湫渊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 40年代 , 著名史学家郭沫若撰 《诅楚 文考释 》一文 , 明确指出 “秦诅楚文 ”作于秦惠文王 更元十三年 、楚怀王十七年 (前 312)。 20世纪 80 年代以来 , 学者们继续研究和破解 “秦诅楚文 ”, 绝 大多数学者采纳了 郭沫若的观点 , 并进一步指 出 “秦诅楚文 ”三石刻辞基本相同 , 惟所告之神有异 。 同时又说明 , 湫渊在战国时期已为秦国极其重 要
另外 , 从残碑文的本身亦能证明此推论是成立 的 。将残碑文字与宋庆元黄善夫刊本 《史记 》、宋景 祐刊本 《汉书 》、宋绍兴刊本 《后汉书 》、宋绍熙刊本 《三国志 》、宋蜀 大字 本 《宋书 》、元 大 德刊 本 《隋 书 》、宋嘉祐刊本 《新唐书 》、元至正刊本 《宋史 》、明 洪武刊本 《元史 》等相比较 , 皆迥然不同 , 但它与宋 本 《晋书 》极其相似 , 且又接近宋徽宗的墨迹 。
东海子残碑拓 片
宋本 《晋书 》
在发现残碑的同时 , 又在东海子的东北山坡 旧宅中发现两块柱础石 , 直径均近 30 厘米 , 其中 一块为覆莲瓣柱础 。 自汉朝以后 , 建筑木构架上 升到地表 , 础石亦随之浮出地面 , 础石表面的加工 成为室内装饰的重要部分 。 而覆莲瓣柱础兴起于 唐朝 , 流行 于宋 朝 , 成 为当时 建筑风 格的标 志之 一 。又据元朝学政李诚 《重修朝那湫龙神庙记 》记
湫渊相吻合 。 三 、东海子残碑解读 东海子东南小山冈上到处堆积着砖 瓦层 , 厚
度达 1— 3米 , 分布和散落着秦汉至明清各个时期 的砖块和瓦片 。 2007年 11月 , 在这些砖瓦堆积层 中 , 发现了一块残碑 , 其上阴刻 “那之湫 ”等汉字 , 均为瘦形楷体汉字 。结合文献记录, 不难知晓 “那 ”前有 “朝 ”字 , 其全称为 “朝那之湫 ”。 该残碑 的发现 , 为东海 子是秦 汉湫渊 提供 了实物 证据 。 但需要说明的另一个问题是残碑的年代 。
二 、湫渊与朝那 湫渊 , 又称朝那湫 , 在今何地 ? 宁夏彭阳县东 海子 、原州区西海子 、隆德县北乱池和甘肃庄浪县 南乱池均称朝那湫 , 另外甘肃崆峒区 、华亭县 、镇 原县 、泾川县也有所谓的朝那湫 , 孰是孰非 ? 需得 从头说起 。 《史记 · 封禅书 》、《汉书 · 郊祀志 》均 记 “湫渊 , 祠朝那 ”。又 《汉书 ·地理志 》 “安定郡 ” 条下明确写道 :“朝那 , 有端旬祠十五所 , 胡巫祝 ; 又有湫渊祠 。”也就是说 , 湫渊 、湫渊祠在安定郡朝 那县境 , 而朝那县治今彭阳县古城镇 。 第二个关键问题是朝那 县辖区 。 西汉 , 朝那 县西北置高平县 , 治今 清水河西岸 ———固原市政 治中心固原城 。 朝那 、高平二县相距近 23 千米 。 《汉书 · 地理志 》 “安定郡乌氏县 ”条下记 “乌水出 西 , 北入河 。 都卢山 在西 。”都卢 山即 今六 盘山 。 乌水就是今清水河 , 发源于六盘山脉开城岭 , 北流 经固原城东 , 入注黄河 。 也就是说朝那县西界未 越开城岭及六盘山脉 , 所以六盘山以西的西海子 、 北乱池 、南乱池就不是朝那湫 。 《汉书 · 地理志 》 “安定郡 ”条下记 “泾阳 , 幵头在西 , 《禹贡 》泾水所 出 ”。西汉 《淮南子 · 坠形训 》道 “泾水出薄落之 山 ”。 《后汉书 · 郡国志 》 “安定郡 ”条下记 “乌枝 , 有瓦亭 , 出薄落谷 ”。薄落谷即弹筝峡 , 与瓦亭同 在今泾源县北 。 幵头山为泾河北源 , 流经瓦亭 、弹 筝峡 , 与南源水汇于今平凉城 西 。 泾河北水又称 横河或颉河 。 泾阳县治位于横河下 游北岸 , 即今 平凉市崆峒区安国镇 。 换言之 , 朝那县南界未至 横河 , 所以崆峒区 、华亭县的朝那湫非也 。 两汉之交 , 班彪作 《北征赋 》 , 记述他从长安至 高平的行程路线 :“释余马于彭阳兮 , 且弭节而自 思 。”※“越安定以容与兮 , 遵长城之漫漫 。” ※“登 障隧而遥望兮 , 聊须臾以婆娑 。闵獯鬻之猾夏兮 , 吊尉卬于朝那 。” ※“ 隮高平而周 览 , 望山谷之嵯
一 、诅楚文与湫渊 人们历经远古结绳记事 、简单图案符号 , 到商 朝 , 中国有了成熟的文字 ———甲骨文 , 记述国家大 事要事 。西周又创造了新的记事方 法 , 即将文字 铸刻在青铜器上 , 称金文或铭文 。 战国时期 , 秦国 发明了石刻 , 石刻文字为大篆 , 或叫籀文 。 秦始皇 统一全国后 , 频频巡视全国各地 。 每到之处 , 均刻 石以布政施威 , 推广秦制 , 号令天下 。为 此 , 李斯 依据大篆 , 创制小篆 , 通行全国 。 但历史的年轮继续记述着人类不断前进的轨 迹 。唐朝初年 , 人们 在今陕西凤翔县发现了十个 石鼓 , 均刻有 文字 ;与此同时 , 今甘肃境也发现了
摘 要 :湫渊 , 又称朝那湫 , 以秦汉国家级祭祀重地而名垂史册 , 所以古今学者频频著文论 及 。 但湫渊在 今 何地 ? 学者又指正不一 。 通过对比分析 , 笔者肯定 “东海子说 ”。
关键词 :湫渊 ;东海子 ;伏羲 中图分类号 :K207 文献 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1331(2010)04 -0023 -04 收稿日期 :2010 -06 -05 作者简介 :张有堂 (1965 -), 男 , 宁 夏彭阳 人 , 彭 阳县第 三中学 历史教 师 。 杨宁国 (1971 -), 男 , 宁 夏彭 阳 人 , 彭阳县文物管理所副研究馆员 。
类似的石刻 。 大篆古字 再度进入人们的视线 , 学 者们称之为石鼓文 , 并倾心去研究 , 石鼓文遂成为 一门学问 。北宋 , 人们又发现了 “秦诅楚文 ”三石 。 但出土地点不同 , 《巫咸文 》出土于凤翔县开元寺 之土下 , 《大 沉久湫文 》出土于 朝那湫 旁之土中 , 《亚驼文 》出土地址不 详 , 亦当 不外乎 秦之故土 。 “秦诅楚文 ”三石上的古字也是大篆 , 所以学者们将 其与石鼓文相提并论 , 同称大篆精品 。 北宋著名文 学家和书法家欧阳修 、苏轼 、方勺 、黄庭坚 、米芾诸 人纷纷撰文解读 , 但他们介绍的重点为 《巫咸文 》。 苏轼作诗 《诅楚文 》:“诅书虽可读 , 字法嗟久换 。 词 云秦嗣王 , 敢使祝用瓒 。 先君穆公世 , 与楚相约捍 。 质之于巫咸 , 万叶期不叛 。 今其后嗣王 , 乃敢构多 难 。”关于 “秦诅楚文 ”的年代 , 北宋学者的看法有分 歧 。欧阳修 《集古录 》倾向于秦昭襄王时代 , 但其 《真迹跋尾 》又认为作于秦惠文王时期 。
第 31卷第 4期 Vol.31 No.4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JournalofNingxiaTeachersUniversity(SocialScience)
2010年 8月 Aug.2 010
湫渊探究
张有堂 1 , 杨宁国2
(1.彭阳三中 , 宁夏 彭阳 756500; 2.彭阳文物管理所 , 宁夏 彭阳 756500)
凡读 过 《史记 》、 《汉 书 》的人 , 都 知道 湫渊 。 战国时期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它 是秦国的祭祀要地 ;秦 汉统一后 , 它 又成为封建皇朝西北国家级祭祀重地 。 秦始皇完 成全国统一后的第二年 , 巡视 西疆 。 汉武帝在位 五十四年间 , 视察全国各地四十次 , 其中驻跸安定 郡达六次之多 。 秦皇汉武除了安边抚民的政治目 的外 , 还有 一个 特别 重要 的理 由 ———祭 祀湫 渊 。 秦汉时期 , 湫渊与国家政治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 。 但汉武帝之后 , 湫渊仿佛退出了帝王的视线 , 从而 使之更加扑朔迷离 。 这无不刺激着人们去探觅湫 渊究竟在何地 , 并试图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
· 23·
的祭祀之地 。 关于 “秦诅楚文 ”的真伪 , 学术界依然有异声 。
这是因为自元朝以来 , 人们再未目睹 “秦诅楚文 ” 三石 , 读到的仅仅是元朝的拓片本 、临摹本 。但从 北宋方勺 《诅楚 文跋尾 》的内容来判 断 , “秦诅楚 文 ”确实存在 , 而且的确是战国的东西 。 否则就无 法解释米 芾 《自叙 帖 》中 所 说的 “篆 最 爱 《诅楚 文 》、《石鼓文 》”。
除 《史记 》、《汉书 》外 , 其他文献也有湫渊 、湫 渊祠的记录 。东汉许慎解释 “渊 , 回水也 。”[ 1] 三国 苏林说 :“湫渊 , 在安定朝那县 , 方四十里 , 停不流 , 冬夏不增减 , 不生草木 。”[ 2] (《封禅书 》 , 注 《集解 》引 )首次说 明了湫渊的 水域面 积和 基本 特征 。 北魏 郦道 元 说 :“渊在四山中 。”[ 3] (卷二 )进一步说明了湫渊及其 周围的地理特征 。唐朝 , 湫渊的生态未发生大 的 变化 , 颜师古笔下湫渊 “清澈可爱 , 不容秽浊 , 或喧 污 , 辄 兴 云 雨 。 土 俗 亢 旱 , 每 于 此 求 之 。” [ 4] (《郊祀志 》颜师古注 )但水域 面积却发生了 巨变 , 《元 和 郡县图志 》记湫渊 “周回七里 ” 。此后 , 其水域面积 再未发生大的变化 , 明 《固原州志 》记 “广五里 , 阔 一里 ”。唐宋元明文献又多次指正湫渊的地理 方 位及其所属 。 唐 《括地志 》记 :“朝那湫祠 , 在原州 平高县东 南二 十里 。”元 《文献通 考 》认 为 :北 宋 “镇戎军有朝那湫 , 即秦汉湫渊祠也 ”。元 《重修朝 那湫龙神庙记 》道 :“开城州东北三十五里 , 有湫曰 朝那 , 有山环焉 。”明 《固原州志 》记 :“东海 , 在 州 东南四十里 … …即古朝那湫 。”明 《寰宇通志 》曰 : “朝那湫在平凉府开成县 。 湫有 二 , 俱在山间 , 一 在县东十 五里 , 一在 县西北 三十里 , 土人 谓之 东 海 、西海 。”《明史 · 地理志 》载 :“固原州 … …东西 有二朝那湫 。”平高县治 、镇戎军治 、固原州治均为 今固原市原州区 。开城 州治 、开成县治今原州 区 开城镇南 。通过对这些 文献记载的综合分析 , 东 海子的地理位置 、地貌特征 、距固原的里程与秦汉
· 24·
峨 。”彭阳县治今甘肃镇原县太平镇彭阳村 (原彭 阳乡 ), 位于茹河下游 ;朝那县治今彭阳县古城镇 , 位于茹河上游 。 所以安 定县治位于彭阳 、朝那 二 县之间的茹河流域 。班 彪越过安定县 , 沿长城 一 线抵达朝那县 。 战国秦 长城始于今甘肃岷县 , 经 今甘肃临洮 、渭源 、陇西 、通渭 、静宁等县和宁夏西 吉县 、原州区 , 自原州区 河川乡入彭阳县境 , 穿 越 彭阳县茹河上中游以北地区 , 至彭阳县城东 16.5 千米处的涝池折北 , 行至彭阳县城东北 28千米处 的玉塬 , 入镇原县马渠乡和三岔镇 , 又穿越甘肃环 县 、华池县和陕西吴起 、靖边 、横山 、榆林 、神木 等 县市 , 至内蒙古黄河南岸 。 由此推知 , 安定县治在 靠近战国秦长城的 茹河中游 , 即今彭阳县城阳 乡 至镇原县开边镇一带 。 进而得知朝那县东界未出 今彭阳县境 , 从而证明镇原 、泾川朝那湫亦非也 。
载 :“湫东冈阜置祠设像 , 神曰盖国大 王 。 ……宋 金边臣祀于祠 , 碑志仍存 。 金末 , 兵尘荡起 , 祠 无 人居 。”元朝大德十年 (1306), “开成地震 , 坏王宫 室及官民 庐 舍 , 压死 故 秦王 妃 也里 完 等五 千 余 人 ”[ 5] 《忙哥剌传 》 。同时 , 湫渊祠亦 被震毁 , 湫渊水 开 始外泄 , 南流入注茹河 。 元朝至元二年 (1336), 重 新修建了湫渊祠大殿 , 并恳请学政李诚作文纪念 。 以此推断 , 残碑应该为北宋之物 。
宋徽宗笔墨
残碑文中有 “跋尾 ”二字 。跋是一种文体 , 写 在书籍或文章的后 面 , 多用以评介内容或说明 写 作经过等 。但北宋文人多喜欢用 “跋尾 ”, 如方勺 《秦诅楚文跋尾 》、欧阳修 《真迹跋尾 》等 。 这又透 露出残碑文系北宋所作的信息 。残碑文 “司侯长 ” 诸字又隐含着哪些信息 ? 《宋史 · 职官志 》记 :“提 举学事司 , 掌一路州县学政 , 岁巡所部以察师儒之 优劣 、生员之勤惰 , 而专举刺之事 。 崇宁二年置 , 宣和三年罢 。”元朝 , 提举学事司更名儒学提举司 。 《元史 · 百官志 》载 :“儒学提举司 , 秩从五品 。 各 处行省所署之地 , 皆置一司 , 统诸路 、府 、州 、县 学 校祭祀教养钱粮之事 , 及考校呈进著述文字 。”儒 学提举司又称学政 , 明朝改为学正 。 元朝学政 李 诚 《重修朝那湫 龙神庙记 》一文中 无残碑文的 内 容 。 所以残碑文 “司 ”就是提举学事司 。 崇宁二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