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真诗词中的女性形象

朱淑真诗词中的女性形象
朱淑真诗词中的女性形象

从“娇痴不怕人猜”到“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论朱淑真诗词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朱淑真是宋代与李清照齐名的女词人,人称“赵宋词女,李朱名家”,著有《断肠集》诗词200余首,词格清空婉约,诗词多忧愁幽怨之语。朱淑真纯女性的书写,以女性独特视角观察体验人生,写出篇篇打动人心的血泪诗篇。其中塑造了丰满立体有层次感的众多动人女性形象,可以看做词人自己真实的一生写照:美丽纯真的少女,甜蜜幸福的新婚少妇,日久生怨的愁妇,与愁肠欲断的弃妇,几乎把古代诗词中吟咏的所有女性都涵盖了。而纯女性自然真实的书写妇女内心的悲苦,又远胜于“男子做闺音”,在古代诗词史上留下灿烂的一笔。

关键词:朱淑真不幸婚姻《断肠集》女性形象纯女性书写

Abstract: Zhu Shuzhen is as famous as Li Qingzhao, called "Song Zhao authoress, Zhu Li Masters". With a " V olume of Heartbroken," more than 200 poems, words graceful and sorrow language of hidden bitterness . Zhu writing for women only, with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the female experience of life and move people by writing poems with tears and blood . A full three-dimensional shape which has many layers and moving image of women as the word can be a real life portrayal of herself: a beautiful innocent girl, sweet and happy young woman, married long period of time complaining of the unhappy woman, abandoned wives , almost all female images in ancient poetry are covered. Pure natural real women writing women's inner misery, but also far better than "the man to do the inner sound".Make a brilliant stroke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poetry.

Keywords: Zhu shuzhen; unfortunate marriage ; V olume of Heartbroken; female images ; for women only writing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作品为宋代魏仲恭辑录《断肠集》。关于她的生平、身世历来说法不一,较通行说法是南宋初期人,祖籍安徽,后移居浙江杭州。朱淑真是宋代与李清照齐名的女词人。近代词人况周颐说:“易安淑真,尤为闺阁隽才。”陈廷焯也对淑真才华做出高度评价:“朱淑真词,风致之佳,词情之妙,真不亚于易安。宋妇人能文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则魏夫人也。”①淑真擅于运用纯女性的视角观察生活,抒发女性独特的生活感受与生命体验,塑造了真实可感的女性形象:我们细心体会,可以看到词人,从美丽纯真的少女,到短暂甜蜜相思的新妇,日久生怨的愁妇,大胆反抗终至疏离愁肠欲断的弃妇,一生多舛的经历,词人一点点磨灭生命的光彩与青春,引起我们对“断肠词人”的关注与同情。

①陈廷焯《词坛丛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6 ,3725页

美丽率真的纯情少女

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年轻的生命与活力让人羡慕。而女子的青春时光尤其显得短暂:她要早早嫁为人妻,生儿育女,辛苦操劳家事,再也没有为人女儿时的无忧无虑与任性恣意。惟其如此才显得珍贵。无数男诗人吟咏赞美少女的美丽与可爱,以表达对青春的怀恋,对生命的热爱。而身为女诗人的朱淑真更是用自己手中的笔,记下自己少女时的天真烂漫与大胆率直,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率真的纯情少女形象。

朱淑真生于仕宦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且天资聪慧,琴棋书画无一不精。父母兄嫂的宠爱更是得天独厚的为她营造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保持了一颗可贵的童心,这一时期淑真的诗词风格明朗轻快,“观之可亲”。只有孩子可以不用担心纷扰的世事与看不到的未来,沉浸于当前的美景,也只有孩子才可以最真实感受到大自然与生活的美好。而对于词人来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②只有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才能发出内心最动听的声音,写出最好的诗篇。“扁舟夜泊月明秋,水面鱼游趁闸流。更作娇痴儿女态,笑将竿竹掷丝钩。”(《秋夜舟行宿前江》)凉风习习的秋夜,月光如水,水面波光粼粼,鱼游浅底。或许是出远门兴奋地睡不着吧,船上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女玩性大发,叫醒了已经熟睡的家人,让大家陪她垂钓。少女爽朗的笑声惊起游鱼,而她又嗔怒的撒娇但还是继续玩闹着甩着钓竿。自然而又真性情,没有什么不合时宜的闺秀拘谨与清高,只是喜爱这美景,不忍误了秋光,与丫环仆人们也随和亲近的一起垂钓,这样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活泼可爱,率真自然的少女,怎能不让人爱?

良辰美景让淑真身心舒畅,天地万物皆让淑真喜爱,生活中处处是美景。所以在淑真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四季无边的风月美景,也看到了一位热爱自然的聪慧少女。景动,情动。美丽风景引动对爱情的憧憬,真爱在少女的心怀萌芽了。香港学者黄嫣梨考证淑真当是在婚前少女时就有恋人,而那个恋人很可能是借住在家里的一个远房亲戚。③

“闲来诗草临轩读,静听渔船隔岸歌。尽日倚窗情脉脉,眼前无事奈春何。”(《春日即事》)春暖花开,闲来临窗读书,诗意盎然。读久了,好动的少女不免觉得有点累了,伸了个懒腰,忽然听到隔岸渔船飘渺清远的歌声。一上午的时光,少女一直倚着窗户聆听那动人的渔歌。好像是一首思念恋人的歌子,淑真听的如痴如醉,脉脉含情,心想这春光现下可能负了,但或许以后我与那个人可以一起游春踏青。“淡红衫子透肌肤,夏日初长水阁虚。独自凭栏无个事,水风凉处读文书。”(《夏日游水阁》)一个夏

②《人间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6 ,4242页

③黄嫣梨吴锡河著《断肠芳草远:朱淑真传》花山文艺出版社 2001 ,47—51页

日凉爽的午后,身着淡红衫子的少女,独自凭栏,她在读什么?或许接到了情郎的书信,所以她迫不及待而又不便告知别人,一个人趁大家都在午睡读了一遍又一遍,生怕漏掉什么。情窦初开,甜蜜热恋的少女,生动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初合双鬟学画眉,未知心事数他谁?待将中秋抱满月,吩咐萧郎万首诗。”(《秋日偶成》)缠着母亲嫂嫂要教自己画眉,母亲和嫂嫂笑她,小小年纪为什么这么爱美?少女心事无人知。这个恋爱中的少女已经长大了,也学会温柔体贴的展现自己的女人味,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任性妄为。我要每时每刻都漂漂亮亮地出现在他面前。当然这些是不能告诉你们的,这是我们两个的秘密。待到中秋时,我会让他赋诗数首,我会让你们看看他是有多么的优秀,才华横溢。也许,父亲大人,会向他提亲?一个怀着自己小心思,一心追求那个才华横溢,志趣相投的恋人,为了他学习画眉的温柔少女,是否觉得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哪?

“温温天气似春和,试探寒梅已满坡。笑折一枝插云鬓,问人潇洒似睡么。”(《探梅》)暖冬梅开,少女与恋人赏花坡上,欢声笑语快乐无限,丝毫不介意外人的眼光。顽皮的少女折下一枝梅花斜插云鬓,问那个儒雅的有一点儿不解风情的恋人,我这样像谁哪?昭君?哪有,我比她漂亮!少女假装生气,而那个男子只得连连道歉,少女笑的乐不可支。这是一个大胆开放的少女,这种女性形象在宋代礼教甚严的背景下于诗词中很少见,尤其在女诗人笔下,描写男女欢乐的诗词更是婉转曲折,朦胧不清。这是宋代女词人的共性。但真性情是世俗控不住的,淑真大胆反抗的叛逆性格,令她常有这种大胆直露地表达自己感情的诗词,也为一些道学家非议。尤其一首描写与恋人夏日游湖的《清平乐·夏日游湖》,更是令那些古板迂腐的老学究大为咋舌,认为她“失妇德”。“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上片写这对恋人游湖遇雨,于是在亭子里避雨。“恼”字用得精巧,反语手法欲扬先抑吸引眼球。似嗔实喜,少女心想这样可以多留一会,与他两个人单独相处。“携手藕花湖上路”,两人携手漫步莲花中花香满衣。这对情侣相约赏花而来,不料遇上“一霎黄梅细雨”。正是这场雨及恼人的烟、雾,留他们停步。游湖赏花而遇雨,他们找到一个小亭子避雨。下片写两人独处时,少女大胆的举动及归来后的心理。“一霎黄梅细雨”,游人都散去了。只有这两人在亭子里默默相视。娇痴不怕人猜,大胆的少女轻轻地把头靠在了恋人的肩上,或许这在现代已经司空见惯没什么出奇,但是在“男女之大防”“男女授受不亲”的古代,这可是胆大妄为了!沉浸在爱情中的少女,“发乎情,止乎礼”的迂腐信条早被她忘掉了。回家之后,她懒傍妆台,检视自己的仪容,回味着两人独处时的心跳,自己是不是妆花了,首饰乱了吗,没让他觉得失礼吧?两情相悦,没有什么比这样的爱情更幸

运。

全词贵在写出少女真实的体验。道学家们虽不免诋之为“淫娃佚女”、“有失妇德”。淑真可以说是封建礼教的大胆叛逆者。然而词论家仍不吝予以高度的赞扬:“易安‘眼波才动被人猜’,矜持得妙;淑真‘娇痴不怕人猜’,放诞得妙。均善于言情。”④古代矜持才是大家闺秀的常态。婉转含蓄,曲折朦胧风貌的女性词人的词更是将大家闺秀端庄矜持守礼的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矜持的妙”的清照词更是突出代表。如清照的《浣溪纱》:“秀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这是一个矜持守礼的大家闺秀,春情萌动,又羞涩难以开口,扭捏难言,幸得情郎聪明,猜出她的小心思,所以二人约定再会之期。即使婉转含蓄至此,这首词仍为一些道学家所不容,王灼批评“无顾忌”(《碧鸡漫志》),宋代严格的礼教可见一斑。能看到委婉曲折表达女子爱恋真实感受的已属不易,何况像淑真这样敢于大胆披露的?

美好总是短暂的,淑真无忧无虑的少女时光很快结束了,等待的是她不喜欢的丈夫,以及让她一生痛苦的婚姻生活……

甜蜜幸福的新婚少妇。

关于朱淑真的婚姻,历来说法不一,但公认说法是所适非偶,婚姻不幸。“朱淑真才色冠一时,然所适非偶,故行之与篇章,往往多怨恨之句。”⑤最早的记录即魏仲恭《断肠集序》“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嫁为市井民妻。”明代冯梦龙《情史》说其“早失父母,嫁市井民妻。”⑥长久以来大家都认为淑真嫁给一个市井俗人,但以近代况周颐《惠风词话》为代表,提出朱淑真的丈夫为官“似初应试礼部,其后官江南者。”(《惠风词话》)这更合人之常情,朱家既是仕宦之家,没理由下嫁女儿。而据淑真诗词分析,常有一些陪贵夫人酬唱聚会之作,不像是一般市井民妻能参与的活动,如《宴谢夫人堂》、《会魏夫人席上》。且朱淑真诗词虽多有忧愁幽怨之作,但几乎未见因为生活上的贫困而烦恼,可见她的生活很富足。另外《春日抒怀》:“从宦东西不自由,亲帏千里泪长流。”可以推定,朱淑真的丈夫为官,淑真陪夫宦游,思念千里之外的父母。据邓红梅教授考⑦,朱淑真的丈夫汪纲任过绍兴知府、户部侍郎,卒封新安郡开国侯。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科举取士,淑真的丈夫也应是读书人。

淑真的婚姻是否真如世人传说那么不幸?词人这“不适”的婚姻是否有过短暂甜

④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6 ,2423页

⑤陈霆《渚山塘词话》香港:商务印书馆 1961年, 13页

⑥冯梦龙《情史》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6 ,353页

⑦邓红梅《朱淑真事迹新考》,《文学遗产》,1994,2期,66—74页

蜜时光?淑真人生经历难道真的只是“从多情的女儿到寂寞的秋妇”⑧?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二人虽是父母之命,淑真也是早已心有所属,“自幼才华横溢,向往未来的美满生活”⑨但相似的文化背景,最起码还是有共同语言的,才子佳人也不是妄称。如《围炉》:“围坐红炉唱小词,旋昼新酒赏新诗。”夫妇二人围炉而坐,饮酒赏诗,颇为惬意。淑真是一个家学渊源的名门闺秀,自然知道成婚之后应该相夫教子,遵守妇道。所以淑真收起为人女儿时的娇痴任性,忘却那段逝去的初恋,“洗手作羹汤”,努力试着做一个好妻子,处理家族事务的少奶奶,却也自得其乐。她亲自参与操劳一些重要的节日庆典,并且处理得体,如《绝句二首》其一:“自折梅花插鬓端,韭黄兰茁簇春盘。酦醅酒软浑无力,作恶东风特地寒。”这里记述了参加立春庆典的趣事。淑真此时新婚不久,与丈夫关系融洽,受到丈夫的宠爱,行为还未脱少女的娇痴爱美的天性:折朵梅花插在发鬓上,捧出做好的春盘,大家都兴高采烈的庆祝,可恨东风,使大家都觉得寒冷。小女儿之态跃然纸上,爱美,又在埋怨可恶的东风,新婚生活虽不如淑真少女时设想那么完美,也算是不令人失望的。又如《立春日妆成宜春花》:“春幡碧胜缕金文,柳色梅花逐指新。恰笑尚为儿女态,宝刀剪彩强为春。”忘记自己已经出嫁,这个甜蜜的少妇,还像个小女孩一样,打扮的漂漂亮亮的迎接春天,剪彩纸好把春天打扮的更加美丽。如此天真烂漫,只有丈夫的宠溺才可以让她这么纯真无邪,没有受到公婆长辈的非难,新婚之初,夫妇二人感情甚笃可见一斑。淑真信任欣赏丈夫的才干,引以为傲,鼓励他用功读书,他日高中,光耀门楣。在《贺人移学东轩》中,“鸿鹄羽仪当养就,飞腾早晚看冲天。”淑真劝勉丈夫等待时机,凭他的本事定能高中,一飞冲天。而在送丈夫赴试时又做《送人赴试礼部》,其中“贾生少达终何遇,马援才高老更坚。大抵功名无早晚,平津今起见菑川。”以贾生,马援比况勉励夫君,希望丈夫此去认真赴试,不计之前的挫折,定能功成名就。殷切希望与祝愿,是一个贤惠深明大义的名门媳妇形象。

夫妻二人有短暂的分离,朱淑真写下表达闺怨相思的诗词,这也从侧面反映夫妻的深情,如《恨春五首》:“苦无佳句寄相思”“恩爱方深奈别离”(其二)“从今始信恩成怨,且与莺花作淡交。”(其三)“几许别离多少泪,不堪重省不堪流。”(其四)《恨春五首》感情真挚,浅近如话。满园春色在她眼中没有什么吸引力,更是引发她的离愁相思之苦。将一位少妇甜蜜的离愁幽怨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又如明显是表达淑真对丈夫思念的词《菩萨蛮·山亭水榭秋方半》:“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帷寂寞无人伴。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

⑧邓红梅《女性词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129—131页

⑨张璋、黄畬主编《朱淑真集·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页

圆。”中秋月圆之夜,淑真独守空闺,思念远方的人,愁闷难解,月亮善解人意,仿佛怜爱我一样,不忍独圆。善解人意的残月意象,寄托遥深,含蓄婉转。“词之妙,莫妙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如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馀,皆是。”⑩孤单落寞,只有残月相伴的思妇,一派清冷孤寂景象,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淑真对丈夫的柔情蜜意。

日久生怨的愁妇与愁肠欲断的弃妇

一个人的委曲求全并不能够保证婚姻的圆满,天长日久,淑真与丈夫性格上的隔阂日渐明晰。淑真敏感多情,而丈夫身为官场中人,热衷名利,淑真虽曾支持丈夫求取功名报效国家,但丈夫所作所为显然只是一个俗吏了。对此,淑真有知己难觅的愁苦,可恨自己无人理解,发出“与谁裁剪入新诗?”“与谁江上共诗裁?”(《舟行即事七首》)的呼喊。夫妻之间感情日远,没有共同语言,而且淑真不喜宦游,“从宦东西不自由,亲帏千里泪长流”(《春日述怀》)等诗句中可看出淑真不喜宦游,非常思念父母双亲。“因淑真多病体弱,或未能生子,他们之间可能出现了如《璇玑图记》所记的窦涛阳台之事”。11丈夫携小妾远赴官职,淑真被一个人留在家里,算是实质上的遗弃了。淑真独守空闺,愁苦难以排解,从这一时期开始,淑真的大量诗作,颜色变得灰暗起来,愁、苦、泪、断肠等字眼充斥其间。如《新秋》:“一夜凉风动扇愁,背时容易入新秋。桃花脸上汪汪泪,忍到更深枕上流。”颇有班婕妤《怨歌行》的余味,凉风乍起,扇子也会被丢弃了吧?纵然我还算年轻貌美,那又如何,只能自己一个人夜晚泪流,不敢让别人知道。这是一个可以算是忍气吞声的怨妇,这对苦心维持着这份婚姻的淑真是多么不易?这份委屈有谁理解?大好春光,本是令人开心,但淑真很多写春光的诗却是充满忧愁幽怨。比如《春日杂书》十首,真可算首首是愁怨。“自入春来事事愁,惜花翻作为花羞。呢喃飞过双飞燕,嗔我垂帘不上钩。”(其十)词人直接诉说自己的愁苦,春天以来,每天都是愁苦。以前很喜欢花,现在羞于赏花。无奈梁上一双飞燕呢喃飞过,还嗔怪我把自己锁在屋子里,不出来欣赏春日美景。词人由惜花到羞花的转变,以及双燕嗔人,反衬自己因愁苦容颜憔悴,羞于赏花,又因被夫君冷落,不忍见双双对对的复杂心情。不幸婚姻产生的无边愁苦,连美好春光都无力排解。“春来春去几经过,不是今年恨最多。”(其一)“愁到黄昏转更加”(其五)“病眼伤风泪欲倾”(其七)。沈雄《古今词话》曾引《女红志余》:“钱塘朱淑真自以所适非偶,词多幽怨。每到春时,下帏跌坐。人询之,则云‘我不忍见春光也’。”“一切景

⑩清·刘熙载《词概》唐圭璋《词话丛编》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3709页

11邓红梅《朱淑真事迹新考》《文学遗产》1994 ,2期,66—74页

语,皆情语也。”12朱淑真的众多咏春诗还有《惜春》《伤春》《恨春》《诉春》《送春》《问春》等,这些诗篇篇有景,句句含情,抒发自己的愁怀。《春日杂书》十首正是淑真忧愁幽怨的悲苦的集中体现。

而淑真又受到家中长辈或是丈夫的指责:一介妇人,天天舞文弄墨,出外游乐,有失妇道成何体统?今后好好呆在家里绣花针织,不准出门。连淑真唯一爱的消遣,精神寄托他们都要剥夺吗?那不就成为一个没有感情、没有知觉的锁在深闺,这个封建大家族的一个摆设?淑真不平,那个不爱我的男人,罢了,不懂得珍惜我的蠢物,我不在乎,但若剥夺我的精神自由,恕难从命。遂做《自责二首》以述其志“女子弄文诚可罪,哪堪吟月更吟风?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又功。”(其一)说是自责,其实是表达对封建礼教的不满与大胆抗争,叛逆又直言不讳的对“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个迂腐的教条大胆批判。这两首诗一出,显然是引起轩然大波。长辈们怒不可遏,丈夫也深感无颜,对她更加疏远,淑真夜夜独自一人,孤单无处诉:“哭损双眸断尽肠,怕黄昏后到黄昏。更看细雨新秋夜,一点残灯伴夜长”(《秋夜有感》)终日愁容满面,愁绪满怀,淑真的身体也被拖垮了,渐渐地,不再是那个芙蓉如面的年轻美艳女郎,而是一个病怏怏的愁妇,而这又更让庸俗的丈夫嫌弃,而又加深了淑真的愁苦:虽然她不是深爱这个男人,但多年夫妻情分竟是如此凉薄?况且那个年代人在屋檐下,在夫家没有丈夫的宠爱,如何生存下去?心冷了,心寒了,心死了。她的《秋夜闻雨》三首将她的无边愁苦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似蔑身材无事瘦,如丝肚肠怎禁愁。鸣窗更听芭蕉雨,一叶中藏万斛愁。”(其三)词人独居忧伤,身体日渐消瘦,像竹子一样弱不禁风,细小肚肠哪禁得起愁苦?听窗外雨打芭蕉,每一片叶子都藏着她的无限哀愁。雨中芭蕉憔悴零落正如诗人的心境,也如诗人日渐衰落的身体与容颜。词人将自己忧愁痛苦以及孱弱身体,与梧桐夜雨的具体环境相连,正是体现了“清新婉丽,蓄思含情”13怨妇之至此,苦深之大,难以名状。淑真怨也无用,恨也无法,也只是能写诗纾解愁怀,倾泻心中不平之气:“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愁怀》其一)淑真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明自己与丈夫就像鸳鸯与鸥鹭一样,羽翼不相宜,根本不应该生活在一起。既然错误结成婚姻,只能是互相折磨。两人个性不衬,没有感情的男女,相处下来只有痛苦。淑真大胆控诉封建包办婚姻,表明自己与丈夫决裂的信心,这是对夫权的大胆挑衅,淑真终于超脱单纯怨妇狭隘的忧愁,唤醒了女性自觉意识。只可惜,这种不合时宜的觉醒,终被扼杀,12王国维《人间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6 ,4257页

13宋魏仲恭《断肠集序》《朱淑真集注》(宋)魏仲恭辑郑元佐注冀勤辑校北京:中华书局 2008

朱淑真最后成为一个弃妇,她的反抗,她的觉醒,成为时人的谈资罢了。

或许从最初被丈夫疏远,淑真就早有感觉终会被离弃,成为弃妇只是时间问题。诗词作品中无时无刻的断肠、愁、恨,早已是提前为自己所做的挽歌。而且因为无法具体确定淑真诗词的时间,这一阶段的诗词与愁妇阶段的诗词悲苦内蕴又很相似,一些诗词我们可以作两种理解,并不影响我们对淑真塑造的女性形象的解读。《断肠集》中以断肠二字直接入篇的有十二处,有愁的约八十,恨约二十处。一语成谶,淑真终究成为愁肠欲断的弃妇,或有人称之为秋妇。理教甚严的宋代,女子被赶回家,我们不能确定是否夫家明确写了休书,但淑真无法见容夫家,只得回娘家住是肯定的,这绝对在外人看来就是被休了。这简直是让父母蒙羞,家族无颜的奇耻大辱,淑真回家后,也是过的不如意。但是个性坚决的淑真,没有去乞求夫家的怜惜开恩,而是决然表达自己的反抗,誓不回头。《秋日述怀》就是淑真独立的宣言:“妇人虽眼软,泪不等闲流。我因无好况,挥断五湖秋。”淑真在向夫家宣告:我们女人虽然眼软,喜欢哭,但我的眼泪不是随便哭的,我的心坚强的很。虽然我现在没什么好的境况,且寄情山水,过段时日,天大地大,我会过的快意自如。痛快地宣告自己的独立追求。“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由能爱此工。宁可枝上抱香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黄花》)诗人通过这首诗显示自己对人格独立、自由的无上向往,表达自己坚守信念,即使晚景凄凉,绝不向恶势力,即夫家低头。终究是彻底决裂,再也没有回环的余地,淑真彻底的、决绝的成为了弃妇,虽然有可能是她自己主动返回娘家,但世人看来,她就是一个失妇道被休的女人,人言可畏,淑真的晚景并不好。“孤独”成为她今后人生的关键词,“孤独”吞噬着她敏感多情的心灵,她在诗词里痛苦呻吟着:“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伤,剔尽寒灯梦不成。”(《减字木兰花·春怨》)这不是在写词,这是血和泪的和歌,淑真撕心裂肺地向世人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一连五个“独”字,如大河倾泻,如急雨倾盆,淋漓酣畅,触目惊心。“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且易脱稿。”14这可以作为这首词的最佳注脚,亦可以称为对朱淑真所写诗词的完美评价。人生世上,都有各样的不幸与痛苦,但如有知心朋友可以倾诉,还尚为一种慰藉与解脱。最不幸的就是那种有苦无处诉,遍寻无知己的处境,那才是无法解脱的愁,朱淑真正是属于后者。词人没有知音,只有寒灯相伴。只有“伫立伤神”,泪洗残妆。她连怨的资格都被剥夺了。这是一个被弃秋妇,深夜独自一人孤枕难眠的凄楚形象的真实写照。自己的伤悲,只能自己体尝,自己的伤口,也只能深夜无人时自己舔舐,如何度过这漫漫长夜?一遍

14况周颐《惠风词话》卷一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6 ,4408页

遍的剔尽寒灯,却终究是梦不成,清寒的天气,更是引发弃妇身世的悲凉之感。我将何去何从?天地之大,谁人怜我,我又该归向何处?思绪万千,愁肠满肚,更是无法入眠。

关于朱淑真晚年究竟如何,据邓红梅教授考证15,应是寄居尼姑庵,以俗家弟子清修或是已经剃度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晚年的朱淑真经历了前夫的死亡,看破世事,心境颇为超脱。如《酹江月·咏竹》:“爱君嘉秀.时云庵、素植琅歼丛簇。结翠筠稍,津润腻、叶叶竿竿柔绿。渐胤儿孙,还生过母,根出蟠蛟曲。满潇风夜.月明先透筛玉。雅称野客出怀,闲窗相件.白有清风足。终不凋零材异众.岂似寻常花木。傲雪欺霜。虚心直节。妙理皆非俗。天然孤淡。日增物外清福。”塑造了一位种竹、赏竹、爱竹并以竹自喻的女主人公形象。晚年的朱淑真以竹为伴,陶冶性情,修身养性.能够把事情看开、看淡,这不是词人感情变得麻木.而是词人在经历了种种人世情感的历练与岁月无情的洗礼之后,超脱情感的束缚,升华自己的境界。或许很多人认为朱淑真孤独终老于尼姑庵更是不幸可怜,但这何尝不是淑真看透世事,寻找到心灵解脱的幸运哪?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16因为生活环境受限,朱淑真的词,虽有几篇农事、咏史诗,终究闺阁词是绝对主流,没能写出什么大境界,大情怀,悲天悯人的作品。但诚如所说,她写出自己真实独特的生命体验,真诚自然的表现古代女子的命运,称之为“有境界”可谓不虚。朱淑真词中描绘了丰富多彩,生动鲜明的女性形象。女性词的魅力,远胜过“男子作闺音”,不似男子代言体写女性,常有凝固化的隔膜感,以及男子优越性的赏玩心态。朱淑真可以算作纯女性书写的典范,她的诗词是自然心性的大胆流露,率真而无任何矫饰。她的诗词都是她不幸婚姻,人生的真实写照,更能打动人心。朱淑真不愧是当之无愧的“赵宋词女,李朱名家”(薛绍徽《黛韵楼文集》)。谁怜幽人独往来,只见断肠芳草远!她的诗词,或云“为父母一火焚之”,但有宋代魏仲恭为她辑录,后世不断有人关注。后世存知音,当可谓不孤!

15邓红梅《朱淑真事迹新考》《文学遗产》1994 2期,72页

16王国维《人间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6,4239页

参考文献:

【1】陈廷焯《词坛丛话》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

【2】王国维《人间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6.

【3】黄嫣梨吴锡河著《断肠芳草远:朱淑真传》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1.

【4】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

【5】陈霆《渚山塘词话》香港:商务印书馆,1961.

【6】冯梦龙《情史》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

【7】邓红梅《朱淑真事迹新考》,《文学遗产》,1994,(2).

【8】邓红梅《女性词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9】张璋、黄畬主编《朱淑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0】清·刘熙载《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1】况周颐《惠风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

【12】《朱淑真集注》(宋)朱淑真撰魏仲恭辑郑元佐注冀勤辑校北京:中华书局,2008. 【13】刘敬圻诸葛忆兵著《宋代女词人词传》长春:吉林出版社,1999.

【14】苏者聪《宋代女性文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15】唐圭璋《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65.

【16】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济南出版社,1990.

【17】刘洁《中国女性写作文化思维嬗变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8】邓红梅《闺中吟——传统女性的精神自画像》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19】李史峰主编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朱淑真诗词中的女性形象

从“娇痴不怕人猜”到“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论朱淑真诗词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朱淑真是宋代与李清照齐名的女词人,人称“赵宋词女,李朱名家”,著有《断肠集》诗词200余首,词格清空婉约,诗词多忧愁幽怨之语。朱淑真纯女性的书写,以女性独特视角观察体验人生,写出篇篇打动人心的血泪诗篇。其中塑造了丰满立体有层次感的众多动人女性形象,可以看做词人自己真实的一生写照:美丽纯真的少女,甜蜜幸福的新婚少妇,日久生怨的愁妇,与愁肠欲断的弃妇,几乎把古代诗词中吟咏的所有女性都涵盖了。而纯女性自然真实的书写妇女内心的悲苦,又远胜于“男子做闺音”,在古代诗词史上留下灿烂的一笔。 关键词:朱淑真不幸婚姻《断肠集》女性形象纯女性书写 Abstract: Zhu Shuzhen is as famous as Li Qingzhao, called "Song Zhao authoress, Zhu Li Masters". With a " V olume of Heartbroken," more than 200 poems, words graceful and sorrow language of hidden bitterness . Zhu writing for women only, with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the female experience of life and move people by writing poems with tears and blood . A full three-dimensional shape which has many layers and moving image of women as the word can be a real life portrayal of herself: a beautiful innocent girl, sweet and happy young woman, married long period of time complaining of the unhappy woman, abandoned wives , almost all female images in ancient poetry are covered. Pure natural real women writing women's inner misery, but also far better than "the man to do the inner sound".Make a brilliant stroke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poetry. Keywords: Zhu shuzhen; unfortunate marriage ; V olume of Heartbroken; female images ; for women only writing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作品为宋代魏仲恭辑录《断肠集》。关于她的生平、身世历来说法不一,较通行说法是南宋初期人,祖籍安徽,后移居浙江杭州。朱淑真是宋代与李清照齐名的女词人。近代词人况周颐说:“易安淑真,尤为闺阁隽才。”陈廷焯也对淑真才华做出高度评价:“朱淑真词,风致之佳,词情之妙,真不亚于易安。宋妇人能文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则魏夫人也。”①淑真擅于运用纯女性的视角观察生活,抒发女性独特的生活感受与生命体验,塑造了真实可感的女性形象:我们细心体会,可以看到词人,从美丽纯真的少女,到短暂甜蜜相思的新妇,日久生怨的愁妇,大胆反抗终至疏离愁肠欲断的弃妇,一生多舛的经历,词人一点点磨灭生命的光彩与青春,引起我们对“断肠词人”的关注与同情。 ①陈廷焯《词坛丛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6 ,3725页

论朱淑真诗词_花_意象的人生象征意义

第20卷第4期 安康学院学报 Vol120№4 2008年8月 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 Aug12008论朱淑真诗词“花”意象的人生象征意义 胡雯雯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 要:朱淑真为宋代名家,纵观其诗词,有六十余首咏花之作。本文从海棠、梨花、梅花三种咏花之作入手,以海棠之感、梨花之怨、梅花之傲来探寻其人生和心灵的发展轨迹,解读其诗词“花”的审美意蕴和人生象征意义。 关键词:朱淑真;咏花诗词;人生象征 中图分类号:I207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4X(2008)04-0053-03① Ana lysis on the Sy m bols of L i fe i n the I mages of Flower i n Zhuπs Poem s HU W en wen (College of L anguage-L iterature,Shaanxi N or m al U niversity,X iπan710062,China) Abstract:Zhu S hu-zhen is one of the lite ra ry m as te rs in the S ong D ynas ty.Am ong he r p oem s,m o re than60of them dep ic t and eu logize flow e rs.P roceed ing from3k inds of flow e rs app ea ring in he r p oem s and the fea tu res w ith w h ich they a re i m bued,nam e ly,p e rcep tion rep resen ted by begon ia,grievance by p ea r b lossom and loftiness by p lum b lossom,th is thes is is in tended to dem ons tra te vivid ly from these3asp ec ts Zhuπs cou rse of life and he r deve l2 opm en t of m ind,and so as to exp lo re the es the tica l i m p lica tions and sym bo lic m ean ings of life loaded in the flow e r i m ages in he r p oem s. Key words:Zhu Shu-zhen;p oem s abou t flow e rs;sym bo ls of life 花是天地间美好的事物,亦是诗人、词人吟咏最多的自然原型。自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况始,文人墨客们就有了在花草中寻找个人遭际与人格精神契合点的传统,他们或常常引以自喻,或作为其人格的象征,或表达其人生的追求。 朱淑真作为有宋一代与大词人李清照并称词坛双璧的女性作家,其作品中的咏花之作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繁多。据张璋、黄畲先生校注《朱淑真集》〔1〕一书的不完全统计,朱淑真所有诗词作品中,咏花之作多达六十余首。通过对朱淑真咏花诗词意蕴的探求,我们可以窥见其内心世界和人生的心路历程:如海棠花般娇羞而满怀情思的少女时期;如梨花之皓白幽寂而愁恨满怀的怨妇时期;如梅花之孤傲不屈而顽强抗争的独立女性时期。 一、海棠之感 有关朱淑真的生平及身世,历史典籍记载十分简略,现存资料中较早较完整的记载就是宋代魏仲恭的《朱淑真诗集序》,内载:“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嫁为市井民家妻。一生抑郁不得志,故诗中多忧愁怨恨之语。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皆寓于诗,以写其胸中不平之气。竟无知音,悒悒抱恨而终。自古佳人多命薄,岂止颜色如花命如叶耶?……其诗为父母一伙焚之,今所传者,百不一存。”〔2〕根据这段记载,我们大致可以了解朱淑真坎坷的一生。 海棠为盛春花事,有色无香,诗中格韵甚高。朱淑真笔下的咏海棠之作带有别样的韵味,夹杂着其作为女性的独特的审美意蕴及人生感悟。来看这首: 《春日感怀》 寂寂多愁客,伤春二月中。 惜华嫌夜雨,多病发东风。 不奈莺声碎,那堪蝶梦空。 海棠方睡足,帘影日融融。 《明皇杂录》记,唐明皇登沉香楼,召见杨贵妃,杨贵妃正好酒醉未醒。高力士和侍女将她扶来,只见她醉颜残妆,鬓乱钗横,根本不能下拜。明皇笑道:“岂是海棠醉耶?真海棠未睡足耳。”苏轼《海棠》诗云:“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此诗即引用了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正值青春花季的朱淑真,一定对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有所了解。她的《春日杂兴》一诗中,就又一次化用了 35 ①收稿日期:2008-04-03 作者简介:胡雯雯(1985-),女,陕西安康人,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朱淑真颜色如花命如叶

朱淑真颜色如花命如叶 这是一个神秘的女人,她的生卒年不详,她的身世不详,就连她的诗词也大部分遗失。史料对她的记载十分凌乱,我无法知道她的生平,她是那样的朦胧,让我无法看清她的本来面目。我只知道她是一个女词人,她的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人称为:“赵宋词女,李朱名家。” 这个神秘女人就是朱淑真。我无法看清她的眉眼,只能通过她的词,走进她的内心世界,了解她坎坷的一生。于是,我心中的朱淑真,从我的想象中缓缓走了出来…… 我不敢相信,那个从宋词里走来的,竟然是一个小姑娘。这是一个天资聪慧、才貌惊人的女孩,她就像一朵花,含苞待放。我看她的时候,她的脸上飞出两片红晕,那模样,羞羞答答。 朱淑真生于仕宦家庭,此时大约十三四岁,流目顾盼之际,显出一派大家闺秀的风范。这一时期,她的父亲在浙江做官,家境优裕。颖慧的朱淑真,饱读诗书,精晓音律,尤其在诗词方面,已崭露头角。在钱塘一带,小有名气,被人称为“才女”。 这是朱淑真最幸福的一段时光。她读书作诗,偶尔练练书法、作作画、赏赏花、荡荡秋千,生活,就这样重复着,

虽然单调,但也缤纷多彩。 此时的朱淑真,已出落得花容月貌,光彩照人。这样的年龄,正处在情窦初开的季节。朱淑真也一样,她常常咏花吟月,抒发情怀。她在早期的诗作《探梅》中咏道:温温天气似春和,试探寒梅已满坡。笑折一支插云鬓,问人潇洒似谁么? 严冬将过的冬天,阳光和煦,有着几许春意,这样的日子,泛起朱淑真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撩拨着她心中的柔情,折一枝傲雪的寒梅,插向云鬓,浅笑含羞,悄悄问一声:“我漂亮不漂亮,像谁呢?”诗中被问的人到底是谁呢?问行人还是问初恋的情人,谁也说不清。据说,此时的朱淑真,已有了初恋的情人。如果说这首诗对爱情的描写有点朦胧,那么,再看看这首《清平乐,观湖》: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这是一个夏天,踏着晨曦的初露,初恋的少女朱淑真与恋人携手前去观湖。这样的季节,正是十里荷花飘香,两人相约赏花而来,不料遇上“一霎黄梅细雨”。于是,两人来到一个可以避雨的地方,也不怕别人怎么议论,少女就投入男人的怀抱,那种初恋的幸福,通过“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就点了出来,爱情的体验跃然纸上。 正是这首诗,朱淑真遭到了道学家们的指责。由此可见

古典诗词鉴赏:朱淑真《蝶恋花·送春》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朱淑真《蝶恋花·送春》赏析蝶恋花·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译文】 楼外垂杨千条万缕,仿佛要拴住春天的脚步,春天却匆匆而过不曾稍停。只有柳絮仍然在风里飘飞,它随春风要看春归向何处? 绿色的山川只听杜鹃乌啼叫,它本是无情的鸟,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举杯送别春天,春天却不语,黄昏时候却下起了潇潇细雨。 【注释】 1、系:拴住。 2、青春:大好春光。隐指词人青春年华。 3、少住:稍稍停留一下。 4、犹自:依然。 5、杜宇:杜鹃鸟。 6、便作:即使。 7、莫也:岂不也。 8、把酒句:把酒,举杯;把,持、拿。送春,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浇愁以示送春的习俗。此句与王灼《点绛唇》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席卷西山雨写法相似。 9、潇潇雨:形容雨势之疾。 【赏析一】 惜春伤春,留春送春,词中常调。这首送春词却别具一份女词人的巧思妙想与慧心深情。 上片化景物为情思,纯从楼外垂杨着笔。从风飘柳絮的景象看,词中所写,当是暮春烟柳,而非细叶新裁的仲春嫩柳,这样方与送春之旨吻合。杨柳依依的形象和折柳送别的风习使人们从柳条想到送别,原很自然;但从垂杨千万缕想到它欲系青春,却是女词人的独特感受。从送到系,虽只在一换之间,却包含了想象的跨越飞跃,进一步写出了柳的缱绻多情。那千万缕随风荡漾的柳丝,像是千万缕柔曼的情思,力图挽住春天。然而少住春还去,春毕竟是留不住的。他人至此,不过叹息伤感而已,词人却从随风飘荡的柳絮生出随春且看归何处的奇思妙想。柳絮的形象,在词中或状撩乱春愁,或状漂荡无依,即使联想到送,也只有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一类想象。朱淑真却以女词人特有的灵心慧性和缠绵执着,将它想象成一直深情地追随着春天,想看一看春究竟归于何处。由系到随,进一步写出了柳对春天的无限依恋和无尽追踪。 下片从春归生出,从送春的词人方面着笔。绿满山川正是暮春之景。这一望碧绿之中正含有落花飞絮狼藉的伤感记忆,更何况耳畔又时时传来象征着春归的杜鹃鸟凄伤的呜叫声。目接耳闻,无非芳春消逝的景象即便是无情人,恐怕也要为之愁苦不已。便作句先从反面假设,莫也句则故用摇曳不定之语从正面渲染愁苦,愈觉情怀酸楚。写到这里,方才引出这位满怀愁情的女主人公。系春不住,随春难往,唯有送春: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这两句似从欧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化出,但独具神韵。在词人感觉中,这即将离去的春天,像是怀着无限别离的惆怅与感伤,悄然无语,与伤春的词人默然相对。时近黄昏,又下起了潇潇细雨。这潇潇雨,像是春天告别的细语,又像是春天归去的叹息。而女主公情怀的黯淡、孤寂也从中隐隐传出。妙在不语与潇潇雨之间存在着一种似有若无的对应

朱淑真

朱淑真(约1131年前后在世),宋代女词人,一作淑贞,号幽栖居士。朱淑真籍贯身世历来说法不一,《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安徽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南宋初年时在世,相传为朱熹侄女。朱淑真生于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优裕。幼颖慧,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素有才女之称。相传因父母作主,嫁给一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婚后生活很不如意,抑郁而终,其墓在杭州青芝坞。 其生平,传世载籍多记载为“自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世居桃村。工诗,嫁为市井民妻,不得志殁”。幽栖居士之说,最早见清王士祯《池北偶谈·朱淑真璇玑图记》,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 学术界已断为伪托;世居桃村,则不详其说从来。此外各项均见宋魏仲恭《断肠集序》,而据集中《春日书怀》“从宦东西不自由,亲帏千里泪长流”可知,其夫亦曾仕宦。因此除钱唐人,出身宦家,生活不幸外,诗人生平今已难详考。生前曾自编诗词集(《写怀二首》“孤窗镇日无聊赖,编辑诗词改抹看”),死后散佚。孝宗淳熙九年(一一八二)宛陵魏仲恭(端礼)辑为《断肠集》十卷,未几钱唐郑元佐为之作注,并增辑后集七卷(一本把第七卷厘为两卷,作八卷)。此外尚有《断肠词》一卷行世。 朱淑真诗,以清汪氏艺芸书舍影元抄《新注朱淑真断肠诗集》(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民国徐乃昌影元刻本(简称元刻本)、清光绪嘉惠堂刊《武林往哲遗著》本(简称武林本)、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等。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相传朱淑真作品为其父母焚毁,后人将其流传在外的辑成《断肠集》(诗)2卷,《断肠词》1卷及《璇玑图记》,辗转相传,有多种版本。 其诗词多抒写个人爱情生活,早期笔调明快,文词清婉,情致缠绵,后期则忧愁郁闷,颇多幽怨之音,流于感伤,后世人称之曰“红艳诗人”。作品艺术上成就颇高,后世常与李清照相提并论。流传颇广的《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一阕,长期以来被认为欧阳修所作,其实是当时怕坏了女子的风气,才将作者改为了欧阳修的。 朱淑真书画造诣相当高,尤善描绘红梅翠竹。明代著名画家杜琼在朱淑真的《梅竹图》上曾题道:“观其笔意词语皆清婉,……诚闺中之秀,女流之杰者也。”明代大画家沈周在《石田集·题朱淑真画竹》中说:“绣阁新编写断肠,更分残墨写潇湘。” 由此可见,其能力非寻常深闺女子可比,当与李清照并驾齐驱。朱淑真,她的诗作受到市民的激赏,却在死后遭到父母的焚烧(据魏仲恭《断肠诗集序》)。她显然是英年早逝的“问题美女作家”。 她的别号是“幽栖居士”,为南宋多情才女和美女,与李清照齐名,有《断肠集》存世。从“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愁怀》)来看,她的婚姻是不幸的,因此,有些作品泄露了婚外恋情,被一些学者剥夺著作权。 但是,她的作品还是存有大胆露骨的香艳镜头:“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缠绵于情爱连时间也不管了,“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犹如今人当街亲吻一般大胆。

朱淑真断肠集

朱淑真断肠集 朱淑真简介:宋女作家。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南宋初年时在世。生于仕宦家庭,相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能画,通音律。词多幽怨,流于感伤。也能诗。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断肠集》有宋郑元佐注本。(《辞海》1989年版)断肠词:词集名。南宋朱淑真作。一卷。淑真为钱塘(今浙江杭州)女子,因自伤身世,故以“断肠”名其词。有明毛晋汲古阁课《诗词杂俎》本、清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本等。(同上书)淑真钱塘人,幼警惠,善读书,工诗,风流蕴藉。早年,父母无识,嫁市井民家。淑真抑郁不得志,抱恚而死。父母复以佛法并其平生著作荼毗之。临安王唐佐为之立传。宛陵魏端礼辑其诗词,名曰《断肠集》。(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顺治辛卯,有云间客扶乩于片石居。一士以休咎问,乩书曰:“非余所知。”士问仙来何处,书曰:“儿家原住古钱塘,曾有诗篇号断肠。”士问仙为何氏,书曰:“犹传小字在词场。”士不知《断肠集》谁氏作也,见曰“儿家”,意其女郎也,曰:“仙得非苏小小乎?”书曰:“漫把若兰方淑士,”曰:“然则李易安乎?” 书曰:“须知清照易贞娘,朱颜说与任君详。”士方悟为朱淑真,故随问随答,即成浣溪沙一阕。随又拜祝,再求珠玉。乩又书曰:“转眼已无桃李,又见荼蘼绽蕊。偶尔话三生,不觉日移阶

晷。去矣去矣,叹惜春光似水。”乩遂不动。或疑客所为,知之者谓客只知扶乩,非知文者。(《湖[土需]杂记》) 忆秦娥 正月初六日夜月 弯弯曲,新年新月钩寒玉。 钩寒玉,凤鞋儿小,翠眉儿蹙。 闹蛾雪柳添妆束,烛龙火树争驰逐。 争驰逐,元宵三五,不如初六。 浣溪沙 清明 春巷夭桃吐绛英,春衣初试薄罗轻。 风和烟暖燕巢成。

李清照和朱淑真词的比较研究

李清照和朱淑真词的比较研究 李清照和朱淑真都是宋代文学史上的两位才情女子。她们的生活时代相近,一个是大家闺秀,一个是小家碧玉;而且都爱好文学,诗词文赋样样精通,在词的造诣上尤为突出。她们同属婉约词派,一个著有《漱玉集》,一个著有《断肠集》,感情真挚,笔触细腻,独具女性视角。历代学者、评论家也总爱把两人相提并论:“词学莫盛于宋,易安、淑真尤为闺阁隽才而皆受奇谤”[1]、“淑真词以情胜,凄艳芊绵,除李易安外,无出其右者[2]”、“朱淑真词,风致之佳,情词之妙,真不亚于易安[3]”。? 对于李清照的研究,呈现出来的是一个“繁荣”的局面,她的声名显赫引来不少论者论著。古代对李清照的研究大多来自于诗话、词话、笔记或序跋文字,对她的评价多是赞其才华,赏其词章。而对她性格却是褒贬不一。在近代,李清照已经作为杰出女作家、女词人进入了文学史专著的殿堂,并占有一席之地。新中国成立以来,研究进一步推进,到了90年代呈现出了新的特点,突出表现为将李清照作为一个文化现象来综合考察,研究视角从“词人词作”拓展到“全人全作”?[4]。“即从新的历史高度进行多维审视,考辨生平事迹、剖析思想性格、探寻心路历程、评价文学地位;立足于李清照的多种创作文体,对作品的思想内涵、社会意义、整体风格、艺术特色等进行立体的多层次的剖析,研究以词为主,兼诗文赋,《词论》的研究力度也逐渐加重。” 而对稍后于李清照的杰出女作家朱淑真的研究,则较冷清。虽然她一生创作的诗词非常多,但由于“一火焚之”“百一不存”[5],给研究带来了莫大的困难,因此少有论述。不过近年来对朱淑真的研究也有所升温,大陆、港台的学者们纷纷发表了论著,并有香港学者黄嫣梨女士的专著《朱淑真研究》出版。纵观朱淑真研究,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对其身世、生卒的研究,一是对其诗词的研究。研究成果的突出特点是“对其生平事迹的考订力求突破史料不足的缺陷,更多从作品自身找内证;对其作品的研究能够突破男性文学的标准,在女性文学背景下予以审视,肯定其文学史地位”?[6]?。 一、李清照和朱淑真词的相似之处

薛涛与朱淑真作品思想内容分析比较

薛涛与朱淑真作品思想内容分析比较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李珊珊指导教师:单芳 [内容摘要]薛涛是唐代著名的女诗人,与李冶、鱼玄机并称“女冠三杰”,在文学史上享有着很高的声誉。朱淑真亦为宋代著名女词人,其作品在艺术上成就颇高,有人认为她的能力,堪与有着“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的李清照并驾齐驱。然而据现存生平资料显示,两位女作家都自幼喜爱创作且才华横溢,都曾受过程度较好的教育,生活都有幸福快乐转入不如意,也都有着不遂愿的个人情感经历,可见生活中显现出来的共同点很多,但她们留世的作品却体现出各自的特色,在思想内容上也是各有侧重。 [关键词] 薛涛;朱淑真;思想内容 唐代诗风兴盛,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当时能诗者众多,著名诗人人数也大大超过了战国到南北朝所有著名诗人的总和,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女性诗人,据统计人数多达一百二十多位,杰出的作者有上官婉儿、武则天、李冶、晁采、刘采春、鱼玄机、薛涛、花蕊夫人徐氏等等,其中女冠诗人薛涛最是一颗夺目的明珠。然稍晚于唐的宋代虽其诗歌成就不及唐代,但可贵的是,宋代女诗人的诗作比唐代女诗人的要多,最著名的要数宋代女诗人李清照。其中宋代女词人朱淑真以其独特的笔调和颇高的艺术成就在文学史上博得了较高的评价。据现存生平资料显示,两位女作家都自幼喜爱创作且才华横溢,都曾受过程度较好的教育,生活都有幸福快乐转入不如意,在这么多共同点的支撑下,她们留世的作品却体现出各自的特色,在思想内容上也各有侧重。 一、生平梳理 (一)薛涛生平简述 薛涛,字洪度,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市),童年随父薛郧宦游成都,八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少年即诗名在外。相传她的父亲在庭中梧桐树下吟诗:“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涛应声而续:“枝迎南北鸟,时送往来风”,可见薛涛从小才华横溢。父亲在她童年时就去世了,因家贫,不得已入乐籍为歌妓。她思想开朗,性格豪爽,喜与文人交游。十六岁左右,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1]见她貌美才捷,就召入幕府侍酒赋诗,遂入乐籍。二十岁左右因小事冒犯韦皋,

朱淑真《落花》诗词赏析

朱淑真《落花》诗词赏析 落花 宋代:朱淑真 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 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 译文 连理枝头艳丽的鲜花正在盛开, 但风雨嫉妒鲜花的美丽,时时刻刻想要催促鲜花凋谢。 我真想让掌管春天的神长久做主, 不让娇嫩可爱的鲜花落到碧绿的青苔上。 注释 青帝:掌管春天的神,又称东君,东皇。 赏析 朱淑真是位知名度相当高的才女,她的《断肠集》不知感动过多少同样在深闺中惆怅无限的女子。很多人对央视版《红楼梦》中的这个幕记忆犹新:苦命的香菱,于深夜里对着滴泪红烛正在读这本《断肠集》。不过,此时却传来夏金桂的一声狮吼,她悚然一惊,忙丢下诗集去服侍那个悍妇。蜡烛红泪点点,滴在这“断肠”两个字上。 《千家诗》编选者大概是一些老儒,他们选的诗,士大夫气浓,头巾气冲,重男轻女,对于才女们的诗几乎不选。但奇怪的是,他们不选李冶、薛涛、鱼玄机,也不选李清照,却偏偏选了两首朱淑真的诗。这让一贯喜?八卦的江湖夜雨不禁相信起原来一直不大相信的传闻

——朱淑真是朱熹的侄女。前面一再说过,《千家诗》选编者最“粉”程朱,只要和程朱相关系的,优先录入。 不过朱淑真的作为,可和程朱那一套截然相反,她曾“娇痴不怕 人猜,和衣睡倒人怀”,也曾“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做出一 系列放纵大胆、惊世骇俗的举动。 《千家诗》的旧本原注说:“花正开而芳姿艳丽于连理枝头,如 少年夫妇燕婉和谐也,花开而遇嫉妒之风雨相催,百花摇落如夫妇不幸,中道分离乖阻也,安得青帝常主四时,使连理花常开并蒂,而无 风雨纷纷之摇落也。”?对于朱淑真来说,她对“连理枝”的态度,前 后是大不一样的。 这首诗想必是作于朱淑真的少女时代。何以见得?因为这首诗中 还句句怜惜“连理枝”来着,此时的朱淑真,心中的“连理枝”应该 不是她未来嫁的老公那样子。少女时的朱淑真,对将来的另一半要求 挺高的,她有首《秋日偶成》诗这样写道:“初合双鬟学画眉,未知 心事属他谁。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 哪知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据载,朱淑真后来嫁了个庸俗不堪的 商人,明《尧山堂外纪》中称:“其夫村恶,蘧篨戚施,种种可厌。”对于这几句的注解,不妨借柏杨先?笔下的文字来诠释: “巧妇嫁了拙夫,真是人间的不公平,人人见了都要跺脚,盖深 惜之也。像《断肠诗词》的作者朱淑贞女士,以一代才女,竟嫁了个 不识之无的庄稼汉,死后她的丈夫把她的诗稿词草,一把火烧掉,其 愚如猪,虽把他碎尸万段,不能消心头之恨,跟那种男人同床共枕, 简直是奇耻大辱……” 所以,后来朱淑真写的诗,就不惋惜“连理枝”了,她恨死“连 理枝”了,后来她又写了这样一首诗: 愁怀 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

李清照与朱淑真词的比较

浅谈李清照与朱淑真词的比较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男性始终是社会的主导。不管是在政治上,文坛上还是社会生活中,女性总是被强制作为男性的附庸处在下风,这无疑是不公平的。庆幸的是,尽管被沙子无情地掩埋,闪耀的金子还是倔强地放射出熠熠的光辉。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女性作家屈指可数,而能够穿透历史樊篱、超越历史约规,在封建礼教重压下坦率展露女性内心、大胆释放个人情感的女作家更是少之又少。李清照和朱淑真作为理学昌盛之宋代的女作家,敢于蔑视封建纲常,突破个体局限,对女性自我予以精神关照,仅其胆识和勇气就足以引人注目,更何况是旷世的才情。 这是两位相映生辉的两位女作家,由于相同的生活背景、相似的离愁别苦,李清照与朱淑作品呈现出许多的共同之处。 作为婉约派的的词人,李清照与朱淑真都不约而同地在词中写景,且在所写景物中渗透着人的情感。李清照善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声声慢》中所渲染的冷清凄惨之景,既是客观环境的冷寂,又是作者心境悲凉的表现,并且浑然一体。三杯两盏淡酒、满地堆积的黄花、点点滴滴的黄昏细雨,这不仅仅是深秋的萧索凄冷景象,更是词人当时对人间孤独和人生乏味的体会。靖康之难,丈夫已逝,国破家亡的伤心和绝望充溢着易安居士的内心。在朱淑真作品中更有大量歌咏梅竹的诗,将梅竹拟人化,如《直竹》、《雪夜对月赋诗》。她赞美竹的挺拔有节,梅花的表里清澈,实是歌颂了人的坚强正直、不畏强权、光明磊落、超凡脱俗等精神品质,把它们作为理想人格的象征。 许是由于都遭遇了太多的不如意,李清照和朱淑真的词中都出现了很多反映愁怨的意象。女子本多情,细腻的情感,敏感的心思,每一点风吹草动都在她们心里留下涟漪。于是,“愁”“泪”“恨”“酒”“孤独”都成为了她们情感的最好代名词。“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逢春触处须萦恨,对景无时不断肠”,忧愁涵盖了她们的时间,充实了她们的空间,浸淫了她们的身心,却也推动着她们在诗词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与男性不同,女性以家为事业,她们是将爱情当作事业来经营的。古代的女子犹是如此,因为她们几乎被彻底剥夺了实现其社会价值的权力,她们只能在爱情的疆域追求人生的自由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为对爱情的重视,李清照与朱淑真的创作风格都在感情的经历中变化着。在创作前期,李清照与朱淑真多表现出少女的天真烂漫和对爱情的向往。在《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李清照将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女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我们眼前。也许是仗着父母的宠爱,她敢于突破封建道德对女子的约束,亲近自然,饮酒作乐,甚至迷失在郊野的美景中不知归途。“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好一个率真无拘束!而在《点绛唇》中,少女的姿态更是惹人喜爱,她娇俏烂漫、情窦初开,活泼之中又不失少女的娇羞,“见有人来,袜划金钩溜,和羞走。倚门回,却把青梅嗅”,细致传神的语言恰到好处的描写出害羞中透出的对爱情的无限憧憬。在朱淑真《秋日偶成》中,我们也听到了一个少女关于爱情的独白:“未知心事属他谁?”这是这位才貌双全的女子对爱情发出的由衷呼唤。而“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朗万首诗”则是这呼唤的深挚回声。她为自己描摹的意中人,是与她同兴同趣、能诗善文、才情横溢的男子。而后期由于感情生活的不顺利,李清照和朱淑真的风格也转向了沉郁凄怆。 然而在悲凉哀婉中不同的是,李清照的词中更多的是写相思之苦。朱淑真更多的是表达对美好爱情与幸福婚姻的渴望。李清照曾拥有过一段惺惺相惜的美满婚姻,纵使日后生死茫茫,这份情也足以回味半生。因此她后期的词将相思之苦和离愁孤寂之痛倾吐得淋漓尽致。“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欢聚的幸福已经在离别中虚化,眉头的舒展只是表情的停歇,而思念早已深入骨髓,挥之不去。在“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凝滞中,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朱淑真《蝶恋花送春》原文、译文及赏析

朱淑真《蝶恋花送春》原文、译文及赏析 蝶恋花·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译文】 楼外垂杨千条万缕,仿佛要拴住春天的脚步,春天却匆匆而过不曾稍停。只有柳絮仍然在风里飘飞,它随春风要看春归向何处? 绿色的山川只听杜鹃乌啼叫,它本是无情的鸟,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举杯送别春天,春天却不语,黄昏时候却下起了潇潇细雨。 【注释】 1、系:拴住。 2、青春:大好春光。隐指词人青春年华。 3、少住:稍稍停留一下。 4、犹自:依然。 5、杜宇:杜鹃鸟。 6、便作:即使。 7、莫也:岂不也。 8、“把酒”句:把酒,举杯;把,持、拿。送春,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浇愁以示送春的习俗。此句与王灼《点绛唇》“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席卷西山雨”写法相似。 9、潇潇雨:形容雨势之疾。 【赏析一】 惜春伤春,留春送春,词中常调。这首“送春”词却别具一份女词人的巧思妙想与慧心深情。

上片化景物为情思,纯从“楼外垂杨”着笔。从风飘柳絮的景象看,词中所写,当是暮春烟柳,而非细叶新裁的仲春嫩柳,这样方与送春之旨吻合。杨柳依依的形象和折柳送别的风习使人们从柳条想到送别,原很自然;但从“垂杨千万缕”想到它“欲系青春”,却是女词人的独特感受。从“送”到“系”,虽只在一转换之间,却包含了想象的跨越飞跃,进一步写出了柳的缱绻多情。那千万缕随风荡漾的柳丝,像是千万缕柔曼的情思,力图挽住春天。然而“少住春还去”,春毕竟是留不住的。他人至此,不过叹息伤感而已,词人却从随风飘荡的柳絮生出“随春且看归何处”的奇思妙想。柳絮的形象,在词中或状撩乱春愁,或状漂荡无依,即使联想到“送”,也只有“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一类想象。朱淑真却以女词人特有的灵心慧性和缠绵执着,将它想象成一直深情地追随着春天,想看一看春究竟归于何处。由“系”到“随”,进一步写出了柳对春天的无限依恋和无尽追踪。 下片从“春归”生出,转从送春的词人方面着笔。“绿满山川”正是暮春之景。这一望碧绿之中正含有落花飞絮狼藉的伤感记忆,更何况耳畔又时时传来象征着春归的杜鹃鸟凄伤的呜叫声。目接耳闻,无非芳春消逝的景象即便是无情人,恐怕也要为之愁苦不已。“便作”句先从反面假设,“莫也”句则故用摇曳不定之语从正面渲染愁苦,愈觉情怀酸楚。写到这里,方才引出这位满怀愁情的女主人公。“系春”不住,“随春”难往,唯有“送春”:“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这两句似从欧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化出,但独具神韵。在词人感觉中,这即将离去的春天,像是怀着无限别离的惆怅与感伤,悄然无语,与伤春的词人默然相对。时近黄昏,又下起了潇潇细雨。这“潇潇雨”,像是春天告别的细语,又像是春天归去的叹息。而女主公情怀的黯淡、孤寂也从中隐隐传出。妙在“不语”与“潇潇雨”之间存在着一种似有若无的对应与联系,使读者感到这悄然飘洒的“雨”仿佛是一种不语之“语”。这一境界空晨。极富象外之致的结语使词在巧思妙想之外更多了一份悠远的情致。 全词通过描写外缕垂杨、飞絮缱绻、杜鹃哀鸣、春雨潇潇,构成一副凄婉缠绵的画面,一个多愁善感,把酒送春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活现在这幅画面中,词句清丽,意境深远。 【赏析二】 宋代有不少“惜春”词。暮春景色不外乎柳絮纷飞,杜鹃哀呜,暮雨淅沥,抒发的不过是作者的惋惜之情。然而,女词人朱淑真却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贴切的拟人手法,将暮春景色表现得委婉多姿、细腻动人,在宋代诸多惜春之作中,显出它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 朱淑真在少女时期也曾“天资秀发,性灵钟慧”(宋·魏仲恭《朱淑真断肠词序》),写过欢快明丽的《春景》诗:“斗草寻花正及时,不为容易见芳菲。谁能更觑闲针线,且滞春光伴酒卮。”──她要趁春光明媚而及时地去寻觅鲜花,去与女伴们斗草戏耍。这不仅因芬芳秾艳的春景不易常见(故而弥足珍贵),更重要的是由大自然的春光唤醒了自己的青春之感,激发了对自己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所以对春天倍感可亲可爱),因而她不肯为闺中“女训”“女诫”所拘钳去拿针缝线学什么无味的女红,而要欢欣喜悦地举起酒杯,邀请春天这少女般的伴侣陪自己共度人生之良辰。然而,曾几何时,在经历了人世的辛酸折磨之后(传说她“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下配一庸夫”致使“一生抑郁不得志”,“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朱淑真却给后人送来了悲凄幽悒的《送春》词。扫视这前后的强烈反差,读者既可感触到旧时代的凄风苦雨,又可从女作家不同风貌的艺术描述中领略到不同的

朱淑真词作赏析

朱淑真词作赏析 蝶恋花 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作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欲下潇潇雨。 朱淑真在少女时期也曾“天资秀发,性灵钟慧”(宋·魏仲恭《朱淑真断肠诗词序》),写过欢快明丽的《春景》诗:“斗草寻花正及时,不为容易见芳菲。谁能更觑闲针线,且滞春光伴酒卮。”──她要趁春光明媚而及时地去寻觅鲜花,去与女伴们斗草戏耍。这不仅因芬芳秾艳的春景不易常见(故而弥足珍贵),更重要的是由大自然的春光唤醒了自己的青春之感,激发了对自己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所以对春天倍感可亲可爱),因而她不肯为闺中“女训”“女诫”所拘钳去拿针缝线学什么无味的女工,而要欢欣喜跃地举起酒杯,邀请春天这少女般的伴侣陪自己共度人生之良辰。然而,曾几何时,在经历了人世的辛酸折磨之后(传说她“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下配一庸夫”致使“一生抑郁不得志”,“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朱淑真却给我们送来了悲凄幽悒的《送春》词。扫视这前后的强烈反差,

我们既可感触到旧时代的凄风苦雨,又可从女作家不同风貌的艺术描塑中领略到不同的审美韵致,从而丰富我们的美感经验。 本词上阕描叙的是:女词人透过窗帘,看到楼台外面千万条碧绿的杨柳枝正缠绵悱恻地伸出忱挚的双手、款摆纤细的腰肢,甚至还在喃喃细语:“春天啊,您再停留一些时吧!”──杨柳们一往情深地想牵挽住春天,向春天表示着无限的依恋;然而,春天虽略作停留,却还是冷漠地走了。春天虽去,多情的柳絮仍在飘舞着,要追随春光同行,并表示:我姑且要看看你这“春”者究竟走到哪里,我和你的归宿终究如何?……。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依春、恋春的多情杨柳,正是女词人自我心灵的物化展现。女词人既痛感于年华飞度、青春易逝的可悲,又并未被不幸现实室息了自己对美好人生和心灵自由的执着追求。 下阕,词作由客观之境转化为主观之境。女词人说:我极目四望啊,无论是高山野岭,还是大河小溪,到处都披上了浓绿的彩装,却也时时传来子规鸟“不如归去”的凄切叫声。唉,面对此情此景,即使是“无情”之辈,岂不也愁肠百折?(言外之意:我这本来就多情善感的人,怎能不更为伤心呢?!)“绿满山川”的静态和杜宇(即子规、杜鹃、布谷鸟)声声的动感,两相谐合地使意境立体化,共同暗示于人:春色既已浓艳之极、春心却呈归去之意。词人已知留春不住、恋春枉然,就干脆爽朗地端持酒杯为春送行。可惜的是“春天”(岂

朱淑真,敢闹婚外恋的宋代才女

朱淑真,敢闹婚外恋的宋代才女 《红楼梦》里林黛玉深爱贾宝玉,一方面因为贾宝玉是知己;另一方面恐怕也跟现实的隐忧有关。林黛玉的丫鬟紫鹃曾经点破这点说:“公子王孙虽多,哪一个不是三房五妾,今儿朝东,明儿朝西?娶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夜就撂在脖子后头了。甚至于怜新弃旧反目成仇的,多着呢。” 林黛玉当然不好意思接这个话茬,只是嗔怪紫鹃疯了,自己心里却无限感伤。残春时节贾宝玉跟她说,要把那些落花撂到水里。黛玉不赞成,只说,撂在水里不好,别看咱们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 黛玉担忧的是花,也是她自己。在盲婚哑嫁的古代,这可能是绝大多数女孩子的忧虑,她们不知道会遇上一个什么样的人。像《红楼梦》里迎春遇上粗鄙又粗暴的“中山狼”,也许是极少数,通常做父母的总会再三挑选,但还是有很多不能让女孩子满意。朱淑真的婚姻就是这样。 朱淑真是南宋著名女词人,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海宁(也有说是杭州),据说曾与李清照齐名。但是李清照有那么多名句脍炙人口,而朱淑真为大众所熟知的,只有那首《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

春衫袖。” 你可能要说,这首词的作者明明是欧阳修嘛。的确,有很多诗选都标注为欧阳修,但从明代到清代,围绕着作者是欧阳修还是朱淑真的争论,一直相持不下。被推为“明代三才子”之首、写下“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杨慎就认定这首词是朱淑真所作。不过,他倒不是为朱淑真争著作权,而是为了批判。 杨慎在《词品》中这样说:“朱淑真《生查子?元夕》云云,词则佳矣,岂良人家妇女所宜邪?”明末出版家毛晋也赞同杨慎的说法,他们肯定朱淑真的才华,又声讨她的“妇德”。而认为词作者是欧阳修的那些人,倒没有太追究词中人的品德。似乎,文人们喜欢玩赏女人的多情,但又不愿意看到女人自己表情达意,他们只喜欢自己塑造出的女人,不太能忍一个活生生的敢爱敢恨的女人。 在作者问题上,我倒是凭着直觉赞成杨慎。欧阳修有不少词写男女情事,但总归比较文人气,比如《蝶恋花》中写道:“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他笔下的女子,大多婉约含蓄,而这首《生查子?元夕》,实在是太直接浅白,这倒是朱淑真的特点。 朱氏名句还有“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场面呼之欲出,又有“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长任月朦胧。赏灯

朱淑真简介_朱淑真的诗词全集_古诗大全

朱淑真简介_朱淑真的诗词全集_古诗大全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宋朝词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时在世,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相传为浙江人,生于仕宦之家。夫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终致其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为劫后余篇。 朱淑真的诗词代表作品: 《秋夜》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朱淑真。其古诗全文如下: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翻译】 夜晚辗转反侧难已入睡,秋天的晚上夜气清凉,剪了很多次烛花 了马上就到了三更天了,窗外梧桐树缝的月影,斑斑驳驳地铺酒在冰凉的床席上,而从梧桐缝里看上去的月亮在依然是那么明亮。 《眼儿媚》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朱淑真。其古诗全文如下: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减字木兰花·春怨》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朱淑真。其古诗全文如下: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着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自责》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朱淑真。其古诗全文如下: 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 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 《谒金门·春半》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朱淑真。其古诗全文如下: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翻译】 春光已匆匆过去了一半,目光所及,繁花凋落,春天将要逝去 /a/zhuhuzhenhtm。整日斜倚栏杆,徘徊眺望,伤春逝去的愁怨,袭上心头,天也无法帮助摆脱。风和日暖,在这么好的春光,独自倚靠斜栏旁,还不如那双双对对的莺燕。院里落满了残花,垂下幕帘呆在屋里,不忍看到春天逝去的景象。芳草漫漫到天边,思恋的人远在天边处,令人悲肠欲断。 《江城子·赏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朱淑真。其古诗全文如下:斜风细雨作春寒。对尊前,忆前欢,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 昨宵结得梦夤缘。水云间,俏无言,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展

朱淑真的诗词赏析

朱淑真的《断肠词》到底有多“断肠”!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能画,通音律,尤善诗词,词与李清照齐名。 生于仕宦家庭,早年遇人不淑(嫁一市井庸夫),终日抑郁。 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皆寓于诗词,以写其中不平之气。 然知音难遇,终悒悒抱恨而终。 父母将其不幸归结于诗词,便付之一炬,幸存下来的诗词百无一二。 她的词情真意切,清新婉丽,读来有种凄怨哀美。 生查子 寒食不多时,几日东风恶。 无绪倦寻芳,闲却秋千索。 玉减翠裙交,病怯罗衣薄。 不忍卷帘看,寂寞梨花落。 浣溪沙 春巷夭桃吐绛英,春衣初试薄罗轻。 风和烟暖燕巢成。 小院湘帘闲不卷,曲房朱户闷长扃。 恼人光景又清明。 谒金门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 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 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卜算子 竹里一枝斜,映带林逾静。 雨后清奇画不成,浅水横疏影。 吹彻小单于,心事思重省。 拂拂风前度暗香,月色侵花冷。 菩萨蛮 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帷寂寞无人伴。 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 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 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菩萨蛮 湿云不渡溪桥冷,娥寒初破东风影。 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 独自倚阑干,夜深花正寒。 西江月 办取舞裙歌扇,赏春只怕春寒。 卷帘无语对南山,已觉绿肥红浅。 去去惜花心懒,踏青闲步江干。 恰如飞鸟倦知还,澹荡梨花深院。 江城子 斜风细雨作春寒。 对尊前,忆前欢,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 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 昨宵结得梦夤缘。 水云间,俏无言,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 展转衾裯空懊恼,天易见,见伊难。 减字木兰花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 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 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眼儿媚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 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 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清平乐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