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萨丕尔_沃尔夫假说_对外语学习的启示_姜静

合集下载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及其引起的争论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及其引起的争论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及其引起的争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及其引起的争论摘要: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我们的语言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和世界观,这一假说的两个主要组成局部: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自提出之日便引起了剧烈的争论。

在探讨与争论的过程中,人们对语言、思维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

关键词:语言;思维;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决定论;语言相对论;争论语言、思维与文化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语言和思维都承载着、依赖着文化。

从古代起哲学家们就在苦苦探求着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至今这一关系仍是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剧烈讨论的话题。

在探讨语言与思维、文化的关系时,我们不得不提到美国描写与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两个重要人物——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与本杰明?沃尔夫〔Benjiamin Whorf〕。

萨丕尔关于语言的理论及其思想后来被他的学生沃尔夫继续开展,后来成为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

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Plato〕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就认为,思维的范畴决定着语言的范畴,因此语言被看作是思维的外表与装饰物,这也就意味着语言被用作解码与表达思维的主要中介。

说话者的思维或意图能通过语言的运用被解码、表达和理解。

在20世纪初,萨丕尔—沃尔夫的语言决定论那么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维决定论〔Thought determinism〕截然相反。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主要是沃尔夫的学说,其思想来自萨丕尔,因此被人称作“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这个假说可以表述为:我们的语言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模式,相应地,不同的语言表达决定了我们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

这一假说主要由两个组成局部:一是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即语言决定思维;另一个是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即语言的结构多样化是无止境的。

浅析“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浅析“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浅析“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指一个形而上学和哲学上的假设,其主要的论点是人类的意识和灵魂是无物质的,它们不是在大脑和身体中产生的,而是属于一个非物质的领域。

这个假说是由物理学家施罗滕沃尔夫和哲学家斯图尔特萨丕尔提出的。

这个假说的背景是现代科学在描述人类的心智现象时遇到的困境。

这个理论最早出现于20世纪的中期,当时科学家们开始对关于意识和思维如何产生的问题感到困惑。

受到物理学中的“双缝实验”的启发,科学家们开始意识到我们接收到的关于自然界的信息并非总是与物理规律相符合。

因此,他们开始怀疑人类思考是如何在头脑内发生的,以及思考的过程是否是产生于脑部神经系统活动中。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提出虽然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但现在人们开始感到科学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当今世界,自然科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难以预测未来的阶段,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在某些方面上可能会解释一些现有难题。

这种看待人类存在的方式建立在分析人类生命的基本建构之上,它认为人类的心智和身体及其产生的现象是不可分割的。

这个假说认为意识是一种基本的现象,它超越了物质世界,存在于灵性领域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同时,这个假说还指出了人类意识和身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因为意识对身体的智能信息处理过程有着影响。

这个假说并不是一个科学上的定律或原则,而是一种哲学上的思想,这种思想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人类意识和其它人类思维现象的产生。

其主张超越了传统科学的理解方式,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和探讨人类意识和其它思考现象的本质和意义。

尽管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目前没有被证明是一个科学上的定律,但是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人们可以从中寻求关于人类内心和人性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同时,这个假说的提出还带来了一个新的思想启示,即思考和意识并不一定仅仅是生化过程的产物,而是一种复杂的现象。

在科学和哲学的交叉领域内,谈及任何关于意识和人性的话题都很深入。

这个假说或许是对现有的科学知识有所批判,但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为人们打开了一扇新的思考大门,它反映出了科学和人文领域相互交叉互动的特点。

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思考

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思考

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思考美国人类语言学家鲍阿斯认为:语言、文化与思维的形式之间存在着某种直接的联系。

在他的基础上,萨丕尔和沃尔夫得出两条结论:即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

语言决定论是说:人的思维完全由母语决定,一个人的语言影响着她对手客观世界的认识。

因为人们观察和感知世界的过程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

也就是说人们只能根据其母语对世界的概括或者描述来认识世界,这就表明了人们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言决定的。

语言相对论则是指:一种语言系统里的范畴和区别特征对这一语言系统来说是独特的,与其他语言系统不相容。

语言相对论的两层含义:一是一种文化中的内容。

只有用该文化中的语言才能得到充分表达。

另一层意思是,发源于某一文化中的概念,如果用只一种文化中的语言去讲,意思就会有所不同,至少在人们心目中唤起的意象不同。

在我看来,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中确实存在着片面甚至绝对的思想,就语言学决定论来说,在刚接触语言学的时候,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思维是第一性的,有了思维才有了语言。

对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都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因为一个正常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脱离语言而进行思维。

就拿最简单的道理,人们在对客观事物进行总结或者评价,就必须依赖于语言中的词和句子来表达。

没有词或者句子,人们的思维就没办法进行,同时,人们的思维必须考语言记录下来,沟通才能成为可能。

另外,语言也离不开思维,因为如果没有思维,就不会有思想,那么语言作为交流思想的工具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绝不是简简单单的前者决定后者或者后者决定前者。

现在看来,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已将上升到哲学的层面,对这一关系的讨论,也促进着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学科的发展。

首先,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是密不可分是,就像那个著名是比喻“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像是木头炉子生火。

”在思维和语言的关系上,我比较认同维果茨基的看法,即有“前思维阶段”和“前语言阶段”,二者不是同时的。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与外语教学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与外语教学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与外语教学《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与外语教学》被认为是西方外语教学中科学理论的第一次重大改革,这个假说由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学者、教育家孟德尔•萨丕尔 - 沃尔夫(1734-1794)提出,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外语教学的重要范例。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最原始的理念是“先学习语言结构,后学习词汇”,即先获取语法和句法知识,再学习词汇;这样外语学习者才能准确运用语法和句法,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根据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学习者先获取结构性语言能力,这项能力是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基础。

学习者可以在不熟悉语言词汇的同时,掌握和操练语法知识,这个过程就叫做结构语言能力的建立;它使外语学习者,尤其是儿童学习者能够学习外语时,以语法为主体,以词汇和习惯用法为辅,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外语的知识,辩识构成短语或句子的原子,并掌握组织元素和结构的关系。

针对不同的外语教学内容,萨丕尔-沃尔夫提出了三种级次性措施:一种是以抽象语法为基础的自然规律,这种方法要求学习者领会和大量操练语言规律,让他们掌握运用自然语言规律构建句子的基本技能;另一种是以实际道德行为为基础的惯和习惯,这种方式要求学习者学习用于交流的一般习惯短语,以达到流利的表达和听力的效果;第三种是以文化为基础的项目,要求学习者了解和能够用文化观念来表达整个文化背景知识。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为外语学习意识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强调以语法为基础,先学习语言结构,后学习词汇,使学习者可以正确用法运用外语的能力。

它的出现,丰富了外语教学的理论,有助于促进外语教学的发展,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学理念和策略,建立外语学习的成功之道。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谢谢观看
XXXXX
XXXXX
XXXXXX
其次,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也强调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当我们学习其他语言时,我们不仅可以获得新的交流工具,还可以接触到其他文化、历史和世界观。这种跨文化的理解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增强我们的文化敏感度,有助于我们这个假说也影响着我们对待语言变异和语言接触的态度。语言变异是语言发展的自然现象,而语言接触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更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更积极地对待这些问题,将它们视为语言生命力和文化丰富性的体现。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帮助学生理解和适应这些变化,培养他们的语言适应能力和文化包容心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目录
1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2
是语言学和人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由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和他的学生本尼迪克特·沃尔夫在20世纪早期提出。这个假说的主要观点是,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而且反映了文化、历史和世界观。这个假说认为,语言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语言的结构和词汇选择反映了文化、社会和心理特征
除了以上提到的方面,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还启发了我们对语言政策与规划、语言与认知关系的新思考
首先,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提醒我们,语言使用和语言政策会影响人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语言是人们思考和表达思想的主要工具,不同的语言使用和政策会导致不同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例如,某些语言强调主语和宾语之间的互动关系,这可能会影响使用该语言的人的互动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在制定语言政策和规划时,应考虑其对人们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此外,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还认为,语言与认知密切相关。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我们使用的语言的影响。语言的词汇选择、语法结构和发音方式都会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例如,某些语言的语法结构强调主语和宾语之间的互动关系,这可能影响使用该语言的人的思维方式,使其更加强调互动和关系的重要性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启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启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尔 一沃 尔夫” 假说 。本文将 简要介 绍这一假说的主要 内容 , 并结合 个人教 学经验 和感受 , 浅谈一 下基 于该假说
所得 到 的 一 些 教 学 启 示 。
[ 关键词 ) 萨丕 尔一沃 尔夫假 说 ; 言; 语 文化
[ 中图分类号 ] 0 [ H 9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 号] 08 1921 ) — 11 0 10 —54 (0 10 06 — 2 4
差异主要表现 在语 言方 面, 言随着 民族 的发展 而发展 , 语 语
言是一个 民族 的历 史 、 文化 、 风俗 的载 体。同 时洪堡特 由于 深受康德哲学 的影响 , 认为语 言是人 们借 以认识 客观现实 的
媒介 。到 了 2 0世纪 , 国印第安 部落语 言濒 临消亡 , 美 以博厄
tn ust u w ’ et n r’ u pa og e oo r n W s e ’o E r en’cl r” 1 3 : o r o ut e (9 9 u
7) 3 。萨丕尔和沃尔夫所认为 的语 言和思维 的这种相互 联 系 和相互 影响的观点 随后被 称之 为萨丕 尔 一沃 尔夫假说 。该 假说也被人们 理解为 两种 版本 : 言决定 论和 语言 相对 论 , 语
斯 ( .o s为首 的人 类 学 家 承 接 了拯 救 印 第 安 语 言 的任 务 , F B a)
工过程 的稻谷都 赋予不 同的 名称 。这 一发 现都有 力地 支撑 了沃尔夫认为的不 同 民族 的语言 反映 和记 录 了不 同民族 的
特 定 文 化 并 且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制 约 着 民族 文 化 的形 成 , 定 着 决 人 们 思 维 的 方 式 。因 此 他 得 出 结 论 “ tega … h rmma f p ro i Ho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理论观照下的外语教学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理论观照下的外语教学

有 学者 认 为 语 言相 对论 思 想 的胚 胎 早 在 古
希腊时期就孕育 了。但对语 言相对论 的基本 思
想有 较为 系统 而 明确 阐述 的是 1 纪德 国哲 学 9世
“ 假说 ” 包括两个 方面 的内容 : 种是强式 一
(tn e i ) 即语 言决 定论 (i uscdt nn sogvro , r sn 1gii e ni. n t e i , s 主张 语 言 结 构 决 定 人 的思 维 方 式 , 主 导 m) 并 着感 知行 为 , 即语 言决定 思维 、 念 、 度 等。语 信 态
界里 , 也并非只是生活在一个如常规理解 的那样
的世界里 , 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操语言 的摆 布 。[他 的这 种 观 点被 其 学 生 沃尔 夫 ( e. ” 3 Bn jmn e o ) i i Le a r 推崇并发扬光大。沃 尔夫强调 f 语言不是取决于语法 , 而是取决于语言中的逻辑 或推理 , 这种逻辑规律是所有民族所共有的。沃
( )、表兄( ”“ 妹 ”“ 弟) 、表姐( )等不同概念。汉 妹 ” 语中打的、 打铁、 打人 、 打拍子、 打官司、 打毛衣、
打哈 哈 、 喷 嚏 、 手 势 、 电话 、 打 打 打 打领 带 、 鱼 、 打 打车 票等 等全 用一个 “ ” , 打 字 而英语 中 却需 用 不
个极 端 的表 述 :人 并 非 只 是 生 活 在 一 个 客 观世 “
之后 , 一直是语 言学界争论不休 的话题 , 也是哲 学、 人类学 、 语义学 、 语用学 、 社会语言学和心理 语言学 , 甚至是信 息科学 、 病理学等等学科所 密
切关 注 的重 大课 题 。 “ 说 ” 引 发 的有 关 语 言 假 所

与语言学有关的经典例子

与语言学有关的经典例子

与语言学有关的经典例子
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包括语言的结构、语法、语音、语义、语用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与语言学有关的经典例子及其赏析:
1.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这是由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萨丕尔和他的学生本杰明·李·沃尔夫提出的一种语言相对论假说。

该假说认为,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会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例如,英语中的“雪”只有一个词,但因纽特语中却有很多个不同的词来描述不同类型的雪,这反映了因纽特人对雪的细致观察和分类。

这个例子展示了语言如何反映和塑造人们的认知和思维。

2. 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这是由神经生物学家Eric Lenneberg 提出的假说,认为人类学习语言的能力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内最为发达,过了这个阶段后学习语言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例如,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轻松地学习多种语言,但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时往往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这个例子说明了语言学习的生物学基础和时间敏感性。

3. 花园小径句(Garden Path Sentence):这是一种语法结构复杂的句子,读者或听者在初次理解时可能会产生误解。

例如,
“The horse raced past the barn fell.” 这个句子乍一看似乎是在描述马跑过谷仓后摔倒了,但实际上“raced past the barn”是修饰“fell”的状语,意思是“马跑过谷仓时摔倒了”。

这个例子展示了语言的歧义性和语言处理的复杂性。

浅谈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对中国外语教与学的启示

浅谈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对中国外语教与学的启示

浅谈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对中国外语教与学的启示作者:李丹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5年第01期【摘要】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探究语言与思维、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理论,是上个世纪语言学上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

语言影响思维作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核心部分,对我国外语教与学的启示一直未受到学界的重视。

本文试图从语言影响思维的角度探讨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对中国外语教学以及外语学习的启示和指导意义,以期促进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更上新的台阶,促使外语学习者更好地学习目的语,帮助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与思维外语教学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美国人类语言学家、早期结构主义语言学流派的主要人物之一萨丕尔以及他的学生沃尔夫所提出的学说。

它包括两个方面:语言决定论,即语言决定思维、信念、态度等,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完全不同,这是强式说;语言相对论,即语言反映思维、信念、态度等,语言影响思维,这是弱式说。

萨丕尔认为:“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你不可能找到完全相同的任何两种语言,可以用来表征完全一样的社会现实,因为不同的社会生存的物质世界是不同的,而并不是人们在一样的世界里贴着不同的标签。

简言之,思维与现实是相对于说话者的语言而发生改变的,两种语言由于在结构方面存在差异的缘故导致了它们对世界不同的认知。

”由此看来,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思想表达的媒介,语言形式影响着语言使用者对世界的看法。

由于语言受不同民族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多样性的语言反过来又影响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从而产生对同一世界截然不同的认知。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研究的继承与发展,标志着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语言影响思维的观点虽然未被证实,但已经为语言学界广泛讨论和接受,本文正是以此为基础展开论述。

语言的确要影响思维,但并不决定人的思维;语言间的差异是有限的,跨语言的理解是可以实现的。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视角下中式英语成因分析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视角下中式英语成因分析

An Analysis of Chi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apir-Whorf Hypothesis
作者: 笪婷婷
作者机构: 福建江夏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出版物刊名: 现代交际:学术版
页码: 86-87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4期
主题词: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中式英语 语言 思维
摘要: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语言和思维上的极大差异,翻译实践与对外交流中屡见不合规范、不知所云的"中式英语"。

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就主要探讨语言、思维、文化之间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文试图以这一学说为理论基础,分析"中式英语"的成因,并提出一些关于对策的思考。

塞丕尔——沃尔夫假说与英语学习

塞丕尔——沃尔夫假说与英语学习

塞丕尔——沃尔夫假说与英语学习
英语学习者有多种可用的学习方法,而塞丕尔·沃尔夫假说(Stephen Krashen Hypothesis)是其中之一。

塞丕尔·沃尔夫(Stephen Krashen)一位美国语言学家,提出这个假说来表明如何有效地学习英语。

假说建立在训练的四个基础上,即免疫论(acquisition),感知论(perception),知觉可记性(Monitoring Theory)和自然历史(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免疫论(acquisition)假定学习者可以从整体封闭的环境中自然地免疫知识和技能,而不需要经过思考。

感知论(perception)则是指学习者有能力从信息中提取有意义的内容,而不需要深入思考。

知觉可记(Monitoring Theory)表明,通过反复检查,学习者可以改正他们的误差。

最后,自然历史(Natural Order Hypothesis)指出,语法结构和发音模式的学习发生的顺序是自然的,可以被掌握。

根据沃尔夫假说,有效的英语学习必须采取“和谐主义”方法,既关注内容和直接免疫,又能够正确地审查自己的工作:“感知”和“监督”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推动学习,而完全关注免疫或知觉可记可能会阻碍学习进程。

由此,学习者首先要放慢学习进度,然后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仔细检查其作品的正确性上,因为一旦学习者一旦犯错误,就很难承受更多的背诵和思考。

通过和谐的理论,沃尔夫假说教授了学习英语者如何更有效地实现他们的目标。

它提醒学习者立足于免疫,同时将注意力聚焦于校正自己的错误。

通过采用这种学习方法,学习者可以更快地掌握英语能力并可以以更深刻的理解他们所学的内容。

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评论

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评论

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评论作者:胡菊芹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2期摘要: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20世纪在西方语言学界的颇具影响的理论假说,该假说又称为语言相对论其核心内涵是,人类不仅生活在客观世界里,也生活在主观世界里,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言结构主要是语法,不同的语言结构会影响使用者的思维习惯,导致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世界,从而导致他们对世界具有不同的感知、对世界产生不同的看法,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它同时也强烈影响和制约着思维。

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角度探讨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并试探性地给出作者的观点。

关键词:语言;思维;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259-02一、Introduction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is perhaps the most hotly debated topic in academic speculations on thinking. In the 1920s and 1930s,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has caused controversy and spawned research in a variety of disciplines including linguistics,psychology,philosophy,anthropology,and education.Until today it has not been completely disputed or defended or proved,the hypothesis has continued to intrigue researchers around the world.二、Review on Sapir-Whorf Hypothesis1.Review on the Strong Version—Linguistic Determinism.Linguistic determinism claims that language determines thought,and has been strongly opposed.We have seen four major doctrines of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found in the critical literature.They are accused of the following:a)espousing causal determination;b)espousing that language shapes color perception;c) espousing absolute nontranslatability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s because of the lack of lexical items;and d) presenting only linguistic data,which leads to circularity of evidence(Alford 1980). However,until now,there exist experiments to support the strong version.Let us look at Peterson and Siegal's study involving deaf children.Their study revealed two naturally occurring groups-deaf children of hearing parents and deaf children of deaf parents——which allow for a within culture test of linguistic relativity and their results offer direct evidence that language molds thought.2.Review on the Weak Version—Linguistic Relativity. Many now accept a “weak” version,more moderate relativity hypothesis,namely that the ways in which we see the world may be influenced by the kind of language we use.Despite all these controversies facing the linguistic determinism,there have been several studies performed that support at least the weak linguistic relativity hypothesis.In 1954,Brown and Lenneberg tested for color codability,or how speakers of one language categorize the color spectrum and how it affects their recognition of those colors.Their finding is clearly in support of the limiting influence of linguistic categories on cognition”(Penn 1972:16).However,there are two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linguistic relativity.Firstly,to what extent does language shape our thought and culture? Secondly,which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first cause,language patterns or cultural norms (刘润清、封宗信,2002:164)?三、ConclusionHere,I simply give my comments as follows:1.partly due to the different emphasis on the language structure,easterners and westerners have different thinking modes.Easterners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concrete,comprehensive,and subjective and inductive thinking;while westerners prefer thinking abstractly,analytically,objectively and inversely and deductively.On some extent,our languages determine our thinking.2.the common phenomenon in our life is that before baby can speak any language,he can think.If the baby is hungry and asking milk to drink,at this time,if you give him a toy,the baby would cry to refuse the toy.We can say that,without language,baby is able to think.The case can also be applied on the dumb person.3.we must admit that language is one of the principal ways in which we experience and interact with the world.Thus,we can say language does influence our thinking modes.4.if language determines thought,people who speak different language will at least distort the objective facts about the nature.Then we live in a confusing world,perhaps in a world filled with war,because the headquarters of the world would never reach a consensus about the dispute.5.if we still want to know whether language influence thought or to some extent,maybe it requires a measurement of human thought.For the time being,some researchers are testing human brain with some special kind of machines,but no definitely results produced.Perhaps,we may dissect human brain to study the brain organization and how it functions,so as to further understand how the brain woks.However,this is inhuman.6.maybe the last choice,we maybe resort to God,thanks to God’s perfect and mystery creation to settle this unending research.Bibliography:[1] Birk-Seligson,Susan,1990.The Bilingual Courtroom:Court Interpreters in the Judicial Process.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 Dan Moonhawk Alford,1980.The Great Whorf Hypothesis Hoax:Sin,suffering and Redemption in Academe. California:Phoenix Associates.[3]David G.Mandelbaum,1958.Sapir,Edward:Selected Writings of Edward Sapir in Language,Culture and Personalit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4] John B.Carroll,1956.Whorf,Benjamin nguage,Mind and Reality:Selected Writings of Benjamin Lee Whorf.Massachusetts:M.I.T.Press.[5]窦卫霖.思维方式差异对语言交往的影响[J].上海大学学报,2004,(4).[6]梁海英.从语言与思维的角度再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5,(2).[7]林新华.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再认识[J].外语教学,1998,(4).[8]马壮寰.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几点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1).[9]刘润清,封宗信.语言学理论与流派[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view on Sapir-Whorf HypothesisHU Ju-qin(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Technology,Xuzhou 221000,China)Abstract:Do all human beings think the same way regardless of the way they speak,or is the way people think influenced by the language they speak? This paper intends to review on Sapir-Whorf Hypothe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thought,and tentatively give my comments on this great hypothesis.Key words:language;thought;Sapir-Whorf Hypothesis[责任编辑王晓燕]。

浅谈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说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浅谈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说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浅谈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说对外语教学的影响作者:刘念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3年第10期【摘要】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说是20世纪语言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就是语言决定思维。

作为一种语言理论,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说中的合理成份对外语教学的作用一直未受到学界的重视。

本文试图从语言影响思维的角度探讨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说对外语教学所具有的意义。

【关键词】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说;语言思维;外语教学【Abstract】Sapir Wolfe hypothesis is a theory which had a great significance in Linguistics of last century whose core lies in language deciding thinking. As a language theory, the effect of the hypothesis 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has not been paid attention to by the academic circl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Sapir - Wolfe hypothesis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from the viewpoint of language influencing thinking.【Key words】Sapir-Wolfe hypothesis;Language think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说是20世纪语言学上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该假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语言决定论,即语言决定思维、信念、态度等。

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也不同。

它是这一理论的最初假说,即强调语言在塑造人的思维方式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由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反证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由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反证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由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反证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发表时间:2009-03-24T22:28:59.403Z 来源:《魅力中国》第一期作者:秦勤[导读] 摘要: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自问世以来就倍受争议,假说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语言决定论,但是事实上存在着很多反证向这一假说提出挑战语言和思维作为一个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自产生之日起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语言和思维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二者的起源与发展规律的不同;而二者又在很大程度上相互依赖。

对二者关系的科学认识一直是哲学、语言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争论的话题。

到了现代,争论开始围绕萨丕尔(Sapir)、沃尔夫(Whorf)所提出的假说展开。

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本质是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的观点是:语言的结构决定语言使用者对客观世界的看法;语言怎样描写世界,我们就怎样观察世界;世界上的语言不同,所以各民族对世界的分析也不同。

这里“语言使用者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其实就是思维,所以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的本质旨在说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即语言和思维谁决定谁的问题,或者说是先后问题,假说认为语言决定思维的。

假说的相反的观点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设法在其语言中找到表现方法:人们由于珍视身边的某些事物并以相应方式对待这些事物,因而他们在使用语言时就反映出他们这种特有的处事态度和方式。

简言之,就是思维决定语言。

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反证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指语言决定思维,如果假设这种说法成立的话,下面的现象又如何解释呢?有研究说,先天性的聋哑人,即使没有上过聋哑学校,不懂手势语,仍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儿童2岁才能说些简单的话,但是婴儿从第5个月开始就能根据颜色和形状区别事物,这种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甚至本质属性进行的概括,事实上已经是一种抽象思维的过程,这种思维活动就是在语言产生之前就有的;现代解剖学对30万年前到5万年前早期智人头盖骨的声道模拟分析,那时候的人还不能发出最简单的元音,也就是说那是人类还没有有声语言。

现代语言学中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现代语言学中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现代语言学中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作者:冯志伟汪学磊周建来源:《现代语文》2020年第11期摘要:主要对现代语言学中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加以介绍,分别讨论这个假说中提出的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

语言决定论认为,语言结构决定人的世界观和认知过程。

语言相对论认为,受语言决定的认知过程对于不同的语言来说是各不相同的,是相对的,不同的语言将会导致不同的世界观。

关键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决定论;语言相对论一、萨丕尔与沃尔夫简介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1884~1939)是20世纪初著名的美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

1884年,萨丕尔出生于普鲁士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889年,随家人移民到美国。

萨丕尔青年时代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日耳曼语和其他欧洲语言,然后转而学习人类学,并于1909年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

1910~1925年,他从美国到了加拿大,在渥太华的民族博物馆担任人类学组主任,负责调查北美的印第安语。

他把北美印第安语划分为六个基本的支脉,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描写,尤其注重采用描写语言学的替换和分布的方法,来研究这些语言的形式结构,成为描写语言学的先驱者之一。

1925~1939年,萨丕尔又从加拿大回到美国,先后在耶鲁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任教,讲授美洲印第安语课程,并从事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

萨丕尔的主要著作是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1](《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2]。

在这部著作中,萨丕尔认为语言是“了解社会实际的指南”。

他指出,人们的很多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他们所说的语言的影响。

人们并不能独自生活在大自然之中,也不能像一般人理解的那样独自生活在社会之中,而是受着他们所使用的交际工具语言的支配。

事实上,大自然和社会这样的客观世界是建立在社团语言习惯的基础之上的,语言形式对于人们在这样的客观世界中的倾向性具有强制性的控制作用。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对外语学习的启示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对外语学习的启示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对外语学习的启示
姜静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1(000)036
【摘要】1.引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Sapir-Whorf Hypothesis)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中重要学说之一.它是从人类语言的多样性出发,探究语言和思维、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论.它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语言形式决定着语言使用者对宇宙的看法;语寿怎样描写世界,我们就怎样观察世界;世界上的语言不同,所以各民族对世界的分析也不同.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的概念框架是各不相同的,并因此影响他们的思维模式."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所涉及的语言和思维、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之后,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总页数】1页(P201)
【作者】姜静
【作者单位】宿迁高等师范学校外语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启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J], 周舒怡
2.“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J], 李志巧
3.“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J], 李志巧
4.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探视中英文颜色词的翻译 [J], 高雪;李容纳
5.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看《一九八四》新语特征 [J], 陈思颖;戴雪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萨丕尔沃尔夫假设

萨丕尔沃尔夫假设

萨丕尔沃尔夫假设萨丕尔沃尔夫假设(Sapir-WhorfHypothesis)是一种可以跨越文化界限的重要理论,指出语言会影响人们思考和观察世界的方式。

它是由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和德前语言学家沃尔夫(Benjamin Whorf)联合提出的。

他们认为,人们受语言、文化和历史环境的影响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思维模式,通过使用特定的语言,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认识体系,这一体系对人们的思维习惯,认知模式和对外部事物的理解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般来讲,人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完善,从而加深了他们对内容的理解,以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认知观念和行为模式。

语言的影响力表现在不同的层面。

它可以以系统的形式影响人们的语言表达,从而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思维模式以及对外部事物的理解能力。

Sapir-Whorf Hypothesis指出,一种语言只能提供相对独特的、有限的可用词汇,因此最终影响着一种文化的思维框架和认知模式。

比如,语言中的某些不可或缺的概念可能在另一种语言中不存在,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有一个新的概念。

在这种情况下,每种语言都可能为人们提供一种可以理解和表达外部事物的独特语言概念,从而建立一种新的观念体系。

Sapir-Whorf Hypothesis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学研究和文化研究中。

事实上,萨丕尔沃尔夫假设在跨文化传播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Sapir-Whorf Hypothesis强调,文化和语言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而且文化可以通过语言得到表达。

因此,当我们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时,我们必须考虑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以及这门语言如何影响他们对这个文化的看法。

Sapir-Whorf Hypothesis也被用于分析新一代的语言习惯与认知理论。

我们可以观察某个社会的语言习惯如何随着新一代的出现而不断演变,以及新一代的语言如何影响他们对外部事物的看法。

根据Sapir-Whorf Hypothesis,语言可以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从而改变人们的认知观念和行为模式。

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与外语教学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与外语教学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与外语教学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摘要: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起源受Boas的影响,Sapir也开始思考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若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不同,这些人的思考方式也会不同吗?在语言的认识方面,Sapir有一类比:他认为语言与走路的性质不同:走路是遗传的、生理的、本能的功能,而说话则是非本能的、习得的、”文化”的功能,1、必须区分作为不同系统的母语和第二语言由于不同的语言间的差异,人们使用不同语言去认识世界,就会得到不同的“世界图景”,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强调语言对思维的影响,蕴藏在语言中的“思维”,必然会对外语学习者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摘要:萨丕尔-沃尔夫理论是上个世纪语言学上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其理论的核心就是语言决定思维。

本文主要阐述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起源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外语教学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起源受Boas的影响,Sapir也开始思考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若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不同,这些人的思考方式也会不同吗?在语言的认识方面,Sapir有一类比:他认为语言与走路的性质不同:走路是遗传的、生理的、本能的功能,而说话则是非本能的、习得的、”文化”的功能。

关于语言与思维,Sapir认为语言是工具,思维是产品,没有语言,思维是不可能的。

人在思维时由于往往感受不到无声语言符号的存在而认为可不用语言进行思维,而语言是一种结构,是思维的框架。

我们要研究的正是这种抽象的语言,而不是实际说出的话语。

此外,他还注意到语言的普遍性:人类的一切种族和部落都有自己的语言。

尽管这些语言在词汇数量和分类方法上不同,但语言的基本框架在各种语言中都已发展的十分完善。

因此,语言是人类最古老的遗产,文化的任何其他方面都不可能早于语言;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可言。

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对外语教学的启示1、必须区分作为不同系统的母语和第二语言由于不同的语言间的差异,人们使用不同语言去认识世界,就会得到不同的“世界图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信息
的信息,可以从该系统其他信号中再次获得,那么这个信号所载的信息 即为冗余信息(何星,2000)。
冗余信息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就是词语的重复,包括同一词语的 重复、同义词或近义词的重复以及同一事物不同指称的重复。而重复 现象在英语中大量存在着,在修辞上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反复(Repetition)辞格。反复的格式特点是:词、词组或句子重复使用,在语言中 有规则地复现,或连续复沓,或前后呼应。英语反复辞格可大致分为两 类,即连续反复(Immediate Repetition)和间隔反复(Intermittent Repetition)(徐鹏,2007)。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对外语学习的启示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外语系 姜 静
1.引言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Sapir-Whorf Hypothesis)是美国结构主义语 言学中重要学说之一。它是从人类语言的多样性出发,探究语言和思 维、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论。它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语言形式决定着语 言使用者对宇宙的看法;语言怎样描写世界,我们就怎样观察世界;世界 上的语言不同,所以各民族对世界的分析也不同。使用不同语言的人 的概念框架是各不相同的,并因此影响他们的思维模式。“萨丕尔—沃 尔夫假说”所涉及的语言和思维、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从二十世纪三四 十年代提出之后,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假说”分为强式和弱式两种。强式也称作语言决定论,即语言决 定思维;弱式也叫作语言相对论,即语言不同的人,思维也有不同。大 多数学者接受和认同的是语言相对论这一弱式假说。由于人们对“假 说”内容的不同理解,验证的困难,以及人们各自研究视角和切入点、方 法和理论背景等等的差异,使得人们对“假说”的研究结论难以统一,产 生褒贬不一的看法,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研究结果。正如桂诗春所言“不 同学科的语言学家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取向和认识。”这更显示出“假 说”理论研究的魅力所在。本文旨在解析“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进一 步理清语言、思维、文化之间的关系,以深化人类对客观世界和自身的 认识,彰显“假说”的研究价值和理论意义。 2.“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对外语学习的启示 语言影响思维,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差 异。语言的某些特点从微观上却对人们的认识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这 一点可以从各国的词汇、语法上得到验证。 欧洲一些语言中表示颜色的词汇就有几十个,而在非洲个别语言 中表示颜色的词仅有表示黑色和白色两个词汇。表示颜色的丰富词汇 使讲该语言的人从小就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学习、辨认和区分各种不同 的颜色及其色调,从而客观上提高了他们对各种不同色调、颜色的认识 及辨别能力, 而对于其语言中只有两个词汇的某些非洲人来说由于词 汇的笼统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习惯中便不太注意颜色之间的细微差别, 因而他们对各种不同颜色的敏感性及辨别能力相对来说也要低一些, 即使他们有一些颜色的概念,这些概念也是比较模糊和不确定的。 又如,爱斯基摩语有几十种表示“雪”的词,而英语只有一个 snow, 这说明爱斯基摩人对雪的思维认知跟说英语的人不一样。再如中国人 用“稻”、“米”、“饭”分别表示带壳的米、去壳的米和煮熟的米,而美国人 只用一个 rice。 因此,我们认为由于文化的多种多样,使得语言也是如此。学习一 门外语意味着也要像说这种语言的人一样去看世界,学习这种语言反 映思想、习惯和社会行为的方式。可以利用这一理论解决英语教学中 词汇及语法上的难点。 比如,当我们提到语言学的上下义关系中的下义词缺损现象时,总 会想到“cousin”这个词,它可以表示中文里的表兄弟姐妹和堂兄弟姐 妹 。 分 析 这 种 现 象 的 成 因, 我 们 会 想 到 中 国 存 在 的 严 重 的 男 女 不 平 等。从这一个词可以看出,在说英语国家,男女不平等的情况要好得多, 因为他们用一个词来表示。甚至说英语的人不在意,同辈之间年纪的 长幼,关系是平等的,这和中国不同。《弟子规》中出则弟写道,“兄道友, 弟道恭”,意思是说,做哥哥的应该友爱弟弟,做弟弟的应该恭敬哥哥。
分析 本诗中最明显,最重要,可以说是唯一的一个反复辞格,就是“what man has made of man”这一句。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行走于大自然中时对法国大革命的忧虑和感 叹。“what man has made of man”在诗中出现两次,分别在第二节末句, 最后一节末句。 “what man has made of man”在诗中共出现两次,反复出现的文字, 往往可能是“a powerful thematic device”(钱媛:99)。而且,两次出现的位 置均在句末,第二次是在全文末,根据英语句法中的“END-FOCUS”原 则,“what man has made of man”是信息的重心,是作者要强调的信息,也 即对法国大革命的忧虑与感叹,面对法国大革命后期,革命党内部的自 相残杀,诗人才有如此悲呼。 从修辞学的角度,属于间隔反复。间隔反复是指同一单词、短语或 句子反复使用但不连接,而是间隔出现。这种反复给人的感染是逐步 加深或加强的,可以强调重点,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加语言的韵律感;从 篇章层面来看,恰当的间隔反复可以增强叙述的条理性和生动性,使整 个语篇结构紧凑,呈现出层次性、连贯性和整体性特点。以《写于早春》 这首诗为例,在第一节中,诗人徜徉在大自然的丛林中,丛林中随处可
参考文献 [1]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M].于晓等译.三联书店,1988. [3]王跃平,张莉莉“. 语言相对论”思想的发展轨迹[J].中国矿业大 学学报,2008,1. [4]Foley, W. A. 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M].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7. [5]姚小平.人类语言学家沃尔夫的遗产——读《论语言、思维和现 实》[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 [6]林新华.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再认识[J].外语教学,1988,(4): 527. [7]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8]张兴.语言与思维及文化的关系[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 (2):28229. [9]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10]罗选民.英美社会与文化[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11]Mandelbaum, D.G. Ed., Selected Writings of Edward Sapir. [M].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49.
— 201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参考文献 [1]谢祖钧.英语修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2]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3. [3]刘玮.永恒的孤独——华兹华斯《孤独的割禾女》文体分析[J]. 外国文学,2009.9:90-92. [4]钱 媛. 实 用 英 语 文 体 学[M]. 北 京 :外 语 教 学 与 研 究 出 版 社 , 2006.1. [5]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6]徐鹏.修辞和语用——汉英修辞手段语用对比研究[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杨铭.冗余信息、修辞格反复及其翻译[J].外语教学,2002.11: 59-63.
见生机勃勃的鸟儿,然而处如此的美景之中,处在如此的“sweet mood” 中,诗人涌上心头的是“sad thoughts”,感受是“grieved my heart”,如此反 差,让人印象深刻。两次反复出现的“what man has made of man”都是在 处于如此舒适的大自然美景中,诗人心中的感慨,尤其是“what man has made of man”第二次出现在全诗末尾,应该说是诗歌的中心思想。这 样,第二节末的第一次反复使得诗歌结构完整,前后呼应,深化了主题。
结论 通过分析《写于早春》诗中反复辞格的使用,我们可以看出,英语中 反复辞格的运用,尽管体现了形式和信息的冗余,具有可删除性,但删 除之后的整体表达效果会大为受损:不仅文采逊色很多,而且作者的意 图和情感表达乏力。因此,可以说,出于反复辞格考虑的英语“冗余信 息”并不冗余,它能使表达更富条理性、层次感和连贯性,使文章浑然一 体。
在语法的教学中,我们也可以使用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对习语的 形成展开认识,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英语的基本句式。
英语通常将重要的话放在后面说,如语法上形式主语的句型。学 生对此理解非常困难。作为形式主语的 it 并无实际语义,只是为满足 语法上的需要,避免句子头重脚轻,它代替的是句子的逻辑主语。
如,It is easier to lose friends than to make friends.这句话的真正主语 是:to lose friends than to make friends。
而中文的习惯却是把重要的部分放在句首。这句话译为: 交朋友难而失去朋友比较容易。 因此,我们可以将此差异做如下解释: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两种语言的区别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思维 方式。一个民族的语言特征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也会渗透到 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乃至于文化中,形成这个民族与众不同的文化现 象。某种语言特征长期作用于这种语言的使用者,使他们接受一种心 理定式,再通过这种心理定式影响下的行为表现出来,我们认为,这就 是某种语言中句式的形成原因。 3.结语 正如之前提到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暗示着语言不是一种简单 的描绘经历的方式,而是定义经历的方法。尽管该理论引起了语言学 界 的 强 烈 争 论, 但 是 该 假 说 对 语 言 与 思 维 关 系 的 阐 述 具 有 重 要 的 意 义。它对人们解决语言与思维这一古老的课题有很大的启示和促进作 用,广义上说,语言包含了人们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以及生活 思考的方式。正如文化是多样的,语言也是如此。既然语言是一个民 族看待世界的样式,那么不同的语言结构具有不同的价值系统和意义 系统;第二语言教学就应该以目的语特点出发,以目的语的结构特点来 进行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