握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

二要建立健全诉求表达机制。

诉求表达是社会成员借助既有的社会资源、制度要求、实现对于自身状况、利益诉求和观点等信息的有效释放,是调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沟通机制。

建立健全畅通、广泛和充分的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渠道是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必然要求。

三要完善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

要建立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特别是要切实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督,组织技术力量对网络舆情进行跟踪和提炼,及时归纳,提出应对措施,并根据网络舆情,有针对性地组织新闻发布活动,及时引导社会舆论。

当前,特别是要着力解决好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环境保护和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坚决纠正企业改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以及教育乱收费和药品购销、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等,尽快完善和建立征占土地的补偿机制、利益受侵害的赔偿机制、社会医疗和养老的保障机制、失业人员的培训再就业机制、分配收入的调节机制等,积极预防和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三个着力点人民网理论频道 07年10月19日作者:谢志强【大中小】181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在这方面的认识和实践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由于社会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和实践经验不足等原因,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体制的内涵和外延、特点和规律,对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等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深化认识,理清思路,敢于创新,从而提高我们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自觉性和科学性。

一、深化认识, 形成共识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