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 专题03 哈姆莱特(第1课时)(含解
配套K12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17—2018学年度下期期末联考高二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期的中美贸易争端己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中美两国之间的经贸摩擦对于全球贸易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其中对中美两国的共同重要贸易伙伴——欧盟的影响不容忽视。
美国为了加强对华贸易战的效果,需要联合欧盟、日本等盟国对中国进行多边共同施压,使美国对华贸易战更加有效。
目前美国政府暂时豁免对欧盟的钢铝关税,但美国是以欧盟在未来 40 天内要满足诸多苛刻条件为交易。
它要求欧盟与美国合作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对中国的“贸易扭曲”政策提起申诉。
美国国内对于这种施压方式也更为认可。
在美国国内,那些出于自身利益反对贸易战的利益集团,大多也主张美国与欧盟等各方联合对华贸易施压,这样就能有效降低美国单方面遭受中国贸易报复的损失。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中国需要积极加强与欧盟在贸易问题上的合作。
在应对美国的贸易压力方面,中国应与欧盟抱团取暖而非被美国各个击破。
中欧双方互为重要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市场。
2016 年,中欧贸易总额为 5470 亿美元左右,其中中国出口 3390 亿美元,进口 2080 亿美元。
虽然中欧之间也存在贸易逆差,不过这主要是双方的贸易结构和生产链不同造成的,体现了贸易互补性,符合双方的合作共赢。
与此同时,中欧之间已经建立了多层次的贸易沟通机制,在反垄断调查、政策补贴和企业并购等领域展开了密切合作,对于双边贸易摩擦也能及时沟通和处理。
为了防止在对华贸易战上出现“美欧合流”,中国要积极加强与欧盟的沟通,要让它认识到一旦追随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战,那么欧盟恐怕是为他人火中取栗,得不偿失。
对于“美欧合流”对中欧合作的利害关系,中国要晓之以理,还要坚守中欧双方在维护开放贸易格局上的共同立场。
教育最新K12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1
林州一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2018.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的制约一般而言,汉武帝之后直到清代末期,儒家的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道德的至上性和意识形态的排他性,对它的认同是任何政权取得其统治合法性的基础。
作为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道德规范,儒家的纲常伦理及其价值观的自然延伸,事实上成为了一种制约帝王的道德力量。
在以“君臣父子”为代表的儒家纲常伦理中,如果说“君臣”能够保证皇权至上的话,那么“父子”则事实上体现了“孝顺”的内涵,是“君臣”价值观的延伸,这一点正是制约皇权的重要价值基础。
对于帝王而言,这种“孝”体现在皇帝对太上皇、太后等的孝顺上。
在历史上许多时候,虽然有后宫不得干政的传统,但是当一些问题争议不断、议而不决,或皇帝之所为又明显不合事实或政治伦理、传统价值之时,尤其是涉及选妃立后、太子废立之事,朝臣们往往会搬出太后的力量,以制约帝王。
太后之所以能够让固执己见的皇帝改变意见,并采纳朝臣的建议,其背后的原因正是“孝”的道德力量在起作用。
不论太后是否为皇帝的生母,太后的名分即是最高的道德权威,如果帝王本人都不能恭敬顺从太后,又何以服天下人心。
所以,儒家的孝文化和价值规范即成为一种体制的力量,潜在而又有力地稳定着宫廷伦理和萧墙秩序。
祖制祖训能够起作用,其背后的精神仍然是儒家的家庭伦理和价值观,是孝顺思想的自然延伸。
儒家强调慎终追远,所以逝去先皇的言行往往都是后世的圭臬,后世如果公然推翻或违反先帝的祖训或遗诏,不仅是不孝的,其政治行为也是不道德的,甚至是不合法的,会为政敌、为后世留下不孝之骂名。
明代朱元璋留下的不设宰相制度,在后世几代“永为定制”,是法外立规,并成为其继任者的规范。
虽然其弊端日显,却不能推翻。
对于此类先帝的祖训,到最后只能采用调和、修补或暗度陈仓的办法加以解决。
历史上,除非是矛盾已经激化或现实已无出路,否则先皇的遗言、祖制祖训,后代的帝王是很难改变的。
【配套K12】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测试试题(扫描版)
河南省新乡市第七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测试试题(扫描版)语文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C (A.B.D三项都能从原文中找到依据,C 项中“其他地区少有出现雾霾”,原文未说,属无中生有)2.D (D项中“必然使空气中带有细菌和病毒”错误,第四段中为“往往会带有细菌和病毒”。
把表示可能的“往往”变成“必然”,即或然变必然)3.B(A项对应倒数第五段,是对倒数第五段的转化; C项对应的倒数第四段,“在……前提下”,及“尽量”都表述准确;D项是倒数第二段的转换;而B项中“就一定能减少空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等说法错误,第六段中为“减少空气中氮氧化合物的含量”。
“氧化物”和“化合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B (意动用法,觉得……惊异)5.C (参见译文标点)6.C (“互相敌视”“诬告”错,原文只是说了萧顷专门找李琪的过错去告状,告状的内容也是事实,不是“诬告”)7.(1)梁太祖谋划天下,李琪凭借学士的身份随军住在军营中,专门掌管文书,下笔起草文书很合皇帝心意,受到的优待超越常规。
(得分点:译出大意给2分,“经略”、“以”、“逾伦”各1分)(2)庄宗很重视他的建议,不久就任命李琪为国计使,又将要任命他为宰相,不久因内乱而作罢。
(译出大意给2分,“重”、“寻”、“萧墙之难”各1分)附:文言翻译李琪,字台秀。
父亲李縠在广明年间任晋公王铎的都统判官。
十三岁时,所做的词赋诗颂,大为王铎赞赏,但也疑心是有人替他写的。
一天,王铎召李縠到公署喝酒,暗地派人以“汉祖得三杰赋”的题目到李家测试他,李琪提起笔立刻写成。
赋的结尾说:“得士则昌盛,不贤则无人共事。
项氏的败亡是很自然的,连一个范增都不能使用。
”王铎看后觉得很惊异,说:“这孩子是会成大器的,将来一定在文坛称雄。
”昭宗时,李溪父子因文学而知名。
李琪十八岁时,带着一篇赋去拜访李溪。
推荐K12浙江专用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0课六国论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
第10课六国论一天,苏洵的书房里忽然不断地向外冒黑烟。
家里人都很吃惊,不知道出了什么事。
走进去一看,只见苏洵正把一沓沓的文稿往火炉里送。
原来,他要把自己过去所有不成熟的作品全部烧掉,决心从头开始。
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手不释卷。
如此发愤攻读了五六年,终于文才大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
(一)背景链接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弱的王朝,经常受到契丹、西夏的威胁与袭扰,朝廷不敢坚决抵抗,而采取妥协的办法,以财赂之,求得苟安。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朝廷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契丹要求割地,结果北宋答应每年增加白银10万两、绢10万匹。
庆历四年(1044),宋朝同意每年输纳西夏白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叶3万斤。
这种做法增加了对方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和平”并未换到,反而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这同六国的“赂秦”而亡,本质上是一样的。
苏洵主张坚决抗敌,反对妥协投降,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于是写下了这篇《六国论》。
(二)常识整理论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论体,以议论为主,要求善于说理,析理透辟。
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用于作者发表对当时政治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鉴。
本文是史论。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六国破灭, 非 兵 不 利, 战不善,弊 在 赂 秦。
兵:兵器。
弊:弊病,弊端。
赂秦:贿赂秦国。
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赂 秦 而 力 亏,这是灭亡的原因。
破灭 之道也。
而:就。
亏:亏损。
有人说:六国彼此都灭亡,都是因为它们贿赂秦国吗?或 曰:六国互 丧, 率 赂 秦 耶?或:有人,不定代词。
互丧:彼此都灭亡。
互,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
率:都,皆。
回答说:不贿赂 曰:不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推荐学习K12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南宁市第8中学期考高一语文试卷2018.7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II卷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
《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
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
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
但是,一名水手也许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舒城县高一期末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 D【解析】原文是“家训的形式日益丰富”,从口头到书面,多种形式并存,并不是除旧布新的“更替”和“演变”。
2.B【解析】A项,“论证了中国家训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少了“几乎”。
C项,“总—分—总”式的论证结构有误。
D项,“家训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少了“最早”二字。
3.B【解析】A项,说法太过绝对。
C项,强加因果。
《钱氏家训》的制定与传承并非钱氏家族后代人才辈出的充分条件。
D项,应为“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始终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
4.D【解析】A “社会对失独家庭缺少关爱”欠妥。
B“亲情比冰冷的法律更有感召作用”文中无依据。
C 侧面描写内心,正面描写神态。
5. ①概括了故事主要事件。
②有利于突出主题----亲情家庭的温馨感化作用。
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④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过年。
⑤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
全文围绕“过年”展开。
(每答出一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6. ①情节结构上,出人意料的结尾,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富有波澜。
小说从开初他的应聘,到过年的温暖温馨,最后点出逃犯的身份,一波三折。
②主题思想上,深化文章主旨,突出主题。
最后点出“他是一个逃犯”,更有助于表现家庭亲情的巨大感召作用,家庭的温馨,亲情的温暖让“他”从灵魂上受到震荡,情不自禁的喊出“我要回家”。
③艺术手法上,也能很好照应小说前面多处的伏笔,如“那个地方太适合他当前的处境了”“他觉得什么部位被猛地敲击了一下”,“他在那天晚上睡得非常踏实。
连日的疲惫一扫而光了”。
小说的结尾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给读者恍然大悟之感,耐人回味,发人深思。
(“内容”、“结构”、“艺术手法”三方面每答出一点得2分,意思答对即可)7. C【解析】并非否定,也肯定了其成功之处。
8.C E 【解析】A项“游戏主体是未成年人”于文无据。
配套K12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终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7年秋学期高中二年级期终质量评估语文第I卷选择题(共30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鼙.鼓(pí)回眸.(mú)潺.湲(yuán)巨擘.(bó)B. 奴婢.(bì)日晷.(guǐ)薜荔.(bì)骈.文(pián)C. 掣.肘(zhì)欢谑.(xuè)溽.暑(rù)澧.水(lī)D. 车毂.(gǔ)哂.笑(shěn)小觑.(qù)枇杷.(bà)【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汉字字音。
字音中容易出错的有字形相近的形声字,这些字读音可能相同也可能相近,当然也可能完全不同,如,掇,啜,缀;菅和管。
因此做题时要格外留心,看清字形。
最重要的是平时要做个有心人,认真识记、做练习、做笔记。
A项,“眸”读móu。
C项,“掣”读chè。
掣肘,原意指拉着胳膊,比喻有人从旁牵制,工作受干扰。
D 项,“杷”读pá。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娉婷轻歌慢舞踯躅纵横捭阖B. 轩冕佶屈聱牙绸缪尽态极艳C. 肯綮变换莫测凄恻讳疾忌医D. 编纂皓首穷经滥觞秉烛夜游【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义别形形随义定,是汉字的基本特点,要辨析字形正误,一切当从字的意义下手、考虑。
在这里,我想提供两个据义别形的技巧:①字形结构分析法。
汉字当中,有若干是形声字、会意字、指事字等,它们的表意性很强。
剖析字形特点,或者说是剖析汉字的造字方法,推知汉字的意义,从而为我们辨析别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②词语结构分析法。
现代汉语中有不少联合式的词语,对这类词,可根据前后位置的关系,推知相对应的字词的词义,从而帮助我们辨析字形。
A项,慢—曼,轻歌曼舞,意思是轻松愉快的音乐;加上柔和的舞蹈。
B项,艳—妍,尽态极妍:是指使仪态和丽质最充分地显示出来。
教育最新K12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4
嘉峪关市一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注意:1.考生作答时,将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2.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忘言得意”是玄学在认识方法上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
玄学大家王弼在《老子指略》里说;“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必自远以证其始。
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
”这里的“本”“始”即他所谓无形无象、无称无名的“道”。
郭象也同样强调,欲求圣人之道,不应停留在有形之“迹”上,而应当进而把握其“无迹”之“所以迹”。
因此,“忘言得意”的实质,就是认识事物不要停留在迹象上,而要深入内部去把握其根本。
就这方面而言,“忘言得意”反映了人们深化对宇宙、社会认识的要求。
对于“得意”,王弼认为要通过言象获得,而郭象不仅仅讲“寄言以出意”,还更多地强调通过“超言绝象”的“冥合”去获得。
无论哪一种,都强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而“得意”之深浅,又与认识主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此而言,这种认识方法包含了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的过程。
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法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特点。
“忘言得意”论不仅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创作论,尤其是欣赏论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中国人最注重得意于言外,喜欢那些“意犹未尽”“韵味无穷”的文学艺术作品。
对于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则认为他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
苏轼就在一首论画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中国这种传统的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
同一对象,不同的欣赏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心情去欣赏,往往各有所得。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福建省厦门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扫描
福建省厦门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厦门市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高一质量检测语文必修4 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22分)1. B【解析】A项,“当炉卖酒”的“炉”应为“垆”,“残羹冷灸”的“灸”应为“炙”;C项,“礼上往来”的“上”应为“尚”,“ 走头无路”的“头”应为“投”; D项,“纂夺王位”的“纂”应为“篡”,“阴谋鬼计”的“鬼”应为“诡”。
2. A【解析】鳏寡孤独: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女的人。
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不专指一个,不能作定语。
B项,冠冕堂皇:形容外表庄严或正大的样子,多用于贬义,合乎语境。
C 项,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
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合乎语境。
D项,休戚相关: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
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合乎语境。
3. C4. D【解析】社日,是古时祭祀土神的日子。
5.(1)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3)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4)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5)有攻城野战之大功二、课内古诗文阅读(20分)6.D【解析】①③名词活用为动词∕②意动用法∕④使动用法∕⑤⑥名词活用为状语7.A【解析】A项与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
B是状语后置句;C是宾语前置句;D是判断句。
8.D【解析】B项两个“因”字均作连词,可译为“于是”; A项前一个“而”作连词,表承接关系,后一个“而”作连词,表转折关系;C项前一个“以”作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后一个“以”作介词,可译为“在……的时候”;D项前一个“为”作介词,可译为“替”,后一个“为”作语气助词。
9.B【解析】李陵采用的是与老朋友叙旧的方式,并没有“软硬兼施、威逼利诱”。
10.长期(始终、终究)不能回国,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您对汉朝)的信义表现在哪里呢?(句意1分,“亡”“安”各1分,共3分)11.DE【解析】D项采用衬托手法,而非“反衬”;E项中应是重在抒发词人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感慨,而非“忧国伤时”之情。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安徽省濉溪县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
安徽省濉溪县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濉溪县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解析1. D(东汉以洛阳为都城,营建宫阙时,由于政治史观的变化,受汉武帝土德制度的影响,“受汉武帝土德制度的影响”错,东汉建造南阙和“汉高祖为赤帝子,当为火德之说”有关。
)2. C(邹衍创立的“五德终始说”这种政治史观,受到历代帝王的选择与追捧,秦始皇和刘邦都以此标榜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受到历代帝王的选择与追捧”,扩大范围。
“设计宫殿并依此制订相应的政治制度”,与文无据。
3. C(阙作为政治符号,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史观及政治形势,如东汉宫阙建有北阙、东阙、南阙,就表现了朝廷内部的矛盾冲突。
“就表现朝廷内部的矛盾冲突”错,曲解原文。
文中意为“建立了北阙和东阙”是“继承西汉初期的建筑理念”,“在南宫修建南阙”应该“和其政治史观密切相关。
)4. B(两处错误,标爷恶狠狠地自语是在码棋时而不是下棋,并且从“我攻势初成,和从而来?”可以看出他此时并未认为少年难以战胜。
)5. ①由于连胜两人,标爷初见少年时充满鄙夷;②见少年沉着无惧,有礼有节,异常诧异,心生恻隐;③一、二盘和棋后,感受到少年的棋力非同小可,内心震惊甚至有些难以置信;④第三盘如少年所言又是和棋,心中叹服不已,对少年的高深棋力由衷敬佩;⑤听少年解释完“三盘皆和”的原因以及“弈的境界”,内心彻底折服;⑥对少年的棋艺和人品敬佩之至,最终羞愧地离去。
(每条1分,共6分。
)6. ①以“和为贵”为题目,彰显了作品主题,“和”是下棋和为人的共性特征,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社会价值。
②以“和为贵”为题目,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读者对少年及标爷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③以“和为贵”为题目,体现出小说曲折的情节和宛然有序的结构。
(每条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7.B(“但是以语言学家周有光为代表的部分人士仍然坚持用普通话取代方言”有误,选项对周有光的话理解有误,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大都会比如说纽约,每天进入的人口是1300万,所以大都会不可能通行本地方言,必然有一种共同语,在中国就是普通话”,由此可知,周有光的话是针对大都会而言的,并非一概而论,且选项“取代”说法绝对。
教育最新K12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4
汉川二中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僻字的文化意义①在“汉字听写”比赛中,那些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字和词,并不受青睐,比赛的意义就是看那些学生选手能否写出高难度的字和词。
所谓高难度,就是在现代汉语中用不到或者难得一见的字和词:比如“捍蔽”“溪刻”“唼喋”等等。
这些远离日常生活的词,现在露出了芳容。
它们躺在某些古代的典籍和文献中,或者在文学作品的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如果没有这类竞技节目,我们可能一辈子不会光顾,它们可能也没有机会光临。
②人们有理由质疑出题人的意图:那些古怪冷僻的字词除了难倒选手们,在最后关头起到淘汰一部分比赛者的作用,还有什么其他意义吗?即除了比赛上的意义,它们还有深刻一点的文化意义吗?③所谓冷僻的字和词,是因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不常用而逐渐退出人们视野的,有点自然淘汰的意味。
孤立地说,那些僻字对今人有意义,对现代汉语的发展有特别的功用,那是无稽之谈。
因为脱离了日常生活特定的语境,文字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意义的,也难说今后会派上什么用场;但是,所有的文字都记载了先人的生活历程和开拓精神,反映了我们祖先的创造能力。
那些得以留存的生僻字词,记录了我们古人的各种探索和尝试,也表明人类文化演进的复杂性和彼此的不可替代性。
④我想,随着汉字听写比赛的深入,古奥冷僻的词语或许也会不甘寂寞,纷纷登场。
作为一档竞技节目,我认可这样的说法,即听写那些相对常用的而又容易读写错误或互相混淆的词语,对于规范我们的语言更有帮助。
毕竟僻字不是为了竞技节目而存在的。
“汉字听写”比赛也许只会时兴一阵,而僻字作为人类文化的化石,会长久流传下去。
⑤没有进入日常生活用语的僻字,像是古董。
除了供摆设、观赏,古董大多数时候是压在库房的,僻字的情形也相似,压在古文献和辞书中,难见天日。
不过有些也许还能重新融入我们的语言交流系统之中。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前
小初高 K12 教育学习资料 小初高 K12 教育学习资料
小初高 K12 教育学习资料 小初高 K12 教育学习资料
小初高 K12 教育学习资料 小初高 K12 教育学习资料
小初高 K12 教育学习资料 小初高 K12 教育学习资料
小初高 K12 教育学习资料 小初高 K12 教育学习资料
小初高 K12 教育学习资料 小初高 K12 教育学习资料
小初高 K12 教育学习资料 小初高 K12 教育学习资料
小初高 K12 教育学习资料
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第一中学 2017-2018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 考前模拟试题(扫描版)
小初高 K12 教育学习资料
小初高 K12 教育学习资料 小初高 K12 教育学习资料
小初高 K12 教育学习资料 小初高 K12 教育学习资料
小初高 K12 教育学习资料 小初高 K12 教育学习资料
小初高 K12 教育学习资料 小初高 K12 教育学习资料
小初高 K12 教育学习资料 小初高 K12 教育学习资料
小初高 K12 教育学习资料 小初高 K12 教初高 K12 教育学习资料
小初高 K12 教育学习资料 小初高 K12 教育学习资料
【配套K12】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试题(含解析)
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复习试卷语文一、(2017-2018学年甘肃兰州一中高二下月考)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①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②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
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
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③由“乐”而生“畏”。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
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
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
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④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
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
”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
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⑤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
精品K12学习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中二年级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
青冈实验中学2017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测试语文卷一、现代文阅读(4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礼的毁灭、改良与重生在远古时代,基本不能理解一切带有灾害性质自然现象的人,相信在天地之间,除了有超越自然的神掌管着世间万物与人之命运,还有形形色色的鬼在作祟。
而没有任何超自然能力的人,只能以虔诚的态度,用各种形式向神鬼跪拜敬礼,祈求祥福。
所以在远古时代,人们“行礼”的对象主要为神鬼,并在长期持续的祭拜活动中,将各种程序与形式逐渐完善与固定下来,形成了最初的礼仪。
在私有制与阶级、国家等制度出现之后,奴隶社会取代了原始社会,人类文明开始出现,礼仪也随之从原始性的敬神仪式,发展至以阶级为基准的伦理道德观念。
诸位神明变成了一种精神寄托,奴隶主贵族则取而代之,成为具有绝对权威的“行礼对象”。
也正是在这个社会阶段,古代华夏族以丰富的礼仪文化成为“礼仪之邦”,并有“夏礼、殷礼、周礼”三代之礼。
西周时代更是中国的“礼治”时代,由周公主持定下的《周礼》更是成为中国最早和最为重要的礼仪论著。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进入封建社会后,礼具有了严格的阶级属性,主要作用变为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
封建时代的礼更像是一门“人治之法”,能够通过礼稳固世袭的阶级结构,在保证整个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与交替的同时,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为人处世的良性规范。
如果说中国封建社会之礼是建立在君权和父权的基础之上,那么西方封建社会之礼则建立在君权和神权的基础之上。
而这两者也因为“君权神授”的观点有所关联。
在封建社会式微、新兴资产阶级兴起时,西方掀起文艺复兴运动,将在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以神为本”转换成“以人为本”。
以出生定阶级、以阶级定行事标准的礼仪系统,以及贵族与仆役之间不相容亦不平等的“互相对立”的人际关系,在文艺复兴时代均被重新审视。
属于封建社会的“阶级式礼仪标准”,被逐渐转换成为“人人平等式礼仪标准”。
【配套K12】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1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所谓“人文信仰”,它的启发来自现代学者提出的“人文宗教”。
新儒家认为,儒家传统是一种不出世的却具有超越性的东方宗教,它不像其他的宗教,需要有神,有耶稣、安拉等外在权威。
它不需要外在的权威,它有一种具有内在超越性的信仰。
内在超越性,也就是道德心,如孟子所谓“仁义礼智”。
儒家传统的这一特质,若称为中华“人文信仰”更准确。
“人文信仰”在儒释道中都有,儒家比较典型,儒家是“以出世的心态行入世的功德”,在世俗社会中要完成人之为人的使命。
一是个体生命的健全,即诚意、正心、修身;另外就是建功立业,即把“立德、立功、立言”当作人生追求。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具有经济的、政治的、道德文化的属性。
但道德文化属性应是人的最高属性,是人之为人的最高本质。
信仰体系当中,儒家肯定人首先要解决肉体的存在问题,这并非一般人理解的儒家是重义轻利的。
儒家主张在道义的引领下对物质生活的安顿,认为这也是治国理政者须关注的重中之重。
如孔子所说“富之”“足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所说“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荀子也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节用以礼,裕民以政”。
在这个基础上,儒家重视和强调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人的道德、文化。
这是儒家生命大智慧的主要内涵。
儒学是仁学,但一般只讲“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关于“爱他人”,孟子曾发挥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爱他”或“他爱”推展为亲亲、仁民、爱物这样三个由近及远的层次。
实际上,孔子讲“古之学者为己”,就彰明了儒学仁学的首要内涵就是“为己之学”。
“为己”并不是自私自利,他是先成就自己。
这和现代人生存理念是一致的。
一个人要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开发出来,成长为一个士,再成长为君子,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然后你才能去齐家治国平天下。
【配套K12】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
鹤壁淇滨高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教育最新K12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17-2018学年下期期末联考高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共四大题,22小题,满分150分,时间为150分钟。
2.所有试题均按题号把答案涂或写在答題卷相应的位置上。
3.答题前将要求填写的内容填写清楚,考生交卷时只交答题卷。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
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
人在理智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
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
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
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
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
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
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
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
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
末流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
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
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
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
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
教育最新K12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5
五原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 要求完全按照高考标准,规范答卷。
2.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相关信息填(贴)写在答题卡上规定位置。
3. 作答时,将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一部分(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塑造与之匹配的新型人格范式━━生态人格。
生态人格是指个体人格的生态规定性,是伴随着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以及生态文明的发展而出现的,基于对人与自然真实关系的把握和认识而形成的作为生态主体的资格、规格和品格的统一,是生态主体存在过程中的尊严、责任和价值的集合。
生态人格体现了对“求真”的理性追求,即生态人格要求人们必须拥有丰富的关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知识,具有自觉维护生态系平衡与稳定的生态智慧,并以此来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曾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作为自界的存在物,只有享用自然的权利,而没有占有、宰割自然的权利。
人类之所以具有享用自然的权利,首先是因为自然具有满足人类需求的可享用性。
其次是因为人类具有享用自然的能力。
人类享用自然必须以保证自然对人类的可享用性为前提,要享用自然必须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使自然为我所用,而要保证自然对人类的可享用性则必须建设自然,向自然奉献,使自然持续发展。
因此,人类实践应当保持人类赖以存在的环境与条件,不要也不应该破坏、污染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
如果说,享用自然是人类的基本权利,那么,维护自然的可享用性则是人类的基本义务。
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却是片面的,人类并没有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在统一性、全面性和丰富性。
生态人格体现了对“择善”的完美诠释,即生态人格在道德责任上打开了人对自然的关怀之窗,将道德关怀的视野从人类拓展到了整个自然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3 哈姆莱特(第1课时)1.作家作品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_________时期英国杰出的_________、_________。
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
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
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悲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_____________________、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
他的作品是_________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2.创作背景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
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未年的英国现实中来。
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3.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暴虐()祈祷()轻蔑()怪诞()忏悔()迷惘()延宕()虔敬()紊乱()戕害()棕榈()诡计()印玺()篡夺()嗣位()淆乱()蟊贼()天谴()踌躇()匍匐()4.判断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运用得正误,并说明理由。
(1)我们头顶广袤的宇宙,带着神秘的魅力,自古以来深深吸引着无数的科学家去摸索它的奥秘。
(2)杨先生回忆说,小山一样的泥石流冲到他的房下,一幢幢房屋像积木一样瞬间被泥石流掩埋,当时的情景莫名其妙。
(3)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贴近基层,在群众家门口“现场直播”,不拘泥于形式,不搞繁文缛节,不搞造声势的活动。
(4)某公司项目部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技术交流QQ群,促进项目技术工作纵向和横向沟通,进一步提升了项目技术工作整体效能,成效显著。
(5)北京时间4月8日,NBA正式公布了2014年入选奈•史密斯篮球名人堂的10位名人,大卫•斯特恩当之无愧。
(6)温州新国光商住广场600余位住户一起出钱,凑了26万元,买了一套扩音设备“还击”广场舞音乐,有人称这是隔屋放箭。
1.文艺复兴戏剧家诗人《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人文主义文学3.nüè dǎo miè dàn chàn wǎng dàng qián wěn qiāng lǘ guǐ xǐ cuàn sì xiáo máo qiǎn chóu/chú pú/fú4.(1)×句意是自古以来有无数的科学家去探寻宇宙的未知领域,故用“摸索”不正确,应改为“探索。
(2)×句意指不能描述当时的情景,应用“不可名状”。
(3)√句意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贴近群众,不搞那些烦琐多余的东西,故“繁文缛节”运用正确。
(4)√从句意上看,建立技术交流QQ群是工作上的交流,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符合句意。
(5)√“当之无愧”是指承受某种称号或荣誉,毫不惭愧。
符合句意。
(6)ד隔屋放箭”指没有看清目标就射箭,形容盲目行动。
句中业主们目标明确,故不合语境。
1.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悬念:哈姆莱特从前往英格兰的途中逃回丹麦,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命运;哈姆莱特是否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哈姆莱特是否已经觉察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毒;雷欧提斯是否会按照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
好处:每一个悬念都围绕着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得逞和哈姆莱特能否避免厄运来展开,这样处理能紧紧扣住读者(观众)的心,使读者(观众)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2.体会下面的人物语言的作用。
(1)(哈姆莱特)就在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一切都是上天预先注定。
(2)(奥斯里克)他是一位完善的绅士,充满着最卓越的特点,他的态度非常温雅,他的仪表非常英俊;说一句发自衷心的话,他是上流社会的指南针,因为在他身上可以找到一个绅士所应有的品质的总汇。
(3)(王后)他身体太胖,有些喘不过气来。
来,哈姆莱特,把我的手巾拿去,揩干你额上的汗。
王后为你饮下这一杯酒,祝你的胜利了,哈姆莱特。
(1)这句话表现了哈姆莱特的天命思想。
即一切都是早已安排好的,命运是无法改变的,呼应前文"冥冥中的力量"为故事的结局埋下伏笔。
(2)奥斯里克运用"完善""最卓越""指南针"等词盛赞雷欧提斯,想激起哈姆莱特的情绪使之与雷欧提斯比剑,帮助国王实施阴谋。
(3)王后的话表现了她与哈姆莱特的母子情深。
正是她的爱间接地让她喝了国王为哈姆莱特准备的毒酒,她的死在一切人的意料之外,再生波澜。
3.结尾哈姆莱特走向了死亡,所幸的是,他能够在临死前手刃仇人,与仇人同归于尽,大家觉得他的复仇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哈姆莱特的复仇是成功的。
虽然他丧失了生命,但是他最后能够手刃自己的杀父仇人——克劳狄斯。
另外在这场人伦与命运的悲剧中,并没有让人们对“监狱”一样的人世绝望,至少,人们看到了人性和美德的光辉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4.哈姆莱特最终与对手克劳狄斯同归于尽,对于这种结局,你认为哈姆雷特能否避免?哈姆莱特的对手克劳狄斯高居王位,老奸巨滑,善于耍阴谋诡计,和他相比,哈姆莱特势单力孤,鲁莽草率,不善于制定周密计划主动进攻敌人。
他答应了“比剑”,就意味着克劳狄斯的阴谋已成功了一大半。
只是在比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变数”,如王后喝下毒酒,雷欧提斯也被他用毒剑刺中等,才使他有机会在临死之际用毒剑向克劳狄斯发出致命一击。
所以说,哈姆莱特是很难避免这种厄运的。
5.节选的这部分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表现在哪里?生动性表现在:一是表面波平如镜,人物都客客气气、温文尔雅,但背后的阴谋却令人不寒而栗;二是人物语言或文雅或质朴,或缓或急,非常生动;三是人物形象生动,个性突出,如国王的阴险,雷欧提斯的良心未泯,哈姆莱特的正直勇敢。
丰富性表现在:一是两个报仇的线索交织在一起,哈姆莱特与国王的矛盾,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的矛盾;二是比剑时各人的言行、心理,极具个性;三是结局的出人意料及哈姆莱特的嘱托,都有丰富的内涵。
6.哈姆莱特为什么要相信天命?(1)哈姆莱特接连遭遇巨大的灾祸和打击:父王被杀,母亲改嫁,误杀波洛涅斯,情人投水而死。
他不明白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只好把这一切视为上天注定。
(2)对于罪大恶极的国王克劳狄斯,他没有信心让他受到应有的惩罚而不殃及无辜,因为此前他误杀波洛涅斯,并间接导致奥菲莉娅之死。
他在除“恶”的同时也在作“恶”,这使他良心不安,于是便把一切归于天意。
1.下列画线的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藩属(pān)棕榈(zōng lǘ)国玺(xǐ)撑撑场面(chēng)B.嗣位(sì)戕害(qiāng)蟊贼(máo)嗜杀贪淫(shì)C.天谴(qiǎn)拘捕(pū)忏悔(chàn)阿谀献媚(ē yú)D.吮吸(yǔn)枭首(xiāo)揩干(kāi)辜负盛情(g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混帐觊觎揩干颠沛流离B.稽查疾呼畸形身无长物C.馈赠斟酒魁梧功亏一蒉D.烂缦起哄沉沦万恶不赦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是真理,它意味着成千上万的读者,都会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生活真谛。
B.威廉·莎士比亚的故乡——是斯特拉特福镇,是英国最火爆的文人之乡,一个可以追求莎翁的童年、青年和晚年生活足迹之地。
在莎翁的人生中,伦敦有如他的戏剧世界,故乡有如他的神话世界。
C.世界排名靠后的韩国队在面对排名靠前的巴西队时,竟然能够毫不示弱,到最后一刻还打进一球。
这种强烈的求胜心和意志力在寒冷的天气中给世界杯注入了滚烫的激情,也征服了很多球迷的心。
D.在娱乐为王的时代,江苏卫视的一档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红遍大江南北。
可令人讽刺的却正是这档打着“诚”字的节目,所有人都在质疑其嘉宾是否真诚。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为了避免悲剧不再重演,致力兑现“绝不冤枉一个好人”的承诺,中央政法委就严格遵守法律程序,加强防止和纠正错案机制建设做出明确规定。
B.香格里拉县独克宗2/3的古城于2014年1月11日变成废墟,原因是古城如意客栈有人入睡前未关闭电源,取暖器引燃可燃物引发火灾造成的。
C.驱赶雾霾、清洁空气,已经成为今日民意诉求、民心所向的焦点所在,成为政府行动力的重要考验,更是事关中国经济未来预期的关键检验。
D.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近百所学校打算联合举办“四季花卉”摄影作品展,着重表现岁月流转而美丽依旧的自然美,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哈姆莱特决非“完人”。
①这就注定了他与丑恶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
②他说:“时代变得越发不像样子,一个农民的脚趾竟然这么靠近一个朝臣的脚后跟,擦伤了后者的冻疮。
”③尽管哈姆莱特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但他总是郁郁不乐,迟疑不决,他始终是孤立的。
④他虽然善于思索,却优柔寡断;他虽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却并不相信人民。
⑤可见哈姆莱特的社会改革与农民所要求的变革相距甚远。
A.①⑤④③②B.④②⑤③①C.②④①⑤③D.①②④③⑤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莎士比亚是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
B.《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四大著名悲剧之一,是莎士比亚最重要的作品,这部悲剧就其表现的社会内容和哲学内涵来说都是最丰富的。
C.《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是哈姆莱特为父报仇,杀死了谋害他父亲的叔父,最后夺回了自己的王位,成了新国王。
D.戏剧是与散文、小说、诗歌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戏剧是一门舞台的艺术,而剧本则是舞台表演的依据。
话剧是西方戏剧的主要样式。
7.下面是对剧本《哈姆莱特》情节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哈姆莱特为报父仇,为了“重整乾坤”,同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宫廷集团展开一系列斗争。
B.哈姆莱特面对整个封建集团,他势单力薄,孤军奋战,不得已才装疯卖傻,斩断情丝,以免使自己的恋人卷入复仇的旋涡。
C.课文节选部分的主要情节是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比剑,这是全剧的高潮。
雷欧提斯安排了看上去万无一失的“比剑”圈套。
D.剧本真实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社会的矛盾,突出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