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课件ppt
供品:
01 供奉神佛或祖宗用
的瓜果酒食等。
贡品:
02 古代臣民或属国献
给帝王的物品
1.多音字:
① 供给(ɡōnɡ ) ③ 闷热( mēn ) 供 供品(ɡònɡ ) 闷 沉闷( mèn )
② 太空(kōnɡ ) ④ 喷香( pèn ) 空 空闲(kònɡ ) 喷 喷射( pēn )
⑤ 透露( lù ) 露 露马脚( lòu )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 狭义的新闻就指消息。 通讯、报告文学。
新闻的文体特点:
01 基本特点:及时性、真实性、(语
言)简明性、有针对性(社会功用)
02 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
背景、结语。
导语: 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 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 揭示新闻的中心。 导语通常包括六个“何”:何时、何地、何 人、何事、何故、如何。即: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起因。
01新闻的写法:
通常采用“倒金字塔”式。首先说结果,再
说重要事实,最后说次要内容。
02 特殊写法也可采用金字塔式,金
字塔式与倒金字塔式相结合等。
第四 部分
课文分析
01 标题是新闻的眼
睛,反映最真实最 简明的内容。
02 从本则新闻的标题中
你能看出什么?
标题的两层含义:
01 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
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 了新闻的真实性的特点。
研究探讨
新闻报道强调及时 性,强调当下关注的 事件。这篇文章用大 量篇幅叙述中国航天 史,是不是就不像新 闻了?
01
引入一些补充说明的背景材 料也相当重要。
面对这些重大历史事件,每个中国
02 人都应该感历程。
赏析《飞向太空的航程》
赏析《飞向太空的航程》《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则篇幅短小但容量很大的通讯。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航天史,历史漫长,内容纷繁,足可以写成一部长篇著作。
但作者仅用两千字左右就向我们交代了新中国航天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叙事简明,线索清晰,重点突出,情感浓烈。
由于这是一篇短通讯,作者受到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写得面面俱到,细致入微。
所以,他选择那些在我国航天史上的标志性事件,用洗练的语言进行叙述,使读者对这段不平凡的历史能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
这篇通讯以时间为线索安排事件,并且巧妙运用倒叙手法,使文章线索清晰,重点突出。
首先,作者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写了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神舟”五号载人火箭成功升上太空。
采用倒叙手法的原因是“神舟”五号升空是最近发生的值得中华民族纪念的重大事件,全国人民的目光聚焦于此,庆祝“神舟”五号成功升空,回眸历史,叙述成功之不易,这正是是这篇通讯的写作缘起。
倒叙手法的运用,突出了“神舟”五号成功飞向天空的历史意义。
“神舟”五号成功飞上太空也是文章所要写出的最重要的事件,是全文的重点。
作者的语言也饱含激情,“朝阳晖映”,发射架“耸入云天”,“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等待时气氛的安静,自然景物中有着一种必胜的信心。
升空刹那,“惊天动地的巨响”“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是飞船发射的特写镜头,作者怀着崇敬和必胜信心写出了飞船成功发射的过程,语言优美,极有力量。
“神舟”五号成功飞向天空,让人兴奋,感叹。
作者并没有停留于现实的欢乐,而是独辟蹊径,回顾历史,把视线投向了太空飞行的开拓者,他认真地理清了人类航天史,中国航天史的脉络,作者这样做是因为:这次激动人心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是一代一代前辈辛勤探索,克服难关取得的。
作者根据时间先后,选取了以下航天史上重要事例:(因为)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所以)中国也要搞人造卫星──(在专家探索下)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接着)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送上了天空──中国专家构思飞天梦想的草图(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成功)──“863计划”的出台,催化中国载人航天探索──“神舟”一号实验飞船成功上天──“神舟”二号发射成功──“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五号载人火箭成功升上太空。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应用新闻结构的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新闻结构图,快速掌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选用合适的新闻结构,记录身边的新闻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感受中国航天人在科学探索之路上不畏艰险的崇高之美;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成为理性读者。
教学重点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难点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方法微课教学、任务驱动法、例文教学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创新亮点一、例文教学举一反三《道德经》四十二章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新闻在学生阅读之前,有如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片混沌,但混沌之中,必有以突破的途径。
本课我从新闻结构入手,让学生读懂新闻。
通过学习这“一文”的阅读技巧,实现从“一篇文章”到“一类文”的阅读技巧的提升,让学生扎实地掌握新闻的阅读方法。
二、角色代入不离新闻突破了实用文教学窠臼。
实用文实用的特征,决定了实用文阅读的目的是获取文章的信息,而非文学鉴赏。
常规课堂教学信息获取与分析枯燥无趣,学生始终是一个看客,游离与教学之外。
针对这种情况,我结合新闻任务,设置了播音员、编辑、记者等不同的角色,让学生自主代入。
学生在新闻中完成新闻知识学习,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1、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以上为微课视频截图)2、发放导学案第一课时:1、我是播音员——我播新闻重温新闻这一刻:给定新华社新闻报道,以主持人身份播音朗读。
2、我是编辑(1)画图解惑本文刊发在10月17日的《解放日报》上。
第二天就收到个别读者来信,表示本文文不对题,且结构混乱不符合新闻要求。
如果你是编辑该如何解答?尝试用结构图的方式解决读者疑问。
(2)填补结构图请在已画出结构图的基础上,摘取本文航空大事件,填补结构图。
(3)撰写结语为纪念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报社想做一个中国载人航天历史回顾专题展。
高中语文课本《飞向太空的航程》原文 飞向太空的航程ppt
高中语文课本《飞向太空的航程》原文飞向太空的航程ppt《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通讯,属报告文学范畴,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课本《飞向太空的航程》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原文新华网酒泉10月16日电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晖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
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飞向太空的航程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
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国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
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
今天,已经可以透露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但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通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优秀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优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优秀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优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通讯的特征,培养阅读和写作新闻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利用课前“双导提纲”做好预习:通读全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理清结构。
②师生互动,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③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解读标题的特定含义,体会重点语句蕴含的感情,把握文章的特殊结构,品味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学习中华民族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航天精神。
二、学法点拨①利用“双导提纲”做好预习:通读全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理清结构。
②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开启思维,主动去发现问题,然后深入挖掘,解决问题。
三、背景介绍从1999年的“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征空,9年间的7次飞行如同7个台阶,它们所记录的,不仅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不断突破,更是中国航天人的光荣与梦想。
神舟一号:横空出世。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不载人的试验飞船神舟一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神舟一号飞船座舱内放置有一个高1.70米左右、身着航天服的男性模拟人。
这个模拟人是一个感应器,用于收集返回舱在太空中的温度、湿度、氧气等各种试验数据。
神舟二号:正样飞船。
XX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二号飞船。
神舟二号虽是第二艘无人飞船,但却是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也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载人时基本一样。
神舟三号:百折不挠。
XX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发射升空。
不过,神舟三号在发射前却遇到了困难,飞船在进场的第4天,就出现了飞船穿舱插座信号有一个点不导通的问题。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9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9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一教材分析:《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这两者都贴近生活,有很强的实用性,反映了新课标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素质提出的要求。
这则通讯从“神州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
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目标解读:高考考点相应知识链接:四川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能,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鉴于新闻的文体特点和高考命题形式,本课学习目标主要从“新闻的文体特征”和“新闻信息的整理和筛选”两个方面来确立。
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掌握分析、拟写新闻标题的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难点:1、筛选文章语句,提取有价值信息,学会挖掘新闻语言的丰富含义。
2、本文的标题很有特点,学习如何拟好新闻标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解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阅读《金太阳学案》“背景知识推送”,提示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整理通讯的概念和特点,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引导”和“基础知识梳理”。
人教版高中高一语文上册《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三篇
【导语】《飞向太空的航程》是⾼⼀语⽂必修“沟通与应⽤”板块中的⼀篇通讯。
通讯是新闻体裁的⼀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知识⽬标 1、体会新闻题⽬的作⽤。
2、领会本⽂报道的⾓度。
能⼒⽬标 培养概括整合提炼信息的能⼒。
情感⽬标 树⽴知识强国观念,引导学⽣关⼼国家⼤事.,激发学⽣的民族⾃豪感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法 阅读讨论⾃读 教学过程 ⼀、阅读全⽂完成 1、掌握以下词语的读⾳和含义 翌年乾坤酝酿苛刻横亘揽⽉ 2、阅读思考 (1)、本⽂报道的主要新闻事件是什么?作者选择了哪个⾓度进⾏报道? (2)、按时间顺序将新闻主体部分整理成“中国航天⼤事记” 明确:(1)2003年10⽉15⽇“神⾈”五号飞船发射。
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是叉开⼀笔,⽤⼀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2)、⼏个具有重⼤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 ⼀是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造卫星!”的指⽰。
⼆是1960年中国第⼀枚⽕箭的成功发射。
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的第⼀颗⼈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航天⼯程的战略决策。
五是“长征”系列⽕箭发射久经考验。
六是“神⾈”⼀~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归纳时注意时间、事件及事件的意义) ⼆、讨论 1、⼤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箭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笔。
作者却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你认为作者选择的报道⾓度好不好?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些背景材料。
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的作⽤,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虽然⽤很⼤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在叙述⼀个重⼤历史事件的基础上,⽽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的。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笔记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笔记一、背景介绍《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科普性的新闻报告,报道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的介绍,文章呈现了中国航天人的艰苦奋斗和开创精神,以及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意义和未来前景。
二、文章结构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开篇点题,接着从不同阶段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总结全文,表达了对中国航天事业的敬意和展望。
三、重点内容1.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文章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到载人航天的成功实现,以及未来计划实现深空探测的发展过程。
其中,着重介绍了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包括神舟五号、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和返回,以及天宫一号、二号的成功发射和在轨运行等。
2.中国航天人的艰苦奋斗和开创精神:文章通过介绍中国航天人的艰苦奋斗和开创精神,表现了中国航天人的无私奉献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中,中国航天人进行了长期的试验和研究,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最终实现了载人航天的成功。
3.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意义和未来前景:文章指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不仅是中国科技事业的重大成就,也是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计划和前景,包括深空探测、月球基地建设等。
四、写作手法1.运用数字和事实: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数字和事实来描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2.运用引用和举例:文章通过引用重要领导人的讲话和举例说明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性和成就,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文章不仅有客观的叙述,还有作者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评价和展望,多种表达方式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五、个人观点通过阅读《飞向太空的航程》,我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我认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科技事业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民的自豪。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7.《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参(含“练习与思考”)
七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分析《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则优秀的新闻报道。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着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人太空,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太空航程,不仅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继美、苏之后第三个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也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
课文正是对这一重大题材的报道,既记录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更着力揭示了几代航天人近半个世纪的奋斗历程,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凸显了国人的喜悦和自豪之情。
独特的视角、翔实的材料、生动流畅的语言和充满自信的笔调,使此文成为众多相同题材的报道中与众不同的一篇。
从结构看,本文是典范的导语——主体——结语式新闻结构。
导语部分(第1-第3自然段)点明这则新闻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人太空的国家”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又点明这则新闻的价值所在。
主体部分(第4-第26自然段)主要回顾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即从1958年毛泽东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至2002年“神舟”四号发射成功的航天历史。
新闻的主体部分并没有承接导语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宕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历史的回题。
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与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
大多数新闻都是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
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因此,目光不应只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而是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实现飞天梦的艰辛奋斗过程。
《飞向太空的航程》ppt课件
•
三十九、志向不过是记忆的奴隶,生气勃勃地降生,但却很难成长。——莎士比亚
•
四十、如果失去梦想,人类将会怎样?——热豆腐
•
四十一、无论哪个时代,青年的特点总是怀抱着各种理想和幻想。这并不是什么毛病,而是一种宝贵的品质。——佚名
•
四十二、梦想绝不是梦,两者之间的差别通常都有一段非常值得人们深思的距离。——古龙
费俊龙、聂海 胜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9月27日下午16时05分,航 天员顺利出舱,在太空中走 出中国人的第一步。
翟志刚
2003年02月02日“哥伦比亚号”航 天飞机在降落时解体
航天飞机上有6名美国宇航员和1名以色列宇航员,其中2位是女性。
»
一、我们因梦想而伟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梦想家:在冬夜的火堆旁,在阴天的雨雾中,梦想着未来。有些人让梦想悄然绝灭,有些人则细心培育维护,直到它安然度过困境,迎来光明和希望,而光明和希望总是降临在那些真心相信梦想一定会成真的人身上。——威尔逊
飞天梦之三
敦煌飞天
敦煌地区约5OO多个石窟中,都
绘有大量的飞天形象。 飞天,
是佛教中乾闼婆和紧那罗的化
身。乾闼婆,紧那罗,原是古
印度神话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
是一对夫妻,后被佛教吸收为
天龙八部众神之一。乾闼婆的
任务是在佛国里散发香气,为
佛献花、供宝,栖身于花丛,
飞翔于天宫。紧那罗的任务是
在佛国里奏乐、歌舞,但不能
1213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成功发射3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41986年批准著名的863计划5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6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圆梦飞天14结尾作者又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 飞向太空的航程 PPT课件
教材分析
背景资料
教学设计
自主探究
知识拓展
练习反馈
作业
回主页
教材分析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人教版高一年级 语文 必修1第四单元 第12课 。 这则通讯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在 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 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 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 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 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 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 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 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 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 讲述, 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教材分析
背景资料
教学设计
自主探究
知识拓展Biblioteka 练习反馈作业回主页
教学设计
中国发射的神舟卫星
神舟一号(无人) 时间:1999年11月20日发射 21日回收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
教学设计
通讯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 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 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8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的】1.潜力目标:继续学习新闻的写作特色和方法,学习拟定标题和撰写导语;2.知识目标:分析文章的层次与脉络结构,提高分析长篇新闻的潜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大事,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使之树立为祖国繁荣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时事政治,培养其多读报纸,增长见闻的好习惯。
2.引导学生耐心阅读较长篇幅新闻,整体把握文章脉络、线索,获取有用信息;【教学难点】1.初步学习撰写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的模仿与创新。
2.体会本新闻的写作特色:标题的双重含义,背景材料占导主体地位,首尾圆合型结构;【教学准备】彩图系列《万户飞天》《嫦娥奔月》《太空风光》《神六双雄》【教学过程】(一)导入: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天问,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闻名中外的爱国飞行师冯如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然而,只有到了这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明白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
这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
.那么,就让我们立刻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盼已久而骄傲自豪的飞天历程。
(二)整体把握,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
导语:(13)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明神五发射时间、地点、好处。
(描述式+评论式)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时间为线索,特点为时间为经,事件为纬)航天大事记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激励中国也立项研究;1958年,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学者制定发展规划方案;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关键)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1980年,回到式卫星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1986年,863计划出台1992年,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19992002年,神舟系列(一至四号)成功飞天2003年,神五成功飞天,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结尾(2730)呼应开头,回到导语重点资料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时刻!(干净利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锦上添花)(三)情感教育指导:引导学生了解成就的背后是无尽的艰辛与数不清的付出,我们在激动与兴奋之余,要多想想那些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以及群众力量的可贵。
《飞向太空的航程》PPT课件【优质课件】
《 飞 向 太 空 的航程 》PPT课 件【优 质课件 】
1.进一步了解新闻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把握历史与现实 相结合的写作方法。(重点) 3.培养关注时事的习惯,激发民族 自豪感。
《 飞 向 太 空 的航程 》PPT课 件【优 质课件 】
《 飞 向 太 空 的航程 》PPT课 件【优 质课件 】
《 飞 向 太 空 的航程 》PPT课 件【优 质课件 】
《 飞 向 太 空 的航程 》PPT课 件【优 质课件 】
“神舟”七号航天员 翟志刚出舱活动
《 飞 向 太 空 的航程 》PPT课 件【优 质课件 】
《 飞 向 太 空 的航程 》PPT课 件【优 质课件 】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 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探究一:把握文章内容
《 飞 向 太 空 的航程 》PPT课 件【优 质课件 】
《 飞 向 太 空 的航程 》PPT课 件【优 质课件 】
1.梳理文章思路。 【提示】
梳理的方法首先在于分层。
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电头: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
导语:第1~3段 主体:第4~26段
结语:第27~30段
《 飞 向 太 空 的航程 》PPT课 件【优 质课件 】
《 飞 向 太 空 的航程 》PPT课 件【优 质课件 】
2.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提示】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
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 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是 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 了几代航天人不懈的努力终 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 这一探索过程。
《 飞 向 太 空 的航程 》PPT课 件【优 质课件 】
2024版《飞向太空的航程》ppt课件正式完美版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火箭技术原理及应用 • 卫星技术与应用领域探讨 • 载人航天活动回顾与展望 • 深空探测任务解析与挑战 • 太空科技对人类社会影响及伦理问题思考 • 总结回顾与课程延伸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太空探索历程回顾
01
02
03
早期太空探索
不同类型火箭特点分析
固体火箭
使用固体推进剂,结构简单、可靠性 高,但比冲较低,适用于短时间、大 推力的任务,如导弹、助推器等。
混合火箭
使用固体燃料和液体氧化剂或液体燃 料和固体氧化剂,兼具固体和液体火 箭的优点,但技术难度较大,目前应 用较少。
液体火箭
使用液体推进剂,比冲高、推力可调,
但结构复杂、可靠性相对较低,适用
商业航天崛起
如SpaceX、蓝色起源等公 司推动商业航天发展,降 低太空探索成本。
新技术与应用
可重复使用火箭、3D打印、 太空旅游等新技术不断涌 现,改变太空探索方式。
本课程目标与内容安排
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了解基 本的航天知识和科技发展现状,提高 科学素养。
内容安排
介绍太空探索历程、当代太空科技发展 现状、未来太空探索展望等核心内容, 配合丰富的图片、视频和案例分析,帮 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从科幻小说到火箭试验, 人类对太空的向往和探索 初步展现。
太空竞赛时期
美苏两国在冷战背景下的 太空竞争,包括人造卫星、 载人航天、登月等里程碑 事件。
太空探索国际合作
国际空间站的建立与维护, 多国合作进行太空实验和 探索任务。
当代太空科技发展现状
无人航天器
火星探测、金星探测等深 空探测任务取得显著成果。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中国的航天历程 • 《飞向太空的航程》内容解析 • 中国航天人的精神面貌 • 《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影响与启示 • 结语
01
引言
主题简介
主题名称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主题领域
科技、历史、探索
主题内容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神舟五号载人 航天飞行任务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目 标是实现航天员的天地往返。
2003年
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 五号飞船进入太空,中国成为世 界上第三个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 。
月球探测工程
2004年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正式启动,旨 在探测月球表面和资源。
2013年
中国成功发射嫦娥三号探测器,实 现了首次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探测。
推动了航天技术的创新发展新热情, 推动了航天技术的创新发展。
提高了中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地位
通过《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宣传和推广,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高了中 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01
培养了青少年的科技素养
科学家和技术人员
他们默默奉献,为飞船的 成功发射和航天员的安全 保驾护航。
主题思想探讨
探索宇宙的勇气和决心
科技与人类未来的发展
通过杨利伟的太空之旅,展现了人类 对宇宙探索的勇气和决心,体现了科 技的力量和人类的智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宇宙的 探索将越来越深入,未来的发展空间 也将越来越广阔。
1964年
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 子弹,成为第五个拥有核 武器的国家。
东方红卫星发射
01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 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 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研 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人教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及教案课文课文内容本篇课文主要讲述了苏联科学家戈达尔为推进航空、太空科技而进行的探索和努力,其艰苦卓绝的追梦之旅,在其心中将“人类探索宇宙尽头”的愿景发扬光大。
文章以戈达尔的科研探索历程为主线,描述了他在半个世纪前克服各种险阻、历经千辛万苦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故事,向我们生动展示了“追梦蝴蝶”的波澜壮阔的科技追求及他所抱铸世界一流科技强国的白热化奋斗精神。
课文组织本篇课文共分五个部分,即导言,戈达尔的生平介绍及早年探索,科学空间竞赛的开端及戈达尔的付出和成功经历之回忆,戈达尔的卫星梦和对科技发展的期望,以及课文结尾的总结。
课文理解通过学习本篇课文,我们能够领悟到追求梦想需要的信念、勇气和毅力,以及在达成自己目标的过程中,不畏艰难、咬牙坚持的坚强精神。
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推动科研的探究和实践过程,对于一个国家在当今时代中的科技强国建设至关重要。
教案教学目的•了解人类在太空探索领域中的开端和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力,激发其对航空、太空科技研究的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其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课文中科技创新及追求梦想的主题,和排比修辞的运用。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具体事件和人物,以及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意义。
教学方法课前互动,课内讲解和分组讨论。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0分钟)教师可通过课外阅读或其他方式,为学生介绍戈达尔、航空太空研究和太空竞赛等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导入(5分钟)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引入课题:“你觉得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什么?”、“你了解过航空、太空研究么?”等等。
阅读课文并发表观点(20分钟)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飞向太空的航程及相关历史人物、事务和相关事件。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谈谈课文中的主题和要点、自己的感受。
课文分析(20分钟)教师重点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如填补在航空科技和太空领域中的空白;跨越科技发展和卫星研制等方面带来的困难与挑战;以及在充满坎坷和波折的追梦之路上,戈达尔持续的信念和勇气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找关键的词、句子和段落来抓有效信息。
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了解中国人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的努力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通过了解我国在航天事业上的不懈努力,学习航天员为祖国航天事业的献身精神,学习科技人员自强不息的精神。
建议一采用自主阅读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过程建议:1.本文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结构明晰完整,学生阅读这篇新闻报道,要求能弄清其结构特征,在内容的理解上无需多讲,由于学生接触到的新闻写作较少,可以之为范本,进行初步的新闻写作练习。
2.教学中可补充几则其他新闻,将之与本则新闻从结构与内容反面加以对照,掌握新闻基本写作规范的同时,体会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独特的构思特点。
3.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建议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首先在初步阅读感知的基础上,梳理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1)概括出本则新闻所报道的现实新闻事件,注意点拨新闻报道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主要要素的要求。
(2)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列出文章中回顾的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然后根据内容理解本则新闻的结构:(1)引导学生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掌握新闻的一般结构。
(2)体会主体部分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第二课时拓展阅读。
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新闻报道,通过延伸阅读,一是补充学生对“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太空事件的认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认识;二是与本则新闻的写法构成对照,加深学生对本则新闻写作特色的理解;三是引发学生探索航天知识的兴趣;最后引导学生以本文为范本,练习新闻写作。
* 示例:一、图片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飞天”的图片,如嫦娥飞天以及敦煌的飞天图片。
让学生了解,进入太空是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愿望,直到现代才得以实现。
二、自主交流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交流他们在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谈一谈他们还了解哪些航天大事。
三、自主阅读,抓住内容要点,理清文章脉络1.学生按照时间顺序,理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
教师可提供表格,让学生对照2.小组讨论: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有什么重大意义?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学会抓关键句子和段落,并从中让学生体会到民族自豪感,体会到我国在航天事业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对比上面的表格中的信息,再对照课文找出相关语段。
明确:重大事件: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
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究竟考验。
六是“神舟”一号的成功发射。
重大意义:(在课文中找)⑴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⑵但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通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⑶这一天,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⑷“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⑸“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
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
美国一家报纸发表评论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进了一大步。
”⑹“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
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四、新闻结构分析1.介绍新闻文体知识。
2.引导学生找出新闻的导语、主体。
并说说导语和主体分别写了什么。
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明确导语是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而主体是对新闻事实的进一步详细的阐述。
问题一: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问题二:这则新闻主体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有什么特色?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荡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
作者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一个场景,更需要了解背后的艰辛。
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五、练习写新闻这项内容可根据课堂时间灵活安排,可作为课堂练习,也可以放在课后做。
首先要注意抓住新闻报道及时准确的特点,另外是注意取好标题,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最后是要把握好新闻的导语和主体两部分,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论述。
建议二活动教学法* 教学过程建议:1.学生课前收集资料,例如:关于中国宇航史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神舟”五号发射的图片;还有后来的“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的图片;中国早期发射卫星的图片;以及对图片的相关说明。
2.学生交流对自己收集到的图片的感受和认识。
3.课文内容要点由学生自主阅读完成,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加以整理,与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加以整合,做一份图文并茂的小报,并评选出优秀者。
4.课堂教学主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完成对新闻结构的认识,以此为例,学生可以以这次语文活动为主要内容写一份新闻稿。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中国飞船的技术性能和环境控制越来越好,为实现“神舟”五号飞船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我国第一次无人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一号是一艘初样产品,主要目的是考核运载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
“神舟”二号:“神舟”飞船的第二次飞行试验再次获得成功,这一次,飞船运行时间从“神舟”一号的1天增加到了7天。
“神舟”二号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技术状态和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在弥补“神舟”一号设计不足方面的基础上,“神舟”二号对工程总体和各系统从发射到运行、返回、留轨的全过程进行了全面考核,并且进一步检验了总体技术方案和各系统技术方案的正确性和匹配性。
“神舟”三号:2002年3月25日成功发射的“神舟”三号具备了航天员逃逸和应急救生功能,飞船改进和完善了伞系统,火箭增加了控制系统冗余等与航天员安全性相关的措施和功能。
“模拟人”是“神舟”三号的新“乘客”。
这次试验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模拟人生理信号装置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心律、血压、耗氧以及产生热量等多种太空生活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为将来航天员进入太空提供可靠的数据。
“神舟”四号: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我国实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前的最后一次无人飞行试验圆满完成,“神舟”四号的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行时完全一致。
2.从普通飞行员到飞天英雄2003年10月16日清晨,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经过21个小时,完成环绕地球飞行14圈后在内蒙古草原顺利着陆走出飞船,他成为了“中国航天第一人”。
杨利伟在参加航天员选拔之前,曾在成都军区空军驻渝航空兵某部工作生活了4年,是该部正营职领航主任,一级飞行员,四种气象飞行员,四机机长,安全飞行1149小时33分,因飞行技术拔尖、正确处置空中特情两次荣立三等功。
1996年8月,杨利伟从这里被选拔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
杨利伟的战友胡岳彪评价说,杨利伟天生就是一块干飞行的料,生活习惯好,不抽烟,不喝酒,接受能力强,热爱体育锻炼,在航校学习飞行时,他的理论知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都是全班拔尖的。
1984年,胡岳彪和杨利伟一起在学院参加初级教练机训练时,正巧碰上部队精简整编,学院里飞行学员淘汰率高达93%,要求飞行员各方面都要优秀,竞争相当激烈。
为了能顺利驾机飞上蓝天,成为一名合格的飞行员,他们分分秒秒都用在钻研航理、进行地面练习、体能训练上。
为了锻炼坚强无畏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杨利伟和同学们在烈日下一站就是两个小时,双腿肿了消,消了又肿;万米越野,他们顶着凛冽的北风跑,手、耳冻得麻木,内衣被汗水浸透,也没有停下来;长途拉练,杨利伟常常走在最前面,双脚磨出血泡,他总是不吭声地咬牙坚持。
在同学中,杨利伟给人的印象是成熟和稳重,心理素质特别好。
胡岳彪回忆说,他属于心理“早熟”的那种。
1985年夏天,他们参加飞行跳伞训练,由于空中风速过大,杨利伟和一名学员在空中发生两伞重叠,情形十分紧急,地面指挥员急得大叫,杨利伟没有丝毫慌张,沉着冷静地操作,迅速排除险情,安全着陆。
到部队后,杨利伟在航校学习时形成的坚持体能锻炼的习惯从没有间断过。
他常常打篮球,后来电视转播美国NBA篮球联赛,只要不影响飞行,他几乎每场必看。
平日里,他常常到部队机场旁边的山上去锻炼,一座800多米高的山坡,他10来分钟就能跑个上下。
胡岳彪对杨利伟良好的身体素质这样向笔者介绍道:杨利伟和战友周末到西安鸿门宴遗址风景区游览,从部队出发往返100多千米的路程,杨利伟骑着自行车就去了,晚上回到部队还跑去打了场篮球。
该部副部队长徐万华曾经担任过杨利伟的团长,他用一句话总结道:“杨利伟飞行事业心特别强,他的飞天梦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1992年,因部队精简整编,杨利伟被分配到该部改装歼击机。
从西安大城市来到重庆山区某小县城,由驾驶得如鱼得水的强击机到重新学习飞歼击机,家属工作、小孩入托等一系列困难接踵而来。
与他一起改装的20多名飞行员有的选择了停飞,有的转业到了民航,种种新的人生选择摆在杨利伟的面前,此刻的他理想信念没有丝毫动摇,仍然执著地追逐自己的飞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