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纂与流传 文津阁四库全书出版前言

合集下载

金毓黻与文溯阁《四库全书》

金毓黻与文溯阁《四库全书》
文 献 研 究1 0 7 1
金毓黻与文溯阁《 四库全书》
赵 梅 春


金 毓 黻 曾倡 导 选 印 文 溯 阁《 四库全书》 , 主持 汇刊 《 文 溯 阁四 库 全 书提 要 》 , 并 有 效 地 阻止 国民 党教 育 部 在 东 北 解
放 前 夕将 文 溯 阁《 四库 全 书 》 运往南京, 使 之 免 受 转 置 迁 徙 之 损 失 。他 还 通 过 对 文 溯 阁《 四 库 全 书》 的研 究, 提 出 了《 四 库
0 f S iKuQ∞ n S h u s t u d y b y r e s e a r c h a c ie h v e me n t s o f Si Ku Qu a t r Sh u wh ic h wa si nt h e we n s uGe .
《 四库全书 》 问世 以后 , 不 断有学 者对其 进行补 遗、 考证 、 纠谬 , 至 民国时期 形成 了研 究高潮 。众多 学者 为《 四库 全书》 及 其《 总 目》 的整理 、 研究 付 出了 艰辛 的努 力 , 其 中著名历史 学家金毓 黻 ( 1 8 8 7 — 1 9 6 2 ) 先生对《 四库全 书》 学 的贡献 主要体 现在对文 溯 阁《 四库全书 》 的研 究 与保护 方面 。2 O世 纪三 十 年代他 任职辽 宁省政 府官 员 时曾倡 议选 印文 溯 阁 《 四库 全书》 , 担任伪 满洲 国立奉 天图书馆 副馆 长时 主持 出版 了《 文溯 阁 四库 全 书提要 》 。1 9 4 8年他 成 功地阻止 了国民党教 育部 在东 北解 放前 夕将 包 括 文溯阁《 四库全 书 》 在 内的沈 阳故 宫博物 院 古籍 运 往南 京 , 为确保文溯 阁《 四库全 书》 的安 全作 出了贡 献 。他还通过对文溯 阁《 四库 全书 》 的研究 , 澄清了 学者有关《 四库全 书》 及其《 总 目》 的一 些模糊 认识 , 推动 了民国时期 《 四库 全 书》 研究 的发展 。学者 对 金毓黻与文溯 阁《 四库 全书》 之关 系遂 有所涉 及 , 但 因未充分利用金毓黻《 静 悟室 日记 》 中 的有关 资料 , 有关论述还需要 进一步充实与深入 。 1 ■ 议选 印文溯 阁< 四库全 书> 金毓黻与文溯 阁《 四库 全书 》 之结缘 始 于 1 9 2 8 年 。《 静 晤室 E l 记》 民国十七 年七 月 十三 日载 : “ 诣

《四库全书》遍纂的起因

《四库全书》遍纂的起因

《四库全书》遍纂的起因作者:姜琳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1年第05期[摘要]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文化典籍更是浩如烟海。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献典籍,其中一部人称“千古巨制,文化渊薮”的巨书,就是清乾隆年间修成的《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

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据文津阎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清乾隆时期为什么要纂修这样一部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的典籍呢?这要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政策说起。

[关键词]《四库全书》;文化典籍一、十八世纪清朝的国力强盛清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史称“康乾盛世”。

这是清王朝的隆盛时代。

就当时的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而言,即使与有名的“汉唐盛世”相比,也不显得逊色。

清初的统治者在尖锐复杂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中,注意吸收汉族高度发展的封建文化,逐步克服自身落后的因素,不断调整策略,实施了一系列的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

并先后摧毁了南明小朝廷,镇压了汉族人民的反抗,平定了三藩之乱,收复了台湾,阻止了沙俄对我国东北的侵略等等。

这些措施的成功,造成了一个日益稳定的政治局面,使整个社会走上了休养生息的道路。

除此之外,康熙皇帝还颁布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令,如治理黄河、减轻赋税、兴修水利等。

雍正皇帝实施“摊丁入地”的赋役政策,不向农民征收人丁税。

乾隆时,在前两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乾隆大力致力于边疆问题,在当时的国家版图与现在的版图类似,不但幅员辽阔,而且民族众多,社会稳定。

这种空前的大一统状态是以往任何一朝都无法比拟的。

经济方面,乾隆继续实施康熙和雍正朝行之有效的措施,大规模的减免赋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乾隆时期,人口数量增至两亿多。

四库全书提要总序,小序简体版

四库全书提要总序,小序简体版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经部经部·总叙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无所容其赞述,所论次者,诂经之说而已,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其初专门授受,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王弼、王肃稍持异议,流风所散,或信或疑,越孔、贾、啖、赵以及北宋孙复、刘敞等,各自论说不相统摄,及其弊也维。

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其弊也悍如王柏、吴澄攻驳经文,动辄删改之类,学脉旁分,攀援日众,驱除异己,务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学见异不迁,及其弊也党如《论语集注》误引夏包咸夏瑚商琏之说,张承中《四书通证》即缺此一条,以讳其误,如王柏删《国风》三十二篇,许谦疑之,吴师道反以为非之类,主持太过,势有所偏,材辨聪明,激而横决,自明正德嘉靖以后,其学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如王守仁之未派,皆以狂禅解经之类。

空谈臆断,考证必疏,于是博雅之儒,引古义以抵其源,国初诸家,其学征实不诬,及其弊也琐如一字音训动辨数百言之类,要其归宿,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

夫汉学具有根柢,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足服汉儒也,宋学具有精微,读书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

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则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经义明矣。

盖经者非他,既天下之公理而已。

今参稽从说,务取持平,各明去取之故,分为十类:曰易、曰书、曰诗、曰礼、曰孝经、曰五经总类、曰四书、曰乐、曰小学。

易类·小叙圣人觉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诗》寓以风谣,《礼》寓以节文,《尚书》、《春秋》寓于史,而《易》则寓于卜筮,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

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瑷、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

文津阁四库全书出版前言

文津阁四库全书出版前言

编纂与流传文津阁《四库全书》出版前言光明日报《四库全书》的编纂与流传二百三十多年前,清乾隆帝依托鼎盛的国力,组织全国数百名优秀学者,用十余年的时间编纂《四库全书》。

它涵盖了十八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文化基本典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

《四库全书》的编纂继承并发展了中国自古以来保存文献的优良传统,而真正成书的动因是明末清初以来文人学者倡导的儒藏说。

在强盛国力的支撑下,乾隆皇帝希冀完成空前绝后之举,从而实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后世开太平”的宏伟理想。

乾隆皇帝先后为纂修《四库全书》颁发了三十多条旨谕,题诗达五十九首。

对《四库全书》编纂中的诸多问题,举凡征书、体例、辑刊《永乐大典》、底本发凡、建七阁、督查速度与质量等事,无不躬亲。

既设官拨款,又奖罚分明,直到退位仍然孜孜不倦。

文津阁、文溯阁书尾均钤有“太上皇帝之宝”大印,证明乾隆皇帝在退位之后对《四库全书》的编纂仍然十分关注。

在乾隆皇帝亲自筹划下,在高效组织运作下,先后有三百六十多位皇子王公和专家学者从事编纂工作,而参与七阁和两部《荟要》抄录的人达四千五百余人。

如果再加上献书、建阁等诸方面的人手,参与此项工程的人数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四库全书》编纂的成功,一方面依赖康、雍、乾以来经济与学术繁荣,更得益于一批杰出学者的参与,如纪昀、戴震、周永年、陆费墀等的学术水平举世公认。

《四库全书》在编纂的过程中,乾隆皇帝便开始筹划成书的收藏。

他首先下令建北方四阁,文渊、文源、文津、文溯阁分建于北京皇宫、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和沈阳故宫。

北方四阁编成后,他又下令再抄写三份,分藏于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

编书与建阁,是《四库全书》这一浩大文化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库全书》抄毕送藏后,伴随“康雍乾盛世”的余光,度过了半个多世纪宁静祥和的时光。

随后,《四库全书》饱经战火摧残,厄运接连不断。

首先遭到毁灭性破坏的是江南三阁。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国兵舰攻陷镇江,文宗阁《全书》损失了一部分。

四库全书总目版本与概况

四库全书总目版本与概况
导思想,梳理出大致的编撰经过
卷首 二
进表(殿本) • 表文(浙本) •
• 职名

后人一般把它称为《钦定四库全书告成恭进表》或《奏进四库全书表文》 一篇4300多字的骈文,起首语为“多罗质郡王臣永瑢等奉敕编纂四库全书告 成谨奉表上进者”,落款时间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七月
殿本中全称《钦定四库全书勘阅缮校诸臣职名》,浙本中全称《乾隆四十七年 七月十九日奉旨开列办理四库全书在事诸臣职名》,一般简称为“职名表” 编委会:浙本有而殿本无者1人,浙本无而殿本有者11人——共370人
一、《四库全书总目》版本 (一) 《总目》编纂及刊刻过程表
《总目》提要的编撰自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月初 四要求采书时需附简要介绍开始,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 七月十九日完成,前后又因《全书》的抽毁增补,《总目》 随之改动,于乾隆六十年(1795)方刊印问世,由永瑢等 人奉表奏上。
复杂的政治背景,纷繁的人事,决定了《总目》问世 的曲折历程。
纪版本目录学界的主流观点,但这一观点毫无依据,他
认为浙本早于殿本,理由如下:
殿本《总目》刊竣于乾隆六十年(1795)十一月,
校刊负责人曹文埴《奏折》有详确记录。浙本《总目》
刊竣于乾隆六十年(1795)十月,浙江学政阮元有《跋》
为证。浙本的底本是乾隆五十七年的四库馆写本,殿本
的底本是乾隆六十年的纪昀修订“完竣”稿本。
以上参考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浙本《总目》的《出版说明》
目录
一、《四库全书总目》版本 (一) 《总目》编纂及刊刻过程表 (二)“浙本翻刻殿本”的争议 (三)刻本:殿本、浙本、粤本 (四)影印本与整理本 二、《四库全书总目》收书与标准 三、《四库全书总目》基本结构 (一)体系——部-类-子目(属)-具体典籍 (二)卷首——圣谕、表文、职名、凡例 (三)正文——部序、类序、案语、提要 四、诗文评类 (一)诗文评类概貌 (二)《诗文评》批评的结构框架

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成书与流传研究

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成书与流传研究

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成书与流传研究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成书与流传研究《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图书总集之一,也是世界图书史上的奇迹。

它由清代乾隆年间的刘方平主持编纂,历时十四年,成为中国古代图书编纂史上的巅峰之作。

在乾隆时期,《四库全书》十分畅销,流传广泛,但其成书情况与流传历程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四库全书》的成书与流传研究。

首先,我们来探讨《四库全书》的成书情况。

《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始于乾隆三十年,历时十四年方才完成。

在这期间,乾隆皇帝下了许多命令,要求官员们协助刘方平完成这个庞大的工程。

刘方平亲自主持了全书的编纂工作,同时聘请了一大批学者来参与,最终将《四库全书》编纂完成。

据记载,乾隆曾多次实地考察并提供了大量的经费,使得整个编纂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其中,乾隆不仅提供了十三套坊刻铅印本,还下令凡已刊成的书籍,皆须退回文华殿,留作参考,以保证整体的一致性。

其次,我们来讨论《四库全书》的流传历程。

成书之后,《四库全书》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首先,刘方平将原始刊本收藏于皇家图书馆的文华殿,并对其进行修订和补遗。

这些修订本在清朝结束后,经过一系列的转折,被定名为《文溯阁四库全书》,并逐渐发展为现存版本。

其次,《四库全书》的流传还得益于后世的整理和出版工作。

从乾隆晚年开始,皇帝利用空闲时间对文化事业进行整理,下令校刊《四库全书》,将这部巨著再版出来。

此后,《四库全书》又陆续在清末民初出版,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工具书。

乾隆皇帝下令将《四库全书》送到全国各地保护,并命令学校设立专门的藏书阁来收藏和阅读。

由此可见,《四库全书》的流传来之不易,世代相传。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四库全书》并非一直都得到同等程度的重视。

在清朝末年,由于社会动荡和文化冲击,一些藏书阁和学者开始忽视《四库全书》这一重要的工具书。

甚至有一段时间,《四库全书》的价值逐渐被低估,致使其在近代的流传过程中受到一定的阻碍。

直到20世纪初,随着古籍收藏的再度兴起和学者们对于文化传统的重新审视,《四库全书》重新受到重视,并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重要来源。

文澜阁《四库全书》传抄本考述

文澜阁《四库全书》传抄本考述

文澜阁《四库全书》传抄本考述“四库全书”,是唐宋时期的著名图书,至今仍被读者所津津乐道,深受人们的喜爱。

文澜阁传抄本,是《四库全书》中最古老的文字版。

它有独特的文字、书法与构图,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与文化价值。

《四库全书》是宋朝时孝穆帝景宗发动官府着手整理编著的,它是宋元时期编纂的大型总览图书,也是首部系统录齐中国四大古典图书:《诗经》《论语》《礼记》《春秋》的图书。

它是中国传统知识的普及,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窗口。

文澜阁传抄本更早出现在明清时期,它的出现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是第一个出现的《四库全书》文字版本,它书写精细、字形清晰,是一部完整的文学集成体,是一种文化杰作。

文澜阁传抄本的构图与书写,有着自己独有的特色,他们采用了现存最早的模式,将正文字体大小以及加点、加顿、加细、加符等加以巧妙的穿插,以写出清晰流畅的文字,此外字号左右有别、横行尾有连,使读者能够更轻松地阅读。

文澜阁传抄本的书法,也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书写极具节奏感,圆润温柔,每字都被完美地表达出来,使得书中充满了流动的活力,也使得文本洋溢着生气,增加了文本的文化底蕴。

而文澜阁传抄本中的图像,更是使其绚丽多姿,极具视觉冲击力。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东西拾遗栖师表”,由唐朝陆九渊手绘而成,以“十字架”为主题,细致地表现了师表的表情、众生的情感,令人生动、感人有无限的想像力,也极具视觉冲击力。

文澜阁传抄本的学术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它是最早为宋元时期的总览图书,学者可以通过它去考察宋元时期的总览图书的内容以及诸如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此外,文澜阁传抄本也可以作为学习汉语和汉字的珍贵资料,由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及汉字的变化过程,从而更有助于对于古代文字的理解。

文澜阁传抄本,是一部中国文化精品,其价值不言而喻。

它的文字、书法与构图,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礼仪文化的多元之色,也为我们发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

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一直被誉为中国古典图书中的精品,值得我们去重视与发展。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丛书:《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丛书:《四库全书》

目录分析
第1章前言
第2章 《四库全书》 的修书缘起
第3章 《四库全书》 的内容
第4章 《四库全书荟 要》
第5章 《四 库全书总目》
第6章 《四 库全书》的 “功”与 “过”
精彩摘录
这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丛书:《四库全书》》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和永乐大典如果至今全本还在的话,那对于历史和文学的价值不可估量啊。 四库全书,文化瑰宝;精英荟萃,廿载始成。 如果你不够优秀,人脉是不值钱的,它不是追求来的,而是吸引来的。 此书写的好坏我是看不懂。 普及读物居然花大笔墨介绍《四库荟要》,令人惊异。 《四库全书》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国民的想象力,《四库全书》之外再无他书。 四库全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丛书,“丛”即是“总”的意思,含有聚集与众多的意思。
作者介绍
金开诚(1932年11月-2008年12月14日),男,江苏无锡人,祖籍江苏吴县(今苏州),汉族。著名学者, 历任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中央执行局委员、宣传部部长,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副主席。专于文艺心理学及 楚辞研究。著有《文艺心理学论稿》、《艺文丛谈》,编注有《楚辞选注》等。因病于2008年12月14日在北京逝 世,享年76岁。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丛书:《四库全 书》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丛书

四库全书各部小序

四库全书各部小序

四库全书各部小序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无所容其赞述。

所论次者,诂经之说而已。

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

其初专门授受,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

王弼、王肃稍持异议,流风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贾、啖、赵以及北宋孙复、刘敞等,各自论说,不相统摄,及其弊也杂。

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其弊也悍(如王柏、吴澄攻驳经文,动辄删改之类)。

学脉旁分,攀缘日众,驱除异己,务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学见异不迁,及其弊也党(如《论语集注》误引包咸夏瑚商琏之说,张存中《四书通证》即阙此一条以讳其误。

又如王柏删《国风》三十二篇,许谦疑之,吴师道反以为非之类)。

主持太过,势有所偏,才辨聪明,激而横决,自明正德、嘉靖以后,其学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如王守仁之末派皆以狂禅解经之类)。

空谈臆断,考证必疏,於是博雅之儒引古义以抵其隙,国初诸家,其学徵实不诬,及其弊也琐(如一字音训动辨数百言之类)。

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

夫汉学具有根柢,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足服汉儒也。

宋学具有精微,读书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

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则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经义明矣。

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

今参稽众说,务取持平,各明去取之故,分为十类:曰易、曰书、曰诗、曰礼、曰春秋、曰孝经、曰五经总义、曰四书、曰乐、曰小学。

○史部总叙史之为道,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

莫简於《春秋》,莫详於《左传》。

《鲁史》所录,具载一事之始末,圣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定以一字之褒贬。

此作史之资考证也。

丘明录以为传,后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知一字之所以褒贬。

此读史之资考证也。

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

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

儒者好为大言,动曰舍传以求经。

文津阁《四库全书》著录分析

文津阁《四库全书》著录分析

2018年6月第11期总第405期内蒙古科技与经济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 EconomyJune 2018No. 11 Total No. 405B!同《四庫全本》薯彔V祈温西玲,刘志群(西安工程大学图书馆,陕西西安710048)摘要:文津阁《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影印版的著录工作复杂而繁琐,大多数图书馆对本套丛书采取的是集中著录的方式,不能很好的揭示文献具体内容。

针对这种情况,编目标引人员采用了分散著录的方式进行著录,对著录的M A R C主字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介绍。

关键词:四库全书;集中著录;分散著录;正题名检索;其他题名检索;内容附注字段著录中图分类号:G254.3文献标识码:八文章编号:1007—6921(2018)11—0155—02西安工程大学图书馆于2013年购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文津阁《四库全书》影印版一套,共计1500册。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图书集成,共收录各类珍贵图书3500多种,79000多 卷,荟萃清乾隆中期以前我国历代主要典籍,被认为是中华古代学术和文化之集大成者。

这一浩大的文化工程当时只有7部抄本,200多年间历经沧桑,损 毁过半,目前仅余文津阁本、文渊阁本、文溯阁本和半部文澜阁本。

其中,国家图书馆所藏的文津阁本,是保存最为完整并且至今仍是原架、原函、原书一体存放保管的唯—部,也是普遍认为学术价值最高的一部。

《四库全书》全套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按学科分44类编排,依春、夏、秋、冬四季,采用分色装潢,经部绿色,史部红色,子部白色,集部灰黑色。

《四库全书总目》因为是全书纲领,采用代表中央皇权的黄色。

1集中著录与分散著录分析此套丛书购入后需要进行M A R C著录、上架等工作,编目标引人员对国家图书馆、其他大学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 A L I S)等进行了走访调研查询,发现对四库全书的著录多是采用集中著录的方式。

《四库全书总目选·前言》

《四库全书总目选·前言》

《四库全书总目选·前言》前言曾幾何時,盛世修書似乎成為歷代帝王相互攀比的一項文化競賽。

北宋初年,皇家敕修《太平御覽》(一千卷)、《太平廣記》(五百卷)、《文苑英華》(一千卷)、《冊府元龜》(一千卷),號稱宋四大書。

明初燕王朱棣“靖難”成功,即位後召集文臣,編纂成《永樂大典》,全書共22937卷,幾乎將明以前所有典籍拆散分編,收錄進去。

清人入主中原,穩定統治之後,康熙時即著手大規模修書,其著名者有《全唐詩》(九百卷)、《佩文韻府》(四百四十四卷)、《古今圖書集成》(一萬卷)。

他的那位好勝心極強的孫子、自稱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在這方面自然更不甘示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歷經近十年的時間,編成了一套大型叢書,這就是聞名後世的《四庫全書》,共收書3500多種,近八萬卷,約八億字,在整個封建時代,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四庫全書》的編纂,就當時的歷史背景而言,有它的必然性。

就統治階層內部而言,一方面,是為了標榜“稽古右文”的文化姿態,牢籠廣大知識分子。

更重要的目的,乃在於清查異己,實行文化壓制和迫害,以達到維護統治的目的[1]。

就學術精英階層而言,明末空疏膚淺的學風早已遭到博學的清儒的極端厭棄,他們並不滿足於僅從類書上片言隻語的記載去獲取學問,而有著強烈的求讀完整的原書的欲望[2],因此,廣泛收集群書,彙為一編,以便研讀,也是當時學術界的主流思潮。

由此可見,君臣之間,完全有一拍即合的默契。

因此,當安徽學政朱筠提出廣泛搜羅天下遺書以及《永樂大典》輯佚書的建議時[3],乾隆帝當即同意,並迅即開館修書。

《永樂大典》是按韻編排的一部大型類書,雖然編排的方法較為雜亂,但它收錄了許多明以前的珍貴古籍,而且這些古籍歷經明初至清初三百年左右的蕩滌,多數已經散佚不傳。

朱筠的主張,就是將這些世所罕見的古書,輯錄出來,分別抄寫,各自成書。

但是,在這項工作的進行過程當中,乾隆帝逐漸萌生了更加宏偉的計畫,不再僅限於輯錄《永樂大典》內的佚書,而要搜羅天下遺書,選擇其中的善本進行校勘,抄成定本,以傳統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連同《永樂大典》內輯出的佚書,共同構成一套巨大無比的叢書,定名為《四庫全書》。

文澜阁《四库全书》传抄本考述

文澜阁《四库全书》传抄本考述

文澜阁《四库全书》传抄本考述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学著作之一“四库全书”始创于明朝,但是它几乎已被遗失。

为了保存这部重要的文学著作,南宋末年及元朝初年,文澜阁(Wen Lang Ge)承担了重要任务,将《四库全书》节选本传抄和考订。

文澜阁是宋代时期著名的文学研究机构,位于宋朝东南部邯郸县的城内的文澜街,由中央政府拨款投资建立,它的目的是为国家准备古籍和著作,演绎与重订国家文学资料,由著名文学家或官员担任馆长,也用来收集宋朝时期的文学著作。

文澜阁曾负责传抄、校勘编辑《四库全书》,著名学者如赵构担任馆长,赵构的子孙参与其中,他们集中精力考述《四库全书》节选本,这部节选本是《四库全书》在宋代传抄后最完整的版本。

文澜阁传抄《四库全书》有多种方法,包括搜集,勘误,编排,和本地口述等。

他们首先通过搜集《四库全书》各部的手抄本,从私人收藏中获取古籍,然后编排整理为可读性更强的内容,并勘误原本有错误的内容。

另外,文澜阁还开展本地口述,聘请当地口述者口述有关内容,当然,这些口述者也会对传抄的书本进行校勘。

文澜阁传抄《四库全书》的成果对当时的学者、政治家以及古籍工作者具有重大意义,文澜阁传抄节选本的《四库全书》在宋元之际受到了赞誉和称赞,后来在明清以及近代也广为传颂,所以文澜阁为宋朝人们把《四库全书》传抄和考订,拯救了它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其有力的努力将《四库全书》所有的版本保存下来,令人称赞。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曾在明清时期用于参考,也是宋元时期精通文学的考证工作者和文学家们的主要研究材料。

文澜阁在宋元时期,传抄、校勘编排了《四库全书》的节选本,从而让这部重要的文学著作得以保存,并不断受到人们的赞誉,令文澜阁在古籍校勘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文澜阁《四库全书》传抄本考述

文澜阁《四库全书》传抄本考述

文澜阁《四库全书》传抄本考述《四库全书》又称一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全面的知识性文献收录集,被誉为“中国书库之宝”。

它是明清时期清廷编撰的一部文献总汇集,历时十六年,总计收录了四科共五千五百四十卷,分为文、史、子、集四部形成,收录书目宏伟无比,涉及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学、史学、数学、医学、哲学等一系列学科门类。

文澜阁的《四库全书》传抄本是由文澜阁抄写,中国已经确认的最早的传抄本,从朝廷密密缝缝的审核程序中诞生出来的作品,这个传抄本有收录文献的价值,它是当时学者用来汲取知识的一种重要工具。

文澜阁的《四库全书》传抄本最初是以集成书的形式出现的,又称“文澜阁文库”,书名为《五毒集》,后因为收录了清代《四库全书》,所以又称为“文澜阁《四库全书》传抄本”。

1784年,文澜阁的《四库全书》传抄本在文澜阁编辑完成,共发行了十四卷,收录了四科共2140卷书籍,被康熙、雍正皇帝称赞有加。

文澜阁的《四库全书》传抄本收录的书目极其广泛,不但收录了当时清廷的朝野书目,还有当时流传的民间书目,以及清代以前前朝官布文献,内容从古到今、从哲学、文学、医学到经学等各科,涉及面广泛,书目之多,数量之大,可谓宏伟无比。

文澜阁的《四库全书》传抄本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它不但可以为研究历史上的文献收录提供一个宝贵的参考资料,而且还可以为研究文学史、史学史等一系列学科提供参考资料,是值得珍藏的千古瑰宝。

文澜阁的《四库全书》传抄本的编撰,为以后的中国科学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它被誉为中国书库之宝,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如今这部珍贵的文献,在文澜阁里收藏着,今天继续为中华文化鼓舞着,并影响着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值得人们珍惜和研究。

总的来说,文澜阁的《四库全书》传抄本是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献,它收录了清朝四科文献,并影响着中国文化史,也影响了当时人们对文化的理解,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

如今,《四库全书》传抄本在文澜阁里继续收藏着,它将会继续为中国文化鼓舞着,也将会继续影响着中国人民对文化的理解。

传藏录采纳臣言四库开馆——《文澜阁与四库全书》节录之八

传藏录采纳臣言四库开馆——《文澜阁与四库全书》节录之八

传藏录采纳臣言四库开馆——《文澜阁与四库全书》节录之八keywords朱筠奏折\《永乐大典》\乾隆上谕乾隆三十七年(1772)十一月二十五日,时任安徽学政的朱筠一日之内连上两道奏折。

第一道奏折中朱筠以文献学家的眼光,提出购访遗书和校核《永乐大典》的意见,乾隆皇帝在原件上朱批“原议大臣议奏”。

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初六日,大学士刘统勋等根据乾隆批示,对宫中所藏《永乐大典》进行了实地抽样查看。

乾隆皇帝阅刘统勋等奏折后,又前后发出三道上谕,最终决定开办四库馆并定全书名称为《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除了收录中国典籍外,还收录有不少西洋科技著作以及日本、朝鲜、越南等东方学者的著作,可见其较为开阔的图书编纂视野。

采纳臣言四库开馆乾隆三十七年(1772)十一月二十五日,时任安徽学政的朱筠同日之内向乾隆皇帝连上两折,一是关于购访遗书及校核《永乐大典》的意见折,一是汇报在安徽所见可采之书。

前一道折子中,朱筠的建议引起乾隆皇帝的高度重视,在原件上即朱批“原议大臣议奏”。

朱筠的建议主要有四条,重在后两条。

第一,朱筠以为征书过程中凡旧刻抄本,尤当急搜。

这是因为,汉、唐遗书传至今日已十分稀少,辽、宋、金、元代之经注文集,藏书家尚多有之,但因无新的刻本,流传日少。

其他九流百家等书,卷帙不过一二卷,而其书最精。

故而他以为这些书籍要放在首要购取之列,官府宜急抄副本,发还原书,“用广前史艺文之阙,以备我朝储蓄之全”。

第二,朱筠具体建议,对于金石之刻、图谱之学,要在所必录。

建议在收书之处兼收图谱,对各直省现在散于各地的钟铭碑刻,“悉宜拓取,一并汇送,校录良便”。

第三,对于国家和宫廷所藏“中秘书籍”,应标举目录,征书则重在“以补其余(缺少)”,而不需重复征集。

他以明代《永乐大典》为例,此书因属类书,往往分割原书以从其类,但如果组织力量加以采辑,则许多已失传的古籍、世所罕见之书,往往在《永乐大典》中可以找到,并辑补成书。

故而朱筠具体建议,请皇帝下敕令,“择取其中古书完者若干部,分别缮写,各自为书,以备著录”,这样,“书亡复存,艺林幸甚”。

文津阁《四库全书》抵京始末

文津阁《四库全书》抵京始末

作者: 坤顺
出版物刊名: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页码: 26-26页
主题词: 文津阁 《四库全书》 始末 京师图书馆 工楷 十七年 乾隆 函项 文备 符文
摘要: <正> 四库全书是从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月初四始,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七月止,历时近十一年,纂修成《四库全书》,用毛笔工楷先抄写四部,分贮北京文渊阁、园明圆文源阁、沈阳文溯阁、热河文津阁。

后又抄写三部,分贮南方文澜、文汇、文淙三阁。

文津阁《四库全书》现珍藏在北京图书馆。

宣统元年(1909年),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

七月确定将文津阁《四库全书》交京师图书馆收管,但始终未曾办理。

《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遗(集部)》前言

《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遗(集部)》前言

《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遗(集部)》前言
杨讷;李晓明
【期刊名称】《北京图书馆馆刊》
【年(卷),期】1997(006)003
【摘要】《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遗(集部)》前言杨讷李晓明一本书收录历代诗文四千余篇,全部辑自文津阁本《四库全书》集部书,为同书之文渊阁本所未见,用补其缺,故而书名题作《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遗(集部)》。

文津阁《四库全书》竣工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冬,次年春夏间送...
【总页数】4页(P98-101)
【作者】杨讷;李晓明
【作者单位】北京图书馆善本部;北京图书馆善本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5.1
【相关文献】
1.《文溯阁四库全书提要》补正《四库全书总目》举隅——以集部别集类为例 [J], 罗瑛;袁芸
2.《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与《四库全书总目》比较——以宋集部别集类为例[J], 刘桥
3.《四库全书总日》集部楚辞类书目古籍的注释类型——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为材料依据 [J], 赵宝靖;
4.论《四库全书》提要准以朱子春秋学观及其影响:以《四库全书荟要提要》、文
津阁与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主 [J], 宋惠如
5.论《四库全书》提要准以朱子春秋学观及其影响:以《四库全书荟要提要》、文津阁与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主 [J], 宋惠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库全书总目》与文津阁《四库全书》诗文评类书前提要对比研究

《四库全书总目》与文津阁《四库全书》诗文评类书前提要对比研究

《四库全书总目》与文津阁《四库全书》诗文评类书前提要对
比研究
张婷婷
【期刊名称】《鸡西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8(018)008
【摘要】《四库全书总目》中诗文评类的各书提要与文津阁本《四库全书》相应
各书的书前提要是存在差异的,其差异表现在体例不同、内容不同,其他如同书异名、作者情况、卷数等方面.而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在于:编写时间不同步、誊录手抄写
失误、编者的学术观点存在差异.
【总页数】4页(P149-152)
【作者】张婷婷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6
【相关文献】
1.《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诗文评"类辨正十则 [J], 王承斌
2.《四库全书》文津阁文渊阁本总集类(下),诗文评类及词曲类录异 [J], 杨讷;李晓明
3.《四库全书总目》明代诗文评提要述论 [J], 李枝林
4.《四库全书总目》与文津阁《四库全书》诗文评类书前提要对比研究 [J], 张婷
婷;
5.浅析《四库全书总目》中的杜甫观--以宋诗文评提要为例 [J], 杨明[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纂与流传文津阁《四库全书》出版前言光明日报《四库全书》的编纂与流传二百三十多年前,清乾隆帝依托鼎盛的国力,组织全国数百名优秀学者,用十余年的时间编纂《四库全书》。

它涵盖了十八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文化基本典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

《四库全书》的编纂继承并发展了中国自古以来保存文献的优良传统,而真正成书的动因是明末清初以来文人学者倡导的儒藏说。

在强盛国力的支撑下,乾隆皇帝希冀完成空前绝后之举,从而实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后世开太平”的宏伟理想。

乾隆皇帝先后为纂修《四库全书》颁发了三十多条旨谕,题诗达五十九首。

对《四库全书》编纂中的诸多问题,举凡征书、体例、辑刊《永乐大典》、底本发凡、建七阁、督查速度与质量等事,无不躬亲。

既设官拨款,又奖罚分明,直到退位仍然孜孜不倦。

文津阁、文溯阁书尾均钤有“太上皇帝之宝”大印,证明乾隆皇帝在退位之后对《四库全书》的编纂仍然十分关注。

在乾隆皇帝亲自筹划下,在高效组织运作下,先后有三百六十多位皇子王公和专家学者从事编纂工作,而参与七阁和两部《荟要》抄录的人达四千五百余人。

如果再加上献书、建阁等诸方面的人手,参与此项工程的人数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四库全书》编纂的成功,一方面依赖康、雍、乾以来经济与学术繁荣,更得益于一批杰出学者的参与,如纪昀、戴震、周永年、陆费墀等的学术水平举世公认。

《四库全书》在编纂的过程中,乾隆皇帝便开始筹划成书的收藏。

他首先下令建北方四阁,文渊、文源、文津、文溯阁分建于北京皇宫、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和沈阳故宫。

北方四阁编成后,他又下令再抄写三份,分藏于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

编书与建阁,是《四库全书》这一浩大文化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库全书》抄毕送藏后,伴随“康雍乾盛世”的余光,度过了半个多世纪宁静祥和的时光。

随后,《四库全书》饱经战火摧残,厄运接连不断。

首先遭到毁灭性破坏的是江南三阁。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国兵舰攻陷镇江,文宗阁《全书》损失了一部分。

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打镇江金山,文宗阁与《全书》全部被焚。

太平军占领镇江后又进克扬州,文汇阁及所藏《四库全书》也被付之一炬。

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陷杭州,文澜阁虽存而栋宇半圮,阁书星散。

以后历经数次抄补,基本复原。

但又屡经迁徙,今藏于浙江省图书馆。

南方三阁,仅此孑遗。

北方四阁,首先遭殃的是文源阁《全书》。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圆明园被焚,文源阁《四库全书》及贮藏于味腴书屋中的《四库全书荟要》化为灰烬。

文渊、文津和文溯三阁《四库全书》虽完好保存至今,但都已阁书分离。

文渊阁《全书》自1931年运出故宫,便再未回到原阁,先是全部运往上海,此后又辗转于重庆、南京等地,最后渡过海峡,运至台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辛亥革命后,文溯阁《全书》曾一度运至北京故宫的保和殿存放,1925年又被运回沈阳。

1966年,文化部决定将其从沈阳移交当时的“战备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收藏,保存至今。

七部《四库全书》之中,保存最好的是文津阁本,它是七部《四库全书》中的第四部,成书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十一月,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三月运往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

《全书》在文津阁收藏近一百三十年。

1909年7月,清政府允准拨文津阁《四库全书》为筹建京师图书馆所用。

1915年正式入藏京师图书馆。

随着京师图书馆的改名易址,《全书》曾四次搬迁,1987年,北京图书馆新馆(现名中国国家图书馆)落成,文津阁《全书》由旧馆搬入新馆二楼正厅后的《四库全书》专藏书房内,收藏至今。

《四库全书》的价值与贡献《四库全书》的价值与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规模亘古未有。

全书三万六千二百八十三册,六千一百四十四函,收书三千四百七十四种,七万九千零三十九卷;每套总计抄成二百三十余万页,总字数近八亿字。

此外尚有《四库全书荟要》抄成两部。

它们几乎囊括了清代中期以前值得传世的经典文献,是对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所存文献的最大集结与总汇。

工程之浩大,实属空前。

其次,分类科学。

《四库全书》分类标准和部别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文献传承的科学体系,从此成为整理中国传统文献的标准与圭臬,为中国传统古籍的梳理提供了永久性的范本。

因编书而结撰的《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在中国古典目录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

它发挥了古典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主旨,沾溉后人,厥功至伟。

先于《总目》四年成书的《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既精简了《总目》的总序和小序,有些条目还附有简短的按语,颇便翻检。

《四库全书》与《四库全书总目》的先后完成,在整理传统文献、搜集整理与书目分类、学术评价等方面,确是前所未有的创举。

第三,抄录和辑佚《永乐大典》中孤本书籍。

从《永乐大典》中抄录和搜辑佚书是“四库”馆臣所从事的一项最有价值的工作之一。

据统计,“四库”馆臣先后共从《永乐大典》中辑得失传文献共五百一十六种,其中三百八十八种被收入《全书》,一百二十八种列为总目存目。

收入《四库全书》的三百八十八种近五千卷文献,其字数总量已接近《永乐大典》的二十分之一。

没有这一举措,二十四史就会缺少《旧五代史》,宋人别集就会篇幅大减。

《四库全书》对《永乐大典》佚书的辑复,是中国文化史上空前绝后的大抢救。

第四,传承历代文献。

首先是尽数入编清代的内府藏书,既包括清宫保存的前代流传下来的旧藏,也入选了清代内府刊刻书籍。

乾隆皇帝将这类书籍全部纳入《四库全书》的采择范围,集中到《四库全书》馆,对于官刻的前代旧书,例如乾隆年间校刻的《十三经》、《廿二史》等,大多直接缮写,收入《四库全书》;其次是集中各地官府采进和私人进献的书籍,这一部分在《四库全书》中所占的比例最大。

由于各省总督和私人进献的图书玉石杂陈,真赝混淆,“四库”馆臣首先加以甄别、校勘和考证,去伪存真,呈送皇帝裁决审阅之后,作为定本收入《四库全书》。

构成了《四库全书》的另一个主干是史料的纂集和新书的编造。

《四库全书》中收录康、雍、乾三代官方编辑撰述的著作超过了一百种,且大部分是宏篇巨制。

如《全唐诗》、《历代赋汇》、《全金诗》、《朱子语类》、《渊鉴类函》、《骈字类编》、《佩文韵府》《子史精华》、《明史》、《国朝宫史》,《大清一统志》、《康熙字典》、《历代职官表》等。

这些著作不仅集中梳理了明以前的历代文献,更为后世提供了完备、周详的历史资料。

就字数而言,约占了《四库全书》总量的三分之一。

这些都是清前期百余年间成百上千的学者、官员费尽心血完成的文献积累。

第五,编修组织严密,考校力求严谨。

《四库全书》开馆之初,乾隆皇帝除了依照封建体制,命皇子和重臣担任正副总裁外,主要选用了知名学者分别担任总阅、总纂、总校、提调、协勘等职务,其中许多人是享有盛名的大学者。

如戴震精于经学、算学,邵晋涵精于史学,周永年精于辑佚,任大椿精于典制名物等等;又设立总裁官、副总裁官、总阅官、总纂官、总校官等,各司其职,分工协作。

在《四库全书》的编纂中贡献甚多的还有于敏中、王际华、金简、陆锡熊、陆费墀、翁方纲、程晋芳、朱筠、姚鼐、彭元瑞、庄存与、金榜、王念孙、刘墉等,俊才硕彦,称一代人才之盛。

《四库全书》馆成立伊始,即全面规划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运作体系。

它先将编书与撰写提要的工作统一起来,并采用分类包干,专人全面负责到底的工作方法。

对于各书的校勘、考证、提要的撰写以及根据内容价值而预拟的应刊、应钞、应存目三种意见等工作,都有人专负其责。

《四库全书》的编修系统专业而科学,从严务实,贯彻始终。

从选本的签注到辑佚、抄校、勘定,垂鹄之高,督责之严,运作之高效,令后人慨叹。

第六,多层次工程。

首先是编印《武英殿聚珍版书》,在征书、辑书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少珍本秘籍为社会所需要,于是乾隆根据专家学者们的建议,决定用新造木活字法刻印流通,共印行了一百多种,即著名的《武英殿聚珍版书》。

其次是率先抄录《四库全书荟要》。

开馆之始,征书纷至沓来,卷帙浩繁,不便浏览,加以乾隆皇帝年岁日高,希望在生前能看到一部分重要而必备的图书,所以在开馆之初,就命馆臣从应钞诸书中撷其精华,编纂出一部《四库全书荟要》。

其书可谓《四库》中的《四库》。

乾隆四十三、四年,两份《荟要》先于《全书》竣工,分藏于皇宫和圆明园,同时还编了一部《四库全书荟要总目》。

加上《武英殿聚珍版书》、《四库全书荟要》等,既有原始文献,又有二三次文献,形成一个完整的文献系统。

再次,建造南北七阁,大力倡导藏书文化,体现传统文化尊严和价值。

人所共知,在《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中,乾隆从统治君权出发,对各类书籍进行了严格的审查,其主要目的是取缔所谓颠倒是非、违碍悖逆等不利于清朝统治的著作。

四库馆臣在校阅各类书籍时,但凡发现前代著作有悖逆之处,或者编选之书有违碍条目,全部撤出销毁。

即使已经收入《四库全书》的书籍,在校勘过程中如果发现上述问题,也都部分地抽毁、改易,甚至完全撤出销毁。

《四库全书》在编纂的全程中,一直伴随着复查、校订、改错、撤出和禁毁。

据有关统计,在编纂过程中,共禁毁书籍三千一百多种,销毁书版八万块以上,为四库纂修工程留下了遗憾,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大浩劫。

对此,近百年来学界多有所评。

当然,今天对于《四库全书》的编修文化价值,不能苛责古人,简单否定,而要从学术文化整体深入了解并积极利用《四库全书》,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我们对古代文化的准确认识。

文津阁《四库全书》的独特价值文津阁《四库全书》是七部《四库全书》中至今仍是原架、原函、原书一体存放保管完整的唯一的一部。

也是北方四阁本最后一部抄成的,距第一部文渊阁本成书有三年之久,成书后曾作过三次全面复查,都由总纂官纪昀(晓岚)亲自主持。

纪昀勘定的黄笺,雪白的开化纸,端正的馆阁体楷书,使人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品位。

由于其保存完好,二十世纪前期,其他三阁本曾分别据文津阁本加以抄补。

如1917年文渊阁本经检查,有九种书共缺二十三卷,即据文津阁本补抄。

文溯阁本发现有缺卷后,即特地派人到北京据文津阁本补抄了《挥麈录》等三书。

文澜阁本被毁后,据文津阁本抄补了更多,达二百多种。

至于三阁用文津阁抄补页、卷则更多,可见文津阁本在历史上对其他几阁起了相当大的文献补辑作用。

1920年,知名学者陈垣着手调查,经过三个月的清点,第一次得以全部清查统计。

这是文津阁《四库全书》首次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文渊阁《四库全书》后,对《四库全书》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较大的便利。

1991年底开始,国家图书馆组织专家开展文渊阁与文津阁原书核对录异工作,发现两阁书差异颇巨。

以集部为例,共收一千二百七十三种,存有差异者七百八十八种,占总数百分之六十二。

又如史部,收书五百六十六种,存有差异者二百九十种。

产生差异的原因各异,程度也各不相同,综合而言,大体归类如下:一,篇、卷之差异:如唐别集中杜牧的《樊川集》,文津阁本二十卷,外集一卷,别集一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