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关于自我边界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述要
自我边界
具体表现包括:固执,听不进他人意见;过分坚持也许 不必要坚持的所谓原则;拒绝一切人情世故;轻视情感,
过度在乎理性;等等。这样的人,是让别人难受的人,
也是让自己难受的人。
深度的心理分析,可以向我们呈现出这些人的内心世界是什么图景—— 第一,貌似独立、冷峻的人,内心其实充满对他人的情感依赖。就像所有
心理学家说:“让我们近一点吧,因为我们 互相需要,但也不要太近,近的分不清哪个是你 哪个是我;让我们离得远一点吧,但也不要远的 在我们彼此需要爱的时候听不到彼此的声音”
人一样,他们也曾无比依赖过他人,比如父母或者其他重要人物,但是,
在依赖中,他们受到过较深的“伤害”,——依赖永远都是跟伤害联系起 来的。为了避免创伤重现,他们需要划清跟他人的界限,“灭绝”对他人 的依赖关系;
第二,他们内心是充满激情的。但因为害怕自己的激情“闹事”,就过度
压制它们。他们给人的理性印象,实际在以一种无可奈何的方式说:我有 很多情感,却不敢让它们出来;
九、隔代卷入
十、功利化的关系
人是关系的动物。面临关系,作为独立个体的人要面对两 种危险: 一是关系过近,自己与他人、或者自己与群体的边界不清 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于是独立性受到侵害,内心 世界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变得不那么稳定和宁静;
二是关系过远,或者说与他人和群体的边界过于清楚, 以至于到了边界僵硬的程度。在这种情形下,交流受到 阻碍。
健康的家庭,就是分化得比较好,父亲像父亲, 母亲像母亲,孩子像孩子,各司其职。
不健康的家庭呢?就是彼此之间的关系没有分化, 在象征层面的相互吞噬,没有界限。
一、家庭中有一个过度严厉的父亲 二、过分唠叨的妈妈 三、家庭里的话题被限制
我自己的心理学2-四个自我的关系(谁的命令权更大?)
外潜,貌似是最听话的一个命令系统,属于单纯的习惯命令,只要被触发就会乖乖的发出命令,一点不用内主费心的忠实仆人。但是,有时就算我们无意识的时候一旦触发,外潜也会对外主发出命令,然后去执行命令。所以,外潜的独立性也被确定。
其实可以编写潜意识的是主意识,而主意识却有两个,如果你们细心就会发现。外在潜意识确实有两种:一,外主编写,基因决定的外在潜意识,保护自身机制。二,内主编写 ,习惯动作记忆的外在潜意识,整套的自动化动作机制。
那么,它们四个的关系就是,外潜说我什么事都不管,我只管听话就好了,命令权最低。外主,基因信息库发出的命令,只要保证自己的健康和安全,没有思考系统。内主,一开始的劳动力和后来的隐退者,傀儡般的存在,和内潜的关系模糊不清,有时可以压过内潜,有时完全听从内潜甘为傀儡。内潜,被内主一点一点制作出来的恶魔,不讲道理的想要夺取最高权限。
很多情况下不会发生命令机制冲突,但是,还是会有情况发生。我们往往会运用到两个词语:“感性”,“理性”。
感性往往指的是内潜的“想要的”和“我拒绝的”,而且是没有理由的,如恶魔一般的命令,不讲道理。
理性有点难解释,首先要解释内主的基因决定的“想要的”和“我拒绝的”,因为它要维持身体的健康和保护自身不受伤害,往往是不会思考的。所以,理性指的就是,内主要站在外主的立场与内潜对抗。如果,没有冲突当然不会对抗什么,但是感性的决定会带来伤害,外主就会去警告内主,内主就去权衡。当内主经常可以听从外主,而抵抗内潜的命令时,我们往往称之为理性的人。还有一种情况,习惯性思考是会快速得到运算结果,自然也会疏忽掉一些信息,所以,内主夺回主导权,重新多方面考虑后再做决定也被称之为理性。反之,则为感性之人。
说一句很绕的话,有时候你认为“你”是“你”,但其实“你”不是真正的“你”。这就是内主的一个尴尬的处境。
什么是个人边界?
什么是个人边界?作者/ 夏超我在生活里不算是脾气太差的人,但却经常会和一些出租车司机师傅撕起逼来。
姑娘你住在这里呀?房子租的还是买的啊?姑娘你一个人去医院啊,你老公不陪你吗?姑娘你们读过书的人,工资很多吧,一个月能赚多少钱呀?真是呵呵了。
在生活里,总会类似的瞬间让你感到不舒服。
可能是在青春期时,独自待在房间,父母不敲门便闯入的时候;可能是在成年后,回老家遇见长辈亲戚,被拉着询问“谈男朋友了没,一个月挣多少”的时候;也有可能是在分手之后,前男/女友还是纠缠着你,不愿离开你的生活;还有那种内心回荡着“我明明和你不熟”的时候。
但你可能没有意识到,让你感到不舒服的原因,是你的个人边界被侵犯了。
“边界”不是一个中文里现成的词汇,它听起来有点像是“底线”或者“原则”,但相比这些日常用语,边界是一个更加复合的概念。
边界感和一种精神障碍诊断密切联系在一起:边缘型人格障碍。
有意思的是,很多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在识别别人的情绪和“内心戏”方面“天赋异禀”:他们往往对身边人的细微内心活动高度敏感,直觉灵敏。
正因为他们与他人之间的边界感模糊——就好像没有皮肤一样——仿佛亲身置身于对方的身体里一样,“they are literarily in others’minds”我督导这样说。
而这种模糊的边界感经常给别人、也给他们自己带来许多伤害。
今天我们来聊聊边界。
什么是个人边界?在维基百科的定义中,个人边界(Personal boundaries)是指个人所创造的准则、规定或限度,以此来分辨什么是合理的、安全的,别人如何对待自己是可以被允许的,以及当别人越过这些界线时自己该如何应对。
个人边界不仅是身体上的,也是情绪上的,它能够反映出个人对自我身心状态的认识和要求。
当我们说,一个人拥有较为清晰的个人边界,或者说这个人“边界意识好”时,就意味着他足够敏感和坚定,对于自我是什么样的人、思考及感受着什么有属于自己的认识,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被他人控制、利用或侵犯。
四种关于自我边界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述要
四种关于自我边界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述要自我边界是指个体与外界之间的界限,包括个体对自身的界定和维护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心理学中,对自我边界的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个体的自我认同、自尊感、情感调节和冲突管理。
以下将对这四个方面的研究进行详细阐述。
1. 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是个体对自己的理解和认定,是形成自我边界的基础。
社会心理学家扎耶采夫(Erik Erikson)提出了自我身份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从婴儿期到老年期,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发展任务和危机。
通过解决这些危机,个体形成了稳定的自我认同,并建立了自身的价值观和身份。
社会心理学研究还发现,自我认同在个体对社会中不同群体和社群的认同上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个体的性别、种族、宗教信仰等个人特征与群体认同密切相关。
2. 自尊感:自尊感是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感受,是个体对自己价值和能力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自尊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早期的自尊感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评价上,例如罗森伯格(Morris Rosenberg)的自尊感量表。
随着研究的深入, 自尊感被认为不仅仅是个体对自身的评价,还包括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角色。
记得项研究结果表明,经济社会地位低下的个体往往具有较低的自尊感。
3.情感调节:情感调节是个体对自己和他人之间情感的管理和表达。
个体之间的情感传递和交流是构建人际关系、维持社会和谐的关键。
情感调节也与自我边界的形成和维护密切相关。
例如,个体通过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愤怒、喜悦、悲伤等,来界定自己的边界,并与他人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和互动。
情感调节的研究主要探讨情感的表达方式、情感的识别和理解以及情感与个体行为的关系。
一项研究发现,情感调节较好的个体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更高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4.冲突管理:冲突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冲突管理是个体处理冲突的能力和策略。
冲突管理涉及个体的自我边界和他人边界的交叉和调节。
自我与他人:四种关于自我边界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述要
自我与他人:四种关于自我边界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述要
杨宜音
【期刊名称】《心理科学进展》
【年(卷),期】1999()3
【摘要】对80年代以来关于"自我"边界划分方面较有代表性的四种社会心理学理论进行简要述评,这四种理论是Greenwald等人关于"公我"、"私我"和"群体我"的理论,Smpson关于"自足性自我"和"包容性自我"的理论,Markus和Kitayama关于"独立性自我"和"互赖性自我"的理论以及杨中芳关于"个己"与"自己"的概念对比分析。
【总页数】5页(P58-62)
【关键词】自我边界划分;自我理论;社会心理学
【作者】杨宜音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9;C91
【相关文献】
1.人际自我边界: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中国人的自我 [J], 周爱保;夏瑞雪;李世峰
2.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中关于自我研究的基本理论概述 [J], 晓洲
3.自我决定理论在体育社会心理学中的研究 [J], 王进
4.智能化无边界资讯时代的学习与创造——基于无边界海量信息时代自我管控力建
构 [J], 张友
5.关于教育社会心理学中自我概念的比较研究 [J], 刘新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给“自我”划个清楚的界限
给“自我”划个清楚的界限作者:马志国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16年第05期心理咨询中,常见许多年轻人陷入人际关系的误区:为什么我越是想和同宿舍的人亲近,他们越是疏远我?为什么我总是主动为大家做事,到时候却没人管我?为什么我给好友提个意见,他却不高兴了?为什么他没有和我一起去上街,却和别人一起走了?为什么我的秘密都说给她,却听不到一句她的心里话?这些年轻人的人际关系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他们总是被人际关系问题所困扰?是因为他们的心灵没有长大,用心理学的话说,是心理上没有形成明确的自我界限,才导致了人际关系方面的麻烦。
所谓自我界限是指在人际关系中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能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
从心理发展上看,自我界限是逐渐形成的,是心灵成长的结果。
人出生后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与母亲在心理上分离的过程。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没有在心理上彻底分开,心灵没有完全长大。
于是,尽管已经成年,但心理上却出现了自我界限不清。
这种自我界限不清,首先是分不清自己和母亲的界限,心理上还与母亲保持一体化,然后会泛化到其他人际关系中,不能清楚地把握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似乎总是期望与他人融为一体。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多地对他人展露自己的内心,过度地依赖他人,希望他人替自己做出决定;二是过多地想了解别人的内心,过多地想让别人依赖自己,希望参与别人的一些决定。
那么,这些已经成年的人为什么自我界限不清?为什么心灵不愿真正长大?因为这样可以得到“好处”。
一是可以得到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
一个心灵没有真正成长起来的成年人,他会下意识地感到,只要跟另外一个人变成一个人,就会有安全感。
自我界限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变得模糊不清。
二是可以得到温情。
当我们触摸一件毛茸茸的物品时,我们就会感觉到某种温情。
心理上也是如此,在我们觉得与一个人界限不清的时候,我们也仿佛感到来自他的温情。
四种自我边界类型
除了第一种划分外 后面三种划分都表现出文化心理学的意识 Sampson Markus 和 Kitayama 以及杨中芳都注意到了在不同的文化下 个体的自我边界结构将是各具特色的 可以说 他们观点蕴含了新的研究路向 也会给这方面的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如果我们参考 有关自我文化价值观的跨文化研究 将会对他们的理论价值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Sampson 的分析其创见在于他从自我概念的边界所反映出的内涵而不是从一些文化的 外在特征去寻找对于文化差别的解释 其中 他特别注意到自我边界的特征对于区分不同自 我的重要意义 这与我国学者费孝通先生以 差序格局 概念[8]来解释中国人的自我特征的 思想是一致的
3. Markus & Kitayama 关于 独立性自我 和 互赖性自我 的理论 Markus & Kitayama 研究了自我概念中的文化差异 提出了 独立性自我 independent self 和 互赖性自我 interdependent self 的分析构架[9] 他们认为西方人 以美国人为 代表 和东方人 以日本人 中国人为代表 对自我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 从西方社会心理 学的观点来看 个体应是指以自己的特性与他人相互区别的 自主的实体 而所谓自己的特 性 一般是指个体的能力 态度 价值观 动机和人格特质 这些特性必然影响和导致个体 的某些与众不同的行为 Markus & Kitayama 认为 许多东方文化中具有保持个体之间相互 依赖的机制 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 个体的自我其特点在于与他人的相互依赖 他们的观点 可由下图表示 见图 1
表 1 杨中芳关于 个己 与 自己 的概念对比
文化类型 使用的概念 边界内部包含的内容
中国人 自己 个己 自己人
西方人 自我 个己
由于西方社会心理学没有将 自我 做上述划分 则必然将西方的 个己 等同于 我 的事实当作普世性的真理 因此 他们即便提出了 社会自我 等相关概念 却仍然是从 个 己 的立场出发的 中国人的 我 也是有以身体为边界的 个己 的 并且这个 个己 处于 我 的核心位置上 但是 这个 个己 与某些他人的区分不是坚实的和明晰的 中 国人的我他边界是在包括 个己 和 自己人 的 自己 与 外人 之间
建立自我边界的方法
建立自我边界的方法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自我边界是非常重要的。
自我边界是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尊严,避免被他人侵犯或操控。
下面将介绍一些建立自我边界的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1. 知道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建立自我边界的第一步是了解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
我们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对什么有限度,以及什么是不能被忍受的。
只有明确了这些,我们才能在与他人交往中坚守自己的底线,不被他人的言行所动摇。
2. 学会说不说不是建立自我边界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们不能时刻迎合他人的要求,而忽略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学会适度地说不,能够让我们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当我们感到被要求超出自己承受能力范围时,要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拒绝,不必为此感到内疚或羞愧。
3. 学会设定个人边界个人边界是我们与他人交往中的一道隐形界限,它能够帮助我们保护自己的空间和尊严。
设定个人边界的关键是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底线,并且坚守不轻易被他人侵犯。
当他人试图超越我们的个人边界时,我们要果断地予以拒绝,并坚守自己的立场。
4. 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在与他人交往中,我们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当他人的言行让我们感到不舒服或不满时,要勇敢地告诉对方我们的感受,并明确自己的需求。
只有通过积极的沟通,我们才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同时也能够保护自己的权益。
5. 学会设定时间和空间边界在与他人交往中,我们还需要学会设定时间和空间边界。
这意味着我们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不被他人的要求所左右。
同时,我们还要保护自己的私人空间,不被他人侵犯。
设定时间和空间边界可以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照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6. 培养自信和自尊建立自我边界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自信和自尊。
只有自信和自尊才能让我们坚定地守护自己的底线,不被他人的言行动摇。
因此,我们要积极培养自己的自信和自尊,相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自我边界的概念
自我边界的概念自我边界是指个体内外之间的分界线,是个体维护自身身心健康和保护自己权益的一种方式。
自我边界涉及到个体与他人、社会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包括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反应和处理方式,以及对他人的要求、期望和限制。
自我边界的形成和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受到文化、家庭、个人成长经历和社会环境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自我边界的形成可以从儿童早期开始,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逐渐建立起来。
正常发展的自我边界能够帮助个体区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界线,使得个体能够识别自己的需求和优先考虑自己的权益。
自我边界有助于个体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避免过度承担他人的问题和情绪、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和限制,并保护个体不受到他人的侵犯和伤害。
个体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建立和保护自身的自我边界:首先,个体需要建立对自己情感和需求的敏感性。
个体需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了解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并理解它们的合理性和重要性。
个体应该根据自己的情感和需求来制定行为准则,以保护自己的权益。
其次,个体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一个健康的自我边界需要个体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不害怕与他人产生冲突或不一致。
个体可以通过积极沟通、表达自己的需要和要求,来维护自己的边界。
第三,个体需要学会说“不”。
自我边界的建立需要个体具备拒绝不合理要求和限制的能力。
个体应该学会辨别什么是对自己有益的,什么是会对自己造成伤害的,并学会拒绝那些对自己不利的要求。
最后,个体需要学会设定个人空间和时间。
自我边界的形成与个体对于空间和时间的管理息息相关。
个体需要学会设定自己的个人空间,保护自己的隐私,并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保护自己的休息和充电时间。
自我边界的建立和塑造是一个与他人不断互动和学习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需要不断地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根据自身的经验和需求来适应和适应外界的要求和期望。
自我边界的建立对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自我成长至关重要。
建立健康的自我边界
建立健康的自我边界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
为了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建立健康的自我边界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什么是自我边界,为什么建立自我边界对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和保持健康的自我边界。
一、什么是自我边界自我边界是一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界线,它决定了个体在不同情境下如何与他人互动。
它由一系列的价值观、信念、态度和行为准则组成,用于确定和保护个体的个人空间和心理需求。
建立自我边界需要个体有意识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与他人有分离的身份和需求。
自我边界可以帮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保持健康的平衡,保护我们的权益和自尊心。
二、建立自我边界的重要性1. 保护身心健康:建立自我边界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何时是适合休息和恢复的时机。
它可以防止我们被压力和负面情绪压倒,并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2. 增强自尊心:有健康的自我边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接纳自己的需求和限制。
它可以减少他人的干扰和批评,增强我们的自信和自尊心。
3. 促进积极的人际关系:建立自我边界可以帮助我们明确自己的需求和期望,以及与他人的界线。
这样可以促进积极的人际关系,减少冲突和误解。
三、如何建立和保持健康的自我边界1. 自我反思与认知:通过反思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
认识到自己的边界是什么,以及何时需要保护它们是关键。
2. 坚持个人时间:为自己留出一段时间,进行放松和兴趣爱好的活动。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回归自我,减少外界的压力和干扰。
3. 学会说“不”:学会拒绝一些不合理的请求和要求,并坚守自己的底线。
这样可以避免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负担和压力。
4. 设定界限:明确告诉他人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保护自己的空间和需求。
5. 寻求支持:与亲朋好友分享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寻求他们的支持和理解。
建立积极支持的社交网络。
6. 培养自我关怀:利用适当的方式照顾自己的身心健康,如进行运动、学习放松技巧、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等。
心理成长跨越自我边界
心理成长跨越自我边界心理成长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是拓展自我认知和思维边界的旅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学会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同时也通过超越自我边界,开拓新的视野和经验,不断实现自我价值。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心理成长跨越自我边界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认识自我边界在开始心理成长的旅程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认识自我边界,明确自己的弱点和限制。
自我边界是我们在思维、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局限性,由内心对自我的定义和固有观念所决定。
了解自我边界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更好地面对和克服它们。
二、寻求新的经历与挑战要想实现心理成长,我们需要主动寻求新的经历和挑战。
这些经历可以是身体上的,如登山、旅行等,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如参加心理咨询、拓展训练等。
通过这些新的经历和挑战,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认知自己的心理边界,并且通过克服困难,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三、开放心态与思维心理成长需要有开放的心态和思维方式。
开放的心态意味着乐于接纳新的观点和想法,愿意倾听和尝试不同的意见。
通过开放的心态,我们能够超越自我边界,接纳并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智慧,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范围。
四、逆反心理的转变逆反心理指的是对自我边界的否定和挑战。
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跨越自我边界,但在心理成长的过程中,过度的逆反心理可能会使我们陷入另一种自我边界的困境之中。
因此,逆反心理需要适度,并且要通过积极的方式转变为建设性的力量,推动我们走向成熟和成长。
五、寻求专业帮助与支持在心理成长跨越自我边界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许多内心矛盾和困惑。
这时,寻求专业帮助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咨询师和其他专业人士能够提供给我们宝贵的指导和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同时给予我们在心理成长上的支持。
六、接纳自我和他人的差异心理成长需要我们接纳自我和他人的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人生经历。
接纳自我和他人的差异意味着尊重和包容,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同时也能更好地认识和接纳自我。
心理健康建立自我界限
心理健康建立自我界限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日益繁忙和复杂的生活压力。
在这样的环境下,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变得尤为重要。
其中,自我界限是维护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探讨心理健康中自我界限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建立自我界限的方法,以期提供人们更好的心理健康指引。
1. 自我界限的定义自我界限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与自身之间的分界线。
它起到了调节个体与外界之间关系的作用。
自我界限既是保护个体内心平衡的屏障,又是建立个体与他人之间健康互动的基础。
2. 自我界限的重要性自我界限的建立对维护个体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自我界限可以帮助人们防止外界压力和冲突对个体内心的侵害。
当个体保持适当的自我界限时,他们能够更好地分辨何时接受外界信息,何时拒绝外界干扰,从而有效减轻压力和冲突。
其次,自我界限有助于个体建立健康而稳定的人际关系。
如果个体没有明确的自我界限,他们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界线,导致在人际交往中易受他人情绪和需求的影响。
最终,缺乏自我界限可能导致个体逐步迷失自己的个性和自我认同,进而对自己和他人产生负面影响。
3. 建立自我界限的方法3.1 自我反观与认知建立自我界限的第一步是了解和认知自己。
通过反思个人需求、兴趣和价值观,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为建立自我界限奠定基础。
3.2 常练习自我表达个体应积极锻炼自我表达的能力,包括说出自己的意见和需求。
不断练习自我表达,可以增强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的独立性和决策能力。
3.3 学会说“不”学会拒绝他人的请求是建立自我界限的重要步骤。
个体应当明确自己的底线和限度,并在必要时勇敢地说出“不”,以保护自己的权益和需求。
3.4 设立个人空间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的个人空间来放松和独处。
个体应当学会设立个人空间,并坚持以保持个人内心的平衡。
3.5 建立健康的社交圈子在建立自我界限的过程中,建立健康的社交圈子十分重要。
与积极乐观的人交往,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保持自我界限,远离不健康的关系。
学会设立边界设立个人边界将帮助你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学会设立边界设立个人边界将帮助你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学会设立边界设立个人边界将帮助你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对心理健康的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而设立个人边界是实现心理健康的关键一步。
本文将探讨设立个人边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实践个人边界。
一、什么是个人边界个人边界是指我们在人际关系和生活中设立的自我保护线。
它反映了我们个体的需求、价值观和个人空间,并帮助我们保护自己免受他人对我们的侵犯和干扰。
个人边界可以在不同层面上存在,包括情感边界、身体边界和心理边界等。
情感边界是指我们对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辨识和保护。
它包括对负面情绪的处理、对他人的要求和期望的回应以及对自己感受的认可。
身体边界是指我们对他人与我们身体接触的容忍度和反应。
这涉及到个人空间的尊重和保护,以及对身体边界的界定。
心理边界是指我们对自己思想和信仰的辨识和保护。
它涉及到对他人看法的接纳与拒绝,以及对自己价值观的坚守。
二、个人边界的重要性设立个人边界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个人边界可以帮助我们保护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当我们学会设立情感边界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减少被他人情感的冲击。
其次,个人边界可以帮助我们保护自己的身体和个人空间。
设立身体边界可以确保我们的个人空间受到尊重,避免他人的侵犯和干扰。
最后,个人边界有助于保护我们的思想和信仰。
通过设立心理边界,我们能够自主选择自己认同的信仰和观念,避免受到他人的价值观强加。
三、如何有效地实践个人边界1. 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是设立个人边界的首要步骤。
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情感、身体和心理需求,并学会辨别他人对这些需求的影响和干扰。
通过对自己的观察和自我反思,我们能够更清楚地界定自己的个人边界。
2. 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见设立个人边界需要我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见。
当他人的言行侵犯到我们的个人边界时,我们应该及时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立场,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底线。
人际边界的心理学原理
人际边界的心理学原理人际边界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心理和情感界限,能够保护个体的自尊、隐私和个人空间。
人际边界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个性特征、文化背景、社会化经历等,同时也受到人际关系的发展和演变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人际边界的心理学原理,包括边界意识、边界管理和边界调整。
一、边界意识边界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与他人之间心理边界的感知和认识,能够帮助个体判断何时和如何与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
边界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和他人边界的敏感度和关注程度,以及对边界侵犯的感受和反应。
具有较高的边界意识的个体更容易察觉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界限,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和隐私。
边界意识的形成与个体的个性特征和社会化经历有关。
有些人天生对边界敏感,更注重保护自己的私人空间和隐私;而有些人则较为开放,对边界问题较为宽容。
此外,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和社会经历也会对其边界意识产生影响。
例如,在家庭中过度干涉和控制的个体可能对边界问题更为敏感,而在注重集体主义的文化中,个体可能会更注重团体边界和集体利益。
二、边界管理边界管理是指个体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边界,以保护自己的权益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边界管理包括边界设定、边界维护和边界开放三个方面。
边界设定是指个体对自己与他人之间心理边界的明确规定和界定。
个体需要清楚地界定哪些是自己的隐私、权益和个人空间,以及哪些是可以与他人分享和共享的。
边界维护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保护自己边界的行为和策略。
个体需要表达自己的边界要求,学会拒绝他人的边界侵犯,并采取适当的行为来维护自己的边界。
边界开放是指个体有意识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隐私、感受和个人信息。
适当的边界开放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和深化。
边界管理的成功与个体的沟通和表达能力、自尊和自信心有关。
个体需要学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边界要求,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边界。
此外,个体还需要学会积极地应对他人的边界侵犯,保持自尊和自信心。
建立健康的心理边界和自我保护
建立健康的心理边界和自我保护在如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人们经常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严重。
为了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建立健康的心理边界和采取适当的自我保护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建立健康的心理边界和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建议。
一、什么是心理边界和自我保护心理边界是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保持自己独特性和稳定性的一种心理边缘。
它涉及到对个人的情感、认知、价值观等方面的保护和维护,以及对他人行为的合理反应和处理。
而自我保护是指个体采取一系列积极的行为措施来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避免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伤害。
二、为什么需要1. 预防心理疾病:建立健康的心理边界和自我保护措施可以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
在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时,有一个稳固的心理边界可以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和心理疲劳。
2. 提高生活质量:具备健康的心理边界和自我保护能力的人更容易享受生活,面对事物更加从容。
他们能够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3. 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健康的心理边界可以帮助个人保持与他人的平衡关系,避免过度牵扯和过度依赖。
同时,适当的自我保护措施也可以减少对他人的伤害,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如何建立健康的心理边界1. 知识储备:了解心理学知识,学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相关的心理保护技巧。
这些知识将帮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并建立可持续的心理边界。
2. 自我认知:通过自我反省和思考,了解自己的价值观、情感状态和需求。
在不同的情境中,明确自己的底线和原则,避免过度妥协和失去自我。
3. 学会说不:要学会拒绝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和请求。
懂得保护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合理控制与他人的交往,避免超负荷工作和情感消耗。
4. 接受情绪:面对负面情绪和压力时,不要回避和压抑,而是要学会接受和表达。
寻求适当的支持和帮助,释放内心的压力,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
四、如何进行自我保护1. 管理压力: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期望,学会放松和调整压力,保持良好的工作生活平衡。
自我界限——心理学
者他们干涉到自己的生活的时候,就会恼怒,产生“你为什么会这样?!”“你不是
应该懂我么”的困扰。换一个说法就是我们对他们有过高的期待,期待他们成为我们 心目中的样子。
心理界限 1. 心理界限
原因分析
亲人 自己
相对于不相干的人来说,面对亲人提出的要求和期望,我们感受到的压力更大。这是因为
我们心里更在乎他们,我们不希望他们不开心。所以当我们意识到亲人期望的时候,我们如果做
不到就产生了让他不开心的风险。
如果他不开心,我们也不会开心,这就好像在事情一开始发生时,就预订了结果。我们要奋 不顾身的投入进去,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于是我们成功的愿望也更加迫切,由此产生的压力也更
大。而且这些压力往往是一件一件事情渐渐增长慢慢积累的。单拿其中的某一件事情看,可能都
不是那么要死要活的。但是当最后一根稻草压上去的时候,我们可能一下就爆发出来,这是压力 的瞬间过度现象。
总结
面对一般朋友,我们会因为设立界限而感到愧疚或恐惧,
与此同时,面对亲近的人,如家人,又因为界限的模糊而伤害 他们又不自知。 我们只有在学会尊重他人界线和自己建立界线的过程中, 才能不断成长和提升,并最终认清自己到底是谁。
第7组
THANK YOU
亦舒:人们日常所犯最大的错误就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
亲密的人太苛刻,把这个习惯改过来,则天下太平。
女朋友篇 “又在玩游戏,衣服洗了么?” “嗯。” “嗯什么啊,听到我问你了没?” “你烦不烦,我在玩游戏呢!”
生活现象
“你玩游戏你有理了?我刚回来就看到一盆脏衣服,早上不是跟你说了让你晚上回来把衣服洗上么,一回来就玩
2
原因分析
原因分析
1.伪装
通常,我们在陌生人面前为了维护自己良好的形象,总是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这 样不仅能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还是一种友好的表现,很容易就能让别人亲近你,并且用 同样的态度对待你。其中的奥秘,妙不可言。 而亲人已经很熟悉我们的本性,就不用再刻意的去伪装成最优秀的那样。自然地,我们就会不自 觉的用让自己最舒服的态度对待他们。而有时这种态度会显得非常任性、不和善,与对待陌生人 的态度就形成了两个极端。
心理学中的“自我界限”
心理学中的“自我界限”自我界限是指在人际关系中,个体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
从心理发展上看,自我界限是逐渐形成的。
胎儿在母亲体内,他感觉到他和母亲是一体的,母亲就是他,他就是母亲的一部分。
出生以后,虽然在肉体上与母亲已经分开,但在心理上仍然是连在一起。
没有母亲或母亲的替代者,他一天也活不下去。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与母亲的心理距离也就越来越远。
成长的过程,也就是与母亲在心理上分离的过程。
分得越开,也就意味着成长得越好。
遗憾的是,好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与母亲一部分分开、另一部分还连在一起的状况,这是一种不完全的成长。
换一种说法,就是处于这种状况的人,他的自我与母亲之间的界限不清楚。
这种界限不清楚的状况会投射到他的所有人际关系中。
具体表现是:一方面,他会过多地在他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过分地渴望他人了解自己,并过度地依赖他人,希望他人在本来该自己做出决定的方面代替自己做出决定;另一方面,他会过多地想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以便获得与别人融为一体的感觉,还想别人依赖自己,希望参与别人即使是很私人化的决定,等等。
在自我界限不清楚的人的内心里,总是存在着成长与不成长之间的冲突。
成长的力量当然是十分巨大的。
曾经有科学家做过植物成长的力量的试验:用一些较薄的铁条捆住小南瓜,小南瓜慢慢长大,轻而易举就把铁条绷断了。
然后逐渐增加铁条的厚度,直到铁条的厚度到了预计值的十倍时,才没有被绷断。
植物的成长的力量都如此惊人,人的成长的力量就根本无法测量了。
想想一个一岁的小孩能做什么,再想想一个三十岁的男人能做什么,就知道成长是怎么回事了。
但是,不成长的力量同样也是很大的。
这是因为,不成长有很多的好处。
第一个好处是安全。
小孩在学步的过程中,走几步就回头,抱住妈妈的腿,那是为了安全;再长大一点,打开自己家的房门,看见有陌生人走过,把门一关,又跑回来抱住妈妈,那也是为了安全。
自我保护的边界
自我保护的边界自我保护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生活中,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尊严而采取的一系列积极的心理和行为措施。
在人际关系中,自我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健康。
而自我保护的边界则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个体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而设立的一种心理和行为屏障。
本文将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自我保护的边界的重要性、形成原因以及如何建立健康的自我保护边界。
自我保护边界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错综复杂,每个个体都面临着来自外部环境和他人的各种压力和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很容易受到他人的伤害和侵犯。
因此,建立健康的自我保护边界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一个健康的自我保护边界可以让个体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和尊严,减少受到外界负面情绪和压力的影响,提高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自我保护边界形成原因自我保护边界的形成通常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个体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
个体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如果具有一定的心理韧性和坚强意志,就更容易建立健康的自我保护边界。
其次是外部环境和他人对个体造成的影响。
家庭、社会、工作环境等都可能对个体的自我保护边界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此外,个体过往经历所留下的心理创伤也会对自我保护边界的形成产生影响。
建立健康的自我保护边界培养自尊心培养良好的自尊心是建立健康自我保护边界的关键。
只有具备了足够的自尊心,个体才能更好地认识、维护并表达自己的需要,从而设定合理、清晰、能够被他人接受并认可的界限。
学会拒绝在日常生活中,适当地拒绝对于建立自我保护边界是至关重要的。
个体应该学会在必要时说“不”,拒绝一些不利于自己利益或者有可能伤害到自己的事情。
与他人沟通与他人沟通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表达自己、倾诉内心疑虑、协调矛盾,这有助于促进建立良好亲密关系、增进理解与信任,并进而保障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得到应有尊重。
注重心理调适定期进行身心放松训练、培养个人爱好等娱乐活动也是促进建立健康自我保护边界不可或缺。
培养自我边界心理问题解决方案与策略的指南
培养自我边界心理问题解决方案与策略的指南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了许多困扰。
培养自我边界心理问题解决方案与策略对于帮助人们有效应对这些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个指南,以便帮助大家培养自我边界并解决心理问题。
一、了解自我边界的重要性自我边界是指人们为自己设立的一种保护机制,用来保护自己免受外界干扰和侵犯。
培养好自我边界对于维护个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过强或过弱的自我边界都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因此,了解自我边界的重要性是培养自我边界心理问题解决方案与策略的第一步。
二、识别自己的边界要培养自我边界,首先需要识别自己的边界。
这包括了解自己的需求、喜好和底线等。
只有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边界,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学会说“不”学会说“不”是培养自我边界的重要一环。
当他人的要求与自己的边界相冲突时,要勇敢地说出“不”。
这不仅可以避免被他人利用,还可以保护自己的精力和时间。
四、保持自我意识保持自我意识是培养自我边界的关键。
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边界。
同时,要注意观察他人的行为,判断是否有人在侵犯自己的边界,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予以处理。
五、寻求支持在解决心理问题时,寻求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身边的朋友、家人或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都可以给予我们宝贵的支持和建议。
与他们交流,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培养自我边界并解决心理问题。
六、学习自我调节学会自我调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心理问题。
这包括学习有效的应对技巧,如冥想、呼吸练习和正向思维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减轻心理压力,保持积极的心态。
七、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保持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并注重饮食和运动。
健康的身体状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心理问题和培养自我边界。
总结起来,培养自我边界心理问题解决方案与策略是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重要议题。
自我的疆域、别人的疆域和人际交往
自我的疆域、别人的疆域和人际交往有的时候,你是否会遇见这样的人。
他很随便的使用你的东西,在没有和你招呼之前就轻率的使用。
然后之后又不和你说一声。
或者在爱情之中,你觉得自己属于对方,而对方的感情直接影响了你。
而在心理咨询中,经常有一些初学咨询的朋友遇见这样的情况,就是那些咨客先说了一大通之后,接着问咨询师,“帮我出出主意吧!我全靠你了!”然后那个咨询师傻在那里帮病人想主意,但想来想去也想不出.............这些现象其实包含着什么呢?在当今客体关系理论的研究中,这是属于自我和他人的疆域混乱的概念。
类似的概念之前还曾经出现在格式塔疗法的界限或者疆域的概念中。
疆域一般是指一个的行政范围或者一个区域,在区域和别的区域之间有着一种界线的划分。
当我们看见以上事例时,我们会发现其实在其中疆域的划分被混淆了。
那个自说自话使用你东西的人,他当时的自我疆域概念因为个性或者平时与你的交往而混淆扩展到你的疆域范围内了,这样你就觉得生气,这是我地盘上的东西,你怎么不征求我的意见随便使用?在这里,对方未必是有意识这问题。
而你在这里觉得自己的东西受到损害。
其实是他将自己的疆域和你的疆域混同在一起了。
而在爱情的例子中,是更有趣的问题,疆域在这里已经互相入侵,但这一入侵是互相彼此允许的。
特别是在一些没有过去恋爱经验的人身上,这一疆域的无意识扩展会是没有控制的,两个人投入到彼此共设的一个圈子中,这时候疆域的范围就相当模糊了。
如果这时候,恋爱失败了,我们就会看见很常见但很有趣的现象,其中有人极端烦恼和痛苦,因为他或她在刹那间会无法找到自己疆域的所属于的世界。
因为之前他们的精神疆域几乎退行到类似婴儿期的共生阶段。
(注释:马勒的观点指出,共生的基本特征是与母亲的再现形成幻觉或妄想式的全能融合,特别是两者(具有)一共通界限的妄想。
严重受扰的孩童其退化就是退到这样的融合精神状态中)当然这在失恋中并不是严重到病态,但的确存在类似退行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此 对于个体来说的 有意义他人 的评价就变得至关重要 这就是 公我 公我 往 往与 自我呈现 self presentation 和 印象管理 impression management 有关 也可 以理解为 James 提出的 社会的我 social self 的概念[4] 第二种任务是获得个人成就 这是指建立在内在自我评价基础上个人成就 因此 较少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 是独立于他 人的 私我 第三种任务是获得群体成就 自我要完成群体对角色的要求 因此 群体的 评价和目标被内化为个体的 群体我
但是 使用 Markus & Kitayama 的 互赖自我 的概念解释中国人的自我及其边界特性 时 却仍如雾里看花 首先 在他们认为将中国人涵盖其中的 互赖自我 概念里 由于缺 乏 差序 的含义 无法反映出中国人的自我所具有的 选择性 在什么情境下使用什么
原则与自己所包容的他人以及未包容的他人进行交往 和 动力性 对边界变化的掌握 等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内容 尽管 互赖自我 已经不是西方人的那种自我 但是 却还 不是中国人的自我 其次 互赖 一词无法表达主从关系 掩盖了中国人自我所具有的自 我中心的特征
1 Shaw, T. Foreword. In Chen, Xiangming. Sojourners and ‘foreigners’: A study on Chinese
students’ intercultur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Chinese). Changsha: Hunan Educational Press, 1996.1. p1
2. Sampson 关于 自足性自我 和 包容性自我 的理论
Sampson 在讨论 个体主义 问题时提出有两种不同的个体主义的本土心理学 其区别 源于自我与非我边界 the self-nonself boundary 的性质不同 自足式自我的个体主义
self-contained individualism 是一种边界坚实 标记清晰 强调个人控制和排他性的自我 概念 这种自我有明晰的自我领域和他人领域的区别 而 包容式个体主义 则与之不同 它的边界是流变的 且标记含混 强调的是场域对个人的权力和控制以及包容性的自我概念 这种自我的边界并不那么清晰坚实 而是可以将他人纳入边界之内的[5]
可以看出杨中芳关于 个己 的划分深受 Sampson 关于 自足式自我的个体主义 和 包容式个体主义 划分的影响 也与我国社会学人类学家费孝通的 差序格局 概念相吻 合 杨中芳和 Sampson 的划分都超出了一般社会心理学家的西方个体主义的立场 注意到 了边界的扩张或收缩式的自我的存在 因此 是上述各种关于自我结构及其边界划分理论中 最为出色的理论 但是 在概念的层次表达上仍然欠清晰
除了第一种划分外 后面三种划分都表现出文化心理学的意识 Sampson Markus 和 Kitayama 以及杨中芳都注意到了在不同的文化下 个体的自我边界结构将是各具特色的 可以说 他们观点蕴含了新的研究路向 也会给这方面的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如果我们参考 有关自我文化价值观的跨文化研究 将会对他们的理论价值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Markus & Kitayama 的研究将文化变量引入自我结构和边界概念之中 使过去西方人眼 中的自我不再是唯一的人类自我的表征 他们的发现对于整个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些问 题 提出了有力的批评 例如 社会影响 从众等 社会惰化和社会助长 态度与行为不 一致引起的认知不协调等 都不适用于解释由互赖结构的自我构成的东方社会 他们将不同 文化中的自我概念作为个体与社会行为连接的中介 较好地找到了解释人类行为的重要的 无法忽略的维度
杨宜音 1999 自我与他人 四种关于自我边界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述要 心 理学动态 北京 第三期 58-62
自我与他人 四种关于自我边界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述要
Self and others: A review of four
social psychological theories on self boundary
Greenwald & Pratkanis 和 Breckler & Greenwald 的分类揭示了自我的公私两个面向 通 过这一分类将自我与他人建立了某种联系 但是 这个 自我 是以身体 body 为边界的 因此 这个边界是清晰和明确的 公我 和 私我 不过是同一边界的两个面 而涉及到 群己关系的 群体我 概念也是如此 个体认同群体的目标和规范形成的 我们 概念 也 是以个体为基础的 即个体愿意将群体的目标和规范作为个体自己的目标和规范 或者 只 有通过认同群体 个体才可以达到仅仅依靠个体自己无法达到的个体自己的目标 可以看出 这一理论的背景是以个体主义为其特征的的文化社会 所有划分的基础是一个由独立的 有 选择理性和自由的个体具有的自我概念
至今 自我 到底包括什么 自我与他人有怎样的关系 自我觉知和自我蒙蔽的原因 是什么这些问题依然困扰着社会心理学 本文仅就有八十年代以来关 自我 边界划分方面 较有代表性的四种社会心理学理论进行简要述评
1. Greenwald 等人关于 公我 私我 和 群体我 的理论
Greenwald 通过对 自我卷入 ego-involvement 和自我觉知 self-awareness 概念的 统合 进行了自我任务分析 ego-task analysis [2] 在此基础上 Greenwald & Pratkanis 和 Breckler & Greenwald 提出从自我的动机层面将自我区分为 公我 public self 私我
2 Greenwald, A. G. Ego task analysis: An intergration of research on ego-involvement and self awareness. In A. H. Hastorf & A. M. Isen(Eds.), Cognitive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Elsvier North- Holland, 1982a. pp109-147.
A 独立性自我
B 互赖性自我
图 1 Markus & Kitayama 独立性自我和互赖性自我概念示意图
Markus & Kitayama 在解释上图时指出 图 A 中粗体的 X 代表的是 有意义的自我 表征 the significant self-representation 是一种 去环境脉络化的自我 decentextualized self 这种自我强调个体内在特征的完整性和唯一性 在此基础上表现出与他人的区别性与 独立性 它激励和推动个体去实现自我 发展独特的自我潜能 表达个体特殊的需要和权利 展示个体与众不同的力 在这种文化中 他人只是个体进行社会比较的对象 而比较的目 的不过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个体自己的内在特性
Sampson 的分析其创见在于他从自我概念的边界所反映出的内涵而不是从一些文化的 外在特征去寻找对于文化差别的解释 其中 他特别注意到自我边界的特征对于区分不同自 我的重要意义 这与我国学者费孝通先生以 差序格局 概念[8]来解释中国人的自我特征的 思想是一致的
3. Markus & Kitayama 关于 独立性自我 和 互赖性自我 的理论 Markus & Kitayama 研究了自我概念中的文化差异 提出了 独立性自我 independent self 和 互赖性自我 interdependent self 的分析构架[9] 他们认为西方人 以美国人为 代表 和东方人 以日本人 中国人为代表 对自我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 从西方社会心理 学的观点来看 个体应是指以自己的特性与他人相互区别的 自主的实体 而所谓自己的特 性 一般是指个体的能力 态度 价值观 动机和人格特质 这些特性必然影响和导致个体 的某些与众不同的行为 Markus & Kitayama 认为 许多东方文化中具有保持个体之间相互 依赖的机制 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 个体的自我其特点在于与他人的相互依赖 他们的观点 可由下图表示 见图 1
4. 杨中芳关于 个己 与 自己 的概念对比
香港学者杨中芳提出在 自我 的范畴内 区分 个己 与 自己 前者代表将自己 与别人的界限以个人身体为标志 在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通常称之为 自我 self 后者则代表一种不但包括个体的身体实体 而且还包括一些具有特别意义的其他人 即自己 人 她认为中国人的 我 属于后者[10] 为了清楚起见 我将这一区分以下表概括
Sampson 发现 尽管西方学者更熟悉 自足式自我的个体主义 大多以为这种个体主 义是唯一的 因此 许多研究以这一假设为其出发点 然而 从文化人类学 史学 女性 研究以及阶级阶层分析的研究成果看 在世界上 甚至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或文化类型里 存在着 包容式个体主义 并且在这些地区或文化类型里是有意义的 他引用文化人类学 家 Geertz 对 自足式自我的个体主义 是一种 特例 文化的评价[6]和历史学家 Morris 对
图 B 中的粗体的 X 同样代表有意义的自我表征 但是 显而易见 这些表征处于自 我与某些特别他人的联系之中 这样的表征强调的是个体与他人的联系与依赖 所以 个体 行为只有在特定的社会联系中才有意义 互赖性自我对自己的确定不是根据唯一性 而是根 据自己与他人有关的那些特性
根据这样的分析框架 Markus & Kitayama 从认知 情感和动机过程对两种不同的自我 结构和边界进行区分 他们发现 独立性自我有关自我知觉的信息一般来自自我特性方面 而互赖性自我有关自我知觉的信息一般来自重要他人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方面 独立性自 我的情感体验更多来自自身内部 例如感官需求带来的体验 而互赖性自我的情感体验更多 来自社会 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等较外在的因素 独立性自我往往成为推动个体表达自我和实 现自己内在潜能的动机 而互赖性自我则促使个体注重发展与重要他人的交往并获得应有的 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