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层系统作业
地球表层系统
二、地球表层旳能量转换
1、地球表层旳能源 热能、引力能、太阳辐射能(太阳辐射旳传播、 地表太阳辐射分布旳不均衡性)
2、太阳能在地球表层旳转换 (1)太阳能在无机界旳转换 大气、水体运动旳动能,岩石风化、土壤形成旳 动力 (2)太阳能在有机界旳转换 太阳能经过生态系统转换为化学能 林德曼与十分之一定律
生在这里
四、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旳总和 生物圈是进行着生命过程旳地球表层外壳,存在
着大量旳生命形式 植物旳有机质总量占生物圈有机质总量旳90%以上 绝大多数生物都集中生活在地面、水面上下100—
200M范围内,所以又称“生物膜”
五、智慧圈
智慧圈是指人类及人类旳生存环境旳总和 智慧圈与生物圈旳关系:人类是生物旳一种构成
(一)地质大循环
1、概念 地质大循环是地壳运动引起旳海陆间物质循环变 化过程和大洋底部物质与地幔物质间旳循环变化 过程。
2、大洋底部物质与地幔物质间旳循环过程 ——板块运动
3、海陆间物质循环变化过程 风化、淋溶、搬运、沉积、抬升
(二)大气循环(大气旳循环运动)
1、大气环流
——垂直环流圈(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呈环流形式
分三个层圈:沉积岩层——硅铝层——硅镁层 表面起伏不平,呈复杂多样旳地貌形态 表面有风化壳,其上发育有土壤层
二、水圈
水圈是地球上水旳多种存在形式覆盖旳圈层 水圈最大厚度约20KM,总水量达138600KM3 海洋占地球总水量旳96.5%,陆地水占总水量旳
3.5% 江、河、湖、沼旳地表水仅占极小部分
Each year
Accumulated
围湖造田历史统计
小学科学地球的表面(习题课件)学年五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小学科学地球的表面(习题课件)学年五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我们需要了解地球的表面特征以及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
在五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中,我们学习了关于地球的表面的知识。
本文将回答与该课程相关的问题,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地球表面的特点。
1. 地球表面的组成有哪些?地球表面主要由陆地和水域组成。
陆地由大陆和岛屿组成,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9%,而水域则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1%。
陆地的特点是高高低低,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山脉、高原和平原。
水域则包括了海洋、湖泊和河流等。
2. 地球表面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分别是哪里?地球表面最高的地方是珠穆朗玛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高海拔达到了8848米。
而最低的地方则是位于死海与约旦河谷之间的亚海平原,地处海平面以下412米。
3. 地球表面有哪些主要的地形特征?地球表面存在许多地形特征,例如山脉、高原、平原、丘陵和峡谷等。
山脉通常指的是长而陡峭的地形,如喜马拉雅山脉和安第斯山脉。
高原是指海拔较高且相对平坦的地区,如青藏高原和美国科罗拉多高原。
平原是指相对平坦的地区,适合农业发展,例如中国的华北平原和美国的大平原。
丘陵则是介于山脉和平原之间的地形,如英国的高地和中国的丘陵地带。
峡谷则是由于地质活动形成的长而狭窄的河谷,如科罗拉多大峡谷和扬子江峡谷。
4. 地球表面的水域有哪些?地球表面的水域包括海洋、湖泊和河流等。
海洋是最大的水域,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分为五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冰洋。
湖泊则是相对较小的水域,通常是由于地质运动或冰川活动而形成的,如美国的休伦湖和中国的鄱阳湖。
河流是地球上重要的水系组成部分,它们起源于山区,流经平原最终注入海洋或湖泊,如中国的黄河和尼罗河。
5. 地球表面的火山和地震是如何形成的?地球表面的火山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浆喷发而形成的。
岩浆从地壳裂缝中涌出,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冷却,形成了火山的形态。
火山喷发时,喷出的岩浆、气体和火山灰形成了火山锥和火山口。
地球表层系统名词解释
地球表层系统名词解释
哎呀,同学们,你们知道啥是地球表层系统不?这可不是个简单的问题哟!
地球表层系统呀,就好像是我们生活的一个超级大舞台。
想象一下,我们生活的大地、广阔的海洋、高高的天空,还有那些数不清的生物,包括我们人类自己,这所有的一切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地球表层系统。
比如说大地吧,有高山、平原、沙漠、森林,它们可不只是简单地待在那里。
高山像是坚强的巨人,耸立在那里,阻挡着风的去路;平原就像一个大大的操场,任由各种植物和动物在上面玩耍。
那海洋呢,像个神秘的大宝藏,里面有五颜六色的鱼,还有奇奇怪怪的珊瑚。
天空中的白云像棉花糖一样飘浮着,鸟儿在其中穿梭,好像在玩捉迷藏。
我们人类也是这个大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呢!我们在大地上盖房子、种庄稼,在海洋里捕鱼、探索奥秘。
动物们也有它们的角色,狮子在草原上威风凛凛地奔跑,猴子在树林里欢快地跳跃。
这不就像一个超级大的表演吗?
而且呀,地球表层系统里的这些东西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下雨了,雨水会滋润大地,让植物茁壮成长;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我们人类和动物才能呼吸。
这难道不像一个大家庭,大家相互照顾、相互帮助吗?
要是没有了这个系统,那可就糟糕啦!没有大地让我们立足,没有海洋提供丰富的资源,没有天空让鸟儿飞翔,那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呢?简直不敢想象!
所以呀,地球表层系统对我们来说太重要啦!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它,就像爱护自己最心爱的宝贝一样。
不然,等它受到了伤害,最后倒霉的不还是我们自己吗?
我的观点就是,地球表层系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必须用心去呵护它,让它一直保持健康和美丽!。
地球表层过程
地球表层过程地球表层是指地球的外部物质层,主要包括地壳、海水和大气层。
这些层在地球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维持着生物的生存环境,也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地质变化和生物多样性。
在长时间的演化过程中,地球表层一直不断发生变化,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地貌和环境。
首先是地壳。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由岩石和矿物组成。
地壳的厚度在不同的地方有所差异,海洋地壳一般较薄,陆地地壳较厚。
地壳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地质活动,如板块运动、火山喷发和地震等。
这些活动会使地壳发生断裂、隆起、沉降和折叠等现象,从而形成各种地形和构造。
地壳的变化也会导致地理环境的变化,如山脉的形成和河流的改道。
其次是海水。
海水是地球上主要的水体之一,占据了地球表层的大部分。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也对地球的气候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海水的变化主要受到温度、盐度和流动等因素的影响。
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海水的密度变化,从而影响海洋的循环。
盐度的变化会影响海水的密度和成分,对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有着直接的影响。
流动的变化不仅会影响海水中的溶解物质和氧气的分布,也会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和迁徙。
最后是大气层。
大气层是地球表层的气体包围层,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其他微量气体组成。
大气层对地球的生物和环境起着关键的影响。
大气层的变化会导致气候和天气的变化,形成不同的气候带和季风系统。
太阳辐射的变化会引起大气层的温度变化,从而影响地球的能量平衡。
大气层的污染和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所关注的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减少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总的来说,地球表层是地球的生命之源,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地壳、海水和大气层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
为了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加强对地球表层过程的研究,制定科学的环境保护政策,共同建设美丽的地球家园。
地球表层模型在陆地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地球表层模型在陆地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地球表层模型(Earth System Model,ESM)是对地球系统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综合考虑和模拟的一种科学工具。
它将大气、海洋、陆地和生物圈等因素融合在一起,模拟和预测地球的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和气候变化等过程。
在近年来的陆地生态系统研究中,地球表层模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地球表层模型可以提供更准确的陆地环境参数。
通过对陆地植被、土壤和水文过程的模拟,地球表层模型可以生成高分辨率的环境数据,如土壤湿度、温度和植被类型等。
这些数据可以作为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用于评估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预测未来的植被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等。
此外,地球表层模型还可以模拟不同管理措施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地球表层模型可以揭示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响应机制。
气候变化对植被生长和物种适应性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地球表层模型可以模拟不同的气候情景,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并评估其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通过对模型结果的分析和对比,我们可以了解气候变化导致的植被变化、生态系统演替以及生物圈和大气圈之间的物质交换等过程。
这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应对气候变化制定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策略。
此外,地球表层模型还可以模拟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土壤的有机质分解等过程,吸收和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地球表层模型可以模拟这些过程,并评估陆地生态系统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响应。
这对我们了解全球碳循环的动态变化、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净碳交换等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地球表层模型还可以为碳排放削减和碳汇建设等提供决策支持。
最后,地球表层模型有助于促进陆地生态系统研究的跨学科合作。
地球表层模型综合考虑了大气、水文和生物圈等多个领域的因素,需要各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
在地球表层模型的研究中,气象学家、生态学家、地理学家和地球科学家等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可以共同合作,共享数据和模型,开展跨学科的研究。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14: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题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选择题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圈层是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氢B.②圈层即岩石圈C.③圈层由塑性物质组成,为岩浆发源地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2.下列有关图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A.纵波、横波通过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时,波速都增加B.在⑤圈层无法观测到横波C.①和②之间的圈层即水圈D.地球内部、外部各圈层都是连续且规则的解析第1题,①圈层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②为地壳,它是岩石圈的一部分;③为软流层,由塑性物质组成,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④为外核,为液态物质。
第2题,⑤圈层是内核,受外核为液态物质的影响,横波无法到达⑤圈层。
答案 1.C 2.B读地球各圈层划分示意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特征B.地球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圈层结构C.地幔属于地球内部圈层中中间的一层D.地壳既属于地球外部圈层又属于地球内部圈层4.下列关于图中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C圈层是由岩石构成的,故称为岩石圈B.B所在的圈层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类型C.A圈层是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D.D圈层是一般认为的岩浆的发源地解析第3题,读图,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特征,A正确。
地球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圈层结构,B正确。
地幔属于地球内部圈层中中间的一层,C正确。
地壳属于地球内部圈层,D错误,故选D。
第4题,读图,C圈层是由岩石构成的,故称为地壳,A错误。
B所在的圈层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陆地和海洋景观类型,B错误。
A圈层是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大气圈,C正确,故选C。
D圈层是地核部分,一般认为的岩浆的发源地在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D错。
答案 3.D 4.C当地时间2015年4月22日,智利蒙特港,卡尔布科火山口喷发,喷出的浓厚的火山灰和烟尘几公里外都能看见。
据此回答5~6题。
地球科学概论作业(完整版)
地球科学概论作业(完整版)绪论一、名词解释地球系统:地球由固体地圈(地核、地幔、岩石圈)、流体地圈(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圈、生物圈(含人类圈)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
地球表层:1910年苏联地理学家勃罗乌诺夫提出地球表层,指的是和人最直接有关系的那部分地球环境(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交替、渗透的部分)。
二、论述题1、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家园,人口、资源、环境是人类21世纪面临的三大基本问题,地球科学与人类生存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世纪的建设者和领导者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地球系统科学的新地球观从整体上来认识地球并关注当前资源、环境热点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将地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为政府实现人类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宏观决策中(发展规划与法规建设)提供科学理论基础。
2、地球科学的特点?全球性;全球监测与国际合作;调查研究的时间尺度的极大异差性;调查研究的空间尺度的极大差异性。
第1章宇宙中的行星地球一、名词解释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受太阳引力支配、并围绕它作旋转运动的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主要包括太阳和围绕太阳旋转运动的八大行星、66颗卫星,一些小行星,彗星,星际物质等。
彗星:是围绕太阳旋转的天体。
不过它们质量很小,是一种云雾状小天体,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是十分扁长的椭圆。
距离太阳近的时候,从彗核蒸发出大量物质抛洒在远离太阳的方向,形成光带,称为彗尾。
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还有数量众多的、用肉眼看不见的小天体,也和八大行星一样绕太阳运行,科学家称之为小行星带。
估计其中有50万颗小行星,谷神星、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是其中最大的四颗。
太阳黑子:名为黑子其实不黑,仅温度比周围光球低1000oC±, 在明亮光球反衬下呈暗黑色。
黑子是太阳表面剧烈活动所激起的气旋涡。
黑子数量和分布范围出现较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称为黑子周期。
《科学与技术》形考任务三(2-3周)试题含参考答案
《科学与技术》形考任务三(2-3周)试题含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0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1.1.宇宙中最主要天体类型是和。
2.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学说、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的。
3.世界上第一个微处理器是,诞生于年。
4.世界上第一个提出集成电路思想的人是。
答案(10 分)1.恒星星云2.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3.Intel4004诞生于1971年4. 杰克·基尔比。
二、名词解释(10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2.1.星系2.地球圈层结构3.CPU4.计算机病毒答案(10 分)1.星系是由数量巨大的恒星系及星际尘埃组成的运行系统,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
星系的类型包括螺旋星系、棒旋星系、透镜状星系、椭圆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等。
星系的大小差异很大,从只有数千万颗恒星的矮星系到有上兆颗恒星的椭圆星系都有。
星系中的大部分物质由多星系统、星团以及各种不同的星云组成。
2.地球圈层结构是指地球外部离地表平均800千米以内的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岩土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所构成的地表自然社会综合体,是地球圈层结构中的特定部分。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体波传播速度较快,而面波传播速度较慢。
3.CPU是中央处理器的缩写,是一台计算机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
它由运算器(ALU)和高速缓存(Cache)以及实现它们之间联系的数据、控制和状态总线组成。
CPU是电子计算机三大核心部件之一,与内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共同构成了计算机系统。
CPU的核心数指的是CPU内核的数量,目前已有四核、八核甚至更多核心的CPU出现。
4.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编制的程序,能够自我复制并传播,对计算机的正常使用造成破坏。
根据运行时的表现,计算机病毒可以分为非常驻型和常驻型两种。
非常驻型病毒会在用户试图运行可执行文件时立即查找其他宿主并感染,而常驻型病毒则在用户运行时不会查找其他宿主,而是将其自身加载到内存中并在后台运行。
1.2 地球表层系统
喀斯特地貌是在一定的大气、气候和生物条件下,水对岩石溶蚀、 淀积、侵蚀、沉积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大气、生物、 岩石的相互作用,是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 产物。 喀斯特作用的发生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岩石的可溶性,(2) 岩石的透水性,(3)水的溶蚀力,(4)水的流动性。岩石的可 溶性、透水性是由岩石圈的结构与变动(构造运动)决定的;水 的流动性取决于气候条件、地形坡度以及岩石的空隙类型与连通 性;水的溶蚀力不仅取决于水的性质,而且还受大气二氧化碳含 量、生物产生的有机酸多少的影响与控制。喀斯特作用、喀斯特 地貌的空间分布,同样受岩石圈结构、水的分布以及气候与生物 的空间分异的影响。因此,喀斯特作用是水圈、大气圈、岩石圈、 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地球表层系统:由各圈层:大气圈的下部、水圈、 生物圈和地圈的上部构成。 地球表层系统科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系统内各圈层 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以 及人与地球表层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支新兴学 科。各圈层的相互作用,人类与各圈层的相互作用, 地球系统的各自然界面问题(陆-气、陆-海、海-气、 海岸带)是地球表层系统科学研究的内容。
地球表层系统与圈层相互作用
地球表层概念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
(1883-1905)等提出,指的是与人类有直接关 系的那部分地球环境。他认为地球表层是地理学 研究的核心,并说地理学的任务在于集中研究地 球表层相互联系的各种现象,特别是研究人与地 球以及生物现象之间的联系。
钱学森等提出,“地球表层”的上界应划 在大气同温层的底部或对流层的上限(平 均约10km),下界为岩石圈的上部(陆地 表面往下约5-6km)。 有的专家认为,以岩石圈中地壳的底面为 “地球表层”的下界。
自然地理作业 第1章 地球(答案)
绪论一、名词解释1.天然环境:只受人类间接和轻微影响的地区。
2.人为环境二、填空题1.地理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2.地理环境中的自然环境,包括天然(原生自然)环境和人为(次生自然)环境。
3.对应于地理环境的三部分,地理学可分为三个主要的学科,即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
4.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整体性和区域性的特点,相应于这三个方面,自然地理学可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和区域自然地理学。
5.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和土壤,是自然地理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概念。
6.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的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三、判断题1.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是一种具有一定过渡区间的渐变界限,它的两个边缘圈层——大气圈和岩石圈的厚度很大,而两者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性随高度或深度的不同又具有渐变的性质,因此要在两个地圈中确定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就很不容易。
()四、简答题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的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第一章地球一、名词解释1、天文单位: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
2、小行星: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绕套样运动的众多小天体的总称。
3、矮行星:围绕太阳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固体应力而使自己成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其他物体的天体。
4、恒星月:月心连续两次到达同一恒星方向的时间(27d 7h 43min 11.4s)。
5、朔望月:月心连续两次通过地球与日心连线的时间(29d 12h 44min 3s)。
6、大地水准面:指一种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平滑封闭曲面。
7、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
8、恒星日: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
9、太阳日: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后作业
1.4地球的圈层结构一、选择题北京时间202X年2月12日1时34分,在印度尼西亚塔劳群岛(北纬3.9度,东经126.6度)发生里氏7.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0千米,震中100千米范围内无较大城市。
据此回答1~2题。
1.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核B.上地幔C.下地幔D.地壳3.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变化图”,完成4~5题。
4.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面以下( )A.5千米B.17千米C.33千米D.400千米5.该地可能是下列哪个地方( )A.非洲东非大裂谷B.青藏高原C.吐鲁番盆地D.太平洋读下图,完成6~7题。
6.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A.生物圈B.水圈C.岩石圈D.地壳7.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D.水圈的构成要素中,只有地表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当地时间202X年4月22日,智利蒙特港,卡尔布科火山口喷发,喷出的浓厚的火山灰和烟尘几公里外都能看见。
据此回答8~9题。
8.岩浆物质冲破了岩石圈的束缚后才喷发出来。
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9.火山灰满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大影响。
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地球的圈层可分为外部和内部圈层两个部分,外部和内部圈层共同以地心为圈层的中心,故又称为同心圈层。
2014年地球表层系统期末作业
2014年地球表层系统期末作业说明:(1)本作业包括5题,每题20分;(2)下期开学一月内交纸质版;(3)如果出现两份或以上答卷雷同,均判定不合格。
一、翻译:1、Many biologists, ecologists, and conservationists are interested in the possibilities that remote sensing offers for their daily work and study site analyses as well as for the assessment of biodiversity. However, due to differing technical backgrounds and languages, cross-sectori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is group and remote-sensing scientists is often hampered. Hardly any really comprehensive studies exist that are directed towards the conservation community and provide a solid overview of available Earth observation sensors and their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presents, categorizes, and discusses what space borne remote sensing has contributed to the study of animal and vegetation biodiversity, which different types of variables of value for the biodiversity community can be derived from remote-sensing data, and which types of spaceborne sensor data are available for which time spans, and at which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 We categorize all current and important past sensors with respect to application fields relevant for biologists, ecologists, and conservationists. Furthermore, sensor gaps and current challenges for Earth observation with respect to data access and provision are presented.(2014,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Governments worldwide are recognising ecosystem services as an approach to address sustainability challenges. Decision-makers need credible and legitimate measurements of ecosystem services to evaluate decisions for trade-offs to make wise choices. Managers lack these measurements because of a data gap linking ecosystem characteristics to final ecosystem services. The dominant method to address the data gap is benefit transfer using ecological data from one location to estimate ecosystem services at other locations with similar land cover. However, benefit transfer is only valid once the data gap is adequately resolved. Disciplinary frames separating ecology from economics and policy have resulted in confusion on concepts and methods preventing progress on the data gap. In this study, we present a 10-step approach to unify concepts, methods and data from the disparate disciplines to offer guidance on overcoming the data gap. We suggest: (1) estimate ecosystem characteristics using biophysical models, (2) identify final ecosystem services using endpoints and (3) connect them using ecological production functions to quantify biophysical trade-offs. The guidance is strategic for public policy because analysts need to be: (1) realistic when setting priorities, (2) attentive to timelines to acquire relevant data, given resources and (3) responsive to the needs of decision-makers.(2014,Ecology Letters)3、中国近25年北方省份的自然灾害的影响性普遍大于南方省份;同时,北方干旱的影响性普遍大于南方省份;而洪涝的影响性与干旱正相反,南方省份的洪涝较大。
地球外部圈层的主要层次及各自的范围和作用
地球外部圈层的主要层次及各自的范围和作用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包括大气层、水圈和地球表层。
它们在地球的表面上形成各自的范围,并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大气层是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
它主要由气体组成,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大气层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电离层。
对流层位于地球表面上空约15千米,是天气现象发生的地方。
它的温度逐渐下降,大气压力也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上升。
在这一层中,飞机、气球和无人机等飞行器可以平稳地飞行。
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之上,主要含有臭氧分子,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电离层属于大气层的外部,包含许多被电离的气体分子和离子。
大气层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地球和支持生命。
它起着屏障的作用,阻止太阳的有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进入地球。
此外,大气层还通过空气循环和气候系统来分配热量和水。
它与地球表面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天气现象的发生,如降水、风和雷暴。
大气层还通过空气的可见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着地球的气候。
其次,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循环系统。
它包括地球上所有水域的水体,如海洋、湖泊、江河和地下水等。
水圈的范围很广,从地球表面到大气层的高度都包含在内。
水圈的作用主要包括供水、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和支持生命。
水圈通过蒸发、凝结和降水等过程,将地表的水转化为水蒸气进入大气层,然后在降水的形式返回地表。
这个过程维持了地球的水资源,并且为陆地上的动植物提供了水源。
水圈的运动也在调节地球的气候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海洋是吸收和释放热量的巨大储库,可以影响全球气候。
水圈还与地球上的生物圈紧密相连,为物种的生存和生活提供了必要的水资源。
最后,地球表层是地球上的陆地表面,包括岩石、土壤和植被等。
地球的表层在地质上经历了长时间的形成和变化,并受到气候、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球表层具有多样的地形特征,如山脉、平原、河流和湖泊等。
地球表层系统科学课程作业
xx赤道洋流MGxx介绍太平洋赤道洋流的一个本质特征是横跨太平洋盆地(赤道处有15000公里宽),连接于东西部边界流之间。
虽然在纬度方向上有较大跨度,赤道附近相对较强的洋流有着复杂的垂直结构。
它们在时间尺度上表现出强烈的变化,不管是从天数还是年数来看。
特别是发生厄尔尼诺振动时,太平洋赤道洋流运动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由于地球自转向量的垂直分量在赤道处减小,这些洋流的运动会受到影响。
赤道处相关横向科氏力的消失导致在有风力或斜向压力的时候会引起相对较强的洋流运动。
和内部波浪运动有关的快速变化的洋流称为线性赤道陷波。
有几种不同类型的波,具有丰富的经向和垂直结构,由一种将横向波长、纵向结构、波时段捆绑起来的离散关系支配。
最快的波跨越太平洋只需2-3个月。
离赤道距离越远,纬向传播速度越慢。
这些波最主要的特征是可以传递风的来向和去向信号。
太平洋赤道表层洋流主要是由风力驱动的。
赤道洋流的当地驱动力由表面风应力(相对于热或淡水冲刷)及其变化主导。
变化的风力导致温跃层在垂直方向的变动和随后的动态调整,包括赤道陷波辐射。
流动并不仅仅由当地风强迫驱使,还因为赤道陷波跨过整个盆地带来风迫的信号,类似边界陷波传输赤道与高纬度地区之间有关强度的信号。
赤道环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风和浮力(表面热量和淡水冲刷)迫使下运动的。
太平洋赤道洋流的基本空间结构和随时间的变化在这里介绍。
由于系统的环流测量只有在一些相距比较远的地点可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及国家环境中心强调空间变化伴随着海洋同化过程,用一个包含大气和海洋数据的海洋环流模型来估计热带太平洋每周的海洋状况。
通过NOAA太平洋海洋环境实验室对赤道附近的一些点的直接环流测量来分析时空变异。
平均流内部流地球自转力引起的纬向流的经向梯度压力是由科氏力(由旋转地球表面的流引起)来平衡,长期主导了太平洋赤道环流的年均经向流。
在表层(上部50米左右),环流(尤其是极地流)直接由最常见的西风漂流驱使,与较强的纬向流叠加。
地理科学导论-第一章习题
一、地理科学研究的对象定义:1. 地球表层:是地球的诸多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智能圈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而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逐级划分成假设干地域的、以人类发展为中心的、开放的复杂系统。
2. 地球表层系统:指地球系统的诸多子系统之间——大气圈子系统、岩石圈子系统、水圈子系统、土壤圈子系统、生物圈子系统和智能圈子系统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而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可以逐级划分成假设干地域子系统的、以智能圈子系统的发展为中心的、开放的、复杂巨大的地球系统的子系统。
习题:1. 确定地理科学研究对象有什么重要意义答:a 一门学科研究的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社会功能等都是由其研究对象决定的。
b 学科研究对象是否明确,直接决定着学科的发展水平和成熟程度,决定着学科科学性的含量。
2. 外国主要有哪些关于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答:a:洪堡的观点表达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要素与其关系、地域等级关系、地理事物发展历史即时间顺序和人地关系等方面的观念和思想。
b:李特尔的观点阐述了人地关系和地理科学的综合性、统一性,强调地理科学研究的不是整个地球,而是地表空间部分,研究地球表层上的地理事物的区域分布及其联系、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
c:德国部分学者的观点李希霍芬: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探索人类与物质的地球以及自然现象的相关关系。
拉采尔:人地关系赫特纳:地理科学是研究区域差异的科学d:法国部分学者的观点白兰士:或然论e:部分苏俄学者的观点卡列斯尼科:伊萨钦科:索恰瓦:f:部分美国学者的观点托马斯:哈特向:苏尔:景观3. 国内主要有哪些关于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竺可桢、钱学森、黄秉维、吴传钧、陆大道、郑度、林超和杨吾扬、李春芬、李旭旦、陈传康、李振泉4.地球表层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它与地理系统的哪些子系统有密切的关系?答:a:整体性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对流层、岩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和人类圈〔又称智能圈〕六部分,组成地球表层综合体。
地球表层系统名词解释
地球表层系统名词解释
“哎呀,妈妈,为什么地球这么神奇呀?”我好奇地问妈妈。
妈妈笑着回答我:“宝贝呀,那是因为地球有一个很重要的系统呢,叫地球表层系统。
”
有一天,我和小伙伴们在公园里玩耍。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斑斑驳驳的,就像一幅美丽的画。
我们在草地上奔跑着、欢笑着,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
“嘿,你们知道地球表层系统是什么吗?”我突然问道。
小伙伴们都摇摇头。
于是我开始给他们解释:“地球表层系统呀,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机器,里面有好多好多的东西在运转呢!比如说有我们脚下的土地,还有大海呀、天空呀。
”
“哇,这么厉害!”小伙伴小明瞪大了眼睛。
“可不是嘛!”我接着说,“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也是地球表层系统的一部分呢。
还有那些动物、植物,它们都是这个系统里很重要的成员哟!”
“那这个系统有什么用呀?”小伙伴小红好奇地问。
“用处可大啦!”我兴奋地说,“它让我们的地球变得丰富多彩呀,没有它,我们可就没法生活啦。
就好比没有土地,我们能在哪里玩耍呢?没有植物,我们就没有新鲜的氧气可以呼吸啦,那不就糟糕了嘛!”
小伙伴们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我看着他们,心里想着,原来地球表层系统这么重要呀,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它呢!我们可不能乱丢垃圾,不能破坏那些美丽的植物,要让地球表层系统一直健康地运转下去呀。
地球表层系统就像是我们的家,我们都要爱护它,珍惜它,让它一直充满生机和活力!。
地球表层系统的演化与人类活动
地球表层系统的演化与人类活动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其表层系统的演化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发展。
这一系统由地壳、大气、水体和生物共同构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了地球上丰富多样的环境和生物群落。
然而,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系统的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挑战。
首先,人类的工业活动对地壳演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大量的资源开采和能源消耗,导致地壳的破坏和变形。
例如,石油钻探和采矿活动导致了地下的土地沉降和地震频发。
此外,过度的采砂和挖掘矿藏使得地表地貌发生严重变化,引发了旱灾、土地退化和生态系统崩溃。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对待资源利用,保护地壳的稳定和完整。
其次,人类活动对大气系统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能源消耗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的温室效应加剧,气候变暖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气候变化引发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和飓风,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另外,大气污染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工厂排放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污染了空气,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推动绿色发展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大气质量和气候稳定。
水体是地球表层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人类活动对水体的影响也日益严重。
工业生产和农业活动排放了大量的废水和农药,导致水体污染日益加剧。
水污染不仅影响到人类的饮用水安全,还破坏了水生态系统,导致水生物的灭绝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此外,大规模水资源开发和过度抽水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和湖泊干涸。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治理,保护水体的清洁和可持续利用。
最后,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过度的城市化和土地开发破坏了自然栖息地,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破碎化。
同时,非法的野生动物贸易和过度的捕捞活动使得许多珍稀物种濒临灭绝。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不仅影响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
地球表层地质过程中化学作用
地球表层地质过程中化学作用地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行星,其表层地质过程中的化学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化学作用不仅影响着地质结构和形态的变化,还对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以及地球内部活动起着重要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地球表层地质过程中的化学作用,并就其对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讨论。
地球表层地质过程中的化学作用主要包括岩石的溶解和沉积,地下水的运动和成分变化,以及气候条件对岩石和土壤的化学矿化作用等。
这些作用经过数百万年甚至几十亿年的作用和累积,可以改变地表的地貌特征,形成山脉、河流、湖泊和平原等地形。
首先,岩石的溶解和沉积是地球表层化学作用的重要方面。
当地下水中含有溶解性化合物时,水会通过岩石的小孔和裂隙渗透,导致岩石物质的溶解和迁移。
这种作用在地下水溶洞和喷泉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沉积作用也是地球表层地质过程中的重要化学作用。
例如,水中携带的颗粒物质会逐渐沉积并形成沉积岩,如石灰岩和砂岩等。
其次,地下水的运动和成分变化也是地球表层地质过程中的重要化学作用之一。
地下水是地球表层水循环的关键组成部分,其运动和成分变化对地下岩石和土壤的化学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地下水中的溶解氧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可与岩石中的矿物质反应,引发溶解和沉积作用。
此外,地下水中的溶解物质还可以加速岩石的风化和溶解,形成一些地下溶洞和地下河流。
再者,气候条件对岩石和土壤的化学矿化作用也有着显著影响。
例如,湿热的气候条件会促进矿物质的风化作用,使其分解为可溶解的物质,如黏土和氧化铁。
这些溶解物质在水中溶解,然后经由河流和湖泊等水体运输到其他地方沉积,形成新的岩石或者堆积物。
反之,干旱的气候条件会使得水分流失,导致盐类等溶解物质在土壤中富集,形成盐碱地。
上述地球表层地质过程中的化学作用对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广泛和重要的影响。
首先,这些化学作用可以改变地表地貌,导致山脉的形成和河流的侵蚀等。
这些地貌特征直接影响着地球上的气候和水循环,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第1节 第2课时 滑坡和泥石流作业(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
第2课时滑坡和泥石流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探究点题号成因和危害1、2、3、4、5、6、7、8、9、11、12、16、17(1)(2)防灾减灾10、13、14、15、17(3)1.(综合思维)泥石流和滑坡发生的不同条件是( )A.地势起伏大B.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C.植被覆盖较差D.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答案 D解析滑坡可以是土和水的混合体运动,如暴雨诱发的山体滑坡,也可以是单独的土体运动,不需要水的参与,如地震诱发的滑坡;泥石流必须有水的参与,即泥石流必须是由土体和水混合的运动过程。
地势起伏大、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植被覆盖较差是共同条件。
2.(区域认知)下面四个城市中,发生滑坡可能性最小的是( )A.武汉B.重庆C.贵阳D.兰州答案 A解析武汉地处平原地区,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最小。
重庆、贵阳、兰州地处山区,发生滑坡的可能性较大。
3.(综合思维)关于易发生滑坡地区的地理特征的叙述,可能的是( )①地形崎岖②全年降水丰富,年际变化大③地表基岩广布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 C解析易发生滑坡的地区,其自然地理环境是地形崎岖不平,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右图示意某高中地理研学实践小组在野外考察时拍摄到的某种类型灾害现场景观。
完成4~5题。
4.(综合思维)图示灾害类型最可能是( )A.干旱B.泥石流C.滑坡D.地面沉降答案 C解析图示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一些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即滑坡,C项正确。
5.(人地协调观)该类型灾害( )A.多发生在平原地区B.多发生于我国冬季C.成因与人类活动无关D.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答案 D解析滑坡多发生在山区;多发生于我国夏季、雨季;滑坡是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形成的,成因与人类活动有关,如破坏植被;滑坡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D项正确。
冻融泥石流是冻土地区重要的物质运移和地貌作用过程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研究生课程《地球表层系统》作业说明:(1)本作业包括5题,每题20分;(2)下期开学一月内交纸质版。
一、翻译:This paper examines possible adaptations to climate change in terms of pasture and crop land use and stocking rate in the United States (U.S.). Using Agricultural Census and climate data in a statistical model, we find that as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creases agricultural commodity producers respond by reducing crop land and increasing pasture land. In addition, cattle stocking rate decreases as the summer Temperature-humidity Index (THI) increases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decreases. Using the statistical model with climate data from four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GCMs), we project that land use shifts from cropping to grazing and the stocking rate declines, and these adaptations are more pronounced in the central and the southeast regions of the U.S. Controlling for other farm production variables, crop land decreases by 6 % and pasture land increases by 33 % from the baseline. Correspondingly, the associated economic impact due to adaptation is around?14 and 29 million dollars to crop producers and pasture producers by the end of this century, respectively.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results have implications for farm programs and subsidy policies.本文探讨美国牧场、作物土地利用以及放养率可能适应气候变化。
利用农业普查和统计模型的气候数据,我们发现,随着温度和降水增加,农业商品生产者则减少耕地、增加牧场。
此外,牛的放养率随着夏季温湿度指数(THI)的增加和夏季降水减少而下降。
使用带有四个环流模式(GCM )的气候数据的统计模型,我们预计,土地利用的变化是从种植到放牧和放牧率下降,而在控制了其他农业生产变量时,这些适应在美国中部和东南地区是更加明显的,从基线起,耕地减少了6%,牧草地增加33%。
与此相对应,基于这些适应的相关经济影响大约为-14和29万美元,分别属于本世纪末作物生产商和牧草生产商。
全国性和区域性的结果对农业项目和补贴政策均有影响。
二、翻译:生态系统作为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维持生命的支持系统和环境的动态平衡方面起着的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其提供的各项服务功能已得到世界的公认。
开展陆地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也已成为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功能区划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
近30年以来,国际和国内基于各种时空尺度的自然资源价值评估工作从生态系统服务、自然资本、生态资产、生物多样性等角度大量展开,在相关理论、方法和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尽管在具体的价值核算方法上还存在较大分歧,但该方面研究的思路和框架已逐渐清晰,尤其是近些年来更侧重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服务功能"关系的耦合研究和作为人类活动主导下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的研究,这些反过来也都为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iosphere, ecosystems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balancing the life-support system and the environment balance, and their functions have been recognized worldwide. Research on terrestrial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s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strategic need for ecosystem recovery, ecological function identific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s, and protecting the ecological safety of countries. Over the last 30 years, assessments of natural resource value based on different spatial and temporalmeasurement scal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cosystem services, natural capital, ecological assets, and biological diversity, among others. These assessments have achieved unprecedented progress in terms of relevant theories, methods, and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their application. Although opinions on accounting methodology differ, the framework and general idea of this research have come into being and are gradually becoming clearer. In recent years, more emphasis has been placed on the coupling research of "structure-process-service functions" of the ecosystem, as well as on human-influenced urban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s. In turn, natural resource value assessments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errestrial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s.三、论述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资源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问题。
在面对全球资源如何继续支撑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以及人类如何尽快地掌握和利用它们等问题上,遥感技术是当今解决它们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信息获取手段,已经广泛地应用到林业、农业、地质、矿产、水文和水资源、海洋、环境监测等方面,为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遥感技术作为一门综合技术是美国学者在1960年提出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基础理论体系及其一系列的技术支持。
它集中了航空、航天、电子学、计算机、通讯、现代光学等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已经广泛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成为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环境改善和国防建设的巨大推动力。
随着空间技术、无线电电子技术、光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遥感技术在20 世纪80 年代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它不仅使遥感技术成为很多行业跨入高新技术门槛的有力手段,而且也大大促进了遥感学科的研究工作。
20 年来,广大遥感工作者不仅对遥感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对遥感应用技术也进行了广泛探讨以及实践和应用,为遥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足够的技术诸备。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遥感传感器以及小卫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再次迎来一个发展高峰。
现代遥感史以20 世纪60 年代末人类首次登上月球为重要里程碑,随后美国、欧洲一些国家和加拿大、日本、印度、中国先后建立了各自的遥感系统。
这些系统向人们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和图片。
随着信息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卫星遥感影像分辨率有了很大提高。
另一方面,低空间高时相频率的AVHRR( 气象卫星NOAA 系统系列,星下点分辨率为 1 km) 以及其他各种航空航天多光谱传感器亦相继投入运行,形成现代遥感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
除了常规遥感技术迅猛发展外,开拓性的成像光谱仪的研制已在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并逐渐形成了高光谱分辨率的新遥感时代。
总之,信息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遥感数据源的极大丰富,每天都有数量庞大的不同分辨率的遥感信息,从各种传感器上接收下来。
这些高分辨率、高光谱的遥感数据为遥感定量化、动态化、网络化、实用化和产业化及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地物特征的提取,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源。
(1)定量化。
遥感信息定量化,建立地球科学信息系统,实现全球观测海量数据的定量管理、分析与预测、模拟是遥感技术当前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遥感技术的发展,最终目标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但是仅靠目视解译和常规的计算机数据统计方法来分析遥感数据,精度不高,应用效率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