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3 有几瓶牛奶教案
有几瓶牛奶-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有几瓶牛奶-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意图
本教案主要旨在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建立起关于数量的感性认识,掌握初步的加、减运算方法,并能在真实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认识数字,熟悉1 ~ 9各数字的大小和写法;
2.感性认识数量概念;
3.初步掌握加、减运算方法;
4.能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及活动安排
活动一:引入
引导学生尝试用手把自己喜欢的颜色的小球分成几组,并数出每组有几个,了解以至少1个为单位去数数的意义。
活动二:探究
现在有5瓶牛奶,将其中3瓶牛奶倒进一只大杯子里,那大杯子里面有几瓶牛奶?
让学生小组自主探究,提供计数器等辅助工具,引导学生进行加、减数清晰有效的计算过程。
活动三:运用
假设学生拿到了一张购物单,上面写着“牛奶6元/瓶,饼干3元/袋,饮料5元/瓶”,于是学生们就可以进行自由组合进行消费,每一个人都可以自己计算需要花多少钱买这些东西,而不是假设价格统一。
引导学生自己制定购物计划,购买牛奶、饼干或者饮料,然后计算需要多少元钱。
同时,在买完商品后进行交换,看看凭借自己的购物计算能否交换得到想要的物品。
巩固练习
给学生出题练习:
1.爸爸买了6瓶牛奶,妈妈又再买了3瓶,家里现在有几瓶牛奶?
2.买了2袋饼干,其中1袋有5块饼干,另一袋有7块饼干,这些饼干一共有几块?
总结
本节课以儿童喜爱的食品为教学素材,结合生活实际场景,在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由浅入深地建立了湮没在大多数人生活之中的数量概念,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精选12篇)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精选12篇)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有几瓶牛奶》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的直观操作活动,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具体的计算中,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教学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准备:CAI,小棒。
教法运用: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学法指导:分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创设情境:有几瓶牛奶星期天,笑笑家来了几位好朋友,妈妈买回2箱饮料招待他们,小客人走后,笑笑帮妈妈一起清理房间(出示挂图)。
看着箱子里的饮料,笑笑想起了一个数学问题,你能猜出她在想什么问题?(现在一共有几瓶饮料?)学生自主思考,并与同桌交流讨论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景讨论二、初学新课(初步探究)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每一组请一个同学汇报你们的想法。
根据这个问题请你能列一道算式吗?怎么列?9+5=你能说说9加5可以怎样算吗?(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
)可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指出凑成10来算的方法叫做“凑十法”。
观察小结:“凑十法”就是把没有学过的9加几变成已经学过的10加几来计算。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
学生按照书上的提示活动讨论(可能出现不同的说法)(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
)可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指出凑成10来算的方法叫做“凑十法”。
学生动手操作。
出示具体的情景图,让学生明确知道怎么列式,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
更直观的认识看图列式的方法。
三、引导释疑(合作学习)做一做,说一说。
1、“9+3=”可以怎样算,你能用小棒摆出你的算法吗?自己想好后,摆给小组同学看,并说说你的想法。
请学生汇报,在书上圈一圈,说一说。
2、请学生自己摆一摆,算算“6+9=?”观察书上的图,圈一圈并填出得数。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有几瓶牛奶-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有几瓶牛奶北师大版教案:有几瓶牛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三章“有趣的图形”,第一节“有几瓶牛奶”。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并数数瓶子中的牛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观察到瓶子中的牛奶,并能够用数数的方式表达出来。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让学生能够观察到瓶子中的牛奶,并能够用数数的方式表达出来。
2. 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数数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瓶子、牛奶、卡片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五、教学过程2. 讲解:教师向学生解释,通过数数的方式可以知道瓶子中有几瓶牛奶。
然后教师示范如何数数,从1数到学生猜测的数字。
3. 练习:教师给学生发放练习本,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目,题目为“有几瓶牛奶”。
4. 讲解:教师讲解题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数数的方式得出答案。
5. 练习:教师发放卡片,让学生独立完成卡片上的题目。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有几瓶牛奶观察瓶子数数牛奶得出答案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有几瓶牛奶题目描述:请学生观察图片,数出图片中有几瓶牛奶,并写下答案。
答案:根据图片中的牛奶瓶数量,学生应该数出图片中有4瓶牛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拓展延伸: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里找一些瓶子和牛奶,尝试解决“有几瓶牛奶”的问题。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解决其他与数数有关的问题,如“有几颗糖果”、“有几只鸟”等,以提高学生的数数能力和观察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引入在引入新课时,我使用了实际的教具——瓶子和牛奶。
这个实践情景的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通过让学生观察瓶子中的牛奶,我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这个引入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7.3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数牛奶瓶子的数量,自主探究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数的基本技能,对10以内的数字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在进行加减运算时,可能还不太熟悉运算的规则和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逐步理解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理解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2.培养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让学生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游戏教学法:通过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牛奶瓶子的模型,用于让学生实际操作。
2.课件准备:制作课件,展示加减法的计算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牛奶瓶子的图片,引导学生数一数瓶子的数量,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一些简单的加减问题,如3+2=?,4-1=?等,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用牛奶瓶子模型进行加减运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
如“捉迷藏”游戏,让学生在找出隐藏的牛奶瓶子的过程中,完成加减运算。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些实际问题,如“如果我有一瓶牛奶,然后我喝掉了一半,我还剩下多少?”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解决问题。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究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的直观操作活动,初步感知运算方法的多样性,明白得凑十的运算策略和进位的运算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具体的运算中,养成认真认确实良好适应。
教学重点:初步把握用凑十法运算9加几。
教学难点:明白得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预备:CAI课件,小棒。
教法运用: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学法指导:分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创设情境:有几瓶牛奶星期天,笑笑家来了几位好朋友,妈妈买回2箱饮料招待他们,小客人走后,笑笑帮妈妈一起清理房间(出示挂图)。
看着箱子里的饮料,笑笑想起了一个数学问题,你能猜出她在想什么问题?(现在一共有几瓶饮料?)学生自主摸索,并与同桌交流讨论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形讨论二、初学新课(初步探究)你预备如何样解决那个问题呢?把你的方法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每一组请一个同学汇报你们的方法。
依照那个问题请你能列一道算式吗?如何列?9+5=你能说说9加5能够如何样算吗?(鼓舞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
)可结合学生的回答,能够指出凑成10来算的方法叫做凑十法。
观看小结:凑十法确实是把没有学过的9加几变成差不多学过的10加几来运算。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
学生按照书上的提示活动讨论(可能显现不同的说法)(鼓舞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
)可结合学生的回答,能够指出凑成10来算的方法叫做凑十法。
学生动手操作。
出示具体的情形图,让学生明确明白如何列式,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
更直观的认识看图列式的方法。
三、引导释疑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经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如何会向高层次进军?专门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畴专门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刻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加法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加法计算;2.掌握数字1-20的读写和大小比较;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加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数字1-20的读写和大小比较;3.实际问题的解决思路。
教学难点1.实际问题的转化和解决;2.能否正确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老师拿出一瓶牛奶并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2.学生回答:“牛奶。
”3.老师再问:“这是一瓶牛奶,我们可以说有几瓶牛奶?”4.引出本课题目:“有几瓶牛奶”。
模型讲解(15分钟)1.利用教具或黑板报,呈现如下模型:1瓶牛奶 + 2瓶牛奶 = 3瓶牛奶2.老师解释加法的概念,即把两个或多个数合起来的运算方法。
3.引导学生一起思考,若已知有一瓶牛奶,再加上两瓶牛奶,那我们就有了几瓶牛奶?4.引导学生回答:“三瓶牛奶。
”5.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上述算式,并让学生跟读,并且强制学生理解其中的加法运算。
数字的读写和大小比较(15分钟)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分别快速读出每个数字;2.教师出示两个数字,让学生判断大小,并说出比较结果;3.教师让学生试着组合数字,如13、15、18等,同时要求学生读出数字并说出各个数字的位置。
练习(20分钟)1.教师出示如下问题:小明家里本来有5瓶牛奶,现在又买了3瓶,那么小明家里有几瓶牛奶?2.引导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画图,模拟问题中的情景;3.提醒学生合理利用已学知识进行计算。
拓展(20分钟)让学生自己设计一道有关“有几瓶牛奶”的问题,要求符合实际生活,同时考虑语言表达情况。
课后作业1.记住1-20数字的读写;2.自己出一道有关“有几瓶牛奶”的问题;3.尝试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加法的定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加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有几瓶牛奶”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应用所学知识。
同时,在数字的读写和大小比较方面也加强了训练。
一年级数学《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3课。
教学目的:1、经历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加法。
2、感知算法多样性,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
教学难点:理解进位的计算道理。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课前小研究、多媒体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数学小故事。
《加号和减号》二、探究新知。
1、情境导入。
2、如何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的问题?3、提出探究任务和探究要求,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4、四人小组汇报计算方法,同学和老师互相质疑、补充。
汇报用摆小棒计算时师质疑:(1)为什么要从5根小棒里拿1根给9根,怎么不拿2根、3根或是其他的根数?(2)看来,这1根小棒是有任务的,你知道它的任务吗?(3)为什么要从9根小棒里拿5根给5根,怎么不和刚才一样拿1根或是其他的根数?(4)看来,这5根小棒也是有任务的,你知道它的任务吗?(5)这种方法和刚才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什么相同之处?你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汇报用计数器计算时师质疑:(1)为什么可以用十位上的1取代个位上的10?汇报用计数器计算时师补充:满十进一的计数法则。
5、其他小组交流汇报。
6、师小结:刚才我们用数数的方法,摆小棒的方法,凑十法,推算法、计数器计算等方法算出了9+5=14,请大家大声读一读这个算式。
7、练习:9+6=?怎样移动苹果,让我们很快看出苹果的总数?8、你喜欢哪种移动方法,为什么?9、计算4+9=?9+2=?,你是怎样算的?10、观察刚才算的这几道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特征?11、出示课题:9加几,9加几是怎样计算的?12、练习:9+3=9+7=9+8=9+9=13、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14、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有几瓶牛奶-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有几瓶牛奶-北师大版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数的概念;•通过观察、实践与交流,学会数的计数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数的概念;•学生掌握数的计数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用于计数的瓶子;•实物牛奶。
学生准备:•辅助计数工具(如小棒子、小纸条等)。
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出示一瓶牛奶并问学生:“这是一瓶牛奶,你们知道还有多少瓶牛奶吗?”。
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
计数方法引入教师在黑板上写下“1”和“2”,并分别指向两个瓶子。
然后,教师把两个瓶子放到桌子上,让学生从瓶子里拿出一个小纸条,用于计数,同时教师手动将对应编号的桶子加以标记,方便学生进行数的计数。
接着教师问学生:“现在桌子上有几个牛奶瓶子?”引导学生使用计数方法进行计数,帮助他们理解数的概念。
教师将桶子移动到不同的位置,让学生对于桶子的位置,都可以正常地进行计数。
教师可作多次反复练习,让学生巩固计数方法,提高计数的准确率。
计算方法引入教师再次在黑板上写下“1”和“2”,并分别指向桌上的两个牛奶瓶子。
然后,教师将一个瓶子的牛奶倒入另一个瓶子里,将两个瓶子合并为一个。
接着,教师问学生:“现在桌子上有几个牛奶瓶子?你们知道怎样数吗?”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方法进行计数,帮助他们学会简单的加运算。
教师进一步扩展教学内容,并作多次反复练习,加深学生对于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总结教师通过询问学生复述数的计数方法和加运算方法,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指导。
课后作业1.家庭中有几个牛奶瓶子,尝试使用课上学习的方法进行计数。
2.仔细观察周围的物品,思考如何进行数的计数和简单的加减运算。
总结此教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计数方法和计算方法方面有所提高,以及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优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一篇教材,主要讲述了利用数数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这篇教材,学生能够掌握数数的技巧,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对于数量的概念和数数的方法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数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数数的技巧,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培养数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掌握数数的技巧,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将数数的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数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游戏教学法:通过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分组合作学习: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牛奶瓶子作为教具,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2.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3.准备一些小奖品,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牛奶瓶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数一数有几瓶牛奶。
通过这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实际的牛奶瓶子,让学生亲自动手数一数,并记录下结果。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数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给出一些情境,让学生计算有多少瓶牛奶,并将其排列出来。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 (5)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7.3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和理解10以内的加减法。
本节课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牛奶,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运算,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数数和识数,但对加减法运算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牛奶有较多的接触,因此对牛奶这一主题较为熟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1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通过实际操作求解。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培养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1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在实际操作中正确求解。
2.难点:学生对加减法运算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牛奶瓶模型、卡片、小棒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套牛奶瓶模型、卡片、小棒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瓶牛奶,提问:“这瓶牛奶有多少毫升?”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问:“如果再给你一瓶同样的牛奶,一共有多少毫升?”引导学生思考10以内的加法。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呈现不同数量的牛奶瓶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每个图片中牛奶瓶的数量。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给你两瓶这样的牛奶,你该如何计算一共有多少瓶?”学生尝试用小棒摆出答案。
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有一套牛奶瓶模型、卡片和小棒。
教师给出加法题目,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用卡片和小棒求解。
例如:教师出示3个牛奶瓶,再出示2个牛奶瓶,让学生求解一共有多少个牛奶瓶。
巩固(10分钟)教师继续出示加法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答案展示和讲解。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与反思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的第4 课时,是9 加几的进位加法。
“9 加几”的内容,是20 以内进位加法的起始课,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所以,在本节内容中,教材安排了比较多的篇幅,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出计算方法和“凑十”的策略,为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很多学生在进入一年级之前,或多或少已经知道20 以内进位加法的答案,所采用的方法大多是直观的数数法。
由于经常练习,熟能生巧,形成了机械的记忆。
因此,学生对进位算理和为什么要“凑十”不甚了解,并未体验和领悟“凑十”的优势。
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9 加几的进位加法和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9 加几的加法。
2. 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等直观操作活动,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 逐步养成寻求原理的学习习惯。
数学创新课堂教学重点: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9 加几的进位加法和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9 加几的加法。
2. 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等直观操作活动,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9+几”计算中的进位算理,并掌握算法。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认识左右手在数学王国中,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正在进行激烈的爬山比赛因为小头爸爸的算式简单,大头儿子的算式难,这个游戏不太公平,引导孩子帮助大头儿子解决9加几的难题引入课题。
10加几的算式是我们学过的旧知识,今天学习新知识还会用到它。
(二)新授过程1、根据大头儿子这边的算式先编一个数学情境吗?(请两个学生先说一说,再请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师:看来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其实,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就像沙滩上的贝壳一样多。
看!在孩子们的启发下,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也举了一个例子。
师:谁能说一下数学情境并说一下如果用小棒该怎么摆。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有几瓶牛奶》这一单元主要围绕数数和计数展开,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操作,培养他们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数字0~5,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掌握数的排列顺序,能够用手指和物品进行数的表示。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数学,对数的认识基本为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用生动形象的教具和生活中的实例,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字。
同时,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需要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数字0~5,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2.培养学生用手指和物品进行数的表示。
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数字0~5,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掌握数的排列顺序。
2.教学难点:用手指和物品进行数的表示。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数字。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
3.直观教学法:使用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数字。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数字卡片、牛奶瓶模型、手指模型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手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排牛奶瓶模型,让学生数一数有几瓶牛奶。
引导学生发现有的牛奶瓶是满的,有的牛奶瓶是空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数字0~5的卡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数字的名字。
然后,教师用手指展示数字的排列顺序,让学生模仿。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用手指和物品进行数字的表示。
例如,学生可以用手指表示数字0~5,也可以用物品如小球、玩具等表示数字。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对数字的认识。
例如,数字接龙游戏、数字拼图游戏等。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数字之间的规律,如数字的顺序、大小关系等。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3课《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第3课《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解决问题,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尊重学生独立思考,促进提出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3.掌握9加几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重点】9加几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学习流程】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这节课来学习进位加法,首先来学习9加几的进位加法。
首先看下面的练习你会做吗?圈一圈,填一填你是怎么想的?先圈出10只,也就是1个10,剩下几只,就是十加几等于10几。
(伴随学生回答,动画出示答案。
)设计意图:为凑十法的学习做个铺垫。
二、学程第一学程学习任务:主问题1.一共有几瓶牛奶?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自学课本第79页情境图,完成下列问题。
1.这里一共有几盒牛奶?每盒各有多少瓶?2.用小棒来摆一摆,说一说。
第二步:互学要求同桌交流,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第三步:展学要求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晰。
2.认真倾听,积极补充质疑。
设计意图: 从比较简单的数一数解决问题入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第二学程学习任务:主问题2.做一做,说一说。
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用计数器表示10、11、12、13、14。
自己用计数器拨一拨,看你能用计数器来表示这个数量关系吗?第二步:互学要求小组交流,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小组讨论:10个一是一个( )第三步:展学要求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晰。
2.认真倾听,积极补充质疑。
设计意图:用计数器,让学生体会九和一凑成十,学习凑十法,在游戏中掌握新知,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第三学程学习任务:主问题3.圈一圈,算一算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先圈出9个,再圈出3个。
前面我们计算的9+5你知道是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的吗?第二步:互学要求小组交流,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小组讨论:9加3如何算,6加9如何算。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有几瓶牛奶》教案(word版)
有几瓶牛奶(9加几)。
(教材第79~80页)1. 在观察和操作的基础上,理解“凑十法”,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 在说、摆、放的活动中,理解进位的道理,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重点: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地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课件,小棒20根,水果图片等。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0+1= 10+2= 10+3= 10+4= 10+5=10+6= 10+7= 10+8= 10+9=设计意图:在带着学生走向新知之前,再现与新知有关的原认知,复习10加几的知识,为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作铺垫。
1. 创设情境。
(1)师:今天智慧老爷爷家可热闹了,什么事儿呢?原来今天是智慧老爷爷的生日,很多小朋友都来为智慧老爷爷庆祝生日。
瞧,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笑笑也来了,他们给智慧老爷爷送来了牛奶。
看一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板书课题)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几瓶牛奶?列出算式9+5。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叙述,只要能表达出图意就行。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逐步渗透应用题的基本结构,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师:该怎样计算呢?先说给同桌听一听,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还可以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小组内同学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汇报。
学生中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①1、2、3、…、12、13、14依次数。
②从9数到14。
③9和5合起来是14。
④14可以分成9和5。
⑤先捡一瓶放进箱子里,再想10+4=14。
(3)得出最佳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会动脑筋,想了这么多的好办法,那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呢?为什么?师:几种方法都很好,不过依次数比较麻烦,9和5合起来是多少一下子很难想出来,先看纸箱本来可以装几瓶,这时还是要先把它变成10瓶,再来想10加几,这样比较简单。
(演示“凑十”的过程)为什么要拿1瓶放进纸箱里呢?我们可以把这种想法用思维图表示出来,把5分解成1和4,1和9合起来是10,再想10+4=14。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有几瓶牛奶》教案及板书设计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有几瓶牛奶》教案及板书设计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有几瓶牛奶》教案及板书设计第七单元、课题第三节有几瓶牛奶总课时第课时教学内容有几瓶牛奶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掌握9+?的进位加法是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凑十法的意义是难点。
教学方法:实物演示法、操作法。
、课前准备:计数器、小棒。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出示宠物小精灵皮卡丘)你们认识它吗?喜不喜欢皮卡丘?今天皮卡丘就来到了我们的课上和我们一起学习。
2.游戏(1)下面皮卡丘请我们同桌的小朋友先来做个凑十的拍手游戏:你拍1,我拍9,我们都是好朋友。
你拍2,我拍8,团结起来力量大。
你拍3,我拍7,我们从小爱学习。
你拍4,我拍6,说话老实不吹牛。
你拍5,我拍5,两数凑十不马虎。
(2)提问:师:看到7。
生:想到3。
师:看到1。
生:想到9。
师:看到4。
生:想到6。
二、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1、谈话引入:出示“有几瓶牛奶“图师:小猴子不知道两个箱子里有几瓶牛奶,请同学们帮忙算一算。
2、探究算法(1)四人小组,学习研究(教师巡视)(2)小组汇报:a.小明:我是用小棒数出来的,1,2,3……14,一共14瓶。
b.小东:我用的是加法,9+5,把9凑成10。
先从5瓶里拿出1瓶,和9瓶放在一起,是10瓶,10+4=149 + 5=1 4教师板书:9+ 5=141410c.小华:我也用加法,9+5,把5凑成10。
从9里拿出5,和5 放在一起是10瓶,10+4=149 + 5 =4 5把9分成4和5教师板书:9+5=144510d.小娟:我和大家的方法都不一样,是用计数器算出来的,先拨9个,再拨1个,是一个十,把个位上的10个拨去,在十位上拨上1,再在个位上拨上4个,是14个。
3、新课小结: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说一说,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去计算。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有几瓶牛奶》精品教案
第3课时有几瓶牛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究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的直观操作活动,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在具体的计算中,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探究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理解图意。
二、探索新知1、一共有多少瓶牛奶?(1)独立列式,探索计算方法。
看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一共有多少瓶牛奶?)你能列式解决吗?(列式:9 + 5 =14)(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全班交流,呈现学生的不同算法。
用小棒摆一摆,同桌说一说,再汇报交流。
①10、11、12、13、14②9 + 1 =10,10 + 4 =14③5 + 5 =10,10 + 4 =142、做一做,说一说。
通过拨计数器说一说,借助对“10个一是1个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进位的道理。
学生动手拨计数器。
3、圈一圈、算一算。
打算怎样圈?学生独立在书中完成。
先说一说图意,再独立完成计算。
三、巩固练习完成p80第1小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本课总结说说这节课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五、布置作业。
学习小提示: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明白什么道理?时间就像日历一样,撕掉一张就不会再回来。
要明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
要学会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现在启航,展开你自信和智慧的双翼,乘风踏浪,在知识的海洋里去收获无限风光吧!。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说课稿设计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是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
这个单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初步理解数量的概念,学会用数词表示物体的数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说教材《有几瓶牛奶》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属于“数的认识”这一章节。
教材通过展示不同数量的牛奶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数数,从而让学生掌握数数的顺序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说学情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他们对数量的概念还很模糊,但是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数量的概念,学会用数词表示物体的数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数数,培养数感,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数量的概念,学会用数词表示物体的数量。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数数,培养数感,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将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教学法和操作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瓶牛奶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牛奶瓶的数量。
然后,逐渐增加牛奶瓶的数量,让学生继续观察并说出数量。
2. 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每组有一组牛奶瓶的图片,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和数数,说出牛奶瓶的数量。
3. 总结规律引导学生总结数数的规律,学会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数数,并能够用数词表示物体的数量。
4. 应用拓展通过展示不同数量的牛奶瓶的图片,让学生进行数数和说出数量的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几瓶牛奶(9加几)。
(教材第79~80页)
1. 在观察和操作的基础上,理解“凑十法”,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 在说、摆、放的活动中,理解进位的道理,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重点: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地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课件,小棒20根,水果图片等。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设计意图:在带着学生走向新知之前,再现与新知有关的原认知,复习10加几的知识,为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作铺垫。
1. 创设情境。
(1)师:今天智慧老爷爷家可热闹了,什么事儿呢?原来今天是智慧老爷爷的生日,很多小朋友都来为智慧老爷爷庆祝生日。
瞧,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笑笑也来了,他们给智慧老爷爷送来了牛奶。
看一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板书课题)
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几瓶牛奶?列出算式9+5。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叙述,只要能表达出图意就行。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逐步渗透应用题的基本结构,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师:该怎样计算呢?先说给同桌听一听,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还可以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小组内同学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汇报。
学生中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①1、2、3、…、12、13、14依次数。
②从9数到14。
③9和5合起来是14。
④14可以分成9和5。
⑤先捡一瓶放进箱子里,再想10+4=14。
(3)得出最佳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会动脑筋,想了这么多的好办法,那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呢?为什么?
师:几种方法都很好,不过依次数比较麻烦,9和5合起来是多少一下子很难想出来,先看纸箱本来可以装几瓶,这时还是要先把它变成10瓶,再来想10加几,这样比较简单。
(演示“凑十”的过程)为什么要拿1瓶放进纸箱里呢?
我们可以把这种想法用思维图表示出来,把5分解成1和4,1和9合起来是10,再想
10+4=14。
板书:
我们的想法在思维图上一目了然。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感觉到在多种算法中,“凑十法”最简便。
2. 探究算法。
(1)笑笑送完牛奶回到家,妈妈给她买来了9个苹果和4个梨,一共有几个水果?应该怎样列式?(生:9+4)
(2)师:怎样计算9+4呢?请同学们利用你手中的小棒来摆一摆、算一算,互相说一说。
指导学生操作。
学生汇报“9+4”的计算方法。
3. 试一试:7+9=
设计意图:由于每个学生家庭环境、智力水平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每个学生就可能采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要允许差异的存在。
看黑板,齐读算式。
问:算式有什么特点?第一个加数是几?我们叫它9加几。
师:我们是怎样算9加几的呢?都是把9加几变成10加几来算的。
(用箭头将算式和10加几连起来)
边画边说顺口溜: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算得数。
学生齐说后同桌拍手说顺口溜。
9 加几
A类
1. 算一算,把得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9+8= 9+1= 9+3= 9+5= 9+7= 9+6= 9+4= 9+2=
(考查知识点:理解“凑十法”,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力要求: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
)
2. 圈一圈,算一算。
9+6=
(考查知识点:在观察和操作的基础上,理解“凑十法”;能力要求:能正确理解“凑十法”。
)
B类
完成下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考查知识点:在观察的基础上,理解“凑十法”,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力要求:能准确迅速地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1.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2.
9+6=15
B类:
教材习题
教材第80页“练一练”:
1. (圈一圈略)11 18 13
2. 9+8=17或8+9=17 4+9=13或9+4=13
3. 9+2=11 9+7=16 9+6=15 9+8=17
2+9=11 7+9=16 6+9=15 8+9=17
我发现了第一节台阶左右两边的式子中加数交换了一下位置,得数不变。
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台阶也是左右两边的式子中加数交换了位置,得数不变。
4. 15 17
5. 9 3 12 9+3=12或3+9=12
7 9 16 7+9=16或9+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