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方式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自动保存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方式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影响我国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的大问题。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会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而农业的容纳能力十分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是惟一的出路。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由于农业生产所具有的特性,农村劳动力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剩余,即隐性或不充分就业的剩余。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1、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和不稳定性。这些转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还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尤其是在乡镇企业和本地城市就业的人员,除平时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就业岗位的不稳定性,很难做到准确的统计。

2、乡镇企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但吸纳能力已有所减弱。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以发展乡镇企业为载体,采取"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内部就地转移方式。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对转移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压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乡镇企业面对的市场约束明显增强。另外,受金融体制和银行内部体制改革的影响,乡镇企业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越来越困难,资金供应渠道受阻,支持不足,乡镇企业新增容量明显减少。除此之外,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乡镇企业的机制优势和优惠政策逐步消失,以及乡镇企业自身技术装备落后,人才匮乏,管理粗放,在产品竞争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亦难以保证其持续增长。上述矛盾和问题构成了制约乡镇企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由此而使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3、劳务输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又一出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我市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已逐步从"离乡不离土,进厂不进城"的陈旧观念中解脱出来,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许多农民走出农村,走向社会、走向城市,到处都有农村劳动力大军。他们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而是以工人、商人、专业技术人员或企业主的身份活跃在社会经济舞台之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缓解了农村的就业压力,更重要的是它不仅填补了城市结构性就业空位,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生力军,而且随着部分劳动力的回流,将资金、技术、信息和新观念注入农村,加速了传统落后地区农村面貌的改变。

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在方式上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盲目性。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市场发展较快,相比之下,劳动力市场发展明显落后。缺少组织引导,因此,农村劳务市场的发育尚处于原始阶段,以自发、分散、规模小、不规范为其显著特征。一是缺乏准确的劳务信息和统一的组织管理。盲目外出务工,使不少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二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工资被拖欠、克扣或被迫加班加点,工伤事故无人管、无人问等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着收入的增加和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三是劳动者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生产技能差的问题,由此而造成就业层次低,择业空间小。目前异地建筑业、工业、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中的低层次工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去向。

三、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及对策

(一)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为劳动力向农业内部就业提供新的空间。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供给已经摆脱了长期短缺的局面。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品

质,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充分利用这次退耕还林、还草等结构大调整带来的机遇,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不断拓宽生产新领域,通过合理垦殖、综合治理、技术改造等多种形式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的劳动就业机会。

1、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处在双向流动过程,转移极不稳定,外出民工"反流"现象还较普遍。因此,利用返乡的外出农民的技术特长和本地能人,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发展立体农业、生态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从而扩大农业自身消化劳动力的能力,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无为"流动,同时积极鼓励农民的承包土地有效集中,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减少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带来的土地资源浪费。

2、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为劳动力向农业内部转移提供新的空间。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此我们要抓住这一良好机遇,切实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转移农村剩乘劳动力为重点,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加快区域主导产品和产业开发,力求形成有地区特色产业或产品为主导的经济格局,农业产业化,不仅能提高密集型农业生产的利润,还通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门路,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二有序转移与城市化发展

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效率,使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自由地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与重新组合,形成合力,成为有机整体。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是农村劳动力难以自由流动的关键。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不仅把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割在不同性质的经济体系中,也基本堵死了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入城市的通道,使农村人口城市化受阻。未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将日益与城市化和产业化发展紧密结合,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转移。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项重大决策创新。我国农民增收难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均耕地面积锐减,农村剩余劳动力激增,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从而致使农业劳动生产率低,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发展的基本财富,但供给的剧增对于中国有限的耕地、脆弱的农业、稀少短缺的资源和资金都是难以承受的压力。只在通过产业、就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使农村劳动力的耕地面积增加和农产品商品化比率提高,农民收入才有可能长期保持和国民经济同步增长。城乡统筹解决就业这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决策创新。这一举措将农村就业纳入国家统一的就业政策范畴,取消各种就业准入制度,拆除对本地劳动力就业采取保护的“壁垒”,逐步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实行劳动力凭学历、技能竞争就业,农民和市民享有平等就业的机会,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竞争。

(三)、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服务体系,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和输出。首先,要在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充分认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其次,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纳入国民经济与发展计划和规划之中,不能再把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看作只是农民的事,农村的事,要把它作为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来抓。第三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纳入就业行政管理的部门统一管理。就业行政管理部门,既要管理城市居民的就业,又要管理农民的就业,把城乡劳动力看作一个有机整体,统一开发,统一利用,统一管理。第四要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和就业训练网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第五要重点抓好地区性、区域性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的搜集和发布,加强不同地区劳动市场信息的交流,协调处理劳动力输出中遇到的种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