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甘庄华侨农场的体制变迁及发展

合集下载

华侨农场改制的现状及建议

华侨农场改制的现状及建议

华侨农场改制的现状及建议1. 现状分析1.1 华侨农场的历史与传统华侨农场是指由华侨投资兴办,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农业企业。

这些农场在过去几十年间,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华侨农场面临着一些困境。

1.2 困境与问题1.农场规模过大,经营不灵活。

由于华侨农场在建设初期是以量大、面广为特点,但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很难及时调整农场规模及经营项目,导致效益下降。

2.管理层能力不足。

由于华侨农场多以华侨为主导,管理层中存在着经验不足和专业知识缺乏的问题,这限制了农场的发展。

3.缺乏科技创新与农业技术转型。

华侨农场在过去主要依靠传统种植养殖方式,缺乏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这使得农场的效率低下。

2. 改制的必要性2.1 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对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要求越来越高。

华侨农场需要进行改制,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2 提升农场竞争力目前,国内农业市场竞争激烈,许多农场通过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改制可以为华侨农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提升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2.3 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改制可以促进华侨农场向多元化、特色化和产业链延伸方向发展,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3. 改制方案3.1 提升管理水平1.引入专业化管理团队,增强管理层的专业化能力。

2.建立全面科学的管理体系,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模块。

3.2 推广科技创新1.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合作,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场的生产效率。

2.开展示范推广,向农民普及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

3.3 优化经营模式1.结合市场需求,调整农场规模和经营项目,避免资源浪费和低效率问题。

2.发展农业产业链,整合上下游资源,提高农场的综合效益。

3.4 持续教育和培训1.加强农场员工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南省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方案的通知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南省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方案的通知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南省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6.25•【字号】琼府办[2007]55号•【施行日期】2007.06.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侨务正文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南省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方案的通知(琼府办〔2007〕55号)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海南省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七年六月二十五日海南省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方案我省兴隆、澄迈、东方、彬村山、文昌5个华侨农场,分别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初和70年代末,属于安置归难侨的国有企业。

2006年,我省五个华侨农场土地面积47.47万亩,户籍人口55820人(归难侨12309人,归难侨子女8347人);在册职工17763人(归难侨4712人),在岗职工11346人(归难侨2586人),离退休人员9251人(归难侨4440人)。

华侨农场国有资产总值3.14亿元,净值1.61亿元;社会总产值2.27亿元,地区生产总值2.08亿元;职工年人均收入6210元,农场年人均收入2412元。

近年来,我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华侨农场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大力推进华侨农场的改革和发展,在领导体制、经营机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土地确权、归难侨危房改造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华侨农场的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归难侨生活得到了保障。

但是,由于历史、体制、政策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华侨农场的封闭性,经济社会发展和职工生活的改善总体上落后于当地。

目前,我省华侨农场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企业办社会等体制性矛盾还相当突出;基础设施薄弱、债务沉重、土地纠纷等问题还严重制约着华侨农场的发展;部分职工特别是一些归难侨职工生产生活还存在较大困难。

论甘庄华侨农场的体制变迁及发展

论甘庄华侨农场的体制变迁及发展

论甘庄华侨农场的体制变迁及发展内容摘要:华侨农场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为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难侨而设置的,以农(林)业生产为主的国营农业综合性企业,是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华侨农场已经圆满地完成了其政治和历史使命。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华侨农场面临着从政治安置型向经济效益型、从国营企业向市场经济主体转轨的双重任务。

关键词:甘庄华侨农场、制度变革、改革现状1960年,为适应国内外复杂的政治斗争的需要,根据中央和云南省的有关政策和指示,在玉溪市元江县建立了甘庄华侨农场,从60年代至80年代,前后安置了来自印尼、印度、泰国和越南等国的归难侨1243户6298人。

甘庄华侨农场位于元江县东北方向,现有国土面积108平方公里,离县城19公里,玉(元)-元(磨)高速公路穿城而过,是省会昆明通往南亚东南亚的陆路必经之地,有较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

辖区内海拔高度在750~9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21~24℃,年降雨量770~890毫米,属亚热带河谷气候。

辖区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具有丰富的光热土壤和自然资源,可发展甘蔗、水果等多种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

人口截至2004年有6938人,归难侨1980人,占总数的28%,现有场员4019人。

甘庄华侨农场是1960年海外侨胞归国后建成的,是以农业为主的国有企业,2006年6月甘庄华侨农场由原省侨办直管的正处级单位改制为由元江县人民政府管理的国有农场(正科级单位)。

全场辖3个农业分场,29个生产队,一个机制白糖厂,3个经营性公司。

总人口70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5467人,占78%,共有16种少数民族,归侨2031人,占29%,归侨和侨眷分别定居于17个国家和地区。

农场土地总面积107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8008亩,人均1.3亩左右。

2004年全场总产值(现价)5554万元;工农业总产值(现价)4901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300万元,农业总产值2601万元;全场经营总收入316万元,总支出479万元;场员人均纯收入3280元。

甘庄街道组织开展2020年归侨侨眷联谊暨甘庄华侨农场建场60周年系列活动

甘庄街道组织开展2020年归侨侨眷联谊暨甘庄华侨农场建场60周年系列活动

甘庄街道组织开展2020年归侨侨眷联谊暨甘庄华侨农场建场
60周年系列活动
甘庄街道组织开展2020年归侨
侨眷联谊暨甘庄华侨农场建场
60周年系列活动
为纪念元江甘庄华侨农场创建六十周年,回顾农场发展历史,展现新时代侨乡新风貌,进一步调动归侨、侨眷及海外侨胞爱国、爱家之情怀,增强农场凝聚力,继而“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维护侨益”,同时更好联结侨场友谊,11月16日,甘庄街道组织开展2020年归侨侨眷联谊暨甘庄华侨农场建场60周年系列活动。

本次活动邀请玉溪市侨联、元江县统战部领导,原农场老领导及元江红侨社区归侨、侨眷代表等50余名同志参加。

通过举行联谊活动,让广大友人欢聚一堂、诉说衷情、共叙友情、增进友谊。

活动第一环节
组织原农场老领导及元江红侨社区归侨、侨眷代表到甘庄观景台、甘庄侨乡文化展览馆参观学习,让其充分了解甘庄火车站、侨乡水果小镇、侨乡展览馆建设情况。

观景台俯瞰甘庄全貌
副主任刘国忠讲解
参观侨乡文化展览馆
活动第二环节
于甘庄街道红新社区会议室召开联谊座谈会,全体参会代表对甘庄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回顾农场60年发展历史,展望甘庄“十四五”规划,全力推进甘庄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

领导讲话
交流发言
历史物件捐赠仪式
活动第三环节
在甘庄街道红新社区文化球场举行联谊文艺演出,各代表文艺队用精彩特色的节目展示农场建场60年以来农村发生的新面貌、新风尚、新气象,展现侨乡甘庄民族团结的和谐氛围,进一步丰富和繁荣群众文化生活,加速推进乡村振兴。

活动第四环节
于甘庄街道红新社区球场举行侨乡美食展。

调结构 促发展 华侨农场升级之路 全国华侨农场产业结构调整现场会在渝召开

调结构  促发展  华侨农场升级之路  全国华侨农场产业结构调整现场会在渝召开

产 生 活 水 平 也 相 对 较 低 ,他 们 迫 切 希 望 加快
华 侨 农 场 的改 革 和 发展 。 马 儒 沛 在 讲 话 中 指 出 ,近 年 来 ,全 国 8 个 华 侨 农 场 在 改 革 发 展 的 道 路 上 稳 步 前 4 行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取 得 显 著 成 效 ,体 制 改 革 稳 步 推 进 ,产 业 发 展 势头 良好 。 当 前 ,要 立
48 h r dCh n ig T eWo l An o gqn d
C i s n oe n xh n e h e e dF ri c ag s中外交瞄 n a gE
足 党 和 国 家 事 业 的全 局 ,着 眼 华 侨 农 场 工作 的 实际 ,认 真研 究 、制 定好 “ 十 二 五 ”期 间华侨 农 场 的产 业发 展规 划 ,
务 办 公 室 主 任 郝 明 、副 主 任 杨 大 庆 以及 来 自 吉 林 、福 建 、广 东 、江 西 、广 西 、海 南 、云 南 七 省 市 (自治 区 )的侨 办 领 导  ̄3 个 华 侨 10 1 农 场 有 关 负责 人参 加 了会 议 。 全 国 8 个华 侨 农 场 是 二十 世纪 五 、六 十 4
同外交流C i s n oe n  ̄h n e h e e dF rg ca g 5 n a i E
调结构 促发展 华侨农场升级之路
全 国华侨 农 场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现 场 会 在 渝 召 开
Upgr de Roa fO v s a a d o er e sChi e e F r n s a m
范 照 兵 在 致 辞 中 说 ,重 庆 作 为 西
讲 授 了 关 于 农 业产 业 结 构 调 整 方 面 的

华侨农场改制的现状及建议

华侨农场改制的现状及建议

华侨农场改制的现状及建议一、背景介绍华侨农场是中国大陆华侨投资的农业企业,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

经过多年发展,华侨农场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然而,随着国家对农业领域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华侨农场也面临着改制的压力。

二、改制现状1. 改制方案目前,华侨农场改制方案已经初步确定,主要包括将原有集体所有制变更为股份制,并引入外部投资人进行股权投资。

此外,还将推进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升级。

2. 改制进展据了解,目前华侨农场改制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公司已经成立了专门的改制工作组,并对相关政策法规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同时,公司也积极与各方面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和协商。

3. 存在问题尽管华侨农场改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外部投资人参与度不高;二是土地流转难度较大,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对土地流转政策不明确或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三是农业产业升级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支持。

三、建议1. 加强外部投资人的参与度为了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资人参与华侨农场改制,应加强对外宣传和推介工作。

同时,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增加投资人的利益诱惑,如提高股权收益率、优化管理机制等。

2. 完善土地流转政策为了解决土地流转难度较大的问题,需要加强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同时,还应完善土地流转相关政策法规,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以保证土地流转工作顺利进行。

3. 引导和支持农业产业升级为了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华侨农场应积极寻求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支持。

同时,还应建立健全相关产业链和服务体系,并适时开展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活动。

四、结论华侨农场改制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在改制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和需求。

只有通过多方参与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华侨农场的可持续发展。

中共元江县委办公室、元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推进甘庄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工作组的通知

中共元江县委办公室、元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推进甘庄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工作组的通知

中共元江县委办公室、元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推进甘庄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工作组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08.11.11•【字号】元办发[2008]72号•【施行日期】2008.11.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中共元江县委办公室、元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推进甘庄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工作组的通知(元办发〔2008〕72号)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县委和县级国家机关各部、委、办、局,农场,各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为顺利推进我县甘庄华侨农场的改革和发展,确保明年6月底以前完成改革任务,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推进甘庄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工作组,现将组成人员通知如下:组长:陈家福(县政府副县长)副组长:周明亮(县人大副主任、县总工会主席)杨顺福(县政协副主席、县委统战部部长)周斌(青龙厂镇党委书记)冯忠平(甘庄华侨农场场长)成员:李胜林(享受调研员待遇)白坡德(副调研员)曾睿辉(县政府办副主任、县人防办主任)白永军(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杨永清(县纪委副书记、县监察局局长)陈立发(县委政法委副书记)王波(县发改委主任)杨陆政(县纪委信访室主任)段玉才(县民政局局长)李和华(县林业局局长)普金学(县水利局局长)李忠祥(青龙厂镇政府镇长)李万明(甘庄华侨农场党委书记)杨创新(县政府办信息科科长)工作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和组织协调等工作。

办公室主任由杨顺福兼任。

办公室下设土地清查核实、清产核资、审计、基层组织、人事劳动、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稳定共7个工作小组。

基层组织工作小组由李胜林任组长,白永军、李万明、龙保山(青龙厂镇党委副书记)、倪立亚(县民政局基层政权科科长)、胡兴荣(青龙厂镇组织专干)、刘建兴(青龙厂镇民政助理)为成员。

主要负责青龙厂镇新增加副镇长(华侨农场场长)等领导干部的推荐测评和考察,以及指导新设置村委会和社区“两委”班子的选举产生等工作。

元江县人民政府关于甘庄、红河华侨农场行政撤并的决定

元江县人民政府关于甘庄、红河华侨农场行政撤并的决定

元江县人民政府关于甘庄、红河华侨农场行政撤并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1.09•【字号】元政发[2009]18号•【施行日期】2009.01.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侨务正文元江县人民政府关于甘庄、红河华侨农场行政撤并的决定(元政发〔2009〕18号)各乡镇人民政府、农场,县直各单位: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6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省华侨农(林)场改革和发展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08〕13号)文件精神和《玉溪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甘庄和红河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实施方案的批复》(玉政复〔2008〕242号)文件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为加快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努力改善侨区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建立和完善侨区村(居)民群众自治制度,元江县人民政府决定对甘庄华侨农场和红河华侨农场进行行政撤并。

一、甘庄华侨农场行政撤并1. 甘庄华侨农场并入青龙厂镇,保留甘庄华侨农场牌子。

成立青龙厂镇人民政府华侨事务管理办公室,负责甘庄华侨农场有关华侨事务工作。

甘庄华侨农场按照合作经济组织形式运营,甘庄华侨农场管辖范围不变。

2. 撤销甘庄华侨农场下设的甘庄分场、红新分场、干坝分场,设立青龙厂镇甘庄村委会、红新村委会、干坝村委会。

3. 撤销甘庄华侨农场甘庄分场一队、红新分场一队、干坝分场一队等29个生产队,设立青龙厂镇甘庄村委会玉龙村民小组、红新村委会畜牧队村民小组、干坝村委会黑莫垤村民小组等35个村民小组。

二、红河华侨农场行政撤并1. 红河华侨农场并入澧江镇,保留红河华侨农场牌子。

成立澧江镇人民政府华侨事务管理办公室,负责红河华侨农场有关华侨事务工作,红河华侨农场按照合作经济组织形式运营,红河华侨农场管辖范围不变。

华侨农场改革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华侨农场改革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华侨农场改革发展工作情况汇报**华侨农场改革发展工作情况汇报尊敬的杨主任、各位领导: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迎来了省人大常委会外侨工委杨主任一行深入我区检查、指导农场的改革和发展工作,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对华侨农(林)场改革和发展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必将极大地激发全体场员的工作热情,有力地促进我区的改革和发展进程。

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华侨管理区党委、管委会以及全区干部、职工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不妥之处,敬请给予批评指正。

一、农场基本概况**农场始建于1955年,1963年接收安置迫迁回国的归侨后,经中侨委批准改为国营**华侨农场,曾先后隶属于省垦植局、中侨委(省侨务处)、省军区、省农垦总局、省侨办。

2021年3月改制为县属县管的国有农业企业。

2021年3月改制为砚山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改称**华侨管理区管理委员会,全区现有521户1589人,其中归侨侨眷275户851人,离退休人员257人,改革后的管理区有机关干部职工11人,内设综合办公室、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下设2个党总支、2个社区、9个居民小组。

全区占地面积4940亩,其中耕地面积3510亩,人均占有耕地2.2亩。

2021年,全区实现社会总产值768万元,场员人均有粮455公斤,人均纯收入1545元。

二、改革发展工作进展情况及主要做法(一)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1、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是做好农场改革和发展工作的关键。

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华侨农场的改革和发展工作,把华侨农场的改革发展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华侨农场的改革和发展。

为做好此次改革工作,县委、政府领导多次深入我场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书记、县长专门召集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场里来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分析^p 现状,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县委专门成立了以州委常委、县委马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七个工作组具体指导我们开展工作。

华侨农场土地利用与归难侨职工权益保护研究

华侨农场土地利用与归难侨职工权益保护研究

华侨农场土地利用与归难侨职工权益保护研究华侨农场是我国集中安置早期归难侨的国营农场,目前全国共有84个华侨农场,分布在吉林、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云南七个省(区),总人口达到95万人,其中常住人口70万人,归难侨及其子女27万人。

为安置广大归难侨职工安居乐业,国家先后向84个华侨农场划拨了800亩到30万亩面积不等的土地,全国华侨农场总面积达460万亩。

课题意义:长期以来,归难侨职工主要依靠以农用地为主的国有土地从事农业劳动,在华侨农场自成一体的封闭体制下生产生活。

2007年新一轮华侨农场改革工作启动以来,华侨农场逐步走向开放,现代化与城镇化的步伐加快,土地开发利用日益成为华侨农场解困的“救命绳”和开启快速发展通道的“敲门砖”。

各地利用开发土地资源,走出了不同的改革路径,深刻改变了华侨农场及归难侨职工的生产就业方式。

与此同时,华侨农场土地开发缺乏规划、违规开发土地、损害归难侨职工合法土地权益等现象不断涌现,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甚至影响到华侨农场深化改革发展。

指导全国华侨农场科学开发利用土地,并保护归难侨职工土地权益,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课题样本:本次课题研究选取了福建江境、赤港、竹坝,广东花都、平沙、大槐,广西武鸣、来宾、凤凰等17个华侨农场开展田野调查和深度走访。

上述华侨农场在土地利用方式上,涵盖了政府整体收储,利用建设用地招商引资,流转农用地土地承包权等多种类型;在土地利用态度上,有谨慎型稳步渐进的,也有开拓型破旧立新的。

在产业发展上,既有承继农业优势发展现代农业的,又有建设工业园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还有依靠区位、环境致力于休闲度假第三产业的;在体制模式上,分别选择了设乡并镇、成立社区、建设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探索社区+企业等多种道路。

这些华侨农场在土地开发利用及改革发展方向上非常具有代表性,基本能够反映全国华侨农场土地开发利用工作的全貌。

研究方法:我们全面收集各华侨农场开发利用土地的基本数据,了解各地土地开发利用、产业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实地查看土地利用和安置情况,调查归难侨职工对土地利用和补偿安置的切身体会及意见建议,获得了大量可靠鲜活的一手资料。

关于华侨农场改革发展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华侨农场改革发展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华侨农场改革发展问题的调研报告一、前言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场结构调整和农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次调研报告,以华侨农场为例,就华侨农场改革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旨在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二、调研目的和方法2.1 调研目的本调研报告的目的在于:•了解华侨农场改革发展的历程和现状;•分析华侨农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可行的改革发展对策和建议。

2.2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文献调研,主要针对华侨农场相关报告、新闻、研究成果等进行搜集研究。

第二阶段是实地走访调研,我们深入到华侨农场进行现场考察和问卷调研。

调研对象:华侨农场工作人员、农民合作社成员。

调研时间:2021年5月16日至6月8日。

三、华侨农场的概况3.1 华侨农场简介华侨农场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枫溪区东秀镇,占地面积约4000亩,现有农民工120人、操作工220人、机械设备400余台套,是一家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的现代化农业企业。

3.2 华侨农场的发展历程华侨农场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成立初期主要以小麦种植和畜牧业为主。

发展到90年代,农场逐渐增加了占地面积较大的蔬菜和水果种植。

近年来,随着对小农户经营方式的改革和现代农业的兴起,华侨农场开始实行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分工,并逐渐转型成为以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现代化农业企业。

3.3 华侨农场当前面临的问题目前,华侨农场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3.3.1 产业结构单一华侨农场当前经营主要以一些经济作物如水稻、芒果等为主,产业结构单一。

3.3.2 机械化水平低华侨农场现有的机械设备虽然数量较多,但机械化作业仍占比较低。

3.3.3 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华侨农场技术力量和管理人才不足,技术水平和现代农业设施建设较为落后。

四、华侨农场的改革发展对策与建议4.1 农场规划和面积布局华侨农场应该根据当地环境和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规划和面积布局。

华侨农场-府函11-落实华侨农场改革政策情况3

华侨农场-府函11-落实华侨农场改革政策情况3

东府函〔2011〕208号东方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政策措施情况的函省外事侨务办:贵办《关于做好迎接国务院督察组准备工作的通知》收悉。

我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做好迎检准备工作。

现将我市落实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政策措施情况汇报如下:一、东方市华侨农场概况东方华侨农场创办于1979年,原属于安置归难侨的国有企业。

2007年8月29日,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6号)精神,农场正式划归地方政府管理。

场办社会职能部分的公安、教育、卫生系统同时归地方对口单位管理。

农场实行机关与生产队两级管理。

全场建制20个生产队,其中5个农村并场队,1个渔业队。

农场现有人口10681人,其中归难侨人口1647人。

共有在册职工3024人,其中在职职工1924人,离退休职工1100人。

农场现有土地面积9.6万亩。

目前,全场有橡胶8030亩,其中开割面积3829亩,年产干胶300吨左右,有芒果1.5万亩,年产量6000吨以上。

农场现有固定资产3281万元。

二、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措施落实情况(一)责任落实情况。

我市认真按照琼府办〔2007〕55号文的要求,成立了“东方市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推进东方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实施方案》,对改革的内容明确各职能单位的责任和任务,总体协调、整体推进。

自2007年农场实行属地管理后,为扶持农场发展生产,改善职工生活条件,各职能部门先后编制完成了《华侨农场2008年~2010年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计划》、《华侨农场2008年~2010年水利投资项目计划表》、《华侨农场并场民族队茅草房改造计划》、《华侨农场淡水养殖业发展规划》、《华侨农场归难侨危房改造建设计划》、《华侨农场教育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三年(2008年~2010年)规划》等。

(二)体制改革情况。

2007年8月29日,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6号)精神,正式将农场划归我市政府管理。

华侨农场调研报告

华侨农场调研报告

华侨农场调研报告华侨农场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华侨农场位于中国的沿海地区,是一个由华侨投资和经营的农业生产基地。

该农场利用沿海地区气候条件优越、土地资源丰富的特点,积极开展种植业、养殖业、水产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并通过市场化运作,向国内外市场供应农产品。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华侨农场的生产经营情况,探讨其在农业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为进一步提升华侨农场的经营水平提供参考。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向华侨农场的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发放了问卷,并亲自参观了农场的生产场地和设施。

四、调研结果分析1. 生产现状:华侨农场目前主要种植水稻、蔬菜和水果,养殖肉鸡和水产品。

农场的生产规模较大,设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

但同时也存在生产成本高、市场需求波动较大的问题。

2. 市场销售:华侨农场的产品主要销售到国内市场,部分水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也出口到国外市场。

农场与超市、酒店等商业机构建立了稳定的销售合作关系,但仍然面临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与其他农业产品的竞争。

3. 技术创新:华侨农场在生产过程中积极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如温室种植、精细化管理等。

农场还开展了科技研究与开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益。

但仍然存在技术更新速度较慢、技术应用能力有限的问题。

4. 政策支持:华侨农场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补贴,政府加大对华侨农场的扶持力度,提供技术指导和财政支持,帮助农场解决发展中的困难。

但同时,政策执行的不完善、资金短缺等问题也制约了农场的发展。

五、问题与建议1. 降低生产成本:华侨农场应通过引进先进设备、优化生产流程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2. 开拓市场:农场应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加强营销力度,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产品销量。

3. 加强科技创新:农场应加大对现代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4. 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华侨农场的支持力度,解决农场在资金、土地、技术等方面的问题,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和服务。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关于深化华侨农场经济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关于深化华侨农场经济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关于深化华侨农场经济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1995.12.27•【文号】国办发[1995]61号•【施行日期】1995.12.27•【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侨务,农业管理综合规定,经济体制改革正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关于深化华侨农场经济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5]61号)福建省、江西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云南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关于深化华侨农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关于深化华侨农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摘要)(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四日)近10年来,在中央政策扶持和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云南6省、自治区的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通过归(难)侨和广大职工共同努力,华侨农场生产发展,职工生活水平提高,农场的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仍有一些华侨农场亏损,相当一部分职工的生活还经较困难。

从总体上看,这些农场的改革与发展仍然落后于当地农村,深化改革是华侨农场面临的紧迫课题。

为了促进华侨农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营华侨农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发[1985]26号,以下简称中央26号文件),尽快解决农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我办会同有关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下一步华侨农场的深化改革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领导体制改革是华侨农场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

中央26号文件明确规定,把华侨农场现行的由中央和省的侨务部门主管(以省为主)的领导体制,改为由地方人民政府领导。

这种领导体制的改变,不是简单的管理权限转移,而是要彻底改变华侨农场长期形成的封闭体制,使其各方面的工作与地方政府各有关部门的管理相衔接,真正做到与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融为一体。

华侨农场发展调研报告

华侨农场发展调研报告

华侨农场发展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华侨农场作为国家级农业示范项目,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华侨农场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发展现状调研结果1.农场规模扩大:在过去几年中,华侨农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占地面积由原先的1000亩扩大到现在的3000亩。

这种规模扩大促进了农场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农业生产方式转型:近年来,华侨农场逐渐实施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推广了科学种植技术和设备,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农场还引进了先进的设施农业技术,发展了蔬菜、水果等高效经济作物。

3.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宽:华侨农场积极开拓市场,与周边地区的超市、酒店、餐饮店等建立了合作关系,推动了农产品的销售。

此外,农场还通过农贸市场和电商平台进行直销,提高了销售渠道的多样性。

三、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土壤质量下降:随着长期的大规模种植,华侨农场的土壤质量逐渐下降,出现了连作障碍、肥力不足等问题。

这给农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困难,需要加强土壤修复工作。

2.农产品品牌建设不足:虽然华侨农场的农产品质量有所提高,但目前农产品的品牌建设还比较薄弱。

农场应加强产品包装和推广,提高品牌影响力,增加消费者认可度。

3.农业科技人才短缺:农场在实施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和引进先进技术方面,缺乏专业的科技人才支持。

这对于农场的技术创新和发展造成了制约,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四、发展建议与对策1.加强土壤修复工作:农场应开展土壤检测,制定针对性的土壤修复方案,并加强土壤管理措施,提高土壤质量和肥力,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2.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农场应注重产品外观和包装设计,树立农产品的品牌形象,同时加强营销推广,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农场应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科研平台,加强科研合作,提高农场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农业生产的高效发展。

五、总结华侨农场在规模扩大、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和销售渠道拓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华侨农场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华侨农场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华侨农场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华侨农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当前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华侨农场产权制度亟需改革。

本文旨在提出华侨农场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以推动农场的可持续发展。

二、改革目标1. 完善华侨农场产权制度,强化土地权益保护;2. 提升华侨农场的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3. 推动华侨农场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4. 加强农场与市场的对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企业效益;5. 促进华侨农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改革措施1. 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建立健全的土地使用权登记和转让制度,确保土地权益的稳定和可流转性。

2. 支持农场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华侨农场转型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提升农场的经营管理水平。

3. 加强科技创新支持:设立华侨农场科技创新专项基金,支持科技创新项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4. 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华侨农场加大对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5. 推动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华侨农场与周边农户进行土地流转合作,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6.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华侨农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消费者权益,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改革保障1. 加强政府引导:地方政府应加大华侨农场产权制度改革的宣传力度,确保改革政策得到农场和农民的支持。

2. 增加金融支持:在改革过程中,增加对华侨农场的财政和金融支持,使农场能够顺利推进改革。

3. 建立监督机制:建立华侨农场产权制度改革的监督机制,确保改革落地生根。

五、预期效果通过华侨农场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我们可以预期:1. 提升华侨农场的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2. 推动华侨农场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3.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企业效益,促进农场与市场的对接;4. 实现华侨农场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华侨农场管理体制改革调查报告

华侨农场管理体制改革调查报告

华侨农场管理体制改革调查报告
贾大明
【期刊名称】《中国农垦经济》
【年(卷),期】2004(000)010
【摘要】今年初,由国务院侨办、人大侨委、全国政协港澳台局、中国侨联、致
公党中央组成的调研组,先后赴福建、海南、江西、广西、云南等数十个华侨农场、农垦农场,就华侨农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华侨农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发[1985]26号文件)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关于深化
华侨农林场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5]61号)进行了广泛的调研。

通过
参加调研,笔者谈谈对华侨农场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认识和建议。

【总页数】4页(P29-32)
【作者】贾大明
【作者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研究员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4.1
【相关文献】
1.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一次尝试—关于我厂试行会计委派制的调查报告 [J],
孟季荣
2.我国华侨农场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J], 贾大明;
3.加快制度创新增强自身活力--关于华侨农场管理体制改革的调查报告 [J], 贾大

4.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对陕西省外商投资企业的调查报告 [J],
5.关于我区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情况的调查报告 [J], 连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华侨农场政企分离方案

华侨农场政企分离方案

华侨农场政企分离方案1. 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农业产业化的需求增加,华侨农场作为一个重要的农业企业发展模式,在不同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华侨农场在政府资金支持方面的短缺和决策层面的不一致,导致了农场管理和运营上的一系列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华侨农场政企分离方案,旨在优化农场管理和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

2. 背景华侨农场是指由华侨投资兴办的大型农场,其特点是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高、农产品质量较好等。

然而,由于农场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并不完全分离,政府在决策和运营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这种农场经营模式存在以下问题:•农场决策缺乏灵活性和效率;•政府资金支持有限,农场运营压力增大;•政府与农场之间的利益冲突较多。

因此,为了优化华侨农场的管理和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政企分离成为了重要的改革方向。

3. 政企分离方案的原则为了实现华侨农场的政企分离,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原则:3.1 渐进式改革政企分离是一个复杂的改革过程,需要逐步推进,避免一刀切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渐进式改革可以减少冲击和风险,同时提高方案的可行性。

3.2 公平合理的产权结构政企分离后,需要建立公平合理的产权结构,确保农场的运营和决策能够由企业自主实施。

政府作为股东或者监管者,以一定比例持有农场股权,但不直接干预企业管理和决策。

3.3 相应的政策支持政企分离过程中,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措施,包括财政资金补贴、税收减免、土地政策等。

这样可以降低农场运营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4 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政企分离后,农场企业需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管理,确保产品符合相关标准和法规要求。

政府可以通过监管和执法等手段,保障公众的权益。

4. 政企分离方案的实施步骤4.1 制定改革规划首先,政府需要与农场管理部门和相关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和协商,制定改革规划。

该规划应明确政企分离的目标、步骤和时间表,并确定相应的政策支持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甘庄华侨农场的体制变迁及发展内容摘要:华侨农场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为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难侨而设置的,以农(林)业生产为主的国营农业综合性企业,是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华侨农场已经圆满地完成了其政治和历史使命。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华侨农场面临着从政治安置型向经济效益型、从国营企业向市场经济主体转轨的双重任务。

关键词:甘庄华侨农场、制度变革、改革现状
1960年,为适应国内外复杂的政治斗争的需要,根据中央和云南省的有关政策和指示,在玉溪市元江县建立了甘庄华侨农场,从60年代至80年代,前后安置了来自印尼、印度、泰国和越南等国的归难侨1243户6298人。

甘庄华侨农场位于元江县东北方向,现有国土面积108平方公里,离县城19公里,玉(元)-元(磨)高速公路穿城而过,是省会昆明通往南亚东南亚的陆路必经之地,有较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

辖区内海拔高度在750~9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21~24℃,年降雨量770~890毫米,属亚热带河谷气候。

辖区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具有丰富的光热土壤和自然资源,可发展甘蔗、水果等多种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

人口截至2004年有6938人,归难侨1980
人,占总数的28%,现有场员4019人。

甘庄华侨农场是1960年海外侨胞归国后建成的,是以农业为主的国有企业,2006年6月甘庄华侨农场由原省侨办直管的正处级单位改制为由元江县人民政府管理的国有农场(正科级单位)。

全场辖3个农业分场,29个生产队,一个机制白糖厂,3个经营性公司。

总人口70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5467人,占78%,共有16种少数民族,归侨2031人,占29%,归侨和侨眷分别定居于17个国家和地区。

农场土地总面积107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8008亩,人均1.3亩左右。

2004年全场总产值(现价)5554万元;工农业总产值(现价)4901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300万元,农业总产值2601万元;全场经营总收入316万元,总支出479万元;场员人均纯收入3280元。

主要经济作物及产量:糖料甘蔗总产量12万吨,芒果1473吨。

随着经济的发展,按照省政府的指示,甘庄华侨农场要进行体制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

1988年,甘庄华侨农场移交元江县政府管理。

2000年9月18日省政府省长办公会议决定,用三年时间,全面推进甘庄华侨农场的改革,积极稳妥地解决农场在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

为此,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全省华侨农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通知》,甘庄根据《通知》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一、甘庄华侨农场的体制改革
1、确立了甘庄华侨农场国有农业企业的性质。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安置归难侨的农、工、贸综合经营的农业企业。

2、建立了“县属县管,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农业企业领导管理体制。

在组织人事制度上推行了企业干部管理体制,华侨农场队一级组织和人员实行聘任制。

3、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建立场员制度。

原农场男年龄未满50周岁、女未满45周岁的固定职工办理一次性离职手续,解除劳动合同,身份转变为场员。

场员与农场具有行政隶属关系和经济关系,不具有劳动关系。

4、改革养老保险制度,将华侨农场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纳入社会统筹。

在省、市政府的政策补贴条件下,按照当地的缴费比例,建立了农场、职工、场员共同承担的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制度。

5、剥离了农场办社会职能,将原华侨农场承担的教育、卫生、政法等社会性事务交给当地政府职能部门管理,实现了企政职能分开。

6、建立了场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同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贯彻承包一定30年不变的政策。

7、场办工商企业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整体剥离并出
售改制为民营企业。

二、华侨农场体制改革后的性质
从2000年开始的华侨农场经济体制改革已将华侨农场的性质确定为国有农业企业,并将社会职能整体剥离移交给当政府,经营方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但国有企业的基本属性并没有体现出来,依然是“国营”而不是“国有”企业,而且产权不清晰,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也无法形成。

这种企业体制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相结合,使甘庄华侨农场既有企业属性,又有农村属性。

华侨农场既不是农村,农场场部不具有管理农村事务的政府行政职能;也不是纯粹的企业,农场难以按企业的方式运作。

以此相关,农场场员既不能完全享受农村群众的政策,如奖优免补;又要按照企业职工的方式承担社会保险、养老保险等相关的费用,加之场员的收入水平低,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

三、甘庄华侨农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历史负债高,缺乏发展资金。

由于负债,农场一方面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偿还债务,另一方面又要维持农场的正常运转,导致农场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严重制约农场经济的发展。

2、农场收支不平衡,难以摆脱亏损的困境。

甘庄华侨农场在糖厂按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一次性整体剥离出售后,
农场的收入大大降低,每年仅靠每吨甘蔗10元返回款和2500多亩地的地租来维持各项开支,全年收入不足200万,但维持农场正常运转要450万,资金缺口250万。

3、场员养老保险统筹金续交困难。

由于场员收入来源于农业种养,多数场员收入不高,致使部分场员无力缴纳。

四、甘庄华侨农场未来的发展思路
1、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

第一种思路:通过产权改革,建立农场的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真正确立农场的企业主体地位,为农场的进一步产权改革和产权处置奠定基础。

农场的土地及其他资产归农场所有,农场场员为华侨农场的企业员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机构。

第二种思路:将华侨农场转变为一级乡政府组织。

通过华侨农场的职能向乡政府组织职能的转变,实现农场场部向乡镇机关的转变和场员向农场居民身份的转变,使场员在身份转变后真正享受农场居民的一切待遇。

2、采取有效措施,增强甘庄华侨农场的发展后劲。

一是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农场负债。

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华侨农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纳入农场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

三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是将甘庄华侨农场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在农场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工作,既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累经验,又可
以结合进一步深化农场的体制改革。

3、更加关注农场的社会事业。

一是妥善解决场员的养老保险问题;二是将华侨农场纳入医疗保险统筹范围;三是关注民生,将场员的生活问题放在政治的高度来看待,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4、建立开放侨力资源的活动平台。

引资引智,发展多元化经济。

总之,甘庄华侨农场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划适度、注重实效”的要求,走“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兴镇,以商带农”的路子,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千方百计做好引资工作,拍卖、转让小宗土地,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兴办二三产业。

同时,农场把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加快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展示对外良好形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另一方面,加快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饮食服务行业。

利用甘庄区位突出,交通便利,发展饮食服务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坚持突出地方特色的发展思路,引导现有经营户开发更多具有异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餐饮品种,进一步加强食品卫生,完善服务设施,支持外来投资者在甘庄发展饮食业,进一步扩大经营规划,提升服务档次,着力打造甘庄饮食品牌。

还有,加快发展侨乡文化为主的特色旅游业。

发挥甘庄青山秀美,民族纯朴,民居独特,民族风情浓郁的优势,大力发展以傣族歌舞,印尼、越南华
侨饮食为载体的侨乡风情旅游,发挥甘庄自然风光独特、热带水果、花卉种植形成规模的优势,发展农家乐为载体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

元江是玉溪市唯一较大规模集中安置归难侨的民族自治县,而甘庄华侨农场又是极其重要的一个。

所以其发展一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抓住一切机遇,发挥优势,以适度工业化、科学规划指导下的城镇化为未来发展方向,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为改革发展的重点,逐步健全完善改革发展长效机制,为推动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贾大明. 《华侨农场管理体制改革调查报告》中国农垦经济. 2004(10)
2、林芳. 《体制改革,让华侨农场焕发生机》人民政坛. 2003(01)
3、范晴《甘庄华侨农场》玉溪年鉴2008-09-30
4、白明祥《甘庄华侨农场》玉溪年鉴2004-09-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