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动力学角度看饮食与心理

合集下载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及其对心理治疗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及其对心理治疗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及其对心理治疗

的影响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他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对于心理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介绍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以及它对心理治疗的重要影响。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的概述

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从动力学的角度来解释人类行为和精神活动。该理论主要包括意识结构理论、动力冲突理论以及防御机制理论。

在意识结构理论中,弗洛伊德将人类心智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面。意识层是人们当前能够感知和思考的心理活动,前意识层包含一些能够转化为意识活动的不随意识涌现的心理内容,而潜意识是人类大部分的心理活动所在之处。

动力冲突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和精神活动受到来自潜意识的冲突影响。这些冲突往往涉及到原始的欲望和道德约束之间的矛盾。弗洛伊德认为,这种冲突会产生焦虑和病理症状。

防御机制理论是心理动力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个体为了减轻焦虑和防止潜意识冲突的影响而采取的心理防御机制。常见的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回避、投射、转移等。

二、心理动力学理论对心理治疗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对心理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突破潜意识

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潜意识是个体心理活动的核心,而且潜意识中

存在着各种冲突和不可意识的欲望。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通过和患

者的对话和隐喻表达等方式,帮助患者突破潜意识的阻碍,更好地认

识自己的内心世界。

2. 解剖动力冲突

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和精神活动受到动力冲突的影响,这些冲突会引发焦虑和病理症状。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

从精神动力学角度看饮食与心理

从精神动力学角度看饮食与心理

从精神动力学角度看饮食与心理

第一篇:从精神动力学角度看饮食与心理

从精神动力学角度看饮食与心理

饮食作为任何生物最基本的一种生存本能,也是人类生命早期最突出的主题,它包括食物和进食两个部分。因此它不仅具有基础性的生物学意义,同时也具有深刻的心理学的意义。

来源:精神分析佛洛依德

1、引言

精神动力学是由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学派的基础和核心概念,主要用以解释人类各种精神功能和精神活动之间发展、变化及相互作用的过程。例如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我、自我及超我之问冲突的产生,本能欲望的增强或减弱、滞留或释放,冲突及应对冲突而形成的各种心理防御机制等,因而精神动力学也被称为深层心理学。而且它认为越是在个体生命早期发展中突出的主题,围绕其形成的心理需求特征和精神地貌形态对个体的影响越是深远,因此精神动力学的决定论使其具有某种达尔文主义的色彩。

饮食作为任何生物最基本的一种生存本能,也是人类生命早期最突出的主题,它包括食物和进食两个部分。因此它不仅具有基础性的生物学意义,同时也具有深刻的心理学的意义。婴儿吸吮妈妈的乳房,是他与世界之间产生的最原始和最基本的一个联系,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婴儿不仅得到了食物的满足,而且获得了一种口腔快感。这个看似简单实则重大的联系,与人类一些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功能密切相关,如安全感、控制感、依恋关系及自尊感等。因此食物不仅是能量的来源,也是快乐的来源。同时饮食还具有社会文化的意义和功能,如提供文化认同和归属感等。本文拟从精神动力学的视角来谈谈饮食习惯、饮食行为、饮食文化等与个体的心理及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厌食症的心理动力学解读

厌食症的心理动力学解读

厌食症的心理动力学解读

厌食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常出现极度担忧体重和形象,导致食欲减退,进而引发严重的营养不良。这种疾病的形成涉及多种因素,包括心理、社会和生物学等方面。本文将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解读厌食症,探讨其潜在的心理动力学因素。

1. 自我认同与自尊心理

厌食症患者常常对自己的体重和外貌存在极高的要求,他们追求完美的自我形象,并将其与自尊心理紧密联系。在心理动力学理论中,自我认同和自尊心理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厌食症患者常常对自己的外貌和体重持有不现实的期待,他们希望通过控制饮食来达到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形象,以此来提升自尊心理。

2. 控制与自主心理

厌食症患者往往有强烈的控制欲望,他们试图通过控制饮食来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情绪。这种控制欲望反映了个体对自己生活的不确定性和无力感的回应。在心理动力学理论中,个体对控制的需求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通过控制来减少焦虑和不安。厌食症患者试图通过对饮食的严格控制来获得一种自主感,以此来缓解内心的不安。

3. 紧张与压力心理

厌食症患者常常有较高的紧张和压力水平,他们可能面临来自家庭、学业、社交等多方面的压力。在心理动力学理论中,个体的心理压力可以导致心理冲突和防御机制的激活。厌食症患者可能通过控制饮食来缓解内心的紧张和压力,将饮食作为一种情绪调节的手段。然而,这种健康方式的代价是严重的营养不良和身体健康问题。

4. 家庭环境与亲密关系心理

家庭环境和亲密关系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心理动力学理论中,家庭环境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理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发现,厌食症患者的家庭环境常常存在过度关注体重和外貌的现象,他们可能受到家庭成员的负面评价和压力,进而形成对自己体重和外貌的过度关注。此外,家庭中的亲密关系也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厌食症患者可能通过限制饮食来回应家庭关系中的冲突和压力。

饮食失调的心理治疗和康复方法

饮食失调的心理治疗和康复方法

饮食失调的心理治疗和康复方法饮食失调是一种心理障碍,包括暴食症、厌食症和暴食-净化综合征。这些疾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

心理治疗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将介绍饮食失调的心理治疗和

康复方法。

一、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治疗饮食失调的常用方法之一。该疗法通过帮助患

者改变对饮食和身体形象的认知,以及培养积极健康的行为模式,达

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1. 认知重塑

在认知行为疗法中,患者通过自我观察和记录来识别不健康的饮食

行为和思维模式。治疗师会引导患者审视他们对自己身体形象的认知,帮助他们找出负面的思维模式,然后逐步替换为积极的思考方式。

2. 食物暴露

食物暴露是一种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在治疗中广泛应用于暴食症

和厌食症患者。通过在治疗环境下接触触发食欲的食物,患者可以逐

渐降低对食物的焦虑感,达到控制饮食的目的。

二、心理动力学疗法

心理动力学疗法是一种探索个体内心冲突和潜意识需求的治疗方法。在饮食失调的治疗中,心理动力学疗法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深层

心理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

1. 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是心理动力学疗法的核心技术之一。治疗师通过引导患者

自由联想,不加限制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想法。患者可以通过此过程,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冲突和需求,并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

2. 梦境解析

梦境解析是心理动力学疗法中的一个重要补充技术。通过分析患者

的梦境,治疗师可以揭示其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和需求。这有助于患

者认识自己的困扰,并开展相应的治疗措施。

三、支持性心理治疗

支持性心理治疗是一种关注患者情感需求和提供情感支持的治疗方法。在饮食失调的治疗中,支持性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深入探索个体的潜意识来解决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它的理论基础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动力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受到潜意识的影响。精神分析通过与病人的对话和分析来揭示潜意识中隐藏的冲突和欲望,帮助病人更好地了解自己,减轻内心的负担,从而改善心理健康。

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潜意识。潜意识是个体意识之下的无意识部分,它包含了被压抑和被忽视的感觉、欲望和冲突。这些在潜意识中积累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冲突,如果不得以适当的方式释放或处理,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精神分析通过与病人的对话和分析来揭示潜意识中的这些问题,并帮助病人解决它们。

在精神分析中,治疗师通常会使用自由联想技术,即病人自由表达思维中的任何想法、感觉或记忆,无论它们看似无关紧要或令人困扰。通过分析自由联想的内容,治疗师可以发现其中的相关主题、情节以及与潜意识中的冲突有关的内容。这种分析可以帮助病人理解自己的潜意识动机,并找到解决冲突和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

另一个精神分析中常用的技术是梦境分析。弗洛伊德认为梦境是潜意识的表现,是隐藏的欲望和冲突在潜意识中的编码。治疗师通过与病人探讨梦境的细节和象征意义,帮助其理解梦境中的隐含信息,从而揭示潜意识中的问题和冲突。

精神分析的目标不仅仅是治疗病人的心理疾病,更是帮助他们发现和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增长的能力。通过与治疗师的互动和对话,病人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欲望和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挑食儿童的情绪需求与饮食行为的关系

挑食儿童的情绪需求与饮食行为的关系

挑食儿童的情绪需求与饮食行为的关系

挑食是许多儿童都会面临的饮食问题。有些孩子非常挑剔,对食物

的种类和口味都有明确的偏好,而对其他食物则表示抗拒或排斥。这

种饮食行为常常引起父母的困扰和担忧。然而,众多研究表明,挑食

儿童的饮食行为与他们的情绪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探讨挑食

儿童的情绪需求与饮食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一些解决挑食问题的

建议。

一、情绪需求对挑食行为的影响

1. 不安全感

部分挑食儿童可能会有不安全感,对新鲜的事物或陌生的食物持怀

疑态度。这种不安全感往往源于环境变化、恐惧与焦虑等情绪因素。

孩子们更愿意选择他们熟悉的食物,以此来寻求安全感。

2. 控制欲望

挑食儿童通常对自己的食物有较高的控制欲望。这反映了他们内心

的一种成长需求,希望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主导权。当孩子面对食物选

择时,他们可能感到权力的差距和无法掌控的情绪,从而选择挑食来

满足这种控制欲望。

3. 想象力和好奇心

挑食儿童通常更喜欢色彩丰富、形状有趣的食物,这与他们的想象

力和好奇心有关。这些孩子可能对创新的食物或者摄入方式缺乏兴趣。

他们更喜欢熟悉的食物,因为这样可以让他们在饮食过程中保持掌控感。

二、应对挑食问题的建议

1. 创建安全环境

为挑食儿童提供一个充满安全感的环境是关键。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参与食物制备过程,让孩子参与其中,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对食物的掌控力。此外,父母应保持耐心和理解,不要强迫孩子吃任何他们不想吃的食物。

2. 提供各种选择

提供给孩子多样化的食物选择,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可以让孩子参与食谱的制定,鼓励他们选择新的食物品种或口味,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保证每餐都有一些他们习惯的食物,以确保他们的营养摄入。

精神动力理论

精神动力理论

• 2、神经症性焦虑 • (1)个体由于惧怕自己的本能冲动会导致他受到 惩罚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它来源于自我对来自 本能的自我威胁的知觉。当自我意识到本能需要 的满足可能招致外来的危险时,就会感到焦虑和 恐惧,因此这种焦虑主要来自我们自身人格的内 部。 • (2)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法,就是要把未 知的、被压抑的本能威胁提升到意识中来,将神 经症性焦虑转化为现实性焦虑。
• 弗洛伊德早期把它视为性本能的一种内在 的、原发的动能、力量。但后期,把它泛 化成一种包罗一切爱的或生命本能的力量, 几把力比多解释为生本能。
• 当力比多向外投注时,会选择对象,可能 是人,也可能是物。这种投注对象是可以 转移的,并经常产生一些心理现象。
性本能与自我本能的区别?
1 、性本能可以延缓或者压抑,而自我本能 则具有紧迫性,不能将其简单的从意识领 域压抑到前意识领域。
(三)本能的特点 1 、来源:身体的某个器官或某一部分所发 生的肉体过程,是人体的需要和动力。 2 、目的:寻求满足,只有消除本能来源中 的刺激状态才能获得满足,降低由需要产 生的兴奋和紧张。 3、客体:满足身体需要的对象或手段。 4 、动力:本能所具有的力的大小或能量的 多少。
(四)本能的种类
精神动力理论
从动力学的观点来研究心理或人格的结构系统是弗 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1、人格是一个动态的能量系统,这个系统的运动、 变化和发展需要能量,这个能量是来自人格系统 的内部,叙事、操纵人格系统的能就叫做心理能。 一个人的本质和行为,取决于能量再起心理结构 系统中的分布情况。 2、一切作用于人格结构的能都来自本能,本能作为 一定量的心理能是整个心理结构系统的动力基础。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治疗方法有什么特点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治疗方法有什么特点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治疗方法有什么特点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治疗方法有什么特点

建立在精神分析学派理论基础上的心理疗法,这类疗法是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观点,以心理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创立的。该理论认为病人的心理障碍是由于压抑在“潜意识”中某些幼年时期所受的精神创伤所致。

通过内省的方式,用自由联想的方法将这些痛苦的体验挖掘出来,让焦虑的情绪得到发泄;并对病人所提供的谈话内容进行分析解释,使病人领悟,从而改变原行为模式,重建自己的人格,而达到治疗目的。

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精神分析疗法、分析性心理治疗、认知领悟疗法等。

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Psychoanalysis therapy)又叫心理分析疗法,是心理治疗中最主要的一种治疗方法。

心理分析疗法为弗洛伊德所创立。应用此疗法使病人从无拘束的会谈中领悟到心理障碍的症结所在,并逐步改变其行为模式,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精神分析疗法所采用的技术有: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梦的分析(dream analysis)、移情(transference)、解释(interpretation)。

精神分析疗法应用于:癔病、心理创伤、性心理障碍、人际关系障碍、焦虑症、抑郁性神经症、强迫症、恐怖症、抑郁症、适应障碍。

分析性心理治疗

分析性心理治疗是对经典精神分析疗法的一种改良。

是指治疗者通过帮助患者了解,分析和认识其病态或不健康行为的根源及性质,从而达到领悟并改善症状的一种较为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

它与早期弗洛伊德长程的“精神分析”方法有所区别,尽管也应

心理治疗在饮食障碍治疗中的效果评估

心理治疗在饮食障碍治疗中的效果评估

心理治疗在饮食障碍治疗中的效果评估

饮食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包括厌食症、暴食症和暴食-呕吐综合征。这些问题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还严重影

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在饮食障碍的治疗中,心理治疗被

广泛运用,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将评估心理治疗在饮食障碍治疗中

的效果。

一、认知行为疗法(CBT)在饮食障碍中的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在饮食障碍治

疗中也被广泛采用。CBT通过帮助患者意识到不良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并利用认知重塑技巧来改变其思维方式,从而促进健康的饮食行为。

由于饮食障碍患者常常存在着不健康的思维模式,例如对体重和外

貌的过度关注、自我否定和低自尊等,CBT通过与患者合作解构这些

不健康的观念,并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身体形象。此外,CBT还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和策略,教授患者适应性的应对技巧,例

如调试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和管理应对压力的方法。

二、家庭疗法在饮食障碍中的应用

家庭疗法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饮食障碍患者与家

庭成员建立健康的沟通和亲密关系,从而促进康复和治愈。

在家庭疗法中,治疗师与患者及其家庭成员一起工作,探索家庭中

可能导致饮食障碍的因素。家庭成员通常扮演着患者康复过程中的支

持者和促成者的角色,因此改善家庭环境和亲密关系对于饮食障碍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在家庭疗法中,治疗师会引导家庭成员进行开放和诚实的对话,增强互相理解和尊重。同时,治疗师也会教授家庭成员关于饮食障碍的知识和技巧,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支持患者的康复。

三、心理动力学疗法在饮食障碍中的应用

每天学点心理学之674:生活中的精神能量守恒定律,明白了就能释然万事皆休。进食障碍

每天学点心理学之674:生活中的精神能量守恒定律,明白了就能释然万事皆休。进食障碍

每天学点心理学之674:生活中的精神能量守恒定律,明白了

就能释然万事皆休。进食障碍

到专业美文和精彩案例分析,尊享心理咨询。

精神动力学治疗(续)

在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和医患同盟的基础上,使病人逐渐了解有些人,是以进食表达内心的种种情结。

幼童常以拒食的方式争夺母亲的爱,使母亲发愁,认为他有病。

有些病人在潜意识中,因嫉妒而产生攻击和侵害的思想。这些思想引起罪恶感,不允许本人有欣赏进食的愉快感。

有些病人因攻击和侵害思想而产生绝食,为赎罪行为,犹如忏悔性的斋戒。

有些病人在潜意识用害人的想法,以困扰其嫉妒的人物。

治疗师使病人了解本人情结所在,采取正确的心理防御方法,知道如何过一个更愉快的生活。

惧怕丧失管制的能力,害怕失去依靠而必须独立自主,对自己评价太低,过分要求完美境界,对于父母的要求和嫉妒等情感,都是治疗中要研讨的问题。

一系列的解释和修通,需要选择适当的时机,过早或过快的介入,会破坏治疗关系,使病人难以接受,最终拒绝治疗。

今日精选案例分析

全球确诊病例累计53125683例,死亡1296151例。境外输入3662例。

能量守恒定律是物质世界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精神世界的能量转换同样符合能量守恒定律。

人生境界有三个层次,为了生活被动做不喜欢的事。为了舒适做喜欢的事。为了成长主动做不喜欢的事。

让你痛苦的人是贵人,让你痛苦的事是幸事。因为痛苦能量的消耗,自然会转化为快乐的能量,蓄积于体内待发。

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主动做困难的事,要参透世间万物,必须在苦难中修行,以转换蓄积足够的轻松快乐能量。进而获得成功的幸福感。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精神动力学治疗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精神动力学治疗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精神动力学治疗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精神动力学治疗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精神动力学治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刚刚阅读完了《心理学与生活》中的相关内容:精神动力学治疗。

文中一开始指出了心理分析的治疗目的:它是重建个体心灵内部的和谐,增加本我的表现机会,降低超我的过分要求,使自我的力量强大起来。对于治疗师来说,核心目的是要了解病人是如何采用压抑过程去应对自己内心的冲突的。病人的症状体现的是无意识层次传递出来的信息,说明某些地方出了问题。传统的精神分析工作是尝试使病人长期压抑的记忆得到恢复,然后对痛苦的情感进行修复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传统的精神动力学治疗中,治疗师采用许多不同的技术来帮助病人将被压抑的冲突带入意识之中,并帮助解决这些冲突。这些技术包括自由联想、对阻抗的分析、梦的解析以及对移情和反移情的分析。

自由联想让病人头脑处于自由的状态。分析师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每种想法和感受,而不管这些想法、感受是否重要。弗洛伊德坚持认为自由联想中的内容不是随机出现的,而是事先存在于个体的内心。分析师的任务就是探索这些联想的源头,并确认外显词语背后的重要反应模式。分析师鼓励病人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通常是针对某些权威人士的,由于害怕受到惩罚或报复而被长期压抑在无意识之中。在自由联想的过程中,病人有时会表现出阻抗,不能或不愿意讨论某些观念、意愿或经历。这类阻抗被认为是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障碍。心理分析的目的就是要打破阻抗,使病人敢于面对那些使他们感到痛苦的观念、意愿和经历。

动力心理学与心理动力学

动力心理学与心理动力学

动力心理学与心理动力学

1.引言

1.1 概述

动力心理学与心理动力学是两个互相关联的重要心理学领域。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这两个概念,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性。

动力心理学是指研究个体行为中内在驱动力的心理学分支。它关注的是人的欲望、动机、目标和动力,以及这些因素对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影响。动力心理学的核心观点是,人的行为受到内在的动机和外部刺激的双重影响。通过了解这些动机和驱动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心理动力学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它强调人类心理过程中潜意识的作用。心理动力学假设,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受到潜意识冲突的影响。这些潜意识冲突包括人的欲望、需求、压抑的冲突和心理防御机制等。心理动力学通过分析个体的潜意识来揭示和解决这些冲突,从而提供心理治疗和个人成长的途径。

虽然动力心理学和心理动力学都关注人的动机和驱动力,但它们在一些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动力心理学更侧重于研究和理解人的动机和行为,尤其关注外部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而心理动力学更关注人的内心冲突和潜

意识对行为的影响,更多地从心理治疗和个人成长的角度进行研究。

总之,动力心理学和心理动力学都是有关个体内心驱动力和行为动机的重要研究领域。通过比较和理解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个体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为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启示。

1.2文章结构

1.2 文章结构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探讨动力心理学与心理动力学之间的关系和区别。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概述,并介绍本文的目的。接下来,将分别在第2节和第3节详细介绍动力心理学和心理动力学的定义、背景和主要理论。在第4节,将通过对比两者的共同点和差异性,以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动力心理学和心理动力学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对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和应用。

心理健康《偏食、挑食坏处多》教案

心理健康《偏食、挑食坏处多》教案

心理健康《偏食、挑食坏处多》教案

教案:心理健康《偏食、挑食坏处多》

教学目标:

1. 了解偏食、挑食的定义和特征。

2. 了解偏食、挑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3. 学习调理偏食、挑食行为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偏食、挑食的定义和特征。

2. 偏食、挑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学步骤:

Step 1: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图片或描述一些食物,引导学生讨论自己的喜好和不喜欢。然后引出偏食、挑食的概念,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

Step 2:了解偏食、挑食的定义和特征(10分钟)

教师通过讲解给学生介绍偏食和挑食的定义和特征,如只吃某些特定食物、对新食物抗拒等。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或身边人的偏食、挑食行为。

Step 3:讨论偏食、挑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偏食、挑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如营养不均衡引起身体不适、缺乏新鲜食材的刺激可能导致心理疲劳等。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或身边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偏食、挑食的关系。

Step 4:介绍调理偏食、挑食的方法(1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调理偏食、挑食行为的方法,如逐渐引入新食物、改变食物的烹饪方式等。鼓励学生提出其他调理方法,并进行讨论。

Step 5: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偏食、挑食行为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尝试新的食物,并注意均衡饮食。

Step 6: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偏食、挑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和调理方法的文章。

教学资源:

1. 图片或描述食物的素材。

2. PPT或白板。

评估方式:

1.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程度。

心寻心理·精神动力学基础组培训项目毕业报告写作要求

心寻心理·精神动力学基础组培训项目毕业报告写作要求

心寻心理·精神动力学基础组培训项目毕业报

告写作要求

《心寻心理·精神动力学基础组培训项目毕业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时光匆匆,转眼间,心寻心理·精神动力学基础组培训项目已接近尾声。在这充实而难忘的日子里,我们收获了知识、友谊和成长。今天,我荣幸站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的毕业报告。

首先,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心理学和精神动力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课堂上,我们系统学习了心理学知识,了解了人的心理构造和行为模式,更加深入地探讨了精神动力学的理论和应用。这些知识不仅开拓了我的思维,也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实践环节的临床实习更是让我亲身体验到了心理咨询的过程和技巧,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

其次,这段时间的组培训项目让我结识了一群优秀的同学和师长。我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鼓励,共同进步。在和大家的交流中,我获取了更多的信息和思想碰撞。同时,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也对我影响深远,他们的教诲和指导让我深感受益匪浅。在这里,我要向他们真诚地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最后,我深刻认识到心寻心理·精神动力学基础组培训项目对我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会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为建设更美好的社会做出贡献。

总之,心寻心理·精神动力学基础组培训项目是我人生中宝贵的经历,我会永远怀念这段美好的时光。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牢记所学所得,不断努力,不负韶华。最后,再次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人,谢谢大家!

谢谢!

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疗探索心理动力学和认知行为疗法

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疗探索心理动力学和认知行为疗法

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疗探索心理动力学和认知

行为疗法

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疗探索:心理动力学和认知行为疗法

精神疾病是一类广泛存在于人群中的心理问题,它们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帮助患者摆脱这种困扰,心理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干预手段崭露头角,并曾被证实在某些情况下具有显著的疗效。本文将着重探讨两种主要的心理治疗方法:心理动力学和认知行为疗法。

一、心理动力学治疗

心理动力学治疗作为一种深度心理治疗模式,旨在帮助患者解决潜意识中的内心冲突。这种治疗方法的核心概念是,思想和情感的冲突来源于个人无意识层面的动力。心理动力学治疗试图通过探索个体的潜意识层面,找到不同心理冲突的原因,并帮助患者意识到这些冲突对其行为和情感上的影响。

在心理动力学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会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如自由联想、梦境解析和暗示等来帮助患者探索其内心的冲突。通过与治疗师的互动,患者可以逐渐认识到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和欲望,进而解决与之相关的情绪问题。

二、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以意识、思考和行为为核心的治疗方法。它认为,个体的心理问题往往与其思维和行为模式紧密相连。认知行为疗

法旨在帮助患者发现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并通过改变行为模式来缓

解症状。

该疗法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认知重构、行为技能训练和家庭治疗。在认知重构中,患者需要认识到自己的负面思维模式,并学会通过积

极的思维方式来重构这些模式。行为技能训练旨在帮助患者掌握一些

应对技巧,以应对可能引发症状的刺激。家庭治疗则侧重于患者与家

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家庭支持来促进康复过程。

精神动力心理学推荐必读书目

精神动力心理学推荐必读书目

精神动力心理学推荐必读书目

一、经典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文集,共八本:

《癔症研究》、《释梦》、《性学三论与论潜意识》、《精神分析导论》、《精神分析新论》、《自我与本我》、《达•芬奇对童年的回忆》、《图腾与禁忌》。

推荐理由:这些书是精神动力学的基础,也是学习精神动力学和心理学的重点书籍。

二、客体关系心理学学派

克莱因文集,共三本:

《爱、罪疚与修复》《儿童精神分析》《嫉羡与感恩》《儿童分析的故事》。

推荐理由:了解客体关系心理学,首先要了解这四本书。

三、自体心理学派

科胡特的三本书:

《自体的分析》、《自体的重建》《精神分析治愈之道》

推荐理由:本书的学习自体心理学的必读书目

四、自体关系心理学派:

《自体的发展》

推荐理由:本书开创性的提出自体的发展阶段,以及发展阶段结构化的心理机制,并第一次提出自体关系心理学的概念。阅读本书后,读者将对自体心理学也豁然开朗,容易理解很多。因此阅读自体心理学书籍,可以先从阅读这本书开始。

五、主体间性学派

《主体间性心理治疗》

《当代自体心理学:多样性的新发展》

《体验的世界,精神分析主体间性理论及其应用》

推荐理由:了解主体间性心理学,必须要看的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精神动力学角度看饮食与心理

饮食作为任何生物最基本的一种生存本能,也是人类生命早期最突出的主题,它包括食物和进食两个部分。因此它不仅具有基础性的生物学意义,同时也具有深刻的心理学的意义。

来源:精神分析佛洛依德

1、引言

精神动力学是由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学派的基础和核心概念,主要用以解释人类各种精神功能和精神活动之间发展、变化及相互作用的过程。例如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我、自我及超我之问冲突的产生,本能欲望的增强或减弱、滞留或释放,冲突及应对冲突而形成的各种心理防御机制等,因而精神动力学也被称为深层心理学。而且它认为越是在个体生命早期发展中突出的主题,围绕其形成的心理需求特征和精神地貌形态对个体的影响越是深远,因此精神动力学的决定论使其具有某种达尔文主义的色彩。

饮食作为任何生物最基本的一种生存本能,也是人类生命早期最突出的主题,它包括食物和进食两个部分。因此它不仅具有基础性的生物学意义,同时也具有深刻的心理学的意义。婴儿吸吮妈妈的乳房,是他与世界之间产生的最原始和最基本的一个联系,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婴儿不仅得到了食物的满足,而且获得了一种口腔快感。这个看似简单实则重大的联系,与人类一些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功能密切相关,如安全感、控制感、依恋关系及自尊感等。因此食物不仅是能量的来源,也是快乐的来源。同时饮食还具有社会文化的意义和功能,如提供文化认同和归属感等。本文拟从精神动力学的视角来谈谈饮食习惯、饮食行为、饮食文化等与个体的心理及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2、饮食、情绪和性格

在精神动力学的视野和框架下,摄食行为不简单是一个物质能量流动的过程,它还具有丰富的心理学涵义。在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需求中,有许多与“象征性摄食”相关的主题如:攫取、占有、控制、吞并、吸纳、依赖等等。那么是否可以从一个人的饮食习惯和饮食行为的特征来预测一个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及特征呢?

2.1、饮食口味

从一个人饮食的口味偏好,可以推测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和情绪特征。如饮食偏重口味的人相较于偏清淡口味的人,情绪活跃程度较高,情感体验更强烈,情绪的平衡性更弱。生活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处于较高的应激水平时,他的口味会不自觉地加重,会更倾向于选择麻辣辛等重口味的饮食。对甜食的渴求在很多情况下,似乎是对性需求的一种象征性满足。有研究表明,食用甜品所引发的神经生化反应与女性性高潮时的神经反应具有很大的类似,这是否可以解释生活中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选择甜品来缓解焦虑和体验愉悦感?体形较胖的女性比纤瘦的女性也更倾向于喜食甜食,这也许和她们现实生活中更缺乏性需求的满足有关。另外,我们从一些具有地缘性饮食的口味特征,也可以看出饮食与个体情绪和性格特征之间关系的端倪。如在我国的川、湘、渝、赣等地区,人们喜好辛辣口味的食物,故多

盛产“辣妹子”“川妹子”等“辣不怕”性格特征的人群。虽然个体的饮食习惯和性格特征之间的交互关系机制尚未得到科学的实证,但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是不言而喻的。

2.2、偏食行为

饮食习惯中的偏食行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测个体某种人格特质的倾向性。对某种或某类食物坚决地、不合常理地拒绝,往往提示个体人格中的强迫影像:行为方式的刻板、内心世界的僵化缺乏弹性、某些仪式性的观念和行为、对秩序偏执的追求及相对应的对失序的过分恐惧、严厉的“超我”下对人对己的苛刻等。当然对某一个特别事物的癖好或拒绝,也可能意味着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与偏食对象或者其象征物相关的特殊心理事件。因为食物的多重象征性,对食物的选择风格可以被高度看做是个体建立关系的模型。与偏食相反,有一类所谓“吃百家饭”“吃香喝辣”的人,这种人对食物的开放性态度往往也体现在他们生活的其他方面,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多表现得豪爽、开放和适应,在行为方面也具有更多的创新性,敢于突破自己,突破常规思维,生活态度也较积极。

2.3、进食速度

一个人的进食速度可以预测其焦虑水平。进食快速的人往往在行为的其他方面也表现出一致的特征,如:走路快、说话的语速快、工作的进度快等,而且这类人往往对等待缺乏耐心,对不确定和模糊的情境不能容忍。他们往往容易对别人的“慢”表达不满和愤怒,在人际交往中也表现出控制和支配的特征。从精神动力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特征,倾向于追溯至个体早期阶段的喂养方式和母亲的神经特征来解释。往往是因为母亲对孩子的需求没有及时地予以回应、互相矛盾或没有预期的情感表达以及母亲自身的强势和神经质等,都会使得孩子无法在安全依恋的抱持背景下建立其自身的安全感、自恋、信任等健康心理的基石,从而对其在以后的分离‐个体化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同理,一个吃饭时过于磨蹭、三心二意的人,也会在其他方面表现出这种拖沓、纠缠不清、被动的特征,这可能和其早期的喂养过程中被忽视或者重要抚养人的缺席有关。有意思的是,无论是进食速度过快或过慢的人,饮食的规律性都比较差,即使是有些人因为客观原因如工作要求等使得他们无法按时规律地进餐,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这是他们潜意识中对“无预期”事件的强迫性重复,或是对“偏执‐分裂”的固着。

2.4、不良饮食嗜好

特殊的饮食成瘾如吸烟和酗酒,可以预测个体的亲密关系质量。大量的研究表明,烟瘾和酒瘾等行为障碍和恶劣的家庭人际关系具有高度的相关。据此可以推测吸烟和饮酒行为是个体对无法充分满足的情感需求和亲密需求的病理性补偿。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对吸烟和饮酒过度依赖是个体心理发展中口唇期固着和停滞的表现,固着和停滞就意味着需求未被充分满足,或由于母亲缺乏帮助孩子升华的能力,使孩子无法顺利完成其在每个发展阶段特定的发展任务。而口唇期的发展任务就是建立安全感、信任感和良好的依恋关系。如果发展受阻,这个影响会迁延至后面的发展阶段,影响其后的心理能力和心理品质培养,如自我控制、自我认同、自尊感等。

3、进食障碍的精神动力学解释

进食障碍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AN)和神经性贪食(BN)两大综合征,好发于14-20岁的年轻女性[1]。对于进食障碍的病因,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看法。心理动力理论认为进食障碍是儿童早期未解决冲突的反映,认知行为理论认为进食障碍是关于体形与外表的错误观念的产物,家庭系统理论认为负性的家庭环境同进食障碍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已有的临床经验和研究表明进食障碍的病因,涉及到社会、家庭、个人以及生理等多个方面[2]。那从精神动力学的角度来看,进食障碍的病人试图解决的是什么冲突呢?进食障碍的病人在人格层面体现出哪些倾向性呢?这里分别从进食障碍病人的几个突出症状表现来谈谈。

3.1、体相障碍

无论神经性厌食或神经性贪食,都存在对自身体重和形体过分的病态的关注[3]。尤其是患有AN的病人,过分的节食行为已经使她们的体重远远低于正常体重,但她们仍然认为自己胖。这种体相障碍预示着她们对保持瘦小体形的一种偏执性的追求,这传递了她们拒绝长大的潜意识信息。

3.2、闭经

因为节食引起的内分泌系统紊乱,会导致许多AN女性病人产生闭经的症状。月经作为女性成熟的标志性事件,对女性的性身份认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AN病人的闭经症状则象是在宣示:“我讨厌那件事,我拒绝被当成一个真正的女人”,这是女性缺乏对自己性别身份认同的象征性表达。

3.3、拒食

AN病人对食物的敌视和拒绝,则更像是象征性地表达对家庭的忠诚和反叛。它能平稳家庭系统,它可能是向父母求助的一种方式,能够表达力量,能阻止自杀冲动,转化性压力,从关系中游离开来,延迟成长,减轻分离焦虑,能使人感到自己的独特性[4]。

3.4、暴食和呕吐

与AN病人不同,患有BN的病人则多表现出对食物的一种非常矛盾的需求和态度。她们会采取暴食后又诱导呕吐的方式来表达和处理她们的情绪问题,而且在临床治疗中她们比AN病人更多地报告无助、绝望等情绪[5],进食障碍的病人伴随有情感障碍的比率较高,一些研究者甚至认为进食障碍是情感障碍的一种变式[6] 。这种对食物既需要又拒绝的矛盾态度,和鲍尔比的矛盾型依恋在其内部心理机制上有着一致的地方,而在其生物形态上更类似于一种饱和性抑制的反应过程。对食物的餍足行为下面压抑着强烈的愤怒和攻击,而暴摄和呕吐则更像是把病人内心深处这些无法处理的强烈情绪加以外化,以致于他们希望通过控制饮食来控制自己的愤怒和缺陷。

3.5、攻击性

有研究认为,进攻性特质是饮食障碍病人最重要的精神病理内核。进攻性特质大多来自于家庭关系和模式的扭曲和儿童时期的经历,表现为敌意、易激惹、易怒,不能自我保护,不能正常表达愤怒等等,这些都是AN和BN病人常见的精神症状。BN病人的易怒特质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