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真的诗词赏析

朱淑真的诗词赏析
朱淑真的诗词赏析

朱淑真的《断肠词》到底有多“断肠”!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能画,通音律,尤善诗词,词与李清照齐名。

生于仕宦家庭,早年遇人不淑(嫁一市井庸夫),终日抑郁。

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皆寓于诗词,以写其中不平之气。

然知音难遇,终悒悒抱恨而终。

父母将其不幸归结于诗词,便付之一炬,幸存下来的诗词百无一二。

她的词情真意切,清新婉丽,读来有种凄怨哀美。

生查子

寒食不多时,几日东风恶。

无绪倦寻芳,闲却秋千索。

玉减翠裙交,病怯罗衣薄。

不忍卷帘看,寂寞梨花落。

浣溪沙

春巷夭桃吐绛英,春衣初试薄罗轻。

风和烟暖燕巢成。

小院湘帘闲不卷,曲房朱户闷长扃。

恼人光景又清明。

谒金门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

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

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卜算子

竹里一枝斜,映带林逾静。

雨后清奇画不成,浅水横疏影。

吹彻小单于,心事思重省。

拂拂风前度暗香,月色侵花冷。

菩萨蛮

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帷寂寞无人伴。

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

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

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菩萨蛮

湿云不渡溪桥冷,娥寒初破东风影。

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

独自倚阑干,夜深花正寒。

西江月

办取舞裙歌扇,赏春只怕春寒。

卷帘无语对南山,已觉绿肥红浅。

去去惜花心懒,踏青闲步江干。

恰如飞鸟倦知还,澹荡梨花深院。

江城子

斜风细雨作春寒。

对尊前,忆前欢,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

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

昨宵结得梦夤缘。

水云间,俏无言,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

展转衾裯空懊恼,天易见,见伊难。

减字木兰花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

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

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眼儿媚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

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

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清平乐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

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蝶恋花

楼外垂杨千万缕,

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

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部编六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词诵读9.浣溪沙(教案+反思)

9.浣溪沙 [教学目标] 1.了解与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江水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到《浣溪沙》中去寻找答案。 1.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2.介绍创作背景。(课件出示) 二、朗读课文 1.听朗读音频,注意听准节奏和重音,可以轻声跟读。听完后提问:从哪里看出这首词是游记?(点明小序的作用)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3.全班齐读。 三、翻译词句 1.参见课本注释,通读全词。师补充部分字词含义。(白发,代指老年。) 2.同桌为一组,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一个同学译上阕,一个同学译下阕) 3.学生合作交流。 4.指名说意思,其他同学点评。 5.师说全词意思 四、悟意境,体感悟 1.师: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相机引导。) 2.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朗读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鸟在啼叫;下阕转入抒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课件出示图片)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4.一个人在怎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平和宁静)

苏轼的《浣溪沙》赏析

苏轼的《浣溪沙》赏析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蕲水,今湖北浠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蕲水的清泉寺,下临兰溪。兰溪水出于箬竹山,溪旁多兰花,故名曰:兰溪。此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46岁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 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首句点名了兰溪得名的缘由——山下溪边多兰。同时又点明了游兰溪的时令。兰刚发芽,芽虽短,但是生机勃勃长势很快,一个“浸”字写尽春兰的活力。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潇潇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潇潇、子规哀鸣都是写实。暮春三月,春色正浓,可写之景可谓数不胜数。但是作者独取此景,这显然和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是,苏轼毕竟是一个“奋厉有当世志”的杰出人物。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难道人生就再无少了吗?何必自伤白发,哀叹衰老呢?集中体现了他虽然身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末句“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白发”和“黄鸡”都出自于白居易的《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逝,调子低沉。苏轼在这首词中是说不要伤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这就一扫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片“潇潇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 此词,上片写景,景色如画,淡雅凄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奋人心。近千年来,不知令多少人重新焕发出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进的信心!

中考古诗词赏析-浣溪沙 晏殊

浣溪沙晏殊 【文学常识】 晏殊,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 【原文】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注释】 ①夕阳:落日。②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③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④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翻译】 听着一曲诗词喝着一杯美酒。 想起去年同样的季节还是这种楼台和亭子。 天边西下的夕阳什么时候才又转回这里? 花儿总要凋落是让人无可奈何的事。 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生眼熟的像旧时的相识。 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独自地走来走去。 【理解默写】 1.表现作者怅然若失的句子是:小园香径独徘徊。 2.本词中被后人传唱引用来表达思人之情的千古名句是:夕阳西下几时回? 3.本文中被后人誉为天然奇偶的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本次中表现作者盎然得意之情、闲散寻欢之志,有含蓄地表达作者感伤怀旧之一的词句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5.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6.《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的诗句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赏析】 1.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面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 2.“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写对酒听酒的现境,词人在面对现境,此时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后句暗含着物是人非,潇洒安闲的悲叹。 3.“夕阳西下几时回?” 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被称为“天然奇偶”,一联工巧儿浑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

浣溪沙 苏轼(浣溪沙解析)

浣溪沙苏轼 内容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1.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簌簌,花朵飘落的样子。 2.缲(sāo)车:纺车。缲,同“缫”,即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3.牛衣:蓑衣之类。《汉书·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此处指卖瓜者衣着粗劣。或谓本作"半依",如曾季貍《艇斋诗话》:"予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误也。" 4.欲:想要。 5.漫:随便。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两句意同。皮日休《闲夜酒醒》:"酒渴漫思茶",盖即此语所本。 译文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子的南北头响起缲车的吱呀声。身着蓑衣的农民在老柳树下叫卖着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不可以给碗茶喝? 赏析 词至苏轼,题材、意境、笔法等皆有拓展,此前词中绝少出现的农村田园风光也出现在苏轼词中。元丰元年(1078),徐州春旱后得雨,苏轼到石潭谢神,作了一组《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一片截取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枣花的香气,缫车的响声,卖瓜人的悠然,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图画。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缫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的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响缫车”一句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细心、兴奋。“牛衣古柳卖黄瓜”一句则换了一个角度写作者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

诗词赏析-(浣溪沙)

诗词赏析-(浣溪沙) 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闽宪不诸君 宋:辛弃疾 细听春山杜宇啼。 一声声是送行诗。朝来白鸟背人飞。 对郑子真岩石卧,趁陶元亮菊花期。 而今堪诵北山移。 译文: 听到春山杜鹃一声声啼叫,既是为我送行,又是盼我早日归来。早上飞来的白鸟大概是在责备我违背誓言与其分离。 我当初想效仿郑子真,陶渊明终老田园,对着岩石坐卧,学陶元亮赏菊。现在我出仕做官,可能要被人用《北山移文》来嘲笑了。 注释: ⑴杜宇:又名杜鹃、子规,鸟名。鸣声凄历,能使旅客起思乡之念。 ⑵白鸟:水鸟。上句的杜宇的送行诗与这句的白鸟背人飞,差不多上不忍相不的意思。“白鸟背人飞”尚含有返回的象征。 ⑶郑子真:汉时谷口人。《杨子·法言·咨询神篇》:“谷口郑子真不屈其志,而耕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那个地点是作者回忆自己十年的田园生活。 ⑷陶元亮:陶渊明名元亮。 ⑸《北山移》:即《北山移文》。作者孔稚珪字德璋,南齐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南周颙隐于钟山,后为海盐令,欲再过钟山,孔作此文,借山灵口气,阻止周不许再来。作者应诏出山,快乐的表示:决心献身于国,不回上饶了。 赏析: 上片写景,借鸟语传情。辛弃疾对他的重新出任,并没有一般失意文人在偶然得意时的那种“春风得意马啼疾”的快感。相反,他写了如此一个开头:“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当他在春山间行走时侧耳倾听,杜鹃鸟一声声长啼,非常有抒情意味,仿佛是为他而写下的抒情诗一样。然而杜鹃的啼鸣,古人都以其声如“不如归去”,能动旅客怀归之思。那么作者只见它送行的殷勤,不觉它劝归的意思,显然是在装糊涂。那个地点讲“送行”,是嘱他不忘归来之意,表达了作者未出行即思归乡的心境。末句突然一个反顿:“朝来白鸟背人飞。”借白鸟见他出山,就因怨愤背飞而去来显化自己的矛盾心情。那个地点仿佛是目遇心感,随缘而得,但事实上是通过构思,富有深意的。因为第一,作者用了自己的旧典:当年他初隐带湖,就在词里表示过与盟鸟结盟,永不背叛,(《水调歌头·盟鸥》)而今竟然食言了。第二,作者还借用《列子》典故,表明当人有了机心之后,白鸥自会识破而远飞避害。而今白鸥见他就背飞而去,显然是不满于他那欲有作为的机心。因此白鸟那个意象,尽管取象于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浣溪沙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浣溪沙 八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学习啦为大家整理了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浣溪沙,欢迎大家阅读!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一作: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 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杜鹃,又叫杜宇、布谷、子规、望帝、蜀鸟等。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 (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 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

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 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 爽朗的心扉。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 吟出的。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 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这一 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 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 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 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 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 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杜甫也曾化用乐天诗,吟过“试呼自发感 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之句。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 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与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黄鸡并白发”,用意相同。应 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的性格。

浣溪沙古诗

浣溪沙古诗 1 浣溪沙 (一部韵) 文/白山黑水 冬雪光临气象隆, 碧空如洗抑清中。 人人早起鸟鸣丛。 拍手惊飞枝雪落, 鸣啼展翅影无踪。 悔之晚矣立山中。 2 浣溪沙(二部韵)·荷 文/白山黑水 夜雨袭来扫碧塘, 一池莲叶弄残妆。 只留娇艳腹中藏。 劫后余生争奋进, 难中依旧把头扬。 历经风雨更芬芳。 3 浣溪沙(八部韵)·雪 文/白山黑水 大雪潇潇洒洒飘, 儿童快乐笑声高。 空中“导弹”把球抛。 昨日阴沉天幕暗, 今晨降落六花娇。 冰车滑雪乐淘淘。 4 浣溪沙(十一部韵)·(垄中情) 文/白山黑水 乡下贫民最有情,

城中白领舞风鸣。 家家户户共丰盈。 朝起霜临迎我笑, 披星戴月战天明。 农村老汉垄台行。 5 完溪沙(第一部韵)· 题图:枫正红 枫叶翩翩秋正红,诱来驴友赏心浓。天南海北醉山容。 晚睡早来为眼福,余情未尽不归翁。盼思此景在家中。 6 浣溪沙`·悼靖宇烈士(二部韵) 文/白山黑水 雪海茫茫日寇狂,深山扫荡堵封忙。 英雄失助战豺狼。 奋战孤军几昼夜?粮无弹尽志顽强。 一生恨万古流芳。 7 浣溪沙·忆童年 文/白山黑水 遍地牛羊遍地花, 农村孩子早当家。 迎来采菜一群娃。 树上路边掏鸟蛋, 山边溪里捕鱼虾。 水田地里捉青蛙。 8 浣溪沙·桃花 文/白山黑水 一路盛开十里霞,春风得意绽红花。园中秀色更奇葩。 昔日曾经香艳丽,今年可是去年花?迷人景色客人夸。 9 浣溪沙过江有惑 文/白山黑水 大浪淘沙向海流。 一江春水载行舟。 鹏城泪别恨悠悠。 游子天涯难见面, 鸥鹏四海舞风流, 烟波渺渺更添愁,,

10 浣溪沙·游子吟
文/白山黑水 游子打拼入梦迟, 无时回复夜乡思。 孤灯月下泪涟漪。 日夜奔波春渐逝, 人生能有几多时。 如今把握莫延迟。 11-浣溪沙·贺飞师华诞 文/十期白山黑水 翰墨词林一醉翁, 痴心不改恋诗浓, 妙言信口乐无穷。 独钓江中来把盏, 满园桃李几千红。 古风汉赋最从容。 [浣溪沙古诗
]相关文章:

苏轼宋词《浣溪沙·荷花》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宋词《浣溪沙·荷花》原文译文赏析《浣溪沙·荷花》 宋代:苏轼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且来花里听笙歌。 【译文】 四面垂柳围绕着十里香荷。请问哪里莲花最多?画楼南畔,夕阳西落。 天气乍一变凉,给人们带来了秋的寂寞。萧索的光阴,需用美酒打发、消磨。暂且来此花丛,细听吹笙唱歌。 【注释】 浣溪沙: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问云句:袭用韩愈《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诗“问言何处荚蓉多”句。下句“画楼南畔”是“何处”的回答。 光阴句:承上句“人寂寞”,因寂寞无聊,所以要用酒消遣日子。唐人郑谷《样潼岁暮》诗:“美酒消磨日”、欧阳修《退居述怀寄北京韩侍中》诗“万事消磨酒百分”。 消磨:消遣,排遣。 笙(shēng)歌:合笙之歌。 【赏析】 上片首写西湖荷花盛多:“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颍州西湖是安徽的风景名胜,其十里荷花更是秾丽迷人。人谓“东坡处处有西湖”,如杭州有西湖,颍州也有西湖,“性本爱丘山”的词人,他吟咏湖山,并热爱湖山。在十里荷香的颍州西湖,必会引发他描摹湖景的无限乐趣,故下文云:“画楼南畔夕阳和”。在四面依依垂杨和十里荷香的幽雅境界里,词人又看到南畔的画楼顶端正挂着一轮温和的夕阳,五彩的晚霞笼罩天空,映照着水波荡漾的湖面,给人以舒展惬意的美感享受。 下片突然转折,从快意煞时转向孤寂哀伤:“天气乍凉人寂寞,

光阴须得酒消磨。”天气乍凉引发了词人的寂寞感,真实而自然,但实际上,并非天凉必然引起寂寞,而是由于词人内心早存寂寥空漠的人生感受的缘故,天凉只是气候的诱因而已。此时的词人,可谓壮志难酬而心存忧虑,他在朝中屡遭小人攻讦和当轴者的忌恨,被迫“补外”作地方官。词人此时正是在三次被排挤而“补外”的坎坷境遇中,所谓“一肚皮不合时宜”,使他厌倦仕途、崇尚归田。结语“且来花里听笙歌”,说自己且忧中取乐,躲进荷花丛中来听赏悠扬哀伤的笙歌。 此词作细致描绘了词人面对颍州西湖的盛开荷花所引起的仕宦寂寞感受。全词大起大落,心物交融,强烈反差,寄慨遥深。本欲在淡泊利禄中使自己的心理获得平衡,然而实际上却是“剪不断、理还乱”,使自己陷入愈加难以解脱的矛盾苦闷之中。 扩展阅读:人物评价之总体评价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

《浣溪沙》苏轼词作鉴赏(菊暗荷枯一夜霜)

《浣溪沙》苏轼词作鉴赏(菊暗荷枯一夜 霜) 【作品介绍】 《浣溪沙;咏橘》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作者借咏橘之题材以抒发自己清新高洁之性情。上片借写菊与荷经受不住寒霜的摧残,写出橘树耐寒的品性和它在尾前屋后生长的繁盛景况。下片写出品尝新橘的情状和橘果的清香,一个‘“惊”字,一个“怯”字,用得十分巧妙精当,颇能传出品尝者的神态,结句更以“三日手犹香”来夸张、突出橘果之香。全词描绘细致,形神兼备,饱有余味。 【原文】 浣溪沙⑴;咏橘 菊暗荷枯一夜霜⑵。新苞绿叶照林光⑶。竹篱茅舍出青黄⑷。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⑸。吴姬三日手犹香⑹。 【注释】 ⑴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仄两体,双调,上

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 ⑵一夜霜:橘经霜之后,颜色开始变黄而味道也更美。白居易《拣贡橘书情》:“琼浆气味得霜成。” ⑶新苞:指新橘。 ⑷青黄:指橘子,橘子成熟时,果皮由青色逐渐变成金黄色。屈原《橘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⑸“香雾”二句:宋韩彦直《橘录》卷上《真柑》:“真柑在品类中最贵可珍;;;;;;始霜之旦,园丁采以献,风味照座,擘之则香雾噀人。”噀(xùn),喷。半破,指刚刚剥开橘皮。清泉,喻橘汁。 ⑹吴姬:吴地美女。 【白话译文】 一夜霜冻过后,菊花凋残,荷花枯萎,而新橘和绿叶相映衬,光亮照眼,竹篱茅舍掩映在青黄相间的橘林之间。 刚刚剥开橘子,芳香的水雾喷洒出来让人惊喜不已;带着几分胆怯楞尝新橘,甜中带酸的汁水在齿颊间如清泉流过,使人格外欣喜。江南女子的手剥橘后三日还有香味。 【创作背景】 这首《浣溪沙》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作者品尝香橘有感而作此词。

纳兰性德《浣溪沙·已惯天涯莫浪愁》诗词赏析

纳兰性德《浣溪沙·已惯天涯莫浪愁》诗词赏析 浣溪沙·已惯天涯莫浪愁 清代:纳兰性德 已惯天涯莫浪愁,寒云衰草渐成秋。漫因睡起又登楼。 伴我萧萧惟代马,笑人寂寂有牵牛,劳人只合一生休。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后的一个七夕,其时纳兰性德身处牧场,有感于分离而作此词。康熙十九年(1680年)前后,纳 兰性德由司传宣改经营内厩马匹,常至昌平、延庆、怀柔、古北口等 地督牧。 赏析 此篇颇含怨情,深切表达出词人长期扈从天涯,有家不得归、有 妻不得伴的隐恨。 上阕开篇,“已惯天涯莫浪愁”,起句便情思精致。词人十分厌 恶年年羁旅天涯的生活,这里故作反语。他告诫自己,已经习惯了离别,便不必随便怀愁了。“莫浪愁”三字恰恰说明他正在“愁”,“莫”字仅仅无力的安慰罢了。“寒云衰草渐成秋”,眼见这凄清景色,又不禁使人愁思满眼。“漫因睡起又登楼”,还是睡吧,不要因 为辗转反侧难眠又去登上小楼,以免遥望家乡,心中徒增悲伤。纵然 登楼远望,隔着千山万水也是不可能望得到灯下的妻子的。 下阕烘托出“愁”,并点明“愁”之原因。“伴我萧萧惟代马”,词人行役边塞,陪伴他的唯有代地的战马,故觉“萧萧”。“笑人寂 寂有牵牛”,七夕佳节,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天河欢会,世间多少男女 执手遥望,而自己与妻子却天各一方,无法团聚,表现了词人有妻不

得伴的寂寂之情,连牛郎见了都不禁会发笑。这两句刻画词人“寂寂”之心境形象生动而真切。身边唯战马相伴,天上有牵牛笑窥,孤独寂 寞凄凉的心境就形象地描绘出来了。末句的“劳人只合一生休”是一 句牢骚之语,表达了词人的埋怨之情。这句全是牢骚与怨气,是全词 的*。 此词在自嘲的口吻中流露出对护卫生涯长期羁旅的厌倦,尤其是 结句,表达出满腹的牢骚与怨气以及羁旅的劳苦。长年累月地奔波, 身心劳顿,又不得不与亲人离散。这相思郁结之情让纳兰备受煎熬, 所以更烦闷于无休止的羁旅。词中幽怨隐恨的情感溢满了全文,表达 了词人那时最真切的思念之情。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浣溪沙》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后沽中学刘茂霞 教学目标: 1.了解晏殊及词牌名,理解词句含义,背诵全词。 2.深入理解名句,体会本词的意境,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词的能力。 3.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体会婉约派的艺术风格特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虽然接触过一些古诗词,有一定的学习体验,但是由于自身知识结构、人生阅历以及对生活认识的深度比较有限,在体会作者深邃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词中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个过程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七年级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他们也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诗词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这是一首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在教学中通过设计活动内容,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结合自身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进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获得不断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这首词的意境美。在反复的诵读中中感悟作者通过意象的描写,所传达的内在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含意,背诵全词,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所蕴含的深邃内涵,理解晏殊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赏析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预习,查阅了解词的形式特点以及晏殊的生平和作品,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北宋初期有一位词人以神童入朝,官至宰相,一生显贵,以“善知人”著称。他生活优裕,喜聚客宴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写景重其精神,赋予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成为千古名句。你可知道他是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晏殊的浣溪沙(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作者的经历和作品特色入手,意在引起学生对本词学习的兴趣。二、课件展示教学目标

浣溪沙的译文以及赏析

浣溪沙的译文以及赏析 浣溪沙
作者: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1],村南村北响缲车[2]。牛衣[3]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4]思茶。敲门试问野人[5]家。 【注释】 [1]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衣巾:此处指上衣的胸前部分。这一句的意思 是枣花簌簌地落在了一斤上。 [2]缲车:就是缫丝车,用来将蚕丝抽出蚕茧的工具。缲同缫。 [3]牛衣:用草编制的给牛御寒用的披盖物,与蓑衣相似。披牛衣,用于形 容人的生活清贫。 [4]漫:不由地。 [5]野人:村野之人,农夫。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家庭富有文学 传统,本人学识渊博,思想通达。苏轼为官后一直坚持着经世济民的政治理 想,但是因为政见问题多次受到排斥打击。然而即使被贬到地方,他也一直坚持 多做实事,政绩卓著。苏轼在逆境中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精神,保持着浓郁的生 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在苏轼之前,人们多认为词的地位不如诗,但是苏轼 努力打破这个观点,将诗词 相提并论,并且努力丰富词的内容,开拓词的境界。例如:他将以前词人不 曾关注过的乡村情景融入词中,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意味。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悠然古朴的乡村画卷。 上片写村景, 枣花簌簌地落在行人 的衣襟上, 整个村子不论南北都想着缫丝车得声音, 农人披着牛衣在古老的柳树 下卖黄瓜。下片写作者本人,他酒后在长路上行走,十分困倦,日头渐渐高了, 人又觉得口渴,不由得想吃茶,于是便敲敲路边乡野之人的家门,看看能不能讨

口茶喝。随意敲门便能讨茶,足见民风淳朴,农人热情好客,也可见作者对于这 样的乡野环境融入之深。 通过描写这样一件小事, 作者对乡野生活的喜爱跃然纸 上。

古诗浣溪沙赏析带拼音版

古诗浣溪沙赏析带拼音版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古诗 带拼音版,全词语 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一起 学习一下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古诗带拼音版,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古诗赏析,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古诗翻译。 1 诗词 全文 huàn xī shā 浣溪沙 yī qū xīn cí jiǔ yī bēi , qù nián tiān qì jiù tíng tái , xī yáng xī xià jī shí huí 。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wú kě nài hé huā luò qù , sì zēng xiāng shí yàn guī lái 。xiǎo yuán xiāng jìng dú pái huái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2 古诗赏析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代表作。此词虽含伤春惜时 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词 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 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 宇宙人生的深思, 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历来为人称道。 3 古诗翻译
1/5

填曲新词品尝一杯美酒, 时令气候亭台池榭依旧, 西下的夕阳几时才能回转? 无可奈何中百花再残落,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2/5

2020新部编(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浣溪沙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注意读出节奏、情感) 3.范读,齐读。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帮助,然 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 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2)这几句话写出了清泉寺怎样的特点?(优美的风光和环境)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哀怨惆怅) 教师结语: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师:“谁道人生无再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2)“白发”“黄鸡”比喻什么?(时光流逝)

最新苏轼的《浣溪沙》原诗 译文及诗歌赏析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代: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一作: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注释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浸:泡在水中。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赏析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洁净无泥。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布谷的叫声。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唤起内心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诗人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

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生来说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生命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sh ān 下xi à兰l án 芽y á短du ǎn 浸j ìn 溪x ī,松s ōn ɡ间ji ān 沙sh ā路l ù净j ìn ɡ无w ú泥n í,潇xi āo 潇 xi āo 暮m ù雨y ǔ子z ǐ规ɡu ī啼t í 。 谁shu í道d ào 人r én 生sh ēn ɡ无w ú再z ài 少sh ǎo ?门m én 前qi án 流li ú水shu ǐ尚sh àn ɡ能n én ɡ西x ī!休 xi ū将ji ān ɡ白b ái 发f à唱ch àn ɡ黄hu án ɡ鸡j ī 。 诗词赏析: 该词是苏轼1082年春任黄州团练副使时作的一首记游词。然而从内容来说,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记游作品。通常,记游性作品是写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本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由景入情,一反人们常叹的时光流逝,得出“休将白发唱黄鸡”的哲理。 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 ,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

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浣溪沙古诗带拼音版

浣溪沙古诗带拼音版 浣溪沙 ·蓼岸风多橘柚香古诗 带拼音版,此作的抒情特点,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写景之笔,来抒发炽热 的惜别留恋之情。一起学习一下浣溪沙·蓼岸风多橘柚香古诗带拼音版,浣溪 沙·蓼岸风多橘柚香古诗翻译,浣溪沙·蓼岸风多橘柚香古诗赏析。 1 古诗带 拼音版 huàn xī shā ·liǎo àn fēng duō jú y?u xiāng 浣溪沙·蓼岸风多橘柚香 sūn guāng xiàn 孙光宪 liǎo àn fēng duō jú y?u xiāng 。jiāng biān yī wàng chǔ tiān zhǎng 。 piàn fān yān jì shǎn gū guāng 。 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 mù s?ng zhēng h?ng fēi yǎo yǎo ,sī suí liú shuǐ qù máng máng 。lán h?ng bō bì yì xiāo xiāng 。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2 古诗翻译 长满蓼花的岸边,风里飘来橘袖浓浓的香,我伫立在江边远眺,楚天寥廓, 江水滔滔流向东方。那一片远去的孤帆,在水天交汇处泛起一点白光。我的目光 追随着飞去的鸿雁,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远方。思绪有如不尽的江水,随着茫茫 的江涛漂荡。秋的红兰,江的碧波,一定会让他怀念深情的潇湘。 3 古诗赏析 此作的抒情特点,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写景之笔,来抒发炽热的惜别留恋 之情。从词中描写的景象看,此是作者在荆南做官时所写。描绘的是我国长江两 岸深秋时节的景色,一种特定的典型环境。 首句是写主人公送别亲人时, 在江岸上看到的喜人景象。 第二句“一望”二 字,颇能传神,表现了主人公顷刻之间由喜悦变为忧愁的神态。第三句紧承第二 句,在写景上,与第二句构成不可或缺的完整画图。仅看“片帆烟际”四字,可 以说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配上“闪孤光”三字, 就突然改变了词句的感情色彩,

《浣溪沙》的赏析及答案

《浣溪沙》的赏析及答案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女唱黄鸡。 1 ?词的上阕描写了“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暮雨归啼”三幅画面,请你展开想象,用简朴的语言描述一下其中的一幅图画。 答: 2?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试从句意、哲理、情感等方面的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答: 3 ?从所积累的古诗词 的名句中,找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一句句意相反的来,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2005年新疆乌鲁木齐市)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划,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以下为2005年广州南洋英文学 校中考题)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鸡”的本意是:___________ ,诗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把词上阕的“溪边风光图”用现代汉语描绘出来。 7.下面是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表现了环境的清幽。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萧萧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以声衬静,更显静谧。 C?下阕抒情,为了表现时光易逝、青春难留的思想,作者用河水西流的现象阐述了人生不可以重来的道理。 D.全词语 言浅显,音韵和谐,情、景、理交融。 8 . 词的下阕抒写了作者_______________ 看法,表现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生活态度。 9.下面对这首词品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下兰芽短浸溪”点出了作者游兰溪的时间和地点。 B.“潇潇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出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C?“休将白女唱黄鸡”化用白居易 《醉歌》中的诗句 :“黄鸡催晓丑时鸣”“镜里朱颜看已失”,慨叹光阴易逝、朱颜易改。 D.全词的特点是借景抒情,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情昂扬振奋,富有哲理。 答案: 1.例:“兰芽浸溪”:三月间,山下的兰草刚冒出短短的嫩芽儿,芽儿浸在兰溪里,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2.句意就是翻译;哲理:人可以青春常在,不必为光阴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情感: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胸襟。 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4.C 5.黄鸡:指黄鸡报晓。代指时间,时光流逝。 6.略 7.C 8.老当益壮,要奋发进取虽处困境,仍旷达、乐观 9. C (作者意在说明不要感慨光阴易逝,人生易老,而要振作精神。)

新人教部编版六下语文教学资料素材古诗词诵读 9浣溪沙

9.浣溪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人物生平 苏轼早年经历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苏轼进京应试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苏轼名动京师

浣溪沙诗词赏析

浣溪沙诗词赏析 【原词】: 浣溪沙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①,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③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释】: 本词是词人为悼念亡妻卢氏而作。 ①疏窗:刻有花纹的窗户。 ②被酒:中酒、酒醉。 ③赌书:此处为李清照 和赵明诚的典故。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云:“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 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 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 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翻译】: 秋风吹冷, 孤独的情怀有谁惦念?看片片黄叶飞舞遮掩了疏窗, 伫立夕阳下, 往事追忆茫茫。酒后小睡,春日好景正长,闺中赌赛,衣襟满带茶香,昔日平常 往事,已不能如愿以偿。 【简析】: 这是一首悼亡之作。上片由问句起,接以黄叶、疏窗、残阳之秋景的勾画, 由触着景物而勾起沉思,氛围已是孤寂凄清。下片写沉思中所忆起的寻常往事, 借用夫妻和美的生活为喻, 说明与亡妻往日的美满恩爱。 结句的“寻常”二字更 道出了今日的酸苦。 【赏析】: 纳兰性德此词,上阕是此时此地的沉思,下阕是对往时往事的回忆;上阕是

纳兰性德此时此地的孤独, 下阕是纳兰性德和妻子在曾经的短短三年之中那一些 短暂而无边的欢乐。 上阕写丧妻后的孤单凄凉。首句从季节变换的感受发端。西风渐紧,寒意侵 人。值此秋深之际,若在往日,卢氏便会催促作者添加衣裳,以免着凉生病。但 今年此时,卢氏已长眠黄土,阴阳阻隔,天壤之别,她再也不能来为作者铺床叠 被, 问寒问暖地关心他了。 “谁念西风独自凉?”这句反问的答案尽在不言之中, 混合了期待与失望的矛盾情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 语也。”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在西风吹冷、黄叶萧萧的 冬天日子里,作者紧闭着窗子,独自觉得特别寒冷,但有谁关心呢?词人明知已 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 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 心境。 次句“萧萧黄叶”是秋天的典型景象。 在秋风劲吹之下, 枯黄的树叶纷纷扬 扬地通过窗户飘进屋内,给作者心头更添一层秋意。于是,他便关上窗户,把那 触绪神伤的黄叶挡在窗外。窗户关上了,黄叶自然不会再来叨扰,但作者因此也 同外界完全隔绝,因而处境更加孤独。孤寂的感受使作者触景生情。他独立在空 荡荡的屋中,任夕阳斜照在身上,把身影拖得很长很长。这时,他的整个身心全 部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 次句平接, 面对萧萧黄叶, 又生无限感伤, “伤心人” 哪堪重负?纳兰性德或许只有一闭“疏窗”, 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平 静。“西风”、“黄”、“疏窗”、“残阳”、“沉思往事”的词人,到这里, 词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向了一个定格镜头,凄凉的景物衬托着作者凄凉的回忆, 长久地锲入读者的脑海,并为之深深感动。 下阕很自然地写出了词人对往事的追忆。 前两句回忆妻子在时的生活的两个 片断:前一句写妻子对自己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心,自己在春天里酒喝得多了, 睡梦沉沉,妻子怕扰了他的好梦,动作说话都轻轻的,不敢惊动;后一句写夫妻 风雅生活的乐趣,夫妻以茶赌书,互相指出某事出在某书某页某行,谁说得准就 举杯饮茶为乐,以至乐得茶泼了地,满室洋溢着茶香。这生活片断极似当年著名 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赌书的情景, 说明他们的生活充满着诗情和雅趣, 十分美满和幸福。纳兰性德以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比自己与卢氏,意在表明白己 对卢氏的深深爱恋以及丧失这么一位才情并茂的妻子的无限哀伤。 纳兰性德是个 痴情的人,已是“生死两茫茫”,阴阳相隔,而他仍割舍不下这份情感,性情中 人读来不禁潸然。 伤心的纳兰性德明知无法挽同一切, 只有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 化为最后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七个字更是字字皆血泪。卢氏生前,作者 沉浸在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中,但他却毫不觉察,只道理应如此,平平常常。言外 之意,蕴含了作者追悔之情。 全词情景相生。由西风、黄叶,生出自己孤单寂寞和思念亡妻之情;继由思 念亡妻之情,生出对亡妻在时的生活片断情景的回忆;最后则由两个生活片断, 产生出无穷的遗憾。景情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一层紧接一层,虽是平常之景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