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
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及精彩图片
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全文案《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
共在国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
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三篇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三篇篇一: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是美味的,舌尖上的中国也是浪费的。
如今的科技进步飞快;如今的人们生活条件很好;如今的人们在餐桌上浪费也已成了家常便饭据不完全的统计,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食物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两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舌尖上的浪费已严重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我们先不说现在的浪费情况,先说说以前。
经常听爸爸妈妈讲他们小时候,经常是吃不饱穿不暖的,肉都是只在过年的时候留一只猪,供全家六七口人吃。
浪费在那时几乎是不存在的,当然了,连自身都无法顾好,何来的浪费呢?现在,我们就说说如今的社会:三天两头吃一次肉,每次还把肥肉挑出来喂狗吃;家里有喜事了,请亲戚朋友吃饭,每次都是点一大桌菜,可能这样显得自己真的很高兴?很有面子?当然了,可以吃完的话,我也无话可说,问题就是在这,不仅吃不完而且剩的很多,并不打包,可能打包丢面子?显得小气?中国,有很多美食你永远也无法品尝完,可是按照现在社会的发展,很快就会造成粮食短缺问题。
到那个时候,每个人都成了所谓的遇难人民,谁来帮助我们呢?即使在以前,人们都很穷科技不发达,可是人们不会去浪费,那么,我们现在的条件好了科技发达了,就应该以此为理由去浪费么?不,舌尖上的浪费是我们抵抗,我们向往光盘,所谓的光盘就是把饭菜都吃掉,请客的时候应适量点菜能够顾光盘是最好的,这就是舌尖上的美。
以上所说的是请客时舌尖上的浪费与美,现在我就想说说食堂里舌尖上的浪费。
在学校,同学们往往都是上了四节课后,然后再拍一个长龙似的对才可以吃上香喷喷的饭菜,然而却有很多同学把饭菜剩很多,或是把不想吃的食物调出来,扔一桌子,这就是已经不仅仅是浪费不浪费的问题了,还会影响下一位在这里做的同学吃饭的食欲,所以我们同样是向往光盘,有些实在是不想吃的,完全可以留在碗里,然后倒到桶里,不要大部分都倒掉或扔在桌子上,这是光盘确是浪费到光盘。
我记得中央一套有一段时间在播《舌尖上的中国》,那是在介绍中国各地的美食,那些美食都是即好做又好吃。
关于舌尖上的中国的作文200字5篇
关于舌尖上的中国的作文200字5篇舌尖上的中国是一种介绍中国民间食物的纪录片,它拍得很真实,很生动。
我深有感触。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舌尖上的中国的作文五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到大家!舌尖上的中国昨夜,妈妈和我抽空看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画面唯美,美食呼之欲出,故事平凡,但却让人感到生活恬淡,精神富足。
不是最美的明星面孔,却让有着最绚丽的笑容。
勤劳朴实的广大中国百姓终于成为主角,平凡中有伟大,小成功也在坚持。
调动的是味蕾还有对家乡的怀念。
喜欢这部纪录片,让观众注意健康,了解饮食文化,感受祖国风光,风俗乡情,知事知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人胃肠激动,心灵沉静。
舌尖上的中国今天,观看了一集《舌尖上的中国》。
能有幸看到这么令人垂涎欲滴的节目,是一种幸福与享受。
当一位同事在观看这一节目时,我是惊鸿一瞥,便被深深吸引,只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那天高云淡的香格里拉,那满脸朴实的卓玛,那藏在泥土下的白白胖胖的松茸,被卓玛采摘后,再用泥土把菌坑盖上,这个菌坑下一次还有珍贵的礼物馈赠,感谢大自然无私的奉送。
看舌尖上的中国杨岚钦今天,我和爷爷一起看了《舌尖上的中国2》的第三集“时节”。
我看到了我们中国老百姓的生活。
我们中国的很多地方有好多好多的美食,比如苏州的糕团、上海的红烧肉、陕西的裤带面,都能在片子里看到。
特别是《舌尖上的中国2》中几次出现扬州的美食,如狮子头、烫干丝、清炒虾仁、雪花豆腐……让我感到很自豪。
我阿公阿婆、爷爷奶奶都在扬州,他们一定尝过很多扬州的美食。
我小时候在扬州也吃过很多好吃的东西。
以后有机会我还要体验体验各种美食的滋味。
舌尖上的中国每个地区都有特色的美食:山东的煎饼、山西的面食…个个都是名扬中外。
安徽的毛豆腐也是四海名扬的!毛豆腐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呢:传说朱元璋一次兵败徽州,逃至休宁一带,腹中饥饿难熬,命随从四处寻找食物。
一个随从从草堆里找到几块逃难百姓藏的豆腐,但已经发酵长毛了。
《舌尖上的中国》全七集解说词文稿
美食] 《舌尖上的中国》全七集解说词文稿《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
共在国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
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通用30篇)
《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通用30篇)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通用30篇),欢迎大家分享!今天我在电脑上看了小型的电视连续剧“《舌尖上的中国》,当我看到这个醒目的题目时,我很惊呀!舌尖上怎么会有个国家呢?我接着往下看了介绍,哦!原来讲的全是美食啊!开来很适合让我们这些爱吃得人看啊!接着,我单击一下,影片开始放了一道道美味佳肴从屏幕上一闪而过,还有各种菜的做法,其中,奶豆腐和奶茶,它们的原材料是鲜牛奶,可想得到鲜牛奶并非一件易事,得先过小牛这关,小牛正式哺乳期,需要喝妈妈的奶,等取完奶后,需等到他发酵后把最上面的带有去掉,再将剩下的倒入锅中,开大火,用粗筷子一直搅,直到奶清没有了为止,让后把剩下的放入器皿中,过一段时间,就可以食用了。
吃,是我的爱好,今天无学到了很多做菜的方法,回来自己做一做,有空,你们也来看一看吧!我看了《舌尖上的中国》后深有感悟,我懂得了很多与食物的知识。
这个纪录片,讲了中国的传统美食,比如松茸等。
有时候,连我都口水直流三千尺了。
一下子眼睛都冒烟了。
松茸以前非常多,可是现在人们不断的挖,松茸却变得越来越少,最后松茸都快绝种了。
我们要保护快灭绝的食物,这样才能吃到更多的美食。
这个纪录片让我们了解美食的来源,让我们明白了我们现在吃的米饭是经过农民的精心栽培,他们的汗水浇灌了土地,然后经过工厂的消毒,在经过检验,在包装,再运过来等十种过程。
这一粒米就那么多过程,我觉得一粒米就非常重要了。
当我看完《我们的田野》之后感想特别多,我不在浪费一粒米饭。
我们一定要珍惜粮食。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所展现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魅力,让我对吃有了新的定义,其中提到的中国传统五味,还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奇妙的联想。
酸、甘、苦、辛、咸是传统中医对五味所下的定义,这五味与中国人传统的幸福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守在电视机前涎着口水观看《舌尖上的中国》,看过也如同尝过一般,口齿留香,回味无穷。
呈现在眼前的就是饕餮盛宴,却只能望梅止渴。
但也可以让远在天边的游子也能共享妈妈做的饭菜。
看后《舌尖上的中国》,最大的感悟有以下几点:磁性的解说,诱人的美食,美食的由来,美食与家的关系。
磁性的解说:“在这座繁华的大都市里,人们最怀念的还是记忆中的老味道,”随着这浑厚的男中音,让那些司空见惯的食物都鲜活起来,顿觉舌尖上的味蕾被激发开来,不自觉的口水都淌在了嘴角。
每个字每句话都那么韵致得当,饱含着李老师对国家山川河流的热爱,用打动人心的低沉声音慢慢地叙说美食的来自不易和无处不在的奇妙历程。
“自然食物是对人类最好的馈赠,五谷杂粮通过烹饪变得香而不油。
”跟随李老师这娓娓道来,耳朵享受极了,通过《舌尖上的中国》,我成了李老师的音迷,心里平静而感动,随着他活色鲜香的叙述,也让心随之去到祖国的大江南北。
诱人的美食:《舌尖上的中国》里每一道食物对我们在夜间(10:30)看电视的人群来说都是可口的美食,记得那晚上看到卓玛和妈妈寻找松茸,慢慢地也跟随着她们的脚步一起寻找,然后看着用酥油滋滋地煎制,真狠不得钻进电视机里面去偷吃几片,哈哈,偷吃过松茸,又跟着白马占堆一起冒险去偿偿野蜂蜜,看着那晶莹剔透地蜂蜜浇在一道道美食上,唾液就由喉咙一直漫延开来。
吃罢甜点,老谭夫妻的自制豆花又快出锅了,白白嫩嫩的,配以提神的香菜,清凉的薄荷,酥脆的花生,酸辣的泡菜,这就是最有爱的家常菜,就一个字:爽!!还有一道道焖煮炖的红烧肉,听着它咕嘟咕嘟的沸腾声音,看着它冒热气儿,视觉和听觉那享受真让人受不了,舔屏吧!吃货们!!美食的由来:面条,面包这些原来在我们看来多么容易得到的食物,但通过《舌尖上的中国》才明白是多么的不易,看到麦客要多么辛苦才能割下一亩地的麦子,这一亩地的麦子又要经过多少人的劳作才能成熟。
麦子变成面粉又要多少道工序才能再变成可以食用的美食,感谢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和自然的馈赠。
《舌尖上的中国》简介和解说词1-7集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1-7集第一季:1.自然的馈赠作为一个美食家,食物的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是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毫无疑问,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得所有的食物,在我们走进厨房,走向餐桌之前,先让我们回归自然,看看她给我们的最初的馈赠。
本集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如干旱,潮湿,酷热,严寒)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食物的故事。
第一季:2.主食的故事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们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
本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
第一季:3.转化的灵感腐乳、豆豉、黄酒、泡菜,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具有一种芳香浓郁的特殊风味。
这种味道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的成果。
而这种手法被称作“发酵”。
中国人的老祖宗,用一些坛坛罐罐,加上敏锐的直觉,打造了一个食物的新境界。
要达到让食物转化成美食的境界,这其中要逾越障碍,要营造条件,要把握机缘,要经历挫败,从而由“吃”激发出最大的智慧。
第一季:4.时间的味道腌制食品,风干晾晒的干货,以及酱泡、冷冻等是中国历史最为久远的食物保存方式。
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对此类食品喜爱有加。
本集涉及的美食主要有腊肉,火腿,烧腊,咸鱼(腌鱼),腌菜,泡菜,渍菜,以及盐渍,糖渍,油浸,晾晒,风干,冷冻等不同食物保存方法,展现以此为基础和原材料的各种中国美食。
贮藏食物从早先的保存食物方便携带发展到人们对食物滋味的不断追求,保鲜的技术中蕴涵了中国人的智慧,呈现着中国人的生活,同时“腌制发酵保鲜”也蕴含有中国人的情感与文化意象,如对故乡的思念,内心长时间蕴含的某种情感等等。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解说词(全7集)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解说词(全7集)《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解说词(全7集)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
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
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
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
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这一天,我打开电脑,看了一部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
看了第一集叫《自然的馈赠》。
看完之后,感触很深,受益匪浅。
一开始我怀疑这不会是一部关于一些美食的纪录片,结果却是这样。
我对美食不感兴趣,但我完全看完了这部纪录片,因为我看到了美食背后农民的艰辛,那些场景仍然让我难忘。
影片开头介绍的是山菇,是野生菇的一种,真的很少见。
每天早上,一个小女孩和她妈妈都要在凌晨三点起床走山路去找山菇。
他们在挖山菇的时候,不要破坏山菇的根部,小心翼翼的把山菇拿出来,然后把土填上,让珍贵的山菇重新长出来。
小女孩说:“一定要凌晨三点起床去找山绒。
现在是雨季,山绒长得比较好。
很多人挖,晚了就被别人抢了。
”多么简单的语言,多么彪悍的农民,据说在市场上,一个烤山菇可以卖到1600元左右。
想一想,拿起菜单,挥挥手,财大气粗地喊:“给我最贵的。
”你有没有想过,美食的背后是早起贪黑的农民的劳动?当你离开的时候看到桌子上的剩菜,你有没有想过这是农民每一滴汗水的结果?当你在酒店里挥霍东西的时候,你理解农民找不到蘑菇时的绝望吗?你忽略的剩菜是农民视之为珍宝的食物,你视之为珍宝的金钱让农民视之为粪土。
浪费是可耻的,浪费农民的辛勤汗水更可耻,浪费大自然的馈赠更可耻。
别人可能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这些美食才会欣赏,但每一个农民看到家乡播出的产品,不仅仅是欣赏,更多的是自豪,这不亚于汪曾祺对别人谈论家乡鸭蛋的回应,因为纪录片记录了他们的辛苦,记录了他们不怕苦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记录美食,也是中国的勤劳精神!《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2关于《舌尖上的中国》,昨天晚上实在没时间,仅仅看了一集半,就断网了,今天早上迫不及待地把七集都看了。
首先,最让我熟悉的美食是徽菜。
那种毛豆腐,我吃过,在数分老师家吃的。
他是地道的徽州本地人,很有幸吃到他做的徽菜,还有臭鲑鱼和火腿汤我都有吃到诶,就是纪录片里讲的那些美味。
浙江金华的维度和徽州一样,所以它的火腿也是一样出名啊。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9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9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第一集里出现了“麦客”这个职业,之前只在书里看到过,所以对这一职业不甚熟悉,但我小时候的家乡有类似“麦客”的职业,都是远走故乡去帮人收获来赚钱,不同的是我家乡的这群人收获的是花生。
姑且叫他们“花生客”吧。
(当然我的家乡是没有这个称谓的)中原地带盛产花生,且不像收获麦子的收割机出现得很早,花生在很长的历史中都只能靠人工从地下一棵棵刨出来。
每年花生收获的季节,都有一群外乡人来到我的家乡,和“麦客”不同的是,她们都是女性。
《舌尖上的中国》里说善待“麦客”是祖辈的传统,而在我的故乡,这些花生客们能不能得到善待,纯粹要看主人的意思了。
姥姥姥爷心地善良,总是把家里能提供的最好的东西拿出来。
而我记忆中最深刻的,要数天黑到看不见时,她们从劳作的地里归来,吃过饭后,洗洗漱漱,并坐在院子里一起聊天,她们会和妈妈一起聊起家中的情况,也会把家里的孩子和我作比较。
现在想来,她们对家里的孩子也必是牵肠挂肚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也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近几年,出现了收割花生的“旋耕机”,不再需要纯人工收花生了,这些花生客们也渐渐退出了中原农业历史的舞台。
这一集里出现的另一种职业,我的家乡也曾经有过:赶蜂人。
小时候家在学校里,学校离村庄都有一段距离,而学校周围却是大片大片的土地,每年的特定时期都会有养蜂人来到这里并用帐篷驻扎下来。
他们通常是夫妻两个,而至于他们为何和我爸爸妈妈很熟,我因为年纪太小,已记不起来了,只记得他们会送成瓶的蜂蜜给我们,那时候,我们那里蜂蜜还没有普及,我们都不太知道蜂蜜怎么吃。
对于他们的记忆,还有紫玉米,玉米大都是黄色的,可是他们却有紫色的玉米,他们把紫玉米给我们,说可以炸爆米花,妈妈带到姥姥家,用地锅炸爆米花,炸的时候威力很大,需要用很重的东西,压着锅盖,我记得最后好像锅都被炸烂了。
《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个特写是煤气灶的牌子:君爱妻。
我会浮想联翩,当年在我家附近驻扎过的养蜂人夫妻,是不是也是这么相濡以沫得恩爱呢?而这些养蜂人也很久没有再来我的家乡了,大概是家乡种植油菜花的土地越来越少了。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舌尖上的中国里有几样特色菜。
有;云南香格里拉的松茸与冬笋、浙江的竹笋、安慰的莲藕、火腿、盐、吉林的鱼类等。
其中的云南的松茸与冬笋很有名气的。
先把松茸切成一片一片的,然后放入锅里煎一煎,真是一道美味的菜肴哦。
冬笋它也可以烹饪出几道美味的菜肴。
安徽的莲藕蛮有特色的。
先把莲藕切成一片一片的,切好之后,二片莲藕的当中放入一些肉末。
等全部弄好之后,把它们放入平底锅煎一煎。
莲藕也能熬成一锅美味的汤肴哦。
锅里放入一些蔬菜、骨头、莲藕等食材。
莲藕咬一口,它的丝会拉出来很长的。
口感很好的,吃了一片又想吃第二片,莲藕的营养价值很高,还能做出几道美味的菜肴。
吉林的鱼类有特色的。
吉林的渔民半夜四点出发赶往莫一个地方捕鱼。
有的渔民用铲子挖洞捕鱼,有的渔民挖好洞就开始放网了。
有的渔民用电器的工具打洞与捕鱼。
吉林的渔民非常喜欢吃鱼。
鱼的营养很好。
烧、蒸、烹、煮、煎、这几种做法可以品尝鱼的各种各样的美味菜肴哦。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2每逢周五,对于“吃货们”来说,必不肯错过21点准时端坐在电视机前守候收看《舌尖上的中国2》。
这个一档关于吃的记录片,最近特别的“热”、特别的“火”,要是谁没有看过的话。
哈,一定会被人笑话“out”了。
对于我来说,怎泥拱、香椿煎蛋、紫苏炒螺蛳等食物不断撞击着我的味觉神经。
我对妈妈说,你什么时候会做这些菜啊?妈妈说,我会尽量学的,为了我的宝贝!以前经常听到卖切糕的很骗人,但我一直不知道什么是切糕。
晚上终于看到庐山真面目了。
我感觉这么美味的食物这么会是骗人的工具呢?《舌尖上的中国2》还有一点让我看起来感觉很爽,就是画面太美了。
感觉比我看的任务动画片都美。
“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经历着太多的苦痛和喜悦,中国人总会将苦涩藏在心里,而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之上。
”这是节目的最后说的一句话。
虽然我不大懂这是什么意思,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却很喜欢这句话。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800字五篇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800字五篇后这部纪录片记录了中国的每个地方的文化和饮食习惯。
以下是给大家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8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片子从题材到拍摄,再到后期的制作都非常出色的。
一幅幅精巧的画面不仅勾起了我对难忘家乡菜的回忆,更唤醒了我沉睡已久的民族自豪感。
七集看下来,感触最深的并不是某个地区某道菜品,而是民勤劳朴实的性格和坚韧乐观的智慧。
“舌尖上的中国”其实是想借饮食这种人人都有感触体会人人都有的说的题材,来窥探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劳作方式和处事态度。
它并不是一部介绍美食的片子,也不是一部宣传地方特色的噱头,而是一种至纯至朴的精神。
想来这些制作者们不单跑遍天南地北,还要面对各种复杂环境,甚至连过年的时候都留守拍摄记录,支撑的动力已不单单是食物的力量了,而是一种关于爱情的名人名言渴求探索发现中国民众精神气质的热切愿望。
不禁肃然起敬。
中国的劳动人民是中国社会的基石,十三亿的人口要靠自然,靠土地来养活。
无论现今的工业科技如何进步,中国社会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农民,离不开朴素的精神和愿望。
小到个人来看,他的想法不过是努力劳作有个好收成,全家能够团圆幸福;大到国家来看,正是这亿万个普通的愿望撑起了中国社会的脊梁。
其实每看完一集后,静心回想一下内容,总会羞愧难当。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从小就会背诵,但是不经历田头劳作的辛苦,怕是永远不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影片最起码告诉了我们在今后吃饭的时候一定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
在你品尝鲍鱼等海味的时候,要知道潜水员的工作之危险,在吃藕的时候也要想到那挖藕人的辛苦,在吃鱼的时候也要明白这可能是渔民苦苦等待数月的一次运气的成果。
全剧的结尾说的好:“无论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看着每一集完毕时那些可爱的人自然而又真切的笑容时,才真正感受到的伟大和智慧。
苦难是一种磨练,是上苍的馈赠,而收获更是一种喜悦,是自然的礼物。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约814字)星期六晚上,我收看了cctv第二频道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1集》——自然的馈赠,其中“凿冰捕鱼”的纪实情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回想起来仿佛历历在目。
“凿冰捕鱼”主要介绍了鱼把头石大爷率领渔民在东北查干湖获得“自然的馈赠”的经过。
所谓“凿冰捕鱼”就是在冰上打个洞,将绞盘固定在冰面上,通过牲口的拉力,将长达2千米的渔网放下去。
至于放在什么地方,全凭鱼把头的丰富经验做出准确判断。
定位不准,就捕不到鱼群。
鱼把头石大爷从15岁起到现在77岁,一直“没离水,没离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渔民中有很高的威信。
这次“凿冰捕鱼”,天气极冷,寒风嗖嗖,石大爷穿上了羊皮袄,戴上了狗皮帽。
这样的低温,鱼群会在冰下聚集不动,如定位不准,就捕不到鱼群,一无所获。
五匹马儿在不断地围绕着一个绞盘奔跑,渔网缓缓地放入冰下水中,渔民们各自干着活,不讲话,焦虑和紧张弥漫在冰面上。
网在冰下走了8个小时,终于到了收网的时候,令人感慨的一幕发生了,一条条肥大的鲢子鱼在渔网里拼命地跳动着、挣扎着,渔民们的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
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捕上来的鱼每条重量都在2公斤以上,没有一条小鱼,这个秘密只有鱼把头知道,这是查干湖渔民心口相传的严格规定,冬季的渔网是6寸的网眼,未成年的小鱼被人为地漏掉,所谓“猎杀不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被上天厚爱的人群,又一次获得了馈赠。
观看了这个纪实片段,我深有感触。
在什么地方凿冰放网,是能不能补到鱼群的关键,这完全取决于鱼把头石大爷丰富的实践经验。
那么,石大爷的经验是哪里来的呢?60多年的辛勤劳动不断总结来的,这是他作出准确定位的保证,否则,就不可能延续自然的馈赠。
我们学习同样如此,平时多读书、多练习、多积累,才不会“书到用时方恨少”。
“聪明在于学习,知识在于积累”,我要牢记并践行这个真理。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2(约713字)我觉得《舌尖上的中国》是拍给大多数普通的中国老百姓看的纪录片,它表达的是在中国传统美食和人民生活之间温情和朴实的传递。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1-7全集文案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一集《脚步》文案解说词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
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
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西藏林芝,印度洋吹来暖湿的季风,植物正在疯长,又到了白马占堆最忙碌的季节。
天麻和灵芝是重要的经济来源,但是一个月后,他们将消失的无影无踪。
从峡谷到雪山,7000米的海拔高差,让林芝成为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区。
弟弟高中毕业,白马得迅速挣够他读大学的费用,在此之前,他为弟弟准备了一件特殊礼物。
西藏百分之八十的森林集中在这里,白马占堆仔细搜索几天前发现的蜂巢。
现在,他得想办法到达树顶,在当地人眼中,蜂蜜是宝贵的营养品,值得为他冒险。
听起来难以置信,但是这种风俗已经延续数百年。
白马选了一根藤条使自己与大树相连,从现在起,这根藤条关系性命。
看起来进展不错,一个小时过后,白马爬了很高,但还有更长的距离要爬。
父亲放心不下,匆匆赶来。
白马占堆已经不敢用双手砍树,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3个小时过后,白马接近树冠,现在他准备摆脱藤条。
40米高,并且没有任何保护,这是一次危险的行走。
野蜂并不怕人,白马从长辈那里学会了点燃烟雾,迫使蜜蜂放弃抵抗,砍开蜜蜂藏身的树洞就可以得到最甜美的蜂蜜。
在与世隔绝的大森林里,甜食非常难得,而蜂蜜是白马能带给家人最珍贵的礼物。
甜,是人最简单最初始的美食体验,蜂蜜百分之八十的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作为早期人类惟一的甜食,蜂蜜能快速产生热量补充体力,这对我们的祖先至关重要。
和人工提炼的蔗糖不同,蜂蜜中的糖不经过水解就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
在中国的厨房,无论烹饪菜肴还是制作甜点,蜂蜜都是其他糖类无法替代的。
当然,白马家最喜欢的是酥油蜂蜜。
获得蜂蜜,对藏族小伙子而言要攀爬十层楼的高度,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则要经过上万公里的艰苦跋涉。
油菜刚刚开花,谭光树已经准备启程。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除了美食和亲情之外,这一集电视片中还让我们看到农夫、麦客、渔民和养蜂人的辛苦勤劳和朴实无华,农民工和留守儿童分别时的酸楚和远离后思念,具有远超出美食之外的寓意。
赶场为主顾割麦的麦客们,因为收割机械的竞争也许会成为最后一拨职业割麦人,这个古老的行业逐渐会退出历史舞台。
在机械竞争面前失去赖以挣钱养家糊口的工作机会,虽然有些许的悲凉,但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人们通过劳作获取食物或自足或卖出以维持生存,其背后付出的汗水和辛劳在片中隐约可见一斑,观者虽不至于“长叹息以掩涕兮”,但有良知者可能会发出“哀民生之多艰”的慨叹也不为过,这些都是在歌舞升平的春晚类节目里不大能看得到的。
故曰:名曰美食,实系民生!第一集一个让我感动的情节是,渔夫杨世橹捕捉弹涂鱼的场景。
弹涂鱼又名跳跳鱼,捕捉它需要花多年时间才能练就这一绝技。
杨世橹在捕鱼的时间,在远处观望的女儿佩服地说:“爸爸,你老厉害咧。
”杨世橹不无骄傲地回答:“当爸爸的就要能干的。
”多么朴实的话语,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爸爸带着我和哥哥出去钓鳝鱼的情景,其情其景何其相似,不由得让我唏嘘感叹。
父亲是家乡农具厂的木匠,但也是钓鳝鱼的高手。
爸爸钓鳝鱼一方面是为我们三个孩子补充营养改善生活,有多余的时候也可以拿到集市上卖,换点零钱贴补家用。
哥哥和我后来都成为捕鱼捞虾钓黄鳝的好手,也是跟着父亲耳濡目染学习的结果。
现在父亲已逝,我们也都在养育着自己的孩子,靠专业知识和技能来为他们提供衣食住行,做孩子们眼里“能干”的父亲也是我们的目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2每逢周五,对于“吃货们”来说,必不肯错过21点准时端坐在电视机前守候收看《舌尖上的中国2》。
这个一档关于吃的记录片,最近特别的“热”、特别的“火”,要是谁没有看过的话。
哈,一定会被人笑话“out”了。
对于我来说,怎好错过如此“饕餮盛宴”呢!为了更好地收看《舌尖上的中国2》,我还特意温故了一遍《舌尖上的中国1》。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合集1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合集15篇)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11.东方和西方,江南和塞北。
人们的迁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离合见证了人的聚散。
2.半身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3.在厨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让其中有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调和以及平衡,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和中医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4.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
5.一勺鱼酱,足以让最平常的食材陡然变得酸楚动人,这是一年中最美味的团聚,也注定是一顿百感交集的晚餐。
6. 中国烹饪,既能像麻辣的川菜一样如此凶猛地侵略我们的味觉,也能润物细无声地让我们的舌尖领略鲜味的美好。
7.对于中国女性,克勤克俭,一直是传统的美德,只有一个阶段例外。
(怀孕)在这个人生的特殊阶段,准妈妈们可以合情合理地尽情享受着无微不至的照顾。
8.不管在中餐还是在汉字里,神奇的“味”字,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除了舌之所尝、鼻之所闻,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起自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
也就是说,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味的,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包括中国人的心。
9.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10.一碗糖水,融化中国父亲的深沉内敛。
然而第一次面对未来的女婿,每一个父亲心里的滋味,也许要比一碗糖水来得更为复杂。
11.眼前的食物,可能来自遥远的大海和高山。
12.随着人们的迁徙流转,食材、香料、配方和技艺也在浩淼的时空中穿梭、演变、再生,形成绵长而丰富的历史。
13.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
14.今天,空前丰富的'食物,和前所未有的资源困境并存,如果到先辈的智慧中寻找答案,他们或许会这样告诫我们短暂的一生,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
舌尖上的中国故事概括
舌尖上的中国故事概括在中国,食物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连接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纽带。
从小吃到大餐,从街边小吃到宫廷御膳,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充满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在舌尖上的中国,每一道美食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
例如,北京炸酱面,据说起源于清朝时期的一位厨师因收入不足而发明的廉价美食,通过多次改良,终于形成了现在口感鲜美、回味无穷的北京炸酱面。
这道美食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段关于悠久历史和普通人生活的见证。
又如,广东点心文化的兴起,传说是源自于广东一位面点师傅为了让顾客能多品尝不同的美味,创造了各式各样的小吃,并通过小巧玲珑的包装和精致的制作工艺,赢得了顾客的青睐。
这些小小的点心,却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广东人对食物的独特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而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反映出了不同地域的特色和历史传承。
比如,鲁菜以其香甜醇厚的味道而著名,背后是山东人对粮食的热爱和对美食的执着追求;川菜则以其麻辣鲜香而闻名,展现了四川人的豪爽热情和丰富创造力。
这些菜系不仅仅是口味的满足,更是一种地域文化和精神归属的象征。
中国的饮食文化还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小故事。
比如,粤菜中的“手撕包菜”,据说是因为有一位厨师在准备菜肴时手指受伤,无法使用刀具,于是用手撕成片状,结果却意外地发现了菜品更加入味且口感更佳。
这种偶然的发现和创新精神,成就了粤菜中这道美味的经典。
在舌尖上的中国,每一道菜肴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美食都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记忆。
通过品尝这些美食,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口腹之欲的满足,更能够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充满故事和回忆的美食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与传承,品味舌尖上的中国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中的美食汇总版
舌尖上的中国中的美食汇总版首先声明这是下载自海水里的眼泪,里面有一些错误进行了调整,希望能够正确引导读者!《舌尖上的中国》提到的美食汇总,有机会可以去实地尝一尝。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1,香格里拉松茸2,江浙地区冬笋油焖冬笋3,广西柳州酸笋黄豆酸笋小黄鱼4,云南大理诺邓山区诺邓盐血肠火腿莴笋炒火腿火腿炒饭5,湖北嘉鱼藕莲藕炖排骨6,吉林查干湖湖水大鱼鱼头泡饼(北京)7,海南香煎马鲛鱼酸菜鱼汤水煮红螺第二集主食的故事1,山西襄汾县花馍花卷油卷2,陕西绥德黄馍馍(糜子面)3,新疆库车馕饼4,中原地区馒头(馍馍,古时又叫炊饼,现在想通武大郎为啥喊“炊饼”了)长期发展形成南稻北麦,2000年前五谷排行顺序:稻,黍shu,稗bai,麦,菽shu;现在以稻,麦,玉米为主。
5,贵州黎平米粉汤粉6,广州沙河河粉干炒牛河7,陕西西安凉皮汉中米皮(这是本人自己加上的,因为说到米粉,河粉,如果不说凉皮就说不过去了,导演组失职啊)8,陕西肉夹馍,牛羊肉泡馍,粉蒸肉夹馍(也叫荷叶饼夹馍,这个也是按自己加的)9,兰州拉面10,广州竹升面云吞捞面11,中原地区手擀面12,陕西岐山臊子面13,嘉兴粽肉子蛋黄棕(关于粽子南方有肉粽,蛋黄粽等,北方一般都是蜜枣棕,北方人吃不惯肉粽,咸棕)14,宁波年糕(粳米),梭子蟹炒年糕15,北方饺子焖面(陕西河南)第三集转化的灵感本集介绍三大部分1豆腐,2,酒,3醋(第六集时会讲一下醋所以这集就说了一下),4酱油,5酱油,6大酱豆腐篇1,云南红河建水县碳烤豆腐球石屏县老豆腐2,中原地区石膏豆腐(各种豆制品,相信大家都是很喜欢吃豆腐的吧,尤其是嫩的。
)3,内蒙古锡林郭勒旗奶茶奶豆腐奶制品4,云南白族豆腐皮5,北京蒙古餐厅烤羊背6,浙江天台山僧人的素食中豆制品很重要7,安徽毛豆腐酒篇8,绍兴黄酒9,安徽休宁糯米酒10 ,安昌镇腊肠11,东北大豆酱酸菜第四集时间的味道这一集是介绍腌制品,脱水,酱菜1,黑龙江绥化市朝鲜族泡菜,2,广粤地区腊肠各种腊制品煲仔饭荔芋腊鸭煲南安腊鸭3,湖南靖州县腌鱼腊鸭4,徽州臭鳜鱼5,安徽黟县腊八豆腐刀板鱼黄山火腿咸肉6,浙江金华火腿蜜汁上方7,上海的三阳南货店经营各种腌制品腊肉等:杭州酱鸭上海腌笃鲜温州黄鱼鲞xiang宁波笋干绍兴梅干菜梅干菜烧肉8,上海醉虾醉蟹9,福建霞浦紫菜10,台湾云朴县乌鱼子11,香港大奥海盐产地咸鱼虾膏虾酱12,中原地区各种酱菜(腌萝卜,鬼子姜,辣椒,黄瓜各种蔬菜)第五集厨房的秘密这一集最后一句“厨房的秘密就是没有秘密”很是狗血啊。
舌尖上的中国赏析5篇
舌尖上的中国赏析5篇舌尖上的中国赏析800字5篇从今以后,这世界有你,有我,一米一面,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当知自然厚藏,万勿浪费。
感恩生活__题记将光阴里的纯美,雕成一朵心花,用无痕的笔墨,温润生命的色泽。
五月,是花开的季节,挚爱的季节,感恩的季节,劳动的季节。
五月的雨,缠绵而惹人怜惜,轻柔的风,像极了婴儿的手,温润柔软。
一切都是恰到好处,淋漓而不失柔美,热烈而不失婉约。
繁花似锦,绿荫如海,一切都显得那么暖意。
一份平和,一份清醒。
一分感叹,人生是装满酸甜苦辣咸的五味瓶,酸甜苦辣咸舌尖上的味道,也是人生的味道,苦的是伤痕。
酸的是泥泞,甜的是心境,辣的是坚韧,咸的是奋进,享受每一刻的感觉,欣赏每一处的风景,用心体会人生的滋味。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热播当中,延续了第一季的主题,“探讨人与食物的关系”,该片以美食为切入点,通过纪录片影像进行一次中国饮食文化全景式、深层次地人文解读,影片以“中华美食”为路径,展示了中国辽阔地域的风土人情,将镜头对准中国社会的普通民众,展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勤劳,热情和追求。
不仅拍摄一流,让人享受到了美食的盛宴,而且让人得到了味觉上的享受。
色_、味诱,诱得心灵驿动。
中国绵延几千年的美食文化重新被人们审视.在此基础,导演把笔触更多地运用在了美食背后的故事讲述和情感酝酿上,“触动灵魂”,口水和泪水齐飞,让女子同时,也留下了更多的感悟。
人文情怀愈加升华乡愁成为渲染的主题,餐桌上的美食见证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
通过美食,在精神上有滋有味地认知、古老的东方国度,五千年的人文深厚的底蕴。
让女子为之而自豪。
美食家蔡澜说;爱吃东西的人,多数不是什么坏人。
他们拼命追求美食,没有时间去害人。
大笑姑婆兼馋嘴,是完美的结合,这种女人多多益善,想来,女子可以挤身其中的一员,笑谈一下。
因为自己也是一个吃货。
一个完整的女人,应该是既会穿优雅的高跟鞋,又可以脚踏平底鞋在泥土地上接地气而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 豆 腐
云 南 火 腿
团购、 烹饪器具销量上扬
该纪录片同时也对团购带来一股暖意。据团800发布的调查显示,4月全国餐饮团购额达7.2亿元 ,形形色色的地方菜系团购最受全国消费者追捧锅。 “ 吃货效应”不仅体现在食品食材方面,也表现在相关烹饪器具上。数据显示,烹饪套装在过去5 天内搜索次数比涨143.75%,各种锅、壶类也增长21.78%,其中用于传统烹饪的蒸锅、砂锅等成交 量涨幅最大,分别为70.86%和33.4%。而烹饪云南特产汽锅鸡所需用到的汽锅,成交量也增长近20% 。
凌晨出发采松茸、职业挖藕人、高跷式捕鱼、70多岁的吉林“鱼头”,这些画面源自于近期红遍大 江南北的央视记录书——《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以震撼视觉的细腻画面呈现大江南北的特色 美食,或质朴醇厚或色彩浓烈或静穆雅致,搅动了“吃货”人们的味蕾还带动了烹饪工具、土特产网 购甚至旅游业的巨大商机,引发了一轮独特的“吃货经济”。
股市也尝到舌尖美味
股市自然不能拒绝诱惑。该纪录片一天天地播着,食品酿酒板块也一天天地涨着,虽然主角几经更替,但无一 不顺应了“舌应”尖效。 《舌尖上的中国》里面提到的腊肉、金华火腿、咸鱼、辣白菜等。节目播出前一天下午 两点金字火腿(002515)还下跌0.72%,报13.88元,次日该股价就开始直线拉升,收盘前3分钟冲到了15.29元涨停 价,收盘价为15.25元,上涨了9.08%。 《舌尖上的中国》捧红的股票不止金字火腿一只。浙股古越龙山一度连涨6个交易日,曾冲到16.69元,创下新高。 在第三集《转化的灵感》里介绍了绍兴黄酒的酿制过程,让一直养在深闺中的绍兴黄酒知名度大幅提高。在第七集 《我们的田野》中介绍了青藏高原特有的植物青稞,青青稞酒(002646)最高冲到33.44元,创历史新高,相比其 2011年11月22日上市首日收盘价20.3元,上涨了64.72%。 火爆的美食纪录片推波助澜,跟着嘴巴去投资很流行的A股市场尝到了舌尖上的美味。《舌尖上的中国》的播 出不仅带动纪录片产业自身的发展,还为餐饮业、旅游业等产业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网购美食暴涨
淘宝数据显示,自5月14日该纪录片开播之后5天内,共有5844791人上淘宝网找过: 零食特产,搜索次数达471万次,有2005万人浏览过相关美食页面,成交729万余件,日均 有117万人找过零食特产,较平日增多25% 。《舌尖上的中国》就像在美食经济的湖心投 下了一颗石子,引发了大片后续连锁反应。不仅是勾起了口腹欲与思乡情,这部受到罕 见追捧的国产纪录片,还直接勾起了商机。如片中出现的“毛豆腐”,在购物淘宝网上 销量最近一周直线上升,第一集里介绍的“云南火腿”也于上周订单大幅上升。各地的 “吃货”们,一看完节目就直接跑到淘宝下订单,搜罗各种食材,几天来淘宝上的各类 特产零食的搜索与销售量猛增.
吃、吃、吃!
荔 枝 腊 鸭 煲 碳 烤 松 茸 黄 豆 酸 笋 小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造就了讲究的中国 人,也便造就了如同山水画一般充满了文化气息的中华美食。
谢谢观赏
吃货路线令人垂涎
《舌尖》的播出,不仅让传统饮食业抓住了中国观众“爱吃”的特点,而且让旅游业也顺应“ 美食”这一发展趋势,切实推出新的旅游线路,当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余热未尽之时,就有 旅游网站趁热打铁,开出了20余条“吃货线路”。这些线路主推和乐蟹、过桥米线、烤鸭、臭豆 腐等美食,囊括了海南、云南、北京、湖南等20余个地点,这些都是让吃货们深夜垂涎的美食胜 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