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刺客游侠之比较
论_史记_侠义精神的文化内涵
其自喜为侠益甚 。既已振人之命 ,不矜其功 ”λξ 。郭解家被
复仇 。曹沫和荆轲就是为君主或国家复仇 。他们的复仇已
汉武帝迁徙茂陵时 ,“诸公送者出千余万 , ”“关中贤豪知与
超越了宗族和个人恩怨的范围 。司马迁倾注笔墨和情感最
不知 ,闻其声 ,争交欢解 。”λψ
多的是荆轲 ,卫人荆轲 ,依附于魏国 ,魏被秦灭后 ,他四海漂
二 《史记 》中游侠身上所焕发的侠义精神
的侠义精神 。
班固曾批评司马迁“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 ”,司马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 》里说 :“荀悦曰 :‘立气齐 ,作威
迁为什么会对游侠如此钟爱呢 ? 在《游侠列传 》中 ,司马迁
福 ,结私交 ,以立强于世者 ,谓之游侠 ’。如淳曰 :‘相与信为 任 ,同是非为侠 。’所谓权行州里 ,力折公侯者也 。”③这里所 强调的是“相与信 ”、“同是非 ”、“权行州里 ,力折公侯 ”的豪
司马迁在《史记 》中寄托了很多身世之感 ,在《游侠列
的牵挂 ,因此我们已没有必要去探讨侠起源于哪一家 。如
传 》中 ,司马迁特别钦敬“布衣之侠 ”,他们以布衣身份行侠
果将它置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这个大背景来看 ,自从地球
民间 ,不为私利 ,不单为某一个人 ,而是将行侠仗义作为一
上有人类的那一天起 ,人们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灾难 ,人们
被卫青之流逼死 ,李广的儿子李敢竟然在光天化日 、众目睽
《史记》与《汉书》中游侠形象的差异7页
《史记》与《汉书》中游侠形象的差异一
西汉是侠意识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先秦时期的侠意识观念比较零散,不系统。《史记》的出现,使这种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司马迁第一次将“游侠”人物写入史书,并从史家的角度对游侠、任侠的行为以及侠义观念、侠义精神加以认识和分析,并对游侠持褒扬的态度。他首次概括出侠义精神,使先秦以来零散的侠义观念得以定型、系统化。班固《汉书?游侠传》因袭《史记》,对西汉后期的游侠进行描写总结,班固的游侠观念虽与司马迁迥异,把游侠扰乱社会秩序、游离主流文化的“以武犯禁”的一面突出出来,对游侠抱以贬斥的态度,但两人对游侠文化都有特殊的贡献。“自《史记》之后侠的道德评价体系基本确立;自《汉书》始,侠的基本行为模式大致形成”。 [1](1)
二
《史记》与《汉书》都塑造了许多生动鲜明、富于个性的游侠形象。其中有对游侠群体特征的总结,也有对游侠的个案剖析。这就使塑造的游侠形象更加全面。即,这些游侠形象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多的差异。
其一,出身不同。司马迁将游侠分为三类:卿相之侠,季札、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之类;布衣之侠,朱家、剧孟、郭解之类;豪暴之侠,“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之类。但司马迁对豪暴之侠贬斥最多,不认为是真正的侠。在《史记》中,司马迁赞赏的是布衣之侠,他们出身底层,无官府背景,一生也未有一官半职。只是凭自己的努力行侠仗义。
而班固却将居官位、结豪族、拥有强大社会势力的人都称为游侠。如?章为京兆尹门下督,他“与中书令石显相善,亦得显权力,门车常接毂”。楼护历任谏大夫、天水太守、广汉太守,封息乡侯,位列九卿。陈遵出身官宦世家,后官至廷尉,陈遵本人“凡三至二千石”。《史记》中也有早年为侠,后来居高官的。如张良“居下邳,为任侠”。萧何、曹参、樊哙是“少年豪吏”,陈平、郦商亦“少年”之徒。《季布栾布列传》中季布“为气任侠有名于楚”。但与《汉书》中官侠不同的是,他们早年为侠,为官后已不算是侠了。
《史记》中刺客与侠客形象分析
《史记》中的侠客
刺客与侠客是两个非常神秘而陌生的群体,特别是对于咱们普通人来讲,很难见到。不过,最好还是不遇见,特别是刺客。遇见刺客和侠客都不是好事,不过影视剧中和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刺客与侠客特别多。咱们在座的各位可能都看过这种影视剧也看过武侠小说,拿武侠小说来讲,最有名的是金庸和古龙。我印象中金庸的小说中出现的大侠和刺客特别多。不过这影视剧和文学作品毕竟是文艺作品,虚构的成份太多,虚构、杜撰、想象、夸张的成分太大,不太可信。比如说拿金庸的作品来讲,他小说里面的一个侠客有一招武功叫乾坤大挪移。我想了半天没有明白是什么武功,后来我琢磨好像应该是能量守恒定律吧。还有一种武功叫六脉神剑,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我琢磨有可能是激光武器吧。古龙的小说中有一个大侠善于使飞刀,他的飞刀非常厉害,从来没有人见过他怎样出飞刀,但是对手已经被杀掉了。我怀疑,古龙也没有见过吧。
虽然文学作品中刺客与侠客非常多,我们也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刺客与侠客,但有一点需要注意,从古到今,在现实生活中刺客、侠客却一直存在。举几个例子,上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肯尼迪,被刺杀了;上世纪80年代初,里根总统也遇刺了,但是他命大没有被杀掉;2007年巴基斯坦的女政治家贝·布托被杀掉了。这是刺客。侠客也有,而且到今天也有。比如说06年去世的歌手丛飞,他曾经被评选为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他用自己唱歌的钱资助贫困生,但是他自己的日子过的很差,我认为这是大侠。还有天津有一个叫白芳礼的老先生,他自己的生活非常贫困,但是他用登三轮的钱资助贫困生上学。我认为白芳礼先生也是个大侠。去年汶川大地震出现了一个叫陈光标的,他自己出钱出物,到灾区救灾去,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称赞。我认为他也是个侠客。但是像陈光标这种人,咱们现在不把他叫作大侠,叫作“志愿者”。他们身上闪耀着中国传统的侠义精神。不过他们这些人与传统的武侠和传统的侠客的区别在于他们已经没有武功了,没有武艺了,他们只是有侠义。
汉语言文学-浅析《史记》中的刺客形象论文
摘要
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向我们叙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几位刺客以及他们的传奇刺杀事迹。而司马迁是目前唯一一位将刺客独立成篇以载入史册的史官,因此,《史记·刺客列传》堪称是空前绝后、绝无仅有。司马迁将这些刺客的生平事迹都收录于刺客列传中。作为刺客他们拥有着许多相似的形象特征与性格特点。本文以《史记》中记载的刺客形象为基础,着重分析他们的形象特征,并简单概述在这些刺客形象所表现的精神内涵以及他们对后世文学创作等领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史记》;刺客形象;精神内涵;
abstract
Sima qian's historical records of assassins tells us about several assassin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ir legendary assassinations. Sima qian is the only historian who has recorded the assassin as an independent part of history. Therefore, the historical records of assassins is unprecedented and unique. Sima qian collected the lives of these assassins in their biographies. As assassins they have many similar i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Based on the images of assassins recorded in shiji,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ir i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briefly summarizes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these images and their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literary creation of later generations.
试论《史记》中所描写的刺客形象
试论《史记》中所描写的刺客形象■粟殷胤/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摘 要:司马迁在《史记》的《刺客列传》中,描写了荆轲、曹沫、豫让等多位刺客,并对其行为活动、个性内涵等进行了详细阐述。本文便首先分析了《史记》中有关刺客形象的含义,对其中写到的刺客形象进行了探究,并诠释了《史记》中所描写的刺客精神内涵,希望能给予广大读者一些参考。
关键词:《史记》 刺客形象 人物分析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在《刺客列传》中把刺客的侠义精神作为了主题,并大力称颂了锄强扶弱、不畏权贵的正直形象。我们站在高中生的角度,也应对《史记》中描写的刺客形象有一定的把握,这样才能加深对该作品的理解。
一、《史记》中有关刺客形象的含义分析
在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上最早出现了刺客这类人物,其是由于某些政治因素而刺杀目标对象,在刚开始的时候多以正面的形象出现于人们眼前。并且,在春秋战国时,刺客的动机都是相对简单的,等到了秦朝之后,刺客就不再只是因为单纯的动机而杀人,其综合了金钱、地位等多种因素,杀人的性质也就因之而转变了。到了西汉时,“刺客”这一名词正式出现,司马迁在《刺客列传》当中,也针对刺客的形象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分析,与之前的《庄子》和《战国策》比起来,对人物的刻画更加饱满、丰富。在此之中,荆轲、聂政、专诸、豫让、曹沫等侠士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刺客的主要代表。司马迁所尊崇的英雄便是看重情义之人,因此他所描写的侠客,也有着“言必行,行必果”的原则。在《史记》当中,这一点也体现得十分明显。[1]
二、关于《史记》中所描写的刺客形象研究
《史记》中的侠客形象:以《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为中心
《史记》中的侠客形象:以《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为中心
《史记》中刺客和游侠是侠客在不同时期的具体投射,他们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太史公将他们分别立传,既是对他们身上历史差异的客观反映,也是对自身理想和感情的寄托。本文结合《史记》中《刺客列传》、《游侠列传》两篇文章,深入分析刺客与游侠这两类侠客的形象特点。
标签:史记游侠刺客
韩兆琦先生总结《史记》的抒情性时说:“司马迁的笔端时常流露着一种愤激之情,一种沉郁之气。”他的写作往往怀着一种深情,这种深情在《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的侠客形象中清晰的体现出来。《史记》中的刺客与游侠各自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同时又共同构成了太史公笔下的侠客形象。以下结合具体文本,对《史记》当中的侠客形象进行具体深入地分析。
一、《刺客列传》中的侠客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描写了春秋到战国时期的六位刺客:鲁将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迫其归还侵地,达成目的后,“北面就群臣之位”全身而退;吴国专诸为助吴公子光夺取王位,借公子光设宴之机,藏刃于鱼行刺吴王僚,事成身死,新吴王“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晋人豫让为报智伯知遇之恩,在智伯为赵襄子所杀后,三次谋刺赵襄子为智伯报仇,最后伏剑自杀;聂政为报严仲子“奉黄金百镒前为聂政母寿”之恩,助严仲子翦除政敌,刺杀韩相侠累,“自屠出肠”身死;荆轲为燕太子丹刺杀秦王,事败身死,六年后高渐离刺秦,被诛。
可以看到,《刺客列传》中的侠客们多通过“勇力”实现目的,如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豫让“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聂政“独行仗剑”刺杀侠累。他们都是靠一己之勇以达到刺杀的目的,其行为多带有暴力特征。其结局也多血腥惨烈,如豫让为达目的主动“漆身为疠,吞炭为哑”、聂政“皮面决眼,自屠出肠”、荆轲“被八创”,其惨烈犹然可见。刺客们能够“不爱其身”,重义轻命,是因为他们在价值观上抱有一種“愿为知己者死”的信条,如公子光“善客待”专诸,并保证专诸的后事,“光之身,子之身也”,专诸便能为其效命。豫让曾先后在范子、中行子门下为客,不受重视,转投智伯“甚尊宠之”,因此以“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为信条,在智伯死后不惜生命代价竭诚相报。
论“侠”、“游侠”与“任侠”
论“侠”、“游侠”与“任侠”
“侠”、“游侠”与“任侠”在中国历史或文学上的意义,历经多次的演变。如今这三个词已基本混同,慕之者将他们做为赈人危急、铲奸除恶和正义化身的代名词,憎之者将其视为离于私勇、伤道害德的“徳之贼”。那么这三个词是否全然相同呢?先来看有关于这几个词的解释。
汪涌豪先生在《中国游侠史》一书中针对“侠”的文字学解释进行了考证并认为:商周以前并未出现“侠”字,而只有“夹”字。并且古代“夹”、“挟”、“侠”三字原本相通,为挟辅大人物并供其役使之人。
很多古籍也对这几个词进行了解释。《韩非子.五蠹》篇曰:“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八说》篇云:“弃官宠交谓之有侠,”“人臣肆意陈欲曰‘侠’。”近人梁启雄在《韩子浅解》中注曰:“‘有’‘游’古今音皆近,‘有’或本作‘游’。”“有侠”即为“游侠”。《韩非子》是最早记载并解释“侠”和“游侠”的古籍。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集解引如淳曰:“相与信为任,同是非为侠。所谓‘权行州里,力折公侯’者也。或曰任,气力也;侠,俜也。”《史记集解序》司马贞索引“游侠,谓轻死重气,如荆轲、豫让之辈也。游,从也,行也。侠,挟也,持也。言能相从游行挟持之事。”
《汉书·季布传》颜师古注曰:“任,为任使其气力。侠之言挟也,以权力侠辅人也。”
荀悦《汉纪·孝武一》中云:“立气齐,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游侠之本,生于武毅不挠,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见危授命,以救时难而济同类。以正行之者谓之武毅,其失之甚者至于为盗贼也。”
许慎《说文解字》云:“侠,俜也。”俜也作甹“甹,侠也。三辅谓轻财者为甹。”
游侠与刺客的区别
游侠与刺客的区别
游侠和刺客是历史上常见的两种角色形象,他们经常出现在电影、
小说、游戏等媒体作品中。虽然两者都是战斗技艺高强且具备潜行能
力的角色,但在实质上有很大的区别。本文将从行动目标、职业定位、道德准则等方面讨论游侠与刺客之间的区别。
首先,游侠和刺客的行动目标存在明显的差异。游侠通常以正义和
义勇为行动目标,他们抱有保护弱者、消灭邪恶的使命感。游侠经常
在广袤的自然环境中行动,他们追求自由、探险和冒险,并通过清除
威胁来维护社会的和谐。相比之下,刺客的行动目标更加特定和具体化。刺客经常接受雇佣任务,以刺杀敌对目标为使命,追求更加隐秘
和暗黑的手段。他们通过暗杀和绞杀来达成任务,往往以利益为导向。
其次,游侠和刺客在职业定位上也有显著差异。游侠往往被视为自
由职业者,他们通常独自行动,没有固定的组织结构和纪律约束。游
侠依靠自身的能力和道德信仰来决定行动方式,他们关注的是个体的
成长和荣誉,注重个人的正直和高尚品质。相比之下,刺客往往属于
某个专门组织或集团,他们接受严格的训练和组织的指挥。刺客们往
往具备高度的机密性,他们遵守组织的规则和行为准则,对组织忠诚
度较高。
此外,游侠和刺客在道德准则上也存在差异。游侠注重荣誉、正义
和道义,他们坚守自己的底线,不屈服于私欲和邪恶的诱惑。游侠在
行动中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他们追求公正和正义,以保护弱者为己任。而刺客的道德准则则相对灵活和模糊。他们追求的是任务的完成
和利益的最大化,有时会利用各种手段来达到目的。刺客的行动往往伴随着隐匿、背叛和欺骗的元素,道德准则相对宽松。
史记中的刺客形象
史记中的刺客形象
在《史记》中,刺客形象主要体现在其中的一篇名为《酷吏列传》的篇章中,该篇章主要讲述了汉朝时期的宦官卢绾和范增等人的故事。
在《酷吏列传》中,卢绾被描述为一个心狠手辣、专横傲慢的宦官。他在宦官集团中担任要职,利用自己的权势进行各种不义之事。卢绾经常惩罚不听从他的命令的官员,并利用刺客手段暗杀与他对立的人。他通过各种手段恐吓、威胁和利诱,操纵朝政,成为一个专权的恶霸。
另一个刺客形象出现在《酷吏列传》中的范增。范增是刘邦的顾问,出生贫寒但聪明机智。范增被派去暗杀秦朝的官员,以为刘邦谋取复国之机。范增以智谋、刺杀手段闻名于当时,他利用自己的狡猾才智,在敌人身上放毒、暗杀秦朝官员,为刘邦的反抗行动做出了重大贡献。
综上所述,在《史记》中的“酷吏列传”篇章中,卢绾和范增等人被描绘为具有刺客形象的角色。他们都善于使用非正当手段,包括暗杀、威胁、恐吓等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形象的塑造展示了古代中国社会中的权谋之术以及当时政治斗争的激烈程度。
浅论史记中的游侠精神——自由个性与社会归属的意识表现
正统阶级 的利益 , 因此为正统阶级所排斥甚至于敌对。 所以游侠不 论是御 5 一个朝代和政权都是不受欢迎的群体,除了在某个需要 借助的时机 。但总归被正统阶级 认为是对政权运行的一个不稳定
的 会因素 , 需要打击和取缔。 而游侠对于正统阶层更因为_所遵 t
从的精神和行为 , 采取不屑与倨傲的态度 , 只依靠 自身的 力去力 图改变一些社会现状 , 即使事实证明其仅是极为有限的 为。 游侠精神的另一个气质是因其自身的归属。比方说《 史记》 中 的聂政 , 原本是一个有勇名在外以杀猪宰狗为生的人。 而严仲子是 诸侯的卿相 , 因与韩 国国相侠累结仇 遛祸于齐国, 司 嗣攻的名声 , 多次登I 、 飘 灏 助其报仇。 以金桕赠, 为其母祝酒, 聂政固辞 不受。 因为当时要 赡养老母的 缘故 , 聂政没有答应他的请求。 等到聂 政母亲去世之后, 他因为严仲子之前委身相交的睛意赶赴韩国刺杀
2 游侠精神所表现出的气质
游陕无疑是那个时代最具有 自由精神气质的人物 。这种 自由 韩非子 : 以文乱法. “ 儒 侠 以武犯禁” ,班固 :罪已不容于诛 ” “ ,这是正统阶层对于侠的观 念。任侠行为在平民看来, 皆是褒赞 , 因为其不论是扶危济困或是 惩恶锄强部是维护弱势阶层 的行为和品格 。但这种行为势必针对
想世界的探求态度。 游侠因为这种 自由的个性 , 采取任侠的行为 , 虽然时有隐匿。
史记描写的游侠(1)
游侠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司马迁是第一个为游侠立传的人。自《史记﹒游侠列传》产生以来,后世学者便对于游侠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有的立足于司马迁是否应为游侠立传,有的立足于司马迁对于游侠的态度,有的立足于司马迁为游侠立传的原因,角度不同,但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试图通过对《史记﹒游侠列传》、《史记﹒刺客列传》、《汉书﹒游侠传》等文本的比较和分析,发现《史记》中的“游侠”与历史上实际存在的游侠的联系与区别,以确定司马迁写作《游侠列传》时对人物进行选择、评价的独特标准。
司马迁《游侠列传》的立传标准是其史学思想、人生理想的反映,是司马迁对汉代社会问题、个人人生问题作出的回答。司马迁把汉初游侠与今天我们同样视为游侠的先秦刺客相区别,在汉代游侠中又淡化豪族、暴徒,而单单标举闾巷布衣之侠,并且一反当时社会的普遍态度,对游侠给予了热烈的礼赞。从《史记﹒游侠列传》中可以看到司马迁对当时社会风气和更为普遍的人性问题的关注、批判和思考。太史公用公义、舍己的理想游侠世界否定势利、畏懦的现实社会,用游侠所代表的“信”弥补天道的幽昧,用人的道德代替天的报应,成为人生价值的评价尺度。
关键词:游侠、史记、司马迁、刺客、汉书
第一章游侠的产生 (1)
第二章司马迁所分的游侠类型 (3)
第三章游侠的构成集团 (4)
第四章游侠与刺客的关系 (5)
第五章司马迁为游侠立传的原因 (7)
参考文献 (8)
第一章游侠的产生
游侠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部分特殊人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经对政治、社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战国、西汉时期,游侠盛行。战国时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等四大贵族公子,仗义疏财,具有豪侠之风。他们手下各有许多门徒食客,其中有不少游侠之士。西汉,游侠继续兴盛,《史记》《汉书》均设《游侠传》记载其事迹。最早关于游侠的典籍记载为《韩非子》。
《史记·刺客列传》人物形象分析
《史记·刺客列传》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个有勇有谋的刺客的事迹,他们身上展示出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义气与反抗强暴的侠义精神,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字】刺客列传形象对比精神价值
《史记?刺客列传》是唯一一篇记录刺客事迹的史书文章,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个不同的刺客以及他们的刺杀事迹。司马迁也是唯一一位将刺客列入史书的史官,因此,《史记?刺客列传》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既然司马迁把这5个刺客同列入一个类传中,除了他们都拥有刺客这个身份以外,他们五个应该还拥有共同的形象特征和精神特征。但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必然也会有异于其余四人的个性特征。本文将从五个刺客的形象入手,着重分析他们共同的形象特征以及各自独特的形象特点,并且简要概述在这些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特征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刺客形象分析
(一)有勇有谋,有情有义的共同刺客形象
1.“士为知己者死”的情义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五个刺客,他们行刺的最根本的动机都是对“义”的履行,如豫让所说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他们冒着死亡的风险进行刺杀行为,原动力就是“义”。而这里所说的“义”,是一种“基于一定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的人际关系的准则”。1,即当对方给予自己一定的物质待遇以及精神上的尊重和能力上的肯定,自己也应报答对方。“义”是刺客个人情感的体现,具体描述为讲义气,有情有义。
五个刺客都是重情义之人。曹沫作为鲁国将领,虽然“与齐战,三败北”,但是鲁庄公“犹复以为将”。曹沫与鲁庄公的关系就是“君臣知遇关系”2。曹沫劫齐桓公,除了为了鲁国国家利益,还出于对鲁庄公知遇之恩的一种回报。同样的,在伍子胥向公子光引荐专诸以后,“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当然,专诸为公子光刺杀王僚,应当是有一部分原因是物质上的回报,但是“善客待之”除却了物质上的回报,还有精神上的尊重。
中国史学史论文:从《史记》《汉书》游侠传比较司马迁与班固之著史思想
从《史记》①《汉书》②游侠传比较司马迁与班固之著史思想摘要:《史记》与《汉书》比较而言,《汉书》更符合统治阶级的意志。虽然《汉书》有许多章节脱胎于《史记》,但绝非简单的重复,《游侠传》就是显著的一例。两书虽同写游侠,但对其评价却大相径庭。《史记·游侠列传》热情赞扬游侠急人之难的高尚道德和反抗封建专制的精神,而《汉书·游侠列传》则批评游侠破坏封建礼法,宣扬“政自君出,而下无觊觎”的等级制度和君主集权制度不容丝毫动摇。
关键词:司马迁;班固;游侠;著史思想。
活跃于秦汉时期的游侠,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战国晚期,关东六国的游侠之风十分盛行,但在西边的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改变了“民勇于私斗,怯于公战”③的局面,又颁行《游侠律》规定:“游士在,亡符,居县赀一甲,岁卒,责之。”基本上没有游侠生存的土壤。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六国与秦的文化互相混融,一面是朝廷严禁游侠,另一面是六国炽盛的游侠之风不可能一夜之间消失殆尽。这时的侠,遂成为一种潜流,秘密地活动于社会底层。12年后,陈胜起义于大泽乡,游侠之士乘乱逐鹿,走向前台,形成了秦汉之际游侠参与社会生活的壮观场面。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后,政治逐渐趋于稳定,经济逐渐恢复繁荣,社会结构也趋于复杂多样,游侠又开始活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和班固的《汉书·游侠传》都对他们的活动做了记载和评价。
一、司马迁笔下的游侠
《史记·游侠列传》伊始,司马迁就开宗明义,表达了对游侠的赞美态度:“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
史记 司马迁看战国秦汉的游侠
司马迁对于战国秦汉的“游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何种态度
游侠这一阶层兴盛于战国秦汉时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司马迁对战国秦汉“游侠”这一社会现象做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太史公自序》中,他解释:“救人於戹,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作游侠列传第六十四。”这是司马迁欣赏游侠并为他们立传的宗旨。通读《游侠列传》,司马迁极力歌颂了游侠,特别是布衣游侠,并对他们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且司马迁明确了游侠的概念,对那些“盗跖居民间者”“朱家之羞”之徒加以否定。司马迁认为自郭解后,为侠者极众,敖而无足数者,表达了他对游侠走向没落的惋惜和慨叹。
纵观《游侠列传》全文,开篇点明游侠了的形象:“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司马迁认为游侠的主要特征有三点:诚实守信;舍生取义;不自我夸耀。先言游侠之义,再言缓急时有,以说明游侠存在的必然性。随后肯定了游侠精神,其好的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守信的社会风气,从对社会的贡献角度说明了游侠存在的必要性。
之后,司马迁概述了游侠的发展,对游侠进行了分类。他先表示最初平民游侠的影响力有限:“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再说明有影响力的游侠源于贵族:“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
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这些人身为王公贵族,位高权重而又招天下贤者,属于贵族之侠。与他们相对而言的是布衣之侠,“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这些游侠是平民,生活于闾巷民间。然后司马迁论述了社会对布衣之侠的态度:“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秦前显学,打压布衣之侠,司马迁感到不公:“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这些游侠固然有违反法令、作奸犯科的一面,但司马迁看重的是他们侠义的品质和勇于抗争的精神,因此对他们不吝于赞美。最后司马迁将豪暴之徒从他定义的游侠的身份中剔除:“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
《游侠列传序》史记阅读答案翻译
《游侠列传序》史记阅读答案翻译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及若季次、原宪①,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②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硚暴戾,其徒诵义无穷。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与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
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③,虽时扦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注释:①季次:公皙哀,字季次,齐国人,孔子弟子。原宪:字子思,鲁国人,孔子弟子。②舜未称帝时,多次遭其父与弟的迫害;伊尹:商汤贤臣,曾做商汤的厨师;傅险,即“傅岩”,苦役犯人,后被武丁委以重任,商大治;姜尚年七十还未得志,只能在棘津做贩卖饮食的小贩;夷吾,即管仲;百里,即百里奚,早年曾自卖为奴,替人喂牛;仲尼,即孔子,孔子周游列国,路过卫国的匡地时,匡人见他貌似匡人憎恨的阳虎,便
《史记》中“刺客”、“游侠”之比较_(栾为)
栾为(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黑龙江哈尔滨)
摘要:“侠客”是中国文学长廊里一类独具魅力地人物形象.令人魂牵梦绕地侠客梦,令人咀嚼回味地侠文化是中国大地上一道独特地风景.什么是“侠客”?人们可以这样解释:勇猛无畏,身怀绝技,威震武林,浪迹江湖;也可以这样解释:见义勇为,抱打不平,疏财济贫,惩恶扬善;还可以这样解释;说一不二,任侠使气.疾恶如仇.视死如归.那么“侠客”形象发端于哪里呢?追根究底,《史记》中《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是其两个泉眼,而他们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中国历史悠久地土壤中孕育了一类独具魅力地人物——侠客,千百年来歌咏侠客地诗篇,称颂侠客地传奇举不胜举、蔚为可观.炎黄子孙有一个但愿长作不愿醒地多彩“侠客梦”,东方文明留下了令人咀嚼回味不已地侠文化.那么这侠客形象发端于哪里呢?追本溯源,司马迁是为侠客作传地第一人,《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这两篇奇崛文字是打开后世侠文学地两个泉眼.虽然随着历史推移,“侠客”以一个完整地形象屹立于文学长廓,但肇端之初,刺客与游侠是两种不同类型地人.他们身上不仅有相同相似之处,也存在很多差别.不如让我们翻开《史记》,将这青史独留地英雄侠义作一番浅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人物是历史中地人物,有他们生活地社会语境;每一个人物又都是“这个”,有他们各自地文化品格;此外,人物又都是作家笔下诞生地、塑造地,作家地创作艺术也有很重要地作用.从社会时代、文化品格、创作艺术三方面考察刺客与游侠,二者地
差别就明朗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一、社会时代之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中 “刺客"¨游侠"之比较 (栾为)(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侠客”是中国文学长廊里一类独具魅力的人物形象。令人魂牵梦绕的侠客梦,令人咀嚼回味的侠文化是中国大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什么是“侠客”?人们可以这样解释:勇猛无畏,身怀绝技,威震武林,浪迹江湖;也可以这样解释:见义勇为,抱打不平,疏财济贫,惩恶扬善;还可以这样解释;说一不二,任侠使气.疾恶如仇。视死如归。那么“侠客”形象发端于哪里呢?追根究底, 《史记》中《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是其两个泉眼,而他们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摘录全篇论文如下:
中国历史悠久的土壤中孕育了一类独具魅力的人物——侠客,千百年来歌咏侠客的诗篇,称颂侠客的传奇举不胜举、蔚为可观。炎黄子孙有一个但愿长作不愿醒的多彩“侠客梦”,东方文明留下了令人咀嚼回味不已的侠文化。那么这侠客形象发端于哪里呢?追本溯源,司马迁是为侠客作传的第一人,《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这两篇奇崛文字是打开后世侠文学的两个泉眼。虽然随着历史推移, “侠客”以一个完整的形象屹立于文学长廓,但肇端之初,刺客与游侠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他们身上不仅有相同相似之处,也存在很多差别。不如让我们翻开《史记》,将这青史独留的英雄侠义作一番浅析。
人物是历史中的人物,有他们生活的社会语境;每一个人物又都是“这个”,有他们各自的文化品格;此外,人物又都是作家笔下诞生的、塑造的,作家的创作艺术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从社会时代、文化品格、创作艺术三方面考察刺客与游侠,二者的差别就明朗了。一、社会时代之异《刺客列传》所传五人,生活在动荡的战国时代。随着周天子的衰微,西周以来的礼乐制度逐渐崩溃.动荡不安的社会催动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对人生的关怀、自我意识与自尊情感逐渐觉醒,日益浓厚。有口才,善于审时度势的人,奔走于各国之间成为策士,即纵横家。研究学问,设馆授徒,讲学走天下之人成为学士,即儒生。余下最下层一类人:大多文化修养不高,又没有多少赀财,只能勉强糊口度日,空有一腔凌云之志、报国热血。他们也渴望实现辉煌的人生,建立不朽的功业,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此同时,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促使各诸侯广招人才为我所用,养士、用士之风弥烈。于是,欲伸之志与用士之风两相契合,造就了天下间第一种激烈人—— 刺客。他们没有独立的地位,只能依附于权贵门下,成为政治权势的一种附
庸。游侠之名,虽然最早见于《韩非子·五蠹》
,但由于“自秦以来,湮灭不见”,故《游侠列传》所传之侠集中于秦汉以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汉政权El益巩固,统治
阶级对待士的态度明显发生了变化;作为战国乱世产物——游侠,地位一落千丈,甚至到了用之如虎、不用如鼠的境地。游侠到了秦汉之际便与贵族王权相脱离。但战国时期思想观念对游侠的影响依然存在。《礼记》中载有“言必先信,行必中正”之语;儒家好名又讲究信诺,受人之托全力以赴;墨子提倡“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从而达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在这些思想影响下,游侠刻意修身立名,以扶危济困为己任。而秦汉以来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孑L子所主张的“仁政”、“攻心”、“化性”,轻视“怪力乱神”,从根本上否定了游侠的存在。结果游侠便成了一个独立阶层:一方面与统治阶级相对抗,触犯统治阶级的利益“扦当世之文罔”;一方面又与思想界相对立“儒、墨皆排摈不载”。于是游侠走下政治舞台,走入民间,从政治家的工具变成我行我素轻视公卿的独立一群。
刺客与游侠生活的社会时代土壤的差异,使刺客成为“脱身白刃里,杀入红尘中” (李白《侠客行》)专为恩主行刺之人;游侠则成为轻生高气、急人之难,施恩而不求回报的另一种人。
二、文化品格之殊
不仅社会语境不同,表现在文本当中刺客、游侠的文化品格也不尽相同,突出表现在思想特征、精神气质和悲剧色彩等方面。思想观念是人行动的航标,不同思想指导下人的行为表现不同。刺客与游侠文化品格上的差异,归根到底是二者思想主旨不同造成的。刺客重感情,讲报恩;游侠重原则,讲施恩。刺客不是嗜血好杀的魔鬼,不是轻易许诺的莽撞之徒,也不是精神变态热衷于自杀自残的自虐狂。相反,他们是极重感情的热血之士。曹沫“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即使在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割地求和的情况下,庄公“犹复以为将”。庄公的厚爱与信任给了曹沫以巨大的情感力量,于是曹沫柯盟之时以匕首劫桓公,为了庄公,为了鲁国前去行刺。专诸刺吴王僚,有人认为“司马迁传刺客五人,专诸为下”,理由是助纣为虐、不辨忠奸。实际上专诸之所以为公子光刺吴王僚,在于“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且行刺之前“公子光顿首日: ‘光之身,子之身也。”’两人二位一体,公子光是专诸的知己。为光刺僚则正体现出专诸重情讲义,心之
诚、情之厚。豫让刺赵襄子,执着不悔,豫让自己说的明白: “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
,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荆轲初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 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在稠人闹市之中慷慨悲歌旁若无人,这非矫情造作,非玩世不恭,更非放浪形骸及时行乐,而是刺客寂寞的泪水,是刺客寂寞的呐喊。恩主的知遇点燃了刺客胸中的烈
火。于是荆轲敢冒天下险,为太子丹金殿刺秦王。因为重情,所以无所谓忠奸,无所谓名利,更无所谓生死。谁知我,我死谁!至于游侠则重原则,讲施恩。“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游侠一切行动的出发点都依据心中行为准则:“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廉洁退让”急人之难。他们把救助厄困的社会道德推向极至,为了履行道德责任施恩于人可以“扦当世之文罔”,可“以躯借交报,藏命作奸,剽攻不休,及铸钱掘冢。”朱家“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 “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救季布之难后“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也。”不求回报。田仲、剧孟、王孟等亦皆是行侠讲信之人。郭解以“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振人之命,不矜其功”为行为规范。当自己侄儿被杀,郭解没有贸然报仇行凶,而是暗中了解情况后,作出公允评判“公杀之固当,吾儿不道”。可见,游侠所追求的目标是主持人间正义,而临血缘亲情与社会公理矛盾的时候,往往大义灭亲以维正道。当有人“箕居视之”表现出无礼之态时,郭解不先究人过,而先查己过“是吾德不修也”更以德报怨,阴脱其人践更之役,又替人排仇解难不求名利。足见游侠乃是以人间公理正道捍卫者形象立世的,其施恩是源于原则的力量。刺客是胸中有一把火之人,因情感的催动可以不计后果、不计名利、不计生死,为情而战;游侠是心中有一把尺之人,行事有所依凭,守信讲义,为理而战。不同的思想观念引导他们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客”因勇显而“侠” 以豪闻。刺客精神气质的核心是一个“勇”字。曹沫行刺之后,竟然弃匕首于埴下,就群臣之位而颜色不改,辞令如故。当其束手之机,桓公大可以擒而杀之,然而左右莫敢动者,在于曹沫的夺霸之气、壮士之风。豫让厕中刺襄子,襄子心动而惊;桥下伏击,马惊
而警,足见其气逼人。荆轲刺秦,“群臣皆愕”“尽失其度”。可见刺客之勇有夺人心魄的力量。此外,刺客之勇非匹夫之勇,而
是有勇有谋的智者之勇。专诸行刺之前做了仔细分析“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无骨骰之臣,是无如我何”,行刺之时,置匕于鱼炙之中,用心巧妙。荆轲借樊於期之头,燕国督亢地图及徐夫人之匕,合三者之利前去行刺,可谓大智大勇。刺客之勇还是一种带有血腥之气的勇。豫让为了行刺“变姓名为刑人”, “漆身为厉,吞炭为哑”, 自毁形状,行乞于市。聂政行刺之后, “皮面决眼,自屠出肠”,死后暴尸街头。荆轲行刺“左股断,身被八创。”其血腥之气愈浓,则愈显其勇。最后,刺客之勇更是一种执著之勇, “立意皎然,不欺其志”;豫让“盖棺事则已” 的执著,荆轲“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由此观之,空有情,还不足以成为刺客。伯夷叔齐对故国之爱不能说不厚,比干对纣王之情不能说不深,然而他们之所以都成不了刺客,正在于他们缺乏勇气;慧星裂月,白虹贯日,一股激荡天地的勇气力量!游侠在精神气质上则体现一个“豪”字。不将荣辱名利放在心上的豪爽之气,不为己欲专门利人的豪拔之气。游侠急人之难,不是出于金钱、权势、名利的考虑,完全从心中之义出发。合于义,则为之,不计报偿;不合义,则不为,千金难动其心。朱家于季布尊贵之后终身不见;剧孟死后家
无余十金之财;郭解及徙茂陵,家贫,不中赀。尽管贫穷,然一旦人有事相求,合于义,游侠则全力以赴,急人之难。这正是游侠精神力量的可贵之处,感人之处,这就是豪。豪,“可能济王法之穷,可以去人心之憾。”于是归聚之人则众: 自关东以来,莫不延颈与朱家交;剧孟母死,自远方送葬盖千乘;王孟以侠称江淮间;诸公闻郭解之义“益附焉”,“少年闻之,愈益莫解之行”,“诸公已故严重之,急为用”,及郭解徙家“诸公送出者千余万”“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欢解。”刺客因勇震惊古今,游侠以豪感动天地。刺客可敬,游侠可叹。由于二者的思想特征、精神气质不同,刺客与游侠身上的悲剧色彩也不尽相同。刺客所作之事源于自己内心的情感与勇气,不足为外人道,也很难为别人所理解。刺客之死,死得轰轰烈烈,重于泰山。荆轲是刺客的集中代表。‘好读书论剑”, “为人深沉好书,其所游诸候,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荆轲可谓文韬武略兼备之士,然玉在璞中无有知者: “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与盖聂论剑,“怒而目之”;与鲁
句践博,“怒而叱之”。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及至燕,与狗屠、高渐离和歌于市,相乐已而相泣。荆轲是孤独的、苦闷的。为报知遇之情,慨然赴秦“登车而去,终已不
顾”,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身被八创,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以荆轲为代表的刺客是完美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死即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令人心惊动魄、肃然起敬,达到个人悲剧的极至。“令人浅读之而须眉四照,深读之则刻骨十分。”相比之下,游侠之死的个人悲剧色彩要淡一些。《游侠列传》中详记郭解。郭解不是一个完人;少年时性情残忍偏激,报复心极重。曾私自铸造钱币,偷掘坟墓盗取殉葬财物。及其年长方“折节为俭”。虽然郭解年少时行为不端,但年长后行侠仗义不失为有德之人。那么这样有德之人为什么会死呢?《史记索隐述赞》: “游侠豪居,籍籍有声,权行州里,力折公卿。”名为“游侠”,实似“白衣卿相”。景帝尽诛游侠之属,郭解最后被族诛,这不能不使人探问背后的社会原因。有德讲义忠信之人反遭屠戮,实乃社会不幸。“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游侠的悲剧令人可哀可叹,个人悲剧色彩虽不浓烈,但意义却更为深刻。刺客之悲,如慷慨羽声,令人目嗔牙裂,头发上指;游侠之悲,如变徵之音,令人欷歇感叹,垂泪涕泣。
综上可见,刺客与游侠的确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尽管二者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同,但他们身上仍有很多交错的相似性,这些相似性使他们在漫长的历史渐进过程中融合在一起。首先,他们都来自社会下层,都具有一股自下而上的抗暴精神。无论是以行刺的血腥方式,还是以行侠急困的温和方式,他们都开辟了除入仕、归隐之外的第三条道路一以个人力量自下而上进行反抗。
其次,在精神品质上他们都有很强的责任意识,无论是为了报恩还是急困,一旦受人之托则将终人之事,而且为了这千金之诺,可以轻生死,抛血躯。于是仗剑而行的外在形象与重义讲信、轻生高气的内在气质上的相通,使刺客与游侠很容易地合二为一,以一个高大的“侠客”形象屹立世间。儒侠、义侠、豪侠??各式各样的侠客织就了多彩的“侠客梦”,开辟了下层民众的精神家园,在那里正义得以伸张,邪恶得以铲除,人们的情感得以渲泻。
最后, 《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都具有尚奇色彩。西汉受楚地文化影响颇深,楚国文化“信巫鬼,重淫祀。”这种巫风自朝廷到民间无处不在,而史官又是从巫觋中脱胎而来。司马迁深受此风影响,喜欢猎
奇。于是在《史记》中记人叙事无不蒙上神秘面纱。司马迁疏荡多变,忽起忽落,其来无端,其去无迹的笔法,给《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刺客与游侠身上的神奇色彩,也是使二者迅速
合为一体的原因所在。就在后世人追奇、探奇、写奇的过程中,侠文学、侠文化延绵流淌而来。合上这部史家绝唱,那浪迹江湖、任侠使气、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侠客形象仍在我们心中久久不散。青史独留的英雄侠义千载之下,人们仍可见其傲世雄风,闻其飘香侠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