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周光宁

合集下载

视神经脊髓炎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

视神经脊髓炎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

视神经脊髓炎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 ptica,NMO),又称德维克病(Devic d isease),是一种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

NMO在亚洲、拉丁美洲较为常见,女性高发,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较严重的视神经炎和脊髓炎,如视力下降、失明;截瘫,膀胱、直肠功能障碍等,脊髓病变通常超过3个椎体节段,预后较差。

最早的NMO被描述为一种严重的单时相的视神经和脊髓损害疾病。

Gault 和他的老师Devic在1894回顾总结了16 例类似病例,提出这是一种选择性损害视神经和脊髓的完全独立的疾病,自此本病被正式命名为NMO[3-­‐5]。

如今NMO的概念与最初Gault描述的临床特点发生了一些变化:视神经炎可以为单侧或双侧,脊髓炎可以为横贯性或部分性,病程可以为单时相或多时相。

通常将单时相的NMO称为Devic病,而多时相的NMO称为复发型NMO,80~90%的NMO为复发型。

长期以来,关于NMO是独立的疾病实体,还是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 clerosis,MS)的特殊临床亚型一直存在争议。

近年来研究发现,NMO和MS在流行病学、免疫机制、病理、临床、影像以及药物治疗和预后等多个方面均存在着较明显差异。

2004年Lennon等在NMO患者血清中发现了一种特异性抗体,命名为NMO-­‐IgG[4],其靶抗原是位于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 ,AS)足突上的水通道蛋白4(AQP4)[5],其在NMO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NMO的病理显示:脊髓病变可累及多个节段,表现为肿胀,广泛的髓鞘脱失,并有坏死、空洞以及急性轴突损伤;病变多位于脊髓中央;活动期的病灶有炎性细胞的浸润,主要是大量的巨噬细胞和一些血管周围的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同时还有一些少见的CD3阳性和CD8阳性T细胞。

2024《精神分裂症维持治疗专家共识》专家建议要点(全文)

2024《精神分裂症维持治疗专家共识》专家建议要点(全文)

2024 «精神分裂症维持治疗专家共识〉>专家建议要点(全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致残性脑病,全病程治疗包括急性期、巩固期及维持期治疗,维持治疗有利千降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及再住院风险,促进社会功能康复,从而提高患者的长期结局。

近日,«梢神分裂症维持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发布,提出21项针对精神分裂症维持治疗的共识意见,涉及药物选择、药物剂量、治疗时间、特殊症状处理、心理及社会干预等方面。

精神分裂症维持治疗的药物选择专家建议1: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期治疗后需要接受抗精神病药维持治疗(专家共识度100%)。

专家建议2:选择急性期治疗有效药物进行维持治疗(专家共识度100%)。

专家建议3:通常使用第2代抗梢神病药维持治疗(专家共识度97%)。

专家建议4:维持治疗遵循抗精神病药单一治疗原则(专家共识度80%)。

专家建议5:如果患者疗效欠佳,可以考虑两种抗精神病药联合治疗(专家共识度89%)。

专家建议6:抗梢神病药长效针剂(LAls)有利千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复发率及再住院率(专家共识度94%)。

精神分裂症维持治疗的药物剂量专家建议7:抗精神病药维持治疗剂量通常不低千最低目标剂量,但临床实践中也存在个体差异(专家共识度89%)。

精神分裂症维持治疗时间专家建议8:首次发作精神分裂症达到临床痊愈后,至少需要维持治疗3年(专家共识度77%)。

专家建议9:首次复发(第2次发作)患者维持治疗时间至少5年(专家共识度77%)。

专家建议10:多次发作(复发2次及以上)患者建议终身服药(专家共识度91%)。

特殊症状处理专家建议11:可以选用某些第2代抗梢神病药(如氨磺必利、阿立眽嗤等)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专家共识度91%)。

专家建议12:可以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专家共识度86%)。

专家建议13:可以联合认知矫正技术(CR)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认知缺陷症状(专家共识度83%)。

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障碍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

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障碍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

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障碍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阿尔茨海默病(AD)给全球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AD源性轻度认知障碍(MCI)是AD最早有临床症状的阶段,该阶段是AD早期诊断和防治最为重要的窗口期。

基于近年全球在AD发病机制和诊治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在《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障碍中国专家共识2021》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和修订。

MCI的流行病学推荐意见:(1)中国MCI患病率与世界其他国家相似,但受调查人群年龄、地区、诊断标准等因素影响,MCI的患病率及发病率具有差异性,建议开展更大规模、全国性、统一规范的AD源性MCI流行病学调查(Ⅱa级推荐,A级证据)。

(2)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应重视统一诊断标准,使用权威量表、生物标志物等检查手段以提高诊断准确率(专家共识)。

AD源性MCI的发病机制推荐意见:(1)AD是涉及多种病理生理变化的慢性复杂疾病,发病机制学说多元化,需要重新审视AD的发病机制,以整体化、系统性地论证不同机制学说之间的关联,寻找AD源性MCI的有效防治靶标(专家共识)。

(2)根据AD发生的可能病因和病理生理变化,确定MCI阶段生物标志物的主要特征,可用于观察AD源性MCI疾病修饰治疗过程中的病情演变(专家共识)。

AD源性MCI的主要临床表现推荐意见:(1)对所有MCI患者进行工具性ADL或社会功能检查(Ⅰ级推荐,A级证据)。

(2)重视MCI患者认知域损害的特征和向AD进展的特征(专家共识)。

(3)应重视MCI患者NPS表现的评估,以及时指导AD源性MCI 的对症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AD源性MCI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推荐意见:(1)AD源性MCI神经心理学评估需要包括认知功能、日常和社会能力、NPS的全面评估(专家共识)。

(2)AD源性MCI神经认知功能评估,推荐MoCA、MoCA⁃B和(或)改良版ACE⁃Ⅲ作为筛查量表;主要认知功能领域的评估包括记忆力、执行功能、语言、视空间和结构能力方面(专家共识)。

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

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
暂性脑缺血发作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指南给予个体化预防处理,
并随访
(4)不建议针对无症状的腔隙性梗死灶进行过度治疗; (5)建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高质量针对SBI的防治随访研究。
THANKS!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患者(NIHSS评分≤3分),
在发病24h内应尽早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 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
无症状脑梗死
1、重视不够,不清楚其预后及危害性
2 、过度诊断、过度治疗,加重患者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
存在不可避免的药物不良反应。
CONTENTS
目录
1 2
概念 流行病学和断
转归 处理
概念
伴有认知功能障碍者,可给予盐酸多奈哌齐或盐酸美金刚改善 认并提高生存率。知功能,更重要的需要通过综合干预措施来 改善生活质量,
无症状脑梗死的确诊和处理流程图
推荐意见
(1)确定为SBI后,建议积极筛查脑卒中危险因素 (2)单一腔隙性梗死,不伴有血管危险因素者,不建议服用 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
(3)伴有血管危险因素的SBI者,参照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
流行病学
SBI 在老年人群中很常见,患病率为 8-28% ,年龄越大,患
病率越高。
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和
慢性病等均为SBI发生的高危因素。
诊断标准
1.CT和(或)MRI发现脑内有梗死灶或软化灶。
2.没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3.排除其他非血管性疾病以及脑出血引起的软化灶。 4.如果DWI显示为明显高信号者,则为新发梗死灶。 5.没有脑梗死或TIA病史

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

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

酒,以降低发病风险。
05
结论与展望
无症状脑梗死诊治现状及存在问题
诊断方法
无症状脑梗死多采用CT或MRI等 影像学检查手段进行诊断,但存 在一定的漏诊率,且诊断标准不 统一。
治疗手段
目前无症状脑梗死的治疗多采用 抗血小板聚集、降脂、降压等药 物治疗,但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 证据支持。
预防措施
无症状脑梗死的预防措施尚不统 一,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3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降脂药物是常用的治疗药 物。
02
诊断技术及评估方法
神经影像学检查在无症状脑梗死中的应用
MRI弥散加权成像(DWI)
01
DWI能够准确显示梗死灶,特别适用于超急性期和急性期的无
症状脑梗死。
MRI灌注加权成像(PWI)
02
PWI能够反映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有助于判断梗死灶的预
后和指导治疗。
无症状脑梗死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 酒等。
预防措施包括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 疾病,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无症状脑梗死诊断及治疗现状
1
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
2
治疗以预防为主,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进行个 体化治疗。
诊断标准
无症状脑梗死多通过头颅影像学检查发现,多数患者无明确的脑梗死病史,也无脑梗死相 关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有症状脑梗死则多有明确的脑梗死病史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发病机制
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有症状脑梗死不同,可能与血管慢性狭窄或闭塞有关,也 可能与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
影像学表现
无症状脑梗死与有症状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也有所不同,无症状脑梗死多表现为多发、小 而分散的病灶,而有症状脑梗死则多表现为单发、大而集中的病灶。

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

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

对于血脂异常的患者,可以使用他汀 类药物进行降脂治疗,以降低心脑血 管疾病的风险。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无症状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 血管疾病,其发病率较高,且 与患者年龄、性别、种族、地 域等因素有关。
无症状脑梗死患者通常无明显 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但存 在一定的认知功能损害风险。
针对无症状脑梗死的诊断和治 疗,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和 指南,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 探讨。
控制危险因素
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 脂等,通过药物和非药物 治疗,将危险因素控制在 正常范围内。
定期随访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及 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 问题。
康复治疗策略
康复评估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康复评估, 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
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肢 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认知 训练等。
SBI在临床上缺乏特异性表现, 但与认知功能下降、情感障碍、 老年痴呆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早期诊断和治疗SBI对于改善患 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
意义。
目的与范围
目的
制定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 ,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的 参考依据。
范围
适用于神经内科、老年病科、影 像科等相关科室的医生在临床实 践中参考和应用。
治疗方案。
监血压
定期监测血压,及时发 现并控制高血压。
监测血糖
定期监测血糖,及时发 现并控制糖尿病。
药物预防建议
阿司匹林
对于高危人群,如老年人、有家族史 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 患者,可以考虑使用阿司匹林进行预 防。
他汀类药物
其他药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开 具其他药物进行预防,如降压药、降 糖药等。

无症状脑梗死的事件相关电位N400的研究

无症状脑梗死的事件相关电位N400的研究



著・
无症状脑梗 死的事件相关 电位 N 4 0 0 的研究
危 薇, 何传兵 , 董 南丁 , 徐 志彬 ( 泸州医学院附属
【 摘 要】 目的 探讨 无 症 状 脑 梗 死 ( S i l e n t 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 S C I ) 患 者 的事 件 相 关 电 位 ( E v e n t . r e l a t e d
N a n - d i n g , x U z h i — b i n .E E G R o o m, D e p a r t m e n t o fN e u r o l o g y , t h e A f il f i a t e d Ho s p i t a l t o L u z h o u M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 L u z h o u
s y mp t o ms i n p a t i e n t s wi h t S CI , he t i r l a n ua g g e f u n c t i o n h a s b e e n i mp a i r e d t o s o me e x t e n t .
p o t e n i t a l , E R P ) N 4 0 0 的变化 , 分析 S C I 患者 的语 言功能损害特点 。方法 收集 S C I 患者 ( S C I 组) 和健康成人( 对照 组) 各8 2 例, 分别 进行 N4 0 0 检测 , 将其结果进行 比较分析 。结 果 与对 照组 比较 , S C I 组 的N 4 0 0 潜伏 期延长( 尸 <
0 . 0 1 )a n d he t a mp l i t u d e wa s l o we r ( P < 0 . 0 5 ) i n S C I ro g u p . Co n c l u s i o n Al ho t u g h he t r e re a n o s i g n i i f c a n t c l i n i c a l

针灸治疗脑梗死科普知识

针灸治疗脑梗死科普知识

针灸治疗脑梗死科普知识发布时间:2023-03-02T06:24:26.19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11月11期作者:周杨[导读]针灸治疗脑梗死科普知识周杨(成都顾连锦宸康复医院;四川成都610000)脑梗死在临床中也被称作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指脑部血液出现供应障碍,有缺氧、缺血等表现,从而致使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软化或坏死。

脑梗死的主要类型包括脑栓塞、腔隙性梗死以及脑血栓等。

在所有脑卒中疾病中,脑梗死的发病率约为80%左右。

与脑梗死关系较为紧密的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律失常、肥胖症、休克等,其主要症状为半身不遂、智力语言障碍、猝然昏迷等。

该疾病不仅会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也会给患者的家庭带来极为沉重的负担。

脑梗死可在任何年龄阶段发病,通常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体,而且该病发病较急,局灶性神经体征会在几分钟或几小时内会达到顶峰,可发生较为严重的脑水肿,患者的颅内压也会升高,还可能会发生脑疝,出现昏迷状态。

诱发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包括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遗传因素、年龄因素等。

脑梗死会引起较多的并发症,并发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心肌梗死。

临床上有研究报道,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会出现心肌缺血,只有在度过急性期后,心肌缺血的症状次才能有所改变,也有些患者会进展成心肌梗死。

对于脑梗死患者,需采用心电图检查,若有心肌梗死的表现,则需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2)尿路感染。

若患者需要留置导尿管,又未得到有效的护理,可能会出现尿路感染。

对于该并发症,可运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也可使用中药银花泌炎灵片进行治疗。

(3)肺部感染。

有较多研究证实,肺部感染可能会导致脑梗死患者死亡。

肺部感染主要是患者长期卧床所致,在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护理时,需指导患者家属定期为其翻身,做好吸痰处理。

(4)肾功能不全。

肾功能不全也会导致脑梗死患者死亡,这是因为脑梗死属于一种“应激”状态,身体内的肾上腺素水平增高,会导致肾动脉收缩,使其肾血流量受到影响。

《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临床评估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临床评估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临床评估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突发性闭塞导致的脑组织缺血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它是导致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统一我国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评估和治疗标准,中国专家共识组织制定了《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临床评估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该共识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处理提供了指导,以下是该专家共识的要点:1.临床表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运动和/或感觉障碍、认知障碍、言语障碍、视力障碍等。

常见的体征包括一侧运动或感觉障碍,面瘫等。

2.早期评估:诊断急性脑梗死应尽早进行,主要包括脑CT或MRI扫描,以确定脑组织的缺血情况和梗死部位。

3.分级评估: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情,可将其分为以下几个等级:无症状,轻度脑卒中,中度脑卒中,重度脑卒中。

4.治疗目标:治疗的目标是尽可能恢复患者的脑功能,减少死亡和致残率。

治疗策略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等。

5.溶栓治疗:对于符合溶栓治疗指征的患者,应尽早开展溶栓治疗。

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阿司匹林等。

6.抗凝治疗:对于存在心房颤动等潜在栓子源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

但是需要密切监测凝血指标,并注意出血风险。

7.抗血小板治疗:对于无禁忌症的患者,可以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以预防脑血栓的形成。

8.血压控制:对血压偏高的患者,应积极进行血压控制,但要避免过度降压,以免导致脑组织灌注不足。

9.支持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还需要进行支持治疗,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深静脉血栓等。

10.康复训练:急性脑梗死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和功能训练,以促进患者的脑功能恢复和生活能力提高。

这些要点是《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临床评估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的主要内容,它们为临床医生在诊断和治疗急性脑梗死时提供了指导和参考,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尤瑞克林与丁苯酞注射液结合治疗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尤瑞克林与丁苯酞注射液结合治疗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第39卷第4期2021年4月CHINESE HEALTH CARE中华养生保健作者简介:王昱超(1980.7-),女,汉族,籍贯:黑龙江省大庆市,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脑血管病诊断及治疗。

尤瑞克林与丁苯酞注射液结合治疗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选择脑梗死患者,给予尤瑞克林与丁苯酞注射液相结合的方案治疗,明确治疗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0年3月大庆油田总医院治疗的150例脑梗死患者病历资料,以单一用药(尤瑞克林)患者为对照组(75例),以联合用药(尤瑞克林+丁苯酞)方案为观察组(75例)。

比较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低于观察组86.67%;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0.05);不良反应方面,对照组、观察组分别为4.00%、2.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

结论尤瑞克林+丁苯酞相结合的方案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可让患者在不良反应较少的情况下血管内皮功能得到明显的改善,成效确切,建议应用。

关键词:尤瑞克林;丁苯酞;脑梗死;联合效果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011(2021)-4-0089-02王昱超(大庆油田总医院神经内科35病区,黑龙江大庆,163001)作为当今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致残率和致死率高,往往其治疗效果较差,特效的治疗方式目前并没有被发现[1]。

丁苯酞具有脑保护的作用,尤瑞克林可以让脑血管得到选择性扩张,两者均在脑梗死的治疗中广泛使用,让缺血性脑损伤得到有效遏制和治疗,进而促进恢复神经功能。

研究得知,脑梗死可以通过有效的治疗方法进行预防,以往治疗选择单一药物,整体效果不佳,因此,联合用药方案成为当前治疗该病的新思路和趋势[2]。

本次主要对患者注射尤瑞克林+丁苯酞后的效果进行探析,以明确该方案的推广价值,促进患者机体健康。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150例脑梗死患者资料,患者选于大庆油田总医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单一用药治疗患者为对照组,联合用药治疗患者为观察组,详细数据见表1。

2024《精神性头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2024《精神性头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2024《精神性头晕诊疗中国营家共识》要点头晕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主要表现包括视物旋转、头重脚轻及闭眼时自身倾倒感等。

近年来,随着前庭功能检杳技术的发展,头晕的病因评估已经从简单的前庭一眼动反射功能评估发展到平衡与姿势的复杂测试等。

然而,部分头晕患者尽管进行了全面的前庭功能检查,并未发现明显前庭功能异常,头晕症状多由于各种精神心理因素而引起的。

精神性头晕有较高的发生率,占门诊头晕患者的15%~20% [ 1-2 ],但临床医生对其认识程度不够。

概念精神性头晕的概念最早由FURMAN提出,随着半个多世纪以来对精神性头晕认识的不断加深,目前认为除了由独立的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头晕之外,前庭器官功能障碍或全身其他系统病变引起的头晕同时伴有精神心理因素也可以归属于精神性头晕的范畴。

精神性头晕是一个不断更新的概念,既往称为心因性头晕、慢性主观性头晕等,包括恐惧性姿势性眩晕、空间运动不适、视觉眩晕和慢性主观头晕等,201 5年开始使用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PPD )这一诊断术语,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资料多以PPPD 表达。

精神性头晕在概念上与慢性主观性头晕及PPPD ,存在交叉,但也有不同,精神心理问题可作为一个触发因素,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也有共同的部分。

慢性主观性头晕主要以头晕的躯体症状为主要特点,PPPD以持续性头晕、不稳、非旋转性眩晕为核心症状,并且以姿势改变及对空间运动刺激感知过敏常导致症状加重为主要特点,两者均非单纯精神心理因素引起。

精神性头晕主要表现为精神心理因素可以完全或部分解释患者的头晕症状,可同时伴有前庭器官功能障碍或全身其他系统病变。

流行病学精神性头晕占门诊头晕患者的15%~20% ,在耳科听力下降和眩晕的患者中,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偏低,但在持久眩晕的患者中,精神因素的影响居第2位,10%~25%的眩晕由于精神因素引起;而在精神病特别是恐慌症或焦虑症患者中,主诉眩晕和平衡功能下降者极为常见。

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监护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监护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监护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large hemispheric infarction丄HI)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2/3的梗死,伴或不伴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域梗死。

LHI 发病率为(10 ~ 20)/10万人年[1]。

LHI患者临床表现为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凝视障碍、头眼分离和失语(优势半球)[2]。

如果LHI患者发病早期神经功能缺失和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并迅速出现脑疝,则称为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maligna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 MMI)[3]O MMI病死率高达60.9%〜78% ,死亡原因多为脑疝形成[3,4]。

即便患者存活,也将遗留严重神经功能残疾(改良Rankin评分4〜5分占43%~89%)[4,5,6]。

神经科医师必须尽早识别LHI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早将患者收入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euro-intensive care unit , NCU), 予以监护与治疗。

为了降低LHI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和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重症专委会撰写了《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监护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共识主要针对LHI的急性期诊治,共涵括LHI判断与MMI预判、基础生命支持与监护、部分颅骨切除减压治疗、低温治疗、系统并发症防治和预后评估6个部分,发病早期溶栓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康复治疗可参考相关指导性文献,本文不再赘述。

共识撰写方法与步骤:参考改良德尔菲法[刀,(1)撰写方案由神经重症协作组组长宿英英教授起草,撰写小组成员审议。

基于多学科专业知识需求,撰写专家来自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和影像科。

(2)文献检索与复习(1995—2016年Medline数据库)由2名神经内科博士完成。

⑶ 按照2011 版牛津循证医学中心(Center for Evidence-based Medicine , CEBM)的证据分级标准,进行证据级别和推荐意见确认[8]。

脑梗死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版)

脑梗死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版)

脑梗死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版)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脑血管病质控专病组
【期刊名称】《中国卒中杂志》
【年(卷),期】2024(19)1
【摘要】脑梗死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版)是在2018年版本基础上修订而成,共包括27项质量控制指标。

其中23项(85%)为医疗服务过程指标,覆盖了病情评估和急性期检查、急性期脑血管再灌注治疗、规范化治疗与并发症预防、二级预防等方面;4项(15%)为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结局指标,重点体现死亡率和术后功能恢复情况。

该指标体系主要用于评估收治脑血管病的医疗机构为脑梗死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质量,以达到促进脑梗死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总页数】9页(P35-43)
【作者】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脑血管病质控专病组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
【相关文献】
1.护理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版)的构建
2.《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关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1年版)》指标应用
3.《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肿瘤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3年版)的通知》解读
4.超声诊断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年版)有哪些?
5.肝脏移植技术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症状性脑梗塞90例5年随访研究

无症状性脑梗塞90例5年随访研究

无症状性脑梗塞90例5年随访研究
陈斌;周金萍
【期刊名称】《临床医学》
【年(卷),期】1996(016)011
【摘要】对90例无症状性脑梗塞病人进行5年随访研究,结果表明此类病人易转变为症状性脑塞,其转化率和治疗与否的关系为密切,治疗组转化率明显低于非治疗组(P〈0.01)。

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及缺血心脏病是影响患者后的常见因素,应加强对这些危险因素的管理。

【总页数】2页(P1-2)
【作者】陈斌;周金萍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感染管理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30.2
【相关文献】
1.以头晕为主诉的无症状性脑梗塞患者焦虑状态的临床体会 [J], 刘荣玉
2.血栓弹力图在老年无症状性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 [J], 卢静;庄贵华
3.无症状性脑梗塞90例5年随访研究 [J], 陈斌;孙艳;周金萍
4.血清胱抑素C和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与无症状性脑梗塞临床相关性分析 [J], 薛延华; 李晶; 李定安; 于奇晋
5.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合并无症状性脑梗塞的效果 [J], 姜宝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早期应用中医药保护血脑屏障及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作用探讨

早期应用中医药保护血脑屏障及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作用探讨

早期应用中医药保护血脑屏障及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作用探讨周逸;刘宁宁;能晖【摘要】目的观察早期应用中医药治疗保护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脑屏障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122例重型颅脑损伤瘀停蒙窍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利水方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65.57%,高于对照组47.54% (P< 0.05);治疗后两组脑水肿面积、脑脊液白蛋白及血脑屏障(BBB)指标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5);两组比较,观察组改善优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黏附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Barthel指数高于治疗前(P<0.05);两组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瘀停蒙窍证患者早期加用中医药治疗,对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和血脑屏障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炎症反应.%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arly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on blood-brain barrier and neurological deficit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Methods: 122 cases of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61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Huoxue LishuiDeco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treatmen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for 4weeks.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65.57%,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47.54%)(P< 0.05).The brain edema area, CSF albumin and BBB in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 0.05),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improved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After treatment, plasma viscosity,whole high viscosity, whole low viscosity, red cell assembling index and PAD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 0.05),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The NIHSS score was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while the GCS and Barthel index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 0.05),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0.05).The expression of hs-CRP, IL-6 and IL-1 β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Conclusion: Early treatment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s effective in protecting blood brain barrier,reducing brainedema,improving nerve function defect and blood brain barrier, and it also can improve the hemorheological indexes and reduce the inflammatory reaction,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7(026)009【总页数】4页(P1625-1628)【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中医药;神经功能缺损;血脑屏障;血液流变学;炎症因子【作者】周逸;刘宁宁;能晖【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4颅脑损伤(TBI)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急症和危重症,往往会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如肢体残疾,甚至死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症状的患者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组织专家通 过查询文献、反复讨论,制定了本共识
期望能帮助临床医师对SBI进行恰当诊断和处理, 从而降低症状性卒中或痴呆发生的风险。
概念
SBI是指患者没有明确的脑卒中或TIA的既往病史, 但在头颅CT或MRI检查时发现有与脑血管分布一致 的脑梗塞灶或脑软化灶,而临床上没有与病灶相关 的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
处理建议
确诊SBI后,应立即进行血管危险因素的筛查,详 细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脑卒中常见危险因素以及家族 遗传史;
控制危险因素(血压、血糖、血脂、心脏病变、吸 烟、情绪障碍等),是预防SBI、卒中和认知障碍 的重要措施。
控制血压对预防卒中具有重要意义,建议监测血压 ,优先选用可减少血压变异性的药物,如CCB。
抗血小板药物
讨论组专家达成了如下共识: (1)单一的腔隙性梗死不伴有任何血管危险因素
,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 (2)对有血管高危因素的SBI患者,需进行10年
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评估,风险>10%的患者,建议 使用阿司匹林预防脑血管疾病; (3)对合并严重性肾功能不全的慢性肾病,建议 使用阿司匹林预防脑血管疾病; 新鲜病灶可参照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
中国无症状脑梗死 SBI诊治共识
福建省宁德市医院 神经内科 周光宁
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脑血管病学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8年9月第51卷第9期
概述
随着CT和MRI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已成为患者在 体格检查或出现头昏、头晕、头痛等状时的常规 检查,而在影像报告上常出现“腔隙性梗死”等描 述。
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的应用也缺乏证据,对于血脂升高者, 建议参考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中国缺血性 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伴有认知功能障碍者,可给予盐酸多奈哌齐或盐酸 美金刚改善认知功能,更重要的需要通过综合干预 措施来改善生活质量,并提高生存率。
小结
(1)确定为SBI后,建议积极筛查脑卒中危险因素 (2)单一腔隙性梗死,不伴有血管危险因素者,不 建议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 (3)伴有血管危险因素的SBI者,参照中国缺血性 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指南 给予个体化预防处理,并随访 (4)不建议针对无症状的腔隙性梗死灶进行过度治 疗 (5)建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高质量针对SBI的防治 随访研究。
这类CT或MRI梗死灶的直径≥3mm,CT表现为低密 度影,MRI/T2WI和FLAIR上呈高信号,T1WI上为 低信号。如为新近脑梗死在弥散加权成像(DWI; b=1000)上呈高信号,慢性期则呈低信号。
概念
早在1999年,我国神经病学分会在中华神经科杂志 发布“脑血管疾病分类”中,就已经提出SBI属于脑梗 死的一种。
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SBI发病率是有症状性脑梗死的10倍,易发生在老 年人群。
年龄每增长1岁,患病率增加0.3%-3.0%。
一项研究发现超过20%的老年人存在SBI,其中 30%-40%的SBI患者超过70岁。
伴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衰竭或心房颤动等 疾病的人群中,其患病率更高。
研究资料
我国北京天坛医院的研究者发现,在连续选取的 791例7d以内首次发病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中,37.4%患者(296例)伴无症状腔隙性梗死。
危险因素
SBI的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一致, 如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另外,颅 内或心脏手术等也可能增加SBI的发生风险,如颅 内动脉瘤夹闭术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术后 发生SBI的概率要比已有资料中的高。
不少老年患者因其他疾病或症状进行影像检查时, 也常常无意中发现有“梗死灶”。
无症状脑梗死
这些患者并没有出现肢体瘫痪、麻木或口齿不清等脑卒 中的症状和体征。
这种情况称为“无症状”或“静止性”或隐匿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
目前学界对应该采用何种中文的名称对其进行描述存在 争议
多种研究均证明,在校正年龄、性别和血管因素后 ,SBI是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风险比为 1.5-3.3。
诊断
1.CT和(或)MRI发现脑内有梗死灶或软化灶。 2.没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3.排除其他非血管性疾病以及脑出血引起的软化灶 4.如果DWI显示为明显高信号者,则为新发梗死灶 5.没有脑梗死或TIA病史。
本共识中采用了“无症状脑梗死”这一名称。
背景
已有研究证明,这类SBI患者是罹患脑卒中或认 知障碍/痴呆的高风险人群。
对其采取预防性治疗措施可能降低脑血管事件的 发生风险,但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又将带来不必 要的不良反应和经济负担。
SBI在临床很常见,但确证性研究证据尚不充足
目的 为了帮助临床医师更恰当地处理这类有影像改变而
一般认为,直径在3mm以下的病灶为微梗死,直径 3-15mm的病灶为腔隙性脑梗死。
在CHS(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和ARIC(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两项研究中 ,80%的SBI患者病灶直径≥3mm。在CHS研究中 ,18.9%的患者病灶直径>15mm,9.6%的病灶直 径>25mm。
综上所述,SBI在老年人群中很常见,患病率为828%,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高血压、糖尿病、 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和慢性病等 均为SBI发生的高危因素
独立危险因素
在普通总体人群中,有SBI者罹患急性脑卒中的风 险较无SBI者增加2-4倍。
值得注意的是,卒中患者若在发病后1个月内出现 新发的无症状性脑缺血病灶,患者复发缺血性卒中 的风险则会增加。
治疗疑问
治疗目的是降低症状性脑梗死和痴呆发生的风险。
何时使用阿司匹素的SBI患者,需要如 何处理?
治疗现状
目前理论上认为使用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能够预 防血栓形成,但在SBI方面尚缺乏临床循证的依据 支持。
国内外对SBI,尤其是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缺乏 多中心的研究,尚无循证依据。根据专家反复讨论 ,形成共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