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的解放看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传统的多重意蕴
[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当今社会问题
[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当今社会问题【试卷考卷】第一篇当今社会问题:工程技术相关论文工程技术亦称生产技术,是在工业生产中实际应用的技术。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工程技术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说技术哲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发生了三次转向,并体现出多元互补的样态,那么,当下中国的工程技术哲学研究恰好反映了这样一种努力。
一、技术哲学转向的考察近年技术哲学转向话题备受关注,张卫、朱勤、王前的《从Techn特刊看现代西方技术哲学的转向》[1]给出一个清晰且详尽的轮廓,呈现出技术哲学“三种转向“的先后次序与内在逻辑,揭示发生转向的具体原因。
该文指出最早发生在西方“经典技术哲学”传统内的“两种类型的经验转向”---面向社会的经验转向和面向工程的经验转向,克服了经典技术哲学的局限:对技术的批判、否定态度,强决定论色彩,对具体技术差异、技术实践的忽视。
问题是,无论“面向社会的经验转向”,还是“面向工程的经验转向”,都带来了新的代价:丢掉了早期技术哲学关注技术的社会及政治影响的传统,丢掉了以前的批判的、超越论传统,把规范性分析变为一种纯粹的描述性研究,甚至把对技术本身的研究作为最终目的,从而丧失了技术哲学的社会价值。
新的弊端呼唤技术哲学再次转向---“伦理转向”,它是对“经验转向”重描述轻规范的一种纠正,是对规范性研究的一种回归。
然而,这一转向仍不完备,以至于使技术哲学面临着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克服“经验转向”和“伦理转向”的片面性,如何把经验转向的描述性研究和伦理转向的规范性研究结合起来。
因此,费贝克指出,我们需第三种转向(third turn):这种转向对于描述性研究来说,技术的伦理和政治意义需要给予重视;对于规范性研究来说,我们不但要去“分析”(analyzing)技术伦理,而且要去“做”(doing)技术伦理。
林慧岳和夏帆在其《经验转向后的荷兰技术哲学:特文特模式及其后现象学纲领》[2]中论述了荷兰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范式,在后现象学分析框架下形成的“特文特模式”具有描述性维度与规范性维度,通过双重聚焦价值和非伦理部分,提供了一种技术哲学的视角,并且“经验转向”在“特文特模式”的后现象学纲领下引入文化元素,将推动技术哲学的“文化转向”。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国内研究述
收稿日期:2021-01-13基金项目:贵州省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项目(CJT201701)作者简介:张丽(1995-),女,贵州都匀人,硕士研究生;陈俊(1980-),男,湖北天门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人类解放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历史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马克思的初心与使命。
马克思穷其毕生精力致力于探求人类解放的道路,致力于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发展,由其创造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深刻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展示了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是马克思的主导价值取向,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始终,从过去一直传承发展到今天,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历史性和实践性。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1]。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一直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焦点,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类解放”思想被赋予不同含义,其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系统梳理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总结并反思其中的不足与缺憾,对进一步深入研究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内涵目前,国内学术界的观点普遍认为,“人类解放”具有其特定内涵,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而言,这是由处于社会中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所规定的。
“人类解放”具体而言,就是要使人的个体素质、生产能力、社会关系等方面得到充分解放。
通过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国内研究述评与前瞻张丽,陈俊(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遵义563000)摘要:国内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研究积累了丰硕的成果,主要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内涵、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实现路径、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时代价值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总体而言,国内研究成果丰硕,不仅丰富了“人类解放”思想的内容,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水平,而且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奠定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然而在当前研究中也存在一些缺憾。
马克思恩格斯技术价值思想探析
马克思恩格斯技术价值思想探析巨乃岐【摘要】The technological value is the core of Marxist technological philosophy.Marxism maintain that technology is the basic existing mode and active form,a tool and medium with which man acts on nature each other,a road though which subjects and objects develop mutually,a determining actor by which productive forces develop,a foundational power and the first driving force by which science is promoted,persons are liberated and persons' liberty is realized in the concrete,historical social practice.%技术的价值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的核心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和活动形式,是人与自然能动作用的工具和中介,是主客体互动发展的通道,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在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实践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人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的根本动力和首要变量。
【期刊名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32)002【总页数】8页(P5-12)【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技术价值【作者】巨乃岐【作者单位】信息工程大学理论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18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说是实践哲学、技术哲学。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技术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直接关涉人的本质存在,是人的实践活动和价值存在,既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也是人类自我解放、自我实现和自由发展的手段、中介和通道。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的科学理论,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全面发展,同时,通过消除剥削和压迫,实现人的解放。
本文将从哲学、经济、政治、文化四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指导。
一、哲学视角在哲学上,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类社会历史的物质基础之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社会制度的进步。
只有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人们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自身的全面发展。
同时,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的精神发展,主张培养人的才能和素质。
这包括提供全面的教育,使人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有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
只有在人的思想觉悟提高的基础上,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解放。
二、经济视角在经济领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经济基础的改善和财富的公平分配。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有制经济,通过消除私有制和剥削关系,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只有当所有人都能够享有基本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时,人们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和解放。
同时,马克思主义主张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劳动变得更加轻松高效,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去追求精神和文化上的发展。
经济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政治视角在政治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民主的政治制度和人权的保障。
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实现人民对国家和社会的民主管理和监督。
只有在人们能够平等参与政治决策的基础上,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解放和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公正和权利平等。
它对于人的解放的理念,主张消除剥削、打破阶级差距和社会不平等。
只有通过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和平等的社会秩序,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机会。
四、文化视角在文化领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尊重人的多样性和文化差异。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是关于人的解放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是关于人的解放,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是关于人的解放,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从本质上强调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科学严密地论证了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这一思想不仅为开放和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而且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超越了阶级和时代。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我们应该顺应历史潮流,充分认识到只有实现人的发展才能最有效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经济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一、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简要梳理要理解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首先要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就人在其现实性而言,“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既然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就不是天然的,而是在实践中、特别是劳动的实践中形成的。
在人的实践中,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变化,生产关系也会随着发生变化,作为生产关系的一种形式,人的社会关系必然会发生变化。
因此,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一般的人的本质,相反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从根本上说,就是来自于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发展的最根本动因在于人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即人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从劳动、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
主张从一定的社会关系考察人,特别是结合社会的生产关系研究人。
马克思将人的发展视为社会进步的尺度,把“人的发展”的价值取向理解为对人的生命活动之自由自觉性质的强调:从肯定作为“自由的存在物”的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到倡导人的“自由发展”,皆是如此。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
在马克思看来,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因为“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摘要: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特征包括:鲜明的时代特色、立足现实的实践性、显著的创新性、坚持自力更生的自主性和为民、利民的人本性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引言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
中国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下,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他们的科技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是对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体现,因此他们的科技思想都不可避免地镌刻了时代的烙印,紧密地反映了当时时代的需求。
[1]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涵科学技术观是一种关于技术的发展规律与本质的理论体系。
科学技术观分析了技术的体系结构、本质与属性,与此同时分析了这种发展影响社会系统的途径,并探讨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一,技术的实践性。
人对自然界的实践水平与能动关系总是技术在本质上的反映,技术总是代表着人对自然界的利用的一种活动和过程。
从根源上说,实践活动的发展是伴随着技术的发展的。
也就是说,技术不只是人类改造自然、实现目的的实践活动,它更是生产劳动的过程和手段。
科学与技术从一出生就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把自然物在人的需求的基础上,加工成为具有使用价值的人造物的劳动活动,就是技术的实践性。
浅析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_赵晶晶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二 一四年第一期技术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文化已成为当代的主流文化形态,科学研究之本是追溯学术源流,这就使人们把目光聚焦在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上,尽管马克思没有专门的有关技术哲学的著作,技术思想也不属于马克思思想体系的主流,但是他探讨过许多技术问题,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技术思想材料。
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的技术思想进行总结,经过提炼形成了研究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专著。
这些专著不仅仅具有学术价值,还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形成及内容概述(一)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形成马克思生活在19世纪,是资本主义社会迅速发展的时期,这其中包含以18世纪末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和19世纪中叶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这些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引起了马克思的密切关注和深入思索,进而形成了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
在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形成的发展历程中,国内外学者都有相关的论述,本文主要引用国内学者的论述,其中乔瑞金是这样认为的: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以异化劳动为核心思想的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形成阶段,这阶段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代表作;以机器代替劳动为核心思想的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成熟阶段,这阶段以《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为代表作;以及以关于人的本质与社会本质研究为核心思想的系统阐述与理论应用阶段,这阶段以《资本论》为代表作。
国内学者牟焕森认为“马克思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研究向度对人类改造自然的技术实践进行反思”。
反思内容可归纳为“一个主线三个切入点”的历史模型,即以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为理论主线,先后以人文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和工程学传统的剖析为切入点对技术进行反思,构成三个发展阶段,最终完成《资本论》。
这三个阶段依次呈现,构成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由诞生、发展到成熟的历史结构。
马克思对于人的阐述
马克思对于人的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追求是全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对人的深刻理解,使人的解放具有丰富的内容。
马克思超越了传统哲学,在对人的理解问题上,也实现了从抽象的、一般的人到现实的、具体的人的转变。
梳理马克思对人的理解,可以选取如下四条论断。
01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1845年的春天,马克思写下了一句传世名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要注意的是,马克思并不是要给人的本质下一个定义,而是指出了理解人的本质的思路和方法。
相比于抽象讨论人的本质,马克思更愿意讨论现实社会中的人的存在状态。
应该从人的本质出发讨论人,还是从现实生活出发讨论人,这是马克思青年时期颇为纠结的问题。
直到1845年,马克思确立了面向社会历史的新哲学,这个问题才豁然开朗。
理解这个命题,就不能把人理解为具有先验不变的本质,而要看到人实际上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无论是从生物层面强调人的欲望和冲动,还是从意识层面强调人的理性,都容易把一种永恒不变的本质加诸人。
但是,所谓人的本质,并不是历史发展的起点,而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的。
把人理解为抽象的个体,与现代市民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以物理学中“原子”的方式理解个人,对应着商品经济的普遍化。
而从社会关系中理解人,则意味着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
只有改变世界、改变社会关系,才能丰富人的本质,推动人的发展。
02 人既是剧中人也是剧作者马克思强调从社会关系中去理解人,并进一步具体化地提出了“现实的个人”。
“现实的个人”是有生命的个人,这些个人有肉体组织,离不开与其他自然的关系。
但人与其他动物是不一样的,区别就在于人们以自己的生产劳动为中介与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不是像其他动物那样直接活在自然状态之中。
“现实的个人”也是处于交往关系中的人。
这种交往体现在家族关系的构建上,进行人类自身的繁衍,也体现在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上,以及民族和民族的关系上,并最终构成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
马克思“人的解放”论述立足点的三个层面
马克思“人的解放”论述立足点的三个层面作者:张凌杰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7期摘要:马克思“人的解放”论述的立足点是现实的、历史的、实践的个人。
在此之上,可以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个层面来看待这一立足点和“人的解放”问题。
这三个层面是辩证统一的,它们共同为马克思的哲学探索起到了“铺垫”的功能。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解放”论述立足点三个层面一、引言马克思关于人和人的解放的思想,将讨论视域从脱离实际生活的云端拉回到了人的现实世界中,把其哲学着眼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
正是由于马克思关于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乃至“哲学”的问题是从现实的、具体的、实践的个人出发,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从根本上颠覆了包括黑格尔哲学在内的传统哲学,并且正是在这个“批判”传统哲学的辩证思考过程中逐渐完善了其关于人和人的解放的学说。
二、“人的解放”论述之立足点(一)现实存在的人马克思关于“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的思考是在前人探索基础上扬弃的过程。
要想穿越人类的“秘密”来把握“人是什么”,就要立足于人的存在方式,而不是脱离“存在”,用抽象出的意识来言说,本没有绝对“孤立”的意识,“意识[das Bewuβtsein]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das bewuβte Sein]”。
[1]在这样的思路基础之上,马克思指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1]为了走近对现实的人之“准确”理解,马克思勇敢地扬弃了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对人的抽象理解。
他认为黑格尔的人,是将抽象的、虚妄的自我意识遮蔽了现实中活生生的人的观点。
马克思讲道:“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是和自我意识等同的。
”[4]“黑格尔把人变成自我意识的人,而不把自我意识变成人的自我意识,变成现实的人即生活在现实的实物世界中并受这一世界制约的人的自我意识。
”[3]黑格尔把人的本质视为精神,却忽略了人本身的存在,这样黑格尔的人的全部意义仅仅在于佐证绝对精神的逻辑。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研究综述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研究综述作者:张海霞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第8期收稿日期:2012-05-14作者简介:张海霞(1985-),女,陕西延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发展研究。
张海霞(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摘要:人的解放是马克思终身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也是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宗旨。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人的解放”的思想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学术界主要从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形成和发展、内涵、实现途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与相关问题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不断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研究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解放;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B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2)08-0166-02一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问题实际上是关于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定位问题。
通过对近些年来相关文献的整理和归纳,可以看出学者们对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定位大体相同,而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对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理解也更加准确、深刻和富有时代内涵。
美国学者杜娜叶夫斯卡娅评论道:“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解放理论,否则它什么也不是。
”我国学者孙正聿在《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的本体论革命》一文中认为“解放何以可能”,这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
王海峰在《哲学与人的解放——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解放”主题》中指出,哲学,就其本性来讲,是关于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学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彻底地体现了这一本性。
学者李兵认为马克思哲学是以人的解放为理论旨趣,以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人的非人的生存状况为理论进路,以探索变革人的生存方式的现实道路为理论内涵的“解放何以可能”的解放论哲学。
另外,一些学者通过选取特别的角度把其他哲学家的解放思想与马克思解放思想进行比较,更加凸出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是指导人们实现真正的自由与解放的思想。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人的解放的思想探析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人的解放的思想探析——兼论马克思批判的逻辑思维于泉蛟,衣凤喜大连医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大连116044;大连医科大学艺术学院,辽宁大连116044 摘要《关键词人;阶级;批判;解放一、主题——人之为人的解放《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马克思世界观向唯物主义世界观转变的一篇重要著作。
马克思以当时德国的历史现状为背景,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揭示了一个最终的思想——人的解放。
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
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
可以看出,人要想成为人,成为真正具有人的本质——人——是人的真正的解放,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向着人成为人、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方向迈进,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
但人的解放不是无条件的、孤立进行的,而是需要人身体的全面的解放。
因为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人。
可见,人的解放不是某些单个人的解放,而是需要一个能代表所有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阶级的解放,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
因为无产阶级处在一个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中,所以无产阶级敢对敌人振振有词地宣称我没有任何地位,但我必须成为一切。
无产阶级能与整个社会亲如兄弟,汇合起来,与整个社会混为一体并且被看作和被认为是社会的总代表,因而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的革命,全人类的解放,不是乌托邦式的梦想。
马克思在后来的《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从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中进一步得出了这个结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丁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别以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人的解放。
这里,马克思把人的解放上升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无产阶级的解放代表着全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论“人的解放”及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学 术 探 索 AcademicExploration
2020年 2月 Feb.,2020
马克思论“人的解放”及其 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杨 愉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摘要:“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马克思通过批判德国传统哲学对“政治解放”和“人的解 放”的混淆,立足国民经济事实揭示异化劳动对人的本质的压抑,预设了共产主义消灭异化劳动、实现人的解放的 终极追求,蕴含着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灵魂和价值旨归。当前,人的劳动主体性愈益受到抽象资本逻辑的统治, 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的现象仍然存在。马克思论述“人的解放”的思想,始终关涉劳动范畴,对新时代扬弃异化、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劳动者主体地位;大力发展生产 力,创造消灭异化的丰富物质基础;积极改善生产关系,建立劳资共享的公平分配机制。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劳动;异化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20)02-0011-08
发展 归 根 结 底 是 人 的 发 展,超 越 市 民 社 会、 进入人类社会 中 的 “人 ”的 全 面 发 展,与 “人 的 解 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二者均是马克思主义追 求的核心价值与终极目标。马克思通过聚焦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支配下的真实劳动过程,揭示了 劳动和资 本、工 人 和 资 本 家 的 矛 盾,并 由 此 探 寻 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对“人的解放”的追求, 提出了共产主义应实现人的解放、实现人的全面 发展的长远任务。这不仅为近代以来中国共产 党领导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规定了奋斗目标, 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前进指明 了发展方向。新时代,人在生产劳动中所具有的 主体性愈益受到抽象资本逻辑的统治,异化呈现 出各种新的形式,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深刻剖 析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论述,并诠释其中蕴 含的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对于破解 现代化进程中阻碍人的发展的现实问题,进一步 推动人们沿着“人的解放”的目标靠近,具有重要 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技术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技术的思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科学与技术被视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在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对科学与技术的思考展开讨论,从哲学与社会学的角度阐述其观点和分析。
一、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与技术作为驱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力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观点中,科学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而技术则是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活动中的能力。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是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基石。
其次,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新兴的科学技术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改变了生产关系,推动了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
例如,工业革命的发生和信息技术的革新都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发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嬗变。
此外,科学与技术也是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的重要保障。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应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目标,而不应仅仅为了金钱和私利。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条件、更高的生活质量、更为便捷的交通工具等,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科学与技术的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与技术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其发展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与条件的限制。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与技术受到资本家的控制与支配,往往被用于增加剩余价值和实现私人利益。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应该为整个社会的利益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马克思主义观点还指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不应仅仅为了经济利益,而应该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相结合。
科学技术的进步应当服务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公正的实现。
三、科学与技术的人的选择与掌握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应当受到人的选择和掌握。
人类是科学技术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应当通过自主选择与掌握科学技术,避免科学技术成为对人类社会的威胁。
例如,核能技术的开发应该遵循和平开发的原则,防止核武器的扩散与利用。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题库
一、解释一句话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哲学家门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这是哲学家从事哲学的必经之路。
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
就在于它不仅要説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他们既不懂得理论从实践中来,又不懂得获得理论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正像马克思和恩克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和其他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实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是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只有马克思和恩克斯才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就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特点二、名词解释1、市民社会: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市民社会有两重含义。
广义上,是指社会发展各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即决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物质关系的总和;狭义上,是指资产阶级社会的物质关系。
(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
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组织和团体构成。
它是国家权力体制外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社会。
是衡量一个社会组织化、制度化的基本标志,具有独立性制度性的特点。
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的缓冲地带。
) (2)马克思用它主要指真正的、完全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即资产阶级社会(3)这是一种与特定的生产阶段相对应的交往形式(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包括资产阶级社会的工业生活和商业活动。
(4)这种从一定生产和交往中发展出来的社会组织,是以国家为首的整个唯心主义的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2、异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其产生的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
在异化中,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同他人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马克思的“人的解放”探析
马克思的“人的解放”探析作者:谭新凤来源:《报刊荟萃(上)》2018年第04期摘要:“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宗旨和最高目标,是马克思的主导价值取向。
“人的解放”,不仅指政治的解放和思想的解放,也包括劳动解放。
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始终体现着对“人的解放”的追求,无产阶级获得解放是马克思实现“人的解放”的现实目的,解放全人类是马克思的终极追求。
关键词:“人的解放”;共产主义;劳动解放一、“人的解放”的必要性根据实现“人的解放”的必要性根据是什么呢?马克思从人的“类本质”出发进行论述。
马克思“人的解放”,贯穿于马克思思想的各个时期、各个思想领域。
马克思的“人的解放”中的“人”强调的是具体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从人的“类本质”出发对“人的解放”问题进行研究,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要实现“人的解放”,便是要将人的“类本质”先得以解放。
要实现“人的解放”,就要实现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目标,马克思强调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人的自由则是在于人所得到的解放的程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将最终实现“人的解放”。
因此,马克思对于“人的解放”的基本内涵包括“为何解放”、“解放谁”和“如何解放”。
马克思在文本中多次提到“人的解放”,可是,马克思只是注重“人的解放”吗?对于“人的解放”又要如何解放呢?马克思强调的是解放全人类,这不仅包括人的政治的解放、思想的解放,还有人的劳动的解放。
政治解放是实际的解放,只有通过政治解放,无产阶级才会“变成市民社会的成员”,才会变成“公民”,才会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真正的社会性的人。
同时,马克思强调劳动的解放,劳动实现解放,人才能获得自己的劳动产品,最后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二、“人的解放”的发展历程(一)三大社会发展形态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
在这一阶段上,个人没有独立性,个人依附于社会共同体,人们之间没有明确的社会分工,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满足自己的基本的生活需要,在这一阶段,人的独立性没有得到发展,“人的解放”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解放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解放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人的解放是一个核心概念,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人的解放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阶级斗争学说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社会的变革。
基于这些原理,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的解放的理论框架。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解放首先要从经济基础的解放开始。
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被剥削,工人阶级成为无产阶级。
因此,实现人的解放必须首先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政治上的人的解放。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政治权力掌握在少数统治阶级手中,剥夺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政治权利。
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人民的真正解放。
此外,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也是人的解放的重要方面。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公有制经济,通过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化,实现对资源的公平分配,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和自由。
二、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解放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解放理论在20世纪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毛泽东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解放理论。
毛泽东强调人的解放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过程,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解放,还包括政治、思想和文化的解放。
在中国,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得到了实现,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大规模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解放。
此外,文化大革命的推行为人们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自由创造了条件。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反思,但这不妨碍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解放理论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和正确性。
三、当代社会主义的人的解放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社会主义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当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解放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的技术与空间思想的内在逻辑
论马克思的技术与空间思想的内在逻辑 ◎妥建清 高居家内容提要 作为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的重要面向,技术是基于人类现实需要的一种以工具为中介的创造性实践形式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其遵循规律性目的性的统一并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成为空间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中介力量。
因此,阐释马克思的技术思想必须考虑其与空间的内在逻辑,此内在逻辑主要表征于技术主导下的时空压缩、空间深度化以及空间的生产性等诸多面向。
马克思的技术思想扬弃了同时期的浪漫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技术观,并与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追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始终从实践的角度理解和把握技术,使技术回归到实践哲学的道路和人类生活世界的现实中。
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技术与空间思想内在逻辑的分析,可为反思技术与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的理论资源。
关键词 马克思 技术思想 实践 空间思想 时空压缩〔中图分类号〕B0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2)12-0097-13 技术作为人之为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人以其为中介在对象化的劳动中改造自然,实现人的内部自然与外部自然的人化,而且人依托其创新突破现实劳动,趋向无限的理想劳动,表现出美的劳动规律。
尤其在以工业革命为中心的近现代社会,技术全面介入人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其“被理解为代表着一切即将来临的可能性和未来的可能性之前景”。
①鉴于技术在“人类世”日渐独立乃至具有全面替代人的可能,如何从关系中的人而非觉悟人的“沉沦”的个人角度观照技术,就成为当今时代亟待反思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扬弃同时代的诸种技术思想并与海德格尔的技术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实践的角度理解和把握技术,使技术回归到实践哲学的道路和人类生活世界的现实中。
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技术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实践”“技术异化”以及“技术批判”等面向,而对于马克思的技术和空间之间的逻辑关系问题鲜有论述,②分析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技术与空间思想内在逻辑,可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研究,尤其是为反思技术与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的理论资源。
马克思与人的自由解放
马克思与人的自由解放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nm瞳IdSocials’∞e)2006年第3期No.3.2I明K马克思与人的自由解放吴彩梅,马俊峰2(西北民族大学社会人类学?民俗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30;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oooo)[till要】人的自由和解放问题对人类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重新梳理西方哲学史,重新审视关于人的解放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在马克思之前,由于许多哲学家对人性,自由的理解片面和抽象,因而,决定着他们不能够提出合理,科学的人的解放理论.之后.马克思对于人的问题进行了合理的,科学的解释,最终对人的自由解放做出了科学回答,从而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和解放理论对于解决人的解放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关奠调】马克思与人;自由解放;理论探索【中图分类号】A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140I2006)O3—0006—05对人的解放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困扰着人类的中心问题,也是人类颇感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在整个人类发展过程中,人们力图以自身的有限能力去解决,但答案并非都是令人满意的,尤为突出的就是对人的概念的本身界定,其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界定,就是在同一时代人们也会持有不同的观点,比如说有关人的概念的独特界定: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是具有语言符号的动物;人是经济人等等.而这些对人的概念的界定,恰恰也反映了他们各自对人的根本性的理解,起码对于他们自身而言,是这样的.尽管他们对于人的理解具有片面性,但由于他们是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等,他们深受各自相关领域的限制,对人的理解的抽象性与片面性也就决定着他们对人的自由解放问题的致思途径.在古希腊,自泰勒斯追寻与探讨世界的本原时,就已经蕴含着有关人的自我意识觉醒,人试图想通过探究世界本原,来说明白然的有序性,从而来折射出入的自我意识的原初的同一性,以此体现自然的有序性,同一性和人的自我意识的同一性及与目的,和谐的统一.古希腊的先哲们,通过对世界本原的探寻,以便确立作为人的安身立命之根本.他们之所以要说明世界本原,就是为了说明人的在世之存在的境遇,同时也表明人们已经意识到了人自身的有限性,这种有限性恰恰表明了人的脆弱性.为了克服人自身的这种脆弱性,对人自身进行反思而所形成的那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才是人有别于无限的宇宙,而成为宇宙的万物之灵.苏格拉底以我知道我无知的方式,来追寻何谓正义,何谓美好生活之类的问题,认识到:”知识即美德”,它可通达至善,在善的王国,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在柏拉图看来,人们只有对理念王国的认识,获得自由的理念,才能真正的分享自由.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对纯粹的存在的观照与沉思,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即形而上学的自由.但从整体来看,古希腊理论深受宇宙论,目的论的【收稿日期】2006一O3—16【作者简介】吴彩梅(1966一),女(回族),甘肃张家川人,副院长,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和政治哲学方面的研究;马俊峰(1969一),男(回族),甘肃张家川人,讲师,现为南开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主要从事伊斯兰哲学,社会政治哲学的研究.——6——影响.他们的世界观遵循了这种宇宙论,目的论,他们所构建的理论受理智因果必然性的制约,自由观从属于宇宙论,目的论,因而自由被理智的因果必然性所遮蔽,不能由此得以凸现.而这种状况的改观,源于伊壁鸠鲁对这种理智因果必然性的怀疑与诘难,并为突破那种世界观,重建一种新自由观提供了契机.中世纪,虽然在初期,教父哲学依然借用了古希腊的宇宙论,目的论来解释造物主与人和万物的关系,但他们无法回避伊壁鸠鲁的诘难.经院哲学家阿奎那想试图引入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来克服教父哲学中的新柏拉图的缺陷,以便回应伊壁鸠鲁的诘难,但这种做法是徒劳的,因为他们总是在宇宙论,目的论的范式内思考此问题,均无法超越此范式.在经院哲学晚期,唯名论者邓?司各脱站在唯名论的立场上,对上帝与人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的阐释,认为,上帝创造世界与人是偶然的而不是必然的,那么人为恶,是人自由选择的结果,既然如此,人应该对此承担责任.认为,上帝给人最珍贵的东西是自由,人应该珍惜上帝恩赐给人的礼物,也就是说人应该充分地享有和运用这种自由,这种诠释超越了希腊宇宙论,目的论范式,使人从那些范式中解放出来.但是,人由于自身的有限性和脆弱性,一旦被抛入在世中,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人就成为原子式的个体,并会常常遭受偶然性侵袭(上帝此时不再关注他们),人的这种不幸,使人意识到,惟有依靠自己的自由意志,通过自由意志,人们相互结成契约关系,从而所构筑的社会才能克服那种不幸.这种思想被霍布斯得以发展,形成了他的社会契约理论,这种社会契约理论就带有很深的神学痕迹.尽管在他的<论公民>与<利维坦>中,对神学的批判的篇幅在不断地加大,以澄清他学说中与神学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但他的这种做法本身也说明了他与神学的暖昧关系.自霍布斯以降,他所建构的社会契约理论为自由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石,他的学说主张以权力取代美德,即以个体权力的优先性取代美德的优先性,从而确立了近代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发展的基本方向.洛克,卢梭,康德,黑格尔均将自由纳入自己的政治哲学,并作为一个中心问题来探讨.康德认为,人本是自由的,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理性决断其行动,正是如此,理性的这种决断是人获得人的身份与人的格位最基本的条件.当人守护于自由理性时,他才是自在自为的存在,才能保持住自身.因为一切成熟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之核心精神都在于维护与强化人类的理性能力,它或者以哲学思维方式,或者以宗教信仰的方式来完成这一使命,自由理性不仅是一切道德法则的前提,而且是人类及个体的一切绝对尊严和绝对权利的全部根据.主要表现在于:自近代以来,不仅道德领域,而且实践领域里发生的一系列社会解放运动,它们在根本上都是想要从各种不合乎理性之自律法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启蒙使自由的自律法则实质上构成了近代以来各种社会解放运动的最强有力根据.康德曾说:”在道德景观健康的地方,也一定是理性之自由得到更好维护与强化的地方.而个人的权利受压制,个人的尊严遭到蔑视的地方,在根本上意味着这是一个理性自由糟受践踏的国度.在这个国度里,我们不可能只挽回有健康的道德风范,更不可能指望会有社会的公正.因为一切健康的道德观都必定要以理性之自律法则为基础.而任何社会公正则必定要建立在对个人之绝对权利与绝对尊严的尊重与维护上,否则,任何所谓公正都是虚假的,不值得追求的.-】康德对自由理性在实践领域框架内的运作的这种深刻反思,已预示着人们,如果将自由理性不能够充分运用而会造成虚假的公正,以致这种自由与公正被转化为一种虚假的意识形态,人们就会被这种虚假的意识形态所蒙蔽和欺骗,还自以为人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其实,这是一些人对另外一些人统治的自由,是一些人剥削与压制另一些人的公正.马克思认为,这种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人们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必须使人类自身达到全面的解放,才能达到最终的,彻底的解放.康德对自由的理解是建立在人是理性的动物的基础之上的,强调理性的那种权力与尊严的不可替代性与优先性.认为,任何个人与组织都不能以本民族的特殊历史与特殊文化为理由而不尊重与维护这种权力.自由可以穿越时空,出自自由的权利与尊严超越于历史和民族,由此提出了永久和平的范一7一畴.之所以永久和平成为可能,就在于世界公民的永恒的普遍理性形成.康德说:”每一个都依存于整体的保全,这就使人可以希望,在经过许多次改造的革命之后,大自然以之为最高目标的东西——那就是作为一个基地而使人类物种的全部原始秉赋都将在他那里面得到发展的一种普遍的世界公民状态——终将有朝一13会成为现实.”【】”普遍公民权利以限于普遍的友好为条件,而国际权力以自由国家的联盟制度为基础.”【】所以,”世界公民权利的观念就不是什么幻想的或夸诞的权利表现方式,而是为公开的一般人类权利,并且也是永久和平而对国家权力与国际权利的不成文法典所作的一项必要的补充.惟有在这种条件下,我们才可以自诩为在不断的趋近于永久和平.”【J康德对人的理解决定着他对自由的界定,对人类的最终解放的看法.他对问题的最终理解深深的打上了理性主义的烙印,显然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人的问题.马克思突破了他以前哲学家对人的理解,为人的最终解放提供了新的视阈.马克思认为,近代哲学的任务是:”是将上帝现实化与人化,就是说,将神学转化为人本学,将神学融入人本学.”【5】”而黑格尔的思辨哲学的本质是理性化的,实在化了的,现实化了的上帝的本质.”【】在费尔巴哈看来,他的新哲学则以一个命题为出发点,即人是一个实在的感觉的本质,肉体总体就是人的”直观”.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方法就是:”借助于人,把一切超自然的东西归结为自然,又借助于自然,把一切超人的东西归结于人.”【7J他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解决也是以人为基础的.但费尔巴哈所理解的人仍然是一个抽象的人,即作为”肉体总体”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一种受动的而非能动的存在.”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自然的联系起来的共同体’.”【8】以这种抽象的人为基础,对自由与必然的矛盾关系的解决,也只能是一种抽象的方式.马克思深受费尔巴哈影响,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沿用了费尔巴哈的思维并继续向前推进,但与费尔巴哈把人的类本质归结为类意识不同,马克思归结为:”人的类本质是一种’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即’改造对象世界’的物质生产活动,这种生产活动是人的能动的类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是一种能按照人和尺度进行的全面的生产,即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的活动.”【】但人的类本质会在某种条件下可能倒向它的反面,使人丧失自由本质,陷入奴役与被支配之中.那种条件是:在私有财产的状态下,”劳动表现为工人失去现实性,对象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能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这种劳动异化导致”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最终造成”人与人的异化”,造成资本家与工人的对立,至于宗教,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异化劳动造成人与自然之间,思维与存在之间,自由与必然之间等等在全部历史中的对立.以此,马克思认为,对作为人的自我异化的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是一切异化的积极扬弃,而共产主义正是这种积极扬弃的历史形势,”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使人和自然之间,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lO]但是马克思仍然是从人的类本质出发来分析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抽象的,因为这样一来,人的类本质就被当成一个不变的,理想的东西了,它既是人的原始本质,又是人类预想的理想目标,而历史向理想的发展也成了向着原始的东西的恢复了.马克思为克服异化劳动理论本身所具有的缺陷,开始了对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研究,通过对18世纪唯物主义学说的研究,对自然,物质利益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形成了新的看法:”这是自然的必然性,人的特性,利益把市民社会的成员彼此连接起来,它们之间的现实联系不是政治生活,而是市民生活,因此,……他们不是神类的利已主义者,而是利己主义的人0Jlt[11】马克思对人的分析的出发点的转化,试图从法国唯物主义传统出发,对共产主义提出更具现实性的论证.他说:”共产主义必要性和不可避免性在于:既然人是从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中的经验中汲取自己的一切知识,感觉等等.……既然正确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是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如果说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对人的理解是费尔巴哈式的抽象的总体性,理想性的类本质,那么在<神圣家族>中则转化为利己主义的人,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则走向了”现实的个人”,这种”现实的个人”是对唯心主义的总体性的存在物和旧唯物主义的原子式的抽象个人的扬弃与综合,因而,他是总体性与一8一个体性的统一,是总体中的个体,是社会关系中的个人.[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用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相互中介理论即分工理论,完全现实地,合理地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对立性,为以往的劳动异化理论提供了一个完全现实的基础,用分工理论中介了劳动异化理论,把异化最终归因于生产力的状况.他指出:”作为共产主义就是要解决人的有目的的活动与历史过程的客观必然性的对立,思维与存在的对立,自由与必然的对立,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的社会是共产主义,而他的哲学活动也就在一开始与共产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沿用德国历史主义辩证法的思路,用异化劳动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合理性,必然性.在<神圣家族>中又转向沿着法国唯物主义的思路,以人的某种天性来论证共产主义的合理性与不可避免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找到了现实的个人这一坚实的出发点,完全现实的依据人类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性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15]马克思这种对理想社会的设想,指导着他对人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从抽象走向具体,决定着他对于国家,市民社会,哲学,宗教,科学等等的认知不同于古代与现代.马克思在<论犹太人的问题>中,对鲍威尔等人的批判中指出:”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政治解放一方面把人变成市民社会的成员,变成剥已的,独立的个人,另一方面把人变成公民,变成法人.只有现实的个人同时是抽象的公民,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人关系中,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己的’原有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成为社会力量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当成政治力量跟自己分开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类解放才能完成.】马克思认为,政治解放最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犹太人的问题,”犹太人的社会解放就是社会从犹太中获得解放”,【l7】犹太人的解放应该与人类的全面解放联系在一起.马克思进一步说,“在政治上从宗教解放出来,宗教依然存在,虽然不是作为特权宗教存在.任何一种特殊宗教的信徒和自己作为公民的矛盾,只是一般世俗矛盾及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矛盾的一部分.”【堋】国家从宗教得到解放并不等于现实的人从宗教得到解放.因此政治的解放还不是人类的解放,”彻底的革命,全人类的解放并不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只有部分的纯政治的革命,毫不触犯大厦支柱的革命,才是乌托邦式的空想.”【19]而这种纯政治革命,是建立在市民社会的基础之上,市民社会的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是它的直接地位,物质的需要,自己的锁链强迫它,它一直不会感到普遍解放的需要和自己现实普遍解放的能力.只有一个被彻底的锁链束缚着的阶级,即形成一个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它本身表现为人的完全丧失,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驯那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同样,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lJ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马克思暗示了要以人类普遍兄弟关系来取代所有市民社会及其替代物,以便终结那种市民社会的基础.同时又强调指出:”无产阶级与历史上其他早发阶级不同,他们的目的不是要取代压迫者,而是要消灭压迫.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废除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从而消灭占有与非占有者之间的差别,即社会赖以分裂为阶级的前提.阶级的消灭必然导致阶级斗争的结束和真正人的社会的开始.当这一切实现时,人们的关系将会适应生产方式的发展;压迫的条件消失了,强调的需要也消失了,国家将消亡而代之以人类普遍的兄弟关系.22J马克思对人类未来社会的设想_共产主义以及他对人类普遍生活的预见,也是古代思想家们所设想的人的最高境界,只不过后者只有少数最智慧,最优秀的人才能达到的,而马克思不同于古代思想家,认为,不能将正义和政治社会或政府消融于哲学中,而是要消融于合理的经济学中.他所设想的是针对人类大众而非少数人的.马克思之所以能够超越古代与现代的愿望或渴求,是建立在这样的认知之上的,”善人只利用善的手段而根据善的动机来追求善的目的.他的基础与前提是新型人类的产生和人类的再生,而实现这一再生的工具就是正确的理解合理的经济.这种新型经济的确立,通过超越以交一9一换为目的的生产将造就充分完善的人性.”【.】马克思认为,一旦造就出新型人类,所有陈旧的力量范畴都将葬送于历史的逻辑面前,人们就会生活于没有压迫和没有神秘的社会.可以看出,马克思的社会是没有政治生活与宗教生活的社会,而存有国家,政治,宗教的社会,那就是一个人类不完善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就不会造就出完善的人性,这与马克思所设想的理想社会背道而驰.在施特劳斯看来:”以渴望完美社会的名义从理论上否定宗教,需要有待于以历史取代哲学,而以历史取代哲学变为以社会和经济取代政治和宗教奠定了基础,这便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24J马克思提出了西方政治生活,哲学和宗教的灭亡,这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的批判与剖析,同时,揭示了政治,哲学和宗教在资本主义社会所扮演着意识形态的角色.马克思以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对价值的终极追求,展现了他的政治哲学的最终旨趣.如果说传统政治哲学旨在阐明人如何才能获得美好生活?在于正义,善的美德,权力的优先性,自由理性,伦理国家等等,那么马克恩则超越此问题,把对人类整体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提出,只有人类的解放,才是实现人美好生活的根本基础.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政治的哲学思考,构成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主题.因此,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在他的政治哲学中占在中心地位.参考文献:【1】黄裕生.真理与自由【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2]【3儿4]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6]【7]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着作选集(上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8]【16]【17儿18儿19儿20][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儿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3儿14][15]陈晏清,壬楠提,李淑梅.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z].天津:甫开大学出版社,2001.【22儿23]【24]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MarxandHumanBeing’SFreeLiberationWUCai—mei,MAJan—feng2(schoolofSocialAnthropologyandFolkloreStudy,NorthwestUnivemi~forNationalities,Lanzhou,Gan su,730030SchoolofPoliticsandLawStudy,Lar~hou,GsI~U,730030)[Abstract】Thefreedomandliberationisofgreatimportancetohumanbeings.Asaresult,through reorderingthehistoryofwesternphilosophy,reviewingtheliberationofhumanbeings,itisdearly indicatedthatowingtothepartialandabstractunderstandingofphilosophersbeforeMarxconcerningthe natureofhumanbeing,thefreedomofhumanbeing,thephilosopherscouldnotproposescientificand rationaltheoryonhumanliberation.ButMarxfinallyprovidedscientificanswertothelibelationofhuman beingsbasedonhisrationalandobjectiveexplanationofhumannature.SoMarx’sfreedomandliberation theoryhassignificanttheoreticalandpracticalmeaningbecauseitgivestheoreticalbasetotheissueof humanliberationandfreedom.[Keywords]Marxandhumanbeings;freeliberation;theoreticalexploration一1O一(责任编辑李晓丽责任校对董河燕)。
人类解放的科学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它是在思想理论领域和现实政治生活中,最具有真理性和最具有影响力的科学学说,马克思主义是在广泛吸取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基础上创立起来的科学体系,,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2)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3)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4)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学说体系。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
(1)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条件(2)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3)马克思主义既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创立的,也根植于社会经济实践中(4)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主要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区别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阶级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简答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表现在:(1)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的相互联系着的原理对客观实践的发展、人的认识的发展、人自身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规律性的整体反映(2)它是对客观世界的发展、人的认识的发展、人自身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等不同层面之间的逻辑关系做出的整体性研究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门科学,同时又为无产阶级提供了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具有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的意识形态功能。
马克思的解放哲学
马克思的解放哲学马克思的解放哲学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解放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探索而形成的一套科学哲学体系。
而解放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人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的解放哲学强调的是人的解放。
他认为,人类的解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而这个进程的核心是人的自由。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被压迫、被剥削,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和自由。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人的解放。
这种解放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解放,更是政治、文化和精神上的解放。
只有人们摆脱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束缚,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马克思的解放哲学强调的是全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解放不仅仅是个人的解放,更是全人类的解放。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压迫是普遍存在的,不仅影响到无产阶级,也影响到其他阶级和社会群体。
因此,只有通过全人类的团结和斗争,才能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主张不分国界地进行革命斗争,推动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只有全人类的解放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的解放哲学还强调了解放的路径和方式。
他认为,解放必须通过革命斗争来实现。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是历史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基本力量。
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摧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坚信,只有通过革命斗争,才能改变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社会的解放。
马克思的解放哲学还强调了解放的意义和价值。
他认为,解放不仅仅是为了摆脱剥削和压迫,更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目标和价值。
只有在解放的条件下,人们才能摆脱物质和精神上的束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从人的解放看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传统的多重意蕴
作者:乔瑞金, 师文兵, QIAO Rui-jin, SHI Wen-bing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太原,030006
刊名: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英文刊名:SCIENCE 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
年,卷(期):2011,28(3)
被引用次数:1次
1.乔瑞金马克思技术哲学纲要 200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60
3.马克思资本论 1957
4.马尔库塞;张峰;吕世平单向度的人 1988
5.哈贝马斯;李黎;郭官义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 1999
6.威廉斯;阎嘉现代主义的政治--反对新国教派 2002
7.威廉斯;刘建基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 2005
8.Antony A British Post-structuralism Since 1968 1988
9.Johnson L The Cultural Critics:From Matthew Arnold to Raymond Williams 1979
10.Raymond W Culture and Society 1987
11.Raymond W Communications and Community 1981
12.Raymond W The Long Revolution 1961
1.刘杨格伦技术哲学思想初探[学位论文]2005
2.未晓霞技术哲学文化转向研究[学位论文]2011
3.杨庆峰.王云霞社会技术在马克思技术哲学中的地位[期刊论文]-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7)
4.朱国栋技术的人民性——从社会建构论—唯物史观的框架来看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学位论文]2004
5.管锦绣.田辉玉马克思技术哲学的人本主义技术观与唯物史观的技术观之整合[期刊论文]-理论月刊2010(9)
6.陈昌曙.远德玉也谈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兼与张华夏、张志林教授商谈[期刊论文]-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7)
7.张艳玲.ZHANG Yan-ling解析黑格尔"理性的狡计"——神本形式下的人本内容[期刊论文]-学术交流2007(7)
8.钱钱米切姆技术哲学思想初探[学位论文]2004
9.吴书林马克思技术哲学范式探析[期刊论文]-北方论丛2010(5)
1.张秀华.张璐.杜疆国内工程技术哲学研究的新走势[期刊论文]-理论探讨 2013(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kxjsybzf20110301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