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沈从文《边城》中的美
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三重美
方观生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三重美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沈从文无疑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他自称“乡下人”,以“乡下人”的视角进入现代文学领域,创作出了大量家喻户晓的优秀作品,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虽然篇幅较短,只有约七万字,但自问世以来便得到了广泛赞誉。
1996年6月,《亚洲周刊》曾组织来自全球各地的学者、作家联合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上榜作品中,沈从文的《边城》名列第二,《边城》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边城》小说以川湘边界的一座小城镇——茶峒为背景,主要叙述了主人公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悲剧。
在翠翠和傩送的爱情主线之外,沈从文还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调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翻开文本,“湘西世界”的自然之美、风俗之美、人性之美以及人情之美便跃然眼前。
接下来,笔者将从风景美(包括自然美和风俗美)、人性美和语言美三个角度阐述《边城》的艺术魅力。
一、风景美汪曾祺在《沈从文和他的〈边城〉》一文中谈道:“沈从文不是一个雕塑家,他是一个画家,一个风景画的大师。
他画的不是油画,是中国的彩墨画,笔致疏朗,着色明丽。
”[1]的确,对于自然风景,沈从文有着特别的偏爱,自然景物描写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边城》中便穿插了大量关于自然风景的描写,如写碧溪岨: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
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2]再如写酉水: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
白河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
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
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独具特色的一位作家,他创造了散文化的小说笔法,并在他的作品中构造了独特的湘西文化,他把自己对人性的“真”“善”“美”的理解融入作品,形成了一曲曲优美的乡土抒情诗。
《边城》便是这其中的代表作。
它寄寓着沈从文爱与美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没有可以雕琢,没有丝毫华而不实之感,只有唯美与自然。
主人公没有巨大的财富,没有身居要职,只有普通的出身和平凡的生活。
下面从四个方面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一、自然美与人性美和谐的融为一体《边城》把自然和谐的人生形式推向了极致,边城的美丽景色、淳朴的传统风俗习惯和人物的美好心灵融为一体,表现了边地人们的人性之美。
作者在《边城》中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作者将湘西极力渲染成世外桃源,其实也就是沈从文的文化价值寄托。
他在《边城》中用这种新的文化信仰为人们描绘着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自然、自主、自为的生命形态和美好人生,赋予翠翠等湘西人们以象征意义,她们是这种自然人性文化的象征和最完美的模特。
翠翠没有接受过传统文化的教化和现代都市文明的浸染,完全是大自然孕育和教化的女儿,翠翠就是湘西健全人性和自主、自为、自然生命形态的活的标本,是一种原始本真的人性生命形式,在《边城》里,作者描写了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地茶峒的秀丽风光。
那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城,那里有清澈的,绕城而过的小河,小河旁有络绎不绝的行人;那里的一半在水中,一半在陆地的吊脚楼;那里有随意而谈的水手,有烧酒醉倒的汉子,有含情脉脉的媚妇,有在翠绿的山下渡船的船夫和行人,那里沐浴着更美的湘西人:“她在风日里长着,皮肤晒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这是主人公翠翠。
“气质近于白牙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眉眼却秀拔出群,一望便知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情感”这是二老岳云,他们是那样的淳朴老实,处处洋溢着一种人性的光辉,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湘西自然,淳朴,秀丽的山水人情图画。
作者用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论沈从文《边城》的“美
论沈从文《边城》的“美〞1.自然美2.人性美2.1.邻里之间的真诚之美沈先生描写的湘西,民风纯朴,人们没有等级功利,而是相互友爱,真诚相待,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的人分文不收,富人不因家境富有而盛气凌人,能够体惜穷人,掌水码头船总顺顺送给老船夫吃的,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安排料理丧事。
屠夫见老船夫买肉切好肉却不要钱,这里人人以诚相待,表现出林立之间的真诚相待,与美丽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表达了自然美与人性美得结合,这里的人们心灵明净如水,邻里之间的真诚。
2.2.翠翠老船夫的美翠翠是爱与美得化身,她的出身具有传奇性,是父母圣洁爱情的结晶,她与老爷相依为命,她的爱情简单、真挚、自然单纯、一切符合一个情窦初开得天性,对于爱情的萌生,和对于爱情的觉悟都没有掺杂任何利益。
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他五十年如一日,为来往的过客摆渡,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质朴憨厚,侠义心肠,他是一位慈祥,仁爱的长者,为孙女可以付出一切,他见天保对翠翠有意便迫切的指出"马路"和"车路"的求爱途径,表现了一个老人充满人情美,伦理美的宽广的胸襟,是纯粹人性美的特写。
2.3.爱情之美三个年轻人之间的爱情。
天保和傩送两兄弟都对翠翠一见倾心。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而外出闯滩,出了意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心上人归来。
展现出了一段凄美的爱情.爱情的结尾悲凉而深沉,如果真要说是哪一种爱情美的话,那只有一个词最适宜--凄美。
2.4.人性美造成的爱情悲剧亲情爱情,边城里的人性美,正是一个爱情悲剧的源头,这个故事也建立在人性的根底上,翠翠和姥爷的相依为命,两兄弟的手足亲情,对爱的真挚与坦诚无不是美的表达,兄弟同时爱上翠翠,老船夫一心想让翠翠"自主"的到幸福,但还未弄清他到底爱谁,便稀里糊涂的促成了天保的托媒,故事中所有的人,都是一群平常的、善良人,但这是这种美造成了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这是湘西地区淳朴的人文美,这份人文美恰是对现实生活中疯狂追求物质的一种嘲讽。
试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情美
关键字:沈从文;边城;人情美
引
沈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出生于行伍世家,我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是30年代“京派”小说代表作家。一生著述颇丰,代表作有蜚声中外的《边城》、《长河》、《八骏图》、《湘西散记》等,曾经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候选人。
《边城》是沈从文最富盛名的代表作,整部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情,是沈从文表现人性美的作品中最为突出的一部。不少读者被作品中那动人的故事所感动,边城真是山美、水美、人更美。“小说所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1]。《边城》讲述了在湘西边境的一个小镇上,老船夫和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以渡船为生。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而翠翠心属傩送。天保求婚不成意外溺水而死,傩送负疚远走他乡。老船夫担心翠翠的幸福,在无奈和痛苦中死去。最后留下翠翠独自一人等着爱人的归来。作者在《边城》中描写了亲情、爱情、民情三种人情关系,以清新淡雅的笔墨体现边城人的人性美。尤其是作品中纯真的男女之爱、无私的祖孙之爱、真挚的手足之爱,深厚的父子之爱及朴实的乡邻之爱都是边城人民人性美的体现。
试析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人情美
试析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人情美作者:赵东雁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年第03期《边城》是沈从文最具影响的代表有作,整篇从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全方位地展现了湘西地方淳朴的人情美。
(一)故事的主人公——诚恳善良女主人公翠翠是一个十三岁的山村姑娘,美丽、天真、聪慧、善良、柔和,而又有点胆小,带着几分野气。
第一章叙述了这个人物的身世之后这样写道: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为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小小一段文字,笔疏意丰,像画家速写一样简洁生动地描绘出了一个清纯可爱的湘西少女形象。
男主人公傩送则以善良、强健、勇敢、大方、勤快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第二章如此写到:两个年青人皆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
凡从小乡城里出身的年青人所能做的事,他们无一不作,作去无一不精。
(傩送)不爱说话,眉眼却秀拔出群,一望即知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
这些为数不多的文字,写出傩送兄弟尤其是傩送的英俊有为,也洋溢着男性阳刚的人格之美。
(二)故事中人们之间的情感——自然和谐、真挚1.白塔下的祖孙情祖孙以船为家,靠摆渡生活。
爷爷教会了翠翠如何摆渡,讲述了翠翠母亲凄婉的故事,把孙女看得如掌上明珠,从来不驯诉,责难翠翠,于是翠翠就在爷爷的保护伞下成长着,从来不想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常日子就在祖孙俩的一片亲情中打发过去。
他为翠翠的婚事多次向傩送及其父亲探听信息,均遭到冷漠的回答,以致使他伤心烦闷,但他并不因此对船总父子怀恨,他相信他们是好的,并企图寻找机会让外孙女不再单身,这种努力直至他病逝。
2.码头边的父子情船总顺顺是当地德高望重的人。
论沈从文《边城》的“美”与“悲”
论沈从文《边城》的“美”与“悲”作者:尤美燕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22期一、自然灵动的山水之美作品一开头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触目皆是青山绿水,美丽自然的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河床是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
《边城》中所营造的那种自然与人性,风情与风俗完美结合的意境,如同一颗晶莹剔透的珠玉,充满令人眩惑的诗意,带给我们的是恒定而动人的感动。
二、淳朴善良的民风之美《边城》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茶峒人保留着古代的苗、汉遗风,同时并不泥古不化,更多地是顺应自然,适应自然,从中汲取营养,滋润民风。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吃鱼吃肉。
”而这天最激动人心的活动是划龙船和捉雄鸭的比赛,“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
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中秋夜,赏月和对歌谈情、舞龙、耍狮子、放烟火,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边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三、回归自然的人性之美(一)由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体现了人性美翠翠的“爱”单纯、自然、真挚,两年前翠翠在小镇看龙船时,初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得了头奖的傩送,其心属傩送。
翠翠爱上了傩送,没想到傩送的哥哥天保也爱上她,她对天保的托媒说亲,出于对爱情的忠贞专一,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
当她与傩送的爱情受到严重挫折时,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逝使她在一夜之间“长成大人”,她痛苦悲伤却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的好意,仍然坚持地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回来!”沈从文用其清新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写出了湘西淳朴的社会风气。
浅析《边城》的美与悲
浅析《边城》的美与悲《边城》以三十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和附近农村为背景,以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为线索,用田园牧歌式的笔调,描写了湘西边地清新隽永的山水美、世外桃源般的风情美和古朴淳厚的人性美,突出人性的美好、心灵的纯净。
读着作品,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诗”的意境,这种意境是在人生的“梦”与“现实”之间营造出的,令人遐思无限。
一、《边城》的美《边城》以边城小镇茶峒和附近农村为背景,是作者重返家乡触景生情之作。
因为是作者深爱的家乡,作者用内心深处最细腻的感情在叙述着,小心呵护着这份珍贵的美,作者用一种清新的笔调和风格,向读者展示眼前一幅幅古朴自然、纯净、极富诗情画意的湘西生活画卷,画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美不胜收,令人神往。
(一)清新隽永的山水美《边城》一幅优美的湘西山水画。
文章开头写道:“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的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蒿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2)“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
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
……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 (3)我喜欢这样的场景,因为生活在农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相信很多读者也都羡慕不已,都会勾起不少美好的回忆。
《边城》富有地方色彩的山水景物的描写,给人清新隽永、如诗如画的感觉,犹如一场享受美的盛宴。
(二)世外桃源般的风情美《边城》不仅是一幅湘西边地的风景画,还是一幅湘西边地的风俗画。
浅谈沈从文《边 城》中的人性美
目录内容摘要 (2)关键词 (2)一、凄美清纯的爱情美 (3)1.美丽邂逅萌生爱 (4)2.情窦初开觉悟爱 (5)3.纯洁忠贞执著追求爱 (6)二、友善淳厚的人情美 (7)1.自然、友善、真挚的兄弟情 (7)2.呵护关爱、古朴淳厚的爷孙情 (8)三、自然善良的生命的本色美 (10)1.自然健康的生命天性 (10)2.纯真善良的风土人情 (11)注释 (13)参考文献 (13)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内容摘要] 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边城》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边城》中理想的人生形式和古拙的湘西风情自然交融,构筑了沈从文“人性美、人情美理想化的情爱天堂”——湘西世界,表现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本文从研究《边城》中人性美的角度入手,以爱情美。
人情美,亲情美,生命本色的美为线索,通过翠翠母女两的爱情故事分析凄美清纯的爱情美;通过天保兄弟身上洋溢的自然、纯洁、真挚的展示谦和友善的人情美;通过祖孙二人演绎人间至真至善的挚爱亲情;通过普遍人物的善良淳朴,高尚纯正道德揭示生命本色的自然美。
着重解读了湘西人性天堂里的“几个愚夫俗子”的哀乐生活,对边城自然的人性和原态的生活作一情感的阐释:母女两代人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演绎了一曲凄美清纯的爱情之歌,表现了湘西人民善良、质朴、纯真的人性美;天保、傩送兄弟在爱情竞争中的谦和友善,尽显了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老船夫对翠翠无微不至的呵护关爱,诠释了人间至真,至善的挚爱亲情;人与人之间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体现出了边城世界里恬静、淳朴的民风,浓厚友善的乡情。
在这个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乡村世界里,以纯真的美、无暇的善、和谐的情构建了心中的希腊小庙,更净化着我们现代人和现代文明。
[关键词]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看起来淡如水,读起来却让人感到浓如茶。
这是一支清新的田园牧歌,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是一幅秀丽的风景画,是一份淳厚质朴的真情。
浅析《边城》中的人情美
毕业论文浅析《边城》中的人情美指导教师:所学专业:汉语言文学自考考号:答辩人:浅析《边城》中的人情美内容摘要:《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讴歌了湘西至情至善的民俗风情,至真至纯的人情之美。
《边城》中理想的人生形式和古拙的湘西风情相交融,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1,文本中翠翠和祖父的相互依靠,难分难舍的祖孙骨肉之情;翠翠和天保兄弟纯洁真挚的爱情;天保和傩送互相成全,血浓于水的手足亲情;乡人互助互爱热情诚挚,和谐共处的邻里之情都是那么自然,那么淳朴。
因而在众人之间相互联系的“情与爱”中,我们感受到了古朴边城的人情美。
关键词:骨肉情手足情乡情人情美正文:《边城》是沈从文先生一部极富诗意的抒情中篇,也是常被人们认为最具有牧歌情调和表现作者理想世界的作品,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被人们誉为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
《边城》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赞美他们的质朴与善良,以山青水秀的自然风光为衬托,以翠翠的爱情纠葛为线索,展现出一幅描绘人情美的风俗画,构筑了一个“人性美、人情美理想化的情爱天堂”。
《边城》就正是作者“人情美”的典范。
作品正是通过对亲属之情、男女之爱、邻里之睦等世态人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
一、相依为命,彼此关怀——祖孙骨肉之情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祖父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家对于祖孙二人来说是残破的,因此在悠长的岁月里祖孙二人不仅在生活上互相照顾,也在感情上彼此依托。
这种相依为命、彼此不分的亲情关系让人感动。
翠翠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
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解读
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解读摘要:《边城》是沈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描述了20世纪川湘交界之处的一个普通小镇里,老船夫与孙女翠翠之间的生活故事。
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了边城茶峒的风土人情,通过对船家女孩翠翠的描写,展现出了那个时代纯朴的人性美。
本文分别从乡情、亲情、爱情等方面,阐述边城中的人性美。
关键词:《边城》人性美、文学欣赏在川湘交界的地方有一个小镇叫“茶峒”,小镇的渡口住着以摆渡为生的一家人,这个家里只有一个老人和她的外孙女翠翠,还有一条大黄狗。
翠翠是一个私生女,她的父母相继殉情自杀,她是由外祖父抚养长大的。
在端午龙舟比赛中,翠翠邂逅了船总的儿子傩送,此后上演了一幕幕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
《边城》这部作品将描绘山水景色与叙述人与人的故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生动地展示了人性之美。
一、透过淳朴的乡情,展现人性之美在《边城》这部作品中,沈从文对淳朴乡情的描写尤为触动心扉。
老船夫这一生中为无数的过溪客人摆渡,几十年如一日,从不收费而且热情周到、有求必应。
有时候客人给钱实在推辞不了的,就用这些钱买茶煮水为邻里解渴。
在这个边城小镇,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以诚相待,到处都充满了纯朴的乡情。
老船夫热情好客,经常让别人品尝他的美酒,把酒葫芦推给别人直到喝光才觉得无憾。
作者用朴实的笔墨为读者展现了小镇乡里之间人们的和谐关系,赞扬了老船夫热情敦厚、重情重义的美德。
人性之美不仅体现在老船夫身上,在颇有家资的船总身上也充分体现了这种邻里之间浓浓的情义。
船总虽然富有但并没有凭借自己的富有而欺负贫苦百姓,他慷慨大方,总是救人之急,深受小城人们的爱戴。
船总既明事理也不贪财,当有人遇到困难请求他帮忙时,他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他身上看不到自私和虚伪,只有仗义的豪气和宽阔的心胸。
在这个边睡小镇,没有欺骗、没有利益,有的只是和善和真挚。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是一个原始、封闭的村落,人们勤劳、正直、纯朴、至善,营造了一个既宁静和平又繁华的美丽小镇的景象。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论沈从⽂《边城》的⼈性美论沈从⽂《边城》的⼈性美概要:沈从⽂先⽣的《边城》,是⼀个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特质的经典⽂本。
其中寄寓着沈从⽂的审美追求,是对湘西苗族赖以⽣存的湘西世界的完美构建;是对湘西这⽚神秘⼟地上蕴育的⼈性美、⼈情美的⼈⽣形式的挖掘。
沈从⽂⼩说创作主要有两类,⼀种题材是以湘西⽣活为中⼼,⼀种是以题材都市⽣活为中⼼,第⼀种是展现湘西苗族⼈原始、⾃然的⽣活形态和⽣命状态,对故乡⼈民怀有不可⾔状情感与关爱,歌颂⼈性美;第⼆种展现都市⽣活的腐化堕落,揭⽰都市⾃然⼈性的遗失。
作为⼀个离开湘西,对湘西这⽚热⼟有着深深眷恋的湘西⼈,在他的内⼼当中,湘西与都市,彼此观照,互为参照,因⽽,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与都市社会对⽴总体框架中获得表现,⽽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性的扭曲是在他⼈⽣理想的观照下获得显现,构起了沈从⽂笔下的都市⼈⽣与乡村世界的桥梁,加上作者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写出了⼈性美的赞歌。
《边城》中不仅仅是对理想、对主体的审美追求,也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忧愁和寂寞,也有⼈在命运变数⾯前的⽆助与⽆奈,隐伏着很深的悲剧。
关键词:沈从⽂湘西世界⼈性美⼀沈从⽂创作《边城》的初衷从荒僻、闭塞、落后的湘西到⼤都市的北京,沈从⽂逃离了愚蠢、残暴的卒伍⽣活,迎来的却是另⼀个更加丑恶的现实,更加耻辱的⽣活。
于是,⼀⾯细致⼊微地描画都市上流社会庸俗⼩⽓⾃私市侩的众⽣相,⼀⾯回过头来把⽬光投向早年⽣活过的湘西社会,凭着他对故乡下层⼈民怀有的那份“不可⾔说的温爱”①之情,⽤热情、迷醉的歌喉对那⾥的风⼟⼈情唱出⼀曲⼜⼀曲⼼灵的恋歌,⽽《边城》正是这些恋歌中最优美动听的⼀⽀。
沈从⽂是⼀位歌者,虽然他⽤的是笔,但他是受到湘西⼭歌的熏陶和滋养,写下的是⽂字,流淌在⼼中的是恋歌。
他以他的敏感、情绪、幻想编织⼀种与现实迥然不同的“优美、健康、⾃然,⽽⼜不悖乎⼈性的⼈⽣形式”②。
同时,他⼜为⾃已未能为民族找到⼀路摆脱堕落趋势的路途⽽痛苦、寂寞,这种⼼绪⼜不可避免地辐射到他笔下的⼈物⾝上,于是在作品中就有⽼船夫“⼀切要来的都得来”③的⽆奈,就有了翠翠“这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④的不确定的等待。
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一、沈从文构建“人性美”的内外动因(一)外部动因—社会背景《边城》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军阀混战,长期的战争使得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各方军阀和外国势力为了争夺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古老的中国被战火打开了阙口,开启了缓慢的向现代化过渡的进程,沈从文作为一个前沿作家,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引起了他对人性的反思,正如作者在《边城·题记》中所说的那样:“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朴质、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
他们受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烟的毒害,变成如何的贫困和懒惰”[1]。
但沈从文并未和同时期的潮流作家一样,在自己的作品中用冷酷的笔墨去着重表现在反动政权的黑暗统治之下人民凄惨和悲苦的生活,而是另辟蹊径,以一种悲悯的情怀和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希望以人性的“美”和“善”来反观现实,继而引起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唤醒人们内心被压抑、尘封的良知,从而达到重扶国民精神、重塑民族品格的目的。
这时,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孕育自己的故乡。
那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因而较少的受到工业文明的熏陶和感染,仍然保留较为原始、淳朴的生命形式,沈从文带着自己对故土的山水,人情,风俗的留恋,构建了一个理想化的“湘西世界”,并以此同中国现实生活的丑陋与黑暗作对照,希望人们能够从中认识到这个民族过去的伟大之处与目前的堕落之处。
(二)内部原因—独特的人生经历沈从文之所以在《边城》中去构筑一个理想的“人性”小庙,主要与沈从文个人的生长环境和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沈从文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湘西人,他的父亲是汉族,曾祖母和祖母是苗族,母亲是土家族,独特的少数民族的血脉以及从小在湘西独特的民风、民俗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的熏陶下,对他的创作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年少时,从军的经历一方面使他辗转于湘西各地,对湘西这块土地和生活在其间的人民有着深厚的情感,在作品中也从不忌讳去直言这份深沉的乡情;另一方面,在这一时期他对人性中“恶”的一面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
沈从文《边城》美感赏析
沈从文《边城》美感赏析林峰云《边城》演绎了一段纯美的爱情故事,阐述了中国古老的乡土风情之美。
读《边城》,便可被一股浓浓的暖意牵引,被沈从文那不经意、淡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所震撼。
赏析《边城》,便被贯穿其中的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所感动,被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浓浓情意牵引。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欣赏沈从文《边城》之美。
1风俗美长期以来,人们对沈从文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缺乏恰当的重新认识,缺乏公正的评价。
20世纪20年代,他的发生没能引发文坛的特别注意。
30年代,沈从文秉持文学的独立性,反对文学的“清客化”、“商品化”而引发与“京派”、“海派”的论争,争议的结果就是,他被鲁迅归为“官的帮”一类。
所以,建国后17年中国现代文学史对其通常不并作阐释。
随着思想的革命与文艺观念的擅变,人们逐步消解了对沈从文的历史误会,还其本来的历史面目与理应的地位。
沈从文对中国文学的主要贡献是用小说和散文形式建造起了自己独特的“湘西世界”。
在他笔下的湘西世界里,读者看到了生命中最美好的一面。
长期漂泊在异乡的沈从文,在充满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他更加怀念湘西美好的自然山水,以及那里充满真、善、美的自然人性。
虽然童年的湘西己成为“往事”,但他用他的笔给自己的心灵找到了理想的归宿,也为读者塑造了另一个“世外桃源”。
他“以其精辟的思想认识和艺术整体表现方式,绘制了一部二十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社会生活的恢弘画卷”。
《边城》是沈从文力求构建的“湘西世界”中的一颗明珠。
它达到了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人物形象描写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地。
在这些质朴、简约、平和、冲淡的文字中,诉说着作者深沉而又强烈的情感,展示了作者淡淡的哀愁、浓郁的怀旧情绪和充满诗情画意的乡土风情,处处体现着风俗美。
文中端午节、赛龙舟、吊脚楼、唱民歌等极富民族特色的民间意象频现,使小说显示出奇丽的情调。
端午节中赛龙舟和捉鸭子的比赛,是古老而健康的风俗体现,反映了湘西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
《边城》中的美
《边城》中的美从边城整篇小说看,沈从文不同于鲁迅先生《祥林嫂》对民众“劣根性”的揭示与批判,而是努力去发掘“美”,甚至创造“美”。
哪怕这“美”是忧伤的。
整篇小说渗透的无一不是沈从文对“美”的追求的理想。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边城》中的美,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一、执着的美的抒写1、人性美小说《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呼应的田园牧歌情调。
这种情调若和当时由卑鄙的渣组成的动荡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
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爱”。
正因为这“爱”才使得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小说《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边城》里,沈从文笔下的人无一不是他“美”的理想的化身。
船总顺顺及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老船公及其外孙女翠翠等,总是描写得那么“纯”,那么透明。
例如:翠翠,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风里日里长养着”自由自在的生长,容貌是那么美丽,“皮肤黑黑的,有着一双清明如水晶的眼睛,活泼得像山间的小动物”,性情是那么含蓄,对爱情的美好的憧憬……,可以说,这是一个活脱脱的东方古典型女子,对爷爷却是那么的孝顺,祖孙俩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
一不贪财,二不羡贵,三不嫌贫,四不偷懒,愿守清贫,甘于助人,寄托了沈从文自然朴实的美、含蓄的美、对未来憧憬的美、孝悌的美的理想。
老船公,他“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就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造福于人,忠于职守,从不收过路人一分钱,实在拗不过的,“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老船公爱喝酒,但他的酒人人都可以喝,上街买肉,怕老板不要钱,事前总是计算好把钱硬塞到对方的钱袋里,对孙女更是无微不至的体贴疼爱……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是勤劳的美、善良的美、厚道的美、重义轻利的美。
多角度赏析沈从文的《边城》
多角度赏析沈从文的《边城》沈从文的《边城》无不透着一种美好、宁静、纯朴的气息,有着桃花源牧歌式的纯美生活图景。
他把自己主观的情感用客观景物具体地表达出来,从而营造出一种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
在看沈从文的《边城》时,我总会流露出对生活在湘西的那群可爱的人民的倾慕,因为作者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了《边城》景物、人物身上,所以我们在作品中看到的景物、人物不在是死的、静的,而是活跃的、跳动的,是可以让人感受到生命律动的生命之歌,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效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沈从文在小说中追求一种意境美。
沈从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方法来达到营造美好意境的目的。
记得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过“情景想和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
”因而,沈从文在作品中描写的就是本身富有牧歌因素的爱情,而不是“一摊血一把眼泪”,他喜欢用微笑来表现人类的痛苦。
而且,在描写这类题材时,他又从“人与自然的契合”的泛神论思想出发,故意淡化情节,以清淡的散文笔法去抒写自然美。
如《边城》对酉水岸边的吊脚楼,茶峒的码头、绳渡,碧溪的竹篁、白塔等都作了细致的描绘,精心地勾画出了一幅湘西风景图;对湘西乡下的婚礼嫁娶、端午节的赛龙舟、捉鸭子、吃粽子,求亲方式等都作了一番介绍,细心地描绘了一幅湘西的风俗画。
加上沈从文在描写时又喜欢用一种温柔的笔调出之,这就创造出了独特的审美意境,酿就了他的小说的清新、淡远的牧歌情调。
但是这种牧歌情调是对应于理想的人生形式的,在现实社会中这种朴素的人性美正在日渐泯灭,因此在歌唱这些牧歌的同时,又渗进了一丝沉郁、一缕隐痛,致使其温柔平和的牧歌中又混合着一层淡淡的哀愁与悲伤。
意境是虚实结合,生于象外的产物,蕴含着令人咀嚼不进的韵味,可让读者通过意象去领略作者更深层的情思意蕴。
对此宗白华有过这样的阐述:“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管的生命情调与的管得自然景物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
浅谈沈从文《边城》所蕴涵的美
浅谈沈从文《边城》所蕴涵的美沈从文是现代著名的小说家。
其小说《边城》所蕴涵的人性美、风情美、形式美、山水美、意境美,使读者更好地获得文学艺术美的享受。
一、《边城》所蕴涵的人性美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现,把人性看成是美的至极,是沈从文一贯以之的审美理想,他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
沈从文在《边城》中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和美的天国。
作品中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促使作者以特异的湘西边陲,作为构筑善与美的“神庙”的地基。
小说《边城》正是通过抒写祖孙之间的亲爱、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一)小说由老船夫对儿孙辈的挚爱展现了人性美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尽力刻画的一个人物。
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
他善良、勤劳、朴实、忠于职守。
“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
”他生活虽然清贫,但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
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
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
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已成了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
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
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之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
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
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小说正是通过老船夫这个典型人物的描述展现亲子之爱的人情美的。
沈从文为自己造了座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块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纤巧,是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谈谈对边城中爱与美的理解
谈谈对边城中爱与美的理解《谈谈对边城中爱与美的理解》在沈从文先生的《边城》里,爱与美就像那湘西山水间的晨雾与晚霞,自然而然地弥漫和晕染着整个故事。
那小小的茶峒城啊,美得就像一幅水墨画。
青山绿水间,人们的生活简单又纯粹。
老船夫守着渡船,一辈子老老实实。
他的善良就像那流淌不息的溪水,看似平常,却滋养着周围的一切。
他对孙女翠翠的爱,不是那种炽热得像火一样的爱,而是像那屋角的炉火,一直默默地燃烧着,给人温暖。
他照顾翠翠的衣食住行,关心她的喜怒哀乐,这难道不就是爱吗?就好比那田野里的老黄牛,勤勤恳恳地守护着自己的那片草地,老船夫也是如此守护着翠翠。
这种爱没有太多的言语表达,却在一举一动中尽显无遗。
翠翠呢,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山茶花。
她的美不是那种惊艳众人的美,而是带着一种清新自然的韵味。
她在风日里长养着,皮肤黑黑的,却有着灵动的双眼和一颗纯真的心。
她对傩送的爱,就像山间若有若无的清风。
她不会大声地说出来,只是把这份感情悄悄地藏在心底。
她会在看到傩送的时候,心跳加速,会在听到傩送的名字时,不自觉地脸红。
这是多么美好的一种感情啊。
这就像我们小时候偷偷喜欢一个人,总是在他出现的时候,假装不在意,却又忍不住偷偷地看他。
这种爱啊,纯真得就像清晨草尖上的露珠,一尘不染。
傩送呢,他勇敢又热情。
他对翠翠的爱,就像那明亮的月光洒在江面上。
他会为了翠翠去唱那动人的情歌,他的歌声里满是对翠翠的喜爱。
他的爱有着年轻人的活力,就像那奔腾的江水,一往无前。
他不在乎翠翠的家境,只是单纯地被翠翠的美所吸引,这种爱多么纯粹啊。
在这个小小的茶峒城里,爱情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没有门第观念,没有金钱交易。
这就好比在一片纯净的花园里,花朵们自由地生长,爱也是如此自由地绽放。
这里的美啊,不仅仅是风景美。
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也是美的。
船总顺顺,他虽然家境富裕,却没有一点架子。
他对老船夫的尊重,对孩子们的宽容,都展现出一种人性的美。
他就像一棵大树,给周围的人遮风挡雨。
浅谈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美”
浅谈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美”摘要】本文从故事情节结构,人物形象,意象意境和语言等几方面,阐述了蕴含在作品中的“美”。
【关健词】情节结构美;人物形象诗性美;抒情意象美;意境美;语言美《边城》是沈从文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他创作于1933年秋到1934年春。
反映湘西人民生活的独特性,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
作者怀着对家乡的深情,对乡亲的挚爱,写出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
读过《边城》的人们都有会有这样的感觉:《边城》代表了沈从文独特的风格特色——擅于谱写爱和美的人生颂歌,青年男女的情爱,祖孙父子的亲爱,人们之间的友爱,湘西风俗风景的可爱,以及这些爱中蕴涵的美,融合在故事和人物形象之中,给我们以强烈的艺术美感。
小说不仅故事情节结构美,语言美,而且人物形象,还有那条黄狗都是善良,纯朴,美好的,更甚者是小说中意象意境超逸,给人一种诗化的境地。
一、故事情节结构美《边城》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
在依山傍水的边城碧溪的白塔下,住着一个靠摆渡为生的老船公和他的外孙女翠翠,两人相依为命,过着勤劳而安闲的生活,老人不愁吃穿,心中唯一操心的是为活波可爱的翠翠找个好婆家。
掌管水码头的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他们同时都爱着翠翠。
大儿子天保托人捎话给老船公提亲,而翠翠不喜欢老大,却很喜欢他的弟弟傩送。
船总有意让老大娶翠翠,盼望老二能够和一座新碾坊作陪嫁的王团总的女儿结婚。
当兄弟俩发现各自都在爱着翠翠时,哥哥天保就主动退让,乘船离开,途中失事不幸淹死。
老二在暗中爱着翠翠,却得不到她的理会,家中又逼迫他接受新碾坊,于是赌气之下就离开了“桃源”。
老船公忍受不住这沉重的打击,在雷电暴雨袭击的一个夜晚悄然死去。
翠翠接替了爷爷的事业,继续撑船摆渡客人。
她怀着对老人的哀悼和对傩送的挂念,带着软软的酸酸的心等着,等着。
他“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整个爱情故事象是一首散文诗,处处洋溢着诗的意境和韵味,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特色。
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三美
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三美摘要:沈从文的《边城》,是其巅峰时期的代表作。
书中描写了一段发生在秀丽边城的美丽而又悲伤的爱情故事。
本文通过对《边城》这一文本的分析,剖析了沈从文《边城》中的三美。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美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奇异的丰碑,他的作品既不像“左翼”文学家那般积极展现社会历史之变,也不像海派作家那样沉迷于描写都市男女的爱恨情长而是远离政治,讴歌美好而质朴的人性。
而这一主题具体表现在小说中,一类是写城市与资产阶级,如《绅士的太太》、《八骏图》、《有学问的人》等,另一类则是专注于描写乡村与社会底层阶级的。
这两者相互对比,前者让后者具有了“理想化了的形态”,而后者则使前者“真正呈现出病态”。
自然,《边城》属于后者。
《边城》的诞生是沈从文“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具体体现。
谈到《边城》的创作动机时,沈从文谈到“不在意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而这“一件普通人事”就是贯穿全文的少女翠翠和大老天保、二老傩送之间的三角恋。
而这一恋情将湘西边城的自然美、人物美和人情美这三美串联在一起,互相融合,密不可分。
一、自然美小说发生的地点是位于川湘黔三地交接的边城茶峒。
小说中,沈从文并没有从一开始就描写小说主人公,而是转换视角,用了整整三章,1万多字来描绘茶峒自然风光与主人公生长环境之美。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一面,城墙俨然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
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蓬船。
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
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
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
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沈从文《边城》中的美
作者:姜建萍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5年第22期
科学求真,宗教求善,艺术求美,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是人的本性需求。
文学艺术宣扬美、表现美乃是社会所需,大众所需,历史上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因为对各种美的精彩描写而成为不朽。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山美,水美,人美,物美,所有的美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的画卷,令人畅想,令人回味,甚至于它那悲剧性的结尾也是一种美,使人沉浸于其中,久久不能释怀。
一、淳朴、清新的自然美
《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
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林……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无不给人美的享受。
沈从文以纯净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清新幽雅的山水画。
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
二、亦虚、亦实的梦幻美
在《边城》中沈从文都在极力营造一个真实的桃源梦境。
从表面上看,《边城》中展现的是梦幻般的世外桃源图,翠翠代表着完美的“人生形式”,但是,正如汪曾祺所言:“《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
”“《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
”在风雨如磐的30年代,神州大地无处不在大动荡的巨变之中,虽然沈从文力图回避时代主潮,但时代的焦灼感不可能不萦绕着他;即便是湘西环境闭塞,尚能自处,但依然抵挡不住社会的巨变。
沈从文在倾心营造理想的人生形式时,也清醒地意识到了现代世界的喧扰和威胁。
这里的人们生活安宁、平静,各自安分守己,与自然契合,默默生长,生命中充满着自然、健康和优美。
直到最后一节,沈从文才通过杨马兵之口将翠翠情爱纠葛点明,而最后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里’”则将整部作品的美妙情境来了一次颠覆,二老漂泊异乡的事实使边城的神奇幻象变得“似是而非”,边城过去的完美和现在的残缺以及翠翠、二老的命运与翠翠父母的命运、杨马兵代替祖父、白塔的重修等
多重境象同时显露,交叉叠合,从而构成作品人物命运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和循环宿命的悲剧意味。
在多重境象的叠合中,静谧的美妙的边城境界被打破,作品欢快的感情色调突变为哀伤、凄婉的情感基调。
在二老出走的境况之下,边城中的一切都在“物是人非”的两相对照中呈现出无法祛除的感伤和优郁色彩,这一“愁”弦不知不觉、合情合理地在突然之间拨动,使翠翠对二老的爱愈坚贞,二老的出走和由此造成翠翠的命运悲剧意味就愈耐人寻味和愈强烈地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所以,二老的出走和翠翠的固守使《边城》产生了无穷无尽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不仅使人们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古典诗文的惜别、闺怨、思乡等诗作中表达的怀乡优思情怀,更使人领悟到沈从文作为现代人的生命体验的诗性寄意和对民族生存优患的象征性寓意,这种诗性寄意和象征性寓意,在《边城》中主要是通过沈从文所营造的桃源梦境,及其梦幻的抒情话语来承载和舒泄的。
三、春风化雨般的诗意美
沈从文在《边城》描绘了一幅他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
这幅风俗画是优美的、精致的、奇丽的,它蕴涵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
沈从文创作《边城》的意图不是再现人生,而是表现生命.他要从苦难的人生里提炼出生命的高贵与美丽,证明人性的善良,来营造他的'希腊小庙',向沦落的人类提供一个理想的圣所。
”
《边城》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是他远离"边城"而作于都市的理想梦。
作者不仅创造了诗一样的意境,而且赋予作品中的人物与景物以深厚的象征意味。
在暴风雨之夜猝然倒掉又重修的白塔,象征着一个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
沈从文执意把《边城》写成“纯粹的诗”,主要出于“怀旧”的主观诗情,并把它凝结成“诗”。
正如他所说的:“这一来,我的过去痛苦的挣扎,受压抑无可安排的乡下人对于爱情的憧憬,在这个不幸故事上,才得到了排泄与弥补”。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成为作者这股内衷隐秘诗情的载体,抒情才是小说的“本事”与目的。
所以,作者叙事的笔端,倾泻着、流动着作者对“爱”与“美”的诗性的讴歌与咏叹,使故事本身成为对“爱”的剪不断、理还乱的追觅与幻想。
沈从文采用的是一种优美的笔调,叙事的情绪化、诗意化,如春风拂面,自有一股清新俊逸之风。
这种诗意美主要体现在小说的语言之中。
总之,沈从文的艺术的情感既不像鲁迅那般把火一样的热情包裹在冰一样的冷静里,又不同于巴金的那种逮不住的倾泻式的热情洋溢。
他让那淡淡忧郁夹着辽远的哀乐情绪与朦胧的理想憧憬,在平静的叙述描写里缓缓流动,它平淡而辽远,不烈却灼人,却独具艺术风采。
沈从文对艺术审美的瞩望与探索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回顾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