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傲慢与偏见_的审美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刘敏( —),女,山东济宁人,北京行政学院外语教研部讲师。
年第 期总第 期 齐鲁学刊Q I LU JO U RNAL
No .
General No .
《傲慢与偏见》的审美价值
刘敏
(北京行政学院外语教研部,北京 )
摘 要:《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脍炙人口的艺术精品,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艺术性。作者在作品的题材选择、人物塑造以及艺术表现手法三个方面都别具匠心,具有不朽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审美;戏剧性;反讽
中图分类号:I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X ( )
美国著名文艺评论家艾德蒙・威尔逊曾说过:最近一百多年来,“英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誉,惟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
经久不衰。”[ ](P )的确,在两百年后,简・奥斯丁的作品
依然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与莎士比亚并提的女作家,这表明简・奥斯丁的作品具有持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一
简・奥斯丁 年出生于汉普郡史蒂文顿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到 年去世,她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远离大城市的边远乡村,那儿很少受到革命和战争的影响。奥斯丁小说中的选材很清楚地告诉读者:乡村恋爱、家庭生活是她的兴趣所在。基于此,很多读者相信:由于奥斯丁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世界里,对于当时各种社会变革(如工业化)、世界大事(诸如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不甚了解,所以作品不得不局限于乡村生活的“小题材”。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从她哥哥亨利・奥斯丁为其写的传记和她侄子有关她的《回忆录》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乡村的奥斯丁并不闭塞,她的两个哥哥在拿破仑战争中在海军服役,他们即使在海外时,也经常写信回家报告消息;奥斯丁和家人还经常一起谈论国内大事;她不时地走访朋友和亲戚,和不同的人接触,还曾经长时间地呆在巴斯和南安普敦这样的英国中心城市,有时也到伦敦小住;奥斯丁大量的书信往来也充分说明了她对国内外大事的热切关注和在各种危机时刻的焦虑之情。如此说来,简・奥斯丁为何忽视“重大题材”而选择琐碎题材呢?奥斯丁自己的回答是:当克拉克先生建议她写一部以萨克思・考博格宫为背景的历史传奇小说时,
她回复说:这样的小说“远比我现在写的乡村家庭生活的图景更会名利双收”,但是我不写“传奇”,“我必须保持自己的
风格,继续走自己的路”
[ ](P )。这表明,在历史传奇和伤感小说盛行之时,奥斯丁没有追赶时髦,而是自觉地选择最为熟悉的乡村人物和他们的生活作为描写对象。
在致侄女安娜・奥斯丁的信中,奥斯丁说:“这正是我生
活中的乐趣———描绘一个村镇上的三、四家人正合适。”[ ](P )的确
,在创作中,她一直坚持自然、客观地描写人物和
各种情形,这与莎士比亚的观点真实才能写出好作品不谋而合。她为自己的作品划定了范围。在其六部小说中,主要情节和场景都选材于亲身经历,所以才会真实可信。当她阅读了安娜・奥斯丁尝试写的第一部小说后曾建议:“你最好不要离开英格兰。让波特曼一家上爱尔兰去吧,既然你不知道那里的风俗,你最好不要和他们一起去。你有做出虚假描述的危险。你就留在巴斯专写佛瑞斯特一家人罢,在这里你会很自如。”[ ](P )追求自然,忠于生活———这就是奥斯丁小说创作的审美焦点。她之所以获得经典作家的美誉,与其拒绝描写不寻常、不熟悉的事物,而坚持绝对真实的现实主义不无关系。她作品中没有耸人听闻的悲剧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感情冲突,更没有风云变换的社会动荡。她坚持书写拥有第一手材料的世界,所以她的艺术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我们不应该责怪作者书中没有描写当时的拿破仑战争,甚至没有两个绅士促膝谈心的场景,因为奥斯丁坚决不写第二手材料,而把自己局限于本人完全了解的乡村生活,这正是她所坚持的创作原则,更是她严格自律的优点和美德。
二
英国现代小说家、文艺批评家E .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
9
01
观》中把小说人物划分为“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并得出这样的结论:“测验一个圆的人物主要看他能否令人信服地感到惊奇。如果他从不令人惊奇,那就是扁的。如果他不令人信服,那他就是扁的假装成圆的。”[ ](P )他在众多小说中选择了简・奥斯丁的小说人物为例进一步加以阐述。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奥斯丁在人物塑造方面的成就。福斯特还指出:“扁形人物不如圆形人物丰富多彩。”[ ](P )但是,阅读奥斯丁的小说,我们会发现相当一批“扁形人物”活跃在她的作品中。在《傲慢与偏见》中,班纳特夫妇、柯林斯、凯苔琳夫人、彬格莱小姐等等,他们性格单一得可以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但是读者对他们并不感到厌倦,相反,却深深地被他们的所作所为吸引着。虽然是单一人物,但却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通过强烈的对比手法,在作品中始终保持完整而一致,这是吸引读者兴趣的原因所在,也是奥斯丁在表现人物上的一大特色。
《傲慢与偏见》的成功之处在于其主人公伊丽莎白和达西的成功塑造。伊丽莎白无疑是作者本人和广大读者最喜爱的小说人物,她的性格和外表并非无懈可击,但是她聪明而机智、独立而勇敢,作者通过描写她与达西的种种误解、冲突直至相互爱慕、结合,创造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小说中对其他人物的描述也很好地衬托出伊丽莎白鲜明的性格特点。例如通过夏绿蒂・卢卡斯和彬格莱小姐这两位与她同龄的女性人物的婚姻观、价值观以及种种言行表现反衬出伊丽莎白的优点和美德。
夏绿蒂・卢卡斯小姐本人留给读者的印象并不深刻,但是她的便利婚姻观以及所采取的婚姻策略却令人难忘。伊丽莎白和夏绿蒂是一对好朋友,两位又都是非常明理的女子,面对同一个求婚者———柯林斯,伊丽莎白是断然拒绝,夏绿蒂则是欣然接受,而且,夏绿蒂是主动接近、有意逗引这么一个根本不懂爱情、视结婚为完成任务的蠢货,其目的就是为自己套牢一个丈夫。明知今后的婚姻不会有什么幸福,却屈服于世俗的利益,夏绿蒂的做法更衬托出伊丽莎白自尊自立、追求理想爱情的高尚情操。
不同的婚姻道德观反映出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又导致不同的言谈行动。夏绿蒂选择了金钱婚姻,暴露出对财富的崇拜,她对于倚仗势力自命不凡的凯苔琳夫人,总是言听计从,甚至连对其家事的粗暴干涉、指点命令也不敢流露半点不满,这更突出了伊丽莎白的独立自尊、敢怒敢言的性格特点。伊丽莎白从不盲目崇拜权势、地位和财富,当恬不知耻的凯苔琳夫人不顾礼仪地询问起她的年龄大小时,她拒绝予以回答;为了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达西,凯苔琳夫人气极败坏地赶到浪波恩,威吓伊丽莎白要她解除跟达西的婚约(其实当时他们还没有订婚约),这时伊丽莎白毫不畏惧,她斩钉截铁地回答:“我自有主张,怎么样做幸福,我就决定怎么样做。你管不了,任何像你这样的局外人也都管不了。”[ ](P )奥斯丁把伊丽莎白这样坚强、活泼而机智的性格刻划得如此明朗可爱,使得读者一直保持着盎然的兴致。
另一个次要人物彬格莱小姐在作品中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彬格莱小姐在小说中只在三四个场合中出现。她对达西一厢情愿,一门心思要嫁给他,从这一意义上讲,她应该算作伊丽莎白的情敌。出于嫉妒,她在达西面前一再贬低伊丽莎白及其家人,并不断地讨好达西。当达西沉浸在对伊丽莎白一双美丽眼睛的爱慕中的时候,她自以为是地推测:“你心里正在想:许多个晚上都是跟这些人在一起无聊度过的,这实在叫人受不了,我跟你同感。”[ ](P )她看达西写信就赞扬他书法工整,信写得快;看达西阅读就抽出第二卷来看,装作和他有同样的兴趣;在伊丽莎白去彭伯里的那一次,她故意提到驻军以揭露伊丽莎白的“家丑”,却使得达西的妹妹(她差点跟韦翰私奔)异常痛苦。彬格莱小姐的自作聪明、拼命献媚很好地烘托出伊丽莎白的聪明机智和独立自尊。“我爱你的脑子灵活。”[ ](P )达西的表白也正说明了伊丽莎白的可爱之处,书中像夏绿蒂・卢卡斯和彬格莱小姐这些道德方面存在缺陷的次要人物把伊丽莎白衬托得光彩夺目。
三
奥斯丁作品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以戏剧化的手法塑造人物性格,和以反讽的手法展开故事。反讽和戏剧性是奥斯丁小说的基调和风格标志,也是其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
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慢声细语地叙述着乡村士绅阶层人们的交往和生活,读来就像他们正在我们面前过着真实的日常生活一样,散步、下午茶、舞会、牌局等等都被忠实地记录下来,给人以真切真实的感受,阅读小说就像在欣赏一出日常生活剧。认真研究小说的结构,读者不难发现它那由三卷构成的框架结构与三幕剧很相似,在总共六十一章中只有七章没有对话,其他部分则是由大量的对话构成,对人物的性格概括只是了了数笔,读者所了解的人物情况主要来自于对话,作者没有在叙述故事上多费笔墨,是让人物自己说话,好似把他们安排在舞台上表演,通过自己的语言展示性格。对话本质上非常适宜舞台表演,所以很多场景中的对话不需要改动就可以直接搬上舞台。例如当姐姐吉英和伊丽莎白私下谈起她和彬格莱彼此的爱慕之情时,其间的谈话就是很好的舞台对话,从姐妹俩的一方不断表白,一方却不断质疑中,作者使读者明白了吉英犹豫、不安的心态以及她处事小心矜持的性格,同时伊丽莎白俏皮、自信的性格特点在读者心中留下烙印。再如当班纳特先生被夫人叫来要求他强迫女儿伊丽莎白嫁给柯林斯的时候,三方的对话掀起了一个戏剧小高潮。貌似严肃实则揶揄的语言显示出班纳特先生机智的讥讽特点,伊丽莎白的简短回答表现出当时忐忑不安的心情,班纳特夫人决绝的宣言暴露出她的恼羞成怒,这番有趣的对话使读者忍俊不禁。类似的大多由对话构成的情景都具有戏剧场景的品质:柯林斯的求婚,达西的第一次求婚,凯苔琳夫人和伊丽莎白的针锋相对,等等。在描述这些场景中,作者通常都是先引见一下说话人,随后便是直接的舞台对话,这些或幽默、或机智、或愚蠢的对话使得读者也
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