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2区域发展阶段练习湘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教材分析(非专业人士制作)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教材分析(非专业人士制作)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材分析报告(一)宏观分析1.了解教材的时代背景<1>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首先需要界定研究的范围, 那就是以区域作为单位, 结合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 有针对性的研究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因此, 把“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作为本节首先要学习的内容。

关于“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四方面:(1)正确理解“区域”的含义;(2)了解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3)了解在自然环境差异影响下的人类活动的差异;(4)了解区域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

<2>改革开放各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的差异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了解不同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如在本教材中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为例, 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教材采取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区域对比, 突出了区域对比的思维方法和区域地图的阅读技能, 运用系统功能结构分析的方法来对比研究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教材以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差异性为主题, 选取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案例进行对比, 设置了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等对比角度, 具体对比了这些条件的差异, 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人类活动的具体差异。

如下表格对比:<3>现代农业的兴起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了解人类利用和改造的能力增强, 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 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 即是了解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如在本节内容中, 以某区域, 即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 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重点在于阐述区域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 了解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 同样的区域地理环境要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总结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部分知识清单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表空间单位。

区域的划分:①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单一指标;综合指标)②以某种要素为依据(自然要素;人文要素)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明确的;过渡的)、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划分的指标:三次产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内部构成。

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他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1四大地区的差异①四大地区的划分:东部:沿海10省区(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6个省区(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2个省区(新、内蒙古、陕、甘、宁、青、臧、川、渝、滇、贵、桂);东北3个省区(黑、吉、辽)。

②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①地理位置的比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②自然环境的比较(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资源等)③人类活动的比较(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劳动状况、交通、市场等)③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

鲁教版必修三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鲁教版必修三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预习梳理】
一、学习目标
1.能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含义。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二、内容预习
一、区域的含义
1.区域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是人们在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1.地理空间地理环境差异
2.区域的属性
(1)具有一定的、、和。
(2)有明确的。
(3)内部某些特征,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第一节认识区域
第1课时区域的含义与类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区域的定义,区域的划分和区域划分的目的。
②了解均质区和功能区两种基本的区域类型以及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2.过程与方法
①在教学“区域的含义”时,首先展示教材第2页图1—1—2、图1一1—3,也可展示中国其他区域或当地的资料。其次,引导学生对两区域进行比较,包括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再引导学生阅读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相关地图。最后,概括归纳出“区域”的定义。
2.下列按综合指标划分出来的区域是()
A.干湿地区B.中国三大自然区C.高原区D.热带雨林区
2.BA、C、D三项是按单一指标划分出来的。
3.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区域都有明显的边界B.区域内部存在差异,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C.区域都是根据自然要素特征划分的D.区域划分的指标,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采用综合指标
②列举实例理解均质区和功能区。充分利用教材图片或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2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依赖于一定的自 然环境而生存。而自然环境作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因素,无时无刻不对人类自身发展进程产生着影响。古巴比 伦和中国楼兰古城的兴衰就是证明。 教材P23 思考 提示 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人类生产活动形式的差异。本则 案例主要介绍了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农业生产活动方式发生 的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种植业和畜牧业并存、以 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并着重讲述了种植业和畜牧业并 存与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分布区的

A.提供工业原料
B.提供生活水源
C.便利的交通运输
答案 解析
D.丰富的水产品
河网密布能为工业发展提供便利的水运条件。
方法技巧 “纵横捭阖”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 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 进行: 横向,即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松嫩平原和长江 三角洲两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 和发展方向。 纵向,即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 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思维模 式如图所示:油、水力等能源资源,
等金属资源,煤道炭路、航道、港口等
状铁况矿。
交通
灌溉、 、三
、铜矿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9/122021/9/12Sunday, September 12,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9/122021/9/122021/9/129/12/2021 2:55:37 P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9/122021/9/122021/9/12Sep-2112-Sep-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9/122021/9/122021/9/12Sunday, September 12, 2021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知识点梳理汇总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知识点梳理汇总

第一节 认识区域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具有一定的界线、地域范围、形状和面积有明确的区域特征各区域内部的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注意:并非所有的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

(如“行政区”之间界线明确;“自然区”之间界线则比较模糊,有过渡地带)3.划分区域的目的:了解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对区域开发利用。

4.区域的尺度(1)空间尺度:区域的空间尺度可大可小,包括大尺度的区域、中等尺度的区域和小尺度的区域。

(2)特点: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宏观;反之,尺度越小描述得就越具体,越详细。

二、区域的类型1.区域是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划分的。

根据不同的划分指标,可以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2.划分指标⎩⎪⎨⎪⎧单一指标或综合指标自然要素特征或人文要素特征三、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① 含义: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 举例: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西北干旱区的整体性。

③ 实践意义:人们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否则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整体环境的恶化。

(2)差异性:①含义: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内部也有差异。

② 举例:南方水田农业区与北方旱地农业区之间的差异。

③实践意义: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本区优势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开放性:①含义:强调两区域间发生了某种自然要素或社会经济要素的联系。

②举例:我国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经济全球化等。

③实践意义: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协调发展。

辨析: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是否表明区域内部就不存在差异?答:不是。

区域内部特征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但并不是说内部特征完全一致,即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

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中也存在旱地。

高中地理_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讲评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讲评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思路本单元内容包括三大块:区域、区域差异、区域发展阶段。

测试卷的设计是根据三大知识点,设计了12道选择、两个综合题,第13题是考查东北部分地区的自然特征、农业区位,第14题考查海南、新疆两个区域的自然状况及发展方向。

学生总体存在审题不严密,答题思路不规范,语言组织不规范,卷面布局不调理的毛病,这是整个讲评课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讲评的重点应该是规范学生审题、答题、语言、布局的规范性,所以讲评课学案的设计包括两大块:试题答案和补救训练题目。

补救题目设计两个,一个是区域对比,选择新疆和江苏两个省份;另一个是区域的发展方向,区域间交流。

试题的讲解采用学生为主体、师点拨的思路,把学生的不规范答案做在课件中,让学生自己点评答案,给出得分,体会如何使答题规范。

本课教学设计体现生为主体,教为引导,探究学习和发现法等。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了解区域的概念、特征、区域间的差异性、开放性、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

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理解:理解区域内相同的地理环境在不同时期对区域发展影响的不同,从而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分析:通过比较两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初步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案教学、多媒体教学。

采用讲评学案教学,让学生自主纠错基础知识;采用典型错答案为案例,问题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分析试题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学会分析问题、组织语言、规范答题,明白努力的方向。

通过学生自己对答案的评判,培养学生答题能力;通过补救题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提高从文字、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区域的特征,区域的发展,加深对人类活动及经济发展的理解;理解区域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难点:并探讨其原因。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讲义(经典打印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讲义(经典打印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高考考纲: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一、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存在肯定差异,区域内部也有相对差异。

(3)开放性:区域之间有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二、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以日本和英国为例日本英国自然环境相像性岛国,面积相差不大;地处中纬度,气候暖和潮湿位置亚欧大陆东侧亚欧大陆西侧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多火山、地震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交织分布气候季风气候,海洋性显著,南北差异大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森林覆盖率高以草地为主水文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水力资源丰富河网较密集,流量平稳,多有运输河连通矿产资源贫乏煤、铁、石油经济发展相像性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充分发挥岛国的优势经济特点经济大国,工业化起步较晚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工业布局临海型布局“资源型”布局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精耕细作畜牧业发达;高产值园艺农业人口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3.我国的三大自然区(1)划分指标:地形和气候。

(2)三大自然区:a东部季风区,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c青藏高寒区。

界线:Ⅰ大致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吻合;Ⅱ大致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Ⅲ大致沿横断山脉一线。

三、地理信息技术及应用特点和功能简洁理解遥感(RS) 地表视察、地理数据收集是什么?有什么?(拍照)全球定位系统(GPS) 空间位置(地理坐标)的确定、导航在哪里?(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 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决策应用为什么?有何联系?怎么做?怎么办?(信息处理)(2019·北京文综)读下图,回答1~2题。

1.芬兰()A.盛行西风,终年温柔多雨B.山区水土流失严峻,城镇数量少C.人口稀疏区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D.森林资源丰富,木材加工业发达2.燕麦种植北界呈图示走向,主要是由于该国() A.东部地区的河湖密布,浇灌条件B.西部受暖流、地形影响,气温偏高C.东南部土层较深厚,耕作技术高D.西北部多晴朗天气,日照时间长(2019·海南地理)福建海坛岛面积276.61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人,地势低平,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

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基础过关练题组一区域与区域特征德国慕尼黑大学的教授把中国划分为“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四个区域,如下图所示。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关于所划分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B.各区域内部的特征完全一致C.各区域间都有十分明确的界线D.各区域的划分是凭空构想出来的结果2.图中我国四个区域划分的依据是( )A.区域内部特征的相对一致性B.区域面积的大小C.区域年降水量的大小D.区域经济发展水平(2020山东聊城高二上期末)2018年2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正式印发《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

关中平原城市群覆盖陕西、甘肃、山西三省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商洛、铜川、平凉、庆阳、临汾、运城等城市,面积10.71万平方千米。

培育发展关中平原城市群有利于引领和支撑西北地区开发、开放,有利于纵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下图为关中平原城市群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上图体现的区域特征有( )①整体性②差异性③开放性④综合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作为区域,关中平原城市群具备的特征有( )①一定的面积和形状②没有明确的边界③明确的区域特征④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题组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读下图,回答下面两题。

甲乙5.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土壤不同B.热量不同C.降水量不同D.地形不同6.甲图中P平原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要充分发挥( )A.气候资源优势B.生物资源优势C.劳动力资源优势D.土地资源优势(2020广东湛江高二上期末)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

在自然环境方面,我国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见下表)。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地形地势平原、丘陵高原、山地高原气候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高寒气候水文特征外流河内流河多冰川植被和土壤温带森林和黑土、褐土、红壤草原和草原发育下的土壤冻土区域内部差异形成的主导因素①②海拔7.表中空格①②应该填写的内容分别是( )A.经度、纬度B.热量、水分C.海拔、热量D.水分、地形8.我国东部季风区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夏季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B.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C.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D.冬夏季节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9.相对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有 ( )①光照充足②热量充足③降水丰富④土壤肥沃⑤灌溉水源充足⑥气温日较差大A.①⑥B.①②④C.②③④⑥D.①③④⑤⑥(2020北京西城高二下期末)陕州位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

2018版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1节区域的基

2018版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1节区域的基

2018版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1节区域的基第1节区域1的基本含义。

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2。

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及其分布形式,了解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关键)4。

了解中国三大产业的划分,掌握比较地区差异的一般方法(难度)[基础研究]教材整理1区主要特点阅读教材P2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1 .区域的概念通常指某个区域空间2.主要特征边界线是划分区域和确定特定区域的基本依据有些是清晰的,有些在模糊区域内外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异。

它们有一定的优势、特点和功能关系。

一个地区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周边及相关地区对的是非判断:(1)地区的边界必须明确。

()(2)美国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这表明这两个地区是相似的。

(3)上海世博会展馆内,黑龙江馆展示冰雪世界的风光,内蒙古馆展示草原的风光,海南馆展示热带海岸的风光。

三省展馆之间的差异反映了区域差异的特点。

()[提示] (1)×区域有自然区域,其他为分区。

一些地区有明确的边界,如行政区,而其他地区有模糊的边界,如干旱和潮湿地区(2)×区域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周围及相关区域1(3)ì反映了地区间的显著差异;这种设计可以展示每个省和地区的独特优势和特点。

教材整理了P4 ~ p7两个区域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阅读教材的图形数据,完成了以下问题:1 .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1):一个区域内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度和对外关系等。

(3)区域划分分类范围工业活动相互关系农村地区规模大,主要是农业生产活动,而城市地区规模小,主要是非农业生产活动是城市区域发展的基础,并依赖于(4)区域空间分布形式(连接线)对农村地区有广泛而持续的驱动作用。

高中地理第一章认识区域第二节第1课时区域的发展阶段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高中地理第一章认识区域第二节第1课时区域的发展阶段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素养达标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1.依据问题搜集资料,说明不同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推测该阶段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性,掌握区域差异比较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3.结合某一区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设计合理的发展策略,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第1课时区域的发展阶段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区域的发展阶段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核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如下表所示:发展阶段特点人地关系以传统农业为主的① 初级阶段(1)②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2)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以③ 劳动密集型和④ 资源型产业为主体;(3)区域内部发展差异⑤ 不大;(4)区域开放程度较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⑥均衡状态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1)城市和工业区迅速扩展,区域⑦ 产业结构和⑧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趋于集聚;(2)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⑨ 工业化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3)第三产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4)区域内部集聚作用大为加强;(5)区域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人地关系发生很大变化,表现为明显的⑩ 不协调以⑪结构优(1)问题: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集聚效应⑬减弱人地关系紧张程化和⑫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经济整体呈现⑭萎缩、衰败状态→带来严重社会问题;(2)方向:新型工业化,其特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度有所缓解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1)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表现为⑮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⑯增长动力的转换;(2)强调以⑰创新为引领,以信息化、生态化、智能化、循环化为路径;(3)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发展◆方法技巧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

3.1.2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发展阶段

3.1.2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发展阶段

【例2】下列关于区域开发方式的叙 述,正确的是( c ) A、粗放型的区域发展方式,对自然 资源的利用规模小 B、粗放型的区域发展方式,对生态 环境的破坏小 C、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资源和 环境的代价小 D、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区域和 经济的发展速度较慢
二、区域发展阶段 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区域产业结构:传统农业比重较大,工业化处于 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 业为主体。
区域空 间结构
区域发 展状态
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案例:——活动:P9
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区域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美国建国初期,匹兹堡只是一个普通的毛皮贸易场 所。尽管附近有优质大煤田,但几乎无工业可言。19世纪 中叶,随着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崛起,尤其是宾夕法尼亚 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进苏必利 尔湖附近出产的铁矿石,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美国的钢 铁工业中心。
区域的总体发展趋势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发 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 相关,并且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 的总体发展趋势
• 区域发展过程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 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平衡——不平衡—— 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分析:在区域发展初期,经济发展水平低,区域内 部的差异比较小,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平衡发展状态,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起步和加速发展,城市的发展 速度要明显高于区域的平均速度,整个区域呈现出不平 衡的加速发展状态;随着区域的进一步发展,其内部的 差异缩小,区域处于比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因此,区 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 的总体趋势
(2)区域发展水平与对外联系 区 域 发展水平 较低地区 发展水 平较高 地区 对外经济联系

高中地理——区域发展与环境规划

高中地理——区域发展与环境规划

高中地理——区域发展与环境规划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自然和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也在不断提高,环境规划和区域发展成为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任务。

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自然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学科,在环境规划和区域发展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区域发展和环境规划两个方面探讨高中地理如何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一、区域发展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区域内的生产、投资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稳定、持续发展的过程。

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需要重点了解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 区域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现代区域发展的趋势区域发展的主要阶段包括开发阶段、成熟阶段和后成熟阶段。

其中,开发阶段主要是指通过资源开发和生产、消费方式等方面发展经济的过程;成熟阶段主要是指在已经拥有一定条件的基础上,采取新的技术和理念等方面推动区域经济再次提升;后成熟阶段则是在成熟阶段的基础上,通过人力、物力、技术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区域综合实力。

现代区域发展的趋势包括城市化、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等。

城市化主要是指城市人口和经济的迅速增长,而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和人口趋向聚集;经济转型则是指在现代经济体系的支持下,区域经济从传统的自然资源依赖型转向科技、信息、知识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则是指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和资源保护。

2. 区域间的比较与联系区域间的比较和联系是指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不同地域之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相关性。

比较主要是指以同一指标来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需要注意使用的指标是否准确;联系则是指不同区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需要关注地域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3. 区域发展的政策与与环境的关系区域发展政策是指政府组织和推动的各种指导、促进、限制和引导等措施,着力于促进区域发展。

而环境则会受到这些政策的影响,所以在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时需要考虑保护环境的方面。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案例2楼兰地区的变迁 案例 楼兰地区的变迁 楼兰地区 上游开发增加用水,造成下游的楼兰缺水, 上游开发增加用水,造成下游的楼兰缺水,以 至断流,使新植被无法生长, 至断流,使新植被无法生长,从而给风蚀或风 沙侵入创造了长驱直入的条件。 沙侵入创造了长驱直入的条件。楼兰生态环境 脆弱,过度开垦造成土壤干旱和风蚀。 脆弱,过度开垦造成土壤干旱和风蚀。公元 330年以后,随着水源的断绝、屯垦中断,加 年以后, 年以后 随着水源的断绝、屯垦中断, 丝路”改道等经济因素的影响, 上“丝路”改道等经济因素的影响,人们已无 法或已没有必要再坚守这块土地, 法或已没有必要再坚守这块土地,终于在公元 5世纪末,人民散尽,楼兰衰败。 世纪末, 世纪末 人民散尽,楼兰衰败。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要想在楼兰地 区恢复其往日的农业繁荣已经几乎不可能了。 区恢复其往日的农业繁荣已经几乎不可能了。 恐怕这里的区域经济发展也就指望旅游业了。 恐怕这里的区域经济发展也就指望旅游业了。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农业区域的比较
首先思考两个区域比较的地理要素(围绕区域农业发展) 首先思考两个区域比较的地理要素(围绕区域农业发展) 气候 地形 土壤 水源 劳动力 市场 交通
……
黄 海 32° ° N
长江
东 海
小 兴 安 岭 大 兴 长 白 安
45° 45° N
长江三角洲 共同点 地理位置 地 气候条件 理 环 境 土地条件 差 异 矿产条件
地理环境
长江三角洲
入海口, 入海口,水陆交通发达 便利
松嫩平原
位于我国海岸线中点、 位于东北内陆, 交通条件 位于我国海岸线中点、长江 位于东北内陆,铁路交通
劳动力动力相对较少
长江三角洲 农 耕作方式 业 主要农作

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3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课件鲁教版3180112273

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3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课件鲁教版3180112273
第三节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பைடு நூலகம்活动

标 阐 释

趣 诱 思
1.认识区域发展各阶段 的发展背景和主要特点 2.以某区域为例,从资源 和环境两方面概括说明, 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 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 式的影响
匹兹堡从“钢铁之都”迅速转变到“宜居 城市”,成为工商业城市,实现了华丽转 身,是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典范。 区域发展可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 的特点及人地关系如何?
探究一
探究二
答案:(1)附近有丰富的煤炭、铁矿和水资源;有五大湖和大西洋 便利的水运条件;地形平坦,气候温和,土壤深厚肥沃;这里是欧洲殖 民者最早的落脚点,发展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 (2)在湖区平原地形发展起来的农业,是这里人口生活的保障和部 分工业原料的来源;湖区水资源是这里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湖区 可以提供廉价便捷的交通。 (3)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产业结构趋于复杂化,出现了 机械、化学、纺织等工业部门;空间结构上也渐趋复杂,呈现由点 到面的发展局面。原因:经济的发展,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城市和 工业区不断向外扩展,与外部联系也越来越密切。
解析:第3题,区域发展经历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再生 阶段四个阶段。第4题,在区域发展初期,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 比较简单;在成长阶段,产业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 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转型阶段,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 导致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状态,并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 少等严重的社会问题,人地矛盾加剧;再生阶段,区域经济及企业需 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的产业结构,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 工业,大力发展新兴工业。 答案:3.B 4.C
解析:第1题,在17世纪后期还只是一个毛皮贸易站的匹兹堡,附近有 优质大煤田,19世纪中叶,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建成和铁路的通达,可 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入苏必利尔湖附近的铁矿石,逐渐成了钢铁中 心。第2题,为实现区域经济复苏,一方面,如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 工业部门,大力发展增长潜力大、效益好的新兴工业部门,发展高 新技术产业等;另一方面,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使区域 又产生了新的增长活力。 答案:1.C 2.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4.在区域工业化阶段,各产业变化的特点是( )A.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继续上升B.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C.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D.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答案:C解析:在工业化阶段,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下图为我国经济格局模式图。

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①M城市代表上海②d包括京广、兰新等铁路线③N城市代表武汉④c可能是长江,也可能是黄河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6.关于我国经济格局模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b经济带的发展是因为劳动力资源丰富②经济最发达的是b经济带③d经济带矿产资源、能源丰富④a经济带技术密集型工业发达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答案:5.A 6.B解析:第5题,M是上海,N是重庆,d包括京广铁路、京九铁路、陇海—兰新铁路、沪杭—浙赣—湘黔—贵昆铁路沿线经济带,c是长江。

第6题,我国沿海经济带最发达,d 铁路沿线经济带交通便利。

知识点四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7.下列产业比重变化与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搭配,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仍以第二产业为主——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B.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工业化阶段C.高技术产业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D.第一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答案:C解析: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仍以第二产业为主——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高技术产业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第一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工业化阶段。

8.下列特点属于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的是( )①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小,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②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趋于高水平的平衡状态③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但仍以第二产业为主④高技术产业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知识点一知识点二③拥有一批具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④大多数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A.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答案:A解析:在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区域发展阶段,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不强;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大多数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知识点三工业化阶段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图。

读图回答5~7题。

5.目前我国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是( )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B.工业化阶段C.农业化阶段D.衰落阶段答案:B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区域联系加强,目前我国区域发展处于工业化阶段。

6.据图示信息判断,我国区域发展空间结构( )A.以面状为主B.以岛状和网络状为主C.现代化的空间网络系统已形成D.由点状向岛状发展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经济发展核心区域明显扩展,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由点状向岛状发展。

7.下列选项中,属于区域工业化发展阶段特点的是( )A.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小,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B.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趋于高水平的平衡状态C.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D.区域对外开放程度大幅度增强答案:C解析: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小,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趋于高水平的平衡状态——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区域对外开放程度大幅度增强——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知识点四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下图示意某年我国甲省(区、市)的三次产业构成。

读图回答8~9题。

8.甲省(区、市)的发展水平处于( )A.工业化阶段B.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C.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D.以现代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甲省(区、市)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相当大的比重,从而判断甲省(区、市)处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9.下列关于甲省(区、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城市化水平较低B.可能为我国青海省C.区域发展主导力量是高科技D.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答案:C解析:由上题可知,甲省(区、市)处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不可能是经济发展落后的青海省。

该省(区、市)区域发展主导力量是高科技,工业结构以高科技工业为主。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法国洛林地区是传统的煤炭、钢铁等重工业基地。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煤炭、钢铁等行业逐渐走入低谷,洛林地区面临严峻的考验。

法国国土整治与地区行动署联合洛林地区的官员和专家对形势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第一,传统工业可以继续发展,但已经不可能成为当地经济的龙头。

因此,必须建造能够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新“火车头”;第二,洛林地区经过多年建设,基础设施好,与国内外联系广泛,成为了法国名声较大的工业基地,科研力量较强,完全具备支柱产业转型的基本条件。

经过转型发展后,这个老工业基地重新焕发了青春。

(1)根据世界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区的变化,请你分析一下,20世纪60年代以后煤炭、钢铁行业走入低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世界性钢铁过剩、________。

(2)根据洛林地区的区位条件,你认为此地会将哪些工业部门作为带动经济的新“火车头”?答案:(1)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新技术革命的冲击(2)电子、汽车、家电制造等。

解析:洛林地区是在本地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工业区,生产结构单一(煤炭、钢铁),承受市场变化和新技术革命冲击的能力太差。

因此,应发挥优势和克服不足(生产结构多样化)。

此题材料反映法国洛林地区由工业化阶段向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转化。

课后作业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分数________一、选择题“非洲之角”包括吉布提、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索马里、苏丹、乌干达等东非国家,该地区80%的人口以作物和畜牧生产为主,长期面临粮食短缺问题。

据此回答1~4题。

1.“非洲之角”的许多国家都被联合国划定为“最不发达国家”,其综合性的衡量指标是( )①人口预期寿命②受教育程度③国内生产总值④人均国民收入⑤三次产业产值比重A.①②③ B.②③④C.③④⑤ D.①④⑤2.“非洲之角”的许多国家目前正处于( )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B.工业化阶段C.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D.无法确定3.埃塞俄比亚目前的开发方式主要是( )A.粗放型 B.集约型C.高效益的综合型 D.无法确定4.下列地理事象符合“非洲之角”多数国家实情的是( )A.工业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B.劳动力开始向服务业大规模转移C.中心城市发展迅速D.大多数劳动力从事采矿业答案:1.A 2.A 3.A 4.A解析:第1题,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主要指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三项。

第2、3题,“非洲之角”的许多国家80%的人口以作物和畜牧生产为主,说明这些国家正处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开发方式为粗放型。

第4题,“非洲之角”主要是农业为主的地区,工业刚刚起步,多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大纲全国卷)芝加哥是美国五大湖区最大的城市,其位置见下图。

1848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随后兴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

这段时期,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

1890年,芝加哥人口达到100万。

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发展以钢铁为主导的重工业,并成为20世纪美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

据此完成5~7题。

5.1848年后,芝加哥成为美国中西部农产品集散中心的主导区位条件是( )A.濒临五大湖B.位于美国中西部的中心位置C.位于密西西比河航运的上游起点D.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6.20世纪之前,芝加哥的工业活动主要联系( )A.芝加哥周边农村地区B.五大湖沿岸各城市C.美国东北部工业区D.美国本土7.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 )A.良好的工业基础B.便捷的交通运输C.充足的劳动力D.丰富的原料和燃料答案:5.D 6.A 7.B解析:第5题,1848年后,芝加哥因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而发展起来。

第6题,由题干可知,20世纪之前,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

因此其工业活动主要联系芝加哥周边农村地区。

第7题,芝加哥有良好的水陆运输条件,因此借助便捷的交通发展钢铁工业。

(2018·山东济南一中高二月考)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读华北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分布图,回答8~10题。

8.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 ( )A.沿海海运发达地带B.矿产资源丰富地带C.山麓和丘陵地带D.平坦肥沃的平原地带9.在农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的主要方式是( )A.栽培作物和驯化家畜B.从事传统工业和商品贸易C.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D.采集和狩猎10.在工业社会阶段,下列地区可能不会成为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区的是 ( ) A.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利自然条件空间紧密结合的地区B.大江大河源头、三角洲,水热条件组合好的地区C.位于沿海或海岛,可以充分利用港口优势的地区D.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组合状况优越的地区答案:8.C 9.A 10.B解析:本题组考查地理环境对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8题,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山麓和丘陵地带,C对。

当时生产力水平很低,没有海运,A 错。

与矿产资源丰富地带无关,B错。

平坦肥沃的平原地带安全性差,不适宜狩猎,D错。

第9题,在农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的主要方式是栽培作物和驯化家畜,A对。

传统工业和商品贸易不占主要地位,B错。

当时没有高新技术产业,有少量第三产业,C错。

采集和狩猎不占主要地位,D错。

第10题,在工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可能主要集中分布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利自然条件空间紧密结合的地区,A不符合题意。

大江大河源头,水热条件组合可能好,但地形条件差,不是集中分布的地区,B不可能,选B。

可能位于沿海或海岛,可以充分利用港口优势的地区,C不符合题意。

(2018·福建泉州泉港一中高二期末)下图是我国水稻种植区域变化图。

读图回答11~12题。

11.从原始社会到现在,我国水稻种植区域扩大的主要因素是 ( )A.技术 B.气候C.市场 D.交通12.导致现今新疆水稻种植面积比东北地区小的主要因素是 ( )A.国家政策 B.地形C.光热资源 D.水源答案:11.A 12.D解析:本题组考查区域特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