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习题讲评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测评(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臭氧层是大气层中臭氧浓度最高的区域,主要位于距离地面约22—27千米的高空,它能有效吸收紫外线,保护人类健康。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1~3题。
1.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高层大气2.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 )A.位于地球大气的最外层B.极光现象出现在该层C.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D.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3.影响大气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B.地面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C.高山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D.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1题,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平流层,能够吸收紫外线,导致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第2题,对流层位于地球大气的最底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极光出现在电离层,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中。
第3题,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距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故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
2.C3.D甲图为南昌附近的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乙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
据此完成4~5题。
4.乙图中( )A.①能量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C.③只出现在夜晚,起保温作用D.④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5.照片拍摄季节,南昌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
照片拍摄的时间以及这样做的目的分别是( )A.7—8月,削弱①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B.10—11月,阻挡②以防止夜间温度过低C.12月至次年1月,增加③以提高土壤的温度D.6—7月,增强④以降低白天大气的温度4题,由乙图可判断出,①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很少;②表示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③表示大气逆辐射,白天和夜晚都存在;④表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是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一、大气的组成 1.干洁空气(1)________: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2)________:含量最多,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3)________⎩⎪⎨⎪⎧绿色植物进行 的基本原料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4)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 ,使大气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 具有保护作用2.水汽和杂质(1)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同时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
(2)大气中的杂质作为________,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判断】(1)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使大气中臭氧减少。
( )(2)城市大气中的固体杂质较多,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降水通常比农村多。
( ) 【易错辨析】 二氧化碳也是植物呼吸作用的基本原料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呼吸作用需要的是氧气,放出的是二氧化碳。
生物体内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水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称为呼吸作用。
【知识链接1】 (1)雾霾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2)降水的条件 ⎩⎪⎨⎪⎧①充足的水汽②有凝结核③空气抬升 遇冷凝结(3)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运动状况及密度。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2气压带和风带第3课时教案新人教必修1
理由
教学重点、难点
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材,教辅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时间
1.课前3分钟
核对答案
巡视各小组核对答案情况,督促学生画出有问题的题目
核对答案
小组统一答案,提高课堂效率
B层次(提高)练习册P42例题
2分钟
7.
板
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二、季风
8.
课
后
反 思
本节课继续强化学生气压带和风带图的画法,同时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来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分析实际问题
2.2气压带和风带
课题
2.2气压带和风带
课时
3
课型
习题
教学
重点
1、气压带风带图
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依据:课程标准,高考学考考纲
教学
难点
季风的形成和影响
依据: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弱
学习
目标
知识目标:
1、牢记气压带风带图及其移动规律
2、牢记季风的成因、风向及影响
能力目标:
1、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判断季节
3分钟
2.承 接
结 果
1.知识检测
1各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
2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3季风的风向、特点
2.答案研讨
针对黑板有问题的题目进行研讨
3、重点题型讲解
教师提问
巡视各小组解决问题的情况,并适当进行点拨
在学生讲解,评价完成后,进行适当总结;
观察班级同学对此类问题的理解情况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学案(有全部节)人教版必修1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考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辐射能是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部分被大气吸收和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地面又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将热量传给大气。
2.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
3.从大气的受热过程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而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4.“太阳暖大地”(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作用形式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波长段实例吸收臭氧(平流层)紫外线南极臭氧层空洞,吸收紫外线少水汽、CO2(对流层)红外线反射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各种波长同样被反射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散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颗粒较大的尘埃、雾粒、小水滴各种波长同样被散射阴天的天空,呈灰白色(2)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太阳高度角、日照时间及大气透明度(受地形、天气状况等影响)。
5.“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的的同时向外辐射能量,地面辐射是一种长波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层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6.“大气返大地”大气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大部分向下把热量还给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
补偿了地面辐射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考点2.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差异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2.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3.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
3.常见的热力环流(1)海陆风:白天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面高,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海洋上因气温较低,形成高气压,下层空气由海洋流向陆地,形成海风(如下图a);夜间与白天大气的热力作用相反形成陆风 (如下图b)。
(2)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增热强烈,暖空气沿坡上升,形成谷风(如下图a)。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第一篇: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第2课时冷热不匀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哪里?生太阳辐射。
师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又来自哪里?生地面辐射。
师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同吗?生不同。
师高低纬度间大气获得的热量相同吗?生不同。
师热胀冷缩是大气十分显著的物理特性,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的大气存在着热量和温度的差异,必然引起大气的运动。
因此各地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大气运动能输送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引起各种天气变化。
(板书)二、热力环流推进新课师下面我们分组做一个实验。
(活动)P32活动2 实验用品的准备: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 cm,宽30 cm,高40 cm左右),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投影)活动步骤:(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
(2)用平整的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
(3)在塑料薄膜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
(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同时投影)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
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引导学生根据此实验过程进行总结,从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生香的烟雾先下沉,从装冰块的盆向装有热水的盆飘动,然后在装有热水的盆向上升起,最后飘向装冰块的盆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
结论是:地面冷热不均带来空气环流。
师非常好。
请大家看投影(引导学生分析,完成热力环流形成的简图)(投影)用心爱心专心生(1)如果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上空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2)同时,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1.2 大气的水平运动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
第2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学习目标定位,1.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
2.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对风向和风速的影响。
3.能够利用气压分布图及有关条件判断近地面及高空的风向及风速。
知识体系导引,1.风形成的过程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做水平运动⇒风2.风形成的原因(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根本原因:地面受热不均。
3.三种作用力(北半球)(1)A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其特征是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气压区指向低气压区。
(2)B是摩擦力,其作用是使风速减小,其特征是始终与风向相反。
(3)C是地转偏向力,其特征是始终与风向垂直。
4.力的作用效果(1)若只受A作用: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气压区指向低气压区。
(2)若只受A和C的作用,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这种现象在现实中出现在高空。
(3)当A、B、C三力共同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这种现象在现实中出现在近地面。
判断(1)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来越小。
(√)(3)高空的风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4)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气压梯度:指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学法指导]借助手势快速判断风向如下图所示,北半球用右手定则,南半球用左手定则,手心向着自己,四个手指头伸直的方向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大拇指伸直的方向代表地转偏向力的方向,食指偏向大拇指的方向就代表风向。
重点一大气的水平运动【探究活动】材料一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材料二下面是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风向及受力分析比较表。
风受力作用图示风向高空风受两力作用(F1、F2)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受三力作用(F1、F2、F3) 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123(2)影响风力大小的最根本因素是什么?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的是哪个力?该力与风向的关系是怎样的?(3)高空风风向和近地面风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有何不同?为什么?(4)在下图中分别画出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的风的形成过程,并分别分析受力状况和最终风向。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从容说课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教学中应强调三个方面:①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要注重通过“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制作或实践验证”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
既注重让学生理解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是最主要的成因,更强调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具备绘图说明其分布规律的能力。
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的季节移动规律。
②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主要阐述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下,尤其是像北半球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下,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原本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破坏,变成了块状分布,形成了冬夏不同的气压中心,北半球尤为明显。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我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教材以最典型的东亚气候为例说明了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以案例的形式,通过三种气候类型即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三个案例分析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
本节难点较多,如:在30°纬度的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等,应利用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
气压带和风带资源准备、教师活动、预计时间学生活动、预计时间设计意图(准备:2人一组,可以互相商量,提问一人另一人可以补充)1、复习引入:提问: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过程是什么?(学生回答时随手做副板书画图)资源准备:书和PPT,提问加回答共约4分钟回忆并回答: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约2-3分钟)以“热力环流”作为后面进入新课进行思考的铺垫。
2、过渡:“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而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是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环流”,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我们把“大气环流”的概念画在书上。
书P33资源准备:书,过渡加学生活动共约3分钟按要求把“大气环流”的概念画在书上。
(约2分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大气环流”的概念3、进入新课全球的大气到底是怎样运动的呢?让我们假设第一个条件:(1)假定地表均匀(无海陆差异等)、不考虑地球自转偏向力和公转、只考虑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受热不均的理想状态,根据热力环流原理,让学生在学案上绘赤道和两极地区的受热状况和大气运动。
找2组同学在黑板上完成理想状态下地球大气的单圈环流图。
(一组画赤道和两极地区的受热状况和大气垂直运动,另一组同学画高空和近地面的大气水平运动)(2)能推导回答出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3)教师用PPT总结演示第一种假设“单圈环流”资源准备:书和PPT、学案,提问加回答共约6分钟(1)所有学生回忆热力环流原理并画赤道和两极地区的受热状况和大气垂直运动图。
(2)2组同学在黑板上完成理想状态下地球大气的单圈环流图。
(边画边商量约4分钟)以热力环流引出理想状态下地球大气的单圈环流。
为下一步三圈环流思考做铺垫4、理想现实化一:第二个条件附加地球自转偏向力,铺垫低纬近地面和高空风向的差异的比较,推导地球大气三圈环流,并以平面简图的形式按顺序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
梳理气压高低与气流升降的关系,并判断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冷热干湿性质。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________。
2.直接热源:______________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3.受热过程【判断】(1)地面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 )(2)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 )【知识链接1】太阳能的优点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
它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为人类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形态,使社会及人类进入一个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时代。
【知识拓展】(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随纬度变化的规律纬度位置越低,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得越少,太阳辐射作用越强;纬度位置越高,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越多,太阳辐射作用越弱。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解释地理现象①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
理由: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②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理由:云层把一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到宇宙空间,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③朝霞和夕阳多为黄红色。
理由:波长较短的蓝、紫光被散射,波长较长的红光、黄光穿透大气层照射到地面。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大气长波辐射: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强烈吸收______长波辐射而增温,产生大气________辐射。
2.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射向________的部分。
3.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把________传给地面,补偿了________损失的热量。
[特别提醒] 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大气中的一些成分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判断】(1)水汽和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长波辐射。
( )(2)白天没有大气逆辐射。
( )【易错辨析1】大气逆辐射只存在于夜晚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3.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4.学生通过本章节学习所培养的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题与填空题:设计一份包括大气层结构、大气运动原理、气候与天气等方面的选择题和填空题,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以检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球的运动、地理环境等,但在大气科学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因此,在教学中需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大气组成、大气层结构等概念的理解程度,注重基础知识点的巩固和拓展。
2.学生在分析大气现象、气候成因等方面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运用地理原理进行问题分析。
2.分析论述题:针对本章节的重难点,如大气污染防治、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布置一道分析论述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如观测天气现象、制作简易气象站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科学的魅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小组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分组研究大气科学相关问题,如“大气层对航空飞行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与缓解措施”等,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课堂分享。
2.读图题:提供气象图表、卫星云图等,让学生分析大气现象,提高读图、用图能力。
3.综合分析题:结合时事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将带领学生回顾本章节的主要内容,梳理知识结构,强化重点、难点,并强调以下方面:
1.大气层结构及各层大气特征。
4.学习气候的形成与变化原因,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气候资料,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教版高一地理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全套教案
目录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2)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2)第一课时 (3)第二课时 (11)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18)第一课时 (19)第二课时 (27)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39)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50)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3.使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
4.使学生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
5.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二、过程和方法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要会运用简单的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判断风向。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3.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难点】12【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设计】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海平面气压场分布挂图、板图、纸箭头【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物质的和运动的,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一(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已初步掌握。
了解到大气环流能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今天这节课就来一起研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板书)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推进(新知识传授)[教师精讲](投影)世界气候分布图师:请大家在图上标出全部的风带和气压带生:(一学生指投影回答,其他学生在事先发下的空白图上填图)(在绘图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师:我们在描述气候特征的时候,要把气候的两个最重要的要素——气温和降水的情况描述清楚。
在某一种气压带或风带的控制下,其天气状况单一,其气候特征可用“全年怎么样”来描述。
在某两种气压带或风带的交替控制下,其天气状况复杂,其气候特征可用“夏季怎么样、冬季怎么样”来描述。
(板书)(一)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即南北纬10°之间的广大地区,气温会有这么样的特征?生:受太阳辐射强,终年高温。
师:赤道地区受哪一个环流控制?生:受单一的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师: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地区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生:盛行上升气流。
师:多什么样的天气?生:多对流雨。
师:那么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地区的气候特征怎么描述?生: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形成了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
师:很好,这种气候就是热带雨林气候。
(投影)伊基托斯——热带雨林气候的降水和气温直方图师:读出热带雨林气候的降水和气温值。
生:全年皆夏,年平均气温在26 ℃左右,年降水量大都在2000 mm以上。
师: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区呢?生:赤道及其南北两侧的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等地。
(动画演示)热带雨林气候的世界分布(学生再跟随演示指认)师: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只受单一的环流控制?生:(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的大陆中西部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
高中地理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教案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转换。
大气的热力状况是大气能量的反映。
它受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
发生在大气里的各种现象都是以大气热力状况为基础,因此,大气受热过程是学习大气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天气系统和气候等内容的基础。
由此可见,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尤其是启下的作用。
本课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由此可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辐射及能量转换是发生在大气里的各种现象过程的根本原因,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温室效应,进一步掌握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2、学会运用大气热力基本原理,解释自己身边的自然现象。
3、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
4、知道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会导致全球变暖,危及人类生存,从而增强学生的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本课时的内容是通过一个目和一个活动来完成的。
大气的受热过程阐述的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温室效应”两方面。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在吸收、反射等。
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这是地面增温的主要能量来源。
地面被加热以后,又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
而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很强,可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能量截留于大气层中,大气吸热升温后形成的大气辐射中,大部分能量返回地面形成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形成大气的温室效应。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上就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太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学习这一部分知识要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三者的概念来源、性质,理解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教材运用“活动”,让学生分析对比月球与地球的昼夜温度变化,通过问题探究,学以致用,进一步加深大气温室效应的理解,启发学生思维进一步发展。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课时内容短小精练.但图表丰富。
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是本课时的最重要任务。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4全球气候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教材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的教学要使学生明白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气候变暖是第一部分内容的核心。
人为因素在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作用,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但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自然规律,人为因素在其中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因此,要正确地分析人类在气候变暖过程中所能起的作用,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作用,首先应该从宏观背景上了解气候变化大的规律,从而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规范我们自己的行为。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的重点在“影响”上,而有些影响可能尚未发生,是预测性的。
教材中主要讲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可能影响:沿海低地可能被淹、不同地区的农作物产量可能有减有增、自然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可能会增强、水资源的不稳定和供需矛盾可能会增加。
“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类应该积极地去适应它,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采取应对措施。
人类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生产活动中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而施加的,因此,教学要从如何减少温室气体这个主题围绕着起来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
(2)举例说明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2.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2)从各温度带代表性气候变化中发现问题,并寻找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与对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观念。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2. 历史时期和近代时期气候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验收学习目标
20分钟
4.
总
结
提升
总结本课知识体系
教师鼓励学生总结本课内容,必要时补充
回忆、
背诵、
同桌间互背互查
培养学生总结当堂内容的能力
3分钟
5.
目标
检测
完成当堂检测习题
教师分发当堂检测题
学生动笔完成当堂检测习题
检测本课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5分钟
6布置下节课
自主
学习
任务
阅读教材
完成练习题,错题分类
理由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具
多媒体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时间
1.课前3分钟
预习作业
教师指导课代表领读
阅读并划出相应的知识点
让学生熟悉教材内容
3分钟
2.承接
结果
展示提纲
提出疑惑
1教师解读当堂学习目标2教师依据布置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提问,检测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3、带领学生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1锻炼学生解读当堂学习目标2学生回答问题
3、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展示、评价
验收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并加强记忆
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
10分钟
3.
做
议
讲评
跟进典型例题1
典型例题2
典型例题3
典型例题4
大屏幕展示问题,观察学生的作答情况,最后补充
全体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提升习题,小组讨论,小组展示,讨论,达成共识
行星地球
课题
复习课:地球上的大气
课时
1
课型
习题讲评
教学
重点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气压带和风带
依据:课程标准
教学
难点
热力环流
依据:课程标准,学生分析问题的较弱
学习
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像得出结论和方法
2、学生总结解题的方法并运用方法实际操作习题
能力目标:
学生分类习题,找到每类习题技巧
将不会的问题写在小考本上
2分钟
7.
板
书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热力环流
二、气压带和风带
8.
课
后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