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议题分析与全纳教育政策-排除权利共16页

合集下载

全纳教育认识的几点批判性审视

全纳教育认识的几点批判性审视
王 玲
2 1 0 0 3 8 )
( 南京特 殊教育 师 范学 院 江 苏南京
[ 摘
要] 全纳教育是否需要 本土化 , 在中国特殊教 育理论界 有所议论。这些议论是 否合理 , 需要 厘清一 些基
本概念 , 即需要 对全 纳教育的理念 与理论、 普遍性和本土性、 世界性 问题 和本土化 问题等做 出清晰 而实事 求是 的梳 理

大 陆特 殊教育 领域 的学者 在 引介西 方相关 理论 和探索 中国特殊教 育如 何发展 方 面也取 得 了一 系列 成 果 。 目前 业 已 出现 了有 关 全 纳教 育 本 土 化 的 呼
读理论 就是 中国特 殊教 育工 作者结 合 西方特 殊教 育
的理 念 与 做 法 , 是 在 本 土 实 践 过 程 中 创 造 出 的理
来, 针对 全纳 教育 这一全 新 的理念 , 各 国学者都 进行 了积极 探索 和研 究 。尤 其 是 在西 方 学 术 界 , 关 于究
竟 什 么是 全 纳教 育 , 要不 要推 行全 纳教 育 , 以及 如何
推 行等 问题 展开 了激烈 的讨论 ¨ 。
教育 理论应 该在 随班 就读模 式 的基 础 上走 向与全 纳
c e s s a n d q u a l i t y ) ” 。会 上通 过 了两 份 重要 文 件 : 《 萨
拉 曼卡宣 言 : 关 于特 殊 需 要 教 育 的原 则 、 方 针 和 实 践》 ( 以下简称 《 宣 言》 ) 和《 特 殊 需 要 教 育 行 动 纲
领》 ( 以下简称《 行动纲领》 ) 。该会议的召开在特殊 教 育发 展史 上具有 里 程 碑 的意义 , 标 志着 世 界 性全 纳教育 ( i n c l u s i v e e d u c a t i o n ) 实 践 的 开 始 。二 十 年

全纳视角下的教育公平——对UNESCO《2020年全球教育监测报告》的分析与展望

全纳视角下的教育公平——对UNESCO《2020年全球教育监测报告》的分析与展望

全纳视角下的教育公平——对UNESCO《2020年全球教育监测报告》的分析与展望全纳视角下的教育公平——对UNESCO《2020年全球教育监测报告》的分析与展望202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了《2020年全球教育监测报告》,该报告旨在评估全球教育领域的进展情况,并提出改善教育公平的建议。

本文将从全纳视角出发,对该报告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教育公平的发展趋势。

全纳教育是指不论贫富、种族、性别、残疾或少数民族身份,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无障碍的教育环境中获得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对全纳视角下的教育公平进行研究与探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全球教育不平等问题。

首先,根据报告显示,教育公平在全球范围内存在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已经取得了许多取得了取得可喜进展。

然而,仍有很多挑战需要克服。

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教育机会和资源的不均衡问题依然严重。

其次,报告指出,性别差距是全球教育不平等的一大重要因素。

尽管女性在教育领域的进步显著,但在某些地区,特别是冲突地区和农村地区,仍有大量女性无法接受正规教育。

政府和教育机构应加强对女性教育的支持,消除性别差距,提升教育公平水平。

另外,在残疾人群体方面,报告指出,仍有很多残疾人没有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

缺乏无障碍设施、专业教育师资力量短缺等问题是导致这种不平等的主要原因。

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残疾人教育的投资和关注,提高残疾人群体的教育参与度和质量。

此外,报告中还提到了少数民族和贫困家庭的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

在很多国家,少数民族面临着文化差异造成的教育障碍,贫困家庭由于经济原因无法提供适当的教育资源。

政府和教育机构需要加大对这些群体的教育投入,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

展望未来,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促进更加全纳的教育体系。

首先,政府和教育机构应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提供良好的教育设施和优质的教育资源。

其次,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质量和素养,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平等的教育。

全纳教育

全纳教育

“全纳教育”的理念、意义和实施措施 2007年11月07日09:22 浙江在线“全纳教育”是一个舶来语,是指没有排斥,没有歧视,也没有分类的教育理念。

从最初提出时关注残疾人开始,到目前,全纳教育已经大大超出了其本身的意义,它的内涵延伸至各类需要被关怀的人群——“它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

2007国际教育创新论坛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将“全纳教育”研讨会带到了杭州,把国际上最前沿的全纳教育理念带进了我们的视野。

相当于中国的“有教无类”有调查显示,越来越多家庭背景较好的孩子集中在教学质量较高的学校;在重点大学的校园里,相对城市学生而言,农家子弟的身影越来越少……这种种现象都在说明一些问题:起点不公平,机会不平等。

“全纳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旨在真正实现教育起点的公平,体现中国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袁益民先生说,全纳教育,并不是指某些类别的学生,也不仅仅讲到残疾学生、移民的孩子、穷人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弱势群体,讲的是所有人、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优质的教育,充分考虑到不同孩子的不同需求。

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成立了各种各样的全纳教育研究中心和一些全纳性的学校,这些学校无条件地、义务地、开放性地接纳各种各样的儿童,不管是来自农村,还是智力存在障碍,或是家境贫困,在受教育方面都履行同等的义务和享有同等的权利。

让特殊孩子回归主流学校普通孩子在普通学校,特殊孩子在特殊学校,一般国家都有这样的教育的双轨现象,与会专家表示,全纳教育的一个愿景就是希望把特殊孩子拉到主流学校中,才是更重要的。

这就需要主流学校必须敞开大门,特殊需求的孩子才能和正常孩子在活动中打成一片。

所以我们不但要改变特殊学校,更要改变主流学校。

专家们表示,有的孩子有自闭症,有的拼写困难,有的多动,有的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类似这样的特殊需求其实是量很大,面很广的。

全纳教育问题

全纳教育问题

一、全纳教育定义全纳教育的含义(柳树森.全纳教育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1).)全纳教育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6月7日一10日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的核心思想。

全纳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教育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而无论这些儿童处于何种身体、智力、情感、语言及其他状况。

每一所普通教育学校必须接收服务区域内的所有儿童入学,并为这些儿童都能享受到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保证质量的教育提供条件。

关于全纳教育的定义,目前尚无定论,首次提出全纳教育的《萨拉曼卡宣言》也没有作出明确界定,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以下几种:苏珊和威廉姆斯(sMsan 8L w汕am,1996)认为,全纳教育是指在普通学校和普通班内教育所有学生。

也就是说,无论残疾儿童有何种残疾,也无论他们的残疾程度如何.他们都应该与他们的同伴一起接受适宜的、有效的教育。

他们强调,全纳教育并不单纯针对残疾儿童,应是所有儿童。

因此,全纳教育不仅仅指残疾儿童一体化于普通学校之中.更强调普通学校不仅要接纳所有儿童,还应真正做到使他们后于且成为达所学校中的一员,从而积极地参与学习与生活。

要真正做到这点,就不仅需要得到特殊教育专业人员的支持及协作,而且要得到同伴、家长和学校整个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的支持与帮助,以满足儿童各方面的需要。

因此可以说,全纳教育虽然是由某一个学校或菜一个班级来实施,但它的成功又不仅仅取决于整个教育系统的努力和支持(staZnback,1990)。

英国着名全纳教育专家托尼·布思(TonyBooth)将全纳教育描述为加强学生参与的一种过程,主张要促进学生参与就近地区的文化、课程、社区的活动并减少学生被排斥的过程,认为全纳教育不是仅针对待殊教育需耍的儿童,应是指所有儿童。

托尼·布思对全纳教育的界定中,全纳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促进儿童参与主流学校和社区的文化和课程;减少儿童遭到主流学校和社区的排斥。

中国教育批判研究

中国教育批判研究

中国教育批判研究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中国教育的度不断提高。

然而,中国教育在取得显著成就的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本文旨在批判性地分析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发展建议。

中国教育体系在不断改革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模式。

然而,在教育管理和教师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地区教育水平滞后。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仍需加强。

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尽管中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教育公平缺失。

城乡、区域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学生发展受限。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为了深入了解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源,我们采用了文献综述、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主要从学术论文、政策文件、教育报告等方面收集资料,对中国教育的整体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

实地调查则深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的实际运行状况,以及教师和学生的真实需求。

案例分析则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个案,详细剖析其问题及成因。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以下主要结果和结论。

教育资源短缺和分配不均是中国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其教育水平。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和素质要求,完善教师培训和评价体系。

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国教育在取得显著成就的仍存在诸多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提出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等建议。

希望这些建议能够为改善中国教育的现状、促进教育公平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全纳教育:一种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对《全纳教育:未来之路》的思考

全纳教育:一种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对《全纳教育:未来之路》的思考

时, 全纳教育为社会和谐奠定基础。”1 3 1
l 效的学习条件。 全纳教育通过设法让学校及其他学习
目前 , 于全纳教 育 , 关 我们认 为有三个 比较有代 l 中心服务于其所在 社区的所 有学习者 , 而推进全 民教 表性 的定义 :1认 为全纳教育是一种持续的过程 , : () 即 育议程 , 其侧重 点尤其放在传 统上受排 斥 、 得不到教
育认为 :不管受教育 者的文 化或社会背景有 什么不 J 未来 趋势 ,对建设 和谐 世界将产生积极 而重 要的影
响。全纳教育强调通过公共政策 的制定和实施 , 重视 同, 能力存 在多大差异 , 应该 拥有平等 的学 习机会 I 都
和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机会 。之后 , 纳教育成 了国际 l 全 多样性 , 消除各种学 习障碍 , 以终身学习为依托 , 发展
体过程,旨在为成功的学习和社会全纳创造条件, l 消
全纳教育要求提供基本的社会服务和学习环境,
除任何形式对儿童的分割” ;另一种 观点认 为 ,全纳 I “ 为穷人 、 社会边 缘人群 、 少数 民族 、 女性 、 艾滋病 病毒
教育以社会 全纳为背景 ,是可持续的和合法化的 , { 同 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 、 原住 民和社会 隔离人群提 供有
《 萨拉曼卡宣言》第一次提出了全纳教育这个词
几方 。 个 面

I 的, 反映了全纳教育概念的与时俱进 。 和发展 这


全 纳教 育 : 一次 教 育 思 想 的 重 要创 新

全纳教育 是继 16 9 5年提 出终 身教 育和 19 9o年 { , 语 尽管没有对 “ 全纳教 育” 出明确 的界定 , 却对 给 但
学生和社 区的多样性 以及不 同的需求 、 能力 、 和 , 过几 十年的 经

全纳教育世界成人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

全纳教育世界成人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

全纳教育:世界成人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作者:刘潇阳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第12期[摘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六次国际成人教育大会正式将全纳教育思想引入成人教育领域,并根据成人教育的自身特点及全纳教育的相关理念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成人教育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基于全纳观的成人教育,集中体现了人权和平等。

通过推进全纳教育,可以进一步促进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发展,推动社会和人的发展。

[关键词] 全纳教育成人教育新议题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作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特殊教育领域内的“回归主流”教育运动。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正式确立了“全纳教育”这一概念。

进入21世纪,全纳教育虽然是从残疾人教育和特殊教育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但它已经逐步突破特殊教育领域的局限,进入普通教育领域,甚至是整个教育和社会领域,形成了一个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的全新教育理念。

一、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全纳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持续的教育手段和过程,旨在呼吁全民参与,以求人人获益,并通过合理的差异化教育手段实现真正的包容和公平。

但是,纵观全纳教育的发展历史,许多学者对这种教育理念的认识在某些方面还存有争论,根据其演变过程及社会背景,其理念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全纳教育与人权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成果,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也是社会发展中的动力之源。

作为公民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教育权正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全纳教育的核心是人权,即不应被排斥和歧视任何人。

[1] 从全纳教育的历史渊源来看,它最初是在特殊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被提出来的,主张将特殊教育关注的残疾儿童接纳到普通学校中去。

随后,这种教育思想逐渐超越了特殊教育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关注残疾儿童,而是面向任何人,无论其年龄、出身、民族、经济状况、宗教信仰等,都应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全纳教育的实践困惑及其反思

全纳教育的实践困惑及其反思

全纳教育的实践困惑及其反思分类号:G7601、问题的提出全纳教育以西方的自由、平等、多元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为基础,倡导“零拒绝”的原则,认为所有的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学校应该接纳所有的儿童,而不考虑其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语言的或其他任何条件,学校不能只为一部分普通儿童服务,而将另一部分儿童拒之门外。

所有的儿童都应在邻近学校内的高质量、年龄适合的班级平等地接受教育。

学校必须成为适应所有儿童多样学习需要的场所。

从以上表述不难看出全纳教育的出发点与基本理念是好的,它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目的是为了实现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教育民主化。

由于全纳教育崇高的理想与价值追求,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全纳教育已成了国际上最流行的教育词语,成了全球特殊教育领域内最热烈的议题,也成为许多国家特殊教育发展与制定相关教育政策的理论依据。

然而,与此同时,对于全纳教育的批判与质疑也从未停止过。

对于全纳教育的批判与质疑,主要是源于人们对全纳教育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的担忧。

例如,在实践中,全纳教育无法有效兼顾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之间不同的课程需要;普通班级里部分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无法充分满足等。

因此,Borthwick -Duffy ,Palmer 和Lane 认为全纳教育更多的是基于一种情感上和哲学上的思想,而不是对实践的考证。

Croll 和Moses 也指出全纳作为一种教育理想在道德上高高在上,但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却缺乏保障。

而我国也有研究者认为全纳教育与其说是一种美好的教育理想、价值追求;与其说是一种系统的教育理论或思潮,倒不如说是一种崇高的道德追求。

全纳教育的观点过于极端与理想化,极端平等主义的理想与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具体教育实践之间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

在肯定成绩与成就的同时,全纳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对全纳教育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有助于我们以理性的态度认识全纳教育,反思全纳教育,从而确定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特殊教育发展模式。

批判教育学的观点(二)2024

批判教育学的观点(二)2024

批判教育学的观点(二)引言概述:本文将继续探讨批判教育学的观点,通过对教育学领域中的多个重要议题展开讨论,以展示批判教育学派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批判性分析和反思。

正文:
1. 批判教育学对知识的批判
- 批判教育学质疑课本知识的权威性
- 批判教育学主张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 批判教育学提倡多元知识的传授和接受
2. 批判教育学对权威教育体系的批判
- 批判教育学质疑传统教育体系对权威的追求
- 批判教育学呼吁建立平等和民主的教育体制
- 批判教育学关注教育体系中潜在的社会分化和不平等问题
3. 批判教育学对教育的社会作用的批判
- 批判教育学认为教育存在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宣传的风险
- 批判教育学试图揭示教育中隐藏的权力关系
- 批判教育学倡导教育的解放和解构
4. 批判教育学对教育评估和标准化测试的批判
- 批判教育学对标准化测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提出疑问
- 批判教育学关注评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偏见和歧视
- 批判教育学强调多元评估方式的重要性
5. 批判教育学对教育改革的批判
- 批判教育学质疑教育改革中的市场化和商业化倾向
- 批判教育学呼吁教育改革应重视个体和社会的整体发展
- 批判教育学强调教育改革不应仅关注表面问题,而应深入挖掘结构性问题
总结:通过对批判教育学的观点进行探讨,本文揭示了其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批判性分析和反思。

批判教育学主张对知识、权威教育体系、教育的社会作用、教育评估和标准化测试以及教育改革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改革。

尽管批判教育学的观点在教育领域引起了辩论,但其确实对教育领域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问题和挑战。

因此,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十分有价值。

批判教育学解读

批判教育学解读

批判教育学解读在教育领域中,批判教育学一直备受。

它不仅对教育现象进行深入剖析,还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指导。

本文将从批判教育学的定义、发展历程、理论和实践等方面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在当今教育中的意义。

批判教育学是一种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对教育的影响,并致力于推翻不公平、不平等的教育制度的教育学派。

它强调对教育现象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批判,揭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教育改革提供指导。

批判教育学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反思性和社会责任感,它致力于推动教育的公平和公正。

批判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引发了对教育问题的。

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推动了批判教育学的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不少学者如鲍尔斯和金蒂斯等对主流教育进行了严厉批评,强调教育与社会不平等的关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批判教育学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批判教育学的基本原则包括对教育公平、教育权利的,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它提倡将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相,以全面理解教育现象。

同时,批判教育学还提倡在教育中引入批判思维、独立思辨能力,以帮助学生认清社会现实,并积极参与社会变革。

在实践方面,批判教育学强调课程内容的改革,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不平等现象,认清各种权力关系。

同时,它还提倡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平等,以及学校与社区的紧密。

批判教育学还主张对教育制度进行全面反思和改革,以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

在当今教育中,批判教育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推动教育公平和公正。

批判教育学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指导,有助于解决教育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批判教育学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如教育制度的不公平、教师和学生缺乏意识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如提高教师的批判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

批判教育学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全纳教育思潮

全纳教育思潮

第四节 全纳教育思潮的作 用与影响
三、提供优质、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
全纳教育思潮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国际教育 发展的趋势,而且也指明了具体策略,即 我们的教育必须提供优质的、多样化和个 性化的服务。


目录
1
全纳教育思潮产生的背景
2
全纳教育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3
全纳教育思潮的基本理念和主要观点
第一节
全纳教育思潮产生的背景
种族问题 社会背景 妇女问题 残疾人问题
背 景
教育背景
第一节

全纳教育思潮产生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全纳教育思想的渊源与西方国家争取民主平等、维护人 权尊严等社会运动有深刻的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 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一股巨大潮流就是争取民主 平等和维护人权尊严。 具体表现为: 1 2 3

5、残疾人研究批判模式 残疾人研究批评模式经常是站在教育之外来对传统的 医学-------心理学模式造成的排除性影响进行公开的政 治上的反对。这些围绕在教育之外的全纳所发表的观点 具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了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第三节 全纳教育思潮的基本理 念和主要观点
一、全纳教育的定义 全纳教育是这样的一种持续的教育过 程,即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 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 满足不同需求。
第二节


全纳教育思潮的 兴起与发展
一、全纳教育的提出
1994年6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 曼卡召开“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发表了 《萨拉曼卡宣言》,从此就拉开了全纳教育的 序幕。时至今日,全纳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国 际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和一个新的研究 领域。
第二节

全纳教育理论分析

全纳教育理论分析

全纳教育理论分析作者:王佳音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02期摘要全纳教育是国际上新兴的一种教育思潮,其理论体系的建立与教育公平原则密不可分。

建立健全的全纳教育体系要求全纳教育的原则、实施和目标都实现教育公平原则,教育公平的理念也贯穿全纳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始终。

关键词全纳教育全纳教师教育公平中图分类号:G522 文献标识码:AAnalysis of Inclusive Education——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EquityAbstract Inclusive education is a newly-promote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trend. Establishing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inclusive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principle of education equity which i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educational policies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basic priciples,implementation and ultimate purpose of inclusive education.Key words inclusive education; inclusive teacher; education equity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是一种新兴的国际教育思潮,在不同的国家,学者们对“全纳”有着不同的诠释。

但无论是注重“处理多样化和差异”的Forest与Pearpoint,还是主张“增加参与减少排斥”的Potts,或是强调“社会组织与学校安排”的Clark 等,都始终围绕教育公平这一原则。

权利优先论批判的学理剖析

权利优先论批判的学理剖析

权利优先论批判的学理剖析作者:曹晟旻来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01期[摘要]在权利与善的优先性之争中,自由主义者与社群主义者的论战大致分为两个回合。

在此过程中,自由主义的权利优先论从道德形而上学转向政治自由主义,而社群主义者则将其间蕴含的个人主义观念和价值中立原则作为对象分别予以批判,同时反对以权利的普遍性来否定权利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这构成其驳斥权利优先于善的学理基础。

面对自由主义者与社群主义者之间的激烈争论,有必要指出破解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优先性,以揭示围绕权利与善何者优先论辩的实质与核心。

从本质上说,仅凭在先性、基础性或支配性都不能准确阐明何为优先性。

所谓优先性乃是指某种依存关系,这种优先性关系带有鲜明的辩证意味和交互特征,由此出发便可找到优先性确立的正确方式和有效路径。

[关键词]权利优先论;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善[中图分类号] D09;D09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4917(2024)01-0044-11对于自由主义者与社群主义者而言,如何理解权利与善的关系是他们存有的主要分歧之一。

作为自由主义的典型代表,羅尔斯不仅提出“权利优先于善”的基本命题,并对其加以系统论证,而这已获得绝大多数自由主义者的支持和赞成。

以桑德尔为代表的社群主义者却坚决反对,他们在驳斥权利优先论的同时,竭力主张“善优先于权利”。

“当代社群主义从亚里士多德那里找到了基点,同时基本接受了新自由主义者建构的‘正义’平台。

他们认为正义根植于一个社群,其基本纽带是对人类的善和社群的善的共同认知。

”[1]不管是自由主义者,还是社群主义者,双方均将正义奉为圭臬。

回顾权利与善的优先性之争,最终用意是要消除法律与道德之间的纠缠不清,在正义原则中替两者寻求安身立命之所,以期形塑兼具法治精神和美德伦理的现代社会。

在权利与善的优先性之争中,罗尔斯与桑德尔作为论战双方针锋相对、彼此纠缠,两者在辩论过程中不断调整策略并自我修正,从而形成两个回合的批判与回应。

批判教育学解读(一)2024

批判教育学解读(一)2024

批判教育学解读(一)引言概述: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教育现象的研究与解析具有重要意义。

批判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中的一个分支,旨在通过对教育现象进行批判性分析,揭示其中的问题与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对批判教育学进行解读,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剖析。

正文:一、批判教育学的定义与起源1. 批判教育学的定义2. 批判教育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3. 批判教育学的研究范畴与对象4. 批判教育学与其他教育学派别的对比分析5. 批判教育学的意义与价值二、批判教育学的理论基础1. 马克思主义对批判教育学的贡献2. 康德的批判哲学对批判教育学的影响3. 尼采的存在主义对批判教育学的启示4. 韦伯的权威理论与批判教育学的相关性5. 当代批判教育学理论的演进与发展三、批判教育学的核心观点1. 教育权力与教育的实质性问题2. 教育的社会化与个体化之间的矛盾与平衡3. 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其对教育目标的影响4. 教育机构与教育结构的批判性分析5. 教育制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研究四、批判教育学的实践与应用1. 批判教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价值2. 批判教育学的教育改革实践案例研究3. 批判教育学对教育政策制定与评估的影响4. 批判教育学与教育领导力的关系研究5. 批判教育学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创新与拓展五、批判教育学的批评与前景展望1. 批判教育学的学科定位存在的争议与批评2. 批判教育学研究的局限性与挑战分析3. 批判教育学发展的前景与趋势展望4. 批判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与交叉研究5. 批判教育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与重要研究领域总结:通过对批判教育学的解读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在教育学领域中的重要性与影响力。

批判教育学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研究的视角,能够揭示并解决教育现象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指导。

未来,批判教育学仍将继续发展壮大,并与其他学科进行广泛的合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批判的教育政策分析:教育政策研究的新视角

批判的教育政策分析:教育政策研究的新视角

批判的教育政策分析:教育政策研究的新视角
檀慧玲
【期刊名称】《当代教育与文化》
【年(卷),期】2015(000)006
【摘要】批判的教育政策分析是伴随着批判教育学的发展而产生的,它主张任何
教育政策研究都必须研究和分析隐含于显性模式中有关科学和社会本质的隐性假设,其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和揭示教育政策中可能隐含的对不平等的维护,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有选择地借鉴和采纳一种严肃而审慎的、批判的教育政策分析范式和取向,有利于教育政策研究首先在理论上克服传统教育政策分析模式的不足,同时在实践中更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和促进教育领域深化综合改革,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总页数】6页(P7-12)
【作者】檀慧玲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 100875【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
【相关文献】
1.跨世纪的思考:当前基础教育政策研究—“全国第二届教育政策分析高级研讨会[J], 黄忠敬
2.当前基础教育政策研究的热点问题探讨——“全国第二届教育政策分析高级研讨
会”综述 [J], 黄忠敬
3.加强职业教育政策研究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评《职业教育政策研究》 [J], 南海
4.教育政策研究:议论批判的视域 [J], 曾荣光
5.当前基础教育政策研究的热点问题探讨——“全国第二届教育政策分析高级研讨会”综述 [J], 黄忠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批判议题分析与全纳教育政策-排除权利PPT文档18页

批判议题分析与全纳教育政策-排除权利PPT文档18页
批判议题分析与全教育政策-排除权 利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福柯_主体性与权力批判_兼论批判教育学的批判理论_戎庭伟

福柯_主体性与权力批判_兼论批判教育学的批判理论_戎庭伟

2014年第5期(总第322期)GLOBAL EDUCATIONVol.43 No5,2014福柯、主体性与权力批判———兼论批判教育学的批判理论戎庭伟摘要批判教育学的权力批判,沦为一种再生产与抵制话语的强迫重复现象。

这种误区根源于他们试图从权力外部入手、寻求客观知识进行抵制的思路,没有正确识别当前教育权力的多元构成特点,以及权力与主体之间的共构关系。

福柯式微观权力分析发现,教育权力由国家、地方、教师、儿童等多元矛盾性主体偶然性构成,其目的在于生产儿童。

这些特征决定了有效的权力批判必须从权力关系内部入手、发挥批判者自身的觉悟意识,以自身主体性的分析为内容而展开。

关键词教育权力;批判教育学;主体性;再生产;抵制;福柯作者简介戎庭伟/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杭州310028)一、Fort/Da游戏与批判教育学的批判在《超越快乐原则》(1961)一书中,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讲了一个故事。

他的孙子在一岁半还不大会说话的时候发明了一个游戏:经常丢出去一些东西,然后开心地叫着;接着再将东西拉回来,也发出开心的叫声,表现出一种兴趣和满足。

例如他会拿着一个缠着线的木线轴,相当熟练地抓着线的一头,不断地扔过他小吊床的床沿,线轴扔进吊床里不见了,然后他发出有意义的“哦—嗬”声;接着再把线轴用线从吊床里拉出来,对线轴的出现发出“哒”的欢呼声。

因此,这是个消失和再现的完整游戏,弗洛伊德和男孩的母亲能够据此推测他前后是在说“Fort”和“Da”(德语中的“去”和“来”)。

弗洛伊德努力推测儿童游戏的动机。

他认为,这种消失和再现的游戏让儿童不会因母亲的走开而大惊小怪。

通过使手中的东西同样戏剧化地消失和再现,他把母亲离开这个痛苦的被动经验作为一种游戏来重复,而不管其令人不快的性质如何,他便身临其境地扮演了一个主动的角色。

“在从经验的被动性向游戏的主动性的转变过程中,这个孩子把降临到他头上的那件令人不快的事情用在游戏伙伴的身上,于是便在这个替身上为自己报了仇。

今年的对国家“教育权力”的宪法批判

今年的对国家“教育权力”的宪法批判

对国家“教育权力”的宪法批判王怡教育权力的兴起1949年时,中国有私立高校81所,占高校总数的39%.有私立中学2152所,占总数的42.4%.尽管现代国家的教育权力在清末以来有较大发展。

但从中还是能看出古典中国以私学传统为主的残留格局。

在西方,从中世纪产生的大学传统也是一种私学。

这一私学传统慢慢形成了大学的自治和学术独立。

尤其是大学授予学位的自主权,使教育和精神领域内的权威变得和国家无关。

这样才为现代宪政国家的“政教分离”模式提供了可能。

因此尽管现代国家普遍都将教育视为应该由国家财政扶持的公益事业,使公立教育得到发展,甚至在很多国家公立学校都是比重最大的教育机构。

但国家对教育的扶持,首先是被视为国家的一种负担和责任,而不是一种可以因此干预和决定教育内容的公共权力。

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普遍被认为是属于个人、民间的尤其是属于学校的私权范围。

在美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的宪法中,都没有授予政府教育权力的条款。

美国宪法对教育没有作任何特别规定。

因为在当初的立宪者看来,所谓教育,不过是公民的思想与信仰自由、言论自由、人身自由以及结社自由的一种汇合形式而已。

因此在美国,教育问题在国家内部主要体现为一个宪法问题和财政问题,而不是行政问题。

普遍认为,美国宪法中与教育密切相关的,就是第一修正案(不得干预信仰和思想自由)和第五、第十四修正案(非经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人身、财产和平等的机会)。

国会立法和司法判决对教育的适当干预(如招生中的种族或性别歧视,和公立学校教育内容的政治中立),基本上都是从这两个地方来的。

美国联邦政府也有教育部。

但教育部的主要职能是帮助联邦政府实现“关于人人得到平等教育机会的承诺”。

它的主要经费也是用于资助教育和低收入家庭的学生。

换句话说,对国家而言所谓教育就是教育资助,所谓教育部就是教育扶贫部。

政府并没有可以干预教材制定、教员选聘、招生和颁发学位等教育事务的国家权力。

政府教育部门和公立教育机构更不可能因此形成庞大的垄断利益和教育腐败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