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稳态定义
内环境稳态定义
内环境稳态是指一个系统中关于电子、物理或者其他因素的可预测性稳定状态,这种内环境可以较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正常体系的内环境稳态可以使机构、组织及公司在系统运行中达到预期的目标。
内环境稳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它可以指某个具有持续性的内环境状态,也可以是可持续的系统运行方式。
通常情况下,内环境稳态是一个系统的可预测性和持续性,因此,有些机构和企业重视及建立持续的内环境状态,以提高系统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
建立内环境稳态的基本原则:1)内部特征的一致性,以保证系统的可预测性;2)可持续性,以保证外界环境的可变性;3)协调性,以保证不同系统组件的兼容性;4)有效性,以保证内环境状态的可控性。
内环境稳态的实施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这些技术包括实时驱动控制、短程信号处理、高精度检测以及数据分析等,它们可以通过实时分析的方法,从传感器和记录仪中读取数据,以此来实现可靠的内环境状态。
同时,需要建立一定的管理制度,以维持内环境稳态。
其中包括对系统内部特征进行管理和维护,例如进行定期的技术审查,以及实施有效的备份系统,确保系统数据的安全;另外,还需要开展组织激励、调整计划、分配资源等活动,以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总而言之,内环境稳态是一个系统可预测性和持续性的关键。
建
立内部稳态要求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结合运用,以保证系统的可靠运行。
只有这样,机构、组织及公司才能顺利完成其预定目标。
高三一轮复习生物内环境的稳态课件
作业
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D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2、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C
)
①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②内环境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
③内环境处于稳态时,其渗透压、温度和pH恒定不变
④淋巴液、组织液与血浆相比,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蛋白
相对稳定
C.正常人体内调节血糖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是处于动态平衡
的
D.种群数量的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存在稳态
考法2 借助内环境稳态失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考查社会责任 3 . (2022·石家庄测试)稳态失衡是机体病理生理变化之一,下列恢复
机体稳态的方法错误的是(D )
A.脑组织水肿患者可使用提高血浆渗透压的药物 B.急性腹泻患者可输注含特定无机盐的生理盐水 C.长期进食障碍患者可输注葡萄糖生理盐水 D.炎症患者可输注蒸馏水配制的水溶性药物
乳酸+NaHCO3 OH- + H2CO3
乳酸钠 + CO2 + H2O HCO3- + H2O
考法1 围绕内环境稳态及其发展,考查生命观念
1.下列关于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稳态是机体在神经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 的 B.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C.免疫系统既是机体防疫系统,也是维持稳态的调节系统 D.新生儿在出生后前六个月一般不易患传染病,是因为在胎儿期从母 体血液中获得了抗体
肾功能衰竭导 致水和无机盐
代谢紊乱
透析,俗称人工肾,即利用半透膜原理, 将体内各种有害及多余的代谢废物和过 多的电解质移出体外,并达到纠正水电 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目的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讲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知识点一人体的内环境知识点二内环境的稳态知识点三稳态的调节1.人体的体温调节2.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考点一︱内环境及其稳态1.内环境的成分(1)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比较: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②从①血浆透过毛细血管壁①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归纳串记]内环境中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质(1)存在的物质主要有:(2)不存在的物质主要有:①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等。
②存在于消化道中的食物及分泌到消化道中的消化酶。
(2)几种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举例: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营养物质: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循环系统→组织液(或血浆和淋巴)→组织细胞。
(2)空气中的O2: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组织液(或血浆和淋巴)→组织细胞。
CO2的排出途径正好相反。
(3)其他代谢废物:经过内环境及循环系统的运输,到达肾脏、皮肤等器官以尿液或汗液的形式排出。
[学法指导]图解法分析物质的穿膜层数(1)葡萄糖经过的膜层数至少为:进、出上皮细胞(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4层)+进组织细胞(1层)=7层。
(2)O2经过的膜层数至少为:进、出肺泡壁细胞(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4层)+进、出红细胞(2层)+进组织细胞(1层)+进线粒体(2层)=11层。
3.人体pH稳态的维持(1)稳态维持的原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NaHCO3—H2CO3、NaH2PO4—Na2HPO4等。
(2)维持机制: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易误提醒]几组易混淆的概念(1)血液和血浆。
①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②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属于体液中的细胞外液。
(2)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
①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
②血浆蛋白是血浆中200多种蛋白质的总称。
内环境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1]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2、体液之间关系: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淋巴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编辑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2、兴奋传导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低于0.8 g/L:低血糖症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内环境稳态的名词解释
内环境稳态的名词解释
内环境稳态是指一个人内在的情绪稳定,以及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这种稳定的内在状态是一个人快乐和健康的前提,也是精神和身体良好的基础。
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他的内心深处得不到平静,激情和情绪持续高涨,就会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从而影响他的生活和工作。
因此,保持内在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要建立内环境的稳定,首先要做的是放松自己,通过锻炼、调节心理和改善作息来控制状态。
许多人可以通过做一些有趣和有益的事情,例如参加体育运动、阅读好书、聆听音乐、练习冥想、绘画以及利用节日和休息日来度过愉快的时光来增加心理健康,从而稳定内在状态。
此外,通过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也可以帮助稳定内心的状态。
所有的人都会受到外界的刺激,因此,一定要找到有趣的环境和友好的心理状态来改善内环境的稳定。
另外,当遇到问题时,要有一个安全的空间可以处理它,并及时向熟悉的朋友倾诉,让他们给予适当的建议,来缓解压力,改善心理状态。
此外,一个人若想健康地生活,就要花时间来改善自己,尊重自己,找到自己的价值,不要因小失大,把自己的能力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以促进内心的稳定。
另外,在充满压力的环境中,要学会放松心情,并经常发挥个性,以改变生活的节奏,让心情变得更加开朗。
最后,要牢记的是要尊重内心,尊重自己,思考自己的想法,对自己有信心,而不是对自己太苛刻。
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乐观和自
信,把自己看得更重要,从而保持内环境的稳定。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共26张PPT)
,对
D.剧烈运动时血液中的乳酸上升
(【3解)析直】1接.细参胞与外内液环包境括的血系浆统、有淋四巴个、;组织液,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2)内环境在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作用;
②表示用2.NaOH或盐酸分别对缓冲液和生物材料的处理。
考点七 五
1.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一种反馈调节,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 主要调节机制。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机体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共同维 持内环境的稳定;免疫系统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所以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是37℃左右。
②表示用NaOH或盐酸分别对缓冲液和生物材料的处理。
3.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所以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是37℃左右。
考点三
1.细胞外液即内环境,内环境的“内”是相对于外界环境而言的。高等动物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 交换,同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与体内细胞物质交换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具体情 况如下:
细胞生活的环境
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血浆中的渗透压主要与
细胞 外液 理化 特性
无机盐、蛋白质 的含量有关) 酸碱度:血浆pH为7.35~7.45(血浆中与HCO-3、HPO2-4等离子有关) 温度: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 37℃ 左右(与汗腺等活动有
关)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 物质交换 的媒介
2.
内环境的概念是相对于外界环境提出来的。内环境与细胞外液是同一概念,具有相同的内涵和外
延,都是专用名词。需要注意的是:(1)体内细胞只有经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因此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内环境的稳态
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以 H2CO3/NaHCO3 缓 冲对为例)。
过多的碳酸氢钠由泌尿系统排出
PH不升高
2. 乳酸 + NaHCO3
乳酸钠 + H2CO3
乳酸钠由泌尿系统排出
PH不降低
H2CO3
H2O+ C02
CO2经呼吸系统排出
PH不降低
内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稳态
血浆pH稳定的机制(7.35--7.45)
5.调节能力: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__一__定__限__度___的,当 _外__界__环_境__的__变__化__过于剧烈,或_人__体__自__身__的__调__节__功__能__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6.生理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_正__常__生__命__活__动__的必要条件。
外界温差引起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
多食、多饮、多尿、口渴、饥 饿感强烈,身体消瘦
头痛、乏力、心跳加快
食欲不振、四肢无力
疲倦、周身不适、恶心
高热、皮肤干燥、恶心、呕吐 、食欲不振、心悸、头疼、病
死率较高
疲倦、周身不适、恶心
稳态失调的原因
外环境变化过于剧烈(外因)
任务驱动
活动一:
明确化验单上各类检测项目的具体含义,为什么能够通过
各类指标来反应机体的健康状况?分析化验单上的参考值为什么是一个范围而不
是恒定的数值,说明什么问题?
活动二:通过
推测机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
的;建构模型解释人体各系统是如何协调维持机体PH稳定的,
分析各个
器官系统是如何保持协调一致的?
活动三:列举2-3个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实例并解释。
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
1.含义:通过调节反应形成的动物机体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2.稳态的内容
①
体温恒定。
②
气体平衡:维持O2和CO2的平衡。
③
调节机制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协调活动
主要是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排泄系统
相对稳定状态
是指内环境的各项指标处如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
血糖平衡:保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能量的供给。
3.内环境稳态的实质
① 内环境的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
②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稳定。
4.稳态调节
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实现内环境稳态。
5.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机制、基础及相对稳定状态的含义
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
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答案:D
解析:肌细胞浸泡在组织液中,与其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因此图中X是组织液,与组织液进行“双向”物质交换的是血浆Y,则Z是淋巴。若饮食过咸,则血浆中渗透压会升高,A项正确;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如部分蛋白质)可通过淋巴进入血浆,B项正确;肌细胞厌氧呼吸的代谢产物是乳酸,可导致组织液的pH略降低,C项正确;内环境稳态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D项错误。
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
答案:B
内环境稳态
A.血浆→组织液→淋巴→病变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病变细胞
C.血浆→组织液→病变细胞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病变细胞
C、D
(2)、血浆中的水的来源可恰当的描述为 ()
A.组织液 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C.淋巴和组织液 D.血、B消化道
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浆蛋白、
复杂多细胞动物:细胞与外界环境通 过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 细内胞环外境液
外界 环境
①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与 外界相通的结构中的液体应视为外环境。
②内环境与细胞外液是指同一范围。内环境是相对 于外环境而言,细胞外液是相对于细胞内液而言。
一、内环境的概念及成分
3、几个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解 (1)将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浆、组 织液、淋巴、内环境填入下图中
A 体液
B 细胞内液2/3 D 血浆
C 细胞外液1/3 E 组织液 F 淋巴
G 内环境
体液: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 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称为--。 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 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状态。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 要条件。 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 代谢紊乱。
4、组织水肿及成因分析 (1)含义:组织液中水增多引起的水肿现象 (2)类型及原因 A、血浆渗透压降低:
①营养不良: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白质减少,使
血浆浓度降低或细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渗透进
入组织液。
②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导
致血浆蛋白透出进入原尿,从而使血浆渗透压下
第1章 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
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学习目标]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2.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3.关注相关健康问题,网络自我保健并关爱他人的意识。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1)实验目的: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肝匀浆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2)原理:生物组织中pH之所以维持稳定与其含有缓冲物质有关。
(3)方法步骤①设计实验记录表。
②测自来水pH的变化③充分冲洗烧杯,用缓冲液代替自来水,重复上述过程,记录结果。
④充分冲洗烧杯,用肝匀浆代替自来水,重复②过程,记录结果。
(4)分析实验数据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坐标,以pH为纵坐标,画出每次实验中pH变化的曲线。
(5)实验结论:生物组织匀浆类似于缓冲液,加入少量酸或碱不会发生pH的大幅度变动。
2.人体内环境的pH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的机理:人体内环境中有很多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HCO-3/H2CO3,其次还有HPO2-4/H2PO-4等。
3.内环境的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判断正误(1)人体剧烈运动后,由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2)内环境的变化不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3)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稳定时,机体不一定达到稳态()(4)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答案(1)×(2)×(3)√(4)×内环境稳态的含义请分析以下实例,并归纳总结内环境稳态的含义:1.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含量,包括多种代谢产物含量。
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检测值会超出正常范围,因此该指标可反映健康状况。
项目测定量单位参考范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11 U/L 9~60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12 U/L 15~45葡萄糖GLU 10.96 mmol/L 3.9~6.1糖化血清白蛋白GA 33.70 % 10.8~17.1甘油三酯TG 2.21 mmol/L 0~1.7总胆固醇TCHO 5.15 mmol/L 3.1~5.2(1)血液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原因是什么?提示机体的成分都处于一定的范围内,若某种成分的含量高于或低于参考值,则预示机体可能处于不健康状态。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课程标准素养要求内环境的变化会引发机体的自动调节,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1.生命观念:建立生物体的稳态观。
2.科学思维:建构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模型。
3.科学探究: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2.影响内环境动态变化的因素3.稳态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1.内环境稳态实现的基础: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探究历程3.稳态失调: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危及机体健康。
[提醒]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代谢速率不一定下降,如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增多时,代谢速率上升,表现出甲亢症状。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1.实例(1)细胞代谢需要依靠氧化分解葡萄糖来提供能量,只有血糖浓度和血液中的含氧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为这一反应提供充足的反应物。
(2)只有温度、pH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
2.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内环境的变化不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2)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3)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离不开体内细胞的参与。
()(4)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代谢紊乱,此时代谢速率一定下降。
()答案:(1)×(2)×(3)√(4)×知识点一内环境稳态的维持1.内环境稳态2.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流程图1.(2021·辽宁葫芦岛高二检测)下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等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C.内环境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D.细胞不仅仅依赖于内环境,还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答案:C2.(2021·安徽合肥高二期末)许多运动员为了延缓乳酸产生,采取肌肉按摩措施。
【课件】内环境的稳态课件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变式训练
2.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下图是人体内环 境稳态概念图,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①②分别代表___组__织__液___和___内__环__境__(或__细__胞__外__液__)___。 (2)正常人血浆的pH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_____H__C_O__-3 _/H__2C__O3 _(或___H_P_O__24_-_/H__2P__O_-4_)____等缓冲对有关。 (3)一个人长时间发高烧,会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主要 原因是__体__温__过__高__使__体__内__酶__的__活__性__下__降____。 (4)内环境渗透压稳态的意义是___维__持__细__胞__正__常__的__形__态__和__功__能___。 (5)目前普遍认为,___神__经__—__体__液__—__免__疫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 的主要调节机制。
经肾脏随尿液排出
典例3 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人体血浆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
(D)
B.血浆中乳酸过多时,就会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
H2CO3
C.血浆中Na2CO3过多时,就与H2CO3结合形成NaHCO3
D.pH的相对平衡是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独立完成的
学霸记忆•素养积累
重点呈现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内环境的稳态主要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的重要意义 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1)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 础。各器官、系统与内环境的关系如图所示:
自稳态和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自稳态和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自稳态是指一个系统或一个系统的某个部分在没有外部干扰的情况下,能够自行维持一种稳定的状态。
简单来说,自稳态是系统内部自我调节的结果,能够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是指一个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状态。
生物体内部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体,包括血液和组织液等,对细胞正常生存和功能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
内环境稳态是指生物体内部环境的各种参数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自稳态和内环境稳态是紧密相关的概念。
生物体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依靠的就是一系列的自稳态调节机制。
下面我将从不同层面分析这两个概念。
从生物体整体来看,自稳态可以体现为生物体的整体稳定。
生物体针对外界环境的变化,通过各种调节机制来维持内外环境之间的相对稳定。
例如,人体通过出汗调整体温,通过血压调整血流量,通过呼吸调整氧气浓度等,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这些调节机制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能够自行调整,使得生物体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变化。
从生物体的器官层面来看,自稳态有助于维持器官的正常功能。
不同的器官有不同的功能,它们之间相互协调,以维持整个生物体的稳定。
例如,心脏通过调节心率和心脏收缩力来维持血液的循环;肺部通过调节呼吸速率和深度来维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肾脏通过调节尿液的产生和成分来维持水分和离子的平衡等。
这些器官通过相互联系和调节,形成一个复杂的自稳态网络,以维持整个生物体内环境的稳定。
从生物体的细胞层面来看,自稳态有助于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生物体内环境稳态的基石。
细胞通过调节细胞内物质的浓度和平衡,维持细胞内外浓度差,从而维持细胞的稳态。
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和承载体可以调节离子的进出,保持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平衡。
细胞内的酶系统可以调节代谢产物的合成和分解,保持细胞内的物质平衡。
这些细胞内的自稳态调节机制,通过相互作用和协调,使得细胞能够在动态的环境中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总结起来,自稳态和内环境稳态是生物体内部调节的重要概念。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总结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总结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是指人体内部环境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个稳态是通过调节机制来维持的,包括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和体液调节等。
以下是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稳态的概念稳态指的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人体内部环境的各项生理指标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对于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非常重要,如果稳态被打破,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二、稳态调节机制1. 神经调节: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传递信号,调节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例如,当体温过高时,神经系统会通过出汗来散热,使体温回到正常范围内。
2. 内分泌调节: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激素来调节人体内环境的稳定。
例如,胰岛素的分泌可以调节血糖水平,使其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3. 体液调节:人体内的体液包括血液、淋巴液和细胞外液等。
体液调节通过调节体液的成分和体积来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
例如,肾脏可以通过尿液的排泄来调节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平衡。
三、稳态的重要指标1. 温度:人体内部的温度需要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通常为36.5-37.5摄氏度。
2. pH值:人体内部的酸碱平衡需要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通常为7.35-7.45。
3. 血糖水平:血糖是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需要保持在一定范围内,通常为3.9-6.1毫摩尔/升。
4. 血压:血压是衡量心血管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需要保持在一定范围内,通常为收缩压120-139毫米汞柱,舒张压80-89毫米汞柱。
四、稳态失调的后果当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被打破时,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例如,高血压、糖尿病、酸中毒等都是稳态失调的结果。
五、保持稳态的方法1. 健康饮食:合理摄入各类营养物质,保持饮食均衡,避免偏食或暴饮暴食。
2. 适量运动:定期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的代谢能力和调节能力。
3. 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和作息规律,避免长时间熬夜或过度劳累。
4. 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内环境的稳态(24张)
新知讲授
病症名称
内环境理化性质变化
疾病引起的症状
尿毒症 尿素等代谢废物在体内积累 自身中毒和综合病症
糖尿病 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过高 高原反应 体内缺氧,血氧过低
多食、多饮、多尿、口渴、饥饿感强烈,身体消瘦 头痛、乏力、心跳加快
感冒发烧 体温过高,影响酶的活性 食欲不振、四肢无力
严重腹泻 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
新知讲授
1.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 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
液、生物材料(肝匀浆)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PH变化,定性 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从而说明 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 实验用具:
新知讲授
➢ 实验步骤:
①画记录表
滴数 PH
材料
• 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 • 同一人的体温一日内有变化,变化幅度一般不超过1℃。 • 尽管环境气温波动较大,但健康人的腋窝温度始终变化不大。
新知讲授
3.稳 态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 ,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
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外界环境 的变化
当堂检测
4.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失调,往往导致细胞
代谢紊乱。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外界环境因素的稳定及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 的基础 B.血液经肾脏流出时,氧气、尿素、葡萄糖的浓度都会降低 C.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到血浆中,但血浆的pH不会有 明显变化 D.内环境中含有多种酶,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2)细胞水平: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的稳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稳态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不是处于固定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简介: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和活动的液体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20%,其中约3/4为组织液,分布在全身的各种组织间隙中,是血液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细胞外液的1/4为血浆,分布于心血管系统,血浆与血细胞共同构成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特点与表现:内环境的稳态不是固定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表现为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发生变动,例如体温维持在37℃左右,血浆pH维持在7.35-7.45左右,血糖平衡等。
稳态的作用: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失衡可导致疾病。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赖于各器官,尤其是内脏器官功能状态的稳定、机体各种调节机制的正常以及血液的纽带作用。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稳态的实质: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动态变化: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因素外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内因:体内细胞不断进行的代谢活动内环境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的范围体温:36.5~37.5血浆酸碱度:7.35~7.45血浆渗透压:37度时为770千帕血糖:80~120毫克%水:百分之九十到百分之九十二人体体温的动态变化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差异不超过一度。
体温相对恒定的意义:保证了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为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提供了必要条件。
调节机制:基础基础: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进行。
如果某种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的物理性质(水、无机盐、有机物)和物理性质(渗透压、PH、温度等)保持相对恒定。
意义,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三种调节,神经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弧的组成:
三种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基本方式:反射: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反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两种反馈的生理意义,可举例说明:
正反馈:反馈信息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加速体内某一生理过程完成。
(排尿、排便、分娩、血凝等)
负反馈:反馈信息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维持体内各种稳态。
(动脉血压相对稳定)
4、物质转运的分类,特点(耗能,蛋白参与),转运物质:
5、机体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6、静息电位的定义、特征、形成机制:
定义: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形成的内正外负的电位差
特点:内负外正、相对恒定
产生机制:
7、动作电位的定义、形成机制、是否耗能及传播方式:
定义: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膜两侧出现快速而连续的电位变化
形成机制:1)去极化:细胞受刺激时→Na+通道开放,Na+快速内流(内正外负)
3-9
2)复极化:细胞去极化至一定程度→Na+通道关闭,K+通道开放,在细胞内外K+ 的作用下→ K+外流,形成复极化
3)后电位:钠泵排钠摄钾形成微小的电位波动
8、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过程:(10)
神经纤维上Ap →前膜→前膜上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囊泡向接头前膜移动、融合、破裂并量子式释放递质Ach至间隙→Ach越过接头间隙与终板膜上的N2受体结合→终板膜上化学门控Na+、K+通道开放→Na+内流大于K+外流→终板电位(局部电流)→总和→相近肌膜产生Ap
9、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的过程:
肌膜动作电位→至横管膜→三联体(关键部位)→终池Ca2+通道开放→Ca2+内流→肌浆中Ca2+↑↑(关键耦连物)→肌丝滑行收缩
10、骨骼肌光镜下结构及收缩后形态学变化:
骨骼肌细胞在光镜下结构:肌原纤维:每条肌纤维内上千条,上有明暗相间的条纹暗带:中间较明的为H区,中部为深染的M线
明带:中部深染的Z线
肌小节:暗带+ 2个1/2的明带
收缩原理:滑行学说:肌肉收缩时,无机丝缩短和卷曲,是细胞丝在粗肌丝间滑行的结果(暗带长度不变,肌小节、明带、H区变短)
1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每一个的定义: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1)适宜的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
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受器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刺激能量转变成感受神经未梢上的神经冲动,这种作用称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3)感受器的编码作用: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信息转移到AP的序列之中。
(4)感受器的适应现象:用固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传入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逐渐减少的现象。
12、折光系统组成,三种调节方式的触发条件,具体过程及生理意义:
折光系统组成:玻璃体、晶状体、房水、角膜
(1)晶状体的调节:①看近物时,模糊物象→视神经→大脑皮层视觉区
②反射性地引起睫状肌收缩→睫状小带松弛
③晶状体受牵拉的力减少,由于其自身的弹性凸出→折光力增大→辐散的光线聚焦前移而落在视网膜上。
(2)瞳孔的调节:看近物时, 反射性引起双侧瞳孔缩小,称为瞳孔调节. 可减少进入眼内光线的量。
瞳孔对光反射:瞳孔大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强光照射瞳孔缩小,撤光时扩大)
(3)眼球会聚的调节:当视近物时,发生双眼视轴向鼻侧汇聚的现象。
其意义在于看近物时,物像同时落在两眼视网膜的相称点上,产生单一视觉,避免了复视。
13、近视和远视的形成机制:
近视:眼球前后径过长或眼球折光功能过强导致平行光线成像于视网膜之前造成的视物模糊(凹透镜)
远视:眼球前后径过短或眼球折光功能太弱导致平行光线成像于视网膜之后造成的视物模糊(凸透镜)
14、视网膜两种细胞的功能区别,色觉的形成:
色觉形成:视网膜中存在分别对红、绿和蓝光敏感的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含有视红质、视绿质和视蓝质为其感光色素,当不同波长的光线入眼时,这三种视锥细胞的兴奋程度不同,在中枢则产生各种不同的颜色色觉。
15、神经元结构特点,神经纤维定义及传播特点:
结构特点:可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胞体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接受、整合信息;突起由胞体发出,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
树突多条,接受信息;轴突一般只有一条,冲动发放(轴丘)、递质释放(末梢)、再生(髓鞘)
神经纤维:神经元的轴突和外表的神经胶质细胞(髓鞘)构成。
神经纤维传播特征:完整性(结构、功能)、绝缘性、双向性、相对不疲劳性16、感觉三级传导:不同类型感觉的感觉传导通路;丘脑传递分型;大脑接受特征:
17、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条件反射形成的条件,刺激分为两种信号系统:
非条件反射:①先天就有,无需后天训练
②反射弧较简单、固定、数量有限
③刺激性质为非条件刺激
④各级中枢均可完成
⑤多为维持生命的本能活动
⑥物种共有
条件反射:①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经后天训练获得
②反射弧较复杂、易变、数量无限
③刺激性质为条件刺激
④需要高级中枢参与
⑤能更高度地精确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⑥个体特有
条件反射形成的条件:引起条件反射的条件刺激是可变的,反射路通不固定,数量无限,可以建立,也可消退,条件反射的建立使个体具有更大的易变性和适应性。
两个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现实具体的信号.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具体信号的抽象概括.人的语言和思维活动。
18、睡眠的分类及特征:
慢波睡眠快波睡眠
脑电图同步化慢波去同步化快波
感觉,骨骼肌反射降低进一步降低
植物神经功能
(血压,心率) 下降阵发性增强表现
快速眼球运动无明显
做梦无有
功能促进生长,促进体力恢复利于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促进记忆
及精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