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策略与实践
怎样培养创新人才人才的创新与培养
怎样培养创新人才人才的创新与培养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
从古至今社会上天天有创新,创新无时不在。
正因为有了创新,社会才有今天的进步。
创新应是新的生产力代表者,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呢?一、要加强道德教育,强化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特色。
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仅是懂业务,而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道德。
没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就不可能有创新。
当今的创新要求我们把个性发展与团队精神相结合,所以,要搞好创新,就必须去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协调发展,发挥团队精神。
有了团队精神,就会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到集体之中,才会有个人的全面发展。
目前国内外各高校都加强对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教育,加强团队教育既是道德教育的要求,也是学业上的要求。
团结互助,相互帮助,团结合作是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道德规范、品格修养。
比如一个工厂,生产某一台机器,从原材料加工、生产各个不同零件、组装、包装,许许多多的人共同合作,才完成了一台机器制造,没有合作,便不会生产出来一台机器。
其次,要教育学生先学会做人,后做事。
人与人的交往,就要讲诚信。
胡主席在八荣八耻中提到“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在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诚信品德。
诚信是关系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学校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秩序的运行基础;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
所以我们培养教育学生“以诚实守信为荣”的风尚,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规范,在此基础上去学会做事。
要想做好事,首先要有一种自主、自强、敢于拼搏、敢于创新的精神,要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在成功的道路上,成功无禁区。
在成功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而会有失败,要把失败看成是成功之母。
人类社会中那些出类拔萃的伟人,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他们能够正确对待失败,从失败中获得教益,从而踏上成功的大道。
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一、前言随着科技进步的飞速发展,人才的培养愈发重要,创新型人才成为时代的宠儿。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一,创新型人才的概念;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成;三,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二、创新型人才的概念创新型人才,顾名思义,就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具体地说,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良好的素质;二,广泛的知识面;三,强大的学习能力;四,卓越的创新能力。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成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方案:教学方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
教学方案应涵盖学科与应用、研究方法与实践、教学内容与范围、教学机构与师资等方面,必须充分体现创新性、开放性、综合性、实用性等特征。
2.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教学方案的具体体现。
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学科交叉的能力。
因此,应着重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发展个性化、实践性、交叉性的课程体系。
3. 师资力量:针对专门性强的学科,将招聘具有博士以上学位、同时具有国际视野和丰富的全球化经验的教授;在实践性的课程中,建议招聘有着坚实的实践经验和具有专业才能的讲师。
4. 学生评价: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除了需要拥有体系化的教学结构和系统知识体系的协作外,还需要评价手段的协助,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上真正做到高效、专业。
5.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学生应当通过实践教学,深入了解实际应用场景,感性研究学科内部的实质性问题,同时也了解“技术驱动”和“市场驱动”背后的根本原因。
6. 环境建设:教学环境对学生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必须提供有关图书馆、网络、实验室、项目基地等资源,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资源,更好地学习与实践,锻炼各种技能。
四、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为落实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实施:1. 课程改革:建议制定针对实际需要的课程,注重教学方式的改良以及课程与实践的结合。
人才培养的策略和方法
人才培养的策略和方法在当今时代,人才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重要资源。
然而,如何进行有效的人才培养成为了各大企业、机构和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人才培养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了解一些过去和现在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
一. 以目标为导向的培养方式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是为了满足企业的需求。
在制定计划时,必须同时考虑培养目标和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
企业人才培养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培养计划的制定,还要看企业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对培养成果的跟踪和评估。
人才培养应该以员工的职业发展为基础,并紧密联系企业的战略规划,实现双向指导。
二. 强化技能培训技能培训是人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升员工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在技能培训中,企业可以通过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内部学习和知识积累等方式,不断强化员工的技能水平。
对于重点岗位人员,还可以设置良好的晋升机制,建立专业技能认证体系,进一步激励其学习和掌握更高级的技能,创造公司发展良性循环。
三. 注重经验积累人才的培养不单是技能的提升,更关键的是经验的积累。
通过实践和经验累积,员工不仅能摆脱课堂教育的局限性,而且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通过工作经验累积,可以更好地锻炼员工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企业可以通过工作轮岗、项目经验积累、兼职与实习等方式加强员工的足够经验学习,使得员工能够从实践中更快更好地提升自己。
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的模式需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阶段和行业特点进行创新。
可以考虑引入工作绩效评估、项目经验实践、岗位轮岗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能够针对性更强,更符合企业发展需要。
另外,在培养模式上,也可以引进新的学习模式,比如课堂教学、网络学习、知识分享、参观现场等方式,以期获取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从而更好地提升员工能力。
五. 设定个性化目标在人才培养中,要充分考虑员工的差异化需求和个性化要求,适时为员工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
通过了解员工的兴趣、能力、工作经验,从中发现和挖掘潜在的亮点,通过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来推动员工的个人发展。
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策略与方法
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策略与方法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应当积极探索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以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
在这篇文章中,将探讨一些可供高校采用的策略和方法。
一、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石。
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1.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高校应当创造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例如开设创新学习工作室、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创新能力的平台。
2. 鼓励自主学习: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设计和研究项目,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3. 引导跨学科学习:高校可以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开设跨学科项目课程,鼓励学生从不同领域获得知识和技能。
二、加强实践教育实践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
高校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和方法来加强实践教育:1. 实习机会:高校可以积极与企业合作,争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创新竞赛:高校可以组织创新竞赛,鼓励学生提出创新项目,并为优秀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专业指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3. 社会实践: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参观企业、社区服务等,让学生了解实际问题,并提出创新解决方案。
三、推动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高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推动产学研结合:1. 产学合作项目: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研究项目,将学生融入到实际项目中,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创新创业基地:高校可以建设创新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创业资源支持等,引导他们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3. 学术交流与合作:高校可以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并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研究,提升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四、强化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对于培养创新人才起着重要作用。
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创新教育评价体系:1. 引入综合评价:高校可以引入综合评价机制,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力等维度纳入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潜能。
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在当今社会,创新能力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竞争优势。
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教育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不仅仅是教育体系的责任,也需要企业、社会和家庭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参与。
下面将提出一个全方位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传统的课堂教学和考试评价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传统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而创新型人才更需要的是思维的激发和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应该倡导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教育机构应该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科研、创业等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此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另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需要注重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教育机构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也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激励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总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机构、企业、社会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通过改革教育体系,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注重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第 1 页共 1 页。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在如今的全球化时代,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各国之间经济和文化竞争的重要因素。
而如何培养出一批多才多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所关注的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受到了广泛关注。
一、创新:从“知识型人才”向“创新型人才”转型对于人才的培养,我们常常听到的是“知识型人才”这个词汇。
这是因为在工业革命和信息时代之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知识和技能上。
而如今,随着工业4.0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类进入了一个以创新为主导的时代。
因此,人才培养的趋势也从“知识型人才”向“创新型人才”转型。
创新型人才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创新能力。
他们不仅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还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创新方法解决问题。
因此,人才培养的创新需要以创新能力为核心,强化实践环节,采用跨学科的综合性教育模式。
二、实践: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开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强调实践环节,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我们需要采用多元化的实践活动。
首先,可以通过实习、实验、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具体实践应用。
在实践中,他们可以感受到实际工作中的挑战和机遇。
其次,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意识。
最后,可以将创新活动纳入到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中,如科技创新项目、创业大赛等。
这些创新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创新实践中去。
三、创新与实践的结合:案例分析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创新和实践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促进的。
下面,我们以某高校为例,来阐述创新和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结合。
该高校主张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
在这个高校中,学生参与两个月的校外企业实习,一学期的企业课程、实践性综合课程、实习课程等,并最终进行一次思维创新大赛。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第一章: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球经济的日益紧密联系,创新型人才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和核心竞争力。
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如何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和实践研究,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针对该问题展开探讨。
第二章: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2.1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建立适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企业的需求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旨在让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求并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2.2 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应对课程进行合理设计和安排,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要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教学,例如:案例教学、调研报告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和创新,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3 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实践通过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实践需要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探索,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章: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研究3.1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也在不断加强。
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可以更好地找到适合当前社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也更好地符合当前社会的需求。
3.2 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与平台建设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研究中,机制与平台建设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机会,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3.3 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有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可推动高校将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认真抓好。
“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的理论与实践
是 国家 实 施 高 等 学 校 本 科 教 学 质 量 与 教 学 改 革 工 程 的根本 目的所在 。 高校应 成 为创新 型 国家 的 “ 源”
动力 !
合 肥 工 业 大 学 是 一 所 以理 工 科 为 主 的 重 点 高 校 ,逐步 形成 了 “ 工程 基础 厚 、工 作作 风 实 、创业
社 会科 学研 究专 项任 务项 目 “ 校 企深 度融 合培 养卓 越工 程师 模式 研究 ”( 1 2 J D G co 0 6 ) ;安徽 省教 育厅 教学研 究项 目 “ 质 量工程 ”建 设之 高 校 实 践 模 式 研 究 ( 2 0 1 0 0 1 1 3 ) ; 中 央 高校 基 本 科 研 业 务 费 专 项 资 金 项 目 “ 工 科 高 校 创 新 型人 才 培养 模 式 的构 建 与 实 施 ”
行 个性 化 的课程 计 划 。
索和 实 施本科 创 新性创 新 人才 培养 的新通 道 。
一
、
“ 创 新 型人 才培养 计 划 ”的基本 理 念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1 . 1 2 ;[ 修回 1 3 期] 2 0 1 3 — 0 3 — 1 0 [ 基 金项 目] 合 肥工 业大 学重 点教研 项 目 “ 基于协 同 创新机 制 的 ‘ 本 硕博 ’一 体化 创新 型人 才培 养模 式构建 与 实施 ”( YJ G 2 0 1 2 Z 0 3 ) ;教育部 人文
( 合肥工业大学创新学院,安徽合肥 ,2 3 0 0 0 9 )
[ 摘要] 创 新型人才 的培养是 高等 学校 一项 长期 复杂 的系统工程 ,在分析国 I  ̄b g J , 新型人才 培养模式 、培养现状 的基础 上 ,结合合肥工业大学 “ 工程基础厚 、工作作风实 、创业能力强 ”的人才 培养特色 ,从教育 理念、培养 方 案、教学教法 、培养模式、管理与运行机制等方面提 出创 新性 人才 培养 新模 式,为探索具有工科高校特 色的创 新 型人 才培 养模 式提 出可 行方 案。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与实践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与实践第一章绪论创新型人才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要条件。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与实践,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撑。
本文将从机制储备、培养模式、实践活动等方面探讨如何构建有效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与发展。
第二章机制储备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建设,是推动创新型人才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学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建立切实有效的机制储备,是推动创新型人才教育的关键一步。
2.1 制定明确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学校应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明确机制建立的目标,并根据不同学科、不同阶段的学生培养需要制定不同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人才引进、创新创业支持等方案,对学生进行全程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2.2 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需要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学校应从办学理念、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实验室设备等方面入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倾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3 建立人才引进体系学校应建立人才引进体系,引进有实力、有经验、有成就的人才,搭建校内外人才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实践和发展空间。
第三章培养模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功实践需要借鉴先进的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学校应通过不断创新、不断跟进,探索符合自身条件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1 自主学习式培养模式自主学习模式是一种学习者主体地参与课程设计、实践活动、学习成果评价等全过程的教育教学模式。
通过此模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参加大量实践活动,自行调整学习进度和内容,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
3.2 导师制培养模式导师制培养模式是建立在学生和导师之间的合作关系上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
导师为学生提供指导,为学生提供学科知识和实践过程的支持,帮助学生锻炼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促进学生快速提升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
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持 不懈 、注意 力集 中 、想象 力 丰富 以及 富于 冒险精
神 等特点 。一 个人 的创 新能 力不 仅表 现为 对 已有知
识 的获取 、改 组 和运用 ,对 新思 想 、新技 术 、新产
品 的研究 与 发明 ,而且 也表 现为 一种 追 求创新 的意
识 ,一种 发 现 问题 并积 极探 求 的心理 取 向 ,一 种善
观念 ,并能将 其付 诸实施 ,取得 新成 果 的人 。创 新 人才通 常表 现 出灵 活 、开 放 、好奇 、精力 充沛 、坚
1 基于 “ . 平台+ 模块 ”课 程结构体 系的创 新 人 才培 养模 式
高校课程体 系分 为必修课 与选 修课两类 。 必 修课 包 括 :一是 公共 基础 平 台 ,主要有 思 想
为 人才培 养摇篮 的高 校必须 充分认 识 到 自主创 新在
综 合 国力 竞争 中的核 心地 位 ,进一 步 加强创 新人 才
于 把握机 会 的敏锐 性 ,一种 积极 改变 自 己并改 变环 境 的应 变能力 。所 谓 人才培 养模 式 ,是依 据人 才培 养 的 目标 和 质量标 准 ,为培养规 格 。将一 般学 生培 养成 为合 格 的高级 专 门
人 才 ;对 学 有余力 的学 生 ,鼓励 跨专 业选 课 、攻读
平等 ,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交流 。
辅 修 专业 、辅 修 学 位 、第 二 学 位 ,成 为 复 合 型 人
才 ;对 特别 突 出的学 生实行 特 殊的个 别培 养 ,为 其
1 教育观念 .
我 国高 校学 生主 体地位 体现 不充 分 ,师 生之 间 是教育 者和 被教育 者 的关系 ,教学 是传 授和接 受的 关系 。教师在 课 堂 中以权威 自居 ,和学 生的地 位不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关键要素,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则成为了各个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重要课题。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需要持续进行的,以下将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首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需要注重系统性。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注重单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培养,但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广泛知识储备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设立多学科的课程体系,开设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种系统性的培养模式,可以培养出具备丰富知识储备和跨学科思维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其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将知识传授放在首位,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可以通过开设实验课程、实践课程和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可以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让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研究与开发,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
通过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出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创新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第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素质,但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时,应通过开设创新思维的课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多角度和多维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创新项目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通过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培养出具备敏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大学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
大学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大学既是传承教育文化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地区。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教育也需要创新,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本文将探讨大学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
第一,强化专业能力培养。
优秀的专业技能培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各种新兴技术和产业层出不穷,大学教育需要更紧密地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教学体系中,应该注重编写先进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计划。
教材也应该不断更新、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多做实际项目,打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二,多元化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作。
当下,随着国际经济的融合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因此,在大学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也是重要的。
不仅注重科学与文化,更注重语言、思维、交际等方面的培养。
大学应该开设更多跨专业的课程,或者跨院校的课程,让学生在不同的领域中修读专业课程,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同时,大学也应该在学生发展能力上注重个性化,发掘学生的特长,为个性化成长提供支持。
第三,开展实践教学课程。
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实践性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带劲实践教学,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实战环境,提高实际技能水平。
在大学教育中,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如校园创新、实践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自由想象中举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良好的工作习惯,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自己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第四,加强社会实践。
学生在校外实习的多样化的任务作业、社会服务活动等,有利于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和获得实践经验,让学生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学会感知社会,并积极地回报社会。
在此基础上,实践教育还可以经常性地举行职业指导的活动,并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工作机会,引导学生找到志同道合的模范,共同发掘未来的可能性。
大学教育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一环。
教育方向中的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教育方向中的创新人才培养策略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
创新人才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为了有效培养创新人才,教育方向需要实施一系列策略。
首先,建立多元化的教育体系。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育方向应该设立多元化的课程,涵盖不同领域的知识。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综合性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其次,注重实践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
单纯的理论知识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创新人才的需求,教育方向应该加强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解决实际挑战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教育方向可以通过课程设计、实习项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另外,教育方向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创新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还需要具备创业能力,能够将创新想法转化为现实项目。
因此,教育方向应该提供相关资源和支持,帮助学生将创新想法落地并实现商业化。
此外,教育方向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结合的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取实践经验,并与行业专业人士互动。
这种实践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还可以加强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总的来说,教育方向中的创新人才培养策略需要从课程设置、实践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打造一个全面、系统的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资源,让他们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创新型人才培养
创新型人才培养人才培养一直被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突飞猛进,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性、培养方式和培养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创新是驱动国家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而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创新活动的核心,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首先,创新型人才能够推动科技进步,引领行业变革。
其次,创新型人才能够推动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再次,创新型人才具备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
可以说,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的方式。
首先,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途径。
教育机构应当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其次,企业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企业应当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为员工搭建学习和实践的平台。
同时,企业应当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
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策略为了有效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具体策略。
首先,要加强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其次,要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
同时,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优秀的外国人才,促进创新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此外,要鼓励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政策支持,激发人才的创新潜能。
最后,要加强人才评价机制,为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激励。
总结起来,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各国都应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Word count: 316 words]。
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章:引言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而创新性人才是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如何有效地培养创新性人才,一直是教育领域和企业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出发,探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以期为更好地促进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第二章: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相关理论2.1 创新性人才的特征创新性人才具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复杂环境下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行动,能够快速适应新环境,灵活运用当前已有资源进行创新。
创新性人才还具有进取心、开放性、坚韧性、合作性等特点,是推动一个领域或企业快速发展的核心力量。
2.2 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可以借鉴和应用多种理论方法,如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社会学中的社会化理论、组织学中的组织学习理论等。
同时,以教育学为主要依托的教育培养理论,也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3 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策略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策略包括: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注重多元素培养、强化实践经验、加强社会交往、借鉴先进经验等。
第三章: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3.1 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实践案例在企业界,一些具有创新性成功经验的企业发展模式,如苹果公司、谷歌公司等,都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注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在教育领域,以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一些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项目,也积极借鉴了企业界的先进经验。
3.2 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应当从多方面进行评估,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的评价、社会测评等多个层面的评估指标。
其中,对于创新性人才的评估指标,应当采用更为科学、灵活、个性化等多种方式和手段,以满足当前多样化的创新能力需求。
3.3 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同时,其培养模式、手段和策略也将不断更新和完善。
未来,可能会多向跨学科、跨地域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方向发展,同时也需要加强创新性人才的价值认同和社会支持。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人才培养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更是当前教育界亟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养。
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出更具创造力和竞争力的人才。
因此,探索和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和核心要素,介绍相关的实践案例,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评价与展望,旨在为未来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探索和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阐述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和核心要素,介绍实践案例,评价并展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前景。
具体目的如下:1. 分析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为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2. 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阐释其与传统模式的区别和优势,探讨其应对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
3. 揭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分析其构建和实施的关键因素,为搭建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参考。
4. 介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案例,探讨该模式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效果,为实际操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以上是本文关于研究目的的内容。
1.3 研究意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供理论指导。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
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我们制定了以下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目标本实施方案的目标是提供一种全面而系统的方法,以培养学校内的创新人才。
通过该方案的实施,我们希望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学生。
实施步骤1. 创新导向的教学: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和内容,鼓励学生主动研究和思考。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式提供实践机会。
2. 创新实践活动:组织各类创新活动,如创新设计大赛、科技论坛等。
这些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并提供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
3. 产学合作项目: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开设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课程、设立创新实践基地等。
这些计划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培养路径和资源支持。
评估与调整为保证该实施方案的有效性,我们将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
通过收集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优化,以更好地培养学校的创新人才。
结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与企业合作和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我们期待通过该方案,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创新人才。
高职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职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高职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创新的快速推进,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当今社会的迫切需求。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高职教育来培养创新型人才,并从理念、教育模式和实践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念高职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首先,高职教育应立足于社会需求,提前了解和把握行业变革趋势,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其次,高职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实践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高职教育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多元思维和团队协作等能力,使其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能力和素质。
二、高职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模式高职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应充分融合理论和实践,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高职教育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实训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其次,高职教育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项目实训、实习实训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最后,高职教育要注重创新实践的培养,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创新项目的开展,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创新实践,锻炼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高职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探索高职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探索包括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
首先,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开展双向育人等方式,充分融合理论与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加实际的学习和实训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高职院校可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开设创新创业导论课程、组织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培养创新人才,人才培养
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创新人才的培养涉及教育体系、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多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培养创新人才的策略和方法以及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与挑战。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创新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
以下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1. 推动科技创新: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要驱动力。
他们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能够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进展。
2. 增强国家竞争力: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对于提升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至关重要。
创新人才在各个领域的突破和创新能够带动产业升级和发展。
3. 解决社会问题:创新人才能够通过创新思维和技术手段解决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社会不公等,为社会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4. 增加就业机会: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二、培养创新人才的策略和方法1. 提供优质教育:优质的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
教育机构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2. 跨学科交叉培养:创新往往发生在学科交叉的领域。
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应鼓励学生和研究人员跨学科合作,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 强化实践环节:实践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
学校和企业可以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4. 鼓励科研创新:科研机构应鼓励科研人员进行前沿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资金支持,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5. 建立创新创业平台:政府和企业可以建立创新创业平台,提供创业培训、孵化器和风险投资等支持,激发创新人才的创业热情和创造力。
三、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与挑战1. 教育机构的责任:教育机构应担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设计和实施创新教育课程,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创新英才培养实施方案
创新英才培养实施方案1500字一、背景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要力量之一,人才是创新的关键。
因此,培养创新型英才是当今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为了保证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必须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全球竞争。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创新型英才成为了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目标本文旨在制定一份创新英才培养实施方案,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坚定不移地执行并实现以下目标:1. 建立一套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体系,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措施。
2. 按照学生的潜力和兴趣培养他们。
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3. 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实践和合作探究等方式,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学会自我发掘、思考、解决问题并在实践中应用。
4. 培养学生的领导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国际视野,使学生能够在多样化的人才市场中脱颖而出。
三、实施方案1. 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方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培训、支持和资源。
2. 开发富有挑战性和有方法性的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创造精神。
为学生提供开放式的问题和问题空间,并鼓励学生与实践结合。
3. 加强教师专业化培训,提高教师的创新精神、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构建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教育团队。
4. 建立与国内外学府、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关系,将创新教育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地方性创新创意大赛。
5. 开设多元化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学术研究、社会实践和义务服务等,增强学生地学习和生活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情操。
6. 通过创新教育改革和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管机制,为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做好服务。
四、结束语创新教育不仅是培养创新型英才的基础,也是高效教育的核心。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锻炼想象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 程 。必 须 具 有 严 谨 而求 实 的 工 作 作 风 。 从 实 际 出发 . 以科 学 的态 度 进 行 创 新 实 践 。 二、 制 约 高 校 培 养 创 新 型 人 才 的 关 键 因 素 大 学 作 为 高 级 人 才 教 育 培 养 基 地 ,担 负着 为 国 家 输 送 优 秀 人 才 的重 任 , 当前 影 响 高 校 创 新 型 人 才 培 养 最 直 接 的 影 响 因 素 有 以下 四个 方 面 。 1 . 教育理念僵化。 僵 化 、陈 旧 的教 育 理 念 是 阻 碍 高 校 培 养 创 新 型 人 才 的 主 要 因素 。 教育过分重视学生智育发展 , 疏 于 对 学 生 创 新 素 质 和 能力的培养 , 忽视 了 对 学 生 最 丰 富 、 最 有 活 力 的情 感 因 素 的 培 养 ,将 教 育 过 程 变 成 了不 利 于 培 养 创 新 人 才 的单 一 的智 力 培 养过程 [ 1 ] 。另外 , 培养计划 、 教学大 纲多校相 同 , 多 年不变 。 不 能紧随社会的需要而改变 。 2 . 教 学方法单一。 单 一 的 教 学 方 式 方 法 是 影 响创 新 型 人 才 培 养 成 效 的 重 要 因素。现行的教学方式方法侧 重于知识传授 , 方式方法单一 。 教学内容以传授知识为重 , 教 学 方 法 以课 堂讲 授 为 主 . 教 学 方 式 多为灌输式 , 造 成 学 生 动 手 能 力 和 实 践 活 动 能力 薄 弱 , 缺 乏 创 新精 神 和 创 新 能 力 。 原因, 再 结合党校 实际情况 , 采取 针对性 措施加 以解决 。 以进 步促 进党 校 良好 地 发 展 。
一
3 . 评价制度不科学。 现 行 的 对 学 生 、教 师 乃 至 学 校 的教 育 评 价 体 系 都 不 利 于 学 生 创 造 能 力 的 培养 。 在 以分 数 高低 论水 平 的评 价 体 系 下 。 学 生 只能 死 板 地 读 书 , 个人兴趣爱 好无法施展 。 思 维方式禁锢 . 视野狭窄 , 缺乏创新精神 。同时 , 传 统 教 学 往 往 把 学 生 考 试 成 绩作为对 教师的终极性评价 , 在 这种“ 应试教育 ” 的评 价 制 度 下, 教 师 只考 虑 如 何 提 高 学 生 的考 试 成 绩 , 对 学 生 创 新 素 质 及 能 力 较 少关 心 。 另外 , 教 育 主 管 部 门对 高 校 的 各种 评 估 也 影 响 学 校 培 养创 新 型 人 才 的 发 挥 。不 同类 型 的高 校 用 一 个 统 一 指 标来评估 , 失 去 了各 学 校 各 专 业 应 有 的个 性 和特 色 。 过 分 狭 隘 的 专 业 教 育模 式 无 法 培 养 学 生 的创 造 性 ,甚 至 会 使 创 造 性 受 到 压 抑 或遭 到扼 杀 。 4 . 教 师 队伍 创 新 力 不足 。 大 学生 创 新 意识 、创 新 能 力 的 状 况 如 何 与 大 学 教 师 的 素 质 有 直 接关 系 。 要 想 培 养 出 具有 创 新 能力 的学 生 。 教 师 首 先 必 须 是创 新 型人 才 。目前 , 很 多 高 校 教 师 还 在 沿用 传 统 的教 学 方 式 方法 教授 学 生 , 教 师 自身 的创 新 能 力 与 创 新 素 质 亟 待 提 高 。 与 培养 创 新 型人 才 的要 求 尚有 很 大 差 距 。 三、 培 养 创 新 型 人 才 的 策 略 与途 径 高校 创 新 型 人 才 培 养 要 以 政 策 为 引 导 , 以制 度 为 保 障 。 要 从 教学 环 节 、 评价体系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联合实施 . 有 效 途 径 如下 。 1 . 转 变教 育理 念 , 调 整 培 养 大纲 长 期 以来 , 高等教育过分注重专业需要和偏重知识传授 , 轻 视 了素 质 教 育 和 创 新 能 力 培 养 。 在新形势下 , 高 校 要 按 照 拓 宽基 础 、 淡 化专业 、 加 强 创 新 素 质 培 养 的思 路 设 计 教 学 大 纲 , 创 新 教 学 内容 和 教 学 方 法 , 构建新的教学体系 , 与 时代 的 发 展 和需求相适应 。 在 课 程 内涵 上 增 加 创 新 内 容 , 注 重 加 强 学科 之 间 的交 叉 和 融 合 ,加 大 学 生 选 课 的 自由 度 。 要倡 导研 究 型 学 习, 采 取 灵 活 多 样 的教 学 方 法 , 积 极引导启 发学生思考 问题 、 提 出 问题 、 研究 问题 , 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 , 更学会学习 , 学 会 研究 。 加 强师 生 间 的互 动 交 流 , 教师 的角 色 从 以教 授 为 主逐 渐 转 化 为 以指 导 为 主 。 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 激 发 学 生 的求 知 欲, 制 订个 性 培 养计 划 , 实 施 个 性 化 教 育 。我 校 通 过 压 缩 课 内 课时 , 增 设 了6 周4 个 学分 的 “ 个性教育系列课程 ” , 鼓 励 学 生 通 过 实 践 发 挥 自身 特 长 。 2 . 加 强 实践 环 节 , 激 发 学 生 创 造 力 实 践 教 学 在 创 新 型人 才 培 养 中 具 有 举 足轻 重 的 作 用 . 是
培 养 创 新 型 人 才 的 策 略 与 实 践
高 雪 强
( 河北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 河 北 石 家: 培 养创 新 型人 才是 建设 现 代 化 国 家 的 迫切 要 求 . 高等 学校 创 新 型 人 才培 养要 转 变 教 育 理 念 , 调 整 培 养 大纲 ; 加 强 实践 环 节 , 激 发 学 生创 新 力 ; 改 革 考试 方式 , 构 建 多样 化 评 价 体 系; 提 高教 师素 质 , 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 关键词 : 高 校 创 新 型人 才 培 养 策 略 党 中 央 、 国务 院作 出 的在 2 0 2 0 年 把 我 国建 成 创 新 型 国 家 的决策 , 是 事 关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全 局 的重 大 战 略 决 策 . 也 是 民族复兴的要求。 建 设 创 新 型 国家 , 核 心 就 是 把增 强 自主创 新 能 力 作 为 发 展 科 学 技 术 的 战 略基 点 ,推 动 科 学 技 术 的跨 越 式 发展 ; 就 是 把 增 强 自主创 新 能 力 作 为 国家 战 略 , 贯 穿 现 代 化 建 设各个方 面 , 激 发 全 民族 创 新 精 神 , 培 养高水平 创新人 才 。 大力推进理论创新 、 制度创 新 、 科 技 创 新 。 高 等 学 校 作 为 人 才 培 养 的 重要 基 地 , 担 负 着 培 养 创 新 型 人 才 的重 任 。 创 新 型 人 才 应 具 备 的基 本 素 质 创新 型人才是指富于开拓性 , 具有创造能力 , 能 开 创 新 局 面 ,对 社 会 发展 作 出 创 造 性 贡 献 的人 才 ,应 具 备 以下 基 本 素 质: 一 是 具 有 创 新 精 神 。创 新 型 人 才 必 须 是 有 理 想 、 有 抱 负 的 人, 具 备 良好 的 献 身 精 神 和进 取 意 识 、 强烈 的 事 业 心 和 历 史 责
一
、
任 感 等 可贵 的创 新 品 质 。 二是具有丰富知识。 创 新 型 人 才 须 具 有 广 博 而精 深 的文 化 内 涵 , 既要 有 深 厚 而 扎 实 的基 础 知 识 , 精
通 自己 的专 业 , 又 要 了解 相 邻 学 科 及 必 要 的横 向学 科 知 识 。 并 掌 握 所 从 事 学 科 专业 的 最 新 科 学 成 就 和发 展 趋 势 。 三 是 具 有 敏锐洞察力 。 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 、 深 刻 的洞 察 能 力 和一 触 即发 的 灵 感 和 顿 悟 .能 不 断 地 将 观 察 到 的 事 物 与 已掌 握 的知 识 联 系 起 来 , 发 现 事 物 之 间 的 必 然 联 系 。四是 具 有 实 践 作 风 。创 新 的 过 程 是 依 据 事 物 的客 观规 律 进 行 探 索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