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综合科学考察队记实

合集下载

西行“九九八十一难”:西藏旧石器考古小记

西行“九九八十一难”:西藏旧石器考古小记

西行“九九八十一难”:西藏旧石器考古小记考古探谜杨紫衣号称“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物资匮乏,可谓是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西藏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在严酷而美丽的自然环境之外,还有宗教与历史传说的神秘色彩,吸引着众多旅行者和信徒前往。

而对于旧石器考古学者来说,奔赴西藏有着另一层意义——探究早期人类在高海拔环境的行为及活动机制。

西藏旧石器的发现与科学研究肇始于195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赵宗溥先生在藏北采集到一件细石核,拉开了西藏史前文明研究的序幕。

之后的数十年中,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四川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机构同仁的共同努力下,苏热、珠洛勒、各听、哈东淌等石核-石片技术遗址以及亚里、卢令、罗垄沟等细石器技术遗址见诸报道。

可惜的是,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的剥蚀环境,在高原发现的100多处遗址几乎都来自地表采集,缺乏地层和绝对年代。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从2011年开始组成联合考古队展开详细深入的调查与发掘,而我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自2020年起加入了这一西行考古的队伍。

西藏考古的旅途可谓“九九八十一难(nán )”,与我曾经在平原的考古经历大不相同,在此撷取这“八十一难”中的些许片段,希望与读者分享这些奇妙、难得的体验。

藏道难,道道好河山2021年7月初,定日县刚下过雨的清晨,一位叫吴坚的藏民大爷骑着摩托车赶来,身后座位上横着的除了一把大铁锹,另有一根挂满布条的细木棍。

他下车的第一件事,就是卸下木棍竖到最高的筛土堆上。

我们不太明白,他说,这是个经幡。

其实,在西藏的寺院、山头乃至路口见到大片的经幡不足为奇,蓝、白、红、绿和黄五种颜色,分别代表天空、祥云、火焰、江河和土地。

导游们总说它们代表藏传佛教的智慧与神圣,但这个简单的经幡显然更接地气,倒更像在描述藏民心中生于斯、长于斯的藏地。

拉萨周边及青藏公路沿线典型植被分布的调查

拉萨周边及青藏公路沿线典型植被分布的调查

测了高寒草甸、灌丛、草地和农田。地势不一,在观测
个县的调研,8 月 15—24 日第一小队从拉萨出发经日
沿青藏公路至西宁沿途开展科考。科考的目的是为
了阐明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
的影响规律与机理。考察内容主要是土地利用、典型
类型植被环境等,包括了对植被的高度和覆盖度(包
括经纬度、海拔)调查;采用数码相机拍照、ADC 相机
第二次青藏科考专栏
《西藏科技》2021 年 3 期(总第 336 期)
都兰县已经有青稞生长,高度 50~80cm,处于黄熟期,
远看藜麦还正进入开花期。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环青海湖西路一带,海
拔 3200m 左右,均为绿茵茵的草山。在晚霞的照耀
下,草地呈现出一片金黄。
2.6
草原。四种草地类型中,地上生物量、丰富度指数、多
编校
陈莎莎
27
[3]王莉雯,卫亚星,牛铮 . 西藏那曲地区草地分类研究
公英等。
[J].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8(04):307-309.
笔者开展了大样方观测,在此草场分布密度较大。草
开发利用对策[J]. 中国草食动物,2001(05):36-38.
此外,从西藏自治区农牧学院草地研究所的多吉
编校
顿珠副所长那了解到,从西藏那曲到阿里,草地类型
8%~10%,高度 20~170cm。
在进入都兰县国道 109 海拔 2946.1m 区域,地势
日 照 时 间 长 ,辐 射 强 。 在 距 曲 水 县 城 10 公 里 海 拔
有一定起伏,土质较差,主要分布有多枝柽柳(覆盖度
要的草类有锦鸡儿、白羊草、土荆芥、野古草、杨树、岗
茅、小白刺果、沙松、猫头刺等零星生长。

喜马拉雅山 珠穆朗玛峰

喜马拉雅山 珠穆朗玛峰

1975年,中国登山探险队第二次攀登珠峰时,就是靠这两个 支点在这个陡壁上架起了高达5米的金属梯,顺利登上第二台阶。 为了方便今后的探险家们,让更多的后来者实现他们征服世界第一 高峰的理想,下山时,他们索性将梯子牢牢地固定在屈银华15年前 所 打的冰锥上,被各国探险家称为“中国人的梯子”。 1975年5月27日下午2时30分,女队员潘多和八名男队员索南罗 布、罗则、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贡嗄巴桑、次仁多吉、阿布钦, 继1960年中国登山队王富洲、贡布、屈银华首次从北坡登上珠峰之 后,再次从北坡登上了这个地球的最高点。这次集体登顶人数之多, 科考成绩之大,在世界登山史上都是空前未有的。从此,不断有更 多的中国人登临珠峰峰顶。中国的进步和强大,使中国登山者逐渐 成为世界珠峰登山运动中的主导力量之一。 截止2003年5月,在过去的43年中,中国健儿已经14次登临“ 地球之巅”,先后共有61人次把的足迹留在地球之巅。同时,在攀 登珠峰的众多登山者中,多名勇士长眠于珠峰洁白的世界里,一些 人留下了终身残疾。中国人攀登珠峰的历史,是一个前仆后继和不 断取得胜利的可歌可泣的历史。
下午2时30分,中国登山队女队员潘多和八名男队员索南罗布、 罗则、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贡嗄巴桑、次仁多吉、阿布钦,继 1960年中国登山队王富洲、贡布、屈银华首次从北坡登上珠峰之后, 再次从北坡登上了这个地球的最高点。 突然,一块灰黑色的旗状云从西面飘移过来,罩住了顶峰,登 山队员在观测仪的目镜里消失了。真急死人!测绘队员们不时地看看 手表,恨不得插翅飞上顶峰,撕开浓云。14时40分,步话机传来大 本营收到的喜讯:我国9名男女登山队员已于14时30分胜利登上顶 峰!“目标出现,注意——交会!”口令飞来,10部经纬仪同时瞄向珠 峰:登山健儿竖立的3米高的红色测量觇标,格外引人注目。测绘 队员们强捺心中的喜悦,小心翼翼地旋动仪器,争分夺秒地对觇标 观测、记簿……开始最后的冲刺。一个测回、两个测回…连续3天 ,队员们进行了4个不同时段,16个测回水准、导线、天文、气象 、重力、三角等测量,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珍贵的珠峰测量数据。这 次珠峰测绘活动完全由中国人自主独立完宣布:我国测绘 工作者精确测得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程为8848.13米。 它的最大正负误差小于0.36米。这一精确数据,立即得到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和世界各国的承认,很快成为世界地图集和教科书上的权 威数据。它在人类文明史上谱写了一组熠熠闪光的数字。这一精确 数据,有利于国家对珠峰进行地质理论、高山生理、大气物理、水 土污染等学科的考察,为我国的科研事业提供了可靠依据。 2005年珠峰复测活动也将完全由中国人自主独立完成,将首次 由专业测绘人员和专业登山人员合作,携带测绘仪器和树立峰顶的 觇标,登上珠峰峰顶进行观测。本次珠峰复测活动还将开展峰顶雪 深、冰层厚度的测量,并希望在峰顶附近露头岩石处埋入永久性测 量标志,以长期不间断跟踪观测珠峰峰顶的相关变化。以精确测定 珠峰高度,同时对珠峰周边地区开展大规模控制测量工作,为珠峰 高度的确定提供准确的起算依据,并通过分析研究近邻区域的四十 年观测资料,开展与珠峰高度位置变化密切相关的地球科学研究工 作。在对取得的观测数据成果进行分析处理的基础上,确定此次测 量珠峰高度数据,最终结果可能在8月份出来,将依照国家有关重 要地理信息发布规定程序进行审批后向社会公布。

可可西里湖泊考察记——勒斜武担湖

可可西里湖泊考察记——勒斜武担湖

可可西里湖泊考察记勒斜武担湖撰文、摄影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陈浩从摸黑到达这个湖泊,不知道它什么样子、什么脾气,到第二天湖光山色、流连忘返,到波浪阵阵,再到第三天弥天大雪,勒斜武担湖留给考察队的是变幻莫测和多姿多彩。

勒斜武担湖,还是那么神秘,一如它的名字,听来十分敬畏。

勒斜武担湖湖上风云nter into Hoh Xil5081m,相688m。

考察队过一处浅水湖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西藏人文地理》杂志 联合特别策划专题11月3日,晴转多云,阵风。

早上天气太好了,营地附近湖上几乎风平浪静,四围雪山在阳光下显得十分可爱(图4)。

昨晚大家合计觉得勒斜武担湖很大,湖上作业估计两天才能完成,若遭遇风浪,估计还要拖延。

而观察发现,从上午10:00到11:30,营地基本无风,湖上只有细波纹(图5);另外,找淡水失败,队长和几名队员认为可以一天把活儿干完,第二天撤营。

于是,考察队果断决定上湖。

勒斜武担湖湖上作业由两条船来完成,分为东西湖区。

灰白船:鞠建廷(队长)、陈浩和乔宝晋三人,测深(水下地形)东部湖区,测线长75km,加上返回营地的路程共80km,12:40出发,16:00靠岸。

东湖区共计7条测线(图3),水深数值不一,1号线上离开湖岸不久即达到38m,2~3号线上中心水深40~43m,4~6号线上水深10~5m。

测量发现,该湖北岸陡,南岸略缓,中间深,东部宽平。

最后一条返程线,风云起来,逆浪行驶,时速尚可到17.5 km,十分颠簸。

红船:老陈、开金磊、寇强强和黄壬晖,外加一个女生,船上五人,测深西部湖区,测线长60km,12:50出发,18:10靠岸。

该船并负责获取重力钻柱样、表层样、收集水样和水质数据。

总体而言,勒斜武担湖主湖盆水深40m,最大水深43.2m,湖底地形存在明显起伏。

另外,用水质多参数仪测定湖水电导率为19万,盐度约为330g/L。

而1989年7月的科考显示,该湖表卤水矿化度(盐度)为132~138g/L,平均为135.5g/L,盐湖水化学类型为氯化物型(《中国盐湖志》第180页)。

协力奋进 探秘自然 护育家园——记著名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

协力奋进 探秘自然 护育家园——记著名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

协力奋进 探秘自然 护育家园—记著名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本刊记者/王圣媛 刘红伟羊卓雍错考察留影(2006)青藏高原是地学、生物学领域的一座宝库。

它以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着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关注目光。

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为了系统地积累青藏高原的基本科学资料,探索高原自然界的奥秘,为当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自然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国家先后多次组织对青藏高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科学考察和调查。

本文的主人公,就是当时青藏科考队伍中的一员。

1966年以来,他先后20多次进藏,参与了对珠峰地区、西藏自治区、横断山区、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区的综合科学考察,将自己的人生与遥远而又神秘的青藏高原,与自然地理学的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

这个人就是郑度,著名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学科带头人。

他曾主持或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项目等研究任务,在青藏高原研究、土地退化整治和生态建设研究、自然地域系统综合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自然地理科学的发展。

走上自然地理研究之路郑度,祖籍广东大埔,1936年出生于广东揭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他的父亲郑少怀,曾任聿怀中学董事长,当时在汕头基督教会中有很高的名望。

聿怀中学创办于1877年,最初是英国基督教长老会创办的宗教学校,是汕头市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之一。

学校名为聿怀,主要是因为基督教会希望藉此学校,让更多的汕头人“回到天家上帝的怀抱中”。

1948年,郑度入读聿怀中学。

少年时的郑度学习刻苦,勤奋努力,各科成绩一直名列班级前茅,尤其十分钟爱数学。

“当年母校的老师们教学水平很高,也很负责任。

教数学的姚一新老师,一笔就可以画一个圆圈,而且非常圆。

”几十年过去了,郑度对中学时代的记忆仍然是历历在目。

1954年,郑度从聿怀中学毕业要考大学了。

“高考时我们是先报志愿后考试。

我当时第一志愿填的是中山大学数学系,因为我自认为数学学得较好,地理系是第二志愿。

“知山知水 树木树人”

“知山知水 树木树人”

“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知山知水生态家园―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时刻践行着“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校训精神,崇尚自然、追求真理,担负起不可或忘的使命―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无山不绿,有水皆清,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北京林业大学校训作为中国著名的生态学家,北京林业大学林学专业1953届毕业生,中国工程院和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李文华的研究领域可谓是“知山知水”,在学术理想上追求“生态家园”。

而作为北林杰出校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李文华又和所有北林人一样,时刻践行着“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校训精神,崇尚自然、追求真理,担负起不可或忘的使命―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无山不绿,有水皆清,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

少年李文华:自强自立踏实铺路1932年,山东广饶。

李文华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生在旧社会,长在旧社会。

战火纷飞的年代,经历之艰辛可想而知。

6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广饶农村,上小学时全家搬到了天津居住。

沉默的父亲和辛勤的母亲,在那个动乱时代支撑起这个家。

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仍义无反顾地供他顺利读完高中。

父母身上那种浓浓的山东农民的忠厚、朴实、勤奋的作风,潜移默化地浸润着他的灵魂,对他一生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李文华,从小就学会自强自立,刻苦努力。

李文华小学就读于天津师范附小,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

初中转学到工商学院附属中学,当时由于父亲失业,家里已无法负担他在工商附中这么一个私立中学的学费,当时他面临的唯一选择就是考取市立中学。

李文华毅然通过暑期破釜沉舟地学习,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天津市立三中(现天津市一中),在老师的指点与教诲下,他的学习成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对边叔扬老师的数学课特别感兴趣,当时数学成绩常常拿满分,这为他以后开展科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数学基础。

勤奋刻苦,坚韧不拔,李文华在求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踏实为学,夯实基础的益处。

嘎玛沟——西藏以西,珠峰以下

嘎玛沟——西藏以西,珠峰以下

否则肯定会有人员受到伤害。

终于到达当日的营地晓乌措。

晓乌措海拔4656米,是个十分宁静漂亮的小湖,落在浅浅的山湾里。

湖水清澈,在岸边能看到满地兰花的苗子,小小的花苞已经藏在叶片间,静待开放。

我们抵达当天下着蒙蒙的小雨,湖水呈现墨绿色,浓浓的雾气从垭口间飘来轻翻过这个垭口,我们就进入嘎玛沟核心区了。

晓乌拉山口4900米,天降大雪,山口的雪也极深,这段路已经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路线自由行走了,必须跟着前面向导的脚印前行,即便如此,有的队员还是掉进约一米深的雪坑里,加上山体坡度很陡,整个队伍前行非常吃力。

这时一起出发的牦牛也开始惊慌,
5月的嘎玛沟已经开满杜鹃。

嘎玛沟内除了满沟的杜鹃,还有各种叫不上名字的植物。

“知山知水 树木树人”

“知山知水 树木树人”

“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知山知水生态家园―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时刻践行着“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校训精神,崇尚自然、追求真理,担负起不可或忘的使命―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无山不绿,有水皆清,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北京林业大学校训作为中国著名的生态学家,北京林业大学林学专业1953届毕业生,中国工程院和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李文华的研究领域可谓是“知山知水”,在学术理想上追求“生态家园”。

而作为北林杰出校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李文华又和所有北林人一样,时刻践行着“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校训精神,崇尚自然、追求真理,担负起不可或忘的使命―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无山不绿,有水皆清,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

少年李文华:自强自立踏实铺路1932年,山东广饶。

李文华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生在旧社会,长在旧社会。

战火纷飞的年代,经历之艰辛可想而知。

6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广饶农村,上小学时全家搬到了天津居住。

沉默的父亲和辛勤的母亲,在那个动乱时代支撑起这个家。

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仍义无反顾地供他顺利读完高中。

父母身上那种浓浓的山东农民的忠厚、朴实、勤奋的作风,潜移默化地浸润着他的灵魂,对他一生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李文华,从小就学会自强自立,刻苦努力。

李文华小学就读于天津师范附小,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

初中转学到工商学院附属中学,当时由于父亲失业,家里已无法负担他在工商附中这么一个私立中学的学费,当时他面临的唯一选择就是考取市立中学。

李文华毅然通过暑期破釜沉舟地学习,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天津市立三中(现天津市一中),在老师的指点与教诲下,他的学习成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对边叔扬老师的数学课特别感兴趣,当时数学成绩常常拿满分,这为他以后开展科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数学基础。

勤奋刻苦,坚韧不拔,李文华在求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踏实为学,夯实基础的益处。

来自青藏高原的故事——吉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王钢城教授进藏六年科考拾零

来自青藏高原的故事——吉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王钢城教授进藏六年科考拾零
有余悸。 在 西 藏水 利建 设 领 域 ,王钢 城 颇 有 名 气 。 兴 建 江 雄 水 库 过 程
中, 他就对下坝线存在 的工程地质问题提 出过疑义 , 但有些人持怀
高原的天气是孙悟空的脸 , 变就变。 说 在一天的时间里就会 时 疑 态 度 , 建 不 误 , 家 派 来 专 家 组 检 查 工 作 , 受 了王 钢 城 所 指 照 国 接 而 狂 风 大 作 、 而 大 雨倾 盆 、 而漫 天飞 雪 、 而 冰 雹 下 落 , 你 琢 出的下坝线存在的左岸滑坡 问题 。 时 时 时 让 并令其全面停工。 工程负责单位 磨不透。 下雨时, 人浇得像落汤鸡不说 , 湿淋淋的衣服 紧箍着身体 。 再次把王钢城请来 , 让他拿 出新 的勘察评价结论 , 他不 负重托 , 终 还要慢慢的溻干。 雨天在野外做试验难度很大 , 本来试验 目的就是 日摸爬滚打在勘察现场 , 一干就是三个月 , 最终提交了补充勘察成 要观察单位时间里水位的变化差 ,结果水量减少 的部分却被雨水 果 , 不仅受到有关单位 的认可 , 而且也得到了长江委员会 专家们 的 给添补 了, 只好 冒着风吹雨淋再重复做几组试验 , 而且还要提防 山 赞誉 ,0 7年 6月该水库蓄水完工。 20 无论是贡嘎的江雄水库 , 还是 上滚落下来的“ 索命 石” 。 萨嘎县 距 日喀则地 区 4 0公里 ,年平均降 水量不到 2 0毫 5 0 扎囊的卓玉水库 , 都留下了他 建设西藏的勤奋身影 。 记得在青藏高原修 建铁路的 日子里 ,王钢城正位 于唐古拉 山 米, 气候干燥的程度是我 国东北的 8倍。 两巴一嘎 , “ 谁去谁傻” 这 安多段做 岛状冻土路基稳定监测 和格 尔木——拉萨段水土流失监 , 是 流 传在 日 喀则 地 区的 谚语 ,嘎 ” 的就 是 萨 嘎 。 了调 查 西 藏 重 测工作, “ 指 为 此时爱人 患重病手术 , 他不得不回到长春。虽说在 家照料 大地质灾害, 这些把艰难险阻置之度外的“ 傻子们” 去了“ 。 嘎” 爱人 , 可他的心 却在青藏 , 在安多铁路建设工地上。他 想到了他所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1991和1993年,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先后对雅鲁藏布大峡谷进行探险考察。

1994年刘东生等论证确认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峡谷,峡谷全长496.3千米,最深处5382米。

据国家测绘局公布的数据:这个大峡谷北起米林县的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南到墨脱县巴昔卡村(海拔115米)。

全长504.6千米,最深处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曾被列为世界之最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2133米,长370千米)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深3203米,长90千米),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等量齐观。

新华通讯社向全世界及时报道了这一消息,全球为之轰动。

1998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准:大峡谷的科学正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英文字母拼为Yarlung Zangbo Daxiagu。

1998年10月下旬至12月初,考察队徒步穿越了大峡谷,再次对大峡谷进行测量,进一步确定了在世界最大峡谷的地位。

同时在大峡谷核心无人区河段,从西兴拉往下到帕隆藏布汇入口20馀千米河段内,前人已发现4处大瀑布群。

由下游往上分别是:绒扎瀑布群、秋古都龙瀑布群和藏布巴东瀑布群。

其中,藏布巴东瀑布群包括藏布巴东瀑布Ⅰ和藏布巴东瀑布Ⅱ等两个瀑布群。

藏布巴东瀑布最大,高35米,宽62.57米。

地质地貌大峡谷地区是青藏高原最具神秘色彩的地区,因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被科学家看作打开地球历史之门的锁孔。

因此,大峡谷地区的地质调查是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是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的主力军之一。

1999年以来,先后承担和完成了西藏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项目和青藏高原空白区地质填图、青藏铁路沿线资源矿产基地调查评价、西南三江有色金属基地调查评价项目中的部分子项目。

其中在大峡谷地区开展的1:20万波密幅、墨脱幅区域地球化学测量项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被科学界称作是20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发现之一。

走进西藏——探寻“走出西藏”的远古动物

走进西藏——探寻“走出西藏”的远古动物

清的看护员, 突然问, 人家对他的态度 发生了
大 的转 变 , 反倒 非 常感 谢他 对工 作认 真 的态 度 ,
达 札 达 的 时候 , 已是 北 京 时 晚 上 } ‘ 点, 而这 时
的天 空才微微泛 起夕阳的 余晖 , 等待着夜幕 的
同时, 邓 涛 老 师 向他 出示 了 自 治 区国土 地 质 部 门 降临。由 一 天旅途 的奔波 , 晚饭过后, 找便很 的证明, 并 给 了他 复 印件 , 大 家也 都觉 得 问题 解 快 地 进 入 了梦 乡… … 决了 。 然 而, 第 二天 , 义 至 吉隆 , 刚准 备 耍工作 的
2 0 1 6 年7 月1 7 日 吉隆 龙骨 沟合 影

2 0 I 1 6 年 第4 第期l 期 I 4 9
步向我 走来, ‘ 边挥于驱赶, 一边嘴里说着听
关键 , 邓涛 老 师 很快 地 联 系到 自治 区的 文物主
惝 的减 语。 之后 又H { 同样 的方 式 将大 家 ‘ 个 一 个 管部 门, 这次问题总算是得到 了彻底的解决, 而
古生物研究者来说 , 青藏高原无疑是一块蕴藏着 生 , 陌 生是 因为 这 是我 人
得天独厚古生物资源 的宝地, 有 巨大的谜底等待 熟 悉 是因 为这 个神 圣 的 着我们去揭晓。 西藏, 这无疑是一次极其
2 0 1 6 年7 月1 l r J 从 北 京 直 飞拉 萨, 经 过 短 暂 感 受 西藏 , 去聆 听那来 自
服反应 , 有 时 候 晚 上 的 睡 眠 质 量 比在 平 原 还 要
好很 多, 也许 为白天J 二 作很 累, 晚上一躺下便 能早早地进入梦乡。 高原上的环境与平原相比毕 竞是恶劣的, 在这里的野外工作不仅仅是对 自己 的挑战, 能顺利地 完成野外工作任务也算是给 自 己交上 r 一份满意的人生答卷。 我们第一 个工作地点便是吉隆盆地, 其位于 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希夏邦马峰; I L t  ̄ , J l 、 马拉 山南。 1 9 7 5 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

踏浪澜沧江

踏浪澜沧江

踏浪澜沧江―――西藏昌都考察纪行作者:杨汝荣“六月风光腊月同,晴空猎猎响长风。

峰尖立马神先王,暖翠浮峦万壑通。

”此诗是清道光年间(1847)驻藏大臣斌良经过西藏昌都登上巴贡山时,诗兴大发而随口所吟。

诗篇以清秀明丽而又生动写实的手法描写了西藏昌都地区亦壮亦丽的自然风光,四句言简意赅,情调悦愉怡然。

巧合的是我也是六月份进入昌都,重访了当年驻藏大臣所经之路,不同的是故人只是路过而已。

而我们则不同,我们走访了昌都地区99个乡镇中的66个乡,采访了300多个农牧民户,历时3个月,累计行程达3万多公里。

1995年党中央召开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自治区政府为了西藏跨世纪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及时做出相应的经济发展规划,决定首先在西藏东部的昌都地区以开发玉龙铜矿为突破口,带动藏东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为此,《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目标纲要》中将昌都地区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流域列为自治区四大农业综合开发区域之一。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受西藏自治区政府和昌都地区行署委托,负责编制《西藏昌都地区“三江”流域农业综合开发规划》。

1995年10月进行了初步预察。

在预察的基础上于1996年6月份进行全面详细的野外调查工作。

我是1996年进入考察队的,我们考察队一行16人,包括:农业、草地、畜牧、林业、水利、水能、水文、农业气象、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区域开发等共12个专业,在章铭陶和成升魁带领下正式开始野外详察工作。

在第一阶段进行了昌都、察雅、八宿、洛隆四县后于7月20日进入左贡县。

左贡县位于昌都地区的西南部,全县以牧为主,但县域的南部和西部有少量的沟谷农业和林业,北部以草原为主,基本是纯牧区。

我们考察队分专业、分区域进行工作。

我是草原专业,自然是去北部。

当时分组时章铭陶教授考虑到北部地形相对较平缓,就将年龄较大的韩裕丰、蒋世逵、李明森分配和我一组,并要求说:“你作为组长要保证他们三人的安全”,我以半开玩笑语气回答:“老章你放心,有我在就有三位教授在。

2023年9月16日西藏区直事业单位遴选笔试真题及解析

2023年9月16日西藏区直事业单位遴选笔试真题及解析

2023年9月16日西藏区直事业单位遴选笔试真题及解析第一题:客观题(60分)其中包含:多项选择题10道题,多项选择题15道题,判断题15道题。

第二题:主观题(40分)(一)简答题(6分)材料:习近平总书记在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

世界科技强国必须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

”问题:结合西藏实际,谈谈你对“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这句话的理解。

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奋力推进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要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要用好科技第一生产力,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强高原适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国家级科创平台和大科学装置落地西藏,建设拉萨青藏高原科学研究中心,服务保障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川藏铁路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任务。

要用好人才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

坚持“育、引、用、留”并重,不断强化人才支撑。

实施自治区重点人才计划,着力加强科技领军人才、骨干人才、优秀年轻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创新团队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

用好援藏干部人才。

对援藏干部人才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生活上关心、心理上关怀,增强援藏干部人才的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成就感。

(二)论述题(9分)材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其中,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凝聚着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

川藏线上的科学考察往事

川藏线上的科学考察往事
回 到 成 都 后 ,我 将 标 本 交 给
叫下 来 帮忙 推 车 ,乘 客 的身 份在 此 为什 么 当 时 的黄豆 只 能产 豆渣 ,不
时变 成 专 门推 车 的 民工 。大 家又 都 产 豆 腐 ) 就 是 水 煮 笋 子 , 吃 过 之 了韩 复 山老师 ,经过 他 鉴定 ,其 结
我 承认 ,当 时的我 不 是一 名称
如 此 ,我 的两 只脚 也 开始 浮 肿 ,只 职 的科 技工 作 者 ,在坚 持科 学态 度
新沟 、泸 定等 地 住宿 ,一路 上 ,我 要用 指 头在 小 腿 上轻 轻一 按 ,顿 时 和保 存 生命 面 前 ,我选 择 了后 者 。
们乘 坐 的客车 每 天至 少要 修 理几 十 就会 出现 一个 深坑 ,长 时 间不 能恢 为 了 回到成 都 交差 ,我 把在 县城 附
提 心 吊胆 ,害 怕车 子坏 在 前 不挨 村 后 , 胃里十 分难 受 ,不 断 地 向外 冒 果可 想而 知 。记 得有 一 天 ,韩老 师
后 不 着 店 的 大 山上 , 随 时 都 有 当 着 清 水 。 “ 山大 王 ” ( 旅途 中对 车 辆坏 在 大 山上 过 夜 的驾驶 员 和旅 客 的戏 称 ) 问我 : “ 这是 你 在三 个 不 同地方 采
一今 一

弯 弯 曲 曲 的 盘 山 公 路 让 人 心 惊 肉 作 。此 时 , 我 因 长 期 缺 乏 营 养 ,
争 : 如果 继续 到 乡下采 集 ,我 可 能
跳 ,车过 二 郎 山时 ,看 见脚 下 的万 1 6 米 的 块 头 , 年 仅 l 岁 的 小 伙 再 也 回不 了县 城 ;如 果 留在县 里保 .8 8 丈 深渊 ,我感 到 一 阵 阵眩 晕 ,还有 子 ,体重 竞不 足 3 公斤 ,走 起 路来 存 自己 ,我 又 不 能采集 到 符合 要求 5 不 少 的人 双 眼 紧 闭 , 口 中念 念 有 整 个 身 体 不 听 使 唤 地 东 倒 西 歪 , 词 ,也许 是在 祈 祷菩 萨保 佑 吧 !途 就 像 宇航 员到 了月球 上似 的 。不 仅 中我们 先 后在 邛 崃 、雅 安 、天全 、 的标 本 。

德阳沟纪行——墨脱考察追记之一

德阳沟纪行——墨脱考察追记之一

74 |HUMANITIES TEA-HOUSE德阳沟在哪里?您不用费力去想它在哪里,这是位于西藏墨脱喜马拉雅群山中的一个小山坳。

上世纪70年代国家组织过大规模的青藏高原科学考察,虽然多支考察队跃跃欲试,试图进入德阳沟,但终因其时中印边境反击战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而未能如愿。

1992年10月至1993年6月,孙航、俞宏渊和我3人为完导师吴征镒院士主持的国家科学自然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种子植物区系》中,关键薄弱地区植物区系课题的研究任务,组成考察队对墨脱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科学考察。

行前,征镒师特意交代,中印关系已经恢复正常,德阳沟至今还未有植物学家对其进行过考察和采德阳沟纪行——墨脱考察追记之一文┃周浙昆集,是一块植物学的处女地,中国植物区系研究的最薄弱地区,尔等此番考察务必前往之。

深入墨脱之后,经过多方准备,1993年元旦刚过,我们开始了对德阳沟的考察。

从我们考察的大本营背崩村到德阳沟总共有70~80公里的路程,我们需要步行30多公里到达希让村,这是墨脱县我国实际控制线最西端的一个门巴族村庄。

从希让村沿雅鲁藏布江北岸继续往西七八公里,是一片江边的河漫滩。

雅鲁藏布江在这里拐了一个弯,向南流去。

雅鲁藏布江的这个拐弯成了我国的实际控制线的标识,过了这个拐弯向南,向西就出了我国的实际控制线了。

沿汇入雅鲁藏布江的一条小河向北而上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德阳沟。

我们在希让村简单休整后,来到这片宽阔的河漫滩上扎下营寨,一来作为德阳沟考察的出发营地,二来对河谷周边的植物进行考察和采集。

我们从希让村请来民兵队长风格做向导,又聘请了十几位老乡帮我们背粮食和各种考察所需的工具和设备。

出发之前我们反复向风格核实道路的情况。

风格告诉我们,从这个河漫滩到德阳沟有30多公里的路程,有一条打猎的小路,但是自从中印边境争端以来,已经20多年没有人走过这条小路。

风格专门请教村里的老人关于道路的情况。

在墨脱两条腿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我们一天可以走30多公里的路程,于是我们准备了6天的粮食,计划一路采标本带走路,30公里的路程计划走两天;进入德阳沟后进行两天的考察之后用一天返回到出发的河漫滩;放上一点余地,6天的粮食应该足够了。

川藏青藏铁路敢死队作文

川藏青藏铁路敢死队作文

川藏青藏铁路敢死队作文杜榕桓,1932年9月21日出生在安徽宿州,他是我国高原冻土科学研究的先行者和领导组织者之一,是泥石流科学领域的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还是国家攻关项目“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的项目负责人之一。

现任中科院成都山地所资深研究员、研究生导师。

杜榕桓说:“不搞泥石流不知道什么是危险,不搞冻土不知道什么是艰苦;搞泥石流就是一难,二险,三苦。

苦中有乐,这种乐才更甜。

”科考野人今年83岁的杜榕桓,给人的印象非常爽朗,言语中不时带点小幽默和小调侃。

这位著名地貌学家说,他一生中,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野外,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野人”。

野外惊险自不必说,因为在科考中伤了双腿,如今只能靠拐杖行走。

他的左腿是在1973年复查川藏公路泥石流防治工程时摔的。

考察完腊月大塌方路段第4条泥石流后,突遭暴雨,杜榕桓指挥大家撤退,自己却是最后一个出来的。

雨大路滑,他从6米高的悬崖上摔了下去,左腿膝关节软组织受伤,韧带撕裂,当时就不省人事了。

另一条腿是在1982年考察东川小江流域的时候受伤的,江水很凉,留下了急性关节炎的后遗症。

在西藏古乡沟考察时,他和科考队员们一起观察了85次泥石流,掌握了世界上最宝贵的泥石流资料,一条沟一年内能爆发泥石流85次,这属于世界奇闻。

当时科考队为了在源头观测就住在山上,几个月不下来,还组织敢死队去最危险最近距离的现场。

有一次杜榕桓走在前面,突然一个大石头滚了下来,他迅速躺下,大石头刚好从他肚皮上飞过去。

杜榕桓说,没有上过冰山就不叫冰川学家,没有亲眼观察过泥石流就不叫泥石流学家。

1986年,杜榕桓获得了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章,他还是最早一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获得者,并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一等奖等荣誉。

步入晚年的杜榕桓没有遗憾,他还写下两首诗勉励自己:一首是“你老我老他亦老,自然规律难避绕。

发挥余热尽心力,老有所为乐淘淘”;另一首是“人生七十古来稀,而今八十小老弟。

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综合科学考察追记

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综合科学考察追记

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综合科学考察追记
武素功
【期刊名称】《上海科学生活》
【年(卷),期】2003(000)008
【摘要】可可西里蒙语意为“美丽的少女”,是位于北纬33.20°~33.36°,东经89.30°~94.00°的青藏高原腹地。

西部、南部与西藏自治区相接,西北角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毗连,面积达8.3万平方公里,行政上归青海省治多县管辖。

如今,可可西里,在国内虽不能说家喻户晓,可也是媒体上出现频率较高的地名之一,尤其是青藏铁路的修建,更使其声名鹊起。

然而10余年前,可可西里还是很少人了解的一片神秘土地。

【总页数】8页(P64-71)
【作者】武素功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
【相关文献】
1.开展野外科学考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青少年内蒙古野外科学考察为例 [J], 谢娟;赵洪涛;应莺;王珊
2.科学考察是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学生内蒙古科学考察的启示[J], 赵洪涛;杨景成;刘连成;应莺;王珊;谢娟
3.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综合科学考察再报 [J], 武素功;张以弗
4.青海可可西里综合科学考察散记 [J], 张琳
5.与战士比肩的日日夜夜─—“可可西里一号行动”采访追记(下) [J], 严小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藏考古大事记

西藏考古大事记

西藏考古大事记01-08-13 18:23 发表于:《国家地理杂志》分类:未分类1925—1928年“中亚考察队”俄国人罗里赫(N.R0erich)在藏北及西藏中部地区发现多处石丘墓和“大石遗迹”。

1948年意大利人杜齐调查了山南地区琼结县藏王墓。

1950年意大利人G.杜齐出版了专著《藏王陵考》。

英国人黎吉生(H.E.Richadson)再次考察藏王墓。

1956年7—8月,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赵宗溥先生在那曲采集到一件细石核,这是西藏自治区境内首次发现细石器。

1957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组赴西藏阿里古格遗址拍摄纪录片。

1959年6—11月,中央文化部西藏文物调查小组赴拉萨地区、山南地区、日喀则地区进行文物调查。

6月30日,西藏工委发布《关于加强文物档案工作的决定》,成立“中共西藏工委文物古迹、文件档案管理委员会”,下设“文物管理小组”。

1961年2月,郝树屏、多吉才郎、刘志清、屠思华清理了拉萨澎波农场东北的8座古墓葬,这是中国藏汉考古工作者在西藏境内的首次田野考古实践。

同年,西藏林芝发现始前古人类遗骸。

1964年“西藏文物管理委员会”筹备组成立。

中国科学院科学考察队发现定日苏热旧石器地点。

1965年9月,“西藏文物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

1966年中国科学院科学考察队在聂拉木县发现两处细石器地点。

1973年4月,墨脱县马尼翁发现新石器时代遗物—磨制石锛1974年1974年11月—1975年2月,中央民族学院赴藏教育革命小分队在林芝县的云星、红光、居木、加拉马和拉萨市郊的纳金等地调查时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和文化遗物。

1975年内地大学毕业生分配至西藏充实自治区文物考古队伍。

昌都地区贡觉县建区公所时发现石棺墓葬多座。

1976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藏北申扎县、双湖境内的五处地点采集石片石器和细石器共156件。

7—9月,民族考察队在墨脱县再次发现新石器时代遗物,有石器、陶片等。

1977年当时昌都水泥厂工人施工时发现许多文物,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仁钦、索朗旺堆、欧朝贵等三人前去调查,初步断定为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西藏高原也是原始人类的故乡

西藏高原也是原始人类的故乡

西藏高原也是原始人类的故乡西藏高原也是原始人类的故乡格勒长期以来,西藏的原始社会考古基本上是一块空白,加上这里地高气寒,空气稀薄,所以,在国内外许多人的心目中,西藏高原是一片荒瘠的土地,不适于原始人类居住。

这种思想反映在讨论民族起源时,人们总是把藏族的祖先说成是从西藏以外的地方迁进去的,有“南来说”、“西来说”、“东来说”等,甚至把西藏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也说成是从河湟地区迁去的古羌人。

在讨论考古文化时又总是习惯于把西藏高原的远古时代描绘为“荒无人烟” 。

甚至近年内,仍有少数人类学家认为西藏高原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始有人类居住。

Cordon T.Bowlws ,“ The people of Asia ”,Charles Seribner,NewYork ,1977, p.59.事实究竟如何呢?现有的西藏地质、生物、考古等方面的发现证明,远古时代的西藏高原不仅适合原始人类生存,而且很有可能是原始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笔者提出这一设想,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得到比较可信的依据:(1)远古时代西藏的自然条件现在一般人之所以认为西藏高原不适于古人类生存,无非因为现在西藏高原地高气寒,仿佛是一片不毛之地。

然而,据地质工作者和生物工作者的考察证明,今日西藏的干冷气候和高海拔的地势是第四纪以后才逐渐形成的。

在此以前的西藏高原,无论地理环境还是气候条件都比现在优越。

原因是在上新世时,喜马拉雅山一般高度只有海拔2000—2500 米左右。

这就是说,当时的喜马拉雅山还没有成为西藏高原气候的屏障,印度洋暖湿季风可以长驱直入高原,使高原的气候普遍比现在湿润得多。

以喜马拉雅山南坡和北坡为例,当时年平均温度为10 C左右,降水量为2000 —2500毫米,基本上是山地亚热带气候,而且在茂密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和灌木丛中生活着三趾马动物群。

喜马拉雅山中段吉隆盆地,现在海拔高度为2100—4300 米;然而在上新世时,这里海拔高度只有700 米左右,年平均气温同现在的四川盆地相似。

全版五个世界之最的大峡谷

全版五个世界之最的大峡谷

五个世界之最的大峡谷拥有着五个世界之最的峡谷到底有着怎样的一番风光呢,我来揭晓。

大峡谷的五个世界之最最长、最深、最高、动植物最多、大型真菌最多五个世界之最,这就是中国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的雅鲁藏布大峡谷1994年刘东生等论证确认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峡谷,峡谷全长496.3km,最深处5382m。

据国家测绘局公布的数据:这个大峡谷北起米林县的大渡卡村海拔2880m,南到墨脱县巴昔卡村海拔115m。

全长504.6km,最深处6009m,平均深度2268m,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曾被列为世界之最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2133m,长370km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深3203m,长90km,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等量齐观。

新华通讯社向全世界及时报道了这一消息,全球为之轰动。

1998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大峡谷的科学正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英文字母拼为Yarlung Zangbo Daxiagu。

1998年10月下旬至12月初,考察队徒步穿越了大峡谷,再次对大峡谷进展测量,进一步确定了在世界最大峡谷的地位。

同时在大峡谷核心无人区河段,从西兴拉往下到帕隆藏布汇20余公里河段内,前人已发现4处大瀑布群。

由下游往上分别是:绒扎瀑布群、秋古都龙瀑布群和藏布巴东瀑布群。

其中,藏布巴东瀑布群包括藏布巴东瀑布Ⅰ和藏布巴东瀑布Ⅱ等两个瀑布群。

藏布巴东瀑布最大,高35m,宽62.57m。

根本特点其根本特点可以用十个字来概括:高、壮、深、润、幽、长、险、低、奇、秀。

高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两侧,壁立高耸的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m和加拉白垒峰海拔7234m,其山峰皆为强烈上升断块,巍峨挺拔,直入云端。

峰岭上冰川悬垂,云雾缭绕,气象万千。

壮从空中或从西兴拉等山口鸟瞰大峡谷,在东喜马拉雅山无数雪峰和碧绿的群山之中,雅鲁藏布江硬是切出一条笔陡的峡谷,穿越高山屏障,围绕南迦巴瓦峰作奇特的大拐弯,南泻注入印度洋,其壮丽奇特无与伦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藏综合科学考察队记实
郭振明
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青藏高原的西南边陲,与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等国为邻,有藏、汉、门巴、珞巴、回等民族世世代代在这辽阔而又神秘的12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息繁衍。

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人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然而,由于长期受到落后的农奴制度和偏远高原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制约,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在这里几乎是未被开垦的处女地。

尽管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西藏是世界地质年代新、活动性大、地质现象丰富、地质景观多彩,具有得天独厚的地质构造和成矿作用的条件,却只有少数外国地质学家和探险家从印度、尼泊尔进入西藏考察,也没有留下有价值的资料,地质科研资料基本属于空白区。

1956年地质部曾在西藏组建地质队,由于遭到地方政府及农奴主势力千方百计的阻挠,终因无法正常开展工作而被迫解散。

1959年以达赖为首的封建农奴主势力叛逃国外,标志着西藏奴隶制度的消亡,奴隶们得到彻底解放,同时也宣告进藏开展科学研究的条件已经成熟。

队员们进藏心情急切
由中国科学考察委员会组建的西藏科学综合考察队于1960年适时成立,人员方面涵盖了地质、气象、水利、动物、植物、昆虫等学科专家,以及民航、铁路选线等专业技术人员。

中国地
质科学院派王希斌、张纪衡、郭振明、金淳泰、郑绵平、刘文高等人参加了科考队。

想要开发西藏,建设西藏,必须先了解这块神秘土地上的地质矿产资源情况,这使队员们感到任务十分光荣,个个急切盼望早日进藏,好用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为祖国的大西南开辟出一片美好辉煌的新天地。

正是这种火一般的热情,使大家兴奋得深夜无法入睡,紧张和激动使我们在统一组织的体检测试中,大都心率过速、血压升高,同志们都惊呆了,情绪更加不稳定。

经验丰富的医生发现我们的思想动态,微笑着安排大家先外出散步,然后坐下静心休息,接下来再检查,果然是一切恢复正常。

同志们放下心,开始了进藏的准备工作。

四月初,我们进行集训,学习西藏的政治形势、民族政策,还观看了文成公主进藏的文艺演出。

当月中旬,综考队全体队员终于如愿从北京出发,乘火车前往进藏的第一站甘肃兰州,又经数天学习、劳动,并开始准备进藏装备;进藏车队像飞一样西行,转眼到了青海省西宁市,在一切政治挂帅的年代,我们又一次学习民族政策,强调把遵守民族政策看成是重要的政治纪律。

开始向西藏进发
出西宁的第一站是倒淌河。

这里空气稀薄,队员们相继出现头晕、气短、无力、不思进食等高山反应,速时大家才真真切切地感到要开始向西藏进发了。

第二天,车队沿青海湖边继续向都兰挺进。

茫茫无际的青海湖令我们感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远远
望见湛蓝的湖面上游弋着点点船帆,辽阔无边的空中,水鸟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朵朵白云一直陪伴我们飘到都兰后,才与太阳一起恋恋不舍地离去。

次日,我们又开始领略柴达木盆地边缘的戈壁滩,一向荒漠凄凉的沙漠海洋,今天被我们的车轮引逗得纷纷扬起,围着我们车队翩翩起舞。

队员们似乎也受到感染,高亢激昂地唱起“勘探队员之歌”,歌声与笑声伴着飞沙一路撒向青海的格尔木城。

这里的气温骤降,寒气袭人,内地已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这里还要围着火炉取暖。

从住地远望布尔汗布达山,白雪覆盖着山顶,一片北国风光。

当时格尔木只有五万人口的汉、藏、回、蒙、哈萨克等杂居的游牧民族城市,现在由于铁路修通,促进了地方经济速发展,人口也激增至50万,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

我们就在这里休整了两天,适应一下高原环境气候,个别队员因无法跨越高原反应这道难关而遗憾地离队返京,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综考队离开格尔木经纳赤台翻越昆仑山山口,大家纷纷下车观赏昆仑山的雄姿,拍照留影。

队员们兴奋地放声歌唱:“雄赳赳,气昂昂,翻过昆仑山”。

再往前到了不冻泉,午餐后马不停蹄急奔五道梁,这里被进藏人称为“进藏好过,五道梁难过”,气候多变,反复无常,高原反应强烈,为锻炼意志我们偏偏就在这里留宿过夜。

次日,队员们乘车趟过沱沱河的同时,迎来“五一”劳动节,车厢内大家唱起《伟大的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等歌曲,嘹亮动人的歌声震荡着云烟浩缈的唐古拉山峡谷,海拔
5000米之上的歌声中,每一个队员都是热血沸腾,同时也感到自己似乎成熟了许多,双肩要为祖国承担建设重任了。

歌声后的间歇,车厢内一片寂静,每个人都在沉思今后的责任与义务,如临大战前要经受考验的新兵,兴奋之余还有些紧张心情。

不过,短暂的平静之后又迎来新一阵的欢歌笑语,就这样不知不觉车已翻过唐古拉山口,正式进入西藏境内。

安多宿夜后,从格尔木出发倒是真紧张了一阵,沿途之上为防叛乱藏兵和土匪袭击,我们持枪前进,一路上的食宿和通讯、安全保护均由解放军兵站护航,综考队一路平安抵达首府——拉萨。

接受再教育
经历一周的路途奔波,在拉萨进行休整学习。

自治区党政军领导张国华、谭冠三、班禅等首长接见了我们,并做了政治形势、民族政策和经济政策报告,要求队员外出必须多人同行不许单独外出,不得去私营商店购物,所需商品一律由综考队内记帐开单到国营商店购买。

地区领导组织我们参观布达拉官、罗布林卡,我们感叹藏民修建了如此金碧辉煌、璀璨壮丽的艺术珍宝,成为藏佛教的文化象征和藏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当导游员领我们进入另一个展室后,我们的心情就是另一番样子了。

达赖等上层奴隶主吃、穿、用一律是进口洋货,锦衣玉食,生活奢侈腐化。

他们把人脑壳作成碗用餐,达赖的尿、屎竟然作成“圣药丸”给农奴吃,奴隶们过的是名副其实的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

是党中央英明决策,派解放军平息了叛乱,彻底摧毁了农奴主的统治,奴隶们做梦
都没有想到自己已经翻身做了主人。

参观和聆听报告,使我们受到一次生动的阶级教育,倍感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伟大。

出征野外
休整后,科考队为全面开展工作开始先行收集资料。

队员们分为几个小组,沿设计好的考察线路开展工作。

我与中科院地质所尹集祥、中央民族学院洛桑西洛为一组,我任组长。

调查地域主要在西藏山南地区,以墨竹工卡做起点,沿直孔拉萨河上游两侧及其支游往下游至达孜的范围开展调查工作。

接着从山南的乃东泽当沿雅鲁藏布江两侧工作,终于发现有基性超基性岩体,在山峪中发现铬铁矿滚石。

从乃东至琼结到哲古错湖;再从措美至错那到降子的加玉;又经三安曲林至加查沿雅鲁藏布江南侧到朗县、米林;然后渡江经林芝返回拉萨。

调查路线上主要发现中、新生代地层和火山岩等;还有达孜的铜矿点和孔雀石铁帽;哲古错湖边剪石化石和温泉;隆子境内的温泉群的水温高达70——80度,并见有菱形结晶完整的硫磺石、铅锌矿、重晶石滚石;当许境内发现菊石、瓣鳃类化石。

丰硕的科考成果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轻而易举就能取得。

那时没有汽车,藏族同胞和当地驻军提供的牦牛和马是我们野外调查的主要交通工具。

为了队员们的安全,驻藏部队每天都派三名全副武装的战士与我们同行。

就是我们科考队员也每人配备步枪一支、子弹五十发、手榴弹四枚,以防不测。

调查途中一路艰辛,风浪中穿越江河,涉险原始森林和水草地,崎岖小路上采石
寻样,硬闯冰雪封盖的高山,舍生忘死地急行穿越形势紧张的中印边界麦克马洪线中国一侧。

一路之上,高山反应使大家气短无力,需要经常张开大嘴呼吸才能保持工作供氧需求,步行时脚部象挂上铁块那样沉重。

老天像孩子一样变化无常,晴空万里下工作刚开始,突然乌云密布,骤然袭来的冰与雪把我们赶到马肚子下去躲藏,只能等到天晴后再工作,有时一天要反复几次。

工作线路上突然遇到山坡峡谷里野山羊和野马在狂奔,隼鸟在河滩水草地啃吃死牛羊。

如果你招惹了它们就有生命危险,科考队是作为纪律要求,任何情况下不要伤害它们。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同志们凭着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凭着一股为事业执着追求的献身精神,硬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按时完成野外实地调查任务,返回拉萨编写报告,仅十五天便经综考队审核定稿,队员们陆续离藏返京,宣告科考行动结束。

这次科考行程历时半年,时间不长,却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科研资料,中国科研人员以其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为日后的西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队员们也经受了各种风浪的考验,增长了社会知识,提高了业务水平。

他们有幸成为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支在海拔最高的山谷上进行探险的国家级科考队伍,我作为科考队员亲身经历了这一切,至今还犹如昨日的青春热血在沸腾,我为此而骄傲了一生,也为地质事业奉献一生。

二○○六年九月十八日于北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