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练及答案之名二子说
中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①曰:“留以为梁。
”余曰:“木小不堪也。
”僮曰:“留以为栋。
”余曰:“木大不宜也。
”僮笑曰:“木一也,忽病②其大,又病其小。
”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
余曰:“太多矣。
”乃尽湿③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
余曰:“太少矣。
”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
”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节选自吕坤《呻吟录》)【注】①僮:未成年的仆人。
②病:担心,忧虑。
③湿:名词活用作动词,淋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人有馈一木者馈:________②木小不堪也堪:________③为余生炭满炉余:________④乃尽湿之乃:________(2)翻译下面句子。
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3)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常常为此担心。
请你从小明的角度,结合这篇文言文内容,给妈妈说几句话,加以劝慰。
【答案】(1)馈赠,赠送;胜任,胜用;我;于是,就(2)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3)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解析】【分析】⑴①有人送来一根木料。
馈,赠送。
②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
堪,能承受。
③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
余,我。
④就都用水浇灭了。
乃,就。
⑵对重点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词语有:宜,合适;岂,难道;句意为: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
岂只是木料呢!⑶本文通过同一木料“我”的不同评价,告诉了我们的道理是: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
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大可不必为此担心。
不是说内向就是坏事,其实内向的人思维缜密和谨慎,外向的人是发散性的思维,很明显的一点是外向的人是先说话再考虑,内向的人是先考虑再说话。
中考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二(2016)修订版
【2016·四川省南充卷】【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阋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余十一二岁时,闻从叔灿若公言:里有齐某者,以罪戍黑龙江,殁(mò死)数年矣。
其子稍长,欲归其骨,而贫不能往,恒蹙(cù)然如抱深忧。
一日,偶得豆数升,乃屑以为末,水抟成丸,衣以赭(zhě红褐色)土,诈为卖药者以往,姑以绐(dài欺哄)取数文钱供口食耳。
乃沿途买其药者,虽危症亦立愈。
转相告语,颇得善价,竞藉是达戍所,得父骨以箧负归。
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
盗追及,开箧见骨,怪问其故,涕泣陈述,共悯而释之,转赠以金。
方拜谢间,一盗忽擗(pǐ)砞mò(捶胸顿足)大恸曰:“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自命豪杰,顾及不能耶?诸君好住,吾今往肃州矣。
”语讫,挥手西行。
其徒呼使别妻子,终不反顾。
盖所感者深矣。
(纪昀《阋微草堂笔记》)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①湮于沙上()②不亦颠乎()③虽危症亦立愈()④终不反顾()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求之下流,固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转赠以金扶苏以数谏故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归途于窝集遇三盗D.以箧负归负势竞上3.翻译下列句子(4分)(l)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01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练及答案之名二子说
201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练及答案之名二子说名二子说轮、辐、盖、轸①。
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②,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虽然,车仆马毙③,而患亦不及辙④。
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矣。
导读:苏洵是个大文人,却偏偏以此二字给儿子命名。
这是告诫苏轼不要过于外露,告诫苏辙要善于避祸为福,实际上是要他们加强自身修养。
此文言简意丰,令人三思。
注释:①辐:辐条,车轮。
内周的短棍,用以支撑车轮。
盖:车上用以遮日、遮雨的伞状物。
轸(zhn):车厢底四周的横木。
②天下之车莫不由辙: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车辙走的。
由,顺从。
辙,车轮压的迹道。
③车仆马毙:(一旦)车翻了,马死了。
仆,倒,这里指翻。
④而患亦不及辙:车辙却也受不到灾祸。
意思是车会摔坏,马会死,唯有车辙安然无恙。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2.而轼独若无所为者()3.天下之车莫不由辙()4.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5.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二、翻译1.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辙乎!吾知免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作者苏洵,北宋散文家。
有二子,长子名苏轼,次子名苏辙,与其子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是个大文人,却偏偏以此二字名其二子,根据文意;轼,是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辙,是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文言文训练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识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冀②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③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④。
”(选自《李生论善学者》)【注】①还:通“旋”,掉转身。
②冀:希望,期待。
③盍:何。
④炯戒:明显的警戒。
79.解释下列各组加点字。
(1)【益】A.王生益.愠( )B.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孙权劝学》)(2)【故】A.李生故.寻王生(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80.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B.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C.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D.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8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⑵或谓君不善学,信乎?82.李生要告诉王生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答案】79.更加益处、好处特意所以、因此80.B81.(1)王生喜欢学习,却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2)有的人说你不善于学习,确实是这样吗?82.示例:学习要注意方法,学习要善于思考,要勇于向别人请教,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或学贵善思;不耻不问;择善而从之,虚心接受别人意见。
)【解析】79.考查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
作答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分析。
(1)A.“王生益愠”的意思是:王生更加生气。
益:副词,更加。
B.“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意思是: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好处。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含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人名)。
(2)用现代汉翻译下面的句子。
稍稍宾客其父(3)本文记叙了仲永从五岁就能作诗到最终“________”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答案】(1)王安石(2)(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3)泯然众人;痛惜【解析】【分析】(1)根据对这篇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可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
此句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进行补充。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第二段作者写他又两次见到方仲永,一次是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这时仲永写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
还有一次是仲永二十岁成年的时候,作者通过别人打听,结果是“泯然众人矣。
”。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仲永五岁的时候,没有老师教,连书籍文具都不认识,却能作诗,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说明仲永非常有天赋,但是他的父亲贪图小利,不让仲永学习。
《留侯论》、《名二子说》一课一练
《留侯论》、《名二子说》一课一练一.双基提要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然临之而不惊卒:通“猝”,突然。
B.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 折:教训C.养其全锋而待其弊.弊:疲惫,衰败D.非子房其谁全.之全:齐全,完整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括号的词语与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油然而.不怪者B.(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是以.百战百胜C.必有过人(之)节且夫有报人之.志D.此(其)所挟持者甚大其.事甚怪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忍”与“不忍”不同表现的一组是( )A.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B.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c.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D.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分析了留侯张良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他能够忍住小小的愤怒。
第一句“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B.桥上那位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教训张良一次,是因为张良虽才能有余,但却有着不能忍耐的脾气。
C.文章认为汉高祖的胜利和楚霸王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忍与不忍之间的差别。
而汉高祖能忍耐,正是实施了张良的计策。
D.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从“忍”与“不忍”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并通过列举事例指出了“忍”与“不忍”的两种不同的结局。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译文:(2)当淮阴破齐而欲白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译文:二.课堂反馈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题目。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课外文言文(一)目录1.赵襄主学御 (3)2.老马识途 (3)3.穿井得人 (4)4.南辕北辙 (5)5.千里之马 (5)6.赵威后问齐使 (6)7.齐欲伐魏 (6)8.赵襄子饮酒 (7)9.沛公至咸阳 (8)10.四面楚歌 (8)11.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9)12.孔子见罗雀者 (10)13.教子 (10)14.石崇与王桤争豪 (11)15.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12)16.长安何如日远 (13)17.床头捉刀人 (13)18.雪夜访戴 (14)19.陈太丘与友期行 (15)20.未若柳絮因风起 (15)21.七步诗 (16)22.太宗罢朝 (16)23.永某氏之鼠 (17)24.临江之麋 (18)25.荔枝图序 (19)26.三上 (19)27.名二子说 (20)28.读孟尝君传 (21)29.伤仲永 (22)30.盲人识日 (23)31.献曲求诗 (23)32.唐太宗论弓矢 (24)33.王猛为京兆尹 (25)34.赵奢收税于平原君家 (26)35.三镜 (27)36.毛遂自荐 (27)37.苟变吃人两个鸡蛋 (28)38.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29)39.前事不远吾属之师 (30)41.虹 (31)42.陨石 (32)43.正午牡丹 (33)44.江淮之蜂蟹 (33)45.猫犬 (34)46.与长子受之 (34)47.说虎 (35)48.楚人养狙 (36)49.象虎 (37)50.李氏之鸠 (38)51.傅显迂缓 (38)52.祈梦决狱 (39)53.曹司农竹虚言 (40)54.题画二则 (40)55.牧竖 (41)56.狼 (42)57.与四弟书 (43)58王冕 (43)59.多多益善 (44)60.师旷论学 (45)62.三峡 (46)63 .颜回好学 (46)64.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47)65.薛谭学讴 (47)66.孟母戒子 (47)67.华佗治病 (47)原文 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 )4.夫诱道争远( )二.翻译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2.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春往而冬反( )2.迷惑失道( )3.遂得水( )二,翻译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原文 3.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3.不若无闻也(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原文 4.南辕北辙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导读 : 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我欲之楚( )2.将奚为北面( )3.吾马良( )4.此数者愈善( )二,翻译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成语_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5.千里之马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导读: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君遣之( )2.而捐五百金( )3.于是不能期年(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3.而吾以捕蛇独存(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 (用文中的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翻译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6.赵威后问齐使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①,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②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使者不说③,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④而问末者耶 "导读:本篇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赵威后对齐使的反驳更具声势和说服力,言简意赅.注释 :①发:启封.②恙:灾害,忧患.③说:通"悦",高兴.④本:根本的,重要的.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2.不然 ( )3.苟无岁( )二,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赵威后的言论体现了____思想,历史上还有哪些哲学家,思想家有类似的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中包含有成语________,意义是_______________,形容_________________.原文 7.齐欲伐魏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③,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④其兵,弊⑤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导读 :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注释 :①淳于髡(k 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③无劳倦之苦: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④顿:困倦,这里是"使……困倦"的意思.⑤弊:疲劳,这里是"使……疲劳"的意思.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天下之疾犬也( )2.各死其处( )3.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 )4.谢将休士也( ) ( )5.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二,翻译:1.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环山者三,腾山者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中故事与寓言故事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寓言故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8.赵襄子饮酒赵襄子①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②,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③,而殊不④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⑤吾亡乎 "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 "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⑥!然亦殆矣!"导读:赵襄子日夜饮酒不止,还不知醒悟,优莫将其与殷纣相比,使赵襄子霍然顿悟,优莫可谓善于劝谏的了.注释 :①赵襄子:名无恤,春秋末年晋国大夫.②废酒:停止饮酒.③矣:语气词,了,表示已经实现的事情.④殊:副词,很,极.殊不,意思是,一点也不.⑤然则:(既然)如此,那么.⑥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相亡:一块儿灭亡.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我诚邦士也( )2.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 )( )3.今天下尽桀也( )4.不亡何待( )二,选文"然亦殆矣!"中"殆"的意思是______,我们还学过,_____,百战不殆.三,翻译1.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优莫把赵襄子饮酒五日同纣的行为作_______,语意深长.原文 9.沛公至咸阳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①知天下隘塞,户口②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③.导读:"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一"皆"一"独",将萧何的"深谋远虑"刻画得淋漓尽致,刘邦得萧何可谓天助也③.注释 :①具:通"俱",全,都.②户口:人口.③者……也:裹判断.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2.以何为丞相( )( )3.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 )二,翻译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萧何是刘邦的谋士,夺得天下的功臣之一,刘邦得天下,其功不可没,历史上还有一个关于萧何和韩信的著名典故,即___________.原文 10.四面楚歌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①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②,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账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③.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④!"歌数阕⑤,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导读:项王夜起悲歌,盖世英雄的穷途末路在形象地描写中呼之欲出.注释 :①诸侯:指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等.②楚歌:楚人之歌,用楚国方言土语唱的歌.③不逝:是说被困而不得驰骋.逝,向前行进.④奈若何:把你怎么安排.若,你.⑤数阕:几遍.乐终叫阕.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 ( )2.项王则夜起( )3.自为诗曰( )4.莫能仰视(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歌数阕,美人和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项王兵败垓下,在___自刎,有关历史上这一典故,李清照曾写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项王的_______________之情;毛泽东也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宜将剩勇追穷寇,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11.孙叔敖遇狐丘丈人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①,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 "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 "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②.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 "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③."导读:狐丘丈人的"三利""三患"之说,自古到今,很有道理,原因在于有些人得到"三利"之后纵情傲物,以至于物极必反,走向灭亡.而孙叔敖清醒从政,因而能善始善终,真是明智之人.世人在名誉,地位,金钱面前真要冷静小心啊!注释 :①仆闻之:我听说.仆,谦称.②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归,归结.③尧,舜其犹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尧,舜,传说中的圣君.病,患苦.诸"之乎"的合音.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孙叔敖蹴(c )然易容曰( ) ( )2.仆闻之( )3.小子不敏( )4.官大者,主恶(w )之( )1.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狐丘丈人说"三利必有三患",其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12.孔子见罗雀者孔子见罗雀者①,所得皆黄口②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③不得,何也 "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④也."导读:文章借罗雀者之口,说明"善惊远害","贪食易得"的道理,孔子告诫弟子"以所从为祸福","君子慎其所从",可谓警世之言.注释 :①罗雀者:张网捕鸟的人.②黄口:雏鸟的嘴为黄色.后又借指雏鸟.③独:表示转折,相当于"却".④戆(zhu ng):愚.败:祸乱,祸害.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大雀从黄口( )2.孔子顾谓弟子曰( )3.利食而忘患( )4.善惊以远害( )二,翻译1.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孔子教育其弟子要"慎其所从",与亲_____而远_____有相似之义.原文 13.教子王大司马①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②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③时有一学士④,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⑤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⑥,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导读:文中列举了正反两个"教子"事例,孰好孰坏,读者一目了然.作者用意也不难分辨. 注释 :①王大司马:即王僧辨( ~555年),南朝梁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字君才,初仕北魏,归粱后任湘东王萧绎的左常侍及司马.②湓(p n)城:也称湓口,古城名.③梁元帝:即萧绎(508~554年),字世诚,南朝梁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人,梁武帝第七子.初封湘东王,镇守江陵(今属湖北),侯景叛乱时,派王僧辨,陈霸先等讨景,事平后,在江陵即帝位.在位三年,为西魏所掳,被杀.④学士:官名,南北朝时,学士为编纂撰述之官.⑤揜:同"掩",遮蔽,掩盖.⑥婚宦:结婚和做官.此指成年.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性甚严正( )2.年逾四十( )3.少不如意( )4.揜藏文饰( )二,翻译1.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中将魏老夫人教子与梁元帝时一父亲教子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作一正反_______,来说明教子的重要性,切不可一味娇惯溺爱自己的子女.四,试举历史上有名的教子故事.(正面,反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14.石崇与王桤争豪石崇与王恺争豪①,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②,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③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④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⑤,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⑥.恺罔然自失.导读:石崇,一个较高级的封建社会官员,竟富甲天下,试问钱从何来,不问自知.而作为一国之君的武帝,不仅不管,反而帮助王恺与之斗富争豪,正如孟子所云"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注释 :①石崇与王恺争豪:石崇和王恺争比豪富.石崇,宇季伦,西晋人,是当时最大的富豪.王恺,字君夫,官至后军将军.②武帝,恺之甥也: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武帝,晋开国君王司马炎.③如意:一种供赏玩之物.④疾:同"嫉",嫉忌.⑤条干(g n)绝世:枝条树干世上少见.⑥如恺许比甚众:像王恺那样的非常之多.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 )2.恺以示崇,崇视讫( )3.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 )4.如恺许比甚众,恺罔然自失( )( )二,翻译1.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枝柯扶疏,世罕其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中描写石崇与王恺争豪,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的方法.原文 15.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 "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寻亦收至⑥.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注释 :①孔融被收:孔融被逮捕.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中外,指朝廷内外.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④冀罪止子身: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意思是不涉及家属.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以保全他们生命不能不(f u),同"否".⑥寻亦收至:不一会儿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寻,不久.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孔融被收,中外惶怖( )( )2.冀罪止于身( )( )3.二儿可得全不( )4.寻亦收至( )( )二,翻译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16.长安何如日远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①消息,潸然流涕②.明帝问:"何以致泣 "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③长安何如日远 "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④."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⑤ "答曰:"举⑥目见日,不见长安."导读:明帝两次的回答不一样.自然不能都对,但他却都能说出个道理来.这是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注释 :①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②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流泪的样子.③意谓:心里认为.④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⑤邪(y ):同"耶".⑥举:抬起.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元帝问洛下消息( )2.潸然流涕( )3.元帝异之( )4.更重问之( )二,翻译1.具以东渡意告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明帝两次回答问题自相矛盾,你怎么看待原文 17.床头捉刀人魏武将见匈奴使①,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②,使崔季珪代③,帝自捉刀立床头④.既毕⑤,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⑥ "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⑦,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导读 :匈奴使者并不知座中的曹操是假的,但慧眼识英雄,决非平凡之才.曹操当机立断派人追杀他,也是防患于未然.注释 :①魏武将见匈奴使: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臣.魏武,即魏武帝曹操.匈奴,古代北方一少数民族.②雄远国:威震远国.③使崔季珪代:(他)让崔季珪代替他(接见匈奴使臣).崔季珪,名琰,字季珪,据说长得很有威仪.④帝自捉刀立床头:魏武帝自己握着刀在床边侍立.捉刀,握刀.床,古时一种坐具,不是卧具.⑤既毕:指接见完毕.⑥魏王何如:(你看)魏王这人怎样⑦雅望非常: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l.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 ) 2.帝自捉刀立床头( )3.魏王雅望非常( )4.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二,填空"魏武将见匈奴使"的"使",词性为_____解释为_____;"使崔季珪代"中的"使",词性为_______,解释为________.三,在匈奴使者眼中崔季珪"雅望非常",但曹操却是气度非凡.说明曹操虽"形陋",但英雄气质自然流露,非崔季珪可比.此事世人多认为曹操阴险奸诈,你对曹操的看法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18.雪夜访戴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②.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⑥,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导读 :雪夜喝酒,吟诗,忆好友,连夜冒雪乘舟访友,真是兴致极高.然而刚到门前却又抽身返回,真是高人雅致,此中真意,只可意会,不好言传.注释 :①王子猷居山阴:王子猷住在山阴.王子猷(y u),名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山阴,今浙江绍兴.②命酌酒:命令(下人)斟酒来喝.③咏左思《招隐》诗: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左思,字太冲,西晋大文人.④戴安道:名逵,字安道,名画家.⑤剡(sh n):今浙江省嵊(sh ng)县.⑥经宿方至:过了一夜才到.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夜大雪,眠觉( )2.四望皎然( )3.因起彷徨( )4.经宿方至( )二,翻译1.造门不前而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即便夜乘小船就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左思,西晋大文人,《招隐》诗曰:"策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岩穴无结构(房屋),丘中有鸣琴.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试背诵.四,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19.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大丘与友期①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②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导读:陈元方虽年小,对"无信""无礼"的人正色批评,令人敬畏.有其子必有其父,从元方的年幼不凡可以看到陈太丘的为人和修养.注释 :①期:约定时间.②元方:陈太丘的儿子,字元方,名纪.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太丘舍去( )2.尊君在不( )3.下车引之( )4.元方入门不顾( )二,翻译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过中不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原文 20.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太傅①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导读 :在文辞上下功夫提炼,叫做炼字.一字的精当,往往流传千古."柳絮因风起"就使谢道韫名垂千古.注释 :①谢太傅:谢安,字安石,东晋政治家,官至宰相.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俄而雪骤( )2.白雪纷纷何所似( )3.撤盐空中差可拟( )( )二,翻译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与"撒盐空中差可拟"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差强人意B.参差不齐C.成绩差D.出公差四,谢道韫,东晋女诗人,王凝之之妻,世称"咏絮才".请再举出1-2个古代炼字流传千古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写出出于本文的成语:______________.原文 21.七步诗文帝尝令东阿王①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导读:古人说"兄弟如手足",但兄弟之间为了争王位,争财物而互相残杀的从古到今却屡见不鲜,这不是太可悲了吗!注释 :①文帝:曹操之子曹丕.东阿王,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曹植,大诗人.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
初中中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①?(欧阳修《归田录》)【乙】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
邑人请曰:“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
”乃遣吏持币往。
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
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
大失望,姑命具食。
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
”遂命役导往。
役至谷口,不敢行。
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
”童子作虎啸声,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虎扑至,侧首让之,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
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
乃厚赠遣之。
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
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
《庄子》曰:“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①此句为作品原有内容。
(庖丁)“解牛”是说透彻把握牛之筋节骨肉等内在结构,才能游刃有余。
(轮扁)“斫轮”是说斫轮奥秘难以传授,需要在实践中领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无他,但手熟尔但:________②尔安敢轻吾射轻:________③老翁手一短柄斧手:________④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则:________(2)你从两文中两位老翁身上分别获得怎样的教益?(3)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共同之处及其作用。
中考文言文语文试题带答案
中考文言文语文试题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颜渊论御马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
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①矣。
”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人。
君子亦谮人乎?”颜渊退,俄而厩人②以东野毕马佚闻矣。
定公躐③席而起,曰:“趣④驾召颜渊。
”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
不识吾子何以知之。
”颜渊曰:“臣以政知之。
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
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
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
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⑤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
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
”定公曰:“善,可少进乎?”颜渊曰:“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
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诗曰:‘执辔如组⑥,两骖如舞。
’善御之谓也。
”定公曰:“寡人之过矣。
”(节选自《韩诗外传》,有删改)【注】①佚(yì):通“逸”,逃跑。
②厩(jiù)人:马棚的差役。
③躐(liè):超越。
④趣:同“促”。
⑤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
⑥组:丝带。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昔者舜工于使人工:________②然犹策之不已策:________(2)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定公不悦,以告左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定公躐席而起/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C.不识吾子何以知之/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D.舜不穷其民/安陵君其许寡人(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颜渊退,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
②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4)这篇文章说明了怎样的道理?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罗伦,字彝正,吉安永丰人。
五岁尝随母入园,果落,众竞取,伦独赐而后受。
家贫樵牧,挟书诵不辍。
及为诸生,志圣贤学,尝曰:“举业非能坏人,人自坏之耳。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练含四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练含四(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21_30)(71_80)(151_170)原文 21.七步诗文帝尝令东阿王①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导读:古人说“兄弟如手足”,但兄弟之间为了争王位、争财物而互相残杀的从古到今却屡见不鲜,这不是太可悲了吗!注释:①文帝:曹操之子曹丕。
东阿王,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曹植,大诗人。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不成者行大法( ) 2.萁在釜下然( )3.漉菽以为汁( ) 4.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二、“萁在釜下然”的“釜”解释为____,写出一个同义的成语_______。
三、《七步诗》一般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___________原文 22.太宗罢朝大宗曾罢朝①,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②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③。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
今陛下圣明,故魏徵得直言。
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导读: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见魏徵正言直谏很多。
尽管如此,也经常会触怒太宗。
文皇后能在太宗盛怒之时,指出“君圣臣忠”之道并朝服以贺,也算是独具卓识之人了。
注释:①太宗曾罢朝: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
太宗,指李世民。
罢朝,指因生气而散朝。
②文德后:即长孙皇后,李世民之妻,死后谥文德,故称。
③不自得:不痛快。
指意见被反对而窝火。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会杀此田舍汉( )( )2.谁触忤陛下()3.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4.妾闻主圣臣忠()二、翻译1.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_______2.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用“‖”标示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四、唐太宗李世民曾说“_______________”,可见魏徵之正言直谏。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①?(欧阳修《归田录》)【乙】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
邑人请曰:“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
”乃遣吏持币往。
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
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
大失望,姑命具食。
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
”遂命役导往。
役至谷口,不敢行。
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
”童子作虎啸声,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虎扑至,侧首让之,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
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
乃厚赠遣之。
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
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
《庄子》曰:“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①此句为作品原有内容。
(庖丁)“解牛”是说透彻把握牛之筋节骨肉等内在结构,才能游刃有余。
(轮扁)“斫轮”是说斫轮奥秘难以传授,需要在实践中领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无他,但手熟尔但:________②尔安敢轻吾射轻:________③老翁手一短柄斧手:________④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则:________(2)你从两文中两位老翁身上分别获得怎样的教益?(3)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共同之处及其作用。
【答案】(1)只;轻视;手持,手拿;竟然,原来(2)示例一:卖油翁:高超的技艺“无他,惟手熟尔”(或高超的技艺,没有其他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含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人名)。
(2)用现代汉翻译下面的句子。
稍稍宾客其父(3)本文记叙了仲永从五岁就能作诗到最终“________”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答案】(1)王安石(2)(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3)泯然众人;痛惜【解析】【分析】(1)根据对这篇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可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
此句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进行补充。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第二段作者写他又两次见到方仲永,一次是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这时仲永写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
还有一次是仲永二十岁成年的时候,作者通过别人打听,结果是“泯然众人矣。
”。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仲永五岁的时候,没有老师教,连书籍文具都不认识,却能作诗,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说明仲永非常有天赋,但是他的父亲贪图小利,不让仲永学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人名)。
(2)用现代汉翻译下面的句子。
稍稍宾客其父(3)本文记叙了仲永从五岁就能作诗到最终“________”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答案】(1)王安石(2)(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3)泯然众人;痛惜【解析】【分析】(1)根据对这篇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可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
此句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进行补充。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第二段作者写他又两次见到方仲永,一次是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这时仲永写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
还有一次是仲永二十岁成年的时候,作者通过别人打听,结果是“泯然众人矣。
”。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仲永五岁的时候,没有老师教,连书籍文具都不认识,却能作诗,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说明仲永非常有天赋,但是他的父亲贪图小利,不让仲永学习。
苏洵-名二子说-断句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
苏洵|名二子说|断句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苏洵|名二子说|断句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10分)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矣。
(北宋·苏洵《名二子说》)20.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苏轼,字;苏辙,字。
(2分) 21.苏洵给两个儿子取名“轼”、“辙”,分别有什么用意?(2分) 19.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评分建议】6分。
画对1处得1分。
画斜线超过6处者,先计算答对的处数,再减去多画的处数,然后计分,直到减至0分。
20.子瞻子由(每空1分)21.取名“轼”,希望他从车轼中懂得“外饰”,不要过于张扬、外露;取名“辙”,希望他像车辙一样“善处乎祸福之间”,平安、远祸。
(每点1分)译文构成一辆车子,轮子、辐条、上盖、车厢底部的横木,在车上都各有职责,唯独拦在坐车人胸前用作扶手的那一条横木——轼,好像是没有用处的。
然而,去掉轼,就算不得一辆完整的车了。
轼啊!我害怕的是你过分显露自己而不会掩饰外表。
天下所有的车都从车走过的痕迹---辙上轧过,而讲到车的功绩,却从来不给辙算上一份——这倒也好,假如车倒了马死了,而祸患也不殃及到辙。
所以说,辙是善于在祸福之间的。
辙啊!虽然没有福分却可以免除灾祸的,也就放心了。
名二子说文言文翻译
《名二子说》是苏洵写的一篇文章,写为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命名的缘由,表达了对儿子的希望与告诫,并介绍了二子的性格和名字由来。
下面是名二子说文言文翻译,请参考!作品原文轮.辐.盖.轸①,皆有职(13)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⑤者②。
虽然,去⑦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轼乎,吾惧⑧汝之不外⑨饰⑩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③,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④。
虽然⑥,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矣。
译文车轮、车辐条、车顶盖、车厢四周横木,都对车上有其职责,唯独作为扶手的横木,却好像是没有用处的。
即使这样,如果去掉横木,那么我看不出那是一辆完整的车了。
轼儿啊,我担心的.是你不会隐藏自己的锋芒。
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辙走的,但谈到车的功劳,车轮印从来都不参与其中。
即使这样,车毁马亡,也不会责难到车轮印上。
这车轮印,是能够处在祸福之间的。
辙儿啊,我知道你是能让我放心的。
注释1.轮、辐、盖、轸:轮,车轮。
辐,辐条,插入轮毂以支撑轮圈的细条。
盖,车上的伞盖。
轸,车箱底部后面的横木;一说为车箱底部四周的横木。
2 轼: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
3 辙:车轮碾出的印迹。
4 与焉:在其中。
与,参加,参与。
5 为:用处。
6 然:这样。
7 去:除去。
8 惧:担心。
9 外:外表;外在。
10 饰:装饰11 患:祸患。
12 免:避免。
苏辙个性较为平和淡泊,苏洵预料他会超然福祸之外,所以给他取名为“辙",希望他安度一生。
13 虽然:即使这样14.仆:倒下。
毙:死。
15.外饰:在表面上有所掩饰16.乎:对;对于。
17.职:专职,专用创作背景庆历六年(1046),苏洵赴京赶考落榜,由此对科举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
第二年(1047)返乡后,苏洵写了一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
当时,苏轼十一岁,苏辙八岁。
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考进士未中,乃发愤读书,通六经、百家之说。
中考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练习(含答案)
中考文言虚词复习——【之】一、意义或用法:1、作代词(1)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她”“它(们)”“这件事”等。
例:①愿陛下亲之信之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2)我。
例:君将哀而生之乎?(3)指示代词:这,此。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2、动词“往”,“到......去”例: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②辍耕之垄上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④送孟浩然之广陵3、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②小大之狱③渤海之尾④公输盘之攻械尽4、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5、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例:①怅恨久之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6、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莲之爱,同予者何人7、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8、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例:①一室之内②郊田之外③四海之内二、判断“之”的用法(写选项即可)A、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她”“它(们)”“这件事”B、指示代词“这”C动词“往”,“到了”“到......去”D结构助词"的",E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F凑足音节,无实义。
G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H定语后置的标志。
I、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然足下卜之鬼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复立楚国之社稷()2、天子之怒()庸夫之怒()士之怒()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布衣之士()3、时人莫之许也()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5、请说之()吾既已言之王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荆之地方五千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犀兕麋鹿满之()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公输子之意()6、七里之郭()环而攻之()兵革之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7、畎亩之中()人之所欲()得之则生()呼尔而与之()妻妾之奉()此之谓失其本心()8、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我知之濠上也()9、肉食者谋之()小大之狱()公将鼓之()忠之属也()公将驰之()故逐之()10、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孰视之()吾妻之美我者()四境之内()由此观之()燕、赵、韩、魏闻之()数月之后()11、操蛇之神闻之()()河阳之北()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心之固()虽我之死()12、马之千里者()虽有千里之能()策之不以其道()无怀氏之民欤?()13、弗之怠()圣贤之道()乡之先达()当余之从师也()无鲜肥滋味之享()戴朱缨宝饰之帽()口体之奉()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4、心乐之()乃记之而去()15、古仁人之心()览物之情()先天下之忧而忧()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名二子说》同步练习
《名二子说》同步练习
《名二子说》同步练习
阅读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矣。
(出自宋苏洵《嘉祐集〃名二子说》卷十五〃杂文二十一首)
1、试模拟作者的口气说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和“辙乎,吾知免矣”这两句话的意思,然后谈谈作者对两个儿子的不同希望。
2、杨慎说作者“深知二子”,从这篇短文你能看出作者两个儿子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读罢本文,你认为聪明的父母应该如何寄托自己对孩子的厚望?
4、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
苏洵看清了这一点,为苏轼取名“轼”的深意是什么?
5、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并能尽力王事,后位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苏洵为其起名“辙”的初衷是什么?
6、苏洵给两个儿子取的这两个名字寄寓了他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答:①“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外表的修饰啊!”②“辙啊,我知道你能免除灾祸啊!”
③劝诫苏轼多加外饰,以免遭祸患;劝诫苏辙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
2、答:苏轼性情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苏辙性格平和淡泊,深沉不露。
3、答:明智的父母总希望子女首先要学会生存,然后再谋求发展。
4、答:告诫他要像“车轼”那样放低姿态,注意外饰,而不要自以为是,锋芒毕露。
5、答:车辙无论功之福,也不会遭仆毙之祸。
希望苏辙善处于祸
福之间,勉力向前。
6、答:对儿子的人生道路及前途的关切与期望。
第6课 名二子说 学案(含答案)
第6课名二子说学案(含答案)第6课名二子说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
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据说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携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其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
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
苏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章。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
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
苏洵文章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
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婉转见长。
苏洵的论文,见解亦多精辟。
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
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不同要求和不同写法。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
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
苏洵的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
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祐集15卷。
1老泉苏洵之号。
因苏家有“老人泉”,著名诗人梅尧臣又曾为之作诗,故苏洵自号“老泉”。
苏洵通晓先秦诸子百家散文,喜读贾谊.司马迁的作品,尤其对战国策推崇备至。
嘉祐年间,得到欧阳修推荐,以文章著称于世。
2名联四川眉山县城西南,坐落着我国北宋大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故居三苏祠,有副对联悬挂在大殿两侧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高中语文 专题二 杂说 第2课 名二子说训练(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专题二杂说第2课名二子说训练(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名二子说一、根底过关1.以下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独假设无所为.者(用处)B.吾惧汝之不外饰.(装饰)C.虽然,车仆.马毙(倾覆)D.而患.亦不及辙(灾祸)解析:选B。
掩饰。
2.以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虽然,去.轼,那么吾未见其为完车也A.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C.为汉家除残去.秽D.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解析:选B。
A.距离、相距;B.离开;C.除掉;D.距离。
3.以下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各项的是( )A.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B.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C.辙乎.,吾知免矣D.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解析:选C。
语气词,其余均为介词“于〞。
4.以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是( )A.虽然..,去轼,那么吾未见其为完车也B.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C.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D.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解析:选C。
A.古义:虽然这样。
B.古义:这。
D.古义:品行是。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假设无所为者。
虽然,去轼,那么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
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矣。
5.以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为哪一项( )A.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B.不患.人之不己知C.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D.不患寡而患.不均解析:选C。
C.是名词;A、B、D三项是动词。
6.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B.天下之.车莫不由辙吾惧汝之.不外饰也C.那么吾未见其为.完车也假设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D.而.轼,独假设无所为者先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解析:选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练及答案之名二子说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名二子说
轮、辐、盖、轸①。
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②,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虽然,车仆马毙③,而患亦不及辙④。
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矣。
导读:苏洵是个大文人,却偏偏以此二字给儿子命名。
这是告诫苏轼不要过于外露,告诫苏辙要善于避祸为福,实际上是要他们加强自身修养。
此文言简意丰,令人三思。
注释:①辐:辐条,车轮。
内周的短棍,用以支撑车轮。
盖:车上用以遮
日、遮雨的伞状物。
轸:车厢底四周的横木。
②天下之车莫不由辙: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车辙走的。
由,顺从。
辙,车轮压的迹道。
③车仆马毙:车翻了,马死了。
仆,倒,这里指翻。
④而患亦不及辙:车辙却也受不到灾祸。
意思是车会摔坏,马会死,唯有车辙安然无恙。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2.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3.天下之车莫不由辙4.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5.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二、翻译
1.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辙乎!吾知免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者苏洵,北宋散文家。
有二子,长子名苏轼,次子名苏辙,与其子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是个大文人,却偏偏以此二字名其二子,根据文意;
轼,是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辙,是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